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卷十六·书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卷十六·书三 韩愈撰 魏仲举编

上宰相书"李肇《国史补》云:"进士得第,谓之前进士。" 公贞元元年登第,后又试博学宏词于礼部,又黜于中书。 此贞元十一年,所以上宰相书求仕,凡三上,不报,是年五月东归。 "正月二十七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伏光范门下,再拜献书相公阁下。

"书下或有于字,时宰相赵憬、贾耽、卢迈也。 《诗》之序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 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或作也。 "其诗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说者曰:菁菁者,盛也。

莪,微草也。

阿,大陵也。

言君子之长育人材,若大陵之长育微草,能使之菁菁然盛也。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云者,天下美之之辞也。

其三章曰:"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说者曰:"百朋",多之之辞也,言君子既长育人材,又当爵命之,赐之厚禄,以宠贵之云尔。

"赐之,赐或作锡。 之或作以。 "其卒章曰:"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说者曰:载,载也。

""载,载也",或作"载者,载也"。 或作"载者,舟也"。 或作"载,舟也"。 "沉浮者,物也。

言君子之于人才,无所不取,若舟之于物,浮沉皆载之云尔。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云者,言若此,则天下之心美之也。

"心上或无之字。 "君子之于人也,既长育之,又当爵命宠贵之,而于其才无所遗焉。

"《邵氏闻见录》云:"退之于文,不全用《诗》、《书》之言,如《田弘正先庙碑》曰:‘鲁僖公能遵其祖伯禽之烈,周天子实命其史臣克,作为《》、《必》、《泮》、《》之诗,使声于庙。 ’其用诗之法如此。 《上宰相书》,解释‘菁菁者莪’,二百余字,盖少作也。" 云云。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王天下不与存焉。

其一曰:"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

此皆圣人贤士之所极言至论,古今之所宜法者也。

然则孰能长育天下之人材,将非吾君与吾相乎?孰能教育天下之英材,将非吾君与吾相乎?"然则下或无孰能至相乎十七字。 欧本云:"存此则与后相应。" 然亦无孰、长、人三字,则非是。 "幸今天下无事,小大之官,各守其职,"或作所。 "钱谷甲兵之问,不至于庙堂。

论道经邦之暇,舍此宜无大者焉。

今有人生二十八年矣,"退之以大历三年戊申生,至贞元十一年乙亥,二十八年也。 "名不著于农工商贾之版,其业则读书著文,歌颂尧舜之道,鸡鸣而起,孜孜焉亦不为利。

其所读皆圣人之书,杨墨释老之学,无所入于其心。

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抑邪与正,辨时俗之所惑,"与或作兴。 "居穷守约,"或无守字。 "亦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怼音队。 "以求知于天下,亦不悖于教化,妖淫谀佞张之说,"音。 "无所出于其中。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

"宫或作宅。 方云:"一亩之宫,本《儒行》语。 公《苗蕃志》‘无宫以归’,今本亦误。" 今按:二字无大利害,公用《儒行》语,亦或有之,然谓其专用宫字,而不得更用宅字,则固矣。 "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恤恤乎,《左》昭十二年之文。 恤恤,忧貌。 "寒不得衣,滨于死而益固,得其所者争笑之,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圃而为师。

悼本志之变化,中夜涕泗交颐。

虽不足当诗人孟子之谓,"子之下或有所字。 "抑长育之使成材,其亦可矣;教育之使成才,其亦可矣。

抑又闻古之君子相其君也,"之字或在君子下,或子下别有之字。 "一夫不获其所,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今有人生七年而学圣人之道以修其身,积二十年,"十下或有一字。 "不得已一朝而毁之,是亦不获其所矣。

伏念今有仁人在上位,若不往告之而遂行,是果于自弃,而不以古之君子之道待吾相也,其可乎?宁往告焉,若不得志,则命也。

"志上或有其字。 今疑志字衍。 "其亦行矣!

《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 不协于极,不罹于咎,"二不字或并作弗。 "皇则受之,而康而色。 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

是皆与善之辞也。

抑又闻古之人有自进者,而君子不逆之矣,"君上或无而字。 "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之谓也。

抑又闻上之设官制禄,必求其人而授之者,非苟慕其才而富贵其身也,"或无贵字。 "盖将用其能理不能,用其明理不明者耳。

下之修己立诚,必求其位而居之者,非苟没于利而荣于名也,"没或作役。 《国语》:"重耳不没于利"。 注:没,贪也。 "盖将推己之所余,以济其不足者耳。

然则上之于求人,下之于求位,交相求而一其致焉耳。

"一其致,或作其致一。 "苟以是而为心,则上之道不必难其下,下之道不必难其上。

可举而举焉,不必让其自举也;"让下或有于字。 "可进而进焉,不必廉于自进也。

"于下或有其字。 "

抑又闻上之化下,"或无之字。 "得其道,则劝赏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则或作其。 疑当并有则其字。 "因人之所欲为而遂推之之谓也。

"或作矣。 "今天下不由吏部而仕进者几希矣,主上感伤山林之士有逸遗者,屡诏内外之臣,旁求于四海,"求下或有儒雅字,雅亦或作士。 "而其至者盖阙焉。

岂其无人乎哉?亦见国家不以非常之道礼之,而不来耳。

"家下或有之字。 "彼之处隐就闲者亦人耳!其耳目鼻口之所欲,其心之所乐,其体之所安,岂有异于人乎哉?今所以恶衣食,穷体肤,麋鹿之与处,犭爰之与居,"音柚。 "固自以其身不能与时从顺俯仰,"从,方作俗。 今按:后卷与《冯宿书》云:"委曲从顺,向风承意。" 则诸本作从顺者,固韩公常用之语也。 方本语意拙涩,非是。 "故甘心自绝而不悔焉。

而方闻国家之仕进者。

"闻下或有今字。 "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试之以绣绘雕琢之文,考之以声势之逆顺,章句之短长,中其程式者,然后得从下士之列。

虽有化俗之方,安边之画,不由是而稍进,万不有一得焉。

"进下或有者字。 "彼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惟恐,或作之恐,或无此二字。 "其影响昧昧,惟恐闻于人也。

今若闻有以书进宰相而求仕者,而宰相不辱焉,而荐之天子,而爵命之,而布其书于四方。

"进或作上。 而宰、而爵或并无而字,而复出天子二字,或无于字。 "枯槁沉溺魁闳宽通之士,必且洋洋焉动其心,峨峨焉缨其冠,于于焉而来矣。

此所谓劝赏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者也,因人之所欲为而遂推之之谓者也。

伏惟览《诗》、《书》、《孟子》之所指,念育才锡福之所以,考古之君子相其君之道,而忘自进自举之罪,思设官制禄之故,以诱致山林逸遗之士,庶天下之行道者知所归焉。

"归上或有依字。 "

小子不敢自幸,其尝所著文,辄采其可者若干首,录在异卷,冀辱赐观焉。

"或无敢字,或无冀字。 冀辱,或作伏垂。 "干黩尊严,伏地待罪。

愈再拜。

后十九日复上书"张子韶曰:"退之平生木强人,而为饥寒所迫,累数千言求官于宰相,亦可怪也。 至第二书,乃复自比为盗贼管库,且云‘大其声而疾呼矣’,略不知耻,何哉?岂作文者其文当如是,其心未必然邪?""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

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

"或无逃字。 "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

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仁或作人,而之下有救字;或作人,而下无之字。 今按:此若作人之救,则正与下句全字为对,而下文再迭其语,亦以二字相对,但觉其语差凡,故今且从方本。 "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

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

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

愚不惟道之险夷,"愚上或有其字,而愚下有也字。 也又或作甚,或有其字,而无也、甚二字。 "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

"或作欤。 "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不下或有之字。 "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

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下或有曰字。 "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

"材或作才。 能不或作不能,而无足字。 相上或无贤字。 "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或无之字,又无也字,或并无"之耳非也"四字;"之为耳"三字或作"为之耳",皆非是。 "非天之所为也。

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或无使及二字,非是。 间或作闻,或作问。 "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礼记·杂记》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曰:‘其所与游辟也,可人也。 ’""或举于管库。

"《礼记·檀弓》曰:"赵文子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 "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

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怜下或有察字。 "愈再拜。

后二十九日复上书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捉其发。

"事见《史记》。 辅相下或有也字。 其急或无其字。 捉或作握。 "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奸下或有人字,无欺字,非是。 "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之在,或无之字。 "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托周公,疑此周公字当是国字。 意下或有以字。 "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捉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或无佞欺字。 "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至比,或作如比。 "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捉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

"余日,或作日余。 "书再上,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

阁下其亦察之。

"或无此六字。 "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

"之鲁、之齐之下,或并有于字。 "则去之宋",或无则字。 "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

故士之行道者,"道下一有也字。 "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

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

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

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

"数音朔。 "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

"不得上或有恐字。 "亦惟少垂察焉。

渎冒威尊,惶恐无已。

"威尊或作尊威。 无已或作无文,非是。 "愈再拜。

答侯继书"继与公同贞元八年进士第。 公时以宏词三试于吏部,不售,故云:"又为考官所辱。" 此贞元十一年上宰相书之前也。 "

裴子自城来,得足下一书;明日又于崔大处,"崔大,名群,字敦诗。 "得足下陕州所留书。

玩而复之,不能自休。

寻知足下不得留,仆又为考官所辱,"官,一作功。 "欲致一书开足下,"开或作闻。 "并自舒其所怀,含意连辞,将发复已,卒不能成就其说。

及得足下二书,凡仆之所欲进于左右者,足下皆以自得之。

"或无以字。 今按:以已通,晋宋人书帖多用以字。 "仆虽欲重累其辞,谅无居足下之意外者,故绝意不为。

"虽欲,或作虽复。 或无之意二字。 "行自念方当远去,潜深伏奥,与时世不相闻,"行或作亦。 当或作将。 奥或作奥。 或无世字。 今按:行疑当作复。 "虽足下之思我,无所窥寻其声光。

故不得不有书为别,非复有所感发也。

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

然其所志,惟在其意义所归。

至于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或无方药二字。 "未尝一得其门户;虽今之仕进者,不要此道,然古之人未有不通此而能为大贤君子者。

"子下或有事字。 者下或有也字。 "仆虽庸愚,每读书,辄用自愧。

今幸不为时所用,无朝夕役役之劳,将试学焉。

力不足而后止,犹将愈于汲汲于时俗之所争,"一作事。 "既不得而怨天尤人者,此吾今之志也。

"此句或无今字。 "惧足下以吾退归,因谓我不复能自强不息,"或无我字。 "故因书奉晓,冀足下知吾之退,未始不为进;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

"或无两之字。 "

既货马,即求船东下,二事皆不过后月十日,有相问者,为我谢焉。

"月十日,或只作旬字。 或无我字。 此下或有"愈再拜"字。 "

答崔立之书"立之,字斯立,贞元四年进士。 唐进士礼部既登第后,吏部试之,中其程度,然后命之官。 公贞元八年第进士,至是三试吏部不售,斯立以书勉之,而公以书答之也。 "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

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或无也字。 "足下犹复以为可教,贬损道德,乃至手笔以问之,扳援古昔,"扳,音攀。 援,于元切。 "辞义高远,且进且劝,足下之于故旧之道得矣。

"之于上或无之字。 得下或有之字。 "虽仆亦固望于吾子,不敢望于他人者耳。

然尚有似不相晓者,非故欲发余乎?不然,何子之不以丈夫期我也。

"或无之字。 "不能默默,聊复自明。

"自明,或作明白。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赋诗,或作诗赋。 "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

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司下或无者字。 "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

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

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退下或有因字。 类于或作类乎。 "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

"忸,音衄。 怩,女夷切。 "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

"所成,或无此二字,或无所字。 "《书》所谓"耻过作非"者也,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乃复自疑,以为所试与得之者,不同其程度;及得观之,余亦无甚愧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

"或无"相如"二字。 "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或无进、者二字。 "仆必知其辱焉。

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五或作数,生或作出。 "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具,或作完。 穷孤,或作孤穷。 "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

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剖,"工人,或作良工。 "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卞和献玉刖足事,见《韩非子》。 刖足下,或有而字。 "且无使者再克。

"或作刖,下同。 ,渠京切。 "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

"后进,或作后振,尤非,或作非尤,非是。 "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或无足下字。 或无复出为字。 或并无二为字,非是。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 (境或作地。 或无境字。 "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

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或无其字。 "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

"见西汉武帝时,匈奴求和亲,博士狄山语。 "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终上或有所字。 "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

二者将必有一可。

足下以为仆之玉凡几献,而足凡几刖也,又所谓者,果谁哉?再克之刑信如何也?"刑或作形。 "士固信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

"信或作伸。 吾下或无之字。 愈再拜。 答李翊书(翊,或作翱,非也。 贞元十八年,陆傪佐主司权德舆于礼部,公以李翊荐于傪,用是其年登第。 此书其十七年所作欤?吕居仁云:"退之此书,最见其为文养气妙处。" "

六月二十六日,"或无此六字。 "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而恭,或作之恭,非是。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外,或作余,非是。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者下或有也字。 焉或作乌。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或无者字。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取于人,或无于字,下一语同。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下或有邪字,非是。 "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余年,或作年余。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两,或作秦。 "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其观于人,"下或有也字。 "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汨音聿。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二则字下或并有心字。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后或作后。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或作府。 "无绝其源",亦作"无虚其府"。 "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或无邪字。 而有"则时用焉"四字。 或并有邪字。 "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施或作垂。 "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或作乎。 "

有志乎古者希矣!"古下或有人字。 "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樊汝霖云:"自三代以还,陵夷至于江左,斯文扫地。 唐兴,贞观、开元之盛,终莫能起。 至贞元末而公出,于是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心以为喜者,大声不入于里耳。 而不笑不足以为道,此公所以喜。 若人人皆见而说之,而誉之,斯亦浅矣。 此所以为忧。 李汉所谓‘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者,其此之谓欤?王荆公乃云‘力去陈言夺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好诋之过也。 汩汩然来矣,浩乎其沛然者,皇甫持正《谕业》所云:‘韩吏部之文,如长江秋注,千里一道。 ’老苏《上欧阳书》亦云:‘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者是也。" 重答翊书(答下或有李字。 "

愈白:李生:生之自道其志可也,其所疑于我者非也。

人之来者,虽其心异于生,其于我也皆有意焉。

君子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入,杭本作人,非是。 "宁有不可告而告之,孰有可进而不进也?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

"方从三本无于字,非是。 余或作愈。 "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

虽然,生之志求知于我邪?求益于我邪?其思广圣人之道邪?其欲善其身而使人不可及邪?"其思上或有求字。 及邪或作及也。 "其何汲汲于知而求待之殊也。

贤不肖固有分矣,生其急乎其所自立,而无患乎人不己知,未尝闻有响大而声微者也,况愈之于生恳恳邪?属有腹疾,无聊,不果自书。

"属下或无有字。 不下或无果字。 "愈白。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或作浙东观察李中丞,或注巽字。 元和五年八月,以巽兼御史中丞,充浙东观察使。 张籍时为太常寺太祝,病眼京师,公于是为之代书。 "

月日,前某官某谨东向再拜寓书浙东观察使中丞李公阁下:"寓或作献。 或无使字。 "

籍闻议论者皆云,方今居古方伯连帅之职,坐一方,得专制于其境内者,"云上或无皆字。 云下或无方字,又无得字。 "惟阁下心事荦荦,"吕角切。 "与俗辈不同。

籍固以藏之胸中矣。

近者阁下从事李协律翱到京师,籍于李君友也,"友上或有朋字。 "不见六七年,闻其至,驰往省之,问无恙外,不暇出一言,且先贺其得贤主人。

李君曰:"子岂尽知之乎?吾将尽言之。"

"言下或无之字。 "数日,籍益闻所不闻。

"不闻,或作未尝。 "籍私独喜,常以为自今已后,"已或作以。 "不复有如古人者,于今忽有之。

退自悲不幸,两目不见物,无用于天下。

"退下或有而字。 "胸中虽有知识,家无钱财,寸步不能自致。

今去李中丞五千里,何由致其身于其人之侧,开口一吐出胸中之奇乎?因饮泣不能语。

"或无能字。 "

既数日,复自奋曰:无所能,人乃宜以盲废;有所能,人虽盲,当废于俗辈,不当废于行古人之道者。

"所能,或并无所字。 "浙水东七州,户不下数十万。

"十或作百。 "不盲者何限。

李中丞取人,固当问其贤不贤,不当计盲与不盲也。

"计下或有其字。 "当今盲于心者皆是,若籍自谓独盲于目尔,其心则能别是非。

"别上或有计字。 是非,或作非是。 "若赐之坐而问之,其口固能言也,幸未死,实欲一吐出心中平生所知见。

"或无心中字。 或无见字。 "阁下能信而致之于门邪?"致或作置。 "籍又善于古诗,"于或作为。 "使其心不以忧衣食乱,阁下无事时,一致之座侧,使跪进其所有,阁下凭几而听之,未必不如听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

"方云:"校本一云敲当作敌。 唐人多使敌字。 如卢仝诗‘敌金玉’,击或作拊,或无之。" 今按:方说敌字甚怪,所引卢仝诗,当亦是误本耳。 "夫盲者业专,于艺必囗,故乐工皆盲。

"诸本专字在必字下,今从《文苑》。 但《文苑》必作也,而下缺一字,疑是精字,更详之。 "籍倘可与此辈比并乎!"或无籍字。 或无比乎二字。 今按:并字疑衍。 使籍诚不以蓄妻子,忧饥寒乱心,有钱财以济医药,其盲未甚,庶几其复见天地日月。 (几下或无其字。 "因得不废,则自今至死之年,皆阁下之赐。

"下或有也字。 "阁下济之以已绝之年,赐之以既盲之视,其恩轻重大小,籍宜如何报也!阁下裁之度之。

"裁下或无之字。 "籍惭腼再拜。

答李秀才书"李下或有师锡字,或注图南字。 李观卒于贞元十年,此书云"故友元宾",则当在十年后作。 "

愈白:故友李观元宾十年之前,示愈别吴中故人诗六章,其首章则吾子也,盛有所称引。

元宾行峻洁清,其中狭隘不能苞容,"苞,或作包。 "于寻常人不肯苟有论说。

因究其所以,于是知吾子非庸众人。

"或有复出庸字,或作"庸庸之众"。 "时吾子在吴中,其后愈出在外,无因缘相见。

元宾既殁,其文益可贵重;思元宾而不见,见元宾之所与者,则如元宾焉。

"杭本无既殁以下八字,非是。 与,方作以。 今按:方以以、与可通用,故从杭本作以,然孰若从诸本之为正邪。 "

今者辱惠书及文章,观其姓名,元宾之声容,恍若相接;读其文辞,"文辞,阁、杭本作命辞,云:"元宾所命意于辞也。" 今按:此文辞指李生所作耳,非谓元宾之辞也。 正使实谓元宾之辞,作命辞亦无理。 "见元宾之知人,交道之不污。

甚矣,子之心有似于吾元宾也。

"矣或作乎。 于或作乎。 "

子之言以愈所为,不违孔子,不以琢雕为工,将相从于此。

愈敢自爱其道,而以辞让为事乎?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读吾子之辞,而得其所用心,将复有深于是者,与吾子乐之,况其外之文乎?"与或作欤,属上句,非是。 "愈顿首。

答陈生书"生下或有商字,或注师锡字。 陈生以书求速化之术于公,公以待己以信,事亲以诚,而告之以言寡尤,行寡悔之说,无异君子之言。 自众人视之,虽若迂阔,而其理实如此。 "

愈白:陈生足下:今之负名誉享显荣者,在上位几人。

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虽其请之勤勤,教之云云,未有见其得者也。

"或无有字。 今按:有字或当在此句其字下。 "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观足下之书,及十四篇之诗,亦云有志于是矣。

而其所问则名,所慕则科,故愈疑于其对焉。

虽然,厚意不可虚辱,聊为足下诵其所闻。

盖君子病乎在己,而顺乎在天;待己以信,而事亲以诚。

所谓病乎在己者,仁义存乎内,彼圣贤者能推而广之,而我蠢焉为众人。

"蠢焉,或作蠢然。 "所谓顺乎在天者,贵贱穷通之来,平吾心而随顺之,不以累于其初。

所谓待己以信者,己果能之,人曰不能,勿信也;己果不能,人曰能之,勿信也,孰信哉?信乎己而已矣。

"方从阁、杭本无果不至信也十字,《文录》并上己字亦无。 今按:此阁、杭本之谬,全无文理,而方信之,误矣。 "所谓事亲以诚者,尽其心,不夸于外,先乎其质,后乎其文者也。

"后上或有而字。 "尽其心,不夸于外者,不以己之得于外者为父母荣也,名与位之谓也。

先乎其质者,行也;后乎其文者,饮食旨甘,以其外物供养之道也。

"行上或有文字。 旨甘或作甘旨。 道下或有者字,非是。 "诚者,不欺之名也。

待于外而后为养,薄于质而厚于文,斯其不类于欺欤?果若是,子之汲汲于科名,以不得进为亲之羞者,惑也!速化之术,如是而已,古之学者,惟义之问,诚将学于太学,愈犹守是说而俟见焉。

"犹或作独。 见下或有知字。 见,胡甸切。 公时为博士也。 "愈白。

与李翱书"与或作答。 "使至,辱足下书。

"或无足下字。 "欢愧来并,不容于心。

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邪?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

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贞元十五年,宣武军乱。 "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

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句或无将安二字。 "此一事耳。

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谓上或有诚字。 城或作诚。 "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之下或有所字。 "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驱或作执。 今按:作驱即属下句,作执即属上句。 详下文亦有"复驱之使就其故地"之文,而"持守执"三字,语太繁复,故当以驱为正。 "仆在京城八九年,"谓应进士时。 "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

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今年加长矣,"长下或有已字,非是。 "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不以上或有得字。 "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或无我字。 "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

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或无今字。 "自尧舜已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污,而处其所可乐哉?"或无安字。 "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为或作如。 "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此谓张建封幕府,谓在南阳公幕中也。 "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

"饱而嬉,或作渴而饮。 杭本嬉作悲,云:"悲者,悲其不得所从故也。" 皆非是。 "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所爱,或作其爱。 少上或有尤字,非是。 知下或有于字。 犹或作尤,非是。 吾下或无岂字。 "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

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孔子上或有昔者字。 瓢饮下一有“在陋巷"字。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圣上或无有字,依上或无之字。 "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

"食,去声。 "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

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

"此候,杭本作候此。 今按:此与《与孟东野书》"春且时尽"相似,说已见于彼矣。 "愈再拜。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