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原闕今照四库全书本增补封禪兗州刺史薛胄。
以天下太平。
登封告禪。
帝王盛烈。
遂遣博士登太山观古跡。
撰封禪图及仪上之。
高祖谦让不许。
册府元龟。
贞观五年正月癸未。
朝集使请封禪。
旧唐书太宗本纪。
贞观五年正月。
朝集使赵郡王孝恭等。
僉议以为天下一统。
四夷来同。
诣闕上表请封禪。
帝手詔曰。
省表具怀。
自有隋失道。
四海横流。
百王之弊。
於斯为甚。
朕提剑鞠旅。
首启戎行。
扶翼兴运\。
克成鸿业。
遂荷慈睠。
恭承大宝。
每日昃思治。
弗敢康寧。
兢兢夕惕。
用忘兴寢。
履薄驭朽。
不足为喻。
赖三灵显命。
百辟同心。
海外无尘。
远夷慕义。
但流遁永久。
凋残未復。
田畴多旷。
仓廩犹虚。
家给人足。
尚怀多愧。
岂可遽追前代。
取讥虚美。
所望恂恂济济。
协力尽诚\。
辅其不逮。
致之王道。
如得雅颂形於金石。
菽粟同於水火。
反朴还淳。
当如来议。
十一月己亥。
朝集使利州都督武士?等。
诣朝堂又上表请封禪。
帝曰。
隋末分离。
群凶竞逐。
我提三尺剑。
数年之闲。
正一四海。
是朕武功所定也。
突厥强梁。
世为纷更。
今乃袭我衣冠。
为我臣吏。
殊方异类。
辐輳鸿臚。
是朕文教所来也。
突厥破灭。
君臣为俘。
安养之情。
同於赤子。
是朕仁爱之道也。
林邑贡能言鸟。
新罗献女乐。
悯其离本。
皆令反国。
是朕敦本也。
酬功录效。
必依赏格。
惩恶罚罪。
必据刑书。
割亲爱。
舍嫌隙。
以宏至公之遗。
是朕崇信也。
非朕专自矜伐。
欲明圣人之教不徒然也。
比年谷稼频登。
疾疚不作。
诚\宜展礼名山。
以谢天地。
但以丧乱之后。
民物凋残。
惮於劳费。
所未遑也。
册府元龟。
贞观六年。
平突厥。
年谷屡登。
群臣上言请封泰山。
太宗曰。
议者以封禪为大典。
如朕本心。
但使天下太平。
家给人足。
虽闕封禪之礼。
亦可比德尧舜。
若百姓不足。
夷狄內侵。
纵修封禪之仪。
亦何异於桀紂。
昔秦始皇自谓德洽天心。
自称皇帝。
登封岱宗。
奢侈自矜。
汉文帝竟不登封。
而躬行俭约。
刑措不用。
人皆称始皇为暴虐。
汉文为有德之君。
以此而言。
无假封禪。
礼云。
至敬不坛。
埽地而祭。
足表至诚\。
何必远登高山。
封数尺之土也。
侍中王珪曰。
陛下发德音。
明封禪本末。
非愚臣之所及。
秘书监魏征曰。
隋末大乱。
黎民遇陛下始有生望。
养之则至仁。
劳之则未可。
升中之礼。
须备千乘万骑之费。
动役数州。
户口萧条。
何以能给。
太宗深嘉征言。
而中外表章不已。
上问礼官两汉封山仪注。
因遣中书侍郎杜正伦。
行太山上七十二帝坛跡。
是年。
两河水潦。
其事乃寢。
旧唐书礼仪志。
贞观中。
百官上表请封禪。
太宗许焉。
唯魏征切諫。
以为不可。
太宗谓魏征曰。
朕欲封禪。
卿极言之。
岂功不高耶。
德不厚耶。
远夷不服耶。
嘉瑞不至耶。
年谷不登耶。
何为不可。
征对曰。
陛下功则高矣。
而人未怀惠。
德虽厚矣。
而泽未旁流。
诸夏虽安。
未足以供其事。
远夷慕义。
未足以供其求。
符瑞虽臻。
罻罗犹密。
积岁一丰。
仓廩尚虚。
臣所以窃谓未可。
臣未能远譬。
但喻於人。
今有人十年长患瘵。
治且愈。
皮骨仅存。
便欲使负米一石。
日行百里。
必不可得。
隋氏之乱。
非止十年。
陛下之良医。
除其疾苦。
虽已乂安。
未甚充寔。
告成天地。
臣窃有疑。
且陛下东封。
万国咸集。
要荒之外。
莫不奔走。
自今伊洛。
洎於海岱。
灌莽巨泽。
茫茫千里。
人烟断绝。
鸡犬不闻。
道路萧条。
进退艰阻。
岂可引彼夷狄。
示之虚弱。
殫府竭财。
未厌远人之望。
加年给復。
不偿百姓之劳。
或水旱之灾。
风雨之变。
庸夫横议。
悔不可追。
岂独臣言。
兆人咸尔。
太宗不能夺。
乃罢封禪。
大唐新语。
太宗谓房元龄曰。
封禪是帝王盛事。
比奏请者不绝。
公等以为何如。
魏征对曰。
帝王在德。
不在封禪。
自丧乱以来。
近泰山州县。
凋残最甚。
若车驾既行。
不能令无使役。
此便是因封禪而劳役百姓。
太宗曰。
封禪之事。
不自取功绩。
归之於天。
譬如元龄等功臣。
虽有益於国。
能自谦让。
归之於朕。
岂以不言而欲自取。
今向泰山。
功归於天。
有似於此。
然朕意常以嵩高既是中岳。
何谢泰山。
公等评议。
贞观六年。
公卿百寮。
以天下太平。
四夷宾服。
诣闕请封禪者。
首尾相属。
帝不许。
尝从容而言曰。
朕本诸公子也。
始望不及此。
属天下丧乱。
遂有捄焚拯溺之志。
义师入关之始。
群凶鼎沸。
当此之时。
但得三分天下。
亦为足矣。
朕以不武。
內稟太上皇之谋\。
外假士大夫之力。
数年之闲。
六合大定。
升中告禪。
信亦其时。
然朕往昔蒙犯霜露。
遂婴气疾。
但恐登封之后。
弥增诫惧。
有乖营卫。
非所以益朕也。
少欲自怡。
用安年寿。
公卿等勿復为言。
册府元龟。
贞观十一年。
群臣復劝封山。
始议其礼。
於是国子博士刘伯庄。
睦州刺史徐令言等。
各上封禪之事。
互设疑议。
所见不同。
多言新礼中封禪仪注。
简略未周。
太宗敕祕书少监顏师古。
諫议大夫朱子奢等。
与四方名儒博物之士。
参议得失。
议者数十家。
递相驳难。
纷紜久不决。
於是左仆射房元龄。
特进魏征。
中书令杨师道。
博採眾议。
堪行用而於旧礼不同者。
奏之。
其议昊天上帝坛曰。
將封先祭。
义在告神。
且备謁敬之仪。
方展庆成之礼。
固当於坛下阯。
先申齐洁。
赞享已毕。
然后登封。
既表重慎之深。
兼示行事有渐。
今请祭於泰山下。
设坛以祀上帝。
以景皇帝配享。
坛长一十二丈。
高一丈二尺。
又议制玉牒曰。
金玉重宝。
质性贞坚。
宗祀郊禋。
皆充器幣。
岂嫌华美。
寔贵精確。
况三神壮观。
万代鸿名。
礼极殷崇。
事资藻縟。
玉牒玉简。
式韞灵奇。
传之无穷。
永存不朽。
今请玉牒长一尺三寸。
广厚各五寸。
玉简厚二寸。
长短阔狭。
一如玉牒。
其印齿请隨璽大小。
仍缠以金绳五周。
又议玉策曰。
封禪之祭。
严配作主。
皆奠玉策。
肃奉诚\虔。
今玉策四枚。
各长一尺三寸。
广一寸五分。
厚五分。
每策五简。
俱以金编。
其一奠上帝。
一奠太祖座。
一奠皇地祇。
一奠高祖座。
又议金匱曰。
登配之策。
盛以金匱。
归格艺祖之庙室。
今请长短令容玉策。
高广各六寸。
形制如今之表函。
缠以金绳。
封以金泥。
印以受命璽。
又议方石再累曰。
旧藏玉牒。
止用石函。
亦犹盛书篋笥。
所以或呼石篋。
今请方石三枚。
以为再累。
其十枚石简。
刻方石四边而立之。
缠以金绳。
封以石泥。
印以受命璽。
又议泰山上圜坛曰。
四出开道。
坛场通义。
南面入升。
於事为允。
今请介邱上圜坛广五丈。
高九尺。
用五色土加之。
四面各设一阶。
御位在坛南。
升自南阶。
而就上封玉牒。
又议圜坛上土封曰。
凡言封者。
皆是积土之名。
利建分封。
亦以班社立号。
谓之封禪。
厥义可知。
今请於圜坛之上。
安置方石。
璽缄既毕。
加土筑以为封。
高一丈二尺。
而广二丈。
以五色土益封。
玉牒藏於其內。
祀禪之土封。
制亦同此。
又议玉璽曰。
谨详前载方石缄封。
玉检金泥。
必资印璽。
以为祕固。
今请依令用受命璽。
以封石检。
其玉检既与石检大小不同。
请更造璽一枚。
方一寸二分。
文同受命璽。
以封玉牒。
石检形制。
依汉建武故事。
又议立碑曰。
勒石纪号。
显扬功业。
登封降禪。
肆覲之坛。
立碑纪之。
又议设告至坛曰。
既至山下。
礼行告至。
柴於东方上帝。
望秩遍礼群神。
今请其坛方八丈一尺。
高三尺。
陛仍四出。
其禪方坛及余饰。
请从今礼。
仍请式柴祭望秩同时行事。
又议废石闕及大小距石曰。
距石之设。
意取牢固。
本资寔用。
岂云雕饰。
今既积土厚封。
足与天长地久。
其小距环坛。
石闕回建。
事非经誥。
无益礼仪。
烦而非要。
请从减省。
太宗从其议。
仍令附之於礼。
旧唐书礼仪志。
案顏师古传。
帝將有事泰山。
詔公卿博士杂定其仪。
而论者爭为异端。
师古奏。
臣譔定封禪仪注书。
在十一年。
於时诸儒。
谓为適中。
於是以付有司。
多从其说。
贞观十一年。
顏师古封禪议。
將封先祭。
义在告神。
且备款謁旧唐书作謁敬。
之仪。
方展庆成之礼。
固当为唐书作於。
坛下距。
唐书作趾。
预通典一作先。
申齐洁。
赞饗已毕。
然后登封。
既表重慎之深。
兼示行事有渐。
今请祭于山下。
封于山上。
四出开道。
坛场通义。
南面入升。
於事为允。
今请山上圜坛。
广五尺。
高九尺。
用五色土为之。
唐书作加。
四面各设一陛。
唐书作阶。
御位在坛南。
升自南陛。
唐书作阶。
而旧本作宜。
就行事。
行事。
唐书作上附玉牒。
旧藏玉牒。
止用石函。
亦犹书盛篋笥。
所以或呼为石篋。
然其形大质重。
转徙非易。
岱宗倘无此石。
皆应取自他山。
所以不为混成。
累辑而作。
大要在於周固。
稽其縝旧本作缉。
密。
而近代仪注。
更名石?。
?非稽古之文。
旧本作称。
本无义训可寻。
贏旧本作盈。
缩之闲。
贵在折中。
旧本作衷。
不烦纷议。
更增疑惑。
今请方石三枚。
以为再累。
其十枚石检。
刻方石四边而立之。
缠以金绳。
用备检约。
凡言封者。
皆是积土之名。
利建分封。
亦以班社立号。
谓之封禪。
厥义可知。
今若置牒坛上。
止因累石。
不加缮筑。
即以为封。
匪唯严祕之道。
有妨简率。
亦乃名实不副。
理恐乖爽。
今请於圜坛之上。
安置方石。
封印唐书通典作璽缄。
既讫。
旧本作毕。
加五色土筑以为封。
高一丈二尺。
而广二丈。
金玉重宝。
质性坚贞。
宗祀严禋。
皆充器幣。
岂嫌华美。
寔贵精確。
况乎三神壮观。
万代鸿名。
礼极殷崇。
事资藻縟。
玉牒玉检。
式韞灵奇。
旧本作事韞灵奇。
传之无穷。
永存旧本作在。
不朽。
至於广袤之数。
足以载文辞。
缄束之方。
务在申胶固。
今宜立制。
隨时损益。
丰功厚德。
既以跨躡前踪。
盛典宏规。
无劳一遵曩式。
今请玉牒长一尺三寸。
广厚各五寸。
玉检厚二寸。
唐书有长短阔狭一如玉牒。
其印齿疏密。
隨印大小。
距石之设。
意取牢固。
本资实用。
岂云巧唐书作雕。
饰。
今既积土厚封。
更无差动。
天长地久。
寧假支持。
斜设横安。
请並弗旧本作不。
置。
勒石纪号。
垂裕后昆。
美盛德之形容。
阐后王之休烈。
其义远通典作大。
矣。
其事尚焉。
我皇声畅九垓。
威横八极。
灵祇不爱其宝。
兆庶无得而稽。
但当赞述希夷。
以攄臣下之至。
具旧本作其。
祭坛之例。
旧本作制。
登封之所。
肆覲万国。
受记旧本作职。
百神。
固宜刻颂。
显通典作明旧本作播。
扬功业。
至於小距环坛。
旧本作圜。
石闕別树。
唐书作回建。
事非经据。
无益礼仪。
烦而非要。
请从减省。
神灵璽宝而弗用。
由来无所施行。
其六璽虽以封书。
莫不披于群下。
受命之璽。
登封则用昭事上元。
表兹介福。
休征纬兆。
岂因常贯。
又封检之璽。
分寸不同。
即事而言。
请並更造。
既顺肃虔之理。
永垂创制之名。
禪坛制度。
请从新礼。
行事仪式。
亦並依之。
自外委细。
不载于文者。
职在所司。
隨事量定。
议曰。
谨率愚管。
其录如前。
庸疑之言。
不足观採。
但封禪大礼。
旧典不存。
秦汉以来。
颇有遗跡。
闕而不备。
难可甄详。
昔在元封。
倪宽专赞其决。
逮乎光武。
梁松独尸其事。
搢绅杂议。
不知所裁。
至如流俗传闻。
记注臆说。
未尝从事。
徒有空言。
乖殊不一。
曷足云也。
且夫沿革不同。
著之前誥。
自君作古。
闻诸往册。
方今台鉉佐时。
远超风后。
秩宗典职。
追迈伯夷。
究六经之妙旨。
毕天下之能事。
纳于圣德。
稟自宸衷。
果断而行。
文质斯允。
詔旨集公卿及儒生学士议登封事。
谨依访闻。
具件如右。
但封禪大礼。
旧典不存。
秦汉以来。
颇有遗跡。
闕而不备。
难可甄详。
昔在元封。
时主博採群论。
建武有司。
亦稟成规。
至如记注近书。
委巷浮说。
不足凭据。
无所取材。
且夫沿革不同。
著於往册。
自君作古。
寔惟令范。
圣朝丕业。
方貽万载。
臣下庸蔽。
不敢专决。
请垂鉴察。
克断宸衷。
谨录奏闻。
伏听裁择。
谨议。
文苑英华。
贞观十四年十月甲戌。
赵王元景等。
表请封禪。
奏曰。
夫功成道合。
古今以为隆平。
登封降禪。
圣贤谓之大典。
是以出震则天之后、革夏变商之君。
继韶夏而施尊名。
崇号諡而广符瑞。
顾迟迟焉。
群臣区区。
诚\为此也。
原夫大始云构。
生灵厥萌。
黎庶布乎穹壤。
皇王司其右契。
遐哉上古。
以迄於兹。
歷选休征。
未有如今日之盛也。
所以敢罄窥管。
无惧触鳞。
沥胆披肝。
言亦备矣。
援天引圣。
辞亦殫矣。
幸蒙亭育之泽。
降以听览之恩。
大賚虽敷。
犹申后命。
未便涣汗。
方事逡巡。
怀生之徒。
不遑寧处。
伏乞皇帝陛下。
则天成务。
应物为心。
协三才之会昌。
乃霈然而动色。
遂万姓之延首、俯凝旒而改容。
虽復龙图告征。
龟书袭吉。
尚諮諏於四岳。
建明謨於兆人。
欲使六合之中。
沃心遍於朝野。
八纮之內。
下问浹於华戎。
凡在人灵。
畴无忭跃。
今兹百辟咸集。
九有攸同。
並执玉以来庭。
俱式歌而且舞。
远则重译僉议。
近则端笏参谋\。
欣睹增天之高。
愿逢加地之厚。
绝域忘生而越险。
华发忍死而爭趋。
中外之心克谐。
愚智之情允睦。
掌故事者。
草登封而待期。
执羈靮者。
儼车徒而俟命。
庶官承职。
三事夙兴。
远邇昌言。
明灵幽赞。
莫不倾视俯听。
希陪肆覲之礼。
效祉呈祥。
钦承告成之庆。
山称万岁。
企和鑾而发奇。
云浮五彩。
佇华盖而交荫。
两仪之情转迫。
万国之望愈深。
臣又闻之。
屈己从眾。
至人所以称仁。
丝言显发。
哲王以之敷信。
昨已奉明詔。
许以试之。
寔降皇情。
俯同人欲。
宽仁之利斯博。
示信之道宜宏。
即日庶尹驰心。
咸奉章而守闕。
列藩翘足。
各伏地以祈恩。
所冀天慈。
深加昭察。
制可群寮之奏。
剋以发軫之期。
颁示普天。
申明绝典。
使夫一时之士。
欣独高於万代。
八荒之酋。
荷周霑於再造。
则臣等死日。
犹生之年。
不任诚\恳之至。
谨与连率方牧等。
奉表诣闕固请以闻。
帝冲让不许。
至於再三。
於是下詔曰。
自古明王。
君临区宇。
功济天下。
道被生民。
內外无虞。
年谷丰稔。
莫不归功上元。
致礼厚地。
腾茂实於六合。
飞英声於百代。
今公卿在列。
屡述虚心。
岳牧具僚。
固陈僉愿。
理在难夺。
敬依来请。
顾循诸己。
仍怀惭德。
册府元龟。
贞观十五年四月辛卯。
詔以来岁二月。
有事於泰山。
六月己酉。
有星孛於太微。
丙辰。
停封泰山。
唐书太宗本纪。
唐太宗已平突厥。
年谷屡丰。
群臣请封泰山。
太宗初颇非之。
已而遣中书侍郎杜正伦。
行泰山上七十二君坛跡。
以是岁两河大水而止。
其后群臣言封禪者多。
至十五年。
將东幸。
行至洛阳。
而彗星见。
乃止。
唐书礼乐志。
贞观十五年三月庚辰。
肃州言所部川原。
遍生芝草。
先是。
百僚及雍州父老。
诣朝堂上表请封禪。
四月辛卯朔。
下詔曰。
肇有蒸庶。
树之司牧。
载籍所纪。
风烈犹存。
至於道洽品物。
功成宇县。
天眷彰於符瑞。
人事表於隆平。
莫不增封岱宗。
广禪梁甫。
荣镜六合。
对越三神。
前圣所以垂其尊名。
后王所以仰其休烈。
盖由此也。
自火德既衰。
三光分裂。
金行失御。
九鼎沈沦。
诸华竞逐。
彝伦大坏。
虽周室削平赵魏。
隋氏混一文轨。
而金革之事。
未戢於封疆。
雅颂之音。
弗闻於朝廷。
遂使至教闕如。
淳风莫反。
齐郊绝类帝之礼。
日观缺升中之仪。
其已久矣。
朕丕膺景命。
嗣守洪基。
承大乱之余。
当率土之责。
负扆兴惕。
纳隍在虑。
上凭宗社之灵。
下资士庶之力。
草昧伊始。
援干戈以靖乱。
区夏既平。
宏礼乐以纬俗。
尉候无警。
菑畬有年。
比屋咸保其欢。
含气不违其性。
殊方异域。
尽地界而来庭。
应图合牒。
殫天符而表瑞。
缅怀前载。
详求诸己。
岂伊寡德。
能致此乎。
固乃上元所协赞也。
而群公卿士。
百辟庶僚。
因陈人祇之意。
请遵封禪之典。
推而不居。
至于数四。
文武之情弥切。
內外之议日闻。
诚\请频繁。
淹歷年载。
朕继跡百王。
因心万物。
上奉苍昊。
义在荐功。
下抚黎元。
方祈厚福。
既迫兹理。
敢不祗从。
猥以眇身。
齐美上代。
永言夙志。
凛乎增惕。
可以来年二月。
有事泰山。
所司宜与公卿並诸儒士。
及朝臣有学业者。
详定其仪。
博考圣贤之旨。
以允古今之中。
务尽诚\敬。
称朕意焉。
於是詔太常卿韦挺为检校封禪大使。
礼部侍郎令狐德棻副焉。
朝廷参议其仪。
异端竞起。
祕书少监顏师古。
乃奏称臣撰定封禪之礼书。
在十一年春。
於是诸儒参详。
以为適中。
詔公卿定其可否。
多从师古之礼。
六月己酉。
有星孛於太微宫。
犯帝位。
辛亥。
朝散大夫行起居郎褚遂良进曰。
陛下拨乱反正。
功昭前烈。
告成升岳。
天下幸甚。
而行至雒阳。
彗星輒见。
此或有所未允合者也。
且汉武优柔数年。
始行岱礼。
臣愚伏愿详择。
丙辰。
詔曰。
自古皇王。
受天之命。
建显号於封禪。
扬功名於竹帛者。
莫不功济夷夏。
道协人祇。
然后登泰山之高。
刊梁甫之石。
未有七德靡记。
九部寂寥。
而欲齐声於圣哲。
垂美于篆籀者也。
朕承宗庙之重。
当区宇之责。
寅畏三灵。
忧勤万姓。
虽戡翦祸乱。
克定遐荒。
而至教犹郁。
刑典未厝。
胜残之化。
未洽於率土。
平和之风。
多惭於往烈。
是以览经籍而自失。
想坛场而增惧。
亟寢搢绅之奏。
屡拒公卿之请。
逡巡大典。
荏苒歷载。
近者文武百僚。
州县庶尹。
频繁抗表。
殷勤固陈。
咸以为两仪交泰。
四夷宾服。
礼乐兴行。
年谷丰稔。
苍昊呈符於上。
灵符不可以久替。
黎献协心於下。
眾欲不可以固拒。
朕迫兹群议。
敢不敬从。
欲荐功上元。
大报后土。
升中之仪已具。
省方之期有日。
今太史奏彗星出於西方。
朕抚躬自省。
深以战慄。
良由功业之被六合。
犹有未著。
德化之覃八表。
尚多所闕。
遂使神祇垂祐。
警戒昭然。
朕畏天之威。
寢兴靡措。
且旷代盛典。
礼数非一。
行途之闲。
劳费不少。
冬夏凋弊。
多未克復。
將送仪仗。
转运\粮储。
虽存节省之义。
终烦黎庶之力。
非惟上亏天意。
亦恐下失人心。
解而更张。
抑有故实。
前以来年二月有事泰山。
宜停。
庶夙夜自修。
遂其罪己之志。
勤恤匪懈。
申其纳隍之情。
倘蒙灵祇回睠。
宗社分福。
朝廷同于大道。
风俗归于朴素。
告成之美。
更思其宜。
仍命所司。
泰山有前代帝王。
因封禪立碑。
及石函检之类。
往遭离乱。
被贼\毁发。
並修立瘞藏之。
册府元龟。
二十年十一月。
司徒长孙无忌与百官及方岳等。
上表请封禪。
不许。
司徒长孙无忌与百僚又请封禪。
詔曰。
朕念远役初寧。
颇须休息。
深知所请。
甚合机宜。
即事省方。
恐生劳扰。
俟百姓闲逸。
可徐议之。
十二月己丑。
司徒长孙无忌等。
又诣顺天门抗表请封禪曰。
臣闻阴阳不测。
陶冶生灵之谓神。
道德元通。
仁育黎元之谓圣。
圣也者。
自天之攸纵也。
神也者。
代天之理物也。
是以惟天称辟。
灵心作其会昌。
惟辟奉天。
至诚\表其封禪。
升中之道。
抑斯之谓歟。
由是先王急焉。
当仁不让。
景中必。
时至则行。
务在告其成功。
故无俟於终日。
伏见纶旨。
辞远役之初寧。
缓此嘉期。
託俟人之逸豫。
岂容前歌拔拒。
戢武之后辞劳。
拓境开疆。
太平之秋有倦。
诚\如睿虑。
未昭百姓之心。
假此空言。
寔乖千里之应。
臣等伏膺麟阁。
纵观太始之初。
沈研鸟文。
歷选橧巢之上。
悠悠栗陆。
未辨牺牲。
淼淼大庭。
孰知樽俎。
袞心为饰。
尚报大帝之功。
茹毛充荐。
轻展介邱之礼。
西敘穷乎积石。
东渐迫乎沧江。
化未覃於九夷。
贡有关於三脊。
犹且范围天地。
斡运\羲舒。
扬翠旌於奉高抚朱絃於岱岳。
迓百神而宾上帝。
契三灵而謁大坛。
玉牘灵文。
飞英华於万古。
金绳祕检。
腾清辉於八埏。
是知纪号垂名。
崇高莫加於肆类。
推功辑瑞。
广厚莫大于登封。
若乃灵貺所集。
人谋\允洽。
虽固执于撝谦。
谅无得而辞也。
伏惟皇帝陛下。
研精探賾。
神无不照。
唯几所鉴。
洞出象帝之初。
先天成则。
超贯混元之际。
由是大明扬彩。
丽雕轩于再中。
景宿腾辉。
藻璇题以霄映。
奔山车而叠軫。
促日驭之鸣鑾。
跃泽马而相趋。
征天駟之徐軔。
烟川清野。
蓄泄于弈弈之阿。
薰风惊途。
扇荡於云云之嶠。
其冥兆也如彼。
其显应也若斯。
而陛下因事逡巡。
方稽大典。
使尊名显号。
?光於琰碑。
绝异殊尤。
沮绚於琼简。
孰谓畏天之命。
顺人之欲者歟。
率土悽悽。
深所未喻。
臣又闻之。
游海若者。
冯夷之宫为陋。
登太山者。
鲁侯之邦盖小。
是知絳霄不极。
九垓网络于胸中。
赤县无涯。
四海括囊于度內。
何者。
升山巢睫。
窃比所以悬殊。
朝菌灵椿。
长短自然相度也。
若夫大乐云替。
封豨盗钟。
大礼既湮。
长鯨裂冕。
酌抚石於无体。
钧天之响郁兴。
採埽地於无形。
禋宗之道愈劭。
则女希惭其创制。
轩后归其正名矣。
至若比屋见诛。
农夫化为京观。
稟?无类。
芻牧穷于染鍔。
重兴粒食。
颂棲亩之余粮。
首建驂騵。
咏徒行之兼乘。
则农皇贬于推轂。
羲氏退以扶轮矣。
既而凝旒阐化。
中外禔福。
负扆胜残。
飞沈遂性。
亭育侔於宇宙。
就望体於云日。
荷其德以难名。
用其功而无谢。
故乃邈高辛之顺义。
孕顓頊之疏通矣。
加以刑清政肃。
委金科而罔施。
毁犴空囹。
设画衣而莫犯。
通关梁於敻服。
共苑囿於黎蒸。
击壤而谣。
传清音於戎狄。
耕田而食。
建可封於皁隶。
外户设而不扃。
神兽驯而靡触。
故以光融伊帝。
景焕虞廷。
至於卑宫菲膳。
孝享通於鬼神。
大路越席。
至敬极於严配。
黄屋建三辰之旆。
垂范裕於千祀。
元哻垂九旒之藻。
设法悬於万代。
小正调其玉烛。
应祥蓂而不亏。
中天朗其金镜。
与贞明而同晷。
则文命以是伏膺。
元王於兹负笈矣。
洎乎翦商除害。
夷项垦灾。
戮冀野而復皇猷。
诛畴华而清帝道。
提倚天之长剑。
拯涂炭於游魂。
挥驻日之雕戈。
畅怀生於仁寿。
则骇文武之仍代。
吞高光之累叶矣。
论彼数君。
时闻一善。
能兼之者。
寔归仁圣。
若乃提封海外。
总一寰中。
日域穷芳华之津。
月竁跨蒙波之表。
喁喁向內。
並为冠带之伦。
飘飘驾风。
总萃王庭之会。
賮北荒之明月。
牣天府以摛光。
筐南州之火毛。
鬻旗亭而吐曜。
龙伯钓鰲之旅。
咸编列於武臣。
凤洲君子之渠。
各委质於文吏。
斯乃书契之所未睹。
超古先而绝类矣。
窃惟域中三大。
义均一体。
感通由乎影响。
弥纶切乎交际。
是知德逾厚者貺逾深。
功尤高者祥尤著。
当今皞穹储祉。
浹天纮以宅心。
后土锡符。
总坤维而服化。
由是百官累息。
万国耸神。
僉发叩閽之请。
佇副上灵之望。
伏愿时紆睿紱。
远振天声。
征鸿儒。
聘鯢齿。
考逸义。
缉遗编。
摭秦煨之逸文。
採鲁壁之余蠹。
酌云经而定议。
宪河图而缮仪。
然后玉路乘春。
金鑣肃景。
五牛翻其析羽。
六龙辉其鏤鍚。
鼓丰隆而惊翠微。
振列缺而清绿野。
凝笳发岫。
合万岁於山言。
飞盖登峦。
错五松於林秀。
登圜坛而接武。
隆曜魄而齐尊。
俾夫一代衣冠。
寘其名於册府。
四方夷狄。
凿其窍于灵宫。
则普天欣赖。
怀生再造。
朝闻夕死。
抃\若登仙。
臣等深荷玉成。
不胜至愿。
重竭愚瞽。
昧死以闻。
詔曰。
朕遐观哲王。
焕在方册。
功既成矣。
咸备礼以升中。
道既行焉。
必奉符而告禪。
所以发挥天命。
昭格上灵。
其有建显号以创鸿徽。
施尊名而腾茂烈者。
莫不扬辉於鏤玉。
绚景於涂金。
昭昭然丽三辰而並运\。
滔滔焉播四冥而极深。
朕诚\寡德。
良深景慕。
曩者。
氓俗凋弊。
国步甫安。
勉致隆平。
日不暇给。
而槐卿守闕。
请继美于云亭。
岳牧叩閽。
祈踵武於梁岱。
自惟菲薄。
至道未凝。
抗礼皞穹。
寔怀疑惧。
缅寻幼齿。
运\鍾交丧。
忘其家以徇天下。
委其体以济寰中。
翊戴先皇。
削平诸夏。
出於万死。
首导五横之源。
不顾一生。
光锡兆人之命。
越自鑪炭。
获返营魂。
拔于鬼录。
並登仁寿。
窃惟天地之大德。
存于施生。
朕以径寸之小心。
袭于造育。
降期体泰。
谅或繇兹。
不然者何能致於此也。
遂得池隍象浦。
苑囿龙沙。
置一候于鶼林。
同六爻於鰥水。
寔资天睠。
賁以咸亨。
岂朕微庸。
而能及此。
今兹列辟卿士。
鸿生硕德。
各述灵征。
累陈丹款。
既迫群议。
当事敬从。
乃詔有司。
广召搢绅先生。
议方石圜坛之制。
草封禪射牛之礼。
修造羽仪輦輅。
並送之雒阳宫。
册府元龟。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丁酉。
詔以来岁二月。
有事於泰山。
八月。
泉州海溢。
壬戌。
停封泰山。
唐书太宗本纪。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丁酉詔曰。
朕闻天高地大。
首播黎方,媧皇燧人。
肇恭元籙。
是知施生为德。
处崇高而不言。
亭毒攸资。
委钦明以司契。
洎乎三正迭建。
五运\相迁。
休烈存乎典坟。
至道流乎雅颂。
其有仰齐七政。
俯会百神。
察灵眷于祥符。
报元功于昭告。
莫不罄情梁岱。
继踵云亭。
对越两仪。
尽先圣之能事。
扬蕤三统。
垂曩哲之尊名。
悬镜天衢。
罔不繇於此也。
自中阳绝组。
堙白水于穷流。
宫孽绍兴。
阻黄星于天堑。
永嘉东播。
化金马以为牛。
道武南徂。
飞苍鹅以登阼。
周吞岳裔。
逮三叶而巢倾。
隋并舜后。
及二帝而舟覆。
莫不以凶易乱。
以暴代昏。
各肆巨壑之心。
规享上灵之佑。
却行求进。
其可得乎。
由是寂寥千祀。
无怀之风不嗣。
泯弃七经。
子长之言殆绝。
遂使成山日观。
久闕升中之仪。
汶上明堂。
畴闻类帝之义。
顾瞻礼乐。
深有可嗟。
朕幼践危机。
愍斯穷运\。
上同负翼。
下靡息肩。
负荷休征。
投旗鞠旅。
肃恭储祉。
吟云跃鳞。
顺朱鸟以行诛。
騫丹凤而遐举。
射九乌而悬日月。
区品物以煦阳和。
练五石以造干坤。
济崩角以全眉寿。
於是尊奉先帝。
凝旒於庙堂。
躬履兵锋。
忧勤於燮辅。
既而仰逼威命。
俯顺乐推。
越自唐侯。
言膺下武。
深惟忧责之重。
自勗若厉之怀。
遂致灵貺无涯。
翦毛头而降锡。
游魂削衽。
尽穷发以开疆。
东苑蟠桃。
西池昧谷。
咸覃正朔。
並充和气。
较凝禎于往代。
穷今古而罕闻。
考光泽于前皇。
罄縹緗而莫睹。
岂朕眇身。
勤劳所逮。
谅由高明垂鉴。
祚此隆平。
今兹三事大夫。
百僚庶尹。
各述天人之意。
请躡封禪之踪。
顾惟寡薄。
推而不有。
杜绝群言。
至于数四。
中外之情尤切。
企佇之望逾深。
朕又详思。
荷裁成于穹昊。
自古贤哲。
並归功于大帝。
迫斯至理。
弗获固辞。
展礼上元。
实增惭惧。
可以贞观二十二载仲春之月。
式遵故实。
有事於泰山。
诸內外具僚。
岳牧卿士。
既相敦喻。
將事告成。
各罄乃心。
无亏政道。
恪居职务。
以协时雍。
所司宜与搢绅先生。
载笔圆冠之士。
详求通典。
裁其折中。
深加严敬。
称朕意焉。
仍令天下诸州。
明扬侧陋。
其有学艺优洽。
文蔚翰林。
政术甄明。
才膺国器者。
並宜总集泰山。
庶令作赋掷金。
不韞天庭之掞。
被褐怀玉。
无溺屠钓之闲。
务得英奇。
当加不次也。
遣太常卿杨师道为检校封禪大使。
户部侍郎卢承庆为副。
后改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为大使。
司空梁国公房元龄等议云。
梁甫社首二山。
並是古昔禪祭之所。
十五年议奏。
请禪梁甫。
今更奉詔详议。
梁甫去泰山七十里。
又在东南。
至于行事。
未为稳便。
社首去泰山五里。
是周家禪处。
臣等参详。
请禪社首。
有詔依奏。
余並依十五年议。
八月壬戌。
詔曰。
朕闻探元賾者。
先实而后宾。
体至公者。
本仁而末礼。
名归於己。
往哲存而弗务。
德利於人。
前圣徇而为急。
是用范围天地。
权轻重以会时宜。
取则阴阳。
適变通以从眾欲。
由古之封禪。
无夺事机。
所谓奉天。
咸资务隙。
朕仰窥前志。
歷选哲王。
无怀有巢。
缅逾绳契之末。
龟文凤纪。
越在俎豆之先。
扣寂寞以传疑。
故可略而言也。
至於三元立统。
百物正名。
步骤之轨非遥。
损益之源可挹。
虽尧心广运\。
局疆域于流沙。
禹跡遐宣。
限提封于碣石。
犹且先引即敘。
次展玉帛之仪。
首创宾门。
方备云亭之典。
告成之义。
罔弗由兹。
况朕奄有方舆。
閫域该于千古。
仰承灵睠。
降福超于百王。
巨海所环。
莫非臣妾。
长河攸括。
並入封疆。
日者夷夏同文。
禎符狎至。
谓可鸣鑾日观。
勒牒仙閭。
许以来春。
亲行告禪。
而今延陀一姓。
流窜西陲。
控弦万计。
初归正朔。
新就縶维。
又以公卿庶僚。
各陈诚\请。
遂有翠微之役。
无非板筑之劳。
既而山谷阻深。
朝宗有碍。
重披丹恳。
请建玉华。
且復频有兴造。
恐致烦劳。
兼闻河北数州。
颇伤淹涝。
朕为人父母。
思济黎元。
顺动升中。
理无兼遂。
其介邱之礼。
宜且权停。
其玉华宫制度。
务从菲薄。
更令卑陋。
庶免风雨。
称朕意焉。
册府元龟。
案唐书谢偃传。
太宗时。
偃为宏文馆直学士。
撰玉牒真纪。
以劝封禪。
唐实录。
贞观五年正月。
朝集使赵王孝恭等。
请封禪。
手詔不许。
十二月己亥。
朝集使表请。
帝曰。
未遑。
六年。
百僚又请。
不许。
十一年。
帝將有事封禪。
国子博士刘伯庄等皆上封禪事。
言新礼简略。
敕吕儒及顏师古朱子奢参议得失。
议者数十家。
递相驳难。
不决。
于是元龄征师道采眾议。
以为永式。
十四年十月甲戌。
赵郡王元景等表请。
壬辰。
詔从。
十五年三月庚辰。
肃州言所部川原。
遍生芝草。
先是。
百僚及雍州父老诣朝堂表请。
四月辛卯朔。
詔以来岁二月。
有事于泰山。
詔太常卿韦挺为检校封禪大使。
礼部侍郎令狐德棻副焉。
祕书少监顏师古奏。
臣撰礼书。
在十一年春。
詔公卿定可否。
多从师古之礼。
六月己酉。
有星孛太微宫。
辛亥。
起居郎褚遂良进曰。
行至洛阳。
彗星輒见。
或有未允合者。
丙辰。
停封泰山。
显庆四年六月。
詔许敬宗议封禪仪。
敬宗请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
太穆文德二后並配地祇。
从之。
通鑑。
麟德元年七月丁未。
詔以三年正月。
有事於泰山。
唐书高宗本纪。
麟德元年七月丁未朔。
詔宜以三年正月。
式遵故寔。
有事於岱宗。
所司详求茂典。
以从折衷。
其诸州都督刺史。
以二年十二月。
便集岳下。
诸王十月集东都。
缘边州府襟要之处。
不在集限。
天下诸州。
明扬才彦。
或销声幽藪。
或藏器下僚。
並隨岳牧举选。
九月乙丑。
詔曰。
来年行幸岱宗。
州县不得浪有烦扰。
其水浅\可涉。
不可缮造桥梁。
所行之处。
亦勿开道路。
诸州及寺观并百姓。
不得輒献食。
册府元龟。
麟德二年二月壬午。
如东都。
十月丁卯。
如泰山。
唐书高宗本纪。
麟德二年春正月壬午。
幸东都。
丁酉。
幸合璧宫。
甲子。
以发向泰山。
停选。
五月。
以司空英国公李勣。
少师高阳郡公许敬宗。
右相嘉兴县子陆敦信。
右相鉅鹿男竇德元。
为检校封禪使。
冬十月戊午皇后请封禪。
司礼太常伯刘祥道上疏请封禪。
丁卯。
將封泰山。
发自东都。
十一月丙子。
次于原武。
以少牢祭汉將纪信墓。
赠驃骑大將军。
十二月丙午。
御齐州大厅。
乙卯。
命有司祭泰山。
丙辰。
发灵巖顿。
旧唐书高宗本纪。
麟德二年十月丁卯。
帝发东都。
赴东岳。
从驾文武兵士。
及仪仗法物。
相继数百里。
列营置幕。
弥亙郊原。
突厥。
于闐。
波斯。
天竺国。
罽宾。
乌萇。
崑崙。
倭国。
及新罗。
百济。
高丽等诸蕃酋长。
各率其属扈从。
穹庐毡帐。
及牛羊驼马。
填候道路。
是时频岁丰稔。
斗米至五钱。
豆麦不列于市。
议者以为古来帝王封禪。
未有若斯之盛者也。
十二月丙午。
至齐州。
停十日。
丙辰。
发灵巖顿。
至於泰岳之下。
庚申。
帝御行宫牙帐。
以朝群臣。
册府元龟。
干封元年正月戊辰。
封于泰山。
庚午。
禪于社首。
以皇后为亚献。
壬申。
大赦改元。
唐书高宗本纪。
干封元年。
封泰山。
为圆坛山南四里。
如圜丘。
三壝、坛上饰以青。
四方如其色。
号封祀坛。
玉策三。
以玉为简。
长一尺二寸。
广一寸二分。
厚三分。
刻以金文。
玉匱一。
长一尺三寸。
以藏上帝之册。
金匱二。
以藏配帝之册。
缠以金绳五周。
金泥玉璽。
璽方一寸二分。
文如受命璽。
石?以方石再累。
皆方五尺。
厚一尺。
刻方其中。
以容玉匱。
?旁施检刻。
深三寸三分。
阔一尺。
当绳刻深三分。
阔一寸五分。
石检十枚。
以检石?。
皆长三尺。
阔一尺。
厚七分。
印齿三道。
皆深四寸。
当璽方五寸。
当绳阔一寸五分。
检立于?旁。
南方北方皆三。
东方西方皆二。
去?隅皆一尺。
?缠以金绳五周。
封以石泥。
距石十二。
分距?隅。
皆再累。
皆阔二尺。
长一丈。
斜刻其首。
令与?隅相应。
又为坛于山上。
广五丈。
高九尺。
四出陛。
一壝。
号登封坛。
玉检。
玉牒。
石?。
石距。
玉匱。
石检。
皆如之。
为降禪坛於社首山上。
八隅。
一成八阶。
加方丘三壝。
上饰以黄。
四方如其色。
其余皆如登封。
其议略定。
而天子詔曰。
古今之制。
文质不同。
今封禪以玉牒金绳。
而瓦尊匏爵秸席。
宜改从文。
於是昊天上帝褥以苍。
地祇褥以黄。
配褥皆以紫。
而尊爵亦更焉。
是岁正月。
天子祀昊天上帝于山下之封祀坛。
以高祖太宗配。
如圜丘之礼。
亲封玉册。
置石?。
聚五色土封之。
径一丈二尺。
高九尺。
已事。
升山。
明日。
又封玉册於登封坛。
又明日。
祀皇地祇于社首山之降禪坛。
如方丘之礼。
以太穆皇后文德皇后配。
而以皇后武氏为亚献。
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
率六宫以登。
其帷帟皆锦\绣。
群臣瞻望。
多窃笑之。
又明日。
御朝覲坛。
以朝群臣。
如元日之礼。
乃詔立登封坛曰万岁台。
降禪坛曰景云台。
以纪瑞焉。
其后將封嵩岳。
以吐番突厥寇边而止。
礼乐志。
高宗即位。
公卿数请封禪。
则天既立为皇后。
又密赞之。
麟德二年十一月。
车驾东发巡狩。
詔礼官博士。
撰定封禪仪注。
有司于干封元年正月戊辰朔。
先是。
有司斋戒于前祀七日。
平旦。
太尉誓百官於行从中台。
云。
来月一日封祀。
二日登封泰山。
三日禪社首。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
国有常刑。
上斋於行宫四日。
致斋三日。
近侍之官。
应从升者。
及从事群官。
诸方客使。
各本司公馆清斋一宿。
前祀一日。
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
设黄麾半仗于外壝之外。
与乐工人俱清斋一宿。
至其年十二月。
车驾至山下。
及有司进奏仪注。
封祀坛以高祖太宗同配。
禪社首以太穆皇后文德皇后同配。
皆以公卿充亚献终献之礼。
於是皇后抗表曰。
伏寻登封之礼。
远迈古先。
而降禪之仪。
窃为未允。
其祭地祇之日。
以太后昭配。
至于行事。
皆以公卿。
以妾愚诚\。
恐未周备。
何者。
干坤定位。
刚柔之义已殊。
经义载陈。
中外之仪斯別。
瑶坛作配。
既合于方祇。
玉豆荐芳。
实归於內职。
况推尊先后。
亲饗琼筵。
岂有外命宰臣。
內参禋祭。
详于至理。
有紊徽章。
但礼节之源。
虽兴于昔典。
而升降之制。
尚缺于遥图。
且往代封岳。
虽云显号。
或因时省俗。
意在寻僊。
或以情覬名。
事深为己。
岂如化被乎四表。
推美于神宗。
道冠乎二仪。
归功于先德。
寧可仍遵旧轨。
靡创彝章。
妾繆处椒闈。
叨居兰掖。
祇以职惟中馈。
道属于蒸尝。
义切奉先。
理光于苹藻。
罔极之思。
载结于因心。
祗肃之怀。
实深於明祀。
但妾早乖定省。
已闕侍于晨昏。
令属崇禋。
岂敢安於帷帟。
是故驰情夕寢。
睠嬴里而翘魂。
叠虑宵兴。
仰梁郊而耸念。
伏望展礼之日总率六宫內外命妇。
以亲奉奠。
冀申如在之敬。
式展虔拜之仪。
积此微诚\。
已淹气序。
既属鑾舆將警。
奠璧非赊。
輒效丹心。
庶裨大礼。
冀圣朝垂则。
永播于芳规。
萤烛末光。
增辉於日月。
於是祭地祇梁甫。
皆以皇后为亚献。
诸王太妃为终献。
丙辰。
前罗文府果毅李敬贞。
论封禪须明水实樽。
淮南子云。
方诸见月。
则津而为水。
高诱注云。
方诸。
阴燧大蛤也。
熟摩拭令热以向月。
则水生。
以铜盘受之。
下数石。
王充论衡云。
阳燧取火於日。
方诸取水於月。
相去甚远。
而火至水来者。
气感之验也。
汉书仪云。
八月饮酎。
车驾夕牲。
以鑑诸取水於月。
以阳燧取火于日。
周礼考工记云。
金有六齐。
金锡半谓之鑑燧之齐。
郑玄注云。
鑑燧。
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
准郑此注。
则水火之器。
皆以金锡为之。
今司宰有阳燧。
形如圆镜。
以取明火。
阴鑑形如方镜。
以取明水。
但比年祀祭。
皆用阳燧取火。
应时得。
以阴鑑取水。
未有得者。
尝用井水替明水之处。
奉敕令礼司研究。
敬贞因说先儒是非。
言及明水。
乃云周礼金锡相半。
自是造阳燧法。
郑玄错解以为阴鑑之制。
依古取明水法。
合用方诸。
引淮南子等书。
用大蛤也。
又称敬贞曾八九月中。
取蛤一尺二寸者。
依法试之。
自人定至夜半。
得水四五斗。
敬贞所陈检有故实。
又称先经试验確执。
望请差敬贞自取蚌蛤。
便赴泰山。
与所司对试。
是日制曰。
古今典制。
文质不同。
至于制度。
隨世代沿革。
惟祀天地独不改张。
斯乃自处于厚。
奉天以薄。
又今封禪即用玉牒金绳器物之闲。
復有瓦樽秸席。
一时行礼。
文质顿乖。
驳而不伦。
深为未愜。
其封祀降禪所设上帝后土位。
先设稿秸瓦甒瓢杯等物。
並宜改用裀褥罍爵。
每事从文。
其诸郊祀。
亦宜准此。
於是昊天上帝之座。
褥以苍。
皇地祇。
褥以黄。
配帝及后。
褥以紫。
五方上帝及大明夜明席。
皆以五色。
內官以下席。
皆以莞。
旧唐书礼仪志。
干封元年正月戊辰朔。
有事於泰山。
亲祀昊天上帝於封祀之坛。
己巳。
帝登於泰山。
封玉牒於介邱。
庚午。
降禪于社首山。
皇后为亚献。
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
先是。
李勣许敬宗等。
议封禪仪注。
请以高祖太宗二座。
俱配昊天上帝。
詔从之。
壬申。
帝御朝覲坛受朝贺。
大赦天下。
癸酉。
帝谓群官曰。
升中大礼。
不行来数千载。
近代帝王。
虽称封禪。
其闲事有不同。
或为求僊克禋。
或以巡游望拜。
皆非尊崇祖业。
近在隋朝。
丧乱最甚。
老者填沟壑。
少壮染兵锋。
高祖发自晋阳。
拨乱反正。
先朝躬擐甲冑。
纘成大业。
埽除氛祲。
廓清区宇。
遂得四海宅心。
万方仰德。
朕丕承宝歷。
十有七年。
终日孜孜。
夙夜无怠。
属国家无事。
天下太平。
华夷又安。
远近辑睦。
所以躬亲展礼。
褒赞先勋。
情在归功。
固非为己。
遂得上应天心。
下允人望。
今大礼既毕。
深以为慰。
公等休戚是同。
故应共有此庆。
欲与公等饮宴尽欢。
各宜在外更衣。
即求相见。
仍敕所司撤幄帐。
施玉床。
三品以上升坛。
四品以下纵列坐坛下。
纵酒设乐。
群臣及诸岳牧。
竞来上寿起舞。
日晏方止。
戊寅。
詔兗州置寺观各三所。
观以紫云僊鹤万岁为称。
寺以封峦非烟重轮为名。
丙戌。
发自泰山。
改号封祀坛为舞鹤台。
介邱坛为万岁台。
降禪坛为景云台。
以祀日各有灵鹤及山呼万岁之瑞故也。
册府元龟。
干封元年正月。
帝亲享昊天上帝於山下封祀之坛。
如圜丘之仪。
祭讫。
亲封玉策。
置石?。
聚五色土封之。
圜径一丈二尺。
高九尺。
其日。
帝率侍臣以下升泰山。
翌日。
就山上登封之坛。
封玉策讫。
復还山下之斋宫。
其明日。
亲祀皇地祇於社首山上降禪之坛。
如方丘之仪。
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
翌日。
上御朝覲坛。
以朝群臣。
如元日之仪。
礼毕。
讌文武百寮。
大赦改元。
案本纪是年三月改元总章。
旧唐书礼仪志。
案大唐新语。
高宗干封初。
封禪岱宗。
行初献之礼毕。
执事者趋下。
而宫官执帷。
天后率六宫升坛行礼。
帷席皆以锦\绣为之。
识者咸非焉。
上元三年二月。
詔今冬有事于嵩岳。
闰三月。
以吐蕃犯塞。
停之。
案本纪。
是年十一月改元仪凤。
上元三年二月。
詔以今冬有事于嵩岳。
命所司草仪注。
务从典故。
闰三月。
詔以吐蕃犯塞。
停嵩岳封禪之礼。
册府元龟。
调露元年秋七月己卯。
詔以今年冬至。
有事嵩岳。
礼官学士详定仪注。
冬十月。
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传。
及奉职二部。
相率反叛。
庚申。
詔封嵩山宜停。
旧唐书高宗本纪。
永淳二年春正月甲午朔。
幸奉天宫。
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
西王母启母巢父许由等祠。
十一月癸亥。
幸奉天宫。
时天后自封岱之后。
劝上封中岳。
每下詔草仪注。
即岁飢边事警急而止。
至是復行封中岳礼。
上疾而止。
旧唐书高宗本纪。
高宗既封泰山之后。
又欲遍封五岳。
至永淳元年。
于洛州嵩山之南。
置崇阳县。
其年七月。
敕其所造奉天宫。
二年正月驾幸奉天宫。
至七月。
下詔將以其年十一月封禪於嵩岳。
詔国子司业李行伟。
考功员外郎贾大隱。
太常博士韦叔夏。
裴守贞。
辅抱素等。
详定仪注。
於是议立封祀坛。
如圜丘之制。
上饰以元。
四面依方色为圜坛。
三成。
高二丈四尺。
每等高三尺。
坛上径一十六步。
三等各阔四步。
设十二陛。
陛皆上阔八尺。
下阔一丈四尺。
为三重壝。
距外壝三十步。
內壝距五十步。
燎坛在坛东南外壝之內。
高三尺。
方一丈五尺。
南出陛。
登封坛圆径五丈。
高九尺。
四出陛。
为一壝。
饰以五色。
准封祀禪祭坛。
上饰以金。
四面依方色。
为八角方坛。
再成。
高一丈二尺。
每等高四尺。
坛上方十六步。
每等广四步。
设八陛。
其上坛陛皆广八尺。
中等陛皆广一丈。
下等陛皆广一丈二尺。
为三重壝之大小。
准封祀。
为埋埳。
在坛之末地。
外壝之內。
方深取足容物。
南出陛。
朝覲坛于行宫之前为坛宫。
方三分。
壝二。
在南。
坛方二十四丈。
高九尺。
南面两陛。
余三面各一陛。
封祀登封。
五色土封石?为圜封。
上径一丈二尺。
下径三丈。
高九尺。
禪祭五色土封。
为八角方封。
大小准封祀制度。
所用尺寸。
准歷东封。
並用古尺。
诸坛並筑土为之。
礼无用石之文。
並度影以定方位。
登封降禪四出陛。
各当四方之中。
陛各上广七尺。
下广一丈二尺。
封祀玉帛料。
有苍璧。
四圭有邸。
圭璧。
禪祭有黄琮。
两圭有邸。
无圭璧。
又定登封降禪朝覲等日。
准礼。
冬至祭天于圜丘。
其封祀请用十二日。
准东封祀故事。
十二日登封。
十三日禪祭。
十四日朝覲。
若有故须改登封已下期日。
在礼无妨。
又輦舆料云。
封祀登封。
皇帝出乘玉輅。
还乘金輅。
皇太子往还金輅。
禪祭。
皇太子如封祀。
又衣服料云。
东封祀祭日。
天皇服袞冕。
近奉制依贞观礼。
服大裘。
又云。
袞冕服一具。
斋服之通天冠服一具。
回服之翼善冠服一具。
马上服之。
皇太子袞冕服。
又斋则服远游冠。
受朝则公服远游冠服。
马上则进德冠服。
礼仪志。
永淳二年七月庚申。
詔以今年十月。
有事於嵩岳。
宜令礼官学士等。
审定仪注。
务展诚\敬。
仍令天下岳牧。
及京官五品以上。
各举所知有孝行儒学文武之士。
於是詔礼官议射牛之事。
太常博士裴守真奏议曰。
据周礼及国语。
郊祀天地。
天子自射其牲。
汉武惟封泰山。
令侍中儒者射牛行事。
至於余祀。
亦无射牲之文。
但亲舂射牲。
虽是古礼。
久从废省。
不可復行。
据封禪祀礼。
日未明十五刻。
宰人以鸞刀割牲。
质明而行事。
比鑾驾至祠所。
牢牲总毕。
天皇惟奠玉酌献而已。
今若祀前一日射牲。
事即伤早。
祀日方始射牲。
事又伤晚。
若依汉武故事。
即非亲射之仪。
事贵隨时。
不可行。
用神功破阵乐。
及功臣庆善乐。
二舞每奏。
上皆立对。
守真又议曰。
窃惟二舞肇兴。
謳吟攸属。
赞九功之茂烈。
协万国之欢心。
义均韶夏。
用兼宾祭。
皆祖宗圣德。
而子孙享之。
详览传记。
未有皇王立观之礼。
况升中大事。
华夷毕集。
九服仰垂拱之安。
百蛮怀率舞之庆。
陶甄化育。
莫匪神功。
岂於乐舞。
別申严敬。
臣等详议。
二舞时。
天皇不合起立。
詔並从之。
寻以帝不豫。
改用来年正月行封禪之礼。
十月癸亥。
车驾幸奉天宫。
十一月丙戌。
詔曰。
朕闻仁者德之本。
协亭育之至途。
礼者道之末。
乃帝王之余事。
歷选往初。
详观曩躅。
惻隱以孚其化。
变通以会其神。
朕以虚薄。
祗膺宝位。
旰食宵衣。
惧忝於宗社。
如伤若厉。
佇济於黎元。
每以皇基肇辟。
范围覆载。
遗惠所覃。
照格区宇。
虔荷灵命。
尝虑下亏鸿业。
遍刊群岳。
不足报元功。
已升闻於日观。
思款謁於天台。
志在告成。
谅非为己属今兹丰稔。
方有事於嵩邱。
崇累圣之丕绩。
祈兆人之嘉佑。
顷者分使出巡。
存问风俗。
河南河北。
尚有十余州旱涝。
加以朔方寇盗。
时或侵边。
关內流离。
未能復业。
一物失所。
犹甚纳隍。
数郡不寧。
岂宜备礼。
前欲以来年正月封禪中岳者。
宜停。
册府元龟。
嗣圣十三年。
即武后万岁通天元年。
腊月甲戌。
如神岳。
甲申。
封於神岳。
丁亥。
禪於少室山。
唐书中宗本纪。
案王元感传。
天授中。
元感直宏文馆。
武后时已郊。
遂享明堂。
封嵩山。
绍兴韦叔夏等草仪具。
眾推练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