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一百七·王礼考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卷一百七·王礼考二 马端临

○朝仪

开元中,萧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於宣政殿,先列仗卫及文武四品以下於庭,侍中奏‘外办’,上乃步自西序门出,升御座,朝罢,入。 自御座起,步入东序门,然后放仗散。 臣以为宸仪肃穆。 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 乃请备羽扇於殿两厢,上将出,所司承旨索扇,扇合,上坐定,乃去扇。 给事中奏无事,上将退,又索扇如初。 今以为常。"

八年,中书门下奏曰:"冬至一阳生,万物潜动。 所以自古圣帝明王,皆此日朝万国,观物。 礼之大者,莫逾是时。 其日亦祀圜丘,皆令得摄官行事。 质明既毕,日出视朝。 国家以来,更无改易。 缘新格,将其日祀圜丘,遂改用小冬日受朝。 若亲拜南郊,受朝须改。 既令摄祭,理不可移,伏请改正。"

从之,因敕:"自今已后,冬至日受朝,永为常式。"

至天宝三载十一月五日甲子冬至,敕:"伏以昊天上帝,义在尊严,恭惟祀典,每用冬至。 既於是日有事圜丘,更受朝贺,实深兢惕。 自今已后,冬至宜取以次日受朝,仍永为常式。"

至永泰二年十一月三日,诏:"以十三日甲子冬至,令有司祭南郊於含元殿受朝贺。"

至建中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敕:"宜以冬至日受朝贺。"

二十五年,御史大夫李通之奏:"每至冬至,及缘大礼应朝参官并六品清官,并服朱衣;余六品以下官,许通著褶。 如有衤参故。 准式不合著朱衣褶者,其日听不入朝。 自余应合著而不著者,请夺一月俸,以惩不恪。"

制曰:"可。"

天宝六载,敕:"中书门下奏:承前诸道差使贺正、十二月早到,或有先见,或有不见。 其所贺正表,但送省司,又不通进,因循日久,於礼全乖。 望自今已后,应贺正使并取元日随京官例序立便见。 通事舍人奏知,其表直送四方馆。 元日仗下后一日同进。"

敕旨:"依。"

肃宗干元三年,敕:"员外郎五品以上常参官,自今已后,非朔望日,许不入。 贼平之后,依旧常参"时安史据河洛"。"

代宗广德二年,敕:"常参官遇泥雨,准《仪制令》,停朝参。 今军国事殷,若准式停,恐有废阙。 泥既深阻,许延三刻传点。 待道路通,依常式。"

德宗建中元年十一月朔,御宣政殿朝集使及贡士见。

自兵兴以来,典礼废坠,州郡不上计,内外不会同者二十五年,至此始复旧典"州府计吏至者一百七十有三"。

二年正月朔,御含元殿。

四方贡献,列为庭实。

复旧例也。

御史中丞窦参奏:

"准《仪制令》,泥雨合停朝参,伏以军国事殷,恐有废缺,请令每司长官一人入朝。 有两员并副贰亦许分日。 其夜甚雨,至明不止,许令仗下到廊食讫入中书。 其余官及王府长官,并请停朝,任於本司勾当公事。 泥雨经旬,亦望准此"是年举故事,置武班朝参,其廊下食等,亦宜加给"。"

贞元七年,诏:"常参官入ト,不得奔走。 其有司以下丧者禁衤参服,朝会复衣绫袍金玉带。"

初,金吾将军沈房有弟丧,公服不衣,衤参服入门。

上问宰臣,董晋对曰:

"准式,朝官有司以下丧者,许服纟缦衣,不合浅色。"

上曰:"南班何得有之?"对曰:"因循而然。"

又曰:"在式,朝官皆以绫为袍,五品以上服金玉带,取其文采华饰,以奉上也。 昔尚书郎含香,此意也。"

十五年,膳部郎中归崇敬以百官朝服褶,非古礼,上疏云:"按三代典礼,两汉史籍,并无褶之制,亦未详所起之由。 隋代以来,始有服者。 事不师古,请罢之!"奏可。

宪宗元和元年三月,准吏部、兵部尚书、侍郎、郎官并礼部侍郎,御史中丞武元衡奏:"前件等司,近起十月至来年三月,称在选举限内,不奉朝参,令式无文,礼敬斯阙。 一年之内,半岁不朝,去贞元十二年中丞王颜奉敕革,载在明文。 寻又因循,辄自更改。 若以兵、吏、礼部举选限内事繁,即中书、门下、御史台、度支、京兆府,公事至重,朝请如常。 又况旬节,已赐归休,常参又许分日,一月之内,才奉十日朝参,其间甚热甚寒,皆蒙颁放。 臣以为王颜举奏甚详,当时敕文,处分甚备。 请准贞元十一年四月敕旨,自今以后,永为常式。 他年妄改前条,请委台司弹奏,庶使班行式叙,典法无亏。"

依奏。

二年,御史台奏:"文武常参官准干元元年敕,如有朝堂相吊慰及跪拜,待漏行立不序,谈笑喧讠华,入衙门,执笏不端,行立迟慢,至班列立不正,趋拜失仪,言语微喧,穿班仗,出ト门,不即就班,无故离位,廊下食行坐失仪,语闹,入朝及退朝不从正衙出入,非公事入中书,每犯夺一月俸。 今商量旧条,每罚各减半。 有犯必举,不敢宽容。 如所由指挥,尚抵拒饰非,即请准旧例,录奏贬官。"

从之。

十年三月壬申朔,御延英殿,召对宰臣。

故事,朔望日御宣政殿见群臣,谓之大朝。

元宗始以朔望陵寝荐食,不听政,其后遂以为常。

今之见宰臣,特以事召也。

武宗会昌二年,中书门下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惟宰相及两省官皆未索扇前立於栏槛之内,及扇开,便侍立於御前。 三朝大庆,万邦称贺,惟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於礼意,事未得中。 臣商量请御殿日昧爽,宰相、两省官对班於黄案前,俟扇开,通事赞两省官再拜,拜讫,升殿侍立。"

从之。

昭宗天佑二年,敕:"汉宣帝中兴,五日一听朝。 历代通规,宜为常式。 今后每月只许一、五、九日开延英,计九度。 其入ト日,仍於延英日一度指挥;如有大段公事,中书门下具榜子奏请开延英,不计日数。"

三年,敕:"文武百僚,每月一度入ト於贞观殿。 贞观大殿,朝廷正衙。 正至之辰,受群臣朝贺。 比来视朔,未正规仪。 今后於崇勋殿入ト。"

◎唐开元礼

△皇帝正至受群臣朝贺仪

前一日,尚舍奉御设御幄於太极殿北壁下,南向,铺御座如常。

守宫设群官客使等次於东西朝堂。

太乐令展宫悬於殿庭,设麾於殿上西阶之西,东向,一位於乐悬东南,西向。

鼓吹令分置十二按於建鼓之外。

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尚舍奉御设解剑席於悬西北横街之南,并如常仪。

典仪设文官三品以上位於横街之南道东"褒圣侯於三品之下"。

介公、阝公於道西。

武官三品以上於介公、阝公之西,少南。

每等异位,重行,北面,相对为首。

设文官四品、五品位於悬东;六品以下於横街南,每等异位,重行,西面北上。

设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及三品以上,东方、南方於文官三品之东,重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於武官三品之西,重行,北面东上。

四品以下皆分方位於文武官当品之下。

诸州使人分方位於朝集使下亦如之。

设诸亲位於四品五品之南"皇宗亲在东,异姓亲在西"。

设诸方客位:三等以上,东方、南方於东方朝集使之东,每国异位,重行,北面西上。

西方、北方於西方朝集使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东上。

四等以下,分方位於朝集使六品之下,重行,每等异位。

设典仪位於悬之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面。

奉礼设门外位:文官於东朝堂,每等异位,重行西面"褒圣侯於三品之下"。

介公、阝公於西朝堂之前。

武官於介公、阝公之南,少退。

每等异位,重行东面。

诸亲位文武官四品、五品之南"皇宗亲在东,异姓亲在西"。

设诸州朝集使位:东方、南方於宗亲之南,每等异位,重行西面。

西方、北方於异姓亲之南,每等异位,重行东面。

诸州使人分方位於朝集使之下亦如之。

诸方客位,东方南方於东方朝集使之南,每国异位,重行,西面北上。

西方北方於西方朝集使之南,东面北上。

其日,依时刻将士填街,诸卫勒所部列黄麾大仗屯门及陈於殿庭如常仪。

群官、诸亲、客使集朝堂,皆就次各服其服。

侍中版奏"请中严"。

太乐令帅工人入就位。

协律郎入就举麾位。

诸侍卫之官,各服其器服。

符宝郎奉宝俱诣ト奉迎。

典仪帅赞者先入就位。

吏部、兵部、主客、户部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

又通事舍人引四品以下及诸亲客使等应先置者入就位。

侍中版奏"外办"。

皇帝服衮冕"冬至则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

皇帝将出,仗动,太乐令令撞黄锺之钟,右五钟皆应。

协律郎亻免伏,举麾,鼓,奏《太和之乐》,以姑洗之均鼓吹振作。

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

符宝郎奉宝置於御座如常。

协律郎偃麾,戛,乐止。

通事舍人引王公以下及诸方客使等以次入就位"皇太子若来朝,则皇太子朝出讫,典谒引公王以下入"。

公初入门,《舒和之乐》作,公至位,乐止。

群官、客使等立定。

典仪曰"再拜"。

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皆拜讫。

通事舍人引上公一人诣西阶,公初行乐作,至解剑席,乐止。

公就席,脱舄,跪解剑,置於席。

亻免伏,兴。

通事舍人引升陛,进当御座前,北面跪贺,称某官臣言"贺词与太子同,唯称尊号为异"。

贺讫,亻免伏,兴。

通事舍人引降阶,诣席后,上公跪著剑,亻免伏,兴。

纳舄,乐作,复横街南位,乐止。

群官客使等俱再拜。

侍中前承诏,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

群官客使等皆再拜。

宣制曰:

"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冬至云:“履长之庆,与公等同之。" "。”

宣讫,群官客使等皆再拜讫,舞蹈,三称"万岁"讫,又再拜。

侍中还侍位。

初,群官将朝,中书侍郎以诸州镇表别为一案,俟於右延明门外;给事中以祥瑞案俟於左延明门外,俱令史绛公服对举案。

侍中、给事中俱就侍臣班。

於客使初入,户部以诸州贡物陈於太极门东西厢。

礼部以诸藩贡物最可执者蕃客手执入就内位。

其重大者陈於朝堂前。

初,上公将入门,中书侍郎降,引表案入诣西阶下,东面立;给事中降,引祥瑞案入诣东阶下,西面立。

上公将升贺,中书令、黄门侍郎俱降,各立阶下。

初,上公升阶,中书令、黄门侍郎各取所奏之文以次升。

上公贺讫,中书令前跪奏诸方表讫,黄门侍郎又进跪奏祥瑞讫,俱降,置所奏之文於案,各还侍立。

侍郎与给事中引案退至东、西阶前,案遂出。

侍郎、给事还侍立。

初,侍中宣制讫,朝集使及蕃客皆再拜讫。

户部尚书进诣阶间,北面跪奏"其尚书奏仍待黄门侍郎奏祥瑞讫",称:"户部尚书臣某言:诸州贡物请付所司。"

亻免伏,兴。

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尚书退,复位。

礼部尚书以次进诣阶间,北面跪奏,称:"礼部尚书臣某言:诸蕃贡物请付所司。"

亻免伏,兴。

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尚书退,复位。

侍中还侍位。

太府率其属受诸州及诸蕃贡物出归仁、纳义门。

执物者随之。

典仪曰:"再拜!"通事舍人以次引北面位者出。

公初行,乐作;出门,乐止。

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

亻免伏,兴。

还侍位。

皇帝兴,太乐令令撞蕤宾之钟,左右五钟皆应。

奏《太和之乐》,鼓吹振作。

皇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侍卫警跸如来仪。

侍臣从至ト,乐止。

通事舍人引东西面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 其冬至受朝则不奏祥瑞、贡物,又无诸方表"。

△会

朝讫,太乐令设登歌於殿上,引二舞入立於悬南。

面尚舍奉御铺群官升殿者座:文官三品以上於御座东南,西向"褒圣侯於三品之下";介公、阝公於御座西南,东向;武官三品以下於介公、阝公之后,朝集使都督刺史及三品以上,东方南方於文官三品之后;西方北方於武官三品之后,蕃客三等以上,东方南方於东方朝集使之后,西方北方於西方朝集使之后。

俱重行,每等异位,以北为上。

设不升殿者座各於其位。

又设群官解剑席於悬之西北,横街之南,并如常仪。

尚食奉御设寿樽於殿上东序之端,西向;设坫於樽南,加爵一。

太官令设升殿者酒樽於东西厢近北,设殿庭群官酒樽各於其座之南,皆有坫幂,俱幛以帷。

施设讫,吏部、兵部、户部、主客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

典仪帅赞者先入就位。

通事舍人各引升陛者次入就位。

侍中版奏:"外办。"

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冬至则不改服",御舆以出。

由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

皇帝将出,仗动,太乐令撞黄锺之钟,右五钟皆应,奏《太和之乐》,鼓吹振作。

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

符宝郎奉宝置於座如常,乐止。

典仪一人,升就东阶上,西面立。

通事舍人引王公以下及诸客使以次入就位。

公王初入门,乐作;至位,乐止。

群官客使立定"若朝会日别,设位赞拜陈引如朝礼。 其日二舞与工人俱入就位",侍中进当御座前,北面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延诸公王等升。"

亻免伏,兴。

又侍中称:"制曰可!"侍中诣东阶上,西面称:"制延公王等升殿上。"

典仪承传,阶下赞者又承传,群官客使皆再拜。

侍中还位。

群官拜讫,通事舍人引应升殿者诣东西阶。

公初行,乐作;至解剑席,乐止。

公王以下各脱舄,跪解剑,置於席上。

亻免伏,兴。

通事舍人接引上公一人升阶,少东,西面立定。

以下各立於座后立定。

光禄卿进诣阶间,跪奏称:"臣某言,请赐群臣上寿。"

亻免伏,兴。

侍中称:"制曰可!"光禄卿退诣酒樽所,西面立。

通事舍人引上公诣酒樽所,北面立。

尚食奉御酌酒一爵授上公,上公缙笏受爵。

通事舍人引上公进到御座前,北面授殿中监。

殿中监受爵,进置御前。

上公执笏,通事舍人引上公退,北面跪称:

"某官臣某等稽首言,元正首祚冬"冬至云“天正长至"",臣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

亻免伏,兴,再拜群官客使等上下俱再拜,立於席后。

侍中前承制,退称:"敬举公等之觞。"

群官客使等上下又再拜。

殿中监取爵奉进,近臣递进。

皇帝举酒,《休和之乐》作,群官、客使等上下皆舞蹈三,称万岁。

皇帝举酒讫,殿中监进受虚爵以授尚食奉御奉御,受爵复於坫,乐止。

初殿中监受虚爵,殿上典仪唱:"再拜"。

阶下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上下皆再拜。

通事舍人引上公就座后立。

殿上典仪唱:"就座。"

阶下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上下俱就座,亻免伏,坐。

太乐令引歌者及琴瑟至阶,脱履於下,升,就位坐。

其笙管者进诣西阶间,北面立。

尚食奉御进酒,至阶。

殿上典仪唱:"酒至,兴。"

阶下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上下皆亻免伏,起,立於席后。

殿中监到阶,省酒。

尚食奉御奉酒进,皇帝举酒。

太官令又行群官酒,酒至。

殿上典仪唱:"再拜。"

阶下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皆再拜,笏受觯。

殿上典仪唱:"就座。"

阶下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上下皆就座,亻免伏,坐,饮。

皇帝初举酒,登歌作《昭和之乐》三终,尚食奉御进受虚觯,复於坫,登歌讫,降复位。

觞行三周,尚食奉御进御食,食升阶。

殿上典仪唱:"食至,兴。"

阶下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上下皆执笏,亻免伏,起,立座后。

殿中监到阶,省案。

尚食奉御品尝食讫,以次进置御前。

太官令又行群官案"御若不食,群官案先上讫,不须兴",设食讫,殿上典仪唱:"就坐。"

阶下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上下皆就座,亻免伏,坐。

皇帝乃饭,《休和之乐》作,群官、客使等上下俱饭。

御饭毕,乐止。

仍行酒,遂设庶羞。

太乐令引三舞以次入作。

若赐酒,侍中承诏,诣东阶,西面称:"赐酒"。

殿上典仪承传,阶下赞者又承传。

群官、客使等上下皆执笏,亻免伏,起,再拜,笏,立受觯。

就席,亻免伏,坐,饮讫,亻免伏,起,立授虚爵,执笏,又再拜,就坐。

酒行十二遍,会毕,殿上典仪唱:"可起。"

阶下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上下皆亻免伏,起,立席后。

通事舍人引降阶,俱诣席后跪著剑,亻免伏,兴,纳舄,乐作,复横街南位,乐止。

位於殿庭者仍立於席后。

立定,典仪曰:"再拜。"

赞者承传,群官、客使等在位者皆再拜"位於殿庭者拜於席后"。

若有敕赐物,侍中前承制,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

群官、客使等又再拜。

通事舍人引群官、客使以次出,公初行,乐作;出门,乐止。

侍中前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

亻免伏,兴,还侍位。

皇帝兴,太乐令令撞蕤宾之钟,左右五钟皆应,奏《太和之乐》,鼓吹振作。

皇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

侍卫警跸如来仪,侍臣从至ト,乐止。

通事舍人引东西面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

皇帝若服翼善冠,褶,则京官著褶,朝集使著公服"升座者服履如式"。

若设九部乐,则去乐悬,无警跸。

太乐令帅九部伎立於左右延明门外,群官初唱万岁,太乐令即引九部伎声作而入,各就座,以次如式。

△贞元二年敕应文武百官朝谒班序

中书门下"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各以本官序",供奉官"左右散骑常侍、门下中书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起居郎及舍人、左右补阙、左右拾遗、通事舍人,在横班序",若入ト,即各随左右省主。

其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在左"、殿中侍御史"在右"、通事舍人"分左右立",若横行参贺辞见"御史大夫在散骑常侍之上,中丞在谏议大夫之下",御史台"御史大夫在三品官之上,别立;中丞在五品官之上,别立"、留守、副元帅、都统、节度使、观察使、都团练、都防御使、并大都督大都护持节兼者,即入班,在正官之次;余官兼者,各从本官班序"御史在六品班之后"。

诸使下无本官,唯授内供奉里行者,即入班,亦在正官之次。

有本官兼者,各从本官班序。

如本官不是常参官,并宪官是摄者,唯听於御史班中辞见。

殿中省官监、少监,尚衣、尚舍、尚辇奏御,分左右随伞扇立,若入ト,亦如之。

一品班三太、三公、太子三太、嗣王,郡王。

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国公等同班。

二品班尚书左右仆射、太子三少、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护。

散官特进、光禄大夫。

爵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并勋官上柱国、柱国同。

三品班六司尚书、太子宾客、九寺卿、国子祭酒、三监、京兆等七府尹、詹事、亲王傅、中都督、上都护、下都督、上州刺史、五大都督府长史、上都督府都护。

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爵开国侯,勋上护军、护军。

四品班尚书左右丞、六司侍郎、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左右庶子、秘书少监、余七寺少卿、国子司业、少府、将作少监、京兆河南太原少尹、少詹事、左右谕德、家令、率更令仆、亲王长史司马、凤翔等少尹、中州刺史、下州刺史、大都督大都护司马。

散官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

爵开国伯,勋官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

五品班尚书诸司郎中、国子博士、都水使者、万年等六令、太常宗正秘书丞、著作郎、殿中丞、尚食尚药尚舍尚辇奉御、大理正、中允、左右赞善、中舍人、洗马、亲王谘议友。

散官中散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

爵开国子、开国男,勋官上骑都尉、骑都尉。

武班供奉,宣政殿前立位从北,千牛连行立,次千牛中郎将,次千牛将军一人,次过状中郎将一人,次接状中郎将一人,次押柱中郎将一人,次又押柱中将一人,次排阶中郎将一人,次又押散手仗中郎将一人。

已上在横阶北次南,金吾左右大将军。

入ト升殿夹阶座左右。

从南,千牛将军一人,次千牛中郎将一人,次千牛将军一人,次千牛连行立柱外,过状中郎将一人,接状中郎将一人,次押柱中郎将一人,次又押柱中将一人,排阶中郎将一人,阶下押散手仗中郎将一人,金吾将军分左右立。

应当本日入ト人,各依前件立。

其不入ト人,各依本职事立。

非当上人,遇合参日,并从本官品第班序。

其入ト升殿,除千牛卫将军、中郎将外,余并以左右卫中郎将充。

其诸卫及率府中郎将,不得升殿。

一品班郡王,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国公。

二品班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勋官上柱国、柱国。

三品班左右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大将军、诸卫将军,散官冠军大将军、麾将军,爵开国侯,勋官上护军、护军。

四品班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位中郎将,太子左右卫、太子左右卫司率、清道内率、监门副率、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中府折冲都尉,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爵开国伯,勋官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

五品班亲勋翊卫郎将、太子亲勋翊卫郎将,亲王典军、亲王副典军,下府折冲都尉、上府果毅都尉,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子、开国男,勋官上骑都尉、骑都尉。

尚书省官据《周礼》,先叙六官,准《六典》,尚书为百官之本,今每班请以尚书省官为首。

东宫官、王府官、外官。

东宫官既为宫臣,请在上台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

三太、三少、宾客、右庶子、王傅既为师傅宾相,不同官属,请仍旧。

太常宗正丞。

并随寺望,合在秘书丞上。

尚食奉御、尚药奉御。

本局既隶殿中省,合在殿中丞之下。

诸王府官。

行列合以王长幼为序。

检校官、兼官及摄试知判等官。

并在同类正官之次,其有行守检校兼试摄判等官职事者,即依正官班序。

除留守、副元帅、都统、节度使、观察使、都团练、都防御使并大都督大都护持节兼外,余应带武职事者,位在西班,仍各以本官品第为班序。

含元殿前龙尾道下序班。

旧无此仪,唯合於通干观象门南序班。

自李若水任通事舍人,奏更於龙尾道下序班,既非典故,今请停废。

文武官行立班序。

通干观象门外序班。

武次于文。

至宣政门,文由东门而入,武由西门而入。

至ト门亦如之。

其退朝,即并从宣政两门出。

文官充翰林学士、皇太子侍读、诸王侍读,武官充禁军职事。

准旧例,并不常朝参。

其翰林学士,大朝会日,准兴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敕,朝服班序,宜准诸司官知制诰例。

在集贤、史馆等诸职事者,并请朝参讫,各归所务。

辞见宴集,班列先后。

请依天宝三载七月二十八日礼部详定所奏敕。

公式令。

诸文武官朝参行立二王后,位在诸侯王上。

余各依职事官品为序。

职事同者,以齿,致仕官各居本色之上。

若职事与散官、勋官合班,列文散官在当阶职事者之下。

武散官次之,勋官又次之。

官同者,异姓为后。

若以爵为班,爵同者亦准此。

其男巳上任文武官者,从之文武班。

若亲王、嗣王任卑者,职事仍依本品。

郡王班三品以下职事官,在同阶品上。

自外无文武官者,嗣王在太子太保下,郡王次之,国公在正三品下,郡公在从三品下,县公在正四品下,侯在从四品下,伯在正五品下,子在从五品上,男在从五品下。

即前官被召见及赴朝参,致仕者在本品见任上,以理解者在同品下。

其在本司参集者,各依职事。

诸散官三品已上在京者,正冬朝会依百官例,自余朝集及别使,临时听敕进止。

仪制令。

诸在京文武官职事九品已上,朔望日朝。

其文武官五品已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常参。

武官五品已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参。

三品已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又参。

当上日,不在此例。

其上折冲果毅,若文武散官五品以上,直诸司及长上者各准职事参。

其弘文馆、崇文馆及国子监学生,每季参。

若雨г失容及泥潦,并停。

诸文武九品已上应朔望朝参者,十月一日已后,二月二十日已前,并服褶。

五品已上著珂伞。

周丧未练,大功未葬,非供奉及宿卫官,皆听不趋。

常参文武官,准令每日参。

自艰难已来,人马劣弱,遂许分日。

望许依前分日参,待戎事稍平,加其俸禄,即依常式。

其武官,准令,五品已上每月六参,三品已上更加三参。

顷并停废。

今请准令,复旧仪。

其朔望朝参,及弘文馆、崇文馆、国子监学生每季参等,请续商量闻奏。

以前御史中丞窦等奏:伏奉今年四月三日敕,宜付所司与御史台,以近日体例,参校礼文,务从简正,详定讫闻奏者。

臣等准敕,详定如前,敕旨:

"二品武班,宜以左右金吾等十六卫上将军,依次为班首,其检校官、兼及摄、试、知、判等本官,二品以上者,位望崇重,礼异群僚,宜依本班朝会。 余依。"

△开延英仪

内中有公事商量,即降宣头付ト门开延英,ト门翻宣申中书,并榜正衙门。

如中书有公事敷奏,即宰臣入榜子,奏请开延英。

是宰臣赴对,ト门使奏:"宰臣某已下延英候对。"

宣徽使殿上宣"通",次ト门使奏:"中书门下到。"

次宣徽使唤,次ト门使传声唤,次通事舍人引宰臣当殿立班,赞两拜,笏舞蹈,又三拜,奏:"圣躬万福!"又两拜。

金口宣:"上来!"又两拜。

通事舍人引上殿,至御座前,又两拜。

问圣体。

皇帝宣:"安。"

又两拜,三呼"万岁"。

各分班案前立定。

两枢密使在御榻两面候,其余臣僚并约赴外次。

奏事讫,宣:

"赐茶!"又两拜,三呼"万岁",赐坐吃茶。

对讫,下殿,两拜。

宣:"赐酒食!"舞蹈,谢恩讫。

宣徽使喝:"好去",就中书吃食,延英毕,次两省官转对。

ト门使当殿奏:"某已下转对。"

宣徽使殿上宣"通"。

次ト门使奏:"某已下到。"

次宣徽使唤。

次ト门使传声唤。

次通事舍人引当殿立定,赞两拜,笏舞蹈,又三拜,奏:"圣躬万福。"

又两拜,殿下奏事讫。

宣:"赐酒食!"又两拜,舞蹈,谢讫。

ト门使喝:"好去",南班揖殿出,於客省就食!次对官御史中丞、三司使、京兆尹并各奏所司公事。

次ト门使奏:"某候次对。"

宣徽使殿上宣"通"。

次ト门使奏:"某到"。

次宣徽使唤。

次ト门使传声唤。

次通事舍人引当殿立定、赞两拜,笏舞蹈,三呼"万岁",又三拜讫。

奏:"圣躬万福!"又两拜,奏所司公事讫。

宣:"赐酒食!"又两拜,舞蹈,谢讫。

ト门使喝:"好去,"南班揖殿出,於客省就食。

合起延英中谢官,文武两班三品,及御史中丞、左右丞、诸行侍郎、谏议、给事、中书舍人,并诸道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两县令皆入谢,并通唤。

文武四品以下,及诸道行军司马、节度副使、两使判官、书记、支使、推巡令录等,旧例并不对扬申谢,於正衙朝谢。

后唐同光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每日常朝,百官皆拜,独两省官不拜,准本朝故事,朝退於廊下赐食,谓之‘廊餐’。 百官遂有谢食拜,唯两省官本省有厨,不赴廊餐,故不拜。 伏自僖宗幸蜀回,以多事之后,遂废廊餐。 百官拜仪,至今未改,将四十载,礼恐难停。 唯两省官独尚不拜,岂可终日趋朝,曾不一拜,独於班列有所异同。 若言官是近臣,於礼尤宜肃谨。 起今后逐日常朝,宣‘不坐’。 除职事官押班不拜外,其两省官与东西班并齐拜。"

从之。

天成元年五月十九日敕:"本朝旧日趋朝官置待漏院,候子城门开,便入立班。 如遇不坐,前一日晚便宣‘来日两衙不坐’。 其日才明,阁门立班,便宣‘不坐’。 百官各退归司。 近年以来,虽遇不坐正殿,或是延英对宰臣,或是内殿亲决机务,所司不循旧制,往往及辰巳之时,尚未放班。 既日色已高,人心咸倦,今后若遇不坐日,未御内殿前,便令ト门使宣‘不坐’,放朝班退。"

五月诏:"每月朔望日,赐百官廊下餐。"

唐室升平日,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

自干符乱离之后,遇月旦入ト日赐食。

上初即位,命百官五日一起居。

李琪以为非故事,请罢之。

唯每月朔望日入ト赐食。

至是宣旨,朔望入ト外,依旧五日一起居。

遂为定式。

《五代史·李琪传》曰:"唐末丧乱,朝廷之礼坏,天子未尝视朝,而入ト之制亦废。 常参之官日至正衙者,传闻不坐即退。 独大臣奏事,日一见便殿,而侍从内诸司,日再朝而已。 明宗初即位,乃诏群臣,五日一随宰相入见内殿,谓之起居。 琪以谓非唐故事,请罢五日起居,而复朔望入ト。 明宗曰:‘五日起居,吾思所以数见群臣,也可罢。 而朔望入ト可复。 ’然唐故事,天子日御殿见群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群臣,曰入ト。 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 紫宸,便殿也,谓之ト。 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唤仗,由ト门而入,ト官俟朝於衙者,因随以入见,故谓之入ト。 然衙,朝也,其礼尊;ト,宴见也,其事杀。 自干符已后,因乱礼阙。 天子不能日见群臣而见朔望,故正衙常日废仗,而朔望入ト有仗,其后习见,遂以入ト为重。 至出御前殿,犹谓之入ト,其后亦废,至是而复。 然有司不能讲正其事。 凡群臣五日一入见中兴殿,便殿也,此入ト之遗制,而谓之起居。 朔望一出御文明殿,前殿也,反谓之入ト,琪皆不能正也。 琪又建言:‘入ト有待制、次对官论事,而内殿起居,一见而退,欲有言者,无由自陈,非所以数见群臣之意也。 ’明宗乃诏起居日有言事者,许出行自陈。 又诏百官以次转对。"

三年,中书门下奏:"逐日常朝,宣‘奉敕不坐’,两省官与东西两班并拜,押班宰臣不拜。 或闻班行所论,承前有廊餐,百官谢食。 两省即各有常厨,从来不拜。 或云:‘有侍臣不拜。 ’检寻故实,不见明规。 百官拜为廊餐,即承旨合宣、‘有敕赐食’,供奉官不拜,亦恐非仪。 且左右前后之臣,日面天颜,岂可不拜。 臣等商量,今后常朝,押班宰臣亦拜,通事舍人亦拜,ト门外放仗亦拜。"

从之。

晋开运元年十一月,尚书吏部侍郎张昭远奏:"文武常参官日於正衙立班,ト门使宣‘不坐’后,百僚俱拜。 旧制唯押班宰相、押楼御史、通事舍人,各缘提举赞扬,所以不随庶官俱拜。 自唐天成末,议者不悉朝仪,遽违旧典,遂令押班之职,一例折腰,此则深忽礼文,殊乖故实。 且宰相居庶僚之首,御史持百职之纲,严肃禁庭,纠绳班列,虑於拜揖之际,或爽进退之宜,於是凝立静观,检其去就。 若令旅拜旅揖,实恐非仪。 况事要酌中,恭须近礼。 人臣爱主,不在於斯。 其通事舍人,职司赞导,比者两班进退,赞相其宜,今则在文班、武班之前,居一品、二品之上,押笏齐拜,礼实未闻。 其押班宰相、押楼御史、通事舍人,并请依天成三年已前礼例施行。"

殿中侍御史贾元奏:"除押楼御史、通事舍人,请依张昭远奏,其宰臣押班,请依旧设拜。"

从之。

石林叶氏曰:"唐以宣政殿为前殿,谓之‘正衙’,即古之内朝也;以紫宸殿为便殿,谓之‘上ト’;即古之燕朝也,而外别有含元殿。 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内朝、燕朝。 外朝在王宫库门外,有非常之事,以询万民於宫中。 内朝在路门外,燕朝在路门内。 盖内朝以见群臣,或谓之路朝;燕朝以听政,犹今之奏事,或谓之燕寝。 郑氏《小宗伯》注,以汉司徒府有天子以下大会殿,为周之外朝。 而萧何造未央宫言前殿,则宜有后殿。 大会殿设於司徒府,则为外朝;而宫中有前后,则为内朝、燕朝,盖去周犹未远也。 唐含元殿,宜如汉之大会殿,宣政、紫宸乃前、后殿,其沿习有自来矣。 方其盛时,宣政盖常朝,日见群臣,遇朔望陵寝荐食,然后御紫宸;旋传宣唤仗入ト,宰相押之,由ト门进,百官随之入,谓之‘唤仗入ト’。 紫宸殿言‘ト’,犹古之言‘寝’。 此御朝之常制也。 中世乱离,宣政不复御正衙,立仗之礼遂废;惟以只日常朝,御紫宸而不设仗。 敬宗始复修之,因以朔望陈仗紫宸以为盛礼,亦谓之‘入ト’。 误矣。"

又曰:"唐正衙日见群臣,百官皆在,谓之‘常参’;唤仗入ト,百官亦随以入,则唐制天子未尝不日见百官也。 其后不御正衙,紫宸所见惟大臣及内诸司。 百官俟朝於正衙者,传闻不坐即退,则百官无复见天子矣。 敬宗再举入ト礼之后,百官复存朔望两朝,至五代又废。 故后唐明宗始诏群臣,每五日一随宰相入见,谓之‘起居’。 时李琪为中丞,以为非礼,请复朔望入ト之礼。 明宗曰:‘五日起居,吾思见群臣,不可罢,朔望入ト可复。 ’遂以五日群臣一入见中兴便殿,为起居;朔望天子一出御文明前殿,为入ト,讫於宋朝不改。 元丰官制行,始诏侍从官而上,日朝垂拱,谓之‘常参官’;百司朝官以上,每五日一朝紫宸,为‘六参官’;在京朝官以上,朔望一朝紫宸,为‘朔参官’。 遂为定制。"

宋朝因唐与五代之制,文武官每日赴文明殿正衙常参,宰相一人押班。

五日起居即崇德、长春二殿,中书、门下为班首。

其长春殿常朝,则内侍省都知、押班,率内供奉官以下并寄班等先起居;次客省、ト门使以下,次三班使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等子弟充供奉官、侍禁、殿直,有旨令预内朝起居者",次内殿当直诸班"殿前指挥使、左右班都虞侯以下、内殿直、散直、散指挥、散都头、金枪班等",次长入候、东西班殿侍,次御前忠佐,次殿前都指挥使率军校至副指挥使,次驸马都尉"任刺史以上者缀本班",次诸王府僚,次殿前司诸军使、都头,次皇亲将军以下至殿直,次行门指挥使率行门起居"以上并内侍赞谒"。

如传宣前殿不坐,即宰相与枢密使、文明殿学士、三司使、翰林枢密直学士、中书舍人、三司副使、知起居注、皇城内监库藏朝官、诸司使副、内殿崇班、供奉官、侍禁、殿直、翰林医官、待诏等同班入"中书舍人,干德后始令赴内朝。 三司判官,太平兴国前赴内殿,其后罢之,止随百官五日起居。 中书舍人、知起居注遇五日起居之时,亦各赴外朝";次亲王,次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率军校至副指挥使,次使相,次节度使,次统军,次两使留后、观察使,次防御、团练使、刺史、次侍卫马军步军使、都头,起居毕,见、谢班入。

如御崇德殿,即枢密使以下先就班,俟升坐"诸司使副以下至殿直,分东西对立,余皆北向。 长春殿皆北向",宰相、参知政事最后入"以上并ト门赞谒"。

曰止,再拜,朔望及三日假,即枢密使以下皆舞蹈,国初,近侍执事之臣,皆赴晚朝,后罢之。

凡早朝:宰相、枢密、宣徽使起居毕,同升殿问圣体。

宰相奏事,枢密、宣徽使退候。

宰相对毕,枢密使复入奏事。

次三司、开封府、审刑院"遇百官起居,即枢密、宣徽使侍立,俟左右巡使出即退。 其崇德殿三司使,文明枢密直学士、内客省使仍侍立。 旧三司使奏事,副使、判官同对。 其后止副使司之。 大中祥符九年诏,自今有大事,许判官司上之"及群臣以次升殿"自两省以上领务京师者有公事,许即请对。 自余受使出入要切者,欲面议奏事,则先听进止"。

其见、谢、辞官,以次入於庭"出使闲慢及未升朝官,或止拜於殿门外,自秘书监、上将军、观察使、内客省使以上得拜殿前阶上,及升殿止拜御座前,余皆庭中也"。

凡见者先之,谢次之,辞又次之"其班次:先宰相,次亲王,次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次内职内臣,次使、三司、学士、两省、御史台、文武班、节使以下,次将军校,次杂班"。

惟宰相、亲王、使相赴崇德殿,即宣徽使通唤,余皆侧立候通,再拜,舞蹈。

致辞,即不舞蹈。

见,即将相升殿问圣体,其赐分物酒食及收进奉物,皆舞蹈称谢"凡收进奉物皆入谢"。

幕职、州县官谢、辞,即判铨官引对,兼於殿门外宣辞戒励。

凡国有大庆瑞、出师胜捷,枢密使率内职军校入贺致,ト门使宣答。

讫,当侍立者升殿,次百官入。

宰相致词,宣徽使宣答。

赐酒,即预坐官后入。

作乐,送酒,如曲宴之仪。

凡视朝,退进食讫,易服,御崇政殿或承明殿,先群臣告谢"自谏、舍、知、杂、御史以上及带三司、馆、王府僚属,历官、医官、刺史以上,上将军并发运使、转运使并许焉自非宣制并捧官告敕叙谢,其贵近者或赐坐赐茶,余或改章服,即谢讫易服,又告谢再拜"。

次军头引见司奏事於殿陛下,次三班、审官院、流内铨、刑部及诸司引见官吏"后诏审官院引对京朝官奏课不得过三人,差遣不得过五人,三使部选人差遣各不得过十人"。

如假日起居辞见毕,即移御坐,临轩视事。

既退,复有群司奏事,或阅器物之式者。

谓之后殿再坐。

御赐宴之仪。

宋朝常以春秋之季仲月及诞圣节,择日大宴群臣於广德殿,有司预於殿庭设山楼排场,为群仙队仗,六著进贡九龙五凤之状。

司天鸡唱楼於侧,殿上陈锦绣帷,垂香球,设银香炉於楹内,藉以文茵,御设茶酒器於殿东北楹间,群官於殿下幕屋,分设宰相、使相、三师、三公、参知政事、东宫三师、仆射、学士大夫、中丞、三少、尚书、常侍、宾客、太常、宗正、卿、丞、郎、给事、谏、舍、节度两使、留后、观察、防御、团练、刺史、上将军、统军、厢都指挥使坐於殿上,文武四品以上知杂、御史、郎中、郎将、禁军都虞候坐於朵殿,余升朝官、诸军副都头以上诸蕃进奉使、诸道进奉军将以上,分坐於两廊,宰相、使相坐以绣"曲宴行幸用几",参知政事以下用二蒲花球"曲宴枢密副使并同",军都指挥以上用一蒲。

自朵楼而下,皆绯张毡条席。

殿下器,上以金,余以银。

其日,枢密使以下先起居,讫,当侍立者升殿,宰相率百官入宣徽门,通唤,致词,讫,宰相升殿进酒,各就坐,酒九行"曲宴酒七行,或至五行"每上举酒,群臣立侍,次宰相,次百官举酒,或传旨命,即皆笏,起,饮,再拜"曲宴多令不拜"。

或上寿朝会,止令满酌,不劝,中饮,更衣赐花有差。

宴讫,舞蹈拜谢而出。

其郊祀、籍田,礼毕,皆设大宴。

上元观灯,设灯山、灵台、音乐、百戏於明德门前。

召三公、仆射、尚书、丞郎、东宫三师、三少、宾客、太常、宗正卿、大两省、御史大夫、中丞、知杂、御史。

中元、下元,升东华门,唯近臣预焉。

苑囿池御及观稼、校猎、游幸所至,但宴从官。

太平兴国以后,大宴於大明殿。

亲王、枢密使副、宣徽、三司使、驸马、都尉皆侍立。

军校自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立庭。

其宴契丹使,亦於崇政殿。

但近臣及刺史、郎中而上预焉。

巡幸还京,亦设大宴於崇德殿。

雍熙三年后,常以暮春召近臣赏花钓鱼於苑中,三馆之职皆预。

中书、枢密院、节度使出使赴镇,宰相还朝,咸赐宴於外苑,以亲王或枢密、宣徽使主其席"掌兵观察以上有特赐者,皆开封府乐营支应,又别赐酒果细食饼饵"。

中书、枢密院、节度使见、辞日,长春殿赐酒五行,见仍设食,当直翰林学士以上、皇亲、观察以上预坐"太祖、太宗朝,藩镇沿五代旧制,时或来朝,自后非诏命不得擅离治所"。

牧伯入觐及被召、使回,客省赍签赐酒食。

节度使十日、留后七日,观察使五日。

代还,节度使五日,留后三日,观察使一日,防御使、团练使、刺史并赐生料。

节度使以私故到阙下,及步军都虞候以上出使回者,亦赐酒食、熟羊。

群官出使回朝,见日,面赐酒食"中书、枢密、宣徽使伴;三司使、学士、东宫三师、仆射、刺史大夫、节度使、内客省使并宣徽使伴;两省五品已上、待制、中丞、三司副使、东宫三少、尚书丞郎、卿监、上将军、统军、留后、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宣庆、宣政昭宣使并客省使伴;少卿监、大诸将军司使以下任发运转运提点刑狱、知州通、通判、县令、都监、巡检回者朝见,并通事舍人伴;客省、引进、四方馆、ト门使并本厅就食也"。

群臣称贺,赐衣;奉尉,并特赐茶酒,或赐食。

外任遣人进奉,亦赐酒食,或生料。

十一月一日后尽正月,每五日起居,百官皆赐茶酒,诸军小校三日一赐,冬正、二社、重阳、寒食,枢宰近臣、禁军大校或赐宴其第及府署中,率以为常。

淳化四年,令京官兼馆职者,并预大宴。

先是辅臣宴集於尚书省或都亭驿,诞圣节斋会则就相国寺。

大中祥符间,上以佛舍中烹饪优笑,有亏恭洁,乃令内侍臣度馆宇显敞者易之,遂以南衙为锡庆院,以备宴令焉。

太祖皇帝建隆二年春正月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服衮冕,设宫悬,仗卫如仪。

仗退,群臣诣皇太后宫门奉贺。

上常服,御广德殿,群臣上寿,用教坊乐。

宋承前代之制,以元日、五月朔、冬至行大朝会之礼。

太祖建隆元年五月朔,有司请受朝,时司天上言日当食,故罢。

是年十一月冬至,上亲征扬州,不受朝,宰臣率百官诣行宫拜表称贺。

至二年正月朔,始行其礼。

自是凡正、冬及五月朔,皆太常礼院奏请,其无事而罢会者下敕,但云"不御殿"。

至日,宰臣文武百官诣ト门拜表称贺,五月朔,亦无拜表之礼。

宋因唐开元之制,每正、冬不受朝,及邦国大庆瑞、奉上尊号,则宰相率文武群臣并诸军校、蕃夷酋长、道、释、耆老等诣东上ト门拜表,进表官跪授表於宰相,宰相又跪授ト门使,乃以奉御。

凡有答诏,亦拜受於ト门,获可,奏者奉表称谢。

其正、至,枢密使率内职廷臣拜表於长春殿门外,亦ト门使受之。

西京留守拜表仪制,留守百官五日一上表起居,质明,并集长寿寺之班,置表於案,再拜以遣。

其春秋赐及国大庆瑞并同之。

御殿仪仗及宫中导从之制。

御殿仪仗者,本充庭之制,唐礼:殿庭、屯门,皆列诸卫黄麾大仗。

宋朝太祖增创错绣诸旗并幡氅等,著於《通礼》,正、至、正月一日,御正殿则陈之。

青龙、白虎旗各一人,分左右。

五岳旗五,在左;五星旗五,在右。

五方龙旗二十五,在左;五方凤旗二十五,在右。

红门神旗二十八,分左右。

朱雀、元武旗各一,分左右。

皂纛十二,分左右"以上金吾"。

天一、泰一旗各一,分左右。

摄提旗二,分左右。

五神旗五"木、火在左,金、水、土在右",北斗旗一,在左。

二十八宿旗各一"角宿至璧宿,在左;奎宿至轸宿,在右",风、伯雨师旗各一,分左右。

白泽、驯象、仙鹿、玉兔、驯犀、金鹦鹉、瑞麦、孔雀、野马、牦牛旗各二,分左右。

日月合璧旗一,在左,五星连珠旗一,在右。

雷公、电母旗各一,分左右。

军分旗六,分左右。

黄鹿、飞麟、兕、驺牙、白狼、苍乌、辟邪、纲子、貔旗各二,分左右。

信幡二十二,分左右。

传教、告止幡各十二,分左右。

黄麾二,分左右"以上兵部"。

日旗、月旗各一,分左右。

君王万岁旗一,在左;天下太平旗一,在右。

狮子旗二,分左右。

金鸾、金凤旗各一,分左右。

五方龙旗各一"青、赤在左,黄、白、黑在右。 以上龙犀",龙君、虎君旗五,分左右。

赤豹、黄熊旗各五,分左右。

小黄龙旗一,在左;天马旗一,在右。

吏兵、力士旗各五,分左右。

天王旗四,分左右。

太岁旗十二,分左右。

天马旗六,分左右。

排阑旗六十,分左右。

左右幡氅各五行,行七十五。

大黄龙旗二,分左右。

大神旗六,分左右"以上六军"。

宫中导从之制,唐以前无闻焉。

五代汉干中,始置主辇十六人。

捧足一人,

掌扇四人,持踏床一人,并服文绫袍,银叶弓脚头。

尚宫一人,宝省一人,高鬓、紫衣。

书省二人。

紫衣、弓脚幞头。

新妇二人,高鬓、青袍。

大将二人,紫衣、弓脚幞头。

童子执红丝拂二人,高鬟髻、青衣。

执犀盘二人,带头、黄衫。

执翟尾二人,带头、黄衫。

鸡冠二人,紫衣,执香炉香盘。

八分左右以次奉引。

宋太平兴国初,增主辇二十四人,改服高脚幞头,辇头一人,衣紫绣袍,持金涂银杖以督领之。

捧真珠、七宝、翠毛华树二人,衣绯袍;捧金宝山二人,衣绿绣袍;捧龙脑二人,衣绯销金袍,并高脚幞头。

执拂翟四人,头、衣黄绣袍。

旧衣绫袍、紫衣者,悉易以销金及绣。

复增司簿一人,内省一人,司仪一人,司给一人,皆分左右前导,凡一十七行。

每冬、正脚殿,祀郊庙,步辇出入至长春殿即用之。

其乘辇,则屈右足、垂左足而凭几,盖唐制也。

真宗时,又加四面内官周卫。

八月朔,上御崇元殿行入ト仪。

置待制、候对官,赐廊下食。

入ト唐制起於天宝,明皇以无为守成,诏宴朝唤仗,百官从容至ト门入。

盖唐前含元殿非正、至大朝会不御,次宣政殿谓之正衙,每坐朝必立仗於正衙,或御紫宸殿,即唤正衙仗自宣政殿两门入,是谓东西上ト门,故谓之入ト,其后遂为常朝之仪。

自五代以来,既废正衙立仗,而入ト亦希阔不讲,至是复行之。

然御前殿,非唐旧制矣。

崇元殿即大庆殿前殿也。

待制、候对者,亦唐制也。

每正衙置待制官两员,正衙退后,又令六品以下官於延英候对,皆所以备顾问。

其后每入ト,即有待制,次对官。

后唐天成中废,至是复行之。

廊下食起唐贞观,其后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

唐末浸废,但於入ト起居日赐食,今循其制。

三年三月,诏内殿起居日,令百官以次转对,限三人为定,其封章於ト门通进,复鞠躬自奏,宣徽使承旨宣答,拜舞而出。

干德三年,冬至,受朝贺於文明殿,皆服通天冠、绛纱袍,设宫悬,仗卫如元会。

四年,冬至,朝元殿受朝毕,常服御大明殿,群臣上寿,始用雅乐登歌、二舞,群臣酒五行而罢。

每行酒,太官令奏巡周馈食,称食遍。

六年九月,始以旬假日御讲武殿,近臣但赴早参"宰相以下皆具靴笏,诸司使以下悉系鞋"。

其节假及太祠,并如令式处分。

开宝九年,旬休日不视事。

太宗即位,旬休日复视事讲武殿。

其后又诏:

"自今内外百司,除旧制给假外,每月旬假、上巳、社、重午、重阳并休务一日。 三司、开封府事关急速,不在此限。 遇初寒、盛暑、大雨、雷、雪,当议放朝。"

太宗淳化三年正月朔,服衮冕,御朝元殿受朝贺,礼毕,改通天冠、绛纱袍升座,受群臣等上寿。

帝即位以来,每朝贺毕,退御大明殿,常服上寿,奏教坊乐。

至是始命有司约《开元礼》,定上寿仪,皆以法服行礼,设宫悬万舞,酒三行而罢,复旧制也。

又取嗣位以来祥瑞,作《祥麟》、《丹凤》、《白龟》、《河清》、《瑞麦》五曲用之。

是岁,令有司复举十五条:一,朝堂行私礼;二,跪拜;三,待漏行立失序;四,谈笑喧讠华;五,入正衙门执笏不端;六,行立迟缓;七,至班列行立不正;八,趋拜失仪;九,言语微喧;十,穿班仗;十一,ト门不即就班;十二,无故离位;十三,廊下食、行坐失仪,语喧;十四,不从正衙门出入;十五,非公事入中书。

犯者罚一月俸;有司振举,拒不伏者,录奏乞行贬降。

其后每罚减半。

仁宗天圣四年,帝诏辅臣曰:"朕欲元日率百官先上太后寿,然后御王安殿,可令礼院草具其仪。"

太后曰:"岂可为吾故后元会礼哉?"宰相王曾因言"陛下以孝奉母仪,太后以谦全国体,请如太后命。"

不听,诏中书门下具仪注。

五月壬寅朔,晓漏未尽三刻,百官常服与契丹使班会庆殿。

内侍请皇太后出殿后幄,鸣鞭,升座。

又自殿后皇帝幄赞引。

皇帝服靴袍,於帘内皇太后北向褥位再拜,跪称:"臣名言:元正启祚,万物惟新。 伏惟尊号皇太后陛下,膺时纳,与天同休。"

内常侍承旨答曰:"履新之,与皇帝同之。"

帝再拜,诣皇太后御座稍东。

内给事酌御酒盏授内谒者监进,皇帝执盏盘前跪进讫,以盘兴,内谒者监承接之;皇帝就褥位,跪奏曰:"臣名稽首言:元正令节,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

再拜,内常侍宣答曰:"恭举皇帝寿酒。"

皇帝再拜,执盘侍立,教坊乐止,皇帝受虚盏还幄。

通事舍人引百官横行,典仪赞再拜、舞蹈、起居。

太尉升自西阶,称贺帘外,降,还位,皆再拜、舞蹈。

侍中承旨曰:"有制。"

皆再拜,宣曰:"履新之吉,与公等同之。"

皆再拜、舞蹈。

ト门使帘外奏:

"宰臣某以下进寿酒。"

皆再拜。

太尉升自东阶,翰林使酌御酒盏授太尉,执盏盘跪进帘外,内谒者监跪接以进,太尉跪奏曰:"元正令节,臣等不胜庆忭,谨上千万岁寿。"

降,还位,皆再拜。

宣徽使承旨曰:"举公等觞。"

皆再拜,分班序立。

太尉升,立帘外,乐止。

内谒者监出帘授虚盏。

太尉降阶,横行,皆再拜、舞蹈。

宣徽使承旨宣群臣升殿,再拜,乃升,及东西厢坐,酒三行,侍中奏礼毕退。

枢密使已下迎乘舆於长春殿,起止称贺。

百官就朝堂易朝服,班天安殿朝贺,皇帝衮冕受朝。

礼官、通事舍人引中书令、门下侍郎各於案取所奏文,诣褥位,脱剑舄,以次升,分东西立。

诸方镇表、祥瑞案并先置殿门外,左右令史绛衣对举,给事押祥瑞,中书侍郎押表案入,分诣东西阶下对立。

既贺,更服承天冠、绛纱袍,称觞上寿。

止举四爵。

乘舆还内,恭谢太后如常礼。

英宗治平四年,诏御史台,每遇起居日,令百僚转对。

御史台请依ト门仪制,谕两省及文班秩高者二员,於百官起居日转对。

若两省官有充学士待制,则缀枢密班起居,内朝臣僚不与。

诏从之。

又诏遇转对日,增二员。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