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告祭上"立君建都封国告宗庙附"
尧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 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谦逊,自谓德不足以嗣也"。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上日,朔日也。 终者,尧终帝位之事,而舜受之也。 文祖,尧始祖之庙,未详所指为何人也"。
在玑玉衡,以齐七政"在,察也。 言初摄位,乃察玑衡,以审七政之所在,犹今浑天仪也";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肆,遂也。 类、、望,皆祭名。 《周礼·肆师》:"类造于上帝。" 注云:"郊祀者,祭昊天之常祭。 非常祀而祭告於天,其礼依郊祀为之,故曰类。 如《泰誓》武王伐商,《王制》言天子将出,皆云‘类于上帝’是也。 上帝,天也。 ,精意以享之。 宗,尊也。 所尊祭者,其祀有六。 《祭法》:“埋少牢於泰昭,祭时也;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王官,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 山川、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望而祭之,故曰望。 遍,周遍也。 群神谓邱陵、坟衍、古昔圣贤之类。 言受终观象之后,即祭上下神,以摄位告也"。
舜曰:
"来,禹!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朱子曰:“历数者,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气节之先后也。" "。”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
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再辞曰固。 毋,禁止之辞。 正月,次年正月也。 神宗,说者以为舜祖颛顼而宗尧,因以神宗为尧庙,未知是否。 如帝之初,即上篇所记齐七政、修群祀、期诸侯等事也"。
汤既黜夏命,告于上天神后曰:"予小子履,敢用元牡"殷家尚白,未变夏礼,故用元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言桀居帝臣之位,罪过不可隐蔽,以其简在天心之故"。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武王克殷,厥四月,哉生明"哉,始也。 始生明,月三日也",王来自商,至于丰"丰,文王旧都",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服与"复"同,不复用也"。
既生魄"生魄,望后也",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
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燔柴祭天,望祀山川,告武功之成也"。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武王克商,迁九鼎於洛邑,欲以为都,故成王居焉"。
惟二月既望"朱子曰:"林曰:‘《汉志》曰:周公摄政七年,二月乙亥朔,庚寅望。 ’"",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于丰"於已望后六日,成王从镐京至於丰,以迁都事告文王庙",惟太保先周公相宅"太保,三公官名,召公也"。
越若来三月,惟丙午フ,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厥既得卜,则经营"フ,明也。 月三日明生之名。 林曰:"《汉志》曰:是年三月甲辰朔,三日丙午,与卜既望同意。" 刘谏议曰:"越与‘粤’同,粤若,发语声也。 来三月,犹言明月也。 戊申,三月五日也。" 叶曰:"《周官·大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 ’注曰:‘经营规度其城郭、郊庙、朝之住处。 ’"王氏曰:"经其南北而四营之也。" 度,待洛反"。
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越五日甲寅,位成"洛,洛水之北。 疏曰:"庚戌,三月七日;甲寅,三月十一日也。 庶殷,言本是殷民也。" 叶曰:"攻位者,辟荆棘,平高下,以定所经营之位也。" "。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传》曰:"翼,明也。" 疏曰:"乙卯,十二日也。" 苏氏曰:"遍观所营也。 按后篇,是日再卜。" "。
越三日丁己,用牲于郊,牛二"告立郊社位於天,以后稷配,故二牛。 疏曰:"丁已,十四日也。" "。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告立社稷之位,用太牢也。 社稷共牢。 疏曰:"戊午,十五日也。" 《礼》,成庙则衅之,此其衅之礼欤?庙有土木之工,故郊社先成而衅之也。 此当有告卜事。 《召诰》"。
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朱子曰:“始举殷家之礼。" 疏曰:"虽有损益,以其从殷而来,犹前篇之‘庶殷’也。" 王氏曰:"殷,盛也,如五年再殷祭之殷。 周公既制礼作乐,而成王於新邑举盛礼以祀,凡典籍所无而於义当祀者,咸次秩而祀之。 疑即篇末十二月戊辰之祭,史述其语於前,而记其事於后也。" "。
予齐百工,从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此本其摄政时言也。 齐百工,谓百官总己以听也。 周谓宗周也。 言我所总百官,今使之从王於周,而我则未敢归周,恐新邑之有事也"。
今王即命曰:
记功,宗,以功作元祀"今王乃命曰:我记人之功而尊之,又以此功因新邑殷祀而告之神明矣。 王氏曰:"记功,盖若纪于太常、藏在盟府之类也。" 见《洛诰篇》"。”
《小宗伯》:"国大贞,则奉玉帛以诏号"号,神号、币号。 郑司农云:“大贞谓卜立君,卜大封。" 疏曰:"此‘国大贞’,则《大卜》所云‘凡国大贞,卜大封之等,视高作龟’者是也。" 又曰:"此言卜事,而云‘神号’者,按《大祝》有神号、币号。 又按《天府》职云:‘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美恶。 ’郑云:‘问事之正曰贞。 谓於龟。 大卜职大贞之属。 陈玉,陈礼神之玉。 龟有天地四方,则玉有六器者与?’此既言玉帛,明亦有六币以礼神也。" 《春官》。 《大卜》:"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高作龟。" "。”
戊辰,王在新邑"洛邑也",祭岁,文王も牛一,武王も牛一。
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明月,夏之仲冬,始於新邑祭,故曰"祭岁"。 古者,褒德赏功,必於祭日,示不敢专也。 特加文武各一牛,告曰:尊周公,立其后为鲁侯"。
王宾,杀,咸格,王入太室"王宾异周公,杀牲精意以享文武,皆至其庙亲告也。 太室,清庙。 裸鬯告神。 太室,马氏曰"庙中之夹室"也",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王为册书,使史逸诰伯禽封命之书,皆同在祭日"。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朱子曰:"赋也。 旬,遍;宣,布也。 召公,召康公也。 肇,开;戎,女;公,功也。 言王命召虎来此江汉之许,遍治其事,以布王命。 而曰:昔文武受命,惟召公为桢,今女无曰以予小子之故也,但自为嗣女召公之事耳。 能开敏女功,则我当锡女以祉福,如下章所云也。" "。
尔圭瓒,鬯一卣。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赋也。 ,赐;卣,樽也。 文人,先祖之有文德者,谓文王也。 叙王赐召公策命之词,言锡尔圭瓒、鬯者,使之以祀其先祖;又告於文人,而锡之山川、土田,以广其封邑。 《大雅·江汉》诗"。
平王锡晋文侯鬯、圭瓒。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鬯一卣"当以锡命告其始祖,故赐鬯。 《文侯之命》"。"
襄王使大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大宰文公,卿士王子虎也。 内史兴,周内史叔兴父。 晋文公,献公之子,惠公异母兄重耳也。 命,命服也。 诸侯七命,冕服七章"。
上卿逆于境"逆,迎也",晋侯郊劳"郊迎用辞劳也。 劳音来号反",馆诸宗庙"馆,舍也。 舍於宗庙,尊王命也",馈九牢"牛、羊、豕为一牢。 上公饔饩九牢。 饔,一恭反。 饩,休气反",设庭燎"燎,力召反。 设大烛於庭,谓之庭燎"。
及期,命于武宫"期,将事之日也。 武宫,文公之祖武公之庙也。 命,受王之命",设桑主,布几筵"主,献公之主也。 练主用栗,虞主用桑。 《礼》,既葬而虞,虞而作主,天子於是爵命世子。 世子即位,受命服也。 献公死己久,於此设之者,文公不欲继於惠、怀,故立献公之主,自以子继父之位,行未逾年之礼"。
大宰莅之,晋侯端委以入"说云:"衣元端,冠委貌,诸侯祭服也。" 昭谓:"此士服也。 诸侯之子未受爵命,服士服也。" 衣,於既反。 冠,古乱反"。
大宰以王命命冕服"冕,大冠也。 服,衣也。 音鳖",内史赞之,三命而后即冕服"赞,道也。 三命,三以王命命文公,文公三让后就"。
既毕,宾、飨、赠、饯如公命侯伯之礼,而加之以宴好"宾者,主人所以接宾,致饔飨之属。 飨,飨食之礼。 赠,致赠贿之礼。 饯,谓郊送饮酒之礼。 如公命侯伯之礼者,如公受王命,以侯伯待之之礼,而又加之以宴好也。 大宰,上卿也,而言公者,兼之。 飧音孙。 好,去声"。
内史兴归以告王曰:"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 逆王命敬"告,古毒反谓上卿逆於境,晋侯郊劳",奉礼义成"谓三让、宾飨之属皆如礼。 《国语·周语》"。 封诸侯於庙者,示不敢专也,明法度皆祖之制也,举事必告焉"《白虎通》"。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於大庙,示不敢专也。 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於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於其庙"一献,一尸也。 舍当为“释"。 非时而祭曰奠。 疏曰:"云一献知非初及朝践馈食之一献,必为一尸者,以一尸之前,皆为祭事,承奉鬼神,未暇册命,而尸食已毕,祭事方了,始可以行其爵赏及赐劳臣下。 此一献则上尸饮五、君献卿之时也。 若天子命群臣,则不因常祭之日特假於庙,故《大宗伯》云‘王命诸侯则傧’,注云‘王将出命,假祖庙,立依前南乡’是也。" 《祭统》"。
汉文帝即皇帝位於代,入未央宫,还坐前殿。
十月辛亥,见於高庙。
按:古之受终革命者,必告於天地、祖宗。
尧舜之禅让,汤武之征伐,未之有改。
汉承秦后,典礼堕废,以古人所以郊祀天地者,施之五之淫祠,而未尝有事天地之礼。
高皇帝平秦灭项,诸侯王推戴即皇帝位於水之阳,亦不闻有燔燎告天之事,於义阙矣。
至文帝以后,则凡嗣君即位,必谒见高庙,亦受命祖宗之意,故载於此。
后不备录。
武帝元狩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
古者,封国必告於庙社而册之,示不敢专也。
汉制未闻。
太史公《三王世家》载武帝从大司马去病之请,册立齐、燕、广陵三王。
册书有"庙立"二字,则亦必有告庙之礼云。
光武建武元年,即皇帝位於高阝,为坛营於高阝之阳,祭告天地。
用元始中郊祭故事,六宗群神俱从,末以祖配。
天地共犊,余牲尚约。
其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民父母,秀不敢当。 群下百僚,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弑窃位,秀发愤兴义兵,破王邑百万众於昆阳,诛王郎、铜马、赤眉、青犊贼,平定天下,海内蒙恩。 上当天心,下为元元所归。 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秀犹固辞,至於再,至於三。 群下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 ’敢不敬承。"
魏文帝黄初元年十月,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
乃为坛於繁阳,魏王登受禅,燎祭天地、五岳、四渎曰:"皇帝臣丕敢用元牡昭告於皇皇后帝: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 推术数者,虑之古道,咸以为天之历数,运终兹世,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魏家受命之符。 汉王以神器宜授於臣,宪章有虞,致位於丕。 丕震畏天命,虽休勿休。 群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将士,洎於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群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 ’丕祗承皇象,敢不钦承。 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 谨择元日,与群寮登坛受命玺绶,告类於尔大神。 唯尔有神,尚飨永告,兆民之望,祚於有魏世享。"
建安二十六年,汉中王即位於成都武担之南,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元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汉有天下,历数无疆。 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 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 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 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 备虽否德,惧忝帝位,询於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 ’率土式望,在备一人。 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邦将湮於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 燔瘗,告类於天神。 惟神飨祚於汉家,永绥四海。"
晋武帝太始元年冬十二月,帝受魏禅,设坛於南郊,柴燎告类於上帝。
按自魏晋以来之君,受禅即帝位,皆有燔燎告天之事。
册文大概称述天命人心以自负,而其实则欺孤弱寡以取天下,而矫诬其词耳。
故不复录。
元帝为琅琊王,将即极位告庙,王导书问贺循云:"或谓宜祭坛拜受天命者,或谓直当称亿兆群臣告四祖之庙而行者,若尔,当立行庙。 王今固辞尊号,俯顺群情,还依魏晋故事。 然魏晋皆禀命而行,不知今进玺当云何?"循答曰:"愚谓告四祖之庙而行。 《蜀书》,刘先主初封汉王时,群臣共奏上勋德,承以即位。 今虽事不正同,然议可方论。"
"导又书曰:"得刁仆射书曰:‘如此,京兆是宣帝祖,章郡是父也。 至惠帝为七庙;至怀帝,京兆府君应落。 ’想足下亦是识。 刁侯不欲告惠、怀二帝,不知於礼云何?"循答曰:"古礼及汉氏之初,皆帝帝异庙。 即位大事,谒於太祖。 故晋文朝於武宫,汉文谒於高庙也。 至光武之后,唯有祖宗两庙而已。 祖宗两庙,昭穆皆共堂别室。 魏晋依之,亦唯立一庙。 则一庙之中,苟在未毁,恐有事之日,不得偏有不告。 然人不详太庙定议,不敢必据欲依古礼,惟告宣帝一庙。 今意以祖宗非一,且太庙合共。 事与古异,不得以古礼为断。" "
太常问:"今封建诸王,为告庙不?知告,庙册与告诸王同异?祝文同不? 当以竹册白简?隶书篆书也?"博士孙毓议:"按《尚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 ’谓成王巳冠,命立周公后,作为册书《逸诰》,以告伯禽也。 又周公请命於三王,乃内册於金之匮中。 今封建诸王,裂土树藩,为册告庙,篆书竹册,执册以祝讫,藏於庙;及封王之日,又以册告所封之王。 册文不同,前以言告庙,祝文当竹册篆书,以为告庙册,册之文即祝辞也。 旧告封王、告改年号故事,事讫,皆当藏於庙,以皆为册书。 四时享祀祝文,事讫,不藏,故但礼称祝文,尺一白简隶书而已。"
又王珉议云:"中朝大事告天地,先郊后庙。"
徐邈云:"天子将出,类乎上帝,造乎祢。 如此次则宜先告郊也。"
按元帝大兴元年,诏曰:"当先告庙,出便南郊,先人事而后天理,自亲及尊邪?"虞先云:"武王克商,先祭后郊。"
贺循议:"告谥南郊,不当用牲。 然先告代祖谥於太庙,复有用牲,於礼不正,理不应有牲。 告郊庙皆不用牲,牲唯施於祭及祷耳。"
徐邈又议云:"按武帝永熙元年,告谥南郊用牲。 自江左以来,哀帝兴宁中,简文咸安中告谥,并苍璧制币,告立太子、太孙"邈与范宁书,问:“告定用牲否?《礼》,郊牲在涤三月,此谓常祀耳。 宗庙告牲,亦不展刍豢,日既逼,不容得备。 又《礼》郊特牲,在涤宫,而稷牛唯具。 《传》曰:‘帝牛不吉,则卜稷牛而用之’,如无复九旬之别也。 谓今牲至则用,当无疑否?"范宁答云:"《礼》,郊牲必在涤三月。 《公羊传》‘养二卜’。 二卜者,谓本卜养二牲也。 帝牲不吉,则卜稷牲;稷牲不吉,则不郊。 盖所以敬天神而后人鬼也,无本郊不涤牲之礼。 牲唯其用,非吾所闻也。 凡告用制币,先儒有明义也。" "。”
康帝立,准礼将改元。
尚书下侍御史、太常主者、殿中属应告庙,其勒礼官并太史择吉日撰祝文及诸应所用备办,符到奉行。
博士徐禅议曰:"按鲁文公之书即位也,僖公未葬。 盖改元之道,宜其亲告,不以丧阙。 昔代祖受终,亦在谅ウ。 既正其位於天郊,必告成命於父祖。 事莫大於正位,礼莫盛於改元。 《传》曰:‘元,始也,首也,善之长也。 ’故君道重焉。 谓应告。"
尚书奏:"按惠帝《起居注》,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使持节太尉石鉴告於太庙。 前朝明准,不应革易。 如禅仪"禅告文曰:“维建元元年正月日,子孝曾孙嗣皇帝讳,谨遣使持节兼太尉某官某甲,敢昭告於皇祖高祖宣皇帝:讳以眇身,属膺明命,为兆人主,惟神器之重,夙夜祗励。 夫首元正位,改物承天,先王之典型,建国之大礼。 今改咸康八年为建元元年,享祖宗之保,膺干坤之休灵。 敢荐告事,一元大武、芗合、芗萁、嘉荐、庶羞、清涤、清酌,明告於皇祖高祖宣皇帝、穆皇后张氏。 尚飨。" 告始祖庙等十一室,同辞也。 "。”
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受晋禅,即皇帝位於南郊,设坛,柴燎告天。
齐高帝建元元年四月,受宋禅,即皇帝位於南郊,设坛,柴燎告天。
梁武帝天监元年四月,受齐禅,即皇帝位於南郊,设坛,柴燎告天"礼官仪,大事遍告七庙,事见下篇"。
陈武帝永定元年十月,受梁禅,即皇帝位於南郊,柴燎告天。
齐文宣帝天保元年五月,受魏禅,即皇帝位於南郊,升坛柴燎告天。
周闵帝元年正月,受魏禅,即天王位柴燎告天。
隋文帝开皇元年二月,受周禅,即皇帝位於临光殿,设坛於南郊,遣太傅、上柱国、邓公窦炽柴燎告天。
是日,告庙。
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帝受隋禅,即皇帝位於太极殿,命刑部尚书萧造兼太尉,告於南郊。
宋太祖皇帝建隆元年正月,即位,差官告天地、社稷、群祀。
祝文曰:维大宋建隆元年,岁次庚申,正月辛丑朔某日,嗣天子臣"御名"谨遣某官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皇地:天命不常,惟德是辅。
神器大宝,猥集眇躬。
钦眷命而不遑,励小心而昭事,灵贶下属,群情乐推。
今月四日,已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宋,乃改元建隆元年,不敢不告。
尚飨。”
又遣宗正少卿郭屺以即位告周高祖、世宗庙。
嘉八年"时英宗已即位",翰林学士王论告天请谥事,言:"谨按《曾子问》曰:‘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 唯天子称天以诔之。 ’《春秋·公羊》说,读诔制於南郊,若云受之於天。 然干兴元年夏,既定真宗皇帝谥,其秋始告天於圜丘。 史臣以为天子之谥当集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以上,尚书四品以上,诸司三品以上,於南郊告天,议定然后连奏以闻。 近制唯词臣撰议,即降诏命,庶僚不得参闻,颇违称天之义。 臣今拟上先帝之尊谥,欲望明诏有司,稽详旧典,先之郊而后下臣之议,庶先帝之茂德休烈,有以信万世之传。"
诏两制详议。
翰林学士贾黯等议如奏,从之。
神宗元丰时,详定礼文所言:"《曾子问》曰,凡告必用牲币,无亲告、祝之别。 后世亲告之礼不行,故学者因有‘亲告用牲,史告用币’之文,又谓‘吉告用牲,凶则用币’,皆非《礼经》之制。 请应亲祠告天地、宗庙、社稷,并依令用牲。"
从之。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一日,登极,告於昊天上帝。
册文曰:"维靖康二年,岁次丁未,五月庚寅朔,嗣天子臣"御名"敢昭告於昊天上帝:金戎乱华,二帝北狩,天支戚属,混於穹居,宗社罔所凭依,夷夏罔知攸主。 臣"御名"以道君皇帝之子,奉宸旨以总六师;握大元帅之权,倡义旅而先诸将。 冀清京邑,迎复两宫。 而百辟卿士、万邦黎献,谓人思宋德,天眷赵宗,宜以神器属臣"御名"。 辞之再四,惧不克负荷,贻羞於来世。 九州四海,万口一辞,咸曰不可稽皇天之宝命。 栗栗震惕,敢不钦承。 尚祈阴相,以中兴於宋祚。"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孝宗即位,未改元",以皇帝登极,奏告天地、宗庙、社稷、景灵宫、天庆观、报恩光孝观、泰一宫、诸陵、绍兴两攒宫。
是日,皇帝前后殿不视事。
其奏告行事官差宰执或侍从官,内太庙、别庙、诸陵差南班宗室节度使以上,两攒宫就差绍兴府南班宗室。
余官及致斋降香祝等,皆依常奏告之礼。
其后应奏告并如例。
淳熙十六年二月五日"光宗即位,未改元",以皇帝登极,奏告天地、宗庙、社稷、景灵宫、诸宫观、诸陵、攒宫。
绍熙五年七月五日"宁宗即位,未改元",以皇帝登极,奏告如孝、光两朝礼。
按《国朝会要·告礼门》总序称:"祖宗以来,登位则有告祭。 而所记累朝排年告祭之礼,则惟昌陵受禅创业、思陵南京中兴有之。 此后则惟孝宗、光宗、宁宗登极有告祭之礼,而太宗以下皆无之。 岂轶其纪邪,或孝、光、宁三帝以受内禅故行之,而累朝以谅ウ不克行邪?又即位之后,即亲见於宗庙,行飨祀礼,亦惟孝、光二帝行之,累朝则皆以谅ウ阙其礼云。"
○告祭下"巡狩征伐"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
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
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如初。
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如西礼。
归,格于艺祖,用特。
五载一巡狩"朱子曰:"孟子曰:‘天子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岁二月,当巡守之年二月也。 岱宗,泰山也。 柴望,燔柴以祀天,而遂望祭东方之山川,又各以其秩次而就祭之也。 秩者,其牲币、祝号之次第,如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余视伯、子、男者也。 东后,东方之诸侯也。 时谓四时,月谓月之大小,日谓日之甲乙。 诸侯之国其有不同者,则协而正之也。" 《舜典》《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守。" 注曰:"天子以海内为家,时一巡省之。 五年者,虞、夏之制也,周则十二岁一巡守。" "岱宗,东岳。 柴,祭天告至也。 假,至也。 特,特牛也。 祖下及祢皆一牛。" 疏曰:"谓从始祖下及於祢庙,别皆一牛。 郑以经云‘祖祢用特’,恐同用一牛,必知庙每皆一牛者,以《尚书·尧典》云‘归格于艺祖,用特’,祖既用特,明知各用特也。 唐、虞及夏,五庙则用五特也;殷用六,周用七也。 又《尚书·洛诰》云:‘文王も牛一,武王も牛一。 ’是各用一牛也。" 《郊特牲》:"天子四方,先柴。" "。
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曾子问》迁主详《征伐条》"。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帝谓五德之帝,所祭於南郊者。 类、宜、造皆祭名,其礼亡。 疏曰:"云‘类、宜、造皆祭名’者,按《小宗伯》云: ‘凡天地之大灾,类社稷、宗庙,则为位。 ’郑注云:‘祷祈礼轻,类者,依其正礼而为之。 ’是类为祭名也。 按《尔雅·释天》云:‘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 ’孙炎注曰:‘求便宜也。 ’是宜为祭名也。 但天道悬远,以事类告之。 社主杀戮,故求其便宜;庙为亲近,故以奉至言之,各随义立名也。 ’"《王制》朱子曰:"郊祀者,祭昊天之常祭。 非常祀,祭告於天,其礼依郊祀为之,故曰类。" "。
《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四海,犹四方也。 王巡守过大山川,则有杀驹以祈沈礼与?《玉人》职有宗祝以黄金勺前马之礼。 沈,直金反。 疏曰:“谓王行所过山川,设祭礼之然后去,则杀黄驹以祭之。 山川,地神。 土色黄,故用黄驹也。" 又曰:"王巡守唯至方岳,不至四海、夷狄,故以四海为四方。 《尔雅》云:‘祭山曰县,祭川曰浮沈。 ’今郑云‘以祈沈’者,总解过山川二事。 言‘与’者,《尔雅》据正祭,此则行过之,约与彼同,故云‘与’以疑之也。 引《玉人》职者,按彼有大璋、中璋、边璋。 过大山川用大璋,过中山川用中璋,过小山川用边璋。 下云‘黄金勺,青金外,朱中’,此三璋之勺也。 云‘黄金勺’者,即彼三璋之勺。 云‘前马之礼’者,以黄金勺酌酒,礼山川在马牲前之礼,引之者,证过山川设礼用马牲之事也。" 《夏官》"。”
《玉人》:"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缫。 天子以巡守,宗祝以前马"射,食亦反。 勺,上灼反。 衡音横。 射,琰出者也。 元谓:鼻,勺流也,凡流皆为龙口也。 衡,古文‘横’,假借字也。 衡谓勺径也。 三璋之勺,形如圭瓒。 天子巡守,有事山川,则用灌焉。 於大山川则用大璋,加文饰也;於中山川用中璋,杀文饰也;於小山川用边璋,半文饰也。 其祈沈以马,宗祝亦执勺以先之。 《礼》,王过大山川,则大祝用事焉;将有事於四海山川,则校人饰黄驹。 大祝音泰。 校,尸教反。 疏曰:“元谓衡古文为‘横’,谓勺径,破先郑为勺柄。 云‘三璋之勺,形如圭瓒’者,圭瓒之形,前注已引汉礼,但彼口径八寸,下有盘径一尺;此径四寸,径既倍狭,明所容亦少,但形状相似耳,故云‘形如圭瓒’也。 知‘用灌’者,以其圭瓒灌宗庙,此巡守过山川用灌可知。 ‘於大山川’已下至‘半文饰’皆无正文,郑君以意解之。 云‘祈沈以马’者,取《校人》‘饰黄驹’,故知马也。 知‘宗祝亦执勺以先之’者,即引《大祝》职云‘王过大山川,则大祝用事焉’,是大祝用此经黄金勺之事也。" 《冬官》"。”
《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
《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诗序》"。
《传》:隐公八年,郑伯使宛来归礻方。
庚寅,我入礻方。
左氏曰:"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礻方易许田。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礻方,不祀泰山也"成王营王城,有迁都之志,故赐周公许田,以为鲁国朝宿之邑,后世因而立周公别庙焉。 郑桓公,周宣王之母弟,封郑,有助祭泰山汤沐之邑在礻方。 郑以天子不能复巡守,故欲以礻方易许田,各从本国所近之宜。 恐鲁以周公别庙为疑,故云已废泰山之祀,而欲为鲁祀周公,逊辞以有求也。 许田,近许之田也"。 公羊子曰:“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 天子有事於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邴,彼命反。 从,才用反"。 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 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
梁子曰:"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 邴者,郑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 用见鲁之不朝於周,而郑之不祭泰山也"邴、许田,互见之桓公元年"。"
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礻马于所征之地"礻马,师祭也,为兵祷。 其礼亡",受命于祖"告祖也。 疏曰:"前文据告行,故曰‘造乎祢’;此据以征伐之事,故云‘受命於祖’,所以重起其文也。 然则受命於祖,在造乎祢之先。" ",受成于学"疏曰:"谓在学谋论兵事好恶、可否,其谋成定。" "。
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讯馘,所生获断耳者。 疏曰:"以生获解‘讯’,以断耳解‘馘’。 讯,言也,执其可言问者。 讯是生者,馘是死而截耳者。" "。
陈氏《礼书》曰:"《诗》曰:‘是类是礻马。 ’《尔雅》曰:‘类礻马,师祭也。 ’《礼记》:‘礻马於所征之地。 ’《公羊》曰:‘甲兵祠兵。 ’《小宗伯》:‘凡王之会同、军旅、甸役之祷祠,肄仪为位。 ’《肆师》:‘凡四时之大田猎,祭表貉"读为“阡陌"之"陌""。
’於所立表之处,为师祭造军法者,祷气势之增倍也。
其神盖蚩尤,或曰黄帝。
《甸祝》:‘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祝号。
’《大司马》:‘中春,教振旅。
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禁。
中冬,教大阅。
既陈,乃设驱逆之车,有司表貉於陈前。
’《汉书》称:‘高祖祠皇帝、蚩尤於沛庭。
’先儒或以蚩尤为天子,或以为庶人,其详不可以考。
然管仲称蚩尤作剑戟,《史记》称皇帝与蚩尤战於阪泉,盖军法之兴,始於此也,故后世祭之。
《周官》言‘貉’,《诗》与《礼记》、《尔雅》言‘礻马’其实一也。
貉之祭,盖使有司为之,而立表於陈前,肆师为位,甸祝掌祝号,既事,然后誓众而师田焉,《周官》所谓‘表貉誓民’是也。
古者,将射则祭侯,将卜则祭先卜,将用火则祭,将用马则祭马祖,然则将师田而祭者,不特为祷而已也。
唐制,礻马祭为坛,设瘗坎,皇帝斋於行宫,从官斋於军幕,置甲胄弓矢於神座之侧,建槊於神座之后,而牲币牺象皆有仪度。
然古人祭於立表之处,则无坛。
其置甲胄弓矢於神座之侧,建槊於神座之后,理或有之。
《司几筵》:‘甸役则设熊席,右漆几。
’郑氏以为祭貉之礼,误也。”
《大祝》:"大师,宜于社,造于祖,设军社,类上帝,国将有事于四望,及军归献于社,则前祝"疏曰:“此经六事,皆大祝所掌。 言‘大师’者,王出六军,亲行征伐,故云‘大师’。 云‘宜于社’者,军将出,宜祭於社,即将社主行;不用命,戮于社。 云‘造于祖’者,出必造,即七庙俱祭,取迁庙之主行,用命赏于祖,皆载于齐车。 云‘设军社’者,此则据社在军中,故云‘设军社’。 云‘类上帝’者,非常而祭曰‘类’。 军将出,类祭上帝,告天将行。 云‘国将有事于四望’者,谓军行所过山川,造祭乃过。 ‘及军归献于社’者,谓征伐有功,得囚俘而归,献捷於社。 云‘则前祝’者,此经六事,皆大祝前辞。" 《春官》下《小宗伯》:"若大师,则帅有司而立军社,奉主车;若军将有事,则与祭,有司将事于四望。" 注曰:"有司,大祝也。 王出军,必先有事於社及迁庙,而以其主行。 社主曰‘军社’,迁主曰‘祖’。 《春秋传》曰:‘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 ’《曾子问》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 ’《书》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社之主,盖用石为之。 奉谓将行。 ‘军将有事’,将与敌合战也。" 疏曰:"郑知有司是大祝者,按《大祝》职云‘大师,国将有事於四望’,与此义同,故知有司大祝。 军事是司马所掌,故知司马实典主其事也。" 社主见《地篇·社稷条》"。”
《量人》:"营军之垒舍,量其市、朝、州、涂、军社之所里"量音亮,或音良。 军壁曰垒。 郑司农云: “量其市朝州涂,环市朝而为道也。" 元谓:"州,一州之众。 二千五百人为师,每师一处。 市也,朝也,州也,皆有道以相之。 军社,社主在军者。 里,居也。" 疏曰:"此为出军之时,所为量度之事。 军行之所拟停之处,皆为垒壁,恐有非常,故云‘军壁曰垒’也。 先郑意环市朝而为道,不释州义,故后郑不从,以一州则一师,每一师各自一处,各立市朝。 州即师也,皆有道以相凑之,若然,未必环绕为路也。 在军不用命,戮于社,故将社之石主而行,所居皆有步数,故职在量人。" 《夏官》上"。”
《大司马》:"若大师,则掌其戒令,莅大卜,帅执事莅衅主及军器"大师,王出征伐也。 莅,临也。 临大卜,卜出兵吉凶也。 《司马法》曰:“上卜下谋,是谓参之。" 主谓迁庙之主及社主在军者也。 军器,鼓、铎之属。 凡师既受甲,迎主於庙,及社主祝奉以从,杀牲以血涂主及军器,皆神之。 疏曰:"按《小子》职云‘衅邦器及军器’,彼官衅之,而大司马临之。 又曰:“郑知‘临大卜’者,按《大卜》云:‘掌龟之八命,一曰征。 ’云‘《司马法》曰:上卜下谋,是谓参之’者,卜在庙,又龟有神,故云上卜;谋人在下,故云下谋;君居其中,故云参也。" "。
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功,胜也。 律所以听军声,钺所以为将威也。 先,犹道也。 兵乐曰恺。 献于社,献功於社也。 《司马法》曰:"得意则恺乐恺歌,示喜也。" 郑司农云:"城濮之战,《春秋传》曰:‘振旅,恺以入于晋。 ’"濮音卜。 疏曰:"云‘律所以听军声’者,《大师》职文。 彼初出军时,大师执听;至此克胜,司马执之。" "。
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厌,於涉反。 郑司农云:"厌,谓厌冠丧服也。 军败则以丧礼,故秦伯之败於ゾ也,《春秋传》曰:‘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元谓:"厌,伏冠也。 奉,犹送也,送主归於庙与社。" ゾ,户交反。 乡,许亮反。 疏曰:"元谓‘厌伏冠也’者,按下《曲礼》云:‘厌冠不入公门。 ’以其丧冠反吉,冠於武上,向内缝之;丧冠於武下,向上缝之。 以伏冠在武,故得厌伏之名。" 同上"。”
《肆师》:"凡师、甸,用牲于社、宗,则为位"甸音田。 社,军社也。 宗、迁主也。 疏曰:“师谓出师征伐,甸谓四时田猎。 二者在外,或有祈请,皆当用牲社及宗时,皆肆师为位祭也。" 又曰:"云‘社军社也’者,在军不用命,戮于社;又君以军行,祓社衅鼓,故名军社也。 郑知‘宗迁主’者,《曾子问》云:‘师行必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 ’故知迁主也。" 《小宗伯》:"凡王之会同、军旅、甸役之祷祠,肄仪为位。" 疏曰:"数者祷祠,皆须豫习威仪乃为之,故云‘肄仪’也。 当习威仪之时,则小宗伯为位也。" "。
类造上帝,封于大神,祭兵于山川,亦如之"造犹即也。 为兆以类礼,即祭上帝也。 类礼,依郊祀而为之者。 封谓坛也。 大神,社及方岳也。 山川,盖军之所依止。 疏曰:"诸文皆云‘造于祢,类于上帝’,造属於祢,此以类、造同云‘於上帝’,则造与类同属於上帝,故郑云‘造犹即’,与造门之造同也。 云‘为兆以类礼,即祭上帝’者,若依国四郊,则自有寻常兆域,今战讫而祭,故须新为坛兆,故云‘为兆’也。 云‘大神,社及方岳’者,大神文在‘上帝’下,而云封祭之,明是社也。 知兼有方岳者,见《小宗伯》云军将有事於四望,谓将战时;今战讫所告,明兼祭方岳,方岳即四望也。 云‘山川,盖军所依止’者,以其山川众多,不可并祭,军旅思险阻,军止则必依山川,故知祭军所依止者也。" "。
凡师不功,则助牵主车"助,助大司马也。 谓师无功,肆师助牵之,恐为敌所得。 疏曰:"主中有二:为社之石主,迁庙木主也。 《大司马》职云:‘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 ’故知肆师助大司马也。" 《春官》上"。”
《小祝》:"大师,掌衅祈号祝"疏曰:“祈号祝者,将出军祷祈之礼,皆小祝号以读祝辞。" "。
有寇戎之事,则保郊祀于社"故书"祀"或作"《瓦》"。 郑司农云,谓保守郊祭诸祀及社,无令寇侵犯之。 元谓"保"、"祀"互文,郊社皆守而祀之,弥灾兵。 《瓦》音祀。 令,力呈反。 弥依注音敉,亡尔反。 疏曰: "元谓‘保、祀互文’者,郊言保守,亦祀;社言祀,亦保守,故云‘郊社皆守而祀之’。 云‘弥灾兵’者,经言有寇戎之事,则亦是灾兵,故引《小祝》弥灾兵而解之。" 《春官》下"。”
《传》:"是类是礻马,师祭也"“是类是礻马",《诗·大雅·皇矣篇》文也。 师祭者,言用师出征之祭名也。 《王制》云:"天子将出征,类于上帝,礻马于所征之地"也。 《尔雅》"。”
帅师者受命于庙,受于社",市轸反。 疏曰:"《释文》云:‘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 ’《大宗伯》:‘以番之礼,亲兄弟之国。 ’今言受於社,明是祭社之肉,盛於器,赐元帅也。 《地官·掌蜃》:‘祭祀共蜃器之蜃。 ’郑元云:‘蜃,大蛤。 之器,以蜃饰,因名焉。 ’盛音成。 闵公二年《左氏传》"。 君以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祓音弗。 衅,许靳反。 从,如字。 师出,先有事祓祷於社,谓之宜社。 於是杀牲,以血涂鼙,为衅奉。 奉,社主也。 鼙,步西反。 疏曰: “《尚书·甘誓》云:‘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孔安国云:‘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主及社主行。 有功则赏于祖前,示不专也;不用命奔北者,则戮之於社主前。 社主阴,阴主杀,亲祖、严社之义也。 ’是军行必载社主行,故祝官奉主以从。" 定公四年《左氏传》"。
《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 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齐,侧皆反,注及下同。 齐车,金路。 疏曰:“按《齐仆》云:‘掌驭金路。 ’《大驭》:‘掌驭玉路。 ’凡祭祀皆乘玉路,齐车则降一等,乘金路也。 迁庙主行,皇氏云:谓载新迁庙之主。" 余见《宗庙篇》上"。
《曾子问》曰:"古者,师行无迁主,则何主?"孔子曰:"主命。"
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遂奉以出,载于齐车以行。 每舍,奠焉而后就舍"以脯醢礼神,乃敢即安也。 所告而不以出,即埋之。 疏曰:“以曾子不解‘主命’之意,故孔子答以‘主命’之义,云: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祖祢之庙,告讫,遂奉此币帛、皮圭以出於庙,载于齐车金路以行。 每至停舍之处,先以脯醢奠此币帛、皮圭,而后始就停舍之处。 行还反后,必陈此币帛、皮圭於祖祢主前以告神,又设奠祭。 既卒,敛此币帛、皮圭,埋诸两阶之,乃复而出。 盖贵此主命故也。" "。
反必告,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之乃出,盖贵命也"《礼记》"。”
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正者,政也。 庶子,司马之属,掌国子之ヘ,为政於公族者",其在军,则守於公祢"谓从军者。 公祢,行主也。 所以迁主,言祢,在外亲也。 疏曰:"此一节明庶子从行在军之事。 则守於公祢者,公祢谓迁主载在齐车,随公行者也。 庶子官既从在军,故守於公齐车之行主也。 行主是迁主,而呼为祢者,既在国外,欲依亲亲之辞。" 《文王世子》"战则守於公祢,孝爱之深也"。 注曰:"行主,君父之象。" 同上"。
敢用元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牡,茂后反。 明告天问桀:百姓有何罪而加虐乎?疏曰:"孔安国注《论语》云,殷家尚白,未变夏礼,故用元牡。" 《汤诰》"。
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底天之罚"疏曰:《王制》云:‘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 ’此受命文考,即是造乎祢者。 《王制》以神尊卑为次,故先言帝、社,后言祢;此以庙是己亲,若言家内私议,然后告天,故先言受命文考,而后言类于上帝。” 《泰誓》上"。
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疏曰:"《礼》,天子出征,必类帝、宜社。 此告皇天、后土,即《泰誓》上篇‘类于上帝,宜于冢土’,故云后土,社也。 自周《商》,路过河、华,故知所过名山,华岳,大川,河也。 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大正于商"告天地、山川之辞。 大正,以兵征之也。 疏曰:“自称‘有道’者,圣人至公,为民除害,以纣无道,言己有道,所以告神求助,不得饰以谦辞也。 称‘曾孙’者,《曲礼》说诸侯自称之辞云:‘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孙某侯某。 ’哀二年《左传》,蒯贵祷祖,亦自称曾孙,皆是言已承籍上祖奠享之意。" "。
子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仁人谓太公、周、召之徒。 略,路也。 言诛纣敬承天意,以绝乱路"。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使奉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此谓十一年会孟津还时"。
惟其士女,篚厥元黄,昭我周王"言东国士女筐篚盛其丝帛,奉迎道次,明我周王为之除害",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天之美应,震动民心,故用依附我"。
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周书·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
越翼日,癸巳,于征伐商"疏曰:"此历叙伐纣往反祀庙、告天时日,说武功成之事也。 一月壬辰旁死魄,谓伐纣之年,周正月辛卯朔,其二日是壬辰也。 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干征伐商,谓正月三十日发镐京,始东行也。 其月二十八日戊午,渡河,《泰誓序》云‘一月戊午,师渡孟津’,《泰誓》中篇云‘惟戊午,王次于河朔’是也。 二月辛酉朔,甲子,杀纣,《牧誓》云‘时甲子昧爽,乃誓’是也。 其年闰二月庚寅朔,三月庚申朔,四月己丑朔。 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谓四月三日,月始生明,其日当是辛卯也。 丁未,祀于周庙,四月十九日也。 越三日庚戍,柴望,二十二日也。 正月始往伐,四月告成功。 史叙其事,见其功成之次。" "。
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
"疏曰:"生明、死魄,俱是月初。 上云死魄,此生明,魄死而明生,互言也。" "
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四月丁未,祭告后稷以下,文考文王以上七世之祖。 骏,大也。 邦国甸侯卫服诸侯,皆大奔走於庙执事。” "。
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燔柴郊天,望祀山川。 先祖后郊,自近始。 《武成》"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
既事而退,柴於上帝,祈於社,设奠於牧室"疏曰:"既事而退者,既战罢而退也。 柴於上帝者,谓燔柴以告天。 祈於社者,陈祭以告社也。 设奠於牧室者,设此奠祭於牧野之馆室,以告行主也。" ",遂率天下诸侯,执豆笾,逡奔走。
"逡,息俊反,疾也。 《周颂》曰:"骏奔走在庙。" "追王大王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追王,於况反。 ,丁但反。 父音甫。 不以诸侯之卑号临天子也。 《礼记·大传》"。
庄公八年春,王正月甲午,治兵"治兵於庙,习号令,将以围成阝。 疏曰:"治兵於庙,欲就尊严之处,使之畏威用命耳。 但军旅之众,非庙内所容,止应告於宗庙,出,在门巷习之。 昭十八年,《传》称郑人简兵大搜,将为搜除。 杜云:‘治兵於庙,城内地迫,故除广之。 ’是告於庙,习於巷也。 下有围成阝,知治兵为围成阝也。" "。
左氏曰:"治兵於庙,礼也。"
公及诸侯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於社,不敬",市轸反。 ,宜社之肉也,盛以蜃器,故曰。 宜,出兵祭社之名"。
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能者养之以福"养威仪以致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 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敬在养神,笃在守业。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番"番,祭肉。 尽,津忍反,下同。 番音燔",戎有受,神之大节也"交神之大节"。 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为成肃公卒于瑕张本。 疏曰:"天地之中,谓中和之气也。 民者,人也。 言人受天地中和之气,以得生育,所谓命也。 命者,教命之意,若有所禀受之辞,故《孝经》说云‘命者,人所禀受’,是也。" 成公十三年《左氏传》"晋侯伐齐,将济河,献子以朱丝系玉二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双玉曰。 环,齐灵公名。 负,依也",弃好背盟,陵虐神主"神主,民也。 谓数伐鲁,残民人"。 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彪,晋平公名。 称臣者,明上有天子,以谦告神。 曾臣犹末臣",其官臣偃实先后之"守官之臣。 偃,献子名"。 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偃信巫言,故以死自誓"。 惟尔有神裁之!"沈玉而济"襄公十八年《左氏传》"。
晋伐郑,楚子救郑,遇於鄢陵。
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巢车,车上为橹。 疏曰:"《说文》云:‘巢车,高车加巢,以望敌也。 橹,泽中守草楼也。 ’是巢与橹俱楼之别名。" ",子重使太宰伯州犁侍於王后。
王曰:"聘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
"皆聚於中军矣!"曰:"合谋也。"
"张幕矣!"曰:"虔卜於先君也"虔,敬也"。"
"彻幕矣!"曰:"将发命也。"
"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夷,平也"灶而为行也。"
"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疏曰:“兵车,唯元帅在中,御者在左也;其余将帅,皆御者在中,将帅在左也。 左右执兵而下,唯御者持车不下也。" "。”
"战乎?"曰:"未可知也。"
"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祷,请於鬼神。 成十六年《左氏传》"。"
楚子围许,许男面缚衔璧,大夫,士舆榇"缚手於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 榇,棺也。 将受死,故"。
楚子问诸逄伯"逢伯,楚大夫",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 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祓,除凶之礼。 疏曰:“《周礼》,女巫掌岁时祓除。 谓之祓除,明是除凶之礼也。" ",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
楚子从之"僖公六年《左氏传》"。
郑子展、子产伐陈,入之。
子展命师无入公宫,与子产亲御诸门。
陈侯使司马桓子赂以宗器。
陈侯免,拥社"御,鱼目反。 免音问。 拥,於勇反。 拥社,抱社主,示服。 免,丧服",使其众,男女别而累,以待於朝"累,自囚系以待命"。
子展执絷而见"絷,陟立反。 见,贤遍反。 见陈侯",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承饮,奉觞,示不失臣敬"。
子美入,数俘而出"数,所主反。 子美,子产也。 但数其所获人数,不将以归"。
祝祓社,司徒致民,司马致节,司空致地,乃还"祓,除也。 节,兵符。 陈乱,故正其众官,修其所职,以安定之,乃还也。 疏曰:"《周礼》有掌节之官。 节为兵符,若今之铜虎符、竹使符也。 陈国既乱,致使官司废阙,民人分散,符节失亡,故令陈之司徒招致民人,司马集致符节,司空检致土地,使各依其旧,师乃回还也。 刘炫云:‘陈国既乱,民节与地非复陈有。 子展、子产心不灭陈,各使巳之官属以安定之乃还也。 ’"襄公二十五年《左氏传》"。
楚子败晋师于必阝,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观,古乱反。 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楚子曰:"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於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鲵,五兮反。 鲸鲵,大鱼名。 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何以为京观乎?"祀於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传》言楚庄有礼,所以遂兴。 宣公十有二年《左氏传》"。
《孔丛子》:问军礼,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必以岁之孟秋,赏军帅武人於朝,简练杰俊,任用有功,命将选士,以诛不义。 於是孟冬以级授军,司徒扑,北面而誓之。 誓於社,以习其事。 先期五日,大史誓於祖庙,择吉日斋戒,告於郊、社稷、宗庙。 既筮,则献兆於天子天子。 使有司以特牲告社,告以所征之事而受命焉。 舍奠於帝学以受成,然后乃类上帝,柴於郊以出。 以齐车载迁庙之主及社主,行大司马职奉之;无迁庙主,则以币帛、皮圭告於祖祢,谓之主命,亦载齐车。 凡行主皮圭、币帛,皆每舍奠焉,而后就舍。 主车止於中门之外,外门之内,庙主居於道左,社主居於道右。 其所经名山、大川,皆祭告焉。 天子命将出征,亲齐盛服,设奠於祖以诏之。 大将先入,军吏毕从,皆北面再拜稽首,而受天子当阶南面命授之节钺。 大将受,天子乃东向西面而揖之,示弗御也。 然后告大社,冢宰执蜃,宜於社之右,南面授大将。 大将北面稽首再拜而受之,承所颁赐於军吏。 其出不类,其克不礻马。 战之所在,有大山川则祈焉。 祷克於上帝,捷则报之。 振旅复命,简异功勤,亲告庙告社,而后朝。 及至敌所,将战,大史卜战日,卜右、御。 战日,将帅陈列车甲卒伍於军门之前,有司读诰誓使周,定三令五申。 既卒,遂祷战,祈克於上帝,然后即敌。 将士战,全已克敌,使择吉日,复礻马於所征之地,柴於上帝,祭社奠祖,以告克者,不顿兵伤士也。 战不克,则不告也。 凡类礻马皆用甲、丙、戊、庚、壬之刚日。 有司简公行赏,不稽於时。 其用命者,则加爵受赐於祖奠之前;其奔北犯令者,则加刑罚,戮於社主之前。 然后鸣金振旅,有司遍告捷於时所有事之山川。 既至,舍於国外三日,齐以特牛,亲格於祖祢然后入,设奠以反主。 若主命,则卒敛玉埋之於庙两阶,反社主如初迎之礼。 舍奠於帝学,以讯馘告。 大享於群吏,用备乐,享有功於祖庙,舍爵策勋焉,谓之饮至。 此天子亲征之礼也。 祈胜之礼:命勇谋之将以御敌,先使之迎於敌所从来之方,为坛祈克乎五帝。 衣服随其方色,执事人数从其方之数,牲则用其方之牲。 祝史告於社稷、宗庙、邦域之内名山大川。 君亲素服誓众於太庙曰:“某人不道,侵犯大国,二三子尚皆同心比力,死而守。"
将帅稽首再拜受命,既誓,将帅勒士卒,陈於庙之右"陈,去声"。
君立太庙之庭,祝史立於社,百官各警其事,御於君以待命。
乃大鼓於庙门,诏将帅命卒习射三发,击刺三行,告庙用兵於敌也。
五兵备效,乃鼓而出以即敌。
此诸侯应敌之礼也”
汉高祖起兵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
武帝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将军霍去病伐匈奴,至幕北,围单于,斩获虏首七万级,封狼居胥山乃还"师古曰:"登山祭天,筑土为封,刻石纪事,以彰汉功。" "。
元鼎五年,帝为伐南越,告祷於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泰一三皇,为泰一锋旗"注见《祭星门》"。
命曰"灵旗"。
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
《汉祀令》:天子行有所之,出河,沈用白马、璧各一,衣以缯缇五尺;祠用脯二束、酒六斗、盐一升。
涉渭、灞、泾、洛、他名水如此者,沈璧各一,律在所给祠具及行沈祠。
他川水,先驱投石,少府给璧。
不满百里者不沈。
《汉仪》:立秋之日,自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於东门,以荐陵庙。
其仪:
乘舆御戎路,白马朱鬣,躬执弩射牲,牲以鹿は。
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载以获车,驰送陵庙,于是乘舆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
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ァ"敕俱反"刘"。
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
既还,公卿以下陈雒阳前街,乘舆到,公卿以下拜,天子下车,公卿亲识颜色,然后还宫。
古语曰"在车下车",则惟此时施行。
汉世率以为常,至献帝建安二十一年,魏国有司奏:"古四时讲武皆於农隙。 汉西京承秦制,三时不讲,惟十月都讲。 今金革未偃,士众素习,可无四时讲武,但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阅兵。 上合礼名,下承汉制。"
奏可。
是冬,阅兵,魏王亲执金鼓,以令进退。
按:古者,天子之巡狩也,出则类祭,反则告至。
其征伐也,出则类礻马,入则振旅。
皆有事於天地、祖宗,其礼至不轻也。
自汉而后,则无闻焉,惟巡狩所至,则祠其名山大川,而讲武之祭,则只於平时教阅之际行之。
至於征伐,则亦无治兵、振旅之礼矣。
魏文帝黄初元年七月,将东巡。
以大军当出,使太常以特牛告南郊。
梁武帝时,礼官司马筠议:"自今大事遍告七庙,小事止告一室。"
於是议以封禅、南北郊、祀明堂、巡省四方、御临戎出征、皇太子加元服、寇贼平荡、筑宫立阙、纂戎、戒严,合十一条,则遍告七庙。
讲武、修宗庙明堂、临轩封拜公王、四夷款化贡方物、诸公王以僭削封及诏封王绍袭,合六条,则告一室。
帝从之。
后齐,天子亲征纂严,则服通天冠,文物充庭。
有司奏更衣,乃入,冠武弁,左貂附蝉以出。
誓讫,择日备法驾,乘木辂,以造於庙。
载迁庙主於斋车,以俟行。
次宜於社,有司以毛血衅军鼓,载帝社石主於车,以俟行。
次择日陈六军,备大驾,类於上帝。
次择日祈后土、神州、岳镇、海渎、源川等。
乃为坎盟,督将列牲於坎南,北首。
有司坎前读盟文,割牲耳,承血。
皇帝受牲耳,遍授大将,乃於坎;又歃血,歃遍,又以坎。
礼毕,埋牲及盟书。
又卜日,建牙旗於单,祭以太牢。
及所过名山、大川,使有司致祭。
将届战所,卜刚日,备元牲,列军容,设柴於辰地,为单而礻马祭。
大司马奠矢,有司奠毛血,乐奏《大》之音。
礼毕,彻牲,柴燎之。
战前一日,皇帝祷祖,司空祷社。
战胜,则各报以太牢。
又以太牢赏用命战士於祖,引功臣入旗门,即神庭而授版焉。
又罚不用命於社,即神庭行戮讫,振旅而还。
格庙诣社讫,择日行饮至礼,文物充庭。
有司执简,纪年号月朔,陈六师凯入格庙之事,饮至策勋之美,因述其功,不替赏典焉。
隋制,行幸所过名山、大川,则有司致祭,岳渎以太牢,山川以少牢。
亲征及巡狩,则类上帝、宜社、造庙,还礼亦如之。
将发轫,则祭。
其礼:有司於国门外委土为山象,设埋坎。
有司刳羊,陈俎豆。
驾将至,委奠币,存脯醢,加羊於,西首。
又奠酒解羊,并馔埋於坎。
驾至,太仆祭两轵及轨前,乃饮,授爵,遂轹上而行。
开皇八年,以伐陈,有事於太庙。
帝亲饯将士,陈师誓众。
九年四月,帝幸骊山,亲劳旋师。
诸军凯入,献俘於太庙。
炀帝大业七年,征辽东,亦行类帝、宜社之礼。
唐高祖武德元年,秦王平薛仁杲凯旋,献俘於太庙。
三年,秦王破宋金刚,复并州地,凯旋,献捷於太庙。
四年,秦王平东都,被金甲,陈铁马一万、甲士三万,俘王世充、窦建德及隋神器、辇辂,献捷於太庙。
太宗贞观四年,李靖俘颉利可汗,献捷於太庙。
高宗总章元年,以高丽平,献俘於含光殿;大会李及部将以下,献俘於昭陵,乃备军容。
奏凯歌於京城,献於太庙。
以后征四夷,讨叛臣有功,皆献俘太庙。
仪凤二年,太常以仲春告祥瑞於太庙。
高宗令礼官征求故实,太常博士贾大隐对曰:"古者,祭以首时,荐用仲月。 近代相承,元日奏祥瑞,二月然后告於庙,盖缘告必有荐,便於礼也。 又检贞观以来敕令无文,礼司因循,不知所起。"
上令依旧行焉。
宋太祖皇帝建隆元年四月,太常礼院言:"车驾征潞州,出宫日,请遣官告天地、太庙、社稷,城门外祭用羝羊一,所过州府河桥及名山大川、帝王名臣陵庙去路十里内者,各令本州以香祭告。"
从之。
六月,平泽潞,及车驾还宫,皆遣官奏告天地、太庙、社稷,仍祭祓庙、泰山庙、城隍庙。
其年十月征扬州,及太平兴国四年征河东,并用此礼。
古者,天子巡狩出征,有亲告宗庙之礼,宋朝因之。
故幸西京,封泰山,祠后土,谒太清宫,皆亲告太庙。
三岁皇帝行郊祀,及每岁祈上帝,祀感生帝,雩祭,祀方丘,明堂大飨,祭神州地,祀圜丘,并遣官告祖宗配侑之意。
他大事,自祖宗以来,登位,改名,上尊号,改元,立皇后、太子,皇子生,纳降,献俘,亲征,籍田,朝陵,肆赦,河平,大丧,上谥,山陵,园陵,庙,皆遣官奏告天地、宗庙、诸陵,及告社稷、岳渎、山川、宫观、在京十里内神祠。
其仪用牺樽、豆、笾各一"实以酒、脯、醢。 宫观以素馔、时果",祝版,币帛,行一献礼。
干德三年,太常礼院言:"孟昶到阙日,请差官奏告太庙、社稷。"
从之。
开宝四年,平广南,刘钅长赴阙,奏告如孟昶例。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五月,诏遣直史馆石熙古还上都,以平晋告宗庙。
七月,刘继元至,命宰臣薛居正摄太尉,行告庙礼。
遣通事舍人薛文宝引继元及伪命官以献。
太平兴国五年十一月,太常礼院言:"车驾北征,请出宫前一日,遣官祭告天地於圜丘,其礼特牲;太庙、太社、太稷坛用太牢;望祭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於四郊,磔风於风伯坛,祀雨师於本坛,祷马於马祖坛,祭蚩尤及礻马牙於北郊,并用少牢;祭北方天王於北郊,迎气坛用香柳枝、灯油、乳粥、苏蜜、饼果。"
从之,仍遣内侍一人监祭。
真宗咸平六年,车驾北征,亦用此例。
景德元年,上封事者言:"按《开元礼仪鉴》云:‘车驾行幸,路次有名山、大川,去三十里内则祭之;名臣,十里内则祭之。 ’今朝陵有期,缘州县所记山川、祠宇,名多伪俗,望委礼官先检详事迹以闻。"
可下太常礼院。
礼院言:
"同开封府、孟郑州所供山川神祠,除京城神祠旧系祀典者,今约定祠宇,请下逐州差官依礼致祭。"
从之。
哲宗元二年九月,熙河路经略总管司擒西蕃大酋领鬼章以献,诏差左谏议大夫孔文仲告永裕陵。
高宗绍兴六年八月,太常寺言:"车驾巡幸建康,进发前二日,遣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应临安府载在祀典神;出国城日祭,用羝羊、祝文,并致祭沿路桥梁、十里内神祠、名山、大川。"
从之。
三十一年,诏:"金人败盟,朝廷兴师,合奏告天地、宗庙、社稷,令太常寺条具。"
寻具到:"合奏告天地、社稷、九宫贵神、五福十神。 泰一差宰执,宗庙差亲王,诸陵攒宫差宗室节度使及正佐以上行奏告礼;及遣官祭告蚩尤、马祖、北方天王、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并令招讨使行礻马祭之礼。"
并从之。
宁宗开禧二年五月,以兴师北伐,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宫观、九宫贵神、五岳、四渎、风伯、雨师、北方天王、马祖、蚩尤。
二年三月,吴曦叛逆就诛,奏告天地、宗庙、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