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卷十三·杂著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卷十三·杂著三 韩愈撰 魏仲举编

子产不毁乡校颂"《左传》:"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何毁之?’然明曰:‘若果行此,郑国实赖之。 ’仲尼闻之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国侨字子产,郑大夫,穆公之孙,子国之子。 侨音乔。 "以礼相国,"相去声,下同。 "人未安其教。

"安或作知云:此以教叶侨与嚣,《车辖》诗用韵如此。 "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许尧反。 "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易》:“否臧凶。" 否音鄙。 "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不毁乡校,曰:"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下塞上聋,"文六年《谷梁》云:"上塞则下ウ,下ウ则上聋。" "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国语》:"厉王虐,国人谤。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监,古衫反。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哉或作然。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是道,相天下君。

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君或作者。 交畅旁达,或作旁畅交达,非是。 达或作通。 "於!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理下或有者字。 "

释言"此元和二年春作。 宰相郑,翰林学士李吉甫,中书舍人裴也。 《国语》云:"骊姬使奄楚以环释言。" 注云:"以言自解释也。" 退之作《释言》取此。 "

元和元年六月十日,"或无十日字。 "愈自江陵法曹,诏拜国子博士,始进见今相国郑公。

公赐之坐,"或无下公字。 "且曰:"吾见子某诗,吾时在翰林,职亲而地禁,不敢相闻。 今为我写子诗书为一通以来。"

"我下或有尽字,而无"为一通以"字。 或无"为我"字,而有尽字。 一或作二。 "愈再拜谢,退录诗书若干篇,择日时以献。

"若干或作著于,献下或有之字。 今按:著于篇,虽古语,为施之于此,似不相入,且公亦未必特用此语以为奇也。 "于后之数月,有来谓愈者曰:"子献相国诗书乎?"曰:"然。"

曰:"有为谗于相国之座者曰:"或无为字。 "韩愈曰:‘相国征余文,余不敢匿,相国岂知我哉!’子其慎之。"

"或无之字。 "愈应之曰:"愈为御史,得罪德宗朝,同迁于南者凡三人,"三人,谓公及张署、李方叔也。 "独愈为先收用,相国之赐大矣。 百官之进见相国者,或立语以退,而愈辱赐坐语,相国之礼过矣。 "以或作已。 "四海九州之人,自百官已下,欲以其业彻相国左右者多矣,皆惮而莫之敢,独愈辱先索,相国之知至矣。 赐之大,礼之过,知之至,是三者于敌以下受之,宜以何报?况在天子之宰乎!"敌以或作敌已。 《国语》:“自敌以下则有雠"。 注:"敌,体也。" 今人多用敌已字者,非。 宰下或有相字。 "人莫不自知,凡适于用之谓才,堪其事之谓力,愈于二者,虽日勉焉而不近。

束带执笏,立士大夫之行,不见斥以不肖,幸矣,其何敢敖于言乎!"或无乎字。 "夫敖虽凶德,必有恃而敢行。

愈之族亲鲜少,无扳联之势于今;"扳音攀。 "不善交人,无相先相死之友于朝;"《礼记》:"儒有爵位相先,患难相死。" "无宿资蓄货以钓声势。

"宿资蓄货,或作宿货蓄资。 "弱于才而腐于力,不能奔走乘机抵以要权利。

",许宜反。 要,平声。 "夫何恃而敖?若夫狂惑丧心之人,蹈河而入火,妄言而骂詈者,则有之矣。

而愈,人知其无是疾也,虽有谗者百人,相国将不信之矣,愈何惧而慎欤?”"相国或作宰相,或无欤字。 "

既累月,又有来谓愈曰:"有谗子于翰林舍人李公与裴公者,子其慎欤!"愈曰:"二公者,吾君朝夕访焉,以为政于天下,而阶太平之治。 "或作理。 "居则与天子为心膂,出则与天子为股肱。 四海九州之人,自百官以下,其孰不愿忠而望赐?"不下或有能字,非是。 "愈也不狂不愚,不蹈河而入火,病风而妄骂,不当有如谗者之说也。 虽有谗者百人,二公将不信之矣。 愈何惧而慎?"既以语应客,夜归私自尤曰:咄!"咄字见晋殷浩语。 当没切。 "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

"市有虎,见《战国策》庞葱语。 曾参杀人,见《史记》甘茂语。 "《诗》曰:"取彼谗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小雅·巷伯》诗。 "伤于谗,疾而甚之之辞也。

又曰:"乱之初生,僭始既涵。 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小雅·巧言》诗注云云。 "始疑而终信之之谓也。

孔子曰:"远佞人。"

夫佞人不能远,则有时而信之矣。

今我恃直而不戒,祸其至哉!徐又自解之曰:市有虎,听者庸也;曾参杀人,以爱惑聪也;《巷伯》之伤,乱世是逢也。

"聪或作听,非是。 乱世一作世乱。 "今三贤方与天子谋所以施政于天下,而阶太平之治,听聪而视明,公正而敦大;夫聪明则听视不惑,"听视或作视听。 "公正则不迩谗邪,敦大则有以容而思。

彼谗人者,孰敢进而为谗哉?"进而或作而进。 "虽进而为之,亦莫之听矣,我何惧而慎?"或无而慎字。 "

既累月,上命李公相,客谓愈曰:"子前被言于一相,今李公又相,子其危哉。"

"或无哉字。 "愈曰:"前之谤我于宰相者,翰林不知也;后之谤我于翰林者,宰相不知也。 今二公合处,而会言若及愈,必曰:‘韩愈亦人耳,彼敖宰相,又敖翰林,其将何求?必不然!’吾乃今知免矣。"

既而谗言果不行。

"宰相或皆作相国。 乃今或作今乃。 又无矣字。 既下或无而字。 "

爱直赠李君房别"南阳公张建封也,时为徐帅,公佐其幕。 李君房,张婿也,贞元六年进士。 公此文十五年在徐作。 "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乌可得邪?"乌或作焉。 "吾观李生在南阳公之侧,有所不知,知之未尝不为之思;有所不疑,疑之未尝不为之言。

勇不动于气,义不陈乎色。

"乎或作于。 "南阳公举措施为不失其宜。

"公下或有之字。 "天下之所窥观称道洋洋者,抑亦左右前后有其人乎?"有其或作其有。 "凡在此趋公之庭,"或无此字。 今按:此下疑当有而字。 "议公之事者,吾既从而游矣。

言而公信之者,谋而公从之者,四方之人,则既闻而知之矣。

李生,南阳公之甥也。

人不知者,将曰:"李生之托婚于贵富之家,将以充其所求而止耳。"

故吾乐为天下道其为人焉,今之从事于彼也,吾为南阳公爱之。

"为南上或有能字。 "又未知人之举李生于彼者何辞,"又或作且。 "彼之所以待李生者何道。

举不失辞,待不失道,虽失之此足爱惜,而得之彼为欢忻,于李生道犹若也。

举之不以吾所称,待之不以吾所期,李生之言,不可出诸其口矣,吾重为天下惜之。

"惜或作爱。 "

张中丞传后叙"欧阳文忠跋《张中丞传》后云:"张巡、许远之事壮矣。 秉笔之士,皆喜称述,然以翰所纪,考《唐书·列传》及退之所书,互有得失,而《列传》最为疏略。 虽云史家当记大节,然其大小数百战,智谋材力,亦有过人可以示后者,史家皆灭而不著,甚可惜也。 翰之所书,诚为太繁,然广纪备言以俟史官之采也。" 文忠所云《唐书·列传》者,谓《旧传》,若《新传》,则采翰及公所书并《旧传》为之矣。 "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张籍字文昌,公举荐进士。 "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巡上或无张字。 巡,邓州南阳人。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远,杭州监官人,敬宗曾孙。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开上或疑当有然字。 "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睢阳食尽,巡出爱妾,远亦杀其奴以食士。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蚍蜉音毗浮。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贼将令狐潮闻玄宗已幸蜀,以书招巡。 有大将六人白巡:"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 巡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语或校作悟,灭下或有悟之字。 今按:悟字无理,且从诸本作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其徒上或有而字,或又疑而字当在死字之下,邪上或无之字。 "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诟,或作语,非是。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之卒或无之字。 "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创平声。 "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温公曰:"唐人皆以全江淮为巡、远之功。" 按:睢阳虽当江淮之路,城既被围,若取江淮绕出其外,睢阳岂能障之哉?盖巡善用兵,贼畏巡为后患,不灭巡,则不敢越过其南耳。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之不或无之字,非是。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所拒切。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攻,或作功,非是。 "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府或作州。 "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时诏赠巡扬州大都督,远荆州大都督,皆立庙睢阳,岁时致祭,号双庙。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或无之字。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慷上或无霁云字,非是。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或作。 "曰:"吾归破贼,"归或作师,非是。 "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或无霁字。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欲将或疑衍一字。 "公有言,云敢不死。"

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及巡或作及其,常或作尝。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或无下嵩字。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或无尝字。 "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久或作又。 "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又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巡,开元二十四年进士,刘梦得《嘉话》,载其《谢加金吾表》,有云:"主辱臣死,当臣致命之时;恶稔罪盈,是贼灭亡之日。" 激励将士赋诗有云:"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又《夜闻笛声》诗云:"营开星月近,战苦阵云深。" 观此,则巡之文见矣。 起或作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或无户字。 "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巡怒,须髯辄张。

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或起或作犹起。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

众泣不能仰视。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呼巡或作呼之。 "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嵩无子。

张籍云。

"嵩将上或有而字,为下或有其字,皆非是。 "

河中府连理木颂。

"开元九年正月丙辰,改蒲州为河中府。 《孝经·援神契》曰:"王者德至草木,则木连理。" 公作此颂时,年二十四,犹未第也。 "

司空咸宁王"浑也。 "尹蒲之七年,木连理生于河之东邑。

野夫来告,且曰:吾不知古,殆气之交畅也。

"殆或作始,非是。 "维吾王之德,交畅者有五,是其应乎。

"或无五字,非是。 "训戎奋威,荡戮凶回;举政宣和,人则宁嘉;入践台阶,庶尹克司;来帅熊罴,四方作仪;闵仁鳏寡,不宁燕息。

"仁或作人,非是。 "人乐王德,祝年万亿,府有群吏,王有从事,异体同心,"异体或作上下,非是。 体或作事。 "归民于理。

天子是嘉,俾锡劳王。

"劳去声。 "王拜稽首:天子之光,庶德昭融,神斯降祥。

殊本连理之柯,同荣异垄之禾。

"方云:"三馆本、潮本,之柯皆作枝柯,仍与下文同荣为一句。 今本木作禾,由枝字讹也。" 今按:"殊本连理之柯",即今所颂之木也。 "同荣异垄之禾",即《书》所谓异亩同颖之嘉禾也。 盖追为前日之预言,而泛举其类耳。 司马相如所谓双共抵之兽,其句法亦类此。 如方所定,则理乖语赘,句分而韵不协,失之远矣。 吾之产兹土也久矣,(或无之字,今按:之字疑当作其。 "今欲明于大君,"欲或作将。 "纪于策书,王抑余也;冶金伐石,垂耀无极,王余抑也。

"王余抑也,或作余抑王也,或依上文作王抑余也,方从三本定此。 今按:抑余余抑,盖互文以叶韵耳,作余抑王固无理,作王抑余亦重复,无他奇,当从方本为是。 "奋肆句俞,"上音吁,下音俞。 "不知所如,愿托颂词,长言之于康衢。

颂曰:

木何为兮此祥,洵厥美兮在吾王。

"洵或作询,非是。 "愿封植兮永固,俾斯人兮不忘。

"斯或作其,人或作民。 "

汴州东西水门记"并序公时佐董晋,在汴州作。 陈后山云:"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 以后山语观公诸记,信然。 "

贞元十四年正月戊子,陇西公命作东西水门。

"或无陇西二字,非是。 董晋本仲舒之裔,自广川徙陇西,故云。 "越三月辛巳朔,水门成。

三日癸未,大合乐,设水嬉,会监军军司马宾佐僚属将校熊罴之士,肃四方之宾客以落之。

士女和会,阗郭溢郛。

既卒事,其从事昌黎韩愈请纪成绩。

其词曰:维汴州河水自中注,厥初距河为城,"距或作拒。 "其不合者,诞联锁于河。

"不合或作弗合。 "宵浮昼湛,舟不潜通。

"湛或作沈,舟不方作舟用。 方并从石本。 今按:上下文意,盖言置锁虽足以禁舟之潜通,然未免亏疏宣泄之患,故须作水门耳。 诸本作舟不潜通者是也。 今上文既言置锁,而下文乃云舟用潜通,则是锁为虚设,而其下句亦不应著然字矣。 若以为误,则石本乃当时所刻,不应有误。 然亦安知非其书者之误,刻者之误?况或非所亲见,则又安知非传者之误耶?其说之未尽者,又见于《溪堂》《盘谷》等篇,览者详之。 "然其襟抱亏疏,风气宣泄,邑居弗宁,讹言屡腾。

历载已来,就究孰思。

皇帝御天下十有八载,此邦之人,遭逢疾威,へ童敫呼,"敫音叫。 "劫众阻兵,懔懔栗栗,若坠若覆。

时维陇西公受命作藩,爰自洛京,单车来临,遂拯其危,"拯或作持。 "遂去其疵,弗肃弗厉,薰为大和,神应祥福,五谷穰熟。

既庶而丰,人力有余,监军是咨,司马是谋。

"诸本及石本皆有此二句,方从阁本删去。 云:"阁本盖公晚日所定,当从之。" 今详此二语,疑后人恶监军二字而删之耳。 方氏直谓阁本为公晚年所定,不知何据而云然。 以今观之,其舛误为最多,疑为初出未校之本,前已辨之详矣。 大抵馆阁藏书,不过取之民间,而诸儒略以官课校之耳,岂能一一精善,过于私本?世俗但见其为官本,便尊信之,而不复问其文理之如何,已为可笑。 今此乃复造为改定之说,以钳众口,则又可笑之甚也。 "乃作水门,为邦之郛,以固风气,以寇偷。

"或作。 "黄流浑浑,"胡本切。 "飞阁渠渠,因而饰之,匪为观游。

天子之武,维陇西公是布;天子之文,维陇西公是宣。

"文,方从石、阁、蜀本作醇。 今按:此记,方氏多从石本。 石本固当据信,但上条用字大误,而此醇字亦未安耳。 "河之,源于昆仑;天子万祀,公多受祉。

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来者,知作之所始。

燕喜亭记"燕或作宴。 此记多从石本。 王弘中名仲舒,自吏部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 亭在连州,公为阳山令时作。 阳山,连之属邑云。 "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

"佛下或有之字。 慧下或有者字。 "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甾翳,"燔或作焚。 《诗》:"其甾其翳。" 注曰:"木立死曰甾,自毙曰翳。" 甾,侧师反。 翳,于计反。 "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呀音虾。 "洼者为池,"洼音蛙。 "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

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避或作御。 寒上或有御字。 或作"立屋以游,风雨既除,寒暑既去。" 或作"以御风雨,以除寒暑。" 今从石本云。 《左传》:"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避燥湿寒暑。" "

既成,愈请名之。

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

"其丘上或有名字,有俟下或有德字。 "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名或作言。 者颂从石、阁、杭、蜀本如此,或作颂者。 今按:颂字疑衍文。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石、阁、杭本如此。 或无老字。 而或作者。 "州民之老"或作"州之老民",非是。 "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 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 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名下或有于字。 其侧石本无其字。 直或作多,或作宜,皆非是。 直音值,当也。 《史记》:"樗里子墓正直其北。" 《匈奴传》:"诸将居东方,直上谷。" 或读如字。 地藏,石本无地字。 其人,石本无其字。 "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部下或有侍字,或无郎字,皆非是。 "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田下或有山字。 "涉淅湍,"今邓州有淅江县,以淅水得名。 今按:淅音锡,其县本楚之析邑,《汉书》所谓"析郦"者也。 湍,亦水名,在邓州穰县。 "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爰所家,"爰或作猿,音柚。 "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瑰或作。 "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

"也或作之,石本无也字。 "今其意乃若不足。

《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

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

遂刻石以记。

"石本无而字。 "

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豪,诸本作濠,石或作壁。 《地理志》:"濠,初作豪"。 元和三年改为濠,据退之所记时,尚为豪,作濠误矣。 《通典》以为州名,字本作濠。 今按:颜鲁公《干禄字样》及《唐韵》,亦皆作豪。 而《元和郡县志》云:"濠字中间误去水,元和三年,字又加水",皆与《地理志》合,但《通典》偶脱中间去水一节耳,此濠字当作豪。 此记当在贞元十五年作。 "

书记之任亦难矣!元戎整齐三军之士,"整或作总,士或作事。 "统理所部之,以镇守邦国,"守或作定。 "赞天子施教化,而又外与宾客四邻交;其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祈或作所。 "与所部之政,三军之号令升黜,凡文辞之事,皆出书记。

非闳辨通敏兼人之才,"闳或作宏。 "莫宜居之。

然皆元戎自辟,然后命于天子。

"后或作后。 "苟其帅之不文,则其所辟或不当,亦其理宜也。

南阳公自御史大夫、豪寿庐三州观察使,授节移镇徐州,"贞元四年十一月,置徐泗豪三州节度使,徙建封为之。 "历十一年,而掌书记者三人。

"者下或有凡字。 "其一人曰高阳许孟容,入仕于王朝,今为尚书礼部郎中;其一人曰京兆杜兼,今为尚书礼部员外郎、观察判官;其一人陇西李博,"陇上或有曰字。 "自前乡贡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方为之。

"孟容以文词知名;兼建中初进士,家聚书至万卷;博,公同年进士。 《赠李君房别》云:"李生在南阳公之侧。" 或云,恐是博。 "南阳公文章称天下,其所辟实所谓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者也。

后之人苟未知南阳公之文章,"人苟下或有有字。 "吾请观于三君子;苟未知三君子之文章,吾请观于南阳公可知矣。

蔚乎其相章,"或作扶,或作华。 "炳乎其相辉;志同而气合,鱼川泳而鸟云飞也!"泳或作伏,或无也字。 "愈乐是宾主之相得也,故请刻石以记之,而陷置于壁间,俾来者得以览观焉。

"记下或无之字。 来上或无俾字。 "

画记"苏内翰尝曰:"世有妄庸者,作欧阳永叔语云,吾不能为退之《画记》。 此大妄也。" "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

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兵下或无立字,"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下或有而字。 "骑而被甲载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勺立者二人。

"勺音的。 "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

"徒下或无而字。 驱牧或作骑牧。 今按:徒则非骑矣。 "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或无方字。 "坐而脱足者一人,"坐上或有方涉二字。 "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具或作且,十上或有二字。 "挹且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二或作三。 "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负下或无者字。 今按:一人字,疑在负者之下。 "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妇人或作妇女,而无以字。 "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

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事下或有主字。 为或作焉,属上句,非是。 "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又有上者下者,杭本作"亦有马之下者焉",蜀本同。 但又作亦,阁本作"亦有马焉"。 今按:此句三本皆无理,唯别本作"又有上者下者"而无焉字,乃与上下文意相属,今从之。 "行者,牵者,"牵或作奔,或并无四字。 今按:牵,谓牵而行也。 后有走者,则奔者为重复,当存牵而去奔。 "涉者,陆者,"或无陆者二字。 今按:此承涉者,则陆为方出水也,不当无。 "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或无人立者三字,非是。 "者,"音缬,又下没切。 "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相戏者,"喜下或有而字。 "怒相是啮者,"啮音臬。 "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

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为或作焉,属上句,非是。 "牛大小十一头,"十下或有有字。 "橐驼三头,"橐或作骆,下同。 《汉书·子虚赋》注:"橐驼者,言其可负橐而驼物,故以名。" "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

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旃车三两。

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弓服、矢房、甲胄之属,"音盾。 "瓶、盂、簦、笠、筐、、、釜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二百五十有一。

皆曲极其妙。

"阁、杭本用下有投壶二字,而无器字,非是。 "

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生申叔者,"或无有字。 "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沈存中云:弹棋有谱一卷,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隐起。 李商隐诗:"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谓其中高也。 白乐天诗:"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 谓抹角斜弹,一发过半局。 今谱中有此法。 "余幸胜而获焉。

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

"工下或皆无人字,或作丛。 "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

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

"感上或有所字,或无"若有感然"四字。 "少而进曰:"噫,余之手摸也,"摸上或有所字,或作“手之所摹也"。 "亡之且二十年矣。

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国一作故。 "绝人事而摸得之,游闽中而丧焉。

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

"来上或有日字,为上方无始字,今以下文夙好之语推之,当有。 "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

蓝田县丞厅壁记"崔立之,贞元四年进士。 公尝寄其诗曰:"连年收科第,如摘颔下髭。" 《记》谓"再进再屈于人",屈当作出字,乃与诗意合。 "

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

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

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

"雁或作凫,曰下或有丞字。 "丞涉笔占位署,惟谨。

"涉或作濡。 "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

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

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

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

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谚,或作劾,或作该。 方从《文苑》云:"谓谚语之所举计者,以丞为慢之最,且至以相訾也。" 数,所矩切。 訾,将此切。 ,牛刀切。 "

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涵或作澄,大以或作以大。 "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囗人。

"杭本无再进二字,《文苑》无下再字,而屈下一字,皆作千字,又多作于字。 方云:"斯立贞元四年进士,六年中博学宏词,再进而屈千人也。" 今按:杭、《苑》皆脱字,方从《苑》为误。 但唐人试宏词者甚少,如贞元九年,仅三十二人而已,作千人恐非是。 或疑千当作其,如云屈其坐人也,然无所据,姑仿《穆天子传》阙其处,以俟知者。 "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

始至,喟曰:"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

既噤不得使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

则尽去牙角,"音蘖。 "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

"喟下或皆有然字,负余上方有喜字,云:喜音许吏切。 《黄霸传》:"少学律令,喜为吏。" 岸下方无而字。 为之,方作为文,而读连下句,曰为文丞言犹文具也。 今按:文丞,不成文理,方说之僻,类如此。 "

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按丞字或疑为衍文。 "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

庭有老槐四行,南墙钜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梃从木,《说文》:"梃,一枚也。" "水氵虢氵虢循除鸣。

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哦其间。

"日下或有吟字。 "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

新修滕王阁记"滕王阁在洪州,公自袁州作此记,凡五百五字。 首尾叙其不一到为叹,而终之曰:"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 盖叙事之外,所以寄吾不尽之意。 欧阳永叔为襄守史中辉记岘山亭,尹师鲁为襄守燕公记岘山亭,苏子美为处守李然明记照水堂,苏子瞻为眉守黎希声记远景楼,四者其辞虽异,而大意略同。 岂作文之法当如是耶?抑亦祖公此意而为之也。 "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或作尝。 临观或作登临。 "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滕王名元婴,高祖之子。 永徽中,为洪州都督,作此阁。 "有瑰伟绝特之称。

"特,阁本作时,非是。 "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注或云:王勃作游阁序,王绪作赋,今中丞王公为从事日作修阁记。 或并无。 "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或无事字,揭或作潮。 "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

袁于南昌为属邑,"于上或无袁字。 "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倘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诸本皆同,方独从《文苑》无"及其无事且还,倘得一至其处"十二字。 而偿作赏,下又增适字。 今按:叙事当如诸本,乃有曲折,而其先公后私,不以游览杂乎受命之重,尤得事大府之体,与"聘礼既受饔饩,然后请观,乃从下门而入。" 意亦相似。 如方所定,则皆失之。 而"窃寄目赏",语意生涩,适所愿亦不若偿字之稳也。 "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太原王公,即仲舒也。 《旧史》:"元和十五年六月戊寅,以中书舍人王仲舒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江西观察使。" "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

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

"行上《文苑》有而字,非是。 "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生,方从《文苑》作施。 今按:下字对偶,《文苑》亦非是。 "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日或作月。 "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或无矣字。 "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

"浃音接。 "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

"与,去声。 "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 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 "理或作治,所上或无公字。 "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乌或作胡,杭、《苑》作乎。 今按:作乎语意轻脱,不类公文,亦非寮属所得施于其长者。 盖本作乌,自乌而胡,又自胡而讹耳。 大抵此篇《文苑》多误。 "公应曰:"诺。"

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

"《前汉》:"为其泰漫漶而不可知"。 注:"漫漶,不分别貌。" 漫,莫切。 漶,胡馆反,又乎贯反。 破或作故。 鲜或作圭。 说见《祭湘君夫人》文。 今按:瓦砖坚物,破缺乃不可用,而故则无甚害也。 且修屋而尽易其故,则是新作,而非修之谓矣。 作故非是。 "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

"而下或有赏焉字,子下或无其字。 "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某或作五。 "科斗书后记"元和十一年六月四日作。 "

愈叔父"名云卿,仕终礼部侍郎。 "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天下之欲铭述其先人功行,取信来世者,咸归韩氏。

"上元辛丑,特进试鸿胪卿兼御史中丞田神功平刘展于淮西,云卿为《平淮碑》,又为《丞相赠太子太师崔圆庙碑铭》,二碑并载姚铉《文粹》。 李太白《武昌宰韩君去思碑》云:"云卿文章冠世"。 皇甫持正《公神道碑》云:"先叔父云卿,当肃代朝,独为文章官。" 李习之志其妻母墓曰:"礼部君好立义节,有大功于昭陵,其文章出于时,而官不甚高。" 习之妻,云卿孙女也。 观此,则公所云,盖可见矣。 "于时李监阳冰,独能篆书,而同姓叔父择木善八分,"择木,代宗时官礼部尚书。 杜子美《李潮八分歌》云:"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以来数八分"。 同姓,阁、蜀本如此,或只作配。 善或作盖,或作盖能,非是。 今按:《礼》云:五世祖免,杀同姓也。 公于择木,已无服矣,故以同姓言之。 "不问可知其人,不如是者,不称三服,故三家传子弟往来。

贞元中,愈事董丞相幕府于汴州。

"董丞相晋,贞元中镇汴州。 "识开封令服之者,阳冰子。

"服之或作复之。 "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汉卫宏《官书》。

"《官书》,《新唐·志》作《字书》,考之《杜林传》及《陈蕃传》注,非也。 卫宏字子敬,光武时为议郎。 "两部合一卷,愈宝蓄之而不暇学。

后来京师,为四门博土,识归公。

"归登,字冲之。 "归公好古书,能通之,愈曰:"古书得其据依,盖可讲。"

"或无其字。 据依,或作依据。 《左氏》:"无所据依。" "因进其所有书属归氏。

元和来,愈亟不获让,嗣为铭文,荐道功德。

思凡为文辞,宜略识字,"或无道字,识下或有古字。 "因从归公乞观二部书,得之,留月余。

张籍令进士贺拔恕写以留愈,"或无愈字。 "盖得其十四五,而归其书归氏。

十一年六月四日,右庶子韩愈记。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