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六 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六 十 王溥

御史台上御史台武德初。

因隋旧制为御史台。

龙朔二年四月四日。

改为宪台。

咸亨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復为御史台。

光宅元年九月五日。

改为左肃政台。

专管在京百司。

及监军旅。

更置右肃政台。

其职员一准左台。

令按察京城外文武官僚。

以中宗英王府材石营之。

殿中御史石抱贞缮造焉。

神龙元年二月四日。

改为左右御史台。

景云三年二月二日。

废右台。

先天二年九月一日。

又置右台。

停诸道按察使。

其年十月二十五日。

又置诸道按察使。

废右台。

初置两台。

每年春秋发使。

春曰风俗。

秋曰廉察。

令地官尚书韦方质为条例。

方质刪定为四十八条。

以察州县。

载初以后。

奉敕乃巡。

每年不出使。

鄴都故事云。

台门北开者。

法司主阴。

取冬杀之义。

或云隋初移都之时。

兵部尚书李圆通。

兼御史大夫。

欲使尚书省便近。

故开北门。

苏氏驳曰。

此说或近之矣。

若取冬杀之义。

则东都台门。

亦合北开。

何故南启。

况本置台司。

以察冤滥。

是有国者好生之德。

岂创冬杀之意。

以入人罪者乎。

故事。

御史台无受词讼之例。

有词状在门。

御史採有可弹者。

即略其姓名。

皆云风闻访知。

其后御史疾恶公方者少。

递相推倚。

通状人颇壅滯。

至开元十四年。

始定受事御史。

人知一日劾状。

遂题告事人名。

乖自古风闻之义。

至今不改。

苏氏驳曰。

御史台正朝廷纲纪。

举百司紊失。

有弹邪佞之文。

无受词讼之例。

今则重於此而忘於彼矣。

故事。

台中无狱。

须留问。

寄系於大理寺。

至贞观二十二年二月。

李干祐为大夫。

別置台狱。

由是大夫而下。

已各自禁人。

至开元十四年。

崔隱甫为大夫。

引故事奏掘去之。

以后。

恐罪人於大理寺隔街来往。

致有漏泄狱情。

遂於台中诸院寄禁。

至今不改。

西台旧东邻宗正寺。

后移寺于废右御史台。

其寺旧地。

並隶台司。

故事。

其百僚有奸诈隱伏。

得专推劾。

若中书门下五品以上。

尚书省四品以上。

诸司三品以上。

则书而进之。

并送中书门下。

故事。

凡天下之人。

有称冤而无告者。

与三司詰之。

三司。

御史大夫。

中书门下。

大事奏裁。

小事专达。

开元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敕。

御史台宜置主簿录事二人。

贞元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敕。

御史台每月別给赃钱二百贯文。

充公廨杂费用。

八年正月。

御史台奏。

伏以台司推事。

多是制狱。

其中或有准敕。

便须处分。

要知法理。

又缘大理寺刑部断狱。

亦皆申报台司。

儻或差错。

事须详定。

比来却令刑部大理寺法直较勘。

必恐自相扶会。

纵有差失。

无由辩明。

伏请置法直一员。

冀断结之际。

事无闕遗。

有粮料请取台中诸色钱物量事支给。

其功优等。

请准刑部大理处分。

敕旨。

依奏。

九年二月。

御史台奏。

今后府县诸司公事。

有推问未毕。

輒挝鼓进状者。

请却付本司推问断讫。

犹称抑屈。

便任诣台司按覆。

若实抑屈。

所由官录奏推典。

量罪决责。

如告事人所诉不实。

亦准法处分。

元和四年。

御史台奏。

诸道州府有违法征科者。

请委盐铁转运\度支巡院察访报台。

以凭举奏。

从之。

五年二月。

御史中丞王播奏。

监察御史。

旧例在任二十五月。

转准具员。

不加。

今请仍旧。

殿中侍御史。

旧例在任十三月。

转准具员。

加至十八月。

今请减至十五月。

侍御史。

旧例在任十月。

转准具员。

加至十三月。

今请减至十月。

从之。

十一年九月。

御史台奏。

御史同制除官。

承前以名字高下。

为班位先后。

或名在前。

身在外。

及到却在旧人之上。

后先有紊。

劳逸不均。

今请以上日为先后。

未上不得计月数。

从之。

十二年三月。

御史中丞崔植奏。

当台新除三院御史。

以受旨职事先后立。

十三年十月。

御史台奏。

请应除御史职事。

但据上日为先后。

未上日不得计月数者。

准其年九月七日敕不逾一箇月。

不在此限。

行立班次。

即宜以敕內先后为定。

臣伏以御史除官之时。

据来处各有远近。

若据一月。

便为惩创。

恐乖旧制。

殊未合宜。

伏缘台司职事。

各有定分。

先后次第。

不可逾越。

若行立班次。

既依敕令。

公事先后。

须系到日。

则院长本职。

翻然在下。

制置错乱。

无所遵承。

行之累年。

转见其弊。

伏请自今以后。

三院御史职事行立。

一切依敕文先后为定。

除拜上日。

便为月数。

须观积效。

岂系旬时。

如有除官以后。

赴职稽慢。

量道路远近。

则台司別具名闻奏。

须议惩责。

岂止顛倒职事而已。

从之。

长庆元年十一月。

御史台奏。

应十恶及杀人斗殴。

官典犯赃。

并偽造计银。

劫盗窃盗。

及府县推断讫。

重论诉人等。

皆是奸恶之徒。

推鞫之时。

尽皆伏罪。

临刑之次。

即又称冤。

每度称冤。

皆须重推。

与证平常。

被其追扰。

若无惩革。

为弊实深。

伏请今后有此色贼\。

台及府县并外州。

但计三度推问。

不同人皆有伏款。

及三度断结讫。

更有论诉。

一切不重推问。

限其中纵有进状。

敕下。

如是已经三度结断者。

亦请受敕处闻奏执论。

如本推官典受贿赂。

推断不平。

及有冤滥词状。

言讫便可立验者。

即请以重推。

如所告及称冤。

推勘又虚。

除本犯是死刑外。

余罪於本条更加一等。

如官典取受有实。

亦请本罪更加一等。

如所诉冤屈不虚。

其经第三度推官典。

请於本法外。

更加一等贬责。

其第三度官典。

亦请节级科处。

从之。

二年正月。

御史中丞牛僧孺奏。

诸道节度观察等使。

请在台御史充判官。

臣伏见贞元二年敕。

在中书门下两省供奉官。

及尚书御史台见任郎官御史。

诸司诸使。

並不得奏请任使。

仍永为常式。

近日诸道奏请。

皆不守敕文。

臣昨十三日。

已於延英面奏。

伏蒙允许举前敕。

不许更有奏请。

制曰。

可。

时段文昌自宰相出镇庸蜀。

奏諫官御史南宫郎三人为僚佐。

以某职带台鉉。

上故可之。

不逾年。

又奏侍御史王申伯。

监察苏景裔。

留中不下。

中执法举旧章。

议者以为当。

三年十一月。

御史台奏。

伏以台司奏报。

並有旧条。

昨因左巡奏疏闕。

已准敕科罚闻奏讫。

臣今检寻条件。

本不该详。

事须添改。

令可遵守。

伏请添一节文。

应诸司科决人致死。

虽不死而事异於常。

稍涉非理者。

並准前条奏闻。

禁城內不在此限。

庶得从今已后。

免有遗闕。

敕旨。

依奏。

宝歷元年九月。

御史台奏。

常参官及六品以下分司官。

比来淹延。

动经累月。

今后常参官分司。

请敕下后二十日发。

其六品以下分司官。

请待台牒到发。

限外若妄称事故不发。

常参官听进止。

六品以下官。

台司举罚两月俸料。

从之。

太和元年十二月御史台奏。

伏以京城囚徒。

准敕科决者。

臣当司准旧例。

差御史一人监决。

如囚称冤。

即收禁闻奏。

便令监决御史覆勘者。

伏虑监决之时。

各怀疑惮。

务求省便。

难究冤辞。

恐至无告屈之人。

失陛下好生之治。

且台司本定四推。

以讞疑狱。

六察职事以重。

不合分外领推。

伏请自今以后。

有囚称冤者。

监察御史闻奏。

敕下后。

便配四推。

所冀狱无冤滯。

事得伦理。

从之。

四年九月。

御史奏。

诸司诸使。

及诸州府县。

并监院等。

公事申牒臣当台。

各令遵守时限。

并臣当司行牒勘事多缘准敕推勘刑狱。

或是远方人事有冤抑。

凡於关系。

尽须勘逐。

事节不精。

即虑滯屈。

比来行牒。

有累月不申兼频牒不报者。

遂使刑狱淹恤。

惧涉慢官。

其间或有须且禁申。

动经时月者。

若无条约。

弊恐转深。

臣等今勘责。

各得远近程限。

及往復日数。

限外经十日不报者。

其本判官勾官等。

各罚三十直。

如两度不报者。

其本判官勾官。

各罚五十直。

如三度不报者。

其本判官勾官。

各罚一百直。

如涉情故违敕限者。

本判官勾官。

牒考功书下考。

如经过所由。

輒有停滯。

其所由官等。

节级別举处分。

其间如事须转行文牒。

诸处追寻。

亦须具事由先报。

旨。

依奏。

九年八月。

御史台奏。

京兆尹及少尹两县令。

合台参官等。

旧例。

新除大夫中丞。

府县官自京兆尹以下。

並就台参见。

其新除三院御史。

並不到台参。

亦不於廊下参见。

此为闕礼尤甚。

伏请自今以后。

应三院有新除御史等。

並请敕京兆尹及少尹两县令。

就廊下参见。

冀使稟奉之礼不亏。

临制之仪可守。

台司令史。

及驱使官。

并诸色所由。

有罪犯须科决等。

或有罪犯稍重者。

皆是愚人常態。

不可一一奏闻。

便欲隨事科举。

又缘台杖稍细。

以细杖而止大罪。

必恐凶狡不惩。

自今以后。

如有情故难容。

不足上陈圣听者。

许臣等据所犯判决杖下数。

勒送京兆府。

用常行杖科决讫报。

冀得戒惧之意稍严。

奸欺之心可革。

敕旨。

依奏。

大中元年四月。

御史台奏。

伏以御史台临制百司。

纠绳不法。

若事简则风宪自肃。

事烦则纲纪转轻。

至如婚田两竞。

息利交关。

凡所陈论。

皆合先陈府县。

如属诸军诸使。

亦合於本司披论。

近日多便诣台论诉。

烦褻既甚。

为弊颇深。

自今已后。

伏请应有论理公私债负。

及婚田两竞。

且令於本司本州府论理。

不得即诣台论诉。

如有先进状。

及接宰相下状送到台司勘。

当审知先未经本司论理者。

亦且请送本司。

如已经本司论理不平。

即任经台司论诉。

台司推勘冤屈不虚。

其本司本州元推官典。

並请追赴台推勘。

量事情轻重科断。

本推官若罪轻。

即罚直书下考。

稍重。

即停任贬降。

以此惩责。

庶免旷官。

臣今月三日。

已於延英面奏。

令臣將状来。

敕旨。

依奏。

三年十一月。

御史台奏。

应三院御史新除授月限。

伏以当司官三十余员。

朝廷旧例。

月限守官。

年劳考绩。

今监察御史。

以二十五月为限。

殿中侍御史十八月。

侍御史十三月。

所主公事。

起自出使推劾诸色监。

当经歷六察。

纠绳官司。

知左右巡使。

监临仓库。

四推鞫狱。

两弹举事。

皆无败闕。

方得转迁。

承前远地除官。

或三月五月。

然始到京。

所务逗遛。

积延时月。

年终考课。

使系虚月。

官事劳苦。

併在旧人。

侍御史周岁而迁。

或到城欲及满岁。

监察二年为限。

或在外有至半年。

致此依违。

曾无督责。

臣请自今已后。

应当司官除新授者。

並请以上后系月。

仍以上日在后者为新人。

不更数虚月。

不唯分月直之劳苦。

抑亦促远来之道途。

又三馆奏。

请御史充职等。

伏以台司三院御史。

职在专临。

如系他曹。

必有所紊。

况推鞫公事。

察视百司。

无不急急。

以副期限。

倘或官留此地。

志在异衔。

固非便宜。

实亦乖当。

如书府或须奏请。

南宫可輟郎官。

两馆忽將闕人。

北省自有遗补。

事理至便。

兼不旷官。

伏乞圣慈。

察臣当司公事系重。

特敕中书门下。

自此更不许三馆奏取御史充职。

兼见有者。

亦乞落职放还。

敕旨。

依奏。

其年十二月。

御史台奏。

三院令史。

准请刑部大理寺例。

许七考放选。

敕旨。

出使及推制狱。

减二年劳。

余依奏。

四年。

御史台奏。

应文武常参官。

本合朝日。

及入閤进朝不到。

并连请假故。

久闕朝参等。

臣今月二十一日。

延英面奏进止。

以班行务在严肃。

令臣切加提举者。

臣伏见元和元年。

御史中丞武元衡奏。

止於礼部兵部吏部尚书侍郎郎官等。

选举限內。

久废朝参。

虽事在奉公。

犹奏请釐革。

近者以久绝提举。

稍涉因循。

应文武常参官。

多妄请假故。

不妨人事。

无废宴游。

但务便安。

有亏诚\敬。

以至上劳圣念。

俾肃朝行。

臣参宪司。

亲承睿旨。

苟或避事。

实虞旷官。

臣请起自今以后。

文武常参官等。

除准式假及疾病灼然。

为眾所知外。

有以事故请假者。

並望许臣举察录奏。

其所陈假牌。

请准旧例。

每牒不过三日。

每月不得再陈牒。

如本合朝日。

无故一不到。

请准常条书罚。

再不到。

臣请倍罚。

频三朝不到。

便请具名衔奏。

听进止。

其进朝入閤近例。

全合赴班。

一不到。

准常条已倍书罚。

频两朝不到。

便请具名衔奏闻。

所冀臣僚稍加惕厉。

班列得以整齐。

敕旨。

依奏。

东都留台旧制。

中都留台官。

自中丞已下。

元额七员。

中丞一员。

侍御史一员。

殿中侍御史二员。

监察御史三员。

天宝十四载。

安禄山犯东都。

杀留台御史中丞卢奕。

奕与留守李?。

誓不避死。

人吏奔散。

奕在台独居。

为贼\所执。

与?同见害。

弈临难不苟免。

居位。

守死。

太常諡曰贞烈。

大歷十年。

以检校驾部郎中兼侍御史何运\。

出纳使蒋沇。

兼为御史中丞。

仍东都留台。

十四年七月。

以吏部郎中房宗偃。

为御史中丞。

仍东都留台。

充东都畿汝观察处置使。

建中二年六月。

以检校秘书少监。

永平军节度副使郑叔则。

为御史中丞。

东都留台。

充东都畿汝观察处置使。

贞元十六年十二月。

以给事中姚齐梧。

为御史中丞。

仍东都留台。

元和二年四月。

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卢坦。

为御史中丞。

东都留台。

十三年三月。

以权知御史中丞崔元略。

为东都留台。

自后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共主留台之务。

而三院御史。

亦不尝备焉。

御史大夫龙朔二年二月四日。

改为大司宪。

咸亨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復为御史大夫。

至今不改。

故事。

侍御史以下。

与大夫抗礼。

光宅元年九月。

韦思谦除右肃政大夫。

遂坐受拜。

或以为言。

思谦曰。

国之班列。

自有等差。

奈何姑息为事。

其后监察又与之抗礼。

至开元十八年。

有敕申明。

隔品致敬。

其礼不改。

至二十四年六月。

李適之为大夫。

又坐受拜。

其后监察又与之抗礼。

至今不改。

故事。

大夫与监察竞为官政。

略无承稟。

至开元十四年。

崔隱甫为大夫。

一切督责之。

事无大小。

悉令諮决。

稍有忤意。

列上其罪。

前后贬出者过半。

群僚惕然。

上常谓曰。

卿为大夫。

深副朕所委也。

会昌二年十二月。

检校司徒兼太子太保牛僧孺等奏状。

奉十一月二十八日敕中书门下奏。

御史大夫。

秦为上卿。

汉为副相。

又汉末復为大司空。

与丞相俱为三公。

掌邦国刑宪。

肃政朝廷。

其任至重。

品秩殊峻。

望准六尚书例。

升为正三品。

御史中丞为大夫之贰。

缘大夫秩崇。

官不常置。

中丞为宪台之长。

今九寺少卿。

及秘书少监。

以国子监司业。

京兆尹。

并府寺省监之贰。

皆为四品。

唯御史中丞官业虽重。

品秩未崇。

升为正四品下。

为大夫之贰。

令不隔品。

亦与丞郎出入秩同。

以重其任。

缘关朝廷典制。

须行之可久。

必得博尽群议。

询谋\僉同。

望令两省御史台五品以上。

尚书省四品以上。

太子太保太常卿参议闻奏者。

伏以前代帝王。

建官设位之制。

互有沿革。

升降废置。

盖取於一时所宜。

苟得其宜。

则为当代之美。

臣等伏据六典故事。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等官。

歷代之制。

位不常定。

至於刑宪之所倚。

则古今之任不殊。

今陛下方宏约法之道。

俾增崇品秩。

同秩丞郎。

盖千年一时之盛美也。

臣等又据故事。

御史大夫总朝廷刑宪。

掌邦国纪纲。

峻其秩位。

亦计所宜。

御史中丞。

虽官贰大夫。

与大夫多不並置。

专席既称独坐。

隔品岂合迭居。

今命秩资升迁。

实为允当。

臣等参详事理。

眾议僉同。

伏请著於典章。

永为定制。

敕旨。

依奏。

御史中丞隋以国讳。

改中丞为治书侍御史。

武德初。

因隋旧制不改。

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三日。

避高宗讳。

改为御史中丞。

龙朔二年二月四日。

改为司宪大夫。

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改为御史中丞。

西台中丞同一厅。

至开元二十一年。

有制以赋余修百司廨宇。

西台中丞裴宽。

始以旧监察创置中丞东厅东台。

二中丞亦同厅。

开元二十一年十一月。

大夫崔琳奏。

割秘书省东北地。

回改修造。

二中丞遂各別厅。

开元二十二年三月。

置京畿採访处。

置使以中丞为之。

自是不改。

其时。

大夫是李尚隱。

不充使。

以中丞卢奐为之。

至永泰元年以后。

遂以大夫王翊。

崔涣。

李涣。

崔寧。

卢杞等为使。

梁华故实。

元和四年七月。

御史中丞李夷简奏。

京兆尹杨凭。

前为江西观察使。

赃罪及他不法事。

敕副御史台刑部尚书李鄘。

大理卿赵昌鞫问。

贬凭贺州临贺县尉。

又追捕凭前江西判官监察御史杨瑗。

系在台。

命大理少卿胡。

左司员外郎胡証。

侍御史韦顗同推。

初。

夷简自御史出官巡属。

凭颇疏纵。

不顾接之。

夷简常切齿。

又凭归朝参。

修第永寧里。

广蓄妓妾於永乐里。

夷简乘眾议。

举劾前事。

及下狱。

置对数日。

未得其事。

夷简持之益急。

上闻且贬焉。

上即位。

以法制临下。

夷简首举凭罪。

故时议以为宜。

然绳之太过。

物论又讥其深切矣。

八年二月。

僧鉴虚付京兆尹府。

决重杖一顿处死。

仍籍其财产。

鉴虚在贞元中。

以讲说为事。

敛用货利。

交权贵。

为奸滥。

事发。

中外掌权者。

更欲摇动之。

有詔。

初命释其罪。

时御史中丞薛存诚\。

不受詔。

翌日。

宣旨曰。

吾要此僧。

面詰其事。

非赦之也。

存诚\又奏曰。

鉴虚罪状已具。

陛下將召之。

请先贬臣。

然后可取。

上嘉其有守。

遂令杖杀之。

其年。

洪州监军诬奏信州刺史李位。

谋\大逆。

追赴京师。

上敕令付仗內鞫问。

御史中丞存诚\。

一日三表。

请付位於御史台。

及推按无状。

位竟得雪。

未几。

授存诚\给事中。

数月。

中丞闕。

上谓宰相曰。

持宪无如存诚\。

遂復授之。

九年。

裴度为御史中丞。

奏崔从为侍御史。

知杂事。

及度作相。

奏自代为御史中丞。

从正色立朝。

弹奏不避权倖。

事关台阁。

或付仗內者。

必抗章疏论列。

请归有司。

凡所取御史。

必先质重勇退者。

时论嘉之。

开成元年五月。

上御紫宸殿。

宰相李固言奏曰。

御史中丞李珝在台。

虽无甚过。

以为人疏易。

不称此官。

此官乃天下纪纲。

有司绳准。

苟用人非当。

则紊乱典章。

上曰。

李珝官业。

应不甚举然为人岂不长厚耶。

固言对曰。

臣所奏缘与御史中丞不相宜。

人即长厚。

难任弹奏。

且宪司事亦至难。

官要得宜者。

会昌二年十二月。

中书门下奏。

诸道诸使。

奏兼御史中丞。

伏以御史中丞。

近升品秩。

向外兼摄。

亦宜相重。

臣等商量。

今日已后。

诸道节度使。

及度支解县榷盐铁副使等。

並须带检校四品官。

方得奏请。

其正郎以下。

不在奏限。

诸郡刺史。

亦须地望雄重。

兵额稍多处。

方得兼授。

如前任已兼中丞。

须再除者。

不在此例。

从之。

大中三年。

以御史中丞魏?。

兼户部侍郎。

判本司事。

?奏曰。

御史台纪纲之地。

不宜与泉货吏杂处。

乞罢中司。

专综户部公事。

从之。

干符三年二月四日。

御史中丞李迢奏。

外州府有禁系罪人。

关连京百司。

请委本州除合抵极法外。

疏理讫关奏。

从之。

侍御史四员。

长安二年始置。

內供奉在正员之外。

仍不得过本数。

其迁改与正官资望亦齐。

旧制。

庶仆五分减一。

其职有六。

奏弹三司。

西推。

东推。

赃赎。

理匭。

凡三司理匭。

则与给事中中书舍人。

更直朝堂受表。

台中唯有四职。

谓知杂公廨。

弹事谓之推弹。

廨杂今知杂侍御史。

多兼省官以为之。

武德四年。

李素立为监察御史。

丁忧。

高祖令所司夺情。

授一七品清要官。

所司擬雍州司录参军。

上曰。

此官要而不清。

又擬秘书郎。

上曰。

此官清而不要。

遂授侍御史。

贞元六年。

竇群入拜侍御史。

有人诬告故尚父子仪嬖人张氏宅中有宝玉者。

张氏兄弟。

又与尚父家子孙相告诉。

詔促其狱。

群上奏言。

张氏以子仪在时分财。

子弟不合爭夺。

然张氏宅与亲仁宅。

皆子仪家事。

子仪素有大勋。

伏望陛下特赦而勿问。

使私自退省。

上从之。

时人称其知大体也。

十二年六月。

侍御史竇群奏。

常参官假满。

惟三品官至王府傅已上。

即於正衙参假。

其余不在此限。

臣伏见诸司官。

或位列通班。

职居要剧。

其左右丞。

诸司侍郎。

御史中丞。

给事中。

中书舍人。

並是四品五品清要官。

不在参假例。

或弥旬旷废。

皆不上闻。

或未满一日。

例不举奏。

臣今请尚书省四品官。

御史台五品官。

中书门下五品官。

请假。

並同三品例参假。

旷废必知。

勤惰无隱。

臣职当弹举。

輒陈事宜。

敕旨。

依奏。

太和三年。

华州刺史宇文鼎。

户部员外郎卢允中。

坐赃。

文宗怒。

將杀之。

侍御史卢宏贞奏曰。

鼎为近辅刺史。

以赃污闻。

死固恒典。

但取受之首。

罪在允中。

监司之责。

鼎当连坐。

帝然之。

减鼎三等。

殿中侍御史隋末不置。

武德五年三月二十二日。

置四员。

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九日。

大夫李干祐。

奏增两员。

以李文礼张敬一为之。

文明元年。

又制殿中裏行。

以杨启王侍征为之。

准吏部式。

以三员为定额。

监仓库本是察院职务。

近移入院。

第一人监仓。

第二人监库。

龙朔三年五月。

雍州司户参军韦绚。

除殿中侍御史。

或以为非迁。

中书侍郎上官仪闻而笑曰。

此田舍翁议论。

殿中侍御史赤墀下供奉。

接武夔龙。

簉羽鵷鷺。

奈何以雍州判佐相比。

以为清议。

贞元十年四月敕。

准六典。

殿中侍御史。

凡两京城內。

分知左右巡察。

其不法之事。

谓左降流移。

停匿不去。

及妖讹宿宵。

蒲博盗窃。

狱讼冤滥。

诸州纲典贸易。

赋敛违法。

如此之类。

方合奏闻。

比者因循。

务求细事。

既甚烦碎。

颇失大猷。

宜令自今以后。

据六典合举之事。

所司有隱蔽者。

即具状奏闻。

其余常务。

不须更闻。

太和元年六月。

御史大夫李固言奏。

监太仓殿中侍御史一人。

监左藏库殿中侍御史一人。

台中旧例。

取殿中侍御史从上第一人充监大仓使。

第二人充监左藏库使。

又各领制狱。

伏缘推事。

皆有程限。

所监遂不专精。

往往空行文牒。

不到仓库。

动经累月。

莫审盈虚。

遂使钱谷之司。

狡吏得计。

至於出入。

多有隱欺。

臣今商量。

监仓御史。

若当出纳之时。

所推制狱稍大者。

许五日一入仓。

如非大狱。

许三日入仓。

如不是出纳之时。

则许一月两入仓检校。

其左藏库公事。

寻常繁闹。

监库御史所推制狱。

大者亦许五日一入库。

如无大狱。

常许一旬內计会。

取三日入库句当。

庶使当司公事。

稍振纲条。

钱谷所由。

亦知警惧。

敕旨。

依奏。

监察御史武德初。

因隋旧制。

置八员。

贞观二年二月九日。

御史大夫李干祐。

奏加两员。

以李义琛韦务静为之。

龙朔元年八月。

忻州定襄县尉王本立。

为监察御史。

裏行之名始於此。

六典又云。

裏行始於马周。

未知孰是。

初皆带本官。

禄俸於本官请。

如未即真。

有故停。

即以本官赴选。

文明元年。

自王宾以后。

不復更衔本官。

且以裏行为名。

至今不改。

天后时。

又有台使八人。

俸亦於本官请。

余並同监察。

时人呼为六指。

吏部式。

监察裏行及试。

以七员为定额。

开元初。

又置裏行使。

无员数。

监察御史职知朝堂。

正门无籍。

非因奏事。

不得入至殿庭。

在栖凤阁南。

望殿中侍御史以从观象门出。

若从天降。

至开元七年三月。

敕並令隨仗入阁。

西监察院。

即今中丞东廨是也。

中丞裴宽。

因修廨宇。

遂移监察院於十道使院置之。

旧院遂为中丞廨宇。

杜易简御史台杂注云。

监察御史。

自永徽以后。

多是敕授。

虽有吏部注擬。

门下过覆。

大半不成。

至龙朔中。

李义府掌选。

宠任既崇。

始注得御史。

李义府败。

无吏部注者。

员外左右通事舍人等亦然。

苏氏駮曰。

员外郎御史。

并供奉官。

进名敕授。

是开元四年六月十九日敕。

杜易简著杂注以后。

犹四十年为吏曹注擬矣。

兴元二年十月四日敕。

监察御史六人。

承前所定。

皆是从下次。

旧例。

从下又合出使。

若一人出使。

兼有故。

则六察御史递相移改。

今请令监察从上第一人察吏部礼部。

第二人察兵部工部。

第三人察户部刑部。

每年终。

议其殿最。

贞元二年五月。

御史中丞竇参奏。

得监察御史郑襄状。

准六典。

应郊庙祀祭。

皆御史监之。

盖职在省其器服。

阅其牲牢。

有不修敬。

则举劾闻奏。

主者严荐献。

交神明。

监者举过繆。

纠闕误。

所务不同。

准式。

斋官有故。

许通融行事。

公事数人。

可得通摄。

其监察御史。

唯有一人。

旧例有故便闕者。

伏以祀事肃恭。

国家大典。

苟无纠察。

恐亏慎重。

却请以后。

监察御史誓戒后。

有假及改转者。

许续差御史。

令沐浴洁服往。

即冀官次有常。

礼物严备。

从之。

四年八月。

检校司徒兼太子太保李勉薨。

至德初。

从灵武拜监察御史。

属朝廷用武。

勋臣背闕而坐。

勉举劾不敬。

拘之。

肃宗特原之。

而谓左右曰。

吾有李勉。

始知朝廷之尊矣。

十一年二月。

黔中监察御史崔穆。

为部人告赃二十七万贯。

及他犯。

遣监察御史李直方往黔州覆按。

近事。

雨晦无对见者。

是日雨止。

上重至延英。

召见直方遣焉。

十九年十二月。

监察御史崔薳笞四十。

配流崖州。

初。

建中元年。

敕京城诸军诸使。

及府县。

季终命御史分曹巡按系囚。

省其冤滥以闻。

近年以北军职在禁密。

但移牒而已。

御史未尝至。

薳在官近。

不諳故事。

至右神策军云。

奉制巡按。

军使等以为持有制命。

颇惊愕。

军中遽奏之。

上发怒。

故有此命。

元和四年五月。

御史台奏。

准旧例。

监察御史从下第六人。

各察尚书省一司。

又准兴元元年十月敕。

令监察御史从上第一人。

察吏部礼部。

第二人察兵部工部。

第三人察户部刑部。

伏以监察第一第二人。

已充监察御史及馆驛等使。

新人出使外。

並无职掌。

无以观其能否。

今请守旧制。

以新人分察。

从之。

太和二年。

郊庙告祭。

差摄三公行事。

多以杂品。

监察御史柳璟监祭。

奏曰。

准开元二十三年敕。

宗庙大祀。

宜差左右丞相。

嗣王。

特进。

少保。

少傅。

尚书。

宾客。

御史大夫。

又准二十五年敕。

太庙五享。

差丞相师傅。

尚书嗣郡王通摄。

余司不在差限。

又元和四年。

敕太庙告祭摄官。

太尉以宰相充。

其摄司徒司空。

以仆射尚书。

师傅充。

余司不在差限。

比来吏部因循。

不守前后敕文。

用人稍轻。

请自今年冬季。

敕吏部准开元元和敕例差官。

从之。

八年九月。

御史台奏。

当司应六察官。

伏准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敕。

监察御史六人。

分察尚书省。

从下一人察吏部。

其次察兵部省。

伏以监察在台。

职当使役。

或有出入推按。

例合差遣新人。

每因一人奉使。

须数员转职。

既频移易。

使致因循。

举察之务。

难得精审。

今请除监察馆驛两处以次人。

便专察吏部。

其下便依次转差。

所冀察务有常。

公事知守。

敕旨。

依奏。

开成元年正月。

中书门下奏。

监察太仓左藏库御史。

请於新入庶台察中。

择精强干用两人。

分监仓库。

全放朝謁。

每月除本官俸钱外。

別给见钱三十千。

隔日早入。

敕旨。

依奏。

大中四年九月十六日。

御史台奏。

准旧例。

京兆府准敕科决囚徒。

合差监察御史一人到府门监决。

御史未至。

其囚已至科决处。

纵有冤屈。

披诉不及。

今后请许令御史到府引问。

如囚不称冤。

然后许行决。

其河南府准此。

诸州有死囚。

仍委长官差官监决。

並先引问。

从之。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