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原闕今照四库全书本增补杂郊议上武德四年十一月甲申。
有事于南郊。
唐书高祖本纪。
武德初定令。
每岁冬至。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以景帝配。
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
坛制四成。
各高八尺一寸。
下成广二十丈。
再成广十五丈。
三成广十丈。
四成广五丈。
每祀则昊天上帝及配帝设位于平座。
藉用?秸。
器用陶匏。
五方上帝。
日月。
內官。
中官。
外官。
及眾星。
並皆从祀。
其五方帝及日月七座。
在坛之第二等。
內五星以下官五十五座。
在坛之第三等。
二十八宿以下。
中官百三十五座。
在坛之第四等。
外官百十二座。
在坛下外壝之內。
眾星三百六十座。
在外壝之外。
其牲。
上帝及配帝用苍犊二。
五方帝及日月。
用方色犊各一。
內官以下。
加羊豕各九。
旧唐书礼仪志。
圜丘坛。
北辰北斗天一。
太一。
紫微五帝座。
並差在行位前。
余內官诸座。
及五星十二辰。
河汉四十九座。
在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间。
中官。
市垣。
帝座。
七公。
日星。
帝席。
大角。
摄提。
太微。
五帝。
太子。
明堂。
轩辕。
三台。
五车。
诸王。
月星。
织女。
建星。
天纪。
十七座。
及二十八宿。
差在前列。
其余中官一百四十二座。
皆在第三等十二陛之间。
外官一百五。
在內壝之內。
眾星三百六十。
在內壝之外。
五星三辰。
以象尊实醍齐。
七宿以壶尊实沈齐。
皆二。
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
籩豆各二。
簠簋俎各一。
四时祭风师。
雨师。
灵星。
司中。
司命。
司人。
司禄。
籩八豆八。
簋一簠一。
俎一。
牲皆少牢。
席皆以莞。
唐书礼乐志。
贞观二年十一月辛酉。
有事于南郊。
唐书太宗本纪。
案裴寂传。
贞观二年。
太宗祠南郊。
命寂与长孙无忌同升金輅。
寂辞让。
太宗曰。
以公有佐命之勋。
无忌亦宣力于朕。
同载参乘。
非公而谁。
遂同乘而归。
刘黑闥传。
初。
秦王建天策府。
其弧矢制倍于常。
后余大弓一。
长矢五。
藏之武库。
每郊丘重礼。
必陈于仪物之首。
以识武功云。
五年十一月丙子。
有事于南郊。
唐书太宗本纪。
自周衰礼乐坏於战国。
而废绝於秦。
汉兴。
六经在者。
皆错乱散亡杂偽。
而诸儒方共补缉。
以意解詁。
未得其真。
而讖纬之书出以乱经矣。
自郑玄之徒。
号称大儒。
皆主其说。
学者由此牵惑没溺。
而时君不能断决。
以为有其举之。
莫可废也。
由是郊丘明堂之论。
至於纷然而莫知所止。
礼曰。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此天也。
玄以为天皇大帝者。
北辰耀魄宝也。
又曰。
兆五帝于四郊。
此五行精气之神也。
玄以青帝灵威仰。
赤帝赤熛怒。
黄帝含枢纽。
白帝白招拒。
黑帝汁光纪者。
五天也。
由是有六天之说。
后世莫能废焉。
唐初。
贞观礼。
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正月辛日。
祀感生帝灵威仰于南郊。
以祈谷。
而孟夏雩于南郊。
季秋大享於明堂。
皆祀五天帝。
其配神主。
主贞观初。
圜丘明堂北郊。
以高祖配。
而元帝惟配感帝。
礼乐志。
冬至。
祀昊天于圜丘。
乐章八首。
贞观二年。
祖孝孙定雅乐。
贞观六年。
褚亮虞世南魏征等作此词。
今行用。
旧唐书音乐志。
降神用豫和。
上灵睠命兮膺会昌。
盛德殷荐兮协辰良。
景福降兮圣德远。
元化穆兮天歷长。
皇帝行用太和。
穆穆我后。
道应千龄。
登三处大。
得一居贞。
礼惟崇德。
乐以和声。
百神仰止。
天下文明。
登歌奠玉帛用肃和。
闓阳播气。
甄耀垂明。
有赫圆宰。
深仁曲成。
日严苍璧。
烟开紫营。
聿遵虔享。
式降鸿禎。
迎俎入用雍和。
钦惟大帝。
戴仰皇穹。
始命田烛。
爰启郊宫。
云门骇听。
雷鼓鸣空。
神其介祀。
景祚斯融。
酌献饮福用寿和。
八音斯奏。
三献毕陈。
宝祚惟永。
煇光日新。
送文舞出。
迎武舞入。
用舒和。
叠璧凝影皇坛路。
编珠流彩帝郊前。
已奏黄钟歌大吕。
还符宝歷祚昌年。
武舞用凯安。
昔在炎运\终。
中华乱无象。
酆郊赤乌见。
印山黑云上。
大賚下周军。
禁暴开殷网。
幽明何协赞。
鼎祚齐天壤。
送神用豫和。
歌奏毕兮礼献终。
六龙驭兮神將昇。
明德感兮非黍稷。
降福简兮祚休征。
又郊天乐章一首。
大乐旧有此辞名。
不详所起。
送神用豫和。
苹蘩礼著。
黍稷诚\微。
音盈凤管。
彩驻龙旂。
洪歆式就。
介福攸归。
迎乐有闋。
灵驭遄飞。
贞观十四年冬十一月甲子朔。
日南至。
有事于圜丘。
十七年己卯。
有事于南郊。
唐书太宗本纪。
贞观十七年十月甲寅。
詔曰。
朕闻上灵之应。
疾于影响。
茂祉之兴。
积于年代。
朕嗣膺宝歷。
君临区宇。
凭宗社之介福。
赖文武之同心。
时无风尘之警。
野有京坻之积。
厚地降祉。
贞石来祥。
莹翠色而流光。
发素质而成字。
前纪厥初之德。
次陈卜年之永。
后述储贰之美。
並名字昭然。
楷则相次。
旷代之所未闻。
耆老之所未睹。
自天之祐。
岂惟一人。
无疆之福。
方覃九土。
自非大报泰坛。
稽首上帝。
则靡申奉天之志。
寧副临下之心。
今年冬至。
有事南郊所司率由旧典。
十一月己卯。
有事于南郊。
太宗升坛。
皇太子从奠。
于时累日阴雪。
是旦犹云雾晦冥。
及太宗升坛。
烟氛四散。
风景清朗。
文物昭映。
礼毕。
祝官读谢天祝文曰。
嗣天子臣世民。
敢昭告于昊天上帝。
世民纂成鸿基。
君临宇县。
夙兴旰食。
无忘于政道。
导德齐礼。
良媿于前圣。
爰有成命。
表瑞贞石。
文字昭然。
歷数惟永。
既旌高庙之业。
又锡眇身之祚。
逮于皇太子某。
亦降禎符。
並具纪姓氏。
兼列名字。
仰瞻云汉。
寔铭大造。
俯惟寡薄。
弥增寅惧。
敢因大礼。
重荐玉帛。
上谢明灵之貺。
以申祗慄之诚\。
皇太子亦恭至泰坛。
虔拜于苍昊。
庶凭眷祐之德。
永膺无疆之休。
初。
十六年。
太宗遣刻受命元圭玉璽。
白玉为螭首。
其文云。
皇天景命。
有德者昌。
並神笔隶书。
然后鐫勒。
是日。
侍中负之以从。
册府元龟。
永徽二年冬十一月辛酉。
有事于南郊。
唐书高宗本纪。
高宗永徽二年。
以太宗配祀明堂。
而有司乃以高祖配五天帝。
太宗配五人帝。
太尉长孙无忌等。
与礼官议。
以为自三代以来。
歷汉魏晋宋。
无父子同配于明堂者。
祭法曰。
周人禘嚳而郊稷。
祖文王而宗武王。
郑玄以祖宗合为一祭。
谓祭五帝五神于明堂。
以文武共配。
而王肃駮曰。
古者祖功宗德。
自是不毁之名。
非谓配食于明堂。
春秋传曰。
禘郊祖宗报五者。
国之典祀也。
以此知祖宗非一祭。
于是以高祖配于圜丘。
太宗配于明堂。
礼乐志。
永徽二年。
太尉长孙无忌等奏议曰。
据祠令及新礼。
並用郑玄六天之义。
圜丘祀昊天上帝。
南郊祀太微感帝。
明堂祭太微五天帝。
臣等谨案郑玄此义。
唯据纬书。
所说六天。
皆为星象。
而昊天上帝。
不属穹苍。
故注月令及周官。
皆为圜丘所祭昊天上帝为北辰星耀魄宝。
又说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
明堂严父配天。
皆为太微五帝。
考其所说舛谬特深。
按易云。
日月丽乎天。
百谷草木丽乎土。
又云。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足以明辰象非天。
草木非地。
毛诗传云。
元气昊大则称昊天。
远视苍苍则称苍天。
此则天以苍昊为体。
不入星辰之例。
且天地各一。
是为两仪。
天尚无二。
焉得有六。
是以王肃群儒。
咸駮此义。
又检太史圜丘图。
昊天上帝座外。
別有北辰座。
与郑义不同。
得太史令李淳风等状。
称昊天上帝图位。
自在坛上。
北辰自在第二等。
与北斗並列为星官內座之首。
不同郑玄据纬之说。
此乃羲和所掌。
观象制图。
推步有恒。
相缘不繆。
又案史记天官书等。
太微宫有五帝者。
自是五精之神。
五星所奉。
以其是人主之象。
故况之曰帝。
亦如房心为天主之象。
岂是天乎。
周礼云。
兆五帝于四郊。
又云。
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
唯称五帝。
皆不言天。
此是太微之神。
本非穹昊之祭。
又孝经唯云郊祀后稷。
別无圜丘之文。
王肃等以为郊即圜丘。
圜丘即郊。
犹王城京师。
异名同实。
符合经典。
其义甚明。
而今从郑之说。
分为两祭。
圜丘之外。
別有南郊。
违弃正经。
理深未允。
且检吏部式。
唯有南郊陪位。
更不別载圜丘。
式文既遵王肃。
祠令仍行郑义。
令式相乖。
理宜改革。
又孝经云。
严父莫大于配天。
下文即云。
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
以配上帝。
则是明堂所祀。
正在配天。
而以为但祭星官。
反违明义。
詔从无忌等议。
存祀太微五帝于南郊。
废郑玄六天之义。
礼部尚书许敬宗等。
又奏称于新礼祭毕。
收取玉帛牲体。
置于柴上。
然后燔柴。
燔坛又在神坛之左。
臣等谨按祭祀之礼。
必先降神。
周人尚臭。
祭天则燔柴。
祭地则瘞血。
祭宗庙则概萧灌鬯。
皆贵气臭。
用以降神。
礼经明白。
义释甚详。
燔柴在祭初。
礼无所惑。
是以三礼义宗等。
並云祭天以燔柴为始。
然后行正祭。
祭地以瘞血为先。
然后行正祭。
又礼说晋太常贺循上言。
积柴旧在坛南燎。
祭天之牲用犊左胖。
汉仪用头。
今郊天用胁之九?。
太宰令奉牲胁。
太祝令奉珪瓚。
俱奠燔薪之上。
即晋代故事。
亦无祭末之文。
唯周魏以降。
妄为损益。
约告庙之幣。
事毕瘞埋。
因改燔柴。
將为祭末。
事无典实。
礼闕降神。
又燔柴正祭。
牲玉皆別。
苍璧苍犊之流。
柴之所用。
四珪騂犊之属。
祝之所须。
故郊天之有四珪。
犹庙之有珪瓚。
是以周官典瑞。
文义相因。
並事毕收藏。
不在燔柴之例。
今新礼引用苍璧。
不顾珪瓚。
遂亦俱燔。
义既有乖。
理难因袭。
詔从之。
通典。
敬宗等又议籩豆之数曰。
案今光禄式。
祭天地日月岳镇海瀆先蚕等。
籩豆各四。
祭宗庙籩豆各十二。
祭社稷先农等。
籩豆各九。
祭风师雨师。
籩豆各二。
寻此式文。
事深乖谬。
社稷多于天地。
似不贵多。
风雨少于日月。
又不贵少。
且先农先蚕。
俱为中祭。
或六或四。
理不可通。
又先农之神。
尊于释奠。
籩豆之数。
先农乃少。
理既差舛。
难以因循。
谨案礼记郊特牲云。
籩豆之荐。
水土之品。
不敢用褻味。
而贵多品。
所以交于神明之义也。
此即祭祀籩豆。
以多为贵。
宗庙之数。
不可踰郊。
今请大祀同为十二。
中祀同为十。
小祀同为八。
释奠准中祀。
自余从座。
並请依旧式。
詔並可之。
尊附于礼令。
旧唐书礼仪志。
总章元年十二月丁卯。
有事于南郊。
唐书高宗本纪。
旧唐书高宗本纪。
咸亨四年十一月丙寅。
上制乐章。
有上元。
二仪。
三才。
四时。
五行。
六律。
七政。
八风。
九宫。
十洲。
得一。
庆云之曲。
詔有司。
诸大祠享即奏之。
上元三年十一月丁卯。
敕新造上元舞。
圜丘方泽享太庙用之。
余祭则停。
唐书韦万石传。
上元中。
迁太常少卿。
当时郊庙燕会乐曲。
皆万石与太史令姚元辩增损之。
干封初。
高宗东封回。
又詔依旧祀感帝及神州。
司礼少常伯郝处俊等奏曰。
显庆新礼。
废感帝之祀。
改为祈谷。
昊天上帝以高祖大武皇帝配。
检旧礼。
感帝以世祖元皇帝配。
今既奉敕。
依旧復祈谷为感帝。
以高祖大武皇帝配神州。
又高祖依新礼见配圜丘昊天上帝。
及方丘皇地祇。
若更配感帝神州。
便恐有乖古礼。
案礼记祭法云。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
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鯀。
殷人禘嚳而郊冥。
周人禘嚳而郊稷。
郑玄注云。
禘谓祭上帝于南郊。
又案三礼义宗云。
夏正郊天者。
王者各祭所出帝于南郊。
即大传所谓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是也。
此则禘须远祖。
郊须始祖。
今若禘郊同用一祖。
恐于典礼无据。
旧唐书礼仪志。
干封二年十二月。
詔曰。
昔周京道丧。
秦室政乖。
礼乐沦亡。
经典残灭。
遂使汉朝博士。
空说六宗之文。
晋代鸿儒。
爭陈七祀之义。
或同昊天于五帝。
或分感帝于五行。
其后递相祖述。
礼仪纷杂。
自今以后。
祭圜丘及五方明堂感帝神州等祠。
高祖大武皇帝。
太宗文皇帝崇配。
仍总祭昊天上帝及五帝于明堂。
礼仪志。
则天垂拱元年。
詔有司议。
卒用元万顷范履冰之说。
郊丘诸祠。
以高祖太宗高宗並配。
唐书礼乐志。
垂拱元年。
成均助教孔元义奏。
严父莫大配天。
天于万物为最大。
推父偶天。
孝之大。
尊之极也。
易称先王作乐崇德。
殷荐之上帝。
以配祖考。
上帝。
天也。
昊天之祭。
宜祖考並配。
请以太宗高宗配上帝于圜丘。
神尧皇帝配感帝南郊。
祭法。
祖文王而宗武王。
祖。
始也。
宗。
尊也。
一名而有二义。
经称宗祀文王。
文王当祖而云宗。
包武王言也。
知明堂以祖考配。
与二经合。
伯仪曰。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
祖顓頊而宗尧。
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鯀。
祖顓頊而宗禹。
殷人禘嚳而郊冥。
祖契而宗汤。
周人禘嚳而郊稷。
祖文王而宗武王。
郑玄曰。
禘郊祖宗。
皆配食也。
祭昊天圜丘曰禘。
祭上帝南郊曰郊。
祭五帝五神明堂曰祖宗。
此为最详。
虞夏退顓頊郊嚳。
殷舍契郊冥。
去取违舛。
惟周得礼之序。
至明堂始两配焉。
文王上配五帝。
武王下配五神。
別父子也。
经曰。
严父莫大于配天。
又曰。
宗祀文王于明堂。
以配上帝。
不言严武王以配天。
则武王虽在明堂。
未齐于配。
虽同祭而终为一主也。
纬曰。
后稷为天地主。
文王为五帝宗。
若一神而两祭之。
则荐献数瀆。
此神无二主也。
贞观永徽。
礼实专配。
由显庆后。
始兼尊焉。
今请以高祖配圜丘方泽。
太宗配南北郊。
高宗配五天帝。
凤阁舍人元万顷范履冰等议。
今礼。
昊天上帝等五祀。
咸奉高祖太宗兼配。
以申孝也。
诗昊天章。
二后受之。
易荐上帝。
配祖考。
有兼配义。
高祖太宗既先配五祀。
当如旧请。
高宗歷配焉。
自是郊丘三帝並配之。
沈伯仪传。
文献通考。
马氏曰。
並配之制。
始于唐。
自郑康成有六天之说。
魏晋以来。
多遵用之。
以为曜魄宝亦天也。
感生帝亦天也。
均为之天。
则配天之祖。
其尊一也。
至唐人始以为曜魄宝五帝皆星象之属。
当从祀南郊。
而不当以祀天之礼事之。
善矣。
然感帝之祠。
既罢旋復。
虽復其祠。
而以为有天帝之分。
尊卑之別。
遂于郊与明堂所配之祖。
不然厚薄之疑。
乃至每祭並配。
而后得为严父之礼。
然则周公亦岂厚于后稷。
而薄于文王乎。
则曷若一遵初议。
若郊若明堂。
皆专祀昊天。
各以一祖配之。
而感帝之属。
则从祀于天。
于礼意人情。
为两得乎。
永昌元年九月。
敕天无二称。
帝是通名。
承前诸儒。
互生同异。
乃以五方之帝。
亦谓为天。
假有经传互文。
终是名实未当。
称号不別。
尊卑相浑。
自今郊祀之礼。
惟昊天上帝称天。
其余五帝皆称帝。
通典。
证圣元年九月。
亲祀南郊。
加尊号。
改元天册万岁。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则天革命。
天册万岁元年。
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
亲享南郊。
合祭天地。
以武氏始祖周文王。
追尊为始祖文皇帝。
后考应国公。
追尊为无上孝明高皇帝。
以二祖同配。
如干封之礼。
礼仪志。
古者。
祭天于圜丘。
在国之南。
祭地于泽中之方丘。
在国之北。
所以顺阴阳。
因高下。
而事天地以其类也。
其方位既別。
而其燎坛瘞坎乐舞变数。
亦皆不同。
而后世有合祭之文。
则天天册万岁元年。
亲享南郊。
始合祭天地。
册府元龟。
长安二年十一月戊子。
亲享南郊。
大赦天下。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长安二年九月。
敕祠明堂圜丘神座。
並令著状。
便为常式。
通典。
景龙三年十一月乙丑。
亲祀南郊。
皇后登坛亚献。
左仆射舒国公韦巨源为终献。
中宗本纪。
苏瑰传。
將拜南郊。
国子祭酒钦明。
希庶人旨。
建议请皇后为亚献。
安乐公主为终献。
瑰深非其议。
尝于御前面折钦明。
帝不悟。
竟从钦明所奏。
褚无量传。
中宗將亲祀南郊。
詔礼官学士。
修定仪注。
国子祭酒祝钦明。
司业郭山惲。
皆希旨请以皇后为亚献。
无量独与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固爭。
以为不可。
时左仆射韦巨源等。
阿旨协同钦明之议。
竟不从无量所奏。
无量上皇后不合祭南郊议。
议曰。
夫郊祀者。
明王之盛事。
国家之大礼。
行其礼者。
不可以臆断。
不可以情求。
皆上顺天心。
下符人事。
钦若稽古。
率由旧章。
然后可以交神明。
可以膺福祐。
然礼文虽眾。
莫如周礼。
周礼者。
周公致太平之书。
先圣极由衷之典。
法天地而行教化。
辨方位而敘人伦。
其义可以幽赞神明。
其文可以经纬邦国。
备物致用。
其可忽乎。
至如冬至圜丘。
祭中最大。
皇后內主。
礼甚尊崇。
传作礼位甚尊。
若合郊天助祭。
则当具著礼典。
今遍检礼经。
传作周官。
无此仪制。
盖由祭天南郊。
不以地配。
惟以始祖为主。
不以祖妣配天。
故惟皇帝亲行其礼。
皇后不合预唐策作助。
也。
谨案大宗伯职云。
若王不与祭祀。
则摄位。
注云。
王有故。
代行其祭事。
下文云。
凡大祭祀。
王后不与。
则摄而荐豆籩彻。
若皇后合助祭。
承此下文。
则当云若不祭祀。
则摄而荐豆籩。
今于文上更起凡。
明传作则。
是別生余事。
夫事与上异。
则別起凡。
凡者。
生上起下之名。
不专系于本职。
周礼一部之內。
此例极多。
备在文中。
不可具录。
又王后助祭。
亲荐豆籩而不彻。
案九嬪职云。
凡祭祀赞后荐彻豆籩。
注云。
后进之而不彻。
则知中彻者。
为宗伯生文。
若宗伯摄祭。
则宗伯亲彻。
不別使人。
又案外宗掌宗庙之祭祀。
王后不与。
则赞宗伯。
此一文与上相证。
何以明之。
按外宗惟掌宗庙祭祀。
不掌郊天。
足明此文。
是宗庙祭也。
又按王后行事。
总在內宰职中。
检其职文。
唯云大祭祀后祼献则赞。
瑶爵亦如之。
郑注云。
谓祭宗庙也。
注所以知者。
以文云祼献。
祭天无祼。
所以传作以此。
得知。
又祭天之器。
则用陶匏。
亦无瑶爵。
注以此得知是宗庙也。
又內司服。
掌王后六服。
无祭天之服。
而巾车职掌王后之五輅。
亦无后祭天之輅。
祭天七献。
无后亚献。
以此诸文参之。
故知后不合助祭天也。
唯汉书郊祀志。
则有天地合祭。
皇后预唐策作助。
享之事。
此则西汉末代。
强臣擅朝。
旧本作权。
悖乱彝伦。
黷神諂祭。
不经之典。
事涉诬神。
故易传曰。
诬神者殃及三代。
太誓曰。
王稽古立功立事。
可以永年承天。
凝丕天之大绩。
斯史策之良诫。
岂可不知。
今南郊礼仪。
事不稽古。
臣忝守经术。
不敢默然。
旧本作缄默。
请旁询硕儒。
俯循。
传作摭。
旧典。
遵传作采。
曲台之故事。
行圜丘之正仪。
使圣朝协昭旷之涂。
天下知文物之盛。
岂不幸甚。
唐策作美。
谨议。
文苑英华。
蒋钦绪传。
中宗始亲郊。
国子祭酒祝钦明建言。
皇后应亚献。
以媚韦氏。
天子疑之。
詔礼官议。
眾曲意阿徇。
钦绪独抗言不可。
诸儒壮其节。
钦绪駮祝钦明请南郊皇后充亚献议。
议曰。
周礼凡言祭祀享三者。
皆祭之互名。
本无定议。
何以明之。
按周礼典瑞职云。
两圭有邸以祀地。
则祭地亦称祀也。
又司几筵云。
设祀先王之昨读作胙。
席明一作则。
祭宗庙亦称祀也。
又內宗职云。
掌宗庙之祭祀。
此又非独天称祀。
地称祭也。
又按礼记云。
惟圣人为能享帝。
此即祀天帝亦言享也。
又按孝经云。
春秋祭祀。
以时思之。
此即宗庙亦言祭祀也。
经典此文。
不可备数。
据此则钦明所执天曰祀。
地曰祭。
庙曰享。
未得为定明矣。
又周礼凡言大祭祀者。
祭天地宗庙之总名。
非一作不。
独天地为大祭祀也。
何以明之。
按郁人职云。
大祭祀与量人受举斝之卒爵。
按尸与斝。
皆宗庙之事。
则宗庙亦称大祭祀。
又钦明状引九嬪职。
大祭祀。
后祼献。
则赞瑶爵。
据天无祼。
亦无瑶爵。
此乃宗庙称大祭祀之明文。
钦明所执旧本作云。
大祭祀。
则为祭天地。
未得为定明矣。
又周礼大宗伯职云。
凡大祭祀王后有故不预。
旧本作赴。
则摄而荐豆籩。
钦明惟执此文。
以为王后有祭天地之礼。
钦绪等据此。
乃是王后荐宗庙之礼。
非祭天地之事。
何以明之。
按此文凡祀大神。
祭大祇。
享大鬼。
临一作帅执。
事而卜日。
宿。
视涤濯。
蒞玉鬯。
省牲鑊。
奉玉齍。
制一作詔。
大号。
理其大礼。
理字一作礼。
制相天王之大礼。
若王不与旧本有大字。
祭祀。
则摄位。
此已上一旧本作云。
凡。
直是王兼祭天地宗庙之事。
故通言大神大祇大鬼六字旧本作大祭。
今以旧唐书祝钦明传增入。
之祭也。
已下文云。
凡大祭祀王后不与。
则荐豆籩彻。
此一凡。
直是王后祭宗庙之事。
故惟言大祭祀也。
若云王后合助祭天地。
不应重起凡大祭祀之文也。
为嫌王后有祭天地之疑。
故重起后凡。
以別之耳。
王后祭宗庙。
自是大祭祀。
何故取上凡相天王之礼。
以混下凡王后祭宗庙之文。
此是本经。
科段明白。
又按周礼外宗。
掌宗庙之祭祀。
佐王后荐玉豆。
凡王后之献亦如之。
王后不预。
则赞宗伯。
按此王后有故不预。
则宗伯摄而荐豆籩。
外宗赞之。
內宗外宗所掌。
皆佐王后宗庙之荐。
本无佐祭天地之礼。
但天地尚质。
宗庙尚文。
玉豆宗庙之器。
初非祭天所设。
请问钦明。
若王后助祭天地。
在周礼使何人赞佐。
若宗庙摄后荐豆。
祭天又命一作合。
何人赞佐。
並请明征礼文。
即知摄荐是宗庙之礼明矣。
按周礼司服云。
王祀昊天上帝。
则服大裘而冕。
享先王则袞冕。
內司服掌王后祭服。
无王后祭天之服。
按三礼义宗。
明王后六服。
谓褘衣。
摇周礼注及唐史並作揄。
英华皆作摇。
翟。
闕翟。
鞠衣。
展衣。
褖衣也。
禕衣从王祭先王则服之。
摇翟从王祭先公则服之。
闕翟饗诸侯则服之。
鞠衣以采桑则服之。
展衣以礼见王及见宾客则服之。
禒衣燕居则服之。
王后无助祭于天地。
但有先王已下。
又三礼义宗明后夫人之服云。
后不助祭天地五岳。
故无助祭天地四望之服。
按此则王后无祭天之服明矣。
又三礼义宗明王后五輅。
谓重翟。
厌翟。
安车。
翟车。
輦车也。
重翟者。
后从王祭先王先公所乘也。
厌翟者。
后从王享诸侯所乘也。
安车者。
后宫中朝夕见于王所乘也。
翟车者。
后采桑所乘也。
輦车者。
后游宴所乘也。
按此则皇后无祭天之车明矣。
又礼记郊特牲义赞云。
祭天无祼。
郑玄注云。
惟人道宗庙有祼。
天地大神至尊不祼。
圜丘之祭。
与宗庙祫同。
朝践王酌泛齐以献。
是一献。
后无祭天之事。
大宗伯次酌醴齐以献之。
是为二献。
按此则祭圜丘。
大宗伯次王为献。
非摄王后之事。
钦明等所执。
王后有故不预。
则宗伯摄荐豆籩。
更明摄王后宗庙之荐。
非摄天地之祀明矣。
钦明建议。
只及引礼记祭统曰。
夫祭也者。
必夫妇亲之。
按此是王与后祭宗庙之礼。
非关祀天地之义。
按汉魏晋宋后魏齐梁周陈隋等。
歷代典一作史。
籍。
兴王令主。
郊天祀地。
代有其礼。
史不闕书。
並不见往代王后助祭之事。
又高祖神尧皇帝。
太宗文武圣皇帝。
南郊祀天。
无皇后助祭处。
高宗天皇大帝永徽二年十一月辛酉。
亲有事于南郊。
又总章元年十二月丁卯。
亲祀南郊。
亦並无皇后助祭处。
又按大唐礼。
亦无皇后助祭南郊之礼。
钦绪等幸忝礼官。
亲承圣问。
竭尽闻见。
不敢依隨。
伏以主上稽古。
志遵旧典。
所议助祭。
实无正一作明。
文。
若以王者制礼。
自我作古。
明主立断。
非臣所敢言。
谨议。
文苑英华。
旧唐书祝钦明传。
自入为国子祭酒。
景龙三年。
中宗將亲祀南郊。
钦明与国子司业郭山惲二人奏言。
皇后亦合助祭。
遂建议曰。
谨按周礼天神曰祀。
地祇曰祭。
宗庙曰享。
大宗伯职曰。
祀大神。
祭大祇。
享大鬼。
理其大礼。
若王有故不预。
则摄位。
凡大祭祀王后不预。
则摄而荐豆籩彻。
又追师职。
掌王后之首服。
以待祭祀。
又內司服职。
掌王后之六服。
凡祭祀供后之衣服。
又九嬪职。
大祭祀后祼献则赞。
瑶爵亦如之。
据此诸文。
即皇后合助皇帝祀天神祭地祇明矣。
故郑玄注內司服云。
闕狄。
后助王祭群小祀之服。
然则小祀尚助王祭。
中大推礼可知。
闕狄之上。
犹有两服。
第一褘衣。
第二摇狄。
第三闕狄。
此三狄皆助祭之服。
闕狄即助祭小祀。
即知摇狄助祭中祀。
褘衣助祭大祀。
郑举一隅。
故不委说。
唯祭宗庙。
周礼王有两服。
先王袞冕。
先公惊冕。
郑玄因此以后助祭宗庙。
亦分两服云。
褘衣助祭先王。
摇狄助祭先公。
不言助祭天地社稷。
自宜三隅而反。
且周礼正文凡祭王后不预既不专言宗庙即知兼祀天地故云凡也。
又春秋外传云。
禘郊之事。
天子亲射其牲。
王后亲舂其粢。
故世妇职。
但云詔王后之礼。
事不主言宗庙也。
若专主宗庙者。
则內宗外宗职。
皆言掌宗庙之祭祀。
此皆礼文分明。
不合疑惑。
旧说以天子父天母地。
兄日姊月。
所以祀天于南郊。
祭地于北郊。
朝日于东门之外。
以昭事神训人事。
君必躬亲。
以礼文有故然后使摄。
此其义也。
礼记祭统曰。
夫祭也者。
必夫妇亲之。
所以备外內之官也。
官备则具备。
又哀公问于孔子曰。
冕而亲迎。
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
合二姓之好。
以继先圣之后。
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
君何谓已重焉。
又汉书郊祀志云。
天地合祭。
先祖配天。
先妣配地。
天地合精。
夫妇判合。
祭天南郊。
则以地配。
一体之义也。
据此诸文。
即知皇后合助祭。
望请別修助祭仪注同进。
帝颇以为疑。
召礼官亲问之。
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对曰。
皇后南郊助祭。
于礼不合。
但钦明所执。
是祭宗庙礼。
非祭天地礼。
谨案魏晋宋及齐梁周隋等歷代史籍。
至于郊天祀地。
並无王后助祭之事。
帝令宰相取两家状对定。
钦绪与唐绍。
及太常博士彭景直。
又奏议曰。
周礼凡言祭祀享三者。
皆祭之互名。
本无定义。
何以明之。
按周礼典瑞职云。
两珪有邸以祀地。
则祭地亦称祀也。
又司筵云。
设祀先王之胙席。
则祭宗庙亦称祀也。
又內宗职云。
掌宗庙之祭祀。
此又非独天称祀。
地称祭也。
又按礼记云。
惟圣人为能享帝。
此即祀天帝亦言享也。
又案孝经云。
春秋祭祀。
以时思之。
此即宗庙亦言祭祀也。
经典此文。
不可备数。
据此则钦明所执天曰祀。
地曰祭。
庙曰享。
未得为定明矣。
又周礼凡言大祭祀者。
祭天地宗庙之总名。
不独天地为大祭祀也。
何以明之。
案郁人职云。
大祭祀与量人授举斝之卒爵。
尸与斝皆宗庙之事。
则宗庙亦称大祭祀。
又钦明状引九嬪职。
大祭祀后祼献则赞瑶爵。
据祭天无祼。
亦无瑶爵。
此乃宗庙称大祭祀之明文。
钦明所执大祭祀。
王后有故不预。
则摄而荐豆籩彻。
钦明唯执此文。
以为王后有祭天地之礼。
钦绪等据此。
乃是王后荐宗庙之礼。
非祭天地之事。
何以明之。
案此文。
凡祀大神。
祭大祇。
享大鬼。
帅执事而卜日。
宿。
视涤濯。
蒞玉鬯。
省牲鑊。
奉玉玉齍。
詔大号。
理其大礼。
詔相王之大礼。
若王不与祭祀。
则摄位。
此以上一凡。
直是王兼祭天地宗庙之事。
故通言大神大祇大鬼之祭也。
已下文云。
凡大祭祀。
王后不与。
则摄而荐豆籩彻。
此一凡。
直是王后祭庙之事。
故唯言大祭祀也。
若云王后助祭天地。
不应重起凡大祭祀之文也。
为嫌王后有祭天地之疑。
故重起后凡。
以別之耳。
王后祭庙。
自是大祭祀。
何故取上凡相王之礼。
以混下凡王后祭宗庙之文。
此是本经。
科段明白。
又按周礼外宗。
掌宗庙之祭祀。
佐王后荐玉豆。
凡后之献亦如之。
王后有故不预。
则宗伯摄而荐豆籩。
外宗无佐祭天地之礼。
但天地尚质。
宗庙尚文。
玉豆宗庙之器。
初非祭天所设。
请问钦明。
若王后助祭天地。
在周礼使何人赞佐。
若宗伯摄后荐豆。
祭天又合何人赞佐。
並请明征礼文。
即知摄荐是宗庙之礼明矣。
按周礼司服云。
王祀昊天上帝。
则服大裘而冕。
享先王则袞冕。
內司服掌王后祭服。
无王后祭天之服。
案三礼义宗。
明王后六服。
谓褘衣。
摇翟。
闕翟。
鞠衣。
展衣。
褖衣。
褘衣从王祭先王则服之。
摇翟从王祭先公则服之。
闕翟饗诸侯则服之。
鞠衣以采桑则服之。
展衣以礼见王及见宾客则服之。
褖衣燕居则服之。
王后无助祭天地之服。
但自先王以下。
又三礼义宗。
明后夫人之服云。
后不助祭天地五岳。
故无助天地四望之服。
按此则王后无祭天之服明矣。
三礼义宗明王后五輅。
谓重翟。
厌翟。
安车。
翟车。
輦车也。
重翟者。
后从王祭先王先公所乘也。
厌翟者。
后从王饗诸侯所乘也。
安车者。
后宫中朝夕见于王所乘也。
翟车者。
后采桑所乘也。
輦车者。
后游宴所乘也。
案此则王后无祭天之车明矣。
又礼记郊特牲义赞云。
祭天无祼。
郑玄注云。
唯人道宗庙有祼。
天地大神至尊不祼。
圜丘之祭。
与宗庙不同。
朝践王酌泛齐以献。
是一献。
后无祭天之事。
大宗伯次酌醴齐以献。
是为二献。
按此则祭圜丘大宗伯次王为献。
非摄王后之事。
钦明等所执王后有故不预。
则宗伯摄荐豆籩。
更明摄王后宗庙之荐。
非摄天地之祀明矣。
钦明建议引礼记祭统曰。
夫祭也者。
必夫妇亲之。
案此是王与后祭宗庙之礼。
非关祀天地之义。
案汉魏晋宋后魏齐梁周陈隋等歷代史籍。
兴王令主。
郊天祀地。
代有其礼。
史不闕书。
並不见往代皇后助祭之事。
又高祖神尧皇帝。
太宗文武圣皇帝。
南郊祀天。
无皇后助祭处。
高宗天皇大帝永徽二年十一月辛酉。
亲有事于南郊。
及总章元年十二月丁卯。
亲拜南郊。
亦並无王后助祭处。
又案大唐礼。
亦无皇后助祭南郊之礼。
钦绪等幸忝礼官。
亲承圣问。
竭尽闻见。
不敢依隨。
伏以主上稽古。
志遵旧典。
所议助祭。
实无明文。
时尚书左仆射韦巨源。
又希旨协同钦明之议。
上纳其言。
竟以后为亚献。
仍补大臣李嶠等女为斋娘。
以执籩豆。
及礼毕。
特詔斋娘有夫婿者。
咸为改官。
景云初。
侍御史倪若水劾奏钦明及郭山惲曰。
钦明等本是腐儒。
素无操行。
崇班列爵。
实为叨忝。
而涓尘莫效。
諂佞为能。
遂使曲台之礼。
圜丘之制。
百王故事。
一朝坠失。
所谓乱常改作。
希旨病君。
人之不才。
遂至于此。
今明驳歷。
贤良入用。
唯兹小人。
犹在朝列。
臣请並从黜放。
以肃周行。
于是左授饶州刺史。
钦明与国子司业郭山惲。
阴迎韦后意。
谬立议。
帝虽不睿。
犹疑之。
召礼官质问。
时左仆射韦巨源。
助后掎掣帝。
夺政事。
即傅钦明议。
帝果用其言。
以皇后为亚献。
唐书祝钦明传。
景龙三年。
中宗將亲祀南郊。
钦明与司业郭山惲阴迎韦后意。
谬立议曰。
周官天神曰祀。
地祇曰祭。
宗庙曰享。
大宗伯曰。
祀大神。
祭大祇。
享大鬼。
王有故不预。
则摄而荐。
追师掌后首服。
以待祭祀。
內司服掌后六服。
祭祀则供。
又九嬪凡大祭祀后祼献则赞瑶爵。
然则后当助天子。
祀天神祭地祇。
郑玄称闕狄后助王祭群小祀服。
小祀尚助。
而况天地哉。
闕狄上褘揄狄三服。
皆以助祭。
知禕衣助天祀也。
王之祭服亦曰先王袞冕。
先公鷩冕。
故后助祭亦以褘衣祭先王。
揄狄祭先公。
不有助祭天地。
举此以明彼。
反三隅也。
春秋外传。
禘郊天子亲射其牲。
王后亲舂其粢。
世妇詔后之礼事。
不专主宗庙。
祭统曰。
祭也者。
必夫妇亲之。
所以备外內之官也。
哀公问孔子曰。
冕而亲迎。
不已重乎。
答曰。
合二姓之好。
以继先圣之后。
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
君何谓已重乎。
则知后宜助祭。
臣请由经谊制仪典。
帝虽不睿。
犹疑之。
召礼官问。
于是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对。
钦明所引。
皆宗庙礼。
非祭天地者。
周隋上无皇后助祭事。
帝令宰相参订。
绍钦绪又引博士彭景直共议。
时左仆射韦巨源助后掎掣帝。
夺政事。
即傅钦明议。
帝果用其言。
以皇后为亚献。
取大臣李嶠等女为斋娘。
奉豆籩。
礼成。
詔斋娘有夫者。
悉进官。
通典、钦明又请以安乐公主为终献。
唐绍蒋钦绪固爭。
乃止。
景龙三年。
中宗亲祀昊天上帝乐章十首。
旧唐书音乐志。
降神用豫和。
天之歷数归睿唐。
顾惟菲德钦昊苍。
选吉日兮表殷荐。
冀神鉴兮降闓阳。
皇帝行用太和。
圜钟宫。
恭將宝位。
肃奉瑶图。
恒思解网。
每軫泣辜。
德惭巢燧。
化劣唐虞。
期我良弼。
式赞嘉謨。
告谢。
圜钟宫。
得一流元泽。
通三御紫宸。
远协千龄运\。
遐销九域尘。
绝瑞駢闐集。
殊祥络绎臻。
年登庆西亩。
稔岁贺盈囷。
登歌用肃和。
无射均之林钟羽。
悠哉广覆。
大矣曲成。
九元著象。
七曜甄明。
珪璧是奠。
酝酎斯盈。
作乐崇德。
爰畅咸英。
迎俎用雍和。
圜钟均之黄钟羽。
郊坛展敬。
严配因心。
孤竹簫管。
空桑瑟琴。
肃穆大礼。
鏗鏘八音。
恭惟上帝。
希降灵歆。
酌献用福和。
圜钟宫。
九成爰奏。
三献式陈。
钦承景福。
恭託明禋。
中宫助祭昇坛用。
函钟宫。
坤元光至德。
柔训阐皇风。
芣卫芳声远。
螽斯美化隆。
叡范超千载。
嘉猷备六宫。
肃恭隆盛典。
钦若荐禋宗。
亚献用。
函钟宫。
三灵降饗。
三后配神。
虔敷藻奠。
敬展郊禋。
送文舞出。
迎武舞入。
用舒和。
圜钟均之中吕商。
已陈粢盛敷严祀。
更奏笙鏞协雅声。
璇图宝歷欣寧謐。
晏俗淳风乐太平。
武舞作用凯安。
圜钟均之无射征。
堂堂圣祖兴。
赫赫昌基泰。
戎车盟津偃。
玉帛涂山会。
舜日启祥辉。
尧云卷征旆。
风猷被有截。
声教覃无外。
景云元年十一月十三日乙丑冬至。
祀圜丘。
时阴阳人卢雅侯艺等奏请。
促冬至就十二日甲子。
以为吉会。
右台侍御史唐绍奏曰。
礼所以冬至祭圜丘于南郊。
夏至祭方泽于北郊者。
以其日行躔次。
极于南北之际也。
日北极当晷度循半日。
南极当晷度环周。
是日一阳爻生。
为天地交际之始。
故易曰。
復其见天地之心乎。
即冬至卦象也。
一岁之內。
吉莫大焉。
甲子但为六旬之首。
一年之內。
隔月常遇。
既非大会。
晷运\未周。
唯总六甲之辰。
助四时为成岁。
今避圜丘以取甲子。
是背大吉而就小吉也。
竟依绍议。
通典。
先天元年正月辛巳。
有事於南郊。
己丑。
大赦。
改元曰太极。
旧唐书元宗本纪。
太极元年正月。
初將有事於南郊。
时有司议。
唯祭昊天上帝。
而不设皇地祇位。
諫议大夫贾曾上表。
谨按礼祭法曰。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
大传曰。
大祭曰禘。
然则郊之与庙。
俱有禘名。
禘庙则祖宗之主。
俱合于太祖之庙。
禘郊则地祇群望。
俱合于圜丘。
以始祖配享。
皆有事而大祭。
异于常祀之义。
三辅故事。
汉祭圜丘仪。
上帝位正南面。
后土位亦南面而少东。
又东观汉记云。
光武于洛阳城南为圜坛。
天地位其上。
皆南面西上。
案两汉时。
自有后土及北郊祀。
而此已于圜丘设地位。
明是禘祭之仪。
今之南郊。
正当禘礼。
固宜合配天地。
咸秩百神。
请备设皇地祇。
并从祀等座。
则礼惟稽古。
义合缘情。
时又將亲享北郊。
竟寢曾表。
通典。
唐书贾曾传。
天子亲郊。
有司议不设皇地祇位。
曾请合享天地如古制。
并从祀等座。
睿宗詔宰相礼官议。
皆如曾请。
案此年五月戊寅。
有事北郊。
新书礼乐志又云。
是时。
睿宗將祭地于北郊。
故曾之议寢。
据此是贾传误。
元宗即位未郊。
张九龄建议曰。
天者百神之君。
王者所由受命也。
自古继统之主。
必有郊配。
盖敬天命。
报所受也。
不以德泽未洽。
年谷未登。
而闕其礼。
昔者。
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谓成王幼冲。
周公居摄。
犹用其礼。
明不可废也。
汉丞相匡衡曰。
帝王之事。
莫重乎郊祀。
董仲舒亦言。
不郊而祭山川。
失祭之序。
逆于礼。
故春秋非之。
臣谓衡仲舒。
古之知礼。
皆以郊之祭。
所宜先也。
陛下绍休圣绪。
于今五载。
而未行大报。
考之于经。
义或未通。
今百谷嘉生。
鸟兽咸若。
夷狄內附。
兵革用弭。
乃怠于事天。
恐不可以训。
愿以迎日之至。
升紫坛。
陈采席。
定天位。
则圣典无遗矣。
唐书张九龄传。
开元十一年九月癸未。
制宜以迎日之至。
允备郊天之礼。
所司详择旧典以闻。
册府元龟。
开元十一年十一月戊寅。
有事于南郊。
大赦。
唐书元宗本纪。
案通典。
开元十一年十一月。
亲享圜丘。
中书令张说为礼仪使。
卫尉少卿韦縚为副。
说建议请以高祖配祭。
始罢三祖同配之礼。
开元二十年九月乙巳。
中书令萧嵩等。
奏上开元新礼。
旧唐书元宗本纪。
开元二十年。
萧嵩为中书令。
改撰新礼。
祀天。
一岁有四。
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高祖神尧皇帝配。
中官加为一百五十九座。
外官减为一百四座。
上帝则太尊。
著尊。
牺尊。
象尊。
壶尊各二。
山罍六。
配帝则不设太尊及壶尊。
减山罍之四。
余同上帝。
五方帝座。
则籩豆各十。
簠簋俎各一。
太尊二。
大明夜明。
籩豆各八。
余同五方帝。
內官內官。
每豆二。
簋俎各一。
內官以上。
设尊于十二阶之间。
每座籩道间著尊二。
中官牺尊二。
外官著尊二。
眾星壶尊二。
正月上辛。
祈谷。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以高祖配。
孟夏雩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以太宗配。
季秋大享于明堂。
祀昊天上帝。
以睿宗配。
礼仪志。
凡祀昊天上帝及配座。
用苍犊各一。
五方上帝。
五人帝。
各用方色犊一。
大明青犊一。
夜明白犊一。
若冬至祀圜丘。
加羊各豕各。
凡肉皆实俎。
其牲皆升右胖体十一。
前节三。
肩臂臑后节二。
肫胳正脊一。
脡脊一。
横脊一。
长胁一。
短胁一。
代胁一。
皆二骨以並。
脊从首为正。
胁旁中为正。
凡供別祭。
用太牢者。
犊一。
羊一。
猪一。
酒二斗。
脯一段。
醢四合。
若供少牢者。
去犊减酒一斗。
郊庙尊罍。
五齐三酒。
並见本仪中也。
凡用籩豆各十二。
籩实以石盐。
干鱼。
干枣。
栗。
黄榛子仁。
菱仁。
芡仁。
鹿脯。
白饼。
黑饼。
糗饵。
粉餈。
豆实以韭菹。
醓醢。
菁菹。
鹿醢。
芹菹。
兔醢。
笋菹。
鱼醢。
脾析菹。
豚拍。
酏食。
糝食。
用簠簋各二。
簋实黍稷饭簠实稻粱饭。
又实太羹。
鉶实肉羹。
通典。
皇帝冬月至祀圜丘仪。
正月上辛祈谷。
孟夏雩祀。
及摄事並附。
卜日于太庙南门外。
將卜前一日。
以右校埽除太庙南门之外。
守宫设太常卿以下次于门外之东。
皆西向。
其日平明。
太卜令卜正占者。
俱就次。
各服公服。
守宫布卜席于闑西閾外。
西向。
謁者告事具。
謁者引太常卿升。
立于门东。
西面。
赞引引太卜令。
卜正。
占者。
门西东面。
卜正先抱龟。
奠于席上西首。
灼龟之具。
奠于龟北。
执龟立于席东北面。
太卜令进受龟。
诣太常卿前视高。
太常卿受视讫。
太卜令受龟。
少退俟。
太常卿曰。
皇帝来某日祗祀于某。
尚饗。
太卜令曰。
诺。
遂述命。
还即席。
西面坐。
命龟曰。
假尔太龟。
有常。
兴。
授卜正龟。
负东扉。
卜正坐作龟讫。
兴。
太卜令进受龟。
示太常卿。
卿受示。
反之太卜令。
退復位。
东面与眾占之讫。
不释龟。
进告太常卿。
占者曰。
某日从。
授卜正龟。
謁者进太常卿之左曰。
礼毕。
謁者引太常卿以下还次。
卜者彻龟。
守宫彻席以退。
若上旬不吉。
卜中旬。
中旬不吉。
卜下旬。
皆如初礼。
若卜吉日及非大事。
皆太卜蒞卜。
卜正占者。
视高命还龟。
通典。
杂郊议下斋戒。
前祀七日。
皇帝散斋四日於別殿。
致斋三日。
其二日於太极殿。
一日於行宫。
前致斋一日。
尚舍奉御设御幄於太极殿西序及室內。
俱北向。
尚舍直长张帷於前楹下。
致斋之日。
质明。
诸卫所部屯门列仗。
昼漏上水各一刻。
侍中版奏。
请申严。
诸卫之属。
各督其队。
入陈於殿庭。
如常仪。
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
葱褶陪位。
如式。
诸侍卫之官。
各服其器服。
诸侍臣並结珮。
凡斋者则结珮。
俱诣閤奉迎。
上水二刻。
侍中版奏。
外办。
水三刻。
皇帝服袞冕。
上辛服通天冠絳纱袍。
结珮。
乘舆出自西房。
曲直华盖。
警蹕侍卫。
如常仪。
皇帝即御坐。
东向坐。
侍臣夹侍如常。
一刻顷。
侍中前跪奏。
称侍中臣某言。
请降就斋室。
俛伏。
兴。
还侍位。
皇帝降座。
入室。
文武侍臣各还本司。
直卫者如常。
通事舍人分引陪位者以次出。
凡应祀之官。
散斋四日。
致斋三日。
散斋皆於正寢。
致斋三日於本司。
一日於祀所。
其无本司者。
皆於祀所焉。
近侍之官应从升者。
及从祀群官。
诸方客使。
各於本司馆清斋一宿。
无本司。
各於家正寢。
诸祀官致斋日。
给酒食。
及明衣布。
各习礼于斋所。
摄事无皇帝斋仪。
上辛雩祀同。
光禄卿监取明水火。
太官令取水於阴鑑。
取火於阳燧。
火以供爨。
水以实鑑焉。
前祀二日。
太尉告高祖神尧皇帝庙。
如常仪。
告以配雩祀。
侑神作主。
孟夏。
太宗文武皇帝庙。
前祀一日。
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
各以器服守壝。
与太乐工人俱清斋一宿焉。
凡大祀。
斋官皆前七日集尚书省。
太尉誓曰。
某月日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其誓各隨祭享祀事有之。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
国有常刑。
凡散斋理事如旧。
夜宿止於家正寢。
惟不弔丧问疾。
不作乐。
不判署刑杀文书。
不行刑罚。
不预秽恶。
致斋惟祀事得行。
其余悉断。
凡大祀官散斋四日。
中祀三日。
小祀二日。
致斋。
大祀三日。
中祀二日。
小祀一日。
其致斋日。
三公於都省安置。
所司铺设。
其余官。
皇城內有本司者於本司。
无者。
於太常社郊太庙斋坊安置。
皆日未出前到斋所。
至祀前一日。
各从斋明昼漏上三刻。
向祀所。
仍令平明候请。
所行路道次。
不得见诸凶秽衰絰。
过讫任行。
其哭泣之声。
闻於祭所者。
权断。
讫事。
非应散斋者。
惟清斋一宿。
於本司及祀所。
凡大祀中祀接神斋官。
祀前一日。
皆沐浴。
九品以上皆官给明衣。
斋。
即升坛行事。
亦权给洁服。
应斋官所习礼。
將时闕者。
通摄行事。
致斋之日。
先不食公粮。
及无本司者。
大官准品给食。
祈告一日。
清斋者设食亦如之。
凡散斋有大功已上丧。
斋有周已上丧。
並听赴。
即居緦麻已上丧者。
不得行宗庙之祭。
其在斋坊。
病者听还。
死於斋所。
同房不得行事也。
陈设。
前祀三日。
尚舍直长施大次於外壝东门之內道北。
南向。
摄事守官。
设祀官。
公卿以下等次。
於东壝之外道南。
北向西上焉。
尚舍奉御座。
卫尉设文武侍臣次。
上辛雩祀。
守官设文武侍臣次焉。
於大次之前。
文官在左。
武官在右。
俱相向。
上辛雩祀於大次之后。
俱南向。
设诸祀官次於东壝之外道南。
从祀文官九品以上。
於祀官之东。
东方南方朝集使。
於文官之东东方南方蕃客又於其东。
俱重行。
每等异位。
北向西上。
介公酅公於西壝之外道南。
武官九品以上。
於介酅公之西。
西方北方朝集使於武官之西。
西方北方蕃客。
又於其西。
俱重行。
每等异位。
北向东上。
其褒圣侯若在朝。
位於文官三品之上。
摄事无大次褒圣等仪。
上辛雩祀同。
设陈饌幔於內壝东门西门之外道北。
南向。
北门之外道东。
西向。
坛上及东方南方午陛之东。
饌陈於东门外西方。
及南方午陛之西。
饌陈於西门外。
北方之饌陈於北门外。
上辛雩祀。
但有壝东方之外饌焉。
前祀二日。
大乐令设宫悬之乐於坛南內壝之外。
东方西方。
磬?起北。
钟?次之。
南方北方。
磬?起西。
钟?次之。
设十二鎛钟於编悬之间。
各依辰位。
树雷鼓於北悬之內道之左右。
植建鼓於四隅。
置柷敔於悬內。
柷在左。
敔在右。
设歌钟歌磬於坛上近南北向。
磬?在西。
钟?在东。
其匏竹者立於坛下。
重行北向。
相对为首。
凡悬皆展而编之。
诸工人各位於悬后。
东方西方。
以北为上。
南方北方。
以西为上。
右校扫除坛之內外。
郊社令积柴於燎坛。
其坛於神坛之壬丙地。
內壝之外。
方一丈。
高丈二尺。
开上南出户。
方六尺。
前祀一日。
奉礼设御位於坛之北。
南向。
设祀官公卿位於內坛东门之外。
上辛雩祀则东门內。
摄事亦然。
道南。
分献之官於公卿之南。
上辛雩祀无分献位。
以下皆然。
执事者位於其后。
每等异位。
俱重行。
西向北上。
设御史位於坛下。
一位於东南。
西向。
一位於西南。
东向。
设奉礼位於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
差退。
俱西向。
又设奉礼赞者位於燎坛东北。
西向。
皆北上。
设协律郎位於坛上南陛之西。
东向。
设太乐令位於北悬之间。
当坛北向。
设从祀文官九品以上位於执事之南。
东方南方朝集使於文官之南。
东方南方蕃客又於其南。
俱每等异位。
重行。
西面北上。
介公酅公位於中壝上辛雩祀內壝。
西门之內道南。
武官九品以上。
位於介公酅公之南。
西方北方朝集使於武官之南。
西方北方蕃客又於其南。
俱每等异位。
重行。
东向北上。
其褒圣侯。
於文武三品之下。
诸州使人。
各分位於朝集使之后。
摄事无褒圣已上至从祀位。
又设祀官及从祀群官等门外位於东西壝门之外。
如设次之式。
设牲牓於东壝之外。
当门西向。
苍牲一。
又青牲一。
在北少退。
南上。
次赤牲一。
黄牲一。
白牲一。
元牲一。
雩祀五方色牲各二。
又赤牲一。
白牲一。
上辛雩祀。
无日月牲。
在南。
皆少退。
以北为上。
又设廩牺令位於牲西南。
祝史陪其后。
俱北向。
设诸大祝位於牲东。
各当牲后。
祝史陪其后。
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
近北。
又设御史位於太常卿之西。
俱南向。
设酒尊之位。
上帝太尊二。
牺尊二。
山罍二。
在坛上东南隅。
北向。
象尊二。
壼尊二。
山罍四。
在坛下南陛之东北向。
俱西上。
设配帝著尊二。
牺尊二。
象尊二。
山罍二。
在坛上。
於上帝酒尊之东北向。
西上。
五帝日月各太尊二。
在第一等。
上辛则五帝各太尊二。
著尊二。
牺尊二。
罍二。
在第一等。
神座之左。
而右向。
无日月以下诸座。
摄事亦然也。
內官每陛间各象尊二。
在二等。
中官每陛间各壼尊二。
在第三等。
外官每道间各概尊二。
在坛下。
眾星每道间各散尊二。
於內壝之外凡尊各设於神座之左。
而右向。
尊皆加勺?。
五帝日月以上。
皆有坫以置爵。
雩祀日月以下无。
其五帝太尊牺尊各二。
罍二。
在第一等。
五人帝牺尊各二。
在二等。
五官象尊各二。
在坛下。
设御洗於午陛东南。
亚献终献同洗。
於卯陛之南。
俱北向。
摄仪但设洗午陛东南北面。
雩祀设亚献之洗於御东南。
五官洗於尊北。
设分献罍洗罍水在洗东。
篚在洗西南肆。
篚实以巾爵。
篚?各於其方陛道之左。
俱內向执尊罍篚?者。
各於尊罍篚?之后。
设玉幣之篚於坛上下尊坫之所。
祀前一日晡后。
上辛雩祀。
皆祀日未明五刻焉。
太史令郊社令。
各常服。
帅其属升。
设昊天上帝神座於坛上北方。
南向。
席以?秸。
设高祖神尧皇帝神座。
雩祀则设太宗文武圣皇帝神座焉。
於东方。
西向。
席以莞。
设五方帝日月神座於坛第一等。
青帝於东陛之北。
赤帝於南陛之东。
黄帝於南陛之西。
白帝於西陛之南。
黑帝於北陛之西。
雩祀又设五人帝座於第二等。
如五方之陛位。
又设五官座於坛下东南。
西向北上。
无日月以下诸星位。
大明於东陛之南。
上辛並无大明以下位矣。
夜明於西陛之北。
席皆以?秸。
又设五星十二辰。
河汉及內官五十五座。
於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间。
各依方面。
凡座皆內向。
其內官有北辰座於东陛之北。
曜魄宝於北陛之西。
北斗於南陛之东。
天一太一。
在北斗之东。
五帝內座。
於曜魄宝之东。
並差在行位前。
又设二十八宿及中官百五十九座。
于第三等。
其二十八宿。
及帝座。
七公。
日星。
帝座。
大角。
摄提。
太微。
太子。
明堂。
轩辕。
三台。
五车诸王。
月星。
织女。
建星。
天纪等十七座。
並差在行位前。
又设外官百有五座於內壝之內。
又设眾星三百六十座於內壝之外。
各依方次十有二道之间。
席皆以莞。
设神位各於座首。
所司陈异宝及嘉瑞等於乐悬之北。
东西厢。
昊天上帝及配帝五星日月之座。
设讫却收。
至祀日未明五刻。
郊社令太史各服其服。
升坛重设之。
其內官中官外官眾星等诸座。
一设定不收也。
省牲器。
省牲之日。
午后二刻。
去坛二百步所。
享明堂则於明堂所。
庙享则於庙所。
皆二百步所焉。
诸卫之属。
禁断行人。
庙享则太庙令整拂神幄焉。
晡后二刻。
郊社令丞帅府史三人。
诸仪二人。
庙享则太庙令帅府史也。
及斋郎。
以尊坫篚?入设於位。
庙享则籩豆簋鉶皆设位。
加以巾。
盖诸器物皆濯而陈之。
升坛者各由其陛。
升庙堂者自东陛焉。
晡后三刻。
謁者赞引。
各引祀官公卿以下。
俱就东壝门外位。
庙享则无壝外公卿位焉。
诸太祝与廩牺令以牲就牓位。
謁者引司空。
诸仪並引太常卿也。
赞引御史入。
诣坛。
东陛升。
行扫除於上。
降。
行乐悬於下。
讫出。
还本位。
初。
司空將升。
又謁者引太常卿。
赞引引御史。
入诣坛东陛。
升视涤濯。
於视濯。
执尊者皆举?告洁。
庙享升东阶。
讫。
引降就省牲位。
南向立。
廩牺令少前曰。
请省牲。
退復位。
太常卿省牲。
廩牺令又前举手曰。
腯。
还本位。
诸太祝各腯牲一匝。
西向举手曰。
充。
俱还本位。
诸太祝与廩牺令。
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謁者引光禄卿诣厨。
省鼎鑊。
申视濯溉。
謁者赞引。
各引祝官御史。
庙享但引御史。
省视饌具。
俱还斋所。
庙享则进饌者。
入彻籩豆。
簋簠。
鉶。
。
以出而已矣。
祀日未明五刻。
太官令帅宰人以鸞刀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
各置於饌所。
遂烹牲。
庙享毛血。
每座共实一豆。
祝史洗肝於郁鬯。
又取膟膋。
每座各实一豆。
俱置饌所。
膟膋。
肠间脂也。
鑾驾出宫。
上辛雩祀並同。
前出宫三日。
本司宣摄內外供其职。
尚舍设行宫於坛东南向。
隨地之宜。
守宫设从祀官五品以上次於承天门外。
东西朝堂如常仪。
前二日。
太乐令设宫悬之乐於殿庭。
如常仪。
驾出。
悬而不作。
其日昼漏上水五刻。
鑾驾发引。
前七刻。
搥一鼓为一严。
三严时节。
前一日侍中奏裁也。
侍中奏。
开宫殿门及城门。
未明五刻。
搥二鼓为再严。
侍中版奏。
请中严。
奉礼郎设从祀群官五品以上位。
文官於东朝堂之前。
西向。
武官於西朝堂之前。
东向。
俱重行北上。
从祀群官五品以上。
依时刻俱集朝堂次。
各服其服。
其六品以下。
及介公。
酅公。
褒圣侯。
朝集使。
诸方客使等。
並驾出之日。
便赴於祀所。
所司陈大驾卤簿於朝堂。
发前一刻。
搥三鼓为三严。
诸卫之属。
各督其队。
与鈒戟以次入陈於殿庭。
通事舍人引从祀群官。
各就朝堂前卫。
侍卫之官。
各服其器服。
侍中中书令以下。
俱诣西阶奉迎。
侍中负宝如式。
乘黄令进玉輅於太极殿西阶之前。
南向。
千牛將军一人。
执长刀立於輅前。
北向。
黄门侍郎一人。
在侍臣之前。
赞者二人。
在黄门之前。
侍中版奏。
外办。
太仆卿摄衣而升。
正立执轡\。
皇帝服袞冕。
上辛服通天冠絳纱袍也。
乘舆以出。
降自西阶。
称警蹕如常。
千牛將军执轡\。
皇帝升輅。
太仆卿授绥。
侍中中书令以下。
夹侍如常。
黄门侍郎进。
当鑾驾前跪奏。
称黄门侍郎臣某言。
请鑾驾进发。
俛伏。
兴。
退復位。
凡黄门侍郎奏请。
皆进鑾驾前跪奏。
称某官臣某言。
讫。
俛伏。
鑾驾动。
又称警蹕。
黄门侍郎与赞者夹引以出。
千牛將军夹輅而趋。
驾出承天门。
至侍臣上马所。
黄门侍郎退。
称侍臣上马。
赞者承传。
文武侍臣皆上马。
诸侍卫之官。
各督其属。
左右翊驾。
在黄麾內。
符宝郎奉六宝。
与殿中监后部从。
在黄鉞內。
侍中中书令以下。
夹侍於輅前。
赞者在供奉官人內。
侍臣上马毕。
黄门侍郎奏称。
请敕车右升。
侍中前承制。
退称制曰可。
黄门侍郎退復位。
千牛將军升。
黄门侍郎奏称请鑾驾进发。
退復位。
鑾驾动。
称警蹕。
鼓传音如常。
不鸣鼓吹。
不得諠譁。
其从祀之官。
在元武队后。
如常仪。
驾將至。
诸祀官俱朝服结珮。
謁者引立於次前。
重行。
北向西上。
驾至行宫南门外。
回輅南向。
將军降立於輅右。
侍中进当鑾驾前跪奏。
称侍中臣某言。
请降輅。
俛伏。
兴。
还侍位。
皇帝降輅。
乘舆入行宫。
繖扇华盖。
侍卫警蹕。
如常仪。
宿卫如式。
謁者赞引。
各引祀官。
通事舍人分引文武群官。
集行宫朝堂。
文左武右。
舍人承旨。
敕群官等各还次。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
诸祀官及从祀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良酝令各率其属。
入实尊罍玉幣。
凡六尊之次。
其太尊为上。
实以汎齐。
著尊次之。
实以醴齐。
牺尊次之。
实以盎齐。
象尊次之。
实以醍齐。
壶尊次之。
实以沈齐。
山罍为下。
实以清酒。
配帝著尊为上。
实以汎齐。
牺尊次之。
实以醴齐。
象尊次之。
实以盎齐。
山罍为下。
实以清酒。
五帝日月俱以太尊。
实以汎齐。
其內官之象尊。
实以醍齐。
中官之壶尊。
实以沈齐。
外官之概尊。
实以清酒。
眾星之散尊。
实以旨酒。
齐皆加明水。
酒皆加元酒。
各实於上尊。
玉。
上帝以苍璧。
青帝以青珪。
赤帝以赤璋。
白帝以白琥。
黑帝以元璜。
黄帝以黄琮。
日月以珪。
昊天上帝及配帝之幣以苍幣。
日月內官以下。
各从方色。
各长丈八尺。
上辛则五方五帝各太尊为上。
实以汎齐。
著尊次之。
实以醴齐。
牺尊次之。
实以盎齐。
其用玉。
昊天上帝以四珪有邸。
余同。
无日月以下尊。
雩祀同圜丘。
又有五人帝之幣。
亦放其方也。
太祝以玉幣置於篚。
太官令帅进饌者实诸籩豆簠簋等。
各设於饌幔內。
未明二刻。
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
赞引引御史博士诸太祝。
及令史与执尊罍篚?者。
入自东壝门。
当坛南。
重行。
北上。
凡引导者每曲一逡巡也。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凡奉礼有词。
皆赞者承传。
御史以下皆再拜。
讫。
执尊罍篚?者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诣坛东陛。
御史一人。
太祝二人升。
行扫除於上及第一等。
御史一人。
太祝七人升。
行扫除於下。
上辛雩祀。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扫除於上。
令史祝史埽除於下。
讫。
各引就位。
未明一刻。
謁者赞引。
各引祝官。
及从祀群官客使等。
俱就门外位。
摄仪无从祀群官客使。
上辛雩祀同。
大乐令帅工人二舞次入就位。
文舞入陈於悬內。
武舞於悬南道西。
其升坛者。
皆脱履於下。
降纳如常焉。
謁者引司空入就位。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讫。
謁者引司空诣坛东陛升。
行扫除於上。
降。
行乐悬於下。
讫。
引復位。
謁者赞者各引祀官。
及从祀群官客使等。
次入就位。
初明三刻。
诸卫列大驾。
仗卫陈设如式。
侍中版奏。
请中严。
乘黄令进玉輅於行宫南门外。
回輅南向。
若行宫去坛稍远。
严警如式焉。
未明一刻。
侍中版奏。
外办。
皇帝服袞冕。
乘舆以出。
繖扇华盖。
侍卫如常仪。
侍中负宝陪从如式。
皇帝升輅如初。
黄门侍郎奏。
请鑾驾进发。
还侍立。
鑾驾动。
称警蹕如常。
千牛將军夹輅而趋。
若行宫去坛稍远。
奏升輅如式。
驾至大次门外。
回輅南向。
若將军升輅。
即降立於輅右焉。
侍中进。
当鑾驾前奏称。
侍中臣某言。
请降輅。
俛伏。
兴。
还侍立。
皇帝降輅。
乘舆之大次。
繖扇华盖。
侍卫如常仪。
郊社令以祝版进。
御署讫。
近臣奉出。
郊社令各受奠於坫。
皇帝停大次半刻顷。
通事舍人各引从祀文武群臣。
介公酅公。
诸方客使。
皆先入就位。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於大次门外。
当门北向。
侍中版奏。
外办。
质明。
皇帝改服大裘而冕。
上辛雩祀盖服袞冕。
出次。
华盖侍卫如常仪。
侍中负宝陪从如式。
博士引太常卿。
太常引皇帝。
凡太常卿前导。
皆博士先引焉。
至中壝门外。
上辛雩祀內壝。
殿中监进大珪。
尚衣奉御又以镇圭授殿中监。
殿中监受进。
皇帝搢大珪。
执镇圭。
华盖仗卫停於门外。
礼部尚书与近侍者陪从如常仪。
大圭如搢不便。
请立定近侍承奉焉。
皇帝至版位。
西向立。
每立定。
太常卿与博士退立於左。
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帝再拜。
摄事无未明三刻下至此再拜仪。
上辛雩祀同。
奉礼曰。
眾官再拜。
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摄则謁者进太尉之左。
自上辛雩祀同焉。
有司谨具。
请行事。
退復位。
协律郎跪。
俛伏。
举麾。
凡取物者皆跪。
俛伏而取以兴。
奠物则跪奠讫。
俛伏而后兴。
他放此。
鼓柷奏元国讳改焉。
和之乐。
乃以圜鍾为宫。
黄鍾为角。
太簇为征。
姑洗为羽。
作文舞之舞乐。
乐舞六成。
圜鍾三奏。
黄鍾。
太簇。
姑洗。
各一奏也。
偃麾。
?敔。
乐止。
凡乐皆协律郎举麾。
工鼓柷而后作。
偃麾?敔而后止焉。
太常卿前奏称。
再拜。
退復位。
皇帝再拜。
摄事无太常卿至皇帝拜。
上辛雩祀同也。
奉礼曰。
眾官再拜。
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正座配座太祝。
跪取玉幣于篚。
各立于尊所。
诸太祝俱取玉及幣。
亦各立于尊所。
太常卿引皇帝。
太和之乐作。
皇帝每行。
皆作太和之乐。
摄则謁者引太尉。
已下皆謁者引太尉。
太和乐上辛雩祀同。
皇帝诣坛。
升自南陛。
侍中中书令以下。
及左右侍卫量人从升。
以下皆如之。
皇帝升坛。
北向立。
摄则太尉升南陛。
北向立。
乐止。
正座太祝加玉于幣。
以授侍中。
侍中奉玉幣。
东向进。
皇帝搢镇珪。
受玉幣。
凡受物皆搢镇珪。
跪奠讫。
执珪。
俛伏兴。
太尉则搢笏。
登歌作肃和之乐。
以大吕之均。
太常卿引皇帝进。
北向跪奠於昊天上帝神座。
俛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立於西方。
东向。
配座太祝以幣授侍中。
侍中奉幣北向进。
摄则太祝授太尉。
太尉奉玉幣进奠。
皇帝受幣。
太常卿引进高祖神尧皇帝神座。
雩祀则太宗座。
俛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东向再拜。
讫。
登歌止。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降自南陛。
还版位西向立。
乐止。
摄则太尉行。
还立无乐也。
初。
皇帝將奠配帝之幣。
謁者七人。
各分引献官奉玉幣俱进。
跪奠於第一等神座。
上辛则謁者五人。
各分引献官奉玉幣。
奠五方帝座。
摄事同。
雩祀。
五人帝。
五官。
相次而毕。
余星座之幣。
謁者赞引。
各引献官进奠於首座。
余皆祝史斋郎助奠。
讫。
引还復位。
摄则太尉奠配座。
诸太祝及诸献官。
各奉玉幣进於神座讫。
还尊所。
上辛无星以下座也。
初。
眾官拜讫。
祝史各奉毛血之豆。
立於门外。
登歌止。
祝史奉毛血入。
各由其陛升。
诸太祝迎取於坛上。
俱进奠於神座。
诸太祝与祝史退。
立於尊所。
进熟。
皇帝既升。
摄则太尉升。
上辛雩祀同。
奠玉幣。
太官令出。
帅进饌者奉饌。
各陈於壝门外。
謁者引司徒出诣饌所。
司徒奉昊天上帝之俎。
初。
皇帝既至位。
乐止。
太官令引饌入。
摄事则於太祝奠毛血。
其太官引饌入。
上辛雩祀同。
俎初入门。
奏雍和之乐。
以黄鍾之均。
自后接神之乐。
皆奏黄鍾。
饌各至其陛。
乐止。
祝史俱进彻毛血之豆。
降自东陛以出。
上帝之饌。
升自午陛。
配帝之饌。
升自卯陛。
青帝之饌。
升自寅陛。
赤帝之饌。
升自巳陛。
黄帝之饌。
升自未陛。
白帝之饌。
升自酉陛。
黑帝之饌。
升自子陛。
大明之饌。
升自辰陛。
夜明之饌。
升自戌陛。
其內官中官诸饌。
各隨便而升。
上辛无大明以下饌。
摄事同。
雩祀。
五人帝饌。
各由其陛升。
诸太祝迎引於坛上。
各设於神座前。
籩豆盖?。
先彻乃升。
簠簋既奠。
却其盖於下也。
设讫。
謁者引司徒。
太官令帅进饌者。
俱降自东陛以出。
司徒復位。
诸太祝各还尊所。
又进设外官眾星之饌。
相次而毕。
上辛无外官以下饌。
雩祀又进设五官饌。
並无眾星饌也。
初。
坛上设饌讫。
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
摄则謁者引太尉诣罍洗。
上辛雩祀同也。
乐作。
皇帝至罍洗。
乐止。
侍中跪取匜。
兴。
沃水。
又侍中跪取盘盥。
承水。
皇帝盥手。
黄门侍郎跪取巾於篚。
兴。
进。
皇帝帨手讫。
黄门侍郎受巾。
跪奠於篚。
黄门侍郎又取匏爵於篚。
兴。
进。
皇帝受爵。
侍中酌罍水。
又侍中奉盘。
皇帝洗爵。
黄门侍郎又授巾。
皆如初。
皇帝拭爵讫。
侍中奠盘匜。
黄门侍郎受巾。
奠於篚。
皆如常。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诣坛。
升自南陛。
讫。
乐止。
摄则太尉洗拭匏爵。
无乐作以下仪。
謁者引司徒升自东陛。
立於尊所。
斋郎奉俎。
从其后。
太常卿引皇帝诣上帝尊所。
执尊者举?。
侍中赞酌汎齐讫。
寿和之乐作。
皇帝每酌献及饮福。
皆作受和之乐。
摄则謁者引太尉升自南陛。
诣上帝尊所。
执事者奉?。
太尉酌汎齐讫。
乐作。
太常卿引皇帝进昊天上帝神座前。
北向跪。
奠爵。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向北立。
乐止。
摄仪皆謁者引太尉。
太祝持版。
进於神座之右。
东向跪。
读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嗣天子臣某。
敢昭告於摄则云。
天子某。
谨遣太尉封某臣名。
敢昭告於昊天上帝。
上辛雩祀同。
昊天上帝。
大明南至。
长晷初昇。
万物权舆。
六气资始。
式尊彝典。
慎修礼物。
上辛云。
惟神化育群生。
财成庶品。
云雨作施。
普博无私。
爰因启蛰。
式尊农事。
雩祀云。
爰兹孟夏。
龙见纪辰。
方资长育。
式遵常礼。
敬以玉帛牺牲。
粢盛庶品。
恭致燎祀。
表其寅肃焉。
敬以玉帛牺齐。
粢盛庶品。
备兹禋燎。
祗荐洁诚\。
高祖神尧皇帝配神作主。
凡摄事祝版。
应御署讫。
皇帝北向再拜。
侍臣奉版。
郊社令受。
遂奉出。
皇帝再拜。
摄则太尉再拜。
初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进。
跪奠版於神座。
兴。
还尊所。
皇帝拜讫。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诣配帝酒尊所。
执尊者举?。
侍中取爵於坫。
进。
皇帝受爵。
侍中赞酌汎齐。
讫。
乐作。
太常卿引皇帝进高祖神尧皇帝神位。
雩祀太宗。
东向跪。
奠爵。
俛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东向立。
乐止。
上辛。
又謁者五人。
各引五方上帝。
太祝皆取爵於坫。
酌汎齐。
各进奠於神座。
讫。
还尊所。
雩祀同。
太祝持版进於神座之左。
北向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孝曾孙开元神武皇帝臣某。
摄则云。
皇帝臣某。
谨遣太尉封臣某。
敢昭告於高祖神尧皇帝。
履长伊始。
肃事郊禋。
用致燔祀于昊天上帝。
伏惟庆流长发。
德冠思文。
对越昭升。
永言配命。
上辛云。
时惟孟春。
敬祈嘉谷。
用致禋祀。
昊天上帝伏惟高祖睿哲徇齐。
钦明昭格。
祭祀之礼。
肃奉旧章。
雩祀云。
时惟正阳。
式遵常典。
伏惟道协干元。
德施品物。
永言配命。
对越昭升。
谨以制幣牺齐。
粢盛庶品。
式陈明荐。
侑神作主。
尚饗。
讫。
兴。
皇帝再拜。
初。
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进。
跪奠版於神座。
兴。
还尊所。
皇帝再拜。
讫。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进昊天上帝座前。
北向立。
乐作。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
合置一爵。
太祝持爵侍中。
侍中受爵。
西向进。
皇帝再拜受爵。
跪祭酒。
啐酒。
奠爵。
俛伏。
兴。
太祝各率斋郎进俎。
太祝减神前胙肉。
皆取前脚第二骨也。
加於俎。
以胙肉共置一俎上。
太祝持俎。
以授司徒。
司徒奉俎西向进。
摄则言授。
皇帝受。
以授左右。
摄。
太尉受以授斋郎。
謁者引司徒降。
復位。
皇帝跪。
取爵。
遂饮。
卒爵。
侍中进受爵。
以授太祝。
太祝受爵。
復於坫。
皇帝俛伏。
兴。
再拜。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降自南阶。
还版位。
西向立。
乐止。
文舞退。
鼓柷作舒和之乐。
退讫。
?敔。
乐止。
武舞入。
鼓柷作舒和之乐。
立定。
?敔。
乐止。
自此以下。
凡摄皆太尉为初献。
其仪依皇帝行事。
赞佐皆謁者太祝斋郎。
皇帝將復位。
謁者引太尉。
摄则太常卿为亚献。
自下並改太尉为太常卿。
诣罍洗盥手。
洗拭匏爵讫。
謁者引太尉自陛升坛。
诣昊天上帝著尊所。
执尊者举?。
太尉酌醴齐讫。
武舞作。
謁者引太尉进昊天上帝神座前。
北向跪。
奠爵。
兴。
謁者引太尉少退。
北向拜讫。
謁者引太尉诣配帝牺尊所。
取爵於坫。
执尊者举?。
太尉酌醴齐讫。
謁者引太尉进高祖神尧皇帝座前。
雩祀太宗。
东向跪。
奠爵。
兴。
謁者引太尉少退。
东向再拜。
上辛五方祀。
各取爵酌醴齐供奠讫。
还尊所。
雩祀同。
讫。
謁者引太尉进昊天上帝神座前。
北向立。
跪。
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
合置一爵。
太祝持爵。
进太尉之右。
西向立。
再拜受爵。
跪祭酒。
遂饮。
卒爵。
太祝进受虚爵。
復於坫兴。
拜讫。
謁者引太尉却復位。
初。
太尉献將毕。
謁者引光禄卿。
摄则同以光禄卿为终献。
诣罍洗盥手。
洗拭匏爵。
升酌盎齐。
献正座配座。
雩祀并献五方帝也。
终献如亚献之仪。
上辛五帝祀。
亦各配献之。
讫。
謁者引光禄卿降。
復位。
初。
太尉將升献。
摄则太常卿將升献。
謁者七人。
分引五方帝。
及大明夜明等献官。
诣罍洗盥手。
洗拭匏爵讫。
各由其陛升。
雩祀。
太尉將升献。
赞引五帝献官。
酌醴齐。
奠太昊氏。
余座斋郎助奠。
五帝將毕。
五官献官酌醍齐。
奠勾芒氏。
余座祝史助奠。
诣第一等。
俱酌汎齐。
讫。
各进跪。
奠於神座前。
兴。
各引降还本位。
初。
第一等献官將升。
謁者五人。
次引献官。
各诣罍洗讫。
各由其陛升坛。
诣第二等內官酒尊所。
俱酌醍齐。
各进跪。
奠爵於內官座首。
兴。
余皆祝史斋郎助奠。
相次而毕。
謁者各引献官还本位。
初。
第二等献官將升。
謁者四人。
次引献官俱诣罍洗盥手。
各由其陛升坛。
诣第三等中官酒尊所。
俱酌清酒沈齐摄仪盎齐。
以献。
赞引四人。
次引献官。
诣罍洗盥洗讫。
诣外官酒尊所。
酌清酒摄仪醍齐。
以献。
赞引四人。
次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讫。
诣眾星酒尊所。
酌旨酒摄仪沈齐。
以献。
其祝史斋郎酌酒助奠。
皆如內官之仪。
讫。
謁者引赞。
各引献官还本位。
上辛雩祀。
无日月以下献仪也。
诸献俱毕。
武舞止。
上下诸祝各进。
跪彻豆。
兴。
还尊所。
彻者。
籩豆各一。
少移於故处也。
奉礼曰。
赐胙。
赞者唱。
眾官再拜。
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已饮福者不拜。
元和之乐作。
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退。
復位。
皇帝再拜。
乐作。
一成止。
摄事。
则奉礼曰。
眾官再拜。
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奏。
请就望燎位。
摄则謁者进太尉之左曰。
请就望燎位也。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就望燎位。
南向立。
乐止。
摄则謁者引太尉也。
於群官將拜。
上下诸祝。
各执篚进神座前。
取玉幣祝版。
日月已上。
斋郎以俎载牲体黍稷饭及爵酒。
各由其陛降坛。
南行经柴坛西。
过坛东行。
自南陛登柴坛。
以玉幣祝版饌物置於柴上户內。
诸祝史又以內官已下之礼幣皆从燎。
上辛无日月已下牲幣。
雩祀有五帝幣。
奉礼曰。
可燎。
东西面各六人。
以炬燎火。
半柴。
太常卿前奏。
礼毕。
摄则謁者前白礼毕。
则太尉出。
太常卿引皇帝还大次。
乐作。
皇帝出中壝门。
上辛雩祀並內壝。
殿中监前受镇珪。
以授尚衣奉御。
殿中监又前受大珪。
华盖侍卫如常仪。
皇帝入次。
乐止。
謁者赞引。
各引祀官。
通事舍人。
分引从祀群官。
诸方客使。
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太祝已下。
俱復执事位。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赞引引出。
工人二舞以次出。
鑾驾还宫。
上辛雩祀同。
皇帝既还大次。
侍中版奏。
请解严。
將士不离部伍。
皇帝停大次一刻顷。
搥一鼓为一严。
转仗卫于还涂。
如来仪。
三刻顷。
搥二鼓为再严。
將士布队仗。
侍中版奏。
请中严。
皇帝服通天冠絳纱袍。
诸祀官服朝服。
乘马者服葱褶。
五刻顷。
搥三鼓为三严。
通事舍人分引群官客使等。
序立於大次之前。
近南。
文武侍臣诣大次奉迎。
乘黄令进金輅於大次门外。
南向。
千牛將军立於輅左。
侍中版奏。
外办。
太仆卿升执轡\。
皇帝乘舆出次。
繖扇侍卫。
警蹕如常仪。
皇帝升輅。
太仆卿立授绥。
黄门侍郎奏称。
请鑾驾进发。
退復位。
鑾驾动。
称警蹕如常仪。
黄门侍郎赞者夹引。
千牛將军夹輅而趋。
至侍臣上马所。
黄门侍郎奏称。
请鑾驾权停。
敕侍臣上马。
侍中前承制。
退称制曰。
可。
黄门侍郎退称。
侍臣上马。
赞者承传。
文武侍臣皆上马毕。
黄门侍郎奏称。
请敕车右升。
侍中前承制。
退称制曰可。
黄门侍郎退復位。
千牛將军升讫。
黄门侍郎奏称。
请鑾驾进发。
退復位。
鼓传音。
鑾驾动。
鼓吹振作而还。
文武群臣导从。
如来仪。
诸方客使便还馆。
驾至承天门外。
侍臣下马所。
鑾驾权停。
文武侍臣皆下马。
千牛將军降立於輅右讫。
鑾驾动。
千牛將军夹輅而趋。
驾入嘉德门。
大乐令令撞蕤宾之钟。
皆应鼓柷。
奏采茨之乐。
至太极门。
?敔。
乐止。
入太极门。
鼓柷。
又奏太和之乐。
驾至横街北。
当东上閤。
回輅南向。
侍中进鑾驾前跪奏。
称侍中臣某言。
请降輅。
俛伏。
兴。
还侍位。
皇帝降輅。
乘舆以入。
繖扇侍卫。
警蹕如常仪。
侍臣从至閤。
?敔。
乐止。
初。
文武群臣官至承天门外。
通事舍人承旨。
敕群官並还。
皇帝既入。
侍中版奏。
请解严。
扣鉦。
將士各还其所。
通典开元礼纂类。
开元年中。
唐子元徐坚同议南郊先燔后祭。
议之曰。
臣等谨案显庆年修礼官长孙无忌等。
奏改燔柴在祭前。
状称祭祀之礼。
必先降神。
周人尚臭。
祭天则燔柴者。
臣等按礼记迎神之义。
乐六变而一作则。
天神降。
八变而一作则。
地祇出。
九变则鬼神可得而礼矣。
则降神以乐。
周礼正文。
非谓燔柴以降神也。
按尚臭之义。
不为燔之先后。
假如周人尚臭。
祭天则燔柴。
容或燔臭。
先以迎神。
然则殷人尚声。
祭天亦燔柴。
何声可燔。
先迎神乎。
又按显庆中。
无忌等奏称。
晋氏之前。
独遵古礼。
周魏以降。
妄为损益者。
今按郭璞晋南郊赋。
及註尔雅。
祭后方燔。
又案宋志所论。
亦祭后方燔。
又检南齐北齐。
及梁郊祀。
亦先饮福酒讫。
燔燎。
一作后方燔。
又按后周及隋郊祀。
亦先祭后燔。
据此即周遵后燔。
晋不先燔。
无忌之奏。
一作事。
事一作义。
乃相乖。
又按周礼大宗伯职。
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
註云。
礼为始告神时。
祭一作荐。
於神座也。
又文一作下文。
云。
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
皆有牲幣。
各放一作如。
其器之色。
又礼器云。
有以少为贵者。
祭天特牲。
是知苍璧之与苍牲。
俱合奠之神座。
理即一作节。
不惑。
又云。
四珪有邸。
以祀天旅上帝。
即明祀昊天上帝之时。
以旅五方天帝明矣。
其青珪赤璋白琥元璜。
自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
各于其方迎气所用。
自分別矣。
今按显庆所改新礼。
以苍璧与苍牲苍幣。
俱用先燔。
苍璧既已燔矣。
所以遵加四珪有邸。
奠之神座。
牲既已燔矣。
所以更加騂牲。
充其宝一作实。
俎。
混昊天于五帝。
同用四牲。
失特牲之明文。
加为二犊。
深乖礼制。
一作意事乃无凭。
请依贞观旧礼。
先祭后燔。
庶允经义。
谨议。
文苑英华。
天宝元年二月丁亥。
加上尊号。
帝亲享元元皇帝于新庙。
甲午。
亲享太庙。
丙申。
合祭天地於南郊。
旧唐书元宗纪。
元宗既定开元礼。
天宝元年。
遵合祭天地於南郊。
其后遵以为故事。
终唐之世。
莫能改也。
唐书礼乐志。
天宝元年二月丙戌。
詔曰。
凡所祭享。
必在躬亲。
朕不亲祭礼將有闕。
其皇地祇宜就南郊干坤合祭。
三月丙申。
合祭天地於南郊。
册府元龟。
天宝元年二月二十日。
合祭天地于南郊。
自后有事圜丘。
皆天地合祭。
若册命大事告圜丘。
有司行事亦如之。
文献通考。
天宝五载詔曰。
皇王之典。
聿修於百代。
郊祭之义。
允属於三灵。
圣人既因时以制宜。
王者亦缘情以革礼。
且尊莫大乎天地。
礼莫崇乎祖宗。
严配昭升。
岂宜异数。
今烝尝之献。
既著於恒式。
南北之郊。
未展于时享。
自今以后。
每载四时孟月。
先择吉日。
祭昊天上帝。
其皇地祇合祭。
以次日祭九宫坛。
皆令宰臣行礼奠祭。
务崇蠲洁。
称朕意焉。
通典。
天宝五载十二月辛酉。
詔曰。
祈谷上帝。
春祀先王。
永惟因心。
敢忘如在。
顷以详诸旧典。
创以新仪。
清庙陈牲。
加特於尝餼。
昊天冬祭。
重增以时享。
况履兹霜露。
载感惟深。
瞻彼郊坛。
有怀昭事。
宜以来岁正月。
朕亲謁太庙。
便于南郊合祭。
仍令中书门下。
即与礼官详定仪注。
六载正月戊子。
亲祀南郊。
遵祀皇地祇。
册府元龟。
天宝九载十一月。
制。
自今告献太清宫及太庙。
改为朝献。
以告者临下之义故也。
册府元龟。
十载正月壬辰。
朝献太清宫。
癸巳。
朝饗太庙。
甲午。
有事於南郊。
合祭天地。
礼毕。
大赦天下。
旧唐书元宗纪。
天宝十载五月。
以前郊祭天地。
以高祖神尧皇帝配座。
故將祭郊。
庙告神尧皇帝室。
礼仪志。
天宝十载正月。
制曰。
自今以后。
摄祭南郊。
荐献太清宫。
荐享太庙。
其太尉行事。
前一日。
於致斋取具羽仪卤簿。
公服引入。
朕亲授祝版。
乃赴清斋。
以展诚\敬。
册府元龟。
干元元年四月甲寅。
上亲享九庙。
遂有事於圜丘。
翌日。
御明凤门。
大赦天下。
六月己酉。
初置太乙神坛于圜丘东。
是日。
命宰相王璵摄行祠事。
旧唐书肃宗本纪。
上元二年九月。
去上元号称元年。
以十月为岁首。
月以斗所建辰为名。
元年建丑月辛亥。
有事於南郊。
唐书肃宗本纪。
元年建子月。
詔曰。
皇王符瑞。
应协於灵祇。
典礼废兴。
式存於禋告。
顷以三代正朔。
所尚不同。
百王徽号。
无闻异称。
顾兹薄德。
思创常规。
爰因行庆之日。
將务惟新之典。
而建元立制。
册命应符。
受於天地祖宗。
申于百辟卿士。
今既循诸古法。
让彼虚名。
革故之宜。
已宣於臣下。
昭报之旨。
未展於郊庙。
因时备礼。
择日陈诚\。
宜取来月一日。
祭圜丘及太乙坛。
建丑月辛亥朔。
拜南郊。
祭太乙坛。
礼毕还宫。
册府元龟。
广德二年二月乙亥。
有事於南郊。
唐书代宗本纪。
广德二年。
有事南郊。
从独孤及议。
卒以太祖配天。
旧唐书本纪。
天宝十载五月已前。
郊祭天地。
以高祖神尧皇帝配座。
宝应元年。
杜鸿渐为太常卿礼仪使。
员外薛頎归崇敬等议。
以神尧皇帝为受命之主。
非始封之君。
不得为太祖。
以配天地。
太祖景皇帝。
始受封于唐。
即殷之契。
周之后稷也。
请以太祖景皇帝郊祀配天地。
告请宗庙。
亦太祖景皇帝酌献。
諫议大夫黎干议。
以太祖景皇帝非受命之君。
不合配享天地。
二年五月。
干进议状。
为十詰十难曰。
归崇敬薛頎等。
称禘谓冬至祭天於圜丘。
周人则以远祖帝嚳配。
臣干詰曰。
国语曰。
有虞氏夏后氏俱禘黄帝。
商人禘舜。
周人禘嚳。
俱不言祭昊天於圜丘。
一也。
诗商颂曰。
长发。
大禘也。
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
二也。
诗周颂曰。
雍。
禘太祖也。
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
三也。
礼记祭法曰。
有虞氏夏后氏俱禘黄帝。
殷人周人俱禘嚳。
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
四也。
礼记大传曰。
不王不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
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
五也。
尔雅释文曰。
禘。
大祭也。
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
六也。
家语云。
凡四代帝王之所郊。
皆以配天也。
其所谓禘者。
皆五年大祭也。
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
七也。
卢植云。
禘祭名。
禘者帝也。
事尊明禘。
故曰禘。
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
八也。
王肃云。
禘谓于五年大祭之时。
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
九也。
郭璞云。
禘五年之大祭。
又不言祭昊天於圜丘。
十也。
臣干谓禘是五年宗庙之大祭。
诗礼经传。
文义昭然。
臣见礼记祭法。
及礼记大传。
商颂长发等三处郑玄註。
或称祭昊天。
或云祭灵威仰。
臣精详典籍。
更无以禘谓祭天于圜丘及郊祭天者。
审如禘是祭之最大。
则孔子说孝经。
为万代百王法。
称周公大孝。
何不言即禘祀帝嚳於圜丘以配天。
而反言郊祀后稷以配天。
是以五经俱无其说。
圣人所以不言。
轻议大典。
亦何容易。
犹恐不悟。
今更作十难。
其一难曰。
周颂。
雍。
禘祭太祖也。
郑玄笺云。
禘。
大祭太祖文王也。
商颂云。
长发。
大禘也。
玄又笺云。
大禘。
祭天也。
夫商周之颂。
其文互说。
或云禘太祖。
或云大禘。
俱是五年宗庙之大祭。
详览典籍。
更无异同。
惟郑玄笺长发。
乃称是郊祭天。
详玄之意。
因此商颂禘。
如大传云大祭。
如春秋大事於太庙。
尔雅。
禘。
大祭。
虽云大祭。
亦是宗庙之祭。
可得便称祭天乎。
若如所说大禘。
即云郊祭天称禘。
即是祭宗庙。
又祭法说虞夏商周。
禘黄帝与嚳。
大传。
不王不禘。
禘上俱无大字。
玄因何復称祭天乎。
又长发文亦不歌嚳与感生帝。
故知长发之禘。
为非禘嚳及郊祭天明矣。
殷周五帝之大祭。
群经眾史。
及鸿儒硕学。
自古立言著论。
序之详矣。
俱无以禘为祭天。
何弃周孔之法言。
独取康戌之小註。
便欲违经非圣。
诬乱祀典。
谬哉。
其二难曰。
大传称礼不王不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
诸侯及其太祖者。
此说王者则当禘。
其谓祭法虞夏商周。
禘黄帝及嚳。
不王则不禘。
所当禘其祖之所自出。
谓虞夏出黄帝。
殷周出帝嚳。
以近祖配而祭之。
自出之祖。
既无宗庙。
即是自外至者。
故同之天地神祇。
以祖配而祀之。
自出之说。
非但於父。
在母亦然。
左传子产云。
陈则我周之自出。
此可得称出於太微五帝乎。
故曰不王不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谓也。
及诸侯之禘。
则降於王者不得祭自出之祖。
只及太祖而已。
故曰诸侯及其太祖。
此之谓也。
郑玄错乱。
分禘为三。
注祭法云。
禘谓祭昊天於圜丘。
一也。
注左传。
称郊祭天以后稷配灵威仰。
笺商颂又称郊祭天。
二也。
注周颂云。
禘大祭。
大于四时之祭。
而小於祫。
太祖谓文王。
三也。
禘是一祭。
玄析之为三。
顛倒错乱。
皆率臆。
曾无典据。
何足可凭。
其三难曰。
虞夏商周已前。
禘祖之所自出。
其义昭然。
自汉晋魏以还千余岁。
其礼遂闕。
又郑玄所说。
其言不经。
先儒弃之。
未曾行用。
愚以为错乱之义。
废弃之注。
不足以正大典。
其四难曰。
所称今三礼行於代者。
皆是郑玄之学。
请据郑学以明之曰。
虽云据郑学。
今欲以景皇帝为始祖之庙。
以配天。
復与郑议相乖。
何者。
王制云。
天子七庙。
玄云。
此周礼也。
七庙者。
太祖及文武之祧。
与亲庙四也。
殷则六庙。
契及汤。
与二昭二穆也。
据郑学。
夏不以鯀及顓頊昌意为始祖。
昭然可知也。
而欲引稷契为例。
其义又异是。
爰稽邃古洎今。
无以人臣为始祖者。
惟殷以契。
周以稷。
夫稷契者。
皆天子元妃之子。
感神而生。
昔帝嚳次妃简狄。
有娀氏之女。
吞元鸟之卵。
因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
有大功。
舜乃命契作司徒。
百姓既和。
遂封於商。
故诗曰。
天命元鸟。
降而生商。
宅殷土芒芒。
此之谓也。
后稷者。
其母有邰氏之女曰姜嫄。
为帝嚳妃。
出野履巨跡。
歆然有孕。
生稷。
稷长而勤於稼穡。
尧闻举为农师。
天下得其利。
有大功。
舜封於邰。
号曰后稷。
唐虞夏之际。
皆有令德。
诗曰。
履帝武敏歆。
居然生子。
即有邰家室。
此之谓也。
舜禹有天下。
稷契在其间。
量功比德。
抑其次也。
舜授职则播百谷。
敷五教。
禹让功则平水土。
宅百揆。
故国语曰。
圣人之制祀也。
功施於人则祀之。
以死勤事则祀之。
契为司徒而人辑睦。
稷勤百谷而死。
皆居前代祀典。
子孙有天下。
得不尊而祖之乎。
其五难曰。
既尊郑说。
小德配寡。
遂以后稷配。
只一帝尚不得合配五帝。
今以景皇帝特配昊天。
於郑义可乎。
其六难曰。
眾难臣云。
上帝与五帝一也。
所引春官。
祀天旅上帝。
祀天旅四望。
旅训眾。
则上帝是五帝。
臣曰。
不然。
旅听训眾。
出于尔雅。
及为祭名。
春官训陈。
注有明文。
若如所言。
旅上帝便成五帝。
则季氏旅於泰山。
可得便是四镇耶。
其七难曰。
所云据郑学。
则景皇帝亲尽。
庙主合祧。
却欲配祀天地。
错乱祖宗。
夫始祖者。
经纶草昧。
体大则天。
所以正元气广大。
万物之宗。
尊以长至阳气萌动之始日。
俱祀于南郊也。
夫万物之始。
天也。
人之始。
祖也。
日之始。
至也。
埽地而祭。
质也。
器用陶匏。
性也。
牲用犊。
诚\也。
兆于南郊。
就阳位也。
至尊至质。
不敢同于先祖。
礼也。
故白虎通曰。
祭天岁一者何。
天至尊至质。
事之不敢褻黷。
故因岁之阳气始达而祭之。
今国家一岁四祭之。
黷莫大焉。
上帝五帝。
其祀遂闕。
怠亦甚矣。
黷与怠皆礼之失。
不可不知。
夫亲有限。
祖有常。
圣人制礼。
君子不以情变易。
国家重光累圣。
歷祀百数。
岂不知景皇帝始封於唐。
当时通儒。
议功度德。
尊神尧克配彼天。
崇太宗以配上帝。
神有宗主。
为日已久。
今欲黜神尧配含枢纽。
以太宗配上帝。
则紫微五精。
上帝佐也。
以子先父。
岂礼意乎。
非止神祇错位。
亦以祖宗乖序。
何以上称皇天祖宗之意哉。
若夫神尧之功。
太宗之德。
格于皇天上帝。
臣以为郊祀宗祀。
无以加焉。
其八难曰。
欲以景皇帝为始祖。
既非造我区宇。
经纶草昧之主。
故非夏始祖禹。
殷始祖契。
周始祖稷。
汉始祖高帝。
魏始祖武皇帝。
晋始祖宣帝。
国家始祖神尧皇帝。
同功比德。
而忽昇於宗祀圜丘之上。
为昊天匹。
曾谓圜丘不如林放乎其九难曰。
昨所言魏文帝丕。
以武帝操为始祖。
晋武帝炎。
以宣帝懿为始祖者。
夫孟德仲达者。
皆人杰也。
拥天下之强兵。
挟汉魏之微主。
专制海內。
令行草偃。
服袞冕。
陈轩悬。
天子决事于私第。
公卿列拜于道左。
名虽为臣。
势实陵君。
后主因之而业帝。
前王由之而禪代。
子孙尊而祖之。
不亦可乎。
其十难曰。
所引商周魏晋。
既不当矣。
则景皇帝不为始祖明矣。
我神尧拔出群雄之中。
廓清隋室。
拯生民于涂炭。
则夏虞之勋不足多。
成帝业於数年之间。
则汉祖之功不足比。
夏以大禹为始祖。
汉以高祖为始祖。
则我唐以神尧为始祖。
法夏则汉。
于义何嫌。
今欲革皇天之祀。
易太祖之庙。
事之大者。
莫大于斯。
曾无按据。
一何寡陋。
不愧於心。
不畏於天乎。
以前奉詔。
令诸司各据礼经定议者。
臣干忝窃朝列。
官以諫为名。
以直见知。
以学见达。
不敢不罄竭以裨万一。
昨十四日。
具以议状呈宰相。
宰相同朝臣与臣论难。
所难臣者。
以臣所见独异。
莫不腾辞飞辩。
竞欲碎臣理。
钳臣口。
剖析毫釐。
分別异同。
序坟典之凝滯。
指子传之乖谬。
事皆归根。
触物不碍。
但臣言有宗尔。
岂辨者之流也。
又归崇敬薛頎等。
援引郑学。
欲芜祀典。
臣为明辨。
迷而不復。
臣輒作十詰十难。
援据坟籍。
昭然可知。
庶郊禘事得其真。
严配不失其序。
皇灵降祉。
天下蒙赖。
臣亦何顾。
不蹈鼎鑊。
谨敢闻达。
伏增悚越。
议奏。
不报。
旧唐书礼仪志。
广德二年春夏旱。
言事者云。
太祖景皇帝。
追封于唐。
高祖实受命之祖。
百神受职。
合依高祖。
今不得配享天地。
所以神不降福。
以致愆阳。
代宗疑之。
詔百寮会议。
太常博士独孤及献议曰。
礼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
凡受命始封之君。
皆谓太祖。
继太祖已下六庙。
则以亲尽迭毁。
而太祖之庙。
虽百代不迁。
此五帝三王所以尊祖敬宗也。
故受命于神宗。
禹也。
而夏后氏祖顓頊而郊鯀。
纘禹黜夏。
汤也。
而殷人郊冥而祖契。
革命作周。
武王也。
而周人郊稷而祖文王。
则明自古必以首封之君。
配昊天上帝。
惟汉氏崛起丰沛。
丰公太公。
无位无功。
不可以为祖宗。
故汉以高皇帝为太祖。
其先细微也。
非足为后代法。
伏惟太祖景皇帝。
以柱国之任。
翼周弼魏。
肇启王业。
建封于唐。
高祖因之。
以为有天下之号。
天所命也。
亦如契之封商。
后稷之封邰。
禘郊祖宗之位。
宜在百代不迁之典。
郊祀太祖。
宗祀高祖。
犹周之祖文王而宗武王也。
今若以高祖创业。
当躋其祀。
是弃三代之令典。
尊汉氏之末制。
黜景皇帝之大业。
同丰公太公之不祀。
反古违道。
失孰大焉。
夫追尊景皇。
庙号太祖。
高祖太宗。
所以崇尊之礼也。
若配天之位既异。
则太祖之号宜废。
祀之不修。
庙亦当毁。
尊祖报本之道。
其坠于地乎。
汉制擅议宗庙。
以大不敬论。
今武德贞观。
宪章未改。
国家方將敬祀事。
和神人。
禘郊之间。
恐非所宜。
臣谨稽礼文。
参诸往制。
请仍旧典。
竟依归崇敬等议。
以太祖配享天地焉。
礼仪志。
广德二年正月十六日。
礼仪使杜鸿渐奏。
郊太庙大礼。
其祝文自今已后。
请依唐礼。
板上墨书。
其玉简金字者。
一切停废。
如允臣所奏。
望编为常式。
敕曰。
宜行用竹简。
礼仪志。
广德二年二月癸酉。
上亲荐献太清宫。
乙亥。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即日还宫。
代宗纪。
永泰二年。
礼仪使太常卿杜鸿渐奏。
冬至祀昊天上帝。
夏至祀皇地祇。
请以太祖景皇帝配饗。
孟春祈谷。
祀昊天上帝。
孟冬祀神州。
请以高祖配饗。
孟夏雩。
祀昊天上帝。
请以太宗配饗。
季秋大享明堂。
祀昊天上帝。
请以肃宗配饗。
臣与礼官学士。
凭据经文。
事皆明著。
德音详定。
久未施行。
敕旨依。
通典。
大歷五年冬十一月庚寅。
日长至。
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七年冬十一月辛卯。
日长至。
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不视朝。
八年冬十一月辛丑。
日长至。
不视朝。
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十一年冬十一月丙辰。
日长至。
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不受朝贺。
十三年冬十一月丁卯。
日长至。
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不视朝。
册府元龟。
大歷十三年十一月丁卯。
日长至。
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上不视朝故也。
旧唐书代宗本纪。
贞元元年十一月癸卯。
上亲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时河中浑瑊。
泽潞李抱真。
山南严震。
同华骆元光。
邠寧韩游瑰。
鄜坊唐朝臣。
奉诚\康日知等大將侍祠郊坛。
毕。
还宫。
御丹凤楼。
大赦天下。
德宗本纪。
崔纵传。
贞元元年。
天子郊见。
为大礼使。
岁旱。
用屈纵撙裁文物。
俭而不陋。
贞元元年十一月十一日。
德宗亲祀南郊。
有司进图。
敕付礼官详酌。
博士柳冕奏曰。
开元定礼。
垂之不刊。
天宝改作。
起自权制。
此皆方士谬妄之说。
非礼典之文。
请一准开元礼。
从之。
礼仪志。
六年九月己卯。
詔十一月八日。
有事於南郊太庙。
行从官吏將士等。
一切並令自备食物。
其诸司先无公厨者。
以本司闕职物充。
其王府官。
度支量给廩物。
其仪仗礼物。
並仰御史撙节处分。
十月己亥。
文武百寮。
京城道俗。
抗表请上徽号。
上曰。
朕以春夏亢旱。
粟麦不登。
朕精诚\祈祷\。
获降甘雨。
既致丰穰。
告谢郊庙。
朕倘因禋祀而受徽号是有为为之。
勿烦固请也。
十一月庚午。
日南至。
上亲祀昊天上帝於郊丘。
礼毕还宫。
御丹凤楼。
宣赦。
见禁囚徒。
减罪一等。
立仗將士及诸军兵。
赐十八万段匹。
德宗本纪。
贞元六年十一月八日。
有事于南郊。
詔以皇太子为亚献。
亲王为终献。
上问礼官。
亚献终献。
合受誓诫否。
吏部郎中柳冕曰。
准开元礼。
献官前七日於內受誓诫。
辞云。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
国有常刑。
今以皇太子为亚献。
请改旧辞云。
各扬其职。
肃奉常仪。
从之。
礼仪志。
贞元九年十一月乙酉。
有事于南郊。
大赦。
唐书德宗本纪。
册府元龟。
贞元九年十一月癸未。
帝朝献太清宫。
毕事。
宿斋于太庙行宫。
甲申。
朝于太庙。
毕事。
斋于南郊行宫。
乙酉。
日南至。
帝郊祀。
初。
帝以是岁有年。
蛮夷朝贡。
思亲告郊庙。
于祀事尤重慎。
及將散斋。
谓宰臣曰。
在礼。
散斋归正寢。
摄心奉祀。
不可闻外事。
其常务勿奏。
乃斋於別殿。
及命皇太子诸王行祭者。
皆受誓一日。
命妃媵辞於別所。
故事。
祈坛宫庙內坛。
及殿庭帝步武所。
皆设黄道褥坛十一位又施赤黄褥。
將有事。
皆命撤之。
又故事。
设御史版位于郊庙。
咸藉以褥。
及是。
帝虔禋。
拜首於地。
有司奉祠者。
莫不惕励。
通典。
贞元十三年。
敕郊坛时祭。
燔柴瘞埋。
並依天宝十三年制。
自今以后。
摄祭南郊。
太尉行事。
前一日。
于致斋所具羽仪卤簿。
公服引入。
亲受祝版。
及赴清斋所。
唐书韦武传。
是时。
帝以反正告郊庙。
大兵后。
典章苟完。
执事者时时咨武。
武酌宜约用。
得礼之衷。
群司奉焉。
文献通考。
长庆三年。
太常礼院奏。
郊坛祠祀。
遇大雨雪废祭。
其礼物条件如后。
御署祝版。
既未行祭礼。
无焚毁之文。
请於太常寺敕库收贮。
而其小祀。
虽非御署。
准此。
玉幣。
燎柴。
神酒。
燎幣。
醴齐。
並榛栗脯醢。
及应行事烛等。
请令郊社署。
各牒充次祭支用。
牲牛参牲。
既未行祭礼。
无进胙赐胙之文。
请比附礼记。
及祠令牲死则埋之例。
委监察使及礼官。
于祠所瘞埋。
其小祀不全用牢牲。
旧例用猪羊肉。
亦准此。
粢盛瓜葅笋葅。
应已造成饌物。
请隨牲瘞埋。
行事官明衣绢布等。
准式既祭前给讫。
合充洁服。
既已经用。
请便收破。
公卿已下明房油煖幕炭。
应斋宿日所破用物。
请收破。
旨依。
永为定式。
宝歷元年正月乙巳朔。
辛亥。
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礼毕。
御丹凤楼。
大赦改元。
旧唐书敬宗本纪。
太和三年十一月甲申。
有事南郊。
大赦。
唐书文宗本纪。
崔寧传。
子黯。
开成初。
为监察御史。
奏郊庙祭祀不虔。
文宗语宰相曰。
郊庙之礼。
朕当亲之。
但千乘万骑。
国用不给。
故使有司侍祠。
然是日朕正衣冠。
坐以俟旦。
今闻主者不虔。
祭器敝恶。
岂朕事神蠲洁意耶。
公宜敕有司。
遵朕斯意。
黯乃具条以闻。
旧唐书王播传。
弟起。
太和九年。
判太常卿。
充礼仪详定使。
创造礼神九玉。
奏议曰。
邦国之礼。
祀为大事。
珪璧之仪。
经有前规。
谨案周礼。
以苍璧礼天。
黄琮礼地。
青珪礼东方。
赤璋礼南方。
白琥礼西方。
黑璜礼北方。
又云。
四圭有邸以祀天。
两圭有邸以祀地。
圭璧以祀日月星辰。
凡此九器。
皆祀神之玉也。
又云。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郑玄云。
禋。
烟也。
为玉幣祭讫燔之而升烟。
以报阳也。
今与开元礼义同。
此则焚玉之验也。
又周礼掌国之玉镇大宝器。
若大祭。
既事而藏之。
此则收玉之证也。
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云。
凡祭天神各有二玉。
一以礼神。
一则燔之。
礼神者讫事却收。
祀神者与牲俱燎。
则灵恩之义。
合於礼经。
今国家郊天祀地。
祀神之玉常用。
守经据古。
礼神之玉则无。
臣等请下有司。
精求良玉。
创造苍璧黄琮等九器。
祭讫则藏之。
其燎玉即依常制。
从之。
会昌元年正月辛巳。
有事于郊庙。
礼毕。
御丹凤楼。
大赦改元。
五年正月辛亥。
有事于郊庙。
礼毕。
御承天门大赦天下。
武宗本纪。
旧唐书武宗本纪。
会昌四年十二月。
敕郊礼日近。
狱囚数多。
案款已成。
多有翻覆。
其两京天下州府见系狱囚。
已结正及两度翻案伏款者。
並令先事结断讫申。
大中元年正月甲寅。
皇帝有事于郊庙。
礼毕。
御丹凤门。
大赦改元。
唐书宣宗本纪。
旧唐书宣宗本纪大中五年。
敕两京天下州府。
起大中五年正月一日已后三年內。
不得杀牛。
如郊庙享祀合用者。
即与诸畜代。
咸通元年十一月丁未。
上有事于郊庙。
礼毕。
御丹凤门。
大赦改元。
四年正月庚午。
上有事於圜丘。
礼毕。
御丹凤楼。
大赦。
旧唐书懿宗本纪。
龙纪元年十一月丁未。
朝献於太清宫。
戊申。
朝享于太庙。
己酉。
有事于南郊。
大赦。
唐书昭宗本纪。
龙纪元年十一月己丑朔。
將有事于圜丘。
辛亥。
上宿斋于武德殿。
宰相百寮。
朝服于位。
时两军中尉杨復恭。
及两枢密。
皆朝服侍上。
太常博士钱珝李绰等奏论之曰。
皇帝赴斋宫。
內臣皆服朝服。
臣检国朝故事。
及近代礼令。
並无內官朝服助祭之文。
伏惟皇帝陛下。
承天御歷。
圣祚中兴。
祇见宗祧。
克承大礼。
皆稟高祖太宗之成制。
必循虞夏商周之旧经。
轩冕服章。
式遵彝宪。
礼院先准大礼使牒称。
得內侍省牒。
要知內臣朝服品秩。
礼院已准礼令报讫。
今参详近朝事例。
若內官及诸卫將军。
必须制冠服。
即各依所兼正官。
隨资品。
依令式。
服本官之服。
事存传听。
且可俯从。
然亦不分明。
著在礼令。
乞圣慈允臣所奏。
状入。
至晚不报。
钱珝又进状曰。
臣今日巳时进状。
论內官冠服制度。
未奉圣旨。
伏以陛下虔事郊禋。
式遵彝范。
凡关典礼。
必守宪章。
今陛下行先王之大礼。
而內臣遵服先王之法服。
来日朝献大圣祖。
臣赞导皇帝行事。
若侍臣服章。
有违制度。
是为非礼。
上瀆祖宗。
臣期不奉敕。
臣谬当圣代。
叨备礼官。
获正朝仪。
死且不朽。
脂膏泥滓。
是所甘心。
状入。
降朱书御札曰。
卿等所论至当。
事可从权。
勿以小瑕。
遵妨大礼。
于是內四臣遂以法服侍祠。
甲寅。
圜丘礼毕。
御承天门。
大赦。
旧唐书昭宗本纪。
唐书殷侑传。
孙盈孙为太常博士。
龙纪元年。
昭宗郊祀。
两中尉及枢密皆以宰相服侍上。
盈孙奏言。
先代令典。
无內官朝服侍祠。
必欲之。
当隨所摄资品。
虽无援据。
犹免僭逼。
詔可。
旧唐书孔纬传。
十一月。
昭宗謁郊庙。
两中尉內枢密请朝服。
纬奏曰。
中贵不衣朝服助祭。
国典也。
陛下欲以权道宠內臣。
则请依所兼之官而为之服。
天子召諫官谓之曰。
大礼日近。
无宜立异。
为朕容之。
于是內官以朝服助祭。
天祐二年七月卜郊。
九月乙酉再卜郊。
十一月庚午。
三卜郊。
唐书哀宗本纪。
天祐二年五月庚午。
敕所司定今年十月九日有事郊丘。
其修制礼衣祭服。
宜令宰臣柳璨判。
祭器宜令张文蔚杨涉分判。
仪仗车輅宜令太常卿张廷范判。
六月辛卯。
太微宫使柳璨奏。
前使裴枢充宫使日权奏。
请元元观为太清宫。
又別奏在京宏道观为太清宫。
至今未有制置。
伏以今年十月九日。
陛下亲事南禋。
先謁圣祖庙。
宏道观既未修葺。
元元观又在北山。
若车驾出城。
礼非便稳。
今欲只留北邙山上老君庙一所。
其元元观请拆入都城。
于清化坊內建置太微宫。
以备车驾行事。
从之。
丙午。
朱全忠奏。
得宰相柳璨记事。
欲拆北邙山下元元观。
移入都內清化坊。
取旧昭明寺基。
建置太微宫。
准备十月九日南郊行事。
缘延资库盐铁。
並无物力。
令臣商量者。
臣已牒判六军诸卫张全义。
指挥工作讫。
优詔嘉之。
九月乙酉。
敕先择十月九日。
有事郊丘。
备物之间。
有所未办。
宜改用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丙辰。
全忠自正阳渡淮而北。
至汝阴。
全忠深悔此行无益。
丁卯。
至大梁。
时哀帝以此月十九日亲祠圜丘。
中外百司。
礼仪法物已备。
戊辰。
宰相已下。
于南郊坛习仪。
而裴迪自大梁回。
言全忠怒蒋元暉张廷范柳璨等。
谋\延唐祚。
而欲郊天。
改元元暉。
柳璨大惧。
庚午。
敕曰。
先定此月十九日亲礼南郊。
虽定吉辰。
改卜亦有故事。
宜改取来年正月上辛。
付所司。
十二月庚戌。
敕朕以谬荷丕图。
礼合亲謁郊庙。
先定来年正月上辛用事。
今以宫闈內乱。
播于丑声。
难以惭恧之容。
入于祖宗之庙。
其明年上辛亲謁郊庙宜停。
册府元龟。
旧唐书哀帝纪。
帝將亲祀圜丘。
全忠怒蒋元暉柳璨等。
欲郊天以延唐祚。
天子惧。
改卜郊十二月。
王殷诬譖蒋元暉私侍积善宫。
求兴唐祚。
杀元暉而焚之。
遂害太后于积善宫。
天子下詔。
以太后故停郊。
孔循传。
循与蒋元暉有隙。
哀帝即位。
將有事于南郊。
循与王殷即蒋殷。
冒王氏。
谗于太祖曰。
元暉私侍何太后。
与张廷范等奉天子郊天。
冀延唐祚。
太祖大怒。
时梁兵攻寿春败归。
帝遣裴迪劳军。
太祖见迪。
怒甚。
迪还。
哀帝不敢郊。
蒋殷传。
哀帝方卜郊。
殷与蒋元暉有隙。
因譖之太祖。
言元暉等教天子卜郊祈天。
且待诸侯助祭者。
以谋\兴復。
太祖大怒。
哀帝为改卜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