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勋旧制。
勋官上柱国已下。
至武骑尉为十二等。
有战功者。
各隨高下以授。
岑文本谓资高而勋卑者。
皆从卑敘。
至贞观十九年四月九日。
太宗欲重征辽之赏。
因下制。
授以勋级。
本据有功。
若不优异。
无由劝奖。
今討高丽。
其从驾爰及水陆诸军。
战阵有功者。
並特听从高品上累加。
六军大悦。
显庆元年九月二十二日。
置驃骑大將军。
为武官散位。
从一品。
五年八月制。
郡公出身。
品正六品下。
县公从六品上。
侯正七品上。
伯正七品下。
子从七品上。
男从七品下。
龙朔五年七月詔。
诸王子承嫡者封郡王。
出身从四品下。
眾子封郡王。
出身从五品下。
咸亨五年二月。
以国初勋官名号。
与今日不同。
乃下詔申明。
各以类相比。
武德初光禄大夫。
比今日上柱国。
左光禄大夫。
比柱国。
右光禄大夫及上大將军。
比上护军。
金紫光禄大夫及將军。
比护军。
银青光禄大夫及上开府。
比上轻车都尉。
正议大夫及开府。
比轻车都尉。
通议大夫及上仪同三司。
比上骑都尉。
朝请大夫及仪同。
比骑都尉。
上大都督。
比驍骑尉。
大都督。
比飞骑尉。
帅都督。
比云骑尉。
都督。
比武骑尉。
神龙元年十月三日敕。
赐爵勋阶与国公者。
累至郡公外。
余爵听回授子孙。
若制敕四阶。
先是三品已上者。
每阶回赐爵一级。
如及郡公外。
亦许回授。
即计阶至正六品上。
及正四品上。
准格例未合入五品三品者。
每一阶回赐勋一转。
开元十七年十月。
诸敘勋应加转者。
皆於勋官上加。
若无勋官。
一转驍骑尉。
敘三品於飞骑尉。
敘四品於云骑尉。
敘五品巳下於武骑尉。
敘其官。
当及免官。
免所居官计。
隆卑於此法者。
听从高敘。
司勋格。
加累勋。
须其小勋摊衔送中书省及门下省勘会。
并注毁小勋甲。
然许累加。
授武骑尉。
每一转加一等。
诸勋官犯除名应敘者。
二品於驍骑尉敘。
二十四年二月五日敕。
诸刺史县令。
与朕共治。
情寄尤切。
等数宜加。
诸州都督刺史。
五府长史都护。
及县令。
每有制加勋阶赐物。
并同京官。
太和四年五月十五日。
司勋奏。
应考少未合敘三品阶人。
准格请回阶充勋者。
每阶听回勋充一转。
如申文解到省。
检勘差错。
其勋便请落下。
会昌五年正月制。
上柱国。
前代勋谓之八柱国。
品居第一。
宜峻宠章。
自后非特恩。
不在累敘之限。
天祐二年六月十六日敕。
司勋所掌勋。
及十二转。
上柱国。
柱国。
上护军。
护军。
上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
上骑都尉。
骑都尉。
驍骑尉。
飞骑尉。
云骑尉。
武骑尉等勋。
有迁陟以显勤劳。
近年已来。
止述柱国。
耻转轻车。
殊不知上柱国已比二品。
上轻车已比四品。
官既敘烈。
勋亦近隆。
今后宜復故事施行。
庶止侥倖之路。
阶旧制。
敘阶之法。
有以封爵。
谓嗣王郡王。
初出身从四品下敘。
亲王诸子封郡公者。
从五品上。
国公县公侯及伯子男。
递减一等。
有以亲戚。
谓皇帝緦麻已上。
及皇太后周亲。
正六品上敘。
皇太后大功亲。
皇后周亲。
从六品上。
皇帝袒免。
皇太后小功緦麻。
皇后大功。
正七品上。
皇后小功緦麻。
皇太子妃周亲。
从七品上。
外戚各依本服降二等敘。
娶郡主。
正六品上。
娶县主。
正七品上。
郡主子出身。
从七品上。
县主子。
从八品上敘。
有以勋庸。
谓上柱国正六品上敘。
柱国已下递减一等。
有以资荫。
谓一品子。
正七品上敘。
至从三品子。
递降一等。
四品五品各有从正之差。
亦递降一等。
从五品並国公子。
八品下敘。
三品已上荫曾孙。
五品已上荫孙。
孙降子一等。
曾孙降孙一等。
赠官降正官一等。
散官同职事。
若三品带勋官。
即依勋官品。
同职事荫。
四品降一等。
五品降二等。
郡县公子准从五品孙。
县男已上子。
降一等。
勋官二品子。
又降一等。
二王后子孙。
准正三品荫。
有以秀孝。
谓秀才上上第。
正八品上敘。
已下递降一等。
至中上第。
从八品下。
明经降秀才三等。
进士明法甲第。
从九品上。
乙等降一等。
若本荫高。
在秀才明经上第加本荫。
四阶已下。
递降一等。
明经通二经已上。
每一经加一阶。
及官人通经者。
后敘加阶亦如之。
凡孝义旌表门閭者。
出身从九品上敘。
有以劳考。
谓內外六品已下。
四考满皆中中考者。
进一阶。
每中上考。
又进一阶。
每一上下考。
进两阶。
若兼有下考。
得以上考除之。
应入三品五品者。
皆待別制而进之。
不然否。
干封元年正月十日敕文。
內外官九品以下。
加一阶。
七品以上。
宜加一阶。
八品已下。
更加勋官一转。
泛阶自此始也。
至宏道元年十二月四日赦文。
见任內外官五品已上经四考。
及守五品经三考。
六品以下计满三考。
政有清勤。
状无私犯者。
各加一阶。
苏氏记曰。
干封以前。
未有泛阶之恩。
应入三品者。
以恩旧制特拜入五品者。
因选敘计阶至朝散大夫已上。
奏取进止。
每年量多少进取。
余並从本品授官。
若满三计至者。
即一切听加。
自干封已后。
有泛阶入五品三品。
永淳元年正月。
詔曰。
比来文武官计至三品。
一计至者。
多未甄擢。
再计至者。
隨例必升。
贤愚一贯。
深乖奖劝。
今后一计至已上。
有在官清慎。
材堪应务者。
所司具状录奏。
当与进阶。
若公正无闻。
循默自守。
及未经任州县官。
虽再经计至。
亦不在加阶之限。
万岁通天元年七月四日制文。
武官加阶应入五品者。
並取出身歷十三考已上无私犯。
进阶之时。
见居六品及七品已上清官者。
应入三品。
取出身二十五考已上。
亦无私犯。
进阶之时。
见居四品者。
自外纵计阶应入。
並不在进阶限。
其奇才异行。
別效殊功者。
不拘此例。
至开元十一年二月五日敕。
自今以后。
泛阶应入五品。
以十六考为定。
及三品。
以三十考为定。
其名贤宿德。
及异跡殊状。
虽不逢泛阶。
或应迁改之次。
年考与节限同者。
亦以名闻。
仍永为常式。
至其月二十八日。
內外官承泛阶应入五品者。
制出日。
经三十考。
见任四品官。
本阶正四品上。
其考须先已申考讫。
阶须已授告身。
其新考虽未校成。
检勘无勾留私犯。
亦许通计为考。
其殿中侍御史。
补闕。
詹事。
司直。
京兆河南府判司。
太常博士应入品。
並同六品官例。
证圣元年。
怀州获嘉县尉刘知几上表曰。
臣闻君不虚授。
臣无虚受。
授受无失。
是曰能官。
又曰。
妄受不为忠。
妄施不为惠。
皆圣贤之通论也。
惟汉世有赐爵一级。
恩泽封侯。
此乃旷古殊恩。
千载一遇。
非是频烦渥泽。
每岁常行者也。
今皇家始自文明。
迄於证圣。
其间不过十余年耳。
海內具寮。
九品以上。
每岁逢赦。
必赐阶勋。
无功获赏。
徼倖实深。
其釐务当官。
尸素尤眾。
每论说官途。
规求仕进。
不希考第取达。
唯擬遭遇便迁。
或言少一品未脱碧衣。
待一阶方被朱服。
遂乃早求笏带。
先办衫袍。
今日御则天门。
必是加勋一转。
明日饗宣阳观。
多应赐给一班。
既而如愿果谐。
依期必获。
得之者自谓己力。
受之者不以为惭。
至於朝野宴聚。
公私集会。
緋服眾於青袍。
象板多於木笏。
望自今后。
稍节私恩。
使士林载清。
人伦有敘。
圣歷二年三月制。
有能通九经者。
特授朝大夫。
通三经已上者。
进两阶。
並隨材擢用。
神龙元年八月二十一日敕。
六品已上官。
缘州县改入上中下阶品。
与元授不同者。
宜依旧任考满日。
依本资选敘。
不须改动者。
开元三年八月十七日敕。
官不滥昇。
才无虚受。
惟名与器。
不可以假人。
左贤右戚。
岂资於繆赏。
駙马都尉从五品阶。
受自先朝。
颇亏前式。
穠华甫降。
紫艾先登。
不循旧章。
有紊彝典。
宜遵古训。
以革踰弊。
俾九族无私。
千官有敘。
自今已后。
駙马阶宜依令式。
仍借紫金鱼袋。
大歷十三年正月,特加朝议郎守门下侍郎平章事常袞九阶。
为银青光禄大夫。
贞元二年十月。
库部郎中知制誥张蒙奏。
伏准贞元元年十一月制。
三品已上。
赐爵一级。
四品已下。
加一阶者。
臣谨详制旨。
本以三品已上。
其阶已贵。
故赐爵。
四品以下。
其阶未贵。
故加阶。
伏缘请条。
不標所限。
司封据品。
通取职官。
其有官是三品已上。
阶是四品已下者。
遂以阶敘阶。
又以官敘阶。
爵比於官。
阶等者受赐偏优。
臣欲准状覆成。
则虑於比滥。
检条破格。
復无以依凭。
官既隨用则迁。
阶乃累考方至。
泛恩敘爵。
理合从阶。
若许兼约职官。
伏恐竞为覬倖。
臣今谨具赐爵例如前。
望为永式。
敕旨。
依奏。
三年正月。
中书舍人高参奏。
准贞元二年十月敕。
准制。
三品已上。
赐爵一级。
並以三品阶为限者。
其有以五品受赐者。
並未標格限。
所司检勘不备。
其贞元元年十二月制。
五品已上赐爵一级。
亦请以五品为限。
仍望为常式。
依奏。
六年六月。
吏部奏。
准格。
內外官承泛阶应入五品者。
制出日。
须经一十六考。
见任六品官。
本阶加正六品上。
应入三品者。
制出日。
经三十考。
见任四品官。
本阶加正四品上。
自建中元年六月初。
有特敕。
诸道將士。
准制加泛阶爵勋等。
特许不检勘注擬。
其正员官不在此限。
日后有司因循。
以例破格。
应试官敘阶。
並不限官品。
其中或官是九品。
阶称朝议郎。
或官是六品。
阶称正议大夫。
加一泛阶。
並入三品五品。
伏以元敕制令不检勘。
无不限官阶之文。
若以例判成即阶。
违格令。
请別立条限。
渐归旧章。
应將士兼试官敘泛阶奏。
敕已到令入三品者。
矜其劳效。
须有优奖。
其官阶相当。
並请不限考数。
检当任一衔有实。
许与结敘。
其阶高官卑者。
请准格处分。
十年五月敕。
诸军功状內。
其判官等既各有年限。
並诸色文资官。
不合军行。
自今以后。
更不得敘入战功。
其掌书记及孔目官等。
亦宜准此。
如有灼然功效可录。
任具状奏闻。
十二年四月。
裴延龄自朝请大夫特加银青光录大夫。
十五年十二月敕。
內侍省自今以后。
高品官白身等。
官至五品已上。
合结朝散大夫等阶。
及准格母妻合得邑号。
并结阶累勋阶者。
並宜当司磨勘。
具衔奏来。
元和十三年六月。
制书云。
旧例皆云三品以上赐爵三品。
为银青光禄大夫云麾將军已上。
若职事官虽是三品。
散官四品以下。
並不得敘爵。
但有三品以上散官。
虽四品职事官。
並合敘爵。
其所敘爵。
止於郡公。
其郡公更蒙赐爵。
即听回授。
其国公及封王。
並须特恩。
不在敘限。
其国公及封王准赐爵。
亦听回授。
其制书中有诸色职掌。
临时处分。
其职掌即不限高卑。
准制便敘。
有司更不得妄授。
须三品阶例。
近日有司起请中。
往往有言其敘爵须限职事三品官。
此乃深昧典章。
紊乱纲纪。
其敘阶据制书旧例。
四品已下阶。
四品谓正议大夫。
忠武將军。
都不系职事官。
內外官敘三品者。
皆须文武散官。
至四品上。
敘五品者。
皆须文武散官至六品上。
如四品阶并是通议大夫壮武將军以下。
六品阶承议郎昭武副尉以下。
虽制书中累加散阶。
亦在不敘三品五品之限。
如一制中累加散阶。
亦不得先敘一阶。
至正议大夫。
忠武將军。
朝议郎。
昭武校尉。
因续取制书中所赐。
皆敘三品五品。
永宜禁断。
如两制书日月相近。
亦准前不得累敘。
直须制书出时。
以正议大夫。
忠武將军。
朝议郎。
昭武校尉已成。
方得敘三品。
纵制书中有优劳合加数阶。
入三品止於银青光禄大夫。
云麾將军。
入五品至於朝散大夫。
游击將军。
不在累敘。
金紫光禄大夫冠军大將军以上阶。
並须特恩。
不合累敘。
其外命妇封內外官母妻。
各视其夫及子散官品令。
不得约职事官品。
文武五品阶为县君。
四品阶为郡君。
三品已上阶为郡夫人。
即止。
其国夫人须待特恩。
不在敘例。
如至郡夫人。
又有制书赐封。
即改为郡夫人。
受新恩履歷而已。
十三年六月。
中书省奏。
应敘录將士兼试官。
加泛阶入三品五品。
伏准贞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吏部所奏。
具有科条。
近日因循。
多不遵守。
遂名器具滥。
昇进无章。
须重申明。
冀绝侥倖。
自今已后。
应敘录入五品三品阶者。
並请准前敕处分。
其正三品以上阶。
准格式须有特恩。
不在用考累敘之限。
从之。
会昌四年正月。
內侍省奏。
內侍省敘阶长定格。
著紫供奉官。
及衔內有赐紫官。
敘阶不得过金紫光禄大夫。
著緋供奉官。
及衔內有赐緋官。
敘阶不得过正议大夫。
著绿供奉官。
及衔內有赐绿官。
敘阶不得过朝议郎。
敕旨。
內侍省官敘阶。
起今以后。
宜依前件。
其会昌二年四月准制合与擬阶者。
便依此处分。
其衔內无赐緋官。
先校朝散大夫以上阶者。
宜令仍旧。
不得即与改转。
以后如有特恩。
敕別宣与改转者。
即不在此限。
永为定规。
用廕景龙二年七月七日。
皇后表请。
诸妇人不因夫子而加邑号者。
许同见任职事官。
听子孙用廕。
制令施行。
开元四年十二月敕。
诸用廕出身者。
一品子。
正七品上。
二品子。
正七品下。
正三品子从七品上。
从三品子从七品下。
正四品子。
正八品上。
从四品子。
正八品下。
正五品子。
从八品上。
从五品及国子。
从八品下。
三品以上廕曾孙。
五品以上廕孙。
孙降子一等。
曾孙降孙一等。
赠官降正官廕一等。
死王事者。
与正官同。
散官同职事。
若三品带勋官者。
即依勋官廕。
四品降一等。
五品降二等。
四品五品带勋官者。
不在廕曾孙之限。
郡县公子。
准从五品廕。
县男已上子。
降一等。
勋官二品子。
又降一等。
即二王后子孙。
准正三品廕。
户部格敕。
应用五品以上官廕者。
须相衔告身三道。
若歷任官少。
据所歷任勘。
如申送人色有假滥者。
州县长官。
上佐。
判官。
录事参军。
並与下考。
仍听人纠告。
每告一家。
赏钱五十千。
钱出廕人及与廕家。
天宝三载九月二十七日詔。
顷敘功劳。
累增勋级。
上柱国外。
许及周亲。
是谓赏延。
载荣宗族。
回充赐物。
匪厚朝恩。
其准格上柱国外。
有余勋无周亲。
折给赐物宜停。
仍永为常式。
六载正月十二日赦文。
內外文武官。
五品已上官。
父祖无资廕者。
其所用廕。
宜同子孙用廕之例。
大中十四年十二月。
郑薰为吏部侍郎。
时有德音。
官阶至朝散大夫。
许封赠。
至正议大夫。
廕一子。
至光禄大夫。
门设棨戟。
一日。
內侍省高品以阶至正议。
请廕子。
仍较大歷中鱼朝恩旧例。
薰批曰。
正议大夫。
诚\宜廕子。
比同高品。
不拘此例。
自是无復请者。
考上武德二年二月。
上亲阅群臣考绩。
以李纲孙伏伽为上第。
上初受禪。
以舞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
纲上疏论諫。
伏伽亦諫赏献琵琶弓箭者。
及请择正人为太子诸王师友。
皆言词激切。
故皆陟其考第。
以旌宠之。
贞观三年。
尚书右仆射房元龄。
侍中王珪。
掌內外官考。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
巡按勘问。
王珪不伏举按。
上付侯君集推问。
秘书监魏征奏称。
必不可推鞫。
且元龄王珪。
国家重臣。
俱以忠直任使。
其所考者既多。
或一人两人不当。
终非有阿私。
若即推绳此事。
便不可信任。
何以堪当重委。
假令错谬有实。
未足亏损国家。
穷鞫若虚。
失委大臣之体。
且万纪比来。
恒在考堂。
必有乖违。
足得论正。
当时鉴见。
初无陈说。
身不得考。
方始纠弹。
徒发在已瞋怒。
非是诚\心为国。
无益於上。
有损於下。
所惜伤於治体。
不敢有所阿为。
遂释不问。
六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曰。
臣窃见流內九品已上。
令有等第。
而自比年。
入多者不过中上。
未有得上下以上考者。
臣谓令设九等。
正考当今之官。
必不施之於异代也。
纵朝廷实无好人。
犹应於见在之內。
比校其尤善者。
以为上第。
岂容皇朝之士。
遂无堪上下之考者。
朝廷独知贬一恶人可以惩恶。
不知褒一善人。
足以劝善。
臣谓宜每年选天下政术尤最者一二人为上上。
其次为上中。
其次为上下。
次为中上。
则中人以上。
可以自劝。
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敕散位一切以门荫结阶品。
然后依劳进敘。
凡入仕之后。
迁代则以四考为限。
四考中中。
进年劳一阶。
每一考上中。
进一阶。
一考上上。
进二阶。
五品已上。
非特恩。
刺史无进阶之令。
上元二年。
大理寺丞狄仁杰考中上。
考使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以新任不录。
大理卿张文瓘。
称独知理司之要。
仁轨乃惊问公断几何狱。
文瓘曰。
岁竟。
凡断一万七千八百人。
仁轨乃擢为上下考。
三年。
滕王元婴为全州刺史。
颇纵骄逸。
动作无度。
高宗书戒之。
极为至切。
又敕之曰。
朕以王骨肉至亲。
不能致王於理。
今书王下下考。
以媿王心。
开耀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敕。
县令有声绩可称。
先宜进考。
员外郎。
侍御史。
京兆河南判司。
及自余清望官。
先於县令內简择。
开元三年正月五日敕。
內外官考满。
所司预补替人。
名为守闕。
特宜禁断纵。
后有闕。
所由不得令上。
其年六月八日敕,刺史能否。
郎官御史出日。
较量殿最。
定为五等奏闻。
考集日。
考使与左右丞户部长官重详覆类例。
考限內录奏。
以凭升黜。
四年四月七日敕。
选人既多。
比銓注过谢了。
皆不及考。
遂使每一年选人。
即虚破一年闕。
在於公私。
俱不利便。
自今已后。
官人初上年。
宜听计年终以来满一百日。
许其成考。
仍准迁考例。
至来年考时併校。
永为常式。
十四年。
御史大夫崔隱甫充校外官考事。
旧例。
皆委参问。
经春未定。
隱甫召天下朝集使。
一时集省中。
一日校考便毕。
时人伏其敏断。
十七年三月。
中书舍人张均。
其父左丞相说校京官考。
时注均考曰。
父教子忠。
古之善训。
祁奚举午。
义不务私。
至如润色王言。
章施帝道。
载参坟典。
例绝常功。
恭闻前烈。
尤难信任。
岂以嫌疑。
敢挠纲纪。
考以上下。
又刑部尚书卢从愿。
频年充校京官考使。
中丞宇文融承恩用事。
以检户口功。
本司校上下考。
从愿抑不与之。
颇以为恨。
遂密奏从愿广占良田。
至有百顷。
上尝择宰相。
有荐从愿者。
以此遂寢。
十八年敕。
京官考满带禄选。
有本司要籍。
奏留请不用闕者。
所有选数。
不须与成劳。
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敕。
诸州考使六品已下。
朔望日朝。
宜准例赐食。
二十八年三月二日敕。
先是。
內外六品应补授官。
四考满待替为满。
是日制。
令以岁为满。
不待替。
县令知仓库供奉伎术及充纲领等。
不在此限。
至其年十二月十六日敕。
內外六品已下官。
依旧待替。
其无替者。
五考满后停。
天宝二年八月五日。
考功奏。
准考课令。
考前釐事。
不满二百日。
不合成考者。
釐事谓都论在任日。
至考时有二百日。
即成考。
请假停务。
並不合破日。
比来多不会令文。
以为不入曹局。
即为不釐事。
因此破考。
臣等参量。
但请俸禄即同釐事。
请假不满百日。
停务不至解免。
事须却上其考。
並合不破。
若有停务逾年。
不可更请禄料。
兼与成考。
敕旨。
从之。
八年正月二十三日敕。
所校內外官考。
准令。
京官正月三十日进单数。
二月三十日进挟名。
外官二月三十日进单数。
三月三十日进挟名。
自今以后。
並了日一时挟名奏。
不须更进单数。
至六月七日。
吏部侍郎李彭年奏。
准例。
出身已来至合检覆中间。
已敘五品。
勘责皆有所凭。
今重检寻。
恐为烦扰。
如曾经勘责敘成者。
请从五品以下勘检。
其五品已前。
但勘考数足。
即为进敘。
敕旨。
依。
干元二年二月。
御制郭子仪。
李光弼。
苗晋卿。
李麟。
李辅国考辞。
宝应元年十月。
吏部奏。
准今年五月敕。
州县官自今已后。
宜令三考一替者。
今数州申解。
疑三考后为復。
待替到为復。
便勒停请处分者。
今望令已校三考官。
待替到。
如替人不到。
请校四考后停。
二年正月。
考功奏。
请立京外按察司。
京察连御史台。
分察使外察。
连诸道观察使。
各访察官吏善恶。
其功过稍大。
事当奏者。
使司案成便奏。
每年九月三十日以前。
具状报考功。
其功过虽小。
理堪惩劝者。
按成即报考功。
至校考日。
参事跡以为殿最。
闰月。
考功又奏。
內外员外郎官等除。
合在定数外。
准敕並任其所適。
既不入曹。
无凭检考。
比来或有申者。
即与见在同奏。
检勘之时。
成破不一。
文案混杂。
条流未明。
臣等商量。
望请自今以后。
內外文武员外同正及试官。
除合在任外。
一切不在申校之限。
並听从授日计考。
准中中例敘用。
从之。
大歷十三年正月敕。
捉获造偽及光火强盗等贼\。
合上考者。
本州府当申刑部。
建中初。
严震为兴凤两州团练使。
理行为山南第一。
特赐上下考。
封郧国公。
二年六月。
门下侍郎平章事卢杞奏。
准六典。
中书舍人给事中充监中外官考使。
依奏。
至三年闰正月。
復置监考使。
贞元元年九月。
以刑部尚书关播。
吏部侍郎班宏。
为校內外官考使。
其年十二月敕。
六品以下。
本州申中上考者。
纳银钱一千文。
市笔墨朱胶等者。
元置本五分生利。
吏部奏。
见有余。
自今以后。
其外官京官考钱。
並请敕停。
依奏。
二年九月。
考功奏。
校京官外官考使。
准旧例差定闻奏。
敕。
其校考使宜停。
其考课付所司准式校定。
三年三月詔。
以停减天下官员。
其停官计日成考。
两考者。
准旧成资。
准常式。
两考以下。
至来年五月三十日处分。
四年正月敕文。
九品已上正员。
及额內官得替者。
委诸长吏闻荐。
见任者三考敕停。
七年八月。
考功奏。
准考课令。
诸司官皆据每年功过行能。
定其考第。
又准开元天宝以前敕。
朝官每司有中上考。
亦有中中考。
自三十年来。
诸司並一例申中上考。
且课绩之义。
不合雷同。
事久因循。
恐废朝典。
自今以后。
诸司朝官。
皆须据每年功过行能。
仍比类格文。
定其升降。
以书考第。
不得一例申中上考。
应诸司长官书考不当。
三品已上。
具衔牒上中书门下。
四品已下。
依格令各准所失轻重降考。
是月。
考功又奏。
准诸司官皆据功过定其考等。
自至德后。
一切悉申中上考。
今请覆其能否。
以定升降。
从之。
自諫议大夫。
给事中。
郎官。
有书中中考者。
尚书左丞赵憬言。
前荐果州刺史韦诞。
坐赃废。
请降其考。
校考使吏部尚书刘滋。
以憬能言其过。
奏中上考。
其年十二月。
校外官考使奏。
准考课令。
三品以上官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考。
並奏取裁注云。
亲王及大都督亦同。
伏详此文。
则职位崇重。
考绩褒贬。
不在有司。
皆合上奏。
今缘诸州观察。
刺史。
大都督府长史。
及上中下都督都护等。
有带节度使者。
方镇既崇。
名礼当异。
每岁考绩。
亦请奏裁。
其非节度观察等州府长官。
有带台省官者。
请不在此限。
八年七月。
班宏迁刑部侍郎。
兼京官校考使。
时右仆射崔寧。
兵部侍郎刘迺上下考。
宏正议曰。
今夷荒靖难。
专在节制。
尺籍伍符。
不校省司。
夫上多虚美之名。
下开趋竞之路。
上行阿容。
下必朋党。
因削去之。
迺谢之曰。
迺虽不敏。
敢掠一美。
以徼二罪乎。
其年十月。
以刑部尚书刘滋为校外官考使。
吏部侍郎杜黄裳为校京官考使。
给事中李巽宜监京官考。
中书舍人郑珣瑜宜监外官考。
九年七月制。
县令以四考为限。
无替者宜至五考。
十年二月。
刑部奏。
准建中元年正月十七日敕。
诸州府五品已上正员。
及额內上佐。
宜四考停。
其左降官不在此限者。
五品不降。
既不许停禄料。
六品已下。
未復资已经四考者。
未量移间。
其禄料伏望亦许准给。
敕旨。
禄料宜准天宝六载七月十四日敕处分。
余依常式。
十四年六月。
卢迈自司门郎中迁右諫议。
累上表言时事。
转给事中。
属校定考课。
迈固让。
以授官日近。
未有政绩。
不敢当上考。
时人重之。
元和二年五月。
中书门下举今年正月敕文上言。
国家故事。
於中书置具员簿。
以序內外庶官。
爰自近年。
因循遂废。
清源正本。
莫急於斯。
今请京常参官五品已上。
前资见任。
起元和二年。
量定考数。
置具员簿。
应诸州刺史。
次赤府少尹。
次赤令。
诸陵令。
五府司马。
及东宫官除左右庶子。
王府官四品已下。
並请五考。
其台官先定月数。
今请侍御史满十三月。
殿中侍御史满十八月。
监察侍御史依前二十五箇月。
与转。
三省官並三考外。
余官並四考外。
其文武官四品已下。
並五考商量与改。
尚书省四品已上。
余文武官三品已上。
缘品秩已崇。
不可限以此例。
须有进改。
並临时奏听进止。
其权知官。
须至两考。
然与正授。
未经正授。
不得用权知官资改转。
其中缘官闕要人。
及缘事须有移者。
即不在常格敘迁之限。
诸道及诸司副使。
行军司马。
判官。
参谋\。
掌书记。
支使。
推官。
巡官等。
有敕充职掌。
带检校五品已上官。
及台省官。
三考与改转。
余官四考与改转。
元和七年敕。
诸司府参佐检校试官。
从元授官月日计。
如是五品已上官。
及台省官。
经三十箇月外。
任与改转。
余官经二十箇月奏改转。
若是未经考使。
有故事及停替官。
本限之外。
更加十箇月。
即任申奏。
十四年十二月。
考功奏。
自今以后。
应注考状。
但直言某色行能。
某色异政。
某色树置。
某色劳效。
推断某色狱。
纠举某色事。
便书善恶。
不得更有虚美闲言。
其中以下考。
亦各言事状。
然注考。
並不得失於褒贬。
如违。
据所失轻重。
准令降书考官考。
又奏。
自今已后。
其有政能卓异。
清苦绝伦者。
不在止於上下考限。
依奏。
又奏。
据宝应二年敕。
御史台分察使。
及诸道观察使。
访察官吏善恶功过。
稍大事当奏闻者。
每年九月三十日具状报考功。
至校日参验事跡。
以为殿最。
伏以近日功过。
都不见牒报。
今后诸司不申报者。
州府本判官。
便与下考。
在京诸司追节级纠处。
本判官敕课日量事大小黜陟。
敕旨。
从之。
十五年。
刑部郎中权判考功冯宿奏。
宰相及三品已上官。
故事內校。
遂別封以进。
翰林学士职居內署。
事莫能知。
请依前书上考。
諫官御史亦请仍旧。
並书中上考。
长庆元年正月。
考功员外郎李渤书宰相等下考。
太和六年七月敕。
今后诸州五品长马权知者。
权知正授通计六考满停。
其勒留官未满六考。
停给课料者。
准此却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