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八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八 王溥

原闕今照四库全书本增补郊议元宗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辛酉。

文武百官吏部尚书裴漼等。

上请封东岳曰。

臣闻道协干坤。

圣人之元德。

功存礼乐。

王者之能事。

故旁征前载。

博考鸿名。

躬歷数之期。

遇天人之应。

莫不发号施令。

升中合符。

泽浸黎元。

以茂声实者矣。

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

握符提象。

出震乘图。

英威迈於百王。

至德加於四海。

梯航接武。

毕尽戎夷之献。

耕凿终欢。

不知尧舜之力。

恶除氛沴。

增日月之光辉。

庆袭休荣。

杂烟云之气色。

灵物绍至。

休祥沓委。

江茅將鄗黍均芳。

双觡与一茎齐烈。

固可以稽典训。

设坛场。

悉符瑞之美。

答神祇之貺。

谦而不发。

虽在於圣心。

理则难辞。

孰违於天意。

臣幸遭昌运\。

谬齿周行。

咸申就日之诚\。

愿睹封峦之庆。

无任勤恳之至。

谨於朝堂奉表陈情以闻。

帝手詔报曰。

自中朝有故。

国步艰难。

天祚我唐。

大命集於圣真皇帝。

朕承奉丕业。

十有余年。

德未加於百姓。

化未覃於四海。

將何以擬洪烈於先帝。

报成功於上元。

至若尧舜禹汤之茂躅。

轩后周文之懿范。

非朕之能逮也。

其有日月之瑞。

风云之祥。

则宗庙社稷之余庆也。

地平天成。

人和岁稔。

则群公卿士之任职也。

抚躬內省。

朕何有焉。

难违兆庶之情。

未议封崇之礼。

甲子。

侍中臣干曜。

中书令臣说等奏。

臣闻自古受天命。

居大宝者。

必登崇高之邱。

行封禪之事。

所以展诚\敬。

报神祇。

三五迄今。

未之闕也。

是以高宗因文武之业。

盛岱亭之礼。

方册所记。

虞夏同风。

圣移三朝。

年经五纪。

封崇之典。

缺而未修。

山川望幸。

属在今日。

陛下靖多难。

尊先朝。

天所启也。

承大统。

临万邦。

天所命也。

焉可不涉东岱。

禪云亭。

报上元之灵恩。

绍高宗之洪烈。

则天地之意。

宗庙之心。

將何以克厌哉。

且陛下即位以来。

十有四载。

创九庙。

礼三郊。

大舜之孝敬也。

敦九族。

友兄弟。

文王之慈惠也。

卑宫室。

菲饮食。

夏禹之恭俭也。

道稽古。

德日新。

帝尧之文思也。

怜黔首。

惠苍生。

成汤之深仁也。

化元漠。

风太和。

轩皇之至理也。

至於日月星辰。

山河草木。

羽毛鳞介。

穷祥极瑞。

盖以荐至而为常。

眾多而不录。

正以地平天成。

人和岁稔。

可以报於神明矣。

鸿生硕儒。

上章奏而请封禪者。

前后千百。

圣情撝挹。

天鉴未回。

臣等仰考神心。

傍採眾望。

封峦展礼。

时不可抑。

陛下纵不欲以成功告天。

岂不可以天休报德。

臣等昧死上请以闻。

帝手詔报曰。

夫登封之礼。

告禪之仪。

盖圣人之能事。

明王之盛业也。

朕以眇身。

託王公之上。

夙夜祗惧。

恐不克胜。

幸赖群公。

以保宗社。

至於休征符瑞。

皆先帝遗庆。

朕何赖焉。

岂可以礼百神。

覲群后。

备岱亭之礼。

展封祀之仪者哉。

虽诚\请是违。

而宿心未暇。

臣干曜说等又上言曰。

臣等考天人之际。

稽亿兆之情。

以为治定功成。

登封告禪。

鸿名盛则。

属在圣明陛下让德冲深。

未允群议。

神祇闕望。

臣等惧焉。

且今四海和平。

百蛮率职。

莫不含道德之甘实。

咀仁义之馨香。

是以上帝聿怀。

名山望幸。

珍符荐至。

年谷屡登。

开辟以来。

未之有也。

臣闻自古受命而封禪者。

七十二君。

安有殊风绝业。

足以方今也。

然犹躡梁父。

登泰山。

飞英声。

腾茂实。

而陛下功德之美。

符瑞之富。

固以孕虞夏含殷周矣。

有何退让逡巡於大礼哉。

夫昭报天地。

至敬也。

严配祖宗。

大孝也。

厚福苍生。

博惠也。

登封纪号。

丕业也。

陛下安可以闕哉。

况天地之符彰矣。

祖考之灵著矣。

苍生之望勤矣。

礼乐之文备矣。

陛下安可以辞哉。

故臣等愿因神祇之协赞。

顺华夏之恳诚\。

早稽旧章。

特垂新詔。

庶几仲夏乘农之隙。

以展巡狩朝覲之仪。

则天下幸甚。

臣等昧死重请以闻。

帝又詔报曰。

夫治定然后制礼。

功成然后作乐。

朕承奉宗庙。

恐不克胜。

未能使四海乂安。

此礼未定也。

未能使百蛮效职。

此功未成也。

焉可以扬景化。

告成功。

虽欲答於神祇。

终候安於兆庶。

再省诚\恳。

惻怵良深。

干曜说等又再上言曰。

臣闻圣人者。

与天地合德。

故珍符休命。

不可得而辞。

鸿名盛典。

不可得而让。

陛下功格上天。

泽流厚载。

三五之盛。

莫能比崇。

登封告成。

理协幽赞。

故符瑞毕臻。

天意也。

书轨大同。

人事也。

菽粟屡登。

和平也。

刑罚不用。

至理也。

今陛下稽天意以固辞。

违人事以久让。

是和平而不崇昭报。

至理而闕荐祖宗。

亿兆之情。

犹知不可。

况上帝临照。

神宗顾諟。

其可止乎。

愿纳王公卿士列岳搢绅之望。

回命有司。

速定大典。

臣等不胜恳切。

敢昧死再拜上请以闻。

时儒生墨客。

献赋颂者数百计。

帝不得已而从之。

丁卯下詔曰。

自古受命而王者。

曷尝不封泰山。

禪梁父。

答厚德。

告成功。

三代之前。

率由斯义。

自魏晋已降。

迄至周隋。

帝典闕而大道隱。

王纲弛而旧章缺。

千载寂寥。

封崇莫嗣。

物极而復。

天祚我唐。

文武二后。

膺图受籙。

洎於高宗。

重光累盛。

承至理。

登介邱。

怀百神。

震六合。

绍殷周之统。

接虞夏之风。

中宗宏懿鑠之休。

睿宗粹穆清之道。

巍巍荡荡。

无得而称者也。

朕昔戡多难。

稟略先朝。

虔奉慈旨。

嗣膺丕业。

是用创九庙以申孝敬。

礼二郊以展严禋。

宝菽粟於水火。

捐珠玉於山谷。

兢兢业业。

非敢追美前王。

日慎一日。

实以奉遵遗训。

至於巡狩大典。

封禪鸿名。

顾惟寡薄。

未遑时迈。

十四载於兹矣。

今百谷有年。

五材无眚。

刑罚不用。

礼义兴行。

和气氤氳。

淳风淡泊。

蛮夷戎狄。

殊方异类。

重译而至者。

日月於闕廷。

奇兽神禽。

甘露醴泉。

穷祥极瑞者。

朝夕於林?。

王公卿士。

罄迺诚\於中。

鸿生硕儒。

献其书於外。

莫不以神祇合契。

亿兆同心。

斯皆烈祖圣考。

垂裕余庆。

故朕得荷皇天之景佑。

赖祖宗之介福。

敢以眇身。

而顓其让。

是以敬承群议。

宏此大猷。

以光我高祖之丕图。

以绍我太宗之鸿业。

永言陟配。

祗感载深。

可以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

式遵故实。

有事泰山。

所司与公卿诸儒。

详择典礼。

预为备具。

勿广劳人。

务存节约。

以称朕意。

所缘封禪仪注。

兵马陪集。

並皆条奏。

布告遐邇。

册府元龟。

开元十二年。

四方治定。

岁屡丰稔。

群臣多言封禪。

中书令张说又固请。

乃下制以十三年有事泰山。

於是说与右散骑常侍徐坚。

太常少卿韦縚。

秘书少监康子元。

国子博士侯行果。

刊定仪注。

立圆台於山上。

广五丈。

高九尺。

土色各依其方。

又於圆台上起方坛。

广一丈二尺。

高九尺。

其坛台四面为一阶。

又积柴为燎坛於圆台之东南。

量地之宜。

柴高一丈二尺。

方一丈。

开上南出户六尺。

又为圆坛於山下。

三成十二阶。

如圜丘之制。

又积柴於坛南为燎坛。

如山上。

又为玉册。

玉匱。

石?。

皆如高宗之制。

元宗初以谓升中於崇山。

精义也。

不可諠譁。

欲使亚献已下。

皆行礼山下坛。

召礼官讲议。

学士贺知章等言。

昊天上帝。

君也。

五方精帝。

臣也。

陛下享君於上。

群臣祀臣於下。

可谓变礼之中。

然礼成於三亚终之献。

不可异也。

於是三献皆升山。

而五方帝及诸神。

皆祭山下坛。

元宗问前世何为秘玉牒。

知章曰。

玉牒以通意於天。

前代或祈长年希神仙。

旨尚微密。

故外莫知。

帝曰。

朕为民祈福。

无一秘请。

即出玉牒以示百寮。

乃祀昊天上帝于山上坛。

以高祖配。

祀五帝以下诸神于山下。

其祀礼皆如圜丘。

而卜日告天。

及庙社大驾所经。

及告至问百年朝覲。

皆如巡守之礼。

其登山也。

为大次于中道。

止休三刻而后升。

其已祭燔燎。

侍中前跪。

称具官臣某言请封玉册。

皇帝升自南陛。

北向立。

太尉进昊天上帝神座前。

跪取玉册。

置于案以进。

皇帝受玉册。

跪內之玉匱。

缠以金绳。

封以金泥。

侍中取受命宝跪以进。

皇帝取宝以印玉匱。

侍中受宝。

以授符宝郎。

太尉进皇帝。

跪捧玉匱授太尉。

太尉退。

復位。

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皇帝再拜。

退入于次。

太尉奉玉匱之案于石?南。

北向立。

执事者发石盖。

太尉奉玉匱。

跪藏于石?內。

执事者覆石盖。

检以石检。

缠以金绳。

封以石泥。

以玉宝遍印。

引降復位。

帅执事者以石距封固。

又以五色土圆封。

其配座玉牒。

封于金匱。

皆如封玉匱。

太尉奉金匱从降。

俱復位。

以金匱內太庙。

藏于高祖神尧皇帝之石室。

其禪于社首。

皆如方丘之礼。

唐书礼乐志。

上詔中书令张说。

右散骑常侍徐坚。

太常少卿韦縚。

秘书少监康子元。

国子博士侯行果等。

与礼官於集贤书院。

刊撰仪注。

元宗初以灵山好静。

不欲喧繁。

与宰臣及侍讲学士对议。

用山下封祀之仪。

於是张说谓徐坚韦縚等曰。

干封旧仪。

禪社首。

享皇地祇。

以先后配享。

王者父天而母地。

当今皇母位。

亦当往帝之母也。

子配母享。

亦有何嫌。

而以皇后配地祇。

非古之制也。

天鉴孔明。

福善如响。

干封之礼。

文德皇后配皇地祇。

天后为亚献。

越国太妃为终献。

宫闈接神。

有乖旧典。

上元不佑。

遂有天授易姓之事。

宗社中圮。

公族诛灭。

皆由此也。

景龙之季。

有事圜丘。

韦氏为亚献。

皆以妇人升坛。

执籩豆。

媟黷穹苍。

享祀不洁。

未及踰年。

国有內难。

终献皆受其咎。

掌座斋郎及女人执祭者。

多亦夭卒。

今主上尊天敬神。

事资革正。

斯礼以睿宗大圣贞皇帝配皇地祇。

侑神作主。

乃定议奏闻。

上从之。

旧礼。

郊祀既毕。

收取玉帛牲体。

置於柴上。

然后燔於燎坛之上。

其坛於神坛之左。

显庆中。

礼部尚书许敬宗等。

因修改旧礼。

乃奏曰。

谨案祭祀之礼。

周人尚臭。

祭天则燔柴。

祭地则瘞血。

宗庙则概萧灌鬯。

皆贵气臭。

同以降神。

礼经明白。

义释甚详。

委柴在祭神之初。

理无所惑。

是以三礼义宗等。

並云祭天以燔柴为始。

然后行正祭。

祭地以瘞血为先。

然后行正祭。

又礼论说太常贺循上言。

积柴旧在坛南燎。

祭天之牲用犊左胖。

汉仪用头。

今郊用胁之九?。

太宰令奉牲胁。

太祝令奉圭璧。

俱奠燎薪之上。

此即晋氏故事。

亦无祭天之文。

既云汉仪用牲头。

头非神俎之物。

且祭末俎皆升。

右胖之胁。

惟有三礼。

贺循既云用祭天之牲左胖。

復云今仪用胁九?。

足明燔柴所用。

与升俎不同。

是知自在祭初。

別燔牲体。

非於祭末。

烧神余饌。

此则晋氏以前。

仍遵古礼。

惟周魏以降。

妄为损益。

纳告庙之幣。

事毕瘞埋。

因改燔柴。

將为祭末。

事无典实。

礼闕降神。

又燔柴正祭。

牲玉皆別。

苍璧苍犊之流。

柴之所用。

四圭騂犊之属。

祀之所须。

故郊天之有四圭。

犹祀庙之有圭瓚。

是以周官典瑞。

文势相因。

並事毕收藏。

不在燔例。

而今新礼引用苍璧,不顾圭瓚。

遂亦俱燔。

义既有乖。

理难因袭。

又燔柴作乐。

俱以降神。

则处置之宜。

须相依准。

燔柴在左。

作乐在南。

求之礼情。

实为不类。

且礼论说积柴之处。

在神坛之南。

新礼以为坛左。

文无典故。

请改燔为祭。

始位乐悬之南。

外壝之內。

其阴祀瘞埋。

亦请准此。

制可之。

自是郊丘诸祀。

並先焚而后祭。

及元宗將作封禪之礼。

张说等参定仪注。

臣徐坚康子元等建议曰。

臣等谨案显庆年修礼官长孙无忌等。

奏改燔柴在祭前。

状称祭祀之礼。

必先降神。

周人尚臭。

祭天则燔柴者。

臣等案礼迎神之义。

乐六变则天神降。

八变则地祇出。

九变则鬼神可得而礼矣。

则降神以乐。

周礼正文。

非谓燔柴以降神也。

案尚臭之义。

不为燔之先后。

假如周人尚臭。

祭天则燔柴。

容或燔臭先以迎神。

然则殷人尚声。

祭天亦燔柴。

何声可燔。

先迎神乎。

又案显庆中。

无忌等奏称。

晋氏之前。

独遵古礼。

周魏以降。

妄为损益者。

今案郭璞晋南郊赋。

及注尔雅。

祭后方燔。

又案宋忠所论。

亦祭后方燔。

又检南齐北齐及梁郊祀。

亦饮福酒后方燔。

又检后周及隋郊祀。

亦先祭后燔。

据此即周遵后燔。

晋不先燎。

无忌之事。

义乃相乖。

又案周礼大宗伯职。

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

注云。

礼谓始告神时。

荐於神座也。

下文云。

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

皆有牲幣。

各如其器之色。

又礼器云。

有以少为贵者。

祭天特牲。

是知苍璧之与苍牲。

俱各奠之神座。

理节不惑。

又云。

四圭有邸以祀天。

旅上帝。

即明祀昊天上帝之时。

以旅五方上帝明矣。

其青圭赤璋白琥元璜。

自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

各於其方迎气所用。

自分別矣。

今案显庆所改新礼。

以苍璧与苍牲苍幣俱用先燔。

苍璧既已燔矣。

所以遂加四圭有邸。

奠之神座。

苍牲既已燔矣。

所以更加騂牲。

充其实俎。

混昊天於五帝。

同用四圭。

失特牲之明文。

加为二犊。

深乖礼意。

事乃无凭。

考功员外郎赵冬曦。

太学博士侯行果曰。

先焚者本以降神。

行之已久。

若从祭义。

后焚为定。

中书令张说执奏曰。

徐坚等所议燔柴前后。

议有不同。

据祭义及贞观显庆已后。

既先燔。

若欲正失礼。

求祭义。

请从贞观礼。

如且因循不改。

更请从显庆礼。

凡祭者本以心为主。

心至则通於天地。

达於神祇。

既有先燔后燎。

自可断於圣意。

所至则通於神明。

燔之先后。

臣等不敢裁定。

元宗令依后燔及先奠之仪。

是后太常卿寧王宪奏请郊坛时祭並依此。

先奠璧而后燎柴瘞埋。

制从之。

时又有四门助教施敬本驳奏旧封禪礼八条。

其略曰。

旧礼。

侍中跪取匜沃盥。

非礼也。

夫盥手洗爵。

人君將致洁而尊神。

故使小臣为之。

今侍中大臣也。

而盥沃於人君。

太祝小臣也。

乃詔祝於天神。

是接天神以小臣。

奉人君以大臣。

为非礼。

案周礼大宗伯曰。

郁人。

下士二人。

赞祼事则沃盥。

此职也。

汉承秦制。

无郁人之职。

故使近臣为之。

魏晋至今。

因而不改。

然则汉礼。

侍中行之则可矣。

今以侍中为之则非也。

汉侍中其始也微。

高帝时籍孺为之。

惠帝时閎孺为之。

留侯子辟疆。

年十五为之。

至后汉楼坚。

以议郎拜侍中邵闔自侍中迁步兵校尉。

其秩千石。

少府卿之属也。

少府卿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

侍中与少府卿班同。

魏代苏则为之。

旧侍中亲省起居。

故谓之执兽子。

吉茂见谓之曰。

仕进不止执兽子是言其为褻臣也。

今侍中名则古官。

人非昔任。

掌同燮理。

寄实盐梅。

非復汉魏执兽子之班。

异乎周礼郁人之职。

行舟不息。

坠剑方遥。

验刻而求。

可谓谬矣。

夫祝以传命。

通主人之意。

以荐於神明。

非贱职也。

故两君相见。

则卿为上摈。

况天人之际。

其肃恭之礼。

以两君为喻。

不亦大乎。

今太祝下士也。

非所以重命而尊神之义也。

然则周汉太祝。

是礼矣。

何者。

按周礼大宗伯曰。

太祝下大夫二人。

上士四人。

掌六祝之辞。

大宗伯为上卿。

今礼部尚书。

太常卿比也。

小宗伯中大夫。

今侍郎少卿比也。

太祝下大夫。

今郎中太常丞比也。

上士四人。

今员外郎太常博士比也。

故可以处天人之际。

致尊极之辞矣。

又汉太祝令。

秩六百石。

与太常博士同班。

梁太祝令与南台御史同班。

今太祝下士之卑。

而居下大夫之职。

斯又刻舟之论。

不异於前矣。

又曰。

旧礼。

謁者引太尉升坛。

亚献。

非礼也。

謁者已贱。

升坛已重。

是微者用之於古。

而大体实变於今也。

按汉官仪。

尚书御史台官属有謁者仆射一人。

秩六百石。

铜印青綬。

謁者三十五人。

以郎中满岁称给事。

未满岁称权謁者。

又案汉书百官公卿表。

光禄勋官属有郎中员外。

秩比二千石。

有謁者掌宾讚。

受事员七十人。

秩比六百石。

古之謁者秩异等。

今謁者班微。

以之从事。

可谓疏矣。

又曰。

旧礼。

尚书令奉玉牒。

今无其官。

请以中书令从事。

案汉武帝时。

张安世为尚书令。

游宴后宫。

从官以宦者一人出入。

帝命改为中书謁者令。

至成帝。

罢宦者用士人。

魏黄初改祕书置中书监令。

旧尚书并掌制誥。

既置中书官。

而制誥枢密皆掌焉。

则自魏以来。

中书是汉朝尚书之职。

今尚书玉牒。

是用汉礼。

其官既闕。

故可以中书令主之。

议奏。

元宗令张说徐坚。

召敬本与之对议详定。

说等奏曰。

敬本所议。

其中四条。

先已改定。

有不同者。

望临时量事改摄。

制从之。

十二年十一月丙戌。

至泰山。

去山趾五里西。

去社首山三里。

丁亥。

帝服羇冕於行宫。

致斋於供帐前殿。

己丑日南至。

大备法驾。

至山下。

元宗御马而登。

侍臣从。

先是。

元宗以灵山清洁。

不欲多人上。

欲初献於山上坛行事。

亚献终献於山下坛行事。

因召礼官学士贺知章等入讲仪注。

因问之。

知章等奏曰。

昊天上帝君位。

五方时帝臣位。

帝号虽同。

而君臣异位。

陛下享君位於山上。

群臣祀臣位於山下。

诚\足以垂范来叶。

为变礼之大者也。

礼成於三。

初献亚终。

合於一处。

元宗曰。

朕正欲如是。

故问卿耳。

於是敕三献於山上行事。

其五方帝及诸神座於山下坛行事。

元宗因问玉牒之文。

前代帝王。

何故秘之。

知章对曰。

玉牒本是通於神明之意。

前代帝王。

所求各异。

或祷\年算。

或思神仙。

其事微密。

是故莫知之。

元宗曰。

朕今此行。

皆为苍生祈福。

更无秘请。

宜將玉牒出示百僚。

使知朕意。

其词曰。

有唐嗣天子臣某。

敢昭告於昊天上帝。

天启李氏。

运\兴土德。

高祖太宗。

受命立极。

高宗升中。

六合殷盛。

中宗绍復。

继体不定。

上帝眷佑。

锡臣忠武。

底绥內难。

推戴圣父。

恭承大宝。

十有三年。

敬若天意。

四海晏然。

封祀岱宗。

谢成於天。

子孙百禄。

苍生受福。

庚寅。

祀昊天上帝於山上封台之前坛。

高祖神尧皇帝配享焉。

邠王守礼亚献。

寧王宪终献。

皇帝饮福酒。

癸巳。

中书令张说。

进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

周而復始。

永绥兆人。

帝拜稽首。

山上作圆台四阶。

谓之封坛。

台上有方石再累。

谓之石?。

玉牒玉册。

刻玉填金为字。

各盛以玉匱。

束以金绳。

封以金泥。

皇帝以受命宝印之。

纳二玉匱於?中。

金泥?际。

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

坛东南为燎。

积柴其上。

皇帝就望燎位。

火发。

群臣称万岁。

传呼至山下。

声动天地。

山下祀坛。

群臣行事已毕。

皇帝未离位。

命中书门下曰。

朕以薄德。

恭膺大宝。

今封祀初建。

云物休佑。

皆是卿等辅弼之力。

君臣相保。

勉副天心。

长如今日。

不敢矜怠。

中书令张说跪言。

圣心诚\恳。

宿斋山上。

昨夜则息风收雨。

今朝则天清日暖。

復有祥风助乐。

卿云引燎。

灵跡盛事。

千古未闻。

陛下又思慎终如初。

长福万姓。

天下幸甚。

先是。

车驾至岳西来苏顿。

有大风从东北来。

自午至夕。

裂幕折柱。

眾恐。

张说倡言曰。

此必是海神来迎也。

及至岳下。

天地清晏。

元宗登山日。

气和煦。

至斋次。

日入后。

劲风偃人。

寒气切骨。

元宗因不食。

次前露立。

至夜半。

仰天称某身有过。

请即降罚。

若万人无福。

亦请某为当罪。

兵马辛苦。

乞停风寒。

应时风止。

山气温暖。

时从山上布兵。

至於山坛。

传呼辰刻。

及詔命来往。

斯须而达。

夜中燃火相属。

山下望之。

有如连星。

自地属天。

其日平明。

山上清迥。

下望山下。

休气四塞。

登歌奏乐。

有祥风自南而至。

丝竹之声。

飘若天外。

及行事日。

扬火光。

庆云纷郁。

遍满天际。

群臣並集於社首山帷宫之次。

以候鑾驾。

遥望紫烟。

憧憧上达。

內外欢譟。

元宗自山上便赴社首斋次。

辰巳闲至。

日色明朗。

庆云不散。

百辟及蕃夷。

爭前迎贺。

辛卯。

享皇地祇於社首之泰折坛。

睿宗大圣贞皇帝配祀。

五色云见。

日重轮。

藏玉策於石?。

如封坛之仪。

壬辰。

元宗御朝覲之帐殿。

大备陈布。

文武百僚。

二王后。

孔子后。

诸方朝集使。

岳牧举贤良。

及儒生文士上赋颂者。

戎狄夷蛮羌胡朝献之国。

突厥頡利发。

奚契丹等王。

大食。

谢?。

五天。

十姓。

崑崙。

日本。

新罗。

韎鞨之侍子。

及使內臣之蕃。

高丽朝鲜王。

百济带方王。

十姓摩阿史那。

兴昔可汗三十姓。

左右贤王。

日南。

西竺。

凿齿。

雕题。

牂柯。

乌滸之酋长。

咸在位。

制曰。

朕闻天监惟后。

后克奉天。

既合德以受命。

亦推功而復始。

厥初作者。

七十二君。

道洽跡著。

时至符出。

皆用事於介邱。

升中於上帝。

人神之望。

盖有以塞之。

皇王之序。

可得而言。

朕接统千岁。

承光五叶。

惟祖宗之德在人。

惟天地之灵作主。

往者內难。

幽赞而集大勋。

闲无外虞。

守成而纘旧服。

未尝不干干终日。

思与公卿大夫。

上下协心。

聿求至理。

以宏我烈圣。

其庶乎馨香。

今九有大寧。

群氓乐业。

时必敬授而不夺。

物亦顺成而无夭。

懋建皇极。

幸致太和。

洎乃幽遐。

率由感被。

戎狄不至。

惟文告而来庭。

麟凤已臻。

將觉情而在藪。

以故凡百执事。

亟言大封。

顾惟不德。

切欲勿议。

伏以先圣储祉。

与天同功。

荷传符以在今。

敢侑神而无报。

大篇斯在。

朕何让焉。

遂奉遵高宗之旧章。

宪干封之令典。

时迈东土。

柴告岱岳。

精意上达。

肸蠁来应。

信宿行事。

云物呈祥。

登降之礼斯毕。

严配之诚\获展。

百神群望。

莫不怀柔。

四方诸侯。

莫不来庆。

斯是天下之介福。

邦家之耿光也。

无穷之休祉。

岂独在予。

非常之惠泽。

亦宜逮下。

可大赦天下。

封太山神为天齐王。

礼秩加三公一等。

仍令所管。

崇饰祠庙。

环山十里。

禁其樵採。

给近山二十户復。

以奉祠神。

元宗制纪泰山铭。

御书勒於山顶石壁之上。

其词曰。

朕宅位有十载。

顾惟不德。

懵於至道。

任夫难任。

安夫难安。

兹朕未知获戾於上下。

心之浩荡。

若涉大川。

赖上帝垂休。

先后储庆宰相庶尹。

交修皇极。

四海会同。

五典敷畅。

岁云嘉熟。

人用太和。

百辟僉谋\。

唱余封禪。

谓孝莫大於严父。

谓礼莫盛於告天。

天符既至。

人望既积。

固请不已。

固辞不获。

肆余与夫二三臣。

稽虞典。

绎汉制。

张皇六师。

震讋九宇。

旌旗有列。

士马无譁。

肃肃邕邕。

翼翼溶溶。

以至於岱宗。

顺也。

尔雅曰。

泰山为东岳。

周官曰。

兗州之镇山。

实万物之始。

故称岱焉。

其位居五岳之伯。

故称宗焉。

自昔王者。

受命易姓。

於是乎启天地。

荐成功。

序图录。

纪氏号。

朕统承先王。

兹率厥典实。

欲报元天之眷命。

为苍生而祈福。

岂敢高视千古。

自比九皇哉。

故设坛场於山下。

受群方之助祭。

躬封燎於山上。

冀一献之通神。

斯亦因高崇天。

就广增地之义也。

乃仲冬庚寅。

有事东岳。

类於上帝。

配我高祖。

在天之神。

罔不毕降。

粤翌日。

禪於社首。

佑我圣考。

祀於皇祇。

在地之神。

罔不咸举。

暨壬辰。

覲群后。

上公进曰。

天子膺天符。

纳介福。

群臣拜稽首。

呼万岁。

庆合欢同。

乃陈诫以德。

大浑协度。

彝伦攸敘。

三事百揆。

时乃之功。

万物由庚。

兆人允植。

列牧眾宰。

时乃之功。

一二兄弟。

篤行孝友。

锡类万国。

时惟休哉。

我儒制礼。

我史作乐。

天地扰顺。

时惟休哉。

蛮夷戎狄。

重译来贡。

累圣之化。

朕何慕焉。

五灵百宝。

日来月集。

会昌之运\。

朕何惑焉。

凡今而后。

儆乃在位。

一王度。

齐象法。

权旧章。

补缺政。

存易简。

去烦苛。

思立人极。

乃见天则。

於戏。

天生蒸人。

惟后时乂。

能以美利利天下。

事天明矣。

地德载物。

惟后时相。

能以厚生生万人。

事地察矣。

天地明察。

鬼神著矣。

惟我艺祖文考。

精爽在天。

其曰懿尔幼孙。

克享上帝。

唯帝时若。

馨香其下。

丕乃曰。

有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

诞锡新命。

纘我旧业。

永保天禄。

子孙其承之。

余小子敢对扬上帝之休命。

则亦与百执事尚绥兆人。

將多於前功。

而毖彼后患。

一夫不获。

万方其罪余。

一心有终。

上天其知我。

朕惟宝行三德。

曰慈俭谦。

慈者覆无疆之言。

俭者崇將来之训。

自满者人损。

自谦者天益。

苟如是则轨跡易循。

基构易守。

磨石壁。

刻金石。

冀后之人。

听辞而见心。

观末而知本。

铭曰。

维天生人。

立君以理。

维君受命。

奉天为子。

代去不留。

人来无已。

德凉者灭。

道高斯起。

赫赫高祖。

明明太宗。

爰革隋政。

奄有万邦。

罄天张宇。

尽地开封。

武称有截。

文表时邕。

高宗稽古。

德施周溥。

茫茫九夷。

削平一鼓。

礼备封禪。

功齐舜禹。

巖巍岱宗。

卫我神主。

中宗绍运\。

旧邦维新。

恭己南面。

氤氳化淳。

告成之礼。

留诸后人。

缅余小子。

重基五圣。

匪功伐高。

匪德矜盛。

钦若祀典。

丕承永命。

至诚\动天。

福我万姓。

古封泰山。

七十二君。

或禪亭亭。

或禪云云。

其跡不见。

其名可闻。

祗遹文祖。

光昭旧勋。

方士虚诞。

儒书不足。

佚后求仙。

诬神检玉。

秦灾风雨。

汉汙编录。

德未合天。

或承之辱。

道在观政。

名非从欲。

铭心绝巖。

播告群岳。

於是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

侍中源干曜撰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頲撰朝覲坛颂。

以纪圣德。

旧唐书礼仪志。

开元十三年四月乙丑。

抚州三脊茅生。

有上封事者言曰。

昔齐桓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將欲封禪。

问於夷吾。

夷吾对曰。

江淮间三脊茅生。

用以缩酒。

乃可封禪。

其时无茅。

桓公大惭而罢。

自歷千古。

今始一生。

昔宣王南征。

责楚包茅不入。

王祭不供。

则是其地。

其茅今高一尺。

至八月长足。

方堪缩酒。

特望圣恩。

至时令采用。

祭泰山。

并掘根於苑內植之。

时宰臣已遣使於岳州採沅江茅。

乃奏曰。

管夷吾谓桓公是诸侯。

不合封禪。

故称茅以拒之。

及伐楚之日。

尊周室。

行伯道。

乃责楚云包茅不入。

王祭不供。

若以茅为瑞。

是不知经义。

臣等歷任荆楚。

博访贡茅。

沅江最胜。

臣已牒岳州取讫。

今称抚州有茅。

请移根入苑。

且貉不踰汶。

橘不过淮。

移根苑中。

信是虚语。

望敕抚州。

且进六束。

与沅江相比用之。

帝曰。

可。

癸酉。

詔朝集使各举所部孝悌文武。

集於泰山之下。

十一月丙戌。

至泰山下。

去山趾五里。

丁亥。

帝羇冕服於行宫致斋。

戊子。

敕曰。

封祀告成。

为万姓祈福。

必资清洁。

以副朕心。

其行事官及斋郎应致斋者。

宜令御史行斋。

切勿容疏怠。

有雄野鸡飞入斋宫。

驯而不去。

久之。

飞入仗卫。

忽不见。

邠王守礼等贺曰。

臣谨案旧典。

雌来者伯。

雄来者王。

又圣诞酉年。

鸡主於酉。

斯盖王道遐被。

天命休禎。

臣请宣付史官。

以彰灵貺。

册府元龟。

案唐书列传。

张说为中书令。

倡封禪议。

受詔以诸儒草仪。

及登封还。

詔说撰登封坛颂。

刻之泰山。

唐张说封禪坛颂。

皇唐六叶开元神武皇帝。

再受命。

致太平。

乃封岱宗。

禪社首。

凿石纪号。

天文焕发。

儒臣志美。

立碣祠坛曰。

厥初生人。

俶有君臣。

其道茫昧。

其气朴略。

因时欻起。

与运\而纷落。

泯泯没没。

而无闻焉。

尔后圣人。

取法象。

立名位。

衣裳以等之。

甲兵以定之。

於是礼乐出而书记存矣。

究其源。

致敬乎天地。

报其本。

致美乎鬼神。

则封禪者。

帝王受天命告成功之为也。

阅曩圣之奥训。

考列嗣之通术。

畴若天而不成。

曷背道而靡失。

由是推之。

封禪之义有三。

帝王之略有七。

七者何。

传不云乎。

道德仁义礼智信。

顺之称圣哲。

逆之号狂悖。

三者何。

一。

位当五行图录之序。

二。

时会四海昇平之运\。

三。

德具钦明文思之美。

是谓与天合符。

名不死矣。

有一不足而云封禪。

人且未许。

其如天何。

言旧史者。

君莫道於陶唐舜禹。

臣莫德於皋陶稷。

三臣备德。

皆有天下。

仲尼敘帝王之书。

系鲁秦之誓。

明鲁祀周公。

用王礼。

秦承伯益。

接周统。

孔圣微旨。

不其效歟。

然秦定天下之功高。

享天禄之日浅\。

天而未忘庭坚之德也。

故大命復集於皇家。

天之赞唐。

不惟旧矣。

其兴之也。

元灵启迪。

黄祇顾怀。

应归运\以义举。

抚来苏以利见。

汤也无放夏之惭。

武也无伐殷之战。

高祖创业。

四宗重光。

有德格天。

漏泉蒸云。

濡露菌蠢。

滋育氤氳。

涵煦若天地之覆载。

日月之照临。

溥有形而希景。

罄无外而宅心。

百有八年於兹矣。

皇帝攘內难而启新命。

戴睿宗而纘旧服。

宇宙更辟。

朝廷始位。

盖羲轩氏之造皇图也。

九族敦序。

百姓昭明。

万邦咸和。

黎民於变。

立土圭以步歷。

革铜浑以正天。

盖唐虞氏之张帝道也。

天地四时。

六官著礼。

井田三壤。

五圻成赋。

广九庙以尊祖。

定六律以和神。

盖三代之设王制也。

武纬之。

文经之。

圣謨之。

神化之。

然犹战战兢兢。

日慎一日。

约规诲以进德。

遂忠良以代工。

讲习乎无为之书。

討论乎集贤之殿。

宠勇爵。

贵金门。

翼乎鵷鸞之列在庭。

毅乎貔貅之师居鄙。

人和傍感。

神宝沓至。

干符坤珍。

千品万类。

超图軼牒。

未始闻记。

我后以人瑞为心。

不以物瑞为意。

王公卿士。

儼然进曰。

休哉陛下。

孝至於天。

故合於道。

前年祈后土。

人获大穰。

闲岁祀圜丘。

日不奄朔。

感祥以祚圣。

因事以观天。

天人交合。

其则不远。

意者乔岳埽路。

望翠华之来。

上帝储思。

俟苍璧之礼久矣。

焉可专让而废旧勛。

群臣固言。

勤帝知罪。

至於再。

至於三。

帝乃揖之曰。

钦崇天道。

俯率嘉话。

恐德不类。

敢惮於勤。

其撰巡狩之仪。

求封禪之故。

既而礼官不诫而备。

军政不谋\而辑。

天老练日。

雨师洒道。

六甲案队。

八神警蹕。

孟冬仲旬。

乘舆乃出。

千旗云列。

万戟林行霍濩燐烂。

飞焰扬精。

原野为之震动。

草木为之风生。

歷郡县。

省谣俗。

问耆年。

举百祀。

兴坠典。

葺闕政。

攸徂之人。

室家相庆。

万方纵观。

千里如堵。

城邑连欢。

邱陵聚舞。

其中垂白之老。

乐过以泣。

不图蒿里之魂。

復见干封之事。

尧云往。

舜日还。

神华灵郁。

烂漫乎穹壤之间。

是月来至於岱宗。

祗祓斋宫。

涤濯静室。

凝神元览。

將款太一。

议夫泰山者。

圣帝受天官之宫。

天孙总人灵之府。

自昔立国。

莫知万类。

克升中而建号。

惟七十而有五。

我高宗六之。

而今七矣。

非夫尊位盛时。

明德旷代。

辽阔难並之甚哉。

先时將臻夫大封也。

累封坛於高冈。

筑泰坛於阳阯。

夫其天坛三袭。

辰陛十二。

咸秩眾灵。

列座有次。

崇牙树羽。

管磬鏞鼓。

宫悬於重壝之內。

干戚鋋殳。

鉤戟戣戳。

周卫於四门之外。

伐国重器。

传代绝瑞。

旅之於中庭。

玉輦金轂。

翠冒黄屋。

夹之於端路。

庶官百辟。

羌夷蛮貊。

褒成之后。

让王之客。

敘立於礼神之场。

髦头拏牙。

铁马金鏃。

介冑如雪。

旗帜如火。

远匝於清禁之野。

於是乎以天正上元。

法驾徐进。

屯千乘於平路。

留群臣於谷口。

皇帝御六龙。

陟万仞。

独与一二元老。

执事之人。

出天门。

临日观。

次沆壑。

宿巉巖。

赤霄可接。

白云在下。

庚寅。

祀高祖於上封。

以配上帝。

命眾官於下位。

以享眾神。

皇帝冕裘登坛。

奠献俯僂。

金奏作。

佾羽舞。

撞黄钟。

歌大吕。

开閶闔。

与天语。

请將信公。

奉斗布度。

懋建皇极。

勤恤苍生。

招嘏乎未兆。

禳灾乎未萌。

上下传节。

而礼成乐遍。

福寿同归。

而帝赐神策。

乃检玉牒於中顶。

扬柴燎於高天。

庶衷诚\而上达。

若凭焰而驾烟。

日轡\方旋。

神心余眷。

五色云起。

拂马而隨人。

万岁山呼。

从天而至地。

越翌日。

尊睿宗。

侑地祇。

而礼社首。

遂张大乐。

覲东后。

国风惟旧。

无黜幽削爵之诛。

王泽惟新。

有眚灾大賚之庆。

不浹日。

至化洽於人心。

不崇朝。

景福遍於天下。

然后藏金匱於祏室。

回玉鑾於上都。

煌煌乎真圣朝之能事。

而高代之盛节者也。

於斯之时。

华戎殊俗。

异音同叹曰。

岳合多雨。

山峻多云。

岂有大举百万之师。

剋期千里之外。

乃行事之日。

则天无点翳。

地无纤尘。

严冬变为韶景。

寒谷郁为和气。

非至德孰能动天。

如此其顺者乎。

昔人云。

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

无思不服。

今信知圣人作而万物睹。

其心服之谓矣。

或曰。

祭泰折。

主先后。

非体歟。

曰。

是礼也。

非宜也。

王者父事天。

母事地。

侑神崇孝。

无嫌可也。

且夫柴瘞外事。

帝王主之。

蒸尝內事。

后妃助之。

是开元正人伦。

革弊礼。

起百王之法也。

故令千载承末光。

聆绝韵。

咀甘实。

漱芳润。

烁元妙之至精。

流不已之淑声。

臣说作颂。

告於神明。

四皇坟而六帝典。

虽吉甫亦莫能名。

徒採彼舆人之诗曰。

大矣哉。

维天为大。

维皇则之。

率我万国。

受天之祺。

子孙百代。

人神共保绥之云尔而已矣。

徐坚传。

元宗时。

坚充集贤学士。

从上封泰山。

以参定仪典。

加光禄大夫。

裴光庭传。

元宗有事岱宗。

中书令张说。

以天子东巡。

京师空虚。

恐突厥乘间窃发。

议欲加兵守边。

召光庭与谋\。

对曰。

封禪所以告成功也。

成功者。

德无不被。

人无不安。

万国无不怀。

今將告成而惧突厥。

非昭德也。

大兴力役。

用备不虞。

非安人也。

方谋\会同。

而阻戎心。

非怀远也。

此三者。

名实乖矣。

且诸蕃突厥为大。

贄幣往来。

愿修和好有年矣。

若遣一使召大臣。

使赴行在。

必欣然应命。

突厥受詔。

则诸蕃君长。

必相率而来。

我偃旗息鼓。

不復事矣。

说曰。

善。

吾所不及。

因奏用其策。

突厥果遣使来朝。

契丹酋长与诸蕃长皆从行在东封。

还迁兵部侍郎。

康子元传。

子元越州会稽人。

仕歷献陵令。

开元初。

詔中书令张说举能治易老庄者。

集贤直学士侯行果。

荐子元及平阳敬会真於说。

藉说以闻。

並赐衣幣。

得侍读。

子元累擢秘书少监。

会真四门博士。

俄皆兼集贤侍讲学士。

元宗將东之泰山。

说引子元行果徐坚韦縚商裁封禪仪。

初。

高宗之封。

中书令许敬宗议周人尚臭。

故前祭而燔柴。

说坚子元白奏。

周官乐六变。

天神降。

是降神以乐。

非缘燔也。

宋齐以来。

皆先饮福酒。

乃燎。

请先祭后燔。

如贞观礼。

便。

行果与赵冬曦议。

以为先燎降神尚矣。

若祭已而燔。

神无由降。

子元议挺不徙。

说曰。

康子独出蒙轮。

以当一队耶。

议未判。

说请决於帝。

帝詔后燔。

並唐书。

酉阳杂俎。

明皇封禪泰山。

张说为封禪使。

说婿郑鎰本九品官。

旧例封禪后。

自三公以下。

皆迁转一级。

惟郑鎰因说。

骤迁五品。

兼赐緋服。

因大酺次。

元宗见鎰官位腾跃。

怪而问之。

鎰无词以对。

黄旛绰曰。

此泰山之力也。

开元十八年。

百寮及华州父老。

累表请上尊号。

並封西岳。

不允。

旧唐书元宗本纪。

鑾驾进发。

禪仪无此篇。

皇帝將有事於泰山。

有司卜日如別仪。

告昊天上帝太庙太社。

皆如巡狩之礼。

告太庙高祖祝文。

加封祀配神作主之意。

告睿宗祝文。

加禪祭配神作主之意。

皇帝出宫。

备大驾卤簿。

軷於国门。

祭所过山川。

古先帝王名臣烈士。

皆如巡狩之礼。

通事舍人承制。

问百年。

所经州县刺史县令。

先待於境。

至太山下。

柴告昊天上帝於圜丘坛。

皆如巡狩告至之礼。

有司摄事。

前祀所司以太牢祭於太山神庙。

如常式。

斋戒。

前七日。

太尉戒誓百官。

封云封於泰山。

禪云禪於社首山。

斋仪同封祀。

皇帝散斋於行宫后殿四日。

致斋於前殿三日。

服羇冕结佩等。

並如圜丘仪。

百官如別仪。

制度。

將作大匠先领徒於太山上立圜台。

广五丈。

高九尺。

土色各依其方。

又於圜台上起方坛。

广一丈二尺。

高九尺。

其台坛四面各为一陛。

玉版长一尺三寸。

广五寸。

厚五寸。

刻牒为字。

以金填之。

用金匱盛。

其玉牒文。

中书门下取进止。

所司承旨。

请內鐫其名检等。

並如后制。

郊社令积柴为燎坛。

於山上圜台之东南。

量地之宜。

柴高一丈二尺。

方一丈。

开上南出户。

方六尺。

又为圜坛於山下。

三成。

十二陛。

如圜丘之制。

隨地之宜。

坛上饰以元。

四面依方色。

坛外为三壝。

郊社令又积柴於坛南燎。

如山上之仪。

又为玉册。

皆以金绳连编玉牒为之。

每牒长一尺二寸。

广一寸二分。

厚三分。

刻玉填金为字。

少府监量文多少为之。

又为玉匱一。

长一尺三寸。

并检方五寸。

当缠绳处。

刻为五道。

当封宝处。

刻深二分。

方。

取容受命宝印。

以藏在座玉册。

制度如玉匱。

又为黄金绳。

以缠玉匱金匱。

又为石?。

以藏玉匱。

用方石再累。

各方五尺。

厚一尺。

纵凿石中。

广深令容玉匱。

?旁施检处。

皆刻深三寸三分。

阔一尺。

南北各二。

东西各三。

去隅皆七寸。

缠绳处皆刻深三分。

阔一寸五分。

为石检十枚。

检石?皆长三寸。

阔一尺。

厚七寸。

皆刻为三道。

广一寸五分。

深四寸。

当封处大小取容宝印。

深二寸七分。

皆有小石盖。

制与封刻处相应。

以检擫封印其检。

立於?旁当刻处。

又为金绳三。

以缠石?。

各五周。

径三分。

为石泥以封石?。

以石末和方色土为其封。

玉匱。

金匱。

石?。

同用受命宝。

並所司量时。

先奏请出之。

为石距十二枚。

皆阔二尺。

厚一尺。

长一丈。

邪刻其首。

令与?隅相应。

分距?四隅皆再累。

为五色土。

圆封以封石?。

上径一丈二尺。

下径三丈九尺。

禪礼制度。

將祭。

將作先於社首山禪所为禪祭坛。

如方丘之制。

八角三成。

每等高四尺。

上阔十六步。

设八陛。

上等陛广八尺。

中等陛广一丈。

下等陛广一丈二尺。

为三重壝。

量地之宜。

四面开门。

玉册。

石?。

玉匱。

金匱。

金泥。

检距。

圆封。

立碑等。

並如封祀之仪。

陈设。

前祀三日。

卫尉设文武侍臣次於山下封祀坛外壝东门之內道北。

皆文官在左。

武官在右。

俱南向。

设诸祀官次于东壝之外道南。

北向西上。

三师南壝之外道东。

诸王于三师之南。

俱西向北上。

文官从一品以下。

九品以上。

于祀官之东。

皇亲五等以上。

诸亲三等以上。

于文官之东。

东方诸州刺史县令。

又于文官之东。

俱北向西上。

介公酅公。

于南壝之外道西。

东向。

诸州使人。

于介公酅公之西。

东向。

诸方之客。

东方南方。

于诸王东南。

西向。

西方北方。

于介公酅公西南。

东向。

皆以北为上。

武官三品以下。

九品以上。

于西壝之外道南。

北向东上。

设诸饌幔。

各于內壝东门西门之外道北。

南向。

北门之外道东。

西向。

坛上及东方之饌。

陈于东门外。

南方及西方之饌。

陈于西门外。

北方之饌。

陈于北门外。

前祀二日。

太乐令设宫悬之乐于山下封祀坛之南。

內壝之外。

如圜丘仪。

右校埽除坛之內外。

禪仪祭前二日。

尚舍坛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內道北。

尚舍铺御座。

守宫设文武官次。

于大次前。

东西相向。

诸祀官于东壝外。

文官九品以上。

于祀官东。

皇亲诸亲。

又于其东。

蕃客又于其东。

介公酅公。

于西壝外道南。

武官九品。

于介公酅公西。

蕃客又于其西。

褒圣侯于三品文官下。

有诸州使分于文武官后。

设陈饌幔于內壝东西门外道北。

南向。

其坛上及东方饌。

陈于东门之外。

南方西方北方饌。

陈于西门之外。

其陈乐悬则树灵鼓。

右校埽除。

又为瘞埳于坛壬地。

前祀一日。

奉礼郎设祀官公卿之位。

于山下封祀坛內壝东门之外道南。

分献之官於公卿之南。

执事者位於其后。

每等异位。

重行西向北上。

设御史位於坛上。

一位於东陛之南。

西向。

一位於西陛之南。

东向。

设奉礼位於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

在南。

差退。

俱西向。

设协律郎位於坛南陛之西。

东向。

设太乐令位於北悬之间。

当坛北向。

设从祀之官位。

三师位於悬南道东。

诸王位於三师之东。

俱北面西上。

介公酅公位於道西。

北面东上。

文官从一品以下。

九品以上。

於执事之南。

东方诸州刺史县令。

又於文官之南。

每等异位。

重行西向。

俱以北为上。

武官三品以下。

九品以上。

位於西方。

值文官皇亲五等以上。

诸亲三等以下。

於文官之南。

每等异位。

重行东向。

诸州使人。

位於內壝南门之外道西。

重行东面。

皆以北为上。

设诸国客使位於內壝东门之外东方。

於诸王东南。

每国异位。

重行北向。

以西为上。

西方北方於介公酅公西南。

每国异位。

重行北向。

以东为上。

其褒圣侯文官三品之下。

诸州使人。

各於文武官后。

禪仪。

奉礼设御位於坛东南。

设祭官位於內壝东门外道南。

分献官於祭官南。

执事者位於后。

设御史位二。

於坛东南西向。

令史陪后。

设奉礼位於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

差退。

协律郎於坛上。

太乐令於北悬闲。

並如常设。

望瘞位於坛东北。

从祭官於执事南。

皇亲又於南。

诸州刺史县令又於南。

蕃客又於南。

介公酅公於內壝西门外道南。

武官於后。

蕃客於武官南。

设门外位於东西壝门外道南。

皆如设次之式。

设牲牓於山下封祀坛之外。

当门西向。

苍牲一。

居前。

正座。

又苍牲一。

配座。

青牲一。

在北少退。

南上。

次赤牲一。

次黄牲一。

次白牲一。

次元牲一。

以上五方帝座。

又青牲一。

大明。

又牲一。

夜明也。

禪礼。

设牲牓于东壝外。

如式正座。

黄牲一。

居前配座。

黄牲一。

在北少退。

神州黝牲一。

在南少退。

设廩牺令位於牲西南。

令史陪其后。

俱北向。

设太祝位於牲东。

各当牲后。

祝史陪其后。

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

近北。

又设御史位於太常卿之西。

俱南向。

设昊天上帝酒尊於圆台之上下。

太尊二。

著尊二。

牺尊二。

山罍二。

在坛上。

於东南隅北向。

象尊二。

壶尊二。

山罍四。

在坛下。

於南陛之东北面西上。

设配帝著尊二。

牺尊二。

象尊二。

山罍二。

在坛上。

皆於昊天上帝酒尊之东北向西上。

其山下封祀坛。

设五帝日月。

俱太尊二。

在神座之左。

其內官於牲闲。

各象尊二。

在第二等。

中官每陛闲。

各壶尊二。

在第三等。

外官每陛闲。

各概尊二。

於內壝之內。

眾星每道闲。

各散尊二。

於內壝之外。

凡尊各设於神座之左而右向。

五帝日月以上之尊。

置於坫。

內官以下尊。

俱藉以席。

皆加勺?。

设爵於尊下。

禪仪。

设皇地祇太尊二。

著尊二。

牺尊二。

山罍二。

在坛上东南隅北向。

象尊二。

壶尊二。

山罍四。

在坛下南陛之东北向。

俱西上。

设配帝著尊二。

牺尊二。

象尊二。

山罍二。

在坛上正座。

尊东北向西上神州太尊二。

在第一等。

每方岳镇海瀆。

俱山尊二。

山林川泽。

各蜃尊二。

邱陵以下。

各散尊二。

皆於坛下。

皆加勺?。

设罍洗。

各於坛南陛东南。

亚献之洗。

又於坛东南。

俱北向。

罍水在洗东。

篚在洗西南肆。

篚实以巾爵。

设分献罍洗篚?。

各於其方陛道之左。

俱西向。

执尊罍篚?者。

各於尊罍篚?之后。

各设玉幣之篚。

於坛之上下。

尊坫之所。

祀日未明五刻。

太史令郊社令。

各服其服。

升设昊天上帝神座於山圆台之上。

北方南向。

以三脊茅为神藉。

设高祖神尧皇帝神座於东方西向。

席以莞。

神座皆於座首。

又太史令郊社令设五方帝日月神座於山下封祀坛之上。

青帝於东陛之北。

赤帝於南陛之东。

黄帝於南陛之西。

白帝於西陛之南。

黑帝於北陛之西。

大明於东陛之南。

夜明於西陛之北。

席皆以?秸。

设五星十二辰河汉。

以及內官之座於第二等。

十有二陛之闲。

各依方面。

几席皆內向。

其內官中有北斗北辰。

位南陛之內。

差在行位前。

设二十八宿及中官之座於第三等。

亦如之。

布外官席位於內壝之內。

眾星席位於內壝之外。

各依方次。

席皆以莞。

设神位各於座首。

禪礼。

神位。

皇地祇神座於坛上。

北方南向。

席以?秸。

睿宗大圣真皇帝座於东方西向。

席以莞。

神州於第一等。

席以?秸。

东南方岳镇以下於內壝內。

各於其方。

嵩岳以下於坛之西南。

俱內向。

席皆以莞。

所司陈其异宝。

及嘉瑞等於乐悬之东西厢。

禪礼无瑞物。

省牲器。

省牲之日。

午后十刻。

去坛二百步所。

诸卫之属。

禁断行人。

晡后二刻。

郊社令丞帅府史二人。

及斋郎。

以尊坫罍洗篚?入设於位。

凡升坛者各由其陛。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七人。

与祝史行埽除于下。

其五星以下羊豕。

所司各依令先备。

如常仪。

並如別仪。

禪礼无五星以下羊豕。

余同。

鑾驾上下。

禪无上山仪。

前祀三日。

本司宣摄內外。

各供其职。

卫尉设祀官从祀群官五品以上便次於行宫朝堂。

如常仪。

前祀二日。

尚舍直长施大次於圆台东门外道北。

又於山中道设止息大次。

俱南向。

尚舍奉御铺御座。

卫尉设从驾文武群官。

及诸方使应从升者。

於圆台南门之外。

文东武西。

並如常仪。

郊社令设御洗於圆台南陛之东北向。

罍水在洗东。

篚在洗西南肆。

设巾?。

其日。

奉礼设御位於圆台南。

当坛北向。

设群官五品以上版位於御位之南。

文东武西。

重行北向。

相对为首。

设东方诸州刺史县令位於文官之东。

诸州使人位於武官之后。

设蕃客位东方南方於文官东南。

每国异位。

北面西上。

西方北方於武官西南。

每国异位。

北面东上。

设御史位於圆台。

东面。

如祀礼。

设奉礼赞者位於群官东北。

西向。

设执事位於东门之內道南。

西面。

皆北上。

前祀一日。

未明七刻。

搥一鼓为一严。

二严时节。

祀前三日。

侍中奏裁。

未明五刻。

搥二鼓为再严。

侍中版奏请中严。

从祀官五品以上。

俱就次。

各服其服。

所司陈大驾卤簿。

未明二刻。

搥三鼓。

为三严。

诸卫之属。

各督其队。

与鈒戟以次陈於行宫门外。

謁者赞引。

引祀官。

通事舍人。

分引从祀群官。

诸侍臣结珮。

俱诣行宫门外奉迎。

侍中负宝如式。

乘黄令进輦於行宫门外。

南向。

侍中版奏请登山。

皇帝服袞冕。

乘輦以出。

称警蹕如常仪。

黄门侍郎进。

当輦前跪奏。

称黄门侍郎臣某言。

请鑾舆进发。

俛伏。

兴。

退復位。

鑾舆动。

又称警蹕。

黄门侍郎侍中中书令以下。

夹引以出。

千牛將军。

夹舆而趋。

驾至。

侍臣上马所。

黄门侍郎奏请鑾舆权停。

敕侍臣上马。

侍中前承制。

退称制曰可。

黄门侍郎退称侍臣上马。

赞者承传。

文武侍臣皆上马。

诸侍卫之官。

各督其属。

左右翊鑾舆在黄麾內。

符宝郎奉六宝。

与殿中监后部从在黄鉞內。

侍臣上马毕。

黄门侍郎奏请鑾舆进发。

退復位。

鑾驾动。

称警蹕如常。

鼓吹不鸣。

不得諠譁。

从祀官在元武队后如常。

若復先置。

则听临时节度。

车輅鼓吹。

待於山下。

御史大夫刺史县令。

前导如式。

至中道。

止息大次前。

回輦南向。

侍中奏请降輦。

如常。

皇帝降輦之大次。

群臣皆隨便而舍。

停大次三刻顷。

侍中奏请皇帝出次。

升輦进发。

如初。

驾至台东门外大次前。

回輦南向。

侍中进当驾前跪奏。

称侍中臣某言。

请降輅。

俛伏。

兴。

皇帝降輦之大次。

如常仪。

通事舍人承旨。

敕从祀群官退就门外位。

禪仪。

鑾驾出行宫。

如封泰山之仪。

荐玉幣。

祀日未明三刻。

诸祀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率其属。

以玉幣及玉册。

置於山上圆台坛上坫所。

礼神之玉苍璧。

幣以苍配。

座之幣亦如之。

又以玉匱。

金匱。

金绳。

金泥。

盛於篚。

置於石?之侧。

良酝令帅其属。

各入实尊罍玉幣。

凡六尊之次。

太尊为上。

实以汎齐。

著尊次之。

实以醴齐。

牺尊次之。

实以盎齐。

象尊次之。

实以醍齐。

壶尊次之。

实以沈齐。

山罍为下。

实以清酒。

配帝著尊为上。

实以汎齐。

牺尊次之。

实以醴齐。

象尊次之。

实以盎齐。

山罍为下。

实以清酒。

其元酒各实於五齐之上尊。

礼神之玉。

昊天上帝以苍璧。

昊天上帝及配帝之幣以苍。

禪祭日未明三刻。

以下实尊至饌幔內。

与夏至北郊同也。

太官令帅进饌者。

实诸籩豆簠簋。

各设於饌幔內。

未明二刻。

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

赞引引御史以下行埽除。

如常仪。

禪礼自未明二刻。

下至埽除讫。

就位。

与夏至方丘同。

驾將至。

謁者赞引。

各引祭官。

通事舍人分引从祭群官。

诸方客使。

俱就门外位。

自鑾舆至大次以下。

至进熟。

与方丘同。

未明一刻。

謁者赞引。

各引文武五品以上。

从祀之官。

皆就圆台南立。

謁者引司空入。

行埽除讫。

出復位。

侍中版奏外办。

皇帝服大裘而冕。

出次华盖。

侍卫如常仪。

侍中负宝陪从如式。

博士引太常卿。

太常卿引皇帝。

凡太常卿前导。

皆博士先引。

入自东门。

殿中监进大珪。

尚衣奉御。

又以镇珪授殿中监。

殿中监受进。

皇帝搢大珪。

执镇珪。

繅藉华盖仗卫。

停於门外。

近侍者从入如常。

謁者引礼部尚书。

太常少卿。

陪从如常。

大珪如搢不便。

请先定近侍承奉之。

皇帝至版位。

北面立。

每立定。

太常卿与博士退立於左。

謁者赞引。

各引祀官次入就位。

立定。

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帝再拜。

奉礼曰。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奏。

有司谨具。

请行事。

退復位。

正座配座。

太祝取玉幣於篚。

各立於尊所。

太常卿引皇帝诣坛。

升自南陛。

侍中中书令以下。

及左右侍卫量人从升。

以下皆如之。

皇帝升坛。

北向立。

太祝加玉於幣。

以授侍中。

侍中奉玉幣。

东向进皇帝。

搢镇珪受玉幣。

凡受物皆搢镇珪。

奠讫执镇珪。

俛伏。

兴。

登歌。

作肃和之乐。

以大吕之均。

太常卿引皇帝进。

北面跪奠於昊天上帝神座。

禪则皇地祇神座。

俛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立於西方东向。

又太祝以幣授侍中。

侍中奉幣。

北向进。

皇帝受幣。

太常卿引皇帝进。

东面跪奠於高祖神尧皇帝神座。

俛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东向再拜。

讫。

登歌止。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降自南陛。

还版位西向立。

乐止。

太祝还尊所。

山下封祀坛。

其日。

自山下五步立人。

直至下坛。

递呼万岁。

以为节候。

祀日未明三刻。

诸祀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率其属。

以五帝及中官外官以下之玉幣。

各置於坫所。

五帝之玉。

以四珪有邸。

日月以珪璧。

幣各依方色。

良酝令率其属。

各入实尊罍玉幣。

五帝俱以太尊。

皆实以汎齐。

日月之尊。

实以醴齐。

其內官之象尊。

实以醍齐。

中官之壶尊。

实以沈齐。

外官之概尊。

实以清酒。

眾星之散尊。

实以旨酒。

其元酒各实於五齐之上尊。

礼神之玉。

青帝以青珪。

赤帝以赤璋。

黄帝以黄琮。

白帝以白琥。

黑帝以元璜。

日月珪邸。

五帝日月以下幣。

皆从方色。

太官令帅进饌者。

实诸籩豆簠簋。

各设於饌幔內。

未明二刻。

奉礼帅赞者先入。

就位。

赞引引御史以下入。

行埽除。

如常仪。

未明一刻。

謁者赞引。

各引祀官皆就位。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次入。

就位。

文舞入。

陈於悬內。

武舞立於悬南道西。

謁者引司空入。

行埽除讫。

出復位。

於皇帝奠玉幣也。

封祀坛謁者赞引。

各引祀官入就位。

立定。

奉礼曰。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其先拜者不拜。

协律郎跪。

俛伏。

兴。

举麾鼓柷。

奏元和之乐。

乃以圜鍾之宫。

黄鍾为角。

太簇为征。

姑洗为羽。

圜鍾三奏。

黄鍾太簇姑洗各一奏之。

舞文舞之舞。

乐舞六成。

偃麾。

戛敔。

乐止。

奉礼曰。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謁者七人。

各引献官及诸太祝。

奉玉幣各进奠於神座。

如常仪。

將进奠。

登歌作肃和之乐。

以大吕之均。

余星座幣亦如之。

进奠讫。

各还本位。

初。

群官拜讫。

夜明以上。

祝史各奉毛血之豆。

立於门外。

登歌止。

祝史奉毛血。

各由其陛升坛。

以毛血各致其座。

诸太祝俱迎受。

各奠於神座前。

诸太祝与祝史退。

立於尊所。

进熟。

皇帝既升。

奠玉幣。

太官令出。

帅进饌者奉饌。

各陈於內壝门外。

謁者引司徒出。

诣饌所。

司徒奉昊天上帝之俎。

初。

皇帝既至位。

乐止。

太官令引饌入俎。

初入门。

雍和之乐作。

以黄鍾之均。

自后接神之乐。

皆用雍和。

饌至陛位。

乐止。

祝史俱进跪。

彻毛血之豆。

降自东陛以出。

昊天上帝之饌。

升自午陛。

配帝之饌。

升自卯陛。

太祝迎引。

各设於神座前。

设讫。

謁者引司徒太官令。

帅饌者降自东陛以出。

司徒復位。

诸太祝各还尊所。

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

盥洗爵等。

並如圜丘仪。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诣坛。

升自南陛。

讫。

乐止。

謁者引司徒升自东陛。

立於尊所。

斋郎奉俎从升。

立於司徒之后。

太常卿引皇帝诣昊天上帝酒尊所。

执尊者举?。

侍中赞酌汎齐。

讫。

寿和之乐作。

皇帝每酌饮福。

皆作寿和之乐。

太常卿引皇帝进昊天上帝神座前。

北向跪。

奠爵。

俛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北向立。

乐止。

太祝二人持玉册进於神座之右。

东面跪。

又太祝一人。

跪读册文。

讫。

俯伏。

兴。

册文並中书门下撰进。

少府监刻文。

皇帝再拜。

初读册文讫。

乐作。

太祝进奠册於神座。

还尊所。

皇帝再拜。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诣配座。

以下。

至终献。

光禄卿降。

復位。

並如圜丘仪。

皇帝將升献。

太官令引饌入。

其山下封祀坛。

五帝日月以下之饌。

亦相次而入。

俎初入门。

雍和之乐作。

以黄鍾之均。

饌至陛。

乐止。

祝史俱进跪。

彻毛血之豆。

降自东陛以出。

木帝之饌。

升自寅陛。

火帝之饌。

升自巳陛。

土帝之饌。

升自未陛。

金帝之饌。

升自酉陛。

水帝之饌。

升自子陛。

大明之饌。

升自辰陛。

夜明之饌。

升自戌陛。

其內官中官眾星之饌。

所由帅长。

皆先陈布。

诸太祝迎引於坛上。

各设於神座设讫。

謁者引司徒。

太官令帅进饌者。

俱降自东陛以出。

司徒復位。

诸太祝各还尊所。

於山上太尉之亚献也。

封祀坛謁者七人。

分列五方帝。

及大明夜明等献官。

诣罍洗盥手。

洗匏爵讫。

各由其陛升。

俱酌汎齐讫。

各引降。

还本位。

初。

第一等献官將升。

謁者五人次引献官各诣罍洗讫。

各由其陛升。

诣第二等內官酒尊所。

俱酌醴齐。

各进跪奠爵於內官首座。

兴。

余座皆祝史斋郎助奠。

相次而毕。

謁者四人。

次引献官俱诣罍洗盥洗。

各由其陛升坛。

诣第三等中官酒尊所。

俱酌盎齐以献。

赞引四人。

次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讫。

诣外官酒尊所。

俱酌醍齐以献。

赞引四人。

次引献官诣罍洗盥洗。

诣眾星酒尊所。

俱酌沈齐以献。

其祝史斋郎酌酒助奠。

皆如內官之仪。

讫。

謁者赞引各引献官还本位。

武舞六成。

乐止。

舞献俱毕。

上下诸祝。

各进跪彻豆。

兴。

还尊所。

奉礼曰。

赐胙。

赞者唱。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元和之乐作。

奉礼曰。

眾官再拜。

在位者俱再拜。

乐作一成。

止。

燔燎。

终献將毕。

侍中前跪奏曰。

请就望燎位。

太常卿引皇帝就望燎位。

太祝奉玉幣等就柴坛。

置於柴上户內讫。

奉礼曰。

可燎。

东西面各六人。

以炬燎火。

半柴。

侍中前跪奏。

礼毕。

太常卿引皇帝出。

赞引引祀官以下皆出。

其山下封祀坛。

献官献毕。

奉礼曰。

请就望燎位。

诸献官俱就望燎位。

诸太祝各取玉幣等就柴坛。

自南陛下置於柴上户內讫。

奉礼曰。

可燎。

东西面各六人。

以炬燎火。

半柴讫。

奉礼曰。

礼毕。

献官以下皆出。

禪仪。

皇帝既升奠玉幣。

下至跪奠爵。

俛伏兴。

与方丘同。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北向立。

乐止。

太祝二人。

持玉册进於神座之右。

东向跪。

又太祝一人。

跪读册文讫。

俛伏兴。

皇帝再拜。

祝文並中书门下进。

少府监刻。

初读祝文讫。

至配座读册。

皆亦如之。

其拜奠並同方丘。

配座初读册讫。

至寘土半埳。

太常卿引皇帝还版位。

与方丘同。

封玉册。

封检附。

燔燎毕。

禪仪。

皇帝既就望瘞位。

侍中跪奏。

称具官臣某言。

请封玉册。

太常卿引皇帝自南陛升坛。

北向立。

近侍者从升。

如式。

少府监具金绳金泥等。

並所用物立於御侧。

符宝郎奉受命宝。

立於侍中之侧。

謁者引太尉进昊天上帝神座前。

禪仪。

进皇地祇神座前。

跪取玉册。

置於案进。

皇帝受玉册。

跪叠之。

內於玉匱中。

缠以金绳。

封以金泥。

侍中取受命宝。

跪以进。

皇帝取宝以印玉匱讫。

兴。

侍中受宝。

以授符宝郎。

通事舍人引太尉进。

皇帝跪捧玉匱。

授太尉。

太尉跪受。

皇帝兴。

太尉退。

復位。

侧身捧玉匱。

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皇帝再拜讫。

入次。

如常仪。

太尉奉玉匱之案。

於石?南北向立。

执事者发石盖。

太尉奉玉匱。

跪藏於石?內。

执事者覆石盖。

检以石检。

缠以金绳。

封以石泥。

讫。

太尉以玉宝遍印讫。

引降復位。

將作帅执事者。

以石距封固。

又以五色土圜封。

后续令毕其功。

禪仪同。

配座玉牒。

禪仪。

太尉又进睿宗大圣贞皇帝座。

跪取玉册內金匱。

封以金匱。

皆如封玉匱之仪。

讫。

太尉奉金匱从降。

俱復位。

封禪还。

以金匱內太庙。

藏於高祖神尧皇帝之石室。

如別仪。

太常卿前奏。

礼毕。

若有祥瑞。

则太史监跪奏讫。

特称奉贺。

再拜。

三称万岁。

內外皆称万岁。

讫。

又再拜。

太常卿引皇帝还大次。

乐作。

皇帝出东门。

禪仪。

皇帝出中壝门。

殿中监前受镇珪。

以授尚衣奉御。

殿中监又前受大珪。

华盖侍卫如常仪。

皇帝入次。

乐止。

謁者赞引。

各引祀官。

通事舍人分引从祀群官。

以次出復位。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讫。

赞引引出。

工人二舞。

以次出。

禪礼祭讫。

以奇禽异兽合瑞典者。

皆纵之神祀所。

鑾驾还行宫。

皇帝既还大次。

侍中版奏请解严。

將士不得輒离部伍。

转仗卫於还途。

如来仪。

二侍中版奏。

请中严。

皇帝服通天冠。

絳纱袍。

诸祀官服朝服。

皇帝出次。

升輦。

降山下至圆坛所。

权停。

乘黄令进玉輅。

太仆升。

执轡\以下。

入宫。

並如圜丘仪。

禪仪同。

朝覲群臣。

禪登讫。

行此礼。

禪之明日。

朝覲群臣。

及岳牧以下於朝覲坛。

如巡狩仪。

皇帝服羇冕。

乘舆以出。

曲直华盖。

警蹕侍卫。

入自北壝门。

由北陛升坛。

即御座。

符宝郎奉宝置於座。

扇开。

乐止。

通事舍人引三品以上。

及岳牧以下。

入就位。

如常仪。

通事舍人引上公一人。

舒和之乐作。

公至西陛。

就解剑席。

乐止。

脱舄。

跪解剑。

置於席。

兴。

相礼者与通事舍人引进。

当御座前。

北面跪。

称具官臣名等言。

天封肇建。

景福维新。

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

万寿无疆。

俛伏。

兴。

通事舍人引上公降坛。

诣解剑席。

跪带剑。

纳舄。

乐作。

通事舍人引復位。

立定。

乐止。

典仪曰。

再拜。

赞者承传。

上公以下皆再拜。

侍中前承制。

降诣上公之东北西向。

称有制。

上公及群臣皆再拜讫。

宣云。

封禪之庆。

与公等同之。

上公及群臣又再拜舞蹈。

三称万岁。

讫。

又再拜。

引退。

考制度。

如巡狩仪。

开元礼封禪仪。

开元二十三年九月丁卯。

文武百官尚书左丞相萧嵩等。

累表请封嵩华二岳。

表曰。

臣闻封峦之运\。

王者告成。

当休明而闕典。

乃臣子之深过。

伏惟神武皇帝陛下。

受命继天。

应期光宅。

垂庆云而覆露。

畅和气以生成。

物荷深仁。

时惟天道。

文明之化洽矣。

穆清之风被矣。

淳源既泳。

福应咸臻。

盈於天壤。

昭於方策。

盖非愚下。

所能颂美。

且天之在上。

日监在兹。

嘉大圣之神功。

降元符以表德。

恭伸昭报。

祗事升中。

古昔大猷。

孰先兹道。

臣等睹休征以上请。

陛下崇谦让以固辞。

事恐劳人。

抑其勤愿。

德音所逮。

自古未闻。

昔虞巡四岳。

周在一岁。

书称其美。

不以为烦。

寧彼华嵩。

皆列近甸。

復兹丰稔。

又倍他年。

岁熟则余粮。

地近则易给。

况费务盖寡。

咸有司存。

储峙无多。

岂烦黎庶。

吏当首路。

以望属车。

陛下往封泰山。

不秘玉牒。

严禋上帝。

本为苍生。

今其如何。

而闕斯礼。

伏愿发挥盛事。

差报元辰。

先检玉於嵩山。

次泥金於华岳。

天休既答。

人望见从。

上下交欢。

生灵幸甚。

臣等昧死。

敢此竭诚\。

理在至公。

祈於俯遂。

无任悃款之至。

谨诣朝堂陈请以闻。

帝固让不从。

手詔报曰。

升中於天。

帝王盛礼。

盖谓臻兹淳化。

告厥成功。

今兆庶虽安。

尚俟丰年之庆。

边疆则静。

犹有践更之劳。

况自愧於隆周。

敢追跡於大舜。

顷年迫于万方之请。

难违多士之心。

东封泰山。

於今惕厉。

岂可更议嵩华。

自貽惭恧。

虽藉公卿。

共康庶政。

永惟菲薄。

何以克堪。

朕意必诚\。

宜断来表也。

册府元龟。

天宝九载正月丁巳。

詔以十一月封华岳。

三月辛亥。

华岳庙灾。

关內旱。

乃停封。

唐书元宗本纪。

天宝九载正月。

文武百寮。

礼部尚书崔翘等。

累上表请封西岳。

刻石纪荣号。

帝固拒不许。

翘等又奉表恳请曰。

自今月辛亥。

至于癸丑。

累表诚\祈。

请纪荣号。

圣心恭默。

冲让再三。

臣等伏读纶言。

退增祗慄。

敢重沥愚恳。

期诸必遂。

臣闻圣人之言。

与春秋而同信。

上天之宰。

將影响而合符。

昭报不可以久稽。

成命不可以固拒。

今灵山警蹕。

望玉鑾之升中。

儒林展仪。

思金匱之盛礼。

发祥储祉。

喻以封山。

人事天时。

不可失也。

伏惟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陛下。

祖武宗文。

重熙累洽。

霑风化而砥礪。

在动植而昭苏。

外户不扃。

余粮栖亩。

其神功至道。

广瑞殊祥。

前表缕陈。

安敢浮说。

夫修德以俟命。

勒功以告成。

將欲竭款神祇。

雍熙帝载。

未为过越也。

伏惟览公卿之议。

考封禪之礼。

陟华盖於翠微。

转鉤陈於云路。

泥金於菡萏之上。

刻玉於明星之前。

使三五六经。

復再闻於唐典。

七十二姓。

不独纪於夷吾。

敷景福以浸黎元。

锡大庆而后天地。

苍生之望也。

朝廷之幸也。

无任诚\恳悃款之至。

谨诣朝堂奉表陈请以闻。

帝手詔不许曰。

轻修大典。

所不愿为。

时或传中旨。

请纪荣号。

何如空言。

请封西岳。

乙卯。

群臣又奉表请封西岳曰。

臣翘等伏稽古训。

上请增封。

再奉明旨。

未蒙允诺。

臣等承詔。

惶骇失图。

臣闻省方展义。

君人之大典。

登封告成。

王者之丕业。

是以古先哲后道洽则封。

所以答神祇之功。

增兆庶之福。

无私於己。

故行之者不思。

必顺於天。

故言之者难夺。

敢昧万责。

竭诚\终请。

伏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陛下。

绍文武之丕烈。

合君臣於昌运\。

均雨露。

和阴阳。

四海无波而静默。

群生自乐而仁寿。

繇是德怀蛮貊。

泽洎昆虫。

宗庙祀典。

罔不祗肃。

要荒殊俗。

亦莫不庭。

自皇王以来。

载籍所记。

未有混区宇。

穷禎祥。

地平天成。

德茂道洽。

若今日之盛者与。

固可告太平之功。

展封崇之礼。

故臣与王公侯伯。

黎老緇黄。

累陈白奏。

备竭丹恳。

岂谓圣恩犹阻。

皇鉴未回。

伏奉癸丑詔书曰。

轻修大典。

所不愿为。

臣等战慄。

匪遑寧处。

实以陛下功成道洽。

理实升中。

且夫龟龙咸格。

天意也。

夷夏大同。

人事也。

时和年丰。

太平也。

无为清净。

至理也。

允应大典。

岂谓轻修乎。

奉若灵命。

安可不为乎。

臣等敢冒宸极。

重明其义。

窃以西岳华山。

实镇京国。

黄虞之所循省。

灵仙之所依凭。

固可封也。

况金方正位。

合陛下本命之符。

白帝临坛。

告陛下长生之籙。

发祥作圣。

抑有明征。

又可封也。

昔周成王以翦桐为戏。

唐叔因是而定封。

盖人君之言。

动有成宪。

斯事至细。

犹不忽也。

况陛下眷言封祀。

宿著神明。

道已洽於升平。

事未符於琬●。

岂可抑至公於私让。

弃诚\信於神明乎。

固不可得而辞也。

日者封章累奉。

嘉应必臻。

一献而甘雨流。

再陈而瑞雪降。

则知人天之意。

影响合符。

若然者。

陛下安得稽天命以固辞。

违人事以久让。

太平不告。

其若休祥何。

至理不答。

其若神祇何。

伏愿仰答天心。

允祗灵貺。

上以扬祖宗之盛烈。

下以副亿兆之恳诚\。

克崇上报。

永光大典。

臣等幸甚。

宗子又上表曰。

臣彻等伏见禎祥委积。

河海澄清。

长瞻北极之尊。

屡献西封之疏。

诚\恳不达。

天鉴未从。

徘徊闕廷。

陨越无地。

陛下再造区宇。

肇康生人。

与天合符。

与道合契。

故得灵芝表瑞。

玉版呈文。

九谷岁衍於京坻。

百蛮尽习其冠带。

能事备於典策。

盛德光於祖宗。

升中告成。

是属今日。

惟夫太华。

高冠群山。

当其少阴。

镇此西土。

自有虞巡狩。

歷祀三千。

夏殷以还。

罕能肆覲。

陛下虽加进宠号。

增崇庙宇。

而大礼未施。

精意空洁。

又陛下顷岁建碑。

曰尝勤报德之愿。

未暇封崇之礼。

万姓瞻予。

言可復也。

臣以为天地之主。

岂徒言哉。

神祇厚望。

故已久矣。

伏愿俯顺百辟兆人之请。

明征刻石铭山之记。

暂迁万乘。

降被三峰。

奠珪璧於中坛。

奏笙鏞於上帝。

使普天蒙福。

重锡无疆。

频冒宸严。

並期必遂。

无任恳切屏营之至。

谨诣朝堂奉表陈请以闻。

凡三上表。

上乃许之。

丁巳詔曰。

以今载十一月。

有事华山。

中书门下及礼官详仪注奏闻。

务从省便。

是载三月。

西岳祠庙灾。

时关中久旱。

詔曰。

自春以来。

久愆时雨。

登封告禪。

情所未遑。

所封西岳宜停。

册府元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