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史馆下史馆杂录下长安三年。
张易之昌宗欲作乱。
將图皇太子。
遂譖御史大夫知政事魏元忠。
昌宗奏言。
可用凤阁舍人张说为证。
说初不许。
遂赂以高官。
说被逼迫。
乃偽许之。
昌宗乃奏。
元忠与太平公主所宠司礼丞高戩交通密谋\。
构造飞语曰。
主上老矣。
吾属当挟皇太子。
可谓耐久。
时则天春秋高。
恶闻其语。
凤阁侍郎宋璟。
恐说阿意。
乃谓曰。
大丈夫当守死善道。
殿中侍御史张廷珪又谓曰。
朝闻道。
夕死可矣。
起居郎刘知几又谓曰。
无污青史。
为子孙累。
明日。
上引皇太子相王及宰相等於殿庭。
遣昌宗与元忠高戩对於上前。
上谓曰。
具述其事。
说对曰。
臣今日对百寮。
请以实录。
因厉声言魏元忠实不反。
总是昌宗令臣诬枉耳。
是日。
百寮震惧。
上闻说此对。
谓宰相曰。
张说倾巧。
翻覆小人。
且总收禁。
待更勘问。
异日。
又召。
依前对问。
昌宗乃屡诱掖逼促之。
说视昌宗言曰。
乞陛下看取。
天子前尚逼臣如此。
况元忠实无反语。
奈何欲令臣空虚加诬其罪。
今大事去矣。
伏愿记之。
易之昌宗。
必乱社稷。
天后默然。
令所司且收禁。
掌諫议大夫知政事朱敬则密表奏曰。
魏元忠素称忠正。
张说又所坐无名。
俱令抵罪。
恐失天下之望。
愿加详察。
乃贬元忠为高要尉。
说流钦州。
时人议曰。
昌宗等包藏祸心。
遂与说计议。
欲擬谋\害大臣。
宋璟等知说巧诈。
恐损良善。
遂与之言。
令其內省。
向使说元来不许昌宗虚证元忠。
必无今日之事。
乃是自招其咎。
赖识通变。
转祸为福。
不然。
皇嗣殆將危矣。
后数年。
说拜黄门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因至史馆。
读则天实录。
见论证对元忠事。
乃谓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吴兢曰。
刘五修实录。
刘五即子元也。
论魏齐公事。
殊不相饶假。
与说毒手。
当时说验知是吴兢书之。
所以假託刘子元。
兢从容对曰。
是兢书之。
非刘公修述。
草本犹在。
其人已亡。
不可诬枉於幽魂。
令相公有怪耳。
同修史官苏宋等。
见兢此对。
深惊异之。
乃叹曰。
昔董狐古之良史。
即今是焉。
说自后频祈请刪削数字。
兢曰。
若取人情。
何名为直笔。
景龙二年四月二十日。
侍中韦巨源。
纪处訥。
中书令杨再思。
兵部侍郎宗楚客。
中书侍郎萧至忠。
並监修国史。
其后史官太子中允刘知几。
以监修者多。
甚为国史之弊。
於是求罢史职。
奏记於萧至忠曰。
知几自策名士伍。
待罪朝列。
三为史臣。
再入东观。
竟不能勒成国典。
貽彼后来者。
何哉。
静言思之。
其不可有五故也。
何者。
古之国史。
皆出自一家。
如鲁汉之邱明子长。
晋齐之董狐南史。
咸能立言不朽。
藏诸名山。
未闻藉以眾功。
方云绝笔。
唯后汉东观。
大集群儒。
著述无序。
条章靡立。
由是伯度讥其不实。
公理以为可焚。
张蔡二子。
纠之於当代。
傅范两家。
嗤之於后叶。
今者。
史司取士。
有倍东京。
人自以为荀袁。
家自称为政骏。
每欲记一事。
载一言。
皆阁笔相视。
含毫不断。
故首白可期。
而汗青无日。
其不可一也。
前汉郡国计书。
先上太史。
副上丞相。
后汉公卿所撰。
始集公府。
乃上兰台。
由是史官所修。
载事为博。
爰自近古。
此道不行。
史臣编录。
唯自询採。
而左右二史。
闕注起居。
衣冠百家。
罕通行状。
求风俗於州县。
视听不该。
討沿革於兰台。
簿籍难见。
其不可二也。
昔董狐之书法也。
以示於朝。
南史之书杀也。
执简以往。
近代史局。
皆通籍禁门。
幽居九重。
欲人不见。
寻其义者。
盖由杜彼顏面。
防诸请謁故也。
然今馆中作者。
多士如林。
皆愿长喙。
无闻齰舌。
倘有五始初成。
一字加贬。
言未绝口。
而朝野具知。
笔不栖毫。
而縉绅咸诵。
夫孙盛实录。
取嫉权门。
干宝直书。
见讎贵族。
人之情也。
能无畏乎。
其不可三也。
今史官注记。
多取稟监修。
杨令公则云必须直词。
宗尚书则曰宜多隱恶。
十羊九牧。
其命难行。
一国三公。
適从焉在。
其不可四也。
窃以史官监修。
虽无古式。
寻其名号。
可得而言。
夫监者盖总领之义耳。
如创纪编年。
则年有断限。
草传敘事。
则事有丰约。
或可略而不略。
或应书而不书。
此刊削之务也。
属词比事。
劳逸宜均。
挥铅奋墨。
勤惰须等。
某帙某篇。
付之此职。
某纪某传。
归之彼官。
此銓配之理也。
斯並宜明立科条。
审定区域。
倘人思自勉。
则书可立成。
监之者既不指授。
修之者又无遵奉。
坐变炎凉。
徒延岁月。
其不可五也。
而时谈物议。
焉得笑仆编次无闻者哉。
至忠惜其才。
不许解史职。
宗楚客嫉其正直。
谓诸史官曰。
此人作书如是。
欲置我于何地也。
知几又著史通二十卷。
开元五年十月十八日。
詔曰。
王者钦若天道。
率由时令。
考六官之化。
循五纪之法。
故得灾害不生。
休征洊委。
夫正月东郊。
祈春赏士。
孟冬北陆。
迎寒恤孤。
参四序之运\行。
稽五材之动用。
不协所尚。
或罹于咎。
自今已后。
每入孟月。
史官条奏应所行事。
当斟酌典礼。
用孚于休。
宣布朝廷。
使知朕意。
至德二载六月二十三日。
上谓史官于休烈曰。
君举必书。
朕有过。
卿宜书之。
休烈对曰。
臣闻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
不忘书过。
臣不胜庆。
永贞元年九月。
书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卒。
不载其事跡。
史臣路隨立议曰。
凡功名不足以垂后。
而善恶不足以为诫者。
虽富贵人。
第书其卒而已。
陶青。
刘舍。
许昌。
薛泽。
庄青翟。
赵周。
皆为汉相。
爵则通侯。
而良史以为齷齪廉谨。
备员而已。
无能发明功名者。
皆不立传。
伯夷。
庄周。
墨翟。
鲁连。
王符。
徐。
郭泰。
皆终身匹夫。
或让国立节。
或养德著书。
或出奇排难。
或守道避祸。
而传与周召管晏同列。
故富贵者有所屈。
贫贱者有所伸。
孔子曰。
齐景公有马千駟。
死之日。
民无得而称焉。
伯夷叔齐。
饿于首阳之下。
民到于今称之。
然则志士之欲以光辉于后者。
何待于爵位哉。
富贵之人。
排肩而立。
卒不能自垂于后者。
德不修而轻义重利故也。
自古及今。
可胜数乎。
元和四年正月。
减集贤写御书一十人。
付史馆收管。
史馆奏。
当馆旧制。
例只有楷书。
无御书各额。
请改正楷书。
从之。
六年四月。
史官左拾遗樊绅。
右拾遗韦处厚。
太常博士林宝。
並停修撰。
守本官。
以考功员外郎独孤郁。
充史馆修撰。
兼判馆事。
又以兵部尚书裴?。
为太子宾客。
?以疾罢相。
拜兵部尚书。
久未任朝谢。
宰相李吉甫。
自淮南至。
復监修国史。
与?有隙。
又以?抱病方退。
不宜以贞元实录上进。
故史官皆罢。
?亦更移散秩。
七年六月。
上读肃宗实录。
见大臣传。
多浮词虚美。
因宣与史官。
记事每要指实。
不得虚饰。
八年十月。
宰臣以下。
候对於延英殿。
上以时政记问於宰臣。
监修国史李吉甫对曰。
是宰相记天子事。
以授史官之实录也。
古者。
左史记言。
今起居郎是也。
右史记动。
今起居舍人是也。
永徽中。
宰臣姚。
监修国史。
虑其造膝之言。
或不可闻。
因请隨奏对而记於仗下。
以授史官。
今时政记是也。
上曰。
其间或修或不修者。
何也。
吉甫对曰。
凡面奉德音。
未及施行。
总谓机密。
固不可书以送史官。
其闲谋\议有发自臣下者。
又不可自书以付史官。
及事已行者。
制旨昭然。
天下皆得闻知。
即史官之记。
不待事以授也。
且臣观时政记者。
姚修於长寿。
及罢而事废。
贾耽齐抗修于贞元。
及耽抗罢而事废。
然则关於政化者。
不虚美。
不隱恶。
谓之良史也。
十二年九月詔。
记事记言。
史官是职。
昭其法诫。
著在旧章。
举而必书。
朕所深望。
自今已后。
每坐日。
宰臣及诸司对后。
如事可备劝诫。
合记述者。
委承旨宰相宣示左右起居。
令其缀录。
仍准旧例。
每季送史馆。
时起居舍人庾敬休上疏。
请行故事。
因有是詔。
既而宰相以事关机密。
不以告之。
事竟不行。
自左右史失职。
於今几一百五十年。
中闲往往有时政记出焉。
既录因宰相。
事同称赞。
推美让善之道行。
而信史直书之义闕。
然於时尚十得其四五。
今则全废。
君子惜之。
十四年四月。
史官李翱奏。
臣等谬得秉笔史馆。
以记录为职。
夫劝善惩恶。
正言直笔。
记圣朝功德。
述忠贤事业。
载奸佞丑行。
以传无穷者。
史官之任也。
凡人之事跡。
非大善大恶。
则眾人无由知之。
旧例皆访问於人。
又取行状諡议。
以为依据。
今之作行状者。
非门生即其故吏。
莫不虚加仁义礼智。
妄言忠肃惠和。
如此不唯处心不实。
苟欲虚美於所受恩而已也。
盖亦为文者既非游夏迁雄之列。
务於华而忘其实。
溺於词而弃其理。
故为文则失六经之古风。
纪事则非史迁之实录。
不然则词句鄙陋。
不能自成其文矣。
由是事失其本。
文害於理。
而行状不足以取信。
若使指事书实。
不饰虚言。
则必有人。
知其真偽。
不然者。
纵使门生故吏为之。
亦不可谬作德善之事而加之矣。
臣今请作行状者。
但指事说实。
直载其词。
善恶功跡。
皆据事足以自见矣。
假令传魏征。
但记其諫諍之词。
自足以为正直矣。
如传段秀实。
但记其倒用司农寺印。
以追逆兵。
又以象笏击朱泚。
自足以为忠烈矣。
若考功定諡。
见行状之不依此者。
不得受諡。
依此者乃下太常。
及牒史馆。
太常定諡后。
亦以諡议牒送史馆。
则行状之言。
纵未可一一皆信。
与其虚加妄言。
都无事实者。
犹山泽高下之不同也。
史氏记录。
须得本末。
苟凭往例。
皆是虚言。
则使史官。
何所为据。
伏乞下臣所奏。
使考功守行。
臣等要知事实。
輒敢陈论。
制可。
其年六月。
史馆奏。
当馆楷书手。
准元敕。
同集贤例。
五考足放选。
今选务集贤年数仍旧。
当馆更加三年。
同宏文馆例。
八年放选。
缘当馆一例长上。
宏文馆分番上下。
事理实屈。
请依元敕处分。
敕旨。
依奏。
长庆元年正月。
史馆奏。
写国史楷书元额三十员。
內十员。
馆司前后停减。
五员。
吏部奏减。
今只十五员见在。
伏请却復吏部先减五员。
敕旨。
宜量与三员。
其年二月。
史馆奏。
楷书典书等授官次敘。
伏请敕吏部。
同集贤例比擬。
敕旨。
宜准集贤例处分。
其年四月。
修圣政纪。
中书门下奏。
伏以尧舜之政。
二典存焉。
君臣之间。
都俞之旨。
罔不备载。
厥后虽代有史官。
多出于追书。
所以其事或纪。
其言盖略。
太宗文皇帝躬勤庶政。
朝多良臣。
论思献替。
动可纪录。
故能远继尧舜。
焕乎其文章。
国朝旧制。
每正衙奏事。
史官载笔於玉阶之下。
所有议论政事。
悉得闻之。
及永徽已后。
仗下便退。
宰臣谋\议。
外莫得闻。
长寿二年。
宰相姚。
以为帝王謨训。
不可闕於纪述。
史官疏远。
无因得书。
请自今已后。
所论军国政要。
委宰相一人撰录。
号为时政纪。
此事久废。
史官不得復闻。
唯写誥词。
记除授而已。
臣等常窃愤悱。
大惧皇猷未有以光扬於天下。
伏望天恩。
许臣等每坐日。
所有谋\议事关政事者。
便日撰录。
号为圣政纪。
书纪缄封。
至岁末。
则付史官。
永为常式。
庶得睿谋\所载。
如日月高悬。
圣政惟新。
与天地广运\。
臣等不胜大愿。
从之。
太和五年。
中书侍郎监修国史路隨奏曰。
臣昨面奉圣旨。
以顺宗实录。
颇非详实。
委臣等重加刊正。
毕日闻奏。
伏以史册之作。
劝诫所存。
事有当书。
理宜归实。
匹夫美恶。
尚不可诬。
人君得失。
无容虚载。
况贞观已来累朝实录。
有经重撰。
不敢固辞。
缘此书成於韩愈。
今史官李汉蒋係。
皆愈之子婿。
若遣参校。
或致私嫌。
臣既职编修。
盍命详正。
及经奏请。
事遂施行。
今庶寮竞言。
表章交奏。
既迫群议。
輒冒上闻。
且韩愈所书。
亦非出己。
元和之后。
已是相循。
纵其密亲。
岂害公理。
使归本职。
实谓正名。
其实录伏望取旧记最错误者。
宣付史馆。
委之修定。
詔曰。
其实录中所书德宗顺宗朝禁中事。
起於谬传。
殊非信史。
宜令史官详正。
其他不要更修。
初。
韩愈撰顺宗实录。
说禁中事颇切直。
內官恶之。
於上前屡言不实。
故令刊正也。
开成三年二月。
中书门下奏。
延英对。
宰臣须纪录。
伏以陛下躬勤庶政。
超迈百玉。
每对宰臣。
日旰忘倦。
正衙决事。
二史在前。
便殿坐日。
全无纪录。
长寿初。
宰臣姚奏置时政纪。
寢而不行。
贞元中。
宰臣赵憬请復故事。
无何又废。
恭惟圣政。
必在发明。
今请每至延英坐日。
对宰臣往復之词。
关教化政刑之事。
委中书门下直日纪录。
月终送史馆。
所冀政猷不坠。
国史有伦。
昨日延英面奏。
已蒙允许。
敕旨。
依奏。
会昌三年十月。
中书门下奏。
时政纪。
起居注记。
修国史体例等。
伏以时政纪。
长寿二年。
宰臣姚以为帝王謨训。
不可闕於纪述。
史官疏远。
无因得书。
请自今已后。
所论军国政要。
宰臣一人撰录。
号为时政纪。
厥后因循。
多闕纪述。
臣等商量。
尔后坐日。
每闻圣言。
如有虑及生灵。
事关兴替。
可昭示百代。
貽谋\后昆者。
及宰臣献替谋\猷。
有益风教。
並请依国朝故事。
其日知印宰相撰录。
连名封印。
至季末。
送史馆。
起居注记。
比者不逐季撰录。
至有去官三五年后。
犹未送纳者。
伏以每度延英奏事后。
向外传说。
三事犹两事虚谬。
岂有起居注记。
皆三数年后。
採拾传闻。
耳目已隔。
固非实事。
向后起居注记事。
望每季初。
即送纳向前一季文书。
与史馆纳讫。
具状申中书门下。
史馆受讫。
亦申报中书门下。
其起居改转。
望以注记迟速为殿最。
如有军国大政。
传闻疑误。
仍许政事堂都见宰相等。
临时酌量。
如事已施行。
非关机密。
並一一向说。
所冀书存信实。
免有疑误。
修史体例。
臣等伏见近日实录。
多云禁中言者。
伏以君上与宰臣及公卿言。
皆须眾所闻见。
方合书於史策。
禁中之语。
向外何由得知。
或得於传闻。
多出邪佞。
便载史笔。
实累鸿猷。
向后日录中如有此类。
並请刊削。
更不得以此记述。
又宰臣及公卿论事。
行与不行。
须有明据。
或奏议允愜。
必见褒称。
或所论乖僻。
固有惩责。
在藩镇献表者。
有答詔。
居要官启事者。
亦合著明。
並当昭然在眾人耳目。
或取舍在於堂案。
或与夺形於詔敕。
前代史书。
载明奏议。
无不由此。
近见实录。
多载密疏。
言不彰其明听。
事不显於当时。
得自其家。
实难取信。
向后所载群臣章奏。
其可否得失。
须朝廷共知者。
方可纪述。
密疏並请不载。
如此则书必可法。
人皆守公。
爱憎之志不行。
褒贬之言必信。
伏见近日实录。
事多紕繆。
若详求摭实。
须举旧章。
敕旨。
宜依奏。
大中四年四月。
史馆奏。
当馆写国史楷书典书等。
与集贤院写书人等。
承前一例並校成五考。
便勒赴选。
自太和八年已后。
被吏部条奏疏。
五考满后。
待受散三年。
今集贤院以其劳役年深。
补人不得。
去年三月十三日。
具事由申奏。
已蒙敕下。
並免三年受散讫。
今当馆未蒙处分。
伏请依例並勒校成五考。
便许参选。
敕旨。
依奏。
八年七月。
监修国史郑朗奏。
当馆修撰直馆共四员。
准故事。
以通籍者为直馆。
伏以修史重事。
合选廷臣。
秩序或卑。
笔削不称。
其直馆伏请停废。
更添修撰二员。
其旧馆万年尉张范。
涇阳尉李节。
勒守本官。
以户部郎中孟穆。
驾部员外郎李涣。
並充修撰。
通旧为四员。
分修四季之事。
从之。
天祐元年十月十三日。
前絳州曲沃县令高处鲁。
进史馆亡书三百六十卷。
授兼监察御史。
赐緋。
宏文馆武德四年正月。
于门下省置修文馆。
至九年三月。
改为宏文馆。
至其年九月。
太宗初即位。
大阐文教。
於宏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
於殿侧置宏文馆。
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
虞世南。
褚亮。
姚思廉。
欧阳询。
蔡允恭。
萧德言等。
以本官兼学士。
令更宿直。
听朝之隙。
引入內殿。
讲论文义。
商量政事。
或至夜分方罢。
令褚遂良检校馆务。
号为馆主。
因为故事。
其后得刘禕之。
范履冰。
並特敕相次为馆主。
贞观三年。
移于纳义门西。
九年。
又移于门下省南。
其后移仗大明宫。
其馆亦在门下省南。
仪凤中。
以馆中多图籍。
置详正学士校理之。
神龙元年十月十九日。
改为昭文馆。
避孝敬讳故也。
二年。
又改为修文馆。
至景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修文馆增置大学士四员。
学士八员。
直学士十二员。
征攻文之士以充之。
二十三日。
敕中书令李嶠。
兵部尚书宗楚客。
並为大学士。
二十五日。
敕祕书监刘宪。
中书侍郎崔湜。
吏部侍郎岑羲。
太常卿郑愔。
给事中李適。
中书舍人卢藏用。
李乂。
太子中舍刘子元。
並为学士。
五月五日。
敕吏部侍郎薛稷。
考功员外郎马怀素。
户部员外郎宋之问。
起居舍人武平一。
国子主簿杜审言。
並为直学士。
十月四日。
兵部侍郎赵彦昭。
给事中苏頲。
起居郎沈佺期。
並为学士。
景云元年。
馆中学士。
多以罪被贬黜。
宰臣遂令给事中一人。
权知馆事。
二年三月八日。
復改为昭文馆。
至开元七年九月四日。
依旧改为宏文馆。
学生三十八人。
补宏文馆崇文学生例。
皇緦麻已上亲。
皇太后大功已上亲。
散官一品。
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六尚书。
功臣身食实封者。
京官职事正品。
供奉官三品子孙。
京官职事从三品。
中书黄门侍郎子。
並听预简选性识聪敏者充。
贞观元年敕。
见在京官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子。
有性爱学书。
及有书性者。
听于馆內学书。
其书法內出。
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馆。
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
黄门侍郎王珪奏。
学生学书之暇。
请置博士。
兼肄业焉。
敕太学助教侯孝遵。
授其经典。
著作郎许敬宗。
授以史汉。
二年。
王珪又奏。
请为学生置讲经博士。
考试经业。
准式贡举。
兼学书法。
开元二年正月。
宏文馆学士直学士学生。
情愿夜读书。
及写供奉书人。
搨书人。
愿在內宿者。
亦听之。
又宏文馆令学士一人专判馆事。
并差给事中一人。
差知勾当。
明为簿歷。
其学生既在馆宿。
博士及直馆。
每夜各一人递直。
七年十二月三日。
省宏文崇文两馆讎校。
置宏文馆校书四员。
崇文馆检书两员。
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省宏文馆校书两员。
长庆二年闰十月。
宏文馆奏。
楷书搨书典书元额三十五员。
七员先停减。
今请于先减数內。
量补五员。
并见在员数。
並勒长写书。
及功课年劳官资。
请依史官例处分。
敕旨。
宜依。
三年二月。
宏文馆奏。
请添修屋宇。
及造书楼。
伏以儒学之科。
政化根本。
苟或隳废。
则人何观。
伏望赐敕所司。
遂急补修。
庶使已成之业免坠。
宏阐之义再扬。
敕旨依奏。
其年七月。
宏文馆奏。
按六典。
当馆先有学士。
直学士。
详正学士。
校理。
直馆。
讎校错误。
讲经博士等。
虽职事则同。
名目稍异。
须有定制。
使可遵行。
今请准集贤史馆两司元和中停减杂名目例。
其登朝五品以上。
充学士。
六品已下充直学士。
未登朝官。
一切充直宏文馆。
其余并请停减。
冀得典故不烦。
职业咸在。
敕旨。
依奏。
大中四年七月。
宏文馆奏。
当馆楷书典书等。
与集贤史馆楷书等。
承流前例。
並勒校成五考赴选。
自太和八年以后。
被吏部条流。
更加授散三年。
今集贤史馆奏。
劳役年深。
补召不得。
已蒙敕下。
免三年授散讫。
今当馆请准例处分。
敕旨。
依奏。
六年六月。
宏文馆奏。
伏以三馆制置既同。
事例宜等。
比来无事。
未敢申论。
今缘准敕修续会要以来。
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