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起讫时间 起哲宗元祐四年三月壬申尽是月甲申
卷名 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百二十三 帝号 宋哲宗
年号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全文三月壬申朔,监察御史王彭年言:「月朔、四孟、腊享太庙及奏告诸室,髃官执事循奉典礼,殫竭精恪,惟恐不严。
其在交接神明之际,先则祼地,次则献爵,为献官躬行之事;而瓚之实郁鬯、爵之实齐酒,今皆遣有司酌之,又以入於室,献官始受而祼、献。
且有司贱隶,安得褻近祼献之实,交乎堂室之间?按开宝礼:"案「郁鬯醴齐」四句,係开宝礼文,下云「开元礼亦然」,则为开宝礼无疑。 原本俱作「开元」,今改正。 "郁鬯、醴齐,惟亲祠侍中赞酌之;遣官行事,则太尉亲酌之。
开元礼亦然,未闻一委之有司也。
望詔礼官博士討论故常,举酌酒奉爵之义,称严祀钦奉之意;及郊坛诸祠酌酒奉爵礼文,皆请修定。
」从之。
詔:「融州管下旧係皇祐敕差置全家成丁係籍之户,每年遇教阅,並三丁抽一丁,两丁之家亦抽一丁赴教,其单丁者即二年一赴外,户內余丁依旧存留係籍,以备边防,更不教阅。
」从广西经略司请也。
东上閤门使、嘉州刺史、知雄州王崇拯为威州团练使,俟任满日令再任。
驾部郎中邵龠□虒权知郑州。
甲戌,詔录张知白族子沂为郊社斋郎。
吏部尚书兼侍读苏颂等奏:「臣等譔进汉、唐故事,得旨分门编修成册进呈。
」詔以邇英要览为名。
乙亥,中大夫、中书舍人刘攽卒。
丙子,景灵宫衍庆殿亡北珠,"此据政目增入。 政目云「勾当官行遣」,今附吕公孺云云,削此五字。 "事下开封府,系治甚久。
知府吕公孺言:「殿成,主者不一,又物之名数,代者未尝交也。
且讳日宫嬪遝至,今有所亡,岂可尽指吏卒?狱虽具,顾非圣裁不可。
」上深以为然。
时幕人迁黼坐,误毁其角,当徒者数十人,公孺奏状而释之。
"此以吕公孺墓誌增入,更详考之。 "
戊寅,詔以季秋择日有事于明堂。
詔故朝请大夫赵鼎与一子郊社斋郎,从吕大防请也。
"鼎,治平御史。 赵彦若誌其墓。 "
右正言刘安世言:「臣伏自去年四月后来,凡十七次奏疏,论列胡宗愈罪状,乞行罢免,至今未蒙施行。
臣闻齐桓公之郭,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致亡?』父老曰:『不然。
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臣每读至此,未尝不掩卷太息,以谓鄙夫固陋,烛理不明,人之所非,反以为是,觽之为恶,復以为美,此乃愚者偏暗之常態,固不足论;若夫能知天下之善恶,如辨黑白而无疑惑之心【一】,岂非知者有所不及?然而郭君反以此而亡国,其故何也?夫郭君【二】能知善之为善、恶之为恶,则不可谓之不智。
特以其见善而不能用,使君子无以自立,知恶而不能去,使小人足以成朋,因循积累,其害遂至於国亡,然则有天下者,可不视此以为戒乎?臣窃惟宗愈欺君乱法,毁灭廉耻,其罪恶显著,为中外共知者十有二事,臣固已极言之矣。
自后相继奏章,申执前论,惓惓之恳,必已尽关圣览。
若臣言为妄言,则是荧惑天听,诬陷大臣,宜正典刑,以威天下。
若宗愈之罪如臣所奏,则是陛下知其恶矣,知恶而不去,此古人之所戒也。
臣官在言责,实畏公议,苟不能排斥奸慝,振举纪纲,使髃恶盛强,坏乱政事,则臣虽受异日之戮,亦无补国家之患。
惟陛下辨之以早,断之以独,出臣前后章疏,付外施行,不胜幸甚!」
又言:「臣伏自去年四月以后,凡十八次奏疏,论列胡宗愈罪状,乞行罢免,至今未睹施行,夙夕惭悸,如负芒刺。
臣自领职以迄於今,知无不言,每蒙听纳,独是宗愈累章未出,窃惟圣虑所以兼容,必谓日月已深,艰於追褫,是以特屈公议,使之两全。
万一如此,臣窃以为过矣。
臣尝观仁宗皇帝用陈升之为枢密副使,是时,吕诲方在言路,指其私行,极力弹劾,仁宗初亦难之,而诲论奏不已,章至十八上,涉歷数月,卒罢升之而后已。
宗愈自始进用,不协物望,与升之无异,臣言宗愈之疏,其烦多与诲略同,而宗愈冒昧居位,又与升之月日不甚相远。
岂仁祖能受尽言於昔,而陛下不能听之於今?吕诲能逐奸人於前,而臣不能去之於后?以微臣之譾薄,犹见贤而思齐;如陛下之圣明,岂知恶而不去?若谓进退执政,必有跡状,则臣按宗愈不无显罪。
初除御史中丞,与见任宰臣明是姻家,隱而不言,盗取要任。
当时幸人之不知,而知者亦不以告陛下,欺君乱法,孰甚於此!以至身任风宪,不修廉节,欠所居房緡,不肯偿还,送至开封爭讼,御史弹纠,朝廷一切置而不问,玷辱国体,隳废台纲。
宗愈坐此二罪,自合明行贬黜,而况其余奸慝事状尚多,陛下何故优容如此之久?臣又尝考寻吕诲所论陈升之章疏,不过以谓资歷甚浅\,闻望素轻,尹京无状,遽叨大用,疑其阴有趋附,由径而进;及升之妻有重表簄远之妹,嫁於中官,尝与往还,不避嫌疑。
若此之类,止於数事,盖未有奸回贪猥如宗愈之甚者。
臣备耳目之寄,而使陛下股肱心膂之任,容有此人,叨据经年,不能排斥,尚何面顏出入朝廷,而以諫官自名乎?臣若未至窜逐,终不敢缄默,以负陛下拔擢之意。
伏望圣慈早出臣前后章奏,付外施行。
」又言:
臣輒沥血诚\,仰□天听,事出迫切,无復文饰,惟圣慈留意省览。
臣自去年四月初八日延和殿与左司諫韩川【三】同奏胡宗愈奸邪朋党,不堪大任,自后十九次上疏,条陈罪状,而五月中台臣亦有弹劾,迁延至此,未蒙施行。
向者孙觉、杨康国相继辞职而去,独臣与川始终论列,未尝敢置。
自十一月后,川见陛下未赐听纳,坚乞外补。
臣本欲岁前上殿,更以公论开陈,而川別有除命,不復供职。
臣以左右省並无諫官,拘碍文法,不敢独员乞对;同时言事之人,去之殆尽,臣若更顾身计,不为陛下亟辨邪正,则台諫之风日益衰替,奸慝之势日益盛强,实於圣朝所损不细,此臣所以愤懣感发,而不能自已也。
臣歷观祖宗以来,言者弹击执政,未尝有是非不决,枉直两存之理。
今御史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迫於觽议,亦尝以宗愈为言,而依违观望,不敢深论。
臣窃料其意,不过以谓陛下若逐宗愈,则常辈將欺罔搢绅曰:「朝廷用我之言,已罢执政矣。
」若臣所论太过,忤旨获谴,则常辈初无切直之言,又可免责。
进退无患,足以窃位。
陛下用此等人为纲纪耳目之任,亦何补於圣德乎?臣非特患宗愈之汙庙堂,又忧常等之坏风宪也。
臣伏观陛下即政之初,首开言路,擢用忠良,使在台諫,如刘挚、王巖叟等论蔡確、章惇之罪,则陛下为之罢蔡確宰相,罢章惇知枢密院;又论张璪奸邪,则璪罢中书侍郎;孙觉等论韩縝不协人望,陛下用縝为右仆射纔数月,遽令外补;傅尧俞等论李清臣无状,则清臣罢尚书左丞【四】。
自是四海之內,莫不歌颂厌服,以为陛下用人纳諫,有仁宗之风,故三四年间,公议得行,大臣知畏,奸人敛跡,君子道长,岂非用此道歟?今宗愈自进用以来,其朋党之外,无一人以为可者。
其怀奸为利,与璪辈何远;其昏繆无补,则又甚於縝与清臣。
岂陛下前日去此数人之易,而今日去一宗愈为难哉?
臣读魏郑公之諫唐太宗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諫;三年以后,见人諫諍,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諫,虽勉强听受,终有难色。
」臣窃谓太宗之烈足以比跡汤、武,庶几成、康,然责之以备,则有愧於三代之隆者,特在於不能终始如一而已。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论语【五】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愿陛下以古圣之言为法,以唐太宗之事为戒,无使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
书曰:「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於汝志,必求诸非道。
」臣之狂愚,逆陛下之心多矣,惟求诸道,则或有万一之补。
伏望陛下以宗庙社稷为计,早罢宗愈,断之不疑;更择忠厚端正之人,置於言路,以代常等,庶几协力上裨圣治,天下幸甚!贴黄称:「臣叨被上恩,不次擢用,未能报塞万一,岂敢轻为去就?然自来论列执政,是非固难並立,言之悃愊,尽於此章。
若圣意確然不回,则是臣言无补,须至援引故事,自求贬黜。
况宗愈顾惜名位,不知廉耻,儻陛下务为优容,俟其自请,以理度之,必无是事。
又虑君慈不欲出臣之奏,恐伤体貌,臣已一面申三省,乞奏请前后章疏付外施行去讫。
伏乞早赐睿断,去邪勿疑,以慰天下之望。
」
又以状申三省云:「安世自去年后来,凡二十次具状论列胡宗愈除尚书右丞不协公议,及以欺君冒进、奸邪贪猥之罪十二事,条列以闻,乞行罢免,至今未奉指挥。
重虑上件章疏不曾降出,伏乞特赐奏请付外施行。
」又言:「臣伏惟前后二十次论奏胡宗愈罪状,乞行罢免,而圣德□厚,务全体貌,章皆留中,未蒙施行。
宗愈幸累疏之不出,盗据丞辖,包羞儙年,辱国已甚。
臣忝居言路,职在绳纠,遂举弹文之大略,以申三省。
宗愈並不避位,视事自如,中外指目,无不鄙笑。
近世辅弼,毁灭廉耻,未见如此之极也。
臣窃伏思念:舆情之所以共恶者,不过责其无耻之一节;而臣之所以深疾者,特诛宗愈之意尔。
臣闻国家设諫官、御史之职,本欲肃正纲纪,防察奸邪,故风采扬振,贵贱震恐,非一二小臣敢作威福,盖朝廷上下之体,待此而后严也。
今宗愈知台諫之弹劾,而力排公议,若无所睹,惟其以言者为不足恤,是乃陵蔑陛下之风宪。
为大臣而有轻视人主之心,陛下纵欲赦之,其如朝廷何,其如天下何!使宗愈实无它罪,止有此事,犹在谴訶之列,而况欺君乱法,奸邪贪猥,罪状显著,至於数十,尚安足以预庙堂之论,处具瞻之地乎?伏望圣慈深加省察,以臣前后章疏付之有司,公行推究。
若宗愈之罪如臣所言,即乞特赐睿断,早令罢出,若臣所论无实,亦乞重行窜逐,庶分邪正,以服天下。
」己卯,尚书右丞胡宗愈为资政殿学士、知陈州。
"刘安世言行录云:「安世申三省,凡二十次论胡宗愈,乞请章疏付外。 翌旦,三省奏事罢,执政皆退,帘中有语云:『右丞且住。 刘某有章疏言右丞,知否?』宗愈对:『不知言臣何事。 』宣仁曰:『章疏更不降出,右丞宜自为去就。 』遂罢政。 」此事当考。 "
详定制造水运\浑仪所奏:「太史局直长赵齐良状:『伏睹宋以火德王天下,所造浑仪,其名水运\,甚非吉兆,乞更水名,以避刑剋火德之忌。
』案张衡谓之刻漏仪,一行谓之水运\俯视图,张思训所造,太宗皇帝赐名『太平浑仪』,名称並各不同。
今新制备二器而通三用,乞特赐名,以称朝廷制作之意。
」詔以「元祐浑天仪象」为名。
"四年四月八日事,附许將等言前。 "
翰林学士许將等言:「详定元祐浑天仪象所先被旨制造水运\浑仪木样进呈,差官试验,如候天不差,即別造铜器。
今周日严、苗景等昼夜校验,与天道已得参合,臣等试验,昼夜亦不差。
」詔以铜造,仍以「元祐浑天仪象」为名。
其后本所又言:「前所谓浑天仪者,其外形如丸,其內则有璣有衡。
其外形如丸,即可篃布星度【六】,大率若本所造浑象之制;其內有璣有衡,即可仰窥天象,大率若本所造浑仪之制。
若浑天仪,则兼二器有之,同为一器。
既言浑天,则其为象可知,然於浑象中设璣、衡,使人內窥天象,以占测为主【七】,故可总谓之浑天仪,其实兼仪、象而有之也。
今所建浑仪、浑象,別为二器,而浑仪占测天度之真数,又以浑象置之密室,自为天运\,与仪参合。
若并为一器,即象为仪,以同正天度,则浑天仪、象两得之矣,此亦本朝备具典礼之一法也。
乞更重作浑天仪。
」从之。
詔罢石州葭芦寨监酒税官,其商税令寨主并监押轮监。
辛巳,詔上清储祥宫依图修盖,和雇工匠。
"此据政目三月十一日所书增入。 "
甲申,尚书省言京西北路蔡、潁州界近来惊劫贼\盗稍多,人民不得安居。
詔蔡、潁州今后彊盗三人已上及窝藏人,並权依重法地分施行,候盗贼\衰息取旨。
詔保甲出身使臣,昨添差充诸处指使,除合管职事外,不许別差权刑狱、钱谷、民政去处勾当。
"编录册三月十三日圣旨。 "
是日,中书侍郎刘挚上书曰:
臣待罪近辅,再歷年所,日奏职事,亲闻德音,退伏思念:皇帝陛下以日躋之圣,上资慈训,而太皇太后陛下以□仁之德,勤邦俭家,四年之间,用人立政,施德布惠,所以绥养天下,上以昭祖宗之盛业,下以为社稷无穷之休,天下之幸,万臣之赖也。
臣於此时,得依日月之末光,备位辅佐,念虽杀身,何以报称。
然臣尝读西汉之书,观孝文皇帝承高、惠之后,人心思治,而上方躬仁履俭,克勤率下。
当时民俗醇厚,府库充羡,四方无犬吠之惊,亦可谓治安之世,而贾谊之论,乃谓:「方今之势,如抱火厝於积薪之下,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及其忠愤之所发,至於慟哭流涕,臣尝怪其论之过也。
其后不数十年,而治乱之跡,若合符契。
臣於是知居安虑危之心,唯圣智乃能有之,而私忧过计之论,亦未可以迂而弃也。
臣近与同列奏事延和殿,两蒙宣諭,大意今日朝廷之事,固已尽心,略有成法,唯以久远守之为念。
又圣虑深远,因论及它日还政之后,任用左右,常得正人,则与今日用心无异,若万一奸邪復进,荧惑动摇,则反覆可忧。
然辨別邪正,全在一人,此乃持盈守成之大戒也,而皇帝陛下深加省领。
臣退而叹息欢喜,以谓愚臣平日之所怀为国远虑者,正在此事,未及上达,而陛下先知之矣。
区区之诚\,虽殫千虑,何以及此?臣今因得敷陈本末,以毕其说,惟陛下□其罪,试一览之。
恭惟先皇帝以聪明睿知,承累世丕平之业,思欲力致太平,復见三代之盛,以汉、唐为不足道也。
当时之议,以谓非国富则无以为也,非兵强则无以为也,非人才足用则无以为也。
是三者,图治之伟论也。
而当时辅臣如王安石、吕惠卿辈,不能副先帝委任之意,乃奋其私智,肆为乖谬,大失先帝之本旨。
其富国也,则助役、青苗变而为聚敛之法;其强兵也,则保马、保甲流而为残扰之政;其用人也,则进辩给轻捷之子,以为適时,退老成敦厚之人,以为无用。
於是四海兴议,而先帝颇知其事,故罢退安石等不用。
继而王珪、蔡確之徒,尤不能將顺主意,踵事增患,而先帝又知政令有未便於民者,方將改作,遽以弃天下。
忠臣义士至今长为先帝惜之者,常在此也。
及皇帝陛下绍膺大历,太皇太后陛下同览万机,临御已来,法度之难久行者修完之,臣下之害政者改易之,正所以述成先帝之盛德美志【八】,传於无穷,可谓备矣。
自改更之后,在陛下无所愧也;天下公议正论,以为当然也;天下百姓莫不安乐,以为当然也。
然陛下亦知有以为不然者乎?臣虽至愚,尚能臆度知之。
夫前日之事,乃前日之人所缘而进者也。
政在则人存,政异则人息。
今譬之芟草也,枝叶虽除,根株尚在,能保其不復生乎?前者,二三大臣之朋党,皆失意怏怏,自相结纳,睥睨正人,腹非新政,幸朝廷之失思,欲追还前日之人,恨不能攘臂於其间也。
今布列內外搢绅之间,在职之吏,不与王安石、吕惠卿,则与蔡確、章惇者,率十有五六,此臣所以寢食寒心,独为朝廷忧也。
然臣之区区,非欲陛下苦治朋党也【九】,朋党之大,亦岂易治哉?但欲陛下知其事,常加防察,不使得行其术则可矣。
臣亦常深计其术矣,不过日夜窥伺间隙,异日可以进说,则造眩惑之谋\,文饰奸言,以感激圣意,动摇政事而已。
其所进之说,臣窃料之,其大者必为离间之计,此最易入易听,而其祸亦最大,不可不防其渐而深察之。
其次又有二说:其一曰,先朝造法为治,而皇帝陛下以子继父,一旦听臣民之言,有所更改;其二曰,先朝之臣多不任用,如蔡確等受顾命,有定策之功,亦弃於外。
此二说者,自人情言之,则浅\近而易听;自义理考之,则无所取也。
臣谨按:天下之治,有不可不因者,有不可不革者。
可因者,虽乱世犹因之,故周武王克商,反商政,政由旧,是也。
可革者,虽父道犹革之,故汉文除肉刑,至景帝改之;汉武造盐铁、榷酤,至昭帝罢之是也。
自二圣临政,首进任司马光,其余辅臣继有出入者,天下之人晓然知道之所在,延颈跂踵,以望新政。
而陛下又能虚己公心,开广言路,延纳忠讜於天下,无有远邇,上章论事,愿改政令者,莫知其数,而圣虑深远,犹再三谨重,有不获已,方取十之一二最大者,詔讲议施行之。
如青苗、免役、保甲、保马、市易之类,敢不改乎?改之所以顺人心、救民命尔,岂喜变更哉?试考察今日百姓安与不安,便与不便,则改更是耶非耶,立可见矣。
若谓凡继体之君,於先朝之政皆不可改,则古圣帝明王继政而有改者皆非耶?我祖宗之法,有久而不便者,先帝尝改之矣,亦可以为非邪?知所宜因,知所宜革,是先帝之志也。
至如臣僚之进退,盖法既有改,则昔日缘法而进者,非己之便,稍自引去,而圣恩□假,各尽礼数,独有一二奉法尤无状,如吕惠卿、□居厚辈者方罢斥之,天下之议莫不以为允。
是时,蔡確身为上宰,自请补外,继以家人犯法,言者沸腾,遂坐左迁;章惇亦以悖慢忿戾,无礼於君父而罢之,此岂固欲不用父之臣哉?盖法者,天下万世之公也。
陛下纵欲以功而屈法,如天下万世何!夫皇帝陛下乃先帝之正嗣,承继大统,实天下之至公大义也。
方先帝违豫弥留之日,与太皇太后陛下已有定命,宣示大臣,则大臣奉行而已,何策之定哉?岂可贪以为己功,常诵於口,假以谋\进哉?古之所谓定策者,谓遭变之际,未知所立,大臣能於此时挺身忘祸,有所择而立之,以安社稷,则是策计由此人定之,故曰定策。
古之人则汉霍光是也,今之人则韩琦是也。
然霍光死才三年,宗族犯法衰废,未闻古今之论以宣帝为忘功臣也。
故曰:「法者,天下万世之公也。
」然则二说者岂足取哉?夫立政而违民,改之是也。
而异论者非之,以谓改父之道【一○】,此岂公议哉?是谗间之说也。
若昨者,陛下坐观政令未安,奸邪当路,生民咨怨,而恬不为虑,以避改易之小嫌,则得为孝乎?无乃负先帝所以传授皇帝陛下、顾託太皇太后陛下之心乎?而况不闻天下有此嫌也。
大抵自司马光不幸死亡之后,朝廷之事,肯不顾患祸,身任其责者少矣,此固不能逃陛下之圣鉴。
传曰:「百年之计,莫如植人。
」夫所与共守天下,传之永久,非有同心一德,守正不惑之人,將谁託之?呜呼!君子小人之辨,何其难耶!君子之进,未尝有心於害小人,但远之而已;若小人进,必欲尽覆君子。
所以今日邪正之士,不可以不早辨也。
观汉元帝之世,弘恭、石显用事,是时贤士如萧望之、刘向、周堪之徒,上雅知其才用之,而忤恭、显,终抵以罪,或至於死。
此无他,正人之势不胜也。
仁宗皇帝庆历中,韩琦、富弼、范仲淹辈当代名臣,一时並进,其后未久,皆不免为小人谗毁排陷,相继逐去。
然上赖圣明,终得免大祸,復被收进,建立功业者,內外多正人,奸不能胜也。
故君子在上,小人失志,必为倾害之计。
今朝廷清明,幸无恭、显之患,而陛下圣哲,好正直而恶邪佞,臣之所忧者,恐正人之势,不得如庆历时能胜小人也。
小人之志,趋利而已。
自二圣临御以来,开廓大度,并包同异,无所不容,宜皆得其尽心为用;而怏怏之人,尚敢阴怀二心,潜藏恚恨,投隙害政,依违观望者,彼诚\见皇帝陛下渊默谦恭,未甚可否朝政,不知圣意他时所属,將谓天下之事未大定也。
殊不知太皇太后陛下保佑辅翼之者,罔不备尽,而皇帝陛下虚心听纳,灼见是非者,盖已久矣。
臣载念人主以一身临天下,其动止语默之微,上係宗社之重,下统生民之命,虽皇帝陛下仁圣之德,出於天稟,而修心正身之道,宜深有资於太皇太后陛下母仪之训也。
昔者,周公之辅成王,復辟之后,作立政以戒用人,故成王宜民宜人,见於假乐之诗;作无逸以戒逸豫,故成王持盈守成,见於鳧鷖之诗,后世称三代之隆者必先焉。
霍光有功於汉室,而奸臣上官桀与藩王等谋\为奸变,上书诬光之罪。
是时,孝昭帝年十四,察见忠之与诈,诛灭桀等,益信任光,於是汉室几危而復安。
臣不胜愚恳,伏望太皇太后陛下深念周公所以戒成王之意,拥佑开导,以成就皇帝陛下之德;凡人之才如何为正,如何为邪,事之理如何为是,如何为非,日夕讲论,以立万世不拔之基。
伏望皇帝陛下深鉴古事,体汉昭帝之明,以辨忠邪,使它日奸言异论,不可得而入;常思太皇太后陛下之言,无疑於心,无怠乎听,庶以永承祖宗之业,天下幸甚!臣孤外之臣,蒙陛下拔擢不次,由言路而进,不敢避怨,不敢希恩,唯期循守公道,以报万一。
然前日失意之人,其党布满內外,皆与臣为讎也。
身跡惴惴,危若累卵,非陛下洞照愚直,力赐保全,安有今日?故臣缘近日两蒙宣諭之旨,輒为此言,以推广圣意。
若使涓尘有助海岳,则臣虽死无憾。
贴黄:「臣奏此书,別无施行,止为昨蒙宣諭,故因而欲推广圣意。
愿无疑无懈,常以辨別忠邪为心,坚守今日政事,庶免他日奸諛之言可以浸润动摇,臣书大意如此而已。
伏乞留中省览,使螻蚁之诚\,或补万一。
」又贴黄:「今內外异议之人,日欲摇动陛下之政,不可不察者。
昔时,王安石所行事,逆民而背理,然人不敢摇者,何谓也?盖有严刑峻责,言之者有罚,故人畏之,敢言者少也。
今朝廷为政,顺民而循道,然人敢言者,何谓也?盖陛下□仁大度,招言纳諫,唯恐人之不言,言之者无罪,故奸人妄意而作也。
故役法一事,自元祐元年改作差法,乃是將祖宗差役法及先帝雇役法参而用之,又令监司、州、县博访利害,逐旋申明,自后四方论列不一,虽小官贱士,肆口所言,以申其愤,今其法摇动改变者,十之六七矣,近日又將科场一事,摇动荧惑。
昨元祐元年,两制、侍从、台省臣僚,讲议定夺,凡一年有余,又经圣览,方此施行,亦是將祖宗先帝之法,合诗赋、经义为一科,是万世有利无害可行之法。
今人情已定,止是安石之党,力要用经义。
臣愿陛下坚守已行之法,勿为浮议所动。
」
又贴黄:「科场事,臣见与宰相已下参议,必为陛下坚守此良法,非久必须进呈。
然为论列者不已,故先奏知,区区孤忠,惟冀省察。
」"立进士试四场法【一一】,在四月十八日戊午。 "
注释
【一】如辨黑白而无疑惑之心「如」原作「知」,据尽言集卷四论胡宗愈除右丞不当改。
【二】郭君「郭」原作「国」,据同上书改。
【三】左司諫韩川「左」原作「右」,据本书卷四○九元祐三年四月甲申条、太平治蹟统类卷一八宣仁垂帘圣政、宋史全文卷一三上及同上书改。
【四】清臣罢尚书左丞「左」原作「右」,据尽言集卷四论胡宗愈除右丞不当、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卷三二八李清臣传改。
【五】论语「论」字原脱,据论语子张补。
【六】即可篃布星度「篃」原作「偏」,据宋会要运\歷二之一三改。
【七】以占测为主「主」原作「言」,据阁本及同上书改。
【八】正所以述成先帝之盛德美志「之」原在「德」下,据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九四变新法改正。
【九】非欲陛下苦治朋党也「朋」字原脱,据阁本补。
【一○】以谓改父之道「道」原作「臣」,据长编纪事本末卷九四变新法改。
【一一】立进士试四场法「士」原作「七」,据阁本及本书卷四二五元祐四年四月戊午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