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卷二下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卷二下 郭庆藩

【一】【注】德充于内,"应"物〔应〕"一"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

【释文】崔云:此遗形弃知,以德实之验也。

【校】"一"物应依赵谏议本改。

鲁有兀者王骀【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二】。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三】。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四】。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五】?是何人也【六】?"

【一】【疏】姓王,名骀,鲁人也。

刖一足曰兀。

形虽残兀,而心实虚忘,故冠德充符而为篇首也。

【释文】《兀者》五忽反,又音界。

李云:刖足曰兀。

案篆书兀介字相似。

《王骀》音台,徐又音殆。

人姓名也。

【二】【注】弟子多少敌:孔子。

【疏】若,如也。

陪从王骀游行禀学,门人多少似于仲尼者也。

【释文】《从之》如字,李才用反。

下同。

《相若》若,如也,弟子如夫子多少也。

【三】【疏】姓常,名季,鲁之贤人也。

王骀游行,外忘形骸,内德充实,所以从游学者,数满三千,与孔子之徒中分鲁国。

常季未达其趣,是以生疑。

【释文】《常季》或云:孔子弟子。

【四】【注】各自得而足也。

【疏】弟子虽多,曾无讲说,立不教授,坐无议论,请益则虚心而往,得理则实腹而归。

又解:未学无德,亦为虚往也。

【释文】《立不教坐不议》司马云:立不教授,坐不议论。

【五】【注】怪其残形而心乃充足也。

夫心之全也,遗身形,忘五藏,忽然独往,而天下莫能离。

【疏】教授门人,曾不言议。

残兀如是,无复形容,而玄道至德,内心成满。

必固有此,众乃从之也。

【释文】《五藏》才浪反。

后同。

【六】【疏】常季怪其残兀而聚众极多。

欲显德充之美,故发斯问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 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一】!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二】。"

【一】【疏】宣尼呼王骀为夫子,答常季云:"王骀是体道圣人也,汝自不识人,所以致疑。 丘直为参差在后,未得往事。 丘将尊为师傅,咨询问道,何况晚学之类,不如丘者乎!请益服膺,固其宜矣。"

【释文】《丘也直后而未往耳》李云:自在众人后,未得往师之耳。

◎庆藩案直之为言特也。

吕氏春秋忠廉篇特王子庆忌为之饬而不杀耳,高注:特,犹直也。

墉风柏舟实维我特,韩"子"〔诗〕特作直。

史记叔孙通传吾直戏耳,汉书直作特。

【二】【注】夫神全心具,则体与物冥。

与物冥者,天下之所不能远,奚但一国而已哉!

【疏】奚,何也。

"何但假藉鲁之一邦耶!丘将诱引宇内,禀承盛德,犹恐未尽其道也。"

【释文】《能远》于万反。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一】。 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二】?"

【一】【疏】王,盛也。

庸,常也。

先生,孔子也。

彼王骀者,是残兀之人,门徒侍从,盛于尼父。

以斯疑怪,应异常流,与凡常之人固当远矣。

【释文】《而王》于况反。

李云:胜也。

崔云:君长也。

《其与庸亦远矣》与凡庸异也。

崔云:庸,常人也。

【二】【疏】然,犹如是也。

王骀盛德如是,为物所归,未审运智用心,独若何术?常季不妄,发此疑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一】,而不得与之变【一】,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三】。 审乎无假【四】而不与物迁【五】,命物之化【六】而守其宗"一"也【七】。"

【一】【注】人虽日变,然死生之变,变之大者也。

【二】【注】彼与变俱,故死生不变于彼。

【疏】夫山舟潜遁,薪指迁流,虽复万境皆然,而死生最大。

但王骀心冥造物,与变化而迁移,迹混人间,将死生而俱往,故变所不能变者也。

【三】【注】斯顺之也。

【疏】遗,失也。

虽复圜天颠覆,方地坠陷,既冥于安危,故未尝丧我也。

【释文】《虽天地覆》芳服反。

《坠》本又作队,直类反。

李云:天地犹不能变已,况生死也!

【四】【注】明性命之固当。

◎庆藩案无假当是无瑕之误,谓审乎己之无可瑕疵,斯任物自迁而无役于物也。

淮南精神篇正作审乎无瑕。

瑕假皆从假声,致易互误。

"汉书"〔史记〕郑世家使人诱劫郑大夫甫假,左传作傅瑕。

礼檀弓肩假,汉书古今人表作公肩瑕,即其证也。

【五】【注】任物之自迁。

【疏】灵心安审,妙体真元,既与道相应,故不为物所迁变者也。

【六】【注】以化为命,而无乖迕。

【释文】《怪迕》五故反。

本亦作遻。

下同。

【七】【注】不离至当之极。

【疏】达于分命,冥于外物,唯命唯物,与化俱行,动不乖寂,故恒住其宗本者也。

【释文】《不离》力智反。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宗下有者字。

常季曰:"何谓也【一】?"

【一】【疏】方深难悟,更请决疑。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一】;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二】。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三】,而游心乎德之和【四】;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五】。"

【一】【注】恬苦之性殊,则美恶之情背。

【疏】万物云云,悉归空寂。

倒置之类,妄执是非,于重玄道中,横起分别。

何异乎肝胆〔附〕"一"生,本同一体也,楚越迢递,相去数千,而于一体之中,起数千之远,异见之徒,例皆如是也。

【释文】《肝胆》丁览反。

《美恶》乌路反。

下皆同。

《情背》音佩。

【二】【注】虽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

各美其所美,则万物一美也;各是其所是,则天下一是也。

夫因其所异而异之,则天下莫不异。

而浩然大观者,官天地,府万物,知异之不足异,故因其所同而同之,则天下莫不皆同;又知同之不足有,故因其所无而无之,则是非美恶,莫不皆无矣。

夫是我而非彼,美己而恶人,自中知以下,至于昆虫,莫不皆然。

然此明乎我而不明乎彼者尔。

若夫玄通泯合之士,因天下以明天下。

天下无曰我非也,即明天下之无非;无曰彼是也,即明天下之无是。

无是无非,混而为一,故能乘变任化,迕物而不慑。

【疏】若夫玄通之士,浩然大观,二仪万物,一指一马;故能忘怀任物,大顺群生。

然同者见其同,异者见其异,至论众妙之境,非异亦非同也。

【释文】《中知》音智。

《不慑》之涉反。

【三】【注】宜生于不宜者也。

无美无恶,则无不宜。

无不宜,故忘"二"其宜也。

【疏】耳目之宜,宜于声色者也。

且凡情分别,耽滞声色,故有宜与不宜,可与不可。

而王骀混同万物,冥一死生,岂于根尘之间而怀美恶之见耶!

【四】【注】都忘宜,故无不任也。

都任之而不得者,未之有也;无不得而不和者,亦未闻也。

故放心于道德之闲,荡然无不当,而旷"三"然无不适也。

【疏】既而混同万物,不知耳目之宜,故能游道德之乡,放任乎至道之境者也。

【五】【注】体夫极数之妙心,故能无物而不同,无物而不同,则死生变化,无往而非我矣。

故生为我时,死为我顺;时为我聚,顺为我散。

聚散虽异,而我皆我之,则生故我耳,未始有得;死亦我也,未始有丧。

夫死生之变,犹以为一,既睹其一,则蜕"四"然无系,玄同彼我,以死生为寤寐,以形骸为逆旅,去生如脱屣,断足如遗土,吾未见足以缨茀其心也。

【疏】物视,犹视物也。

王骀一于死生,均于彼我。

生为我时,不见其得;死为我顺,不见其丧;?视万物,混而一之。

故虽兀足,视之如遗土者也。

【释文】《所丧》息浪反。

下及注同。

《说然》始锐反,又音悦。

《脱屦》九具反。

本亦作屣,所买反。

◎卢文弨曰:今本书作屣。

《断足》丁管反。

【校】"一"附字依刘文典补正本补。

"二"世德堂本作亡。

下同。

"三"世德堂本作扩。

"四"世德堂本作说,赵谏议本作悦。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一】,得其心以其心【二】。 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三】?"

【一】【注】嫌王骀未能忘知而自存。

【疏】彼,王骀也。

谓王骀修善修己,犹用心知。

嫌其未能忘知而任独者也。

【释文】《为己》于伪反。

【二】【注】嫌未能遗心而自得。

【疏】嫌王骀不能忘怀任致,犹用心以得心也。

夫得心者,无思无虑,忘知忘觉,死灰槁木,泊尔无情,措之于方寸之间,起之于视听之表,同二仪之覆载,顺三光以照烛,混尘秽而不挠其神,履穷塞而不忤其虑,不得为得,而得在于无得,斯得之矣。

若以心知之术而得之者,非真得也。

【三】【注】夫得其常心,平往者也。

嫌其不得平往而与物遇,故常使物就之。

【疏】最,聚也。

若能虚忘平淡,得真常之心者,固当和光匿耀,不殊于俗。

岂可独异于物,使众归之者也!

【释文】《最之》徂会反,徐采会反。

下注同。

司马云:聚也。

◎家世父曰:知者外发,心者内存;以其知得其心,循外以葆中也。

心者,不息之真机,常心者,无妄之本体;以其心得其常心,即体以证道也。

说文:最,犯而取也,犹言物莫能犯之。

郭象断句误。

◎庆藩案说文:,积也,从●"莫狄切。 "取,取亦声。

徐锴曰:古以聚物之聚为。

世人多见最,少见,故书传字皆作最。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一】,唯止能止众止【二】。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一"在冬夏青青【三】;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二"【四】,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五】。 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 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 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六】而况官"三"天地,府万物【七】,直寓六骸【八】,象耳目【九】,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一0】!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一一】。 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一二】!"

【一】【注】夫止水之致鉴者,非为止以求鉴也。

故王骀之聚众,众自归之,岂引物使从己耶"四"!

【疏】鉴,照也。

夫止水所以留鉴者,为其澄清故也;王骀所以聚众者,为其凝寂故也。

止水本无情于鉴物,物自照之;王骀岂有意于招携,而众自来归凑者也。

【释文】《鉴》古暂反。

《流水》崔本作沬水,云:沬或作流。

◎庆藩案流水与止水相对为文。

崔本作沬,非也。

隶书流或作"涿"〔●〕"见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 "与沬形相似,故崔氏误以为沬。

淮南说山篇人莫鉴于沬雨,高注:沬雨,或作流潦。

则沬为流字之讹益碻。

【二】【注】动而为之,则不能居众物之止。

【疏】唯,独也。

唯止是水本凝湛,能止是留停鉴人,众止是物来临照。

亦犹王骀忘怀虚寂,故能容止群生,由是功能,所以为众归聚也。

【三】【注】夫松柏特禀自然之钟"五"气,故能为众木之杰耳,非能为而得之也。

【疏】凡厥草木,皆资厚地。

至于禀质坚劲,隆冬不雕者,在松柏通年四序,常保青全,受气自尔,非关指意。

王骀聚众,其义亦然也。

【四】【注】言特受自然之正气者至希也,下首则唯有松柏,上首则唯有圣人,故凡不正者皆来求正耳。

若物皆有青全,则无贵于松柏;人各自正,则无羡于大圣而趣之。

【疏】人禀三才,受命苍昊,圆首方足,其类极多。

至如挺气正真,独有虞舜。

岂由役意,直置自然。

王骀合道,其义亦尔。

郭注曰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圣人者,但人头在上,去上则死,木头在下,去下则死,是以呼人为上首,呼木为下首。

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

下首,草木也,傍首,虫兽也。

【五】【注】幸自能正耳,非为正以正之。

【疏】受气上玄,能正生道也,非由用意,幸率自然,既能正己,复能正物。

正己正物,自利利他,内外行圆,名为大圣。

虞舜既尔,王骀亦然。

而舜受让人,故为标的也。

【六】【注】非能遗名而无不任。

【疏】征,成也,信也。

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故九军也。

或有一人,禀气勇武,保守善始之心,信成令终之节,内怀不惧之志,外显勇猛之姿。

既而直入九军,以求名位,尚能伏心要誉,忘死忘生。

何况王骀!体道之状,列在下文也。

【释文】《保始之征》李云:征,成也,终始可保成也。

《九军》崔"本"〔李〕"六"云:天子六军,诸侯三军,通为九军也。

简文云:兵书以攻九天,收九地,故谓之九军。

《自要》一遥反。

【七】【注】冥然无不体也。

【疏】纲维二仪曰官天地,苞藏宇宙曰府万物。

夫勇士入军,直要名位,犹能不顾身命,忘于生死。

而况官府两仪,混同万物,视死如生,不亦宜乎!

【八】【注】所谓逆旅。

【疏】寓,寄也。

六骸,谓身首四肢也。

王骀体一身非实,达万有皆真,故能混尘秽于俗中,寄精神于形内,直置暂遇而已,岂系之耶!

【释文】《六骸》崔云:手足首身也。

【九】【注】人用耳目,亦用耳目,非须耳目。

【疏】象,似也。

和光同尘,似用耳目,非须也。

【一0】【注】知与变化俱,则无往而不冥,此知之一者也。

心与死生顺,则无时而非生,此心之未尝死也。

【疏】一知,智也。

所知,境也。

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境智冥会,能"无"所〔无〕差,故知与不知,通而为一。

虽复迹理物化,而心未尝见死者也,岂容有全兀于其间哉!【一一】【注】以不失会为择耳,斯人无择也,任其天行而时动者也。

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

【疏】彼王骀者,岂复简择良日而登升玄道?盖不然乎,直置虚淡忘怀而会之也。

至人无心,止水留鉴,而世闲虚假之人,由是而从之也。

【释文】《彼且》如字。

徐子余反。

下同。

《假人》古雅反,借也。

徐音遐,读连上句,人字向下。

◎庆藩案登假即登格也。

假格古通用。

诗奏格或作奏假,是其证。

尔雅:格,陟,登,升也。

既言登又曰格者,古人自有复语耳。

楚辞离骚陟升皇之赫戏兮,陟亦升也。

【一二】【注】其恬漠故全也。

【疏】唯彼王骀,冥真合道,虚假之物自来归之,彼且何曾以为己务!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也下有正字。

俞樾以下在字乃正之误。

"二"阙误引张君房本此句作尧舜独也正,正下有在万物之首五字。

"三"唐写本官作宫。

"四"世德堂本无耶字。

"五"赵谏议本钟作种。

"六"李字依世德堂本改。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一】。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二】。"

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三】?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四】?"

【一】【疏】姓申徒,名嘉,郑之贤人,兀者也。

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之贤大夫也。

伯昏无人,师者之嘉号也。

伯,长也。

昏,闇也。

德居物长,韬光若暗,洞忘物我,故曰伯昏无人。

子产申徒,俱学玄道,虽复出处殊隔,而同师伯昏,故寄此三人以彰德充之义也。

【释文】《申徒嘉》李云:申徒,氏;嘉,名。

《无人》杂篇作瞀人。

【二】【注】羞与刖者并行。

【疏】子产执政当涂,荣华富贵;申徒禀形残兀,无复容仪。

子产虽学伯昏,未能忘遣,犹存宠辱,耻见形残,故预相检约,令其必不并己也。

【释文】《刖者》音月,又五刮反。

【三】【注】质而问之,欲使必不并己。

【疏】子产存荣辱之意,申徒忘贵贱之心,前虽有言,都不采领,所以居则共堂,坐还同席。

公孙见其如此,故质而问之。

【四】【注】常以执政自多,故直云子齐执政,便谓足以明其不逊"一"。

【疏】违,避也。

夫出处异涂,贵贱殊致。

我秉执朝政,便为贵大;汝乃卑贱形残,应殊敬我。

不能逊让,翻欲齐己也。

【校】"一"赵谏议本逊下有也字。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一】?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二】?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三】!"

【一】【注】此论德之处,非计位也。

【疏】先生,伯昏也,先生道门,深明众妙,混同荣辱,齐一死生。

定以执政自多,必如此耶?

【释文】《之处》昌虑反。

【二】【注】笑其矜说在位,欲处物先。

【疏】汝犹悦爱荣华,矜夸政事,推人于后,欲处物先。

意见如斯,何名学道?

【释文】《而说》音悦。

注同。

【三】【注】事明师而鄙吝之心犹未去,乃真过也。

【疏】鉴,镜也。

夫镜明则尘垢不止,止则非明照也,亦犹久与贤人居则无过,若有过则非贤哲。

今子之所取,可重可大者,先生之道也。

而先生之道,退己虚忘,子乃自矜,深乖妙旨,而出言如是,岂非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一】,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一"足以自反邪【二】?"

【一】【注】若是形残。

【二】【注】言不自顾省,而欲轻蔑在位,与有德者并。

计子之德,故不足以补形残之过。

【疏】反,犹复也。

言申徒形残如是而不自知,乃欲将我并驱,可谓与尧争善。

子虽有德,何足在言!以德补残,犹未平复也。

【释文】《争善》如字。

【校】"一"阙误引文成李张诸本不作□。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一】,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二】。 知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三】。 游于羿之彀中。 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四】。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一"矣【五】,我怫然而怒【六】;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七】。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二"【八】?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三",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九】。 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一0】!"

【一】【注】多自陈其过状,以己为不当亡者众也。

【二】【注】默然知过,自以为应死者少也。

【疏】夫自显其状,推罪于他,谓己无愆,不合当亡,如此之人,世间甚多。

不显过状,将罪归己,谓己之过,不合存生,如此之人,世间寡少。

郑子产奢侈矜伐,于义亦然者也。

【三】【疏】若,顺也。

夫素质形残,禀之天命,虽有知计,无如之何,唯当安而顺之,则所造皆适。

自非盛德,其孰能然!

【释文】《知不可》如字,又音智。

【四】【注】羿,古之善射者。

弓矢所及为彀中。

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

自不遗身忘知与物同波者,皆游于羿之彀中耳。

虽张毅之出,单豹之处,犹未免于中地,则中与不中,唯在命耳。

而区区者各有所遇,而不知"四"命之自尔。

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

夫我之生也,非我之所生也,则一生之内,百年之中,其坐起行止,动静趣舍,情性知能,凡所有者,凡所无者,凡所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理自尔耳。

而横生休戚乎其中,斯又逆自然而失者也"五"。

【疏】羿,尧时善射者也。

其矢所及,谓之彀中。

言羿善射,矢不虚发,彀中之地,必被残伤,无问鸟兽,罕获免者。

偶然得免,乃关天命,免与不免,非由工拙,自不遗形忘智,皆游于羿之彀中。

是知申徒兀足,忽遭羿之一箭;子产形全,中地偶然获免;既非人事,故不足自多矣。

【释文】《羿》音诣,徐胡系反。

善射人,唐夏有之。

一云:有穷之君篡夏者也。

《彀》音遘,张弓也。

◎家世父曰:玉篇:彀,张弓弩。

汉书周亚夫传,彀弓弩待满。

游于羿之彀中,触处皆危机也。

而恢恢乎有中地,以自处不中,则上弦下弣,中承箭筈,反有激而伤者矣。

均之游也,中与不中,偶值之数也,不可柰何而安之则命也。

言亡足之非其罪。

《中》如字。

《央》于良反,旧于仓反。

郭云:弓矢所及为彀中。

《中地》丁仲反。

下不中、注中地、中与不中同。

《单豹》音善。

【五】【注】皆不知命而有斯笑矣"六"。

【六】【注】见其不知命而怒,斯又不知命也。

【疏】怫然,暴戾之心也。

人不知天命,妄计亏全,况己形好,嗤彼残兀。

如此之人,其流甚众。

忿其无知,怫然暴怒,嗔忿他人,斯又未知命也。

【释文】《怫然》扶弗反。

【七】【注】见至人之知命遗形,故废向者之怒而复常。

【疏】往伯昏之所,禀不言之教,则废向者之怒而复于常性也。

【八】【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为能自反耶?斯自忘形而遗累矣"七"。

【疏】既适师门,入于虚室,废弃忿怒,反复寻常。

不知师以善水洗涤我心?为是我之性情〔能〕"八"自反复?进退寻责,莫测所由。

斯又忘于学心,遗其系累。

【九】【注】忘形故也。

【疏】我与伯昏游于道德,故能穷阴阳之妙要,极至理之精微。

既其遗智忘形,岂觉我之残兀!

【释文】《知吾介》本又作兀,两通"九"。

【一0】【注】形骸外矣,其德内也。

今子与我德游耳,非与我形交也,而索我外好,岂不过哉!

【疏】郭注云:形骸外矣,其德内也。

今子与我德游耳,非与我形交也,而索我外"交"〔好〕"一0",岂不过哉!此注意更不劳别释也。

【释文】《子索》色百反。

注同。

【校】"一"世德堂本作众。

"二"阙误引张君房本邪下有吾之自寤邪五字。

"三"世德堂本无矣字。

"四"赵谏议本知下有我字。

"五"赵本无也字。

"六"世德堂本无矣字。

"七"世德堂本遗作遣,无矣字。

"八"能字依注文补。

"九"今本书作兀。

"一0"好字依注文改。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一】!"

【一】【注】已悟则厌其多言也。

【疏】蹴然,惊惭貌也。

子产未能忘怀遣欲,多在物先。

既被讥嫌,方怀惊悚,改矜夸之貌,更丑恶之容,悟知已至,不用称说者也。

【释文】《蹴》子六反。

《乃称》如字,举也。

又尺证反。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一】。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 虽今来,何及矣【二】!"

【一】【注】踵,频也。

【疏】叔山,字也。

踵,频也。

残兀之人,居于鲁国,虽遭刖足,犹有学心,所以接踵频来,寻师访道,既无足趾,因以为其名也。

【释文】《叔山无趾》音止。

李云,叔山,"氏"〔字〕"一",无足趾。

◎卢文弨曰:字疑氏。

《踵》朱勇反。

向郭云:频也。

崔云:无趾,故踵行。

《见》贤遍反。

【二】【疏】子之修身,不能谨慎,犯于宪"纲"〔网〕,前已遭官,患难艰辛,形残若此。

今来请益,何所逮耶!

【释文】《子不谨前》绝句。

一读以谨字绝句。

【校】"一"字字依世德堂本及卢校改。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一】。 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二】,吾是以务全之也【三】。 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四】,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五】!"

【一】【注】人之生也,理自生矣,直莫之为而任其自生,斯重其身而知务者也。

若乃忘其自生,谨而矜之,斯轻用其身而不知务也,故五藏相攻于内而手足残伤于外也。

【二】【注】刖一足未足以亏其德,明夫形骸者逆旅也。

【三】【注】去其矜谨,任其自生,斯务全也。

【疏】无趾交游恭谨,重德轻身,唯欲务借声名,不知务全生道,所以触犯宪章,遭斯残兀。

形虽亏损,其德犹存,是故频烦追讨,务全道德。

以德比形,故言尊足者存。

存者,在也。

【释文】《去其》羌吕反。

【四】【注】天不为覆,故能常覆;地不为载,故能常载。

使天地而为覆载,则有时而息矣;使舟能沈而为人浮,则有时而没矣。

故物为焉则未足以终其生也。

【释文】《不为》于伪反。

下不为、而为皆同。

【五】【注】责其不谨,不及天地也。

【疏】夫天地亭毒,覆载无偏,而圣人德合二仪,固当弘普不弃,宁知夫子尚不舍形残?善救之心,岂其如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矣【一】。 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一】【疏】仲尼所陈,不过圣迹;无趾请学,务其全生。

答浅问深,足成鄙陋也。

无趾出【一】。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二】!"

【一】【注】闻所闻而出,全其无为也。

【疏】夫子,无趾也。

胡,何也。

仲尼自觉鄙陋,情实多惭,故屈无趾,令其入室,语说所闻方内之道。

既而"蓬"〔蘧〕庐久处,刍狗再陈,无趾恶闻,故默然而出也。

【二】【注】全德者生便忘生。

【疏】勉,勖励也。

夫无趾残兀,尚实全生,补其亏残,悔其前行。

况贤人君子,形德两全,生便忘生,德充于内者也。

门人之类,宜勖之焉。

【释文】《前行》下孟反。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一"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一】?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二】?"

【一】【注】怪其方复学于老聃。

【疏】宾宾,恭勤貌也。

夫玄德之人,穷理极妙,忘言绝学,率性生知。

而仲尼执滞文字,专行圣迹,宾宾勤敬,问礼老君。

以汝格量,故知其未如至人也,学子何为者也?

【释文】《语老》鱼据反。

《宾宾》司马云:恭貌。

张云:犹贤贤也。

崔云:有所亲疏也。

简文云:好名貌。

◎俞樾曰:宾宾之义,释文所引,皆望文生义,未达古训。

宾宾,犹频频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仁频并闾,颜注曰:频字或作宾,是其例也。

诗桑柔篇国步斯频,说文目部作国步斯矉。

书禹贡篇海滨广斥,汉书地理志作海濒广舄。

是皆宾声频声相通之证。

广雅释训:频频,比也。

杨子法言学行篇,频频之党,甚于●斯。

皆可说此宾宾之义。

【二】【注】夫无心者,人学亦学。

然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弊也遂至乎为人之所为矣。

夫师人以自得者,率其常然者也;舍己效人而逐物于外者,求乎非常之名者也。

夫非常之名,乃常之所生"二"。

故学者非为幻怪也,幻怪之生必由于学;礼者非为华藻也,而华藻之兴必由于礼。

斯必然之理,至人之所无柰何,故以为己之桎梏也"三"。

【疏】蕲,求也。

諔诡,犹奇谲也。

在手曰桎,在足曰梏,即今之杻械也。

彼之仲尼,行于圣迹,所学奇谲怪异之事,唯求虚妄幻化之名。

不知方外体道至人,用此声教为己枷锁也。

【释文】《且蕲》音祈。

《諔》尺叔反。

《诡》九委反。

李云:諔诡,奇异也。

◎俞樾曰:淑与诡语意不伦,淑诡当读为吊诡。

齐物论篇其名为吊诡,正与此同。

吊作淑者,古字通用,哀十六年左传昊天不吊,周官大祝职先郑注引〔作〕"四"闵天不淑,是其证矣。

◎庆藩案諔诡亦作俶诡。

"见吕览伤乐篇。 "諔,犹俶也。

薛综注西京赋曰:诡,异也。

高诱注淮南本经篇曰:诡文,奇异之文也。

《幻》滑辩反。

亦作●。

◎卢文弨曰:旧本●作●。

案说文作●,从反予。

《桎》之实反,郭真一反。

木在足也。

《梏》古毒反,木在手也。

《为己》于伪反。

下者为人同。

《舍己》音舍。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其作□。

"二"世德堂本有也字。

"三"世德堂本无也字。

"四"作字依诸子平议补。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一】?"

【一】【注】欲以直理冥之,冀其无迹。

【疏】无趾前见仲尼谈讲之日,何不使孔丘忘于仁义,混同生死,齐一是非?条贯既融,则是帝之县解,岂非释其枷锁,解其杻械也!

【释文】《一贯》古乱反。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一】!"

【一】【注】今仲尼非不冥也。

顾自然之理,行则影从,言则向随。

夫顺物则名迹斯立,而顺物者非为名也。

非为名则至矣,而终不免乎名,则孰能解之哉!故名者影向也,影向者形声之桎梏也。

明斯理也,则名迹可遗;名迹可遗,则尚彼可绝;尚彼可绝,则性命可全矣。

【疏】仲尼宪章文武,祖述尧舜,删诗书,定礼乐,穷陈蔡,围商周,执于仁义,遭斯戮耻。

亦犹行则影从,言则响随,自然之势,必至之宜也。

是以陈迹既兴,疵衅斯起,欲不困弊,其可得乎!故天然刑戮,不可解也。

【释文】《向随》许丈反。

本又作向。

下同。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一】。 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 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一"而未止也【二】。 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三】。 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四】,无聚禄以望人之腹【五】。 又以恶骇天下【六】,和而不唱【七】,知不出乎四域【八】,且而雌雄合乎前【九】。 是必有异乎人者也【一0】。 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 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一一】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国无宰,寡"二"人传国焉【一二】。 闷然而后应【一三】,泛"而""三"若辞【一四】。 寡人丑乎,卒授之国。 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 是何人者也?【一五】"

【一】【注】恶,丑也。

【疏】恶,丑也。

言卫国有人,形容丑陋,内德充满,为物所归。

而哀骀是丑貌,因以为名。

【释文】《恶人》恶,貌丑也。

《哀骀》音台,徐又音殆。

《它》徒何反。

李云:哀骀,丑貌;它,其名。

【二】【疏】妻者,齐也,言其位齐于夫。

妾者,接也,适可接事君子。

哀骀才全德满,为物归依,大顺群生,物忘其丑。

遂使丈夫与〔之〕"四"同处,恋仰不能舍去;妇人美其才德,竞请为其媵妾。

十数未止,明其慕义者多;不为人妻,彰其道能感物也。

【三】【疏】灭迹匿端,谦居物后,直置应和而已,未尝诱引先唱。

【释文】《常和》户卧反。

下同。

【四】【注】明物不由权势而往。

【疏】夫人君者,必能赦过宥罪,恤死护生。

骀它穷为匹夫,位非南面,无权无势,可以济人。

明其怀人不由威力。

【五】【注】明非求食而往。

【疏】夫储积仓廪,招迎士众归凑,本希饱腹。

而骀它既无聚禄,何以致人!明其慕义非由食往也。

◎李桢曰:望人之望,当读如易月几望之望。

说文:望,月满也。

与望各字。

腹满则饱,犹月满为望,故以拟之。

与逍遥游篇腹犹果然同一字法。

假望为望,不见其妙。

【六】【注】明不以形美故往。

【疏】骀它形容,异常鄙陋,论其丑恶,惊骇天下,明其聚众,非由色往。

【释文】《恶骇》胡楷反。

崔本作駴。

【七】【注】非招而致之。

【疏】譬幽谷之响,直而无心,既不以言说招携,非由先物而唱者也。

【八】【注】不役思于分外。

【疏】域,分也。

忘心遣智,率性任真,未曾役思运怀,缘于四方分外也。

【释文】《役思》息嗣反。

【九】【注】夫才全者与物无害,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而为万物之林薮。

【疏】雌雄,禽兽之类也。

夫才全之士,与物同波,人无害物之心,物无畏人之虑,故鸟与兽且群聚于前也。

【释文】《雌雄合乎前》李云:禽兽属也。

《乱行》户刚反。

【一0】【疏】一无权势,二无利禄,三无色貌,四无言说,五无知虑。

夫聚集人物,必不徒然,今骀它为众归依,不由前之五事,以此而验,固异于常人者也。

【一一】【注】未经月已觉其有远处。

【疏】既闻有异,故命召看之。

形容丑陋,果惊骇于天下。

共其同处,不过二旬,观其为人,察其意趣,心神凝淡,似觉深远也。

【一二】【注】委之以国政。

【疏】日月既久,渍炼弥深,是以共处一年,情相委信。

而国无良宰,治道未弘,庶屈贤人,传于国政者也。

【释文】《期年》音基。

《传国》丈专反。

【一三】【注】宠辱不足以惊其神。

【疏】闷然而后应,不觉之容,亦是虚淡之貌。

既无情于利禄,岂有意于荣华,故同彼世人,闷然而应之也。

【释文】《闷然》音门。

李云:不觉貌。

崔"五"云:有顷之闲也。

《后应》应对之应。

【一四】【注】人辞亦辞。

【疏】泛若者,是无的当不系之貌也。

虽无惊于宠辱,亦乃同尘以逊让,故泛然常人辞亦辞也。

【释文】《泛》浮剑反,不系也。

【一五】【疏】愧,惭也。

卒,终也。

几何,俄顷也。

恤,忧也。

寡人是五等之谦称也。

既见良人,泛然虚淡,中心愧丑,恋慕殷勤,终欲与之国政,屈为卿辅。

俄顷之间,逃遁而去,丧失贤宰,实怀忧恤,情之恍惚,若有遗亡,虽君鲁邦,曾无欢乐。

来喜去忧,感动如此,何人何术,一至于斯?

【释文】《丑乎》李云:丑,惭也。

崔云:愧也。

《无几》居岂反。

《与乐》音洛。

【校】"一"赵谏议本十数作数十。

"二"世德堂本寡上有而字。

"三"而字依赵本及疏文删。

"四"之字依正文补。

"五"崔下疑脱作闲二字。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子食于其死母者【一】,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 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二】。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三】。 战而"一"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四】;刖者之屦,无为爱之【五】;皆无其本矣【六】。 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七】;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八】。 形全犹足以为尔【九】,而况全德之人乎【一0】!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一一】。"

【一】【注】食乳也。

【释文】《尝使于楚矣》使,音所吏反。

本亦作游,本又直云尝于楚矣。

《?子》本又作豚,徒门反。

《食于》音饮,邑锦反。

注同。

旧如字,简文同。

【二】【注】夫生者以才德为类,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类而走也。

故含德之厚,"者""二"比于赤子,无往而不为之赤子也,则天下莫之害,斯得类而明己故也。

情苟类焉,则虽形不与同而物无害心;情类苟亡,"虽"则〔虽〕"三"形同母子而不足以固其志矣。

【疏】哀公陈己心迹以问孔子,孔子以豚子为譬,以答哀公:"丘曾领门徒,游行楚地,适见豚子饮其死母之乳,眴目之顷,少时之闲,弃其死母,皆散而走。 不见己类,所以为然。"

故郭注云,生者以才德为类,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类而走也。

以况哀公素无才德,非是己类,弃舍而去。

骀它才德既全,〔比〕"四"于赤子,物之亲爱,固是其宜矣。

【释文】《眴若》本亦作瞬,音舜。

司马云:惊貌。

崔云:目动也。

谓死母目动。

◎俞樾曰:眴若,犹眴然也。

徐无鬼篇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

此云眴若,彼云恂然,文异义同。

眴恂并●之假字。

说文兮部:●,惊辞也。

从兮,旬声。

眴恂亦从旬声,故得通用。

释文引司马曰:惊貌,得之矣。

眴若皆弃之而走,言?子皆惊而走也。

盖始焉不知其为死母,就之而食;少焉觉其死,故皆惊走也。

眴若二字,以其子言,不以其母言。

释文又引崔云,目动也,谓死母目动。

然则其母不死,与下意不合矣。

下文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郭注曰,夫生者以才德为类,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类而走也。

若从崔说,死母之目尚动,是其才德未去,何为以失类而走乎?【三】【注】使形者,才德也。

【疏】郭注曰,使形者才德也。

而才德者,精神也。

豚子爱母,爱其精神;人慕骀它,慕其才德者也。

【四】【注】翣者,武所资也。

战而死者无武也,翣将安施!

【释文】《翣资》所甲反,扇也,武王所造。

宋均云:武饰也。

李云:资,送也。

崔本作翣杴,音坎,谓先人坟墓也。

◎卢文弨曰:李下旧无云字,案当有,今增。

【五】【注】所爱屦者,为足故耳。

【释文】《为足》于伪反。

【六】【注】翣屦者以足武为本。

【疏】翣者,武饰之具,武王为之,或云周公作也。

其形似方扇,"使"〔饰〕车两边。

军将行师,陷阵而死,及其葬日,不用翣资。

是知翣者武之所资,屦者足之所"使"用,形者神之所使;无足〔则〕屦无所用,无武则翣无所资,无神则形无所"爱"〔受〕。

然翣屦以足武为本,形貌以才德为原,二者无本,故并无用也。

【七】【注】全其形也。

【八】【注】恐伤其形。

【疏】夫帝王宫闱,拣择御女,穿耳剪爪,恐伤其形。

匹夫取妻,停于外务,使役驱驰,虑亏其色。

此重举譬以况全才也。

【释文】《不得复使》扶又反。

章末注同。

崔本作不得复使"矣"〔入〕"五",云:不复入直也。

◎家世父曰:不爪剪,不穿耳,谓不加修饰而后本质见。

止于外不复使,谓不交涉他事而后精神专一。

郭象以为恐伤其形,误也。

【九】【注】采择嫔御及燕尔新昏,本以形好为意者也。

故形之全也,犹"六"以降至尊之情,回贞女之操也。

【释文】《形好》呼报反。

【一0】【注】德全而物爱之,宜矣。

【疏】尔,然也。

夫形之全具,尚能降真人,感贞女,而况德全乎!此合譬也。

故郭注云,德全而物爱之,宜矣哉!

【一一】【疏】夫亲由绩彰,信藉言显。

今骀它未至言说而已遭委信,本无功绩而付托实亲,遂使鲁侯虚襟授其朝政,卑己逊让,唯恐不受。

如是之人,必当才智全具而推功于物,故德不形见之也。

【校】"一"赵谏议本无而字。

"二"者字依世德堂本删。

"三"则虽依世德堂本互易。

"四"比字依注文补。

"五"入字依释文原本改。

"六"赵本犹作无。

哀公曰:"何谓才全【一】?"

【一】【疏】前虽标举,于义未彰,故发此疑,庶希后答。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一】;日夜相代乎前【二】,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三】。 故不足以滑和【四】,不可入于灵府【五】。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六】;使日夜无郄"一"【七】而与物为春【八】,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九】。 是之谓才全【一0】。"

【一】【注】其理固当,不可逃也。

故人之生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非妄有也。

天地虽大,万物虽多,然吾之所遇适在于是,则虽天地神明,国家圣贤,绝力至知而弗能违也。

故凡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也;〔凡〕"二"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弗能不为也;故付之而自当矣。

【疏】夫二仪虽大,万物虽多,人生所遇,适在于是。

故前之八对,并是事物之变化,天命之流行,而留之不停,推之不去,安排任化。

所遇"所"〔斯〕"三"适。

自非德充之士,其孰能然!此则仲尼答哀公才全之义。

【释文】《毁誉》音余。

【二】【注】夫命行事变,不舍昼夜,推之不去,留之不停。

故才全者,随所遇而任之。

【释文】《不舍》音舍。

【三】【注】夫始非知之所规,而故非情之所留。

是以知命之必行,事之必变者,岂于终规始,在新恋故哉?虽有至知而弗能规也。

逝者之往,吾柰之何哉!

【疏】夫命行事变,其速如驰;代谢迁流,不舍昼夜。

一前一后,反复循环,虽有至知,不能测度,岂复在新恋故,在终规始哉?盖不然也。

唯当随变任化,则无往而不逍遥也。

【四】【注】苟知性命之固当,则虽死生穷达,千变万化,淡然自若而和理在身矣。

【疏】滑,乱也。

虽复事变命迁,而随形任化,淡然自若,不乱于中和之道也。

【释文】《以滑》音骨。

《淡然》徒蹔反。

【五】【注】灵府者,精神之宅也。

夫至足者,不以忧患经神,若皮外而过去。

【疏】灵府者,精神之宅,所谓心也。

经寒"涉"暑,〔涉〕治乱,千变万化,与物俱往,未当概意,岂复关心耶!

【六】【注】苟使和性不滑,灵府闲豫,则虽涉乎至变,不失其兑然也。

【疏】兑,遍悦也。

体穷通,达生死,遂使所遇和乐,中心逸豫,经涉夷险,兑然自得,不失其适悦也。

【释文】《于兑》徒外反。

李云:悦也。

《闲豫》音闲。

【七】【注】泯然常任之。

【疏】郄,闲也。

骀它流转,日夜不停,心心相系,亦无闲断也。

【释文】《无郄》去逆反。

李云:闲也。

【八】【注】群生之所赖也。

【疏】慈照有生,恩沾动植,与物仁惠,事等青春。

【九】【注】顺四时而俱化。

【疏】是者,指斥以前事也。

才全之人,接济群品,生长万物,应赴顺时,无心之心,逗机而照者也。

【释文】《是接而生时乎心者也》司马云:接至道而和气在心也。

李云:接万物而施生,顺四时而俱作。

◎卢文弨曰:今本书乎作于。

【一0】【疏】总结以前,是才全之义也。

【校】"一"敦煌本郄作陈。

"二"凡字依世德堂本补。

"三"斯字依刘文典补正本改。

"何谓德不形【一】?"

【一】【疏】已领才全,未悟德不形义。

更相发问,庶闻后旨也。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一】。 其可以为法也【二】,内保之而外不荡也【三】。 德者,成和之修也【四】。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五】。"

【一】【注】天下之平,莫盛于停水也。

【疏】停,止也。

而天下均平,莫盛于止水。

故上文云人莫鉴于流水而必鉴于止水。

此举为譬,以彰德不形义故也。

【二】【注】无情至平,故天下取正焉。

【三】【注】内保其明,外无情伪,玄鉴洞照,与物无私,故能全其平而行其法也。

【疏】夫水性澄清,鉴照于物,大匠虽巧,非水不平。

故能保守其明而不波荡者,可以轨"彻"〔辙〕工人,洞鉴妍丑也。

故下文云水平中准,大匠取则焉。

况至人冥真合道,和光"和"〔利〕"一"物,模楷苍生,动而常寂,故云内保之而外不荡者也。

【释文】《情为》于伪反。

◎庆藩案情为即情伪也。

古为伪二字通用。

史记小司马本五帝纪平秩南为,汉书王莽传作南伪。

礼月令作为淫巧,郑注曰:今月令作为作诈伪。

左定公十二年传子伪不知,释文:伪,一作为。

荀子性恶篇,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伪即为也。

皆其证。

【四】【注】事得以成,物得以和,谓之德也。

【疏】夫成于庶事,和于万物者,非盛德孰能之哉!必也先须修身立行,后始可成事和物。

"之德"〔物得〕以和而我不丧者,方可以谓之德也。

【五】【注】无事不成,无物不和,此德之不形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疏】夫明齐日月而归明于昧,功侔造化而归功于物者,"也"〔此〕"二"德之不形也。

是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天下乐推而不厌,斯物不离之者也。

【释文】《能离》力智反。

【校】"一"利字依应帝王篇名实不入句下疏文改。

后同。

"二"此字依注文改。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 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 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一】。"

【一】【注】闻德充之风者,虽复哀公,犹欲遗形骸,忘贵贱也。

【疏】姓闵,名损,字子骞,宣尼门人,在四科之数,甚有孝德,鲁人也。

异日,犹它日也。

南面,君位也。

初始未悟,矜于鲁君,执持纲纪,忧于兆庶,养育教诲,恐其夭死。

用斯治术,为至美至通。

今闻尼父言谈,且陈才德之义,鲁侯悟解,方觉前非。

至通忧死之言,更成虚幻;执纪南面之大,都无实录;于是隳肢体,黜聪明,遗尊卑,忘爵位,观鲁邦若蜗角,视己形如隙影,友仲尼以全道德,礼司寇以异君臣。

故知庄老之谈,其风清远,德充之美,一至于斯。

【释文】《闵子》孔子弟子闵子骞也。

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瓮●(上央下瓦)犬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一】。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二】,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三】。

故圣人有所游【四】,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五】。

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六】四者,天鬻也。

天鬻者,天食也【七】。

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八】!有人之形【九】,无人之情【一0】。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一一】,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一二】。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一三】!謷乎大哉,独成其天【一四】!

【一】【注】偏情一往"一",则丑者更好而好者更丑也。

【疏】闉,曲也,谓挛曲企肿而行。

脤,唇也,谓支体坼裂,伛偻残病,复无唇也。

(上央下瓦),盆也。

脰,颈也。

肩肩,细小貌也。

而支离残病,企肿而行;瘤瘿之病,大如盆瓮。

此二人者,穷天地之陋,而俱能忘形建德,体道谈玄。

遂使齐卫两君,钦风爱悦,美其盛德,不觉病丑,顾视全人之颈,翻小而自肩肩者。

【释文】《闉》音因,郭乌年反。

《跂》音企,郭其逆反。

《支离无脤》徐市轸反,又音唇。

司马云:闉,曲;跂,企也。

闉跂支离,言脚常曲,行体不正卷缩也。

无脤,名也。

崔云:闉跂,偃者也。

支离,伛者也。

脤,唇同。

简文云:跂,行也。

脤,臀也。

◎庆藩案慧琳一切经音义一百肇论卷上引司马云:跂,望也。

释文阙。

《说卫》始锐反,又如字。

下说齐桓同。

《说之》音悦。

下说之同。

《脰》音豆,颈也。

《肩肩》胡咽反,又胡恩反。

李云:羸小貌。

崔云:犹玄玄也。

简文云:直貌。

◎李桢曰:考工梓人文数目顅脰,注云:顅,长脰貌,与肩肩义合。

知肩是省借,本字当作顅。

并可据郑注补释文一义。

《瓮》乌送反,郭于宠反。

《(上央下瓦)》乌葬反,郭于两反。

李云:瓮(上央下瓦),大瘿貌。

崔同。

《大瘿》一领反。

说文云:瘤也。

【二】【注】其德长于顺物,则物忘其丑;长于逆物,则物忘其好。

【疏】大瘿支离,道德长远,遂使齐侯卫主,忘其形恶。

【三】【注】生则爱之,死则弃之。

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

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诚忘也。

【疏】诚,实也。

所忘,形也;不忘,德也;忘形易而忘德难也,故谓形为所忘,德为不忘也。

不忘形而忘德者,此乃真实"志"〔忘〕"二"。

斯德不形之义也。

【四】【注】游于自得之场,放之而无不至者,才德全也。

【疏】物我双遣,形德两忘,故放任乎变化之场,遨游于至虚之域也。

【五】【注】此四者自然相生,其理已具。

【疏】夫至人道迈三清而神游六合,故蕴智以救殃孽,约束以检散心,树德以接苍生,工巧以利群品。

此之四事,凡类有之,大圣慈救,同尘顺物也。

【释文】《而知》音智,下同。

《为孽》鱼列反。

司马云:智能生妖孽。

《约为胶》司马云:约束而后有如胶漆。

崔云:约誓所以为胶固。

《德为接》司马云:散德以接物也。

《工为商》司马云:工巧而商贾起。

【六】【注】自然已具,故圣人无所用其己也。

【疏】恶,何也。

至人不殃孽谋谟,何用智惠?不散乱雕斫,何用胶固?本不丧道,用德何为?不贵难得之货,无劳商贾。

只为和光"和"〔利〕物,是故有之者也。

【释文】《恶用》音乌,下同。

《不斲》陟角反。

《无丧》息浪反。

【七】【注】言自然而禀之。

【疏】鬻,食也。

食,禀也。

天,自然也。

以前四事,苍生有之,禀自天然,各率其性,圣人顺之,故无所用己也。

【释文】《天鬻》音育,养也。

《天食》音嗣,亦如字。

【八】【注】既禀之自然,其理已足。

则虽沉思以免难,或明戒以避祸,物无妄然,皆天地之会,至理所趣。

必自思之,非我思也;必自不思,非我不思也。

或思而免之,或思而不免,或不思而免之,或不思而不免。

凡此皆非我也,又奚为哉?任之而自至也。

【疏】禀之自然,各有定分。

何须分外添足人情!违天任人,故至悔者也。

【释文】《受食》如字,又音嗣。

《沉思》息嗣反,亦如字。

《免难》乃旦反。

【九】【注】视其形貌若人。

【一0】【注】掘若槁木之枝。

【疏】圣人同尘在世,有生处之形容;体道虚忘,无是非之情虑。

【释文】《掘若》其勿反。

《槁木》苦老反。

【一一】【注】类聚群分,自然之道。

【疏】和光混迹,群聚世间。

此解有人之形。

【释文】《群分》如字。

【一二】【注】无情,故付之于物也。

【疏】譬彼灵真,绝无性识;既忘物我,何有是非!此解无人之情故也。

【一三】【注】形貌若人。

【疏】属,系也。

迹闵嚚俗,形系人群,与物不殊,故称眇小也。

此结有人之形耳。

【释文】《眇》亡小反。

简文云:陋也。

◎庆藩案慧琳一切经音义九十八广弘明集音卷十五引司马云:眇,高视也。

释文阙。

【一四】【注】无情,故浩然无不任。

无不任者,有情之所未能也,故无情而独"三"成天也。

【疏】謷,高大貌也。

謷然大教,万境都忘,智德高深,凝照弘远。

故叹美大人,独成自然之至。

此结无人之情也。

【释文】《謷乎》五羔反,徐五报反。

简文云:放也。

今取遨游义也。

《独成其天》如字。

崔本天字作大,云:类同于人,所以为小;情合于天,所以为大

【校】"一"赵谏议本作性。

"二"忘字依正文改。

"三"赵本独作及。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一】?"

【一】【疏】前文云,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惠施引此语来质疑。

庄子所言人者,必固无情虑乎?然庄惠二贤,并游心方外,故常禀而为论端。

庄子曰:"然【一】。"

【一】【疏】然,如是也。

许其所问,故答云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一】?"

【一】【疏】若无情智,何名为人?此是惠施进责之辞,问于庄子。

【一】【注】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岂情之所知哉?故有情于为离旷而弗能也,然离旷以无情而聪明矣;有情于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矣。

岂直贤圣绝远而离旷难慕哉?虽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岂有情于为之,亦终不能也。

不问远之与近,虽去己一分,颜孔之际,终莫之得也。

是以关之万物,反取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业。

故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

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情以制之哉!

【疏】恶,何也。

虚通之道,为之相貌;自然之理,遗其形质。

形貌具有,何得不谓之人?且形之将貌,盖亦不殊。

道与自然,互其文耳。

欲显明斯义,故重言之也。

【释文】《恶得》音乌。

下恶得同。

《吠》扶废反。

《一分》如字。

《足操》七刀反。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一】?"

【一】【注】未解形貌之非情也。

【疏】既名为人,理怀情虑。

若无情识,何得谓之人?此是惠施未解形貌之非情。

【释文】《未解》音蟹。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一】。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二】,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三】。"

【一】【注】以是非为情,则无是无非无好无恶者,虽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将安寄!

【疏】吾所言情者,是非彼我好恶憎嫌等也。

若无是无非,虽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将安寄!

【二】【注】任当而直前者,非情也。

【疏】庄子所谓无情者,非木石其怀也,止言不以好恶缘虑分外,遂成性而内理其身者也。

何则?蕴虚照之智,无情之情也。

【三】【注】止于当也。

【疏】因任自然之理,以此为常;止于所禀之涯,不知生分。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一】?"

【一】【注】未明生之自生,理之自足。

【疏】若不资益生道,何得有此身乎?未解生之自生,理之自足者也。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一】,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二】。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三】。 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四】!"

【一】【注】生理已自足于形貌之中,但任之则身存。

【疏】道与形貌,生理已足,但当任之,无劳措意也。

【二】【注】夫好恶之情,非所以益生,祇足以伤身,以其生之有分也。

【疏】还将益以酬后问也。

【释文】《无以好恶》呼报反。

下乌路反。

注同。

《祇足》音支。

【三】【注】夫神不休于性分之内,则外矣;精不止于自生之极,则劳矣。

故行则倚树而吟,坐则据梧而睡,言有情者之自困也。

【疏】槁梧,夹膝几也。

惠子未遗筌蹄,耽内名理,疏外神识,劳苦精灵,故行则倚树而吟咏,坐则隐几而谈说,是以形劳心倦,疲怠而瞑者也。

【释文】《倚树》于绮反。

《据槁》苦老反。

《梧》音吾。

《而瞑》音眠。

崔云:据琴而睡也。

《而睡》垂臂反。

【四】【注】言凡子所为,外神劳精,倚树据梧,且吟且睡,此世之所谓情也。

而云天选,明夫情"一"者非情之所生,而况他哉!故虽万物万形,云为趣舍,皆在无情中来,又何用情于其闲哉!

【疏】选,授也。

鸣,言说也。

自然之道,授与汝形,夭寿妍丑,其理已定,无劳措意,分外益生。

而子禀性聪明,辨析"明"〔名〕"二"理,执持己德,炫耀众人。

亦何异乎公孙龙作白马论,云白马非马,坚守斯论,以此自多!信有其言而无其实,能伏众人之口,不能伏众人之心。

今子分外夸谈,即是斯之类也。

【释文】《天选》宣转反,旧思缓反。

【校】"一"赵谏议本情作此。

"二"名字依刘文典说改。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