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顾祖禹

唐下五代自肃宗以来,大盗内讧,夷蛮外扰,郊圻之间,衅孽屡作。

及宪宗嗣位,强梗少弭。

未几,而河朔三镇又复叛乱。

【史略】自安史之乱,南诏遂据有云南地南诏王阁罗凤自天宝九载杀云南太守张虔陀,取夷州三十二,屡发兵讨之,不克。

至德初,乘乱取越会同军,据清溪关,后屡犯西川及岭南之境。

贞元中内附,患稍戢。

咸通初,复寇陷安南。

四年,再陷安南,遂据之。

官军进讨,九年安南始复为唐境。

会同军,今建昌镇会川卫西五里永昌州是,南诏亦置会同府于此。

清溪关,在今黎州千户所大度河南,见四川重险,而吐蕃乘间蚕食,凤翔以西,州以北,悉被其患。

广德初,入大震关在陇州西七十里陇阪上。

详见陕西名山陇阪,陇右、河西诸州,悉皆陷没,遂入泾州,趋州,自奉天、武功直抵便桥奉天,见前干州治。

武功,今干州属县。

便桥,即西渭桥,在今咸阳县城南,东南去西安府城四十里。

上仓卒幸陕州,吐蕃遂入长安,郭子仪拒却之。

二年,仆固怀恩以朔方军叛,引回纥、吐蕃入寇,犯州,逼奉天。

其明年,复引回纥、吐蕃及诸夷入寇,分道趋奉天、同州及,进围泾阳,子仪皆拒却之。

自是、原、岐、陇皆成边镇,而山南、剑南诸边州亦往往没于吐蕃谓阶、成、松、维、保诸州也。

又河北谓卢龙、成德、天雄三镇及淄青淄青,亦曰平卢,治青州。

先是平卢诸将刘客奴举镇归朝,赐名正臣,授平卢节度使。

既而其党相贼杀。

干元初,军中推侯希逸为军使。

上元二年,希逸自平卢南保青州。

明年,授青密节度使,有淄、沂、青、徐、密、海六州地,于是淄青亦兼平卢之名。

永泰初,李正己代之,寻擅有青、淄、齐、海、登、莱、沂、密、德、棣,凡十州。

大历十二年,伐陈宋叛将李灵曜,又得曹、濮、徐、兖、郓五州,因自青徙郓。

建中二年,正己死,子纳求袭位,不许,因与田悦等叛,称齐王。

其徐州及海、密二州来降,海、密寻复为纳所取。

三年,德、棣二州入于朱滔,兴元初顺命。

自正己至李师道,传四世。

元和十四年,以师道拒命,讨平之、淮西淮西,亦曰淮宁,亦曰彰义,治蔡州。

宝应中,平卢降将董秦,赐姓名李忠臣,为淮西节度使。

大历十四年,有申、光、蔡、安、沔及汴州之地,其将李希烈逐忠臣而代之,据有许、蔡、申、光诸州。

建中二年,山南东道留后梁崇义拒命,李希烈击破之,遂兼据黄、蕲、安、随等州地。

明年,徙镇许州,自称天下都元帅。

四年,袭陷汝州。

官军进讨,复克汝州,江西帅曹王皋亦拔其黄、蕲二州。

既而官军自汝州而东,屯于襄城。

贼悉众攻围,官军引却,襄城复没于贼,于是进陷汴州,取滑州,略襄邑以东,江淮大震。

又陷郑州。

兴元初,僭称楚帝,以汴州为大梁府而居之,分其境内为四节度,遣兵四出侵掠。

时曹王皋复拔其安州,会希烈遣将攻陈州,久之不克,宋亳帅刘洽等驰救,希烈兵大败,洽等乘胜攻汴州。

希烈惧,奔还蔡州,官军遂入汴州,其滑州、郑州先后来降。

贞元初,希烈陷邓州,官军复取之,既而随州亦来降,贼势益窘。

二年,蔡州将陈仙奇因杀希烈以降,诏授淮西节度使,有申、光、随、蔡四州。

未几,吴少诚复杀仙奇,自为留后。

十五年,以申、光、蔡三州叛,寻复谢罪。

元和四年,少诚死,其将吴少阳杀其子而代之。

九年死,子元济叛。

十二年,李等讨平之。

襄城,今许州属县。

襄邑,今归德府睢州也,相率悖命。

建中四年,朱Г作乱朱Г,初为泾原节度,寻以弟滔与田悦等叛,废居京师。

会李希烈攻襄城,发泾原军赴援,节度使姚令言将兵过京师,遂作乱。

上出幸奉天,令言等推朱Г为主,称秦帝,进逼奉天,浑拒却之。

兴元初,Г改号曰汉。

既而李晟收复西京,Г走死,李怀光复起兴元初,朱Г未平,河中节度使李怀光以援奉天功,为卢杞所抑,遂谋为变,将袭奉天。

上仓卒幸梁州,怀光谋自南山邀车驾,不克,引还河中,据蒲、绛、慈、隰、晋、同六州拒命,马燧等讨平之,李晟等翦除二孽,奠安畿辅。

迄于元和,淮西、淄青狂狡益甚,帝方发愤有为。

元和十二年,淮西平,于是河北三镇皆顺命。

十四年,进讨淄青,其将刘悟杀李师道以降。

初,帝欲革河北世袭之弊,议先伐成德。

李绛以为河北诸镇,互相表里,若潜相构扇,则兵连祸结,为虑非轻。

淮西四旁,皆国家州县,逼近畿甸,宜蚤廓清,愿舍恒、冀难致之策,就申、蔡易成之谋。

帝卒用其言,河北果皆革面。

长庆初,朱克融复据卢龙以叛先是,刘总以卢龙归朝,张宏靖代为节度使,失众心,为其下所废,共推克融为留后。

克融,朱滔之孙也。

朝廷不能制,遂授为卢龙节度使,复有幽、蓟九州之地。

其后军中屡乱,更数姓。

光启初,李全忠有其地,传三世。

干宁初,李匡筹为李克用所灭,以刘仁恭为留后,王庭凑亦据成德初,王承元以成德归朝,诏以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代镇其地。

众心不附,部将王庭凑因之作乱,杀弘正,自为留后,取冀州,围深州。

官军讨之,不克。

长庆二年,授成德节度使,遂复据镇、赵、深、冀四州,传六世至王。

天初,进爵赵王。

五代梁龙德初,赵将张文礼作乱,晋王存勖讨平之,因取其地,史献诚亦据魏博初,田弘正入朝,仍命为魏博节度使。

元和末改镇成德,弘正见杀,诏以其子布为魏博帅,合诸道兵讨庭凑。

牙将史献诚本奚人,为布所亲任,遂构乱,布走死。

献诚自为留后,复据相、卫、魏、博、贝、澶六州。

其后军中数乱,更五姓。

文德初,罗弘信为留后,传子绍威。

天初,进爵邺王,子周翰幼弱。

五代梁干化二年,梁将杨师厚并其地,而河北复为化外矣。

于是藩镇参列,遍于内外,朝更暮改,乍合乍离。

今略为差次。

曰宁治州。

初,关内采访使无专治。

开元二十二年,以朔方节度使兼领。

天宝初,又割京畿道之州属焉。

至德初,改关内采访使为节度,治庆州,兼领京畿道之京兆、岐、同、金、商五府州。

干元二年,复分置、宁、泾、原、、坊、丹、延、庆九州节度使,后又置坊及泾原诸节度,而宁止领、宁、庆三州。

大中三年,兼领衍州,又移治宁州。

九年,还治州。

中和四年,赐号静难军。

光启以后,朱玫、王行瑜有其地,相继作乱。

其后属于李茂贞,曰泾原治泾州。

干元三年,分宁节度置,领泾、原二州。

大顺二年,兼领渭、武二州,赐号彰义军。

天复初,与渭北节度俱属李茂贞,曰渭北治坊州。

干元三年,分宁置。

建中初,徙治州,领、坊、丹、延四州,亦曰坊节度。

中和三年,赐号保大军。

○保塞节度,治延州,中和三年置,兼领丹州。

光化初,改曰宁塞。

寻亦属于李茂贞,曰凤翔治凤翔府。

先是岐州县东原有兴平军,至德二载置兴平节度,领岐、陇、金、商四州。

永泰初,改置凤翔节度,兼领陇州。

建中四年,又分陇州置奉义节度,既又省入凤翔。

大中三年,兼领秦州,亦曰京西。

光启三年,节度使李昌符作乱,李茂贞因代有其地,曰振武治单于都护府。

初,振武军属朔方节度。

干元初,分置振武节度,兼领镇北及麟、胜二州,寻复属朔方。

大历末,又分朔方置,兼领绥、银、麟、胜及东、中二受降城。

振武、镇北等州军,中和以后属于河东,曰朔方见前。

《方镇考》:朔方初领单于都护及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定远、丰安二军,三受降等城。

开元二十二年,兼领关内道诸州,寻兼领州,其后分合不常。

广德初,仆固怀恩以朔方叛,郭子仪收复。

大历末,始分灵、盐、夏、丰及西受降城、定远、天德军,为朔方管内。

大中以后,亦曰灵武节度。

大顺初,止领灵、盐二州,丰州以东皆为河东所有。

天末,灵州牙将韩逊据朔方,附于朱全忠。

定远城,在今宁夏卫东北六十里。

丰安城,在今灵州所东北百八十里。

余见前。

是时镇北治天德军,而分属振武、朔方两节度者,据旧城言之也,曰定难治夏州。

贞元三年,分振武、朔方置夏州节度,领夏、绥、银三州。

十四年,兼领宥州。

十七年,又兼领盐州,曰盐夏节度。

十九年,命盐州得专奏事,遂不属夏州。

广明二年,拓拔思恭有其地,赐号定难军。

○盐州节度,贞元九年置。

先是,盐州为吐蕃所陷,灵武至坊皆被其患。

八年,复收其地,筑城置帅,由是灵、夏河西获安。

十七年,又为吐蕃所陷,官军收复,改属夏州节度。

十九年,盐州得专奏事,比于节镇。

元和二年,仍属朔方,曰朔方灵盐节度,曰匡国治同州。

干元初置,寻省。

上元二年,又为同、华二州节度。

兴元初,改号奉诚,兼领晋、慈、隰三州,寻复合于河中。

干宁二年,复置匡国节度,寻降为防御使。

四年,复为节度。

天三年,兼领华州,曰镇国治华州。

上元初置,寻省。

建中二年,复置。

其后废置不一。

中和四年,韩建有其地,屡悖命。

天复初,并于朱全忠。

天三年,废镇国军,以隶匡国。

○威胜节度,治奉天。

《唐纪》:建中四年,幸奉天,增置京畿渭北、京畿渭南等节度使。

兴元初,幸梁州,又置奉天行营节度使,寻复废。

中和初,以奉天镇使为奉天等军节度,合诸镇兵讨黄巢,巢平,复罢。

《方镇考》:干宁初置威胜军,治干州,盖李茂贞所置云,此列于关内者也。

曰宣武治汴州。

先是,天宝十四载,置河南道节度,领汴、宋、滑、陈、颍、亳、曹、濮、淄、徐、海、泗、沂十三州。

干元二年,改置汴滑节度,治滑州,兼领濮、汴、曹、宋四州。

宝应初,复置河南节度,治汴。

大历初,曰汴宋节度,领汴、宋、曹、濮、徐、兖、郓、泗八州。

十一年,留后李灵曜拒命,淮西帅李忠臣等讨平之,命忠臣迁治汴。

十四年,忠臣为其下所逐,永平节度使李勉自滑州移治汴。

建中二年,分永平之宋、亳、颍别为节度,治宋州,号宣武军。

四年,汴州陷于李希烈。

兴元二年,宣武节度刘洽讨希烈,取汴州,因徙宣武,治汴,有汴、宋、曹、亳、陈、颍,凡六州。

大中初,有汴、宋、亳、颍四州。

中和四年,为朱全忠所有,曰永平治滑州。

上元二年,置滑卫相贝魏博节度。

既而以相、卫诸州属昭义,因改置滑博节度,初领滑、濮、曹、宋、陈、颍、亳七州,后数有改易。

大历七年,赐号永平军。

十二年,宋、泗二州隶焉。

十三年,汴、颍二州亦隶焉。

遂移治汴州,领汴、宋、滑、亳、陈、颍、泗七州。

建中二年,分置宣武军,又以泗州改隶淮南。

四年,汴州陷于李希烈,滑州亦叛附焉。

兴元初,滑州复内属,置汴滑节度。

既而汴州为宣武所得,因改曰郑滑,领滑、郑、濮三州。

贞元初,改号义成军。

光启二年,并于朱全忠。

大顺初,又改曰宣义军,为全忠父朱诚讳也,曰平卢即前淄青。

《方镇考》:至德二载,置北海节度,领青、密、登、莱四州,亦曰青密。

干元初,兼领滑、濮二州。

二年,改领淄、沂、海,并青密四州为七州。

上元二年,又改置淄、沂、沧、德、棣五州节度。

既而侯希逸自平卢南保青州。

明年,改授青、淄、齐、沂、密、海六州节度。

大历十二年,李正己复兼有兖、郓诸州,于是淄、青、兖、郓遂俱有平卢之名。

元和十四年讨之,淄、青等十二州皆平,复析置平卢节度使,领青、淄、齐、登、莱,凡五州。

中和二年,王敬武有其地。

龙纪初,子师范嗣。

景福二年,齐州为天平所取。

天二年,并于朱全忠,曰泰宁治兖州。

先是,干元二年,置兖、郓、齐三州节度。

上元中,齐州改隶青淄,而兖郓增领徐州。

大历中,为李正己所并。

淄青平,析置兖、海、沂、密四州观察使,治沂州。

明年,改治兖州。

干符三年,赐兖海军号曰泰宁。

光启二年,朱瑾有其地。

干宁末,并于朱全忠,曰天平治郓州。

元和十四年,分淄青置郓、曹、濮三州节度。

明年,赐号天平军。

中和二年,朱有其地。

景福初,有郓、齐、曹、棣四州,寻并于朱全忠,曰忠武治陈州。

先是,干元二年置陈、郑、颍、亳四州节度,旋又改领陈、颍、亳、申。

宝应初,又曰陈、郑、泽、潞。

贞元二年,改置陈许节度。

二十年,赐号曰忠武。

元和十三年,平蔡,移治许,兼领陈、激、蔡三州。

中和四年,叛将鹿晏弘窃据其地。

光启二年,为秦宗权所并。

龙纪初,忠武军还治陈州,兼领许州,寻并于朱全忠,曰武宁治徐州。

建中初,淄青将李洧以徐州归国。

明年,置徐沂密观察使,寻兼领海州。

时沂、密、海三州犹属淄青。

贞元四年,改置徐、泗、濠三州节度。

十一年,赐号曰武宁。

长庆末,改观察使,寻复故。

咸通三年,以徐州军屡作乱,改为徐州团练使,隶兖海节度。

复以濠州归淮南道,而于宿州置宿泗都团练观察使。

四年,废宿泗观察使,复置观察使,治徐州,以濠、泗、宿隶焉。

九年,庞勋作乱,十年平之。

明年,又割泗州属淮南,寻复升为感化节度,既而泗州亦来属。

中和初,时溥据有其地。

景福初,并于朱全忠,复曰武宁,曰彰义即前淮西。

《方镇考》:至德初,置淮西节度,领豫、郑、许、光、申五州。

干元初,改领蔡、许、汝三州。

明年,又改领申、光、寿、安、沔五州。

大历中,又改领蔡、申、光、安、沔五州,寻移治汴州。

十四年,还蔡州,赐军号曰淮宁。

贞元二年,领申、光、随、蔡四州。

明年,随州改属山南东道,止领申、光、蔡三州。

十四年,又改号曰彰义。

元和十二年,吴元济平,仍曰淮西。

明年,以蔡州属陈许,申州属鄂岳,光州属淮南。

广明初,忠武牙将秦宗权据蔡州。

中和初,置奉国防御使授之,寻又升为蔡州节度。

三年,黄巢东走攻蔡,宗权降,巢引兵四掠,北至卫、滑,西及关辅,东尽青、齐,南越江、淮,悉被残破。

光启初,称帝,复陷东都,二年并许州。

明年围汴,败还蔡,于是东都、河阳、许、汝、郑、陕、虢诸州皆弃不守,寻复陷郑州及许州。

文德初,并于朱全忠,亦曰奉国节度。

又淮南境内亦有奉国节度,天复二年,杨行密侨置于寿州,曰陕虢治陕州。

至德二载,置陕、虢、华三州节度。

上元二年,曰陕西节度,寻改为观察使。

建中四年,复曰陕虢节度,后或曰节度,或曰观察。

中和三年,复升陕州为节度使,亦曰陕虢。

时王重盈有其地。

光启三年,子琪代之。

龙纪初,赐军号曰保义。

光化初,军乱,为朱全忠所并。

○佑国节度,治河南府。

先是建中四年置东都汝州节度使,讨李希烈,寻废。

龙纪初,复置佑国军于东都。

天初,迁都洛阳,因徙佑国军于长安。

三年,兼领金、商二州,而河南之佑国军遂废,此列于河南道者也。

曰河阳治河阳城。

先是建中二年置怀、郑、汝、陕四州及河阳三城节度,未几,割郑州隶永平军,以河阳三城、怀州为河阳军。

元和九年,以魏博归顺,徙河阳,镇汝州,为河阳怀汝节度。

十三年,以蔡州既平,还镇河阳。

会昌三年,置孟州于河阳城,而节度使移治怀州。

四年,泽潞平,又割泽州隶焉,还治孟州,既而仍领怀、孟二州。

文德初,属于朱全忠,曰河中治蒲州。

至德二载置,领蒲、绛、慈、隰、晋、同、虢七州。

干元二年,又改为蒲、同、虢三州节度,寻复故。

广德二年,郭子仪镇河中,奏罢节度,寻复置。

兴元初,李怀光以河中六州叛,既而同州内附,河东帅马燧复取晋、慈、隰三州,因析置三州节度使,又进克绛州,逼河中。

贞元初,怀光平,其河中、同、绛遂别为一节度。

元和初,仍合为河中晋绛慈隰节度。

长庆三年,又分晋、慈二州为保义节度。

未几,复合。

广明初,王重荣有其地。

光启初,赐军号曰护国军,再传至王珂。

天复初,为朱全忠所并,曰昭义治潞州。

至德初,置上党节度使,领潞、泽、沁三州。

宝应初,兼领仪州,曰泽潞节度。

上元二年,薛嵩来降,因置昭义节度于相州,领邢、、贝、磁、卫等州。

大历十年,田承嗣盗据相、卫等州,于是泽潞兼领磁、邢二州,始兼有昭义之名。

建中三年,复领州。

长庆初,刘悟为节度使,传三世。

会昌三年,刘稹叛。

四年,讨平之,以泽州隶河阳,寻复故。

咸通以后,昭义军屡作乱。

中和二年,镇将孟方立自称留后,迁治邢州,而表其将李敫锐为潞州刺史。

三年,潞州为李克用所取,寻又并有泽州。

自是昭义遂分二镇。

大顺初,克用又并有邢、、磁三州,仍分立邢节度使。

光化初,邢、、磁三州为朱全忠所取,亦曰保义军,曰河东治太原府。

《方镇考》:河东初领太原府及石、岚、汾、沁、代、忻、朔、蔚、云十州。

大中十三年,分置大同节度。

中和二年,又分置雁门节度。

四年,李克用请以振武军之麟州及大同军所领诸州,悉隶河东。

光启三年,雁门军亦并入焉。

○大同节度,治云州。

先是会昌中置大同军团练使于云州,寻为防御使,仍属河东节度。

大中十三年,分置大同节度使,领云、朔、蔚三州,亦曰云中节度,寻又改为防御使。

咸通十年,复为大同节度,以授朱邪赤心,寻又为防御使。

广明初,复改为蔚朔节度,寻又为大同防御使。

中和四年,李克用请罢防御使,以三州并入河东。

时赫连铎据守其地。

大顺二年,克用始并有之。

○代北节度,治代州。

中和二年,置雁门节度使,领代、忻二州,亦曰代北节度。

光启三年,并入河东,此列于河东道者也。

曰魏博见前。

《方镇考》:初,代宗以天雄军号宠田承嗣。

建中二年,田悦叛,因削天雄之号,止称魏博。

大和三年,析相、卫、澶三州别为一镇,既而复合。

天初,复赐号曰天雄,曰成德见前。

《方镇考》:元和四年,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请献德、棣二州,诏以二州为保昌节度。

承宗复据之,因诏诸道兵进讨,不克。

十三年,复以二州归朝。

长庆初,王庭凑作乱,分置深冀节度,未几,复并入成德。

天三年,改曰武顺,亦为朱全忠父讳也。

五代梁开平四年,欲并其城,王因请兵于晋,复改武顺曰成德,曰幽州见前范阳及卢龙。

《方镇考》:开元初,范阳节度止领幽、易、平、檀、妫、燕六州。

二十年,以幽州节度兼领河北采访处置使,增领卫、相、、贝、冀、魏、深、赵、恒、定、邢、德、博、棣、营、郑十六州及安东都护府。

天保初,析置平卢一镇,又改领幽、蓟、妫、檀、易、恒、定、沧、莫九州。

安史乱后,幽州改易不一。

长庆初,分瀛、莫二州别为节度。

朱克融作乱,复并于幽州,曰义武治定州。

建中二年,李惟岳以成德叛,其将张孝忠以易州来归,寻授易、定、沧节度使。

三年,名其军曰义武。

既而沧州分置节度,义武止领易、定二州。

传二世。

元和四年,张茂昭入朝。

其后干符六年,王处存有其地。

景福中,兼领祁州。

三传至王处直。

五代梁龙德初,假子王都作乱,并于河东,曰横海治沧州。

贞元三年置,以授程日华,兼领景州。

传四世。

元和十三年,程权入朝。

是年,兼领德、棣二州,时成德节度王承宗以二州来归也。

长庆初,省景州。

明年复故,又分置德、棣二州节度,既而复合,以授李全略。

全略卒,子同捷擅有其地。

太和初,以齐州来隶。

时同捷犹拒命不受代,因诏诸道进讨。

二年,析棣州隶淄青。

三年,罢横海,更置齐德节度。

既而同捷平,复为齐德沧景节度。

五年,赐号义昌军。

咸通中,领沧、德、景三州。

干宁五年,为幽州所并,此列于河北道者也。

曰山南东治襄州。

初,天宝十五载,置南阳节度,治邓州。

至德二载,移治襄州,曰山南东道,领襄、邓、随、唐、安、均、房、金、商九州。

宝应初,割金、商、均、房四州,止领五州,后又兼领郢州。

大历中,又改领襄、邓、均、房、复、郢六州。

建中二年,梁崇义以六州拒命,淮西帅李希烈平之。

贞元初,析邓州隶东都畿内,旋复故。

三年,仍领襄、郢、复、邓、安、随、唐七州。

元和十年,分置随邓唐节度,治邓州,与襄复郢均房为两节度。

时方讨淮西也。

淮、蔡平,复故。

中和四年,为秦宗权将赵德所据。

文德初来归,赐号忠义军。

传二世至匡凝。

天二年,为朱全忠所并。

明年,复曰山南东道。

○昭信节度,治金州。

先是兴元初,尚可孤驻兵蓝田讨朱Г,置商州节度授之,寻罢。

光启二年,升金商防御为节度。

大顺二年,改为昭信防御使,兼领均州。

光化初,升为昭信节度。

天二年,金州为蜀所取,移治均州,兼领房州,赐号戎昭军。

三年,并入忠义军,曰山南西治梁州。

上元二年置,领梁、洋、集、壁、文、通、巴、兴、凤、利、开、渠、蓬十三州。

兴元初,兼领阆、果、金三州,而文州别隶西川。

其后分合不一。

大顺二年,杨守亮拒命,寻为李茂贞所并。

天复二年,又并于王建。

○感义节度,治凤州。

光启二年置,旋废。

文德初复置,寻改为防御,兼领兴利二州。

干宁四年,更名昭武军,改治利州。

天复二年,为王建所取。

○武定节度,治洋州。

光启三年置,领洋、果、阶、扶四州。

景福二年,兼领阆、利二州。

天复中,属于王建。

又大顺二年,置龙剑节度,领龙、剑、利、阆四州,寻为李茂贞所并,遂废,曰荆南治荆州。

至德二载置,初领十州,寻分领荆、澧、朗、郢、复五州。

上元二年,兼领江南之潭、岳、郴、邵、永、道、连及黔中之涪州,凡十三州,寻还领五州,后又改领荆、归、夔、峡、忠、万、澧、朗八州。

干符以后,寇乱相继。

文德初,成据荆南,复兼有黔中地。

天复三年,山南东道赵匡凝取荆南。

天二年,并于朱全忠。

○武贞节度,治澧州。

干宁五年置,领澧、朗、溆三州。

光化三年,改曰武平。

雷满据其地,传二世,子彦恭。

朱梁开平二年,为楚所并,曰夔峡治夔州。

至德二载,分荆南置,领夔、峡、涪、忠、万五州,后复入于荆南,此列于山南道者也。

曰陇右见前。

《方镇考》:陇右统鄯、秦、河、渭、兰、临、武、洮、岷、廓、迭、宕十二州。

广德初,为吐蕃所陷,自是以凤翔节度兼领。

贞元四年,又分置陇右节度使,寄治良原。

十年,以秦州刺史兼陇右经略使,治普润。

元和初,赐名保义军。

大中四年,复秦、成二州,置防御使。

既而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渭二州来降。

咸通四年,置天雄节度于秦州,兼领成、渭、河三州。

景福二年,属于李茂贞。

五代梁贞明初,蜀取秦、成二州,亦置天雄军治焉。

胡氏曰:魏博初号天雄,其后削之,秦州因有天雄之号。

良原,在今泾州灵台县西北九十里。

普润,在今凤翔府麟游县西北二十里。

宋祁曰:贞元中,陇右节度治秦州,即麟游也。

时清水以西皆属吐蕃,或以为天水之秦州,误矣。

清水,即今秦州属县,曰河西见前。

《方镇考》:河西统凉、甘、肃、伊、西、瓜、沙七州。

广德初,吐蕃陷凉州。

大历初,河西军镇移治沙州。

贞元中,又为吐蕃所陷。

大中五年,吐蕃衰乱,沙州人张义潮结众逐其州将,遂摄州事,奉表来降,授沙州防御使。

既而义潮发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奉图籍归唐。

于是尽复河湟地,改置归义节度使以授之。

咸通四年,义潮又复凉州,曰北庭见前。

至德以后,吐蕃侵掠河陇,安西、北庭皆为唐守。

贞元六年,始陷于吐蕃。

咸通七年,张义潮奏,北庭回鹘仆固俊收西州及北庭诸城镇,曰安西见前。

贞元三年,陷于吐蕃,此列于陇右道者也。

曰淮南治扬州。

至德初置,领扬、楚、滁、和、寿、庐、舒、蕲、黄、安、沔十一州。

上元初,改领扬、楚、滁、和、舒、庐、寿、濠八州,亦曰淮南东道。

建中初,泗州亦来属,寻复旧。

元和十二年,平淮西,以光州来属。

咸通十一年,又以泗州来属,寻以泗州还感化军。

光启以后,属于杨行密,曰奉义治安州。

贞元十四年,置安黄节度使。

十九年,赐号奉义军。

元和初,省入鄂岳观察使,此列于淮南道者也。

曰镇海初治润州,后治杭州。

先是至德初,置江南节度,领润、宣诸州。

干元二年,又改置浙江西节度,治升州,领升、润、宣、歙、饶、江、苏、常、湖、杭十州。

上元初,又改曰江南东,领升、润、常、苏、湖、杭、睦七州。

大历十四年,改置浙东西观察使,治润州。

建中二年,复为节度使,赐军号曰镇海。

贞元三年,始分浙江东西道为三:浙西治润州,浙东治越州,宣歙池治宣州,仍各置观察使,而浙西亦曰镇海。

贞元二十一年,复曰镇海节度,统润、苏、常、湖、杭、睦六州。

元和三年,李以镇海六州叛,旋为其将张子良所杀。

光化初,钱Α为镇海节度,因迁镇海于杭州。

其后淮南仍置镇海军于润州,曰江西治洪州。

上元初,置江南西节度,领洪、虔、江、吉、袁、信、抚七州,后改为观察使。

咸通六年,又改曰镇南节度,寻又为观察使。

时钟傅据其地,传二世,子匡时。

五代梁开平末,并于淮南,曰义胜治越州。

干元二年,置浙江东节度,领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

大历十四年,并入浙东西观察使。

贞元二年,复分置浙东观察使。

中和三年,改曰义胜节度,刘汉宏据其地。

光启三年,为董昌所并,改曰威胜节度,领越、台、明、温、处、衢、婺七州。

干宁二年,董昌以威胜军叛。

三年,为钱Α所并,改曰镇东军,曰宁国治宣州。

上元初,置宣歙饶节度。

大历初,改为宣歙观察使。

十三年,并入浙东西。

贞元三年,复为宣歙池观察使。

大顺初,升为宁国节度,以授杨行密,曰威武治福州。

元和中,置福建观察使,领福、泉、汀、建、漳五州。

干宁三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

景福初,为王潮所据,曰武昌治鄂州。

元和初,置鄂岳观察使。

十二年,平淮西,以申州来属。

宝应初,升为武昌军节度。

太和中,仍为观察使,领郡、岳、蕲、黄、安、申、光七州,寻复曰武昌节度。

光启中,杜洪据其地。

天中,为淮南所并,曰钦化治潭州。

上元中,置湖南观察使,领潭、衡、永、邵、道、郴、连七州。

中和三年,升为钦化军节度。

光启二年,更号武安。

干宁以后,为马殷所据,曰黔中治黔中。

先是开元二十六年,于黔中置五溪经略使。

天宝十五载,升为节度使,领黔中诸州。

大历四年,改为辰、溪、巫、锦、业五州团练等使,寻复曰黔中观察使。

元和三年,兼领涪州,寻复升为节度。

光启三年,改曰武泰节度。

干宁三年,荆南成有其地。

天复以后,为王建及马殷所并,此列于江南道者也。

曰剑南东治梓州。

至德初,分置剑南东川节度,领梓、遂、绵、剑、龙、阆、普、陵、泸、荣、渝合十二州。

广德二年,复合为一。

大历二年,置东川观察使于遂州,领遂、梓、剑、龙、绵、阆六州。

明年,升为节度,寻复合为一。

永贞初,复分为二,又割资、简、陵、昌、荣、泸六州隶东川。

既而资、简二州还属西川,领梓、遂、绵、剑、普、荣、合、渝、泸九州。

中和四年,杨师立以东川叛,高仁厚讨平之。

光启二年,顾彦朗有其地,传其弟彦晖。

干宁四年,并于王建。

五代梁干化二年,王建改为武德军。

○武信节度,治遂州。

光化二年置,领遂、合、泸、渝、昌五州,从王建之请也,曰剑南西治成都。

至德初,分为西川节度,领益、彭、蜀、汉、眉、嘉、邛、简、资、茂、黎、雅以西诸州。

后分合不一。

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高崇文讨平之。

大顺二年,王建有其地。

○威戎节度,治彭州。

文德初,田令孜假置,兼领文、龙、武、茂四州。

干宁初,并于王建。

○永平节度,治邛州。

先是咸通九年,置定边节度,领邛、眉、蜀、雅、嘉、黎、七州。

十一年,省入西川。

文德初,复置永平节度,领邛、蜀、黎、雅四州,以授王建。

大顺中,建取西川,遂省入焉,此列于剑南道者也。

曰岭南治广州。

天宝十五载,以岭南节度分领广、韶、循、潮以西至振、琼、儋、万共二十二州,其后复悉领五管。

咸通二年,分为岭南东道。

干宁二年,赐号清海军。

天复初,刘隐有其地,曰岭南西治邕州。

本邕管经略使。

咸通初,废容管经略使入焉。

二年,改置岭南西道节度使。

四年,又割桂管龚、象二州隶焉。

五年,复以容管为经略使,而藤、岩二州隶于岭南西道,又龚、象二州亦还隶于桂管。

天复末,亦曰建武军,叶广略有其地。

五代梁贞明初,为刘岩所并。

○宁远节度,治容州。

干宁四年,以容管诸州置,李克用将盖寓遥领。

其后都将董彦弼、朱全忠将朱友宁,皆遥领焉。

唐末,庞巨昭有其地。

五代梁开平四年,降于马殷,寻为刘岩所取。

○静江节度,治桂州。

光化三年,以桂管诸州置,刘士政有其地。

五年,为马殷所并,曰静海治交州。

本安南经略使。

干元初,改为安南节度,领管内二十一州,寻复为经略使。

咸通初,安南为南诏所陷。

七年收复,改为静海节度。

其后曲裕有其地,传三世,至曲承美。

后唐长兴初,为刘岩所灭,此列于岭南道者也。

宋祁曰:自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陈,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始时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及其末,而国门以外,皆为强敌矣范祖禹曰:唐横海节度使乌重允奏,所领德、棣、景三州,各还刺史职事,在州兵并以刺史领之。

其后河北诸镇,惟横海为顺命,由重允处之得宜也。

王氏曰:至德迄元和,天下观察者十,节度者二十有九,防御者四,经略者三唐贞元十四年,贾耽《十道录》凡三十节度,十一观察与防御、经略,以守捉称使者凡五十。

元和六年,李吉甫上郡县图,自京兆至陇右道,凡四十七镇。

此据王彦威之说。

其后纷纭变更,无复常制。

又有行营如李嗣业为四镇北庭行营节度,军怀州、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军汾州之类,有兼领如李抱玉兼泽潞山南西道节度使、郭子仪兼朔方河中节度使之类,于是名号移于军戎,州郡不符条列,东西杂错,泾渭莫分,贞观、开元之初意存者无几矣。

○尹氏曰: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宣宗嗣位,仅复河湟。

【史略】唐自至德以后,王官之戍,北不逾河,西止秦、。

大中三年,吐蕃衰乱,秦、原、安乐三州安乐州,治鸠沙县。

咸亨三年,置羁縻安乐州,迁吐谷浑于此。

大历以后,没于吐蕃。

至是来归,改置威州。

见前关内道,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盘、石峡、萧七关来归石门关,在今平凉府镇原县西九十八里。

今六盘、制胜二关,见固原州。

余见镇原县。

萧关,见前。

五年,沙州人张义潮亦以河西诸州来归见前河西节度,于是尽复河湟地。

广明以后,中原多故,仅同羁属矣《唐史》:时回鹘陷甘州,其州镇隶归义者,多为羌胡所据。

及黄巢肆凶,群豪奋臂,而唐室益微。

【史略】干符初,王仙芝倡乱于曹、濮,冤句人黄巢聚众应之冤句,今山东曹州西南六十里有废冤句县,掠河南、山南、江淮诸州县。

既而仙芝败死,巢悉统其众,转略至宣州,入浙东,开山路七百里胡氏曰:自衢州南至建州,山路凡七百里有奇,当即黄巢所开。

今曰仙霞岭路,岭在衢州江山县南百里。

详浙江重险仙霞岭入闽,陷福州,趋广南。

镇海节度使高骈,请遣兵于郴州守险,又分兵于循、潮邀遮循、潮,二州也,身帅重兵,自大庾岭趋广州大庾岭,在今江西南安府南、广东南雄府北,见前,贼必逃遁,乞敕荆南镇将守桂、梧、昭、永四州之险。

不听。

贼寻自桂州编筏浮湘江而下湘江,自桂州至潭州,下洞庭。

见前七国楚《淮南子》注,历衡、永,陷潭州及江陵,趋襄阳,官军拒之于荆门今承天府荆门州,唐贞元中置荆门县于此。

贼战败,渡江东走,犯鄂州,掠饶、信而东,淮南帅高骈与之相持。

广明元年,巢自信州陷宣州,从采石渡江采石,在今太平府北二十里,见前,围天长、六合天长县,今属凤阳府泗州。

六合县,今属应天府。

俱见前,高骈不敢出。

既而败官军于泗上,遂悉众渡淮,陷淮北、河南诸州,趋汝州,陷东都,进陷虢州,入关潼关也,据长安,称齐帝。

上走兴元,入成都。

凤翔节度使郑畋合诸道兵讨贼,不克。

宰相王铎请讨贼,将两川、兴元之众,屯于富平今西安府属县,于是诸道四合而进。

李克用自河中济围华州,贼趋救。

克用击破之,进屯渭桥东渭桥也,在西安府东北五十里。

见刘豫入长安注,华州亦拔。

贼势窘,自蓝田入商山逸去蓝田,今县。

商山,即商洛,在今商州东南九十里。

并见前,掠河南州县。

克用等复击之,巢走死。

然天下益多故矣。

自是四方擅命者,南有吴、

【史略】中和三年,杨行密为庐州刺史行密,合肥人。

本名行愍,为庐州牙将。

淮南帅高骈表授庐州刺史,更其名曰行密。

光启二年,淮南军乱,行密因入据广陵,称淮南留后。

既而蔡州贼秦宗权,遣兵寇淮南,贼将孙儒分军四掠,袭广陵,行密乃还庐州,寻取池州。

龙纪初,入宣州,诏授宣歙观察使。

大顺初,取常、润诸州旋为孙儒所陷,诏授宁国节度使。

明年,进取滁、和二州。

既而孙儒自扬州大掠而南儒渡江,自润州而东,至苏州,复屯广德,与行密争宣州。

广德,今南直属州,行密将张训等乘间入扬州,复收常、润,北取楚州,寻击斩孙儒于广德,乃还建军府于扬州,诏以为淮南节度使。

景福二年,复取庐州先是龙纪初,庐州亦为孙儒所陷,行密将蔡俦叛据其地,既而尽收淮南地《十国纪年》:景福二年,行密取庐州及徽州,又取舒州。

干宁元年,黄州及泗州来降,又拔濠州、寿州及涟水,既又取蕲州,拔光州,于是尽有淮南地。

二年,朱全忠遣兵取黄州,寻复得之。

又天二年,光州亦叛降汴,寻复取之。

涟水,今淮安府安东县也。

光化二年,又取海州而守之。

天复二年,进爵吴王,兼有升州先是光启三年,徐州乱将张雄自苏州转入上元,至是雄党冯弘铎据其地。

天二年,又取鄂州时杜洪据其地,遣将攻克之。

后又进取岳州,寻复为马殷所取。

行密卒,子渥嗣渥称弘农王。

朱梁贞明五年,隆演复称吴王。

三年,江州来降,进取饶州及洪州时钟匡时有其地,遣将攻灭之。

朱梁开平三年,张颢、徐温弑其主渥,而立其弟隆演,寻兼有抚、信、袁、吉诸州。

贞明四年,攻虔州,克之先是光启初,南康贼帅卢光稠据虔州,寻又逾岭取韶州,传二世,子延昌。

梁干化初,为其下所杀,韶州亦为岭南所取。

明年,州人推谭全播知州事。

南康,今南安府属县,于是尽有江西地。

六年,隆演卒,弟溥立。

后唐天成二年,称帝,国号吴。

石晋天福二年,为徐知诰所篡。

其地西至沔口以鄂州为界也。

沔口,见前,南距震泽淮南与吴越为难。

干宁三年,尝取苏州。

明年,复入于吴越。

光化二年,又取婺州。

天初,衢、睦二州俱属淮南。

二年,悉为吴越所有。

始终以震泽为限也,东滨海,北据淮,有州二十有七扬、楚、海、泗、滁、和、光、黄、舒、庐、寿、濠、池、润、常、升、宣、歙、饶、信、江、鄂、洪、抚、袁、吉、虔诸州是也。

传四世,国亡。

浙、【史略】光启三年,钱为杭州刺史Α,临安人。

初为石镜镇都知兵马使,事杭州刺史董昌。

昌遣Α取婺州,又败刘汉弘,取越州。

昌因移镇越州,自称知浙东军府,以Α知杭州事,朝廷因而授之。

临安,今杭州府属县。

石镜镇,在今临安县东三里,会镇海军乱,遣兵取常、润及苏州既而三州为杨行密及孙儒所取。

大顺二年,贼将孙儒渡江据苏州,寻屯广德,与杨行密相持,因遣兵复取苏州。

景福初,诏以为武胜军防御使时置武胜军于杭州,既又以Α为苏杭观察使。

二年,授镇海节度使镇海,本置于润州,杭州其巡属也,因以授Α。

光化初,Α遂请徙军府于杭州。

干宁二年,威胜节度使董昌叛,称帝。

三年,讨平之,诏以兼领镇海威胜两军威胜寻改曰镇东。

四年,取湖州,复拔苏州先是干宁三年,Α攻董昌,昌求救于杨行密,行密遣兵取苏州。

至是复克之。

天复二年,进爵越王。

天初,改封吴王。

三年,取睦、婺、衢三州先是光化初,行密遣将取婺州,既而睦州亦附行密。

天初,衢州复叛附焉。

至是始悉取之。

四年,朱全忠篡位,改封吴越王Α以杭州为督府,亦曰西府,而以越州为东府。

寻又取温、处二州,于是浙东之地皆属焉。

后唐长兴二年,子元嗣。

钱弘佐时,又兼有福州地石晋开运初,闽乱,因遣兵取福州而守之。

盖东南至海,北距震泽,皆吴越境内也。

荆、

【史略】高季兴初为朱全忠将季兴,硖石人。

本名季昌,避后唐讳,改曰季兴。

硖石,今河南陕州东南七十里有废县。

天二年,全忠取荆南,以其将贺瑰为荆南留后。

时澧朗帅雷彦威屡侵荆南,瑰不能御,因命颍州防御使高季兴代镇荆南。

朱梁干化初,赐爵勃海王。

后唐同光二年,改封南平王其后长兴二年,复改封勃海王。

应顺初,仍为南平王。

三年伐蜀,取施州后复入于蜀。

四年,兼有夔、忠、万三州,寻复失之。

天成三年,又失归州后唐明宗初嗣位,季兴因求夔、忠、万三州,与之。

既而拒命,乃复取其三州。

天成三年,宁江节度使西方邺取其归州,旋为荆南所陷,忠州刺史王雅复取之。

会季昌卒,子从诲归命归州,复还荆南。

湖、

【史略】马殷初为秦宗权将殷,扶沟人,忠武军士也。

扶沟,今开封府属县。

光启三年,从孙儒掠江淮以南。

儒死,殷与刘建锋方分掠诸县,因收余众,南走洪州,推建锋为帅殷自为先锋,因以其党张佶为谋主,比至江西,众十余万。

干宁初,建锋等袭取潭州,自称武安留后。

三年,建锋为其下所杀,军中共推张佶,佶转推殷为主,攻取邵州。

五年,诏以马殷为武安留后,寻悉定湖南地湖南七州,见前钦化节度。

光化三年,遣兵略桂管诸州是年,取岭南桂、宜、岩、柳、象五州,表其将李琼为静江节度。

天福三年,取岳州是年,遣兵袭江陵,陷之。

军还,遂取岳州。

天三年,淮南来攻,拔岳州。

明年,复取之。

又天三年,吉州亦来降,寻复入于淮南。

天四年,朱全忠篡位,封楚王寻改潭州为长沙府。

朱梁开平二年,取朗、澧二州时雷彦恭据其地,谓之湖北二州,又败岭南兵,取昭、贺、梧、蒙、龚、富六州四年,容州及高州皆来降,寻复为岭南所取。

干化二年,取辰、溆二州。

后唐天成二年,进封楚国王。

长兴初,子希声嗣。

二年,弟希范代立先是殷卒,楚复为军镇。

应顺初,复授希范为楚王。

石晋天福三年,又取溪、锦、奖三州。

八年,宁州蛮来附时宁州酋长莫彦殊,以所部温那等十八州附楚。

或曰宁州当作宜州,今庆远府以西诸蛮地是也。

胡氏曰即唐南宁州,则今云南曲靖军民府也,似误。

汉天福十二年,弟希广代立。

干三年,希萼以朗州兵袭陷潭州,杀希广,自称楚王。

周广顺初,国乱,南唐西侵,其地皆降于唐,惟朗、澧二州为楚将刘言所据。

而岭南之地,悉没于南汉。

盖马氏盛时,南逾岭,西有黔中辰、溆诸州是也,北距长江,东包洞庭谓岳州,皆其境内。

自马殷至希萼,传五世国亡。

闽、

【史略】王潮初为群盗。

光启初,转掠入闽,寻陷泉州,诏授泉州刺史潮,本固始佐史。

中和初,寿州屠者王绪作乱,据本州,复陷光州,蔡州防御使秦宗权表授光州刺史。

潮与弟审わ、审知皆从之。

光启初,绪渡江,转掠江、洪、虔诸州,陷汀、漳,至南安。

军乱,推潮为主,围泉州,陷之,福建观察使陈岩表为泉州刺史。

固始,今河南光州属县。

南安,泉州府属县也。

景福二年,入福州,取汀、建二州,诏授福建观察使。

潮遂据有全闽地。

干宁三年,又以福建为威武军,授潮节度使。

明年卒,弟审知嗣。

后唐同光三年,子延翰嗣。

天成初,称闽国王。

未几,为其下所杀,弟延钧代立延钧,初称威武留后,唐命为节度使、琅邪王。

天成三年,封为闽王。

长兴四年,称帝更名,国号闽都福州,改曰长乐府。

清泰二年,其下杀之,而立其子继鹏更名昶。

石晋天福三年,又为其下所杀,而立延钧之兄延熹更名曦。

明年,与建州刺史王延政相攻先是长兴二年,建州刺史王延禀袭攻福州,败死,延钧因使其弟延政为建州刺史。

至是闽主相攻,寻约盟罢兵,以建州为镇安军,封延政为富沙王。

延政改建州曰镇武军,复与曦相攻。

八年,延政亦僭称帝,国号殷延政都建州,又分建州置镡州,治龙津县,今延平府是也。

又分置镛州,治将乐县。

将乐,今延平府属县也。

其后南唐以镛州并入镡州。

九年,曦为其臣朱文进所杀,国乱,延政因举兵攻文进,泉、漳、汀诸州皆降。

开运二年,下福州,尽有闽地延政以福州为南都,命从子继恩镇之。

未几,李仁达复叛据福州,附于南唐,亦通于吴越。

既而南唐攻建州,延政降,汀、泉、漳皆归唐,福州为吴越所取。

自潮至延政,传六世国亡。

广,

【史略】干宁初,刘隐为封州刺史隐,上蔡人,其父谦为岭南小校,累功授封州刺史,卒,岭南帅刘崇龟复表隐为刺史。

上蔡,今汝宁府属县,见前。

三年,以功为清海行军司马。

天复初,节度使徐彦若表隐代镇军府。

天初,朱全忠奏以隐为清海节度使。

四年,全忠篡位时进隐爵为大彭王。

朱梁开平二年,命隐兼领静海节度使静海,即安南,见前。

三年,封南平王。

干化初卒,弟岩嗣岩,寻更名,读若俨。

寻取韶州,又取容管及高州,复并邕管诸州。

贞明二年,称帝,国号越都广州,改为兴王府。

明年,改称汉。

后唐长兴初,取交州明年,爱州将杨延艺等相继据其地,自是安南始为化外。

石晋天福七年,子玢嗣。

八年,其弟弘熙杀而代之改名晟。

汉干初,攻楚,取贺、昭诸州。

周广顺初,马氏为南唐所并,因乘间入桂州,寻尽取岭南地。

又北取郴州及连州。

显德五年,子钅长嗣。

西有岐、

【史略】光启初,李茂贞为扈跸都将,从幸兴元茂贞,博野人,本姓名宋文通,以功赐姓名。

时河中帅王重荣、河东帅李克用等犯阙,上幸凤翔,复幸兴元。

博野,今北直保定府属县。

三年,领武定节度使武定,治洋州,见前,平叛帅李昌符,因授凤翔节度昌符为凤翔帅,与静难帅朱玫叛附王重荣等,既而顺命。

驾还凤翔,昌符复作乱,败奔陇州,茂贞击平之。

景福初,并有山南西道时兴元帅杨守亮谋拒命,茂贞擅举兵攻之,克凤州及兴、洋二州,进拔兴元,请镇其地,诏授茂贞山南西道,兼领武定。

茂贞欲并得凤翔,遂不奉诏。

明年,合静难兵犯阙静难帅王行瑜,初为叛帅朱玫将,斩玫来降,即以静难节度授之。

党附茂贞,共攻兴元,至是复合兵犯阙,诏授凤翔兼山南西道节度,于是尽有秦、陇、梁、洋诸州地茂贞盖擅有秦成、凤翔、兴元、武定四镇十五州之地。

干宁初,取阆州时杨守亮犹据阆州也。

二年,复合静难、镇国两军犯阙镇国帅韩建,亦党附茂贞,李克用入援,乃还凤翔茂贞徉为归顺,归罪于王行瑜。

克用乃灭行瑜而还。

既而骄横如故,河西州县,多为所据谓凉、肃、瓜、沙诸州。

时茂贞以其将胡敬璋为河西节度。

三年,复犯阙,上幸华州。

光化初,乃还长安。

是时,关中州镇,大抵皆为茂贞所有茂贞先有山南、京西诸州镇。

干宁二年,养子继塘为同州帅。

四年,养子继徽复为静难帅。

光化二年,又以茂贞兼泾原帅,寻又以其从兄茂勋为坊帅,而韩建镇华州,又代继塘领同州。

自关陇以至河西,茂贞皆坐制之矣。

天复初,进爵岐王,既而其党共劫车驾幸凤翔中尉韩全诲等本监凤翔军,党于茂贞。

神策将李继筠,茂贞养子,侍卫京师,共谋为变,劫天子至凤翔。

于是朱全忠引兵而西,尽取其关中州镇全忠自河中西入关,韩建以同华降。

遂入长安,至凤翔,又北攻宁,李继徽降。

明年,全忠败茂贞于奉天,又败之于虢县,复分兵出散关,略凤、成、陇三州。

会李茂勋来援凤翔,全忠因遣兵乘虚袭坊,取之,茂勋亦降,州镇无附茂贞者矣。

虢县,今凤翔府南三十五里废虢城是也。

余并见前。

王建引兵而北,悉取其山南地天复二年,王建取利州,茂贞假子昭武帅李继忠遁去。

遂进克山南城寨,取兴元,茂贞党武定节度使李思敬以洋州降。

建又进拔兴州。

茂贞危困,因求和于全忠,车驾复入长安。

天初,驾迁洛阳,李继徽复以静难合于茂贞。

三年,率保塞、保大、彰义、凤翔兵攻夏州时夏州帅李思谏附于全忠,为汴将刘知俊等所败知俊时为同州节度,与其党康怀贞等败继徽兵于美原,遂乘胜取其、坊、泾、原、延五州。

美原,在今西安府富平县北六十余里,茂贞寻置鼎州于此,岐自是不振。

天四年,全忠篡位,茂贞寻复取、延诸州,既而诸州皆附梁梁开平二年,茂贞所署延州节度胡敬璋攻梁河中,败还。

三年,翟州降梁,梁复取、坊、丹、延诸州。

又盐州先附岐,至是朔方降梁,盐州亦为所并。

既而同州附岐,旋又为梁所取,兼取宁、衍、庆三州。

宁州寻复来属。

干化五年,、宁二州俱降梁。

贞明初,鼎、耀二州亦降梁。

二年,庆州复附岐,因复取宁、衍二州。

未几,复为梁所取。

耀州,治华原县,今属西安府。

鼎州,见上,梁开平末,茂贞所置州也。

朱梁干化初,蜀又取陇右诸州天初,蜀与岐通好,至是复侵岐,取文州。

贞明初,又取阶、成、秦及凤州。

自是岐所有者,岐、陇、泾、原、渭、武、干七州而已。

后唐同光初,改封秦王。

卒,子继严嗣,授凤翔节度使。

自是同于群藩矣天成初,赐名从严。

长兴初,徙为宣武节度使。

蜀,

【史略】光启二年,以神策军使王建为利州刺史建,舞阳人,初为忠武监军杨复光都将,后归田令孜为神策军使,从幸兴元,既而令孜监西川军,乃出建为利州刺史。

舞阳,今河南裕州属县。

三年,取阆州,自称防御使。

会田令孜召建诣西川,西川帅陈敬拒之。

建怒,入鹿头关在今成都府汉州德阳县北三十里。

详四川重险鹿头关。

拔汉州,攻成都,不克,还屯汉州,与敬相持。

既而请邛州于朝,诏分邛、蜀、黎、雅为永平军,授建为节度使。

寻以敬拒命,诏建讨之。

时邛州亦为敬守,建留兵攻围,还兵向成都,于是眉、资、简、嘉、戎、雅诸州,次第归附,邛州亦下,又取蜀州。

二年,成都降,建自称西川留后。

干宁初,又克彭州,绵州来降,寻取龙州及果州。

四年,取渝、泸诸州,攻梓州,拔之,遂并东川地。

光化初,奏分东川地别为一镇以遂、合、泸、昌、渝为武信节度。

天复二年,举兵勤王以李茂贞劫迁车驾也,因取山南西诸州镇详见前。

三年,进爵蜀王,遣兵下峡,取荆南夔、忠、万、施四州时议者以瞿唐为蜀之险要,乃弃归、峡,屯军夔州,置镇江节度使,领夔、忠、万三州。

时又取黔州,移置武泰节度于涪州,以王宗本为武泰留后。

天二年,又取金州置金州观察使,兼领渠、巴、开三州,寻复失之。

其后复得金州,置雄武节度于此。

朱梁开平初,称帝,国号蜀开平二年,复入归州弃之。

干化二年,侵岐,取文州,既又取秦、阶、成、凤四州。

贞明二年,改国号曰汉。

四年,复称蜀,子衍嗣位。

后唐同光三年,为唐所灭。

盖其地西界吐蕃,南邻南诏,东据峡江,北距陇坻,有州六十四自两川诸州而外,兼得山南西道金、洋至夔、万诸州,又有江南道之黔、施等州,陇右道之秦、成、阶三州。

旧州六十有三,而新置之州一,曰州,治山,今四川广安州水县是也。

北有燕、【史略】刘仁恭初为幽州将,奔河东仁恭,深州人,事幽州帅李匡威,戍蔚州。

景福二年,以戍久不代,帅其众袭幽州,至居庸,败奔河东,因劝克用代卢龙。

居庸,见前。

干宁二年,克用入幽州,略定幽、涿、瀛、莫、妫、檀、蓟、顺、营、平、新、武诸巡属又大顺初李匡威取蔚州幽州盖有州十三,表仁恭为留后而还。

干宁四年,仁恭贰于克用,克用讨之,至安塞军胡氏曰:军在蔚州之东,妫州之西。

今为保安州之境,为所败。

五年,遣其子守文袭沧州,取之,遂兼有沧、景、德三州地,以守文为义昌留后。

光化二年,仁恭发幽沧十二州兵,欲兼河朔时幽沧共十六州,盖留蔚、新、武、顺四州兵,以备河东,拔贝州,攻魏州。

魏帅罗绍威求救于朱全忠,战于内黄内黄,今大名府属县,大败而还。

三年,全忠拔德州,围沧州,既又攻拔瀛、景、莫三州。

天四年,仁恭子守光作乱执仁恭而囚之,自称节度使。

朱梁开平三年,又败其兄义昌节度使守文于蓟州西,擒之。

遣使请命于全忠,全忠以为燕王。

守光复陷沧州时沧州为守文守也,守光使其子继威据之。

干化初,称帝。

二年,晋遣周德威伐之,东出飞狐飞狐,见前,燕境诸州,次第降下时沧州亦杀其子继威,降于全忠。

三年,为晋所灭。

晋。

【史略】中和二年,以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克用,本西突厥处月别种,姓朱邪氏,号为沙陀。

元和三年,朱邪尽忠为吐蕃所逼,诣灵州降,尽忠战殁。

诏置阴山府于盐州,授其子执宜为兵马使。

四年,随灵盐节度使范希朝镇河东,置其部落于定襄川。

卒,子赤心嗣,捍卫北边,数有功。

咸通九年,从康承训讨平徐州贼庞勋,授大同节度使,赐姓名李国昌。

十年,为振武节度使。

干符五年,国昌子克用戍蔚州,为云州乱军所推,国昌复与之合,犯河东诸州镇。

广明初,引还代北,既而败奔鞑靼。

是年,黄巢入长安,代北监军陈景思召克用于鞑靼,克用还,陷忻、代,遂据代州。

中和二年,河中帅王重荣等谋召克用讨黄巢,克用自岚石路趣河中,诏授克用为雁门帅。

定襄川,即汉定襄郡城。

岚石路,谓道出岚、石二州间也,合诸道讨黄巢,收复西京。

寻还镇,诏授河东节度使时国昌亦自鞑靼还代,授代北节度使,镇代州,既又取潞州。

四年,复合诸道兵败黄巢于河南。

光启初,与河中帅王重荣合兵逼京城讨田令孜也,天子西幸。

三年,取泽州。

龙纪初,又拔磁、二州。

明年,取邢州既而潞州军乱,降于朱全忠,寻复取之。

大顺初,诏张等会诸道兵于晋州,进讨克用,不克克用败兵,取晋、绛二州,仍引兵还。

二年,克云州时赫连铎为云朔防御使,屡与幽州帅李匡威侵河东,因攻克之。

寻悉定代北地,振武诸城镇皆置戍焉。

景福初,邢、、磁三州叛邢节度李存孝以三州叛降全忠。

干宁初,复收三州,又克卢龙,尽平其地因表刘仁恭为留后。

三年,、岐、华三帅犯阙,克用奉诏西讨,帅走死王行瑜也,进爵晋王。

四年,刘仁恭以幽州叛。

光化初,邢、、磁三州,复为朱全忠所陷。

又潞州复叛,寻复潞州,又拔泽州时又取州及怀州,旋复失之。

天复初,全忠合诸道兵来攻,于是沁、泽、潞、辽、汾诸州望风降溃,进攻晋阳,不克而去。

克用乃复取汾、沁、辽三州继又取慈、隰二州,旋陷于全忠。

天三年,潞州来降。

四年,全忠篡位,遣军围潞州。

明年,克用卒,子存勖嗣。

盖东守潞州,西限丰、胜,北至云、朔,内保汾、沁。

唐室既亡,晋所恃以与梁争者,仅十有余州而已。

而朱温据汴,遂成篡弑,僭号曰梁。

【都邑考】朱温起于汴州,因改汴州为开封府,谓之东都。

而以故东都为西都即洛阳也。

开平二年,始迁洛阳。

朱友贞自立于汴,仍都开封,废故西都,以京兆府为大安府仍置佑国军治焉。

开平三年,又改曰永平军。

【史略】中和二年,黄巢将朱温以同州来降温,砀山人,为巢将随入长安。

贼使陷邓州而戍之,为官军所败。

还长安,复遣温陷同州。

温见巢势日蹙,因以州降于河中帅王重荣,都统王铎承制以温为同华节度使。

诏授温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

篡位后,更名晃,寻授宣武节度使,收复京师,即引兵之镇,败黄巢余党于鹿邑今归德府属县,进据亳州亳州,本属宣武。

光启二年,袭滑州,取之滑州帅安仁义军乱,温因袭取之,遂兼有义成军。

复败秦宗权于汴,北取郑州时蔡州贼秦宗权数与全忠相持,既而郑州复为宗权所陷,寻复取之,又攻兖、郓,取濮州时又兼得曹州,既而复失。

文德初,兼有河阳时河南尹张全义袭李罕之于河阳,罕之遁走,引河东之师来争。

全义请救,温遂兼有其地,寻灭秦宗权于蔡州温攻宗权于蔡州,宗权残破,复还汴,其下执之以降。

景福二年,并感化军大顺二年,温取曹州,又取寿州。

景福初,取濠、泗二州,又拔濮州。

是年,攻取徐州,既而濠、泗、寿三州为杨行密所有。

干宁四年,复并天平、泰宁二镇干宁二年,齐州降于温。

四年,陷郓州,天平帅朱走死。

袭兖州,泰宁帅朱瑾奔淮南。

时山东诸镇,惟淄青尚存,亦服于温。

是年,又遣兵侵淮南,取黄州。

于是进军淮南,为杨行密所败。

五年,侵河东,取邢、、磁三州,又攻山南东道,取唐、邓、随及安州以忠义帅赵匡凝通于淮南、西川也。

光化二年,取蔡州奉国帅崔淇走淮南,使朱友裕守之,又取潞州及泽州河东将李罕之以二州叛降温,既而河东复攻克之,陕虢亦来附焉陕虢帅王珙军乱,遂来降。

三年,胁成德温攻王,纳质请和,服易定温取祁州,易定帅王处直请服,残幽沧温先取德州,寻自镇州而北拔瀛、景、莫三州,乃西下祁州。

刘仁恭引军救易定,温大败之于易水。

德、瀛、景、莫,皆幽沧巡属也。

易水,在今北直安州北三十里,即仁恭败处,于是河北诸镇,亦皆服于温。

天复初,又并河中河中帅王珂附于河东,温断晋绛之道,急攻河中,河东不能救,河中遂没于温,乃大举攻晋阳温合诸道之兵,四面并进,潞、泽、辽、汾、沁诸州,望风降下,不克而还。

会李茂贞劫迁车驾于凤翔,温自河中入关,降同华,入长安,西至凤翔,北下宁温攻州,李继徽降,南收金商温军,金商帅冯行袭以州来附。

,今西安府属县。

明年,自河中而西温初屯武功,闻河东将攻河中,乃还拒之,至是始复入关。

武功,见前,围凤翔,略秦、陇温遣兵出散关,拔凤州,取成、陇,至秦州而还,袭坊坊帅李茂勋降,关中州镇,尽皆慑服。

茂贞请和,乃奉帝还长安,进温爵为梁王。

是年,又东并淄青时王师范以温围逼京城,举兵伐温,袭取兖州。

温攻败之,遂并淄青。

天初,劫帝迁洛阳,寻行弑逆,改立幼君辉王祚,昭宗第六子也。

二年,兼有襄、邓及荆南地初,温攻赵匡凝,匡凝请降而还。

至是尽取唐、邓、复、郢、随及均、房诸州,渡汉入襄阳,匡凝走淮南。

又逼荆州,荆南帅赵匡明走西川。

三年,复败岐之兵宁帅李继徽与李茂贞合率诸道兵攻夏州,为温将刘知俊等所败,取其延诸州,岐自是不复振。

而朔方以南,延以北,相率降附矣。

又北图幽、沧、河东,取其上党,乃引还温围沧州,未下。

刘仁恭求救于李克用,克用引兵攻潞州,潞州降。

明年,温篡位。

后二年,迁都洛阳。

盖西至泾渭,南逾江汉,北据河,东滨海,皆梁境也。

有州七十八温尽得河南境内诸州,亦兼有关内、河东、河北、山南之境。

然镇冀、易定两镇,仍各有其地。

魏博既得而旋失,朔方、定难诸镇,亦仅同羁属。

所云七十八州,非尽实有其地也。

又《旧志》:梁贞明初,改李茂贞所置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翟州为禧州,而关内旧有威州、朔方,又有警州。

今裕州以下,皆不在七十八州之限。

晋发愤仇雠,既克燕孽,遂剪贼梁,改晋称唐。

【都邑考】庄宗初即位,因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

又于太原府建西京,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

灭梁后,迁都洛时以洛阳为洛京,复以京兆为西都,太原为北京,而汴州仍曰宣武军,北都复曰成德军。

同光三年,诏以洛京为东都,兴唐府为邺都。

天成四年,邺都还为魏州。

【史略】初,存勖嗣位,破梁兵于夹寨夹寨,在潞州城下。

朱温筑此,攻围潞州,解潞州之围。

会梁人谋吞镇、定两镇,乃求援于晋,推晋王为盟主。

晋王因东下井陉井陉,见李光弼出井陉,军赵州,大败梁人于柏乡柏乡,今北直赵州属县。

引兵南至黎阳在北直县,见前,略梁河北诸州县。

时刘守光强横,晋诸将曰:云代与燕接境,若扰我城戍,动摇人情,亦腹心患也。

不如先取之,然后专意南讨。

未几,守光僭称帝,发兵侵易定。

晋王因命周德威等东伐燕,遂取瀛、莫以北诸州,寻取幽州,悉定燕地。

时温已为其子友所弑,于是魏博军乱,去梁来归。

晋王引兵入魏,梁河北诸州,次第悉入于晋,惟黎阳犹为梁守。

遂渡河,拔杨刘今山东东阿县北有杨刘镇,又败梁人于胡柳陂在濮州西,进拔濮阳今大名府开州胡氏曰旧城盖在河南,筑德胜南北两城而守之开州南三里有德胜渡,时为大河津济处。

梁朱友谦复以河中诸州及同州来附先是温被弑友谦以河中附晋既而复附梁至是遂归于晋。

又取成德,收易定时成德帅王,易定帅王处直军皆乱,晋王因并其地。

晋王寻称帝,仍国号曰唐。

时梁军犹盛先是梁人乘间袭取卫州,时潞州复叛附梁,既而泽州亦为梁所陷,唐主以为忧。

会梁郓州将卢顺密来奔,言郓州无备,可袭取也。

唐主因曰:梁人志在泽潞,不备东方,若得东平郓州,汉名东平,则溃其心腹矣。

遂遣李嗣源袭郓州,据之。

梁军犹掠澶相之境,与晋相持。

郭崇韬曰:梁以精兵据我南鄙,又决河自固时梁人患晋兵南侵,于滑州决河,东注曹、濮及郓,恃以为险,谓我猝不能渡,汴州必无备。

若留兵守魏,固保杨刘,亲帅精兵,与郓州合势,长驱入汴,伪主就擒矣。

从之。

引军自杨刘济,至郓州,乃逾汶水汶水,在郓州东南三十里,拔中都中都,今东平州汶上县。

时梁将王彦章屯中都,故先拔之,进克曹州。

梁军皆阻河北,缓急不相闻,知汴州危急,梁主友贞自杀。

军入汴州,河北诸军来降,梁地悉定。

又西并凤翔,南收巴蜀。

及同光之变,两川复失。

【史略】同光初灭梁,李茂贞称臣来贡。

明年,改封秦王,卒,以其子继严为凤翔帅,于是陇七州七州,见前悉归于唐。

三年,遣郭崇韬等伐蜀,入散关散关,见前,山南诸州,望风降溃。

至兴州,剑南诸州皆来降。

进至利州,趋绵州,入鹿头关见前,据汉州,王衍迎降。

以孟知祥、董璋为两川节度。

四年,魏博军乱魏博军自瓦桥戍还至贝州作乱,推赵在礼为帅,入邺都。

遣军讨之,不克。

瓦桥,今为保定府雄县。

时契丹屡寇幽州境内,置戍于此,亦曰瓦桥关,乃遣李嗣源讨之。

至邺都,军中复作乱,嗣源寻入大梁。

帝方欲抚定关东谓虎牢关东,引军至万胜镇在今开封府中牟县西北十里,闻嗣源已据大梁,仓卒旋师。

既还洛阳,复图东讨。

时内外离叛,伶人郭从谦作乱,弑帝,嗣源乃入洛阳,寻即帝位。

孟知祥闻变,遂阴有据蜀之志。

长兴初,与董璋合谋拒命时朝廷觉知祥等谋,乃割东川之阆、果二州置保宁军。

又欲割西川之绵、龙二州为镇,且增武信军戍兵。

知祥等遂举兵叛。

遣石敬瑭等讨之,不克,知祥等遂尽略两川地董璋陷阆州,遂略涪、合、巴、蓬、果等州。

孟知祥亦取渝、泸二州,既又克遂州。

敬瑭军入剑门,至剑州,寻以粮尽引还。

两川军追之,取利州,知祥以兵戍守。

又遣兵陷忠、万、夔诸州而守之。

三年,知祥复并东川,乃上表称藩,诏封蜀王。

清泰以后,山南诸州,悉入于蜀。

盖东际于海,南至淮、汉,西逾秦、陇,北尽燕、代,皆唐境也。

有州一百二十三唐尽有河南、河北、河东、关内、陇右境内诸州,又兼有山南之境。

《五代志》:庄宗初起,并代,取幽、沧,有州三十五。

后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

以灭梁,岐王称臣,得七州。

同光破蜀,已而复失,惟得秦、凤、阶、成四州。

而营平二州已陷于契丹,其增置之州一,合为一百二十三州。

今考同光已后,山南诸州尚未尽入于蜀,其仅有秦、凤、阶、成四州,盖石晋时事也。

又晋王天八年,置府州,治府谷县,今陕西葭州属县也。

天成初,又置寰州,治寰清县,今为朔方马邑县。

三年,置泰州,治清苑县,今保定府是也。

《志》所云一州,盖专指寰州言之。

又考同光二年,瓜、沙入贡,命权知归义留后曹义金为刺史、节度使。

长兴初,凉州亦来附。

四年,又置保顺军于洮州,兼领鄯州。

又《宋志》云,后唐于唐之义宁军置义州,后周因之,宋改为华州,今平凉府华亭县也。

今《志》亦不之载。

然则唐所有州,盖不仅如《志》所称而已。

石晋兴戎,契丹助虐,燕云十六州,遽沦异域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寰、应、朔、蔚也。

《通释》曰:幽、蓟、瀛、莫、涿、檀、平、顺为山前八州,新、妫、儒、武、云、应、朔、蔚为山后八州。

平州先没,寰州后置,故十六州有寰州而无平州。

【都邑考】晋自洛阳徙汴,寻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西京,改西都为晋昌军时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

天福二年,复建邺都。

开运二年,又废邺都,复为天雄军。

【史略】石敬瑭初为河东节度使敬瑭,亦沙陀种,明宗婿也。

长兴三年,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

从珂篡位,敬瑭来朝,复命还镇彰国军。

天成初,置于应州,兼领寰州威塞军。

晋王存勖天七年,置于新州。

同光二年,升威塞军为节度,兼领妫、儒、武三州。

敬瑭盖兼领诸州镇军事。

清泰三年,命移镇郓州,敬瑭拒命,诏张敬达讨之先是唐主疑敬瑭有异志,遣将张敬达屯代州,分敬瑭之权。

至是复命敬达趣敬瑭移镇,敬瑭遂以河东叛,因命敬达讨之。

敬瑭求援于契丹,约事捷,割卢龙一道及雁门以北诸州为献。

刘知远曰:以金帛赂之足矣,许以土田,异日必为中国患。

不听。

契丹引兵自雁门而南,败唐兵于汾曲汾水,在今太原府城西二里。

又西南至太原县城东,皆曰汾曲,敬达退保晋安寨在太原县西南二十余里。

契丹遂立敬瑭为晋皇帝,合兵攻晋安,拔之。

又败唐兵于团柏谷在今太原府祁县西南,进克潞州。

契丹乃命敬瑭引兵而南,至河阳河阳,见前,唐守将具舟楫迎降。

敬瑭遂遣契丹千余骑屯渑池渑池,今河南府属县,防唐主西逸。

唐主从珂危迫自焚死,敬瑭入洛阳,契丹乃割幽、蓟十六州而去。

及契丹南牧,始终晋绪。

【史略】晋主重贵初立,即失好于契丹,于是屡寇河北及河东。

开运三年,契丹大举入寇,自易、定趋恒州,晋遣杜威帅诸军御之。

威屯军中渡在真定府东南五里滹沱河上,有中渡桥,寻以众降。

契丹遂从邢、相而南渡白马白马津,见前,入大梁,执晋主,徙之黄龙府在今辽东三万卫东北塞外。

中原州镇,相继臣附。

契丹纵兵剽掠千里,内外财畜殚尽,久之乃北去。

其未亡也,有州一百有九晋有唐之故地,而十六州亡于契丹,取蜀之金州。

又增置威州,治方渠县,今庆阳府环县是。

或曰即唐之威州,晋改置于此。

刘氏保有晋阳,遂成汉业,南入大梁。

【都邑考】汉都开封,如晋都之制干初,又改晋昌军为永兴军,广晋府为大名府。

【史略】晋天福六年,以刘知远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知远亦出于沙陀,为敬瑭所亲信,出帝即位,相猜忌,遂缮兵积粟,保境自强。

及契丹入汴,或劝知远举兵进取,知远曰: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

今契丹新降晋军十万,虎据京邑,未有他变,岂可轻动?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

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

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

既而中原苦契丹强暴,共思逐之。

知远称尊号,以号令四方。

远近争杀契丹,以应晋阳。

契丹留其臣萧翰守大梁,遂北去。

时潞州及晋、陕皆来附,知远集群臣议进取。

或请出师井陉井陉,见前,攻取镇、魏,先定河北,则河南自服。

知远欲自石会关趣潞州石会关,在今辽州榆社县南,郭威曰:虏众犹盛,各据坚城,我出河北,兵少路纡,旁无应援,此危道也。

上党山路险涩,粟少民残,亦不可由。

若从晋、陕而东,不出两旬,汴、洛定矣。

从之。

萧翰闻知远南下,遁去,河南遂定。

契丹适有内变。

晋之旧境,悉归于汉。

有州一百有六汉尽得晋之故地,惟秦、凤、阶、成四州先入于蜀。

又干初,增置解州,治解县,今属平阳府。

《旧志》:干初,以唐静边州为静州,隶定难节度。

静边州,唐羁縻州,盖置于银州之境,在今陕西米脂县北。

郭威守邺,举兵内向,代汉称周。

【都邑考】周因汉旧,仍都开封显德初,又废邺都,止称大名府。

【史略】郭威初为枢密副使威,尧山人,为汉主所亲信,掌军旅。

尧山,今顺德府唐山县,受顾命辅幼主,屡立大功,位任隆重。

干三年,以威为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

会汉主承诛戮大臣,并及威,威遂举兵趋汴。

汉主迎战,军溃,为乱兵所杀。

威入汴,寻称帝。

世宗奋其雄略,震迭并、汾,于是西克阶、成,南收江北,北奠三关。

【史略】显德初,北汉大举入犯,逼潞州时北汉主刘崇以周主新即位,因请兵于契丹,合军南向,败昭义节度使李筠兵于梁侯驿,遂乘胜逼潞州。

梁侯驿,在今潞安府西北九十里。

周主自将御之,大败北汉军于高平今泽州属县。

时北汉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周主自泽州而北,遂遇战于此。

遂命符彦卿等进攻晋阳,北汉境内州县,次第降下。

既以晋阳不克,契丹复来救,乃引还,所得州县,旋为北汉所有《薛史》:是时周伐北汉,盂县降,又汾州、辽州及宪、岚二州,亦俱降。

又克石州,忻州降,代州亦降。

既而攻晋阳不下,引军还,所得州镇,仍入于北汉。

盂县,今太原府属县。

然自是衰耗,侵犯益少。

二年,遣王景等伐蜀,克秦、凤、阶、成四州。

是年,又遣李等伐唐,攻围寿州。

明年,亲征淮南,分兵攻略滁、扬诸城镇。

四年,克寿州,又进取濠、泗诸州。

五年,淮南十四州尽为周境周主攻淮南,取其扬、泰、滁、和、海、楚、泗、濠、寿、光十州,南唐复表献庐、舒、蕲、黄四州。

先是诸州互相攻取,往往旋得旋失,至是始悉为周境。

泰州,治海陵县,南唐所置州也,廓地南至于江矣。

六年,复亲征契丹,取瀛、莫二州时别将又攻易州,拔之,于是关南始为周境关南,瓦桥关南也。

时以瓦桥、益津、高阳为三关,又以瓦桥关为雄州,治归义县,即北直雄县也。

以益津关为霸州,治文安县,今县属霸州,而州治则故益津关也。

高阳关,亦曰草桥关,在今保定府安州高阳县东。

先是,周主有平一中原之志。

王朴献策曰: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

唐与我接境几二千里,若以奇兵四出,扰其无备之处,南人懦怯,必奔走而赴之。

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

攻虚击弱,江北将为我有。

得江北,江南亦易取矣,岭南巴蜀可以传檄定也。

南方既定,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

惟河东必死之寇,宜以为后图。

周主之攻取,多用其策云。

有州一百十有八周初,并、汾、岚、石、辽、沁、忻、代、麟、宪十州没于北汉,世宗得蜀四州,南唐十四州,契丹二州,又置济州,治巨野县。

巨野,今属山东济宁州。

又置滨州,治勃海县,今属山东济南府。

又置通州,治静海县,今属南直扬州府。

又置雄、霸二州。

凡五州。

显德六年,尝取辽州,既而复入于北汉。

又废关内道之武、衍二州,河北道之景州,是为一百十有八州也。

当是时,矫虔攘窃者凡七君,盖自江以南二十一州为南唐。

【史略】后唐天成四年,徐知诰始专有吴国之政知诰,本李氏子。

初,杨行密攻濠州,得之,赐徐温为养子。

朱梁贞明三年,自润州刺史入江都辅政。

后唐天成二年,徐温卒于升州,知诰遂督中外诸军。

既而以徐知询握兵金陵,召入朝,征其兵还江都,于是大权尽归于知诰。

长兴二年,出镇金陵仍总录朝政,又使其子景通辅政江都。

清泰二年,封齐王以升、润、宣、池、歙、常、江、饶、信、海十州为齐国。

石晋天福二年,篡位知诰初改名诰,后又改曰升,国号唐,都金陵先是杨溥称帝,改扬州为江都府,升州为金陵府。

及知诰封齐王,又以金陵府为西都。

既而知诰受禅,改金陵为江宁府,而以江都府为东都。

后周显德四年,又改洪州曰南昌府,建南都。

宋建隆二年,南唐主迁都焉。

明年,后主煜仍都江宁。

八年,子嗣。

开运二年,攻闽,取镡、建诸州唐攻王延政于建州,拔镡州,寻克建州,漳、汀、泉皆降。

既而漳、泉为留从效所据,福州为吴越所取,唐得汀、建、镡三州而已。

镡州,即王延政所置。

周广顺初,复攻楚,取湖南地,寻复失之时马希萼等国乱,唐遣兵攻之,入潭州,取岳州及衡、永、泉诸州。

而朗、澧二州为楚将刘言所据,岭南为南唐所并。

明年,潭、永诸州,俱为刘言所据。

五年,江北诸州,悉入于周周取淮南十四州六十县。

于是唐所有者,二十一州而已二十一州,升、宣、歙、池、洪、润、常、鄂、筠、饶、信、虔、吉、袁、抚、江、汀、建、剑、漳、泉是也。

又有江阴、雄远、建武等军三。

筠州,今江西瑞州府,南唐所增置。

江阴军,今常州府属县,淮南置。

雄远军,今太平府。

建武军,今建昌府。

俱南唐置。

漳、泉二州,虽为留从效所据,而羁属于南唐也。

自知诰至李煜,传三世。

宋开宝三年,国亡。

自剑以南剑,剑门也。

见前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为蜀。

【史略】后唐同光三年,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知祥,龙冈人。

同光初,为太原尹、北京留守。

郭崇韬伐蜀,荐为西川帅。

龙冈,今为顺德府治。

既以朝廷多故,遂与东川帅董璋共图据蜀。

长兴初,遂叛,略有前蜀诸州北守利州,东戍夔州。

寻并有东川地,复内附。

四年,册为蜀王。

会唐主殂,遂僭称帝,国号蜀都成都。

既而唐室内乱,兴元、武定两镇来归,其兴州亦弃不守,于是散关以南,悉为蜀境时阶州来降,又取成州,文州亦来降,又金州及施州亦俱附蜀。

既而阶、成二州复归于晋。

是年,子嗣位。

石晋开运三年,契丹入汴,雄武帅何重进以秦、阶、成三州来降,既又遣兵克凤州。

周显德二年,四州复为周所得孟蜀之地,埒于前蜀。

前蜀有州六十有四者,盖包举西山诸州而言。

此则既失秦、凤、阶、成四州,又废前蜀之州,而西山诸州不在四十六州之限也。

《宋史》:宋平蜀,得州四十五。

自孟知祥得蜀,传二世。

宋干德三年,国亡。

自湖南北十州为楚。

【史略】周广顺初,王逵、周行逢共为朗州将逵与行逢俱武陵人,起军卒,为马希萼将。

武陵,即朗州治,从马希萼入潭州。

希萼政乱,叛还朗州,擅易州将,既又迎辰州刺史刘言为武平留后。

时南唐取湖南,言等据境自守。

二年,王逵袭克潭州,称武安留后,又遣兵克岳州,唐将在湖南者皆遁去。

于是岭北诸州,惟郴、连入于南汉。

刘言以潭州残破,移使府治朗州,以逵为武安节度仍治潭州,谓朗州为西府,潭州为东府。

逵寻以周行逢知潭州,自将袭朗州,克之,囚刘言而代其位逵还治潭州,移行逢知朗州。

显德初,逵复迁朗州,移行逢于潭州。

显德三年,王逵为岳州刺史潘叔嗣所杀,行逢因入朗州,称武平、武安留后周主因授行逢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

宋建隆三年,行逢卒,子保权嗣。

四年,为宋所灭《宋史》:平湖南,得州十五,曰朗、澧、潭、岳、衡、永、辰、道、邵、全、奖、诚、锦、溪、溆,又得监一,曰桂阳。

全州,治清湘县,楚马希范置,今州属桂林府。

诚州,唐羁縻州也,希范得其地,今为靖州。

桂阳监,今衡州府桂阳州也,唐末置。

此仅云十州,盖奖、诚以下皆不与焉。

自浙东西十三州为吴越。

【史略】吴越据有两浙,得州十三杭、越、苏、湖、秀、衢、睦、婺、处、明、台、温、福也。

又有军一,曰衣锦军,即临安县。

自钱至弘ㄈ,传五世。

宋太平兴国三年,国亡。

自岭南北四十七州为南汉。

【史略】南汉据有岭南北地。

自刘隐至钅长,传五世。

宋开宝四年,国亡《宋志》云:平广南,得州六十。

盖唐末岭南道有州七十。

南汉时,惟交、武峨、笼、环、、岩、古、爱、长、、峰、汤十二州没于安南耳。

刘岩初僭位,于境内增置英州,治浈阳县,今韶州府英德县也。

又置雄州,治保昌县,今为南雄府。

又置敬州,治程乡县,今潮州府程乡县也。

又改唐之循州为桢州,而于龙川县别置循州,今惠州府龙川县是。

又置常乐州,治博雷县,今廉州府东北有废常乐川。

刘晟又取岭北之郴州,而刘钅长复置齐昌府,治兴宁县,今惠州府兴宁县也。

时又有顺州,治龙化县,或曰唐大历中置,南汉因之。

又有思唐州,或曰即唐之山州。

然则南汉所有,盖不仅四十七州而已。

自太原以北十州为北汉。

【史略】五代汉天福十二年,汉主以其弟崇为河东节度使,留守北京。

干三年,隐帝被弑,既而郭威篡位,于是崇自立于晋阳崇初闻隐帝遇害,欲举兵南向。

会郭威等议立其子武宁节度使ど,崇乃止。

太原少尹李骧说崇曰:公宜疾引兵逾太行,据孟津,俟徐州即位,然后还镇。

不然,且为郭公所卖。

崇怒而杀之。

ど旋为郭威所害。

自崇至继元,传五世。

宋太平兴国四年,为宋所灭《旧史》:崇初称帝,有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之地。

周广顺二年,取其岢岚军,寻复没于北汉。

显德四年,麟州降于周。

六年,复取其辽州,寻又为北汉所有。

隆州,胡氏曰:晋汉间置,在岚州西北。

今太原府祈县东南三十里有隆州城,或曰即隆州也。

蔚州,时已属契丹。

岢岚军,今山西属州,军寻废,宋复置。

《五代史》无隆、蔚二州。

《宋志》:平北汉,得州十、军一,则无麟、蔚二州,而有隆州。

又有宝兴军,盖刘继元于团柏谷银场置,谷在祈县,即石晋败唐兵处。

又有宁化军,在太原府静乐县北八十里,宋亦置军于此。

又《宋国史》:干德二年,府州刺史折德侵北汉卫州,擒其刺史杨琳。

二年,北汉耀州团练使周审玉来降。

然则北汉所增置之州,其不可考者盖多矣。

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

【史略】自高季兴至继冲,传五世。

宋建隆三年,国亡。

欧阳修曰: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髡盗贩,衮冕峨巍。

吴暨南唐,奸豪窃攘。

蜀险而富,汉险而贫。

贫能自强,富者先亡。

闽陋荆蹙,楚开蛮服。

剽剥弗堪,吴越其尤。

牢牲视人,岭遭刘。

百年之间,并起争雄。

山川亦绝,风气不通。

语曰:清风兴,群阴伏。

日月出,爝火息。

故真人作而天下同。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