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一百十三·王礼考八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卷一百十三·王礼考八 马端临

○君臣冠冕服章

宋朝之制:天子之服有衮冕,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旒,二纩,并贯真珠。

又有翠旒十二,碧凤衔之,在珠旒外。

冕版以龙鳞锦表,上缀玉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缀金丝网,钿以真珠、杂宝玉,加紫白鹤锦里。

四柱饰以七宝,红绫里。

金饰玉簪导,红丝绦组带。

亦谓之平天冠。

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隹七章。

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

红蔽膝,升龙二并织成,以朵,饰以金花钿窠,装以真珠、琥珀、杂宝玉。

红罗襦裙,绣五章,青衤票、、裾。

六采绶一,小绶三,结玉环三。

素大带朱里,青罗四神带二,绣四神盘结"绶带饰并同衮服"。

白罗中单,青罗袜带,红罗勒帛。

鹿卢玉具剑,玉镖首,镂白玉双,金饰贯真珠。

金龙凤革带,红袜赤舄,金花、四神玉鼻。

祭天地宗庙、谒太清宫、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则服之"大中祥符初,将东封,有司言封禅当服大裘,冕无旒,以羔皮为之。 而唐制用衮冕之服,诏依南郊服衮冕。 六年五月,朝拜圣像,时属盛暑,而皆亵服,有司请别制单衣以顺时令,从之"。

通天冠。

二十四梁,犀簪导,红丝组带,金花钿,以珠宝施博山附蝉,绛纱袍,以织成龙红金条纱为之,红里,皂衤票、、裾,白罗中单,蔽膝以红纱红罗里"饰与袍同",红罗裙红纱里,白罗方心曲领"余同冕服"。

大祭祀致斋、出乘玉辂,人乘金辂。

正冬大会、五月朔受朝则服之。

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阜纹靴,大宴则服之。

赭黄、淡黄衤癸袍,红衫袍,常朝则服之。

窄袍,便坐视事则服之。

窄黄袍衫而下,比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

窄袍或御乌纱帽。

皇太子之服。

衮冕:青罗表、绯罗红绫里、涂金银花饰,犀簪导,红丝组,前后九旒,二纩贯水晶珠。

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隹五章;红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

红罗蔽膝,绣山、火二章。

白纱中单,青衤票、、裾。

革带,涂金银钩《角》,瑜玉双。

四采织成大绶,结二玉,金涂银花饰。

青罗袜带,红罗勒帛。

玉具剑,金涂银花,玉镖首。

白罗袜,朱履,金涂银钅口。

从祀则服之。

远游冠:十八梁,青罗表,金涂银花饰,犀簪导,红丝组,博山。

朱明服:红花金条纱衣,红纱里,皂衤票、。

红纱裳,红纱蔽膝,并红纱里。

白花罗中单,皂衤票,,白罗方心曲领。

白罗袜、黑舄,革带,剑、佩、绶"剑剑同衮服"。

袜带,勒帛。

受册、谒庙、朝会则服之。

常服:皂纱折上巾,紫公服,通犀金玉带。

王公以下冠服:唐制,有衮冕九旒,冕八旒,毳冕七旒,冕六旒,元冕五旒,爵弁:朝服、公服、褶、弁服。

宋朝,省八旒冕、六旒冕。

公服弁服: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

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隹五章,绯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绯蔽膝绣山、火二章,白花罗中单,玉装剑、佩,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绯白罗大带,绯罗袜、履。

亲王、中书门下奉祀则服之。

九旒冕无额花,元衣裳,悉画,小白绫中单,狮子锦绶二银环,余同上,三公奉祀则服之。

七旒冕:犀角簪导,衣画虎隹、粉、米三章,裳画黼、黻二章,银装佩、剑,革带,余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则服之。

五旒冕:无章,铜佩、剑,革带,余同七旒冕,青罗衣裳,四品、五品为献官则服之。

"六品以下无剑、佩、绶"。

紫檀衣、朱裳,罗为之,皂大绫绶,铜剑、佩,御史、博士服之。

平冕无旒,青衣裳,无剑,佩、绶,余同五旒冕,太祝、奉礼服之。

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

绯罗袍,绯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衤票,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

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省冠如笼巾貂蝉"笼巾编藤漆之,涂金银,饰玳瑁蝉一,金蝉六,御玉"。

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银剑、佩,师子锦绶,银环,余同五梁冠。

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

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

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

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

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佩、绶。

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

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冠导驾,则骑而服之矣。

国初,令礼官检讨模画褶衣冠形像,且云武弁、平巾帻,即是一物两名,乃於笼巾中别画一帻。

中书门下奏议,据令文,明武弁非褶之冠,合是具服,有剑、履、佩、绶,又非骑马之服,乃请导驾官止用平巾帻,、褶、靴、笏如平巾帻,制度未详,且以今朝服冠代之,当戴笼巾者,亦不带导驾官褶色。

未久,本品色者止用见著服色,其起梁带,依礼官之议,权以革带充,自是遂为定制。

公服,唐制谓之常服,色同褶,曲领垂胡,加拦,折上巾。

唐制:都督、刺史品卑者,并借绯。

太平兴国二年,诏朝官出知节镇及转运使、副,衣绯、绿者并借紫。

知州防御、团练、刺史州,衣绿者借绯,衣绯者借紫。

其为通判、知军监,止借绯。

其后,江淮发运,使同转运提点刑狱同知刺史州。

凡升朝官绯、绿二十年者,遇恩爱叙劳以赐。

其制恩者,给以公服,紫衣犀带,绯衣涂金宝瓶带,东封、西祀,京朝官服色经十五年者听,叙内职亦许窄袍。

景德三年,诏出入内庭,不得服皂。

腰带之制,恩赐有金球路、荔枝、师蛮、海捷、宝藏"方团二十五两;荔枝自二十五两至七两,有四等;师蛮二十五两;海捷十五两;宝藏二十两。 惟球路方团胯,余悉方胯。 荔枝或为御仙花,束带亦同";金涂天王、八仙、犀牛、宝瓶、荔枝、师蛮、海捷、双鹿、行虎、洼面"天王、八仙二十五两;犀牛、宝瓶自二十五两至十五两,有二等;荔枝自二十两至十两,有三等;师蛮自二十两至十八两,有二等;海捷十五两至十两,有三等;双鹿自二十两至四两,有九等;行虎七两;洼面自十五两至十二两,有二等"。

束带之制,有金荔枝、师蛮、戏童、海捷、犀牛、胡荽、凤子、宝相花"荔枝自二十五两至十五两,有三等;师蛮、戏童二十五两;海捷自二十两至十五两,有二等;犀牛二十两;凤子、宝花十五两",金涂犀牛、双鹿、野马、胡荽"犀牛、野马十五两;双鹿自二十两,有三等;胡荽自十五两至十两,有三等"。

犀有上等、次等,以牯为别"出黔南者,在南海之下"。

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按礼部式饰以金玉之类,盖腰带之制也。 今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以下升朝官、虽未升朝已赐紫绯、内取诸军将校,并服红呈金涂银绯方。 虽升朝著绿者,公服上不得系银带,余官服黑银方团胯及犀角带。 贡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铁角带,恩赐者不用此制。 荔枝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在於庶僚,岂可僭服?望非恩赐者,官至三品乃得服之。"

景德三年,诏出入内庭,不许服假通犀带。

大中祥符五年,诏曰:"方团金带,优宠辅臣。 今文武庶官及技术之流,率以金银仿效,甚紊彝制。 自今除恩赐外,悉禁之。"

笏:唐制,五品以上用象,上圆下方;六品以下用竹、木,上挫下方。

宋朝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

武臣、内职并用象,千牛衣绿亦用象,庭赐绯、绿者皆给之。

鱼袋:唐制散官二品、京官文武职事五品以上及都督刺史皆带鱼袋。

国初,其制多阙。

雍熙元年南郊毕,内出鱼袋以赐近臣,由是内外升朝文官皆带。

凡服紫者,饰以金;服绯者,饰以银"庭赐紫者,给以金涂鱼袋;赐绯,亦有特给者。 "

京朝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者,亦带。

亲王武官、内职将校皆不带。

大中祥符六年,诏技术官未升朝赐绯、紫者,不得佩鱼袋。

重戴:唐时士人多尚之。

国初,御史台皆重戴,余官或戴或否。

淳化二年六月,御史台奏,"旧仪,三院御史在台及出使,并重戴,其出使重戴,事已久废。 其有御史出台为省职及在京别务者,请依旧仪,违者罚一月俸。"

从之。

十月,令两省及尚书省五品以上皆重戴,枢密三司使、副则不又五代以来,新进士亦重戴,遂以为俗,脱白则止。

时服国初,因旧制赐将相、学士、禁军大校时服。

建隆三年,乃遍赐百官。

每岁端午、十月一日,文武群臣将校皆给焉。

十月、近臣军校增给锦衬袍,中书门下、枢密、宣徽院,节度使及侍卫步军都虞候以上,皇亲大将军以上,天下乐晕锦;三司使、学士、中丞、内客省使、驸马、留后、观察使,皇亲将军、诸司使、厢主以上,簇四盘雕细锦;三司副使、官观判官,黄狮子大锦;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皇亲诸司副使,翠毛细锦;权中丞、知开封府、银台司、审刑院及待制以上,知检院鼓院、同三司副使、六统军、金吾大将军,红锦。

诸班及诸军将校,亦赐窄锦袍。

有翠毛、宜男、雁细锦,狮子、练鹊、宝照大锦,宝照中锦,凡七等。

应给锦袍者,皆五件"公服、锦宽袍,绫汗衫、,勒帛,丞郎、给舍、大卿监以上不给锦袍者,加以黄绫绣袍肚",其次四件"无锦袍。 系大将军及少卿监、郎卿以上等官",其次三件"无。 系将军、知杂御史至大理正等官"其次二件"无勒帛,系通事舍人、承制、崇班等官,小内职汗衫以绫,小文臣以绢",ト门祗候、内供奉官至殿直,京官编修、校勘,止给公服。

端午,亦给。

应给锦袍者,汗衫以黄,别加绣袍肚、小扇。

诞圣节所给,如时服"京师禁厢军校、卫士、内诸司胥吏及工巧等人,并皆给时服有差"。

朝官、京官、内职出为外任通判、监押、巡检以上者"大藩府监务者,亦或给之",每服十月时服。

开宝中,皆赐窄锦袍。

太平兴国以后,文官知制诰、武官上将军、内职诸司使以上,皆赐锦。

朝官供奉官以上,皆赐紫地造花欹正。

京官殿直以下,皆赐紫大绫。

在外禁军将校,亦赐窄锦袍,次赐紫绫色绢。

亲王、宰相生日,赐衣五事。

宰执、枢密使、宣徽使初拜、加恩申谢日,亦如之。

郊礼毕,宰相、亲王以下赐袭衣、有差。

士庶人之服:太平兴国七年,李等奏议:"按唐制,禁外官袍衫之内辄服朱紫。 近年品官绿袍,举子白之下,多服紫色衣,并望禁止,已着绯者听。 举人私第通服皂衣,职官之家子孙弟侄不用此制。 又案唐天成三年,诏今后庶人工商只着白衣。 今请县镇公吏及工商、技术、不系官乐人,通服皂白。"

从之。

端拱二年,申明前诏,令御史台严加纠察,又令巾子不得过二寸五分。

妇人禁戴假髻,非命妇不得服销金、泥金、真珠装缀衣服。

至道元年十月,许士庶工商通服紫。

咸平二年,申明铺金、泥金之禁。

大中祥符元年,又禁以箔金、金线饰器服。

八年、复下诏自宫禁迨臣庶之家一切服玩,皆不得以金为饰。

严其科禁,自是遂绝。

又禁民服皂班衤颉衣。

仁宗景二年八月,诏:"本朝帝后及群臣冠服,多沿唐旧而循用之,久则有司浸为繁文,以失法度。 其令入内内侍省、御药院与太常院详典故,造冠冕,蠲减珍华,务从简约,俾图以进。"

由是改制衮冕。

服冕版截令广八寸,长一尺六寸,所谓翠旒碧凤、二十四犀瓶、二十四琥珀瓶,四神带,分旒玉钩二。

悉罢之:而冕顶以青罗表绘龙鳞以代龙鳞锦,用红罗里绘紫白鹤以代紫白鹤锦,上以金丝为网,而旧以金丝蹙八龙,止存其四,又以青罗绘龙鳞饰冕及柱,以易龙鳞锦补空,地以龙细窠。

以易玉金轮等七宝,其所施花坠、素坠、天河带、组带、款慢带、六采绶、冕之金钅口玉环,皆裁损轻於旧。

而以青罗绘龙鳞锦为纳言以代玉,加︻纩、玉簪。

上衣用青罗,以红罗,绣日。

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以。

疏密视所宜,去所谓细窠及珠玑饰。

下裳用红罗,绣藻及粉米、黼、黻,蔽膝,绣升龙二,以补空。

地去细窠,除带首黄金叶,以销金代之。

庆历三年,太常博士余靖言:"《周礼》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所祀鬼神大小以为制度。 今大、中祠所遣献官用上公九旒、九章冕服为初献,余公卿皆七旒冕制无差降;小祠则公服行事,乖戾旧典,谓宜详《周礼》,因所祭鬼神,以等献官冕服之制。"

诏太常礼官议,复奏曰:"《周官》,王之冕服有六,自昊天至群小祀,皆王者亲祀,而差六服,视神之上下以为别。 圣朝之制,唯皇帝亲祠郊庙及朝会大礼服衮冕,而其下诸冕皆不设。 岁奉常祀、大、中祠遣官行事。 摄公则服一品九旒冕,摄卿则服三品七旒冕,悉从品制为服,不以祠之大小为等差。 至於小祠献官,以公服行事。 谨案《衣服令》,五旒冕,衣裳无章,皂绫绶,铜装剑、佩,四品以下为献官则服之。 今小祠献官,既不摄公、卿,则属四品以下,当有祭服。 请除公、卿祭服仍旧从品外,小祠献官,如令以祭服行事。 若非时告祭,用香币礼器行事,亦准此。"

诏施行焉。

至和三年,王洙奏:"天子法服,冕旒形制重而华饰繁,愿集礼官参定。"

诏礼院详定典礼上闻,礼院绘图以进。

敕御药院更造,其后,冕服稍增侈如故。

皇三年,御史台、皇亲侍祠、大朝会,大将军至副率当本品朝服,宜下有司制造。

诏礼官详典故,而礼官言准令乘舆服并皇太子服,并云绛纱袍诸臣服,即言绛纱单衣,并当以单罗为之。

朝服有里者,请除去,及冠服非仪者,皆当改正。

皇四年,礼院以中单制不明考求以奏曰:"《礼》,‘绣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 ’郑康成曰:‘此诸侯之礼,绣读为绢,绢绘名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 ’孔颖达曰:‘黼,刺绘为黼文。 丹朱,赤色,染缯为赤色。 中衣,谓以素为冕服之里衣,犹今中单。 ’《晋诗》:‘素衣朱衤暴。 ’孔颖达引释器以释之曰:‘黼领谓之衤暴。 ’孙炎曰:‘绣刺黼文以衤领’,是衤为领也。 中衣者,朝、祭服之里衣,其制如深衣,故《礼》载深衣连衣裳而纯之采者,有表则谓之中衣。 又《鲁诗》‘素衣朱绡’,绡为绮属,然则绡是缯绮,别名为绡,刺为黼文谓之绡黼,绡上刺黼以为衣领,名为衤暴。 《开元礼》:‘天子服衮冕,元衣裳,白纱中单。 群官服衮冕,青衣裳,白纱中单。 ’今者详古服之中衣,以素为之,以朱为领缘,而领刺黼文,即《礼记》所谓‘绣黼丹朱中衣’,《诗》所谓“素衣朱衤暴"也。

今之祭服既有中单,又别为里,与古弗合。

然则中单之制,宜用缯素而朱领缘,领刺以黑白黼文。

《礼》云‘大夫之僭礼’,则诸侯之服,今五等祭服,宜悉依此制。”

诏如太常议。

仁宗时,太平日久,士民富乐,浸为浮侈,乃下诏禁约令京师士庶,得衣黑褐地白花,蓝黄紫地撮晕花,女子得衣白褐毛《黑参》褐帛。

又屡下诏禁涂销黄金为衣服器物之饰。

嘉未,诏禁天下衣黑紫。

初,皇亲与内臣所衣紫皆再入为黝色,后士庶浸相效,而言者以为奇邪之服,故禁之,服者犹不止。

英宗治平二年,诏:"衮服如景二年制,悉去绘画龙鳞、紫、白鹤,蹙金丝龙除,下裳绣外,衮服并绘而不绣。"

知太常礼院李育奏言:"窃以郊庙之祭,本尚纯质。 衮冕之饰,皆存法象,非事繁侈、重奇玩也。 冕则以《周官》为本,凡十二旒,以采玉,加之以、纟延、笄、之饰。 衮则以《虞书》为始,凡十二章,首以辰象,别以衣裳绘绣之采。 东汉至唐,史官名儒,纪述前制,皆无珠翠、龙锦、犀宝、七星、鹤之饰。 何则?鹬羽奉胎,非法服所用;琥珀犀瓶,非至尊所冠;龙锦七星,已列采章之内;紫、白鹤,近出道家之语,岂被衮戴ロ、象天则数之义哉?自大裘之废,颛用衮冕,古朴稍去,而法度尚存。 夫明水、大羹,不可以众味和;《门》、《咸池》,不可以新声;衮冕之服,不宜以珍怪累也。 若魏明之用珊瑚,江左之用翡翠,侈靡衰播之余,岂足为圣朝道哉!且太祖建隆元年少府监所造冕服,及二年博士聂崇义所进《三礼图》,尝诏尹拙、窦义参校之,皆仿虞、周、汉、唐之旧。 至四年冬服之,合祭天地於圜丘,用此制也。 太宗亦尝命少府制於禁中,不闻改作。 及章圣封泰山,礼官请服衮冕,帝曰:‘前王服羔裘,尚质也。 今则无羔裘而有衮冕,可从近制’,是岂有意於繁饰哉?盖后之有司率意妄增,未尝确议,遂相循而用。 故仁宗尝诏礼官章得象等详议之,其所减过半,然不经之饰,重者多去,轻者尚存,不能尽如诏书之意。 故至和三年,王洙复议去繁饰,礼官画图以献,渐还古礼,而有司所造,复如景之前。 又案《开宝通礼》及《衣服令》,冕服皆有定法,悉无《会要》所载宝锦之饰。 况天地之德,无物以称,宗庙之荐,不美多品,惟纯质之器,法度之服,仅可飨之,其衮冕之服及、绶、佩、舄之类,与《通礼》、《衣服令》、《三礼图》制度不同者,宜悉改正。"

诏太常礼院、少府监参定,遂合奏曰:"古者冕服之用,郊庙殊制。 唐兴,天子之服有二等,而大裘尚存。 显庆初,长孙无忌等采《郊特牲》之说,献议废大裘。 自是郊庙之祭一用衮冕,然旒章之数止以十二为节,亦未闻有余饰也。 国朝冕服虽仿古制,然增以珍异巧缛,前世所未尝有。 夫国之大事,莫大於祀,而祭服违经,非所以肃祀容、尊神明也。 臣等以为宜如育言,参酌《通礼》、《衣服令》、《三礼图》及景二年减定之制,一切改造。 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纯者丝也,变麻用丝,盖己久矣。 则冕服之制,宜依旧以罗为之。 冕广一尺二寸,长二尺二寸,约以景表尺,前圆后方,黝上朱下,以金饰版侧。 以白玉珠为旒,贯之以五采丝绳,前后各十二旒,旒各十二珠,相去一寸,长二尺,朱丝组为缨,︻《黄广》充耳,金饰玉簪导。 深青衣裳十二章,八章绘之於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也。 四章绣之於裳,藻,粉米、黼、黻也。 锦衤票、领,织为升龙。 山、龙而下,一章为一行,重以为等,行十二。 别制大带、素表朱里,朱绿终辟。 、绂、舄,大小绶,亦去珠玉、钿窠、琥珀、玻璃之饰。 其中单、革带、玉具剑、玉佩、朱袜之制,已中礼令,无复改为,则法服有稽,祭礼增重。"

复诏礼院再详明以闻。

而内侍省奏谓景中已裁定,可因而用也。

乃诏如景二年之制。

神宗元丰元年,详定官言:"《周礼·司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飨先王则衮冕。 ’唐《开元礼》、《开宝通礼》:皇帝诣行宫及大次,并服衮冕;出次则改服大裘冕;临燔柴,则脱衮服裘。 今赴行宫,则服通天冠、绛纱袍;至大次,则服靴袍;临祭,则以衮冕,有戾於古,请从唐制。"

诏下参议。

礼官咸谓"大衮之制,本以尚质,而后世浸文。 今参考旧说,大衮冕无旒,广八寸,长尺有六寸,前圆低寸二分而后方。 元表朱里,以缯为之。 而以黑羔皮为裘,以黑缯为领袖。 当暑则请从梁陆玮议以黑缯为裘,及唐《舆服志》以黑羔皮为缘。"

帝以去古远不经见,使之审定。

而详定官陆佃以为:"冕服有六。 弁师掌王之五冕,则大裘与衮同冕。 先儒或谓周祀天地皆服大裘,而大裘之冕无旒,非是。 盖古者裘不徒服,其上必有衣,故曰‘缁衣羔裘’,‘黄衣孤裘’,‘素衣裘’谓服裘而以衮袭之,此冬祀之服也。 夏祀亦将衣裘乎? 《周官》曰:‘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明夏必不衣裘也。 今欲冬至祀昊天上帝,服裘被衮,其余祀天神地祗,并服衮去裘。"

其后礼部亦言"经有大裘而无其制,隋、唐犹可考。 隋制以黑羔皮为裘,黑缯为领袖及里、缘,袂广可运肘,长可蔽膝,请令有司改制。"

详定所又言:"国朝以白珠为旒,盖沿汉旧,而其冕广长之度,自唐以来,率意为之。 景中,以叔孙通汉礼器制度为法,凡冕版广八寸,长尺六寸。 今以青罗为表,红罗为里,则非《弁师》所谓元冕朱里者也。 周回用金棱天版,四面用金丝结网,旁用真珠、花素坠之类,皆不应礼,请改用朱组为,玉笄、玉,以元纯垂,以五采玉贯於五色藻为旒,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备为一玉,每一玉长一寸,前后二十四旒,垂而齐肩,宜表里用缯,庶协孔子麻冕纯俭之义。 古者祭服、朝服之裳,皆前三幅、后四幅殊,其前后不相连属。 前为阳,故三以象奇;后为阴,故四以象偶。 今裳乃以八幅为之,不殊前后,考古不合。 请改用七幅,幅广二尺二寸,两旁各缝杀一寸,谓之削幅,腰辟积无数。 裳侧有纯,谓之裨;裳下有纯,谓之裼。 裨、裼之广各寸半,表里合用三寸。 群臣祭服之裳,仿此。"

又言:"古者皆以冕为祭服,未有朝服。 而助祭者、百官不执事者皆服常袍,衤匀元以从,此礼之失也。 宋、齐王公平冕九旒,卿七旒;梁、隋则五等诸侯平冕九旒,卿大夫五旒;唐开元略具五旒,而百官各以品服之。 令文:祀仪冕有九旒、七旒、五旒,今乃有四旒冕。 又服者不以官秩上下,故分献四品官皆服四旒冕,博士、御史则冕五旒而衣紫檀,太祝、奉礼则服平冕而无玉,此因循不讲之失也。 古者朝、祭异服,所以别事神、事君之礼。 今皇帝冬至正旦御殿,服通天冠、绛纱袍,则百官当朝服。 至亲祠郊、庙,皇帝既严裘冕,而侍祠之官亦朝服,岂礼之称哉。 古者斋、祭犹异冠,况人神异礼,朝、祭异事乎?百官虽不执事、不当朝服侍祠。 请亲祠郊、庙、景灵宫,除导驾、赞引、扶宿卫官外,侍祠及分献并服祭服,当如制度修制五冕及爵弁,以正冕弁之名。 又《礼》曰,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冕,祭群小祀则元冕。 今天子六服,自冕而下,既不亲祠,废而不用,则诸臣摄事,当从王所祭之服,请依《周礼》。"

从之。

三年,详定正旦御殿仪注所言:"《周官·司服》:‘王视朝则皮弁服’,郑氏注:‘视朝,视内外朝之事。 王受诸侯朝觐於庙则衮冕。 ’贾公彦曰:‘觐礼,天子衮冕负黼。 ’故知朝觐在庙,王服衮冕,而春夏受贽在朝,则皮弁服。 孔颖达曰:‘天子朝服,立於路门之外;诸侯朝服,执贽入应门。 ’汉制,百官贺正旦,天子服通天冠。 自晋以来,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介帻通天冠,平冕,冕单表朱绿里,加於通天冠上,衣画而裳绣,凡为日、月、星辰十二章。 自此元日受朝,始用祭服。 梁及隋、唐,既以因袭,而本朝亦用衮冕。 臣等以为《周礼》朝觐,若春夏受贽於朝,则君臣皆朝服,秋冬受贽於庙,则君臣皆祭服。 今元会行礼於朝,而天子服祭服,群臣服朝服,未合礼意。 其元日受朝,贺宜服通天冠,绛纱袍。"

从之。

详定所又言:"按郑氏说,凡冕之制,以版为中,前圆后方,前低一寸二分,广八寸,长尺六寸,此广长之制也。 《周官·弁师》曰:‘诸公之缫旒九就,玉三采。 ’其余如王之事,而郑氏以为延ヨ皆元覆朱里与王同也。 又曰:‘诸公缫ヵ皆就,玉、玉笄。 ’而说者曰:‘以塞耳,笄以贯武。 郑氏谓或名为ヨ,君五色,臣三色;笄者屈组为,屈组谓以其一系之左笄,绕颐下,自右而上,仰属於笄,屈系之垂,其余为饰。 今群臣之冕,则以青为覆,以金镀银棱,非元覆里之制。 自九旒冕而下,皆缀两缯带以系之,非组之制。 以纩为充耳,非所谓玉。 以犀为簪导,非所谓玉笄。 公卿之衣,不以缁,非所谓五冕,冕又旁垂青纩,益非古制,请制五冕,其广长如前,元覆里,以缯为之,其缫就玉。 玉则衮冕九旒,旒九玉,玉三采;冕七旒、旒七玉;毳冕五旒,旒五玉玉,皆三采。 先朱次白,次苍,并以玉笄贯武,青组为。 冕三旒,旒三玉,二采,朱绿。 其元冕无旒,爵弁前后平,并用象笄,以缁组为,边,旁以三色之ヨ、垂玉填以充耳。 ’其后详定所言、古者冕有,冠有缨。 今《衣服令》,冕而用缨,不与礼合。 请改用,玉以朱组。 九旒以青,七旒、五旒及平冕以缁,边而去其所缀两缯带,平冕改为元冕。 用缯,色赤而微黑者为之。"

四年,详定仪注所言:"凡在朝君臣同服。 汉承秦改六冕之制,但元冠绛衣。 魏以来名为五时朝服。 隋、唐谓之具服。 一品以下,九品以上,皆绛纱单衣,其冠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之别。 《隋志》曰:‘梁别贵贱,自汉始也。 ’绶则以组为之本,以贯佩玉而承受。 韦彤《五礼精义》:‘绶以别尊卑,彰大德’,故汉制相国至百石长吏三采、二采、一采之等。 然则冠以梁之多少别贵贱,绶以采之粗缛异尊卑,其来尚矣。 古者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数也。 自上而下,降杀以两。 畿外诸侯,远於尊者而伸,则以九、以七、以五,从阳奇之数:王朝公卿、大夫近於尊者而屈,则以八、以六、以四,从阴偶之数。 本朝《衣服令》,通天冠二十四梁,为乘舆服,盖二十四梁以应冕旒前后之数。 若人臣之冠,则自五梁而下,与汉、唐少异。 至於绶,则乘舆及皇太子以织成,诸臣用锦为之。 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 诸司三品三梁,四品、五品二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亦三梁,而绶有晕锦、黄狮子、方胜、练鹊四等之殊。 六品则去剑、、绶。 隋、唐冠服皆以品为定,盖其时官与品轻重相准故也。 今有品、有官、有职,以品与职定冠绶之制,则高下相牾,请以官为定,庶名实相副,轻重有准,仍分官为七等,冠绶亦如是。"

七梁冠"金涂银棱",貂蝉笼巾"蝉,旧以玳瑁为蝴蝶状,今乃改为金附蝉"。

犀簪导,银立笔,朱衣、朱裳,白罗中单,并皂衤票、,蔽膝随裳色,方心曲领,绯白罗大带,革带,玉佩,锦绶"以天下乐晕锦",青丝网施三玉环,白袜,黑履"革带以金涂银棱,玉佩以金涂银装",为第一等,宰相、亲王、使相、三师、三公服之。

七梁冠,无貂蝉笼巾,银装玉佩,杂花晕锦绶,余同三公服,为第二等,枢密使、知枢密院、执政官、东宫三师服之。

六梁冠,白纱中单,银革带,佩,方胜宜男锦绶,银环,余同七梁冠服,为第三等,大学士、学士、直学士,东宫三少,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书、侍郎,殿中监,大司成,散骑常侍,特进,金紫、银青光禄三大夫,太尉,节度使,左右金吾卫上将军服之。

五梁冠,翠毛锦绶,余同六梁冠服。

太子宾客、詹事,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待制,九等卿,大司乐,秘书监,殿中少监,国子祭酒,宣奉、通奉、通议、大中、中大夫,中奉、中散大夫,上将军,节度观察留后,观察使,通侍大夫,枢密都承旨服之。

四梁冠,簇四盘雕锦绶,余同五梁冠服。

九寺少卿,大晟典乐,秘书少监,国子、辟ń司业,少府、将作、军器监,都水使者,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太子左右庶子、少詹事、谕德,尚书左右司郎中、员外,六曹诸司郎中,朝议、奉直、朝请、朝散、朝奉大夫,防御、团练使,刺史,大将军,正侍、中侍、中亮、中卫拱卫、左武、右武大夫,驸马都尉,带遥郡武功大夫以下,枢密副都承旨服之。

三梁冠,金涂铜革带,佩,黄狮子锦绶,石环,余同四梁冠服。

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司谏、正言、尚书六曹员外郎,外符宝郎,少府、将作监、军器少监,太子侍读、侍讲,中舍人,亲王府翊善、侍读、侍讲,九寺、秘书、殿中少监、辟ń丞,大晟乐令,两赤县令,大理正、司直、评事,著作郎,秘书郎,著作佐郎,太常、宗学、国子、辟ń博士,太史局令、正、丞,五官正,朝请、朝散、朝奉、承议、奉议、通直郎,中亮、中卫、拱御、左武、右武郎,诸卫将军,卫率府率,武功、武德、武显、武节、武略、武经、武义、武翼郎,医职翰林医正以上,内符宝郎,ト门通事舍人,敦武、武郎服之。

二梁冠,角簪,方胜练鹊锦绶,余同三梁冠服。

在京职事官,ト门候,看班候,率府副率,升辇辂立侍内臣服之。

御史大夫、中丞,刑部尚书、侍郎,大理卿、少卿,侍御史,刑部郎中,大理寺正、丞、司直评事并冠獬豸冠,服青荷莲绶。

群臣祭服之制:正一品,九旒冕"金涂银棱,有额花"犀簪,青衣"画降龙",朱裳,蔽膝,白罗中单,大带,革带,玉佩,锦绶,青丝网玉环,朱袜、履"革带以金涂银棱,玉佩以金涂银装,绶以天下乐晕锦"。

亲祠大理使、亚献、终献、太宰、少宰、左丞,每岁大祠宰臣、亲王、执政官、郡王充初献服之"奏告官以依本品服,己下准此"。

从一品,九旒冕"无额花",白绫中单,红锦绶,银环,金涂银佩,余如正一品服。

亲祠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尚书,太庙进受币爵、奉币爵宗室,每岁大祠捧俎官、大祠中祠初献官服之。

二品,七旒冕,角簪,青衣"无降龙",余如从一品服。

亲祠吏部侍中、殿中监、大司乐、光禄卿、读册官,太庙荐俎、赞进饮福宗室,七祀、配享功臣分献官,每岁大祠"谓用宫架者",大司乐、大祠中祠亚终献、大祠礼官、小祠献官,朔祭太常卿服之。

三品,五旒冕,皂绫绶,铜环,金涂铜革带,佩,余如二品服。

亲祠举册官、太乐令、光禄丞、捧俎馔笾豆簋官、分献官"分献坛遗从祀"太庙奉瓒盘、荐香灯、安奉神主、奉毛血、萧篙篚、肝豆宗室,每岁祠祭太乐令、大中祠分献官服之。

无旒冕,素青衣,朱裳,蔽膝,无佩绶,余如三品服。

奉礼协律郎、郊社令、太祝太官令、亲祠抬鼎官、进抟黍官、太庙供亚终献金、供七祀献官、执爵官服之。

五旒冕,紫檀纟衣,余如三品服,监察御史服之。

三都初献,八旒冕;经略、安抚、钤辖初献,六旒冕;亚献并二旒冕,终献无旒;节镇、防、团、军初献四旒冕,亚、献终献并无旒冕。

百官公服:旧制,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朱,七品绿,九品青。

元丰之制,去青不用,阶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服绯,皆象笏、佩鱼,九品以上则服绿,以木为笏,上挫下方。

武臣、内侍皆服紫而不佩鱼。

假版官及伎术若公人之入品者,并听服绿。

官应品而服色未易,与品未及而已易者,或以年格,或以特恩。

治平四年,京朝官衣绯绿十五年。

熙宁元年,见任升朝官衣绿,正郎以上衣绯二十年,并改服色,此特恩也。

又令臣僚尝奉使北朝及接押伴使人,遇到关起居赴宴,曾借服者听服入朝。

凡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石、角、墨玉之类,各有等差。

玉带不许施於公服。

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

铜、铁、角、石、墨玉之类,民庶及郡县吏、伎术等人,皆得服之。

熙宁六年,收复熙河二州,帝御紫宸殿,宰臣王安石率群臣称贺,上遂解所服玉带赐焉。

八年,岐王颢、嘉王κ言:"蒙赐方团玉带,著为朝仪,乞宝藏於家,不敢服用。"

帝不之许,命工别琢玉带以赐之。

颢、κ等固辞,不听;请加佩金鱼以别嫌,诏以鱼赐之。

亲王佩玉鱼自此始也。

元丰五年,诏:"三师、三公、宰相、执政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尝任宰相者、观文殿学士以上,金球文方团带,佩鱼。 观文殿学士至宝文阁直学士、节度使、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书、侍郎、散骑常侍御仙花带,内御史大夫、六曹尚书、翰林学士以上及资政殿学士特班翰林学士上者,仍佩鱼。"

大观二年,诏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待制、殿中少监红呈犀带,不佩鱼。

详定礼文所言:"古者祭服,皆元衣裳,以象天地之色;裳之饰有藻、粉米、黼、黻。 《考工记》曰:‘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今祭服上衣以青,其绣於裳者藻及粉米,皆五色圆花藉之,而黼用蓝,黻用碧与黄,且虎隹共一章,粉米共一章。 今皆异章而画不应古制,请下有司制五冕之服章,衮冕之章九"衣绘龙、山、华虫、火、虎隹,裳绣藻、粉米、黼、黻",冕之章七"衣绘华虫、火、虎隹,裳绣藻、粉米、黼、黻",毳冕之章五"衣画虎隹、藻、粉米,裳绣黼、黻",冕之章三"衣绘粉米,裳绣黼、黻",元冕衣无章,裳刺黼、黻,爵弁则缁衣裳。"

从之。

详定仪注所言,"按周以上祭服,无剑而有屦。 胡《周官》司服之职,悉不著剑。 自秦及西汉艰危用武之时,朝、祭服皆佩剑。 东汉大祭祀玉佩约屦以行事,惟朝尚佩剑。 晋制,服剑以木代之,谓之班剑。 东齐谓之象剑。 今冬正大朝会,若服三代之冕服而用三代之礼,则去剑可也。 若服秦、汉之服而用秦汉之礼,则可存剑。 然文武异容,佩剑之制不当施於朝事。 又《周礼》以不脱屦为恭,以脱屦为相亲。 今冬正朝会,若用《周礼》,则服当无剑;若袭秦汉之故,又恐佩剑而趋朝脱屦而示恭,与三代礼意不合。 其冬正朝会,乞约用周礼不服剑不脱屦舄。"

从之。

而礼文所亦言:"《仪礼》尸坐不脱屦。 郑氏以为侍神不敢惰。 又古者朝服不佩剑,秦始加之,后汉祭服亦不佩剑。 剑者武备,服以事神,於义无取。 今祭祀用三代冕服而加以秦剑,尤为失礼。 於是又去景灵宫、太庙、南郊仪注,及熙宁祀仪,内解剑脱舄履之节。"

又言:"古者诸侯及群臣助祭,本无执玉帛羔雁之仪,故虽冕服,但当执笏。 《玉藻》曰:‘见於天子,与射无说笏。 ’入太庙说笏,非古也。 说者以为太庙之中唯君当事说笏,非是请群臣冕服助祭执笏。 当事则笏,其陪位官亦合冕服执笏。"

从之。

又言:"古者六冕,皆赤舄。 《诗》曰:‘王锡韩侯,元衮赤舄。 ’则诸侯之舄与王同。 孔颖达亦谓卿大夫服冕者赤舄,余服则屦。 《士冠礼》曰:‘爵弁屦,黑钩纟意纯。 ’《周礼》屦人掌王及后之服。 屦为赤纟意黄纟意青句素屦葛屦。 而说者曰,衤复下曰舄,衤单下曰屦。 而有纟句有纟意有纯者,饰也。 凡舄之饰如缋次,故舄之饰用对方之色,赤舄黑饰是也。 凡屦之饰如绣次,故屦之饰用北方之色,白屦黑饰是也。 今冕服赤舄,自天子至四品官及监察监礼太祝奉礼皆以禅下为之,无舄屦之别,又无纟句纟意纯之饰。 伏请六冕并用赤舄皆衤复下为之,以绦为口缘。 又缀绦於牙底相接之缝中以缯一寸屈之为纟句,著於屦首,容穿系以结於足为之行戒皆饰以黑云。"

哲宗元元年,太常寺言:"旧制,大礼行事、执事官皆服祭服,余服朝服。 至元丰七年,吕升卿始有行事及陪祠官并服祭服之仪。 今欲令行事、执事官并服祭服,其赞引、行事、礼仪使、太常卿、太常博士、ト门使、枢密院官进接圭,殿中监止供奉皇帝,其陪位官止导驾、押宿及主管事务,并他处行事官仍服朝服。"

从之。

五月,礼部言:"元丰所造大裘,虽用黑羔皮,乃作短袍样,袭於衮衣之下,仍与衮服同冕,未合典礼。"

下礼部太常寺共议。

礼部员外郎何洵直在元丰中尝预详定,以陆佃所议有可疑者八:"按《周礼·节服氏》‘掌祭祀朝觐,衮冕六人,维王之太常;’‘郊祀、裘冕二人’。 既云衮冕,又云裘冕是衮与裘各有冕。 乃云裘与衮同冕,当以衮袭之。 裘既无冕,又袭於衮,中裘而表衮,何以示裘衮之别哉?古人虽质,不应以裘为夏服,盖冬用大裘,当暑则以同色缯为之。 《记》曰:‘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 ’若谓裘上被衮,以被为袭,则《家语》亦有‘被裘象天’之文。 诸儒或言‘临燔柴,脱衮冕,著大裘’,或云‘脱裘服衮’,盖裘衮无同冕兼服之理。 今乃以二服合为一,可乎?且大裘,天子吉服之最上,若大圭、大路之比,是裘之在表者。 《记》曰:‘大裘不裼’,说者曰,‘无别衣以裼之’,盖他服之裘亵,故表裘不入公门。 事天以报本复始,故露质见素,不为表衤暴,而冕亦无旒,何必服他衣以藩饰之乎?凡裘上有衣谓之裼,裼上有衣谓之袭。 袭者,裘上二重衣也。 大裘本不裼。 郑《志》乃云‘裘上有元衣,与裘同色。 ’盖赵商之徒,附会为说,不与经合。 袭之为义,本出於重沓,非一衣也。 古者斋祭异冠,斋服降祭服一等。 祀昊天上帝、五帝,以裘冕祭,则衮冕斋。 故郑氏云:‘王斋服衮冕’是衮冕者,祀天之斋服也。 唐开元之时,始以衮冕为斋服,裘冕为祭服,兼与张融‘临燔柴脱衮服裘’之义合。 请从唐制,兼改制大裘,以黑缯为之。"

佃复破其说曰:

"夫大裘而冕,谓之裘冕,非大裘而冕,谓之衮冕。 则裘冕必服衮,衮冕不必服裘。 今特言衮冕者,主冬至言之。 《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 ’则祀地不复大裘,以夏日至,不可服裘故也。 今谓之大裘当暑,以同色为之,尤不经见。 兼裼袭,一衣而已,初无重沓之义,被裘而覆之则曰袭,袒而露裘之美则曰裼,所谓‘大裘不裼’,则非衮而何?《玉藻》曰:‘礼不盛,服不充。 故大裘不裼。 ’则明不裼而袭也。 充,美也。 郑氏谓大裘之上有元衣,虽不知覆裘以衮,然尚知大裘不可徒服,必有元衣以覆之。 《玉藻》有尸袭之义,《周礼》裘冕注云:‘裘冕者,从尸服也。 ’夫尸服大裘而袭,则王服大裘而袭可知。 且裘不可以徒服。 故被以衮,岂借衮以为饰哉?今谓祭天用衮冕为齐服,裘冕为祭服,此乃袭先儒之谬误。 后汉显宗初服日、月、星辰十二章,以祀天地。 自魏以来,皆用衮服。 则汉、魏祭天,尝服衮矣。 虽无大裘,未能尽合於礼,固未尝有表裘而祭者也。 且裘,内服也,与袍同。 袍亵矣,而欲衤单以祭天,以明示质,是欲衩衣以见上帝也。 洵直复谓大裘之裳,色而无章饰。 夫裘安得有裳哉?请从先帝所定。"

其后诏去黑羔皮而以黑缯制造焉。

徽宗大观元年,议礼局言:"太社、太学献官祝礼,皆以法服奉祀,至郡邑则用常服,乞降祭服。"

诏颁制度於州郡,然未明制造。

至政和,始诏:州县冠服,形制诡异,令礼制局造样颁下转运司制造,以给州县焉。

大观中,复诏置局议礼,於是宇文粹中上所编《祭服制度》,其论冕曰:

"古者,冕以木版为中,广八寸,长尺六寸,后方前圆,后仰前低,染三十升之布,元表朱里。 后方者不变之体,前圆者无方之用;仰而元者,升而辨於物;亻免而朱者,降而与万物相见。 后世以缯易布,故纯俭。 今群臣冕版长一尺二寸,阔六寸二分,非古广长之制。 以青罗为覆,以金镀银棱为饰,非古元表朱里之制,乞下有司改正。 古者,冕之名虽有五,而缫就、旒玉则视其命数以为等差。 合采丝为绳,用以贯玉,谓之‘缫’。 以一玉为一成,结之使不相并,谓之‘就’。 就相去一寸,则九玉者九寸,七玉者七寸,各以旒数长短为差。 今群臣之冕,用药玉、青珠、五色茸线,非玉藻三采、二采之义;每旒之长各八寸,非旒数长短为差之义。 又献官冕服,杂以诸侯之制,而一品服衮冕,臣窃以为非宜。 元丰中,礼官建言,请资政殿大学士以上侍祠冕,观察使以上服毳冕,监察御史以上服冕,朝官以上服元冕,选人以上爵弁。 诏许之,而不用爵弁。 供奉官以下至选人,尽服元冕无旒。 臣窃谓依此参定,乃合礼制。 古者,三公一命衮,则三公在朝,其服当冕。 盖出封则远君而伸,在朝则近君而屈。 今之摄事及侍祠皆在朝之臣也,在朝之臣乃与古之出封者同命数,非先王之意。 乞下有司制冕八旒、毳冕六旒、冕四旒、元冕三旒,其次二旒,又其次无旒。 依元丰诏旨,参酌等降,为侍祠及摄祭之服,长短之度,采色之别,皆乞依古制施行。 又按《周礼》,诸侯爵有五等,而服则三,所谓‘公之服自衮冕而下,侯、伯自冕而下,子、男自毳冕而下’是也。 古者,诸侯有君之道,故其服以五、七、九为节。 今之郡守,虽曰犹古之侯、伯,其实皆王臣也。 欲乞只用群臣之服,自冕而下,分为三等:三都、四辅、为一等,初献冕八旒;经略、安抚、钤辖为一等,初献毳冕六旒,亚献并元冕二旒,终献无旒;节镇、防、团、军事为一等,初献冕四旒,亚、终献并元冕无旒。 其衣服之制,则各从其冕之等。"

又曰:"今之组,仍缀两缯带而结於颐,冕旁仍垂青纩而不以,以犀为簪而不以玉笄、象笄,并非古制,乞下有司改正。"

从之。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皇帝冕服之制:衮冕,冕版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

青表朱里,前后各十有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青碧锦织天河带,长一丈二尺,广二寸。

朱丝组带为缨,︻纩充耳,金饰玉簪导,长一尺二寸。

衮服、青衣八章,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裳四章,绣藻、粉米、黼、黻。

蔽膝随常色,绣升龙二。

白罗中单,皂衤票、,红罗革,帛青罗袜带。

绯白罗大带,革带,白玉双佩。

大绶六采"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如大绶,施玉环三。

朱袜,赤舄,黄罗缘。

亲祠服之。

大裘,青表里,黑羔皮为领衤票、,朱裳,被以衮服。

冬至祀昊天上帝服之。

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高一尺,广一尺。

犀簪导,朱丝组带为缨,绛纱袍织成龙,皂罗衤票、,红罗为里,绛纱裙,蔽膝如袍饰,并皂衤票、,绣龙,白罗方心曲领,革带,余同冕服。

大祭致斋,诣景灵宫,太庙、行宫,礼毕还宫,元正、冬至大朝会,临轩册命皇后、皇太子、诸王大臣,亲耕籍田服之。

诏通行。

议礼局上所定皇太子服饰之制:衮冕,垂白珠九旒,红组丝为缨,青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九章;五章在衣,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白纱中单,青衤票、、裾,革带,涂金银钩《角》,蔽膝随裳色,为火、山二章。

瑜玉双佩,四采织成,大绶施玉环三,白袜,朱舄"舄加金涂银钅口",加元服。

从祀、纳妃、释奠文宣王服之。

具服远游冠,十八梁"金涂银花饰",博山、附蝉,红丝组为缨,犀簪导,朱明服,红裳,白纱中单,方心曲领,绛纱蔽膝,白袜,黑舄"余同衮冕"。

受册、谒太庙服之。

诏颁行。

七年,初作明堂。

礼制局言:"《周礼》:‘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则衮冕。 ’祀昊天上帝则郊祀是也。 享先王则宗祀在其中,盖於大裘举正位以见配位,於衮冕举配位以见正位。 以天道事之,则举尊明卑;以人道事之,则举卑明尊明堂。 以人道享上帝,与郊祀异,请从衮冕。"

从之。

八年十二月,编类御笔所礼制局奏:"令讨论舄屦制度,下项纟句"履上饰也"、纟意"饰底也"、纯"缘也"、綦"履带也"。 古者,舄屦各随裳之色,有赤舄、白舄、黑舄。 今屦欲用黑革为之,其纟句、纟意、纯、綦,并随服色用之,以仿古随裳色之意。"

奉圣旨依议定仍令礼制局造三十副,下开封府给散铺户为样制卖。

礼制局奏:"先议定屦各随服色。 缘武臣服色,止是一等,理宜有别。 奉圣旨文武官大夫以上四饰,朝请、武功郎以下减去一纟意,并称履;从义、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减去二纟意、纯,并称履。"

高宗绍兴元年,宗祀明堂,仅有朝服十三副,祭服六十二副,乃命工部增造祭服六十三副,及赞者、乐、武之服"赞者绯罗宽衫,介帻;乐正降公服,引舞;武弁,冠绯,绣抹额、鸾衫、革带、履,又幞头、紫,绣袍,抹额;文武舞人,紫纟冕,皂绣袍,革带、履。 乐正,帻绯罗,宽衫,勒带"。

国子监丞王普言:"近世冕服制度,沿袭失真。 夫后方前圆,后仰前低,元表朱里,此冕之制也。 今则方圆俯仰,几於无辨,且以青为表,而饰以金银矣。 衣元裳,裳前三幅后四幅,此衣裳之制也。 今则衣色以青,裳色以绯,且为六幅而不殊矣。 山以章也,今则以{隋山};火以圆也,今则以锐;宗彝、宗庙虎隹之彝也,乃画虎隹之状,而不为彝;粉米,米而粉之者也,乃分为二章,而以五色圆花为藉。 佩有衡、璜、琚、、冲牙而已,乃加以双滴,而重设二衡;绶以贯佩玉而已,乃列为锦绶,而以双环。 以至带无纽约,芾无肩颈,舄无纟句纟意,中衣无连裳。 其他讹谬,未暇悉举。 祖宗屡尝讲究,以旧服数多,不欲废弃。 渡江之后,旧服无存者。 明堂所造,才数十副。 宜因兹改作,是正讹舛,一从周制。 事下太常。"

五月礼官言:"国家承唐旧,初有五冕之名,其后去三公衮冕及冕,但存七旒冕、五旒毳冕,无旒元冕,凡三等。 自尚书服毳,至光禄承亦服焉。 贵贱无差,宜增冕为八旒,毳冕为六旒,复置冕为四旒,并无旒元冕为四等。 其他制作失宜当改正者,令普以图式送寺修改。"

十三年,礼部侍郎王赏言:"按《周礼》王祀昊天上帝,服大裘而冕。 元丰中,何洵直议以黑缯作大裘,如衮惟领袖用羔,议者谓纯用羔恐太重难服,今请如洵直议。"

从之。

皇太子之服,中兴后如政和制。

其后,诏太子系通犀玉带,不佩鱼。

先是礼官参稽礼典,谓无佩鱼之文"旧制,亲王赐玉带,加佩玉鱼"。

皇太子受册,服远游冠,朱明衣,执桓圭。

谒太庙、别庙行礼,服衮冕。

朝谒景灵宫,服常服"七年三月,礼官言:朝谒景灵宫,所服典故不载,请依礼典服常服。 先是元年十一月,诏皇太子遇大宴赐花,比亲王增其四栾枝,二以罗制之。 淳熙十四年,命皇太子参决,隔日与宰执公裳系鞋相见於议事堂。 嘉定二年七月,皇太子奏,制造冠冕合用珠玉皇后尽出首饰付道司。 节约之美,超古冠今,请宣付史馆"。

皇子之服:绍兴三十二年,礼官言:"皇子邓、庆、恭三王,遇行事服朝服,则七梁额花冠,貂蝉笼巾,金镀银立笔,真玉佩,绶,金镀银革带,乌皮履。 若服祭服,则金镀银八旒冕,真玉佩,绶,金镀银革带,乌皮履,绯罗袜。"

诏文思院制造。

隆兴二年,令祗候库以真玉为邓、庆、恭王大礼所服玉佩,绶。

群臣祭服、朝服之制:中兴后,如政和初,定群臣章服之制,鱼袋,紫以金、绯以银。

莅事及二十年者赐绯,服绯及二十年者赐紫。

惟覃沛则凡服绿服绯十五年者,皆改赐,有司或自补官理岁月。

绍兴三十二年,殿中侍御史张震言:"贵近之子,初年受命,则十五岁已服绯;初年赐绯,则年未冠已赐紫,失於太滥。 遂以出官之日为始,比之莅事所减己多,比之初补粗为有节。"

若劳绩可称,或奏对称旨,而特恩改赐者,不拘此制"绍兴五年庆典,致仕官、朝奉郎八十以上赐章服,京朝官八十以上赐绯绿,及十年者,亦改赐"。

若庶官除侍郎服绯绿者,谢日改赐章服,则始於建炎四年之诏。

内外臣僚以减磨勘转官及郊恩回授父改章服,则始於绍兴五年。

从葛与时、周葵之请。

其特赐章服者,张所以招抚河北,陈公辅以谏臣论奏得体,李德邻、李朝正以县令召对,司业高阅、祭酒林光朝、秘书少监游操、陈癸、郑丙以车驾幸学省,余不胜纪。

隆兴二年赐吴益紫花罗公服"用韦渊例,干道四年赐郑澡,淳熙十六年赐郭师禹"干道四年,赐太学上舍生、左承务郎黄伦袍笏於崇化堂祗受"后释褐皆如之"。

中兴以来,文武臣初除正谢进士唱名赐袭衣章服及百官赐时服,并遵用省记《崇宁看详祗候库格》"干道二年,户部言:"左藏东、西库每岁所赐锦袍,亲王、宰执以全匹,余裁裂给之,请皆以全匹。" 上从之。 "技术官之服,有紫绯绿"干道四年,太上皇帝以朱仲谦医药之劳,赐紫。 有司言:"旧制:医官未曾赐绯黄等赐紫者许执奏。" 诏特於祗候库给赐。 若安南国加恩,则赐衣一袭,紫罗夹公裳、绫汗衫,勒帛,红罗夹绣三檐"。

旧制,服带乘舆,东宫以玉,辅臣、侍从以金,亲王、勋旧赐以玉,其次有犀、有角。

玉带乘舆以排方,东宫不佩鱼,亲王佩玉鱼,大臣、勋旧佩金鱼。

中兴以来,宗室如居广、士曷、璩伯圭,勋臣如刘光世、吴,旧弼如史浩,外戚如吴盖、杨次山等皆赐玉带,以示异恩。

其赐金带及红呈犀带,佩鱼,如元丰以来故事。

绍兴元年,诏已给赐者不再赐,迁除合加鱼袋者赐之。

三年,诏侍从金带於左藏库关借,管军带御器械朝谢日,武臣朝辞日,赐金带,并许系,宗室正任及殿庭供职横行亦如之"是岁,赐岳飞金带,金束带赐其将佐"。

其花犀带,非宗室不许服"ト门官亦许系金带,或以左藏库权借"。

经筵进讲终篇,讲官赐金带象简鞍马"绍兴二十五年,讲《易》终篇,赐宰辅犀,侍读己下金带,或加赐金鱼。 淳熙七年,读《三朝宝训》终篇,宰辅赐犀金带,侍读以下赐鞍马。 绍兴九年,诏太常寺应奉祗应使,臣亦依ト门例,服红呈带"。

前宰执不带职者同庶官,复执者亦许系笏头球文金带"绍兴六年,秦桧以观文殿学士朝见,因有是命"。

干道三年,姜诜以曹臣赐金御仙花带,后权工部侍郎诏依本班服系"又,太上皇帝赐浙东提点刑狱张津金带。 四年三月,诏枢密院诸房副承旨令祗候库赐金带"。

八年,诏左谏议大夫姚宪尝为侍郎,赐金带,令依旧服系著为例。

又诏中书舍人、左右谏议大夫、龙图阁至敷文阁待制、权侍郎,服红呈排方黑犀带,仍佩鱼"故事,从宫不带待制以上臧名而罢者,止服黑带,佩鱼。 淳熙十年,始诏权侍郎以上罢任不带职,许服红呈排方黑犀带,佩鱼"淳熙元年,幸玉津园燕射,保信军节度使郑藻、起居舍人王卿月等中的,赐袭衣金带。

三年,诏武臣知州军官未升朝者,依文臣守、ヘ借服色例,权系红呈角带,回日依旧。

绍熙四年,四川制置使京镗因任赐金带。

嘉定十四年,诏宗室节度使带嗣王、郡王、国公及检校并许佩鱼"高宗皇帝初开大元帅府服排方玉带,语汪伯彦等曰: 吾陛辞日,皇帝赐以宠行,吾逊辞久之。 皇帝曰:"朕昔在东宫,太上解此带赐朕,卿宜收取。" 不得己拜赐。 建炎元年,赐宗泽袭衣、金带。 绍兴二年,赐韩世忠带、笏。 二十五年,赐安南李天祚袭衣、御仙花带。 凡郊祀加恩及袭封,皆赐焉,并马二匹,金镀银鞍辔,缨、绂。 其赐外国金带皆以银为匣。 嘉定中,真德秀、余嵘、李辜、陈彳屑以帅臣,杨简以耆儒,各赐金带也"。

高宗初践阼於南都,隆太后命内臣上乘舆服御,有小冠。

太后曰:"祖宗燕之所服也"退朝,帽而不巾,否则小冠"。 自神宗始易以巾。 愿即位后退朝燕。 止戴此冠,庶几如祖宗时气象也。"

履袍亦曰靴袍"干道七年,改履为靴",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帛纹靴,大宴则服之。

赭黄、淡黄衤癸袍衫、红袍,常朝服之。

窄袍便坐视事服之。

赭黄袍衫而下,皆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窄袍,或御乌纱帽黄袍,忌前一日服之"绍兴五年五月,车驾款谒太庙、别庙,其日乃忌前,礼官请禁中先服红袍谒庙、行礼毕、还内,至宫中易忌前之服"。

后殿早讲,皇帝服帽子,红袍玉束带。

讲读说书官公服系鞋。

晚讲,皇帝服头巾,背子,讲官易便服"此嘉定四年讲筵之制也"。

石林叶氏《燕语》曰:"余见大父时家居及燕见宾客,率多顶帽而系勒帛,犹未甚服背子。 帽下戴小冠簪,以帛作横幅约,号“额子"。

处室中,则去帽见冠簪,或用头巾也。

古者士皆有冠,帽乃冠之遗制。

头巾,贱者不冠之服耳!勒帛,亦垂绅之意,虽施之外不为简。

背子,本半臂,武士服,何取於礼乎?或云,勒帛不便於笏,故稍易背子,然须用上襟,腋下与背子垂带。

余大观见宰执接堂吏,押文书,犹冠帽用背子,今亦废矣。

而背子又引为长袖,与半臂制亦不同。

裹,贱者巾,衣,武士服。

而习俗之久,不以为异。

古礼之废,大抵类此也。”

又曰:"刘丞相挚,家法俭素,闺门雍睦。 凡冠巾衣服制度,自其先世以来,常守一法,不随时增损。 故承平时,其子弟杂处士大夫,望而知其为刘氏也。 数十年来,衣服诡异,虽故老达官,亦不免从俗,与市井讠宣浮略同,而不以为非。 旧凤翔县出纟舀,以紧细如箸者为贵。 近岁,衣道服者,纟舀以大为美,围率三四寸,长二丈余,重衤复腰至五七返,以真茸为之。 一纟舀有直十余千者,此何理也。"

程氏《演繁露》曰:"襦者,短衫也。 庄子曰:‘未解裾襦。 ’《廉范传》曰:‘昔民无襦,今五也。 褐者裾垂至地。 ’《张良传》有‘老父衣褐至良所’,师古曰:‘褐制若裘’。 今道士所服者,是也。 裘,即如今之道服也。 斜领交裾,与今长背子略同。 其异者,背子开,裘则逢合两腋也。 然今世道士所服,又略与裘异,裘之两裾,交相掩拥,而道士则两裾直垂也。 师古略举其概,故不能详也。 长背子古无之,或云近出宣政,然小说载苏文忠衤单衣衬朝服,即在宣政之前矣。 详今长背既与裘制大同小异,而与古中单又大相似,殆加减其制而为之耳。 则中单腋下缝合,而背子则离异其裾,中单两腋各有带,穴其腋而互穿之以约定里衣至背子则既悉去其带,惟此为异也。 至其用以衬藉公裳,则意制全是中单也。 今世好古而存旧者,缝两带缀背子,腋下垂而不用,盖放中单之交带也。 虽不以束衣而遂舒垂之,欲存古也。 《太平御览》有仙公请问经,其文曰太极,真人曰学道当洁净衣服,备巾褐制度,名曰道之法服也。 巾者冠中之巾也,褐者长裾,通冒其外衣也。 巾褐皆具,乃中道家法服之制。 今世衣直掇为道服者,必本诸此也。"

又传授经曰:"老子去周,左慈在魏,并葛巾单裙。 不著褐,则是直著短衫,而以裙束其上,不用道家法服也。 晋王献之书羊欣练裙,朱公叔《绝交论》谓西华之子,冬月葛衣练裙,盖古人不徒衣必以裙袭之,是正上衣下裳之制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