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五十四·职官考八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卷五十四·职官考八 马端临

○学士院

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

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

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辞、经学之士,下至卜、医、技术之流,皆直於别院,以备宴见。

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

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

干封以后,始召文士元万顷、范履冰等草诸文辞,常於北门候进止,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中宗之世,上官昭容专其事。

元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

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

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

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

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

元充其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

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未知制诰者不作文书。

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

宪宗时,又置学士承旨。

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

致堂胡氏曰:"国家陟降多士,当出於中书。 中书有私徇,小则诘责,大则黜削可也,不当疑其专而分其权。 翰林初置,人才与杂流并处。 其后杂流不入,职清而地禁,专以处忠贤、文章之士,然有天子私人之目,内相之称,则非王政设官之体矣。 王者无私,岂云私人?相无不统,岂云内相?是与大臣自设形迹为异同也。 进退辅弼既与之谋,安知无请之嫌?小人处之,附下罔上,安知无卖主之事?故君道公而已矣。 或曰:文章之用至众,中书、门下之职至重,势有不得兼也,故必委之翰林,不可废也。 曰:自太宗、高宗时尚未有此,不闻乏事,武氏聚华藻轻薄之人於北门,而中宗以宫婢主文柄,是何足法者!不必远稽两汉,上法三王,直取则於贞观,则於所损益可知矣。"

石林叶氏曰:"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 干封以后,刘衤韦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其,因名北门学士。 今学士院在枢密院之后,腹背相倚,不可南向,故以其西廊西向为院之正门,而后门北向,与集英相直,因榜曰“北门"。

两省、枢密院皆无后门,惟学士院有之。

学士朝退入院,与禁中宣命往来,皆行北门,而正门行者无几,不特取其便事,亦以存故事也。”

又曰:"唐翰林院本内供奉艺能、技术杂居之所,以辞臣特书诏其,乃艺能之一尔。 开元以前,犹未有学士之称,或曰翰林待诏,或曰翰林供奉,如李太白犹称‘供奉’。 自张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於翰林院之南,则与翰林院分而为二,然犹冒翰林之名。 盖唐有弘文馆学士、丽正殿学士,故此特以‘翰林’别之,其后遂以名官,讫不可改。 然院名至今但云学士,而不冠以‘翰林’,则亦自唐以来沿袭之旧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白乐天《渭村退居寄钱翰林诗》叙翰苑之亲近云: ‘晓从朝兴庆,春陪宴柏梁。 分庭皆命妇,对院即储皇。 贵主冠浮动,亲王辔闹装。 金钿相照耀,朱紫荧煌。 球簇桃花骑,歌巡竹叶觞。 洼银中贵带,昂黛内人妆。 赐禊东城下,颁曲水傍。 樽分圣酒,妓乐借仙倡。 ’盖唐世宫禁与外庭不至相隔绝,故杜子美诗:‘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坐引朝仪。 ’又云:‘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 ’而学士独称内相,至於与命妇分庭,见贵主冠服、内人黛妆,假仙倡以佐酒,他司无此也。"

晋天福五年,诏翰林学士院公事宜并归中书舍人,自是舍人昼直者当中书制,夜直者当内制。

至开运元年,复诏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为两制,各置五员。

宋翰林学士掌内制制、诰、赦、敕、国书及宫禁所用之文辞。

凡后妃、亲王、公主、宰相、节度使除拜,则学士草词,授待诏书讫以进。

赦降德音,则先进草。

大诏命及外国书,则具本禀奏得画,亦如之。

凡拜宰相或事重者,宣召面谕旨,则给笔札书所得旨。

禀奏归院,具辞以进;余遣内侍授中书省。

熟状亦如之。

若已画旨而有未尽,则论奏贴正。

乘舆行幸,则侍从以备顾问,有所献纳则请对或奏对。

凡初命为学士,皆遣使就第宣诏旨召入院。

淳化二年,以翰林学士贾黄中、苏易简同知京朝官考课,李沆权判吏部流内铨。

故事,学士掌内庭书诏指挥、边事晓达机谋。

天子机事密命在焉,不当豫外司公事,盖防纤微或漏省中语,故学士院常在金銮殿侧,号为深严。

自国朝太祖以来,藉其才用,始令判三铨及知太常礼院事。

天圣元年,诏学士遇只日至晚出宿,盖故事以双日锁院,只日降麻也。

隆兴改元,诏学士及经筵官内宿,稍复祖宗故事。”

石林叶氏曰:"学士院正厅曰玉堂,盖道家之名。 初,李肇《翰林志》末年:‘居翰苑者,皆谓凌玉清,溯紫霄,岂止於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 ’自是,遂以玉堂为学士院之称而不为榜。 太宗时,苏易简为学士,上尝语曰:‘玉堂之设,但虚传其说,终未有正名。 ’乃以红罗飞白‘玉堂之署’四字赐之。 易简即扃置堂上,每学士上事,始得一开视,最为翰林盛事。 绍圣,蔡鲁公为承旨,始奏乞摹就杭州刻榜揭之,以避英庙讳,去下二字,止曰‘玉堂’云。"

沈氏《笔谈》曰:"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洪氏容斋《随笔》曰:"翰苑故事,今废弃无余。 惟学士入朝,犹有朱衣院吏双引至朝堂而止,及景灵宫行香则引至立班处。 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纸直书其事,右语云:‘谘报尚书省,状候裁旨,月日押。 ’谓之谘报。 此两事仅存。"

○翰林学士承旨唐宪宗时始置。

凡白麻制诰皆内庭代言,命辅臣、除节将、恤灾患、讨不廷则用之,宰臣於正衙受付通事舍人。

若命相之书,则通事舍人、承旨皆宣读讫,始下有司"干宁二年,陆以翰林学士承旨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后唐天成三年敕:"今后翰林学士入院,并以先后为定。 惟承旨一员,出自朕意,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仍编入《翰林志》。"

宋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

○翰林学士"直院权直"

唐元宗开元二十六年置。

初以中书务繁,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学士分掌制诰书命,至是改供奉为学士,别建学士院专掌内命,以张、刘光谦首居之,而集贤所掌於是罢息。

自后给事中张淑、中书舍人张渐、窦华等相继而入焉。

其后有韩雄、阎伯、孟匡朝、陈兼、蒋镇、李白等,在旧翰林中,但假其名而无所职。

至德已后,军国务殷,其入直者,并以文辞,共掌诏敕。

自此北翰林院始无学士之名。

其后又置东翰林院於金銮殿之西,随上之所在而迁,取其便稳。

大抵召入者一二人,或三四人,或五六人,出於所命,盖不言数。

亦有以鸿生硕学、经术优长、访问质疑,上之所礼者,颇列其中。

初,自德宗建置以来,秩序未正,延觐之际各超本列。

暨正元元年九月,始别敕令,明预班列与诸司官、知制诰例同。

故事,中书以黄、白二麻为纶命重轻之辨,近者所出犹得用黄麻,其白麻皆在此院,自非国之重事拜授,於德音赦宥者,则不得由於斯矣。

兴元元年,翰林学士陆贽奏:"学士私臣,元宗初待诏内庭,止於应和诗赋文章而已。 诏诰所出,本中书舍人之职,军兴之际,促迫应务,权令学士代之。 今朝野宁,合归职分,其命将相制诏,请付中书行遣。"

物议是之。

敬宗以翰林学士崇重,不可亵狎,欲别置东头学士,以备曲宴赋诗,事未行而帝崩。

梁开平三年,改思政殿为金銮殿,置大学士一员,以敬翔为之"前朝因金銮坡以为门名,与翰林院相接,故为学士者称"金銮"以美之。 今以金銮为名,非典也"。

后唐同光初,又置护銮书制学士,以赵凤为之。

长兴元年,翰林学士刘煦奏:"旧例,学士入院,除中书舍人即不试,余官皆先试麻制、批答、诗赋各一道,号曰五题。 后来虽有召试之名,无考校之实。 欲请今后召试新学士,权停诗、赋,试麻制、批答共三道,内赐题目,定字数,付本院召试。"

从之。

晋天福五年,废翰林学士院,其公事并归中书舍人。

开运元年,复学士院。

周显德五年诏:"今后当直、下直学士,并宜令逐日起居,其当直学士仍赴晚朝"旧制,翰林学士与常参官五日一度起居。 世宗欲朝夕赐见,访以时事,故有是诏"。"

宋翰林学士无定员。

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

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

凡奏事用榜子,关白三省枢密院用谘报,不名。

凡初命为学士,皆遣使就第宣诏旨召入院。

上日,敕设会从官,侑以乐。

元丰中,始命佩鱼,自蒲宗孟始也。

凡执政议事则系鞋,盖与侍从异礼也。

政和三年,强渊明请以前后所被旨及案例,修为本院敕、令、格、式。

五年,御书"ゼ文堂"榜赐学士院。

靖康元年,吴等奏:"大礼锁院,麻三道以上,系双宣学士宿直分撰,乞依故事。"

从之。

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

阙员,则以他官兼直院或权直。

自国初至行官制,百司事失其实,多所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遵而不改。

干道九年,崔诗初以秘书省正字兼翰林权直。

淳熙五年,诗再入院,议者以翰林乃应奉之所,非专掌制诰之地,更为学士院权直。

后复为翰林权直,然亦互除二员。

绍兴尝除权与正官至三人。

洪氏《容斋随笔》曰:"治平以前,谓翰林学士及知制诏为两制。 自翰林罢补外者得端明殿学士,谓之换职。 熙宁之后,乃始为龙图。 绍兴以来,愈不及矣。 修起居注者序迁知制诰,其次及辞不为者乃为待制。 赵康靖、冯文简、曾鲁公、司马公、吕正献公是也。 学士阙,则次补,或为宰相所不乐者,犹得侍读学士,刘原甫是也。 在职未久而外除者为枢密直学士,韩魏公是也。 亦为龙图直学士,欧阳公是也。 后来褒擢者仅得待制,王时亨是也。 余以善去者,集英修撰而止耳。"

又曰:"淳熙十四年九月,予以杂学士除翰林学士,蒋世修以谏议大夫除御史中丞,时施圣与在政府,语同列云:‘此二官不常置,今咄咄逼人,吾辈皆自点检。 ’盖谓其必大用也。 已而皆不然。 因考绍兴中所除者,不暇缕述,姑从寿皇圣帝以后至於绍熙五年枚数之,为学士者九人:仲兄文安公、史魏公、伯兄文惠公、刘忠肃、王日严、王鲁公、周益公及予,其后李献之也。 二兄、史、刘、王、周皆擢执政,日严以耆老拜端明致仕,惟予出补郡,献之遂踵武。 为中丞者六人:辛企李、姚令则、黄德润、蒋世修、谢昌国、何自然也。 辛、姚、黄皆执政,惟蒋补郡云。"

按:唐之所谓翰林学士,只取文学之人,随其官之崇卑,入院者皆为学士,延觐之际则各随其元官立班,而所谓学士未尝有一定之品秩也。

故其尊贵亲遇者号称内相,可以朝夕召对,参议政事,或一迁而为宰相。

而其孤远新进者,或起自初阶,或元无出身至试令草麻制,甚者或试以诗、赋,如试进士之法,其人皆呼学士。

自唐至五代皆然。

至宋则始定制,资浅者为直院,暂行者为权直。

於是真为翰林学士者,职始显贵,可以比肩台长,举武政路矣。

○翰林侍读学士"侍读兼侍读"

唐元宗开元三年,始命马怀素、褚无量更日侍读"上谓宰相曰:"朕每读书有所疑滞,无从质问。 可选儒学之士,使入内侍读,待以师傅之礼。" "。

十三年,置集贤院侍读学士、侍读直学士。

宋太宗始用著作佐郎吕文仲为侍读。

真宗咸平二年,以杨徽之、夏侯峤为翰林侍读学士,邢为翰林侍讲学士,始建学士之职。

其后,冯元为翰林侍读、不带学士。

又有马宗元为侍讲,高若讷为侍读,不加别名,但供职而已。

天禧三年,张知白为刑部侍郎,充翰林侍讲学士、知天雄军府,侍读学士外使自知白始。

元丰官制,废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不置,但为兼官,然必侍从以上,乃得兼之,其秩卑资浅则为说书。

岁春二月至端午日,秋八月至长至日,遇只日入侍迩英阁,轮班讲读。

元七年,复增学士之号,元符元年省。

建炎元年,诏特差侍从官四员充讲读官,遇万机之暇,令三省取旨,就内殿讲读。

宫观兼侍读:元丰八年五月,资政殿大学士吕公著兼侍读,提举中太乙宫兼集禧观公事。

七月,韩维兼侍读,提举中太乙宫。

元元年,端明殿学士范镇致仕,提举中太乙宫兼集禧观公事,兼侍读,不赴。

六年,冯京兼侍读,充太乙宫使。

未几,乞致仕,不允,仍免经筵进读。

中兴以来,如王大资、朱丞相"胜非"、张大资"浚"、谢参政"克家"、赵观文"鼎万"。

俟资政"Ι",并以万寿观使兼侍读。

隆兴元年,张大资"焘"以万寿、汤大观"思退"以醴泉并兼侍读。

干道五年,刘敷制"章"

以佑神兼侍读。

台谏兼侍读:自庆历以来,台丞多兼侍读,谏长未有兼者。

绍兴十二年春,万俟中丞"Ι"、罗谏议"汝楫"始并兼侍读,自后每除言路必兼经筵矣。

石林叶氏曰:"国初,侍读官初无定职,但从讲官入侍而已。 宋宣献、夏文庄为侍读学士,始请日读《唐书》一传,仍参释义理,后遂为定制。"

又曰:"国朝经筵讲读官旧皆坐,干兴后始立,盖仁宗时年尚幼,坐读不相闻,故起立,欲其近尔,后遂为故事。 熙宁初,吕申公、王荆公为翰林学士,吴冲卿知谏院,皆兼侍讲,始建议,以为《六经》言先王之道,讲者当赐坐,因请复行故事。 下太常礼院详定。 当时韩持国、刁景纯、胡完夫为判院,自申公等言。 苏子容、龚鼎臣、周孟阳及礼官王汾、刘分攵、韩忠彦以为讲读官日‘侍’,盖侍天子,非师道也。 且讲、读官一等,侍读仍班侍讲上,今侍讲坐而侍读立,不应为二。 申公等议遂格。 今讲、读官初入,皆坐赐茶,唯当讲时起,就案立,讲毕复就坐,赐汤而退。 侍读亦如之。 盖干兴之制也。"

○翰林侍讲学士"侍讲兼侍讲"

汉显宗时,张数侍讲於御前。

张侍灵帝,以杨赐有重名,举赐侍讲於华光殿中。

又诏刘宽拜大中大夫,侍讲华光殿。

虽有侍讲之号而未以名官。

至唐开元十三年始置。

"详见《侍读门》"

宋咸平二年,国子祭酒邢为侍讲学士。

其后又有马宗元为侍讲,不加别名,但供职而已。

景德四年,以翰林侍讲学士邢知曹州,侍讲学士外使自始。

元丰以后官制"见《侍读门》",故事,自两省、台端以上并兼侍讲。

元中,司马公休以著作佐郎兼侍讲,时朝议以文正公之贤,故特有是命"《朝野杂记》"。

绍兴五年,范元长以宗卿,朱子发以秘少并兼,盖殊命也。

干道六年,张敬夫始复以吏部员外郎兼。

盖中兴后庶官兼侍讲者惟此二人。

若绍兴二十五年张扶以祭酒,隆兴二年王宣子佐以检正,干道七年林景度以宗卿入经筵,亦兼侍讲者。

盖扶本以言路兼说书,就升其秩,宣子时摄版曹,景度尝为右史,且有敬夫旧例,故稍优之,皆有以也。

熙宁元年,龚鼎臣、苏颂、刘分攵等议不当坐讲疏,朝廷班制以侍讲居侍读下"《会要》"。

台谏兼侍讲:庆历二年,召御史中丞贾昌朝侍讲迩英阁。

故事,台丞无在经筵者,上以昌朝长於讲说,特召之"《仁宗实录》"。

神宗用吕正献,亦止命时赴讲筵,去学士职。

中兴后,王尚书宾为御史中丞,建请复开经筵,遂命兼侍讲。

自后十五年,继之者惟王唐公、徐师川二人,皆上意也。

绍兴十二年春,万俟中丞"Ι"、罗谏议"汝楫"并兼讲读;绍兴二十五年春,董殿院、王正言"珉"。

并兼侍讲。

非台丞、谏长而以侍讲为称,又自此始。

其后,犹或兼说书,台官自尹穑,隆兴二年五月;谏官自詹元宗,干道九年十二月。

后并以侍讲为称,不复兼说书矣"《朝野杂记》"。

修注兼侍讲:自朱子发后,修注官多得兼侍讲。

嘉泰二年八月,林伯玉自殿中侍御史兼侍讲,除起居郎;其年闰十二月,邓伯允自右正言兼侍讲,除起居舍人;伯玉改兼权刑侍,伯允改兼史编实讨,非故典也。

开禧元年八月,娄彦开自言路徙奉常,兼权中书舍人,亦以史院易经筵,遂为定例。

三年十月,朱仲文自司谏改奉常,兼讲如故,意者以其兼权史侍故也。

十一月,王简卿知谏院为左史,仍兼崇政殿说书,言者犹以为不可,罢之。

嘉定元年,黄伯庸自右正言兼侍讲,除起居舍人,兼知旧,今故典矣"自渡江以后,惟王枢密纶以右史兼说书,其他无此"。

宫观兼侍讲:

国初自元丰以来,多以宫观兼侍读。

干道七年,宝文阁待制胡铨除提举佑神观兼侍讲。

是日,以宰执进呈,虞允文奏曰:"胡铨早岁一节甚高,谓当阔略,录其气节,不宜令遽去朝廷。"

上曰:"铨固非他人比,且除在京宫观,留侍经筵。"

故有是命。

○崇政殿说书"兼说书经筵附"

古无此官,宋朝仁宗景元年正月,命贾昌朝、赵希言、王宗道、杨安国并为崇政殿说书,日轮二员候。

初,侍讲学士孙年老乞外,因荐昌朝等。

至是,特置此职以命之。

庆历二年,以赵师民预讲官,复为崇政殿说书,盖秩卑资浅则为说书,不兼侍讲。

元,程正叔以布衣为之。

然范淳夫乃以著作佐郎兼侍讲,司马公休又尝以著作佐郎兼侍讲,前此未有也"赵师明《家塾记》"。

崇宁中,初除说书二人,皆以隐逸起,蔡崇、吕,仍遂其性,诏以士服随班朝谒入侍。

渡江后,尹彦明初以秘书兼之,中王龟龄、范至能皆以郎官兼,亦殊命也"《朝野杂记》"。

近事,侍从以上兼经筵则曰侍讲,庶官则曰崇政殿说书,故左史兼亦曰侍讲,如程敦厚、赵卫是也"《周益公集》"。

台谏兼说书:绍兴十二年春,万俟中丞"Ι"罗谏议"汝戢"并兼讲读。

盖秦楚材、梓是时己兼说书,便於传道,自后伯阳继之。

每除言路,必与经筵矣,桧死罢兼"自二十五年十月至三十二年,台丞、谏长兼经筵者止三人"。

庆元后,台丞、谏长暨副端、正言、司谏已上,无不预经筵者。

正言兼说书自端明巫始,副端兼说书自端明余尧弼始,察官兼说书自少卿陈夔始"《朝野杂记》"。

修注兼说书:自朱子发始,修注官多得兼侍讲。

开禧三年十一月,王简卿知谏院为左史,仍兼崇政殿说书,言者以为不可,罢之。

吴氏《能改斋漫录》曰:"王荆公所作《贾魏公神道碑》云:‘景元年,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乃始置崇政殿说书,而以公为之。 ’然予按《傅简公佳话》云:‘太祖少亲戎事,性好艺文。 即位未几,召山人郭无为於崇政殿讲书。 至今讲官所领阶衔,犹曰崇政殿说书云。 ’据傅简公所言,则崇政殿说书不始於仁宗景元年矣。 岂中尝罢之,而至是再建邪?"

右翰苑经筵在近代为至清要显美之官,而杜岐公《通典》叙职官独阙焉。

盖学士、讲读之官皆始於唐开元之时,讲、读隶集贤殿,故《通典》於集贤学士条下附载。

而翰林学士,《唐史·志》以为独无所隶。

然自开元建学士院之后,居之者多名流,至号内相,乃略不叙述,则为阙事矣。

古人有一事必有一官曹,虽历代沿革不同,而所掌之事则一也,故《通典》所载唐所置之官而前代无之者,则叙其所掌之事,以通於前代。

如通事舍人唐所制也,而其事则秦、汉以来谒者之任也;集贤殿书院唐置也,而其事则汉、魏以来秘书省之职也,然则翰林学士之官独不可通之於前代乎?盖以言语文字被顾问,以翰墨技艺侍中、侍诏,则汉武帝所以处邹、枚、严、徐,灵帝所以招鸿都文学之类是也。

至於出入禁闼,特被亲遇,参谋军国,号称内相,则汉、魏以来侍中、领尚书事、秘书监、中书监之类是也。

若代言典诰之任,则武帝所以命司马相如,历代所以置中书舍人是也。

但学士院之官,所职丛杂不一,而其位亦高卑不等。

唐多以他官兼之。

中世以后,则所掌者制诏而已。

至宋,则又以唐所置集贤殿讲、读之官隶之。

元丰官制既行,而讲、读始去翰林之名,自为经筵之官矣,故以经筵附见学士院之后,存其旧也。

○总学士宋朝殿学士有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

殿学士资望极峻,无吏守,无典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

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

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去位者。

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久次者始除,近岁以待签枢云。

○观文殿大学士"学士"

宋朝观文殿即旧日延恩殿也。

庆历七年,以文明殿学士称呼同真宗谥号,乃改名紫宸殿。

后又以紫宸殿非人臣所可称呼,乃以延恩殿更名观文殿。

皇元年,诏:"置观文殿大学士,宠待旧相,今后须曾任宰相,乃得除授。"

时贾昌朝由使相、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

观文殿置大学士自昌朝始。

三年,诏班在观文殿学士之前、六尚书之上。

自是曾任宰相者,出必为大学士。

熙宁中,韩绛宣抚陕西、河东,得罪罢守本官。

四年,用明堂赦,授观文殿学士。

宰相不为大学士,自绛始。

中兴后,非宰相而除者,自绍兴二十年秦喜始。

喜知枢密院、郊祀大礼使,礼成,以学士迁,且视仪揆路,非典故也。

干道四年,汪彻旧以枢密使为学士迁。

九年,王炎以枢密使为西川安抚使除。

至庆元,赵彦逾自工部尚书为端明殿学士,直以序迁至焉。

曾为宰相而不为大学士者,自绍兴元年范宗尹始。

观文殿隋炀帝殿名。

宋初,为文明殿学士。

庆历七年,宋庠言:"文明殿学士称呼同真宗谥号,兼禁中无此殿额,其学士理自当罢。 乞择见今正朝或秘殿,以召学士易之。"

乃诏改为紫宸殿学士,以参知政事丁度为之。

时学士多以殿名为官称,丁遂称曰"丁紫宸"。

八年,御史何郯以紫宸不可为官称,於是改延恩殿为观文殿"欧阳公云:"观文乃隋炀殿名,理宜避之,盖当时不知。 然则朝廷之上不可以无学也。" ",即殿名置学士"《吕氏家塾广记》云:"观文殿学士位资政殿学士上,盖初置观文殿学士职时已有为大资政者,故於上加此美职。 朝廷亦知不当以学士压大学士,但常有人充此二职者,故久而不能革正,可因无人为此二职时正之也。" ",以丁度为之。

自后非曾任执政者弗除。

熙宁中,王韶以熙河功;元丰中,王陶以宫僚,未历二府亦除是职,盖异恩也。

韶犹兼端明殿、龙图学士云。

○资政殿大学士"学士"

国朝资政殿在龙图阁之东序。

景德二年,王钦若罢参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以宠之,在翰林学士下"钦若不悦,诉於上曰:"臣向自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今无罪而罢,班反在下,是贬也。" 真宗特改置大学士以处之"。

十二月,复以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班在文明殿学士之下,翰林学士承旨之上。

资政殿置大学士自钦若始。

自冀公班翰林承旨上,一时以为殊宠。

祥符初,向文简公以前宰相再入为东宫留守,复加此职。

自是讫天圣末,二十余年不以除人。

明道元年,李文定公知河阳;召还,始再命之。

景四年,王沂公罢相,复除。

三十年除三人而皆前宰相也。

宋宣献公罢参知政事,仁宗眷之厚,因加此职。

自冀公后,非宰相而除者,惟宣献一人而已。

康定二年,右正言梁请遵先朝故事,定以员数。

於是诏大学士置二员,学士三员。

绍兴十年,郑亿年归自伪庭,除资政殿,二年加大学士,许出入如二府仪。

亿年未尝秉政。

十五年,秦喜自翰林学士承旨为资政,诏立班、恩数同执政。

十六年,秦桧弟梓以端明卒於湖州,进大资致仕,恤典同参政。

是后,从臣自端明视政府而序进者,遂为常矣。

○端明殿学士

端明殿即西京正衙殿也。

后唐天成元年,明宗即位之初,四方书奏命枢密使安重诲进读,懵於文义。

孔循献议,始置端明殿学士,命冯道、赵凤俱以翰林学士充,班在翰林学士上。

后有转改,止於翰林学士内选任。

初如三馆例,职在官下。

赵凤转侍郎,讽任圜特移职在官上,后遂为故事。

晋天福五年废,开运元年复。

宋朝太宗时,程侍郎羽为之,后随殿名改为文明殿学士。

庆历中,改文明为紫宸,后改紫宸为观文"其改置本末见《观文殿学士门》"。

明道二年,改承明殿为端明殿,复置端明殿学士,以翰林侍读学士宋绶为之"诏略曰:"方奖拔於名儒,特增新於近职,俾参顾问,益广谋猷。" ",在翰林学士之下。

自明道讫元丰,无前执政为之者,近来以待学士之久次者。

元丰中,以前执政为之,自曾孝宽始"孝宽前为签书枢密院";以见任执政为之,自王安礼始"安礼自尚书左丞为之,知江宁。 并见《续会要》"。

政和中,尝改为延康殿。

建炎二年,都省言延宁殿学士旧系端明殿学士,诏依旧。

近拜签枢者多领焉。

○总阁学士"直学士"宋朝庶官之外,别加职名,所以厉行义、文学之士。

高以备顾问,其次与论议,典校雠。

得之为荣,选择尤精。

元丰中,修三省、寺、监之制,其职并罢。

满岁补外,然后加恩兼职。

直龙图阁,省郎、寺监长贰补外,或领监司、帅臣,则除之。

待制、杂学士,给、谏以上补外,则除之。

系一时恩旨,非有必得之理"《刘忠肃公奏议》又言:"待制、学士,祖宗以来,极天下之选,不为定员。 今不考治行,不察流品,幸而给、谏以上则计日得之。 乞依元丰官制施行。" "。

元二年,诏增复馆职及职事官并许带职,尚书二年加直学士,中丞、侍郎、给舍、谏议通及一年加待制。

绍圣三年,诏职事官罢带职,非职事之官仍旧。

中兴后,学士率以授中司、列曹尚书、翰林学士之补外者,权尚书、给谏、侍郎则带直学士、待制。

○总待制

唐永徽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於武德殿西门。

文明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於章善、明福门。

先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

永泰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於集贤门,凡十三人,特给餐钱,以优其礼。

崔甫为相,建议文官六品以上更直待制。

其后著令,正待制官日二人,备顾问,仍有公廨。

永泰元年,敕裴冕等并集贤待制,此始有待制之所,然则盖唐设官也。

宋朝景德元年,置龙图阁待制,以杜镐、戚纶充,并依旧充职。

祥符二年,诏班视知制诰,列其下。

元令,从四品。

掌侍从,备顾问,有所献纳则请到或奏对。

刘挚言待制、学士之选太滥"见《学士门》"。

王岩叟亦言:"待制,祖宗之时,其选最精,出入朝廷才一、二人。 今立法无定员,将一年,待制满朝,必有车载斗量之谣。"

○龙图阁"学士、直学士、待制"

宋朝大中祥符中,建龙图阁。

在会庆殿西偏,北连禁中,阁东曰资政殿,西曰述古殿。

阁上以奉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

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学士。

大中祥符三年置,以杜镐为之,班在枢密直学士之上。

六年,诏结衔在本官之上。

直学士,景德四年置,以杜镐为之,班在枢密直学士之下。

祥符六年,诏结衔在本官之上。

待制,景德元年置,以杜镐、戚纶为之,并依旧充职。

四年,诏班在知制诰之下,并赴内殿起居。

自改官制,为学士初复之职,或知制诰平出除之。

○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

宋朝天禧四年初,建天章阁。

在会庆殿之西,龙图阁之北。

明年,仁宗即位,修天章阁工毕,奏真宗御制安於天章阁。

东曰群玉殿,西曰蕊珠殿,北曰寿昌殿,南曰延康殿。

内以桃花文石为流杯之所。

以在位受天书祥符,改曰天章,取为章於天之义。

天圣八年置待制。

庆历七年,又置学士、直学士。

又有侍讲。

学士,庆历七年初置,在龙图阁学士之下。

学士罕以命人,迄仁宗世,才王挚一人"《官制旧典》云天章阁只除待制,不除学士,难称呼也"。

秦堪自显谟阁进直天章阁,以称呼非便辞,诏改龙图。

自是天章不为带职。

直学士,庆历七年,初置天章阁直学士,在龙图阁直学士之下。

待制,天圣八年初置。

寓直於秘阁,与龙图递宿,寻命范讽、鞠咏充职。

中兴后,图籍、符瑞、宝玩之物,若国史、宗正寺所进属籍,独藏於天章阁,祖宗御容、潜邸旌节亦安奉焉。

○宝文阁"学士、直学士、待制"

宋朝宝文阁在天章阁之东西序,群玉、蕊珠殿之北,即旧日寿昌阁,庆历改曰宝文。

嘉八年,英宗即位,诏以仁宗御书、御集藏於宝文阁,命王撰记立石。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始置学士、直学士、待制,恩赐如龙图。

英宗御书附於阁"《会要》、《宏词编题》"。

其学士,治平四年初置,以吕公著兼。

直学士,治平四年初置,以邵必为之。

待制,治平四年初置。

○显谟阁"学士、直学士、待制"

宋朝元符元年,曾布、邓洵仁各申请建阁。

诏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撰阁名五以闻,续建阁藏神宗御集,以显谟为名"神宗大新政事,故以丕显文王谟为名"。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诏以显谟阁为熙明阁,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

续奉旨仍以显谟为额"此据《周益公宏词编题》。 而《续会要》云复显谟旧名年月无考。 按次年已诏显谟阁学士、直学士如三阁故事,复名显谟则恐在此年矣"。

崇宁元年,诏显谟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如三阁故事,序位在宝文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之下。

学士、直学士、待制,并建中靖国元年置。

○徽猷阁"学士、直学士、待制"

大观二年初,建徽猷阁,以藏哲宗御集,置学士、直学士。

待制。

○敷文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绍兴十年,置藏徽宗圣制,置学士等官。

○焕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淳熙建。

藏高宗御制。

学士等官,并十五年置。

○华文阁"学士、直学士、待制"

庆元二年,置藏孝宗御制,置学士等官。

○宝谟阁"学士、直学士、待制"

嘉泰二年,置藏光宗御制,置学士等官。

○宝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

宝庆二年,置藏宁宗御制,置学士等官。

○总阁职宋朝祖宗以来重之,有集贤殿修撰"后改右文殿"、直龙图阁、直秘阁三等。

政和四年,二浙、福建诸路监司、郡守,往往交通内官,多以应奉有劳迁职,遂有未尝朝觐天子,因忽为待制班从官者,蔡京不乐。

六年,因增其目,置修撰,与旧为三等,曰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

直阁与旧为六等,曰直龙图阁、天章、宝文、显谟、徽猷、秘阁。

朝廷除授,自此密矣。

旧贴职无杂压,至是因增置,乃定为杂压"蔡攸《国史外补》"。

绍兴十年,置直敷文阁。

淳熙十五年,置直焕章阁,淳熙令自集撰至直秘阁为贴职。

中兴后,直阁为庶官仕藩阃、监司者贴职,各随高下而等差之。

○集英殿修撰

唐张昌龄为北门修撰,孙逖为集贤院修撰。

修撰之名始於唐。

宋政和六年,置集英殿修撰,其增置来历见《贴职门》。

中兴后,以宠六曹权侍郎之补外者,下待制一等。

○右文殿修撰

唐有集贤院修撰。

宋朝元元年,贴职许内外官带。

五年九月,诏复置集贤院学士。

绍圣二年四月,诏职事官罢带职,易集贤院学士为集贤院修撰。

政和六年四月御笔:"集贤院无此名,秘书省殿以右文殿为名。 见任集贤殿修撰并改作右文殿修撰。"

其职次於集英殿修撰,为贴职之高等。

○秘阁修撰

政和六年置"见《贴职门》"。

贴职修撰,以待馆阁之资深者,仍多由直龙图阁迁焉。

○直龙图阁"直天章阁以下附"

祥符九年,以冯元为太子中允、直龙图阁,直阁之名始此。

凡除馆职之久次者,必选直龙图阁,皆为擢待制之基也。

直天章阁,直宝文阁,直显谟阁,直徽猷阁"并政和六年置"。

直敷文阁"绍兴十年置"。

直焕章阁"淳熙十五年置"。

直华文阁"庆元二年置"。

直宝谟阁"嘉泰二年置"。

直宝章阁"宝庆二年置"。

○直秘阁

宋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

太宗端拱元年,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择三馆真本书籍万余卷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以右司谏、直史馆宋泌为直秘阁。

直馆、直院则谓之馆职,以他官兼者谓之贴职。

元丰以前,凡状元、制科一任还,即试诗、赋各一而入,否则用大臣荐而试,谓之入馆。

官制行,废崇文院为秘书监,建秘阁於中,自监少至正字列为职事官。

罢直馆、直院之名,独以直秘阁为贴职之首,皆不试而除,盖特以为恩数而已"《石林燕语》。 又:"故事,外官除馆职,如秘阁校理、直秘阁者,必先移书在省执事官,叙同寮之好,乃即馆设盛会燕之。 自崇宁以来,外官除馆既多,此礼浸废。" "。

《容斋洪氏随笔》曰:"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 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 记注官缺,必於此取之。 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 官至员外郎则任之,中外皆称为学士。 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反为留滞。 政和以后,增修撰、直阁贴职为九等,於是才能治办之吏、贵游乳臭之子,车载斗量,其名益轻。 南渡以来,初除校书、正字,往往召试,虽曰馆职不轻畀,然其迁叙反不若寺监之径捷,至推排为郎,即失其故步,混然无别矣。"

又曰:"宋朝儒馆仍唐制,有四:曰昭文馆,曰史馆,曰集贤院,曰秘阁。 率以上相领昭文大学士,其次监修国史,其次领集贤。 若只两相,则首厅兼国史。 惟秘阁最低,故但以两制判之。 四局各置直官,均谓之馆职,皆称学士。 其下则为校理、检讨、校勘,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 范景仁为馆阁校勘,当迁校理,宰相庞籍言:‘范镇有异才,恬於进取。 ’乃除直秘阁。 司马公作诗贺之曰: ‘延阁屹中天,积书汉连。 神宗重其选"谓太宗也",国士比为仙。 玉槛句陈上,丹梯北斗边。 帝容瞻日角,宸翰照星躔。 职秩曾无贵,光华在得贤。 ’其重如此。 自熙宁以来,或颇用赏劳。 元丰官制行,不置昭文、集贤,以史馆入著作局,而直秘阁只为贴职。 至崇宁、政、宣,以处大臣子弟姻戚,其滥及於钱文俗吏,士大夫不复贵重。 然除此职者必诣馆下拜阁,乃具盛筵,邀见在三馆者宴集,秋日暴书宴,皆得预席,若余日则不许至。 《随笔》有《馆职名存》一则云。"

按:学士、待制二官始於唐,皆以处清望儒臣,俾备顾问。

其初,既无专职,亦无定员。

宋因其制,而以三馆为储才之地,故职名犹多。

元丰新官制,其职名之元不附丽於三省、寺监者,皆从废革;然除昭文、集贤二学士元丽中书、门下省外。

独翰林学士一官在唐已无所系属,而最为清要,故不可废。

而诸学士、待制则以其为三馆清流,未欲遽废,故以为朝臣补外加恩之官。

盖有同於阶官而初无职掌矣。

龙图阁为储祖宗制作之所,故其官视三馆。

自后列圣相承,代代有宸奎之阁,而建官亦如之。

於是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之官,始不可胜计矣,野处讥其滥及俗吏童。

然职名既多,自不容不滥施也。

又所谓学士、直阁者,尊卑不同,故难概称"如观文为宰相,资政为执政,端明为签书,龙图以下为尚书,然皆学士也。 直龙图、焕章等阁为藩阃、监司之贴职,直秘阁则卑於诸阁,然皆直阁也",於是舍学士、直阁之名,而就以所掌殿阁呼之,遂有丁紫宸、秦天章之称,则以为名称非便,而改以他殿阁。

然所谓端明、龙图、显谟、敷文、焕章之类,亦俱非人臣之称谓,流传既久,曰某端明,曰某龙图,不觉其非宜耳。

昭文、集贤元隶两省,既已叙其事於各门,殿阁学士、待制与翰林学士元皆无所附隶,故叙殿阁於翰林之后。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