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君臣冠冕服章
上古衣毛冒皮,后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缨。
黄帝造旒冕,始用布帛"冕者,冠之有旒"。
唐虞以上,冠布无",缨饰"。
《郊特牲》:太古冠布,斋则缁之其也。
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太古无饰,非时人也。" 《杂记》曰:"大白缁布之冠不。" 大白即上古白布冠,今丧冠也。 斋则缁之者,鬼神尚幽ウ也。 唐虞以上曰太古。 《疏》:太古之时,其冠唯用白布,常所冠也。 若其斋戒则染之为缁,今始冠,重古先冠之也"。
冠而敝之可也"此重古而冠之耳。 三代改制,斋冠不复用也。 以白布冠质以为丧冠也。 《疏》言:缁布之冠,初加暂用冠之,罢冠则敝弃之可也。 以古之齐冠,后世不复用也。 周氏曰:缁布冠加之以。 孔子以为吾未之闻,然非天子不议礼,虽孔子亦不得不从当世之所尚,则冠之加虽非礼,但冠而弃之可也。 故曰冠而敝之,敝有弃意"。”
黄帝作冕,垂旒,目不邪视也。
充纩,示不听谗言也"事出《世本》"。
《虞书》:帝曰:"子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雉取其文。 会,绘也。 宗彝虎、隹,取其孝。 藻,水草,取其洁。 火,取其明。 粉米,白米,取其养。 黼若斧形,取其断。 黻为两巳相背,取其辨。 ,郑氏读为{艹尔},纟失以为绣也。 日月至华虫六者绘之於衣,宗彝至黼黻六者绣於裳,所谓十二章也。 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 采者,青、黄、赤、白、黑也。 色者,言施之於绘帛也。 绘於衣,绣於裳,皆杂施五采以为色也。 汝当明大小尊卑之等差也"。"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元衣而养老"皇,冕属也,画羽饰焉。 凡冕属其服皆元上下。 有虞氏十二章,周九章,夏、殷未闻。 凡养老之服,皆其时与群臣燕之服。 有虞氏质,深衣而巳。 夏而改之,尚黑而黑衣裳;殷尚白而缟衣裳;周则兼用之,元衣,素服,其冠则毋追。 章甫,委貌也。 诸侯以天子之燕服为朝服。 《燕礼》曰:"燕,朝服。" 服是服也。 王者之后,亦以燕服为之。 鲁季康子朝服以缟,僭朱之礼也。 天子皮弁以日视朝也。 质其冠,未闻。 《郊特牲》言,大白布冠。 则虞氏或用白布冠也。 《正义》曰:深衣谓白布衣,故言。 马氏曰:在祭祀则言冠不言衣,言冠则知有其衣,故虞十二章,周九章,推此则二代可知矣。 在养老则言衣不言冠,言衣则知有冠,故毋追,夏后氏之道也;章甫,殷道也;委貌,周道也。 推此则有虞氏可知"。
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周弁、殷、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委,犹安也,言所以安正容貌。 章,明也,殷质,言所以表明丈夫也。 毋,发声也。 追,犹推也。 夏后氏质以其形名之。 其制之异同未闻。 弁名出於。 ,大也,所以言自光大也。 名出於抚。 抚,覆也,所以白覆饰也。 收,言所以收敛也,其制之异,亦未闻"。
《通典》:有虞氏皇而祭,其制无文,盖爵弁之类。
夏后氏因之,曰收,纯黑,前小后大。
殷因之,曰,黑而微白,前大后小。
周因制爵弁"爵弁,冕之次",赤而微黑,如爵头然,前小后大。
三代以来,皆广八寸,长尺二寸,如冕无旒,皆三十升布为之。
士冠礼三加,成人服之。
《陈氏礼书》曰:"郑氏曰: 皇,冕属,画羽饰焉。 《周礼·掌次》之皇邸,乐章之皇舞,皆以凤凰之羽为之,则皇冕画羽饰可知也。 《王制》,以皇、收、对冕言之。 又孔子称禹致美乎黻冕,《诗》称商之孙子,常服黼。 黼云者,所谓犹黼冕也。 然《郊特牲》与《冠礼》记云周弁、商、夏收,又以收、对弁言之。 夫三王其皮弁素积,夏、商而上,非无弁也,然世之文质烦简不同,故夏、商之用冕者,周或用弁而巳。"
又曰:"《周礼》有韦弁,无爵弁。 《书》:‘二人雀弁。 ’《仪礼》、《礼记》有爵弁,无韦弁,士之服止於爵弁。 而荀卿则曰:‘士韦弁。 ’孔安国则曰‘雀,韦弁也。 ’则爵弁即韦弁耳。"
又曰:"古文弁象形,则其制上锐,如合手然,非如冕也。 韦,其质也;爵,其色也。 《士冠礼》‘再加皮弁,三加爵弁’,而以爵弁为尊。 《聘礼》:‘主卿赞礼,服皮弁’,及‘归饔饩,服韦弁’,而以韦为敬。 色赤,爵色亦赤,亦即一物耳。"
杨氏曰:"愚按冕弁之制,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兼上,故爵弁、皮弁、冠弁之服,为上下之通用。 冠弁,委貌也。"
又曰:"元冠而其服又分为二,朝服也,元端也,而元端之用为尤多。 以祭服言之,大夫爵弁而祭於巳,士爵弁而祭於公,此以爵弁为祭服也。 《少牢》:‘主人朝服筮日,朝服以祭。 ’《特牲》: ‘元端筮日,朝服以祭。 ’此以朝服、元端为祭服也。 惟皮弁之服,不为祭服。 然《祭义》:‘君皮弁素积,朔日,月半巡牲’,是致敬於祭牲而用皮弁之礼也。 《祭义》:‘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使入於蚕室’,是致敬於祭服而用皮弁之礼也。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是致敬於祭菜,而用皮弁之礼也。 及按《春官·司服》‘士之服自皮弁以下如大夫之服。 ’以《仪礼·士冠·士丧》考之,则皮弁之上,有爵弁;以《司服》考之,则皮弁之上,有韦弁。 今特云士之服自皮弁而下何也?皮弁之用,多於爵弁、韦弁也。 盖人为者多变,自然者不易,皮弁因其自然而巳。 此所以三王共皮弁素积,而周天子至士共用之也。"
按:周以前冠冕衣裳之制,其详不可得而闻。
所可考者,惟《虞书》言服章、《戴记》言冠制耳。
然冠之制有三:曰冕,曰弁,曰冠。
冕者朝祭之服,所谓十二旒、九旒而下是也,惟有位者得服之。
弁亚於冕,所谓周弁、殷、夏收是也。
冠亚於弁,所谓委貌、章甫、毋追是也。
弁与冠,自天子至於士,皆得服之。
冕始於黄帝,至有虞氏以为祭服"所谓皇而祭"。
夏、殷之祭则用弁,盖未以弁为杀於冕也。
至周而等级始严,故大夫虽可以服冕,而私家之祭不得用之,天子不妨服弁,而虽小祀必以冕,盖冕、弁之尊卑始分矣。
然弁有二:曰皮弁,以白鹿皮为之,其制最古;曰爵弁,则其制下员上方,如冕而无旒。
古者冠礼三加,始缁布冠,次皮弁,次爵弁,皆士服也。
大夫则服冕矣。
古者虽重冠礼,而於服章之际,视之弥重,故虽天子之元子始冠,亦服士之冠,至爵弁而止,而不敢僭用冕,所谓天下无生而贵者,其严如此。
又按:冕则卿大夫以上服之,而可以兼服弁,弁则士以下服之,而不可以僭服冕,固也。
然冕服之用,非惟位有尊卑,不可躐服,而事有大小,亦不可以例服,故天子之冕以之奉祀,其次则初即位服之。
伊尹以冕服奉太甲,康王‘麻冕黼裳’是也。
纳后妃服之,‘冕而亲迎’是也。
养老服之,‘冕而总干’是也。
躬耕籍田服之,‘冕而朱躬秉耒’是也。
至於日视朝等事,则服皮弁而巳。
卿大夫之冕,则以之朝王及助祭,其次则受遗奉册服之,‘卿士、邦君,麻冕蚁裳’,‘一人冕执刘,一人冕执钺’之类是也。
至其私家,则虽奉祀,亦服皮弁而巳。
盖於其所不当服也,则虽天子之视朝,卿大夫之奉祀,亦不果服;於其所当服也,则虽服之以总干,服之以秉耒,服之以执刘、执钺,亦无嫌也,礼之宜而已。
周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用事,祭祀、视朝、甸、凶吊之事,衣服各有所用"。
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大裘、羊裘。 冕者首饰,尊也,祀天,尚质。 《正义》曰:"六服,服虽不同,首同用冕也。" "。
享先王,则衮冕"衮,龙衣也。 虞时冕服十二章,自日、月至黼、黻,王者相变。 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於旌旗,所谓三辰。 旗,昭其明也。 而冕服九章,登龙於山,登火於宗彝,尊其神明也。 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享先公飨射,则冕"先公,谓后稷之后,大王之前,不窟至诸。 享祀宾客与诸侯射也。 ,裨衣也。 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绘;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以为绣。 衮则九章备。 冕无龙、山,画始雉。 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 《正义》曰:"此无正文,并郑以意解之"",祀四望山川,则毳冕"毳冕,其衣衣。 元谓毳画虎隹,谓宗彝也。 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章也",祭社稷五祀,则希冕"希刺粉米,无画。 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祭群小祀,则元冕"其衣无文,裳刺黻而巳。 冕服皆元衣裳"。
凡兵事,韦弁服"韦弁以韦为弁,又以为衣裳。 《春秋传》:晋至衣之跗注是也。 《正义》: "曰韦弁即染,谓赤色也,以赤色韦为弁、衣裳,亦以,皆赤色。" ",氐朝,则皮弁服"视朝,视内外朝之事。 皮弁之服,十五升,白衣积素以为裳,王受诸侯朝觐於庙,则用衮冕"。
凡甸,冠弁服"甸,田猎也。 冠弁委貌,其服缁布衣,亦积素以为裳,诸侯以为视朝之服",凡凶事,服弁服"服弁,丧冠也。 其服斩、齐。 《正义》:服弁注云,丧冠,色未详",凡吊事,弁服"弁者,如爵弁而素,加环。 《正义》曰:"如爵弁者,爵弁之形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以三十升为染布爵头色,赤多黑少,今为弁之弁,其体亦然。 但不可爵色之布,而用素为之。 加环者,凡皆两股绞之,今以麻为体,又以一股麻为体,纠而横缠之如环,然加於素弁之上。" ",大札、大荒、大灾,素服"大札,疫疾也。 大荒,饥馑也。 大灾,水火为灾。 君臣素服缟冠,若晋伯宗哭梁山之崩"。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元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
其斋服,有元端素端"自公之衮冕,至卿大夫之元冕,皆其朝聘天子及助祭之服。 诸侯非二王后,其余皆元冕而祭於巳。 《杂记》曰:"大夫冕而祭於公,弁而祭於已;士弁而祭於公,冠而祭於已。" 大夫爵弁,自祭家庙唯孤耳,其余皆元冠与士同。 元冠自祭其庙者,其服朝服。 元端,诸侯之自相朝聘,皆皮弁服,此天子日视朝之服。 士斋有素端者,亦为札、荒有所祷请变素服,言素端者,明异制。 郑司农云:衣有襦裳者为端,元谓端者取其正也。 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属幅,是广袤等也,其裕尺二寸,大夫已上侈之。 侈之者,盖半而益一,则其袂三尺三寸,裕尺八寸。 《正义》曰:"鲁祭服亦得与天子同,然唯在文王、周公庙中,得用衮冕,其二王后惟祭受命,王得用衮冕,其余庙亦用元冕也。" 《杂记》曰: "大夫冕而祭於公",至"元冠与士同"者,诸侯除孤用爵弁之外,卿大夫皆用元冠,与士同。 故少牢是上大夫祭,用元冠朝服;特牲是士礼,用元冠元端,是余皆元冠与士同也。 云诸侯之自相朝聘,皆皮弁者,欲见此经上服惟施於入天子庙,不得入诸侯庙之意,必知诸侯自相朝聘用皮弁者,见《聘礼》"主君及宾皆皮弁。" 诸侯相朝,其服虽无文,《聘礼》"主君待聘者皮弁",明待诸侯朝亦皮弁可知。 云此天子视朝之服者,此解皮弁非诸侯常服之物,惟於朝聘乃服之意也。 "
林氏曰:"黄帝始备衣裳之制,舜观古人之象,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於衣,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於裳,以法干坤,以昭象物,所以彰天子之盛德,能备此十二物者也,使服者当须有是服之盛德焉。 绘以三辰,所以则天之明,尤为君德之光。 自黄帝以来。 历代之制,莫不然也。 周人特备以ヵ缫之数尔。 《周礼》乃无十二章之文,《司服》惟有衮冕,至元冕说者,谓周登三辰於旗,冕服惟有九章。 呜呼!何说之异也?自尧、舜至於三代,文物日以盛,名分日以严,仪章日以著,夫子於四代礼乐,特曰服周之冕,取其文之备,尊卑之有辨也。 何得至周反去三辰之饰文乃不足乎?盖不过据左氏三辰旗之文。 左氏谓旗有三辰,何尝谓衣无三辰邪?岂有王者象三辰之明,历代皆饰於衣,周人特饰於旗,有何意乎?况又谓上公冕服九章,而王服亦九章,将何所别?周公制礼防乱,万世乃至於无别,与《郊特牲》曰:‘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则十二章备矣。 郑氏曰:‘谓有日、月、星辰之章,此鲁礼也。 ’夫被衮以象天,周制固然也,何鲁之足云?岂有周制止九章,鲁乃加以十二章之礼乎?"宋《两朝舆服志》:"皇三年,诏问冠韦弁何服,所执何玉?太常礼院奏,谓《周礼·司服》‘凡兵事韦弁服’。 释之者曰:‘韦弁以к韦为弁。 又以为衣裳,《春秋传》晋至衣韦之跗注是也。 ’今伍伯缇衣,古兵服之遗色。 孔颖达以染,谓以赤色韦为弁。 杜佑《通典》:‘韦弁之制:晋以韦为之,顶少尖。 ’宋因之,为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 后周巡兵即戎则服之。 自此以来,无复其制。 《三礼图》:‘韦弁服,王及诸侯、卿大夫之兵服,天子亦以五采玉十二饰之。 ’详此,则韦弁服盖天子、诸侯、卿大夫临戎所通服。 古者非祭祀、朝聘、会同不执玉,今韦弁既为戎服,於经无执玉之文,而《三礼图》绘为执玉,斯一时之误,不足为据也。"
弁师"弁者,古冠之大称"掌王之五冕,皆元冕,朱裹延纽"冕服有六,而言五冕者,大裘之冕,盖无旒,不联数也。 延冕之覆在上,是以名焉。 纽,小鼻,在武上,笄所贯也。 疏曰:云皆元冕者,古者绩麻三十升升染之,上以元,下以朱衣之。 於冕之上下云延者即是上元,云纽者缀於冕之两傍垂之。 武两傍作孔,以笄贯之,使得其牢固也。 凡冕体,《周礼》无文,叔孙通作汉礼器,用度取法於周。 案彼文,凡冕以版广八寸,长尺六寸,上元下朱,覆之。 乃以五采缫绳贯五采玉垂於延前后,谓之邃延。 故《玉藻》云,"天子玉藻,前后邃延,龙卷以祭"是也。 又曰:"爵弁前后平则得弁称,冕则前低一寸得冕名,冕则亻免也。" "。
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弦"缫音早。 缫,杂文之名也。 合五采丝为之。 绳垂於延之下前后各十二,所谓邃延也。 就,成也,绳之每一匝而贯五采玉。 十二ヵ,则十二玉也,每就盖一寸。 朱弦,以朱组为也。 一条属两端於武,缫不言皆,有不皆者,此为衮衣之冕,十二ヵ则用玉二百八十八;衣之冕,缫九ヵ,用玉二百一十六;毳衣之冕,七ヵ,用玉百六十八;希衣之冕,五ヵ,用玉百二十;元衣之冕,三ヵ,用玉七十二。 ヵ音留。 疏曰:云一条属两端於武者,谓以一条先属一头於左旁笄上,以一头绕於颐下,至向上於右属笄上绕之,是以郑注《士冠礼》云,有笄者屈组以为,垂为饰;无笄者缨而结其条。 彼有笄,据皮弁、爵弁。 此五冕皆有笄,与彼同。 此言属於武者,据笄贯武,故以武言之,其实在笄。 云缫不言皆,有不皆者,谓王之五冕,缫则有十二、有九、有七、有五、有三,其玉旒皆十二,故缫不言皆;有不皆者,则九旒已下是也。 玉言皆,则五冕旒皆十二玉也。 此经十二旒,据衮冕而言,是以郑云此为衮衣之冕,以其十二旒,旒各十二玉,前后二十四旒,故用二百八十八玉,已下计可知",诸侯之缫旒九就,玉三采,其余如王之事。
缫ヵ皆就,玉玉笄"本又作珉,亡贫反。 吐练反,"侯"当为"公"字之误也。 三采,朱、白、苍也。 其余谓延纽,皆元覆朱里,与王同也。 出此则异,缫ヵ皆就,皆三采也。 每缫九成,则九旒也。 公之冕用玉百六十二,玉塞耳者,故书珉作无,郑司农云:"缫当为藻。" 缫,古字也;藻,今字也,同物同音。 无,恶玉名。 无音无。 疏曰:"诸公云缫九就,又云,缫ヵ皆就,文与上言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缫玉,别文则缫有差降,玉无差降,此诸公缫玉同文,则唯有一冕而已。 故郑注一冕为九旒,旒各九玉,据冕九旒,不别计冕已下,以其一冕而冠五服也。 已下侯、伯、子、男亦皆一冕冠数服也。 王不言玉,於此言之者,王与诸侯互见为义,是以王言元冕朱里延纽及朱,明诸侯亦有之。 诸公言王,明王亦有之,是其互有也。" 又曰:"知三采朱、白、苍者,《聘礼记》‘公、侯、伯缫藉三采朱、白、苍’,故知也。 云出此则异者,异谓天子朱,诸侯当青纽之等,不得与王同也。" "。
王之皮弁,会五采玉基,象抵玉笄"郑司农云:"会,谓以五采束;元谓会,缝中也。 基读如綦。 綦,结也。 皮弁之缝中,每贯结五采玉十二以为饰,谓之綦。" 《诗》云,"会弁如星";又曰,"其弁伊綦"。 抵,下抵也,以象骨为之。 疏曰:"会取会聚之义,故为缝中。 天子以十二为节约同冕旒也。 弁之缝中,饰之以玉,而处,状似星,故曰‘会弁如星’。 云抵下抵也者,谓为弁丙顶上以象骨为抵。" "王之弁,弁而加环。
诸侯及孤卿大大之冕,韦弁、皮弁、弁,各以其等为之,而掌其禁令"各以其等缫ヵ玉基,如其命数也。 冕则侯、伯缫七就,用玉九十八;子、男缫五就,用玉五十。 缫玉皆三采。 孤缫四就,用玉三十二;三命之卿,缫三就,用玉十八;再命之大夫,藻再就,用玉八。 藻玉皆朱、绿。 韦弁、皮弁,则侯、伯基饰七,子、男基饰五。 玉亦三采,孤则基饰四;三命之卿基饰三,再命之大夫基饰二。 玉亦二采。 一命之大夫冕而无旒,士变为爵弁,其韦弁、皮弁之会无结饰,禁令者不得相僭逾也。 疏曰:"云一命之大夫冕而无旒者,凡冕旒所以为文饰,一命若有,则止一旒一玉而已,非华美爵弁之制。 如冕而无旒,则一命之冕与爵弁不殊得谓之冕者,盖弁则前后平,冕则前低一寸余。" "。
陈氏曰:"《司服》之服六而《弁师》之冕五者,大裘、衮衣同冕,犹后首服同副也。"
又曰:"《弁师》:‘王之五冕皆朱。 ’《礼记》:‘天子为藉,冕而朱;诸侯为藉,冕而青。 ’《士冠礼》,‘缁衣冠、青组缨、皮弁笄、爵弁笄、缁组边’。 盖朱者正阳之色,天子以为;青者少阳之色,诸侯以为;缁者阴之色,而士以为;卿大夫冕弁之,无所经见。 《礼器》曰:‘管仲镂簋朱,君子以为滥。 ’郑氏谓大夫、士当缁组边,理或然也。 一组系於左笄,绕颐而上,属於右笄,垂余以为饰,谓之。 又曰:‘冕约之以武,设之以纽,贯之以笄,固之以。 ’"
又曰:"以充耳,ヨ以垂。 《周官弁师》:‘王之五冕皆玉。 ’《诗》於卫夫人言‘玉之也’,於卫武公言‘充耳莹’,於卫之臣子言‘α如充耳’,《齐诗》言‘充耳以素、以青、以黄,尚之以琼华、琼莹、琼英。 ’则不特施於男子,也妇人亦有之;不特施於冕也,弁亦有之。 故《诗》言‘充耳莹’,继之以‘会弁如星’。 《丧礼》‘士无冕而用白纩’,则弁亦有之可知也。 士用白纩,即《诗》所谓‘充耳以素’者也。 人君用︻纩,即《诗》所谓‘充耳以黄’者也。 毛氏以‘充耳以素’为士之服,‘充耳以青’为卿大夫之服,‘充耳以黄’为人君之服,其说是也。 《春秋传》曰:‘纟专之如一’,则纟专纩以为,自古然也。 其制盖皆元ヨ以垂之,琼玉以承之。 承之,《诗》所谓尚之也。 《檀弓》小祥用角。 《楚语》曰:‘巴浦之犀兕象,其可尽乎!’则古者之,亦以象与角为之。"
又曰:"《周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 ’《左传》曰,‘衡ヨ纟延,昭其度也。 ’郑司农曰:‘衡,维持冠者。 ’郑康成曰:‘王后之衡笄,皆玉为之。 惟祭服有衡,垂於副之两旁当耳,其下以ヨ垂。 ’孔颖达曰:‘妇人首服有衡,则男子首服亦然。 王后之衡以玉,则天子之衡亦玉,诸侯以下未闻。 ’然则《左传》言衡,则继以ヨ。 《弁师》、《士冠礼》言笄,则继以弦。"
朱子曰:"礼家载祀先王服衮冕,祀先公服冕。 诸侯之服,盖虽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然不敢以天子之服临其先公。 但冕旒玉,与诸侯不同。 天子之旒十二玉,盖虽与诸侯同是九旒,但天子九旒十二玉,诸侯九旒九玉耳。"
杨氏曰:"愚按六服而冕,注说恐未安,当从陈氏大裘、衮衣同冕之说。 盖祀天、祀先王皆十二旒,旒十二玉;祀先公冕则九旒,旒十二玉;祀四望山川,毳冕则七旒,旒十二玉。 礼有轻重,则缫旒有隆杀。 惟祀天、祀先王皆致其隆,不容有所轻重也。"
按:先儒疑服有六而冕止於五,遂谓大裘、衮衣二服而同冕,然按《郊特牲》"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玉藻》"天子龙卷以祭",《家语》曰"郊之日,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裘象天,既至泰坛,王脱裘矣,服衮以临,燔柴戴冕ロ,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陈祥道以为王之祀天,内服大裘,外被龙衮。
龙衮,所以袭大裘也。
然则祭天之服亦龙衮,特内袭大裘,而宗庙之祭则龙衮内无裘,故以大裘而冕。
在衮冕之前,非谓衮冕之上复有大裘之服也。
盖大裘、衮衣不可分而为二服。
而服与冕皆五。
未尝有六服矣.礼家又谓大裘之冕无旒。
如此则是以大裘为一服。
无旒者为一冕。
是有六服。
亦有六冕.然冕之无旒者。
乃一命之服。
盖子、男之国为大夫者服之,其秩至卑,以天子祀天之冕,而下同於子、男之大夫,可乎?其义不通矣。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祭先王之服,杂采曰藻。 天子以五采藻为旒,旒十有二。 前后邃延者言皆出冕前后而垂也。 天子齐肩,延冕上覆也,元表里。 龙卷,画龙於衣,或作衮。 疏曰: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 前后各十二旒垂。 而深邃延卷上。 卷谓卷曲,画此龙形。 云天子齐肩者,以天子之旒十二就,每一就以玉,就相去一寸,则旒长尺二寸,故垂而齐肩。 言天子齐肩,则诸侯以下各有差降,则九玉者九寸,七玉者七寸,以下各依旒数垂而长短为差。 旒垂五采玉,依饰射侯之次,从上而下,初以朱,次白,次苍,次黄,次元。 五采玉既贯遍,周而复始。 其三采者,先朱,次白,次苍。 二色者先朱后绿。 皇氏、沈氏并为此说,今依用焉。 后至汉明帝时,用曹褒之说,皆用白旒珠,与古异也。 云延冕覆者,用三十升之布染之为元,覆於冕上,出而前后冕谓以板为之,以延覆上,故云延冕上覆也。 但延之与板相著为一,延覆在上,故云延冕也"。
元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听朔於南门之外"端当为冕。 元衣而冕,冕服之下朝日,春分之时也。 东门、南门,谓国门也。 天子庙及路寝,皆如明堂,在国之阳,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 焉卒,事反宿路寝,亦如之。 闰月,听其朔於明堂门中,还处寝门。 终月凡听朔,必以特牲告其帝及神,配以文王、武王。 疏曰:案下诸侯皮弁听朔,朝服视朝,是视朝之服,卑於听朔,听朔大,视朝小,故知端当为冕,元冕祭小祀,日月为中祀,而用之者,以天神尚质。 《鲁语》云:大采朝日,少采夕月,韦昭注大采,谓玄冕也。 春分日长,故於其日朝之",皮弁以日视朝,遂以食。
日中而。
卒食,元端而居"天子服元端,燕居也。 疏曰:"遂以食者既著皮弁视朝,遂以皮弁而朝食,所以敬养身体,故著朝服。 至日中之时,还著皮弁,而朝之余食。" 沙随程氏曰:"先儒相传谓前旒蔽明,︻纩塞聪,亦习之误。 此独祭祀之衮冕为然,欲其专精神以享也。 君视朝则皮弁服,何旒纩之有哉?""。
诸侯元端以祭"祭先君也,端亦当为冕,诸侯祭宗庙之服,唯鲁与天子同",裨冕以朝"朝天子也。 裨冕,公衮,侯、伯,子、男毳也",皮弁以听朔於太庙"皮弁,下天子也"。
朝服以日视朝於内朝"朝服,冠元端素裳也。 此内朝路寝门外之正朝也,天子、诸侯皆三朝",朝,辨色始入"群臣也。 入,入应门也。 辨,犹正也,别也",君日出而视之,退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
大夫退,然后小寝,释服"小寝,燕寝也。 释服,释元端"。
又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食,必复朝服,所以敬养身也。 三俎: 豕、鱼,腊",夕深衣,祭牢肉"祭牢肉,异於始杀也。 天子言日中,诸侯言夕;天子言,诸侯言牢肉,互相挟。 正义曰:元端贱於皮弁,下文皮弁听朔於太庙,不应元端以祭先君,故知此端,亦当为冕。 《觐礼》云:"侯氏裨冕。" 郑注: "裨之为言,埤也。 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故总云裨冕。" 《王制》云:"周人元衣而养老。" 注云:"元衣素裳,天子之燕服,为诸侯朝服。" 彼注云元衣,则此元端也。 若素为裳,则是朝服,此皆为元端。 "。
《周礼·司服》:"其斋服有元端素端"注见前"。"
《内则》曰:子事父母,冠,缨,端,к,绅"端,元端,士服也"。
《玉藻》:天子元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端,当为冕",卒食,元端而居。
诸侯元端以祭"端,亦当为冕"。
朝,元端;夕,深衣"谓大夫、士也"。
无君者不二采"大夫去位,宜服元端素衣"。
《小记》除殇之丧者,其祭也必元"冠元端黄裳而祭,不朝服,未纯,吉也,於成人为释礻覃之服"。
《乐记》:魏文侯问於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端,元衣也"。"
《杂记》曰:端、丧车皆无等"丧者衣,及所乘之车,贵贱同衣。 言端者元端,吉时常服,丧之衣当如之"。
子羔之袭素端一,公袭卷衣一,元端一。
《仪礼》:士冠缁布冠,元端,元裳、黄裳、杂裳可也,缁带爵к"此暮夕於朝之服,元端则朝服之衣易其裳耳,上士元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
宾如主人服,赞者元端,从之。
冠者既冠,乃易服。
服元冠,元端爵к,见於君,见於乡大夫,乡先生"见服不朝服者,非朝士也"。
《特牲馈食礼》:主人冠元端。
《论语》:公西华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荀卿曰:端衣元裳,纟免而乘路,志不在於食荤。
《大戴礼》曰:武王端冕而受丹书。
《左氏》:刘定公曰,吾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
晏平仲端委以立於虎门。
《晋语》:董安于曰:"臣端委以随宰人。"
《周语》曰:
晋侯端委以入武宫"韦昭曰:此士服也。 诸侯之子,未受爵命,服仕服也"。
《梁》曰:免牲者为之缁衣裳,有司元端奉迎,至於南郊"僖三十一年"。
吴,夷狄之国也,被文身,欲因鲁而请冠端而袭"袭,衣冠。 端,元端"。
郑氏释士冠礼,谓爵弁纯衣,丝衣也,余衣皆用布,惟冕与爵弁用丝耳。
贾公彦曰:
此据朝服、皮弁服、元端服及深衣、长衣之等,皆布为之。
是以《杂记》云,朝服十五升布。
元端,亦朝服之类。
皮弁,亦是天子朝服。
深衣或名麻衣,故知用布也。
陈氏《礼书》曰:"《司服》言及诸侯、孤、卿大夫、士之服,而继之以其斋服,有元端、素端,则元端、素端,非特士之斋服而已。"
郑氏曰:端者,取其正也。
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属幅,是广袤等也。
其尺二寸,大夫以上侈之。
侈之者,盖半而益一,则其袂三尺三寸,尺八寸。
然谓之端,则衣袂与广袤等矣。
无大夫、士之辨也。
果士之杀於袂尺,非端也。
大夫之,侈以半而益一,亦非端也。
深衣之圜,长衣之长,吊祭及余衣之侈"《司服》: "凡吊事,弁服。" 《杂记》:"凡弁服,其侈。" 《少牢》:"主妇衣宵衣侈袂。" 《儒行》曰:"孔子衣逢掖之衣。" 荀卿曰:"其衣逢""。
则元端之袂端可知矣。
古者端衣或施之於冕,或施之於冠。
《大戴记》曰:"武王端冕而受丹书。"
《乐记》曰:"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荀卿曰:"端衣元裳,纟免而乘路。"
此施於冕者也。
《冠礼》:"冠者元端、缁布冠。 既冠,易服,服元冠、元端。"
《特牲礼》:"主人冠端元。"
《内则》:"子事父母,冠,缨、端、к,绅。"
刘定公曰:"吾端委以治民。"
董安于曰:"臣端委以随宰人。"
公西华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以至晋侯"端委以入武宫",晏平仲"端委以立於虎门",此施之於冠者也。
盖元端,斋服也,诸侯与士以为祭服。
《玉藻》:"元端以祭",《特牲》:"冠端元"是也。
大夫、士以为私朝之服,《玉藻》:"朝元端"是也。
天子至士,亦以为燕服。
《玉藻》:"天子卒食,元端而居。"
《内则》:"事父母,端к"是也。
然则端衣所用,固不一矣。
《记》曰:"斋之元也,以阴幽思也,故祭之。 冕服皆元,斋之端衣,亦元。 若夫朝服,天子以素,诸侯以缁,未闻以元端也。"
《仪礼》:"大夫祭以朝服,士祭以元端。"
《冠礼》:"主人朝服,既冠,冠者服元端。"
《杂记》:
"公袭朝服一,元端一。 衤遂礼,自西阶受朝服,自堂受元端。"
则朝元端异矣。
元端,皆元裳,或黄裳、杂裳可也"郑氏曰:"上士元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 前元后黄。" 荀卿曰:"端衣元裳,纟免而乘路,志不在於食荤。" 盖斋则衣裳皆元,非斋则裳不必元"。
未闻以素裳也。
郑氏释《仪礼》,谓云端即朝服之衣,易其裳耳。
释《玉藻》曰,朝服冠元端素裳,此说无据。
服元端者,冠则缁布冠,斋则元冠,特天子斋用冕,燕则元冠而已。
然斋或用素端,则其冠不元矣。
郑氏曰素端,为礼荒有所祷请是也。
又曰:"元端,斋服也,天子以为燕服,士以为祭服,大夫、士以为私朝之服,或以事亲,或以摈相,或既冠则服之以见乡大夫、乡先生。 凡书传所谓委貌者即此元端委貌也。 如晋侯端委以入武宫,刘定公曰‘吾端委以治民、临诸侯,晏平仲端委以立於虎门之外’是也。 则元端之所用,为尤多矣。"
朱子曰:"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郑注谓以服为皮弁冕服,其说恐是。 盖古人服各有等降,若理会得杂裳,则於礼亦是思过半矣。 且如冕服是天子祭服,皮弁是天子朝服。 诸侯助祭於天子则服冕服,自祭於其庙则服元冕;大夫助祭於诸侯则服元冕,自祭於其庙则服皮弁。 又如天子常服则服皮弁,朔旦则服元冕,无旒之冕也。 诸侯常朝则服朝服"元衣素裳",朔旦则服皮弁,大夫私朝亦用元端,夕深衣,士则元端以祭,上士元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前后元黄",庶人深衣。"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圣人制事,必有法度",短毋见肤"衣取蔽也",长毋被土"为污辱也",续衽钩边"续,犹属也。 衽,在裳旁者也。 属连之不殊裳前后。 钩边,若今曲裾也。 续或为俗",要缝半下"三分要中,减一以益下,下宜宽也。 要或为优"。
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肘不能出入袼衣。 袂,当掖之缝也",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袂属幅於衣,诎而至肘,当臂中为节,臂骨上下各尺二寸,则袂肘以前尺二寸肘或为腕",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当骨缓急,难为中也"。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裳六幅,幅分之以为上下之杀",袂圜以应规"谓胡下也。 圜音员,胡下下垂曰胡",曲袷如矩以应方"袷,交领也。 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 司马公曰:"方领如孔所言,似三代以前人反如今服,上领衣但方裁之耳。" 案上领衣本出胡服,须用结纽乃可服,不知古人有此否也。 郑注《周礼》:袷状如著横衔之纟画洁於项。 颜师古注《汉书》纟画者,结碍也。 洁,绕也,盖为结纽而绕项也,然则古亦有结纽也。 纟画音获。 洁音结。 汉时小儿衣服既不可见,而后汉《马援传》:"朱勃衣方领,能矩步。" 注引《前书音义》曰:"颈下施衿领正方,学者之服也。" 如此则自於颈下,别施一衿映所交领使之方正,今朝服有方心曲领,以白罗为之,方二寸许,缀於圜领之上,以系於颈后结之,或者袷之遗象欤。 又今小儿迭方幅系於颈下谓之涎衣,与郑说颇相符,然事当阙疑,未可决从也。 后汉《儒林传》曰:"服方领,习矩步者,委蛇乎其中。" 注:"方领,直领也。" 《春秋传》: "叔向曰:衣有衤会。" 杜曰:"衤会,领会也,工外反。" 《曲礼》曰:"视不上於袷。" 郑曰:"袷,交领也。" 然则领之交会处自方即谓袷,疑更无他物,今且从之,以从简易",负绳及踝以应直"绳,谓与后幅相当之缝也。 踝,跟也。 《正义》曰:"衣之背缝及裳之背缝,上下相当,如绳之正直,故云负绳,非谓实负绳也。" ",下齐如权衡以应平"齐,缉",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行举手谓揖逊"。
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正,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心平志安,行乃正;或低或昂,则心有异志者欤"。
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言非法不服也"。
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完且弗费,言可善衣而易有也。 深衣用十五升布,锻濯灰治纯之以采。 善衣,朝祭之服也。 自士以上,深衣为之次。 庶人吉服,深衣而已。 《正义》曰:可善衣而易有也,谓其完牢乃可於善事衣著,故庶人服之以完牢故也。 而易有者,以白布为之,不须黼黻锦绣之属。 云自士以上深衣为之次者。 案《玉藻》"诸侯夕深衣,祭牢肉",又"大夫士朝元端,夕深衣",是深衣为朝服之次服也。 诸侯之下,自深衣以后,其别更无所谓余,服故知是为庶人之吉服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尊者存以多饰为孝。 缋,画文也。 三十以下,无父称孤",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纯,谓缘之也。 缘袂,谓其口也,缘裼也。 缘边,衣裳之侧,广各寸半,则表里共三寸矣,唯袷广二寸"。
陆氏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有表则谓之中衣,以素纯则曰长衣。
《正义》曰:"长衣、中衣及深衣,其制度同。"
《玉藻》云:"长、中继掩尺",若深衣则缘而已。
诸侯、大夫为夕服,庶人吉服,皆著之在表也。
其中衣则在朝服、祭服、丧祭之下,余服则上衣下不相连。
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蓝田吕氏曰:深衣之用,上下不嫌同名,吉凶不嫌同制,男女不嫌同服。
诸侯朝朝服,夕深衣;大夫、士朝元端,夕深衣:庶人衣吉服,深衣而已。
此上下之同也。
有虞氏深衣而养老,诸侯、大夫夕皆深衣,将军文子除丧而受越人吊,练冠深衣。
亲迎女在涂,婿之父母死,深衣缟总以趋丧。
此吉凶男女之同也。
盖深衣者,简便之服,虽不经见,推其义类,则非朝祭皆可服之,故曰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也。
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惟元端、深衣二者其用最广。
元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盖元端者,国家之命服也,深衣者圣贤之法服也。
然元端虽曰命服,而本无等级,非若冕弁之服,上下截然者之比。
故天子服之而不卑,士服之而不为僭。
至於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
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士服之以夕视私朝,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古人衣服之制不复存,独深衣则《戴记》言之甚备。
然其制虽具存,而后世苟有服之者,非以诡异贻讥,则以儒缓取哂,虽康节大贤,亦有今人不敢服古衣之说。
司马温公必居独乐园而后服之,吕荥阳、朱文公必休致而后服之,然则三君子当居官莅职见用於世之时,亦不敢服此,以取骇於俗观也。
盖例以物外高人之野服视之矣,可胜唧哉。
◎右衣冠之制
有虞氏服,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或作黻,音弗。 ,冕服之也,舜始作之,以尊祭服。 禹、汤至周,增以画文,后王弥饰也。 由取其仁可仰,火取其明,龙取其变化,天子备焉。 诸侯火而下,卿大夫山,士韦而已。 ,莫拜反。 疏曰:"《饰冠礼》,士,是士无饰,推此即尊者饰多有此四等,天子至士亦为四等,故知卿大夫加山,诸侯加火,天子加龙。" "。
к,君朱,大夫素,士爵韦"к音必。 此元端服之к也。 к之言,蔽也,凡к,以韦为之,必象裳色。 则天子诸侯元端朱裳,大夫素裳,唯士元裳、黄裳杂裳也。 皮弁服皆素к。 疏曰:"知此元端服之к也者。 案《士冠礼》:‘元端:元裳、黄裳、杂裳,爵к’谓士元端之к。 此云爵韦,故知元端之也。 皆素弁服皆素者。 案《士冠礼》‘皮弁服、素’云皆者,君与大夫、士皮弁皆然,故云皆也。" "。
圜、杀、直"目制。 圜音圆。 疏曰:"经云圜,则下文大夫前方后挫角则圜也。 经云杀,则下文公、侯前后方则杀也。 经云直,则下文天子直,是目制也。" "
天子直"四角直,无圜、杀",公侯前后方"杀四角,使之方,变於天子也。 所杀者去上下各五寸。 疏曰:"云所杀者去上下各五寸者,案《杂记》云‘会去上五寸’,是上去五寸。 又云‘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是去下五寸。" ",大夫前方,后挫角"圆其上角,变於君也。 以下为前,以上为后。 挫,作卧反",士前后正"士贱,与君同,不嫌也。 正、直、方之语也。 天子之士则直,诸侯之士则方。 疏曰:"正谓不邪也,直而不邪谓之正方,而不邪亦谓之正,故云正、直、方之语也。" "。
,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颈五寸,亦谓广也。 颈、中央、肩两角,皆上接革带以系之。 肩革带广同。 凡佩,系於革带。 《玉藻》。 《杂记》:"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纟川以五采。" 注曰:"会,谓上领,缝也。 领之所用,盖与纰同。 在旁曰纰,在下曰纯。 素,生帛也。 纰六寸者,中执之,表裹各三寸也。 纯、纰所不至者五寸,与会去上同。 纟川,施诸缝中,若今时绦也。" 疏曰:"长三尺,与绅齐也。 下广上狭,象天地数也。 会,谓之领缝也。 此缝去上畔广五寸,纰以爵韦六寸者,谓会缝之下两旁缝以爵韦,阔六寸,倒摄之,两厢各三寸也。 不至下五寸者,谓纰之两边不至之下畔阔五寸。 纯以素者,素谓生帛,谓纰所不至之处,横纯之以生帛,此帛上下亦阔五寸。 纟川绦者,谓五采之绦,置於诸缝之中。" "。
一命幽衡。
再命赤,幽衡。
三命赤葱衡"此元冕、爵弁服之尊,祭服异其名耳。 之言亦蔽也。 ,赤黄之色,所谓也。 衡注见后佩玉条。 《周礼》:"公、侯、伯之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 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 疏曰:"以上经云君朱,大夫素,士爵韦,是元端服之,故云此元冕爵弁服之,言异於上也。 此据有孤之国,以卿大夫虽三命、再命,皆著元冕。 若无孤之国,则三命、再命之卿大夫,皆著冕,不得为元冕也。 爵弁,则士所服。 云一命者,一命公、侯、伯之士,《士冠礼》‘爵弁’,此则当彼。 《毛诗》云‘茅’,茅则草也,以染之,其色浅赤,则为赤黄之色。" "。
陈氏《礼书》曰:"之作也在衣之先,其服也在衣之后,其色则视裳而已。 《礼记》言‘君朱、大夫素、士爵韦’者,祭服之;也盖君祭以冕服,冕服元衣裳,故朱;大夫祭以朝服,缁衣素裳,故素;士祭以元端、元裳、黄裳、杂裳可也,故爵;《周官·典命》‘公、侯、伯之士一命’,而士之助祭以爵弁"弁而祭於公",爵弁裳故",赤黄之色",所谓‘一命’是也。 ‘公、侯、伯之卿三命、大夫再命’,而卿大夫助祭聘王以元冕"《司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郑氏以为卿大夫之服;自元冕而下,郑氏以为助祭聘王之服,盖孤希冕祭於公,弁而祭於已;卿大夫元冕祭於公冠而祭於己"元冕裳,故赤,所谓‘再命、三命赤’是也。 之为物,以其前则曰,以其一巾足矣,故曰,以色则曰,以质则曰"古人谓旧为茅,读茅为"。 考之《士冠礼》於皮弁元端皆言,特於爵弁言,《诗》於素,言於朱芾、赤芾乃书芾。 是者芾之通称,而芾与异其名,所以尊祭服也。 君虽以朱,而诸侯朝王亦赤芾,《诗》曰:‘赤芾在股、赤芾金舄’是也。 士虽以爵,凡君子之斋服皆爵。 《记》曰‘斋则纟青结佩而爵是也。 《采芑》言方叔之将兵亦以朱,《瞻彼洛矣》言“作六师而以"者,盖兵事韦弁服、裳,故贵者以朱芾,卑者以。
,即所谓。
长三尺,所以象三才;颈五寸,所以象五行。
下广二尺,象地也;上广一尺,象天也。
会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纟川以五采。
会,犹《书》所谓作会也。
纰,裨其上与旁也,纯,缘其下也。
去会与纯合五寸,则其中余二尺也。
纰六寸,则表裹各三寸也。
天子之直,其会龙、火与山;诸侯,前后方。
其会,火以下;大夫,前方后挫角,其会,山而已。
郑氏谓山取其仁,火取其明,龙取其变,天子备焉。
诸侯火而下,卿大夫山,士韦。
以礼推之,周人多以近世之礼待贵者,远世之礼待卑者,则郑氏之说是也"周以虞庠为小学,以夏序、商学为太学,以成人棺椁丧长殇,以夏之┾周葬中殇,以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皆待卑者以质略也"。
然自颈肩而下则其身也。
郑氏以其身之五寸为领,而会为领缝,是肩在领上矣。
衣之上,犹尊上元酒、俎上生鱼也。
郑氏谓衣之上者,执事以蔽裳为敬,与不忘其本之说戾矣。
古者丧服用,无所经见。
《诗》曰:‘庶见素’是祥祭有也。
刘熙曰:‘以蔽前’,妇人蔽膝,亦如之。
《唐志》:‘妇人蔽膝,皆如其夫’,是妇人有也。
荀子曰:‘共艾毕’说者曰‘苍曰之韦’,是罪人有也。
及战国连兵,非兵饰,去之。
明帝复制,天子赤皮蔽膝。
魏、晋以来,用绛纱为之,故字或作绂"徐广《车仪制》云"。”
杨氏曰:"愚按《仪礼》: ‘士皮弁素,朝服缁,元端爵,爵弁。 ’《士冠》:‘筮於庙门,主人朝服缁带素。 ’"又云:"《冠礼》:‘三加爵弁。 ’郑注云:‘,也。 士而幽衡合韦为之,士染以茅,因以名焉。 今齐人名为。 之制似。 ’又按:《周官·典命》:‘一命’,盖公、侯、伯之士一命,而士之助祭以爵弁裳,故。 ,赤黄之色也。 《左氏传》:‘衮冕黻’,疏云:‘黻,制同而名异。 ’郑元《诗笺》云:‘芾,太古蔽膝之象也。 冕服谓之芾,其他服谓之。 ’"
◎右
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谓大带也";而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辟,依注为裨,婢支反。 率音律。 而素带终辟,谓诸侯也。 诸侯不朱里,合素为之,下天子也。 大夫亦如之。 率,纟率也。 士以下皆裨不合而纟率积,如今作头为之也。 辟读如裨冕之裨。 冕之裨,谓以缯采饰其侧,人君充之。 大夫裨其纽及末,士裨其末而巳。 ,七曹反。 疏曰:天子素带朱里者,以素为带,用朱为里。 终辟,辟而裨也。 终,竟。 带身在要及垂皆裨,故云终辟。 诸侯以素为带,不以朱为里,亦用朱绿终辟。 大夫亦素为带,不终裨,但以元华裨其身之两旁及屈垂者。 士练带率下辟者,士用熟帛练为带,其带用单帛,两边纟率而已。 纟率,谓纟便缉也。 下裨者,但士带垂者必反屈乡上,反垂而下,大夫则总,皆裨之。 士则用缁,唯裨乡下垂者"。
并纽约用组,三寸,长齐於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子游曰:"三分带下,绅居一焉。"
绅结三齐"三寸,谓约带纽组之广也。 长齐於带,与绅齐也。 绅,带之垂者也,言其屈而重也。 《论语》曰:"子张书诸绅。" 有司,府史之属也,三分带下而长三尺,则带高於绅也。 结,约余也。 疏曰:"记者引子游之言,以证绅之长短,人长八尺,大带之下四尺五寸,分为三分,绅居二分焉,绅长三尺也。" "。
革带,博二寸"《玉藻》: 革带博二寸,其说见上文制";大夫大带四寸,杂带,君朱绿,大夫元华,士缁辟,二寸,再缭四寸。
凡带,有率,无箴功"杂,犹饰也,即上裨也,君裨带:上以朱,下以绿终之;大夫裨垂,外以元,内以华。 华,黄色也。 士裨垂之下,外、内皆以缁,是为缁带;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再缭之。 凡带,有司之带也,亦纟率之,如士带矣。 无箴功,则不裨之士,虽纟率带裨,亦用箴功。 杨氏曰:"礼,‘士练带,率下辟。 ’《士冠》:‘主人朝服缁带;冠者爵、皮弁,缁布冠,皆缁带。 ’则士带皆练,而皆饰以缁也。" "。
陈氏《礼书》曰:"古者革带、大带皆谓之ひ,《内则》所谓‘男ひ革带’也。 《春秋传》所谓‘ひ厉大带’也,《易》言‘ひ带’,扬子言‘ひ’,以至许慎、服虔、杜预之徒,皆以ひ为带,特郑氏以男ひ革为盛之囊,误也。 《诗》言‘垂带而厉’,毛苌、杜预之徒,皆以厉为带之垂者。 特郑氏以而厉为如裂,亦误也。 辟,犹冠裳之辟积也;率,缝合之也。 天子、诸侯大带终辟,则竟带之身辟之,大夫辟其垂,士辟其下而已。 杂,饰也。 饰带,君朱绿,大夫元华,士缁,故《仪礼·士冠》,‘主人朝服缁带,冠者爵弁、皮弁、缁布冠,皆缁带’,则士带练而饰以缁也。 ‘士辟下二寸’,则所辟其下端二寸也。 ‘再缭四寸’,则结处再缭屈之四寸也。 天子至士,带皆合帛为之,或以素,或以练;或终辟,或辟垂,或辟下。 其饰或朱绿,或元华。 盖素得於自然,练成於人功。 终辟,则所积者备;辟垂、辟下,则所积者少。 朱者正阳之色,绿者少阳之杂"《礼器》:“冕,朱、绿藻。" 《杂记》:"公袭朱、绿带。" 《聘礼》: "问诸侯、朱、绿缫。" 皆取阳色",元与缁者阴之体,华者文之成。
天子体阳而兼乎下,故朱里而裨以朱绿;诸侯虽体阳而不兼乎上,故饰以朱绿而不朱里;大夫体阴而有文,故饰以元华;士则体阴而已,故饰以缁。
然於大夫言带广四寸,则其上可知,而士不必四寸也;於士言绅三尺,则其上可知,而有司止於二尺五寸也。
凡带有率,无箴功,则带纟率而已,无刺绣之功也;以至并纽,约纽三寸,再缭四寸,绅结三齐,皆天子至士所同也。
夫所束长於饰,则失之太拘;所饰长於束,则失之太文。
绅结三齐"叔向曰:"衣有会,带有结。" ",然后为称。
则有司之约,盖亦二尺五寸欤。
古者於物言华,则五色备矣"《书》云:"华虫华玉。" ";於文称凡,则众礼该矣。
郑氏以华为黄,以凡带为有司之带,以率为士与有司之带,以辟为裨,以二寸为士带广,以至大夫以上用合帛,士以下裨而不合,皆非经据之论也。”
又曰:"《内则》曰,‘男ひ革’,庄子曰,‘带死牛之胁’,《玉藻》曰: ‘革带博二寸’,《士丧礼》‘带用革笏’,郑氏曰:‘带用革,笏於带之右旁。 ’然则革带其博二寸,其用以系佩,然后加以大带,而佩系於革带,笏於二带之矣。 《晋语》:‘寺人勃曰,干时之役,申孙之矢集於桓钩。 钩近於,而无怨言。 ’则革带有钩以拘之,后世谓之钩《角》"丑列切"。 阮谌云,‘《角》,螳螂钩,相以相拘带,谓之钩《角》。 ’唐以玉为钩《角》,与古异矣。 然革带用於吉而已,荀卿曰:‘缙绅而无钩带’是也。 古者裼衣象裘色,屦象裳色。 而革带与,其用相因,则革带岂亦与同色欤。"
◎右带
天子佩白玉而元组绶,公侯佩山元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需玟而组绶"玉有山元、水苍者,视其文色所似也。 绶者,所以贲佩玉相承受者也。 纯当为缁,古文缁字或作丝旁才。 綦,文;杂色也。 ,赤黄。 纯读为缁,佩其反。 瑜羊朱反。 綦音其。 需而衮反。 玟武巾反,字又作玫,同,音温。 疏曰:玉色似山之元而杂有文,似水之苍而杂有文,故云文色所似。 但尊者玉色纯,公侯以下玉色渐杂,而世子及士唯论玉质,不明玉色,则玉色不定也。 瑜是玉之美者,故世子佩之;需玟,石次玉贱,故士佩之"。
一命幽衡,再命赤幽衡,三命赤葱衡"注见上条。 衡,佩玉之衡也。 幽读为黝,黑谓之黝,青谓之葱。 韦昭曰:"衡似磬而小。" 孔颖达曰: "佩玉上系於衡,下垂三道,穿以珠,前、后、下端垂以璜,中央下端垂以衡牙。" 缓,佩之衿也。 郑氏谓"凡佩,系於革带。" 则系於革带者衤爰也。 璜肉倍好谓之璧,半璧谓之璜。 《大戴记》曰:"下有双璜,璜居前后,而牙冲之,然后有宫、角、征、羽之音。" 冲牙,《玉藻》曰:"佩玉有冲牙。" 郑氏谓居中央以为前后触。 琚:"说,文曰琚佩玉名。 ,玟石似玉也。" 《大戴记》曰:"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珠,以纳其,琚以杂之。" 注曰:"比珠纳於衡璜之。 比亦作,总曰比珠,而赤者曰琚,白者曰。" 左氏《诗传》曰:"杂佩者珩、璜、、衡牙之类,则居中央而璜为之也。" 《纂要》曰:"琚、则在佩玉之中。" 《礼记》曰:"行步有环佩之声。" 又:"孔子佩象环,卫南子环佩ギ然。 鲁昭公赐仲环而佩之。" 汉制:纟逆绶之,得施之玉环,盖古者佩玉则有环。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士以上",右征角,左宫羽"玉声所中也。 征角在右,事也,民也,可以劳;宫羽在左,君也,物也,宜逸",趋以《采齐》"路门外之乐也节也,门外谓之趋齐,当作楚荠之荠。 《采荠》诗名",行以《肆夏》"登堂之乐节",周还中规"反行也,宜圜",折还中矩"曲行也,宜方",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揖之谓小亻免,见於前也;扬之谓小仰,见於后也。 锵,声貌",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鸾在衡,和在式。 自,由也"。
君在不佩玉,左结佩,右设佩"谓世子也。 出所处而君在焉,则去德佩而设事佩,辟德而示即事也。 结其左者,若於事有未能也。 结者,结其绶不使鸣焉",居则设佩"谓所处而君不在焉",朝则结佩"朝於君亦结左",齐则纟青结佩,而爵"纟青,屈也。 结又屈之思神灵,不在事也。 爵者,斋服元端。 齐,侧皆反,注同。 纟青,侧耕反"。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丧主於哀去饰也,凡谓天子以至於凡士"。
佩玉有冲牙"居中央,以前后触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故谓丧与灾眚"。
陈氏《礼书》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其制上有折衡,下有双璜,中有琚,下有冲牙,贯之以组绶,纳之以宾珠,而其色有白、苍、赤之辨,其声有角、征、宫、羽之应,其象有仁、智、礼、乐、忠、信、道、德之备"见《礼记》“君子比德如玉"",此所以非僻之心无自入也。”
又曰:"《礼》:‘绅纟毕结三齐’,特佩绶之长无所经见。 汉制:贵者纟逆长三尺二寸;卑者纟逆长三尺。 古者之佩,盖亦类此"汉制曰:“纟逆者,佩纟遂也,谓之纟逆,以其贯玉相迎也""。”
◎右佩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球,美玉也。 文,犹饰也。 大夫、士饰竹以为笏,不敢与君并用纯物也。 《正义》曰:"大夫以鱼须文竹者,文饰也,以鲛鱼须饰竹而成文。 士以竹为本,质以象牙,饰其边缘。 饰之可也,言可者,通许之辞。" "。
见於天子,与射,无说笏,入太庙说笏,非礼也"言凡吉事,无所说笏也。 太庙之中,唯君当事说笏也"。
小功不说笏,当事免则说之"免,悲哀哭痛之时,不在於记事也。 小功轻不当事,可以笏也"。
既必盥,虽有执於朝,弗有盥矣"笏辄盥,为必执事"。
凡有指画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则书於笏。
笏,毕用也,因饰焉"毕,尽也。 疏曰:"谓事事尽用笏记之。 因饰焉者,因其记事所须,以为等级。" "。
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杀,犹杼也。 天子杼上终葵首,大夫、士又杼其下,首广二寸半。 《正义》曰:"天子杼上,此云杀,故知杀犹杼也。 云诸侯不终葵首者,以《玉人》云天子终葵首,故知诸侯不也。 葵首,椎头也。 云大夫、士又杼其下者,以经特明云其中博三寸,明笏上下二首不博三寸。 诸侯既南面之君同杀其上,大夫、士北面之臣,宜俱杀其下也。" "。
天子,方正於天下也"此亦笏也,谓之,然无所屈也,或谓之大圭,长二尺。 杼上终葵首,终葵首者,於杼上广其首,方如椎头,是谓无所屈,后则恒直。 相玉书曰:"玉六寸,明自"";诸侯荼,前诎后直,让於天子也"荼读为舒迟之舒。 舒,懦者所畏在前也。 诎,谓圜杀其首不为椎头,诸侯唯天子诎焉,是以谓笏为荼";大夫前诎后诎,无所不让也"大夫奉君命出入者也,上有天子,下有已君,又杀其下而圜"。
将公所,史进象笏,书思、对、命"思,所思念,将以告君也。 对,所以对君者也。 命,所受君命者也,书之於笏,备失忘也"。
年不顺成,君衣布本"本,去。 荼,佩,士笏也"。
荀卿曰:"天子御,诸侯御荼,大夫服笏。"
管子曰:"天子执玉笏以朝日。"
《释名》曰:"笏,忽也,君有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
陈氏《礼书》曰:"天下之事,常修治於人之所慎,而废弛於人之所忽先王於是制为之笏,或执或,而毕用之,使人稽其名以见其义,观其制以思其德,庸有临事而失者乎?天子之笏以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盖玉,德之美;象,义之辨;竹,礼之节。 天子尚德,诸侯贵义,大夫、士则循礼而已,此笏所以异也。 鱼须,文之也,竹本象可也;竹本,象可也,竹本而象,饰之也。 大夫近尊而其势屈,士远尊而其礼伸,此饰所以异也。 《礼》,大夫沐稷,而君与士皆沐粱;大夫之臣曰私人,而君与士之臣皆曰私臣。 大夫祭,则堂之上下其尊;而君与士,则堂下异尊。 大夫内子拜尸西,而君与士之妻则北面。 大夫之於主妇不致爵,而君与士则致爵。 大夫嗣子不举奠,而君与士之嗣则举奠。 大夫宾尸,尸酢主人乃设席,而君与士则先酢而设席。 大夫前祭一日筮尸,而君与士则前祭三日筮尸。 大夫祭之日视濯,而君与士则前祭一日视濯。 凡此皆顺而摭之之礼,则其饰笏以象,不亦可乎?天子之於天下,体无所屈,故必方正;诸侯之於天子,则谨度以臣之;於臣民,则制节以君之,故荼必前屈后直。 大夫於其君则为臣,於天子则为陪臣,故笏必前屈后屈。 士笏之制,无所经见。 观其制之以象,疑亦前屈后直欤。 天子之朝,日执镇圭,大圭,则所执者挚也,所者笏也。 诸侯之朝,大夫之聘,盖亦如此。 则诸侯执命圭者必荼,大夫执聘圭者必笏,及其合瑞而授圭,则执其所而已,此所谓见於天子无说笏也。 见天子也,入太庙也,射也,皆礼之不可忽者,故不说笏。 小功,则礼可以胜情,故亦不说笏。 当事而免,则事可以胜礼,故说之。 小功不说笏,则大功以上说之可知。"
《朱子语录》曰:"今官员执笏,最无义理。 笏者只在君前记事,恐事多,须以纸粘笏上,记其头绪,或在君前不可以手指人物,便用笏指之。 此笏常只插在腰,不执在手中。 夫子摄齐升堂,何曾手中有笏?摄者是畏谨,恐上阶时踏著裳,有颠仆之患,执圭者,自是贽见之物,只是捧至君前,不是如执笏,所以夫子执圭时,便足缩缩如有循,缘手中有圭,不得摄齐,亦防颠仆。"
按:圭,镇宝也;笏,服饰也。
圭则执之以为信,笏则执之以为饰。
晦庵言笏只是君前记事指画之具,不当执之於手。
然古者天子亦有笏,岂亦藉此以记事指画乎?盖朝章之服饰也。
但天子之笏以玉为之,其制似圭,而天子与公、侯、伯之圭,上锐下方,其形类笏,故后人或误以圭为笏,然笏者非执则,不可须臾去身者也。
若圭则天子以礼神,诸侯以朝见天子,不过於当事之时暂捧之而即奠之,不常执也。
尝见绘礼图者,绘上公衮冕执桓圭在手,如秉笏之状是矣。
至卿大夫无圭璧,则端冕盛服,而执所谓羔雁者在手,殊为可笑。
盖误以圭为笏,误以镇信之具为服饰之具故也"所谓公执桓圭,至士执雉者,特言贽之等级耳。 此执字,非必谓两手捧之当心如执笏之状也。 又如大司马振旅之时,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此二鼓乃鼓中之至大者,师之耳目系焉,故王之与诸侯,自司其事,而谓之执,岂亦以是二鼓者执之於手而如执圭之状乎"。
◎右笏
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纟意、黄纟意、青句、素屦、葛屦"屦必连服言者,著服各有屦也。 复下曰舄,衤单下曰屦,古人言屦以通於衤复,今世言屦以通於衤单。 俗易语反。 舄屦有纟句、有纟意、有纯者,饰也。 郑司农云:赤纟意、黄纟意,以赤、黄之丝为下缘。 《士丧礼》曰:"夏葛屦,冬皮屦,皆纟意缁纯。 礼家说纟意,亦谓以采丝纟乐,其下。 元谓凡屦舄各象其裳之色。" 《士冠礼》曰:"元端黑屦,赤纟句纟意纯;素积白屦,缁纟句纟意纯;爵弁屦,黑纟句纟意纯。" 是也。 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也。 《诗》云:"王锡韩侯,元衮赤舄。" 则诸侯与王同。 下有白舄黑舄句,当为纟句声之误也。 纟句,纟意纯,同色今云赤纟意、黄纟意、青纟句,杂互言之,明舄屦众多,反覆以见之。 凡舄之饰,如缋之次。 赤纟意者王黑舄之饰,青纟句者王白舄之饰,言纟意必有纟句纯,言钩亦有纟意纯,三者相将。 王及后之赤舄,皆黑饰。 凡屦之舄如绣,次也黄屦白饰,白屦黑饰,黑屦青饰。 纟句谓之拘著舄屦之头,以为行戒。 纟意,缝中。 纟川,纯缘也。 天子、诸侯吉事皆舄。 其余唯服冕衣翟者著舄耳。 士爵弁屦,黑纟句纟意纯,尊祭服之屦,饰也缋也,素屦者非纯吉,有凶去饰者言,葛屦,明有用皮时。 《正义》:下,谓底也。 重底者名曰舄,衤单底者名曰底。 古人,周人也。 言屦以通於舄,故直言屦,下言舄。 今人,汉人也。 以衤复者为屦,并禅者亦为屦,俗易语反也。 纟意,牙底相接之缝,缀绦於其中,绾屦头以绦为鼻,纯以绦为口缘。 经不云纯者,文略也。 舄屦与裳俱在下,故与裳同色。 素屦即下经散屦,大祥时除、杖,后身服素缟麻衣而著此素屦,去饰无纟意纟句纯,故经不言纟意纟句纯也。 葛屦自赤舄以下,夏则用葛为之,冬则皮为之,在素屦下者欲见素屦亦用葛与皮。 赤舄者,男子冕服,妇人阙狄之舄,黑舄者天子诸侯元端服之舄。 赤纟意以下曰纟意、曰纟句,以表见其舄。 赤纟意者,是天子、诸侯黑舄之饰、黄纟意者与妇人为元舄之饰,青钩者与王及诸侯为白舄之饰。 凡屦舄皆有纟句纟意纯,三者相将,各举其一以互见也";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命夫之命屦屦,命妇之命屦黄屦,以下功屦,次命屦,於孤卿大夫则白屦黑屦也。 嫔内子亦然。 世妇命妇以黑屦为功屦,女御士妻命屦而巳。 士及士妻谓再命,受服者散屦,亦谓去饰。 《正义》曰:大夫以上衣冠则有命舄,无命屦。 外命妇孤妻以下,内命九嫔以下,不得服舄。 自鞠衣黄屦,展衣白屦,彖衣黑屦以下,以广之矣"。
陈氏《礼书》曰:《诗》云,赤舄几几,元衮赤舄,赤芾金舄。
周公及诸侯冕服之舄也。
赤舄谓之金舄者,郑氏谓金舄,黄朱色也。
考之於礼,周尚赤,而灌尊黄彝、裳赤黄、马黄朱,而诸侯之芾亦黄朱"郑氏释《斯干》诗曰:"芾,天子纯朱,诸侯黄朱。" ",则舄用黄朱宜矣。
唐制以金饰屦,与郑氏之所传异也。
杨氏曰:"愚按屦人言王后之舄屦惟有赤舄、黑舄,素屦、葛屦,其为饰不过赤纟意、黄纟意、青纟句而巳。 郑氏则以为王之舄有三,赤、黑、白,后之舄有三,元、白、黑。 又有黄屦、白屦、黑屦之异,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 惟有功屦、散屦而巳。 郑氏又有、黄、白、黑之屦,皆是经外推说,恐难据信。"
◎右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