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顾祖禹

唐上

唐起自太原,先定关右。

【史略】初,炀帝南巡江都,命唐公李渊为太原留守渊,西凉王七世孙。

祖虎于宇文周有佐命功,封唐国公。

渊袭爵后,遂以唐为国号。

大业十三年,天下骚乱,渊子世民,劝渊起兵,渊从之。

先取西河郡今汾州府,遂定入关之计,进克霍邑今平阳府霍州,入临汾即平阳府,时为临汾郡,拔绛郡今绛州,见前,遂至龙门在今山西汾阴县,见前。

别将亦徇下离石今山西永宁州,见前、龙泉今平阳府隰县、文成今平阳府吉州等郡。

隋将屈突通将重兵屯河东即今平阳府蒲州,渊引军围之。

任襄等说渊勿攻河东,自梁山济河梁山,在陕西韩城县东南十八里,自龙门济河必由之道也,指韩城,逼城韩城、阳,俱今西安府同州属县,鼓行而进,直据永丰永丰仓,在陕西华阴县城东,隋积粟于此,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定也。

渊遂分军围河东,渡河而西,关中望风降附。

渊舍于长春宫在今同州朝邑县治西北,遣子建成等屯永丰仓,守潼关见前,以备东方兵,世民等徇渭北,营于泾阳今县,见前。

既而诸军并进,遂克长安,略定平凉、安定等郡平凉郡时治高平,故原州也。

安定郡时治安定,即今泾州,东取新安以西今河南府新安县,初置郡,今改置州于此,南收巴蜀,受隋禅,灭秦见前薛举并凉见前李轨,尽平陇右河西地。

次奠洛阳,遂清江表,进扫河朔。

【史略】武德二年,刘武周陷并、晋诸州,西至龙门,关中震动初,义师入关,使元吉留守太原。

武周南侵,元吉遁还长安,贼势遂炽。

上欲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秦王世民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河东富实,京邑所资。

臣请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从之。

武周败遁,并州复定。

三年,命世民东讨世充。

世民自新安进军慈涧在新安县东,见前,分遣史万宝自信阳南据龙门宜阳,见前。

龙门,即阙塞山也,在今河南府城西南三十里,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时君汉为怀州总管,军于河北,大军屯于北邙在今河南府城北,见前,连营以迫之。

世充屡败,遂围东都,远近州县,次第归附。

世民又遣王君廓袭辕に辕山,在今巩县西南,见前,拔之,河阳来降。

既又克其虎牢,世充益窘,数求救于窦建德。

建德方营河南,取曹、戴即孟海公之地,遂引而西,自滑州进屯酸枣今开封府延津县北十五里有故城,见前,陷管州、荥阳、阳翟俱见前,水陆并进,营于成皋东原成皋,即虎牢也,遣使与世充相闻。

诸将皆请避其锋,薛收等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世充自江都引兵西援洛阳,故云,但乏粮食,故为我所持。

建德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

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混一无期。

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慎勿与战。

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逸待劳,决可克也。

建德既破,世充自下。

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

世民善之,使齐王元吉等围守东都,遂东据虎牢,建德不得进。

世民又遣精骑抄其粮运,破之。

凌敬言于建德曰:大王宜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守之。

更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趋蒲津蒲津,即山西蒲州临晋关。

见前,蹈无人之境,拓地收兵,则关中震骇,郑围自解矣。

建德妻曹氏亦曰:大王自滏口乘唐国之虚滏口,在河南武安县滏山。

见前高欢东出滏口,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建德都洛州,在山南。

并、代、汾、晋,皆山北也,又因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

郑围何忧不解?不听。

及战,为世民所擒。

师还洛阳,世充惧,遂降。

于是河南北州郡悉定。

既又发巴蜀兵,使行军总管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等自夔州东下,分遣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黔州,时治彭水县,今四川重庆府涪州属县也。

辰州,治沅陵县,今湖广辰州府,黄州刺史周法明出夏口道,以击萧铣。

孝恭克荆门、宜都二镇,进至夷陵荆门,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

夷陵又在荆门西北四十里。

孝恭盖遣前军先克其荆门、宜都,而后引大军至夷陵也。

宜都,今夷陵州属县,破铣兵于清江在宜都县城东,又北合于大江,追败之于百里洲在今荆州府枝江县东北大江中,进入北江江水过百里洲而支分,在洲北者为北江,即江陵之南境矣,直抵江陵。

铣兵败,出降。

靖因安抚岭南,交、广诸州,相率顺命,林士弘亦穷蹙请降。

和州总管杜伏威复讨平李子通等,岭海江淮悉定。

会刘黑闼复起河北,据窦建德故地,高开道、徐圆朗等亦叛应之。

世民讨败黑闼,黑闼北遁,继而复炽,寻败死。

圆朗等亦次第夷灭。

六年,辅公┙复据丹阳叛,诏赵郡王孝恭以舟师自襄州趣江州时孝恭为襄州道行台仆射,李靖以交、广、泉、桂之众趣宣州时靖为岭南道大使。

宣州,即宣城郡,黄君汉出谯、亳君汉时为怀州总管。

谯,即亳也,李世出淮、泗世时为齐州总管。

盖使之自泗入淮,讨之。

七年,孝恭败辅公┙之兵于枞阳今安庆府桐城县东南百二十里有故城,进拔其鹊头镇今池州府铜陵县北十里有鹊头山,即置镇处,又破之于芜湖,拔梁山等三镇梁山,在今和州南七十里。

时公┙遣兵屯梁山、博望、青林三处,故曰三镇。

博望,亦曰东梁山,在太平府西南三十里。

今俱详南直名山梁山。

青林,亦曰青山,在太平府东南三十里,进至丹阳,公┙走死。

贞观二年,柴绍讨梁师都于朔方,复平之。

于是天下大定。

绍汉法周,建都关内。

【都邑考】高祖因隋之旧,定都长安,时谓长安为京城。

太宗修洛阳宫,时巡幸焉。

高宗尝言:两京,朕东西二宅显庆二年,以洛阳为东都。

武后都洛阳光宅初,号曰神都。

中宗神龙初,复曰东都。

玄宗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开元元年,定制。

九年,又改东京曰东都。

天宝初复故。

又开元九年,以蒲州为河中府,建中都,未几复罢为州。

干元三年,复曰河中府,置中都。

元和三年,罢中都为府如故。

肃宗更以蜀郡为南京,凤翔为西京蜀郡以上皇南幸之地,凤翔以中兴驻驿之所,故并建为京,而西京为中京至德二载,建三京。

上元初,复置南都于荆州,曰江陵府。

寻又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所谓五都也《唐志》: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龙元年罢,开元十二年复置。

天宝元年曰北京。

上元二年,与京兆、河南、凤翔、江陵,并罢京都之号。

明年,诏曰:五都之号,其来自久,因以京兆、河南、凤翔、江陵、太原,并建为都。

其后复罢。

《六典》:京兆、河南、太原,时谓之三都。

又昭宗天元年,朱全忠复劫迁车驾于洛阳,而唐祚以移。

文轨混同,分天下为十道隋季群雄竞起,互相分割,建置纷然。

唐兴,因而不改,其纳地来归者,亦往往割置州县,以宠禄之。

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间。

贞观元年,以民少官多,思革其弊,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

东距河,西抵陇坂陇坂,即陇坻。

见七国秦陇蜀注,南据终南终南山,在西安府南五十里。

详陕西名山终南,北边沙漠,曰关内道统州二十二。

贞观十三年,始簿天下州县之数,自是数有损益。

今略以《六典》为据,而贞观以后所增置之州,以次附焉。

又《唐志》:武德初,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而雍州置牧。

天宝初,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

至德二载复故。

今举郡名及随时改易诸名,俱汇见于此,以便参考。

雍州汉曰京兆尹。

隋曰雍州。

唐因之。

开元三年,曰京兆府。

领万年等县十八。

万年,即今西安府治附郭咸宁县。

又干宁初,增置干州,治奉天县,今干州仍属西安府。

华州汉属京兆尹。

魏曰华州。

隋、唐因之。

垂拱初,改泰州,寻复故。

亦曰华阴郡。

领郑县等县三。

干宁五年,改华州曰兴德府,时驻驿于此也。

天三年,复曰华州。

今仍曰华州,属西安府。

同州汉曰左冯翊。

西魏曰同州。

隋、唐因之,亦曰冯翊郡,领冯翊等县九。

今仍曰同州,属西安府。

岐州汉曰右扶风。

后魏曰岐州。

隋、唐因之,亦曰扶风郡,领雍县等县八。

至德三载,改凤翔府。

今仍曰凤翔府。

陇州汉属右扶风。

西魏曰陇州。

隋、唐因之,亦曰阳郡,领源等县五。

今陇州属凤翔府。

州汉扶风等郡地。

西魏置豳州。

隋、唐因之。

开元十三年,改豳曰,亦曰新平郡,领新平等县四。

今州属西安府。

泾州汉曰安定郡。

后魏置泾州。

隋、唐因之,亦曰安定郡,领安定等县五。

今属平凉府。

宁州汉为北地等郡地。

西魏曰宁州。

隋、唐因之,亦曰彭原郡,领定安等县七。

今属庆阳府。

大中间,又置衍州,治定平县,今宁州南六十里废定平县是也。

坊州汉上郡地。

唐武德二年置坊州,亦曰中部郡,领中部等县三。

今州中部县,即故州治。

又天初,置翟州,治城县。

朱梁改曰禧州。

今州洛川县东南三十里有废城县,盖李茂贞所置州也。

州汉上郡地。

后周曰敷州。

唐改曰州,亦曰洛交郡,领洛交等县五。

今属延安府。

丹州汉上郡地。

西魏曰丹州。

隋、唐因之,亦曰咸宁郡,领义川等县五。

今延安府宜川县是其治。

延州汉上郡地。

后魏曰延州。

唐因之,亦曰延安郡,领肤施等县九。

即今延安府。

庆州汉曰北地郡。

隋曰庆州。

唐因之,亦曰安化郡。

至德初,又改顺化郡。

领安化等县八。

今庆阳府是也。

原州汉安定郡地。

后魏曰原州。

唐因之,亦曰平凉郡,领高平等县三。

今平凉府镇原县是其治。

又大中五年,增置武州,治萧关县,今平凉府镇原县西北百四十里萧关城是。

盐州汉北地郡地。

西魏曰盐州。

唐因之,亦曰五原郡,领五原等县二。

今宁夏后卫是。

灵州汉北地郡地。

后魏置灵州。

隋、唐因之,亦曰灵武郡,领回乐等县五。

今宁夏卫灵州所是。

又大中三年,置威州,领鸣沙等县二。

鸣沙,今宁夏中卫东西百五十里鸣沙故城是。

又景福二年,增置警州,治定远城,在今宁夏卫北六十里。

会州汉金城等郡地。

西魏置会州。

唐因之,亦曰会宁郡,领会宁等县二。

今靖虏卫是。

夏州汉曰朔方郡。

后魏曰夏州。

隋、唐因之,亦曰朔方郡,领朔方等县四。

今榆林镇西北废夏州是。

又开元二十六年,增置宥州,亦曰宁朔郡。

至德二载,又曰怀德郡,领延恩等县三。

今榆林镇西废宥州是。

丰州汉五原郡地。

隋置丰州。

唐因之,亦曰九原郡,领九原等县三。

今榆林镇西北有废丰州。

胜州汉云中等郡地。

隋置胜州。

唐因之,亦曰榆林郡,领榆林等县二。

今榆林镇东北四百五十里有废胜州。

绥州汉曰上郡。

西魏置绥州。

隋、唐因之,亦曰上郡,领龙泉等县五。

今延安府绥德州。

银州汉西河郡地。

后周置银州。

隋、唐因之,亦曰银川郡,领儒林等县四。

儒林故城,在今延安府绥德州米脂县西北百八十里。

又开元九年,分银、胜二州地置麟州,亦曰新秦郡,领新秦等县二。

今延安府葭州神木县北四十里有新秦故城。

东尽海,西距函谷函谷,见前,南滨淮,北薄于河,曰河南道统州二十八。

洛州汉河南郡。

北齐曰洛州。

隋、唐因之。

开元初,曰河南府,领河南等县二十六。

即今河南府。

陕州汉弘农郡地。

后魏曰陕州。

隋、唐因之。

天宝初,曰陕府,亦曰陕郡,领陕县等县五。

天初迁洛,改为兴唐府。

哀帝初复故。

今属河南府。

虢州汉曰弘农郡。

唐置虢州,亦曰弘农郡,领弘农等县六。

今陕州灵宝县西南三十里故弘农城是。

《唐志》云:开元初,改隶河东道。

汝州汉河南等郡地。

隋大业初,曰汝州。

唐因之,亦曰临汝郡,领梁县等县三,即今汝州。

又开元三年,置仙州,领叶县等县五。

二十五年,州废。

叶县,今属南阳府裕州。

郑州汉河南郡地。

后周曰郑州。

隋、唐因之,亦曰荥阳郡,领管城等县八。

今开封府是。

汴州汉曰陈留郡。

后周曰汴州。

隋、唐因之,亦曰陈留郡,领浚仪等县五。

今开封府是。

豫州汉曰汝南郡。

刘宋为豫州治。

后魏、后周因之。

隋曰蔡州。

唐复为豫州,亦曰汝南郡。

宝应初,复改蔡州。

领汝阳等县十。

今汝宁府。

许州汉曰颍川郡。

后周曰许州。

隋、唐因之,亦曰颍川郡,领长社等县九。

今属开封府。

又建中二年,置溵州,治郾城县。

长庆三年废。

郾城,今许州属县。

陈州汉淮阳、汝南郡地。

隋曰陈州。

唐因之,亦曰淮阳郡,领宛丘等县四。

今属开封府。

颍州汉汝南郡地。

唐武德六年,始曰颍州,亦曰汝阴郡,领汝阴等县三。

今属凤阳府。

亳州汉沛郡地。

后周曰亳州。

隋、唐因之,亦曰谯郡,领谯县等县八。

今属凤阳府。

宋州汉曰梁国。

隋置宋州。

唐因之,亦曰睢阳郡,领宋城等县七。

今归德府。

又光启中,增置单州,领单父等县四。

光化二年,朱全忠奏改为辉州,移治砀山,以温生于砀山也。

后唐复曰单州,仍治单父。

单父,今山东单县。

砀山,今南直徐州属县。

曹州汉曰济阴郡。

后周曰曹州。

隋、唐因之,亦曰济阴郡,领济阴等县五。

今山东巢县西北七十里废济阴县是其治。

滑州汉曰东郡。

隋曰滑州。

唐因之,亦曰灵昌郡,领白马等县七。

今为大名府滑县。

濮州汉东郡、济阴等郡地。

隋曰濮州。

唐因之,亦曰濮阳郡,领鄄城等县二。

今属东昌府。

郓州汉曰东平国。

隋曰郓州。

唐因之,亦曰东平郡,领须昌等县三。

今为兖州府东平州。

济州汉济北东平等郡国地。

隋曰济州。

唐因之,亦曰济阳郡,领卢县等县五。

天宝十三年,废济州入郓州。

卢县,见汉泰山郡注。

齐州汉济南等郡地。

后魏曰齐州。

隋、唐因之,亦曰济南郡,领历城等县八。

即今济南府。

淄州汉安乐等国地。

隋曰淄州。

唐因之,亦曰淄川郡,领淄川等县五。

今济南府淄川县是其治。

徐州汉楚国沛郡地。

晋为徐州治。

后魏及隋、唐因之。

亦曰彭城郡,领彭城等县六。

今仍曰徐州。

又元和四年,增置宿州,领符离等县四。

今属凤阳府。

兖州汉曰鲁郡。

刘宋时,兖州治此。

隋曰兖州。

唐因之,亦曰鲁郡,领瑕丘等县八。

今为兖州府。

泗州汉临淮等郡地。

后周曰泗州。

隋、唐因之,亦曰临淮郡,领临淮等县五。

今属凤阳府。

沂州汉琅邪等郡地。

后周曰沂州。

隋、唐因之,亦曰琅邪郡,领临沂等县五。

今属兖州府。

青州汉曰北海郡。

东晋为青州治。

刘宋因之。

隋仍曰青州。

唐因之,亦曰北海郡,领益都等县七。

即今青州府。

莱州汉曰东莱郡。

隋曰莱州。

唐因之,亦曰东莱郡,领掖县等县六。

今莱州府。

又如意初,置登州,亦曰东牟郡,初治文登县。

神龙三年,移治蓬莱,领县四。

今为登州府。

棣州汉平原、勃海等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棣州,亦曰乐安郡,领厌次等县五。

今济南府武定州。

密州汉高密等郡国地。

隋置密州。

唐因之,亦曰高密郡,领诸城等县四。

诸城县,今属青州府。

海州汉曰东海郡。

东魏曰海州。

隋、唐因之,亦曰东海郡,领朐山等县四。

今属淮安府。

东距常山常山,即恒山。

见前,西据河,南抵首阳、太行首阳山,在今山西蒲州东南十五里。

太行山,今怀庆府北。

见前,北边匈奴,曰河东道领州十八。

并州汉太原郡。

后汉为并州治。

晋以后因之。

唐亦曰并州,又为太原府,领太原等县十四。

今太原府太原县是其治。

又龙纪初,置宪州,领楼烦等县二。

今太原府静乐县西北七十里有故楼烦城,李克用所奏置。

潞州汉上党郡。

后周曰潞州。

唐因之,亦曰上党郡,领上党等县五。

今潞安府。

泽州汉上党、河东等郡地。

隋曰泽州。

唐因之,亦曰高平郡,领晋城等县六。

即今泽州是。

晋州汉河东郡地。

后魏曰晋州。

后周及隋唐因之,亦曰平阳郡,领临汾等县七。

今平阳府。

绛州汉河东郡地。

后周曰绛州。

隋、唐因之,亦曰绛郡,领正平等县五。

今属平阳府。

蒲州汉河东郡。

后周曰蒲州。

隋、唐因之,亦曰河中府,又为河东郡,领河东等县五。

今属平阳府。

汾州汉西河、太原二郡地。

后魏置汾州。

唐因之,亦曰西河郡,领隰城等县五。

今汾州府。

慈州汉河东郡地。

隋曰汾州。

唐武德五年曰南汾州,八年曰慈州,亦曰文成郡,领吉昌等县五。

今平阳府吉州也。

隰州汉河东郡地。

隋曰隰州。

唐因之,亦曰大宁郡,领隰川等县六。

今属平阳府。

石州汉西河郡地。

后周曰石州。

隋、唐因之,亦曰昌化郡,领离石等县五。

今汾州府永宁州。

沁州汉上党郡地。

隋置沁州。

唐因之,亦曰阳城郡,领沁源等县三。

即今沁州。

箕州汉上党郡地。

唐武德三年置辽州,八年曰箕州。

先天初曰仪州,亦曰东平郡。

中和三年,复曰辽州,领辽山等县四。

即今辽州。

岚州汉太原郡地。

后魏曰岚州。

隋唐因之,亦曰楼烦郡,领宜芳等县四。

今太原府岢岚州岚县是其治。

忻州汉太原郡地。

隋曰忻州。

唐因之,亦曰定襄郡,领秀容等县二。

今属太原府。

代州汉雁门、太原二郡地,隋曰代州。

唐因之,亦曰雁门郡,领雁门等县五。

今属太原府。

朔州汉定襄、雁门二郡地。

后魏置朔州。

北齐及隋唐因之,亦曰马邑郡,领善阳等县二。

今属大同府。

蔚州汉代郡地。

后周置蔚州。

隋、唐因之,亦曰安边郡,领灵丘等县三。

灵丘,即今蔚州灵丘县。

云州汉云中、雁门等郡地。

唐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

贞观十四年,改置云州于此,亦曰云中郡,领云中县一,今大同府治是也。

唐末,又置应州,领金城等县二,今属大同府。

东并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

蓟门,即今居庸关。

俱见前,曰河北道统州二十三。

怀州汉河内郡。

后魏置怀州。

隋唐因之,亦曰河内郡,领河内等县九。

今为怀庆府。

又会昌三年,置孟州,领河阳等县五。

河阳,今怀庆府之孟县。

卫州汉河内及魏郡地。

后周曰卫州。

隋、唐因之,亦曰汲郡,领汲县等县五。

今为卫辉府。

相州汉曰魏郡。

后魏曰相州。

后周及隋、唐因之。

亦曰邺郡,领安阳等县九。

今为彰德府。

又武德初,置磁州,贞观初废,永泰初复置,领滏阳等县四。

即今彰德府滋州。

州汉曰广平国。

后周曰州。

隋、唐因之,亦曰广平郡,领永年等县七。

即今广平府。

邢州汉巨鹿、常山等郡国地。

隋曰邢州。

唐因之,亦曰巨鹿郡,领龙固等县九。

即今顺德府。

赵州汉巨鹿、常山等郡国地。

北齐曰赵州。

隋、唐因之,亦曰赵郡,领平棘等县九。

今属真定府。

冀州汉曰信都国。

晋尝为冀州治。

后魏以后因之。

唐亦曰冀州。

龙朔二年改魏州,寻复故。

亦曰信都郡,领信都等县六。

今属真定府。

恒州汉常山郡。

后周置恒州。

隋、唐因之,亦曰常山郡。

元和十五年,改曰镇州,领真定等县六。

即今真定府。

定州汉曰中山郡。

后魏曰定州。

后周及隋、唐因之。

亦曰博陵郡,领安喜等县十一。

今属真定府。

又景福二年置祁州,领无极等县二。

无极,今真定府属县。

易州汉涿郡地。

隋曰易州。

唐因之,亦曰上谷郡,领易县等县五。

今属保定府。

幽州汉曰燕国。

后汉为幽州治。

晋以后因之。

唐仍曰幽州,亦曰范阳郡,领蓟县等县十,今顺天府。

又开元十八年,新置蓟州,亦曰渔阳郡,领渔阳等县三,今属顺天府。

又天宝初,置顺义郡,亦曰顺州,领宾义县一,寄治范阳郡城内。

又大历四年置涿州,领范阳等县三,今属顺天府。

又唐末置儒州,领缙山县一,今延庆州也。

深州汉涿郡地。

隋曰深州。

唐因之。

贞观十七年废,先天二年复置。

亦曰饶阳郡,领饶阳等县四。

饶阳,今真定府晋州属县。

瀛州汉涿郡地。

后魏曰瀛州。

隋、唐因之,亦曰河间郡,领河间等县十,即今河间府。

又景云二年置郑州,开元十三年曰莫州,亦曰文安郡,领莫阝县等县六。

今河间府任丘县北三十里有废莫州城。

贝州汉曰清河郡。

后周置贝州。

隋、唐因之,亦曰清河郡,领清河等县九。

今广平府清河县是。

魏州汉魏郡及东郡地。

后周置魏州。

隋唐因之。

龙朔二年,改曰冀州,寻复故。

亦曰魏郡,领贵乡等县十。

贵乡,今大名府大名县是。

又武德四年,置澶州,贞观初废。

大历七年复置,领顿丘等县四。

顿丘,今大名府清丰县西南五十五里有故城。

博州汉东郡、平原等郡地。

隋曰博州。

唐因之,亦曰博平郡,领聊城等县六。

今为东昌府。

德州汉曰平原郡。

隋置德州。

唐因之,亦曰平原郡,领安德等县八。

今济南府陵县,故安德县也。

沧州汉曰勃海郡。

后魏置沧州。

隋、唐因之,亦曰景城郡,领清池等县十,今属河间府。

又武德四年置观州,贞观十七年废。

贞元五年,改置景州,领弓高等县四。

今景州东北四十里有故弓高城。

妫州汉上谷郡也。

唐武德七年,置北燕州。

贞观八年改妫州,亦曰妫川郡,领怀戎等县二。

怀戎,今宣府镇怀来卫是。

又唐末,幽州镇增置武州,领文德县一,今宣府镇是也。

又增置新州,领永兴等县四。

永兴,今保安州治是。

或曰皆光启中置。

檀州汉渔阳郡地。

隋曰檀州。

唐因之,亦曰密云郡,领密云等县二。

密云,今顺天府昌平州属县。

天宝初,又置归化郡,亦曰归顺州,领怀柔县一,后亦谓之顺州。

怀柔,今昌平州属县。

营州汉属辽西郡。

后魏曰营州。

隋、唐因之,亦曰柳城郡,领柳城县一,今大宁废卫东故营州城是也。

平州汉右北平及辽西等郡地。

隋曰平州。

唐因之,亦曰北平郡,领卢龙等县三,即今永平府。

燕州汉燕国地。

隋曰顺州。

唐曰燕州,亦曰归德郡,领辽西县一,今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是。

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商山,见七国韩商阪。

华山,见前,曰山南道统州三十三。

荆州汉曰南郡。

晋为荆州治,后因之。

唐仍曰荆州,亦曰江陵郡。

上元初,曰江陵府,领江陵等县八。

即今荆州府。

襄州汉南郡及南阳郡地。

西魏曰襄州。

隋、唐因之,亦曰襄阳郡,领襄阳等县七。

今襄阳府。

邓州汉曰南阳郡。

隋曰邓州。

唐因之,亦曰南阳郡,领穰县等县六。

今属南阳府。

唐州汉南阳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唐州,亦曰淮安郡,领比阳等县六,今南阳府唐县。

刘句曰:本属河南道,至德后,割属山南东道。

随州汉南阳郡地。

西魏曰随州。

隋、唐因之,亦曰汉东郡,领随县等县三。

今属德安府。

郢州汉江夏郡地。

西魏曰郢州。

隋、唐因之,亦曰富水郡,领长寿等县三。

今为承天府。

复州汉江夏及南郡地。

后周曰复州。

隋、唐因之,亦曰竟陵郡,领沔阳等县三。

今安陆府沔阳州。

均州汉南阳、汉中二郡地。

隋曰均州。

唐因之,亦曰武当郡,领武当等县三。

今属襄阳府。

房州汉汉中郡地。

唐武德初,置房州,亦曰房陵郡,领房陵等县四。

今郧阳府房县。

峡州汉南郡地。

后周曰峡州。

隋、唐因之,亦曰夷陵郡,领夷陵等县五,今荆州府夷陵州是。

归州汉南郡地。

唐武德二年曰巴州,亦曰巴东郡,领秭归等县三。

今属荆州府。

夔州汉巴郡地。

梁曰信州。

唐武德三年,改曰夔州,亦曰云安郡,领奉节等县四。

今夔州府。

万州汉巴郡地。

唐武德二年,置南蒲州,八年曰蒲州。

贞观八年曰万州,亦曰南浦郡,领南浦等县三。

今夔州府万县。

忠州汉巴郡地。

后周曰临州。

唐贞观八年曰忠州,亦曰南宾郡,领临江等县五。

今属夔州府。

梁州汉曰汉中郡。

三国汉为梁州治。

晋以后因之。

唐亦曰梁州。

开元十三年曰褒州,寻复故,亦曰汉中郡。

兴元初,又为兴元府,领南郑等县五。

今汉中府。

洋州汉汉中郡地。

西魏曰洋州。

隋、唐因之,亦曰洋州郡,领西乡等县四。

西乡,今汉中府属县。

金州汉汉中郡地。

西魏曰金州。

隋、唐因之,亦曰安康郡。

至德二载,曰汉南郡,领西城等县六。

今属汉中府。

商州汉弘农郡地。

后周曰商州。

隋、唐因之,亦曰上谷郡,领上谷等县五。

今为西安府。

凤州汉武都郡地。

后周曰凤州。

隋、唐因之,亦曰河池郡,领梁泉等县四。

今汉中府凤县。

兴州汉武都郡地。

西魏曰兴州。

隋、唐因之,亦曰顺政郡,领顺政等县三。

今为汉中府宁羌州略阳县。

利州汉广汉郡地。

西魏曰利州。

隋、唐因之,亦曰益昌郡,领绵谷等县六。

今保宁府广元县。

阆州汉巴郡地。

唐初置隆州,先天中曰阆州,亦曰阆中郡,领阆中等县九。

今保宁府。

开州汉巴郡地。

唐武德初,置开州,亦曰盛山郡,领盛山等县三。

今夔州府开县。

果州汉巴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果州,亦曰南充郡,领南充等县六。

今顺庆府。

合州汉巴郡地。

西魏置合州。

唐因之,亦曰巴川郡,领石镜等县六。

今属重庆府。

渝州汉巴郡地。

隋曰渝州。

唐因之,亦曰南平郡,领巴县等县四。

今重庆府。

涪州汉巴郡地。

唐武德初,置涪州,亦曰涪陵郡,领涪陵等县四。

今属重庆府。

渠州汉巴郡地。

唐武德初,曰渠州,亦曰山郡,领流江等县四。

今顺庆府广安州渠县。

蓬州汉巴郡地。

后周置蓬州。

隋唐因之,亦曰咸安郡,领大寅等县六。

大寅,今顺庆府蓬州仪陇县南三十里蓬池故城是。

壁州汉巴郡地。

唐武德八年置壁州,亦曰始宁郡,领诺水等县三。

诺水,今巴州之通江县。

巴州汉巴郡地。

梁曰巴州。

隋、唐因之,亦曰清化郡,领化成等县七。

今属保宁府。

通州汉巴郡地。

西魏曰通州。

隋、唐因之,亦曰通州郡,领通川等县七,即今夔州府达州。

集州汉广汉、巴二郡地。

梁曰集州。

隋、唐因之,亦曰符阳郡,领难江等县三。

难江,今保宁府巴州之南江县。

东接秦州,西逾流沙流沙,见前,南连蜀及吐蕃吐蕃,今西蕃地,北界沙漠,曰陇右道统州二十。

秦州汉曰天水郡。

晋置秦州。

唐因之,亦曰天水郡,领上わ等县五。

今属巩昌府。

渭州汉曰陇西郡。

后魏曰渭州。

唐因之,亦曰陇西郡,领襄武等县四。

今巩昌府。

上元以后,为吐蕃所陷。

元和四年,侨置行渭州于平凉县,寻复陷没。

中和四年,复置渭州于平凉,即今平凉府。

成州汉武都郡地。

西魏曰成州。

隋、唐因之,亦曰同谷郡,领上禄等县三。

上禄,今巩昌府成县西百三十里有故城。

武州汉曰武都郡。

西魏置武州。

隋、唐因之,亦曰武都郡。

景福初,改曰阶州,领将利等县三,今巩昌府阶州北三百十里有废将利县。

兰州汉金城等郡地。

隋曰兰州。

唐因之,亦曰金城郡,领五泉等县三,今属临洮府。

又天宝三载,置狄道郡,干元初,亦曰临州,领狄道等县二,即今临洮府。

或曰:临州,开元初置。

河州汉金城等郡地。

苻秦置河州。

后魏及隋、唐因之。

亦曰安乡郡,领χ罕等县三。

今属临洮府。

洮州本西戎地。

后周置洮州。

隋、唐因之,亦曰临洮郡,领临潭等县二。

今为洮州卫。

岷州汉陇西郡地。

西魏置岷州。

隋、唐因之,亦曰和政郡,领溢乐等县四。

今属岷州卫。

迭州本羌戎地。

后周置迭州。

隋、唐因之,亦曰合州郡,领合州等县二。

今洮州卫南百八十里有迭州故城。

宕州本羌戎地。

后周置宕州。

隋、唐因之,亦曰怀道郡,领怀道等县二。

今岷州卫南百二十里有宕州故城。

鄯州汉金城郡地。

后魏置鄯州。

隋、唐因之,亦曰西平郡,领湟水等县三。

今为西宁卫。

廓州本西羌地。

后周置廓州。

隋、唐因之,亦曰宁塞郡,领广威等县三。

今西宁卫西二百里有廓州故城。

凉州汉曰武威郡。

曹魏为凉州治。

晋以后因之。

唐仍为凉州,亦曰武威郡,领姑臧等县五。

今为凉州卫。

甘州汉曰张掖郡。

西魏曰甘州。

唐因之,亦曰张掖郡,领张掖等县二。

今甘州卫。

肃州汉曰酒泉郡。

隋置肃州。

唐因之,亦曰酒泉郡,领酒泉等县三。

今肃州卫。

瓜州汉敦煌郡地。

唐武德五年,置瓜州,亦曰晋昌郡,领晋昌等县二。

今废沙州卫东有瓜州故城。

沙州汉曰敦煌郡。

唐武德五年,曰西沙州。

贞观七年,曰沙州,亦曰敦煌郡,领敦煌等县二。

今废沙州卫。

伊州汉西域伊吾卢地。

唐贞观四年,内属,置西伊州。

六年,曰伊州,亦曰伊吾郡,领伊吾等县二,即今西域哈密卫。

西州汉西域车师前王庭也。

唐贞观十四年,平高昌,始置西州,亦曰交河郡,又为金山都督府,领高昌等县五,即今西域火州。

庭州汉车师后王庭也。

唐贞观十四年,平高昌,并得其地,因置庭州。

长安二年曰北庭都护府,天宝初曰北庭节度使,领金蒲等县三。

今火州北有废庭州。

上元以后,河西军镇多为回鹘所陷。

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曰淮南道统州十四。

扬州汉曰广陵国。

隋曰扬州。

唐因之,亦曰广陵郡,领江都等县四。

今扬州府。

楚州汉临淮郡地。

隋置楚州。

唐因之,亦曰淮阴郡,领山阳等县四。

今淮安府。

和州汉九江郡地。

北齐曰和州。

隋唐因之,亦曰历阳郡,领历阳等县二。

今仍曰和州。

滁州汉九江郡地。

隋曰滁州。

唐因之,亦曰永阳郡,领清流等县二。

今仍曰滁州。

濠州汉九江郡地。

隋曰豪州。

唐改曰濠州,亦曰钟离郡,领钟离等县三。

今凤阳府。

寿州汉曰九江郡。

隋曰寿州。

唐因之,亦曰寿春郡,领寿春等县四。

今属凤阳府。

庐州汉庐江等郡地。

隋初曰庐江州。

唐曰庐州,亦曰庐江郡,领合肥等县四。

今庐州府。

舒州汉庐江郡地。

唐武德四年曰舒州,亦曰同安郡。

至德二载,又曰盛唐郡。

领怀宁等县五,即今安庆府。

蕲州汉江夏郡地。

后周曰蕲州。

隋、唐因之,亦曰蕲春郡,领蕲春等县四。

今属黄州府。

黄州汉曰江夏郡。

后周曰黄州。

隋、唐因之,亦曰齐安郡,领黄冈等县三。

今黄州府。

沔州汉江夏郡地。

隋曰沔州。

唐因之,亦曰汉阳郡,领汉阳等县二。

今汉阳府。

安州汉江夏郡地。

西魏曰安州。

唐因之,亦曰安陆郡,领安陆等县六。

今德安府。

申州汉南阳、江夏二郡地。

后周曰申州。

隋、唐因之,亦曰义阳郡,领义阳等县三,即今汝宁府信阳州。

光州汉汝南等郡地。

梁末置光州。

唐因之,亦曰弋阳郡,领定城等县五。

今属汝宁府。

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岭即五岭,北带江,曰江南道统州四十二。

润州汉丹阳等郡地。

隋置润州。

唐因之,亦曰丹阳郡,领丹徒等县五,即今镇江府。

又至德二载,置江宁郡,干元初曰升州,上元二年废,大顺初复置,领上元等县四,今应天府。

常州汉会稽郡地。

隋置常州。

唐因之,亦曰晋陵郡,领武进等县四。

今常州府。

苏州汉会稽郡。

隋曰苏州。

唐因之,亦曰吴郡,领吴县等县四。

今苏州府。

湖州汉会稽及丹阳郡地。

隋曰湖州。

唐因之,亦曰吴兴郡,领乌程等县五。

今湖州府。

杭州汉会稽郡地。

隋置杭州。

唐因之,亦曰余杭郡,领钱唐等县五。

今杭州府。

睦州汉丹阳郡地。

隋置睦州。

唐因之,亦曰新定郡,领建德等县七。

今严州府。

歙州汉丹阳郡地。

隋置歙州。

唐因之,亦曰新安郡,领歙县等县三。

今徽州府。

婺州汉会稽郡地。

隋曰婺州。

唐因之,亦曰东阳郡,领金华等县五,今金华府。

又武德四年置衢州,七年废,垂拱三年复置,亦曰信安郡,领信安等县六,今衢州府。

越州汉会稽郡地。

隋置越州。

唐因之,亦曰会稽郡,领会稽等县五,今绍兴府。

又开元二十六年置明州,亦曰余姚郡,领贸阝县等县四,今宁波府。

台州汉会稽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海州。

五年,改为台州,亦曰临海郡,领临海等县六。

今台州府。

括州汉会稽郡地。

隋曰处州,寻改括州。

唐因之,亦曰缙云郡。

大历十四年,复曰处州,领括苍等县五,今处州府。

又上元二年,分置温州,亦曰永嘉郡,领永嘉等县四,今温州府。

建州汉属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亦曰建安郡,领建安等县六。

今建宁府。

福州汉属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于此置泉州。

景云二年,曰闽州。

开元十三年,曰福州,亦曰长乐郡,领闽县等县八,今福州府。

又圣历二年,分置武荣州,三年废,久视初复置。

景云二年,改为泉州,亦曰清源郡,领晋江等县四,今泉州府。

又垂拱二年置漳州,亦曰漳浦郡,领漳浦等县二,今漳州府。

又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亦曰临汀郡,领长汀等县三,今汀州府。

宣州汉曰丹阳郡。

隋置宣州。

唐因之,亦曰宣城郡,领宣城等县八,今宁国府。

又武德四年置池州,贞观初废,永泰初复置,亦曰秋浦郡,领秋浦等县四,今池州府。

饶州汉豫章郡地。

隋曰饶州。

唐因之,亦曰鄱阳郡,领鄱阳等县四,今饶州府。

又干元初,置信州,领上饶等县三,今广信府。

抚州汉豫章郡地。

隋曰抚州。

唐因之,亦曰临川郡,领临川等县三。

今抚州府。

虔州汉豫章郡地。

隋置虔州。

唐因之,亦曰南康郡,领赣县等县四。

今赣州府。

洪州汉曰豫章郡。

隋置洪州。

唐因之,亦曰豫章郡,领豫章等县四。

今南昌府。

吉州汉豫章郡地。

隋置吉州。

唐因之,亦曰庐陵郡,领庐陵等县四。

今吉安府。

袁州汉豫章郡地。

隋置袁州。

唐因之,亦曰宜春郡,领宜春等县三。

今袁州府。

郴州汉曰桂阳郡。

隋曰郴州。

唐因之,亦曰桂阳郡,领郴县等县八。

今仍曰郴州。

江州汉庐江、豫章二郡地。

晋为江州治。

宋、齐及隋、唐因之。

亦曰浔阳郡,领浔阳等县三,即今九江府。

鄂州汉曰江夏郡。

隋曰鄂州。

唐因之,亦曰江夏郡,领江夏等县五。

今武昌府。

岳州汉长沙郡地。

隋曰巴州。

唐因之,亦曰巴陵郡,领巴陵等县五。

今岳州府。

潭州汉曰长沙国。

隋曰潭州。

唐因之,亦曰长沙郡,领长沙等县五。

今长沙府。

衡州汉长沙、桂阳等郡国地。

隋曰衡州。

唐因之,亦曰衡阳郡,领衡阳等县五。

今衡州府。

永州汉曰零陵郡。

隋曰永州。

唐因之,亦曰零陵郡,领零陵等县三。

今永州府。

道州汉长沙国地。

唐武德四年置营州。

明年,曰南营州。

贞观八年曰道州,亦曰江华郡,领营道等县三。

今属永州府。

邵州汉长沙、零陵地。

唐武德四年,置邵州,亦曰邵阳郡,领邵阳等县二。

今宝庆府。

朗州汉曰武陵郡。

隋曰朗州。

唐因之,亦曰武陵郡,领武陵等县二。

今常德府。

澧州汉武陵郡地。

隋曰澧州。

唐因之,亦曰澧阳郡,领澧阳等县五。

今属岳州府。

辰州汉武陵、长沙郡地。

隋曰辰州。

唐因之,亦曰卢溪郡,领沅陵等县七。

今辰州府。

巫州汉武陵、长沙郡地。

唐贞观八年,置巫州。

天授二年,曰沅州。

开元十三年,复曰巫州,亦曰潭阳郡。

大历五年,又改曰溆州,领龙标等县三,今辰州府沅州南五十里废龙标城是。

又垂拱二年置锦州,亦曰卢阳郡,领卢阳等县二,今沅州麻阳县西三十里有废卢阳县。

又长安四年置舞州,开元十三年曰鹤州,二十年曰业州,亦曰龙标郡。

大历五年,改曰奖州,领峨山等县三,今沅州西界有废峨山县。

施州汉南郡地。

隋义宁二年曰施州。

唐因之,亦曰清江郡,领清江等县二,今为施州卫。

又天授二年,分置溪州,亦曰灵溪郡,领大乡等县二,今为永顺宣慰司。

思州汉武陵郡地。

唐武德初,置务州。

贞观四年曰思州,亦曰宁夷郡,领务川等县四。

务川,今贵州思南府属县。

南州汉武陵郡地。

武德二年置南州,三年曰楚州,明年复故,亦曰南川郡,领南川等县二。

今重庆府南川县。

黔州汉武陵郡地。

后周置黔州。

隋、唐因之,亦曰黔中郡,领彭水等县五。

今重庆府涪州彭水县。

费州汉郡地。

后周置费州。

唐因之,亦曰涪川郡,领涪川等县四。

今思南府东北百里有废费州城。

夷州汉郡地。

武德四年置夷州,贞观初废,寻复置,亦曰义泉郡,领绥阳等县五。

绥阳,今遵义府属县也。

溱州古南蛮地。

贞观十六年置溱州,亦曰溱溪郡,领营懿等县二。

今思南府西境废营懿县是也。

播州汉郡地。

贞观九年置朗州,十一年改置播州,亦曰播川郡,领播川等县四。

今遵义府。

珍州汉郡地。

贞观十六年置珍州,亦曰夜郎郡,领营德等县四。

今遵义府真安州西南四十里有故营德县。

东连,见汉十三部益州,西界吐蕃,南接群蛮,北通剑阁,曰剑南道统州二十有六。

益州汉曰蜀郡。

晋以后皆为益州治。

唐仍曰益州,亦曰蜀郡。

至德二载,曰成都府,领成都等县十六,今仍曰成都府。

又垂拱二年,分置蜀州,亦曰唐安郡,领晋原等县四,今成都府崇庆州也。

又置彭州,亦曰彭阳郡,领九陇等县四,今成都府彭县也。

又置汉州,亦曰德阳郡,领雒县等县五,今成都府汉州。

绵州汉广汉郡地。

隋曰绵州。

唐因之,亦曰巴西郡,领巴西等县九。

今属成都府。

始州汉广汉郡地。

西魏曰始州。

唐初因之,先天二年改曰剑州,亦曰普安郡,领普安等县七。

今保宁府剑州。

梓州汉广汉、巴西二郡地。

隋曰梓州。

唐因之,亦曰梓潼郡,领栖县等县八,即今潼川州。

遂州汉广汉郡地。

后周置遂州。

隋、唐因之,亦曰遂宁郡,领方义等县五,今潼川州遂宁县即州治也。

普州汉犍为郡及巴郡地。

后周置普州。

隋、唐因之,亦曰安岳郡,领安岳等县六,今潼川州安岳县即州治。

资州汉犍为郡地。

西魏曰资州。

隋、唐因之,亦曰资阳郡,领盘石等县八,即今成都府资县。

又干元初,置昌州,治昌元县。

光启中,又移州治大足县。

昌元,今为荥昌县,与大足县俱属重庆府,时属资州境内。

简州汉犍为、广汉郡地。

隋曰简州。

唐因之,亦曰阳安郡,领阳安等县三。

今属成都府。

陵州汉犍为、蜀郡二郡地。

西魏曰陵州。

隋、唐因之,亦曰仁寿郡,领仁寿等县四。

今成都府仁寿县即其治。

邛州汉蜀郡地。

西魏置邛州。

唐因之,亦曰临邛郡,领临邛等县七。

今仍曰邛州。

雅州汉蜀郡地。

隋曰雅州。

唐因之,亦曰庐山郡,领严道等县五,今仍曰雅州。

又大足初,置黎州,亦曰洪源郡,领汉原等县三,今为黎州安抚司。

眉州汉犍为郡地。

西魏曰眉州。

隋、唐因之,亦曰通义郡,领通义等县五。

今仍曰眉州。

嘉州汉曰犍为郡。

后周曰嘉州。

隋、唐因之,亦为犍为郡,领海游等县四。

今曰嘉定州。

荣州汉犍为郡地。

唐武德初置荣州,亦曰和义郡,领旭川等县六。

今嘉定州荣县是其治。

泸州汉犍为郡地。

梁置泸州。

隋、唐因之,亦曰泸州郡,领泸川等县六。

今仍曰泸州。

戎州汉属犍为郡。

梁置戎州。

隋、唐因之,亦曰南溪郡,领南溪等县五。

即今叙州府。

茂州汉汶山郡。

隋曰汶州。

唐武德初曰会州,四年曰南会州。

贞观八年曰茂州,亦曰通化郡,领汶山等县四。

今属成都府。

维州古羌夷地。

唐武德初置维州,亦曰维川郡,领薛城等县三。

即今成都府威州。

州汉曰越郡。

隋曰州。

唐因之,亦曰越郡,领越等县七。

今为建昌行都司。

姚州汉益州郡。

唐武德四年置姚州,亦曰云南郡,领姚成等县三。

即今姚安军民府。

龙州古徼外地。

西魏置龙州。

隋因之。

唐武德初,曰西龙门州。

贞观初,曰龙门州,亦曰油江郡。

干元初曰龙州,领油江等县二。

今为龙安府。

文州汉广汉郡地。

西魏曰文州。

唐因之,亦曰阴平郡,领曲水等县二。

即今巩昌府阶州文县。

扶州古西戎地。

隋曰扶州。

唐因之,亦曰同昌郡。

领同昌等县四。

今文县西北百六十里废扶州。

松州古西羌地。

唐武德初,置松州,亦曰文川郡,领嘉诚等县三。

今为松潘卫。

翼州汉蜀郡地。

唐武德初,置翼州,亦曰临翼郡,领卫山等县四,今为迭溪所。

又显庆初,置悉州,亦曰归诚郡,领左封等县三,今迭溪所西百九十里有左封废县。

又天宝五年,置昭德郡,亦曰翼州,领真符等县三,今迭溪所西南百余里有废真符县。

当州古西羌地。

后周置覃州。

唐贞观二十一年,曰当州,亦曰江原郡,领通轨等县三。

今迭溪所西北二百七十里有故当州城。

又仪凤二年,置南和州,天授二年曰静州,亦曰静川郡,领悉唐等县二,今迭溪所西三百六十里有故静州城。

又开元十二年置恭州,亦曰恭化郡,领和集等县三,今威州西北三百余里有废恭州城。

永徽末,又置柘州,亦曰蓬山郡,领柘县等县二,今松潘卫西南废柘州是。

又开元二十八年置奉州,亦曰云山郡,天宝八载又曰天保郡,亦曰保州,领定廉等县二。

定廉,今威州西北百三十里有废县。

天宝初,又置静戎郡,亦曰霸州,领信安县一,今松潘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废霸州是。

刘句曰:自龙州以下,贞观初属陇右道,永徽以后,据梁州之境割属剑南。

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五岭,见前,曰岭南道统州六十八。

广州汉南海郡。

三国吴为广州治,后因之。

隋曰番州。

唐复为广州,亦曰南海郡,领南海等县十,今广州府。

刘句曰:广管经略治此,管广、韶、循、潮、冈、恩、春、贺、端、康、藤、封、泷、高、义、新、勤、窦等州。

韶州汉桂阳郡地。

武德四年置番州,贞观初曰韶州,亦曰始兴郡,领曲江等县四。

今韶州府。

循州汉南海郡地。

隋曰循州。

唐因之,亦曰海丰郡,领归善等县五。

今惠州府。

潮州汉南海郡地。

隋曰潮州。

唐因之,亦曰潮阳郡,领海阳等县三。

今潮州府。

连州汉属桂阳郡。

唐武德四年,置连州,亦曰连山郡,领桂阳等县二。

今属广州府。

端州汉苍梧郡地。

隋置端州。

唐因之,亦曰高要郡,领高要等县二。

今肇庆府。

康州汉苍梧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康州,亦曰晋康郡,领端溪等县四。

今肇庆府德庆州。

冈州汉南海郡地。

隋曰冈州。

唐因之,亦曰义宁郡,领新会等县二。

新会,今广州府属县。

恩州汉合浦郡地。

唐贞观二十三年,置恩州,亦曰恩平郡,领阳江等县二。

阳江,今肇庆府属县。

春州汉合浦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春州,亦曰南陵郡,领阳春等县二。

阳春,今属肇庆府。

勤州汉合浦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勤州,亦曰铜陵郡,领富林等县二。

富林,今阳春县西北废城。

新州汉合浦郡地。

梁置新州。

隋、唐因之,亦曰新兴郡,领新兴等县三。

新兴,今肇庆府属县。

封州汉苍梧郡地。

隋曰封州。

唐因之,亦曰临封郡,领封川等县二。

封川,今德庆府属县。

潘州汉合浦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

六年,曰潘州,亦曰南潘郡,领茂名等县三。

茂名,即今高州府治。

高州汉苍梧郡地。

梁置高州。

隋、唐因之,亦曰高凉郡,领良德等县三。

今高州府电白县西百二十七里有故城。

辨州汉合浦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南石州。

贞观九年,曰辨州,亦曰陵水郡,领石龙等县四,今为高州府化州。

又大历八年,置顺州,领龙化等县四,今化州西北有龙化废县。

或曰南汉所置州也。

罗州汉合浦郡地。

梁置罗州。

陈及隋、唐因之。

亦曰招义郡,领石城等县五。

石城,今化州属县。

窦州汉苍梧郡地。

唐武德五年,置南扶州。

贞观八年,曰窦州,亦曰怀德郡,领信义等县四。

信义,即今高州府信宜县。

泷州汉苍梧郡地。

梁置泷州。

隋、唐因之,亦曰开阳郡,领泷水等县五。

今为罗定州。

雷州汉合浦郡地。

梁曰合州。

隋因之。

唐初曰南合州,贞观初曰东合州,八年改为雷州,亦曰海康郡,领海康等县三。

今雷州府。

廉州汉曰合浦郡。

宋为越州治。

齐、梁因之。

隋曰禄州,又为合州。

唐武德五年,复曰越州。

贞观八年,曰姜州。

十二年,曰廉州,亦曰合浦郡,领合浦等县五。

今廉州府。

钦州汉合浦郡地。

隋曰钦州。

唐因之,亦曰宁越郡,领钦江等县五。

钦江,今廉州府钦州北百三十里故县是。

陆州汉交趾郡地。

梁曰黄州。

隋曰玉州。

唐初因之,贞观二年废,上元二年复置,改曰陆州,亦曰玉山郡,领乌雷等县三。

乌雷,今钦州西南百七十里废县是。

琼州汉珠崖郡地。

贞观五年置琼州,亦曰琼山郡,领琼山等县五,即今琼州府。

又开元初置万安州,亦曰万安郡,至德二载曰万全郡,领万安等县四,今琼州府万州。

振州汉珠崖郡地。

唐武德五年置振州,亦曰延德郡,领宁远等县五。

宁远,今崖州治是。

崖州汉曰珠崖郡。

梁置崖州。

隋、唐因之,亦曰朱崖郡,领舍城等县四。

舍城,今琼州府东北二百六十里有废县。

儋州汉曰儋耳郡。

唐武德五年,置儋州,亦曰昌化郡,领义伦等县五。

今属琼州府。

桂州汉零陵、苍梧二郡地。

梁置桂州。

隋、唐因之,亦曰始安郡,至德二载曰建临州,领临桂等县十,即今桂林府。

又干封初置严州,亦曰修德郡,领来宾等县三。

来宾,今柳州府属县。

又开元中置淳州,亦曰永定郡,永贞初改曰峦州,领永定等县三,今南宁府永淳县是其治。

刘句曰:桂管经略治桂州,管桂、昭、蒙、富、梧、浔、龚、郁、林、平、琴、宾、澄、绣、象、柳、融等州。

昭州汉苍梧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乐川。

贞观八年,曰昭州,亦曰平乐郡,领平乐等县三,即今平乐府。

富州汉苍梧郡地。

陈置静州。

唐因之。

贞观八年,曰富州,亦曰富江郡,领龙平等县三。

龙平,今平乐府昭平县。

贺州汉苍梧郡地。

隋曰贺州。

唐因之,亦曰临贺郡,领临贺等县五。

临贺,即今平乐府贺县。

蒙州汉苍梧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南蒙州。

贞观八年,曰蒙州,亦曰蒙山郡,领立山等县三。

今为平乐府永安州。

梧州汉曰苍梧郡。

后汉为交州治。

隋曰封州。

唐曰梧州,亦曰苍梧郡,领苍梧等县三。

今梧州府。

藤州汉苍梧郡地。

隋曰藤州。

唐因之,亦曰感义郡,领镡津等县三,今梧州府藤县是其治。

义州汉苍梧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南义州。

贞观初废,寻复置,亦曰义州,亦曰连城郡,领岑溪等县三,今梧州府岑溪县是其治。

郁林州汉曰郁林郡。

隋曰郁林州。

唐因之,亦曰郁林郡,领石南等县五。

石南,今梧州府郁林州兴业县东北五十里废县是。

平琴州汉郁林郡地。

唐置平琴州,亦曰平琴郡,领容山等县四。

今郁林州北百里有容山废县。

容州汉合浦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铜州。

贞观八年,曰容州,亦曰普宁郡,领北流等县六。

元和中徙治普宁县。

北流,今郁林州属县。

普宁,即今容县。

刘句曰:容管经略治此,管容、辨、白、牢、钦、岩、禺、汤、、古等州,咸通初,并入邕管,五年复旧。

白州汉合浦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南州。

六年,改曰白州,亦曰南昌郡,领博白等县五。

博白,今郁林州属县。

山州汉合浦郡地。

唐贞观中,置山州,亦曰龙池郡,领龙池等县二。

龙池,今博白县南有废县。

牢州汉曰南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义州。

五年,曰智州。

贞观十二年,曰牢州,亦曰定川郡,领南流等县三。

今郁林州治即故南流县。

党州汉郁林郡地。

唐曰党州,亦曰宁仁郡,领善劳等县四。

善劳,今郁林州东北百二十里废县是其地也。

禺州汉合浦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岩州,总章初曰东峨州,明年曰禺州,亦曰温水郡,领峨石等县四。

峨石,今郁林州陆川县东北百里废县是。

龚州汉苍梧、郁林二郡地。

唐贞观三年,置燕州。

七年,改置龚州,亦曰临江郡,领平南等县八。

平南,今浔州府属县。

浔州汉郁林郡地。

唐贞观七年,置浔州,亦曰浔江郡,领桂平等县三。

今浔州府。

贵州汉郁林郡地。

武德四年,置南尹州。

贞观九年,曰贵州,亦曰怀泽郡,领郁平等县八,今浔州府贵县即其治。

绣州汉郁林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林州。

六年,曰绣州,亦曰常林郡,领常林等县三。

常林,今浔州府贵县东南百里废县是。

横州汉郁林、合浦二郡地。

隋置简州,亦曰缘州。

唐复曰简州,寻曰南简州。

贞观八年,曰横州,亦曰宁浦郡,领宁浦等县三。

今属南宁府。

邕州汉郁林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南晋州。

贞观六年,改邕州,亦曰朗宁郡,领宣化等县五,即今南宁府。

又开元初置田州,亦曰横山郡,领都救等县五,今仍曰田州。

刘句曰:邕管经略治邕州,管邕、桂、党、横、田、严、山、峦、罗、辨等州,元和十五年并入容管,长庆二年复旧。

宾州汉郁林郡地。

唐贞观五年,置宾州,亦曰安城郡。

至德二载,又为领方郡,领领方等县三。

今仍曰宾州,属柳州府。

澄州汉郁林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方州。

贞观八年,曰澄州,亦曰贺水郡,领上林等县四。

上林,今宾州属县。

象州汉郁林郡地。

隋置象州。

唐因之,亦曰象郡,领武化等县六。

武化,今柳州府来宾县东南废县是。

柳州汉郁林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昆州,亦曰南昆州。

贞观八年,改为柳州,亦曰龙城郡,领马平等县四,即今柳州府。

融州汉郁林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融州,亦曰融水郡,领融水等县三,今柳州府融县即其治。

粤州汉郁林郡地。

唐曰粤州,干封初曰宜州,亦曰龙水郡,领龙水等县四。

今庆远府。

芝州汉郁林郡地。

唐曰芝州,亦曰忻城郡,领忻城县一。

今庆远府忻城县是。

笼州古蛮夷地。

贞观十二年,置笼州,亦曰扶南郡,领武勒等县七。

今为南宁府新宁州。

环州本南蛮地。

唐贞观十年,置环州,亦曰正平郡,领正平等县八。

今庆远府河池州思恩县西北有废环州。

环州本南蛮地。

贞观十二年置,亦曰临潭郡,领临江等县四。

今南宁府南二百里有废环州。

岩州汉合浦郡地。

唐曰岩州,亦曰安乐郡。

至德二载,又曰常乐郡,领常乐等县四。

《新唐书》:调露三年,析横、贵二州地置岩州,因岩冈之北而名。

杜佑曰其地与合浦郡同,似误。

古州本南蛮地。

贞观十二年,置古州,亦曰乐古郡,领乐古等县三。

今柳州府怀远县西北有古州蛮及古州、江州,当置于此。

杜佑曰其地与临潭郡同,似误。

交州汉交趾、日南二郡地。

后汉为交州治。

晋以后因之。

唐亦曰交州,调露初曰安南都护府,至德二载曰镇南都护府,亦曰安南府,领宋平等县八,今安南国都也。

刘句曰:安南所管二十一州。

盖自四管而外,皆安南所统。

以下诸州,今俱没安南境内。

武峨州汉交趾郡地。

唐曰武峨州,亦曰武峨郡,领武峨等县五。

爱州汉九真郡地。

梁曰爱州。

隋、唐因之,亦曰九真郡,领九真等县七。

又总章二年,置福禄州,亦曰福禄郡,至德二载改为唐村郡,领柔远等县三。

长州汉九真郡地。

唐曰长州,亦曰文阳郡,领文阳等县四。

州汉九真郡地。

隋曰州。

唐武德五年曰南德州,八年曰德州,贞观初曰州,亦曰日南郡,领九德等县六。

又武德五年,置州于咸欢县。

贞观九年,改曰演州。

十六年,省入州。

广德二年,复分置演州,治怀县,即故咸欢县也。

峰州汉交趾郡。

陈曰兴州。

隋曰峰州。

唐因之,亦曰承化郡,领嘉宁等县三。

汤州汉交趾郡。

唐曰汤州,亦曰汤泉郡,领汤泉等县三。

共有州二百九十有三《唐史》:贞观十三年定簿,凡府州三百五十八。

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二。

《会要》亦云:凡天下三百六十州。

自后并省,迄于天宝初,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

今考《六典》所载,凡三百十有六州,其五十州皆贞观已后所置。

王氏曰:诸州因革,既时代不同,而边远诸州,又在所略也。

是时,既北殄突厥贞观四年,李靖讨突厥,大破之,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

阴山,见前,西平吐谷浑、高昌贞观九年,李靖等讨吐谷浑,悉平其地,改立君长而还。

又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下二十二城,置西州;又兼得西突厥、车师后王庭之地,置庭州以统之。

吐谷浑,见前隋克吐谷浑。

西、庭二州,见上,后又东伐高丽贞观十九年,亲征高丽,拔辽东数城而还。

是后数遣兵伐之。

显庆五年,时高丽、百济与新罗相攻,遣苏定方先平百济,因置熊津五都督府及带方州,以统其地。

总章初,李等伐高丽,平之,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百,又置安东都护于平壤城,以统高丽、百济之地。

既而高丽余众复叛,其旧城多为新罗所窃据。

辽东城,即隋炀帝所攻平壤城也。

百济,今朝鲜国南境全罗道是其地,有熊津江口为险要处,唐因置府于此。

新罗,今朝鲜东南境庆尚道是其地。

平壤,今朝鲜之西京也,北灭薛延陀贞观二十年,李世讨薛延陀,至郁督军山,尽降其众。

薛延陀,本铁勒诸部,初附属突厥,突厥衰,乃掩有漠北之地。

郁督军山,薛延陀建牙处也,西臣西域贞观十八年,郭孝恪平焉耆。

二十年,阿史那社尔破西突厥,因复定焉耆,平龟兹。

是年,王元策复击下天竺诸城邑。

显庆二年,苏定方讨西突厥,悉定其地,所役属西域诸国悉归附。

龙朔初,吐火罗等十六国复内属。

焉耆,在火州西七百里,西去龟兹八百里。

西突厥,时据有乌孙故地,在庭州以西北,西域皆臣属之。

天竺,今西域西南印度国也。

吐火罗国,在今西域哈烈东境。

其地东至海,西逾葱岭葱岭,见前凉张氏西包葱岭,南尽林州林州,即林邑,见前炀帝平林邑,北被大漠,东西九千五百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睿宗时,置二十四都督府分统诸州。

【史略】景云二年,置都督二十四人,察刺史以下善恶。

扬、益、并、荆四州,为大都督,汴、兖、魏、博、冀、蒲、绵、秦、洪、越十州为中都督,齐、、泾、襄、安、潭、遂、通、梁、岐十州为下都督。

寻以权重难制,罢之,惟四大都督如故。

开元十七年,以潞、益、并、荆、扬为五大都督《五代会要》云:时以灵、陕、幽、扬、潞、魏、镇、徐八州为大都督,又更定上中下都督之制上都督府,即五大都督也。

其中都督府凡十五,曰凉、秦、灵、延、代、兖、梁、安、越、洪、潭、桂、广、戎、福。

下都督府凡二十,曰夏、原、庆、丰、胜、荣、松、洮、鄯、西、雅、泸、茂、、姚、夔、黔、辰、容、邕。

复自京都京兆、河南、太原,为京都及都督即五大都督也、都护府六都护,见后之外,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同、华、岐、蒲,余为六雄郑、陕、汴、绛、怀、魏、十望宋、亳、滑、许、汝、晋、洛、虢、魏、相、十紧秦、延、泾、、陇、汾、隰、慈、唐、邓。

后入紧者益多,不复具列及上中下之差诸州皆有上中下之目。

而关内、陇右、河北、河东、剑南、江南、岭南沿边诸州,皆谓之边州又丰、胜、灵、夏、朔、代,曰河曲六州。

广、桂、容、邕、安南,曰岭南五管。

明皇增饰旧章,分十五道《唐志》:景云二年,议者以山南所部阔远,乃分为东西道,又分陇右为河西道。

未几,复罢。

开元二十一年,始分天下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曰京畿治西京,京兆、岐、同、华、、商、金等府州属焉。

分关内道置,曰都畿治东都,河南、陕、汝、郑、怀等府州属焉。

分河南道置,曰关内陇州至胜州皆属焉,多以京官遥领,曰河南治汴州,自许州至密州皆属焉,曰河东治河中府。

《唐志》:时以河中为中都,亦曰中畿,曰河北治魏州,曰山南东治襄州,自荆州至万州皆属焉。

以山南道分置,曰山南西治梁州,自梁州至渠州皆属焉,曰陇右治鄯州,曰淮南治扬州,曰江南东治苏州,自润州至漳州皆属焉。

以江南道分置,曰江南西治洪州,自宣州至邵州皆属焉。

又《唐纪》:天宝十五载,分江南为东西道,东道领余杭,西道领豫章等郡。

盖分置节度使也,曰黔中治黔州,黔、思、辰、锦、朗、溪、巫、施、费、珍、播、夷、业、南、溱诸州皆属焉。

分江南西道置,曰剑南治益州,曰岭南治广州。

凡天下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有三《会要》:贞观中,县千五百一十七。

此盖又增于旧。

《通典》:京都所理曰赤县,所统曰畿县,其余曰望,曰紧,及上、中、下之目,凡分七等。

又元和六年,李吉甫奏列州三百,县千四百云,而羁縻府州统于六都护及边州都督者,不在其中。

【史略】唐贞观至开元,蛮夷多内属,即其部落为羁縻府州,多至八百五十有六。

又于沿边诸道,设六都护分统之。

曰安北都护府属关内道。

永徽初,薛延陀既灭,铁勒诸部回纥等皆内附,复讨擒突厥遗种车鼻可汗于金山。

于是北荒悉为封内,因置燕然都护府,领狼山等羁縻府州共二十有七。

龙朔二年,徙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更名翰海,尽统碛以北州府。

总章二年,又改为安北都护府。

开元二年,移治中受降城。

至德以后,谓之镇北。

大历八年,徙治天德军。

金山,在漠北,突厥建牙处也。

狼山府,在郁督军山南,以车鼻部落置。

明年,废狼山为州。

中受降城,南去废夏州八百里,西去天德军二百里,并在今榆林塞外,曰单于都护府属关内道,亦永徽初置,领翰海等羁縻府州十有五。

龙朔二年,更名燕然曰翰海,而徙翰海都护府于云中城,更名曰云中都护,以碛为界,碛北州府皆隶翰海,南隶云中。

麟德初,又改为单于大都护府。

垂拱二年,罢为镇守使。

开元二年,复曰单于大都护府。

天宝初,安北单于二都护并属朔方节度。

大历八年,徙治镇武军。

翰海府,在郁督军山东,以回纥部落置。

云中城,在大同府西北四百余里振武军,即故魏之盛乐城也,曰安西都护府属陇右道。

贞观中平高昌,即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

显庆二年,龟兹国乱,杨胄讨平之,置龟兹都督府,移安西都护治焉。

咸亨初,龟兹没于吐番。

长寿初,唐休复取之,仍置府于龟兹,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及西域月氏等府州九十有六。

至德以后,亦曰镇西。

交河城,在今火州西百里。

龟兹、焉耆,见前。

于阗,亦曰毗沙都督府,今西域属国。

疏勒,亦在今火州西南。

月氏,即西域吐火罗国,曰北庭都护府属陇右道。

长安二年,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统盐冶等府州十有六。

刘句曰:十六州皆以戎胡部落寄治庭州界内,曰安东都护府属河北道。

总章初平高丽,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高句丽府州以及百济、新罗,皆属焉。

仪凤初,高丽余党复叛,徙安东都护于辽东故城。

明年,又移于新城。

圣历初,罢为安东都督府。

神龙初复故。

开元二年徙平州。

天宝二载,又移于辽西故郡城,属平卢节度。

至德后遂废。

新城,今沈阳卫西北百八十里故辽滨城是。

辽西故郡城,在营州东二百七十里,曰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

调露初,改交州都督府曰安南都护府,境内羁縻诸州及海南诸国皆属焉。

至德二载,改曰镇南。

大历三年复故。

又安西、安北、单于,曰大都护。

北庭、安东、安南,曰中都护府。

其余则统于营州属河北道。

武德以后,契丹、奚、室韦、诸部落次第归附,前后置羁縻府州三十余,隶营州都督府。

万岁通天二年,营州陷于契丹。

神龙初,改隶幽州都督。

开元四年,还隶营州。

刘句曰:今营州有名之州,凡十有六。

契丹、奚、室韦,俱在今大宁废卫东北。

,在今辽东东北塞外、松州初属陇右,永徽后属剑南道。

《唐志》:贞观中,西羌别种党项等次第内属。

于是河首、积石以东,皆为中国之境。

开地三千余里,置州百,悉属松州都督府,其里道可据者,盖二十五州。

又迭州都督府,分督降羌九州。

茂州都督府,亦分督降羌九州,永徽初,尝析为三十一州。

雅州都督府,亦分督生羌、生獠一十九州。

黎州都督府,亦分督生獠五十五州,则仅有州名而已。

河首,谓析支河首,在今西宁卫西南塞外,即党项所居。

积石山,在西宁卫西南百七十里,见陕西名山、戎州属剑南道。

武德初,南中诸蛮次第归附。

四年,于姚州及南宁州皆置总管府,分统南蛮羁縻诸州。

贞观四年,置戎州都督府,督羁縻三十六州。

又泸州都督府,分督夷獠十州。

南宁州,贞观八年改曰朗州,今为曲靖军民府、黔州属江南道。

武德以后,诸蛮来附,有羁縻五十一州,悉隶黔州都督府等都督府。

其地南北皆如前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

时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

安西节度使治安西都护府。

开元六年,置四镇节度使,十二年改曰碛西,二十九年又改曰安西,至德初改曰镇西,大历三年仍曰安西,亦曰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兵志》云:统保大军一,鹰娑都督一,兰城等守捉八。

保大军,在安西城内。

鹰娑府,以西突厥鼠尼施部置,去西州千余里。

兰城,亦在西州之西。

《通典》云:统龟兹四镇。

盖四镇之地悉属焉。

北庭节度使治北庭都护府。

开元二十九年置,亦曰伊西节度,亦曰伊西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默啜突骑施,西突厥别部也,在北庭府西北三千余里。

坚昆,北狄别种,亦曰结骨,后更名黠戛斯,在北庭府北七千里。

默啜,或曰铁勒别种也,在北庭府东北千七百里。

统翰海等军三,沙钵等守捉十。

翰海,在北庭城内。

沙钵,亦曰莫贺城,在北庭西五百余里。

盖西、伊二州之境皆属焉。

河西节度使治凉州,景云元年置断隔羌胡统赤水等军十,乌城等守捉十四。

赤水,在武威城内。

乌城,在今凉州卫南二百里。

盖凉、甘、肃、瓜、沙诸州之境,皆属焉。

陇右节度使治鄯州,亦开元二年置备御羌戎统镇西等军十八,平夷等守捉三。

镇西军,在河州城内。

平夷城,在河州西南四十里。

盖鄯、廓、洮、河、兰、渭诸州之境,悉属焉。

朔方节度使治灵州,开元九年置捍御北狄统经略等军九,三受降等城六,新泉守捉一。

经略军,在灵州城内。

三受降城,中城南直朔州,西城南直灵州,东城南直胜州,相距各四百余里,并在今榆林卫塞外。

新泉城,在今靖虏卫西北二百余里。

盖灵、夏、丰、盐诸州之境,俱属焉。

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

开元十一年置。

《国史》云:开元初,以并州天兵军为天兵节度大使。

十一年罢,以大同军为太原以北节度使。

十八年,改曰河东节度使。

大同军,今为朔方马邑县犄角朔方,以御北狄统天兵等军四。

岢岚等守捉五。

天兵军,在太原城内。

岢岚城,今太原府岢岚州。

盖太原忻、代、岚、朔、蔚、云诸州之境,皆属焉。

范阳节度使治幽州。

景云元年,置幽州节度大使,寻罢。

开元二年复置,七年改曰平卢,天宝初又改曰范阳制临奚、契丹统横海等军十六。

横海军,在沧州城内。

盖幽、蓟、妫、檀、燕、易诸州之境,皆属焉。

平卢节度使治营州,天宝初,分范阳节度置镇抚室韦、统卢龙军一,渝关等守捉十一。

卢龙军,在平州城内。

渝关,亦曰临渝,即山海关也。

见前。

盖平、营诸州之境,皆属焉。

剑南节度使治益州,开元五年置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威戎等军十,羊灌田等守捉十五,新安等城三十二,犍为等镇三十八。

威戎军,亦作威武军,在今茂州西北。

羊灌田,在今成都府灌县西。

新安,在今建昌卫南境。

犍为镇,今嘉定州犍为县也。

盖自松、茂至、姚诸州之境,皆属焉。

岭南节度使治广州,开元中置,亦作五府经略使。

五府,即广、桂、容、邕、安南五府也。

按《六典》:天下节度有八,岭南与焉。

诸志云至德二载始置岭南节度,误也绥静夷獠统经略军及清海军六。

五管各有经略军,而清海军则置于恩州城内。

盖五府诸州之境悉属焉。

又有经略、守捉使三,以防海寇长乐经略,福州领之。

东莱经略,莱州领之。

东牟经略,登州领之。

《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景云初,始有节度使之号。

而方镇之患,实基于此。

《会要》:凡天下之军四十,府六百三十四,镇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三十,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余匹。

此唐盛时之兵制也。

吕氏曰:唐初边将,文武迭用,不久任,不兼统,不遥领,种人不为大将。

自十节度既置,天宝中初法尽坏,遂有渔阳之祸。

及禄山之乱,两京失守。

【史略】安禄山本奚种禄山,本康姓,名阿荦山,营州杂胡也。

随母再适突厥,冒姓安,诣幽州降,为边将,为帝所宠任,领范阳、河东、平卢三镇降胡杂种。

天下精锐,悉集范阳。

天宝十四载,发兵反,分其党守大同、平卢大同,见上河东节度注,引兵而南,河北州郡,望风瓦解。

遂自灵昌济灵昌,在今北直滑县西,亦曰延津,旧为大河津济处,陷荥阳、陈留、武牢,进陷东京,分兵屯陕州,以逼关中,僭称大燕皇帝。

是时,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等共谋起兵,欲断禄山归路,以阻其西入之谋。

贼将史思明攻常山,复陷之。

有清河客李萼者,为郡人乞师于平原,因说真卿曰:今朝廷遣程千里将兵出崞口崞口,即壶口,今潞安府东南十三里壶关山是也。

道出相、魏,最为冲要,贼据险拒之,不得前。

今当先克魏郡,分兵开崞口,出千里之师,因讨汲、邺以北,至于幽陵即范阳,然后帅诸同盟,合兵十万,南临孟津今孟津,见前,分兵循河,据守要害,制其北走之路。

朝廷但坚壁勿战,不过月余,贼必有内溃相图之变矣。

真卿从之,果克魏郡,进取信都,军声大振。

平卢将刘客奴杀贼守将,遣使降于真卿。

李光弼自井陉出井陉,在今北直获鹿县西四十里,见前,下常山,屡败史思明兵,郭子仪亦自河东引兵与光弼合。

于是河北响应,渔阳路绝,禄山大惧,子仪请北取范阳,覆其巢穴,潼关大兵,惟应固守拒之,不可轻出。

会上从杨国忠谋,趣哥舒翰出战,败于灵宝西原灵宝,今陕州属县,贼将遂入潼关。

上从凤翔走成都,西京旋陷,贼势遂张州郡名俱见前十道,不再释。

后仿此。

赖中外同心,驱除大难。

【史略】初,肃宗自凤翔趋灵武,即帝位。

李光弼、郭子仪等皆至,军威始震。

上命光弼还守太原,征河西、陇右诸军来会。

贼将守长安者,淫虐民间,皆思杀贼自效。

陈仓令牛景仙陈仓,今凤翔府宝鸡县,克扶风而守之,江淮贡献,悉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上津,即今郧阳府上津县,之蜀、之灵武。

李泌劝上且幸彭原,俟西北兵至,进幸扶风以应之。

时河北悉为贼陷,禄山在洛阳,又遣兵四出,攻略河东、颍川、睢阳诸郡。

上以贼强为忧,李泌曰:观贼所虏获,悉输范阳,此岂有雄据四海之志?今贼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干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数人耳。

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则思明、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守忠、干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两军絷其四将也。

从禄山者,独承庆耳。

愿敕子仪勿取华阴,使两京之道常通。

陛下军于扶风,与子仪、光弼互出击之,彼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贼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

我常以逸待劳,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

来春复命建宁谓建宁王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并塞北出,与光弼南北犄角,以取范阳泌欲使建宁自灵、夏傍丰、胜、云、朔之塞,直捣妫、檀,攻范阳之北,而光弼自太原取恒、定,以攻范阳之南也,覆其巢穴。

贼退则无所归,留则不获安,然后大军四合而攻之,必成擒矣。

不过二年,天下当无寇。

既而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庆绪仍据洛阳僭伪号。

上征西北兵,且至,乃如安定,旋至凤翔。

初,子仪以河东居两京间,扼贼要冲,得之则两京可图,乃自洛交趋河东,而分兵取冯翊,河东人以城来归。

时诸军皆集凤翔,江淮庸调亦至。

李泌请遣安西、西域之众,并塞东北,山〔自〕妫、檀南取范阳。

上迂其计,沁曰:今所恃者,皆西北及诸部兵,性耐寒而畏暑。

若乘其新至之锐,攻禄山已老之师,势必克两京。

春气已深,贼遁归巢穴,关东地热,官军必困而思归。

贼伺官军之去,必复前来,则征战之势,未有涯也。

不若先用之于寒乡,除其巢穴,则贼无所归,根本永绝矣。

不从,召子仪赴行在,进克西京,东出关,入陕州。

贼走河北,东京亦定,史思明以范阳降,高秀岩以大同降,惟相州七郡为庆绪所据七郡,汲、邺、赵、魏、平原、清河、博平也。

庆绪既衰,思明又起,复削平之。

【史略】干元二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之师讨庆绪九节度,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光远、河东李光弼、关内泽潞王思礼也。

外又有平卢兵马使董秦,镇西北庭行营节度时镇怀州,关内节度时兼领泽、潞,镇潞州。

余详见后。

子仪拔卫州,进围邺,诸军皆会,又拔魏州,庆绪穷蹙。

会史思明复反范阳,庆绪求援,思明遣将屯滏阳今彰德府磁州,为邺中声势,而分兵为三:一出邢、洛,一出冀、贝,一自洹水趋魏州洹水,今大名府魏县,遂陷之。

久之,引军趋邺。

九节度之师无统帅,进退不一,皆溃还。

思明乃屯邺南,绐庆绪至军,杀之,还范阳,僭称大燕皇帝,寻渡河入汴州,攻郑州。

时李光弼守东都,以洛城难守,不若移军河阳见前,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得西侵,猨臂之势也。

遂牒河南尹帅吏民避贼,空其城而运油铁诸物诣河阳,为守备。

思明入洛无所得,畏光弼犄其后,不敢西,引兵攻河阳,败还洛。

既而上从宦者鱼朝恩言,趣光弼攻洛,大败,河阳、怀州皆没。

会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朝义复僭号,其党不附,势遂弱。

宝应元年,时天下重兵皆屯陕州,仆固怀恩等统夷夏兵进讨,自渑池入渑池,今河南府属县,分遣泽、潞兵自河阳入,河南诸军自陈留入,进攻洛阳,贼败走,遂复东京。

怀恩追朝义至河北,贼党各据州郡乞降,朝义走死。

然藩镇之祸,日以滋矣。

【史略】初,贼将李怀仙等既降,皆愿受代。

仆固怀恩恐贼平宠衰,复以怀仙为卢龙节度使史朝义初以怀仙为范阳节度使,怀仙因举幽、蓟、妫、檀、平、营诸州降,于是改范阳曰幽州,兼曰卢龙。

大历中,军中再作乱,其后朱滔为留后。

建中初,擅有幽、涿、营、平、蓟、妫、檀、瀛、莫九州地,而德、棣、深诸州间亦属焉。

三年,与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叛,滔寻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

兴元初,悦等复归款,去王号。

滔叛逆如故,既而攻田悦贝州,悦死。

滔复遣兵攻魏州,昭义帅李抱真与王武俊驰救,败滔于贝州北。

滔遁还,武俊复攻之,滔窘,乃上表待罪。

贞元初滔死,刘怦代之,传三世。

长庆初,刘总以其地入朝,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史朝义初以忠志为恒阳节度使,治恒州,忠志因举恒、赵、深、定、易五州降,赐姓名李宝臣,名其军曰成德。

大历中,擅有恒、易、深、定、赵、冀、沧七州。

建中二年,宝臣死,子维岳求袭位,不许,遂与田悦、李正己等拒命,于是易州及赵州来归。

既而王武俊杀维岳,深州遂降于朱滔。

是时,诏分成德地,以武俊为恒、冀都团练使,成德降将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史,张孝忠为易、定、沧节度使。

武俊与朱滔等叛,滔以深州归之,又攻康日知于赵州。

兴元初,武俊顺命,以赵州畀之,授恒、冀、深、赵节度使。

贞元中,复兼有德、棣二州地。

传四世。

元和十五年,王承元入朝,薛嵩为相卫节度使史朝义初以薛嵩为邺郡节度使,治相州,嵩因举相、卫、邢、四州来降,复以贝、磁二州授之,名其军曰昭义。

大历八年,弟萼代。

十年,为田承嗣所并,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史朝义初以承嗣为睢阳节度使,朝义败,承嗣自宋州走莫州,据城来降,旋以魏、博、德、沧、瀛五州授之。

广德二年,承嗣奏名所管曰天雄,治魏州。

大历十年叛,擅取相、卫诸州,又取贝州。

既而沧、瀛二州来降,德州为淄青所取,承嗣有魏、博、相、卫、、贝、澶、七州地,死,以其侄悦为嗣。

建中二年叛,马燧等数败之,于是博、二州来降,既而博州复属焉。

兴元初归款,承嗣之子绪杀而代之。

自承嗣至田兴凡五世。

元和七年入朝。

于是河北三镇,擅地自强,唐室威命,不复能及。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