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君臣冠冕服章
秦灭礼学,郊社服用,皆以衤匀元,以从冕旒,前后邃延"蔡邕《独断》曰: "衤匀,绀缯也。" 以水德尚衤匀,音均。 "
汉承秦敝,西京二百余年,犹未能有所制立。
《汉旧仪》:"凡斋皆衣元绀缯也。 衣绛领α缘、绔纟蔑、涑革带、鸿绀帻、长冠、纟并青衣、帻领α、绔纟蔑白带,求雨皂缘、衣ァ娄霜帻衣。 冬射猎,衣流黄;仲夏,衣黄。"
西汉,史不言朝祭服章之制,惟《汉旧仪》所载如此,然其说终不明白云。
文帝,时贾谊上疏曰:"今民卖僮者"僮谓隶妾"为之绣衣丝屦偏诸缘"服虔曰:“如牙条以作履缘。" 师古曰:"偏诸,若今之织,成以为要襻及衤票领者也。 古谓之车马裙,其上为乘车及骑从之象也。" ",内之闲中"闲,卖奴婢阑",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入庙则服之,宴处则不著,盖贵之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之表,蒲纨之里,纟以偏诸"晋灼曰:"以偏诸纟著衣也。" 师古曰:"纟音妾,谓以偏诸纟便著之也。 纟便音步千反。" ",美者黼绣"黼者,织为斧形;绣者,刺为众文",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得其节而合宜",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皂纟弟"纟弟,厚缯也",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嬖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
宣帝时,魏相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曰: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於先圣。
高皇帝所述书《天子所服第八》"第八,天子衣服之制,於施行诏第八"曰大谒者臣章受诏长乐宫,曰令群臣议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
相国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萧何、周昌"、谨与将军臣陵"王陵"、太子太傅臣通"叔孙通"等议:"春、夏、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 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 臣请法之。 中谒者赵尧举春"应劭曰:“四时各举所施行政事。" 服虔曰:"主一时衣服礼物朝祭百事也"",李舜举夏,儿汤举秋,贡禹举冬"高帝时自有一贡禹",四人各职一时。”
大谒者襄章奏,制曰:"可。"
按:西汉服章之制,於史无所考见。
班固《叙传》言汉初定,与民无禁。
师古注,谓汉不设车旗衣服之禁。
今观贾谊所言可见。
然魏相奏谓高皇帝书有《天子所服第八》,则服制未尝无。
其书相所奏,既不详备,而《史记》无传焉,盖周之经制,历春秋、战国数百年,典籍湮没不存。
及七雄僭王,国自为政,尤无所究诘。
秦出自西戎,不习礼文之事,而其立意,大概欲是今而非古,尊己而卑人,故灭六国之后,获其君之冠,则以赐侍人;获其君之车则以为副车。
又乌能参考损益,以复先王车旗衣服之制?汉初,用事者椎朴少文,不过尽遵秦规而已。
后汉明帝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纟句屦以从事。
《汉官仪》曰:"天子冠通天,诸侯王冠远游,三公、诸侯冠进贤三梁,卿、大夫、尚书、二千石、博士冠两梁,二千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 天子、公、卿、特进、诸侯祀天地明堂,皆冠平冕,天子十二旒,三公、九卿、诸侯七,其缨各如其绶色。"
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天子冕服从欧阳氏说,乘舆备文日月十二章,刺绣文;三公、九卿、特进侯、朝侯、侍祠侯,从夏侯氏说,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
大佩赤舄纟句履,以承大祭。
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元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蔡邕《独断》云"九旒"也",以其绶采色为组缨。
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为组缨,旁垂︻纩。
郊天地、祀明堂则冠之。
衣裳玉佩备章采,其大佩则冲牙双璜皆以白玉,乘舆络以白珠。
公卿、诸侯以采丝,百官执事者,冠长冠"即刘氏冠也。 以高祖所冠,故以为祭服",皆祗服,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坛秩祠,皆衤匀元服,绛缘领袖为中衣,绛袜,示其赤心奉神也。
其五郊迎气,衣帻袜各如方色云。
百官不执事者,各服长冠衤匀元以从。
大射於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元端素裳"郑元曰:"端者取其正也。" 郑众曰:"衣襦裳为端。" "。
执事者冠布弁,衣缁麻衣,皂领袖,下素裳。
若冠通天冠,服深衣之制,有袍,随五时色"梁刘昭曰:"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 ‘孔子衣逢掖之衣’。 逢掖其袖,合而逢大之,近今袍者也。 今下至贱吏小史,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 "。
凡冠衣诸服,旒冕、长冠、委貌、皮弁、爵弁、建华、方山、巧士,衣裳文绣,赤舄,服纟句履,大佩,皆为祭服,其余悉为常用朝服。
唯长冠,诸王国谒者以为常朝服云。
宗庙以下,祠祀皆冠长冠,皂缯袍单衣,绛缘领袖中衣,绛袜,五郊各从其色焉。
《东观记》:"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议南北郊,东平王苍议曰:‘高皇帝始受命创业,制长冠以人宗庙。 光武受命中兴,建明堂,立辟雍。 陛下以圣明奉遵,以礼服龙衮,祭五帝。 礼缺乐崩,久无祭天地冕服之制。 接尊事神,洁齐盛服,敬之至也。 日、月、星辰,山、龙、华藻,天王衮冕十有二旒,以则天数;有龙章日月,以备其文。 今祭明堂宗庙,圆以法天,方以则地,服以华文,象其物宜,以降神,肃备思,博其类也。 天地之礼,冕冠裳衣,宜如明堂之制。 ’"盖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如今蔽滕",贵贱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
所以执事,礼之共也。
故礼有其度,威仪之制,三代同之。
五伯迭兴,战兵不息,佩非战器非兵旗,於是解去绂佩,留其系遂"徐广曰:"今名遂为纟逆。" ",以章表之,故《诗》曰:"佩遂",此之谓也",佩玉貌。 遂,瑞也。 郑元笺曰:"佩遂者,以瑞玉为佩,佩之然。" "。
绂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於遂,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
汉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双印佩刀之饰。
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璜皆以白玉,乘舆络以白珠,公卿诸侯以采丝,其视冕旒为祭服云。
魏氏多因汉法,其所损益之制,无闻。
《通典》按《后汉志》:"孝明皇帝永平二年,诏从欧阳、夏侯二家所说,制冕服。 乘舆刺绣文,公卿以下织成文。"
据《晋志》云:"魏明帝以公卿衮黼之饰,拟於至尊,多所减损,始制服刺绣,公卿织成。"
未详孰是。
晋受命,遵而无改。
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黑介帻,通天冠,平冕。
皂表,朱绿里,广七寸,长二尺二寸,加於通天冠上,前圆后方,垂白玉珠,十有二旒,以朱组为缨,无。
佩白玉,华珠黄大旒,绶黄赤绀缥"上敷沼反,下右暗反"四采。
衣皂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之象,凡十二章。
素带广四寸,朱里,以朱缘裨"音卑,服冕也"饰其侧。
中衣以绛缘其领袖。
赤皮为,绛袜,"望发反",赤舄。
未加元服者,空顶介帻。
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绛缘中衣,绛袜,黑舄。
其临轩,亦衮冕也,其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颜,黑介帻,绛纱袍、皂缘中衣。
其拜陵,黑介帻,单衣。
其杂服,有青、赤、黄、白、缃、黑色,介帻,五色绛袍,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帻武冠。
其素服,白合"苦洽反"单衣。
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魏明帝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
晋初仍旧不改。
及过江,服章多阙,而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
侍中顾和奏:"旧礼,冕十二旒,用白玉珠。 今美玉难得,不能备,可用白璇"音旋"珠。"
从之。
革带,古之ひ带也,谓之ひ革,文武众官牧、守、丞、令下及驺、寺皆服之。
其有囊绶,则以缀於革带,其戎服则以皮络带代之。
八座尚书荷紫,以生紫为袷"古洽反"囊,缀之服外,加於左肩。
昔周公负成王,制此服衣,至今以为朝服。
或云汉时用盛"音成"奏事,负之以行,未详也。
褶之制,未详所起。
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
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衤票,衤票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ひ。
中官紫衤票,外官绛衤票。
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衤票,行留文武悉同。
其畋猎巡幸,则惟从官戎服带ひ革,文官不下缨,武官服冠。
汉制,一岁五郊,天子与执事者所服各如方色,百官不执事者服常服绛衣以从。
魏秘书监秦静曰:"汉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但元冠绛衣而已。"
魏已来名为五时朝服,又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自皇太子已下随官受给。
百官虽服五时朝服,据今止给四时朝服,阙秋服。
三年一易。
诸假印绶而官不给ひ囊者,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绶者,不得佩绶。
ひ,古制也。
汉世著ひ囊者,侧在要,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紫囊盛绶也。
或盛或散,各有其时。
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之於腰带,所谓绅之士者,笏而垂绅带也。
绅垂长三尺。
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
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内侍位者乃簪之。
手版即古笏矣。
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囊之,名曰笏。
宋因之。
宋制平天冕服,不易旧法。
更名曰蔽膝。
未加元服、释奠先圣、视朝、拜陵等服,及杂色纱裙、武冠素服,并沿旧不改。
王公助祭郊庙,章服降杀亦如之。
冠委貌者,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领袖。
元冠、韦弁、绛韦戎衣,复依汉法。
褶因晋不易,腰有络带以代ひ革。
中官紫衤票,外官绛衤票。
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衤票,行留文武悉同。
畋猎巡幸,唯从官戎服,带ひ革。
文帝元嘉中,巡幸、狩、救庙水火皆如之。
明帝泰始四年,诏曰:"车服之饰,象数是遵。 故盛皇留范,列圣垂制。 服近改定,今修成六服,沿时变礼,所施之事,各有条叙,便可载之典章。 朕以大冕纯玉缫,元衣黄裳,祀天宗明堂。 又以法冕,元衣绛裳,祀太庙,元正大会朝诸侯。 又以饰冕,紫衣红裳,小会宴飨,送诸侯、临轩会王公。 又以绣冕,朱衣裳,征伐、讲武、校猎。 又以冕,青衣裳,耕稼、享国子。 又以通天冠,朱纱袍,为听政之服。"
泰始六年正月,有司奏:"被敕皇太子正冬朝贺,合著衮冕九章不?"下仪曹郎邱仲起议:"按《周礼》,公自衮冕以下。 郑注:‘衮冕以至卿大夫之元冕,皆其朝聘天子之服也。 ’伏寻古之上公,尚得服之,皇太子以ヘ副之尊,率土瞻仰,愚谓宜式遵盛典,服衮九章以朝贺。"
诏可。
齐因宋制平天冠服,不易旧法,郊庙临朝所服也。
旧衮服用织成,建武中,明帝以织太重,乃采画为之,如金饰银薄,时亦谓为天衣。
通天冠服,绛纱袍,皂缘中衣,乘舆临朝所服,臣下皆同。
拜陵则黑介帻,服无定色。
举哀临丧,白袷单衣,亦谓之素服。
王公助祭,平冕服,山龙以下九章,卿七章,皆画皂绛缯为之。
褶相因不改。
梁因齐制平天冠服,衣画而裳绣,十二章。
素带朱里,以朱缘裨饰其侧。
更名赤皮为华"或云华之名,其来已久"。
余同旧法。
又有通天冠服,绛纱袍,皂缘中衣,黑舄。
是为朝服,元正贺毕,还储更衣,出所服也。
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绛缘中衣,绛袜,黑舄。
拜陵则笺布单衣。
又有白袷单衣,以代古之疑。
天监三年,何佟之议:"公卿以祭服,里有中衣,即今中单也。 后汉从夏侯氏说,祭服绛缘领袖为中衣,绛袜,示其赤心奉神也,今中衣绛缘,足有所明,无俟於。 既非圣法,谓不可施。"
遂依议除之。
七年,周舍议:"按《礼》:‘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 ’郑元云,皇是画凤皇羽也。 又按《礼》‘加衮冕’,则衮是衣。 有虞氏言皇,皇亦是衣,非冕。 今衮服宜画凤皇,以示差降。"
又王僧崇云:"寻冕服无凤,应改为翟。 又裳有圆花,於礼无碍,是画饰如葩花耳"花音于美反"。 藻、米、黼、黻,并乖古制,今请改正,并去圆花。"
帝曰:"古文日、月、星辰,此以一辰摄三物也;山、龙、华虫,又以一山摄三物也;藻、火、粉米,又以一藻摄三物也。 是为九章。 今衮服画龙,则宜画凤。 孔安国云‘华者,花也’,则为花非疑。 若一向画翟,差降之文,复将安寄?"帝又曰:"《礼》:‘王祀昊天,服大裘而冕。 ’大裘不存,其於质敬,恐未有尽。"
五经博士陆玮等并云:"王祀昊天服大裘,明诸臣礼不得同。 自魏以来,皆用衮服。 今请依古,更制大裘。"
诏:可。
玮等又按:"郑元注《司服》云:‘大裘,羔裘也’,既无所出,未为可据。 按六冕之服,皆元上下。 今宜以缯为之,其制式如裘,其裳以,皆无文绣。"
诏,可。
又制黑帻单衣,宴会服之。
九年,司马筠等议云:"按《玉藻》:‘诸侯元冕以祭,裨冕以朝。 ’《杂记》又云:‘大夫冕而祭於公,弁而祭於已。 ’今之尚书,上异公侯,下非卿士,止有朝衣,本无冕服。 既从斋祭,不容同於在朝,宜依太常及博士诸斋官例,著白衣,绛、中单,竹叶冠。"
陈因之。
永定元年,武帝即位,徐陵白:"乘舆御服,皆采梁制。"
帝曰:
"今天下初定,务从节俭。 应用绣、织成者,并可彩画。"
至文帝天嘉初,悉改易之。
其皇太子绛纱袍,皂领白纱中衣,白带,大小会、祠庙、朔望、五日还朝,皆朝服;常还上宫则朱服;若释奠,玄朝服,绛袜。
皇太子旧有五时朝服,自梁天监之后则朱服。
自梁天监之后则朱服。
诸王朝服,朱衣,绛纱袍,皂缘中衣,素带,黑舄。
若加余官,则服其加官之服;开国公、侯、伯、子、男,并朝服,纱朱衣。
若助祭郊庙,皆衮,元上下,山、龙以下九章,备五采,大佩,赤舄,纟句履;余文官朝服。
武贲中郎将、羽林监,绛纱单衣。
州刺史绛朝服。
直阁将军、诸殿主帅,朱衣,正直绛衫,从则祢裆衫。
太子卫率、率更令丞,皂朝服。
殿中将军、员外将军、州郡都尉司马、中通事舍人、太子通事等,并朱服。
元衣,赤帻,褶,太子二傅骑吏所服。
武冠,绛褚衤,殿前威仪、武贲威仪、散给使、ト将、鼓吹士帅副、太子卤簿戟吏所服。
后周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
祀昊天上帝,则苍衣;五方上帝,各随方色;朝日用青衣;祭皇地祗用黄衣;夕月用素衣;神州、社稷用元衣;享先皇、加元服、纳后、朝诸侯则象衣:十二章。
享诸先帝、食三老五更、耕籍等,自龙以下,九章。
祀星辰、视朝、大射、飨群臣等,八章。
群祀、临太学、入道法门、燕射、养庶老、诸侯家,七章。
其九章以下,衣重;衮、山、,裳重黼黻,俱十有二等。
通以升龙为领衤票。
巡兵即戎,则韦为衣裳。
田猎则皮弁,白布衣而素裳也。
诸公之服九章,服之章数,随冕而降其一。
其八章以下,衣重藻粉米,裳重黼黻,俱九等,皆以山为领衤票。
诸侯服八章,而下俱八等,皆以华虫为领衤票。
诸伯皆七章,而下俱七等,以火为领衤票。
诸子服六章,俱六等,皆以宗彝为领衤票。
诸男服五章,皆以藻为领衤票。
三公之服有九,章有六,衣重藻与粉米,裳重黼黻。
俱为九等,皆以宗彝为领衤票。
三孤之服有八,章有五,衣重藻与粉米,裳重黼黻,为八等。
公卿服有七,章有四,衣重粉米,裳重黼黻,为七等。
皆以粉米为领衤票。
大夫之服有六,章有三,衣重粉米,裳重黼黻,为六等。
中大夫之服有五,章有三,衣重粉米,为五等。
下大夫服有四,章有三,衣重粉米,为四等。
士则祀弁、爵弁、元冠服,皆元衣;其裳,上士以元,中士以黄,下士杂裳"谓前元后黄"。
庶士元冠服,其在官府吏之属,服缁衣裳。
武帝初,服常冠,以皂纱全幅向后幞,仍裁为四脚。
致堂胡氏曰:"君子大复古,重变古,非泥於古也。 以生人之具,皆古之圣人因时制宜,各有法象意义,不可以私智更改之也。 用步卒,而车战法亡;开阡陌,而井地法亡;建郡县,而封建法亡;以曰易月,而通丧之礼废;从事鞍马,而辔轼之仪绝;参以胡服,而冕黻不复用;尚以杯案,而簋席不复施。 大抵视便利为安,曰趋於苟简,而圣王所作法象意义,不复可见。 有天下者,以智力得之,凡所施设,是今而非古。 如宣帝所谓汉家自有制度者,岂不可叹之甚哉!以周家纱幞一事论之,此后世巾帻朝冠之所自始也。 古者宾、祭、丧、燕、戎事,其冠皆各有所宜。 纱幞既行,诸冠由此渐废。 纱而用漆,更为两带上结,两带后垂,盖自李唐以来而已然矣,此又四脚之变也。 自是以后,则又以夫带之垂者左右横之,而其顶则起后平前,方为六角。 若天子侍卫之近者,则又武其一脚,翘其一脚。 稽之法象,果何所则?求之意义,果何所据?然而行之数百年,莫有以为非也。 至於总而簪弁,则属之道家者流。 非道家之得也,乃自老庄而后,为之徒者,其服变革未尽,犹有古士服之余制焉耳。 治天下者,莫大於礼,礼莫明於服,服莫重於冠。 必欲尽善,其必考古而立制,夫亦何独冠为然哉!"
宣帝既传位於太子,自称天元皇帝。
所居称天台,冕二十四旒,车服旗鼓,皆加於前王之数。
既自比上帝,不欲群臣同已,常自带绶及冠通天冠,加金附蝉,顾见侍臣弁上有金蝉及王公有绶者,并令去之。
隋高祖将改周制,下诏曰:"朕初受天命,赤雀来仪。 兼姬周已还,於兹六代。 三正回复,五德相生,总以言之,并宜火色。 垂衣己降,损益可知,尚色虽殊,常兼前代。 其郊丘庙社,可依衮冕之仪,朝会衣裳,宜尽用赤。 昔丹鸟木运,姬有太白之旗,黄星尚德,曹乘黑首之马。 在祀与戎,其尚恒异。 今之戎服,皆可尚黄,在外常所著者,通用杂色。 祭祀之服,须合礼经,宜集通儒详议。"
太子庶子、摄太常少卿裴正奏曰:"窃见后周制冕,加为十二,既与前礼数乃不同,而色应五行,又非典故。 谨按三代之冠,其名各别。 六等之冕,承用区分,ロ玉五采,随班异饰,都无迎气变色之文。 唯《月令》者,起於秦代,乃有青玉赤玉,白骆黑衣,与四时而色变,全不言於弁冕。 五时冕色,《礼》既无文,稽於正典,难以经证。 且后魏以来,制度咸阙。 天兴之岁,草创缮修,所造车服,多参胡制。 故魏收论之,称为违古,是也。 周氏因袭,将为故事,大象承统,咸取用之,舆辇衣冠,甚多迂怪。 今皇隋革命,宪章前代,其魏、周辇辂不合制者,已敕有司尽令除废,然衣冠礼器,尚且兼行。 乃有立夏衮衣,以赤为质,迎秋平冕,用白成形,既越典章,须革其谬。 谨按《续汉书·礼仪志》云‘立春之日,京都皆著青衣’,秋夏悉如其色。 逮於魏、晋,迎气五郊,行礼之人,皆同此制。 考寻故事,唯帻从衣色。 今请冠及冕,色并用元,唯应著帻者,任依汉、晋。"
制曰:"可。"
於是定令,采用东齐之法。
乘舆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纩充耳、玉笄。
元衣,裳。
衣,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
衣重宗彝,裳重黼黻,为十二等。
衣衤票、领织成升龙,白纱内单,黼领,青衤票、、裾。
革带,玉钩角,大带,素带朱里,纰其外,上以朱,下以绿。
随裳色,龙、火、山三章。
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
白玉双佩,元组。
双大绶,六采,元黄赤白缥绿,纯元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施三玉环。
朱袜,赤舄,舄加金饰。
祀圜丘、方泽、感帝、明堂、五郊、雩、礻昔、封禅、朝日、夕月、宗庙、社稷、籍田、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加元服、纳后、正月受朝及临轩拜王公,则服之。
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玉簪导。
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衤票、、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
其革带、剑、佩、绶、舄,与上同。
若未加元服,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
朔日受朝、元会及冬会、诸祭还,则服之。
武弁,金附蝉,平巾帻"余服具服"。
讲武、出征、四时狩、大射、礻马、类、宜社、赏祖、罚社、纂严,则服之。
黑介帻、白纱单衣,乌皮履,拜陵则服之。
白纱帽,白练裙襦,乌皮履,视朝、听讼及宴见宾客,皆服之。
白合,白纱单衣,乌皮履,举哀则服之。
程氏《演繁露》曰:"《隋志》:宋、齐之,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太子在上省则帽以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 隋时以白舀通为庆吊之服,国子生亦服曰纱巾也。 晋著白接篱,窦苹《酒谱》曰:‘接篱。 ’巾也南齐垣崇祖守寿春,著白纱帽,肩舆上城,今人必以为怪,古未有以白色为忌也。 郭林宗遇雨垫巾,李贤注云,周迁《舆服杂事》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合"合苦洽反"。 本居士野人所服,魏武造合,其巾乃废。 今国子学生服焉,以白纱为之,是其制皆不忌白也。 《乐府白歌》曰:质如轻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 袍以先驱巾拂尘。 吴竞《乐府要解》:按旧史,白,吴地所出,则诚今之白。 列子所谓阿锡,而西子之舞所谓“白纷纷鹤翎乱"者是也。
今世人丽妆,必不肯以白为衣,古今之变不同如此。
《唐六典》:天子服有白纱帽,其下服如裙襦袜,皆以白;视朝、听讼、燕见宾客、皆以进御,则犹存古制也。
然其下注云,亦用乌纱,则知古制虽存,未必肯用多以乌纱代之。
则习见忌白久矣。
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服,诸葛武侯也。
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皇太子衮服,元衣,裳。
衣,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
织成为之。
白纱内单,黼领,青衤票、、裾。
革带,金钩《角》;大带,素带不朱里,亦纰以朱绿。
随裳色,火、山二章。
玉具剑,火珠镖首。
瑜玉双佩,朱组。
双,大绶,四采,赤白缥绀,纯朱质,长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广九寸;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施二玉环。
朱袜,赤舄,以金饰。
侍从皇帝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
远游冠服,绛纱袍,白纱内单、皂领、衤票、、裾,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袜舄。
其革带、剑、佩、绶,与上同。
谒庙、还宫、元日朔日入庙、释奠,则服之。
远游冠公服,绛纱单衣,革带,金钩《角》;假带,方心。
纷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色同其绶。
金缕ひ囊,袜,履。
五日常朝,则服之。
衮冕服,九章,同皇太子。
王、公、开国公初受册,执贽,入朝,祭祀,亲迎,则服之。
三公助祭者亦服之。
冕服七章。
衣,华虫、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
侯、伯初受册、执贽、入朝、祭祀、亲迎,则服之。
毳冕服,五章。
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
子、男初受册,执贽,入朝,祭祀,亲迎,服之。
冕服,三章。
正三品以下,从五品以上,助祭则服之。
自王公以下服章,皆绣为之。
祭服冕,皆簪导、青纩充耳。
元衣裳,白纱内单,黼领"冕以下,内单青领",青衤票、、裾。
革带,钩《角》,大带"王、三公及公、侯、伯、子、男,素带,不朱里,皆纯其外,上以朱,下以绿。 正三品以下,从五品以上,素带,纰其垂,外以元,内以黄。 约皆用青组",朱"凡皆随裳色,衮、毳,火、山二章;,山一章",剑,,绶,袜,赤舄。
爵弁服,从九品以上,助祭,则服之。
其制服,元衣裳无章,白绢内单,青领、衤票、、裾,革带,大带"练带纰其垂,内外以缁,纽约用青组",爵、袜,赤履。
白合,白纱单衣,乌皮履,上下通服之。
委貌冠,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皆深衣,青领,乌皮履。
国了太学通服四门生服之。
朝服"亦名其服",绛纱单衣、白纱内单、皂领、袖、皂、革带、钩《角》、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袜,舄、绶、剑、。
从五品以上,陪祭、朝飨、拜表,凡大事则服之。
六品以下,从七品以上,去剑、绶,余并同。
自余公事,皆从公服"亦名从省服"。
绛纱单衣,革带、钩《角》、假带,方心,袜、履、纷、ひ囊。
从五品以上服之。
绛衤衣公服"衤衣即单衣不垂胡者也。 袖狭,形直如衤内,余同从省",流外五品以下,九品以上服之。
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大将军、领左右大将军、并武弁,绛朝服,剑、、绶。
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褶。
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将军、领左右将军、左右监门卫将军、太子左右卫、左右宗卫、左右内等率,左右监门郎将及诸副率并武弁绛朝服率,并武弁,绛朝服,剑、、绶。
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
直ト将军、直寝、直斋、太子直阁,武弁,绛朝服,剑、、绶。
侍从则平巾帻,绛衫、大口褶"隋文始服黄,百官常服,同於庶人,皆著黄袍。 帝朝服亦如之,惟以十三环为异也。 "
致堂胡氏曰:"服章之设,所以辨上下,定民志也。 莫卑乎民,莫尊乎天子,而服同一色,上下无所辨,民志何由定?僭乱由此而生矣。 古之圣王,自奉俭约,恶衣菲食,而事天地、宗庙,临朝廷百官,则等级分明,故冕十有二章,黻幅舄,衡ヨ纟延,以昭其度;藻率毕,ひ厉游缨,以昭其数。 威严尊重,礼无与二。 然后人主之势隆,非广己以造大,理当然也。 故晏平仲为大国之卿,一狐裘三十年,浣衣濯冠以朝,君子讥其隘,曰难乎其为下也。 隋文俭约,施之宫阃之中;燕私之用可也。 与庶人同服,而坐乎庙朝,俭不中礼,不足以为法矣。"
,天子之笏,长尺二寸,方而不折,以球玉为之。
笏度二尺有六寸,中博二寸,其杀六分去一。
晋、宋以来,谓之手版,此乃不经,今还谓之笏,以法古名。
自西魏以降,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以下,兼用竹木。
炀帝时,师旅务殷,车驾多行幸,百官行从,唯服褶,而军旅不便。
至大业六年后,诏从驾涉远者,文武官等皆戎衣,贵贱异等,衬用五色。
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吏胥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唐制,天子之服十四:
大裘冕者,祀天地之服也。
广八寸,长一尺二寸,以板为之,黑裘,里,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纩充耳。
大裘,缯表,黑羔表为缘,里,黑领、衤票、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皂领、青衤票、、裾、朱袜,赤舄。
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
黑组大双绶,黑质,黑、黄、赤、白、缥、绿为纯,以备天地四方之色。
广一尺,长二丈四尺,五百首。
纷广二寸四分,长六尺四寸,色如绶。
又有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如大绶,而首半之,施三玉环。
革带,以白皮为之。
以属、绶、印章。
ひ囊,亦曰革带,博三寸半,加金镂玉钩《角》。
大带,以素为之,以朱为里,在腰及垂皆有裨、上以朱锦,贵正色也,下以绿锦,贱色也,博四寸。
纽约,贵贱皆用青组,博三寸。
黻以缯为之,随裳色。
上广一尺,以象天数,下广二尺,以象地数,长三尺,朱质,画龙、火、山三章,以象三才,其颈五寸,两角有肩,广二寸,以属革带。
朝服谓之华,冕服谓之。
衮冕者,践阼、享庙、征还、遣将、饮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之服也。
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金饰玉簪导,垂白珠十二旒,采丝组带为缨,色如绶。
深青衣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纷米、黼、黻四章在裳。
衣画,裳绣,以象天地之色也。
自山、龙以下,每章一行为等,每行十二。
衣、衤票、领,画以升龙,白纱中单,黻领、青衤票、、裾,绣龙、山、火三章,舄加金饰。
冕者,有事远主之服也。
八旒,七章:华虫、火、宗彝三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
毳冕者,祭海岳之服也。
七旒,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
冕者,祭社稷飨先农之服也。
六旒,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
元冕者,蜡祭百神、朝日、夕月之服也。
五旒,裳刺黼一章。
自衮冕以下,其制一也。
簪导、剑、、绶皆同。
通天冠者,冬至受朝贺、祭还、燕群臣、养老之服也。
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施朱翠、金博山,黑介帻,组缨翠,玉、犀簪导,绛纱袍,朱里红罗裳,白纱中单,朱领、衤票、、裾、白裙、襦,绛纱蔽膝,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
白假带,其制垂二绦帛,以变祭服之大带。
天子未加元服,以空顶黑介帻,双童髻,双玉导,加宝饰。
三品以上亦加宝饰,五品以上双玉导,金饰,六品以下无饰。
缁布冠者,始冠之服也。
天子五梁,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品以上一梁。
武弁者,讲武、出征、狩、大射、礻马、类、宜社、赏祖、罚社、纂严之服也。
有金附蝉,平巾帻。
弁服者,朔日受朝之服也。
以鹿皮为之,有攀以持,十有二基,玉簪导,绛纱衣,素裳,白玉双,革带之后有ひ囊,以盛小双绶,白袜,乌皮履。
黑介帻者,拜陵之服也。
无饰,白纱单衣,白裙、襦,革带,素袜,乌皮履,
白纱帽者,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服也。
以乌纱为之,白裙、襦,白袜,乌皮履。
平巾帻者,乘马之服也。
金饰,玉簪导,冠支以玉,紫褶,白,玉具装,珠宝钿带,有靴。
白合者,临丧之服也。
白纱单衣、乌皮履。
皇太子之服六:衮冕者,从祀、谒庙、加元服、纳妃之服也。
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犀簪导,青纩充耳。
黑衣裳,凡九章:龙、山、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
白纱中单、黼领,青衤票、、裾。
革带金钩《角》,大带,瑜玉双。
朱组双大绶,朱质,赤、白、缥、绀为纯,长一丈八尺,广九寸,三百二十首。
黻随裳色,有火、山二章。
白袜,赤舄。
朱履,加金涂银钅口饰。
鹿卢玉具剑如天子。
远游冠者,谒庙、还宫、元日朔日入朝、释奠之服也。
以具服,远游冠三梁,加金博山,附蝉九首,施朱翠,黑介帻,缨翠,犀簪导,绛纱袍,红裳,白纱中单,黑领、镖、、裾,白裙、襦,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白袜,赤舄。
朔日入朝,通服裤褶。
公服者,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之服也。
远游冠、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钩《角》假带,瑜玉双、方心、纷,金缕ひ囊,纷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色如大绶。
乌纱帽者,视事及燕见宾客之服也。
白裙、襦、乌皮履。
弁服者,朔望视事之服也。
鹿皮为之,犀簪导,组缨九綦,绛纱衣,素裳,革带,ひ囊,小绶,双。
自具服以下,皆白袜,乌皮履。
平巾帻者,乘马之服也。
金饰,犀簪导,紫褶,白,起梁珠宝钿带,靴,进德冠者,亦乘马之服也。
九綦,加金饰,有褶,常服则有白裙、襦。
群臣之服二十有一:
衮冕者,一品之服也。
九旒,青綦为珠,贯三采玉,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青纩充耳,宝饰角簪导,青衣裳,九章:龙、山、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皆绛为绣遍衣。
白纱中单,黼领,青衤票、、裾,朱袜,赤舄。
革带钩《角》,大带,黻随裳色。
金宝玉饰剑镖首,山元玉。
绿纟戾绶,绿质、绿、紫、黄、赤为纯,长一丈八尺,广九寸,二百四十首。
郊祀太尉摄事亦服之。
冕者,二品之服也。
八旒,青衣裳,七章: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银装剑、水苍玉,紫绶素质,紫、黄、赤为纯,长一丈六尺,广八寸,一百八十首。
革带之后有金镂ひ囊,金饰剑,水苍玉,朱袜,赤舄,
毳冕者,三品之服也。
七旒,宝饰角簪导,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
二章:山,火。
紫绶如二品,金银镂ひ囊,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舄。
冕者,四品之服也。
六旒,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中单,青领。
,山一章。
银缕ひ囊。
自三品以下皆青绶,青质,青、白、红为纯,长一丈四尺,广七寸,一百四十首,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舄。
元冕者,五品之服也。
以罗为之,五旒,衣,无章,裳刺黻一章。
角簪导,青衣裳,其服用纟由。
大带及裨,外黑内黄,黑绶绀质,青绀为纯,长一丈二尺,广六寸,一百二十首。
象笏,上圆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
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舄。
三品以下私祭皆服之。
平冕者,郊庙武舞郎之服也。
黑衣绛裳,革带,乌皮履。
爵弁者,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祭之服也。
以纟由为之,无旒,黑缨,角簪导,青衣裳,白纱中单,青领、衤票、、裾,革带钩《角》,大带及裨内外皆缁,爵,白袜,赤履。
五品以上私祭皆服之。
武弁者,武官朝参、殿庭武舞郎、堂下鼓人、鼓吹按工之服也。
有平巾帻,武舞绯丝布大α,白练衤盖裆、蛇起梁带,豹文大口,乌皮靴。
鼓人朱衤衣,革带,乌皮履。
鼓吹按工加白练衤盖裆。
弁服者,文官九品公事之服也。
以鹿皮为之,通用乌纱,牙簪导。
缨:一品九綦,二品八綦,三品七綦,四品六綦,五品五綦,犀簪导,背朱衣素裳、革带,ひ囊、小绶,双佩、白袜,乌皮履。
六品以下去綦及ひ囊、绶、佩。
六品、七品绿衣、八品、九品青衣。
进贤冠者,文武朝参、三老五更之服也。
黑介帻、青。
纷长六尺四寸,广四寸,色如其绶。
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及国官一梁,六品以下私祭皆服之。
侍中、中书令、左右散骑常侍有黄金,附蝉,貂尾。
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
诸州大中正一梁,绛纱公服。
殿庭文武郎,黄纱袍,黑领、,白练衤盖裆,白布大口,革带,乌皮履。
远游冠者,亲王之服也。
黑介帻,三梁,青,金钩《角》大带,金宝饰剑,玉镖首,朱绶,朱质,赤、黄、缥、绀为纯,长一丈八尺,广九寸,二百四十首。
黄金,附蝉,诸王则否。
法冠者,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也。
一名解チ冠。
高山冠者,内侍省内谒者、亲王司阁、谒者之服也。
委貌冠者,郊庙文舞郎之服也。
有黑丝布大,白练领、衤票,绛布大口,革带,乌皮履。
非冠者,亭长、门仆之服也。
平巾帻者,武官、卫官公事之服也。
金饰,五品以上兼用玉,大口,乌皮靴,白练裙、襦、起梁带。
陪大仗,有衤两裆、蛇。
朝集从事、州县佐史、岳渎视史、外州品子、庶民任掌事者服之,有绯褶、大口、紫附衤。
文武官骑马服之,则去衤两裆、蛇。
褶之制:五品以上,细绫及罗为之,六品以下,小绫为之,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碧。
衤两裆之制:一当胸,一当背,短袖覆膊。
蛇之制:以锦为表,长八尺,中实以绵,象蛇形。
起梁带之制:三品以上,玉梁宝钿,五品以上,金梁宝钿,六品以下,金饰隐起而已。
黑介帻者,国官视品、府佐谒府、国子太学四门生俊士参见之服也。
簪导,白纱单衣,青襟、衤票、领,革带,乌皮履。
朱冠者,冠则空顶黑介帻,双童髻,去革带。
书律学生、州县学生朝参,则服乌纱帽,白裙、襦,青领。
朱冠者童子髻。
介帻者,流外官、行署三品以下、登歌工人之服也。
绛公服,以缦绯为之,制如绛纱单衣,方心曲领,革带钩《角》,假带,袜,乌皮履。
九品以上则绛衤衣,制如绛公服而狭,袖形直如沟,不垂,绯褶大口、紫附衤,去方心曲领、假带。
登歌工人,朱连裳,革带,乌皮履。
殿庭加白练衤盖裆。
平巾绿帻者,尚食局主膳典膳,局典食大官署食,太官署、供膳署供膳、奉觯之服也。
青丝布褶。
羊车小吏,五辫髻,紫碧腰襻,青耳ハ。
漏刻生、漏童,总角髻,皆青丝布褶。
具服者,五品以上陪祭、朝享、拜表、大事之服也,亦曰朝服。
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黑领、袖,黑衤票、、裾,白裙、襦,革带金钩《角》,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白袜,乌皮舄,剑,纷,ひ囊、双,双绶。
六品以下去剑、佩、绶,七品以上以白笔代簪,八品、九品去白笔,白纱中单,以履代舄。
从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也,亦曰公服。
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钩《角》,假带,方心,袜,履,纷,ひ囊,双佩,乌皮履。
六品以下去纷、ひ囊、双佩。
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嫡子之婚,假冕。
五品以上子孙,九品以上子,爵弁。
庶人婚,假绛公服。
初,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韦革》,与贵臣通服。
唯天子之带有十三,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
至唐高祖,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
腰带,者垂头於下,名曰钅宅尾,取顺下之义。
一品、二品钅夸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
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
亲王及三品、二王后,服大科绫罗,色用紫,饰以玉。
五品以上服小科绫罗,色用朱,饰以金。
六品以上服丝布、交梭、双纟川绫,色用黄。
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
八品、九品服用青,饰以石。
勋官之服,随其品而加佩刀、砺、纷、。
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则服纟由绢纟布,色用黄白,饰以铁、铜。
太宗时,又命七品服龟甲双巨十花绫,色用绿。
九品服丝布杂绫,色用青。
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钅夸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钅夸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钅夸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钅夸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石。
带钅夸八;黄为流外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钅夸七。
程氏《演繁露》曰:"韩退之诗:‘不知官高卑,玉带垂金鱼。 ’若从国朝言之,则极品有不得兼者,然唐制不尔也。 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 《通鉴》:明皇开元初,敕百官所服带,三品以上听饰以玉。 是退之之客,皆三品之上,亦足诧矣。 宋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阁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则体益以重。 然唐裴晋公得特赐,乃于阗玉也。 暨病亟,具表返诸上方,其自占辞曰‘内府之珍,先朝所赐,既不合将归地下,又不敢留在人,谨以上进。 ’不知故事当进如随身鱼符之类邪?抑晋公自以意创此举也?宋朝亲王皆服玉带,元丰中,创造玉鱼,赐嘉、岐二王,易去金鱼不用。 自此遂为亲王故事,又前世所未有者。"
按:此紫、绯、绿、青为命服,於隋炀帝巡游之时,而其制遂定於唐,此史传所纪也。
然夏侯胜谓"士若明经取青紫如拾地芥",扬子亦言"纡青拖紫,丹朱其毂,"则汉时青紫亦贵官之服。
西汉服章之制无所考见,史言郊社祭服承秦制,用衤匀元"衤匀绀色也"。
东汉则百官之服皆衤匀元,不闻以青紫。
如淳注虽有五时服至朝皂服皂衣。
皂衣,即元服也。
岂服章虽用衤匀元,而青紫乃其时贵官燕居之服,非微贱者所可服欤?
唐初,士人以棠苎衤阑衫为上服,贵女功之始也。
一命以黄,再命以黑,三命以,四命以绿,五命以紫。
士服衤豆褐,庶人以白。
中书令马周上议:
"《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 请加衤阑、袖、衤票、,为士人上服。 开胯者名曰缺胯衫,庶人服之。"
又请:"裹头者,左右各三,以象三才,重系前脚,以象二仪。"
诏皆从之。
太尉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衤阑,绯、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
太宗尝以幞头起於后周,便武事者也。
方天下偃兵,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
又制进德冠以赐贵臣,玉綦,制如弁服,以金饰梁,花跌,三品以上加金络,五品以上附山。
自是元日、冬至、朔、望视朝,服翼善冠,衣白练裙襦。
常服则有褶与手巾帻,通用翼善冠。
进德冠制如幞头,皇太子乘马则服进德冠,九綦,加金饰,犀簪导,亦有绔褶,燕服用紫。
其后朔、望视朝,仍用弁服。
《朱子语录》问:"幞头所起?"曰:"亦不知所起,但诸家小说中班时见一二,如王彦辅《尘史》犹略言之。 某少时,尚见唐时小说极多,今皆不复存矣。 唐人幞头,初止以纱为之,后以软,遂斫木作一山子在前衬,起名曰军容头,其说以为起於鱼朝恩,一时人争效之,其先,幞头四角有脚,两脚系向前,两脚系向后,后来遂横两脚,以铁线张之,然惟人主得裹此,世所画唐明皇已裹两脚者,但比今甚短,后来藩镇遂亦僭用,想得士大夫因此亦皆用之,但不知几时展得如此长。 五代时犹是,惟人君得裹两脚者,然皆莫可考也。 桐木山子相承用,至本朝遂易以藤织者,而以纱冒之,近时方易以漆纱。 尝见南溪沙漠一士夫家,尚收得上世所藏幞头,犹是藤织坏子。 唐制又有两脚上下者,亦莫可晓。"
又曰:"幞头本是偃脚垂下,要束得紧。 今做长脚。"
问:"横渠说唐庄宗取伶官幞头带之后遂成例。"
曰:"不是如此。 庄宗在位,亦未能便化风俗,兼是伶人所带,士大夫亦未肯带之,见画本唐明皇已带长脚幞头,或云,藩镇僭礼为之,后遂为此样。 或云乃是唐宦官要得常似新样,故以铁线插带中,又恐坏其带,以桐木为一幞头骨子,常令幞头高起如新,谓之军容头。 后来士大夫学之,令匠人为我斫个军容头来,盖以木为之,故谓之斫。 及唐末宦者之祸,人皆以此为谶。 王彦辅《尘史》说得有来历,恐是如此。 后来觉得不安,到本朝时,又以藤做骨子,以纱糊其上,后又觉见不安,到仁宗时,方以漆纱为之。"
高宗给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召命之诈,出内必合之;三品以金饰袋。
垂拱中,都督刺史始赐鱼,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
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
龟袋始於魏,唐改鱼袋,至武后改鱼为龟。
中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郡王、嗣王亦服金鱼袋。
景龙中,令特进佩鱼。
散官佩鱼,自此始也。
然员外试检校官犹不佩鱼。
景中,诏衣紫者鱼袋以金饰之,衣绯者以银饰之。
开元初,驸马都尉从五品者假紫金鱼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绯鱼袋,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
中书令张嘉贞奏,致仕者佩鱼终身。
自是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当时服朱紫佩鱼者众矣。
按《炙毂子》:鱼袋,古之算袋。
魏文帝易以龟,取其先知归顺之义。
唐改以鱼袋,取其合鱼符之义。
自一品至六品以下皆佩。
唐初,卿大夫殁,追取鱼袋。
永徽中,敕生平在官用为α饰,亡没追收,情所不忍。
五品以下亡殁,随身鱼袋不追。
显庆元年,长孙无忌等曰:"武德初,撰《衣服令》,天子祀天地服大裘冕。 按周郊被衮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与大裘异。 《月令》:孟冬,天子始裘以御寒。 若启蛰、祈、冬至报天,服裘可也。 季夏迎气,龙见而雩,如之何可服? 故历代唯服衮章。 汉明帝,始采《周官》、《礼记》制祀天地之服,天子备十二章。 后魏、周、隋皆如之。 伏请郊祀天地服衮冕,罢大裘。 又《新礼》,皇帝祭社稷服冕,四旒,三章。 祭日月服元冕,三旒,衣无章。 按今文,四品、五品之服也。 三公亚献皆服衮,孤卿服毳、,是天子同於大夫,君少臣多,非礼之中。 且天子十二为节以法天,乌有四旒、三章之服?若诸臣助祭,冕与王同,是贵贱无分也。 若降王一等,则王服元冕,群臣服爵弁,既屈天子,又贬公卿,《周礼》此文,久不用矣,犹祭祀之有尸侑,以君亲而拜臣子,{折石}蔟、蝈氏之职,不通行者盖多,故汉魏承用衮冕。 今《新礼》亲祭日月,服五品之服,请循历代故事,诸祭皆用衮冕。"
制曰:"可。"
无忌等又曰:"礼,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素服,今服白袷,礼令乖舛。 且白袷出近代,不可用。"
乃改以素服。
自是冕以下,天子不复用,而白袷废矣。
武后延载元年五月,内出绣袍,以赐文武三品以上官。
其袍文,仍各有炯诫。
诸王饰以磐石及鹿,宰相饰以凰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玉铃卫饰以对鹘,左右监门卫饰以对狮子,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
又铭其襟背,各为八字回文,其词曰:"中正贞直,崇庆荣职。"
"文昌翊政,勋彰庆陟。"
"懿冲顺彰,义忠慎光。"
廉正躬奉,谦感忠勇。
元宗开元四年二月制,军将在阵,赏借绯紫,本是从戎缺胯之服,一得之后,遂别造长袍,递相仿效。
又入蕃使,则敕借绯紫者,使回合停。
自今以后,衙内宜专定殿中侍御史纠察。
唐初赏朱紫者服於军中,其后军将亦赏以假绯紫,有从戎缺胯之服,不在军者服长袍,或无官而冒衣绿,有诏殿中侍御史纠察。
诸卫大将军中郎以下给袍者皆易其绣文,千牛卫以瑞牛,左右卫以瑞马,骁卫以虎,武卫以鹰,威卫以豹,领军卫以白泽,金吾卫以辟邪。
八年,敕:诸笏,三品己上,前诎后直,五品以上,前诎后挫,并用象;九品以上,任用竹木,上挫下方。
听依品爵报笏。
假版官者亦依此例。
《张九龄传》:"九龄体弱,有蕴籍。 故事,公卿皆笏於带,而后乘马。 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
德宗贞元十五年,膳部郎中归崇敬以百官朔、望朝服褶非古礼,上疏云:"按三代典礼,两汉史籍,并无褶之制,亦未详所起之由。 隋代以来,始有服者,请罢之。"
诏:"可。"
按:褶魏、晋以来,以为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
晋制虽有其说,而不言其制。
然既曰戒严服之,必戎服也。
至隋炀帝时,巡游无度,诏百官从行服褶,军旅不便,遂令改服戎衣为紫、绯、绿、青之服。
则所谓褶者,又似是褒衣长裾,非鞍马征行所便者,与戒严之说不类。
唐时以褶为朝见之服,开元以来,屡敕百官朝参应服褶,而不服者令御史纠弹治罪。
盖以为六品以下之通服,韵书训褶为,又为袷也。
然,裳也;袷,衣之交领也。
则不知所谓褶者一物乎?二物乎?《唐舆服志·群臣服》条内有绯褶大口,则似是二物。
然不知所谓绯褶者衣乎?裳乎?当俟精识考古之士而订之。
复考毕仲衍《中书备对·冕服》条下褶注云:紫、绯、绿各从本服,白绶,中单白罗,方心曲领,白绫,本品官导驾则骑而从之。
详其说,所谓紫、绯、绿,即后来之公服,而非祭服、朝服也"祭服青衣,朝服绯衣,不分紫、绯、绿三等"但所谓白绶者,今之公服所无,而中单白罗、方心曲领,后之衣公服者,亦未尝服之。
盖古人盛服必有中单,冕弁朝祭之服皆有之,多以白为之,而缘以朱绣之属。
意公服之初制,亦必有此。
后来流传既久,浸从简便,而朝服之里,所衣者非中单,乃流俗不经之服,如所谓紫袍皂褙之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