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六 十 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六 十 三 王溥

史馆上史馆移置武德初。

因隋旧制。

隶祕书省著作局。

贞观三年闰十二月。

移史馆於门下省北。

宰相监修。

自是著作局始罢此职。

及大明宫初成。

置史馆於门下省之南。

开元十五年三月一日。

宰臣李林甫监史馆。

以中书地切枢密。

记事者宜其附近。

史官諫议大夫尹愔。

遂奏移於中书省北。

其地本尚药局內药院。

诸司应送史馆事例祥瑞。

礼部每季具录送。

天文祥异。

太史每季并所占候祥验同报。

蕃国朝贡。

每使至。

鸿臚勘问土地风俗。

衣服贡献。

道里远近。

并其主名字报。

蕃夷入寇及来降。

表状。

中书录状报。

露布。

兵部录报。

军还日。

军將具录陷破城堡。

伤杀吏人。

掠掳畜产。

并报。

变改音律。

及新造曲调。

太常寺具所由及乐词报。

州县废置。

及孝义旌表。

户部有即报。

法令变改。

断狱新议。

刑部有即报。

有年。

及飢。

并水旱虫霜风雹。

及地震流水泛溢。

户部及州县。

每有即勘其年月日。

及賑贷存恤同报。

诸色封建。

司府勘报。

袭封者不在报限。

京诸司长官。

及刺史都督护。

行军大总管。

副总管除授。

並录制词。

文官吏部送。

武官兵部送。

刺史县令善政异跡。

有灼然者。

本州录附考使送。

硕学异能。

高人逸士。

义夫节妇。

州县有此色。

不限官品。

勘知的实。

每年录附考使送。

京诸司长官薨卒。

本司责由歷状跡送。

刺史都督都护。

及行军副大总管已下薨。

本州本军责由歷状。

附便使送。

公主百官定諡。

考绩录行状諡议同送。

诸王来朝。

宗正寺勘报。

已上事。

並依本条所由。

有即勘报史馆。

修入国史。

如史官访知事由。

堪入史者。

虽不与前件色同。

亦任直牒索。

承牒之处。

即依状勘。

並限一月內报。

建中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史馆奏。

前件事条。

虽標格式。

因循不举。

日月已深。

伏请申明旧制。

各下本司。

从之。

大歷十四年正月已后。

至今年十月已前。

所有事跡。

各限敕到一月日报。

从此已后。

外州县及诸军诸使。

每年一度。

附考使送纳。

在京即每季申。

便为恒例。

敕旨。

依奏。

修前代史武德四年十一月。

起居舍人令狐德棻。

尝从容言於高祖曰。

近代已来。

多无正史。

梁陈及齐。

犹有文籍。

至於周隋。

多有遗闕。

当今耳目犹接。

尚有可凭。

如更十数年后。

恐事跡湮没。

无可纪录。

至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詔。

司典序言。

史官纪事。

考论得失。

究尽变通。

所以裁成义类。

惩恶劝善。

自有魏至乎陈隋。

莫不自命正朔。

绵歷岁祀。

各殊徽号。

刪定礼仪。

然而简牘未编。

纪传咸闕。

炎凉已积。

谣俗迁讹。

余烈遗风。

泯焉將坠。

顾彼湮落。

用深軫悼。

有怀撰次。

实资良直。

中书令萧瑀。

给事中王敬业。

著作郎殷闻礼。

可修魏史。

侍中陈叔达。

祕书丞令狐德棻。

太史令庾俭。

可修周史。

中书令封德彝。

中书舍人顏师古。

可修隋史。

大理卿崔善为。

中书舍人孔绍安。

太子洗马萧德言。

可修梁史。

太子詹事裴矩。

吏部郎中祖孝孙。

前祕书丞魏征。

可修齐史。

祕书监竇璡\。

给事中欧阳询。

秦王府文学姚思廉。

可修陈史。

绵歷数载。

竟不就而罢。

修撰之源。

自德棻始。

至贞观三年。

於中书置祕书內省。

以修五代史。

贞观十年正月二十日。

尚书左仆射房元龄。

侍中魏征。

散骑常侍姚思廉。

太子右庶子李百药。

孔颖达。

礼部侍郎令狐德棻。

中书侍郎岑文本。

中书舍人许敬宗等。

撰成周隋梁陈齐五代史。

上之。

进阶颁赐有差。

二十年闰三月四日詔。

令修史所更撰晋书。

銓次旧闻。

裁成义类。

其所须可依修五代史故事。

若少。

学士量事追取。

於是司空房元龄。

中书令褚遂良。

太子左庶子许敬宗。

掌其事。

又中书舍人来济。

著作郎陆元仕。

著作郎刘子翼。

主客郎中卢承基。

太史令李淳风。

太子舍人李义府。

薛元超。

起居郎上官仪。

主客员外郎崔行功。

刑部员外郎辛邱驭。

著作郎刘允之。

光禄寺主簿杨仁卿。

御史台主簿李延寿。

校书郎张文恭。

並分功撰录。

又令前雅州刺史令狐德棻。

太子司仪郎敬播。

主客员外郎李安期。

屯田员外郎李怀儼。

详其条例。

量加考正。

以臧荣绪晋书为本。

捃摭诸家。

及晋代文集。

为十纪。

十志。

七十列传。

三十载纪。

其太宗所著宣武二帝。

及陆机王羲之四论。

称制旨焉。

房元龄已下。

称史臣。

凡起例皆播独创焉。

以其书赐皇太子。

及新罗使者。

各一部。

显庆元年五月四日。

史官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三十卷。

太尉无忌进之。

四年二月。

太子司更大夫吕才。

著隋纪二十卷。

其年。

符璽郎李延寿。

撮近代诸史。

南起自宋。

终於陈。

北始自魏。

卒於隋。

合一百八十篇。

号为南北史。

上自制序。

景龙三年十二月。

太常少卿元行冲。

以本族出於后魏。

未有编年之文。

乃撰魏典三十卷。

事详文简。

为学者所称。

初。

魏明帝时。

西柳谷瑞石。

有牛继马后之象。

魏收魏史。

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

因姓司马氏。

以应石文。

行冲难寻事跡。

以后魏道武帝名犍。

继晋受命。

又考校讖符。

特著论以明之。

光化三年。

直史馆柳璨。

以刘子元所撰史通。

议驳经史过当。

纪子元之失。

別纂成十卷。

号柳氏释史。

又号史通析微。

修国史贞观十七年七月十六日。

司空房元龄。

给事中许敬宗。

著作郎敬播等。

上所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

太宗遣諫议大夫褚遂良读之。

前始读太宗初生祥瑞。

遂感动流涕曰。

朕於今日。

富有四海。

追思膝下。

不可復得。

因悲不自止。

命收卷。

仍遣编之祕阁。

并赐皇太子及诸王各一部。

京官三品以上。

欲写者亦听。

永徽元年闰五月二十三日。

史官太尉无忌等。

修贞观实录毕。

上之。

起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三年。

勒成二十卷。

显庆元年七月三日。

史官太尉无忌。

左仆射于志寧。

中书令崔敦礼。

国子祭酒令狐德棻。

中书侍郎李义府。

崇贤学士刘允之。

著作郎杨仁卿。

起居郎李延寿。

祕书郎张文恭等。

修国史成。

起义寧尽贞观末。

凡八十一卷。

藏其书於內府。

至四年二月五日。

中书令许敬宗。

中书侍郎许圉师。

太史令李淳风。

著作郎杨仁卿。

著作郎顾允。

受詔撰贞观二十三年已后。

至显庆三年实录。

成二十卷。

添成一百卷。

是日。

封敬宗子选为新城县男。

德棻子进封彭阳县公。

圉师封平恩县公。

淳风封昌乐县男。

仁卿封余杭县男。

允子並加諫议大夫。

赏修实录之功。

上以敬宗所纪。

多非实录。

谓刘仁轨等曰。

先朝身擐甲冑。

亲履兵锋。

戎衣霑马汗。

鞮鍪生蟣蝨。

削平区宇。

康济生灵。

数年之间。

四海寧晏。

方始归功上帝临驭下人。

昨观国史所书。

多不周悉。

卿等必须穷微索隱。

原始要终。

盛业鸿勋。

咸使详备。

至如先朝作威凤赋。

意属阿舅及士廉。

敬宗乃移向尉迟敬德传內。

又尝幸温汤教习。

长围四合。

万队俱前。

忽然云雾昼昏。

部伍错乱。

先圣既睹斯事。

恐其枉法者多。

遂潜隱不出。

待其整理。

然后临观。

顾谓朕曰。

振旅训兵。

国之大典。

此之错失。

於法不轻。

我若见之。

必须行法。

一亏军政。

得罪人多。

我今不出。

良为於此。

今乃移向魏征传內。

称是征之諫语。

此皆乖於实录。

何以垂之后昆。

朕尝从幸未央宫。

辟仗已过。

忽於军中见一人。

身带横刀。

其人云。

闻辟仗至。

怕不敢出。

仗家搜索不觉。

遂伏不敢动。

先圣敛轡\即还。

顾谓朕曰。

此事若发。

数人合死。

汝可於后堂伺看。

早放出之。

史家唯此一事差似。

不失其真。

郝处俊奏曰。

先圣仁恩。

触类皆是。

臣弟处杰往年宿卫之日。

被差腰輦供奉。

见有三卫误拂御衣。

此人怕惧。

五情无主。

先圣谓之曰。

此间无御衣。

我不谓汝作罪过。

不须怕惧。

上谓处俊曰。

此亦须入史。

至三月。

詔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

吏部侍郎同三品李敬元。

中书侍郎郝处俊。

黄门侍郎高智周等。

並修史。

仁轨等於是引左史李仁实。

专掌其事。

將加刊改。

会仁实卒官。

又止。

长安三年正月一日敕。

宜令特进梁王三思。

与纳言李嶠。

正諫大夫朱敬则。

司农少卿徐彦伯。

凤阁舍人魏知古。

崔融。

司封郎中徐坚。

左史刘知几。

直史馆吴兢等。

修唐史。

採四方之志。

成一家之言。

长悬楷则。

以貽劝诫。

神龙二年五月九日。

左散骑常侍武三思。

中书令魏元忠。

礼部尚书祝钦明。

及史官太常少卿徐彦伯。

祕书少监柳冲。

国子司业崔融。

中书舍人岑羲。

徐坚等。

修则天实录二十卷。

文集一百二十卷。

上之。

赐物各有差。

开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修史官刘子元。

吴兢。

撰睿宗实录二十卷。

则天实录三十卷。

中宗实录二十卷成。

以闻。

又引古义白於执政。

宰相姚崇奏曰。

伏见贞观十七年。

监修国史房元龄。

与史官给事中许敬宗。

著作佐郎敬播。

修高祖实录二十卷。

太宗实录二十卷成。

制封元龄一子为县男。

赐物一千段。

封敬宗一子为高阳男。

赐物七百段。

敬播改授司议郎。

赐物五百段。

並降璽书褒美。

又神龙二年五月。

监修国史中书令魏元忠。

与史官太常少卿徐彦伯。

国子司业崔融等。

修则天实录三十卷成。

封元忠一子为县男。

赐物一千段。

彦伯等各赐爵二等。

物五百段。

自余卑官加两阶。

物段准处分。

仍並降璽书褒美。

今史官刘子元吴兢等。

撰睿宗实录。

又重修则天中宗实录。

並成。

进讫。

准撰太宗实录例。

监修官已下。

加爵及赐。

今子元援引古今。

欲臣闻奏。

臣谨寻故实。

例有恩赏。

事属当时。

不可为准。

子元等始末修撰。

诚\亦勤劳。

敘事纪言。

所录虽重。

承恩赐命。

固不在多。

子元等请各赐物五百段。

许之。

至德二载十一月二十七日。

修史官太常少卿于休烈奏曰。

国史一百六卷。

开元实录四十七卷。

起居注并余书三千六百八十二卷。

在兴庆宫史馆。

並被逆贼\焚烧。

且国史实录。

圣朝大典。

修撰多时。

今並无本。

望委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

並令府县搜访。

有人收得国史实录。

能送官司。

重加购赏。

若是官书。

并舍其罪。

得一部超授官。

一卷赏绢十疋。

数月惟得一两卷。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

贼\陷入东京。

至是。

以其家先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官。

大歷三年。

起居舍人兼修史令狐峘。

修元宗实录一百卷。

峘著述虽精。

属丧乱之后。

起居注亡失。

纂开元天宝间事。

唯得诸家文集编。

其詔册名臣传记。

十无三四。

后人以漏略讥之。

建中元年七月。

左拾遗史馆修撰沈既济。

以吴兢所撰国史则天事为本纪。

奏议驳之曰。

史氏之作。

本乎惩劝。

以正君臣。

以维邦家。

前端千古。

后法万代。

使其生不敢差。

死不忘惧。

纬人伦而经世道。

为百王准的。

不止属辞比事。

以日系月而已。

故善恶之道。

在乎劝诫。

劝诫之柄。

在乎褒贬。

是以春秋之义。

尊卑轻重。

升降几微。

髣彿一字二字。

必有微旨存焉。

况鸿名大统。

其可以贷乎。

伏以则天皇后。

初以聪明睿哲。

內辅时政。

厥功茂矣。

及宏道之际。

孝和以长君嗣位。

而太后以专制临朝。

俄又废帝。

或幽或徙。

既而握图称籙。

移运\革名。

牝司鷰啄之踪。

难乎备述。

其后五王建策。

皇运\復兴。

议名之际。

得无降损。

必將义以亲隱。

礼从国讳。

苟不及损。

当如其常。

安可横绝彝典。

超居帝籍。

昔仲尼有言。

必也正名。

夏殷二代。

为帝三十世矣。

而周人通名之曰王。

吴楚越之君。

为王者百有余年。

而春秋书之为子。

盖高下自乎彼。

而是非稽乎我。

过者抑之。

不及者援之。

不以弱减。

不为僭夺。

握中持平。

不振不倾。

使其求不可得。

而盖不可掩。

斯古君子所以慎其名也。

夫则天体自坤顺。

位居干极。

以柔乘刚。

天纪倒张。

进以强有。

退非德让。

今史臣追书。

当称之为太后。

不宜曰上。

孝和虽迫母后之命。

降居藩邸。

而体元继代。

本吾君也。

史臣追书宜称曰皇帝。

不宜曰庐陵王。

睿宗在景龙已前。

天命未集。

徒稟后制。

假临大宝。

于伦非次。

于义无名。

史臣追书。

宜曰相王。

未宜曰帝。

若以得失既往。

遂而不举。

则是非褒贬。

安所辨正。

载笔执简。

谓之何哉。

则天废国家歷数。

用周正朔。

废国家太庙。

立周七庙。

鼎命革矣。

徽号易矣。

旂裳服色已殊矣。

今安得以周氏年歷。

而列为唐书帝纪。

征诸礼经。

是谓乱名。

且孝和继天践阼。

在太后之前。

而敘年制纪。

居太后之下。

方之躋僖。

是谓不智。

详今考古。

並未为可。

或曰。

班马良史也。

编述汉事。

立高后以续帝载。

岂有非之者乎。

答曰。

昔高后称制。

因其旷嗣。

独有分王诸吕。

负於汉约。

无迁鼎革命之甚。

况其时孝惠已没。

孝文在下。

后宫之子。

非刘氏种。

不纪吕后。

將纪谁焉。

虽云其然。

议者犹谓不可。

况迁鼎革命者乎。

或曰。

若天后不纪。

帝绪缺矣。

则二十二年行事。

何所系乎。

答曰。

孝和以始年登大位。

以暮年復旧业。

虽尊名中夺。

而天命未改。

足以首事。

足以表年。

何所拘忌。

裂为二纪。

昔鲁昭之出也。

春秋岁书。

其居曰公在干侯。

且君在虽失位。

不敢废也。

今请併天后纪。

合孝和纪。

每於岁首。

必书孝和所在以统之。

书曰。

某年正月日。

皇帝在房陵。

太后行某事。

改某制云云。

则纪称孝和。

而事述太后。

俾名不失正。

而礼不违常。

名礼两得。

人无间矣。

其姓氏名讳。

入宫之由。

歷位之资。

才艺智略。

年辰崩葬。

別纂录入皇后列传。

於废后王庶人之下。

题其篇曰则天顺圣武皇后云。

事虽不行。

而史氏称之。

贞元元年九月。

监修国史宰臣韦执谊奏。

伏以皇王大典。

实存简册。

施于千载。

传述不轻。

窃见自顷已来。

史臣所有修撰。

皆于私家纪录。

其本不在馆中。

褒贬之间。

恐伤独见。

编纪之际。

或虑遗文。

从前已来。

有此乖闕。

自今已后。

伏望令修撰官。

各撰日歷。

凡至月终。

即於馆中都会详定是非。

使置姓名。

同共封锁。

除已成实录撰进宣下者。

其余见修日歷。

並不得私家置本。

仍请永为常式。

从之。

元和二年七月。

太仆寺丞令狐丕。

进亡父故史官峘所撰代宗实录四十卷。

詔付史馆。

五年十月。

宰臣裴?。

与史官蒋乂等。

撰德宗实录五十卷。

献之。

长庆二年十月。

敕翰林侍讲学士諫议大夫路隨。

中书舍人韦处厚。

兼充史馆修撰。

修宪宗实录。

仍分日入史馆修实录。

未毕之间。

且许不入內署。

仍放朝参。

会昌元年四月敕。

宪宗实录。

宜令史馆再修撰进入。

其先撰成本。

不得注破。

并与新撰本同进来者。

至三年十月。

宰臣兼监修国史李绅。

与修史官郑亚等。

修毕进上。

赐银器锦\綵有差。

至大中二年十一月。

又降敕曰。

宪宗实录。

宜施行旧本。

其新本委天下诸州府察访。

如有写得者。

並送馆。

不得隱藏。

大中五年七月。

宰臣崔龟从等。

撰续唐歷三十卷。

八年三月。

宰臣监修国史魏?。

修成文宗实录四十二卷。

上之。

史馆给事中卢耽。

太常少卿蒋偕。

司勋员外郎王渢。

右补闕卢告。

颁赐银器锦\綵有差。

大顺二年二月。

敕吏部侍郎柳玭等。

修宣宗懿宗僖宗实录。

始丞相监修国史杜让能。

三朝实录未修。

乃奏吏部侍郎柳玭。

右补闕裴庭裕。

左拾遗孙泰。

驾部员外郎李允。

太常博士郑光庭等五人修之。

踰年。

竟不能编录一字。

惟庭裕採宣宗朝耳目闻睹。

撰成三卷。

目曰东观奏纪。

纳於史馆。

又龙纪中。

有处士沙仲穆。

纂野史十卷。

起自太和。

终於龙纪。

目曰太和野史。

在外修史开元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詔。

右羽林將军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燕国公张说。

多识前志。

学于旧史。

文成微婉。

词润金石。

可以昭振风雅。

光扬轨训。

可兼修国史。

仍齎史本就并州隨军修撰。

十四年七月十六日。

太子左庶子吴兢上奏曰。

臣往者长安景龙之岁。

以左拾遗起居郎兼修国史。

时有武三思。

张易之。

张昌宗。

纪处訥。

宗楚客。

韦温等。

相次监领其职。

三思等立性邪佞。

不循宪章。

苟饰虚词。

殊非直笔。

臣愚以为国史之作。

在乎善恶必书。

遂潜心积思。

別撰唐书九十八卷。

唐春秋三十卷。

用藏於私室。

虽绵歷二十余年。

尚刊削未就。

但微臣私门凶衅。

顷岁以丁忧去官。

自此便停知史事。

窃惟帝载王言。

所书至重。

倘有废绝。

实深忧惧。

於是弥纶旧纪。

重加刪缉。

虽文则不工。

而事皆从实。

断自隋大业十三年。

迄于开元十四年春三月。

即皇家一代之典。

尽在於斯矣。

既將撰成此书于私家。

不敢不奏。

又卷轴稍广。

缮写甚难。

特望给臣楷书手三数人。

并纸墨等。

至绝笔之日。

当送上史馆。

於是敕兢就集贤院修成其书。

俄又令就史馆。

及兢迁荆州司马。

其书未能就。

兢所修草本。

兢亦自將。

上令中使往荆州取得五十余卷。

其纪事疏略。

不堪行用。

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詔左丞相张说。

在家修史。

中书侍郎李元纮奏曰。

国史者。

记人君善恶。

国政损益。

一字褒贬。

千载称之。

今张说在家修史。

吴兢又在集贤院撰录。

令国之大典。

散在数所。

且太宗別置史馆。

在於禁中。

所以重其职。

而祕其事。

望勒说等就史馆参详撰录。

则典册旧草不坠矣。

从之。

长庆三年六月。

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杜元颖奏。

臣去年奉詔。

命各据见在史官。

分修宪宗实录。

今缘沈传师改官。

若更求人。

选择非易。

沈传师当分虽搜罗未周。

条目纪纲。

已粗有绪。

窃以班固居乡里。

而继成汉书。

陈寿处私家。

而专精国志。

元宗国史。

张说在本镇兼修。

代宗编年。

令狐峘自外郡奏上。

远考前代。

近参本朝。

皆可明征。

实有成例。

其沈传师一分。

伏望勒就湖南修毕。

先送史馆。

与诸史官参详。

然后闻奏。

庶使官业责成。

有始终之效。

传闻摭实。

无同异之差。

制可。

修史官咸亨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詔。

修撰国史。

义存典实。

自今已后。

宜令所司於史官內简择堪修人。

录名进內。

自余居史职。

不得輒闻见所修史。

及行用国史等事。

长安二年。

凤阁舍人修国史刘允济尝云。

史官善恶必书。

言成轨范。

使骄主贼\臣。

有所知惧。

此亦权重。

理合贫而乐道也。

昔班生受金。

陈寿求米。

仆视之如浮云耳。

但百僚善恶必书。

足为千载不朽之美谈。

岂不盛哉。

三年七月。

朱敬则请择史官。

上表曰。

国之要者。

在乎记事之官。

是以五帝元风。

资其笔削。

三王盛业。

藉以垂名。

此才之难。

其难甚矣。

何以知其然。

昔平王东迁。

歷年六百。

齐桓之九合天下。

晋文之一战诸侯。

秦穆公远霸西戎。

楚庄王利尽南海。

礼乐文物。

?尔无闻。

今之所存。

独载鲁史。

向若鲁无君子。

记传则遗。

雄霸远图。

必坠于地。

可不惜哉。

即如齐周小国之主。

尚能留意于史册。

齐神武尝谓著作郎魏收曰。

卿勿见陈元康杨遵彦等。

在吾目前趋走。

谓吾以为勤劳。

我后代声名。

在于卿手。

最是要事。

勿谓我不知。

及文宣即位。

又尝敕收曰。

好直笔。

勿畏惧。

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

又周文帝之为相也。

纳柳虯之说。

特命书法不隱。

其志在惩劝如此。

伏以陛下圣德鸿业。

诚\可垂范將来。

倘不遇良史之才。

则大典无由而就也。

且董狐南史。

岂止生于往代。

而独无於此时。

在乎求与不求。

好与不好耳。

今若访得其善者。

伏愿勖之以公忠。

期之以远大。

更超加美职。

使得行其道。

则天下幸甚。

郑惟忠尝问刘子元曰。

自古文士多而史才少。

何也。

对曰。

史才须有三长。

谓才也。

学也。

识也。

夫有学而无才。

犹有良田百顷。

黄金满籯。

而使愚者营生。

终不能致货殖矣。

如有才而无学。

犹思兼匠石。

巧若公输。

而家无楩柟斧斤。

终不能成其宫室矣。

犹须好是正直。

善恶必书。

使骄主贼\臣。

所以知惧。

此则为虎傅翼。

善无可加。

所向无敌矣。

时人以为知言。

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八日。

以道士尹愔为諫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兼知史馆事。

特赐朝散阶。

愔上表恳让。

优詔许衣道士服视事。

愔乃受职。

贞元九年十二月。

以前河南府王屋县尉蒋武为右拾遗史馆修撰。

上重难其职。

制未可下前。

召见於延英殿。

至是方命官。

十二年正月。

以工部郎中史馆修撰如故。

其年二月。

又荐自左諫议大夫迁祕书少监。

修撰如故。

时裴延龄贵。

欲异同宰相。

乃言於上曰。

諫议大夫。

论朝廷得失之官。

史臣修撰。

纪朝廷得失之事。

其领史职者。

不宜为諫官。

故有斯命。

元和六年六月。

宰臣集贤院大学士裴?奏。

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

並为修撰。

非登朝並为直馆。

修撰中以一人官高者判馆事。

其余名目。

並请不置。

仍永为常式。

从之。

太和六年二月。

以諫议大夫王彦威。

户部郎中杨汉公。

祠部员外郎苏涤。

右补闕裴休。

並充史馆修撰。

故事。

修撰不过三员。

或止两员。

今四人並命。

论者非之。

天祐二年五月二十九日敕。

翰林学士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张荣。

今修撰职名稍卑。

不称內廷密重。

宜充兼修国史。

史馆杂录上贞观九年十月。

諫议大夫朱子奢上表曰。

今月十六日。

陛下出圣旨。

发德音。

以起居记录。

书帝王臧否。

前代但藏之史官。

人主不见。

今欲亲自观览。

用知得失。

臣以为圣躬举无过事。

史官所述。

义归尽善。

陛下独览起居。

於事无失。

若以此法传示子孙。

窃有未喻。

大唐虽七百之祚。

天命无改。

至於曾元之后。

或非上智。

但中主庸君。

饰非护短。

见时史直辞。

极陈善恶。

必不省躬罪己。

唯当致怨史官。

但君上尊崇。

臣下卑贱。

有一於此。

何地逃刑。

既不能效朱云廷折。

董狐无隱。

排霜触电。

无顾死亡。

唯应希风顺旨。

全身远害。

悠悠千载。

何所闻乎。

所以前代不观。

盖为此也。

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太宗谓諫议大夫褚遂良曰。

卿知起居。

记录何事。

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对曰。

今之起居。

古之左右史。

以记人君言行。

善恶必书。

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

朕有不善。

卿必记之耶。

遂良曰。

守道不如守官。

臣职当载笔。

君举必书。

黄门侍郎刘洎曰。

设令遂良不记。

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太宗谓房元龄曰。

国史何因不令帝王观见。

对曰。

国史善恶必书。

恐有忤旨。

故不得见也。

太宗曰。

朕意不同。

今欲看国史。

若善事固不须论。

若有恶事。

亦欲以为鉴诫。

卿可撰录进来。

房元龄遂刪略国史。

表上。

太宗见六月四日事。

语多微文。

乃谓元龄曰。

昔周公诛管蔡。

而周室安。

季友鴆叔牙。

而鲁国寧。

朕之所以安社稷。

利万人耳。

史官执笔。

何烦过隱。

宜即改削。

直书其事。

至七月八日。

又谓遂良曰。

尔知起居。

记何事善恶。

朕今勤行三事。

望尔史官不书吾恶。

一则远鉴前代败事。

以为元龟。

二则进用善人。

共成政道。

三则斥弃群小。

不听谗言。

吾能守之。

终不转也。

鹰犬平生所好。

今亦罢之。

虽有顺时冬狩。

不踰旬而返。

亦不曾绝域访奇异。

远方求珍羞。

比日已来。

饌无兼味。

自非膏雨有年。

师行剋捷。

未尝与公等举杯酒。

奏管絃。

朕虽每日兢惧。

终藉公等匡翊。

各宜勉之。

二十二年二月七日。

太宗以铁勒诸蕃归国。

谓群臣曰。

吾知劳逸不同者有二。

铁勒解辫归国。

去危就安边夷无事。

岂不逸乐。

而穷发之地。

尽为齐民。

古昔已来。

书史不载。

今日起居。

记朕功业。

亦为劬劳。

显庆二年二月已后。

礼部尚书许敬宗常修国史。

自掌知国史。

记事阿曲。

初。

虞世南兄与许敬宗父同为宇文化及所害。

封德彝时为內史舍人。

备见其事。

因谓人曰。

虞世基被戮。

世南则匍匐而请代。

许善心被杀。

敬宗则舞蹈以求生。

敬宗闻而衔之。

及为德彝立传。

盛加其罪恶。

敬宗嫁女与左监门大將军钱九陇男。

九陇本皇家隶人。

敬宗贪财与婚。

乃与九陇曲敘门阀。

妄加功绩。

并昇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同卷。

敬宗子娶尉迟宝琳孙女。

多得赂遗。

及作宝琳父敬德传。

乃云太宗作威凤赋以赐之。

其威凤赋本是与长孙无忌。

又白州人庞孝恭。

蛮酋凡品。

率乡兵从征高丽。

贼\知其懦。

袭破之。

敬宗又纳其宝货。

称汉將驍健者。

唯苏定方庞孝恭耳。

曹继叔刘伯英皆出其下。

其虚谬也如此。

高祖太宗实录。

敬播所修。

颇多详直。

敬宗又輒以己爱憎。

曲事刪改。

论者尤之。

长寿二年。

修时政纪。

先是。

永徽以后。

左右史唯得对仗承旨。

仗下后谋\议。

皆不闻。

文昌左丞姚。

以为帝王謨训。

不可遂无纪述。

若不宣自宰相。

即史官疏远。

无从得书。

是日。

遂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

即宰相一人撰录。

号为时政纪。

每月封送史馆。

宰相之撰时政纪。

自始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