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送董邵南序"邵南,寿州安丰人。 举进士,不得志,去游河北,公作此送之。 公诗有《嗟哉董生行》,亦为邵南作也。 南下或有"游河北"三字。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性下一情字。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于古,阁作于吾。 云,或作闻,而无邪字。 今按:篇首云"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诸本作"古所云"语,乃相应。 作"吾所闻",犹为近之,而语势已微舛矣。 若曰"吾所云",则都无来历,不成文字,必是谬误无疑也。 然此篇言燕赵之士,仁义出于其性,乃故反其词,以深讥其不臣而习乱之意,故其卒章又为道上威德,以警动而招徕之,其旨微矣。 读者详之。 "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乐毅去燕之赵,赵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张华云:"望诸君家在邯郸西数里。" "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荆轲至燕,爱燕之屠狗者高渐离,日饮燕市,酒酣,歌于市中。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赠崔复州序"公此序,大概与《送许郢州》之意同。 郢、复在唐皆隶山南东道,两序皆言于公ν,又皆言民穷敛急,意必有所属也。 ν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云。 "有地数百里,趋走之吏,自长史、司马已下数十人。
"长史、司马,刺史之佐,唐制,每州刺史而下,长史一人,司马一人。 "其禄足以仁其三族,及其朋友故旧。
乐乎心,则一境之人喜;不乐乎心,则一境之人惧。
丈夫官至刺史,亦荣矣。
"丈上或有大字。 "
虽然,幽远之小民,其足迹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或无"苟有"二字,或无有字。 "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县吏乎?能自辨于县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刺史之庭乎?由是刺史有所不闻,小民有所不宣。
赋有常而民产无恒,水旱疠疫之不期,民之丰约悬于州。
"句。 "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
"州,或作前;县下或有复出县字,皆非是。 "
崔君为复州,其连帅则于公,崔君之仁足以苏复人。
""崔君之仁"上,或有"愈以为"三字。 "于公之贤足以庸崔君,有刺史之荣,而无其难为者,将在于此乎?愈尝辱于公之知,而旧游于崔君,庆复人之将蒙其休泽也,于是乎言。
赠张童子序"子下或有"兵曹"字。 唐制有童子科,公此序甚备。 公贞元八年,陆贽门下及第,童子时亦升于礼部,故谓俱陆公之门人。 "
天下之以明二经举于礼部者,岁至三千人。
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
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
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谓之乡贡。
有司者总州府之所升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
能在是选者,厥惟艰哉!二经章句,仅数十万言,其传注在外,皆诵之,又约知其大说。
"或无大字。 "由是举者,或远至十余年,然后与乎三千之数,而升于礼部矣。
又或远至十余年,然后与乎二百之数,而进进吏部矣,班白之老半焉。
"之老二字,或作者。 "昏塞不能及者,皆不在是限,有终身不得与者焉。
张童子生九年,自州县达礼部,一举而进,立于二百之列;"百下或有人字。 "又二年,益通二经。
有司复上其事,由是拜卫兵曹之命。
"卫,谓左右卫;兵曹,谓兵曹参军。 "人皆谓童子,耳目明达,神气以灵。
余亦伟童子之独出于等夷也。
童子请于其官之长,随父而宁母。
岁八月,自京师道陕南,至虢东,及洛师,北过大河之阳,九月始来及郑。
"洛师,或作洛阳。 及郑,或作反郑云。 此序疑作于郑,序云:"愈与童子俱陆公之门人",是童子以贞元八年升于礼部,又二年拜卫兵曹,盖十年也。 公十年曾往河阳省坟墓,见《祭老成文》,序作于此时,童子岂或郑人邪?今按:"反"字,诸本多作"及"字,盖自洛东出便可至郑,今以北过河阳,故九月始及郑,童子未必为郑人也。 "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饩赂。
""闻"或作"文"。 "五都",当谓雍陕虢蒲洛。 "群吏"以阁、《苑》本定,蜀本讹作"郡吏",今本并讹"吏"为"县",其失远矣。 "或作歌诗以嘉童子,童子亦荣矣。
虽然,愈将进童子于道,使人谓童子,求益者,非欲速成者。
夫少之与长也异观。
""与"或作"于"。 "少之时,人惟童子之异,及其长也,将责成人之礼焉。
""礼"上或无"之"字。 "成人之礼,非尽于童子所能而已也,然则童子宜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可也。
愈与童子,俱陆公之门人也。
慕回路二子之相请赠与处也,故有以赠童子。
""与处"上或有"出"字,非是。 《礼·檀弓》:子路去鲁,谓颜子曰:"何以赠我?"颜子请曰:"何以处我?"义不当有"出"字也。 "
送浮屠文畅师序"公时为四门博士作,后有诗《送文畅师北游》,其略云:"昔在四门馆,晨有僧来谒。 谓僧当少安,草序颇排讦。" 盖谓此也。 "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儒名"或作"名儒",非是。 "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之名",或作"其名"。 "而是",或作"则是"。 "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
吾取以为法焉。
浮屠师文畅喜文章,"或无"浮屠师"三字,"喜"下或有"为"字。 "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
""歌"或作"哥"。 "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宗元为之请,解其装,""请"或作"序"。 "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
""所"下或无"得"字。 "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
""告"下或无"之"字。 "夫文畅,浮屠也。
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
""事为",或作"礼乐"。 "心"下或有"必"字。 "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
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行"上或有"所以"字。 "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江河",或作"河江"。 "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
""渎告之",或无"渎"、"之"二字。 "告",工毒切。 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 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粒"或作"谷"。 "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
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
""大"或作"过","大乎"或作"过于"。 "正"或作"大"。 "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
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为"下或有"之"字。 "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
弱之肉,强之食。
""脱"或作"免"。 "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
""不为"上或无"而"字,"为"下或有"之"字。 "悦"或作"惑"。 "弱"或作"溺"。 "告人"或作"告之"。 "余既重柳请,""请"或作"诗",非是。 "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送杨支使序"或作《送杨八弟支使归府》。 贞元十八年九月,以太常少卿杨凭为御史中丞、湖南观察使,凭奏辟仪之为观察支使。 此序乃贞元二十年公在阳山作。 "
愈在京师时,尝闻当今藩翰之宾客,惟宣州为多贤。
""尝"或作"常"。 "与之游者二人,陇西李博、清河崔群。
""二人"下或有"为"字。 "群与博之为人,吾知之,道不行于主人,"或无"于"字,"于"下或有"其"字。 "与之处者,非其类;虽有享之以季氏之富,不一日留也。
以群、博论之,凡在宣州之幕下者,虽不尽与之游,""尽"或作"得",或别有"得"字在"尽"字下。 "皆可信而得其为人矣。
愈未尝至宣州,而乐颂其主人之贤者,以其取人信之也。
今中丞之在朝,""中丞",乃杨凭也。 "愈日侍言於门下,其来而镇兹士也,""而镇",或无"而"字,"镇",或作"领"。 "有问湖南之宾客者,愈曰:知其客可以信其主者,宣州也;知其主可以信其客者,湖南也。
去年冬,奉诏为邑于阳山,"贞元十九年十二月,公贬连州阳山令。 "然后得谒湖南之宾客于幕下,于是知前之信之也不失矣。
及仪之之来也,闻其言而见其行,则向之所谓群与博者,吾何先后焉?仪之智足以造谋,材足以立事,忠足以勤上,惠足以存下;"本或无"于是知"以下十七字,一本并无"闻其言而见其行"七字,方从阁、杭本,"幕下"即云,"及支使之来也,闻其言而见其行,是知前之信之也不失矣,支使智足以造谋"。 今按:此数本,互有得失,而方尤疏略,独今所定详密有序,且及群、博,与上文相应。 "而又侈之以《诗》、《书》六艺之学,先圣贤之德音,""贤“或作“人"。 "以成其文,以辅其质,宜乎从事于是府,而流声实于天朝也。
夫乐道人之善,以勤其归者,乃吾之心也。
""勤"或"劝"。 "心也"下一有"非文则不能"五字。 "谓我为邑长于斯而媚夫人云者,不知言者也。
工乎诗者,歌以系之。
送何坚序""坚"下本或有"归道州"字。 "
何于韩同姓为近。
""于"或作"与"。 按:何氏出周成王母弟唐叔虞后,十一代孙食采于韩,为列侯,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居江淮,晋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坚以进士举,于吾为同业。
其在太学也,吾为博士,"公时为四门博士。 "坚为生,生、博士为同道。
""生博士",或作"生与博士"。 "其识坚也十年,为故人。
同姓而近也,同业也,同道也,故人也。
于其不得愿而归。
""不"上或有"志"字。 "其可以无言邪?
坚,道州人,道之守阳公贤也。
"或无"贤"字。 贞元十九年九月,以国子司业阳城为道州刺史。 "道于湖南为属州,湖南杨公又贤也。
"贞元十八年九月,以太常少卿杨凭为湖南观察使。 或无"湖南"、"又"字,"杨"作"阳",皆非是。 "坚为民,坚又贤也。
湖南得道为属,道得坚为民,坚归唱其州之父老子弟服阳公之令,道亦唱其县与其比州,服杨公之令。
""杨"或作"阳",非是。 "吾闻鸟有凤者,恒出于有道之国。
当汉时,黄霸为颍川,是鸟实集而鸣焉。
""川"下或有"守"字。 "是鸟",或作"是凤鸟也"。 "若史可信,""史"或作"使"。 "坚归,吾将贺其见凤而闻其鸣也已。
"或无"已"字。 "送廖道士序"公永贞元年自阳山徙掾江陵,道衡山而作。 "五岳于中州,衡山最远。
"衡,南岳也。 "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百数,"或无"之"字,或无"高"字。 "独衡为宗。
""衡"下或有"山"字。 "最远而独为宗,其神必灵。
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
"或无"峻水清而益"五字,非是。 "驶"或作"",音快。 "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
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
""测",如《周礼》"测土深"之"测",或作"侧",下别有"南"字,皆非是。 "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
""州"下或有"之"字。 "气之所穷盛而不过,"或无"盛"字。 "必蜿扶舆磅礴而郁积。
"《选》:"虬龙胜骧以蜿。" "蜿",蜒也;"",蚯蚓也。 "扶舆",相如《子虚赋》:"扶舆猗靡。" "磅礴",《庄子》:"将磅礴万物以为一。" 注:"磅礴,犹混同也。" "蜿",於元切,又音宛。 "",市衍切,又音善。 "磅"音"旁"。 "礴"音"薄"。 "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扶舆磅礴而郁积,""郁"上或无"而"字。 "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白金、水银、丹石、砂英、钟乳、橘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寻之名材,不能独当也。
"或无"英"及"橘柚之包"五字。 "当"下或有"奇"字,非是。 "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而吾又未见也。
其无乃迷惑溺没于老佛之学,而不出邪?""学"或作"教"。 "
廖师郴民,而学于衡山,气专而容寂,多艺而善游,岂吾所谓魁奇而迷溺者邪。
""迷"下或有"惑没"字。 "廖师善知人,若不在其身,必在其所与游;访之而不吾告,何也?于其别,申以问之。
送王秀才序"或作"进士王含"。 "
吾少时读《醉乡记》,"王绩字无功,隋末大儒通之弟也,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 含,其子孙也。 序云:"建中初,天子嗣位。" 当作于德宗之世,次前后篇,当贞元二十年云。 "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乃"上或有"然后"字。 "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或"或作"不",或无"发"字。 "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若颜氏子操瓢与箪,"一云:"颜氏之子,操瓢与箪食",或无"子"字。 "曾参歌声若出金石。
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ろ之托,而昏冥之逃邪?""何"下或有"事"字。 "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
""为"字疑衍。 "
建中初,天子嗣位,"大历十四年德宗即位,十五年正月改元建中。 "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廷"上或有"朝"字。 "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
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或无"又"字。 "思识其子孙。
今子之来见我也,无所挟,吾犹将张之;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
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于其行,姑与之饮酒。
""其世"或作"于世"。 "于其"或作"于是"。 "
送孟秀才序"或注""字,元和五年,刑部侍郎崔枢知举,试《洪钟待撞赋》,孟中第,《唐书·艺文志》有《岭南异物志》一卷,其岭南人欤?据序云:"今年秋,见孟氏子于郴,其十月,吾道于衡潭以之荆。" 此永贞元年十月作。 ,古满切。 "
今年秋,见孟氏子于郴,年甚少,礼甚度,"一作修。 "手其文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矣。
""识"音"志"。 "矣"或作"也"。 "其十月,吾道于衡潭以之荆,累累见孟氏子焉,其所与偕,尽善人长者,吾益以奇之。
""吾益"或作"余益"。 "今将去是,而随举于京师,虽不有请,犹将强而授之,就以其志,""强而"或作"强有",非是。 "况其请之烦邪?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
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不善虽不吾恶,吾将强而拒。
苟如是,其于高爵犹阶而升堂,又况其细者邪?)
送陈秀才彤序"公贞元十九年冬,自御史出为阳山令,过潭州,见陈彤于杨湖南门下。 永贞元年,徙掾江陵,送彤举进士,彤后以元和十三年登第。 "
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非以"或无"以"字。 "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
颍川陈彤始吾见之杨湖南门下,"谓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杨凭也。 "之"下或有"于"字。 "颀然其长,""颀"音"祈"。 "薰然其和。
吾目其貌,耳其言,因以得其为人。
及其久也,果若不可及。
夫湖南之于人,不轻以事接;争名者之于艺,不可以虚屈。
吾见湖南之礼有加,而同进之士交誉也,又以信吾信之不失也。
如是而又问焉以质其学,策焉以考其文,"时公为考官。 "则何信之有。
"诸本"何"下有"不"字。 旧读此序,尝怪"则何不信之有",以下文意断绝不相承应,每窃疑之。 后见谢氏手校真本,卷首用建炎奉使之印,末有题字,云:用陈无己所传欧公定本雠正,乃删去此一"不"字。 初亦未晓其意,徐而读之,方觉此字之为碍,去之而后一篇之血脉始复通贯,因得释去旧疑。 尝谓此于《韩集》最为有功,但诸本既皆不及,方据谢本为多,而亦独遗此字,岂亦不尝见其真本耶?尝以告之,又不见信,故今特删"不"字,而复详著其说云。 "故吾不征于陈,""吾"一作"余",下同。 "而陈亦不出于我,此岂非古人所谓"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者类邪?
凡吾从事于斯也久,未见举进士有如陈生,而不如志者。
""志"上或有"其"字。 今从阁本。 "于其行,姑以是赠之。
送王秀才序"或作王埙。 "
吾常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或无"为"字。 "大而"下或有"其"字。 "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
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远而末益分。
"方从阁本作"引"。 今按:"以"分为"引",盖草书之误,然幸有他本可证,方乃不取,而独信其误,何哉?"
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
故周之书,喜称子方之为人。
""故"下或有"庄"字。 "荀卿之书,""卿"下或无"之"字。 "语圣人必曰孔子、子弓,子弓之事业不传,惟太史公书《弟子传》有姓名字,曰干臂子弓,子弓受《易》于商瞿。
""名字"或作"名耳"。 或云:子弓,《史记》作子弘,《汉书》作子弓。 又云商瞿授子庸,予庸授子弓。 传授之序,与此不同。 干音寒,瞿音渠。 "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
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书"上或有"师"字,非是。 "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吾少而乐观焉。
""吾"或作"余"。 "
太原王埙示予所为文,好举孟子之所道者。
与之言,信悦孟子,而屡赞其文辞。
夫沿河而下,苟不止,虽有迟疾,"或作"疾迟"。 "必至于海;如不得其道也,虽疾不止,终莫幸而至焉。
""幸",或作"得"。 "故学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
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今埙之所由,既几于知道,如又得其船与楫,知沿而不止,呜呼!其可量也哉。
)
荆潭唱和诗序"此谓裴均、杨凭。 唐《艺文志》,有裴均《荆潭唱和集》一卷,诸本作裴,非也。 均字君齐,贞元十九年五月,为荆南节度使。 凭十八年九月,为湖南观察使。 荆即荆南,潭即湖南也。 公以永贞元年,佐均为江陵法曹,详见《外集·河南同官记》。 "
从事有示愈以《荆潭酬唱诗》者,愈既受以卒业,"或作"集",或云"卒业"。 字见《汉·楚元王传》。 "因仰而言曰:夫和平之音淡薄,""之音",或作‘者之语”,非是。 "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至若",或作"若至"。 "气满志得",或作"气得志满"。 "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今仆射裴公开镇蛮荆,"或无"仆射裴"三字。 "统郡惟九。
"荆南管夔、忠、万、澧、朗、涪、峡、江陵九郡也。 "常侍杨公领湖之南壤地二千里。
""之南",或作"南之",或无"之"字。 "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乃能存志乎诗书,寓辞乎咏歌,往复循环,有唱斯和;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铿锵发金石,幽眇感鬼神,"或作"神鬼"。 "信所谓材全而能钜者也。
两府之从事,与部属之吏属而和之,"属音蜀,吏属,之欲切。 "苟在编者,咸可观也。
""在",或作"有",非是。 "宜乎施之乐章,纪诸册书。
从事曰:子之言是也。
告于公。
"谓裴均。 "书以为《荆潭唱和诗序》。
)
送幽州李端公序"李益,时佐幽州刘济幕。 今相国,李藩也。 公因益来东都,序以送之,盖勉其归,使为济言,率先来觐奉职,如开元时也。 "
元年,今相国李公为吏部员外郎,""年"下或有"春"字。 洪玉父云:是年春,公犹在江陵,安得有"偕朝道语"?"愈尝与偕朝,"元年六月,公始自江陵召为国子博士。 "道语幽州司徒公之贤,"贞元二十一年三月,济检校司徒。 "曰:某前年被诏告礼幽州,"二十一年正月,德宗崩,以藩为告哀使,故至幽州。 "入其地,迓劳之使里至,每进益恭。
""里",或作"累",或作"狭"。 "及郊,司徒公红末首、华裤、握刀,左右杂佩,""末"或作"帕"。 华,或作靴。 方从杭本"刀"下有"在"字,而读连下文"左"字为句。 谢本又校作"在右"。 今按:若如方意,则当云"左握刀右杂佩"矣,不应云"握刀在左",亦不应唯右有佩也。 "在"为衍字无疑。 杭本误也。 《礼》疏云:"带剑之法在左,右手抽之为便";则刀不当在右。 谢本亦非矣。 "左右杂佩",当自为一句,《内则》所谓"左右佩用"者也。 华,许戈切。 弓服,(,一作韪,或作在。 阁、杭、蜀、《苑》作张,引《说文》云,"弓施弦为张"。 又云,"服,弓衣也"。 今按:(服,皆弓室也,然《诗》云"言其弓",又曰"交二弓",则字又可通作虚字用矣。 此弓服,谓纳弓于服耳,况弓云施弦与否,于服无利害,作张非是。 (,丑亮切。 "矢插房,"《左传》:"抽矢纳房。" 房,箭舍也。 "俯立迎道左。
"方从阁、杭本"道"作"宾",非是。 "某礼辞曰:"公天子之宰,礼不可如是。"
及府又以其服即事,某又曰:"公三公,不可以将服承命。"
卒不得辞。
""卒"上或有"及馆又如是"一句。 方从阁、杭、《苑》、《粹》无之。 今按:此据次第当有此句。 但下文云,"上堂即客阶,坐必东向",若至馆如此,即是常礼,不足言。 唯在府如此,乃见其尊事天子使者,不敢以主礼自居之意。 当从方本为是。 "上堂,即客阶,坐必东向。
""阶"下一本复出"即客"二字云,《文粹》亦有"即"字,则知古本诚然也。 今按:复出二字,古本虽有,然不知是何文理,不足为正也。 愈曰:"国家失太平,于今六十年矣。 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复平。 (句。 "平,必自幽州始,乱之所出也。 "按:天宝十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范阳,幽州也。 其年岁在乙未,至元和九年甲午,数穷六十,一甲子终矣。 公此序元和四年二月以后为之,故云。 平或作乎。 今按:若作“乎"字而属上句,则下文不应便重出"如开元时乎",下句但云"必自幽州始",而上无"平"字,即又不成文理。 今定作"平",仍属下句。 "今天子大圣,司徒公勤于礼,庶几帅先河南北之将来觐奉职,如开元时乎?”李公曰:"然。"
今李公既朝夕左右,必数数为上言,元年之言殆合矣。
端公岁时来寿其亲东都,"益父时官洛阳,公时亦官洛阳。 "东都之大夫士莫不拜于门。
"或无复出"东都"字。 "大夫士",或作"士大夫"。 "其为人佐甚忠,""佐",谓为幽州从事。 "意欲司徒公功名流千万岁。
请以愈言为使归之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