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八 十 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八 十 二 王溥

考下大中五年。

吏部奏。

准今年选格节文。

经考停罢者。

一选集。

准旧格。

两选集。

今据格文。

一选即当年许集。

其京官及外官。

如有假故官人等。

请准旧格。

前两选集。

敕旨。

宜依。

如是別敕除替。

及非因假故者。

即许一选集。

六年七月。

考功奏。

近年诸州府及百司官长。

所书考第。

寮属並不得知。

升黜之间。

莫辨当否。

自今已后。

书考后。

但请勒名牒於本司本州。

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

其外县官。

则当日下县。

如有升黜不当。

便任披陈其考第便须改正。

然后得申省。

如勘覆之后。

事无乖谬。

则论告之人。

亦必惩殿。

又准考课令。

凡官人申考状。

不得过两纸三纸。

刺史县令。

至於赋税毕集。

判断不滯。

户口无逃散。

田亩守常额。

差科均平。

廨宇修饰。

馆驛如法。

道路开通。

如此之类。

皆是寻常职分。

不合计课。

自今后。

但云所勾当常行公事。

並无败闕。

即得准职分无失。

及开田招户。

辨狱雪冤。

及新置之事。

则任录其事由申上。

亦须简要。

不得繁多。

又近年以来。

刺史皆自录课绩申省。

矜衒者则张皇其事。

谦退者则缄默不言。

自今已后。

其巡內刺史。

请並委本道观察使定其考第。

然后录申本州。

不得自录课绩申省。

又州府申官人覆得冤狱。

书殊考者。

其元推官人。

多不惩殿。

或云书考日。

当书下考。

至时又不提举。

请自今以后。

书辨狱官人殊考日便须书元推官下考。

如元推官自以为屈。

任经廉使及台省陈论。

其官人先有殿犯。

官长断云至书考日与下考者。

如至时不举。

其本州判官当书下考。

其所申到下考。

省司校其所犯。

如与令式相符。

便校定申奏。

至敕下时后。

並须各牒府州。

又近日诸州府所申奏录课绩。

至两考三考以后。

皆重具从前功课申省。

以冀褒升。

省司或检勘不精。

便有侥倖。

自今以后。

不得輒更具从前功绩申上。

又近日诸州府所申考解。

皆不指言善最。

或漫称考秩。

或广说门资。

既乖令文。

实为繁弊。

自今以后。

如有此色。

並请准令降其考第。

又准考课令。

在中上以上。

每进一等。

加禄一季。

中中者守本禄。

中下以上。

每退一等。

夺禄一季。

准令以此劝惩。

事在必行。

近年以来。

与夺几废。

或有申请之处。

则言无本色可支。

徒掛簿书。

实无给与。

今按仓库令。

诸给粮禄。

皆以当处正仓充。

无仓之处。

则申省隨近有处支给。

又无者。

听以税物及和糴屯收等物充。

令式昭然。

不合隳废。

自今以后。

每省司校考毕。

符牒到州后。

仰当时便具升降与夺事由申请。

如违令式。

不举明者。

其所由官。

请夺俸禄一季。

其已去任官。

追夺禄事。

并请准令式处分。

又准考课令。

官人因加户口。

及劝田农。

并缘余功进考者。

于后事若不实。

纵经恩宥。

其考皆从追改。

追改之事。

近皆不行。

自今以后。

并请准令式处分。

其因此得官者。

仍请追夺。

又诸道所申考解。

从前十月二十五日到都省。

都省开拆郎官押尾后。

至十一月末方得到本司。

开拆多时。

情故可见。

自今以后。

伏请准南曹及礼部举选解例。

直送当司开拆。

又从前以来。

应得考之人。

並给考牒。

以为凭据。

近年考使容易。

给牒不一。

或一人考牒。

数处请给。

或数年之后。

方始请来。

自今以后。

校考敕下后。

其得殊考及上考人。

省司便据人数一时与修写考牒。

请准吏部告身。

及礼部春关牒。

每人各出钱收赎。

其得殊考者。

出一千文。

上考者。

出五百文。

其钱便充写考牒纸笔杂用。

以前件事条等。

或出於令文。

或附以近敕。

酌情揣事。

不至乖张。

谨並条例进上。

伏乞宣付中书门下。

请更参详。

苟裨至公。

乞赐收采。

仍请三年一度。

准举选格例修定颁下。

敕。

考功所条流校考公事。

颇谓详悉。

唯一件难便允从。

近日俗尚矜能。

人少廉耻。

若牒门许其论告。

则自此必长纷爭。

当否之间。

固有公议。

其一件宜落下。

余依奏。

咸通十四年。

考功员外郎王徽。

以旧例考簿上中下字朱书。

吏缘为奸。

多有揩改。

请以墨书。

从之。

冬荐贞观五年六月十一日敕。

准贞观四年正月一日制。

春秋举荐官。

中书门下奏。

常参官八品以上。

外官五品以上正员。

及额內得替。

並停荐。

其使下郎官御史丁忧。

废省官在外者。

望委诸道观察使及州府长史。

其在京城。

委中书门下尚书省御史台。

常参清官并诸使三品已上。

左右庶子。

詹事。

少卿。

监。

司业。

少尹。

諭德。

国子博士。

长安万年县令。

著作郎。

中允。

中舍。

秘书。

太常丞。

赞善。

洗马等。

每年一度闻荐。

至六年十二月一日敕。

自今以后。

王府官宜停荐。

其见任宰相及勋臣子弟。

亦不须举人。

至八年。

每冬荐官。

比来所举人数颇多。

自今以后。

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五品已上。

尚书省四品已上。

诸司省三品已上。

应合举人。

各令每人荐不得过两人。

余官不得过一人。

准前敕处分。

至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敕。

每年冬荐官吏。

部准式检勘。

或成者。

宜令诸司尚书。

左右丞。

本司侍郎。

引试都堂。

访以理术。

兼商量时务状。

考其理识通者。

及考第事跡。

定为三等。

并举主姓名录奏。

试日。

仍令御史一人监试。

贞元十一年正月敕。

本置冬荐。

务在得人。

自今以后。

所荐官考试。

奏入上等人。

如无他故者。

准前敕类例处分。

其下等人。

有司便以时罢退。

任待他年重荐。

如情愿同吏部六品以下。

选不合得留人。

例请授远慢官者。

任经都省陈状。

吏部勘责限等第。

敕出后一月內。

送中书门下商量进擬。

元和七年八月。

中书门下奏。

诸州府五品已上官。

替后。

委本道观察使。

及长吏量其材行干能。

堪奖用者。

具人才资歷。

每年冬季。

一度闻荐。

其罢使郎官御史。

委中书门下两省。

御史。

尚书省常参官。

及诸司职事三品已上文官。

左右庶子。

詹事。

诸司少卿监。

国子司业。

少尹。

国子博士。

长安万年县令。

太常博士。

著作郎。

秘书丞等。

每年冬准此闻荐。

从之。

太和元年八月敕。

诸道诸军诸使。

应奏判官。

并每年冬荐等。

所奏判官。

除新开幕府。

据元额署外。

其向后奏请。

如是元闕。

即云闕某职。

今奏某人充。

如已有。

令更奏。

即云某职某人缘某事停。

奏某人替某。

前使下台省官合冬荐者。

除府使罢外。

既有荐用。

当且要籍。

不合便称去职。

自今以后。

如带职掌授台省官两考者。

不在冬荐限。

如其中实有故罢免者。

亦须待授官周岁。

然后许冬荐。

状中具言罢免事故。

其他据品秩合冬荐者。

则依元敕。

七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诸道诸使停罢郎官御史等。

望令罢后。

其所在官经两考已上。

方得冬荐。

如文学才行堪奖用者。

不在此限。

其诸州上佐罢后。

经二年方得闻荐。

其非时替者。

许一年后闻荐。

大中五年正月敕。

右补闕宋球等奏冬荐状。

引敕文年月不同。

各罚一季俸。

仍委吏部长以元和七年八月二十一日。

及太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敕。

著为定制。

甲库开元十九年五月十一日敕。

尚书省內诸制敕库。

及兵部吏部考功刑部簿书景跡并甲库。

每司定员外郎主事各一人。

中书门下制敕甲库。

各定主书录事已下各一人专知。

周年一替。

中间不得改移。

建中元年七月八日。

吏部奏。

比来冬集。

申门下省。

吏部有官甲。

內库无本。

今请依官甲例。

更写一本进內收贮。

纵三库断裂。

即检內库本。

从之。

二年十月十一日。

中书门下奏。

中书门下及吏部制敕甲库等。

准式。

中书舍人。

给事中。

吏部员外郎。

並合专判。

缘官望清高。

兼外有职事。

不得躬亲。

所以比来文歷。

多有罪过。

今请每库採择一公清勤干。

专押甲库。

冀事得精详。

其知经四周年。

无负犯。

仍望依资与改官。

奉敕。

依。

至三年四月三日。

给事中关播奏。

三省中库官各一人。

或属假故。

即公事废闕。

请各更置一人。

其吏部行內考功司封司勋库郎中。

仍请两人分掌。

临时事故。

即勒通知。

奉敕。

宜依。

至贞元八年十一月九日。

吏部侍郎杜黄裳奏。

以前资官充专知。

既无俸料。

颇亦艰辛。

请入库日便依资与官。

仍许四周年不用闕。

奉敕。

前资官未有功劳。

不合改转。

既无俸料。

又虑艰辛。

入库之日。

宜与同类官。

贞元八年闰十二月。

给事中徐岱。

中书舍人奚陟。

高郢等奏。

比来甲敕。

祗下刑部。

不纳门下省甲库。

如有失落。

无处检覆。

今请准制敕。

纳一本入门下甲库。

以凭检勘。

敕旨。

依奏。

十年三月八日。

司封奏。

当司与司勋考功敕甲库。

同一专知官。

先无库印。

今请铸造。

仍以封勋考甲库印六字为印文。

从之。

十三年正月。

关播迁给事中。

旧例。

请司甲库。

皆是胥吏掌知。

为弊颇久。

播始建议。

並以士人知之。

至今称当。

元和八年五月。

吏部侍郎杨於陵奏。

臣伏以銓选之司。

国家重务。

根本所系。

在于簿书。

承前诸色甲敕等。

缘岁月滋深。

文字凋缺。

假冒踰滥。

难於辨明。

因循废闕。

为弊恐甚。

若据见在卷数。

一时修写。

计其功直。

烦费甚多。

窃以大歷以前。

岁序稍远。

选人甲歷。

磨勘渐稀。

其贞元二十一年以后。

敕旨尚新。

未至讹谬。

纵须伦理。

请待他时。

臣今商量。

从大歷十年至贞元二十年。

都三十年。

其间出身及仕宦之人。

要检覆者。

多在此限之內。

且据数修写。

冀得精详。

今冬选曹。

便获深益。

其大歷十年向前甲敕。

请待此一件修毕。

续条贯补缉。

臣內省庸薄。

又忝选司。

庶效涓埃。

以裨朝典。

谨具量补年月及应须差选官吏。

并所给用纸笔杂功费用。

分析如前。

敕旨。

依奏。

太和三年四月敕。

甲库官。

旧例初入授同类官。

考满去职。

则与依资改转。

此事参差。

有优有屈。

今宜同並诸色职事带正员官者。

准宝歷二年十一月九日敕处分。

其改转亦同前件。

如已在甲库授官者。

即听且依旧敕处分。

五年六月敕。

应选人及冬集人于案。

门下省检勘毕后。

比来更差南曹令史收领。

却纳门下甲库。

在於公事。

颇甚劳扰。

自今以后。

请敕吏部过选院。

本令史便自分付甲库。

以备他年检勘。

仍请门下省勒甲库令史。

每过选时。

常加检点收拾。

明立文案据。

官吏等递相分付。

不得妄有破除。

南曹申请之时。

如有称失落欠少。

本令史及专知官。

请准检报。

揩抹违越。

条例处分。

九年十二月敕。

中书门下吏部。

各有甲库歷。

名为三库。

以防踰滥。

如闻近日诸处奏官。

不经所司检寻。

未免奸偽。

起今已后。

诸司诸使诸道应奏六品以下诸色人。

称旧有官及出身。

请改转。

并请授官。

可与商量者。

除进士登科。

眾所闻知外。

宜令先下吏部中书门下三库。

委给事中。

中书舍人。

吏部格式郎中。

各与本甲库官同检勘。

具有无申报。

中书门下审无异同者。

然后依资进擬。

如诸司诸使诸道奏论不实。

以无为有。

临时各重加惩罚。

当直故事。

尚书省官。

每一日一人宿直。

都司执直簿转以为次。

诸长官应通判者。

及上佐县令不直。

凡內外官。

日出视事。

午而退。

有事则直。

官省之务繁者。

不在此限。

故事。

尚书左右丞。

及秘书监。

九寺卿。

少府监。

將作监。

御史大夫。

国子祭酒。

太子詹事。

国子司业。

少监御史中丞。

大理正。

外官二佐已上及县令。

准开元式。

並不宿直。

贞观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敕。

文武官妻娩月。

免宿直。

左卫大將军李大亮。

领太子右率卫。

工部尚书。

身居三职。

宿卫两宫。

至宿直。

太宗劳之曰。

至公宿直。

我便安臥。

天册万岁元年三月。

令宰相每日一人宿直。

其后与中书门下官通直。

至开元二年。

姚崇为紫微令。

紫微官直次。

下让宰相。

崇以年位已高。

特亦违直。

其次省官。

多不从所由。

吏数持直簿诣之。

崇题其簿曰。

告直。

令吏遣去。

又来。

必欲取人。

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给终不擬。

当诸官欢笑。

不復逼以直也。

至十一年。

停宰相当直。

景龙三年九月。

苏瓖拜右仆射。

同中书门下三品。

与男中书舍人頲联事。

奏请出为外官。

遂进秘书监。

御笔批云。

仆射不綰中书。

苏頲不改也。

明日固让。

上曰。

欲得卿长在中书。

遂与父联事通直。

开元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

是中书舍人梁昇卿私忌。

二十日晚欲还。

即令传制。

报给事中元彦冲。

令宿卫。

会彦冲已出。

昇卿至宅。

令状报。

彦冲以旬假与亲朋聚宴。

醉中詬曰。

汝何不直。

昇卿又作书报云。

明辰是先忌。

比往復。

日已暮矣。

其夜。

有中使齎黄敕。

见直官不见。

回奏。

上大怒。

出彦冲为邠州刺史。

因新昌公主进状申理。

公主即彦冲甥张?之妻云,元不承报。

此是中书省之失。

由是出昇卿为莫州刺史。

贞元元年正月。

给事中袁高既宿直。

时卢杞由新州司马移吉州长史。

是日。

上命为驍州刺史。

高既宿直。

当草杞制。

遂执以謁宰相卢翰刘从一曰。

卢杞作相三年。

矫诬阴贼\。

退弃忠良。

朋附者咳唾登青云。

睚眥者顾盼挤沟壑。

致使鑾舆播越。

天下疮痍。

皆杞之为也。

幸免族诛。

已为漏网。

若更移郡秩。

恐失天下之望。

今相公执奏之。

事尚可救。

翰从一皆杞所引用。

不从高之言。

遂命舍人草制。

及詔出。

高又执之不下。

仍上奏。

卢杞为政。

极恶穷凶。

六军將校。

愿食其肉。

百辟卿士。

嫉之若讎。

疏未纳。

明日。

諫官陈京。

赵需。

裴佶。

宇文炫。

卢景亮。

张荐等上疏。

上良久谓曰。

若与卢杞刺史。

太优。

与上佐可。

皆曰。

可。

遂追杞驍州制。

翌日。

上遣中使宣慰高云。

朕徐思卿言。

深觉愜当。

依卿所奏。

会昌四年三月。

御史台奏。

今月三日。

左右金吾仗当直將军乌汉正。

季玕\。

並不到。

准会昌三年二月四日敕。

比来当日多归私第。

近晚方至本仗宿直。

事颇容易。

须有提撕。

今日以后。

昼日並不得离本仗。

纵有公事期集。

当直人亦不得去。

仍令御史台差朝堂驱使官觉察。

如有违者。

录名闻奏。

敕旨。

宜各罚一月俸。

休假贞观元年十月。

少府监奏。

丞阎立德妹丧。

准令假给二十日。

立德专知羽仪。

其作未丁。

请止给三日。

上曰。

同气之情。

义不可夺。

自丧乱以来。

风俗弛坏。

宜特敦奖。

命依次令给假。

差人代之。

永徽三年二月十一日。

上以天下无虞。

百司务简。

每至旬假。

许不视事。

以与百僚休沐。

四年五月二十一日敕。

高祖大武皇帝既开洪业。

不可限以常礼。

忌日特宜废务。

太极元年四月敕。

游客官人子弟。

勒还本贯。

十日外杖一百。

居停同罪。

须覲问即陈牒给假发遣。

开元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敕。

诸州千秋节。

多有聚会。

颇成縻费。

自今已后。

宜听五日一会。

尽其欢宴。

余两日休假而已。

任用当处公廨。

不得別有科率。

至宝应元年八月三日敕。

八月五日。

本是千秋节。

后改为天长节。

旧给假三日。

其前后一日假。

权停。

至九月一日敕。

天成地平节。

准干元元年九月一日敕。

休假三日。

望准八月三日敕。

前后日权停。

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

寒食清明。

四日为假。

至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

自今已后。

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

寒食清明。

宜准元日节。

前后各给三日。

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

自今已后。

百官每旬节休假。

不入曹司。

至天宝五载五月九日敕。

顷自宴赏。

已放入朝。

节假常参。

未闻申命。

公私协庆。

千年一时。

自今已后。

每至旬假休假。

中书门下及百官。

並不须入朝。

亦不须衙集。

其年正月。

內外官五月给由假。

九月给授衣假。

分为两番。

各十五日。

其由假若风土异宜。

种收不等。

通隨便给之。

天宝四载六月十四日敕。

顷以乡閭侍丁。

优给孝假。

官吏等仍科杂役。

天宝初。

已遣优矜。

如闻比来乃差征镇。

岂有舍其轻而不恤其重。

放其役而更苦其身。

眷言及此。

良用恤然。

自今后。

將侍丁孝假。

不须差行。

五载二月十三日。

中书奏。

大圣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

请同四月八日佛生之时。

休假一日。

陈希烈奏

大歷四年七月十三日敕。

七月十五日。

前后各一日。

宜准旧例休假。

贞元五年四月十五日敕。

四月十九日。

降诞之辰。

宜休假一日。

二十一年五月。

御史台奏。

伏准承前旧例。

诸司三品以上长官。

请假满日。

正衙参见。

其余品秩卑。

自有本司官长。

不曾于正衙参假。

去年六月。

侍御史竇群奏。

令尚书省四品。

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

同三品例。

正衙参假讫。

既失旧章。

又烦圣听。

今请准例三品以上。

假满日。

正衙见。

如有违越。

请准干元元年三月敕。

每犯夺一月俸。

依奏。

元和元年八月。

御史台奏。

新授常参官。

在城未上。

及在外未到假故等。

准令式。

职事官假满百日。

即合停解。

其未上官等。

並无正文。

或满百日。

无凭举奏。

自今已后。

如有在城授官。

疾病未上者。

在外授官。

敕到后计水陆程外满百日者。

並请停解。

从之。

四年四月。

贬沈达为泉州参军。

徐肇为建州参军。

二人为率府掾。

各请演州爱州婚姻假。

御史台奏州皆万里之外。

量其秩满。

犹有假程。

请量黜以惩慢易。

七年十一月敕。

自今后。

遇輟朝日。

中书门下宜同假日。

不须入

长庆二年四月。

御史台奏。

检校司空兼太子少傅严綬。

疾病假满百日。

合停。

敕。

严綬年位俱高。

须加优异。

宜依旧秩。

未要举停。

其年六月。

右金吾卫大將军郭鏦。

疾假满百日。

上以仲舅。

许未停官。

太和八年九月。

御史台奏。

文班常参官。

旧例。

每月得请两日事故假。

今许请三日。

仍不得在尽入眾集。

并头朝等日。

一品二品官。

如合朝不朝。

及尽入眾集不到。

临朝时请假等。

並请假旧例。

每季终仍具请事故假日。

录状闻奏。

兼申中书门下。

文武常参官。

每月终比。

校其中请事故假多人。

三品六品。

各罚两人。

四品五品。

人数稍多。

各罚三人。

请各夺一月俸。

如合罚人数稍多。

即从下罚。

亦不过两三人。

及三人如实疾患。

已连请假十日以上。

为眾所知。

不在此限。

每至次月。

具状申中书门下。

文武常参。

应请期年丧假者。

除准式假满。

连许请三日事故假。

仍五个月內。

每朔望日各许请事故假一日。

其大功丧假者。

准式。

假满连许请事故假两日。

仍三个月朔望日。

各许请事故假一日。

敕旨。

依奏。

会昌元年二月敕。

二月十五日。

元元皇帝降诞之日。

宜为降圣节。

休假一日。

二年十二月。

御史台奏。

应诸司六品以下官。

请外州婚礼。

周亲以上侍省等假节目。

应当司牒诸司诸州府。

及节度使。

观察使。

度支。

盐铁。

监院等节目。

伏以前后敕。

文非严切。

致兹轻犯。

盖未必行。

臣等今稍重科条。

庶令知惧。

敕旨。

依奏。

大中四年正月制。

设官分局。

各有主张。

具于在公。

责办斯切。

诸州府及县官到任已后。

多请远假。

或言周亲疾病。

或言將赴婚姻。

令式假名。

长吏难为止抑。

遂使本曹公事。

併委比厅。

手力俸钱。

尽为己有。

勤劳责罚。

则在他人。

须有条流。

俾其兼济。

其诸州府县官请出界假故一月以下。

即任权差诸厅通判。

一月以上。

即勾当留官。

例其课料等。

据数每贯剋二百与见判案官。

咸通十四年正月。

御史中丞韦蟾奏。

应诸州刺史除授。

正衙辞谢后。

託故陈牒请假。

实为容易。

自今后。

如实有故为眾所知者。

三日外。

不在陈牒之限。

应內外荫官入京后。

合更朝谢。

如遇假日。

且合在都亭驛。

近日多请假便归私家。

既犯条章。

颇乖礼敬。

自今已后。

望准故事。

如未朝谢。

须於都亭驛俟日。

如违越。

台司纠勘。

从之。

医术武德中。

关中多骨蒸病。

得之必死。

递相染著。

许允宗每疗皆愈。

或曰。

公医若神。

何不著书。

以貽將来。

允宗答曰。

医乃意也。

在人思虑。

有脉候幽微。

苦其难別。

意之所解。

口莫能宣。

古之名手。

惟是別脉。

脉既精別。

然后识夫病之源。

药有正相当者。

惟须单用一味。

直攻彼病。

药力既纯。

病即可愈。

今人不能別脉。

莫识病源。

以情臆度。

多用药味。

譬之於猎。

不知兔处。

多发人马。

空广遮围。

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疗病。

不亦疏乎。

脉之深远。

既不可言。

故不能著述。

甄权者。

贞观中。

年百余岁。

太宗幸其第。

赐以几杖。

撰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

其弟立亦达医术。

撰本草音义七卷。

古今录验方五十卷。

贞观三年九月十六日。

设诸州治医学。

至开元十一年七月五日。

詔曰。

远路僻州。

医术全无。

下人疾苦。

將何恃赖。

宜令天下诸州。

各置职事医学博士一员。

阶品同於录事。

每州本草及百一集验方。

与经史同贮。

至二十七年二月七日敕。

十万户已上州。

置医生二十人。

十万户以下。

置十二人。

各於当界巡疗。

二十二年九月十六日。

右卫率府长史王元策。

奉使天竺。

得方士那罗邇婆寐。

自言寿二百岁。

云有长生之术。

上颇信之。

深加礼敬。

馆之金飆门內。

造延年之药。

竟不就。

放还。

死於长安。

显庆二年。

右监门府长史苏敬上言。

陶宏景所撰本草。

事多舛谬。

请加刪补。

詔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

太常寺丞吕才。

太史令李淳风。

礼部郎中孔志约。

尚药奉御许孝崇。

并诸名医等二十人。

增损旧本。

征天下郡县所出药物。

并书图之。

仍令司空李勣总监定之。

并图合成五十五卷。

至四年正月十七日撰成。

及奏。

上问曰。

本草行来自久。

今之改修。

何所异也。

于志寧对曰。

旧本草是陶宏景合神农本经及名医別录而注解之。

宏景僻在江南。

不能遍识药物。

多有紕谬。

其所误及別录不书。

四百有余种。

今皆考而正之。

本草之外。

新药行用有效者。

復百余种。

今附载之。

此所以为胜也。

上称善。

詔藏于秘府。

三年。

詔征太白山人孙思邈至。

居於鄱阳公主废府。

时年九十余。

视听不衰。

卢照邻。

宋令文。

孟詵皆执师贄之礼。

照邻尝问曰。

名医愈疾。

其道何也。

思邈曰。

吾闻善言天者。

必资之于人。

善言人者。

亦本之於天。

天有四时五行。

日月相推。

寒暑迭代。

其转运\也。

和而为雨。

怒而为风。

散而为露。

乱而为雾。

凝而为霜雪。

张而为虹蜺。

此天地之常数也。

人有四肢五臟。

一觉一寐。

呼吸吐纳。

精气往来。

流而为荣卫。

彰而为气色。

发而为音声。

此人之常数也。

阳用其形。

阴用其精。

天人之所同也。

及其失也。

蒸则生热。

否则生寒。

结而为瘤赘。

陷而为痈疽。

奔而为喘乏。

渴而为焦枯。

诊\发乎面。

变动乎形。

推及天地。

则亦如之。

故五纬盈缩。

星辰错行。

日月薄蚀。

孛彗流飞。

此天地之危诊\也。

寒暑不时。

此天地之蒸否也。

石立土踊。

此天地之瘤赘也。

山崩地陷。

天地之痈疽也。

冲风暴雨。

天地之喘乏也。

雨泽不降。

川瀆涸竭。

天地之焦枯也。

良医导之以药石。

救之以鍼剂。

如圣人和之以至德。

辅之以人事。

故身有可愈之疾。

天地有可消之灾。

通乎数也。

照邻曰。

人事如何。

思邈曰。

胆欲大而心欲小。

智欲圆而仁欲方。

照邻曰。

何谓也。

思邈曰。

心为五臟之君。

君以恭慎为主。

故心欲小。

胆为五臟之將。

將以果决为务。

故胆欲大。

智者动。

象天。

故欲圆。

仁者静。

象地。

故欲方。

诗曰。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谓小心也。

纠纠武夫。

公侯干城。

谓大胆也。

传曰。

不为利回。

不为义疚。

仁之方也。

易曰。

见几而作。

不俟终日。

智之圆也。

照邻又曰。

养性之要何也。

思邈曰。

天道有盈缺。

人事多屯厄。

苟不自慎。

而能济於屯厄者。

未之有也。

故养性之士。

先知自慎。

自慎者。

以忧畏为本。

经曰。

人不忧畏。

大威至矣。

忧畏者。

生死之门。

存亡之由。

祸福之本。

吉凶之元也。

故士无忧畏。

则仁义不立。

农无忧畏。

则稼穡不滋。

工无忧畏。

则规矩不设。

商无忧畏。

则货殖不盈。

子无忧畏。

则孝敬不篤。

父无忧畏。

则慈爱不著。

臣无忧畏。

则勋庸不立。

君无忧畏。

则社稷不安。

故养性者。

失其忧畏。

则心乱而不理。

形躁而不寧。

神散而气越。

志荡而意昏。

应生者死。

应存者亡。

应成者败。

应吉者凶。

夫忧畏者。

犹水火不可暂忘也。

人无忧畏。

子弟为劲敌。

妻妾为寇讎。

是故太上畏道。

其次畏天。

其次畏物。

其次畏人。

其次畏身。

忧於身者。

不拘於人。

畏於天者。

不危于人。

畏於己者。

不制於彼。

慎於小者。

不惧於大。

戒於近者。

不悔於远。

能如此者。

水行。

蛟龙。

不能害。

陆行。

虎兕不能伤。

五兵不能及。

疫癘不能染。

谗贼\不能谤。

毒螫不能加。

善知此者。

则人事毕矣。

照邻自伤彊仕之年。

而婴沉病。

乃作病梨树赋。

以伤稟受之不固也。

至四年。

思邈授承务郎直尚药局。

开元十一年九月七日。

亲制广济方。

颁示天下。

天宝五载八月敕。

朕所撰广济方。

宜令郡县长官。

选其切要者。

录于大版上。

就村坊要路榜示。

仍委採访使勾当。

无令脱错。

干元元年二月五日制。

自今已后。

有以医术入仕者。

同明经例处分。

至三年正月十日。

右金吾长史王淑奏。

医术请同明法选人。

自今已后。

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

本草二道。

脉经二道。

素问十道。

张仲景伤寒论二道。

诸杂经方义二道。

通七以上留。

已下放。

又尚食药藏局。

请同典膳局。

太医署请同大乐署。

贞元二年九月。

山人邓思齐献威灵仙草。

出商州。

能愈眾疾。

上于禁中试用。

有效。

令编附本草。

授思齐太医丞。

八年八月。

加殿中省侍御医药藏局丞俸钱。

仍令侍御医及尚药直长药藏郎並留授翰林医官。

所司不得注擬。

十二年二月十三日。

上亲制贞元广利方五卷。

颁于州府。

至三月十五日敕。

贞观初。

诸州各置医博士。

开元中。

兼置助教。

简试医术之士。

申明巡疗之法。

比来有司补擬。

虽存职员。

艺非专精。

少堪施用。

缅思牧守。

实为分忧。

委之採择。

当悉朕意。

自今已后。

诸州应闕医博士。

宜令长史各自访求选试。

取艺业优长。

堪效用者。

具以名闻。

已出身入式。

吏部更不须选集。

十二年八月敕。

其见任医术官。

应非翰林供奉。

不在加料钱限。

十七年十二月敕。

翰林医官及药童。

自今已后。

纵考满并不得于所司选。

其见选人亦宜停。

二十一年正月。

罢翰林阴阳。

上医。

相。

射覆。

碁诸待詔三十二人。

初。

王叔文以?进。

既用事。

恶其与己儕类相乱。

故罢之。

长庆元年正月。

处士张皋上疏曰。

臣闻神虑淡则血气和。

嗜欲胜则疾病作。

和则必臻于寿考。

作则必致於伤残。

是以古之圣贤。

务自颐养。

不以外物挠耳目。

不徇声色败性情。

由是和平自臻。

福庆斯集。

故易曰。

?妄之疾。

勿药有喜。

诗曰。

自天降康。

降福穰穰。

此皆理合天人。

著在经训。

然则药以攻疾。

无疾固不可饵之。

高宗朝。

有处士孙思邈者。

精识高远。

深达摄生。

其所著千金方三十卷。

行之於世。

序论云。

凡人无故。

不宜服药。

药势偏有所阻。

令人藏气不平。

思邈此言。

可谓洞于事理也。

或寒暑为寇。

节宣有乖。

事资医方。

尚须慎重。

故礼云。

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

施於凡庶。

犹且如此。

况在天子。

岂得自轻。

先朝暮年。

颇好方士。

征集非一。

尝试亦多。

累致危疾。

闻於中外。

足为殷鉴。

陛下素所详知。

必不可更踵前车。

自貽后悔。

今朝野之人。

纷紜窃议。

直畏忤旨。

莫敢献言。

臣蓬艾微生。

麋鹿同处。

既非邀宠。

亦又何求。

但以曾览古今。

麤知忠义。

有闻而默。

於理不安。

愿陛下无忽芻蕘。

庶裨万一。

时穆宗颇好金石之药。

疏奏。

上嘉叹久之。

竟访皋不获。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