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一百六·王礼考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卷一百六·王礼考一 马端临

○朝仪

周制:天子有四朝"恒言三朝者,以询事之朝者非常朝,故不言之":一曰外朝"在皋门内,决罪听讼之朝也",秋官朝士掌之。

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

右九棘,公卿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

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左嘉石,平罢人焉。

右石,达穷人焉"斯听狱之时,所列位也。 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 槐之言怀也,怀来人於此,欲与之谋也。 嘉石,文石也。 平,成也,成人之善也。 肺石,赤石也。 罢人,不昏作劳,有似於疲,谓惰慢人。 穷人,天民之穷无告者。 群吏,州长,乡遂之官也。 王之五门,雉门为中门,雉门设两观,与宫门同,阍人讥出入者,穷人盖不得入。 罢音疲"。

二曰中朝"在路门外",夏官司士正其位,辨其贵贱之等。

朝夕视政,公卿大夫辨色而入应门,北面而立,东上。

王揖,孤卿以上特揖,大夫旅揖,士傍三揖,各就位"特揖,一一揖之也。 旅,众也。 大夫爵同者众揖之。 公卿大夫,王揖之乃位。 群士及故士、太仆之属,发在其位。 群士东面,王西南面而揖之。 三揖者,士有上中下"。

王南向,三公北面东上,孤东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

王族故士、武士,在路门之右,南面东上,太仆、太右、太仆从者在路门之左,南面西上"此王视朝之事於路门之位。 王族故士,故为士,免退留宿卫者。 未尝为士,虽同族不得在王宫。 太右,司右也。 太仆从者,小臣祭仆、御仆、隶仆也"。

三曰内朝,亦谓路寝之朝。

人君既从正朝视事毕,退路寝听政。

使视大夫,大夫退,然后燕寝释服"释服服元端也"。

四曰询事之朝"在雉门外",小司寇掌其政,以致万人而询焉。

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国危谓兵寇,国迁谓徙都。 立君谓君无冢嫡,选於庶子,则聚万人而询谋焉"。

其位王南向,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群臣,卿大夫士也。 群吏,府史也。 其孤不见者,孤从群臣。 卿大夫在公后"。

小司寇傧,以序进而问焉,以众辅志而蔽谋"傧谋揖之使前。 序,更也。 辅志,尊王贤明也。 蔽,断也"。

《通典》说曰:"天子路寝门有五焉:其最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路门之内则路寝也。 皋门之内曰外朝,朝有三槐,左右九棘,近库门有三府九寺。 库门之内有宗庙、社稷。 雉门之外有两观、连门。 观外有询事之朝,在宗庙、社稷之间。 雉门内有百官宿卫之廨。 应门内曰中朝。 中朝东有九卿之室,则九卿理事之处。 《考工记》曰:‘有九室,九卿理之’,朝则入而理事,夕则归於库门外。 外朝之法,朝有疑狱,王集而听之,故《礼》云王命三公会其朝者,诸侯未去,亦於此也。 广问之义,询於刍荛之谋,三刺三问以定其法。 燕朝者,路寝之朝。 群公以下,常日於此朝见君,位其位,太仆掌之。 初入之时,亦门右,北面东上,王揖之,三公则皆前北面东上,孤东面,卿大夫西面,皆北上。 士则门外之西,北面东上。 凡射,先用燕礼,其位亦然。 所以每朝列位所向不同者,皆以事异,故变其位。 三公之位常北面不变者,以三公内臣,位尊,故屈之使常北面。 其余诸侯孤卿大夫,皆以地道尊右,故尊者东面,卑者西面,是以於外朝之时,诸侯东面,尊於孤、卿也。 故於内朝,孤、卿东面,尊於卿、大夫也,时亦无诸侯故也。 唯询事之朝,非常朝之限,故不与三朝同。 或云:客有诸侯之位,故孤卿在东也。"

陈氏《礼书》曰:"《周官》:太仆掌燕朝之服位,宰夫掌治朝之法,司士掌朝仪之位,朝士掌外朝之法。 《文王世子》:公族朝於内朝,庶子掌之。 其在外朝,司士掌之。 《玉藻》:朝服以日视朝於内朝,退路寝听政。 然则《文王世子》与《玉藻》所谓朝者,诸侯之朝也。 盖天子库门之外,外朝也,朝士掌之。 路门之外,治朝也,宰夫司士掌之。 路寝燕朝,太仆掌之。 诸侯亦有路寝,有外朝。 则《文王世子》所谓内朝者,《玉藻》所谓路寝也。 《玉藻》所谓内朝者,《文王世子》所谓外朝也。 《玉藻》於路寝之外言内朝,则又有外朝明矣。 诸侯内朝,司士掌之,其官与天子同。 燕朝,庶子掌之,其官与天子异。 《鲁语》曰: ‘天子及诸侯合民事於外朝,合神事於内朝,自卿以下,合官职於外朝,合家事於内朝。 ’然则卿大夫亦二朝也。 王燕朝之位虽太仆掌之,然其位之所辨不可考。 《文王世子》曰:‘公侯朝於内朝,东面北上。 臣有贵者以齿。 ’则王之燕朝宜亦然也。 太仆:‘建路鼓於大寝之门外"《传》称尧设敢谏之鼓,禹设箴规之召。 乃周建路鼓之意",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与遽令。 ’郑氏曰:‘路寝门外,则内朝之中。 ’盖穷者达其情於外朝之石,朝士又达穷者之情於内朝之路鼓。 遽令,传遽之令也。 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则遽令非行夫之所掌者而已。 郑康成以公食大夫拜赐於朝,不言宾入,聘礼以柩造朝,不言丧入,则谓诸侯之朝在大朝外。 然大门外则径涂尔,非朝位也。 又曰:‘《玉藻》曰:朝辨色始入。 君日出而视之。 退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后小寝释服。 ’则朝辨色始入,所以防微;日出而视之,所以优尊。 《诗》曰:‘夜乡晨言,观其臣。 ’辨色始入之时也。 又曰:‘东方明矣,朝既盈矣。 ’君日出而视之之时也。 盖尊者体盘,卑者体蹙,体蹙者常先,体盘者常后。 故视学,众至然后天子至。 燕礼,设宾筵然后设公席。 则朝礼臣入然后君视之,皆优尊之道也。 然朝以先为勤,以后为逸;退以先为逸,以后为勤。 朝而臣先於君,所以明分守;退而君后於臣,所以防怠荒。 此所以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后小寝释服也。 然则公卿诸侯之朝王,其有先后乎,《诗》云:‘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夫夙先於朝,夜后於夕,则公卿朝常先至,夕常后退,诸侯朝常后至,夕常先退。"

右周家朝君臣之仪。

周制: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大宾,要服以内诸侯也。 大客谓其孤卿"。

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此以王见诸侯为文也,图、比、陈、协皆考绩之言"

天子当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

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尔雅》曰:"户牖之间谓之,门屏之间谓之宁。" "。

邦畿方千里,其外五百里曰侯服,岁一见;又其外五百里曰甸服,二岁一见;又其外五百里曰男服,三岁一见;又其外五百里曰采服,四岁一见;又其外五百里曰卫服,五岁一见;又其外五百里曰要服,六岁一见"要服,蛮服也。 此六服相距方七十里,公侯伯子男封焉。 其朝贡之岁,四方各四分,趋四时而来,或朝春,或宗夏,或觐秋,或遇冬。 每朝觐皆有贡物。 具《赋税上篇》"。

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代一见,各以其所贵宝为贽"九州之外,夷服、镇服、蕃服。 按《曲礼》曰:"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父死子立,及嗣王即位,乃一来。 各以其所贵宝为贽,则蕃国之臣无执玉瑞者也"。

到天子之境,先谒关人,关人报王。

王使小行人逆劳於畿,又使大夫致积。

及郊,使大行人服皮弁,用璧以劳授之"皮弁者,天子之朝服。 璧无束帛者,天子主尊也。 诸侯傧王使者,用束帛乘马。 积音子四反"。

及国,天子赐舍,使司空致舍。

将受朝,上公执桓圭九寸缫藉九寸,缫冕九寸。

衮冕九章。

其春、夏朝宗,各乘所受上辂,建常九ヵ,繁缨九就"若春,诸侯各服裨冕,释币於祢。 各乘所受上辂者,以阳气仁恩,尚文,故车服得与王同"。

侯执信圭,伯执躬圭,七寸,缫藉七寸。

冕七章,建常七ヵ,繁缨七就。

子执璧,男执蒲璧,皆五寸,缫藉五寸。

毳冕五章,建常五ヵ,繁缨五就。

王则服皮弁登於路门外,正朝当宁而立。

诸侯改服於舍,服朝服,各执瑞玉。

至於朝,公东面,诸侯西面,伯子男从侯而朝。

末摈承命,告於天子。

天子曰:"伯父实来,予一人嘉之;伯父其入,予将受之"天子於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小邦则曰叔父。 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小邦则曰叔舅。 嘉之者,美之也。 受玉先书同姓,次及异姓。 上傧又传,下至啬夫也。 信音身"。"

诸侯序进,入门右,坐奠,再拜稽首"入门而右,执臣道,不敢由宾客之位。 卑者见尊,奠贽而不授"。

傧者谒"谒犹告也。 上傧告以天子前辞,欲亲受之如宾客也。 其词曰:"伯父其升。" "。

侯氏坐取,升,致命。

王受之玉。

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

傧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各还其舍。

司几筵设黼於朝前,南乡。

设莞席,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

左右玉几"斧之谓黼,其绣白黑采也。 以采白为质。 制如屏风,绣以斧形。 前设席,左右有几,优至尊也。 郑元谓纷如绶,有文而狭者。 缫席,削蒲,展之,编以五采,若今合欢矣。 画纯画为气也。 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

天子服衮冕,负黼而立。

诸侯裨冕,一一而入,以行三享。

奉束帛加璧,庭实唯国所有"随国所有,或马,或虎豹皮、龟,金,丹漆,丝纩,竹箭,分为三享矣"。

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卓犹的也。 以素的一马为上。 书其国名,后当识其所产也。 必十匹者,不敢斥王所乘,用成数,敬也"。

其秋冬觐遇之时,将朝之早,诸侯裨冕释币於祢"将觐,质明时告将觐也。 裨之为言婢也。 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 以事尊卑诸侯亦服焉。 其释币,如聘大夫将受命释币於祢之礼"。

皆乘墨车,载龙弧,瑞玉有缫。

至大门外"交龙为,诸侯所建。 墨车,大夫制也。 弓衣曰",上傧自与诸侯相揖而入;至庙门外,之舍。

王服衮冕负斧而受朝享之礼。

诸侯入门右,皆奠玉,再拜。

王命将受之。

诸侯更取玉,升堂致命。

王亲受之。

诸侯降堂,又再拜稽首。

傧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

然后行三享玉,王皆抚之。

诸侯降堂,自授宰,如朝宗之法。

觐遇之时,天子不下堂"《礼记》云:"天子觐诸侯,下堂自夷王始也。" "。

其朝宗觐遇行朝享礼毕"三享讫也",诸侯皆右肉袒於庙门之东,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右肉袒者,刑宜施於右也。 凡以礼事者右袒。 告听事者,告王以国所用为罪之事。 "傧者谒诸天子。

天子辞於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谒,告也"。"

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门西,改袒还袭,遂入门左,北面立。

王乃劳之。

再拜稽首,傧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王辞之不即入者,当出隐於屏而袭也。 天子外屏。 劳之,劳其道路劳苦也"。

王遂更延诸侯入而礼之。

王使宗伯以瓒酌郁鬯之。

礼毕还馆,诸侯公卿皆就馆见之。

若有功者,天子赐以车服,皆使公就馆致之。

诸侯迎於外门外,再拜。

诸公奉箧服,加命书於其上,升自西阶,东面,太史居右"言诸公者,王同时分命之而使赐侯氏"。

侯氏升,西面立。

太史述命"读王命书"。

侯氏降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受命也",升,成拜"太史辞之降也"。

太史加书於服上,侯氏受"受箧服也"。

使者出,侯氏送,再拜。

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

其法:诸侯既至天子之国,必先朝天子於其国内,然后为坛於国外,更行朝礼"时会无常期,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征讨,合诸侯而发禁令焉。 禁,谓九伐之法也。 会之法,为坛於国外。 崔灵恩曰:"古者诸侯朝天子,四时礼外,有时会殷同之法。 殷同者,十二年王不巡狩,则六服诸侯,各当方面来赴四时见王也。 殷,众也。 四方诸侯众来见王,此有十二年之期,故不得谓时会也。 殷同之礼,东方则以春,南方则以夏,西方则以秋,北方则以冬,皆如巡狩之时。" "春为坛於国东,夏与秋冬各於其方"坛制度,已具《巡狩篇》"。

将时会殷同之朝,天子乘龙"马八尺曰龙",载大,象日月,升龙降龙。

春则拜日於东门之外,夏则礼日於南门之外"变拜言礼者,祭祀也",秋则礼月与山川邱陵於西门外,冬则礼月与四渎於北门之外"礼者,谓祭之。 巡狩之时,山川之神各当方而祭。 今不巡狩,故山川随其时而祭之。 阳则祭於阳方,阴则祭於阴方",加方明於坛上而祭之"方明者,木也。 方四尺,设六色,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上元,下黄。 四方神明之象,所谓方明也"。

设六玉:上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以祭之"六色象其神。 六以玉礼之。 上宜以苍璧,下宜以黄琮;而不以此者,则上下之神,非天下之至贵。 设玉者,刻其木以著之"。

去方明以朝诸侯"其朝位、授玉、傧介之仪,已具《巡狩篇》"。

《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於明堂之位"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仪朝诸侯,不於宗庙,辟王也。 《疏》:按《觐礼》"诸侯受次於庙门外",觐在庙,今在明堂,故云辟王也",天子负斧依,南向而立"负,背也。 斧依为斧文屏风於户牖间,周公於前立焉"。

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

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

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

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

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北上。

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四塞,世告至。

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朝之礼不於此,周公权用之也。 朝位之上,上近主位,尊也。 九采,九州之牧典贡职者也。 正门谓之应门,二伯率诸侯而入,牧居外,纠察之也。 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 新君即位乃朝。 《周礼》:"蕃国世一见。" 应氏曰:"自公而下列为四等,各以其序。 近则序立於阶,远则序立於门,而各分东西焉。 夷蛮戎狄之君,随方环列於四门之外。 分列四门,则内为五室可知。 既有南门而又有应门者,南门洞启,不止於一。 而应门则当中而相应。 《尔雅》:‘正门谓之应门。 ’故当中而北面东上,帝亦同於中阶之三公焉。 前之三公,外之九采,内之诸侯,外之四夷,四面而立,虽各塞其方隅,而还列相向。 无一人不得以对扬,涉级面上,虽各殊其阶所,而趋进序升,无一人不与之拱揖。" "

石林叶氏曰:"天子三朝,外朝以大询,内朝以日视朝,燕朝退而听政。 诸侯来朝,则见於太庙,明堂以颁朔而已。 周公摄政七年,成王既冠,将复辟而归以天下,知周公摄政之久,未知成王之尊,於是因六年五服之朝,合九夷、八蛮、六戎、五狄之君而并见,然犹不敢正太庙之朝,是以即明堂而权制其位。 盖天子无事,四时之朝见於庙,岁以一服。 有事而会,不巡狩而同,则为宫於郊,设方明而祭之。 蕃服世一见,未有与诸侯并朝者也。 司士所掌朝仪之位。 与朝士所掌外朝之法,皆自有定著。 明堂位盖周公之为,故记礼者以为周公朝诸侯之位。 其曰负斧南向而立,是虽仍摄政之称,谓周公曰天子,然负而立,则周成王自不失南面而坐,周公但从成王立於其侧尔。 中间言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者,亦谓成王同坐立於斧之间。 周公曷尝正天子之位而居之乎。 礼所记甚明。 陋儒初不悟,虽荀卿犹云周公履天子之籍,若固有之。 学者由是纷纷有异言,何周公之不幸也。"

◎右周家诸侯来朝之仪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会长乐宫新成,汉时尚以十月为正月,行朝岁之礼"。

仪"叙下仪法":先平明"未明之前",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志"志与帜同"。

传曰"趋""传声教入者皆令趋,谓疾行为敬也"。

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侠与挟同。 挟其两旁,每陛者数百人"。

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上传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也。 大行掌宾客之礼,今之鸿胪也。 九宾则九卿也,谓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也"。

於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传声而唱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尽伏,置法酒"法酒者,犹言礼酌,谓不饮之至醉",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抑,屈也。 谓依礼法不敢平坐而视"。

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初,帝既即位,去秦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

叔孙通曰:"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上曰:"得无难乎?"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

於是通征鲁诸生二十余人,及上左右为学者"左右,谓近臣也,为学,谓素有学术",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应劭曰:"立祈及茅索营之,习礼仪其中也。" 如淳曰:"谓以茅翦树地,为纂尊卑之次也。" 《春秋传》曰:"置茅。" 师古曰:"蕞与同,并音子说反。" "。

习之月余,通曰:"上可试观!"上使习礼,曰:"吾能为此。"

乃令群臣习肄,以十月长乐宫成,行之。

竟朝置酒,无敢ん讠华失礼者。

於是上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尊也。"

拜通为奉常,赐金五百斤。

诸儒弟子共为仪者,悉拜为郎。

致堂胡氏曰:"帝王之礼,因革损益,至周而大备。 周八百年,虽柄移祚迄,其朝廷所用者,无利害於争战从横之事。 虽秦火书灭籍,亦必有知其略者。 诚能深知询求,草创而润色之,纵不得其全,亦当参互有见,使圣帝明王,制仪立度,文章物采,寓法象形,禁戒之意,后犹有考,不亦美哉!惜乎汉高智不及此,而叔孙通委已从人,谐世而取宠也。 夫吕、政所为,无一可以垂世立法者,自汉兴,议论之臣祸败之戒,有所不言,言则必借秦为谕,岂有朝廷之上,君臣之仪,所以表正百官,观示列辟者,乃独可用乎。 遂使周室礼文,泯不复见,而秦礼得传,通之罪大矣。 鲁二生未必能制此礼也,然恶通面谀而不肯从,亦贤矣哉!至谓礼乐必积德百年而后可兴,则几乎迂矣。"

武帝虽用夏正,然每月朔朝,至於十月朔,犹尝享会。

其仪:夜漏未尽七刻而钟鸣,受贺及贽,公、侯璧,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

百官贺正月"《决疑要注》云:"古者朝会皆执贽,侯伯执,子男执璧,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 汉、魏粗依其制,正朝大会,诸侯执玉璧,荐以鹿皮,公卿以下所执如古礼。 古者衣皮,皆用皮帛为币。 玉以象德,璧以称事"。 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独断》曰:“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 太常赞曰:‘皇帝为兴’,三公伏。 皇帝坐,乃进璧。 古语曰‘御座则起’,此之谓也。" "举觞御食前。

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百官受赐宴享,大作乐"《白虎通》曰:"有丧不朝,吉凶不相干,不夺孝子恩也。 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г服失容,并废朝。" "。

褚先生曰:"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法当四见。 始到,入小见;到正月朔旦,奉皮荐璧玉贺正月,法见;后三日,为王置酒,赐金钱财物;后二日,复入小见,辞去。 凡留长安不过二十日。 小见者,燕见於禁门内,饮於省中,非士人之所得入也。 梁孝王西朝,因留,且半载。 入与人主同辇,出与同车。 示风以大言而实不与,令出怨言,谋叛逆,乃随而忧之,不亦远乎。 非大贤人不知退让。 今汉之仪法,朝见贺正月者,常一王与四侯俱朝见,十余岁一至。 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见,久留。 鄙语曰‘骄子不孝’非恶言也。"

右褚先生为郎时闻於宫殿中老郎吏好事者之语,然足以见汉诸侯朝见之典云。

后汉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

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贽"《献帝起居注》:"旧典:市长执雁。 建安八年始令执雉。" "。

百官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举觞御食前,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百官受赐宴享,大作乐。

其每朔,唯十月旦从故事者。

高祖定秦之月,元年岁首也。

蔡邕曰:"群臣朝见之仪,视不晚朝十月朔之故,以问胡广。 广曰:‘旧仪,公卿以下每月常朝,先帝以其频,故省。 唯六月、十日朔朝。 后复以六月朔盛暑,省之。 ’"

蔡质《汉仪》曰:"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 公、卿、将、大夫、百官各陪朝贺。 蛮、貊、胡、羌朝贡毕,见属郡计吏,皆陛觐,庭燎。 宗室诸刘杂会,万人以上,立西面。 位公既定,上寿。 群计吏中庭北面立,太官上食,赐群臣酒食。 西入东出。 御史四人执法殿下,虎贲、羽林张弓挟矢,陛戟左右,戎头Τ胫陪前向后,左右中郎将住东南,羽林、虎贲将住东北,五官将住中央,悉坐就赐。 作九宾彻乐。 舍利从西方来,戏於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鄣日。 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遨戏於庭,炫日光。 以两大丝绳系两柱中头间,相去数丈。 两倡女对舞,行於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 又蹋局出身,藏形於斗中。 钟磬并作,倡乐毕,作鱼龙曼延。 小黄门吹三通,谒者引公卿群臣以次拜,微行出,罢。 卑官在前,尊官在后。 德阳殿周旋容万人。 陛高一丈,皆文石作坛。 激沼水於殿下。 画屋朱梁,玉阶金柱,刻镂作宫掖之好,厕以青翡翠,一柱三带,纟舀以赤缇。 天子正旦节,会朝百僚於此。 自到偃师,去宫四十三里,望朱雀五阙、德阳,其上郁律与天连。"

《雒阳宫阁簿》云:"德阳宫殿南北行七丈,东西行三十七丈四尺。"

班固《东都赋》:"春王三朝,会同汉京。 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 内抚诸夏,外接百蛮。 尔乃盛礼乐,供帐置乎龙之庭,陈百僚而赞群后,究皇仪而展帝容"端门东有崇贤门,次外有龙门。 赞,引也"。 於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锺,列金,班玉觞。 嘉珍御,太牢享。 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铿钅訇,管弦晔煜。 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 《韶》、《武》备,太古毕。 四夷间奏,德广所及,伶兜离,罔不俱集"四夷之乐:东方曰《》,南方曰《任》,西方曰《离》,北方曰《禁》。 禁,字书作伶。 渠禁反。 ,摩葛反"。 万乐备,百礼暨。 皇忄浃,群臣醉。 降烟р,调元气。 然后撞钟告罢,百僚遂退"《尚书大传》曰:“天子将入,撞蕤宾之钟,左右之钟皆应。" "。”

蔡邕《独断》:"正月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赞曰: ‘皇帝为君兴。 ’三公伏,皇帝坐,乃进璧。 古语曰‘御坐则起’,此之谓也。 旧仪:三公以后月朝,后省。 当以六月朔、十月朔旦朝。 后又以盛暑省六月朝,故今独以为正月、十月朔朝也。 冬至阳气始动,夏至阴气始起,麋鹿角解,故寝兵鼓,身欲宁志欲宁,志欲静,故不听事,可送迎五日腊者,岁终大祭。 纵吏民宴饮。 非迎气,故但送不迎。 正月岁首,亦如腊仪。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 鼓以动众,钟以止众,故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

安帝永初元年春正月元日,会,彻乐,不陈充庭车。

每大朝会,必陈乘舆、法物、车辇於庭,故曰充庭车。

以年饥,故不陈。

魏武帝都邺,正会文昌殿,用汉仪。

又设百华灯。

文帝受禅后,修洛阳宫室,权都许昌,宫殿狭小。

元日於城南立坛殿,青帷以为门,设乐。

享会后,还洛阳,依汉旧事。

魏制:藩王不得朝觐。

明帝时有朝者,由特恩,不得为常。

晋武帝咸宁中,定仪:先正月一日,有司各宿设王公卿校便坐於端门外,大乐鼓吹又宿设四厢乐於殿前。

夜漏未尽十刻,群臣集到,庭燎起火上贺,谒报,又贺皇后。

还,从龙、中华门入谒,诣东ト下便坐。

漏未尽七刻,群司乘舆车百官及受贽郎,下至计吏,皆入,诣阶部,立其次,其阶卫者如临轩仪。

漏未尽五刻,谒者仆射、大鸿胪各奏"群臣就位定。"

漏尽,侍中奏外办。

皇帝出,钟鼓作,百官皆拜伏。

太常导皇帝升御座,钟鼓止,百官起。

大鸿胪跪奏"请朝贺"。

掌礼郎赞"皇帝延王登"。

大鸿胪跪赞"蕃王臣某等奉白璧各一,再拜贺。"

太常报"王悉登"谒者引上殿,当御座。

皇帝兴,王再拜。

皇帝坐,复再拜,跪置璧御座前,复再拜。

成礼讫,谒者引下殿,还故位。

掌礼郎赞"皇帝延太尉等"。

理礼等引公、特进、匈奴南单于、金紫将军当大鸿胪西,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当大行令西,阶北面伏。

鸿胪跪赞"太尉、中二千石等奉璧、皮、帛、羔、雁、雉,再拜贺。"

太常赞"皇帝延公等登"。

掌礼引公至金紫将军上殿,当御座。

皇帝兴,皆再拜。

皇帝坐,又再拜。

跪置璧皮帛御座前,复再拜。

成礼讫,谒者引下殿,还故位。

王公置璧成礼时,大行令并赞殿下,二千石以下同。

成礼讫,以贽授贽郎,郎以璧帛付谒者,羔、雁、雉付太官。

太乐令跪奏雅乐,乐以次作。

乘黄令乃出车,皇帝罢入,百官皆坐。

昼漏水六刻,诸蛮夷朝客以次入,皆再拜讫,坐。

御入后三刻又出,钟鼓作。

谒者仆射跪奏"请群臣上。"

谒者引王公二千石上殿,千石、六百石停本位。

谒者引王诣樽酌寿酒,跪授侍中。

侍中跪置御座前,王还。

自酌置位前,谒者跪奏"蕃王臣某等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

侍中云"觞已上",百官伏称万岁。

四厢乐作,百官再拜。

已饮,入再拜。

谒者引王等还本位。

陛下者传就席,群臣皆跪诺。

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各於殿上上寿酒。

登歌乐升,太官令又行御酒。

御酒升阶,太官令跪授侍郎,侍郎跪进御座前。

乃行百官酒。

太乐令跪"奏登歌",三终乃降。

太官令跪请具御饭,到阶,群臣皆起。

太官令持羹跪授司徒,持饭跪授大司农,尚书持案并授持节持郎,侍郎跪进御座。

群臣就席。

太乐令跪奏"奏食举乐。"

太官行百官饭按遍。

食毕,太乐令跪奏"请进舞",乐以次作。

鼓吹令又前跪奏"请以次进妓"。

乃召诸郡计吏前,受敕戒於阶下。

宴乐毕。

谒者一人跪奏"请罢退"。

钟鼓作,群臣北面再拜,出"未尽七刻谓之晨贺,昼漏上三刻更出,百官奉寿酒。 谓之昼会。 别置女乐三十人於黄帐外,奏房中之歌。 其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为二番,三岁而周,周则复之"。

《晋·礼乐志》:武帝受命,更定元会仪,《咸宁注》是也。

傅元《元会赋》曰:"考夏后之遗训,综殷周之典艺;采秦汉之旧仪,定元正之嘉会。"

此则兼采众代可知矣。

太始中,有司奏:"诸侯之国,其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为二番,三岁而周,周则更始。 临时有故,则明年来朝。 明年朝后,更满三岁乃朝,不得依恒数。 朝礼皆执璧如旧朝之制。 不朝之岁,各遣卿奏聘。"

诏可。

东晋江左多虞,不复晨贺。

夜漏未尽十刻,开宣阳门,至平明始开殿门。

昼漏上水五刻,皇帝乃出受贺。

皇太子出会者,则在三恪下王公上。

正朝元会,设白兽樽於殿庭,若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樽,盖施以白兽,形似名焉。 按礼,白兽樽乃杜举之遗式,白兽盖,示后世所为有忌惮也"。

东晋王侯不之国,其有受任居外,则同方伯刺史二千石之礼,亦无朝聘之制。

宋因晋制,无所改易。

唯朝至十刻乃受朝贺,升皇太子在三恪之上。

齐因之。

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

台门辟,禁卫皆严,有司各从其事。

太阶东置白兽樽。

群臣及诸蕃客并集,各从其班而拜。

侍中奏中严,王公卿尹各执璧入拜。

侍中乃奏"外办",皇帝服衮冕,乘舆以出。

侍中扶左,常侍扶右,黄门侍郎一人,执曲直华盖从。

至阶,降舆,纳舄,升御座。

前施奉藉。

王公以下,至阼阶,脱舄剑,升殿,席南奉贽璧。

礼毕下殿,纳舄佩剑,诣本位。

主客郎徙璧於东厢。

帝兴,入,徙御座於西壁下,东向。

设皇太子、王公以下位。

又奏中严,皇帝服通天冠,升御座。

王公上寿,礼毕,食。

食毕,乐伎奏。

太官进御酒,主书付黄甘,逮二品以上。

尚书驺骑引计吏,郡国各一人,皆跪受诏。

侍中读五条诏,计吏更应诺讫,令陈便宜者,听诣白兽樽,以次还座。

宴乐罢,皇帝乘舆以入。

皇太子朝,则远游冠服,乘金辂,卤簿以行,与会则剑履升座,会讫,先兴。

天监六年,诏曰:"顷代以来,元日朝毕,次会群臣,则移就西壁下,东向坐。 求之古义,王者宴万国,唯应南面,何更居东面。"

於御座南向,以西方为上。

皇太子以下,在北壁坐者,悉西边东向。

尚书令以下在南方坐者,悉东边西向。

旧元日,御座东向,酒壶在东壁下。

御座既南向,乃诏壶於南栏下。

又诏:

"元日受五等贽,璧并量所付司。"

周舍按:"《周礼》冢宰,大朝觐,赞玉币。 尚书,古之冢宰。 顷王者不亲抚玉,则不复须冢宰赞助。 寻尚书主客曹郎,既冢宰隶职,今元日五等奠玉既竟,请以主客郎受。 郑元注《觐礼》云:‘既受之后,出付玉人於外。 ’汉时少府,职掌璧,请主客受玉,付少府掌。"

帝从之。

又尚书仆射沈约议:"《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太极殿前,纳舄升阶。 寻路寝之设,本是人君居处,不容自敬宫室。 按汉氏,则以小车升殿。 请自今元正及大公事,御宜乘小舆至太极阶,仍乘板舆升殿。"

制可。

陈制:先元会十日,百官并习仪注,令仆以下,悉公服监之。

设庭燎,街阙、城上、殿前,皆严兵,百官各设部伍而朝。

宫人皆於东堂,隔绮疏而观。

宫门既无藉,外人但绛衣者亦得入观。

是日,上事人发白兽樽,自余多依梁礼云。

北齐元正大享,百官一品以下,流外九品以上与会。

一品以下,正三品以上,开国公侯伯,散品公侯及特命之官、刺史并升殿。

从三品以下、从九品以上及奉正使人比流外官者,在阶下。

勋品以下端门外。

侍中宣诏慰劳郡国使"诏牍长一尺三寸,广一尺,雌黄涂饰,上写诏书三。 计会日,侍中依仪劳郡国计吏,问刺史、太守安不及价麦苗善恶,人间疾苦"。

又班五条诏书於诸州郡国使人"写以诏牍一枚,长二尺五寸,广一尺三寸,亦以雌黄涂饰,上写诏书,正会日,依仪宣示使人,归以告刺史二千石。 一曰,政在正身,在爱人,去残贼,择良吏,正决狱,平徭赋。 二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其劝率田桑,无或烦扰。 三曰,六极之人,务加宽养,必使生有以自救,没有以自给。 四曰,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 五曰,人事意气,干乱奉公,外内溷淆,纲纪不设,所宜纠劾"。

正会日,侍中黄门宣诏劳诸郡上计"劳讫付纸,遣陈土宜。 字有脱误者,呼起席后立。 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 文理孟浪无可取者,夺容刀及席。 既而本曹郎中考其文迹才辞可取者,录牒吏部,简同流外三品叙"。

隋制:正朝及冬至,文物充庭。

皇帝出西房,即御座。

皇太子卤簿至明阳门外,入贺。

复诣皇后御殿,拜贺讫,还宫。

皇太子朝讫,郡官客使入就位,再拜。

上公一人,诣西阶,解剑,升贺;降阶,带剑,复位而拜。

有司奉诸州表,群官在位者又拜而出。

皇帝入东房,有司奏行事讫,乃出西房。

坐定,群官入就位,上寿讫,上下俱拜。

皇帝举酒,上下舞蹈,三称万岁。

皇太子与会,则设座於御东南,西向。

群臣上寿毕,入位,解剑以升。

会讫,先兴。

开皇四年正月,梁王萧岿朝於京师,次於郊外。

诏广平王杨雄、吏部尚书韦世康,持节以迎。

卫尉设次於驿馆。

雄等降就便幕。

岿服通天冠,绛纱袍,端,立於东阶下,西面。

文武陪侍如其国。

雄等立於门右,东面。

岿摄内史令柳顾言出门请事。

世康曰:"奉诏劳於梁王。"

愿言入告。

岿出,迎於馆门之外,西面,再拜。

持节者导雄与岿俱入,至於庭下。

岿北面再拜受诏讫。

雄等乃出,立於馆门外道右东向,岿送於门外,西面再拜。

及奉见,高祖冠通天冠,服绛纱袍,御大兴殿,如朝仪。

岿服远游冠,朝服以入,君臣并拜,礼毕而出。

自秦兼天下,朝觐之礼遂废。

及周封萧为梁王,讫於隋,恒称藩国,始有朝见之仪。

梁王之朝周,入畿,大冢宰命有司致积:其饩五牢,米九十莒,醯、醢各三十五瓮,酒十八壶,米、禾各五十车,薪、刍各百车。

既至,大司空设九傧以致馆。

梁王束帛乘马,设九介以待之。

礼成而出。

明日,王朝,受享於庙。

既致享,大冢宰又命公一人,元冕乘车,陈九傧,以束帛乘马,致食於宾及宾之从各有差。

致食讫,又命公一人,弁服乘车,执贽,设九傧以劳宾。

王设九介,迎於门外。

明日,朝服乘车,还贽於公。

公皮弁迎於大门,授贽受贽,并於堂之中楹。

又明日,王朝服,设九介,乘车,备仪卫,以见於公。

事毕,公致享。

明日,三孤一人,又执贽劳於梁王。

明日,王还贽。

又明日,王见三孤,如见三公。

明日,卿一人执贽劳王。

王见卿,又如三孤。

如是三公、三孤、六卿,又各饩宾,并属官之长为使,牢米束帛同三公。

唐旧制:元日,大陈设。

皇太子献寿。

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

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奏物。

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

时殿上皆呼万岁。

冬至亦然。

太宗贞观元年十一月,梁州都督窦轨请入朝。

上曰:"君臣共事,情犹父子。 外官久不入朝,情或疑惧。 朕亦须数见之,问以人间风俗。"

许令入朝。

至十五年正月,上谓侍臣曰:"古者诸侯入朝,有汤沐邑,刍禾百车,待以客礼。 汉家故事,为诸州刺史、郡守创立邸舍於京城。 顷闻都督、刺史充考使至京师,皆赁房,与商人杂居。 既复礼之不足,必是人多怨叹。"

至十七年十月一日下诏,令就京城房,为诸州朝集使造邸第三百余所。

上亲观焉。

至永淳中,关中饥乏,诸州邸舍渐渐残毁。

至神龙元年,司农卿赵履温希权要,奏请出卖并尽。

至建中元年十月二十九日,敕每州邸舍,各令本州量事依旧营置。

至二年五月十四日,户部奏:"若令州府自买,事又烦费,伏请以官宅二千所,分配共住,过事收。"

敕旨"宜依"。

四年,诏所司於外廊置食一顿。

十三年十月,尚书左仆射房元龄奏:天下太平,万机事简,请三日一临朝。

许之。

二十三年九月,太尉长孙无忌等奏,请视朝坐日。

上报曰:"朕登大位,日夕孜孜,犹恐拥滞众务。 自今已后,每日常坐。"

又令百官寮朔望日服褶以朝。

高宗永徽二年八月,下诏来月一日太极殿受朝。

此后每五日一度太极殿视事,朔望朝,即永为常式。

京官文武五品依旧五日一参。

显庆二年,太尉长孙无忌等奏,以天下无虞,请隔日视事。

许之。

中宗神龙元年初,令文武官五品以上每朔望参日,升殿食。

四月,上以时属炎暑,制令每隔日不坐。

右拾遗靳恒上疏谏曰:"臣闻昔汉制反支日亦通奏事。 又光武在军,躬自览疏。 明帝抚运,夜必读书。 岂以四气炎寒,妨於政理。 窃为陛下不取。"

元宗先天二年,敕文武官朝参,应著褶珂伞者。

其有不著入班者,各夺一月俸。

若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

其行香拜表不到,亦准此。

频犯者量事贬降。

其衣冠珂伞仍许著到曹司。

十月,敕诸蕃使都府管羁縻州,其数极广,每州遣使朝集,颇成劳扰,应须朝贺,委当蕃都督与上佐及管内刺史自相通融,明为次第,每年一蕃,令一人入朝,给左右不得过二人,仍各分领诸州贡物於都府点检,一时录奏。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