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尚书省诸司下度支使干元元年。
第五琦除度支郎中。
河南五道度支使。
五年十二月。
吕諲除兵部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充句当度支使。
上元元年五月。
刘晏除户部侍郎。
句当度支使。
元年建子月。
元载除户部侍郎。
句当度支使。
贞元元年二月。
韩滉加度支使。
五年二月。
竇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充度支使。
八年三月停。
建中元年五月十七日。
度支奏。
诸色钱物。
及盐井利等。
伏缘财赋。
新有釐革。
支计闕供。
在臣职司。
夙夜忧负。
今后望指挥诸州。
若不承度支文牒。
輒有借使。
及擅租赁回换。
本州府录事参军。
本县令专知官。
並请同入已枉法赃科罪。
庶物无干隱。
事有条流。
其应合征收诸色钱物所由官。
有违程限。
致闕军须。
请停给禄料。
敕旨。
依奏。
其年八月。
宰相杨炎论奏曰。
夫财赋邦国之大本。
生人之喉命。
天下治乱轻重。
皆由焉。
是以前代歷选重臣主之。
犹惧不集。
往往覆败。
大计一失。
则天下摇矣。
先朝权制。
內臣领其职。
以五尺宦竖。
操邦国之本。
丰俭盈虚。
虽大臣不得知。
无以计天下利害。
臣愚待罪宰辅。
陛下至德。
惟民是恤。
参校蠹弊。
无斯之甚。
请出之以归有司。
然后可以议政。
上然之。
詔今后财赋。
皆归在藏库。
一用旧式。
每岁量进三五十万入大盈。
而度支先以全数闻奏。
初。
国家旧制。
天下财赋。
皆纳於左藏库。
而太府四时以闻奏。
尚书比部覆其出入。
上下相辖。
无甚失误。
及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
时京师多豪將。
求取无节。
琦不能禁。
乃悉以租赋进入大盈內库。
以中人主之意。
天子以取给为便。
故不復出。
是以天下公赋。
为人君私积。
有司不得窥其多少。
国用不能计其贏缩。
迨二十年。
中官以冗名持簿书领其事者。
三百人。
皆奉给其闲。
连结根固。
不可动。
及炎作相。
片言復之。
中外称美焉。
贞元初。
度支杜佑。
让钱谷之务。
引李巽自代。
先是。
度支以制用惜费。
渐权百司之职。
广置吏员。
繁而难理。
佑始奏营缮归之將作。
木炭归之司农。
染练归之少府。
纲条颇整。
公议多之。
二年十二月。
度支奏。
请於京城及畿县行榷酒法。
每斗榷一百五十文。
其酒户並蠲免杂役。
从之。
永贞元年八月。
度支使奏。
当司別贮库。
往年裴延龄领使务。
始奏置之。
只將正库物。
减充別贮。
唯是虚言。
更无实益。
又创置官典守等。
不免加彼料粮。
伏请併入正库。
庶事且费省。
从之。
元和十四年六月。
判度支皇甫鎛奏。
诸道州府监院。
每年送上都两税榷酒盐利支放米价等疋段。
加估定数。
从之。
给事中崔植抗论。
以为用兵岁久。
百姓凋弊。
往者虽估逾其实。
不可復追。
疏奏不从。
长庆二年三月。
以鸿臚卿判度支张平叔为户部侍郎。
依前判度支。
时幽镇行营诸军。
以出境仰给度支者。
十五万余人。
魏博沧景之师。
皆压贼\境而垒。
亦籍兵数征。
计司所给。
自河北置供军院。
其布帛衣赐。
往往不至供军院。
遽为诸军强见驱夺悬师前斗者反无支给。
其馈餉主吏。
由此得罪者。
前后相次。
平叔知国用空乏。
遂以邪计。
得司邦赋。
至是又宠之地卿。
然竟无术以救其闕。
骤尘显级。
人皆罪之。
未几。
又上言度支所管榷盐旧法。
为弊年深。
臣令官中自糶盐法。
可以富国强兵。
劝农积货。
疏其利害十八条。
詔下其奏。
令公卿议之。
中书舍人韦处厚抗论不可。
以平叔条制不周。
经画未尽。
以为利者反害。
以为简者至烦。
乃即其条目。
隨以设难。
事多不载。
末云。
臣窃以古人云。
利不百。
不变法。
功不十。
不易器。
改更之事。
自古所难。
臣於平叔无讎。
所陈者非挟情。
所议者归利害。
唯圣主独断归於至公。
然强人之所不能。
事必不立。
禁人之所必犯。
法必不行。
臣尝为开州刺史。
当时被盐监吏人。
横扰官政。
亦欲盐归州县。
总领其权。
常试研求。
事有不可。
盖以设法施行。
须徇风俗。
或东州便。
即西州害。
或南州易。
即北州难。
且据山南一道明之。
兴元巡管。
不用见钱。
山谷贫人。
隨土交易。
布帛既少。
食物隨时。
市盐者或一斤麻。
或一两丝。
或蜡或漆。
或鱼或鸡。
琐细丛杂。
皆因所便。
今逼之布帛。
则俗且不堪其弊。
官中货之以易绢。
则劳而无功。
伏惟圣虑裁择。
时平叔轻巧恃恩。
自谓言无不允。
及处厚驳奏。
上贤之。
称善。
令示平叔。
词屈。
其法遂罢。
会昌六年十一月。
刑部尚书判度支崔元式奏。
诸道所出次弱綾绢纱等。
宜令禁断。
其旧织並不得行使。
仍令所在官中收纳。
如更织造。
买卖同罪。
咸通八年十月。
户部判度支崔彦昭奏。
当司应收管江淮诸道州府今年已前两税榷酒诸色属省钱。
准旧例。
逐年商人投状便换。
自南蛮用兵以来。
置供军使。
当司在诸州府场院钱。
犹有商人便换。
齎省司便换文牒。
至本州府请领。
皆被诸州府称准供军使指挥占留。
以此商人疑惑。
乃致当司支用不充。
乞下诸道州府场监院。
依限送纳。
及给还商人。
不得託称占留。
从之。
別官判度支开元二十二年九月。
萧炅除太府少卿。
知度支事。
二十三年八月。
李元祐除太府少卿。
知度支事。
天宝七载。
杨釗除给事中。
兼御史中丞。
权判度支。
贞元八年三月。
户部尚书班宏。
加专判度支。
其年七月。
司农少卿裴延龄。
加权判度支。
十二年三月。
改为户部尚书。
判度支。
九月。
苏弁除度支郎中。
兼御史中丞。
副知度支。
贞元已前。
他官来判者甚眾。
自后多以尚书侍郎主之。
別官兼者希矣。
故事。
度支按。
郎中判入。
员外判出。
侍郎总统押案而已。
官衔不言专判度支。
开元以后。
时事多故。
遂有他官来判者。
或尚书侍郎专判。
乃曰度支使。
或曰判度支使。
或曰知度支事。
或曰句当度支使。
虽名称不同。
其事一也。
建中初。
欲使天下钱谷。
皆归金部仓部。
终亦不行。
户部郎中隋为民部郎中。
贞观改户部郎中。
自后改復名号。
与侍郎中。
天宝八载。
郎中张传济。
废帐房为户部员外郎厅。
次北为户部郎中厅。
皆至宏丽。
又於省街东。
奏取都水监地。
以诸州籍帐钱造考堂。
制度又过於省中。
移都水监於省西北。
割右武卫园地置之。
干元以后。
毁拆並尽。
今为户部园。
户部员外郎改復並与郎中同。
开元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敕。
蠲符。
每年令当州取紧厚纸。
背上皆书某州某年。
及纸次第。
长官句当同署印记。
京兆河南六百张。
上州四百张。
中州三百张。
下州二百张。
安南道广桂容等五府。
准下州数。
管內州蠲同。
此纸不別书题州名。
並赴朝集使。
送户部本判官掌纳。
依次用之。
二十九年七月十七日。
每乡置望乡。
天下诸州上县。
不得过二十人。
中县不得过十五人。
下县不得过十人。
其长安万年。
每县以五十人为限。
太原上党晋阳三县。
各以三十人为限。
並取耆年宿望。
諳识事宜。
灼然有景行者充。
天宝十二载七月十三日敕。
诸郡父老。
宜改为耆寿。
会昌元年二月。
中书门下奏。
伏以南省六曹。
皆有职分。
若各守官业。
即不因循。
比来户部度支两司。
尚书侍郎。
多奏请诸行郎官判钱谷文案。
遂令本司郎吏。
束手闲居。
至於厅事。
皆为他官所处。
臣等商量。
请自今已后。
其度支户部钱谷文案。
望悉令本司郎官分判。
不在更请诸行郎官限。
仍委尚书侍郎。
同诸司例。
便自於司內选择差判。
不必更一一闻奏。
其户部行郎官。
仍望委中书门下。
皆选择与公务相当除授。
如本行员数欠少。
亦任於诸行稍闲司中。
选其才职资序相当者。
奏请转授。
所冀蒞事有常。
分官无旷。
庶或可久。
以革从权。
敕旨。
依奏。
度支郎中隋为度支郎。
武德初。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司度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度支郎中。
度支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开元二十四年三月六日。
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林甫奏。
租庸丁防。
和糴杂支。
春綵税草诸色旨符。
承前每年一造。
据州府及诸司计,纸当五十余万张。
仍差百司抄写。
事甚劳烦。
条目既多。
计检难遍。
缘无定额。
支税不常。
亦因此涉情。
兼长奸偽。
臣今与採访使朝集使商量。
有不稳便於人。
非当土所出者。
隨事沿革。
务使允便。
即望人知定准。
政必有常。
编成五卷以为常行旨符。
省司每年但据应支物数。
进书颁行。
每州不过一两纸。
仍附驛送。
敕旨。
依。
贞元十二年九月。
以仓库郎中判度支案苏弁。
授度支郎中副知度支事。
仍命立於正郎之首。
有副知之号。
自弁始也。
元和三年十月。
度支使郑元奏。
当司判案郎官。
先有六员。
今请用四员为定。
从之。
四年十一月。
加度支判案郎官一员。
长庆三年十二月。
度支奏。
主客员外郎判度支案白行简。
前以当司判案郎官刑部郎中韦词。
近差使京西句当和糴。
遂请白行简判案。
今韦词却回。
其白行简合归本司。
伏以判案郎官。
比有六人。
近或止四员。
伏请更置郎官一员判案。
留白行简充。
敕旨。
依奏。
金部郎中隋为金部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司珍大夫。
咸亨元年復旧。
天宝十一载三月七日。
改为司金郎中。
至德二载十二月十五日復旧。
金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仓部郎中隋为仓部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司庾大夫。
咸亨元年復旧。
天宝十一载三月七日。
改为司储郎中。
至德二载十二月十五日復旧。
仓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天宝三载七月二十三日。
金仓令史。
不许转选及充使典。
建中二年正月詔。
天下钱谷。
皆归金部仓部。
中书门下简两司郎官。
准格式条理。
铸钱使开元二十五年二月。
监察御史罗文信。
充诸道铸钱使。
天宝三载九月。
杨慎矜除御史中丞。
充铸钱使。
四载十一月。
度支郎中杨釗。
充诸道铸钱使。
上元元年五月。
刘晏除户部侍郎。
充句当铸钱使。
其年五月二十五日。
殿中监李辅国。
加京畿铸钱使。
宝应元年六月二十八日。
刘晏又除户部侍郎。
充句当铸钱使。
广德二年正月。
第五琦除户部侍郎。
充诸道铸钱使。
其年六月三日。
礼部尚书除兼御史大夫李峴。
充江南西道句当铸钱使。
永泰元年正月十三日。
刘晏充东都淮南浙东西湖南山南东道铸钱使。
第五琦充京畿关內河东剑南山南西道铸钱使。
大歷四年三月。
刘晏除吏部尚书。
充东都河东淮南山南东道铸钱使。
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停。
延资库使会昌五年九月。
敕置备边库。
收纳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钱物。
至大中三年十月。
敕改延资库。
初以度支郎中判。
至四年八月。
敕以宰相判。
右仆射平章事白敏中。
崔鉉。
相继判。
其钱三司率送。
初年。
户部每年二十万贯疋。
度支盐铁每年三十万贯疋。
次年以军用足。
三分减其一。
诸道进奉助军钱物。
则收纳焉。
咸通五年七月。
延资库使夏侯孜奏。
盐铁户部。
先积欠当使咸通四年已前延资钱绢三百六十九万余贯疋。
內户部每年合送钱二十六万四千二百八十五贯疋。
从大中十二年至咸通四年九月已前。
除纳收外。
欠一百五十万五千七百一十四贯疋。
当使缘户部积欠数多。
先具申奏。
请於诸道州府场监院。
合纳户部所收八十文除陌钱內割一十五文。
属当使自收管。
敕命虽行。
所送稽缓。
今得户部牒。
称所收管除陌钱。
除钱绢外。
更有诸杂货物。
延资库征收不便。
请起今年。
合纳延资库钱物。
一时便足。
其已前积欠。
候物力稍充,积渐填塞。
其所割十五文钱。
即当使仍旧收管。
又缘累岁已来。
岭南用兵。
多支户部钱物。
当使不欲坚论旧欠。
请依户部商量。
合纳今年一年额色钱绢须足。
明年即依旧制。
三月九日两限送纳毕。
其已前积欠。
仍令户部自立填纳期限者。
敕旨。
依之。
八年九月。
延资库使曹確奏。
户部每年合送当使三月九月两限绢二十一万四千一百疋。
钱五万贯。
自大中八年已后。
至咸通四年。
积欠一百五十万五千七百余贯疋。
前使杜悰申奏。
起请咸通二年正月以后。
於诸道州府场盐院合送户部八十文除陌钱內割十五文。
当使收管。
以填积欠。
续据户部牒。
称州府除陌钱有折色零碎。
请起咸通五年所合送延资库钱绢。
逐年两限须足。
其除陌十五文。
当司仍旧收管。
前使夏侯孜具事由申奏。
且请依户部论请期限。
其咸通五年钱绢。
户部已送纳。
自六年至八年。
其钱绢依前不全送。
又积欠三十六万五千五百七十贯文者。
伏以所置延资库。
初以备边为名。
至大中三年。
始改今号。
若财货不充。
则名额虚设。
当置之时。
所令三司逐分减送当使收管元敕。
只有钱数。
但令本司减割送库。
不定色目。
以此因循。
渐墮旧制。
年月既久。
积欠转多。
既无计以征收。
乃指色以取济。
稍称备边名号。
得遵元敕指挥。
乃割户部除陌八十文內十五文收管。
及户部请逐年送库。
须且稟从。
今既积欠又多。
终虑不及期限。
臣今酌量。
请诸道州府场监院合送户部钱绢內分配。
令勒留不合送延资库数目。
令本处別为纲运\。
与户部纲同送上都。
直纳延资库。
则户部免有逋悬,不至累年积欠。
从之。
出纳使开元二十六年九月。
侍御史杨慎矜。
充太府出纳使。
天宝二年六月。
殿中侍御史张瑄。
充太府出纳使。
四载八月。
殿中侍御史杨釗。
充司农出纳钱物使。
六载三月。
杨慎矜改户部侍郎。
充两京含嘉仓出纳使。
其载。
杨釗替充两京含嘉仓出纳使。
干元元年。
度支郎中第五琦。
充两京司农太府出纳使。
礼部尚书龙朔二年。
改为司礼太常伯。
咸亨元年復旧。
光宅元年。
改为春官尚书。
神龙元年。
復为礼部尚书。
太和七年八月敕。
每年试帖经官。
以国子监学官充。
礼部不得別更奏请。
其宏文崇文两馆生斋郎。
並依令试经毕。
仍差都省郎官两人覆试。
礼部侍郎改復与尚书同。
开元二十四年三月十二日。
以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所讼。
乃下詔曰。
每岁举人。
顷年以来。
惟考功郎所职。
位轻务重。
名实不伦。
欲尽委长官。
又銓选委积。
但六官之列。
体国是同。
况宗伯掌礼。
宜主宾荐。
自今以后。
每年诸色举人及斋郎等简试。
並於礼部集。
既眾务烦杂。
仍委侍郎专知。
贞元十五年十月。
高郢为礼部侍郎。
时应进士举者。
多务朋游。
以取声名。
唯务讌集。
罕肄其业。
郢性专介。
尤疾其风。
既领职。
拒绝请託。
虽同列通熟。
无敢言者。
志在经义。
专考程试。
凡三岁掌贡士。
进幽独。
抑声华。
浮滥之风一变。
元和九年二月。
韦贯之为礼部侍郎。
选士皆抑浮华。
先行实。
由是趋竞息焉。
礼部郎中隋号仪曹郎。
武德初。
因隋旧号不改。
三年十月。
改为礼部郎中。
龙朔二年。
改为司礼大夫。
咸亨三年。
復为礼部郎中。
光宅元年。
改为春官郎中。
神龙元年。
復为礼部郎中。
礼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贞元十二年二月。
授许孟容礼部员外郎。
有公主之子。
请补两馆生。
孟容举令式不许。
主诉於上。
命中使问状。
孟容执奏。
竟不可夺。
迁本曹郎中。
元和二年。
少府监金忠义。
以机巧进。
请荫其子为两馆生。
礼部员外郎韦贯之上疏论奏曰。
工商之子。
不当仕。
忠义以艺通权倖。
不宜污辱朝廷。
竟罢去之。
太庙斋郎开元二十四年三月十二日敕。
斋郎简试。
並於礼部集。
至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
诸陵庙並宜隶宗正寺。
其斋郎遂司封补奏。
至天宝十二载五月十一日。
陵庙依旧隶太常寺。
斋郎遂属礼部。
至大歷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敕。
陵庙宜令宗正寺检校。
其斋郎又司封收补闻奏。
至贞元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礼部尚书萧昕奏。
太庙斋郎。
准式礼部补。
大歷三年后。
被司封官称管陵庙。
便补奏斋郎。
亦无格敕文。
准建中元年正月五日制。
每事並归有司。
其前件斋郎。
合於礼部补奏。
敕旨。
依。
付所司准格式处分。
至今礼部员外郎补。
贞元十二年十月。
朝廷欲以太学生令於郊庙摄事。
將去斋郎。
以从省便。
太常博士裴堪因奏议曰。
严奉宗庙。
时享月祭。
帝王展孝之重典也。
故致斋清宫。
设斋郎执事。
使夫习肄虔恪。
肃恭神人。
內尽其敬也。
太学置生徒。
服勤儒业。
宏阐教化。
发明德义。
用严师以训之。
悬美禄以待之。
限其课第。
考其否臧。
外奖其学也。
夫如是。
斋郎官员。
焉可废也。
太学生徒。
焉可乱也。
若虑不素洁。
则无以观其敬矣。
志不宿著。
则无以成其业矣。
故提其名而目之。
表其从事也。
绩其勤而禄之。
使其服志也。
罢斋郎则失重祭之义。
用学生则挠敬业之道。
將何以见促数之节。
肃敬之容。
强立之成。
待问之奥。
知必不能至矣。
况国家有典。
崇儒有制。
岂以斋郎瀆易是病。
而思去之。
学生冗惰无取。
而思役之。
诚\宜名分有殊。
课第自別。
使俎豆有楚。
弓冶知训。
供职有赏勤之利。
敦学得乐群之至。
礼举旧典。
人知向方。
庶乎简牘无能代之烦。
监寺绝往来之弊矣。
將敦要本。
在別司存。
俾不相参。
庶合事体。
从之。
元和六年十一月。
礼部奏。
准今年九月吏部所奏。
敕应补太庙斋郎。
用荫官並五品已上子。
六品常参官子补者。
今详节文。
所用五品六品荫者。
唯许子並不该孙。
又节文其应补太庙斋郎。
郊社斋郎。
孙用祖荫。
子用父荫。
即孙之与子。
並许收补。
恐前后文字。
有所差错。
今格限已及。
须守敕文。
其孙用祖五品已上荫者。
恐须准旧例收补。
敕旨。
宜令准格收补。
宝歷元年九月。
礼部奏。
准今年四月制。
当司合釐革条流两馆生斋郎资荫年限等。
据旧敕。
应补两馆生。
所用荫第。
皆门地清华。
勋贤冑裔。
近者时有源流或异。
支属全疏。
罔冒门资。
变易昭穆。
今请如有此色。
自本司磨勘得实。
坐其家长。
所用廕告身。
用本司印印。
郎官押署。
更不在行用之限。
保官具事由。
申上中书门下。
请诸司官典检。
报不实。
並请准法科处分。
其太庙郊社斋郎。
亦並准此处分。
若用廕曾经流贬。
未復本资。
或便身亡。
不曾申雪。
即用旧廕。
切恐非宜。
请便驳放。
其太庙斋郎。
亦准此处分。
伏缘两馆生员闕不多。
请补者眾。
今请一家不得用两荫。
许隔二年收补。
每用廕补人。
请明置簿歷。
具注所补人年名日月。
用本司印。
郎官押署。
至补人数足后。
给其告身。
不在用限。
太庙斋郎。
准开元六年九月敕。
取五品已上子孙。
六品清资常参官子补充。
郊社斋郎。
用祖廕官阶。
並须五品以上。
用父廕须六品以上常参官。
及两府司录判司。
詹事府丞。
大理司直。
并有五品阶者。
所补斋郎。
皆用五保。
其保请以六品已上清资官充。
其一家不得周年保两人。
仍不得频年用荫。
並请准两馆生例处分。
敕旨。
依奏。
祠部郎中隋为祠部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司禋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祠部郎中。
祠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延载元年五月十一日敕。
天下僧尼道士。
隶祠部。
不须属司宾。
开元十年正月二十三日。
敕祠部。
天下寺观田。
宜准法据僧尼道士合给数外。
一切管收。
给贫下欠田丁。
其寺观常住田。
听以僧尼道士女冠退田充。
一百人以上。
不得过十顷。
五十人已上。
不得过七顷。
五十人以下。
不得过五顷。
二十五年正月七日。
道士女道士割隶宗正寺。
僧尼令祠部检校。
膳部郎中隋为膳部郎。
武德三年加中字。
龙朔二年改为司膳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膳部郎中。
膳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主客郎中隋为司蕃郎。
皇朝为主客郎中。
龙朔二年。
改为司蕃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主客郎中。
主客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景龙二年九月三日敕。
应差册立诸国使。
並须选择汉官。
不得差蕃官去。
祠祭使天宝六载十一月。
度支郎中杨釗。
充祠祭使。
至德三载五月二十四日。
中书侍郎王璵。
兼知祠祭使。
兵部尚书龙朔二年。
改为司戎太常伯。
咸亨元年。
復为兵部尚书。
光宅元年。
改为夏官尚书。
神龙元年。
復为兵部尚书。
天宝十一载二月二十八日。
改为武部尚书。
至德二载二月五日。
復为兵部尚书。
旧制。
凡武举。
每岁孟冬。
亦与计偕。
有二科。
一曰平试。
射长垛三十发。
不出第一院。
二曰武举。
试长垛。
骑射。
马枪。
步射。
材貌言语。
翘关举重。
其勋官五品以下。
並三卫报仗。
乘君品子。
半考已满者。
並放选。
勋官六品以下者。
并应宿卫人。
及品子五考已上者。
並授散官。
余並帖仗。
然后授散官也。
开元十七年正月二十日敕。
兵部两銓。
令史各与一第一人。
簿帐共与一人。
並准吏部銓史第一人官资注擬。
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敕。
吏部选人请武选者。
宜取强壮身材六尺以上。
籍年四十以下。
堪统领者。
其兵部选人。
请文选者。
宜取材堪治民。
工於书判。
並无负犯。
十二月內定品奏闻。
一送以后。
並不在却关之限。
广明元年正月敕。
入仕之门。
兵部最滥。
全无根本。
颇坏纪纲。
近者武官多转入文官。
依资除授。
宜惩僭倖。
以辨品流。
今后武官不得輒入文官选改。
內司不在此限。
兵部侍郎改復与尚书同。
总章二年四月二日。
加一员。
以李处绎为之。
长寿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又加一员。
以侯知一为之。
通前三员。
长安四年十二月三日。
减一员。
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
天下诸州。
宜教武艺。
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开元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敕。
所设武举。
以求材实。
仕进之渐。
期为根本。
取舍之闲。
尤宜审慎。
比来所试。
但委郎官。
品位既卑。
焉称其事。
自今以后。
应武举人等。
宜令侍郎专知。
天宝元年十月十三日敕。
自今以后。
应试选举人。
长垛宜以十只箭为限。
並入第一院。
与两单上。
八只入第一院。
两只入第二院。
与一单上次上。
十只不出第三院。
与单上。
十只不出第四院。
与次上。
余依常式。
三载闰二月八日敕。
习武入官。
已经精简。
隨番更试事颇为烦。
其武官。
自今已后。
因番试及过中书门下。
宜停。
建中元年四月十七日。
敕兵部闕送吏部武官。
自今已后宜停。
贞元十四年九月敕。
乡贡武举。
并应百只箭。
及三十只箭人等。
今年宜权停。
时諫议大夫田敦。
因蒙召对。
奏言。
兵部武举。
每年常数百人。
挟持弓矢。
出入皇城闲。
恐非所宜。
上闻而矍然。
故命停之。
其实武举者。
每岁不过十人。
时议恶敦虚辞。
輒乱旧章。
以图称旨。
自是讫于贞元。
更不復置。
元和三年五月。
兵部奏。
伏准贞元十四年九月敕。
乡贡举人权停者。
伏以取士之方。
文武並用。
举选之制。
国朝旧章。
参调者既积资劳。
入仕者必先贡举。
自经停废。
今已十年。
別趋倖门。
渐绝根本。
典彝具在。
可举而行。
其乡贡举恐须准式却置。
敕旨。
依奏。
六年八月。
中书门下奏。
得兵部侍郎许孟容等状。
当司准六月二日。
减省官员。
及釐革三卫等应管京官及外官。
共三千三百二十九员。
京官七百六员。
武官员数不多。
俸钱比文官较少。
又在中书门下两省。
御史台。
左右神策。
及诸军诸使。
挟敕驱使。
员闕至少。
难议停省。
並请仍旧。
外官二十六万二十三员。
所管诸府。
自折冲以下。
总无料钱。
例多闕乏。
空有府额。
其镇戍官等。
或有任者。
不过数员。
纵使停减。
並无损益。
伏请存旧例。
六番三卫。
都四千九百六十三人。
纵使分番当上。
配役处多。
移牒。
勘会。
须得详请。
续商量闻奏。
敕旨。
依奏。
其年六月。
盗杀宰相武元衡。
并伤议臣裴度。
时淮夷逆命。
凶威方炽。
王师问罪。
未有成功。
言事者继上章疏。
请罢兵。
及是盗贼\窃发。
人情愈惑。
兵部侍郎许孟容。
诣中书涕而言曰。
昔汉廷有一汲黯耳。
奸臣尚为寢谋\。
今主上英圣。
朝廷未有过失。
而狂贼\敢尔无状。
寧谓国有人乎。
然转祸为福。
此其时也。
莫若上闻。
起裴中丞为相。
令主兵柄。
大索贼\党。
穷其奸源。
后数日。
度果为相。
而下詔行诛。
时谓孟容议论。
有大臣风采。
太和五年三月。
兵部奏。
准四年五月起请节文。
伏以三卫出入禁署子弟。
期於恭恪。
近日顽弊。
皆非正身。
诸司公言纳资。
访闻亦不雇召。
士庶假荫。
混杂縉绅。
倖隙一开。
奸滥纷入。
其资三卫。
並请停废。
敕旨。
宜依。
其他釐革三卫事条至多。
故不具载。
大中五年十月。
中书门下两省奏。
应赴兵部武选门官驱使官等。
今年新格。
令守选二年。
得驱使官卢华等状。
称各在省驱使。
实缘长官辛苦。
事力不济。
所以假此武官。
若废旧格。
贫寒不逮。
即须渐请停解。
公事交见废闕。
敕旨。
两省御史台人吏。
前旧例不选数。
许赴集。
宜令依旧例放选。
兵部郎中隋为兵部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司戎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兵部郎中。
兵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本两员。
大足元年。
更加一员。
以赵履温为之。
职方郎中隋为职方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司城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职方郎中。
职方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建中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请州图每二年一送职方。
今改至五年一造送。
如州县有创造。
及山河改移。
即不在五年之限。
后復故。
驾部郎中隋为驾部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中。
改司舆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驾部郎中。
驾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库部郎中隋为库部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司库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库部郎中。
库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开元十八年十月四日敕。
衙內甲仗经行从者。
三年一换。
不经行从者。
四年一换。
非理欠损者。
勒陪。
刑部尚书龙朔二年。
改为司刑太常伯。
咸亨元年。
復为刑部尚书。
光宅元年。
改为秋官尚书。
神龙元年。
復为刑部尚书。
天宝十一载。
改为宪部尚书。
至德二载。
復为刑部尚书。
刑部侍郎改復与尚书同。
垂拱四年四月十一日。
加一员。
以魏尚德为之。
长安四年十二月四日。
减一员。
元和十年。
以御史中丞裴度。
兼刑部侍郎。
时度宣慰淮西回。
所言军机。
多合上旨。
故以兼官宠之。
自征兵討淮西。
凡十余镇之兵。
皆环於申蔡。
未立战功。
裴度使还。
且令与诸朝贤详议。
乃入奏曰。
臣观诸將。
唯李光顏见义能勇。
必能立功。
果首败贼\於时曲。
上尤赏之。
宝歷元年四月。
宣中书。
以諫议大夫刘栖楚为刑部侍郎。
丞郎宣授。
自栖楚始也。
刑部郎中隋为宪部郎。
唐因之。
武德三年。
改刑部。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司刑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刑部郎中。
刑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贞元十二年五月。
信州刺史姚驥。
举奏员外司马卢南史赃犯。
鞫按南史准例配得直典一人。
每月请纸笔钱一千文。
南史以官闲冗无职事。
放典令归。
纳其纸笔直。
前后五年。
计赃六十万贯。
又云。
南史私买铅烧黄丹。
是日。
令监察御史郑楚相。
刑部员外郎裴澥。
大理寺评事陈正仪。
充三司同往覆按之。
將行。
並召对於延英。
上谓曰。
卿等必须详审推按。
无令漏罪衔冤。
三人將退。
澥独留奏曰。
臣仔细详览姚驥奏状。
只如所按。
南史取直典纸笔。
计赃六十余万贯文。
虽公法有违。
既非巨蠹。
或可务恕。
上曰。
此事亦应甚有。
但未知烧铅事如何。
澥曰。
烧铅为黄丹。
格令不禁。
姚驥所奏。
准天宝十载敕。
铅铜锡並不许私家买卖贸易。
盖防私铸钱。
本文亦不言不许烧黄丹。
然南史违敕买铅。
不得无罪。
伏以陛下自登宝位。
及天宝大歷以来。
未曾降三司使至江南。
今忽缘此小事。
差三司使。
损耗州县。
亦恐远处闻之。
各怀忧惧。
臣闻开元中。
张九龄为五岭按察使。
有录事参军告其非法。
朝廷唯令大理评事往按。
近大歷中。
鄂岳观察使吴仲孺。
与转运\使判官刘长卿纷竞。
仲孺奏长卿犯赃三千万贯。
时监察御史苗丕就推。
今姚驥所奏。
事既无多。
臣若堪任此行。
即请独往。
恐不要令三司尽行。
上曰。
卿言是也。
可召楚相等两人来。
及入。
並赐坐。
上谓曰。
朕懵於理道。
处事未精。
適裴澥所奏。
深协事宜。
亦不用三人总去。
著一人往按问即得。
卿可宣付宰臣。
太和五年四月。
敕盐铁判官守尚书刑部郎中李石。
宜守本官。
自今已后。
刑部郎中。
诸司诸使。
更不得奏请充职。
都官郎中隋为都官郎。
置二人。
皇朝因之。
置一人。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司仆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都官郎中。
都官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比部郎中隋为比部郎。
唐因之。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司计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比部郎中。
比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建中元年四月。
比部状称。
天下诸州及军府赴句帐等格。
每日诸色句征。
令所由长官录事参军。
本判官。
据案状子细句会。
其一年句获数。
及句当名品。
申比部。
一千里已下。
正月到。
二千里已下。
二月到。
余尽三月到尽。
省司检勘。
续下州知。
都至六月內结。
数关度支。
便入其年支用。
旨下之后。
限当年十二月三日內纳足者。
诸军支使亦准此。
又准大歷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敕。
诸州府请委当道观察判官一人。
每年专按覆讫。
准限比部者。
自去年以来。
诸州多有不到。
今请其不到州府。
委黜陟使同观察使计会句当。
发遣申省。
庶皆齐一。
法得必行。
敕旨。
依奏。
贞元八年闰十二月十七日。
尚书右丞卢迈奏。
伏详比部所句诸州。
不更句诸县。
唯京兆府河南府。
既句府並句县。
伏以县司文案。
既已申府。
府县並句。
事恐重烦。
其京兆府河南府。
请同诸州。
不句县案。
敕旨。
依。
十一年正月制。
令比部復旧敕句京兆留府税租。
长庆元年六月。
比部奏。
准制。
诸道年终句帐。
宜依承前敕例。
如闻近日刺史留州数內。
妄有减削。
非理破使者。
委观察使风闻按举。
必重加科贬。
以诫削减者。
其诸州府。
仍请各委录事参军。
每年据留州定额钱物数。
破使去处。
及支使外余剩见在钱物。
各具色目。
分明造帐。
依格限申比部。
准常限。
每限五月三十日都结奏。
旨下之后。
更送户部。
若违限及隱漏不申。
录事参军及本判官。
並牒吏部使闕。
敕旨。
宜从。
太和四年九月。
比部奏。
准太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赦文。
天下州府两税。
占留支用有定额。
其残欠羡余钱物。
並合明立条件。
散下诸州府者。
伏以德泽宏深。
优裕郡国。
申明旧敕。
晓示新规。
使其政有准绳。
法无差繆。
实天下幸甚。
又诸州应有城郭。
及公廨屋宇。
器械舟车什物等。
合建立修理。
须创制添换。
又当州或属將校所由。
有巡检非违。
追捕盗贼\。
须行赏劝。
合给程粮者。
又当州或百姓贫穷。
纳税不逮。
须矜放要添货额者。
又当州遇年谷丰熟。
要收糴贮。
备以防灾歉者。
敕旨。
宜依。
司部郎中隋为司部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司门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郎中。
司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开元二年闰二月十日。
敕诸司进状奏事。
並长官封题。
仍令本司牒所进衙门。
并差一官送进。
诸司使奏事。
亦准此。
除有告谋\反大逆者。
任自封进。
工部尚书隋为起部尚书。
武德元年。
因而不改。
三月。
改为工部尚书。
龙朔二年。
改为司平太常伯。
咸亨元年。
復为工部尚书。
光宅元年。
改为冬官尚书。
神龙元年。
復为工部尚书。
大歷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敕。
京城內诸坊市宅舍。
輒不得毁拆。
有犯闻奏。
十四年六月一日敕。
诸坊市邸店楼屋。
皆不得起楼阁。
临市人家。
勒百日內毁拆。
至九月二十日。
京兆尹严郢奏。
坊市邸店旧楼。
请不毁。
工部侍郎改復与尚书同。
工部郎中隋为起部郎。
武德三年。
改工部郎中。
龙朔二年。
改司平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工部郎中。
工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屯田郎中隋为屯田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为屯田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屯田郎中。
屯田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长春宫使开元八年六月。
同州刺史姜师度。
兼营田长春宫使。
二十年三月。
左卫郎將皇甫惟明。
摄侍御史。
充长春宫使。
天宝六载三月。
御史中丞王?。
兼长春宫使。
上元元年六月四日。
殿中监李辅国。
充长春宫使。
宝应元年。
殿中监乐子昂。
充长春宫使。
至大歷九年。
宋诲除同州刺史。
充长春宫使。
自后遂令同州刺史充长春宫使也。
开元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敕。
同蒲絳河东西。
并沙苑內。
无问新旧注田蒲萑。
並宜收入长春宫。
仍令长春宫使检校。
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敕。
新丰朝邑屯田。
令长春宫使检校。
朝邑屯田。
开元八年十月七日。
同州刺史姜师度开置。
虞部郎中隋为虞部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司虞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虞部郎中。
虞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大歷十四年八月。
虞部奏。
准式。
山泽之利。
公私共之者。
比来除长春宫所收。
占?甚多。
望令关內州府审勘顷亩。
先均给贫下百姓。
据厚薄节给轻税五分之一。
征纳讫。
市轻货送上都。
如所由輒有隱漏。
及收管不尽。
並请准条科罪。
敕旨。
依奏。
水部郎中隋为水部郎。
武德三年。
加中字。
龙朔二年。
改司川大夫。
咸亨元年。
復为水部郎中。
水部员外郎改復与郎中同。
开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
改丹水为怀水。
天宝五载正月七日詔。
天下山水。
名称或同。
义且不经。
多因於里谚。
事若仍旧。
何成于禹別。
宜所司各据图籍改定讫闻奏。
十一载五月。
潼关口河滩上。
有树五株。
虽水暴长。
亦不漂没。
时人谓之女媧墓。
是月。
因大风。
遂失所在。
至干元二年六月十八日。
虢州刺史王奇光奏。
所部閿乡县界女媧墓。
天宝十一载。
失所在。
今月一日夜。
河上侧近忽闻雷声。
晓见其墓涌出。
上有双柳树。
下有巨石。
其柳各高丈余。
贞元元年十二月九日敕。
立春日。
前內外两井纳冰。
总二千五百段。
每段长一尺。
厚一尺五寸。
宜令府县句当。
澄滤净洁供进。
开成五年七月。
河南尹奏。
皇城內伊洛等四水。
伏以伊洛四水。
载在典坟。
今人所呼。
其名甚著。
其第三水字。
御名同。
东周之人。
所以请更其名者。
臣遂勒所府官司录以下。
参议其事。
今得司录参军韦琼等状。
谨按尚书。
周公將营洛邑。
卜涧水东。
瀍水西。
惟洛食。
孔安国传云。
初卜黎水上。
不吉。
迨卜此二水之闲。
吉。
伏请改第三水字为吉水者。
臣窃以周居洛宅。
卜年惟永。
今改此水。
雅协祥符。
谨具如前。
敕旨。
宜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