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嫁娶贞观元年二月四日。
詔曰。
昔周公治定制礼。
垂裕后昆。
命媒氏之职。
以会男女。
每以仲春之月。
顺时行令。
蕃育之理既宏。
邦家之化攸在。
朕恭承天命。
为之父母。
永怀亭育。
周切于怀。
若不申之以婚姻。
明之以顾復。
便恐中馈之礼斯废。
绝嗣之衅方深。
既生怨旷之情。
或致淫奔之辱。
宪章典故。
实所庶几。
宜令有司。
所在劝勉。
其庶人男女无室家者。
並仰州县官人。
以礼聘娶。
皆任其同类相求。
不得抑取。
男年二十。
女年十五已上。
及妻丧达制之后。
孀居服纪已除。
並须申以婚媾。
令其好合。
若贫寠之徒。
將迎匱乏。
仰於亲近乡里。
富有之家。
裒多益寡。
使得资送。
其鰥夫年六十。
寡妇年五十已上。
及妇虽尚少。
而有男女。
及守志贞洁。
並任其情。
无劳抑以嫁娶。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
若能婚姻及时。
鰥寡数少。
量准户口增多。
以进考第。
如导劝乖方。
失於配偶。
准户减少附殿。
六年。
御史大夫韦挺上表曰。
夫妇之道。
王化所先。
婚姻之礼。
人伦攸尚。
所以承绍家业。
嗣续祖妣。
静而思之。
安可不敬。
嫁女之室。
有不息火之悲。
娶妇之家。
有不举乐之感。
今贵族豪富。
婚姻之始。
或奏管絃。
以极欢宴。
唯竞奢侈。
不顾礼经。
非所谓嗣亲之道。
念別离之意。
正始之本。
实在於兹。
若不训以义方。
將恐此风愈扇。
十六年六月詔。
氏族之盛。
实系於冠冕。
婚姻之道。
莫先於仁义。
自有魏失御。
齐氏云亡。
市朝既迁。
风俗陵替。
燕赵右姓。
多失衣冠之绪。
齐韩旧俗。
或乖德义之风。
名虽著於州閭。
身未免於贫贱。
自号膏粱之冑。
不敦匹敌之仪。
问名惟在於窃貲。
结褵必归于富室。
乃有新官之辈。
丰财之家。
慕其祖宗。
竞结婚媾。
多纳货贿。
有如贩鬻。
或贬其家门。
受屈辱於姻婭。
或矜其旧族。
行无礼於舅姑。
积习成俗。
迄今未已。
既紊人伦。
实亏名教。
朕夙夜兢惕。
忧勤政道。
往代蠹害。
咸已惩革。
惟此敝风。
未能尽变。
自今已后。
明加告示。
使识嫁娶之序。
各合典礼。
知朕意焉。
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永徽二年九月。
纪王慎等议堂姨母之姑姨。
及堂姑姨父母之姑姨。
父母之姑舅姊妹婿。
姊妹堂外甥。
虽並外姻无服。
请不为婚。
詔可之。
先是。
御史大夫李干祐奏。
言郑州人郑宣道。
先聘少府监李元乂妹为妻。
元乂妹即宣道堂姨。
元乂情不合请罢婚。
宣道经省陈诉。
省以法无禁判。
许成亲。
於是纪王慎等。
因此有议云。
显庆二年七月制。
县主出嫁者称適。
不得称降。
取县主者称娶。
不得称尚。
四年十月十五日詔。
后魏陇西李宝。
太原王琼。
滎阳郑温。
范阳卢子选。
卢浑。
卢辅。
清河崔宗伯元孙。
凡七姓十一家。
不得自为婚姻。
仍自今已后。
天下嫁女受财。
三品已上之家。
不得过绢三百匹。
四品五品。
不得过二百匹。
六品七品。
不得过一百匹。
八品以下。
不得过五十匹。
皆充所嫁女貲妆等用。
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
李义府奏也。
太极元年。
左司郎中唐绍上表曰。
士庶亲迎之礼。
备诸六礼。
所以承宗庙。
事舅姑。
当须昏以为期。
詰朝謁见。
往者下里庸鄙。
时有障车。
邀其酒食。
以为戏乐。
近日此风转盛。
上及王公。
乃广奏音乐。
多集徒侣。
遮拥道路。
留滯淹时。
邀致财物。
动踰万计。
遂使障车礼貺。
过於聘财。
歌舞喧譁。
殊非助感。
既亏名教。
又蠹风猷。
违紊礼经。
须加节制。
望请敕令禁断。
至十一月十二日敕。
王公已下嫁娶。
比来时有障车。
既亏风教。
特宜禁断。
开元十九年四月四日。
於京城置一礼会院。
其年九月二十四日敕。
礼会院宜属司农寺。
其什物合令所司供。
院在崇仁坊南街。
二十二年二月敕。
男年十五。
女年十三以上。
听婚嫁。
诸州县官人在任之日。
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
违者。
虽会赦仍离之。
其州上佐以及县令。
于所统属官。
同其定婚在前。
居官在后。
及三辅內官。
门阀相当。
情愿者。
不在禁限。
建中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敕。
宜令礼仪使与博士及宗正卿李琬。
汉中王瑀。
光禄卿李涵。
约古今旧仪。
及开元礼。
详定公主郡主县主出降覿见之仪。
条件闻奏。
將以化行天下。
用正国风。
至十一月二日。
礼仪使顏真卿等奏。
郡县主见舅姑。
请于礼会院过事。
明日早。
舅坐於堂东阶上。
西向。
姑南向。
妇执笲。
竹器元表纁裏。
盛以枣栗。
升自西阶。
东面再拜。
跪奠于舅席前。
舅举之。
赞者彻以东。
妇退。
再拜降於姑阶下。
受笲。
盛以腶脩。
从者执於阶下。
升进。
北面再拜。
跪奠於姑席前。
姑举之。
赞者受以东。
妇退。
又再拜。
降之。
诣东面。
拜婿之伯叔兄弟姊妹讫。
便赴光顺门谢恩。
婿之亲族。
次第奉谢讫。
赴十六王宅观花烛。
伏以婚礼主敬。
窃恐非宜。
並请停障车下婿及却扇诗等。
行礼之夕。
可以感思。
至於声乐。
窃恐非礼。
亦请禁断。
相见行礼。
近代设以毡帐。
择地而置。
此乃元魏穹庐之制。
合于堂室中置帐。
请准礼施行。
今时俗以子卯午西年谓之当梁。
其年娶妇。
舅姑不相见。
盖礼无所据。
亦请禁断。
其年十一月敕。
婚礼皆用诞马。
在礼经无其文。
案周礼玉人有璋。
诸侯以聘女。
礼云。
玉以比德。
今请駙马加以璋。
郡主婿加以璧。
以代用马。
又其函书。
出自近代。
事无经据。
请罢勿用。
从之。
会昌元年十一月敕。
婚娶家音乐。
并公私局会花蜡。
並宜禁断。
租税上旧制。
凡赋役之制有四。
一曰租。
二曰调。
三曰役。
四曰杂徭。
开元二十三年敕。
以为今天下无事。
百姓徭役。
务从减省。
遂减诸司色役一十二万二百九十四人。
武德二年二月十四日制。
每丁租二石。
绢二丈。
绵三两。
自兹以外。
不得横有调敛。
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始定均田赋税。
凡天下丁男。
给田一顷。
篤疾废疾。
给四十亩。
寡妻妾。
三十亩。
若为户者。
加二十亩。
所授之田。
十分之二分为世业。
余以为口分。
世业之田。
身死则承户者授之。
口分则收入官。
更以给人。
每丁岁入粟二石。
调则隨乡土所产。
綾绢絁各二丈。
布加五分之一。
输綾绢絁者。
兼调绵三两。
输布者。
麻三觔。
凡丁。
岁役二旬。
若不役。
则收其佣。
每日三尺。
有事而加役者。
旬有五日。
免其调。
三旬则租调俱免。
通正役不过五十日。
若夷獠之户。
皆从半税。
凡水旱虫伤为灾。
十分损四已上。
免租。
损六已上。
免调。
损七已上。
课役俱免。
贞观十一年。
侍御史马周上疏曰。
自古明王圣主。
虽因人设教。
宽猛隨时。
而大要惟以节俭于身。
恩加於人。
二者是务。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
比于隋时。
纔十分之一。
而供官徭役。
道路相继。
兄去弟还。
首尾不绝。
春秋冬夏。
略无休时。
陛下虽每有恩詔。
令其减省。
而有司作既不废。
自然须人徒。
行文书役之如故。
臣每访问。
四五年来。
百姓颇有嗟怨之言。
以为陛下不存养之。
今京师及益州诸处。
营造供奉器物。
并诸王之服饰。
议者皆不以心俭。
陛下少处人间。
知百姓辛苦。
前代成败。
目所亲见。
而犹如此。
而皇太于生长深宫。
不更外事。
万岁之后。
固圣心所当忧也。
凡修政教。
当修之於可修之时。
若事变一起。
而后悔之。
则无益也。
故人主每见前代之亡。
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
而皆不知其身之失。
是以殷紂笑夏桀之亡。
而幽厉亦笑殷紂之灭。
京房云。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古。
此言不可不诫也。
往者。
贞观之初。
率土荒俭。
一匹绢纔得一斗粟。
而天下帖然。
百姓知陛下忧怜之。
故人人自安。
曾无怨讟。
自五六年来。
频岁丰稔。
一匹绢得粟十余石。
百姓皆以为陛下不忧怜之。
咸有怨言。
以今所营为者。
颇多不急之务故也。
自古已来。
国之兴亡。
不由蓄积多少。
唯在百姓苦乐。
且以近事验之。
隋室贮洛口仓。
而李密因之。
东都积布帛。
而王世充据之。
西京府库。
亦为国家之用。
至今未尽。
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
则王世充李密。
未必能聚大眾。
但积贮者。
固是有国之常事。
要当人有余力。
而后收之。
岂人劳而强敛之。
更以资寇。
积之无益也。
然俭以息人。
贞观之初。
陛下以躬为之。
故今行之不难也。
若人既劳矣。
而用之不息。
倘中国被水旱之灾。
边方有风尘之警。
狂狡因之以窃发。
则有不可测之事矣。
以陛下之明诚\。
欲励精为政。
不烦远求上古之术。
但返贞观之初。
则天下幸甚。
永淳元年。
太常博士裴守真上表曰。
夫谷帛者。
非造化不育。
非人力不成。
一夫之耕。
纔兼数口。
一妇之织。
不赡一家。
赋调所资。
军国之急。
烦徭细役。
並出其中。
黠吏因公以贪求。
豪强恃私而逼掠。
以此取济。
民无以堪。
又以征戍阔远。
土木兴作。
丁匠疲于往来。
餉馈劳于转运\。
微有水旱。
道路遑遑。
岂不以课税殷繁。
素无储积故也。
夫大府积天下之财。
而国用有缺。
少府聚天下之伎。
而造作不息。
司农治天下之粟。
而仓庾不充。
太仆掌天下之马。
而中厩不足。
此数司者。
役人有万数。
费损无限极。
调广人竭。
用多献少。
奸偽由此而生。
黎庶缘斯而苦。
此有国之大患也。
开元八年正月二十日敕。
顷者。
以庸调无凭。
好恶须准。
故遣作样。
以颁诸州。
令其好不得过精。
恶不得至滥。
任土作贡。
防源斯在。
而诸州送物。
作巧生端。
苟欲副于斤两。
遂则加其丈尺。
至有五丈为匹者。
理甚不然。
阔一尺八寸。
长四丈。
同文共轨。
其事久行。
立样之时。
亦载此数。
若求两而加尺。
甚暮四而朝三。
宜令所司简阅。
有踰于比年常例。
丈尺过多。
奏闻。
十六年七月敕。
诸州租及地税等。
宜令州县长吏专勾当。
依限征纳讫。
具所纳数。
及征官名品申省。
如征纳违限。
及检覆不实。
所由官並先与替。
仍准法科惩。
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敕。
定户之时。
百姓非商户。
郭外居宅。
及每丁一牛。
不得將入货财数。
其杂匠及幕士。
并诸色同类有番役。
合免征行者。
一户之內。
四丁已上。
任此色役。
不得过两人。
三丁已上。
不得过一人。
其年七月十八日敕。
自今已后。
京兆府关內诸州。
应征庸调及资课。
并限十月三日毕至。
天宝三载三月二十五日赦文。
每载庸调。
八月征收。
农功未毕。
恐难济办。
自今已后。
延至九月三十日为限。
二十五年三月三日敕。
关辅庸调。
所税非少。
既寡蚕桑。
皆资菽粟。
常贱糶贵买。
损费逾深。
又江淮苦变造之劳。
河路增转输之弊。
每计其运\脚。
数倍加钱。
今岁属和平。
庶物穰贱。
南亩有十千之获。
京师同水火之饶。
均其余以减远费。
顺其便使农无伤。
自今已后。
关內诸州庸调资课。
並宜准时价变粟取米。
送至京。
逐要支用。
其路远处。
不可运\送者。
宜所在收贮。
便充隨近军粮。
其河南河北。
有不通水利。
宜折租造绢。
以代关中调课。
所司仍明为条件。
称朕意焉。
二十九年二月十二日敕。
自今已后。
应缘纳物。
或有滥恶者。
更不征折估。
但明为殿最。
责在所由者。
请准二十七年二月七日赦。
起请条析处分。
天宝元年正月一日赦文。
如闻百姓之內。
有户高丁多。
苟为规避。
父母现在。
乃別籍异居。
宜令州县勘会。
其一家之中。
有十丁已上者。
放两丁征行赋役。
五丁已上者放一丁。
即令同籍共居。
以敦风教。
其侍丁孝假。
与免差科。
九载十二月敕。
自今已后。
天下两税。
其诸色输纳官典。
受一钱已上。
並同枉法赃论。
官人先解见任。
典正等先决四十。
委採访使巡察。
若不能举按者。
採访使別有处分。
广德元年七月十一日制。
一户之中。
有三丁。
放一丁。
庸调地税依旧。
大歷四年正月十八日敕。
天下及王公已下。
自今已后。
宜准度支长行旨条。
每年税钱。
上上户四千文。
上中户三千五百文。
上下户三千文。
中上户二千五百文。
中中户二千文。
中下户一千五百文。
下上户一千文。
下中户七百文。
下下户五百文。
其现任官一品。
准上上户税。
九品准下下户税。
余品並准依此户等税。
若一户数处任官。
亦每处依品纳税。
其內外官。
仍据正员及占额內闕者税。
其试及同正员文武官。
不在税限。
其百姓有邸店行铺及炉冶。
应准式合加本户二等税者。
依此税数勘责征纳。
其寄庄户。
准旧例从八等户税。
寄住户从九等户税。
比类百姓。
事恐不均。
宜各递加一等税。
其诸色浮客及权时寄住户等。
无问有官无官。
亦所在为两等收税。
稍殷有者。
准八等户税。
余准九等户税。
如数处有庄田。
亦每处纳税。
诸道將士庄田。
既缘防御勤劳。
不可同百姓例。
並一切从九等输税。
八年正月二十五日敕。
青苗地额钱。
天下每亩率十五文。
以京师烦剧。
先加至三十文。
自今已后。
宜准诸州每亩十五文。
十四年五月。
內庄宅使奏。
州府没入之田。
有租万四千余斛。
官中主之为?费。
上令分给所在。
以为军储。
建中元年正月五日赦文。
宜委黜陟使与观察使及刺史转运\所由。
计百姓及客户。
约丁产。
定等第。
均率作。
年支两税。
如当处土风不便。
更立一限。
其比来征科色自。
一切停罢。
至二月十一日起请条请。
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
据旧征税数。
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
为夏秋两税。
其鰥寡惸独不支济者。
准制放免。
其丁租庸调。
並入两税。
州县常存丁额。
准式申报。
其应科斛斗。
请据大歷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
夏税六月內纳毕。
秋税十一月內纳毕。
其黜陟使每道定税讫。
具当州府应税都数。
及征纳期限。
并支留合送等钱物斛斗。
分析闻奏。
并报度支。
金部。
仓部。
比部。
其月。
大赦天下。
遣黜陟使观风俗。
仍与观察使刺史计人产等级为两税法。
此外敛者。
以枉法论。
其年八月。
宰相杨炎上疏奏曰。
国家初定令式。
有租赋庸调之法。
至开元中。
元宗修道德。
以宽仁为治本。
故不为版籍之书。
人户寖溢。
隄防不禁。
丁口转死。
非旧名矣。
田亩移换。
非旧额矣。
贫富升降。
非旧第矣。
户部徒以空文。
总其故书。
盖非得当时之实。
旧制。
人丁戍边者。
蠲其租庸。
六岁免归。
元宗方事夷狄。
戍者多死不返。
边將怙宠而讳败。
不以死申。
故其贯籍之名不除。
至天宝中。
王?为户口使。
方务聚敛。
以丁籍且存。
则丁身焉往。
是隱课而不出耳。
遂按旧籍。
计除六年之外。
积征其家三十年租庸。
天下之人。
苦而无告。
则租庸之法。
弊久矣。
迨至德之后。
天下兵起。
始以兵役。
因之飢癘。
征求运\输。
百役並作。
人户凋耗。
版图空虚。
军国之用。
仰给于度支转运\二使。
四方大镇。
又自给於节度团练。
使赋敛之司。
增数而莫相统摄。
於是纲目大坏。
朝廷不能覆诸使。
诸使不能覆诸州。
四方贡献。
悉入內库。
权臣猾吏。
缘以为奸。
或公託进献。
私为赃盗者。
动以万计。
有重兵处。
皆厚自奉养。
正赋所入无几。
吏之职名。
隨人署置。
俸给厚薄。
由其增损。
故科敛之名凡数百。
废者不削。
重者不去。
新旧仍积。
不知其涯。
百姓受命而供之。
旬输月送。
无有休息。
吏因其苛。
蚕食於人。
凡富人多丁。
率为官为僧。
以色役免。
贫人无所入。
则丁存。
故课免於上。
而赋增于下。
是以天下残瘁。
荡为浮人。
乡居地著者。
百不四五。
如是者迨三十年。
炎遂请作两税法。
以一其名。
曰。
凡百役之费。
一钱之敛。
先度其数。
而赋於人。
量出以制入。
户无土客。
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不居处而行商者。
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
度所取与居者均。
使无侥倖。
居人之税。
秋夏两征之。
俗有不便者。
正之。
其租庸杂徭。
悉省而丁额不废。
申报出入。
如旧式。
其田亩之税。
率以大歷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
而均征之。
夏税无过六月。
秋税无过十一月。
逾岁之后。
有户增而税减轻。
及人散而失均者。
进退长吏。
而以度支总统之。
德宗善而行之。
三年五月。
初加税。
时淮南节度使陈少游。
请于当道两税钱。
每一千加税二百。
度支因请诸道悉如之。
贞元二年正月詔。
天下两税钱。
委本州拣择官典送上都。
其应定色目程限脚价钱物。
委度支条流闻奏。
四年正月一日赦文。
其京兆府今年已后。
准当府每年敕额。
应合给用钱物斛斗及草者。
宜便於两税內比诸州府例剋留。
免其重叠请受。
余送纳度支。
其河南府亦宜准此。
八年四月。
剑南西川观察使韦皋奏。
请加税什二。
以增给官吏。
从之。
十二年十月。
虢州刺史崔衍奏。
所部多是山田。
且当邮传冲要。
属岁不稔。
颇有流离。
旧额赋租。
特乞蠲减。
臣伏见比来诸州。
论百姓间事。
患在长吏因循。
不为申请。
不患陛下不优恤。
患在申请不指实。
不患朝廷不矜放。
有以不言受谴者。
未有以言得罪者。
陛下授臣以疲民。
臣用不敢回顾。
苟求自安。
敢罄狂声。
上瀆聪听。
辞理切直。
为时所称。
元和四年十二月。
度支奏。
诸州府应供上都两税匹段。
及留使留州钱物等。
自元和四年已后。
据州县官正料钱。
数內一半。
任依省估例征纳见钱支给。
仍先以都下两税户合纳见钱充。
如不足。
即於当州两税钱內。
据贯均配支给。
其余留使留州杂给用钱。
即合委本州府並依送省轻货中。
估折纳匹段充。
如本户税钱校少。
不成端匹者。
任折纳丝绵充数。
如旧例征纳杂物斛斗支用者。
即任准旧例处分。
应带节度观察使州府。
合送上都两税钱。
既须差纲发遣。
其留使钱。
又配管內诸州供送。
事颇重叠。
其诸道留使钱。
各委节度观察使。
先以本州旧额留使及送上都两税钱充。
如不足。
即於管內诸州两税钱內。
据贯均配。
其诸州旧额供使钱。
即隨夏税日限收。
送上都度支收入。
次年旨符。
便为定制。
伏以诸道两税。
征敛不常。
閭井之间。
颇闻困獘臣今类会如前。
敕旨。
自今已后。
送省及留使匹段。
不得剥征折估钱。
其供军酱菜等价直。
合以留州使钱充者。
亦令见钱匹段均纳。
仍具每州每使合纳见钱数。
及州县官俸料內一半见钱数。
同分析闻奏。
仍使编入今年旨条。
以为常制。
余依。
先是。
方镇皆以实估敛于人。
虚估闻於上。
宰相裴?俾有司奏请釐革。
今受其赐。
五年正月。
度支奏。
诸州府见钱。
准敕宜於管內州据都征钱数。
逐贯均配。
其先不征见钱州郡。
不在分配限。
都配定一州见钱数。
任刺史看百姓稳便处置。
其敕文不加减者。
即准州府所申为定额。
如于敕额见钱外。
輒擅配一钱。
及纳物不依送省中估。
刺史县令录事参军。
请与节级科贬。
六年二月制。
编户之征。
既有艺极。
字甿之要。
当恤有无。
苟征敛之不时。
则困弊之无日。
近缘诸州送使钱物。
回充上供。
合送使司。
又立程限。
所以每至岁首。
给用无资。
不免量抽夏税。
新陈未接。
营办尤难。
委观察使且以供军钱。
方圆借使。
輒不得量抽百姓。
夏贡有差。
先乎任土。
周幣殊等。
实在便民。
近日所征布帛。
並先定物样。
一例作中估受纳。
精粗不等。
退换者多。
转將货卖。
皆致损折。
其诸道留使留州钱数內绢帛等。
但得有用处。
隨其高下约中估物价优饶与纳。
则私无弃物。
官靡逋财。
其所纳见钱。
仍许五分之中。
量征二分。
余三分兼纳实估匹段。
先是。
天下百姓输赋于府。
一曰上供。
二曰送使。
三曰留州。
自建中初定税。
时货重钱轻。
是后货轻钱重。
齐人所出。
固已倍其初征矣。
其留州送使。
所在长吏。
又降省估使就实估。
以自封殖。
而重赋於人。
及裴?为相。
奏请天下留州送使物。
一切令依省估。
其所在观察使。
仍以其蒞之郡租赋自给。
若不足。
然后许征于支郡。
其诸州送使额。
悉变为上供。
故疲民稍息肩。
其年六月。
令京兆府。
其两税宜以粟麦丝绢等折纳。
十一年六月。
京兆府奏。
今年诸县夏税。
折纳綾绢絁紬丝绵等。
並请依本县时价。
祇定上中二等。
每匹加饶二百文。
绵每两加饶二十文。
其下等物。
不在纳限。
小户本钱不足。
任纳丝绵斛。
须是本户。
如非本户。
輒合集钱买成匹段代纳者。
所由决十五。
枷项令眾。
敕旨。
依奏。
十四年二月敕。
如闻诸道州府长吏等。
或有本任得替后。
遂於当处买百姓庄园舍宅。
或因替代情弊。
便破定正额两税。
不出差科。
今后有此色。
并勒依元额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