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四十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四十二 李焘

起讫时间 起仁宗庆历三年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名 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百四十二 帝号 宋仁宗

年号 庆历三年"癸未,1043"

全文秋七月丙寅朔,徙知澶州、龙神卫四厢都指挥、卫州防御使郭承祐为真定府、定州马步军都部署。

丁卯,詔殿前都指挥使李用和、马军副都指挥使曹琮,选诸军班都虞候以下、善弓马、晓文字、堪將领者以名闻。

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方偕请文武官以罪謫监当者,转运\、提点刑狱司毋得差权知州军、通判、知县、监押、巡检。

詔从其请。

戊辰,翰林学士、礼部郎中、知制誥、史馆修撰苏绅为龙图阁学士、知河阳。

先是,王素、欧阳修等为諫官,数言事,绅忌之。

会京师悯雨,绅请对,言:「洪范五事,『言之不从,是谓不乂。

厥咎僭,厥罚常暘。

』盖言国之号令不专於上,威福之柄或移於臣下,虚譁溃乱,故其咎僭。

」又曰:「席位踰节,兹谓僭。

『刑赏妄加,髃阴不附,则阳气胜,故其罚常暘。

』今朝廷号令有不一者,庶位有踰节而陵上者,刑罚有妄加於下者,下人有谋\而僭上者。

此而不思,虽祷\于上下神祇,殆非天意。

」绅意盖以指諫官也。

会除太常博士马端为监察御史,绅所荐也。

修即上言:「端性憸巧,往年常发其母阴事,母坐杖脊。

端为人子,不能以礼防闲,陷其母於过恶,又不能容隱,使其母被刑,理合终身不齿官联,岂可更为天子法官?臣不知朝廷何故如此用人,纵使天下全无好人,亦当虚此一位,不可使端居之,况刚明方正之士不少。

臣求其故,盖是从初不合令苏绅举人。

绅之奸邪,天下共恶,视端人正士如仇讎,唯与小人气类相合,宜其所举如此也。

端之丑恶,人孰不知!而绅敢欺罔朝廷者,独谓陛下不知尔。

此一事尚敢欺惑人主,其余谗毁忠良,以是为非,又安可信!伏乞寢端成命,黜绅外任,不可更令为人主侍从。

」【一】绅由是黜,端寻復以太常博士、通判延州,换內藏库副使、知丹州。

端换官事在十月。

按范仲淹奏议,是年四月二十八日,举端堪充馆阁职事,或知剧郡烦重任使。

端时再任通判延州。

苏绅既举端御史,六月命下。

至十月,仍以太常博士通判延州。

换官,则是端御史之命虽下,寻以修论列,竟不曾入台也。

己巳,徙宣徽南院使、忠武节度使夏竦判亳州。

竦之及国门也,上封章疏示焉。

竦既还镇,言者犹不已。

会韩亿致仕,竦请代之,故有是命。

竦又自请纳节还文资,仍不带职。

乃除吏部尚书、知亳州。

改除吏部,在此月二十一日丙戌,后此十七日,今并书之。

既至亳州,因上书自辩,几万余言。

上书自辩,几万余言,此据正传,竦有集百卷,独无此书。

当考。

詔付学士批答,孙抃\为之辞,略曰:「图功效,莫若罄忠勤;弭谤言,莫若脩实行。

」竦得之甚恨,语人曰:「吾於孙素无嫌,而批答见詆如此,何哉!」此据孙抃\行状。

御史中丞王拱辰请遇朔望日退御后殿,召执政之臣赐坐,以讲时政得失。

上曰:「执政之臣,朕早暮所与图事者,至於从容开述,虽至中昃,朕何怠焉!又何朔望之拘也?」

辛未,詔自今中书、枢密院臣僚除常程奏事外,如別有所陈,或朕非时特留对者,不限时刻。

范仲淹、韩琦言:「臣等窃见陕西永兴军、同耀华州、陕府等处,今夏灾旱,得雨最晚。

民间秋稼,甚无所望。

官中仓廩,亦无积贮。

若不作擘画,即百姓大段流移,殍亡者觽。

兼军食闕绝,临时转漕不及。

臣等欲乞朝廷速降指挥,委本路都转运\使孙沔,速相度上件州军向去救济饥民及办给军食有何次第,如难为擘画,即便於黄河內般輦自京以来斛米,往彼应副。

仍速行相度,沿路如何计纲即不至艰阻事状奏闻。

候到,乞朝廷早赐施行。

癸酉,詔三班奉职以下换文资者,歷官无赃罪,虽三代非文资,而有亲叔伯、兄弟见任者亦听。

甲戌,以太常丞、直集贤院、知涇州尹洙为右司諫、知渭州兼管勾涇原路安抚都部署司事。

四方馆使、果州团练使、知渭州张亢为引进使、并代州副都部署。

时郑戩统四路,亢与戩议不合故也。

戩寻发亢在渭州过用公使钱,监察御史梁坚亦劾奏亢出库银给牙吏往成都市易,以利自入。

亢竟坐夺官。

夺官在四年正月。

詔:「自今三司副使以上,非任边寄而遭父丧,並听解官终制,仍以月俸续之。

武臣非在兵而愿解官者【二】,亦听。

」初,言者请臣僚遭丧並持服,下太常礼院议,而言礼记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又曰三年之丧,人道之至大也,请不以文武品秩高下,並听终丧。

上以武臣入流者杂,难尽令解官,特裁定之。

乙亥,太常礼院言:「祀昊天上帝当用苍璧,感生帝用四珪有邸。

近制乃同用四珪,又祠高禖比不设弓韣,皆不应祀典,请考正之。

」奏可。

本志乃余靖奏,靖奏议亦有此。

江、淮制置发运\使言捕杀军贼\王伦於和州。

伦初起沂州,欲寇青州,不得入,遂转掠淮南,所向莫敢当。

京东安抚使陈执中遣都巡检傅永吉追之。

制置发运\使徐的督诸道兵合击,伦於歷阳兵败被杀。

歷阳县壮丁张矩等得其首级,的具以闻。

丙子,给事中、参知政事王举正为礼部侍郎、知许州。

初,御史台举屯田员外郎李徽之为御史,举正与徽之友貋格不行。

徽之因讼举正妻悍不能制,何以谋\国事?而諫官欧阳修、余靖、蔡襄咸言举正懦默不任职,枢密副使范仲淹有宰辅才,不宜局在兵府,愿罢举正,以仲淹代之。

举正亦自求罢,上从其请。

徽之,迪子也。

丁丑,以枢密副使、右諫议大夫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右諫议大夫富弼为枢密副使。

仲淹曰:「执政可由諫官而得乎?」固辞不拜。

弼直携誥命纳於帝前,口陈所以牢避之意,且曰:「愿陛下坐薪尝胆,不忘修政。

」上许焉,乃復以誥命送中书。

弼因乞补外,累章不许。

戊寅,遣使陕西、河东简阅诸军。

六宅使、带御器械邓保信,永兴军、环庆、鄜延路;左藏库副使王怀政,涇原、秦凤路;西京作坊使、带御器械李知和,河东路。

先是,韩琦、范仲淹言:「臣等窃见用兵之处,诸军內若有指挥使、员僚得力,则不唯训练齐整,兼临阵之时,各能將领其下,士卒方肯用命。

若人员不甚得力,则向下兵士,例各骄惰,不受指纵,多致退败。

显是军气强弱,系於將校。

今来边上诸军人员,甚有年老病患全不得力之人【三】,兼更有见闕人数不少,若不早行选择,则恐將来依前误事。

臣等欲乞朝廷於都知、押班及近上內臣內,选差諳歷边事者三员,內二员往陕西路,一员往河东路,计会逐处经略部署司,勾集管下屯驻、驻泊、就粮诸军人员,同共拣选。

如內有年高、手龏沈重并疾患□弱不堪披带,及愚戇全无精神不能部辖者,並开坐申奏。

內屯驻、驻泊人员,一面发遣赴闕,別与安排,所有就粮指挥人员,即更於逐人名下,各令指射愿管厢界去处闻奏。

仍勒在本营听候朝旨。

候拣选毕,即据指挥见闕人数【四】,便於诸军十將以上,拣选曾有功劳者并武艺高强得力之人,升一两资,给帖权管,候將来转员,却依本资敘迁。

所贵將校得人,士卒增气。

仲淹又言:「臣窃见去年以来,自京差拨禁军往陕西边上屯戍,內有诸处乡军顾到经贩之人,并向南诸处厢军拣上添填,逐指挥內有小弱怯懦之人,道路指笑。

及到边上,不堪披带、教阅,虚破禁军诸般请受、支赐。

今来又差拨兵士五千人往秦州添屯,并续有诸军发往边上替换。

欲乞指挥,下殿前、马步军司,应在京及畿內诸军,今来并向去合起发往边上兵士,並须逐指挥依次勾来本司,子细拣选。

小弱不堪披带之人,更不令发往边上。

其拣下小弱人数內,元係在京诸司库务并外路厢军,如却愿归本处旧指挥者,並令送还。

內有身材比旧等样小三两指,却少壮得力者,即不得拣下。

所有年老患病之人,即等第与剩员安排。

其逐指挥人员年老疾患不得力者,亦便拣下,別与安排。

却於本指挥向下人员十將內,拣选得功并武艺高强人,升一两资,权管勾当。

候转员日,依本资施行。

如本指挥人员十將內无可选拣,即於以次指挥內选拣,令权管补填勾当。

所贵在路便有干了军员部辖,各得齐整,不至依前作过。

他所兵士,本营在外府军者【五】,即委逐处长吏、都监、监押,依此拣选起发。

仍乞指挥诸路部署司,將去年秋后差到屯驻、驻泊并今后差到兵士,並依此拣选施行讫,逐旋开坐闻奏。

」所定武艺高强,须以弓弩別定斗力及射亲格式【六】。

知諫院欧阳修言:「朝廷以郭承祐为镇定都部署,臣自闻此除,夙夜思维,国家用兵已五六年,未有纤毫所得,挫尽朝廷威势,困却天下生灵。

细思厥由,其失安在?患在朝廷拘守常例【七】,不肯越次择材。

心知小人,付以重任,后虽败事,亦终不悔。

今每有除擬,人或问於大臣,则曰:『虽知非材,舍此別无人。

』甚者欲塞人言,则必曰:『尔试別思有谁可用乎?』臣亦常闻此言,每退而叹息。

夫所谓別无人者,岂是天下真无人乎?盖不力求之尔!今不肯劳心选择,越次而用,但守常循例,轻用小人,寧误大计,一误不悔,后又復然。

至如葛怀敏顷在西边,天下皆知其不可,当时议者但曰:『舍怀敏,別未有人,难为换易。

』及其战败身亡,横尸原野,怀敏既不復生,亦须別求人用。

臣谓今日任承祐,亦犹当时用怀敏也。

况如承祐者凡庸奴隶之材,不及怀敏远甚,顷在澶州,只令筑城,几至生变,岂可当此一路?臣谓朝廷非不知承祐非才,议者不过曰:『例当敘进,別无人。

』此乃因循之说尔。

方今契丹生心,祸端已兆,中外之士,见国家轻忽外患,弛武北方,人皆献言,愿早为备。

忽见如此除改,谁不惊忧?前六符之来,朝廷忍耻就议,盖为河朔无可自恃,难与速爭,须至屈意苟和【八】,少宽祸患。

今幸得此自紓之计,所宜多方汲汲精选將臣,先为御备,犹恐不及,岂是因循守例任小人之日也?其郭承祐,欲乞早移,与一不用兵处知州,或召还,別与一闲慢职秩。

若欲录其勋旧,优其戚里,闲官厚禄足可养之,不必须令居此要任。

伏愿陛下深思大计,不惮改为,则天下幸甚。

」实录云修奏入,不报。

据八月癸亥余靖所言,则承祐已罢镇定部署,九月甲戌又改知相州,非不报也。

今削「不报」二字。

辛巳,詔诸路犯罪人,自今不得配隶河北缘边州军。

范仲淹、韩琦言:「臣等窃见陕西昨来兴置营田,本欲助边,以宽民力。

除沿边有空闲膏腴土地可以开垦外,其近裏州县官吏,不能体朝廷之意,將远年瘠薄无人请佃逃田,抑勒近邻人户分种,或令送纳租课。

又自来人户租佃官庄地土,每亩出课不过一二斗,今亦勒令分种,每亩须收数斗。

致贫户输纳不前,州县追扰,无时暂暇。

缘人户自用兵以来【九】,科率劳弊,至於己业,尚多荒废,实无余力更及营田。

其所出租课,多是抱虚送纳。

窃睹编敕指挥,不得將逃户田土抑勒亲邻佃蒔,盖恐害民,况今岁灾旱尤甚,理当优□,不可非理烦扰,使之重困。

臣等欲乞特降指挥,应陕西近裏州军营田,一切废罢。

如元係租佃,即令依旧额出课。

如元係远年瘠薄逃田,旧税额重,无人请佃者,即与减定税额,召人请佃。

所贵疲民受赐,归感睿仁。

」詔罢陕西內地州军营田。

甲申,枢密副使任中师为河东宣抚使,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

仲淹既辞参知政事,愿与韩琦迭出行边,上因付以西事。

而仲淹又言河东亦当为备,中师尝守并州,上即命使河东。

两人留京师,第先移文两路云。

乙酉,元昊復遣吕你如定、幸舍寮黎、罔聿□口□"十□□□□□□"□与邵良佐俱来,所要请凡十一事【一○】。

其欲称男而不为臣,犹执前议也。

諫官欧阳修言:「元昊再遣使人至闕,和之与否,决在此行。

窃计庙谋\,合思成算,臣谓此最大事,天下安危系之。

今公卿士大夫忧国者【一一】,人人各为陛下深思远虑,惟恐庙堂之失策,遂落戎人之奸谋\,觽口纷纷,各有论议。

一曰天下困矣,不和则力不能支,少屈就之,可以紓患。

一曰羌人险诈,和而不肯罢兵,则与不和无异,是空包屈就之羞,全无紓患之实。

一曰请和之后,不过欲退而休息,训兵选將,以为后图;然以河朔料之,纔和之后,因循废弛,为患转深。

一曰纵使元昊称臣,西边减费,然犹有大可忧者。

北敌必揽通和之事以为己功,过有邀求,遂兴兵革,是暂息小患於关西,復生大患於河北。

臣忝为耳目之官,见国有大事,旁采觽论,虽有异同,然大抵皆为就和则难,不和则易,不和则害少,和则害多。

然臣又不知朝廷之意,其议云何。

臣见汉、唐故事、祖宗旧制,大事必须集议,盖以朝廷示广大,不欲自狭,谋\臣思公共,不敢自专【一二】,故举事多臧,觽心皆服。

自兵兴以来,常祕大事,初欲不使人知,及其处置乖违,岂能掩蔽?臣谓莫若采大公之议,收觽善之谋\,待其所言无可采,自用庙谋\,固亦未晚。

其元昊请和一事【一三】,请於使人未至之前,先集百官廷议,必有长策,以裨万一。

」此疏实录系之七月甲午。

甲午,二十九日也。

按实录,已於此月庚寅载修请以班行待西使。

庚寅,二十五日也。

考其文意,集议疏当在前,班行待西使疏当在后。

今移此,系之乙酉日。

余靖言:「臣窃见朝廷每遇契丹遣使到闕、元昊差人来朝,大臣商量,惟欲祕密,两制、两省、御史中丞已下,虽名侍从供奉之官,当时並不闻知。

及处置既了,纵或不便,无由论列。

臣伏思国家建置侍从之官,以救闕失,盖欲举无过事,谋\无遗策。

且书不云乎?『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是事有大疑,谋\欲其广也。

汉武帝征伐远方,开置边郡,侍从之臣数屈丞相,汉史称之,以为美谈。

今柄臣密议,外不得闻,一虑或失,救之不及,势之可忧者也。

伏乞宣諭大臣,凡此北敌、西戎之事,系国安危者,侍从諫諍之官,悉令闻之,使陈利害,不为漏泄。

传云:『谋\之欲多,断之欲独。

』此御国之要也。

惟陛下裁择。

」余靖疏,不得其月日。

附见欧阳修集议西事后。

己丑,度支副使、户部员外郎施昌言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按察使。

初,张存以龙图阁直学士、兵部郎中知成德军,擢右諫议大夫,付漕事,存辞之。

乃復归故官,知成德,而遣昌言出使。

时,言事者以为滨、棣等六州河可涉,宜有城守如边,以待契丹。

詔昌言与內侍押班杨怀敏往视。

怀敏以为当城,昌言曰:「六州地千里,又河数移徙,城之甚难而无利。

今纵契丹渝盟,当以计屈之,不如是而先逆自困,非便也。

」朝廷以昌言所奏为然。

城滨、棣六州,据昌言传,附见。

昌言十月庚戌改使河东,传乃脱之。

今依实录,別见於彼。

庚寅,詔广南转运\使,诸配军有累犯情涉凶恶,许便宜处斩,以事闻。

知保州、东染院使、封州刺史康德舆为真定府、定州路兵马鈐辖。

朝议將罢郭承祐都部署,而难其代,故暂以兵事付之德舆也。

实录,承祐九月甲戌始罢镇定,徙相州。

据欧阳修论李承亮疏,则除康德舆为鈐辖时已罢。

又据八月癸亥余靖所上疏,论承祐固欲得镇州,然则承祐罢都部署,果不待九月矣。

不知实录何故不同,今从修、靖疏,附此,当考。

先是,欧阳修言:「窃知元昊所遣来人將欲到闕,风闻管勾使臣须索排比,次第甚广。

又闻纔至,欲赐御筵管领。

臣知昊贼\此来,意极不逊,臣料朝廷必欲要其臣服,方许通和,如此则须有以挫之,方能抑其骄慢,乃可商量。

今若便於礼数之间过加优厚,则彼谓我为怯,知我可欺,议论之间,何由屈折?若果能得其心,则待议定之后,稍加礼数,亦未为迟。

仍须杜渐防微,常为挫抑之计,岂可一事未成,先亏国体?其元昊一行来人,伏乞凡事减勒,无令曲加优厚。

若因此得其挫抑而臣伏,则吾计无失,如其必不伏,则免至虚亏事分也。

於是,修又言:「闻朝廷欲以殿中丞任顓馆待元昊所遣来一行人等。

臣窃知元昊此来,全无好意,不肯称臣,索物太多,其志不小,乃是欲以强相迫胁尔。

朝廷既不能从,则待其来人,凡事不可过分。

至於礼数厚薄,赐与多少,虽云小事,不足较量,然事体之间,所系者大。

兵交之使,来入大国,必须窥伺將相勇怯,覘察国家强弱。

若见朝廷威怒未息,事意莫测,必內忧斩戮,次恐拘留,使其偶得生归,自为大幸。

则我弱形未露,壮论可持。

今若便损国威,过加厚礼,先为自弱,长彼骄心,使其知我可欺,则议论愈益难合。

必欲成就其事,尤须镇重为先,况其议未必成,可惜空损事体。

前次元昊来人至少,朝廷只以一班行待之。

今来渐盛,遂差朝士,若其后来者更盛,则必须差近侍矣,是彼转自强,我转自弱。

况闻邵良佐昨来往彼,仅免屈辱而还,则彼虽羌戎,不谓无谋\。

今其来人必须极骋强辞以图相胜,若能先薄其礼以折之,亦挫贼\之一端也。

其元昊来人,欲乞更不差官管待,送置驛中,不须急问。

至於监视馈犒,传道言语,一了事班行足矣。

臣料国家今若不能曲从其意,即须首宠来人,厚加礼遇,元昊不免出兵攻寇,逞彼忿心,等是不和,何必自亏事体?不若急修边备,以图胜算。

」修虽有此意,然朝廷竟不从也。

余靖言:「风闻西驛勾当使臣与如定等下行铺,收买物色太多,此非国家之意。

臣窃以朝廷含育西戎,恩过天地。

元昊累世翻覆,性同禽兽,盖缘从前豢养过厚,以致今日跋扈难制,非恩意不足也。

昨者贺从勖来,朝廷賚赐逾礼,在贼\常分,固宜感恩。

今者如定之来,乃形割地之词,又知贼\意轻侮中国,甚於前时。

朝廷待之,尤当减於从勖,始合事体。

今若恣令买物过於契丹之使,儻此回谋\议未合,使人復来,不知復以何礼待之?惟朝廷每事裁损,庶存大体,则国家之幸也。

辛卯,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李昭遘为直史馆、知陕州,欧阳修言陕为关中要地,昭遘无治剧之才,不宜遣。

乃以提点陕西刑狱、祠部郎中王君白为直史馆、知陕州。

君白,珪九世孙也。

知陕州、刑部郎中、直史馆张沔为河北转运\按察使。

初,葛怀敏败,关中震惊,兵少不足自守,朝议不暇远徙,詔中使即崤、澠之间,遮四路归师悉还,补其闕。

士卒久出塞,自以得生归,復驱之就死地,人人以言相激,拔刀□弩,且欲绝河桥为变。

中使无如之何,驰入陕,以詔书属沔而去。

吏民大骇,將奔逃,沔骑出郊,矫詔諭之,云贼\已出境,有詔令诸军趋还营,毋得差池。

觽见沔之易也,皆帖然就道,莫敢喧譁。

范仲淹经略陕西,梁適奉使延州,皆奏沔权宜合变,消乱止祸,当厚其赏。

不报。

此据御史台记及刘敞誌沔墓誌也。

著作佐郎邵良佐为著作郎,乃赐五品服。

以使夏州之劳也。

癸巳,韩琦、范仲淹並言:「陕西、河东缘边州军及城寨主兵武臣,例皆五年磨勘,既与內地劳逸不均,故多不愿就边任。

以此將佐而下常患乏人,况战守之地,责其死节,苟循常规,將何以劝?望令陕西、河东缘边州军及城寨主兵武臣在任满三年者,並特转一资,如经改官而举留再任者,满日更与转一资,並不隔磨勘。

」从之。

元昊既不肯称臣,如定等来,又多所要请,两府厌兵,欲姑从之,独韩琦以为不可,屡合对於上前【一四】,晏殊曰:「觽议已同,惟韩琦独异。

」上顾问琦,琦歷陈其不便。

上曰:「更审议之。

」及至中书,琦持不可益坚,殊变色而起。

琦退,復上章曰「今西界遣人议和,其患有三:昨朝廷曾达意契丹,欲令元昊纳款,其答书云:『梁適口陈夏台之事,已差右金吾卫上將军耶律祥、彰武军节度使王惟吉,齎詔諭元昊令息兵。

况其先臣德昭,北朝曾封夏国主,仍许自置官属,至元昊亦容袭爵。

自来遣人进奉,每辞见燕会,並陞坐於矮殿。

今两朝事同一家,若元昊请罪,其封册礼待,亦宜一如北朝。

』臣观邵良佐贼\中语录,乃云贼\言朝廷议和,必往问契丹。

昨昊贼\先遣人至保安军,言为朝廷差梁諫议適往北朝令本国议和,北朝亦差耶律祥等至本国,故遣贺从勖等持书而来盟。

是昊贼\因契丹达意而来,及与良佐语,反不承纳,又所求称号,即与契丹书中事体相违,此事固有可疑。

若朝廷且务休兵,许其不臣,契丹闻之,必然別索名分,既不可屈,则恐因此为名,再隳誓约,此一患也。

若只许册为国主,略增良佐所许岁遗之数,朝廷更不差人,只令来人齎詔而回,恐贼\未副所望,则谓朝廷已与之绝,必忿而兴兵,契丹亦谓阻其来意,缘此生事。

此二患也。

若再使人齎詔,諭以封册之礼不可异於北朝,更优增良佐所许之数,贼\既从命,则契丹以为己功,遣使来贺,或过自尊大,或频有邀求,久则难从。

此三患也。

朝廷始欲假契丹以制元昊,事未可知,而三患已形。

势不得已,则莫若择其轻者行之。

其欲呼为『吾祖』及自称年号,又遣使到彼,参於殿上,与陪臣为列,此岂终为便【一五】?望且令中书、枢密院再三论难,使朝廷得大体,契丹无爭端,以此议和,庶为得策。

諫官蔡襄言:「元昊始以『兀卒』之号为请,及邵良佐还,乃欲更号『吾祖』【一六】,足见羌贼\悖慢之意也。

『吾祖』犹言我翁也。

今纵使元昊称臣,而上书於朝廷自称曰『吾祖』,朝廷赐之詔书,亦曰『吾祖』,是何等语耶?」

余靖言:「元昊所遣如定等,已於紫宸殿朝见。

窃闻元昊所上书中有『吾祖』之称,今遽令来人朝见,臣初虑朝廷之意,厌苦用兵,恐其乘秋侵扰边鄙,所以僶俛曲从,但云远方不足与爭,得其称臣,则不惜呼为『吾祖』。

臣朝夕思之,此乃西贼\侮玩朝廷之甚。

古外域称单于、可汗之类,皆中外共知。

若从其俗,固无嫌。

今昊贼\无端譔此名目,且彼称陛下为父,却令陛下呼为我祖【一七】,此非侮玩而何?贼\又言九州十三县是其故土,况灵、盐、绥、宥,皆朝廷旧地,若辨封域,犹当归之国家。

许蛮方者,不一而足,惟陛下留神,磨以岁月,则天下幸甚!」欧阳修言:「伏见如定等来,西贼\欲称『吾祖』,向闻朝议,已不许之。

今日风闻,议却未定,不知虚的【一八】,深切惊忧。

且『吾祖』两字是何等语!便当拒绝,理在不疑,安有未定之说哉?夫吾者,我也;祖者,俗所谓翁也。

今匹夫臣庶尚不肯妄呼人为父,若欲许其称此号,则今后詔书须呼『吾祖』,是欲使朝廷呼蕃贼\为我翁矣,不知何人敢开口?且蕃贼\譔此号之时,故欲侮玩中国而已,今若得其称臣,此二字尤须论辨。

今自元昊以下名称、官号,皆用本国,若蕃语『兀卒』,华言『吾祖』,则今贼\中每事自用蕃礼,安得惟於此号独用华言而不称兀卒?且彼於我称臣而使我呼为祖,於礼非便,故当於此折之可也。

朝廷自有西事已来,处置乖方,取笑於人者多矣,未有如此事之可笑也。

窃虑小人妄有议论,伏乞拒而不听。

修又言:

窃闻朝议不许贼\称「吾祖」,必欲令其称臣,然后许和,此乃国家大计,庙堂得策。

盖由陛下至圣至明,不苟目前之事,能虑向去之忧,断自宸衷,决定大议。

然数日来,风闻颇有无识之人,妄陈愚见,不思远患,欲急就和。

臣虽知必不能上惑圣聪【一九】,然亦虑万一少生疑沮,则必坏已成之计。

臣职在言责,理合辨明。

伏自贼\请和以来,觽议颇有同异,多谓朝廷若许贼\不称臣,则虑契丹別索中国名分,此诚\大患。

然臣犹谓纵使贼\肯称臣,则契丹尚有邀功责报之患,是臣与不臣,皆有后害。

如不得已,则臣而通好,犹胜不臣,然於后患不免也。

此有识之士、忧国之人,所以不愿急和者也。

今若不许通和,不过惧贼\来寇尔。

且数年西兵遭贼\而败,非是贼\皆善战,盖由我自谬谋\。

今如遣范仲淹处置边防,稍不失所,则贼\之胜负,尚未可知。

以彼骄兵,当吾整旅,使我因而获胜,则善不可加。

但得两不相伤,亦足挫贼\锐气。

纵仲淹不幸小败,亦所失不至如前后之谬战。

此善算之士、见远之人,所以知不和害小,而不惧未和也。

臣谓方今不羞屈志、急欲就和者,其人有五:一曰不忠於陛下者欲急和,二曰无识之人欲急和,三曰奸邪之人欲急和,四曰疲兵懦將欲急和,五曰陕西之民欲急和。

自用兵以来,居庙堂者劳於斡运\,在边鄙者劳於戎事,若有避此勤劳,苟欲陛下屈节就和,而自偷目下安逸,他时后患,任陛下独当。

此臣所谓不忠之臣欲急和者也。

和而偷安,利在目下,和后大患,伏而未发。

此臣所谓无识之人欲急和者也。

自兵兴以来,陛下忧勤庶政,今小人但欲苟和之后,宽陛下以太平无事,而望圣心怠事,因欲进其邪佞,惑乱聪明。

大抵古今人主忧勤,小人所不愿也。

此臣所谓奸邪之人欲急和也。

屡败之军,不知得人则胜,但谓贼\来常败。

此臣所谓懦將疲兵欲急和也【二○】。

此四者皆不足听也。

惟西民困乏,意必望和,请因宣抚使告以朝廷非不欲和而贼\未逊顺之意,然后深戒有司,宽其力役可也。

其余一切小人无识之论,伏愿圣慈绝而不听,使大议不沮,而善算有成,则社稷之福也。

甲午,枢密副使韩琦上疏曰:臣闻汉文帝袭高、惠承平之后,躬行节俭,国治民富,刑措不用。

时贾谊上书言事,尚以为可慟哭太息,岂其过哉?盖忧深思远,图长久之计,欲大汉之业垂千万世而无穷者也【二一】。

今陛下绍三圣之休烈,仁德远被,天下大定,民乐其生者八十余载矣,而臣窃睹时事,谓可昼夜泣血,非直慟哭太息者,何哉?盖以西、北二敌,祸衅已成,而上下泰然,不知朝廷之將危,宗社之未安也。

臣今不暇广有援引,请粗陈其大概。

窃以契丹宅大漠,跨辽东,据全燕数十郡之雄,东服高丽,西臣元昊,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与中原抗衡,日益昌炽。

至於典章文物、饮食服玩之盛,尽习汉风,故敌气愈骄,自以为昔时元魏之不若也。

非如汉之匈奴,唐之突厥,本以夷狄自处,与中国好尚之异也。

近者復幸朝廷西方用兵,违约遣使,求关南之地,以启爭端。

朝廷爱念生民,为之隱忍,岁益金幣之数,且固前盟,而尚邀献纳之名,以自尊大。

其轻视中国,情可见矣。

又元昊父祖以来,蓄养奸谋\,招纳亡命,虽外示臣节,而內完兵力。

至元昊则好乱逞志,併甘、骪\诸蕃,以拓境土,自度种落强盛,故僭号背恩,北连契丹,欲成鼎峙之势【二二】,非如继迁昔年跳梁於银、夏之间尔。

元昊累岁盗边,官军屡衄,今乘定川全胜之势,而遣人约和,则知其计愈深,而其事可虞也。

议者或谓昨假契丹传导之力,必事无不合,岂不思契丹既能使元昊罢兵,岂不能使元昊举兵乎?况比来辞礼骄抗,殊未屈下,契丹之言,既已无验,亦恐有合从之策,夹困中原。

朝廷若軫西民之劳,暂求休养元元,且以金帛啗之,待以不臣之礼。

臣恐契丹闻之,谓朝廷事力已屈,则又遣使移书,过邀尊大之称,或求朝廷不可从之事。

隳其誓约,然后驱犬羊之觽,直趋大河,復使元昊举兵,深寇关辅,当是时,未审朝廷以何术而御之?或西鄙称藩,专事契丹,陛下亲御六师,临澶渊以待之,即未知今之將卒事力与环卫统帅,比真宗北征时何如?如欲驻蹕北京,以张军势,臣恐敌觽由德、博渡河,直趋京师,则朝廷根本之地,宗庙、宫寢、府库、仓廩、百官、六军室家所在,而一无城守之略,陛下可拥北京之觽却行而救之乎?臣所以谓可昼夜泣血者,诚\忧及於此,冀陛下一寤,而急为拯救也。

朝廷若谓今之盟约,尚可固结,则前三十年之信誓,朝廷何负於彼,而一旦违之哉?彼豺狼之心,见利而动,又可推诚\以待之乎?夫得於先见,预为之防,则功逸而事集。

若变生仓卒,骇而图之,虽使良、平復生,为陛下计,亦不能及矣。

臣是以夙夜思之,朝廷若不大新纪律,则必不能革时弊而弭大患,臣輒画当今所宜先行者七事,条列以献其大略【二三】:一曰清政本。

夫枢密院,本兵之地,今所主多苛碎、纤末之务。

中书公事虽不预闻,恐亦类此。

谓宜詔中书、枢密院,事有例者著为法,可擬进者无面奏,其余微琐,可悉归有司,使得从容谋\议。

赐对之际,专论大事。

二曰念边事。

今政府循故事,纔午即出,欲稍留则恐疑觽,退朝食罢,匆遽签书而去,何暇议及疆事哉?谓宜须未正方出,延此一时,以专边论。

三曰擢贤才。

自承平以来,用人以敘迁之法,故遗才甚多。

近中书、枢密院求一武臣代郭承祐,聚议累日不能得。

谓宜倣祖宗旧制,於文武臣中不次超擢,以试其能。

四曰备河北。

自北敌通好三十余年,武备悉废,近慢书之至,骚然莫知所为。

宜选转运\使二员【二四】,密授经略,责以岁月,使营守御之备,则我待之有素也。

五曰固河东。

前岁昊贼\陷丰州,掠河外属户殆尽,麟、府势孤绝。

宜责本道帅度险要、建城堡、省转餉,为持久之计。

六曰收民心。

祖宗置內藏库,盖备水旱兵革之用,非私蓄财而充己欲也。

自用兵以来,财用匱竭,宜稍出金帛以佐边用,民力可宽而觽心安矣。

七曰营洛邑。

今帝都无城隍之固以备非常,议兴葺则为张皇劳民,不若阴葺洛都以为游幸之所,岁运\太仓羡余之粟,以实其廩庾,则皇居壮矣。

继又陈八事,大略谓:「当今救弊之术,不过选將帅,明按察,丰财利,抑侥倖,进有能之吏,退不才之官,去□食之人,谨入官之路。

然数事之举,谤必隨之。

愿委信辅臣,听其措置,虽有怨谤,断在不疑。

则纲纪渐振而太平可期,二敌岂足为国之患哉!」上嘉纳之。

琦此疏,正史、实录俱不载。

据家传,以为琦既入枢府,即上此疏,条列七事,继上八事。

李清臣行状亦不载此疏,却云琦以九事对天章阁之后,继又献七事。

当是此疏所条列者。

然开天章阁乃九月初三日,琦自枢府出使陕西,实八月十八日,恐开阁时,琦已不在京师,行状未可信也。

若初入枢府,此疏即上,则又恐太早。

疏云中书、枢密院聚议,求一武臣代郭承祐不能得。

而七月二十五日,康德舆初授镇定鈐辖,按欧阳修论李昭亮札子,则德舆实承祐之代也。

今隱度附七事疏於七月末,所称八事与行状九事不殊,今依家传,并附此。

范奏议河北七事,与韩同在四年六月辛卯朔,更详之。

八月乙未朔,封皇第四女为宝和公主。

后五日薨,追封越国公主。

生始三岁,其母张修媛也。

丙申,右正言、知制誥田况为陕西宣抚副使。

范仲淹请选近臣同使陕西,每事议而后行,庶无差失,詔以命况。

天圣编敕既施行,自景祐二年至今,所增又四千七百余条,丁酉,復命官刪定。

翰林学士□育、侍御史知杂事鱼周询、权判大理寺杜曾、知諫院王素欧阳修並为详定官,宰臣晏殊、参知政事贾昌朝提举。

既而修言曾尝盗父妾生子,遂出知曹州,皇恐暴卒。

据实录,曾以十月丙辰出知邓州,不载欧阳修有言,今从本传。

戊戌,詔諫官日赴內朝。

先是,知制誥田况言:「有唐两省自諫议大夫至拾遗、补闕共二十人,每宰相奏事,諫官隨而入,有闕失即时规正,其实皆中书、门下之属官也。

今諫议大夫无復职业,自司諫、正言、知諫院皆遗补之任,而朝廷责其言如大夫之职矣。

而地势不亲,位序不正,在朝廷间与觽人同进退,非所以表显而异其分也。

今筦库□散之吏,尚赴內朝;岂諫諍之臣,不得日奉朝请?臣前在諫院,每闻一事,皆诸处采问,比及论列,或至后时。

今若令諫官得奉內朝,则可以日闻朝廷之事矣。

兼王素、欧阳修、蔡襄皆以他官知諫院,居两省之职而不得预其列,於礼未便【二五】。

欲乞今后並令缀两省班次,所贵名体相称,副陛下选求之意。

」詔送两制详定。

学士承旨丁度等参详:「规諫之官,号清望之选,宴闲紬绎,最为切近。

欲乞今后比直龙图阁及修起居注例,令日赴內朝【二六】。

」从之。

况尝面奏事,论及政体,帝颇以好名为非,意在遵守故常。

况退而著论上之。

其略曰:「名者由实而生,非徒好而自至也。

尧、舜、三代之君,非好名者【二七】,而鸿烈休德倬若日月,不能纤晦者,有实美而然也。

设若谦弱自守,不为恢閎睿明之事,则名从而晦矣,虽欲好之,岂可得耶?方今政令宽弛,百职不修,二敌炽结,凌慢中国。

朝廷恫矜下民横罹杀掠,竭沥膏血,以资缮备,而未免侵軼之忧。

故屈就讲和,为翕张予夺之术。

自非君臣朝夕耻愤,大有为以遏后虞,则愈可忧矣。

陛下若恐好名而不为,则非臣之所敢知也。

陛下儻奋干刚,明听断,则有英睿之名;行威令,慑奸宄,则有神武之名;斥奢汰,革风俗,则有崇俭之名;澄□滥,轻会敛,则有广爱之名;悦亮直,恶諛媚,则有纳諫之名;务咨询,达壅蔽,则有勤政之名;责功实,抑侥倖,则有求治之名。

今皆非之而不为,则天下何所望乎?抑又闻圣贤之道曰名教,忠谊之训曰名节,此髃臣诸儒所以尊辅朝廷,纪纲人伦之大本也。

陛下从而非之,则教化微,节义废,奊詬无耻之徒爭进【二八】,而劝沮之方不行矣,岂圣王率下之意耶?」

己亥,出內藏库紬绢三百万,下三司以助经费。

用韩琦之言也。

詔诸路走马承受公事,非本职不得輒言他事。

辛丑,詔陕西、河东经略转运\司,应本路有策试方略并南省特奏名授官,未该参选长史、司马、文学、助教,不理选限人,未至疲老,愿入缘边官者,並以名闻。

从范仲淹、韩琦奏请也。

丁未,以枢密副使、右諫议大夫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兼翰林学士、右諫议大夫富弼復为枢密副使。

弼犹欲固辞,会元昊使辞,髃臣班紫宸殿门,上俟弼缀枢密院班,乃坐,且使宰臣章得象諭弼曰:「此朝廷特用,非以使北故也。

」弼不得已,乃受。

晏殊以弼其女貋,引嫌求罢相,上不许;又求解枢密使,亦不许。

修媛张氏,宠爱日盛,冠於后庭,忽感疾,进白帝曰:「所以召灾者,资薄而宠厚也。

愿贬秩为美人,庶几可以消咎谴。

」帝许之。

戊申,以张修媛为美人。

己酉,起居舍人、知制誥孙抃\为契丹国母生辰使,洛苑副使溤行己副之。

盐铁副使、工部郎中张□之为契丹生辰使,西头供奉官、閤门祇候丁亿副之。

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鱼周询为契丹国母正旦使,閤门通事舍人李惟贤副之。

工部郎中李鉞为契丹正旦使,东头供奉官、閤门祇候赵牧副之。

仍詔惟贤权更名宝臣、亿为意,以避契丹讳。

諫官欧阳修言:「伏见差孙抃\等使契丹,臣谓朝廷新遭契丹侮慢凌辱之后,必能发愤,每事掛心,凡在机宜,合审措置。

及见抃\等被选,乃知忘忽虑患,依旧因循。

今西贼\议和,事连北敌,中间屡牒边郡,来问西事了与未了。

今专使到彼,必先问及,应对之间,动关利害。

一言苟失,为患非轻,岂可令抃\先往!抃\本蜀人,语音讹谬,又其为性,静默自安,军国之谋\,未尝与议,凡关机事,多不諳详。

臣闻古者遣使,最号难才,不授以辞,许其专对【二九】,盖取其临事而敏,应变无穷。

今抃\既不可预教以言,则將何以应变?苟一疏脱,取笑远人。

其孙抃\,欲乞不令出使,或恐中书不能逆抃\人情,尚守前议,即乞別令一人言语分明、稍知朝廷事者先往,贵不误事。

且契丹君臣颇为强黠,中国常落其计,不是不知【三○】。

今欲雪前耻,虽知未能,其如后患,岂可不虑!伏望圣慈早令两府別议。

」不报。

辛亥,赏捕杀王伦之功,以和州通判、都官员外郎李熙古为职方员外郎、知凤州,京东同提举都巡检、左班殿直、閤门祇候傅永吉为礼宾副使、兼閤门通事舍人,沂州巡检、三班借职宋璘为右侍禁、閤门祇候,指使、散直长行郑安为三班奉职,差使、殿侍李九皋为三班借职,和州编管人前西头供奉官、閤门祇候赵鼎为供奉官,和州歷阳县壮丁张矩为三班奉职,陈明、尚亨並为三班借职,军校许千等迁擢凡七人。

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兵部员外郎徐的亦以功加工部郎中、直昭文馆。

的迁工部、直馆,乃十一月己丑,今并书。

的传云以杀伦故,加工部郎中【三一】,以发滯盐故,又加直馆。

实录俱不载,但於己丑日并书。

今从之。

諫官欧阳修言:

臣近因军贼\王伦等事,累有奏论,为见天下空虚,全无武备。

指陈后汉、隋、唐亡国之鑑,皆兵革先兴,而盗贼\继起,不能扑灭,遂至横流。

又见国家纲纪隳颓,政令宽弛,赏罚不立,善恶不分,体弱势危,可忧可惧。

欲乞朝廷讲求御盗之术,峻行责下之法。

兼闻搢绅之內,忧国者多有封章,皆论贼\事,臣但谓朝廷见已形之患,闻觽多之言,必动於心,略知恐惧。

及闻枢密院戒飭进奏官不使外人知事,方认两省厌苦献言之人。

又见自和州奏破王伦之后,更不讲求御贼\之策。

又认上下已有偷安之意。

殊不知前贼\虽灭,后贼\更多。

今建昌一火四百余人,桂阳监一火七百余人,其余池州、解州、邓州、南京等处,各有强贼\不少。

皆建旗鸣鼓,白日入城,官吏逢迎,饮食宴乐。

其敢如此者,盖为朝廷无赏罚,都不足畏,盗贼\出没,不能禁止。

臣恐上下因循,日过一日,国家政令转弱,盗贼\威势转强,使畏贼\者多,向国者少,天下之势,从此去矣。

臣窃闻京西提点刑狱张师锡,为部內使臣与贼\同坐喫酒及巡检、县尉不肯用心,曾有论奏【三二】,其言甚切。

臣旧识师锡,其人恬静长者,迟缓优柔,不肯生事,今尚有论奏,则天下无贤愚皆为国家忧之,独不忧者朝廷尔。

嗟夫,古之知士能虑未形之机,今之谋\臣不识已形之祸,以患为乐,以危为安。

见盗贼\虽多而时有败者,遂生翫寇之意;见言事者觽而听之已熟,遂有忽人之心。

臣近曾求对便殿,伏蒙陛下语及贼\事,忧形於色;及退,见宰辅闲暇从容,天下之事,深可忧矣。

今建昌、桂阳贼\数不少,想其为害,尤甚王伦,在远更合留意。

今自京发兵,则道远不及,外处就拨,则处处无兵。

欲乞严敕大臣,鉴此已成难救之患,速讲御盗之法,颁行天下,使四方渐为备御,仍早擘画,翦扑诸处见在贼\数。

自有贼\以来,髃臣上言者,皆为自来宽法,所以不肯用心捉贼\,皆乞峻行法令。

近见池州官吏各罚铜五斤【三三】,乃知言者皆不蒙听纳。

臣谓大臣为国计者,寧厌忠言之多,不厌盗贼\之多,乃如此行事尔。

臣前后上言贼\事文字不少【三四】,仍乞类聚,择其长者,讲定法制。

今大臣不肯峻法以绳官吏,盖由陛下不以威刑责大臣,此乃社稷安危所系陛下之事也,伏望留意而行之。

知諫院蔡襄言:「已差范仲淹宣抚陕西,近又除参知政事,未有巡边之日。

窃以西贼\遣使入朝,其言骄慢,必无可从之理。

原其狡心,本无欲和之意,朝廷既罢遣之,其势必须举兵。

况使人在此,未知和与不和,而缘边继奏西贼\点集兵马。

时候渐寒,边事益起,安危之机,在此一举。

仲淹久留边郡,威名在敌,若早令將陛下之威,经制事宜,则关中百姓有休息之期。

如或坚守城寨,使贼\远来无所掳掠,亦足以挫贼\之锐气。

边將虽多,莫如朝廷輟柄臣以临之。

柄臣之中,莫如仲淹自行。

望於西人未行之间,早遣巡边,无使后时以失大计。

」壬子,皇第五女薨,进封鄆国公主。

生甫二岁,母曰御侍冯氏。

癸丑,枢密副使、右諫议大夫韩琦为陕西宣抚使。

先是,范仲淹及任中师分路宣抚,踰月皆未行。

琦言於上曰:「贼\请和无他,则二人遥领宣抚事可矣。

彼若未副所望,必乘忿盗边,当速遣仲淹河东,则臣方壮,可备奔走。

中师宿旧大臣,毋劳往也。

」乃詔琦代仲淹宣抚陕西,而中师卒不行。

欧阳修言:「风闻如定等不久放还。

窃缘此来议论必未谐和,须虑骄贼\猖狂,忿兵致寇,凡关边备,正要枝梧。

伏睹朝旨已差范仲淹、田况等为宣抚使副,今日风闻韩琦以仲淹已作参政,欲自请行,不知是否。

以臣愚见,不若且遣仲淹速去。

琦与仲淹皆是国家委任之臣,材识俱堪信用,然仲淹於陕西军民恩信,尤为觽所推伏。

若仲淹外捍寇兵,而琦居中应副,必能共济大事,庶免后难。

若陛下以新命仲淹,责其展效,则且令了此一事,俟边防稍定,不三两月,可以还朝,既先弭於外虞,可渐修於闕政。

今边事是目下之急,不可迟缓,以失事机。

伏望断自宸衷,趋仲淹速去,以备不虞。

大理寺丞张子奭为祕书丞,与右侍禁王正伦使夏州。

子奭,宗礼子,齐贤孙。

欧阳修言:

臣窃闻昊贼\来人,议论数日,全无逊顺之意。

朝廷又欲遣子奭復往贼\中,仍闻且只令在延州伺候贼\意,待其来迎,方敢前进。

不知果有此议否,若实有之,大为不便。

臣谓方今两议未决,正是各爭名分之时,尤不可自亏事体。

元昊既见朝廷议论不合,必料边防须为准备,其偽以好辞来迎子奭,使我望和而少弛,然后出不意以攻,子奭或被拘留,或遭虐害,以为中国万世之辱,则悔何及焉。

虽不如此,使子奭端坐延州,不来省问,欲归则又虑来迎,久待则寂然无报,进退不得,何耻如之?盖元昊已与中国三次商量,必知难合,子奭之往,又別无议论未尽之事,彼必不急求相见。

则於臣二说,虑有一焉。

臣不知朝廷以昊贼\为可臣乎?若有可臣,则自当以重兵压境,仍选忠厚知谋\之士,直入贼\中,说令臣服;如其不可,则何必遣人?或但欲迁延岁月,不拒绝之,则止当因如定之回【三五】,赐以甘言,许其厚赂,諭以若能逊顺,则使通意边臣,俟得其实,然后定议,乃是未绝其来之意也。

不可令天子使臣待贼\命而进退【三六】,万一遭其拒绝,或被拘执,则於事无益,空损国威【三七】。

为今计者,不若速遣范仲淹严备边境,徐放如定等还,当自为谋\,以求胜算。

乙卯,监察御史蔡稟言:「周制四时饗亲之礼有九,今寺观则车驾一岁再临,未尝荐献,非奉先教民之意。

」上谓辅臣曰:「朕三岁一祠郊庙【三八】而賚及天下,今若岁亲行之,则人皆有覬赏之心。

朕朝夕奉三圣御容於禁中,未尝敢怠也。

」稟,齐弟也。

詔閤门祇候曾任知州军、提点刑狱公事者,依七品例赎铜。

丙辰,以度支判官、司封员外郎郑驤权陕西转运\按察使兼三门发运\使,司封员外郎、判盐铁勾院夏安期为京西转运\按察使兼白波发运\使。

旧制,三门、白波发运\使治河清县,议者以置使烦,而比岁漕益秏,故令陕西、京西兼领之。

驤,河南人。

安期,竦子也。

本志云:旧有三门、白波、黄、渭河水路发运\使一人,判官一人。

庆历三年罢发运\使,其发运\使事分隶陕西、京西两路转运\使,犹存三门发运\判官一员,以白波发运\判官兼知西京河清县事,而添置河阴发运\判官,兼知孟州河阴县事。

丁巳,给空名宣头百道,下陕西宣抚使韩琦,以备赏功。

戊午,罢武学。

改武学教授、太常丞阮逸兼国子监丞,其有愿习兵书者,许於本监听读。

既立武学,议者以为古名將如诸葛亮、羊祜、杜预、裴度等,岂尝专学孙、□,立学无谓,故亟罢之。

此据张唐英政要,刘敞集有议论,当检附。

熙寧五年六月復置。

辛酉,詔陕西比有贼\张海、郭邈山髃行剽劫,州县不能制,其令左班殿直曹元詰【三九】、张宏,三班借职黎遂领禁兵往捕之。

按明年三月庚辰,知潁州柳植,坐军贼\发所部,降官知黄州。

植时领京西安抚使故也。

此云陕西,恐误。

或张海等自陕西转入京西尔,韩琦家传云云,附此年末,可参考。

又何郯乞不除柳植蔡州奏议云:植前知邓州,张海在界內,始图结集,未甚猖炽。

通判、职官建议请行擒捕,植略不听,养成贼\势,焚荡却京西数处州县。

然则张海实起京西也。

太常礼院言:「四时荐饗太庙、奉慈庙、皇后庙,酌献升降乐章,庙皆別辞,唯送神则通用之。

其奉慈及后庙送神乐章,请下学士更撰。

」从之。

知永兴军、龙图阁直学士、兵部郎中□遵路被疾,犹决事不輟。

手自作奏,请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优詔不许。

及卒,上甚悼之,遣官护丧还京师。

遵路事母孝,立朝敢言。

既歿,室无长物,范仲淹分俸賙其家。

壬戌,翰林侍读学士、左司郎中杨偕知越州。

时元昊乞和而不称臣,偕以谓连年出师,国力日蹙,宜权许之,徐图诛灭之计。

諫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累章劾奏:「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討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

陛下未忍加戮,请出之,不宜留处京师。

」帝以其章劾偕,偕不自安,故求外补。

未至越州,改杭州。

癸亥,赠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头朱进为蘄州防御使。

进死事故也。

諫官余靖言:「朝廷啗契丹以金繒,与之再盟,所以惠宽生灵也。

今日报山外事,乃西戎借势欲就过求之谋\,北敌恃觽,必生非意之变。

方此之时,处置论议,动关利害,一失不中,为患非轻。

且今之乡兵最近古制,而杨偕奏请罢去,此议者之不臧也。

河北之將,惟刘貽孙、王果数人而已,近闻貽孙乃为李昭述所奏,欲加之罪,此按察之非当也。

又闻王果为郑戩辟移永兴都监,果諳河北人情,今乃徙之关中,关中急,河北岂不急耶?而徒为此纷纷也。

又刘涣知沧州,刺一逃军,转运\使以为恣暴而降之。

郭承祐罢镇定部署,而固欲得镇州,其偃蹇如此,而朝廷略不加罪。

欲望威行而事举,其可得乎?愿陛下不以边事为略而审裁之。

注释

【一】不可更令为人主侍从「令」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及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八论苏绅奸邪不宜为侍从札子补。

【二】武臣非在兵而愿解官者「兵」,宋会要礼三六之二作「边」,疑是。

【三】甚有年老病患全不得力之人「有」原作「是」,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范文正公集奏议卷下奏乞拣沿边年高病患军员改。

【四】见闕人数「数」字原无,据同上范文正公集补。

【五】本营在外府军者按同上范文正公集作「本营在外州军府者」,疑是。

【六】射亲格式「亲」原作「额」,据同上范文正公集改。

阁本作「中」,义与亲同。

宋代吏籍以射中与否为「亲簄」,有「射亲格」。

【七】拘守常例「拘」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九论郭承祐不可持兵状补。

【八】屈意苟和「和」原作「合」,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同上书改。

【九】缘人户自用兵以来「缘」下原有「边」字,据阁本及范文正公集奏议卷上奏乞罢陕西近裏州军营田、编年纲目卷一二刪。

【一○】所要请凡十一事「要」、「请」二字原互倒,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治蹟统类卷七康定元昊寇边、宋史全文卷八上乙正。

【一一】今公卿士大夫忧国者「忧」原作「爱」,据宋本、宋撮要本及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九论乞廷议元昊通和事状改。

【一二】不敢自专阁本同。

按宋本、宋撮要本及同上欧阳文忠公文集都作「不敢自强」。

【一三】其元昊请和一事「请和一」三字原无,据同上欧阳文忠公文集补。

【一四】屡合对於上前「合」原作「奏」,据宋本、宋撮要本及韩魏公集卷一二家传、宋史全文卷八上改。

治蹟统类卷八仁宗经制西夏要略作「屡合爭於上前」。

【一五】此岂终为便阁本同。

宋本、宋撮要本及韩魏公集卷一二家传都作「此终岂为便」。

【一六】更号吾祖此句下,宋本有「吾祖者盖先时兀卒之名知中国將许其称呼即译为吾祖」二十三字。

【一七】呼为我祖原作「呼之为祖」,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刪补。

【一八】不知虚的「的」原作「灼」,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九论元昊不可称吾祖札子改。

【一九】臣虽知必不能上惑圣聪「虽」原作「確」,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九论西贼\议和利害状改。

【二○】欲急和也「也」字原脱,据同上诸本及同上书补。

【二一】垂千万世而无穷者也「者」字原脱,据阁本及韩魏公集卷一二家传补。

【二二】北连契丹欲成鼎峙之势「北」、「鼎」二字原互倒,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同上韩魏公集乙正。

【二三】条列以献其大略「列」原作「略」,据宋本、宋撮要本及治蹟统类卷八仁宗经制西夏要略改。

【二四】宜选转运\使二员此句上原有「谓」字,据阁本及韩魏公集卷一二家传、同上治蹟统类刪。

【二五】於礼未便「礼」原作「理」、「便」原作「顺」,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宋会要职官三之五二、宋史全文卷八上改。

【二六】令日赴內朝「令」原作「今」,据同上诸本及编年纲目卷一二改。

【二七】非好名者「者」原作「也」,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宋史卷二九二田况传改。

【二八】奊詬无耻之徒爭进「奊」原作「坏」,据宋本、宋撮要本改。

【二九】许其专对「许」原作「详」,据阁本及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九论孙抃\不可使契丹札子改。

【三○】不是不知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九论孙抃\不可使契丹札子作「不可不知」。

【三一】工部郎中「部」字原脱,据阁本补。

【三二】论奏原作「奏论」,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论盗贼\事宜札子乙正。

下同。

【三三】罚铜五斤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论盗贼\事宜札子作「只罚铜五斤」。

【三四】臣前后上言贼\事文字不少「臣」字原无,据同上书补。

【三五】因如定之回「回」原作「面」,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九论乞不遣张子奭使元昊札子改。

【三六】不可令天子使臣待贼\命而进退「天子」二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同上欧阳文忠公文集补。

【三七】空损国威「威」原作「恩」,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同上欧阳文忠公文集改。

【三八】朕三岁一祠郊庙「三」原作「二」,据同上诸本改。

【三九】曹元詰宋会要兵一一之一九同。

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四八外郡寇贼\都作「曹元箉」。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