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卷第九.王右丞.韦苏州.孟浩然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卷第九.王右丞.韦苏州.孟浩然 胡仔

王右丞

《复斋漫录》云:"《送元二安西》绝句云:‘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伯时取以为画,谓之《阳关图》。 予尝以为失。 按《汉书》:‘阳关去长安二千五百里。 ’唐人送客,西出都门三十里,特是渭城耳。 今有渭城馆在焉。 据其所画,当谓之《渭城图》可也。 东坡《题阳关图诗》:‘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 ’昔承其失耳。 山谷题此图云:‘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然则详味山谷诗意,谓之《渭城图》宜矣。"

苕溪渔隐曰:"右丞此绝句,近世人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用诗中语也。 旧本《兰畹集》载寇莱公《阳关引》,其语豪壮,送别之曲,当为第一。 亦以此绝句填入。 词云:‘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 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 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 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 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 (“彻"原作"辙",今据宋本、徐钞本校改。

)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东坡取《兰畹集》,亦载此词,非也。”

(此句原作"不载此词何也",今据宋本、徐钞本校改。

)

苕溪渔隐曰:"摩诘《山中送别诗》云:‘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盖用《楚词》:‘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善用事也。 余旧见一小诗,不知谁人作,云:‘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吹尽,(“柳"原作"杨",今据宋本、徐钞本校改。

)借问行人归不归?’古乐府有《折杨柳》云:‘曲成攀折处,惟言久别离。

’又云:‘攀折思为赠,心期别路长。

’又云:‘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皆言折柳以寄相思之意,不言其归。

则前诗用事,为未尽善也。

李贺《致酒行》云:‘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亦与古乐府同意。”

苕溪渔隐曰:"‘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每哦此句,令人坐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

秦太虚云:"余为汝南学官时,得疾卧,直舍高符仲携《辋川图》视予,曰:‘阅此,可以愈疾。 ’予本江海人,得图甚喜,即使二儿从旁引之,阅于枕上,恍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度华子冈,经孟城坳,憩辋口庄,泊文杏馆,上斤竹岭,并木兰柴,绝茱萸沜,蹑槐陌,窥鹿柴,返于南北坨,航欹湖,戏柳浪,濯栾家濑,酌金屑泉,过白石滩,停竹里馆,转辛夷坞,抵漆园;幅巾杖屦,棋奕茗饮,或赋诗自娱,忘其身之匏系于汝南也。 数日疾良愈。"

苕溪渔隐曰:"唐自四月一日,寝庙荐樱桃后,颁赐百官,各有差。 摩诘诗:‘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 ’退之诗:‘香随翠笼擎初重,色映银盘泻未停。 ’二诗语意相似。 摩诘诗浑成,胜退之诗。 樱桃初无香,退之言香,亦是语病。"

苕溪渔隐曰:"予旧见邮亭壁间题云:‘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 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亦有佳思,不知何人诗。 后读《王维集》,乃王缙《别辋川别业诗》,附在集中。"

山谷老人曰:"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摩诘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故知此老胸次,有泉石膏肓之疾。"

(宋刊本无此条。

)

韦苏州

《复斋漫录》云:"‘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 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渐寒。 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 ’《陪王郎中寻孔征君诗》也。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照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也。 二篇皆佳作,而韦集逸去。 家有顾陶所编《唐诗》有之,故附于此。"

白乐天云:"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其五言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 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贵之。"

《金石录》云:"《石鼓文》,世传周宣王刻石,史籀书。 欧阳文忠公以谓今世所有汉桓、灵时碑,往往而在,距今未及千载,大书深刻,而磨灭者十有八九。 自宣王时,至今实千有九百余年。 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以此为可疑。 余观秦以前碑刻,如此鼓及《诅楚文》泰山秦篆,皆粗石,如今世以为碓臼者。 石性既坚顽难坏,又不堪他用,故能存至今。 汉以后碑碣,石虽精好,然易剥缺,又往往为人取作柱础之类。 盖古人用意深远,事事有理,类如此。 况此文字画奇古,决非周以后人所能到。 文忠公亦谓非史籀不能作。 此论是也。"

苕溪渔隐曰:"韦苏州《石鼓歌》云:‘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 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退之《石鼓歌》云:‘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一作“譔"。

刻留山阿。

’退之初不指言史籀所作,永叔《集古录》云:‘至于字画,亦非史籀不能作。

’此盖原苏州之歌而云尔。

苏长公《凤翔八观古鼓诗》云:‘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史籀变蝌蚪。

’亦原于苏州也。

黄太史云:‘石鼓文笔法如珪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

熟观此书,可得正书行草法,非老夫臆说,盖王右军亦云尔。

’”

《东皋杂录》云:"唐开元四年,偃师人耕地,得古铜盘篆文,云:‘右林左泉,后冈前道。 万世之宁,兹焉是宝。 ’考《图经》,比干墓也。"

苕溪渔隐曰:"《兰亭续帖》、《赐书堂帖》,皆有此篆文。 余深爱其奇古,谛玩无斁。"

苕溪渔隐曰:"余观《诅楚文》,茫然初不知其颠末。 及读《集古录》、《金石录跋尾》、苏长公诗,然后知之。 《集古录》云:‘秦祀巫咸神文,今流俗谓之《诅楚文》。 其言首述秦穆公与楚成王事,遂及楚王熊相之罪。 ’按司马迁《史记·世家》,自成王以后,王名有熊良夫、熊适、熊槐、熊元,而无熊相。 据文言穆公与成王盟好,而后云倍十八世之诅盟。 今以《世家》考之,自成王十八世为顷襄王。 而顷襄王名横,不名熊相。 又以《秦本纪》与《世家》参较:自楚平王娶妇于秦昭王时,吴伐楚,而秦救之。 其后历楚惠、简、声、悼、肃五王,皆寂不与秦相接。 而宣王熊良夫时,秦始侵楚,至怀王槐、顷王横,当秦惠文王及昭襄王时,秦、楚屡相攻伐。 则此文所载,非怀王则顷襄王也。 而名皆不同。 又以十八世数之,则当是顷襄王。 然熊相之名,理不宜谬。 《史记》或失之尔,疑‘相’传写为‘横’也。 苏长公云:‘《诅楚文碑》,获于凤翔开元寺土下,今在太守便厅。 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观下,今墓在开元寺之东南数十步,则寺岂非祈年观之故基邪?’诗云:‘峥嵘开元寺,仿佛祈年观。 旧筑扫成空,石碑埋不烂。 诅书虽可读,字法嗟久换。 词云秦嗣王,敢使祝用瓒:先君穆公世,与楚约相捍。 质之于巫咸,万叶期不叛。 今其后嗣王,乃敢谋多难。 刳胎杀无罪,亲族遭圉绊。 计其所称诉,何啻桀纣乱。 吾闻古秦俗:面诈背不汗。 岂惟公子卬,社鬼亦遭谩。 辽哉千岁后,发此一笑粲。 ’《金石录》云:‘秦《诅楚文》,余所藏,凡有三本:其一祀巫咸,旧在凤翔府廨,今归御府,此本是也。 其一祀大沈,久湫藏于南京蔡氏。 其一祀亚驼,藏于洛阳列氏。 (“列"宋本作"刘"。

)秦以前遗迹,见于今者绝少。

此文皆出于近世,而刻画完好,文词字札,奇古可喜。

元祐间,张芸叟侍郎、黄鲁直学士,皆以今文训释之,然小有异同。

’”

司空图曰:"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醋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盐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 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渟蓄渊雅,皆在其间矣。 然直叛所得,以格自奇,前辈诸集,亦不专工于此,矧其下者邪?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道学哉?贾阆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寒涩,无可置才,而亦为体之不备也。"

苕溪渔隐曰:"东坡云:‘司空图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 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 ’此语与前语不同,盖东坡润色之,其语遂简而当也。"

苕溪渔隐曰:"韩子苍云:‘韦苏州少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纵不羁。 ’余因记《唐宋遗史》云:‘韦应物赴大司马杜鸿渐宴,醉宿驿亭,醒见二佳人在侧,惊问之。 对曰:郎中席上与司空诗,因令二乐妓侍寝。 问记得诗否。 一妓强记,乃诵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恼乱苏州刺史肠。 ’观此,则应物豪纵不羁之性,暮年犹在也。 子苍又云:‘余观苏州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扫地焚香而坐。 ’此是《韦集》后王钦臣所作序,载《国史补》之语,但恐溢美耳。"

许彦周《诗话》云:"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如东坡《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此八字,还许人再道否?"孟浩然

苕溪渔隐曰:"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浩然云:‘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 ’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 若非此二字,亦乌得而为佳句哉?如《六一居士诗话》云:‘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 陈公因与数客论,各以一字补之。 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莫能定。 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 陈公叹服。 余谓陈公所补数字不工,而老杜一过字为工也。 ’又如《钟山语录》云:‘暝色赴春愁。 下得赴字最好,若下起字,便是小儿语也。 无人觉来往。 下得觉字大好。 足见吟诗,要一两字工夫。 ’观此,则知余之所论,非凿空而言也。"

《复斋漫录》云:"颜之推《家训》云:‘《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荠。 ’故戴嵩诗:‘长安树如荠。 ’有人《咏树诗》:‘遥望长安荠。 ’此耳学之过也。 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山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乃知孟真得嵩意。"

苕溪渔隐曰:"浩然《夜归鹿门寺歌》云:‘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不若岑参《巴南舟中即事诗》云:‘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渡喧。 ’岑诗语简而意尽,优于孟也。"

许彦周《诗话》云:"岑参诗,亦自成一家。 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

皮日休云:"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 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 先生之道,遇景入韵,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平大之风,若公输氏当巧而不用者也。 北齐美萧悫(“悫"原误"懿",今据《北齐书·文苑传》改。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先生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乐府美王融‘残日霁沙屿,清风动高泉。

’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谢脁之诗句精者:‘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称是者众,不可悉数。

呜呼,先生之道,复何言邪!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

为士之道,亦已至矣。

先生,襄阳人也。

日休,襄阳人,既慕其名,睹其貌,盖思文王则嗜昌歜,思仲尼则师有若:吾于先生见之矣。”

苕溪渔隐曰:"‘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此以为谢脁诗。 《东观余论》以为何逊诗。 东观见《何逊集》而云之;则日休以为谢脁诗,恐误也。"

许彦周《诗话》云:"六朝人之诗,不可不熟读。 如‘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锻炼至此,自唐以来,无人能及者。 退之云:‘齐梁及隋陈,众作等蝉噪。 ’此语,吾不敢讥,亦不敢从。"

苕溪渔隐曰:"山谷《题浩然画像诗》,平生出处事迹,悉能道尽,乃诗中传也。 其诗云:‘先生少也隐鹿门,爽气洗尽尘埃昏。 赋诗真可凌鲍谢,短褐岂愧公卿尊。 故人私邀伴禁直,诵诗不顾龙鳞逆。 风云感会虽有时,顾此定知毋枉尺。 襄江渺渺泛清流,梅残腊月年年愁。 先生一往今几秋,往来谁复钓槎头。 ’"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