周书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周书
周书 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师

《周书》章节列表

《周书》简介

公元六世纪二十年代,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大起义,瓦解了统治中国北部的北魏(公元三九六至五三四)封建王朝。

在这场激烈的阶级搏斗中,地主阶级纷纷组织反动武装,共同镇压起义军,同时又互相争霸。

最后在北方形成东魏(公元五三四至五五○)和西魏(公元五三五至五五六)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与割据江淮以南的梁(公元五○二至五五七)政权三分鼎立。

后来,东魏改齐(公元五五○至五七七),西魏改周(公元五五七至五八一)后人称它为「北周」。

在南方,陈(公元五五七至五八九)也取代了梁。

西魏、北周封建政权是以鲜卑豪强宇文泰为首的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合统治。

这个政权的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以及河南西部。

公元五七七年,周灭齐,统一北方。

五八一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

周书虽以周题名,实际上是记述从公元五三四年东、西魏分裂到五八一年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史。

公元六二一年(唐武德四年),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向李渊(唐高祖)建议编写梁、陈、齐、周、隋五朝「正史」。

他的意见被採纳,並指派了各史编写人员,但没有认真进行。

六二九年(贞观三年),旧事重提,德棻担任周书的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六三五年(贞观十年),周书和其他四朝史同时完成。

令狐德棻(公元五八三至六六六),宜州华原(陕西耀县)人,出身门阀贵族,官至国子祭酒。

他在唐初颇有文名,曾多次参加官书的编写。

在历史书方面,他还参加和主持过新晋书、五代史志和所谓「国史」(即唐史)以及李世民(唐太宗)、李治(唐高宗)两朝实录的编写。

岑文本,邓州棘阳(河南新野)人,也是唐初著名文人,官至中书令。

周书中的史论多半是他写的。

崔仁师,定州安喜(河北定县)人,官至中书侍郎、参知机务。

周书主编人令狐德棻的祖父令狐整是北周的大将军,宇文政权骨干人物之一,其他两个编写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和宇文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家世不止是周书编者所特有,包括唐朝王室在内的唐初当权人物,也多半就是西魏、北周骨干人物的嫡派子孙。

这样就规定了对周书的特殊要求,即不仅要竭力歌颂宇文政权的骨干人物,所谓「关右旧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而且啧啧叹赏「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凡是唐朝的达官贵戚,周书总要想法为他们在周代的祖先立传,並往往不惜歪曲事实加以颂扬。

比如,杜杲並无多少值得记载的事跡,但他却是唐朝宰相杜如晦的曾伯祖,杜家是关中头等门阀,唐朝谚语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周书没有杜家的传,不是「缺陷」吗?因此特为杜杲立专传,但由于事跡实在不多,只得把他出使陈朝的一些无谓的应对之辞塞进传中,以充篇幅。

萧詧是梁朝的宗室,为了争夺帝位,不惜勾结西魏军队进攻梁朝的疆土,导致江陵十余万人民沦为奴婢的惨祸,自己卑躬屈节,充当西魏军监护下的傀儡皇帝。

而书中竟给他作出「盖有英雄之志,霸王之略」这样与本人立身行事截然相反的评语。

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个萧詧是唐朝另一个宰相萧瑀的祖父。

这类例子,周书中举不胜举。

连唐代另一封建史家刘知几也说:唐初编写五朝史的特点,是「朝廷贵臣,必父祖有传」,而且「事有不同,言多爽实」。

这种情况,虽为五朝史所共有,但周书显得比较突出。

周书在收集、考订史料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它的资料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旧史,包括西魏史官柳虯所写(可能周代史官曾经续写)的官史和隋代牛弘没有完成的周史;二是唐初为了修史而征集的家状之类。

牛史是本书的盖本。

刘知几曾经说过,周书只凭牛史,「重加润色」,「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文」,可见周书根据的资料是很贫乏的。

而且在很有限的资料范围内,考核修订的工作也是很草率的。

我们曾将庾信为当时官僚贵族所作的碑志和本书有关列传比对,年月历官常有出入,其中有些可以確定是本传错了的。

还有不少记事记年自相矛盾的地方。

虽然周书作为资料也很不完备,而且有不少错误,但是这部书对于我们研究、瞭解这段历史还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对建政权间(特别是东西魏或齐周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内讧的有关情况。

周书只有纪和传,没有志,一些有关土地、赋役以及所谓礼、乐、刑、政等制度的资料,写入五代史志,和隋书合编。

但从散见于纪传的零星记载中,也保存了一些诸如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征庸代役的开端,府兵制度的产生等,对于后来隋唐两代有影响的社会关係、政治、军事制度的片断的资料。

本书最后一篇异域传混淆了当时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界限,也有不少歪曲事实和侮辱性的记载。

但其中也包含一些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的传中反映了一些各族人民配合汉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顽强斗争。

另外,传中第一次记载了突厥、稽胡的历史。

散见于本书纪传的各地人民武装起义,西起秦陇(李贤传、史宁传)巴蜀(陆腾传、伊娄穆传、崔谦传、柳昂传等),东至幽州(宇文神举传),南达襄阳(伊娄穆传),北到太原(宇文神举传),以致迫近国都长安的莲勺也是「数有群盗」(刘志传)。

这些都是当时各地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历史资料。

唐以前记述这段历史的史籍都没有传下来。

稍后编写的北史,其中西魏、北周部分基本上是删节周书,很少补充改正。

删改之处,有些是对的,有些却是删节不当或是改错了的。

因此,就现存的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来说,周书成书较早,保存的资料也比较原始。

周书在宋初已经残缺,后人以北史和唐人某种史钞补上。

公元一○○五年(宋景德二年)编辑册府元龟,引用周书缺卷各条已是后人的补本。

宋人曾在本书缺卷后附有校语,说明不是周书原文,清人钱大昕也曾加考证。

我们重新检查,残缺情况是:卷一八、卷二四、卷二六、卷三一、卷三二共五卷全缺;卷三六可能全缺,可能半缺;卷二一大半缺。

此外,也有宋初未缺而传世各本脱去的大段文字,如卷六武帝纪下、卷三九杜杲传都脱去几百字,但册府元龟引文却没有缺。

周书最早刻印的確切年月我们还不清楚。

旧本宋人安焘、王安国、林希的目録序,内有「今既镂板以传学官」的话。

据序文和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李焘续通鑑长编,校刊南北朝各史的工作是公元一○六一年(宋嘉祐六年)开始交给「馆阁官」办理的。

今考王安国和林希都在熙宁初任职馆阁,安国死于一○七四年(熙宁七年),则周书第一次刻板应在一○六八至一○七四年即熙宁元年至七年间。

这个最早的本子早已不存。

一一七四年(绍兴十四年),周书和其他六史在眉山重刻,即所谓「宋蜀本」或「眉山七史本」。

这个本子也没有流传下来。

现在流传的是南宋翻刻,并有元明两代补板的所谓「三朝本」。

用以互校的是下列七种本子:

一、南宋刻元明递修本与百衲本的底本同,校记中简称「宋本」。

二、明万历间赵用贤刻南京国子监本校记中简称「南本」。

三、明万历间萧云举刻北京国子监本校记中简称「北本」。

南、北监本都曾据北史或以意改补一些文字,底本都是有元明补板的南宋本。

四、明末毛氏汲古阁本校记中简称「汲本」。

底本不详,与宋本、南本异者多同北本。

五、清干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武英殿本校记中简称「殿本」。

底本是北本。

六、清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金陵书局本校记中简称「局本」。

底本是汲古阁本。

七、一九三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宋蜀刻元明递修本」(实是南宋临安刻本,非蜀本。

)校记中简称「百衲本」。

此本虽说影印,但多据他本改正错字,也有改错了的,实际上成为另外一种本子。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