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 顾祖禹

南北朝隋

刘裕奋自草泽,克翦逆玄,北平广固,南靖番禺广固、番禺,俱见晋青州、广州注。

【史略】刘裕初为刘牢之参军,以讨海寇孙恩、卢循功,积官至彭城内史,居京口京口,今镇江府,见前。

会桓玄自江陵入建康僭大位,裕起义兵讨除之,晋室复定。

义熙五年,裕以慕容超据广固,数入寇,表请伐之。

帅舟师自淮入泗,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大岘山大岘山,在青州府临朐县东南百有五里,穆陵关在焉。

详山东重险穆陵关,袭克临朐,进围广固,遂平齐地。

会卢循等复炽,引兵自番禺至始兴初,刘裕追败卢循于永嘉,又追败之于晋安,循浮海南走。

既而循寇南海,陷番禺,其党徐道覆又攻陷始兴据之。

朝廷未暇征讨,授循为广州刺史,道覆为始兴相。

循寇长沙,徐道覆引舟师分道寇南康、庐陵、豫章,江州刺史何无忌拒战,败没,中外震骇。

循复自巴陵趋寻阳巴陵,今岳州府治。

寻阳,治柴桑,在今九江府南。

俱见前,与道覆合兵东下,败豫州刺史刘毅军于桑落洲桑落洲,在今九江府东北五十余里,军势甚盛。

裕方从伐燕,还至下邳,闻警,即疾驰至石头石头城,在今江宁府城西,见前。

循等进逼建康,裕督军屯守。

循以裕既还,建康有备,引还寻阳。

裕因治水军,遣将军孙处等潜自海道袭番禺,倾其巢窟,而自引大军西击循前锋,败贼兵于南陵今太平府繁昌县西南故南陵戍是。

裕进军雷池在今安庆府望江县东南十里,循等逆战,大破之于大雷今望江县,即古大雷戍。

循走寻阳,将趋豫章,乃悉力栅断左里杜佑曰:左里,即彭蠡湖口也。

今南康府都昌县西南九十里有左里故城。

裕拔栅而进,循大败,单舸南走,径还番禺,及至,官军已入城数月矣。

循走交州,穷蹙而死。

西定巴蜀,又克长安,而晋祚以移。

【都邑考】自宋至陈,皆因晋都。

【史略】义熙三年,刘裕使刘敬宣讨谯纵。

敬宣既入峡巴东三峡是也。

见前,遣别将出外水大江从成都府南境至泸州,曰外水,自帅诸军出垫江今重庆府合州。

盖由内水而进也,转战而前,至黄虎在今潼川州北,去成都五百里。

纵遣将悉众拒险,敬宣不得进,食尽引还。

八年,复命朱龄石等进讨,别函付龄石曰:众军悉从外水取成都,臧熹从中水取广汉雒水自汉成都府合州至泸州入江,曰中水。

广汉即汉州,晋曰新都。

此从汉郡言也,老弱乘高舰十余,从内水向黄虎涪水自成都府绵州东南至合州入江,曰内水。

俱详四川大川。

时谯纵方屯重兵,以备内水。

龄石至白帝白帝,见前,遂兼行至平模平模山,在眉州彭山县东十里,亦曰彭亡山,滨大江,由外水至成都必繇之道,去成都二百里,出敌不意。

纵分兵拒守,龄石击破之,臧熹亦破纵别军于牛な牛な城,在今成都府简州城西,即中水所繇之道。

纵诸营屯望风奔溃。

龄石趣成都,纵走死,蜀地悉平。

十二年,姚兴死,裕遂伐秦。

遣王镇恶、檀道济将步军自淮、肥向许、洛自淮、肥者,由寿春而北也。

许,许昌。

洛,洛阳,朱超石、胡藩趋阳城超石时为新野太守,盖自南阳北出。

阳城,今河南府登封县,沈田子、傅弘之趋武关自出襄阳引军西北也。

武关,见前,沈林子、刘遵考帅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遵考时为彭内史,盖自彭城入汴。

石门,水入河之门也,亦谓之荥口。

见前七国魏苏代论荥口,以王仲德督前锋,开巨野入河巨野,见《职方》兖州浸。

镇恶等入秦境,所向克捷,漆丘、项城降漆丘,今归德府南二十五里小蒙城是。

项城,见晋豫州治,拔新蔡、许昌,克仓垣仓垣,在开封府陈留县西,荥阳、阳城皆来降,进至成皋。

王仲德水军入河逼魏滑台,魏人弃城走,遂入据之。

道济等进逼洛阳,洛阳降,进军渑池今河南府属县,见前,径攻潼关,屡败秦兵。

裕亦将水军自淮、泗入清河即巨野以北之济水也,溯河西上,而遣别将留守高敖今济南府长清县西有高敖故城,以防魏人侵轶,寻入洛阳,自陕抵潼关。

沈田子等亦入武关,大败秦军于青泥青泥城,在西安府蓝田县南七里。

王镇恶复请帅水师自河入渭,趋长安,破秦军于渭桥东渭桥也,在西安府东北五十里。

遂克长安,姚泓降。

然长安旋没于夏,河南州郡复陷于魏,最后又失淮北及淮西地。

【史略】初,赫连勃勃欲图关中,闻裕伐秦,乃进据安定,岭北郡县镇戍皆降于勃勃。

裕既破秦,留其子义真守关中,遂发长安,自洛入河自洛阳浮洛入河也,开汴渠而归汴渠,见河南大川汴水。

勃勃问计于王买德,买德曰:青泥、上洛南北险要,宜先遣游军断之,东塞潼关,绝其水陆之路,则义真在网罟中矣。

勃勃乃以其子向长安,昌屯潼关,而使买德屯青泥。

勃勃为后继。

会晋将互相贼杀,勃勃遂取关中。

及武帝殁,魏人议取洛阳、虎牢、滑台,遣军南侵,司、兖、豫诸郡县悉陷。

元嘉七年,遣将到彦之等经略高敖、滑台、虎牢、洛阳四镇,旋败还。

二十七年,遣王玄谟等北伐,复败退。

魏人乘胜入寇,南抵瓜步在今应天府六合县东二十五里,境内因以衰耗。

既而魏主焘被弑,复议北伐,遣萧思话督诸军,分道向高敖自历城向高敖,出许、洛自汝南出许、洛,趣潼关自宛、邓趋潼关。

凡三道。

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脱诸城固守,非旬月可拔,稽留大众,转输方劳。

应机乘势,事存急速。

今伪帅始死,兼逼暑时,国内猜扰,不暇远赴,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后燕都中山,魏人以为重地。

中山至代,有倒马、飞狐诸关,据之,则道路阻塞,声援难及矣。

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向义之徒,必应响赴。

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

臣请发青、冀兵,直入其心腹。

若前驱克胜,河南众军宜一时济河,使声实兼举。

并建司牧,抚柔初附,西距太行,北塞军都居庸关,一名军都关,在今顺天府昌平州西北三十里。

详见北直重险。

兴祖欲因山险置兵,以包举相、定、幽、冀之地也,因事指挥,随宜加授。

若能成功,清壹可待。

帝意止存河南,不从,师竟无功,既而宋多内乱。

泰始初,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远近响应,建康危迫,仅而克平。

徐州刺史薛安都、兖州刺史毕众敬、汝南太守常珍奇等以疑惧降魏,魏因遣将经略齐地。

尉元言:彭城,宋之要藩。

若重兵积粟,则宋人不敢窥淮北。

又宋攻彭城,必繇清泗过宿豫清泗,即泗水也。

宿豫,今邳州宿迁县,历下邳,趋青州,亦由下邳溯水经东安溯水,出山东临朐县溯山,至南邳州入泗。

东安,溯水所经也。

见三国魏徐州属郡。

此数者,宋人用兵之要。

今若先定下邳,平宿豫,镇淮阳淮阳,在今凤阳府泗州东北百里,戍东安,则青、冀诸镇可不攻而克矣。

魏主从之。

宋由是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四州,徐、兖、青、冀也。

豫州之淮西,谓汝南、新蔡、谯、梁、陈、南顿、颍川、汝阳、汝阴诸郡也。

所有州凡二十二宋初,有州二十一。

泰始七年,始增置越州。

沈约云:宋有州二十二。

今从之:

扬治建康。

统郡十一:曰丹阳,曰会稽,曰吴郡,曰吴兴,曰淮南,曰宣城,曰义兴,曰东阳,曰临海,曰永嘉,曰新安,俱晋旧郡也。

孝建三年,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

大明三年,又改扬州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

五年,割王畿之吴郡属南徐州。

废帝罢王畿复为扬州,而扬州还为东扬州,吴郡亦复故。

明年,省东扬州并入扬州。

升明三年,又改扬州刺史为扬州牧云。

南徐治京口。

统郡十六:曰南东海,治丹徒县,今镇江府治。

曰南琅邪,治临沂县,今应天府西北三十里有废临沂县。

曰晋陵,治晋陵县,今常州府治是。

曰南兰陵,治兰陵县,今常州府西北六十里有废兰陵城。

曰南东管,治东管县。

曰临淮,治海西县。

曰淮陵,治司吾县。

曰南彭城,治吕县。

曰南清河,治清河县。

曰南高平,治金乡县。

曰南平昌,治安丘县。

曰南济阴,治城武县。

曰南濮阳,治廪丘县。

曰南泰山,治南城县。

曰南济阳,治考城县。

曰南鲁,治鲁县。

皆晋南渡以来,侨置于丹阳、吴郡境。

沈约曰:泰始四年,割扬州之义兴属南徐州云。

徐治彭城。

泰始三年,淮北陷没,侨治钟离。

泰豫初,移治朐山。

元徽初,还治钟离。

统郡十二:曰彭城,曰下邳,曰兰陵,曰东海,曰东管,曰东安,曰琅邪,曰沛郡,皆旧郡也。

曰淮海,治甬城,在今宿迁县东南百余里。

曰阳平,治馆陶县,郡县皆侨置,或云在今邳州境。

曰济阴,侨治睢陵县,在今泗州盱眙县西六十里。

曰北济阴,治成武县,今兖州府属县。

此十二郡也。

沈约曰:宋亡淮北,元徽初,分南兖、北豫州之境置徐州,仍治钟离,领郡三:曰钟离,晋郡也,本属南兖;曰马头,治虞县,在今凤阳府怀远县西南二十里,本属豫州;曰新昌,治顿丘县,今和州东有顿丘城,是时新置郡也。

又泰始三年,分徐州置东徐州,治团城,旋降于魏。

团城,即故东管郡城也。

钟离,见晋淮南郡。

朐山,即故朐县,今南直海州治,见前。

南兖治广陵。

元嘉二十八年,移镇盱眙。

三十年,并入南徐州,旋复置,还治广陵。

泰始六年,南兖州移治淮阴。

七年复故。

统郡九:曰广陵,曰海陵,曰山阳,曰盱眙,曰泰郡,曰钟离,皆晋郡也。

曰南济,治萧县,在广陵境内。

曰北沛,曰临江,未详所理。

沈约曰:南兖初领郡九,后领十一。

南沛而外,有新平郡,治江阳;北淮阳郡,治晋宁;北济阴郡,治广平;北下邳郡,治潼县;东管郡,治莒县。

皆失淮北后所侨置,而无北沛、临江二郡。

又钟离郡,元徽初,改属南徐州,是十一郡也。

兖初治滑台。

元嘉十三年,移镇邹山,又寄治彭城。

二十一年,徙治须昌,后省兖州入徐、冀二州。

三十年复置,治瑕丘。

孝建初,治湖陆。

泰始初,复治瑕丘。

二年,兖州降魏。

五年,侨置于淮阴。

统郡六:曰泰山,曰高平,曰鲁,曰东平,曰济北,皆故郡也。

曰阳平,沈约曰:治馆陶,元嘉中侨置于无盐县境。

淮北既失,诸郡亦寄治淮南境内云。

邹山,见晋兖州治。

须昌,见晋东平国治。

瑕丘,今兖州府治。

湖陆,在今南直沛县北。

俱见前。

南豫初治历阳。

元嘉二十二年,罢入豫州,寻复置。

大明五年,移治於湖。

统郡十有九:曰历阳,曰庐江,曰晋熙,曰弋阳,曰安丰,皆故郡也。

曰南谯,治山桑县,今无为州巢县东南二十里有南谯城。

曰南汝阴,治汝阴县,今庐州府治是。

曰南梁,治睢阳县,今寿州东北南梁城是。

曰汝南,治平舆县。

曰新蔡,治新蔡县。

曰东郡,治项县。

曰南顿,治南顿县。

曰颍川,治邵陵县。

曰西汝阴,治汝阴县。

曰汝阳,治汝阳县。

曰陈留,治浚义县。

皆侨置于淮南境内。

曰边城左郡,领雩娄等县,今寿州霍丘县西南八十里有雩娄故城。

曰光城左郡,治光城县,今汝宁府光州光山县是也。

曰南城左郡,未详所治。

於湖,今太平府治也。

豫治寿阳。

《宋志》:武帝开拓河南,绥定豫。

东晋义熙九年,割扬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属豫州。

豫之基址,自此而立。

永初二年,分淮东为南豫州,淮西为豫州,亦曰西豫州,亦曰北豫州。

元嘉二十二年,以南豫州并入豫州。

其后复分,或治寿阳,或治汝南。

统郡十一:曰汝南,曰新蔡,曰谯,曰梁,曰陈,曰南顿,曰颍川,曰汝阳,曰汝阴,曰陈留,曰马头,皆故郡也。

泰始三年,淮西之汝南、新蔡、汝阳、汝阴、陈郡、南顿、颍川七郡,皆没于魏。

元徽初,又以马头郡改属徐州。

大雷,今江南望江县,见前。

江治寻阳。

升明初,移镇湓口。

统郡十:曰寻阳,曰豫章,曰鄱阳,曰临川,曰庐陵,曰安成,曰南康,曰建安,曰晋安,皆旧郡也。

曰南新蔡,治苞信,侨置于今湖广黄梅县。

湓口,在今九江府城西。

青初,北青州治东阳,南青州治广陵。

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

孝建二年,移治历城。

大明八年,还治东阳。

泰始中失淮北,青州侨治郁洲。

旧统郡九:曰齐郡,曰济南,曰乐安,曰高密,曰平昌,曰北海,曰东莱,曰长广,皆故郡也。

曰太原,治太原县,今济南府长清县东北废升城是。

《五代志》:武帝置乐安郡于千乘郡治也。

泰始四年,又分青州置东青州,治不某城,在今莱州府胶州即墨县西南五十七里。

又宋尝置并州,亦寄治升城云。

东阳,见晋青州治。

历城,今济南府治,见前。

郁洲,今南直海州东北十九里有郁洲山。

冀元嘉九年,分青州立,治历城。

泰始二年,陷于魏,与青州并寄治郁洲。

旧统郡九:曰广川,曰平原,曰清河,曰乐陵,曰魏郡,曰河间,曰顿丘,曰高阳,曰勃海,大抵皆侨郡也。

《五代志》:武帝置广川郡于武强,今济南府长山县是;置平原郡于梁邹,今济南府邹平县北故梁邹城是;又置清河郡于盘阳,今济南府淄川县是。

又文帝侨置高阳郡于乐安境内,勃海郡于临淄境内。

孝武又尝置幽州,亦侨治梁邹云。

司初与并州俱治虎牢。

景平初陷没。

元嘉二十八年,司州侨治义阳。

沈约曰:元嘉末,侨治汝南。

大明中省。

建始二年,复置于义阳。

统郡四:曰义阳,曰随阳,故郡也。

曰安陆,治安陆县,今德安府治是。

曰南汝南,治平舆,郡县皆侨置于义阳南境。

荆治江陵。

统郡十二:曰南郡,曰南平,曰天门,曰宜都,曰湘东,曰建平,皆故郡也。

曰汶阳,治汶阳县,在今荆州府夷陵州远安县西百里。

曰南义阳,治厥西县,在今随州西北八十五里。

曰新兴,治定襄县,今荆州府西北安兴故城是。

曰南河东,治闻喜县,在今荆州府松滋县界。

曰永宁,治长宁县,在今安陆府荆门州西南。

曰武宁,治乐乡县,今荆门州北八十里有乐乡故城。

沈约曰:孝建初,天门改属郢州。

泰始三年复故。

郢治江夏,今武昌府治。

孝建初,分荆、湘、江三州置。

统郡六:曰江夏,曰竟陵,曰武陵,曰武昌,曰西阳,皆旧郡也。

曰巴陵,即晋之建昌郡。

沈约曰:初分荆之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之巴陵、江之武昌、豫之西阳置,凡八郡。

后随属司州,天门仍属荆州。

湘治临湘。

晋置,后废。

永初三年又置。

元嘉八年省。

十七年复置。

二十九年又省。

孝建初复置,统郡十:曰长沙,曰衡阳,曰桂阳,曰零陵,曰营阳,曰湘东,曰邵陵。

曰临庆,即临贺也。

曰广兴,即始兴也。

曰始建,即始安也。

俱泰豫中所改。

沈约曰:巴陵,本属湘州,后改属郢。

临湘,见前长沙郡治。

雍治襄阳。

统郡十七:曰襄阳,曰南阳,曰新野,曰顺阳,曰义成,皆故郡也。

曰京兆,治杜县,今襄阳府西杜陵城是。

曰始平,治武当县,今均州也。

曰扶风,治筑阳县,今襄阳府城县东四里有筑阳故城。

曰南上洛,治上洛县。

沈约曰:其地名臼口,在今汉中府兴安州阳县界。

或云:臼口,当作口,今县有口镇。

曰河南,治河南县,今新野县东北有河南城。

曰广平,治广平县,今新野县西故朝阳县是。

曰冯翊,治鄀县,今襄阳府宜城县西南九十里有鄀县城。

曰南天水,治华阴县。

沈约曰:其地名岩洲,在襄阳城外。

曰华山,治华山县。

沈约曰:治大堤,今宜城县南汉南城是。

曰北河南,治新蔡县。

沈约曰:地名宛中。

曰弘农,治邯郸县。

沈约曰:地名五垄。

俱在南阳城外,皆侨置郡也。

梁初治南城,即今汉中府褒城县。

元嘉十年,还治南郑。

统郡二十。

曰汉中,曰魏兴,曰新城,曰上庸,曰晋寿,皆故郡也。

曰新兴,治吉阳县,今郧阳府上津县西有故吉阳城。

曰华阳,治华阳县。

沈约云:寄治州下。

曰新巴,治新安县,在今保宁府南部县境。

沈约曰:晋安帝分巴西郡置。

曰北巴西,即旧巴西郡也。

曰北阴平,即故阴平郡。

曰南阴平,亦治阴平县,在今龙安府东百里,曰巴渠,治巴渠县,今夔州府开县东六十五里废清水城是。

曰怀安,治怀安县。

沈约曰:寄治州下。

曰宋熙,治兴乐县,或曰在今保宁府巴州界。

沈约曰:郡去州七百里。

曰白水,治新巴县。

在今保宁府广元县界。

曰南上洛,治上洛县,在今兴安州平利县界。

曰北上洛,治北上洛县,亦在今兴安州界。

曰安康,治安康县,今兴安州汉阴县也。

曰南宕渠,治宕渠县,在今四川渠县东北,即蜀汉所置宕渠郡也。

曰怀汉,治永丰县,未详所在。

皆新郡及侨置郡也。

秦与梁州同治南郑,亦曰南秦州。

元嘉二年,以武都为北秦州,授仇池杨玄。

十九年,克仇池,又置北秦州。

旋没于魏,而秦州如故。

统郡十四:曰武都,治下辨县。

曰略阳,治略阳县。

曰安故,治桓陵县。

曰西京兆,治蓝田县。

曰南太原,治平陶县。

曰南安,治獂道县。

曰冯翊,治莲勺县。

曰陇西,治襄武县。

曰始平,治始平县。

曰金城,治金城县。

曰安定,治朝那县。

曰天水,治河阳县。

曰西扶风,治县。

曰北扶风,治武功县。

自武都以下,大抵皆侨郡也,错置于梁州境内。

益治成都。

统郡二十九:曰蜀郡,曰广汉,曰巴西,曰梓潼,曰巴郡,曰江阳,曰越隽,曰汶山,曰犍为,曰沈黎,皆旧郡也。

曰遂宁,治巴兴县,今潼川州遂宁县是。

曰宁蜀,治广汉县,即今成都府双流县也。

曰怀宁,领治平等县。

曰始康,领始康等县。

沈约云:皆寄治成都。

曰南阴平,领阴平等县。

沈约曰:治苌杨,在今汉州德阳县西。

西北阴平,亦领阴平等县,或曰在今保宁府剑州西境。

曰晋熙,治晋熙县,亦在今德阳县界。

曰晋原,治江原县,今成都府崇庆州也。

曰宋宁,领欣平等县。

沈约曰:寄治成都。

曰安固,领略阳等县,在成都东境。

沈约曰:去州百三十里。

曰新城,治北五城县,今潼川州中江县东有故五城县。

曰南晋寿,领晋寿等县。

沈约曰:郡去州百二十里。

曰宋兴,领南汉等县。

沈约曰:寄治成都。

曰南宕渠,领宕渠等县。

《起居注》:元嘉十六年,自梁州度益州。

或云侨置于宕渠南境。

曰东江阳,治汉安县,今泸州江安县是。

曰南汉中,领南长乐等县。

曰武都,领武都等县。

曰南新巴,领新巴等县。

曰天水,领永兴等县。

俱未详所在,皆新置及侨郡也。

又泰始五年,分荆州之巴东、建平,益州之巴西、梓潼郡,置三巴校尉,治白帝。

时三峡蛮獠岁为抄暴,故立府以镇之。

宁治建宁。

统郡十五:曰建宁,曰晋宁,曰柯,曰夜郎,曰朱提,曰南广,曰梁水,曰兴古,曰永昌,曰西平,曰兴宁,曰云南,曰东河阳,曰西河,皆故郡也。

曰平蛮,即故平夷郡。

广治南海。

统郡十七:曰南海,曰晋康,曰新宁,曰永平,曰郁林,曰新会,曰东官,曰义安,曰晋兴,皆故郡也。

曰宋康,治广化县,在今肇庆府阳江县西北。

曰绥建,治新招县,在今肇庆府广宁县境。

曰海昌,治宁化县,在今广州府新会县界。

曰宋熙,治平兴县。

曰乐昌,治乐昌县,未详所在。

交治龙编。

统郡八:曰交趾,曰武平,曰新昌,曰九真,曰九德,曰日南,皆故郡也。

曰义昌,曰宋平,皆新置。

越治临漳,今廉州府治是。

沈约《志》:泰始七年,增置越州。

统郡九:曰百梁,曰陇苏,曰永宁,曰安昌,曰富昌,曰南流,曰临漳,曰宋寿,皆新郡也。

曰合浦,故郡也。

沈约曰:合浦,本属交州。

宋寿,初亦属交州,后改属焉。

郡二百六十八又合越州所置新郡,计二百七十四,县一千二百九十九。

沈约曰:晋迁江左,有扬、荆、湘、江、梁、益、交、广数州,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惟有谯城而已。

宋分扬为南徐,徐为南兖,扬州之江西,悉属豫州,分荆为雍,分荆、湘、江为郢,分荆为司,分广为越,分青为冀,分梁为南北秦。

建始以后,自淮以北,化成异域,青、冀、徐、兖、豫诸州,悉非旧疆矣。

今所记列,大较参差。

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分为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折,巧历莫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也。

王氏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

扬为京畿财赋所资,荆为阃外甲兵所聚。

时谓荆为陕西,二州户口,居江南之半。

以扬州为根本,委荆州以阃外,此立国之大要也。

李忠定有言:六朝能保守江左者,以强兵巨镇尽在淮南、荆、襄耳《宋书》:晋氏以扬为京畿,荆、江为重镇,常使大将居之。

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

宋孝建初,恶其强大,分扬州、浙东五郡为东扬州,荆、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既而荆扬由此虚耗。

何尚之尝请复合二州,不果。

盖自晋成帝以来,州郡类多侨置,增损离合,不能悉详。

又南北战争,疆境屡易。

大约宋之盛时,南郑、襄阳、悬瓠今汝宁府东南平舆故城,即悬瓠城也、彭城泰始二年,彭城、悬瓠皆降于魏、历城泰始四年,历城陷于魏、东阳泰始四年,东阳亦陷于魏。

自是遂以淮为境,皆重镇也。

萧道成冯依城社,遂奸宋位。

【史略】宋泰始中,道成为南兖州刺史,镇淮阴。

寻征入朝,与顾命,辅幼主。

既而桂阳王休范自寻阳举兵攻建康,道成击平之。

未几,建平王景素复举兵京口,道成遣将任农夫等攻克之。

威望既著,擅行弑立。

时袁粲镇石头城在应天府城西,见前,与其徒谋攻道成,不克而死。

沈攸之亦举兵江陵讨道成,攻郢城郢城,见前郢州治,不克,走死。

道成寻废宋主准,篡其位。

是时既失淮北淮北,即宋泰始初所失,其后又失沔北及淮南。

【史略】建武末,魏人伐齐,取沔北五郡五郡,南阳、新野、南乡、北襄城及西汝南、北义阳郡是也。

南阳、新野,见晋郡。

南乡,在南阳府西南百里。

北襄城治赭阳,在今裕州东六里。

西汝南、北义阳,俱治舞阴,在南阳府泌阳县北十里,时所谓双头郡也。

永元中,寿阳降于魏,魏复进取建安、合肥建安,在今河南固始县东。

合肥,见前,于是并失淮南地。

举其大略,有州二十三:青治朐山今淮安府海州治,见前,冀治涟口今淮安府安东县,豫治寿春永元二年,寿春陷于魏,移治历阳。

寿春、历阳,俱见前,北兖治淮阴在今淮安府西,见前,北徐治钟离在今凤阳府东,见前,巴治巴东见汉郡。

《齐志》:建元二年,分荆、益二州置巴州,领巴东、建平、巴郡、治陵四郡。

永明二年省。

又有北秦州,建武二年置,授沮水氐酋杨馥之,非实土也,其余悉因宋旧。

郡三百九十五《齐志》:时置宁蛮府属雍州,别领西新安等二十四蛮郡,盖皆缘沔诸蛮所居地,县千四百七十四。

胡氏曰:萧齐诸郡,有寄治者,有新置者,有狸郡、獠郡、荒郡、左郡无属县者,有荒无民户者。

郡县之建置虽多,而名存实亡,境土蹙于宋大明之时矣。

而南郑、樊城在今襄阳府城北汉水北岸、襄阳、义阳、寿春、淮阳在今江南泗州东北,见前、角城角城,与淮阳相近,《宋志》谓之甬城、涟口、朐山,并称重镇焉。

萧衍虎据襄旧,鹰击建康,承齐之后。

【史略】齐永泰初,以萧衍为雍州刺史。

会东昏暴虐,衍谋起兵。

奉荆州刺史南康王宝融为主,南并湘州,寻克郢州,缘江东指,于是司州亦附于衍,进取江州,长驱向建康。

建康平,宝融乃禅位于衍。

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县千二十有二此天监十年州郡之制也。

姚思廉曰:梁天监十年以前,大抵因宋、齐之旧。

是后州名浸多,废置离合,不可胜纪。

大同二年,朱异奏:顷置州稍广,小大不伦,请分五品,其位秩高卑,参僚多少,皆以是为差。

于是上品二十州,次十州,又次八州,又次二十三州,下二十一州。

时方事征伐,恢拓境宇,北逾淮、汝,东距彭城,西开柯,南平俚洞交广界表,俚人依阻深险,各自为洞,纷纶甚众,故异请分之。

其下者皆异国之人,徒有州名,而无土地。

或因荒徼之民所居村落置州及郡县,刺史守令皆用彼人为之,尚书不能悉领,山川险远,职贡鲜通。

五品之外,又有二十余州不知处所。

凡一百七州。

又以边境镇戍,虽领民不多,欲重其将帅,皆建为郡,或一人领二三郡。

州郡虽多,户口耗矣。

淮、沔南北,得失不恒。

大抵雍州即襄阳、下溠戍在襄阳府枣阳县东南百余里、夏口在武昌府城西,见前、白苟堆今河南真阳县东南有白苟城、硖石城今凤阳府寿州西北二十五里硖石山上、合州即合肥、钟离、淮阴、朐山,常为重镇。

【史略】初,萧衍举兵内向,魏将元英言:萧衍东下,襄阳孤城无卫。

臣乞躬率步骑,直指沔阳襄阳,在沔南。

水南为阴,据襄阳之城,断黑水之路《水经注》:黑水出南郑北山,南流入汉。

今陕西褒城县西有褒水,一名黑龙江,或以为即黑水。

英盖谓得襄阳,则梁州之路断也,长驱南出,进拔江陵,则三楚可收,岷蜀断绝太史公曰:楚有三俗:自淮、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此南楚也。

英谓取江陵,则三楚可以次第举,而岷蜀趋建康之道绝矣。

又命扬、徐二州魏扬州治寿春,徐州治彭城声言俱举,建康穷蹙,文轨可齐。

魏不能用。

既而魏取义阳梁天监三年,魏取义阳三关,梁侨置司州于关南。

三关,一曰平靖关,在今河南信阳州东南九十里故冥厄塞也。

一曰黄岘关,在州东南百里。

一曰武阳关,在州东南百五十里。

详见河南重险黾厄。

关南,三关之南也及汉中诸郡天监四年,梁州降魏,魏人取汉中诸城。

是时,晋寿、巴西,皆附于魏,魏人入剑阁,破梓潼,乃还。

于是梁州十四郡地,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于魏。

梁侨置梁州于西城。

晋寿,见晋梓潼郡注。

余并见前。

《齐志》:梁州所领凡二十三郡,荒郡不与焉。

今魏取十四郡,盖西城以东犹属梁也。

西城,即晋宋时魏兴郡治。

梁数与魏相持,惟得合肥、寿春两郡天监五年,取合肥。

普通七年,取寿阳。

寻因魏乱,沿边州郡,多来附梁。

梁又遣陈庆之送元颢为魏主,直至洛阳。

俄而又失大通二年,遣陈庆之将兵送魏北海王颢还北,以颢为魏王。

自钅至城入梁国,西至洛阳,凡克三十二城。

又北渡河,取河内,旋败还。

钅至城,在今南直宿州南四十六里。

梁国,即睢阳也,见汉晋诸郡,惟义阳、下邳及汉中诸郡复为梁有大通二年,义阳来降,复置司州,亦曰北司州。

中大通五年,下邳来降,置东徐州。

大同元年,攻晋寿,魏东益州降;又攻南郑,魏梁州降,复置秦、梁二州治焉。

其淮、沔以北旋得而旋失者,盖不胜纪矣。

及侯景肆凶,建康倾陷,萧绎为谋不远,苟安江陵。

【史略】景初为东魏河南大行台,专制军事,十有四年景与高欢同起怀朔,为欢所信任。

天平初,破贺拔胜于荆州,遂委以河南军事。

至欢卒,凡十有四年。

怀朔,魏六镇之一也,今山西朔州北三百余里有故城。

魏荆州治穰城,今河南邓州也。

梁中大同二年,高欢卒。

景先与高澄有隙,据河南叛附梁,复遣使请举函谷以东函谷非东魏地,景盖张言之,瑕丘以西瑕丘,见宋兖州治,豫治汝南、广治鲁阳,今汝州鲁山县。

后入西魏。

东魏以广州改治襄城、颍治长社,今河南长葛县西一里故长社城是、荆治沘阳,今河南南阳府唐县也。

亦曰东荆、襄治叶,今河南叶县、兖治瑕丘、南兖治谯,即故谯郡、济治济北高敖城,见宋河南四镇、东豫治广陵,今河南息县西南广陵故城是、洛治洛阳、阳治宜阳,今河南府宜阳县、北荆治伊阳,今河南嵩县北有伏流城,即故伊阳郡治、北阳治项,见晋豫州治等十三州内附,梁主纳之,遣军趣悬瓠应援。

会东魏击景,景保颍川颍川郡与州同治,割东荆、北荆、鲁阳、长社四城,赂魏求救北荆,史讹为北兖。

鲁阳、长社,即广、颍二州治。

侯景表于梁主,所谓以四州之地,为饵敌之资者也。

魏荆州刺史王思政驰入颍川西魏荆州,仍治穰城,觉景外叛,分军据景七州十二镇皆颍川以西城镇也。

梁复遣萧渊明伐东魏,攻彭城,为东魏将慕容绍宗所败。

绍宗又败景于涡阳涡阳,今南直蒙城县东北有涡阳城。

时景自颍川出屯悬瓠,又东至谯,拔城父,绍宗击之,乃退保涡阳,为绍宗所败。

城父,见春秋许国。

景与数骑自硖石济淮硖石,见上,袭据寿春,梁主即授景为南豫州牧梁得悬瓠置豫州,因以寿阳为南豫。

其所得州镇,复入于东魏。

高澄因以计请和,梁主许之。

景遂叛,举兵袭谯州今南直滁州西南有南谯城,梁侨置谯州于此,入历阳。

羊侃请急据采石采石,见孙吴重镇牛渚圻,令邵陵王纶袭取寿阳时纶将兵出钟离讨景,故云,使景进不得前,退失巢穴,乌合之众,自然瓦解。

不听。

景旋自采石渡袭建康,建康寻陷,于是东略至会稽,西略至江夏。

时湘东王绎为荆州刺史镇江陵,景既西并江、郢,遂图绎,引兵西攻巴陵,为绎将王僧辨所败。

绎遂遣僧辨等乘胜东下,拔郢城及寻阳,于是附景州郡,亦相率叛景。

景僭称汉帝于建康,僧辨等复自寻阳东下,与陈霸先合军趋建康,所向克捷。

景军败,走死。

绎以建康残破,称帝于江陵。

是时,江北之地,残于高齐;汉中、蜀川,没于西魏。

【史略】梁太清末,东魏因侯景之乱,遣将辛术等南略,于是钟离、寿阳、下邳、东海、淮阴、山阳、合肥以及义阳诸州镇,次第降附。

寻又入广陵,拔阳平今南直宝应县,时置阳平郡,取历阳,于是齐地南至于江矣。

又大宝末,湘东王绎以侯景逼江陵,遣使求援于西魏,命梁、秦二州刺史萧循以南郑与魏,循不可。

宇文泰遣达奚武取汉中,分遣别将王雄出子午谷,取上津、魏兴子午谷,见前钟会伐蜀。

上津,今湖广郧阳府属县,攻围南郑。

久之,循降,剑北遂悉入于魏。

会益州刺史武陵王纪举兵争江陵,出峡口即西陵峡也。

见吴重镇,绎惧,请魏讨之。

泰曰:取蜀制梁,在兹一举。

遂命尉迟回伐蜀。

回乘虚入剑阁,至涪水涪水,在今四川绵州城西。

回自剑阁进取绵州也,进袭成都,成都降,既又遣军东略。

巴峡以东,皆为魏境。

魏人南侵,江陵失守。

【史略】梁中大同元年,以岳阳王为雍州刺史,昭明太子统之子,以襄阳形胜之地,梁业所基,遂有专制一方之志。

及侯景围台城,湘东王绎督诸州军东讨,与湘州刺史河东王誉誉,兄也及皆有隙。

既而绎发军攻湘州,因攻绎以救誉,不克,绎遂遣将镇竟陵以图。

惧,乃归款于魏以求援。

宇文泰方图经略江、汉,遂以杨忠督三荆等州诸军事三荆,穰为荆州,沘阳为东荆,安昌为南荆。

安昌城,在今河南信阳州西北七十里。

忠自穰城进取下溠见前重镇,克随郡,降安陆、竟陵俱见晋宋诸州郡,进逼江陵。

绎惧,请盟于忠,忠引还,誉竟为绎所灭。

因深自托于魏,魏人立为梁王。

承圣三年,魏将于谨等发长安,与会于樊、邓樊城,见齐重镇。

邓城,在今襄阳府东北三十里。

济汉,遣前军先据江津今荆州府东南二十里有江津,自古大江津渡处也,阻断东路,遂克武宁见刘宋荆州属郡。

长驱至江陵,筑长围,中外遂绝,城陷。

梁主降,为魏人所杀。

萧虽承梁祀,所得者仅江陵三百里。

又称臣于魏,比诸附庸。

【史略】魏人既克江陵,乃立为梁王,资以荆州之地,延袤三百里胡氏曰:盖以缘江之地延袤三百里授之,广不及三百里也。

仍取其雍州之地,居江陵东城。

魏置防主将兵居西城,名为助备御,实防也其后,因陈人有王琳、华皎之衅,稍略取江南地,增置郡县。

陈将吴明彻、张昭达先后攻之,江陵南岸皆为敌境。

周天和六年,始以基、平、鄀三州与梁,然实江陵旧境耳。

基州,今安陆府荆门州东南之废丰乡县是。

平州,即今荆门州之当阳县。

鄀州,今荆门州北之废乐乡县,即宋所置武宁郡也。

三州皆后周所置。

陈霸先奄有建康,拾梁余绪。

【史略】梁太清末,陈霸先累功为西江都护、高要太守西江,在今广东广州、肇庆二府境内。

详广东大川。

高要,梁所置郡也,即今肇庆府,起兵讨侯景。

广州刺史萧勃以霸先监始兴郡事,霸先遂发始兴,度大庾大庾岭,在江西南安府西南二十五里,广东南雄府北六十里。

详江西重险,军于南康始兴、南康,俱详晋郡,进顿西昌西昌,见晋庐陵郡治,移屯巴丘今临江府峡江县,出南江湓口南江,即赣江也,自江西赣州府城北至湖口县城西入于大江。

详江西大川赣水。

湓口,湓水入江之口,在九江府城西,会王僧辨之师,进军大雷今南直望江县,见前。

前军破贼兵于南陵鹊头南陵戍,在今太平府繁昌县西南。

鹊头山,在今池州府铜陵县北十里,下至芜湖今太平府属县,进败贼将侯子鉴于姑孰今太平府治,见前,历阳戍迎降,遂趋建康。

侯景战败走死,僧辨因启霸先镇京口。

及江陵陷,僧辨与霸先共奉晋安王方智为梁王方智,梁王绎之子,时镇寻阳。

僧辨等迎至建康而奉之。

会齐人以兵纳萧渊明渊明攻彭城时,为东魏所获,至历阳,僧辨复迎立之。

霸先乃自京口袭杀僧辨于石头,废渊明,立方智,于是大权悉归于霸先。

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谯州,见前侯景袭谯州。

秦州,治秦郡,见晋临淮郡注、吴兴太守杜龛、义兴太守韦载、东扬州刺史张彪、江州刺史侯、广州刺史萧勃等先后起兵,霸先次第剪平之,乃废梁主而篡其位。

稽其版图,较前弥蹙。

西不得蜀、汉,北不得淮、肥,虽曾克复淮南,未几复失,始终以长江为限。

【史略】初,齐人因江陵之亡,取郢州即江夏也。

时郢州刺史陆法和以城降齐,又东拔谯郡今南直巢县东南二十里有故谯郡城,取皖城,克东关皖城、东关,俱见孙吴重镇。

既纳萧渊明,乃归郢城于梁。

及渊明废,徐嗣徽以谯、秦二州降齐,引齐兵入姑孰,据石头,旋败却。

复自芜湖东下,战于台城南北台城,六朝宫城也,霸先大破之。

自是齐兵不复渡江,然江北之地悉没于齐矣。

又湘州刺史王琳,据州不下,东略郢州。

霸先遣将侯安都等击之,军败,琳进据江州,奉萧庄为主庄,湘东世子方等之子。

齐人初攻建康,庄质于齐,琳请于齐而立之。

会齐兵东下,战于芜湖,败奔齐。

江、郢之地,乃归于陈。

而后梁主又因琳军之东,遣将略取长沙、武陵、南平、巴陵诸郡,归之于周,周人使梁戍之。

琳既平,于是遣侯等西略巴、湘,周人复增兵戍守。

久之,巴陵、湘州降,周军引去。

于是武陵、天门、南平、义阳时义阳郡寄治作唐县,今岳州府澧州、安乡县也、河东河东郡寄治松滋,今荆州府属县、宜都诸郡,始为陈境。

其后大建五年,遣吴明彻等北伐,淮南州郡,次第降下,淮北亦皆响应。

九年,因周人灭齐,复命明彻图淮北,攻围彭城。

周将王轨驰救,引轻兵据淮口,遏陈船归路,明彻引还,至清口即淮口也,见前周亚夫引兵出淮泗口,败没。

十一年,周将韦孝宽等渡淮,江北之地,尽为所略。

十二年,司马消难复以郧今德安府,周置郧州、随见前随郡、温今安陆府京山县,西魏置温州、应今随州应山县,梁置应州、土今随州东北废土山县,梁置土州、顺今随州北境废顺义县,西魏置顺州、沔今安陆府沔阳州、氵今德安府孝感县北百里废吉阳县,后周置氵州、岳即孝感县,西魏置岳州九州及鲁山等镇鲁山,即大别山,时置城设镇于此,在今汉阳府治东北。

详见湖广名山大别来降,周复取之。

卒不能振,以至于亡。

有州四十二陈因梁旧置州,无复前制,郡百有九,县四百三十八。

及隋军来伐,狼尾滩在荆州府夷陵州西陵三峡中、荆门见前、安蜀城在荆门城西南、公安见晋胡奋克江安、巴陵见吴重镇巴丘,尽为杨素所陷。

韩擒虎渡采石,贺若弼渡京口,而陈以亡。

真氏曰:两淮,江南根本。

广陵、合肥,又两淮之根本。

陈失淮南,亡也忽焉。

○胡氏曰:六朝保淮南,常争义阳者,义阳,淮西屏蔽也。

义阳不守,则寿春、合肥不得安枕。

魏高闾言:寿春、盱眙、淮阴,淮南本原者,就淮南言也。

由上流言,则重在义阳。

陈人复淮南,不争义阳,而屡争彭城,淮南其能保乎?

后魏起自北荒。

【史略】后魏之先,为鲜卑索头部,世居北荒,后渐徙而南,居匈奴故地。

至拓跋力微,遂徙居定襄之盛乐今大同府西北三百余里有盛乐故城。

四传至禄官禄官,力微之少子,四传始及之,分其国为三部:一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濡源,濡水之源也,其地在今北直宣府之西,自统之;一居代郡参合陂之北参合陂,今大同府东百里有参合城,使兄子猗统之;一居盛乐,使猗弟猗卢统之。

其后猗卢遂总摄三部。

晋永嘉四年,并州刺史刘琨讨刘虎及白部皆鲜卑种,在并州西北,请兵于猗卢,大破之。

琨因表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封之为代公。

猗卢以封邑去国悬远,乃帅部落自云中入雁门,从琨求陉北地陉岭以北也。

陉岭,即太原府代州西二十五里之勾注山,见前,琨与之,由是益盛。

建兴二年,进猗卢为代王,食代、常山二郡。

其后国乱,四传至郁律,筑城于东木根山,徙居之在今大同府北境。

其后孝文言: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居东木根山。

平文,郁律谥也。

《魏书》云:贺傉始城东木根山而居之。

又再传至纥那,为石虎所败,徙都大宁今北直永宁州西北故广宁城是也。

纥那国乱,翳槐有其地翳槐,郁律子也,乃复城盛乐而居之。

其弟什翼犍代立,国益强。

东自貊今朝鲜北境。

古东夷国,西及破落那今甘肃西北塞外。

唐曰宁远国,南距阴山,北尽沙漠,悉皆归服。

晋咸康六年,什翼犍始都云中之盛乐宫其后孝文言:昭成皇帝更营盛乐,谓什翼犍也。

既而刘卫辰引苻秦兵击代,代乱,秦兵趋云中,遂定代地。

分代民为二部:自河以东,属别部大人刘库仁库仁什翼犍之甥亦刘卫辰族也;自河以西,属刘卫辰。

太元九年,苻秦乱。

十一年,诸部共推拓跋为主,即代王位,什翼犍之孙。

复居定襄之盛乐定襄之盛乐,即云中之盛乐也。

自前汉而言,则属定襄;自后汉而言,则属云中,改称魏王,寻平刘显显,库仁之子,乘乱欲扰代地,并杀。

既立,显自善无走马邑。

请兵于后燕,共击之,显自马邑西山奔西燕。

善无,今大同府朔州北境有故城。

马邑,今朔州东北有故城,灭刘卫辰袭击卫辰于悦跋城,灭之。

悦跋城,在今陕西榆林卫北,卫辰所居也,自河以南诸部悉降。

自此雄于北方矣。

道武克并州,下常山,拔中山,尽取慕容燕河北地。

【史略】晋太元二十年,时魏王贰于燕,后燕主垂遣子宝击之,大败于参合陂。

垂自将击之,至平城今大同府治,即古平城也,病还,道死。

魏因取燕广宁、上谷二郡,寻大举伐燕,取并州。

自井陉井陉关,在北直获鹿县西,见前,趋中山,拔常山,常山以东郡县多降于魏。

隆安初,取信都,克中山。

明年取邺,因迁平城称帝。

明元嗣时,渐有河南州镇。

【史略】道武既定河北,尝南循许昌,略彭城,又东拔令支,西取高平时后燕保龙城,令支其西境也。

高平,即鲜卑别部帅没奕干所保,时属于后秦,皆弃而不守。

嗣既袭位,寻与宋争河南地,取陈留,陷滑台及泰山、高平、金乡等郡金乡,今山东兖州府金乡县,或云宋永初中置郡。

又陷金墉金墉,今洛阳城西北隅,见前,取许昌,陷虎牢及汝阳郡汝阳,见晋汝南郡治。

河南州镇,多为魏境矣。

太武焘西克统万见前赫连勃勃据统万,东平辽西,又西克姑臧,南临瓜步瓜步,在南直六合县东,见前。

【史略】宋元嘉三年,魏取夏长安。

四年,克统万,安定降。

既而安定、长安复为赫连定所据。

八年,到彦之等北伐,取河南置四镇金墉、虎牢、高敖、滑台也。

见前,寻复陷于魏。

八年,赫连定灭西秦,旋为吐谷浑所擒,献于魏。

关中悉归魏矣。

十三年,魏灭北燕,取辽西地。

十六年,取姑藏,北凉亡。

十八年,仇池寇宋,宋讨平之。

魏以兵入仇池,取其地。

二十二年,击吐谷浑,取χ罕,尽平其地吐谷浑王慕利延西渡流沙,入于阗,杀其王而据其地。

于是河湟悉属魏。

时又击鄯善,鄯善降初,西域皆朝于魏。

河西既亡,鄯善王真达以地与魏邻,恐使者知其虚实,乃间断魏道。

至是西域复通,遂平西域魏置吏于鄯善,比之郡县。

又破焉耆,讨龟兹,西域悉皆臣服。

二十七年,南侵时宋屡遣将北伐,太武怒,遂举兵南犯,遣其将拓跋仁自洛阳趋寿阳,长孙真趋马头马头,今凤阳府怀远县南二十里有马头故城,拓跋那自青州趋下邳,魏主自东平趋邹山邹山,见晋兖州注,攻彭城,不克。

遂遣鲁爽出广陵,拓跋那出山阳,拓跋仁出横江见晋王浑出横江,魏主逾淮而南,至瓜步临江。

还攻盱眙,不克而去。

献文之世,长淮以北,悉为魏有。

孝文都洛,复取南阳。

【都邑考】拓跋力微始自北荒,迁盛乐,猗卢复徙马邑,城盛乐为北都,修故平城为南都。

贺傉都东木根山贺傉,应作郁律。

什翼犍更城盛乐。

其孙复都云中即盛乐也,亦谓之云中宫,改代曰魏,寻徙平城后魏天兴元年徙都平城置司州代尹。

孝文太和十九年,迁于洛阳以平城之司州为恒州,于洛阳置司州河南尹。

其后孝武迁长安,为西魏。

孝静迁邺,为东魏。

【史略】宋泰始二年,彭城、汝南、瑕丘相继降魏,魏复攻取青、冀诸城镇,淮北遂没于魏。

齐建武二年,魏主宏迁洛阳,渐图南略。

五年,遂取沔北五郡五郡,详见前齐失沔北。

宣武恪时,又得寿春,复取淮西,续收汉川,至于剑阁。

【史略】齐东昏之乱,寿阳降于魏。

魏复取合肥、建安诸郡建安,见前齐失淮南。

梁天监三年,魏将元英复拔义阳三关地义阳三关,俱见前。

四年,梁人以汉中降魏,既而巴西亦降魏。

魏人遂入剑阁,图涪城涪城,今成都府绵州治也,旋引还。

剑北遂入于魏。

于是魏地北逾大碛阴山以北曰大碛,西至流沙流沙,见前吕光伐西域,东接高丽,南临江汉。

迨其末也,有州百十有一,郡五百十有九,县千三百五十有二此据《魏书·地形志》。

【史略】魏太和十年,分置州郡。

是时有州三十八,其二十五在河南:曰青治东阳。

太平真君中,置青州于乐安。

太和中,移治东阳,领齐郡等郡。

东阳,见晋青州治,曰南青治东管,本刘宋泰始十一年所置东徐州也。

后魏因之。

太和二十二年,徙东徐州治宿豫,改为南青州,领东安等郡。

东安,见曹魏徐州属郡,曰兖治瑕丘。

泰常初,兖州置于滑台,后得瑕丘,因改置焉。

初曰东兖州,后曰兖州,领鲁郡等郡。

其滑台之兖州,则曰西兖州。

孝昌三年,西兖州移治定陶,领济阴等郡,后复故。

又太和中,尝置南兖州于涡阳,领下蔡等郡。

正光中,移治谯城,领陈留等郡。

时谓滑台、瑕丘、谯城为三兖州也。

瑕丘,见宋兖州治。

涡阳,见侯景败于涡阳。

下蔡,见春秋蔡国,曰齐治历城,宋置冀州于此。

皇兴初得之,改为齐州,领东魏等郡。

东魏,今济南府东北三十里废平台城即其治也,曰济治高敖城,领济北等郡,曰光治掖城,领东莱等郡,曰豫治汝南。

天兴二年,豫州置于野王。

泰常中,徙镇洛阳,寻又徙于虎牢。

皇兴初,移镇悬瓠,领汝南等郡,而以虎牢为北豫州,领广武等郡。

又有东豫州,太和中曰南司州,寻改曰东豫,治广陵城,亦领汝南等郡。

又有西豫州,则正光末以梁边城郡来降所置州也。

时以悬瓠、虎牢、广陵为三豫。

野王,见汉河内郡治。

广武郡治中牟,今开封府属县。

广陵,今河南息县西南有故城。

所领汝南郡,今息县即其治也。

边城郡,在今湖广黄冈县界,曰洛治上洛。

太延五年,置荆州于此。

太和十一年,改荆州为洛州,领上洛等郡,曰徐治彭城。

延和中,徐州置于外黄。

皇兴初,改治彭城,领彭城等郡,曰东徐治宿豫。

太和中置,领宿豫等郡。

东魏改为东楚州。

又有东徐州,治下邳,则孝昌二年置,领下邳等郡。

北徐州,治琅邪,则永安二年置,领琅邪等郡。

时谓彭城、下邳、琅邪为三徐,曰雍治长安。

神初,治蒲坂,后改治长安,领京兆等郡。

又泰常中,尝置南雍州于洛阳,后改曰洛州。

神中,又置东雍州于正平。

太和中,废东魏复置,领正平等郡。

又孝昌以后,尝置东雍州于郑县,又置北雍州于泥阳。

时或以长安、郑县为二雍,并泥阳为三雍也。

正平,今平阳府绛州治。

郑县,今西安府华州治。

泥阳,今西安府耀府治也,曰秦治上わ。

延和中,以蒲坂之雍州为秦州,后改治上わ,领天水等郡。

其后东魏复置秦州于蒲坂,西魏得之亦置焉。

时谓之东秦州,曰南秦治仇池。

太平真君七年置。

太和十二年,改为渠州,寻复故。

正始初,移治洛谷城,领仇池等郡。

又有东秦州。

太和十五年,置于杏城镇,后改曰北华州,领中部等郡。

又孝昌中,以秦州为莫折念生所据,因置东秦州于陇东,治城。

时谓上わ、仇池为二秦,并城为三秦也。

仇池,见前。

洛谷,今巩昌府成县西有故城。

杏城,今延安府州中部县西有故城。

中部郡,即今县。

城,今凤翔府陇州治是,曰梁治南郑。

太和中,治仇池。

正始中,始移置于南郑,领汉中等郡。

《五代志》:孝昌中,于隆城镇置南梁州。

今四川保宁府东北有故城,曰益治晋寿。

太和中,亦置于仇池。

正始中,改治晋寿,领东晋寿等郡。

又有东益州,亦正始中置,治武兴,领武兴等郡,时亦谓之二益。

晋寿,今保宁府广元县也。

武兴,见前杨氏据仇池,曰荆治穰城。

太延五年,荆州置于上洛。

太和十八年,改为洛州,而徙荆州于鲁阳。

二十二年,复移荆州治穰城,领南阳等郡。

又东荆州治沘阳,太和以后置。

《五代志》:西魏时曰淮州,而置东荆州于广昌县。

又有南荆州,延兴初,置于安昌城,仍隶东豫州。

四年,从刺史桓叔兴请,不隶东豫。

所谓三荆也。

东魏武定二年,又置北荆州,治伊阳,领伊阳等郡。

侯景以东荆、北荆入于西魏是也。

其后北荆复为齐境,而三荆皆属于西魏。

安昌故城,在今信阳州西北七十里。

广昌,今襄阳府枣阳县也。

余见前,曰凉治姑臧,领武威等郡,曰河治χ罕,领金城等郡,曰沙治敦煌,领敦煌等郡。

一作瓜。

凉、瓜等州亦属河南者,盖自平城以西言也,曰华治华阳。

太和十一年,分雍州置,领华山等郡,曰陕治陕城。

太和十一年置,领恒农等郡,即今陕州,曰夏治统万。

太和十一年,以统万镇置,领化政等郡。

又永平四年,置东夏州,治广武县,领偏城等郡。

今延安府东三十五里之废丰林县,即是时州郡治。

曰岐治雍。

太和十一年置,领平秦等郡。

平秦,即故扶风也。

又延兴中,置南岐州,治河池县,领故道等郡。

河池,见前。

固道,今汉中府凤县也,曰班治彭阳。

皇兴二年,置华州于此。

太和十一年改班州。

十四年改州。

二十年又改幽州,领北地等郡。

彭阳,今庆阳府西南八十里彭原故城是。

北地,魏收《志》作西北地郡,曰郢治真阳。

太和中置。

正始初得义阳,改置郢州,治焉,领安阳等郡。

东魏亦谓之南司州,以梁置司州于此也。

又有西郢州。

正光二年,以授蛮酋田朴特,盖在义阳之西。

胡氏曰:西郢州治真阳。

真阳,今汝南府属县。

安阳,今真阳县东有故城。

十三在河北:曰司治洛阳。

魏置司州于平城,洛州于洛阳,领洛阳等郡。

迁洛后,改洛州曰司州,而司州曰恒州。

东魏迁邺,又改相州曰司州,而司州仍为洛州,曰并治晋阳。

皇始初置,领太原等郡,曰肆治九原。

太平真君七年置,领来安等郡。

九原,今忻州西有故城。

来安,即故新兴郡,曰定治卢奴。

皇始二年置安州。

天兴二年,改曰定州,领中山等郡。

虑奴,故中山郡治也,曰相治邺。

天兴中置相州,领魏郡等郡。

东魏改为司州,以魏郡为魏尹,曰冀治信都。

皇始二年置,领长乐等郡。

长乐,亦即信都也,曰幽治蓟,领燕郡等郡,曰燕治昌平。

太和十八年,分恒州东部置,领昌平等郡,即今顺天府昌平州也。

或曰:燕,当作怀,治野王。

天安二年置,领河内等郡。

太和十八年,废东魏复置。

太和十年,盖有怀州而无燕州,曰营治和龙。

太平真君五年,改和龙镇置,领昌黎等郡,曰平治肥如,领辽西等郡,曰安治方城。

皇兴二年置,领密云等郡,今昌平州密云县东有故方城,曰瀛治乐成。

太和十一年置,领高阳等郡。

乐成,故河间郡治也,曰汾治蒲子。

太和十二年置。

孝昌中,移治兹氏,领西河等郡。

蒲子、兹氏,见前刘渊据离石。

是为三十八州。

太和十八年,韩显宗言:南人昔有淮北之地,自比中华,侨置郡县。

归附以来,仍而不改,名实交错,文书难辨。

宜依地理旧名,一皆厘革。

时未能从。

是后南北相高,互增州郡,继以五方淆乱,建置滋多。

齐主洋尝言:魏末州郡,类多浮伪。

百室之邑,遽立州名;三户之屯阝,虚张郡目。

循名责实,事归焉有。

而隋初杨尚希亦曰: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盖自正始之际,迄于东西魏之余,州郡纷错,为已甚矣。

迨胡后内乱,六镇外挠,尔朱构祸,国分为二,而魏亡矣。

【史略】初,魏都平城,于缘边置六镇:曰武川在大同府北塞外,曰抚冥在武川之东,曰怀朔在武川之西,今朔州北塞外。

正光六年,改置朔州,曰怀荒在大同府东北,近蔚州境。

正光末,改置蔚州,曰柔玄在怀荒之东,曰御夷在今宣府镇怀安卫西北,皆恃为藩卫,资给优厚。

迁洛以后,边任益轻,将士失所,互相仇怨。

正光四年,柔然入寇,怀朔镇民挟忿杀其镇将,遂反。

未几,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反今榆林镇废夏州西有沃野故城,诸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

既而六镇尽叛,秦、陇以西,冀、并以北,并为盗区。

秀容酋长尔朱荣部众强盛秀容故城,在今太原府忻州西北百余里。

又有北秀容,在今朔州北境,去南秀容三百余里。

尔朱氏起于北秀容,后并有南秀容之地,以讨贼功,都督并、肆、汾、唐唐州,魏孝昌中置。

建义初,改晋州,即今平阳府、恒、云云州,故盛乐城也。

太和十八年,置朔州。

正光五年,以怀朔为朔州,改朔州为云州六州诸军事。

会胡太后弑其主诩,废立失伦,荣遂起兵晋阳,自上党入河内,至河阳,立长乐王子攸,而沈胡太后幼主钊于河。

遂入洛阳,留其党元天穆总朝政而还。

荣复讨擒贼帅葛荣于邺北,冀、定、瀛、沧、殷五州悉定沧州,魏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饶安,今属河间府。

殷州,孝昌二年,分定、相二州置,治广阿。

高齐时,改为赵州。

广阿,见后燕冀州。

会梁人送元颢入洛,魏主北走,荣复南击颢,收洛阳,河南悉定。

又遣将侯渊讨平幽州贼帅韩楼楼,亦葛荣余党,尔朱天光讨擒关中贼帅万俟丑奴等,关陇悉定。

荣功多骄横,魏主畏其逼。

会荣入洛,定谋诛之。

于是尔朱世隆、尔朱兆等纵兵犯阙,弑立任意,奸雄乘之,魏祚以移。

高欢起自晋州,东有殷、冀,遂灭尔朱,劫魏迁邺,覆其宗嗣。

【都邑考】高氏继东魏都邺改魏尹为清都尹,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

【史略】欢出于怀朔,为群盗,寻归尔朱荣。

永安中,尔朱荣以欢为晋州刺史。

荣死,尔朱兆以河西贼纥豆陵步蕃侵晋阳,召欢并力破之,因使欢统六镇降众时葛荣部众,皆六镇破六韩拔陵、杜洛周及鲜于修礼之众。

荣败,流入并、肆二十余万。

杜洛周,上谷贼也。

鲜于修礼,定州贼也。

先是皆并于葛荣,建牙阳曲川川即汾水曲也,今太原府城西北五十里有阳曲故城。

其地盖在并、肆之间,无何请就食山东冀、定、瀛、相、殷,皆在太行山东。

乃出滏口今彰德府磁州武安县东南二十里有滏山,滏口在焉,太行第四陉也,为往来要道,至信都,高干等开门纳之时干等起义兵,据信都。

遂起兵信都,兼有殷州,奉勃海太守元朗为帝。

尔朱兆等击之,败于广阿。

欢因进军,拔邺。

兆等合军攻欢于邺,大败。

斛斯椿等因拒尔朱,据河桥河桥,在今河南府孟津县北,怀庆府孟县南。

详见河南重险河南三城,尽诛其族。

欢入洛,幽魏主恭,并废朗,而立平阳王修。

以欢为大丞相,还镇邺,寻击尔朱兆,取晋阳,建大丞相府居之。

永熙二年,复袭秀容兆,走死。

明年,魏主与欢贰,欢自晋阳引兵南下,魏主西走。

欢克潼关在陕西华阴县东北十里,见前,还入洛,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以洛阳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乃迁于邺。

欢还晋阳。

欢殁,子澄继之,遂废魏主,而篡其位。

于是河北自晋州东,河南自洛阳东,皆为齐境此专举周齐分界言之。

齐天保中,其地北界沙漠,东滨海。

又梁侯景之乱,遣将略地,南至于江。

有州九十七,郡百有六十《齐书》:天保七年,以魏末州郡繁杂,省州三,郡一百五十三。

又《后周书》:周灭齐,得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

时齐共有六十州,其淮南十州,先没于陈。

今以《隋书》及《通典》为据,县三百六十五。

而姚襄城在平阳府吉州西五十二里,西临黄河、洪洞平阳府洪洞县北六里有洪洞故城、晋州、武平关关在今平阳府绛州西二十里、轵关今怀庆府济源县西北有故关、柏崖今怀庆府孟县西三里有故城、河阳孟县西南十三里故城是、虎牢、洛阳、北荆州、孔城防今河南府城南八十里有孔城故址、汝北郡今汝州西南有故城、鲁城在汝州鲁山县东北十七里皆置兵以防周。

高纬时,陈人取淮南地陈将吴明彻等北伐,取淮南,周师拔河阴今河南府孟津县东平阴故城是,拔平阳,而齐遂亡。

【史略】周建德四年,韦孝宽陈伐齐之策,曰:陈氏既平淮南,齐人内离外叛。

大军若出轵关,方轨而进胡氏曰:自轵关出险趋邺,前无阻险,可以方轨横行,兼与陈氏共为犄角,并令广州义旅,出自三鸦周人仍置广州于鲁阳。

三鸦,今鲁山县西南十九里有三鸦镇,亦曰平高城。

详见河南重险三鸦,又募山南骁锐,沿河而下胡氏曰:周都长安,以褒、汉、荆、湘为山南,复遣北山稽胡,绝其并、晋之路胡氏曰:南匈奴余众,散在河东、西河郡界阻山而居者,皆稽胡也。

自长安而言,故曰北山,仍令诸军各募关河之外劲勇之士,使为前驱。

百道俱进,并趋敌庭,敌必崩溃。

于是周主邕分遣宇文宪趋黎阳黎阳,在北直县西,见前,杨坚等将舟师自渭入河,侯莫陈芮守太行道胡氏曰:太行道在河阳北,守之以断并、冀、殷、定之兵也,李穆守河阳道胡氏曰:自河阴北渡河为阳,周主将攻河阴、洛阳,守之以断其往来,于翼出陈、汝时翼为安州刺史,自安州出陈、汝以摇动其东南也。

安州,即今德安府。

周主自出河阳,拔河阴大城,会有疾,引还。

初,周主之出河阳也,宇文[A102]曰:河阳冲要,齐精兵所聚,恐难得志。

汾曲戍小山平今平阳府城以西南,皆汾水曲也,攻之易拔,用武之地,莫过于此。

赵曰:河南洛阳,四面受敌,纵得之,不可以守。

宜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可一举而定。

鲍宏曰:往日屡出洛阳,彼必有备。

如进兵汾、潞,直掩晋阳汾谓平阳。

潞谓上党。

宏盖欲分兵两道,共指晋阳,上策也。

周主皆不从。

既而复议伐齐,乃从汾曲进克平阳,寻取晋阳趋邺。

齐主东走,为周所擒。

齐地悉定。

宇文周起自高平,据有关陇,魏主西奔,渐移其社。

【都邑考】宇文氏继西魏,仍都长安。

【史略】宇文泰出于武川其先为辽西宇文部,后居武川。

永安末,尔朱荣使从贺拔岳入关中,岳以泰行原州事原州初为高平镇。

正光五年,改置原州。

今平凉府镇原县是。

尔朱氏亡,岳都督关西诸州,表泰为夏州刺史。

永熙三年,岳为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所杀,众共推泰为主。

泰驰入平凉今平凉府西南有故平凉城,岳屯军于此,魏主修即命泰统岳军。

泰遂击杀悦,兼有秦、陇,抚定关中。

会魏主为高欢所逼,泰因迎魏主入长安,东克潼关,与高欢相距。

魏主以泰为大丞相。

未几,魏主而立南阳王宝炬,东与高欢角逐于河、汾、汝、颍间,再得洛阳大统三年,败高欢于沙苑,乘胜东略入金墉。

四年,复为东魏所取,未几复得之。

九年,邙山战败,洛阳仍没于东魏。

沙苑,在今西安府同州南十二里。

邙山,在河南府北十里,入虎牢大统三年,魏取荥阳,入大梁,既而复失。

七年,虎牢来归。

邙山战败,仍没于东魏。

时东魏置梁州于大梁,守颍川大统三年,颍川降魏,韦孝宽复得其豫州,寻弃不守。

十二年,侯景以河南诸州来降,荆州刺史王思政入颍州,又分军据景七州十二镇。

十五年,颍川为东魏所陷,诸州镇亦弃不守。

颍州,见前,魏孝昌四年置,皆不能有。

至子觉始废魏主廓而篡其位。

于是河南自洛阳之西,河北自晋州之西,皆为周境先是,东西战争,疆场靡定。

大统十六年,宇文泰以高洋称帝,大举东伐,无功而还。

于是东西分境,各自为守矣。

而玉壁今平阳府绛州稷山县西南十三里有故城、邵郡今绛州垣曲县是其治、齐子岭在怀庆府济源县西六十里、通洛防在河南府新安县东二里,即汉时函谷新关也、黄栌三城三城,曰黄栌、曰同轨、曰永昌,俱在今河南府永宁县东、土在河南府卢氏县东南四十五里,盖古关之塞垣、三荆大统三年,西魏取三荆,常为武守要地。

三荆,见前、三鸦镇侯景以鲁阳入于西魏,因置镇拒守。

三鸦,见前,皆置重兵以备齐。

文帝泰既西并梁、益,南克江、汉,武帝邕又东并高齐,兼取陈淮南地详见前。

有州二百十一,郡五百有八,县一千一百二十四。

杨坚以内戚擅权,遂易周祚。

【史略】坚起于武川,其父忠从宇文泰入关,以功封隋公。

坚袭父爵,女为周主ど后。

周主殂,坚因辅政,称大丞相,总大权。

相州总管尉迟迥等相州仍治邺。

后周平,齐复改司州曰相州及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皆起兵讨坚,次第败亡。

坚遂废周主阐而篡其位。

取梁隋开皇七年,征梁主琮入朝,遂废之而取其地并陈,天下为一。

【都邑考】隋初,承周旧。

开皇二年,更营新都。

明年,名其城曰大兴城今西安府城是也。

在旧长安城东南十三里,遂定都焉。

大业元年,更营洛阳,谓之东都初亦曰东京,在旧都城西十八里。

其后李渊立代王侑于长安,王世充立越王侗于东都也又炀帝幸江都,于扬州立江都宫,今江南扬州府是。

【史略】隋主初受禅,即有并吞江南之志。

开皇初,以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周置吴州于广陵;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江庐江,即合肥。

以郡名言之,故曰庐江。

四年,又以杨素为信州总管,镇永安信州,梁置,治永安,即今夔州府。

盖使素备舟师以伐陈。

既而其群臣争献平江南策。

崔仲方曰:今惟须武昌以下蕲今黄州府蕲州、和、滁、方今江宁府六合县,时置方州、吴、海海,今淮安府海州等州,更帖精兵,密营度计。

益、信、荆、襄襄,即今襄阳府,时置襄州、基见后梁基州、郢后周置郢州于长寿,今安陆府治是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

蜀、汉二江,是其上流蜀江出三峡,过南郡、巴陵;汉江下襄阳,过竟陵、沔阳,而二江合流。

国于东南,视二江为安危也,水路冲要,必争之所。

敌虽于流头流头滩,在荆州府夷陵州西三峡中。

《志》云:狼尾滩西有流头滩、荆门、延州在夷陵州宜都县北大江中,其西为荆门山、公安、巴陵、隐矶岳州府东北有隐矶,南为彭城矶。

江流出其中、夏首即夏口,以夏水入江得名。

见前孙吴重镇夏口、蕲口在蕲州城西,蕲水入江之口、湓城置船胡氏曰:江水过流头滩,又出西陵峡而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之下为延州。

又东过南郡,而东右与油水会,谓之油口。

油口,即公安也。

又东过长沙下隽县,北与湘水汇为洞庭,而得巴陵,又东经彭城矶、隐矶之间,东北会于夏水,为夏首。

又东过蕲春,与蕲水会为蕲口。

又东至寻阳得湓浦,有湓城。

此皆沿江要害之地,故仲方历言之,然终聚汉口、峡口汉口即夏口。

峡口即西陵峡口也,以水战大决。

若敌必以上流有军,合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不能自立矣。

隋主寻命晋王广出六合时广以淮南行台镇寿阳,自寿阳出六合也,秦王俊出襄阳时俊以山南行台镇襄阳,盖自襄阳出汉口,杨素出永安自永安下三峡也。

广等皆为行军元帅,又命刘仁恩出江陵仁恩时为荆州刺史,出江陵以会杨素之师,王世积出蕲春世积时为蕲州刺史,出蕲口以临江津也,韩擒虎出庐江自庐江出师渡横江,以攻姑孰,贺若弼出广陵自广陵出师渡扬子江,以攻京口,燕荣出东海东海即海州。

荣时为青州刺史,使出师自朐山渡海,以临三吴。

既以缀其粮援,又恐其恃险为阻,多为之防也。

盖皆用仲方之策,东西并进。

既而素下三峡,屡败陈军。

俊屯汉口,攻郢城。

贺若弼自广陵,韩擒虎自横江,同时俱济,遂克建康。

是时,公安及巴、湘之兵陈置荆州于公安,以重兵戍守,西迫于杨素,东扼于汉口,次第皆降。

郢州闻建康之陷,亦遂不守。

惟吴州及东扬州不受命吴州刺史萧,梁主琮之弟,东扬州刺史萧岩琮之叔也。

先奔降陈,故惧罪不下,陈吴州治吴,东扬州仍治会稽,燕荣以东海之师至,悉击平之。

于是南至岭海,皆为隋境。

炀帝复平林邑林邑,今广西徼外占城国是。

大业初,州道行军总管刘方取其地,置荡、农、冲三州。

三年,改为比景、海阴、林邑三郡。

州,在今安南境内,克吐谷浑今西宁、河州等卫徼外是其地。

大业四年,吐谷浑为铁勒所破,宇文述复袭败之,尽取其地。

明年,又亲击吐谷浑,入其国都,还至张掖,伊吾、高昌及西域二十七国来朝,并献西域地,于是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伊吾,今甘肃徼外哈密卫是。

高昌,今西域火州是。

《隋书》西海郡,治伏俟城,在今西宁卫西三百余里青海之西,即吐谷浑国都也。

河源郡,治赤水城,今西宁卫西南有故城。

鄯善郡,治故楼兰城,今哈密卫东南有鄯善国,即汉之楼兰也。

且末郡,治且末城,今曲先卫西有故且末国,亦汉西域属国也,时并于吐谷浑。

吐谷浑败,伊吾吐屯设因以为献。

有郡一百九十开皇三年,悉罢诸郡为州。

大业二年,分遣十使,并省州县。

三年,复改州为郡。

杜佑曰:隋用汉制,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而不详所统,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恃其盛强,用民无度,祸始于高丽,乱成于玄感。

【史略】炀帝初即位,发丁男掘堑,自龙门今山西河津县是、长平即山西泽州、汲郡见晋郡,抵临清关今卫辉府新乡县东北有故关,渡河至浚仪今开封府附郭祥符县,即故浚仪、襄城今河南汝州,达于上洛见晋郡,以置关防。

又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洛水西苑,洛阳西苑也。

炀帝营西苑,引、洛二水会于其中,达于河自巩县洛口达河也。

巩县,今属河南府,见前,复自板渚引河板渚,在汜水县东四十里汜水合大河之处。

汜水县,属开封府郑州,历荥泽入汴大河,今自汜水县东至河阴县西二十里之石门渠,与汴水会。

河阴,在隋时为荥泽县地。

荥泽、河阴,今皆属郑州,又自大梁之东大梁,即浚仪,引汴水入泗汴水自彭城入泗,达于淮入淮之处,即所谓清口也。

是年,又开邗沟,自山阳今淮安府附郭县至扬子今扬州府南二十里有扬子桥,隋时临江,炀帝置临江宫于此,入江今自淮达江之官河,即邗沟也。

既复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今沁水源出山西沁源县,至河南修武县西入于河。

详见山西大川沁水,北通涿郡盖自黎阳引白沟水东北达于涿郡也。

亦曰御河,亦曰卫河。

详见直隶大川卫河。

又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余杭郡,即今杭州府,八百余里今为浙西运河。

时又凿太行,达并州,通驰道今怀庆府北至山西太原府,是其道也。

更筑长城,西距榆林隋初置胜州,炀帝改为榆林郡。

今陕西榆林卫东北四百五十里废胜州是,东至紫河山西大同府西北塞外有紫河。

寻复筑之,自榆谷而东榆谷,在今陕西西宁卫西。

榆林之长城,筑于大业三年,盖筑以限突厥。

榆谷之长城,筑于大业四年,时吐谷浑未平也。

胡氏谓榆谷当在榆林西,误矣。

其余舟车宫室苑囿之役,动以百万计。

又征天下兵,自将击高丽,不克,复自将攻襄平今辽东都司北七十里有襄平故城,汉辽东郡治。

亦谓之辽东城。

供役烦扰,人情离怨。

杨玄感于黎阳督运,遂谋举兵。

李密谓玄感曰: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敌,中间一道,理极艰危。

若出其不意,长驱入蓟蓟,今顺天府,时为涿郡治,据临渝之险临渝关,在今永平府抚宁县东百里,即山海关也。

详见直隶重险榆关,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日,资粮皆尽,可不战擒也。

次则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

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

若引兵攻东都,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矣。

玄感攻东都,不克,遂及于败。

既而李密复起,引兵与东都相持。

柴孝和说密曰:秦地山川险固,不若留兵守洛口及回洛仓洛口仓,在巩县东南原上,亦曰兴洛仓。

回洛仓,在今河南府孟津县东北二十里。

时李密据洛口及回洛,以逼洛阳也,自帅精锐,西袭长安。

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

密不能用。

徐洪客亦说密曰: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师老厌战,难可成功。

宜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时炀帝幸江都,今扬州府治,执取独夫,号令天下。

密亦不能从。

于是群雄竞起,割土分疆。

称魏者一。

【史略】李密自玄感败后,亡命群盗间,依韦城翟让让,韦城人。

今大名府滑县东南五十里有废韦城县,转掠荥阳、梁郡间。

大业十二年,密说让攻荥阳,败隋兵。

让因令密别统所部,号蒲山公营密,李弼曾孙。

弼为宇文周佐命,密袭爵为蒲山郡公,因为军号,蒲山无食土,盖所食封户之名,荥阳诸县多属焉。

十三年,复说让取兴洛仓,败东都兵。

让于是推密为主,号魏公,筑洛口城居之即兴洛仓也。

见上。

遣将东略地,取安陆、汝南俱见前、淮安、济阳淮安,即今南阳府唐县,后魏东荆州治也。

济阳,今开封府兰阳县东五十里有故城,时为济阴郡属县,复取巩县及虎牢,又袭破回洛东仓见前。

复分兵略汝、颍故颍州,降淮阳故陈州。

会武阳来降故魏州,今大名府,因遣徐世取黎阳仓,武安故州,今广平府、永安故黄州、义阳、弋阳、齐郡俱见前相继降密。

炀帝遣江都通守王世充扬州时为江都郡援东都,与密相持,密数败之。

寻杀翟让而并其众,又招荥阳郡下之,河南诸郡,惟梁郡未附。

十四年,复败王世充,进据金墉城见前,又败隋兵于上春门东都北门也,于是偃师河南府属县,见前、柏谷今偃师东南十五里柏谷坞是也、河阳、河内俱见前各以所部降。

既而宇文化及争黎阳,密引兵壁清淇今北直县西有废清淇县以拒之。

东都因遣使招密,密遂上表乞降,隋主侗仍命密为魏国公。

密因得专力击化及,化及败,东郡亦降密东郡,故滑州也。

密引兵还巩、洛,复屯金墉。

世充乘其弊,引兵击密,战于北邙,密军败,西走降于唐。

称夏者一。

【史略】窦建德起于漳南今山东恩县西北有故东阳城,隋时为漳南县,为群盗。

大业十二年,其党高士达为隋将杨义臣所灭,建德自高鸡泊亦在恩县西。

士达与建德初据此,士达自称东海公亡走饶阳今北直晋州属县,攻陷之。

寻复还平原收士达散兵,军复振。

十三年,据乐寿今北直河间府献县,自称长乐王,破隋将薛世雄军于河间城下,遂围之河间,故瀛州也。

时治河间县。

久之,河间降,河北郡县相率降下。

建德遂定都乐寿,改国号曰夏,灭魏刁儿于深泽今北直祁州深泽县,时群盗魏刁儿据此称魏帝,剽掠冀、定间,取易、定等州,又取冀州。

唐武德二年,建德击灭宇文化及于聊城今东昌府附郭县。

寻降隋,隋主侗仍封为夏王。

陷唐邢州及沧州,又陷州、相州,又陷赵州,陷黎阳,取卫州及滑州诸州郡详见唐十道诸州。

下仿此。

建德还州,徙都之。

三年,取济州。

既而建德济河,击虏孟海公于周桥在今山东曹县西南。

时群盗孟海公据此,有曹、戴二州地。

戴州,今兖州府城武县是其治。

会唐军围东都急,王世充请救,遂引而西,战于成皋,军败,为唐所擒。

称秦者一。

【史略】薛举,初为金城校尉举自汾阴侨居金城,为金城府校尉。

汾阴,今山西荥河县金城,见前。

大业十三年,劫金城令郝瑗发兵,自称西秦霸王,袭取χ罕、西平、浇河三郡俱见前。

未几,尽有陇西之地,称秦帝,遣其子仁杲围天水,克之,自金城徙都之。

唐武德元年,陷唐高庶城在今陕西长武县北五里。

举旋卒,子仁杲立,居于折庶城在今平凉府泾州东北十四里。

兵败,为唐所灭。

称凉者一。

【史略】李轨,初为武威鹰扬府司马。

大业十三年,起兵称河西大凉王,袭取张掖、敦煌及西平、χ罕诸郡西平、χ罕,先为薛举所取。

轨败,秦兵取其地,于是尽有河西之地。

武德元年,唐遣使招之,拜为凉州总管,封凉王。

既而自称帝。

二年,唐遣其将安兴贵袭执之,国灭《唐书》:轨初据凉、瓜、甘、肃、鄯、会、兰、河、廓,凡九州。

称梁者三。

【史略】梁师都,初为朔方鹰扬郎将。

大业十三年,作乱据郡,称大丞相。

北连突厥,袭取雕阴故绥州、弘化故庆州、延安等郡,遂称帝,都朔方,国号梁突厥号为大度毗伽可汗,华言解事也。

引突厥居河南地,攻破盐川郡故盐州,今为宁夏后卫。

既而数入犯,为唐所败,其地多归于唐。

武德五年,克其朔方东城师都退保西城。

《唐书》:武德六年,师都将贺遂索同以所部十二州来降。

大约师都所侨置,非实土也。

贞观二年,遣柴绍等击之,进围朔方,其下杀师都以降。

○萧铣,初为罗川令罗川,今湖广湘阴县东六十里废罗县是。

铣,故后梁主之曾孙。

大业十三年,巴陵校尉董景珍等共推铣为主,自罗川入巴陵,称梁王,遣兵袭豫章,克之时豫章属于林士弘。

明年,称帝,攻下南郡,遂徙都江陵。

又遣将徇岭南,时镇将闻炀帝遇弑,所至迎降,钦州刺史宁长真以郁林、始安附铣,交趾亦附焉。

于是东自九江故江州,西抵三峡,南尽交趾,北距汉川汉江之南也,铣皆有之。

唐武德四年,遣江夏王孝恭等攻铣于江陵,国亡。

○武康沈法兴,初为吴兴太守武康,今湖州府属县。

大业十四年,讨东阳群贼楼世东阳,即故婺州,因举兵以讨宇文化及为名时炀帝为化及所弑,攻余杭、毗陵、丹阳,皆下之,据江表十余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

武德二年,称梁王,都毗陵。

三年,李子通渡江,取京口,又败法兴兵于亭在今常州府西五十里,法兴弃毗陵奔吴郡,于是丹阳、毗陵诸郡,皆降于子通。

既而子通复自太湖袭破吴郡,法兴走死。

称定扬者一。

【史略】马邑刘武周,初为鹰扬府校尉马邑,故朔州也。

大业十三年,作乱据郡,称太守,附于突厥。

寻引突厥破隋兵,陷楼烦郡今太原府静乐县,炀帝置郡,并置汾阳宫于此,转陷定襄郡初置云州,今大同府朔州北境故定襄城是,遂称帝时突厥立为定扬可汗,武周因以为国号,都马邑。

又攻雁门郡故代州,陷之,数犯唐陉岭以南陉岭,即勾注,见前。

武德二年,进陷介州今汾州府介休县,又陷并州及晋州,逼绛州,陷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见前,进陷浍州今平阳府翼城县,即唐初浍州治。

唐遣秦王世民击败之,遁入突厥,寻为所杀《唐纪》:武周败死,其党苑君璋仍据马邑。

武德六年,君璋将高满政以马邑来降,君璋北遁,仍引突厥攻陷之。

既而突厥以马邑来归,君璋复保恒安。

贞观初,突厥衰,始来降。

恒安,今大同府治是也。

称永乐者一。

【史略】蒲城郭子和蒲城,今西安府华州属县,初为左翊卫士,坐事徙榆林见前。

大业十三年,作乱据郡,称永乐王,南连梁师都,北附突厥突厥以为平扬可汗,子和不敢当,因以为屋利设。

武德初,降于唐。

称楚者二。

【史略】城父朱粲城父,今南直亳州东南有故城父城,初为县佐史。

从军,亡命为盗谓之可达寒贼,自称迦楼罗王,转掠荆沔及山南郡县。

唐武德元年降隋,隋主侗以为楚王。

粲寻称楚帝于冠军今南阳府邓州西北四十里有冠军废县,陷唐邓州,据之。

二年,粲为淮安土豪杨士林等所攻淮安郡,见上,败奔菊潭今邓州内乡县东郦县故城,隋之菊潭县也,请降于唐,唐仍以为楚王。

后叛奔王世充。

洛阳平,诛粲。

○鄱阳林士弘,初从其乡人操师乞为群盗。

大业十三年,师乞自称元兴王,攻陷豫章,以士弘为将军。

师乞旋败死,士弘代统其众,称帝,都豫章,国号楚。

取九江、临川故抚州、南康故虔州、宜春故袁州等郡,北自九江,南至番禺,皆为所有。

十三年,士弘徙南康,萧铣遣将袭克其豫章,士弘退保余干余干,今饶州府属县唐武德元年,苍梧诸郡苍梧,故梧州附于士弘时汉阳太守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附士弘也。

汉阳,今陕西成县,隋为汉阳郡。

盎初拜此职,关中乱,奔还岭南,据有数郡,旋复入于萧铣。

二年,豫章贼帅张善安以虔、吉等州降唐善安,本方与贼帅,转陷庐江,渡江归士弘。

旋叛士弘,营于豫章境内。

是时唐平萧铣,善安因以诸州归于唐。

方与,今山东鱼台县,士弘将王戎亦以南昌州降唐南昌州,今南康府建昌县是。

时置州于此。

士弘惧,请降,寻复走保安成山洞安成,今吉安府安福县县西百余里有武功山,最深险,为洪州刺史若干则所破,旋死,其众遂散。

称吴者二。

【史略】东海李子通,先依长白山贼帅左才相长白山,在今山东长山县西南三十里,寻渡淮,窃据海陵今扬州府泰州也,称将军。

唐武德二年,陷江都,遂称帝,国号吴。

三年,渡江取京口,败沈法兴,遂取毗陵及丹阳郡。

既而杜伏威遣将辅公┙等攻之,渡江取丹阳,败子通兵于溧水即今应天府溧水县。

子通食尽,遂弃江都保京口,于是江西之地自江以西也。

今人谓之江北尽入于杜伏威。

伏威徙丹阳,子通惧逼,东走太湖,收合亡散,袭沈法兴于吴郡,大破之,法兴走死。

子通复振,徙都余杭今杭州府,见前,尽收法兴之地,北自太湖,南至岭谓浙东南境诸山,非五岭也,东包会稽,西距宣城,皆有之。

四年,为伏威将王雄诞所败灭。

○章丘杜伏威章丘县,今属山东济南府,初与临济辅公┙为群盗临济,今济南府东北废朝阳县是,转掠淮南,据六合今应天府属县,称将军。

大业十三年,破高邮今扬州府属县,据历阳今和州,见前,自称总管,以公┙为长史。

唐武德元年,降隋,隋主侗命为楚王。

二年,降唐,唐以为和州总管。

三年,进封吴王,攻李子通,败之,尽取其江西地。

复渡江,居丹阳,子通自京口东走。

四年,伏威遣将王雄诞击子通及歙州汪华大业末,华据有黟、歙等州,亦称吴王。

黟,今徽州府黟县是。

时增置黟州于此。

歙州,即今府、昆山闻人遂安等昆山,今苏州府属县,皆破平之,于是尽有淮南江东之地,南至岭,东距海。

五年,入朝,其地悉入于唐。

称许者一。

【史略】宇文化及,初为右屯卫将军,袭封许公化及父述,本匈奴种破野头氏,从其主姓为宇文氏,为炀帝所宠任,封许公,从炀帝幸江都。

大业十四年,虎贲郎将司马德戡等定谋弑帝,推化及为主,自江都趣彭城,欲西还长安。

李密据巩、洛拒化及,化及不得西,乃引军取东郡,既又北趣黎阳。

密将徐世畏其兵锋,西保仓城。

化及遂渡河据黎阳,攻仓城不克,与李密相持,食尽,乃入汲郡求粮,东郡亦降于密。

化及复自汲郡北据魏县今大名府属县,称帝,国号许,有济北数城。

唐武德二年,淮安王神通击化及于魏县,化及走保聊城今东昌府附郭县。

寻为窦建德所灭。

称郑者一。

【史略】王世充初为江都通守世充,本西域胡人,姓支氏。

幼随母嫁王氏,因冒其姓。

大业六年,为江都郡丞,领江都宫监。

九年,平余杭贼帅刘元进等,进位通守。

十二年,复击杀河间贼帅格谦,又平涿郡贼帅卢明月。

大业十三年,奉命援东都,与李密相持,明年,炀帝弑于江都,以越王侗即位时侗居守东都也,拜世充为纳言,封郑国公。

世充剪除异己者元文都等,遂专大柄。

寻败李密于邙山,密之将帅州县,多附于世充。

唐武德二年,篡称帝废隋主侗而弑之,国号郑。

北据河世充取怀、孟及卫、滑诸州地。

卫州,亦曰义州,东至徐、兖世充取汴、亳等州,又陷密州,徐圆朗亦以兖州属世充,又使其弟世辨据徐州。

密州,今青州府诸城县,南有襄、邓世充陷唐伊州及邓州,于是显州、随州、襄州俱附世充。

伊州亦曰襄城郡,显州亦曰淮安郡,襄州亦曰襄阳郡,俱见前,西保慈涧今河南府新安县东三十里有慈涧。

世充置戍于此,以重兵守之。

又于境内置司世充改洛州为司州,即洛阳也、郑于汜水置郑州,即虎牢也、管于管城置管州,即今郑州治、原于沁水置原州,今山西泽州有沁水县、伊见上、殷于获嘉置殷州,今卫辉府获嘉县、梁即梁郡,今归德府,见前、溱于新郑置溱州,今郑州新郑县、嵩于嵩阳置嵩州,今河南府登封县也、谷于大谷置谷州,今河南府东南十五里之大谷口是、怀见上、德于武德置德州,今怀庆府东南五十里废武德县是等十二州营田使,欲缮兵积谷以拒唐。

唐遣秦王世民击平之。

称燕者一。

【史略】勃海高开道,初从河间贼帅格谦据豆子此河间豆子也,在今河间府静海县境,谦称燕王,以开道为将。

大业十二年,谦败死,开道收其余众掠燕地,军复振。

唐武德元年,取北平,陷渔阳北平,今北直永平府。

渔阳,今顺天府蓟州。

俱见前,遂称燕王,都渔阳。

三年,降唐,命为蔚州总管,封北平郡王。

四年复叛,称燕王,北连突厥,南结刘黑闼。

时开道徙据燕州今宣府镇怀来卫是,恒、定、幽、易,数被其患。

七年,其将张金树杀之以降。

称汉东者一。

【史略】漳南刘黑闼,本窦建德故将。

武德四年,起兵袭据漳南,陷俞阝县今山东夏津县,即故俞阝县也,败魏州、贝州兵魏州即故武阳郡,贝州即清河郡,乃还漳南称大将军。

又进陷历亭今山东恩县西南十里有历亭故城,取深州《志》云,时深州治安平,今真定府晋州安平县是也,败淮安王神通于饶阳城南饶阳,见前。

又败幽州总管李艺兵于藁城今真定府属县,进陷瀛州,取观州、毛州观州,今北直景州。

毛州,今山东馆陶县是其治。

又陷定州及冀州,败黎州总管李世于州黎州时置于黎阳,遂陷之。

又拔相州,取黎、卫二州。

半岁间,尽复建德旧境。

既又陷邢州即故襄国郡、赵州、魏州、莘州莘州,今东昌府莘县。

五年,自称汉东王,定都州,东盐州亦附于黑闼北直盐山县时为东盐州。

秦王世民击败之于水在今广平府城西四十里,黑闼遁归突厥。

既而复引突厥寇定州,转陷瀛州、盐州即东盐州,复叛附之。

又败贝州兵于俞阝县,取观州,复败淮阳王道元于下博今深州治也,于是山东震骇,州县相率降附。

旬日之间,遂复故地。

仍据州,取沧州,引兵而南,收相州以北诸州县,惟魏州不下。

黑闼南拔元城时魏州治贵乡县,今大名府大名县也,元城县属焉。

刘句曰:元城县旧治,在朝城东北十里。

朝城,今山东濮州属县。

盖在贵乡之南,非今之附郭元城县也,还攻魏州,复取恒州。

太子建成等击之,相持于昌乐今北直南乐县西北三十里有昌乐故城。

黑闼食尽,自馆陶北遁,至饶州即饶阳,其下执之以降。

称鲁者一。

【史略】鲁郡徐圆朗,初为贼帅,陷东平,分兵略地,自琅邪以西北至东平,皆有之。

唐武德二年来降,拜兖州总管,封鲁国公。

四年,叛附刘黑闼,兖、郓、陈、杞、曹、戴诸州皆应之杞州,即今开封府杞县,保任城即今济宁州治,自称鲁王,既而济州亦附焉。

六年,黑闼平,圆朗兵败,弃城走,为人所杀。

称宋者一。

【史略】辅公┙,初与杜伏威降唐,授淮南道行台、左仆射、舒国公。

及伏威入朝,留公┙守丹阳。

武德六年,公┙以丹阳叛,称帝,国号宋,分兵略东海、寿阳诸郡。

七年,赵郡王孝恭等讨平之。

何氏曰:天下久分裂而难合也,而秦、隋合之。

然皆止于二世,何也?天下之业既定,而犹虐用其众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