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与郑相公书"时郑余庆以节镇兴元,《孟东野墓志》云:"兴元尹以币如孟氏赙,且来商家事。" 即此书致谢之意。 《志》云"元和九年八月丁亥,孟氏卒",书必是时也。 "
再奉示问皆缘孟家事,"元和九年三月,以郑余庆为兴元尹,余庆辟孟郊参谋,郊挈其妻行,至阌乡暴卒。 "辞旨恻恻,忧虑深远,窃有以见大人君子笃于仁爱,终始不倦。
伏读感欷,"音希。 "不知所喻。
旧与孟往还数人,昨已共致百千已来,寻已至东都,计供葬事外,尚有余资。
今裴押衙所送二百七十千,足以益业,为遗孀永久之赖。
"东野无子,妻郑氏。 "孟氏兄弟,"郊二弟酆、郢。 "在江东未至。
先与相识,亦甚循善;所虑才干不足任事。
郑氏兄弟,"东野之妻兄弟。 "惟最小者在东都,固如所示,不可依仗;孟之深友太子舍人樊宗师,"孟下或有氏字。 "比持服在东都,今已外除,经营孟家事,不啻如己;前后人所与,及裴押衙所送钱物,并委樊舍人主之,营致生业,必能不失利宜。
候孟氏兄弟到,分付成事,庶可静守,无大阙败。
伏唯不至远忧,续具一一,谘报不宣。
"谘或作咨。 "愈再拜。
与袁相公书"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带平章事,故云相公也。 公前书荐樊于郑,此又荐于袁,后又以状荐于朝,皆见集中。 "伏闻宾位尚有阙员,幸蒙不以常辈知遇,恒不自知愚且贱,思有论荐。
窃见朝议郎前太子舍人樊宗师,"本传不载宗师为太子舍人,《墓志》亦不载,或略之耳。 "孝友聪明,家故饶财,身居长嫡,悉推与诸弟。
"宗师弟宗懿、宗宪。 "诸弟皆优赡有余,而宗师妻子常寒露饥馁,宗师怡然处之,无有难色。
穷究经史,章通句解,至于阴阳、军法、声律,悉皆研极原本。
又善为文章,词句刻深,独追古作者为徒,不顾世俗轻重,通微晓事,可与晤语。
"与或作以。 "又习于吏职,识时知变,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长;退勇守专,未为宰物者所识。
年近五十,遑遑勉勉,思有所试。
阁下倘引而致之,密加识察,有少不如所言,愈为欺罔大君子,便宜得弃绝之罪于门下。
诚不忍奇宝横弃道侧,而阁下箧椟尚有少阙不满之处,"箧或作匮。 少阙,一作阙少,或无阙字。 "犹足更容。
辄冒言之,退增汗慑。
谨状。
与鄂州柳中丞书"公绰,始自御史中丞,出为湖南观察使,后徙鄂岳时,方讨吴元济,诏发岳鄂兵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公绰曰:"朝廷谓吾儒生不知兵邪?"请自行,许之,引兵渡江。 如古名将,每战辄胜。 其为鄂岳观察使,在元和七年云。 "淮右残孽,"一作贼。 "尚守巢窟,"或作窟巢,又作巢穴。 "环寇之师,殆且十万,目语难。
"此用《庄子》语,杭、蜀本作难语,非。 "自以为武人不肯循法度,颉颃作气势,"颉音撷。 颃,胡江切。 "窃爵位,自尊大者,肩相磨,地相属也;不闻有一人援桴鼓,誓众而前者,但日令走马来求赏给,助寇为声势而已!"日或作月。 "
阁下书生也,《诗》、《书》、《礼》、《乐》是习,仁义是修,法度是束。
一旦去文就武,鼓三军而进之,"三,一作六。 "陈师鞠旅,"《诗》:"钲人伐鼓,陈师鞠旅"。 注云:"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 鞠,告也。 "亲与为辛苦,慷慨感激,同食下卒,将二州之牧,以壮士气,斩所乘马,以祭是死之士。
"是,徒计切,踏也,又音提。 "虽古名将,何以加兹!此由天资忠孝,郁于中而大作于外,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
而为戎臣师,岂常习于威暴之事,而乐其斗战之危也哉?
愈诚怯弱,不适于用,听于下风,窃自增气,夸于中朝稠人广众会集之中,"或无会集二字。 "所以羞武夫之颜,令议者知将国兵而为人之司命者,不在彼而在此也。
"而在,或无而字。 "
临敌重慎,诫轻出入,良食自爱,以副见慕之徒之心。
"食或作用,非是。 或无"之徒"二字,又无下之字。 "而果为国立大功也。
幸甚,幸甚!不宣。
愈再拜。
又一首愈愚不能量事势可否。
比常念淮右以靡弊困顿三州之地,"彰义节度使管申、光、蔡三州。 "蚊蚋蚁虫之聚,感凶竖煦濡饮食之惠,"凶竖,吴元济也。 "提童子之手,坐之堂上,奉以为帅,出死力以抗逆明诏,战天下之兵。
乘机逐利,四出侵暴,屠烧县邑,贼杀不辜,环其地数千里,莫不被其毒,洛汝襄荆许颍淮江为之骚然。
丞相公卿士大夫劳于图议,"图或作国,非是。 "握兵之将,熊罴ァ虎之士,"ァ,兽名。 《说文》:"ァ,《豸曼》似狸者,椿俱切。" "畏懦蹙宿,"足迫也。 上子六切,下所六切。 "莫肯杖戈,为士卒前行者。
独阁下奋然率先,扬兵界上,"奋上或有能字。 "将二州之守,亲出入行间,与士卒均辛苦,生其气势。
见将军之锋颖,凛然有向敌之意;用儒雅文字章句之业,取先天下,武夫关其口而夺之气。
"关,一作闭。 "愚初闻时,方食,不觉弃匕箸起立。
岂以为阁下真能引孤军单进,与死寇角逐,"真或作直,非是。 或无单字。 "争一旦侥幸之利哉?就令如是,亦不足贵;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
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惠下或有赐字。 益一作伏。 "
夫一众人心力耳目,使所至如时雨,三代用师,不出是道。
阁下果能充其言,继之以无倦,得形便之地,甲兵足用,虽国家故所失地,旬岁可坐而得。
"岁或作月,又作序。 "况此小寇,安足置齿牙间?勉而卒之,以俟其至,幸甚。
"诸本"幸甚"下复出"幸甚"二字。 "夫远征军士,行者有羁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本军有馈饷烦费之难,地主多姑息形迹之患;急之则怨,缓之则不用命;改孤悬,形势销弱,又与贼不相谙委,临敌恐骇,难以有功。
若召募士人,"召或作占。 "必得豪勇,与贼相熟,知其气力所极,无望风之惊,爱护乡里,勇于自战。
征兵满万,不如召募数千。
"公此议详见《论淮西事宜状》。 "阁下以为何如?倘可上闻行之否?"一作可否。 "
计已与裴中丞相见,行营事宜,不惜时赐示及。
"裴中丞,即度也。 时宪宗遣度视淮西诸军,还奏,多合上旨。 "幸甚!不宣。
愈再拜。
答魏博田仆射书"田弘正,始名兴,先是,田季安为魏博节度使。 元和七年,季安卒,其子怀谏自立,委政于家奴蒋士则。 众怒,胁拜弘正,使主军。 弘正于是图其地,籍其人,以献于朝。 宪宗嘉之,诏检校工部尚书,充魏博节度使,且赐今名。 八年十一月,公以比部郎中,以史馆修撰,为作《先庙碑》。 九年,弘正拜检校尚书右仆射,其年公以考功郎中知制诰,故曰:"蒙恩改职事"也。 "
季冬极寒,伏惟仆射尊体动止万福。
即日愈蒙免,蒙恩改职事,不任感惧。
"诸本无蒙免二字,今从阁本。 今按:蒙免者,蒙田之庇,而得遣免也,连上文为句。 蒙恩者,蒙上之恩,而改职事也,连下文为句。 "使至,奉十一月十二日示问,欣慰殊深,赞善十一郎行,"弘正子布、肇、、早、牟、章。 "已附状,"已下一有会字。 "伏计寻上达。
愈虽未获拜识,尝承仆射眷私,猥辱荐闻,待之上介,事虽不允,受赐实多。
顷者,又蒙不以文字鄙薄,令撰庙碑,见遇殊常,荷德尤切。
安有书问稍简,遂敢自疏?比所《与杨书记书》,盖缘久阙附状,求因间粗述下情。
"或无求字。 间或作闲。 今按:此谓求杨书记,因田之间,为述己意也。 "忽奉累纸示问,辞意重迭,捧读再三,但增惭悚。
仆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位望益尊,谦巽滋甚。
谬承知遇,欣荷实深,伏望照察。
限以官守,拜奉末由,无任驰恋。
谨因使回奉状,不宣。
谨状。
与华州李尚书书"吕本注"绛"字。 以史考之,绛以元和十年二月,出刺华州,又公与绛同年,故曰久故。 蜀本注实字,非是。 "比来不审尊体动止何似?"比或作夜,又作日。 "乍离阙庭,伏计倍增恋慕。
愈于久故游从之中,伏蒙恩奖知待,"或无伏字。 "最深最厚,无有比者;"比或作伦。 "懦弱昏塞,不能奋励出奇,少答所遇。
拜辞之后,窃念旬朔不即获侍言笑,东望殒涕,有儿女子之感。
"或无子字。 《史记》:"非儿女子所知,为儿女子所诈。" 当有子字。 "独宿直舍,"公时以考功郎中知制诰。 "无可告语,展转欷,不能自禁。
华州虽实百郡之首,重于藩维,然阁下居之,则为失所。
愚以为苟虑有所及,宜密以上闻,不宜以疏外自待。
"不下或无宜字。 "接过客俗子,绝口不挂时事,务为崇深,以拒止嫉妒之口,亲近药物方书,动作步趋,以致和宣滞。
为国自爱,副鄙陋拳拳之心,幸甚,幸甚!谨奉状,不宣。
愈再拜。
)
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或作《与友人论京尹不台参书》。 长庆三年六月,以公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敕放台参,后不得为例。 按《魏氏春秋》云:"故事:御史中丞与洛阳令相遇,则分路而行。 以士主多逐捕,不欲稽留。" 然非唐制也。 《顺宗实录》云:"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 尹尚避御史,岂有不台参之理?当时敕放台参,后不为例,则知故事须台参也。 又曰:"时宰相恶御史中丞李绅,欲逐之,特诏公不台参,以激绅,绅果劾奏公,公以诏自解,文刺纷然。 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公为兵部侍郎,而出绅为江西观察使。 绅朝辞泣诉,穆宗遂留绅为兵部侍郎,公复为吏部。" 按贞元十八年,公为四门博士时,荐士十人于陆傪,李绅在焉。 绅昧其平昔之荐而劾公,公既不言,而世亦未有辨之者。 又谓公蹙绅以附逢吉,独王黄州《答丁晋公书》,以谓曲在绅,盖公论也。 "
所示情眷之至,不胜悚荷。
台参实奏云:容桂观察使带中丞尚不台参。
"或无使字。 "京尹郡国之首,所管神州赤县,官带大夫,岂得却不[如](加)。
事须台参,圣恩以为然,便令宣与李绅,不用台参,亦是何典故?赤令尚与中丞分道而行,何况京尹?"方云:吕丞相本改定亦是以下十九字,缀于"事须台参之"下,仍于"却不如"下添"中丞"二字。 庆善云:今本颠倒不可读,当从唐本。 不知洪所谓唐本者何本也?阁、杭、蜀本,只同今文,姑以阙疑可也。 一曰"不用台参"已下,当再出"台参"二字,义亦自通。 今按:二说皆未安。 后说虽差胜,然文意似亦未足,当阙之以俟知者。 "人见近事,习耳目所熟,"人上或有夫字。 "稍殊异即怪之。
其于道理有何所伤?圣君使行,即是故事。
自古岂有定制也?停推巡缘府中褊迫是实,若别差人,即是妄说。
岂有此事?小人言不可信,类如此,亦在大贤斟酌而断之。
流言止于智者,正谓此耳。
客多,自修报状不得。
"或作"不及自修报",或作"不及修报状"。 "伏惟照察。
"照,方作昭。 今按:唐人书帖,用照察字亦多。 "
送陆歙州诗序"陆傪也,或无诗字,或作《送陆员外出刺歙州诗并序》。 并一本自此下为第二十卷。 "
贞元十八年二月十八日,祠部员外郎陆君出刺歙州,朝廷夙夜之贤,都邑游居之良,"居,一作从。 "赍咨涕Д,咸以为不当去。
歙,大州也;刺史,尊官也;由郎官而往者,前后相望也。
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宣使之所察,歙为富州。
宰臣之所荐闻,天子之所选用,其不轻而重也,较然矣。
如是而赍咨涕Д,以为不当去者:陆君之道,行乎朝廷,则天下望其赐;刺一州,则专而不能咸;"或作或,而属下句。 方从阁本作咸,而属上句。 今按:《庄子》有"周遍咸"之语,方本得之。 "先一州而后天下,岂吾君与吾相之心哉?"先上诸本有谓字。 方从阁本云:"杭本讹咸作或,然尚无谓字,蜀本始作或,为今本易为作谓,讹转甚也。" "于是昌黎韩愈道愿留者之心,而泄其思,作诗曰:我衣之华兮,我佩之光;"华一作美。 "陆君之去兮,谁与翱翔。
"诸本如此。 方从阁、杭本,光、翔下皆有兮字,去下无兮字。 今按:古诗赋有句句用韵及语助者,《赓歌》是也;有隔句用韵及兮,而兮在上句之末,韵在下句之末者,《骚经》是也;有隔句用韵,而上句不韵不兮,下句押韵有兮者,《橘颂》之类是也。 今此诗方本若用《赓歌》之例,则华、光有兮而不韵,其去字一句,又并无也;若用《骚经》之例,则光、翔当用韵,而不当有兮,华虽可以有兮,而去复不可以无兮也;若用《橘颂》之例,则下三句为合,而首句不当有兮也。 韩公深于《骚》者,不应如此。 盖方所从之本失之也。 今定从诸本,以《骚经》及贾谊《吊屈》首章为例。 若欲以《橘颂》为例,则止去方本首句一兮字,尤为简便。 但无此本,不敢以意创耳。 "敛此大惠兮,施于一州;今其去矣,胡不为留?我作此诗,歌于逵道;无疾其驱,天子有诏。
送孟东野序"据集贞元十九年,《与陈给事书》云:"《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 此序吕汲公以为是年作。 序云"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 时东野为溧阳尉云。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为一作有。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鸟下阁本有兽字,非是。 "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古夺字,或作夺。
)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方从阁、杭、蜀本去又字,而取下句尤字足成一句,不成文理。 "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按:上文已再言"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矣,则此又言"人声之精者为言,而文词又其精者",故"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又字、尤字,正是关键血脉首尾相应处,方以三本之误,遂去又字,而以尤字属上句,不唯此句不成文理,又使此篇语无次第,其误尤甚,今悉正之。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
"在下或有于字,假下或有之字。 "夔弗能以文辞鸣,"弗或作不,而无能字。 "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以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辞或作说,下或有"于楚"二字。 庄子,蒙人。 蒙,梁地也。 且辞楚威王之骋,未尝仕于楚也。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到、"到在申、韩前,申、韩称之,有书四十六篇。 ,古慎字。 "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其下,方无其字。 "然亦未尝绝也",诸本皆有此句,方从阁本删去。 今按:有此一句,文意乃足,阁本脱也。 "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善下或有鸣字。 浮,方从诸本作淳,唯蜀本及《文苑》作浮。 今按:此数句,皆言魏晋以下文章之病,不应用淳字以美之。 诸本皆误。 "数以急","弛以肆"二句,诸本皆如此,方从谢本删去二以字。 今按:自其声至此四句,当为一例,其第二第四句,古本偶皆脱一字,而方必从之,遂使句之短长参差不齐,而不可读,正与《上李巽书》相似,其意以为必如是然后为古,而不知所谓古者不在是也。 "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诸本如此,方从阁本以乱为词,又从阁、杭本删去"将天"以下十九字。 今按:方本极无理,盖因乱而误为辞,又因辞而转作词耳。 今当改词为乱,又补十九字,文意乃足。 "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魏晋,方作晋魏;或无古字;氏矣,方从阁本无此二字,皆非是。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或无信字,或作善鸣,皆非是。 《左传》云:"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 公虽未必用此语,然亦偶合也。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阁、杭、蜀《苑》则下有有字,非是。 若果有有字,即天下当有者字,更详之。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释或作怿,然者或作者然,云《顾命》:"王不怿",或作"不释"。 释,犹开释也。 按:嘉本作"不释然者",其语本出《庄子》,或本皆误也。 以解,或无以字,非是。 "
送许郢州序"或作《送许使君刺郢州序》,仍注"仲舆"二字,或作"志雍"。 樊云:"志雍字陆,许氏,贞元九年进士。 时于ν节制山南东道,郢于山南为属邑。 是时ν敛民方急,公因志雍之行,序以规之。" 公贞元十八年上于ν书,故云"愈尝以书自通于于公ν"。 此序十九年作也。 "
愈尝以书自通于于公,累数百言。
"公下或有ν字。 "其大要言:先达之士,得人而托之,"要下或有也字。 "则道德彰而名问流;"问或作闻。 "后进之士,得人而托之,则事业显而爵位通。
下有矜乎能,上有矜乎位,虽恒相求而喜不相遇。
"诸本无喜字,方从阁、杭、蜀《苑》,得之。 "于公不以其言为不可,复书曰:"足下之言是也。"
于公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世下或有出群字。 "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是非忠乎君而乐乎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者乎?愈虽不敢私其大恩,抑不可不谓之知己,恒矜而诵之。
情已至而事不从,"事不从,谓不能卒言之也。 "小人之所不为也。
故于使君之行,道刺史之事,以为于公赠。
凡天下之事,成于自同,而败于自异。
为刺史者,恒私于其民,不以实应乎府;"谓观察府。 "为观察使者,恒急于其赋,不以情信乎州。
由是刺史不安其官,"由一作县。 "观察使不得其政,财已竭而敛不休,人已穷而赋愈急,"赋或作怒,非是。 "其不去为盗也亦幸矣。
诚使刺史不私于其民,观察使不急于其赋,)刺史曰:"吾州之民,天下之民也,惠不可以独厚。"
观察使亦曰:"某州之民,天下之民也,敛不可以独急。"
"或无以字。 "如是而政不均,令不行者,未之有也。
其前之言者,于公既已信而行之矣。
"前下或无之字,非是。 既一作即。 "今之言者,其有不信乎?县之于州,犹州之于府也。
有以事乎上,有以临乎下,同则成,异则败者,皆然也。
非使君之贤,其谁能信之?"信或作从,非是。 "
愈于使君,非燕游一朝之好也,故其赠行,不以颂而以规。
送窦从事序"窦平,贞元五年登进士第。 "
逾瓯闽而南,皆百越之地,"瓯或作越,以下文重出越字考之,非是。 或无瓯字,亦非。 越或作粤。 "于天文,其次星纪,其星牵牛。
连山隔其阴,钜海敌其阳,"敌一作,气上蒸也。 方从阁、《苑》作敲云:"敲,横レ也,谓钜海敲荡其南也。" 今按:敲,微扣也,字书训以横レ,而《汉书注》又训レ为发动,盖不以杖末奋击,但以杖身微扣,而发动之,所谓横レ也。 海之为物最钜,其所震荡,岂微扣之谓邪?阁本盖误,而方必为曲说以附之,殊不可晓。 作亦非是,但当作敌,乃当抵对捍之意,与上句隔字正相对也。 "是维岛居卉服之民,风气之殊,著自古昔。
"维一作皆,岛作鸟,居作夷。 气,阁、蜀本作俗。 今按:岛居卉服,已见其民俗之陋。 因又言此,以见其风气之恶。 自是两事,故下文云:"民俗既迁,风气亦随"也。 阁、蜀皆误。 古或作在,非是。 "
唐之有天下,号令之所加,无异于远近。
民俗既迁,风气亦随,雪霜时降,疠疫不兴,"疫或作疾。 "濒海之饶,固加于初。
"或云:"濒,滨也",篆文无滨字,《汉·志》:"濒南山,又濒河十郡。" 只用濒字。 加于,或作如其,非是。 "是以人之之南海者,若东西州焉。
"之之,诸本无复出之字,方从阁、杭、蜀、《苑》,得之。 若或作如。 "
皇帝临天下二十有二年,"临下或有御字。 "诏工部侍郎赵植为广州刺史,"贞元十七年,以工部侍郎赵植充岭南节度使。 "尽牧南海之民。
署从事扶风窦平。
"平,扶风平陵人。 "平以文辞进。
于其行也,其族人殿中侍御史牟,"牟,字贻周,为东都留守判官。 "合东都交游之能文者二十有八人,赋诗以赠之。
于是昌黎韩愈,嘉赵南海之能得人,壮从事之答于知我,不惮行之远也。
"我或作己。 行之远,《文苑》如此。 诸本之或作于,或作"我于行远",或无"行之"二字,皆非是。 "又乐贻周之爱其族叔父,"贻上或有"其宗"二字。 "能合文辞以宠荣之,作《送窦从事少府平序》。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水上执兰招魂。 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用上巳。 时公为四门博士,作此序。 "与众乐之之谓乐,乐而不失其正,"一作节。 "又乐之尤也。
"尤一作光。 "四方无斗争金革之声,京师之人既庶且丰,天子念致理之艰难,乐居安之闲暇,肇置三令节。
"《旧史》云:"贞元四年九月,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 宜任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 五年正月,诏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 此序在贞元壬午癸未间,公为四门博士,其云"肇置三令节",盖谓德宗朝始置耳。 "诏公卿群有司,至于其日,率厥官属,"或无属字。 "饮酒以乐,所以同其休,宣其和,感其心,成其文者也。
三月初吉,实惟其时,司业武公,"下或有少仪二字。 "于是总太学儒官三十有六人,列燕于祭酒之堂,樽俎既陈,肴羞惟时,序行。
"一作有序。 "献酬有容,歌风雅之古辞,斥夷狄之新声,褒衣危冠,与与如也。
"与与,或作愉愉,方从杭、蜀本,云:《诗》:"我黍与与。" 《淮南子》:"善用兵者,陵其与与",皆音余。 今按:《论语》有此全句。 "有儒一生。
"儒一或作一儒。 "魁然其形,抱琴而来,历阶以升。
"以或作而。 "坐于樽俎之南,鼓有虞氏之《南风》,"见《家语》。 "赓之以文王宣父之操。
"见《史记》孔子学琴于师襄事。 "优游夷愉,广厚高明,追三代之遗音,想舞雩之咏叹,及暮而退,皆充然若有得也。
"有下或有所字。 "武公于是作歌诗以美之,命属官咸作之,命四门博士昌黎韩愈序之。
送齐下第序"或作。 考《唐·宰相世系表》,当作。 序云:"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镇",谓齐映也。 以世系考之,映兄弟六人,昭、文、映、、照、煦,无有者,岂后改名或煦耶?诸本或作齐,或作齐曙。 按《登科记》,映大历五年,昭贞元十五年,十一年,煦元和二年,踵登进士第,而亡焉。 "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
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
"下或有也字,或无之人二字,而有也字。 "故上之人行志择谊,"或无故字之字。 "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
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阁、杭、蜀、《苑》无"详明"二字。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
"或无下而字,见《左氏》襄公三年,晋祁奚请老,举仇举子事。 "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或无敢字。 "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
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众下或皆有人字。 "激而举之,乃忠也。
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
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然或作是。 "肤受之诉,不行于君;巧言之诬,不起于人矣。
乌乎!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乌乎,犹呜呼也。 古文於乎,乌乎,呜呼,皆一义。 或作於是乎,非是。 为有,或无为字。 为人向道,诸本皆同。 但向或作乡。 阁、《苑》以人为仁,殊无文理。 盖所谓人者,指应举者而言,为之作向道者,谓指引其道路所向。 如公之于侯喜、侯云长之徒是已。 其作乡者,亦音向,与兵书所谓"以乡人为导"者,音义皆不同也。 "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
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其下或有所字。 "成于私其身。
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
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
若高阳齐生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之兄或无之字。 "为时名相,出藩于南,"于下杭、《苑》有镇字,阁本无。 今按:齐映以贞元七年由桂管改江西。 是时洪州只为江西观察使,至咸通中,乃有镇南之号耳。 杭、《苑》皆误。 "朝之硕臣,皆其旧交。
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其枉,或作岂枉,今从阁、杭、蜀本。 "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
抱负其业,东归于家。
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
若齐生者既至矣,"一云"既屈矣",一作"既不得志矣"。 今按:上文曰"我之未至也",下文曰"我未也",则此作至为是。 "而曰:"我未也。"
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未下或有至字。 "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送陈密序太学生陈密请于余曰:"密承训于先生,今将归觐其亲,不得朝夕见,愿先生赐之言,密将以为戒。 "觐或作拜。 "密来太学,举明经,累年不获选,"经下或有者字。 获下或有其字。 "是弗利于是科也。 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 "唐制:取士有明经科,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三礼科,贞元五年二月置。 "愿先生之张之也。 密将以为乡荣。"
"或无以字。 "
余愧乎其言,遗之言曰:"子之业信习矣,其容信合于礼矣。 抑吾所见者外也?夫外不足以信内,子诵其文,则思其义;习其仪,则行其道,则将谓子君子也。 爵禄之来也,不可辞矣。 科宁有利不利邪?""诵其、习其,或并无其字。 "送李愿归盘谷序"此序贞元十七年作,公年才三十四耳。 东坡云:"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 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 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此序孟州济原县有石本,其间小有异同。 太行之阳有盘谷。 (太行,山名,在怀州。 阳,南也。 盘谷,地名,在孟州济原县。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盘下诸本皆有旋字。 洪氏石本、杭本同,或作桓。 樊氏石本、阁、蜀、《苑》删去。 今按:石本之不同,说见于后。 友人,诸本及洪氏石本皆作友。 樊氏石本作有。 "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于,诸本作於,今从石本。 "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供给之人,名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文苑》赏作赐。 樊氏石本无此六字。 "才满前,"或作俊。 "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天子,诸本作主上。 方从石本。 为上诸本有所字,方从石本删去。 下文"于时者之所为也",同此。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
"诸本如此,石、阁、《苑》作远望。 "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蜀本及洪氏石本之作所。 《苑》、《粹》、樊石本作之。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与其下诸本并有有字,方从石本删去。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上七思切,下七余切。 "口将言而嗫嚅,"上之舌切,又而舌切。 下女居切,又音如。 "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秽污,诸本作污秽,今用石本改。 不羞,一本作弗羞。 辟,石本作法。 "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
盘之中,维子之宫。
盘之土,可以稼。
"诸本作"惟子之稼",今从石、阁如此。 "盘之泉,可濯可沿。
"石、阁、杭本沿作湘,方从蜀本云:"洪庆善以为作湘者,石本磨灭,以阁本意之也。 然此文自如往而复以上,皆二语一韵,以稼叶土,此类固多。 以容叶深,以《诗·七月》、《易·恒卦》卜象考之,亦合古韵,独湘不可与泉叶。 按公《论语笔解》以浴于沂,作沿于沂,政与此沿同义,今只以沿为正。" 今按:方以古韵为据,舍所信之石、杭、阁本而去湘从沿,其说当矣。 然必以《笔解》为说,又似太拘。 今世所传《笔解》,盖未必韩公本真也。 又按:洪庆善云:"石本在济源张端家,皆缺裂不全,惟可濯可湘一句甚明。" 又与方引洪氏磨灭之说不同,不知何故,姑记之,以俟知者。 然其大归,只为从湘字耳,政使实然,亦不足取,其说详于下条云。 或曰,湘字考之《说文》,云烹也。 《诗·采苹》:"于以湘之。" 从湘为正。 "盘之阻,谁争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
"殃,方从洪校石本作央。 又云:"樊本只作殃。" 然阁、杭、蜀本皆作央。 王逸注《离骚》云:"央,尽也,已也。" 方又云:"此文如丛作,俊作,时作[B081],皆石本字也。" 今按:作殃,于义为得。 又按此篇诸校本,多从石本,而樊、洪两石已自不同,未知孰是。 其有同者,亦或无理,未可尽信。 按欧公《集古跋尾》云:"《盘谷序》石本,贞元中所刻,以集本校之,或小不同,疑刻石误。 然以其当时之物,姑存之以为佳玩,其小失不足校也。" 详公此言,最为通论。 近世论者,专以石本为正,如《水门记》、《溪堂诗》,予已论之。 《南海庙》、《刘统军碑》之类,亦然,其谬可考而知也。 "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禁或作御。 "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则或作且。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送牛堪序"此篇或在后卷之首,阁、杭、蜀本置此。 公时为四门博士,堪为太学生,在贞元十九年云。 "
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征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其为业也勤矣。
登第于有司者,去民亩而就吏禄,由是进而累为卿相者,常常有之,其为获也亦大矣。
然吾未尝闻有登第于有司而进谢于其门者,"门上或无其字。 "岂有司之待之也,抑以公不以情?"抑一作御,一无抑字。 "举者之望于有司也,亦将然乎?其进而谢于其门也,则为私乎?抑无乃人事之未思,或者不能举其礼乎?若牛堪者,思虑足以及之,材质足以行之,而又不闻其往者,其将有以哉?"或无将字。 "违众而求识,"众一作俗。 "立奇而取名,非堪心之所存也。
由是而观之,若堪之用心,其至于大官也,不为幸矣。
"于一作为。 "
堪,太学生也;余,博士也。
博士,师属也,于其登第而归,将荣于其乡也,能无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