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五 十 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五 十 三 王溥

举贤贞观元年三月。

上谓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曰。

比来令卿举贤才。

未尝有所推荐。

天下事重。

宜分朕忧。

对曰。

臣愚岂敢不尽心。

但今所见。

未有奇才异行。

上曰。

前代明王。

使人如器。

不借才於异代。

皆取士於当时。

何代无贤才。

但患遗之不知耳。

德彝惭而退。

三年。

太宗谓宰臣曰。

朕今孜孜求士。

欲专心正道。

闻有好人。

则抽擢驱使。

而议者多称彼皆宰相亲故。

但公等至公行事。

勿避此言。

便为形跡。

古人內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讎。

而为后代称者。

以其举得贤故也。

卿等但能举用得才。

虽是子弟。

及有讎嫌。

不得不举。

十三年。

桂州都督李宏节。

以清慎闻。

身歿之后。

其家卖珠。

上闻之。

乃宣言於朝曰。

此人生平。

宰相皆言其清白。

今日既然。

所举者岂得无罪。

必当理之。

不可舍也。

特进魏征諫曰。

陛下言此人不清。

未见受财之所。

闻其卖珠。

將罪举者。

臣不知所谓。

自圣朝以来。

为国尽忠。

清正自守。

终始不渝者。

屈突通。

张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来选。

有一疋羸马。

道源儿子。

不能存立。

未见一言及之。

今宏节为国立功。

前后大蒙赏賚。

居官终末不言贪残。

妻子卖珠。

未为有罪。

审其清者。

无所存问。

疑其浊者。

傍罪举人。

虽云疾恶情深。

亦实好善未篤。

臣窃思度。

未见其可。

恐有识闻之。

必生横议。

伏惟再思。

上抚掌曰。

造次不思。

遂有此语。

方知谈不容易。

十五年。

太宗谓宰臣曰。

致太平之运\者。

唯在得贤才。

卿等既不能知。

朕又不可遍识。

日復一日。

无得人之理。

今欲令人自举。

於事何如。

魏征曰。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既以为难。

自知诚\亦不易。

且矜能伐善。

恐长浇竞之风。

开元四年。

黄门监卢怀慎上疏曰。

臣待罪枢密。

颇积年序。

报国之心。

空知自许。

推贤之志。

终未克申。

臣自染疾。

转益危顿。

虽鳧鴈之飞。

未为之少。

而犬马之志。

终祈上闻。

其鸣也哀。

乞垂圣察。

窃见广州都督宋璟。

立性公直。

执心贞固。

文学可以经务。

识略可以佐时。

动惟直道。

行不苟合。

闻诸朝野之说。

实为社稷之臣。

衢州刺史李朝隱。

操履坚贞。

才识通赡。

守文奉法。

颇怀铁石之心。

事上竭诚\。

实尽人臣之节。

豫州刺史卢从愿。

清贞谨慎。

理识周密。

始终若一。

朝野共知。

简要之才。

不可多得。

並明时重器。

圣世良臣。

比经任使。

微有愆失。

所坐者小。

所弃者大。

所累者轻。

所贬者远。

日月虽近。

谴责伤深。

望垂矜录。

渐加进用。

臣瞑目不遥。

厚恩未报。

黜殯之义。

敢不庶几。

城郢之言。

思有闻荐。

谨令外生监察御史郑齐婴奉表以闻。

大歷十四年闰五月。

以河南少尹崔祐甫。

代常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

先是。

永泰之后。

四方既定。

而元载秉政。

公道隘塞。

官由贿成。

中书主事卓英倩。

李待荣辈用事。

天下官爵。

大者出元载。

小者出倩荣。

四方齎金帛者。

相属於路。

纲纪大坏。

及载败后。

杨綰寻卒。

常袞当国。

杜绝其门。

四方奏请。

莫有过者。

虽权势与匹夫等。

非词赋登科者。

莫得进用。

贿赂虽绝。

然无所甄异。

而贤愚同滯。

及祐甫代袞。

荐延推举。

无復凝滯。

作相未逾年。

除吏八百员。

多称允当。

上尝谓曰。

有人谤卿。

所除授人。

多涉亲故。

何也。

祐甫曰。

频奉圣旨。

以所任庶官。

必须諳其才行者。

臣与相识。

方可粗諳。

若平生未相识。

何由知其言行。

获谤之由在此。

上深然之。

太和元年。

文宗勤於听政。

然浮於决断。

宰相韦处厚论奏曰。

陛下不以臣等不肖。

用为宰相。

参议大政。

凡有奏请。

初蒙听纳。

寻乃中变。

若出自宸断。

即示臣等不信。

若出於横议。

臣等何名鼎司。

且裴度元勋旧德。

歷辅四朝。

陛下固宜亲重。

竇易直长厚。

忠事先朝。

陛下固宜委信。

上深然之。

自是宰臣敷奏。

人不敢横议。

委任贞观元年。

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奏。

言监察御史陈师合上状论事。

兼言人之思虑有限。

一人不可总知数职。

以论臣等。

太宗谓戴冑曰。

朕以至公治天下。

今用元龄如晦。

非为勋旧。

以其有才故也。

此人妄事毁谤。

上状欲离间我君臣。

昔蜀后主昏弱。

齐文宣狂悖。

然国称治者。

以任诸葛亮杨遵彦不猜之故也。

朕今任如晦等。

亦復如此。

於是流师合於岭外。

上元二年。

张文瓘加侍中。

或时在家。

朝廷每有大事。

上必问诸宰臣曰。

与文瓘议未。

奏云未议者。

则遣其筹之。

奏云已议者。

皆报可。

永隆二年八月。

高宗尝谓中书令薛元超曰。

长得卿在中书。

不藉多人也。

建中元年六月。

中书侍郎平章事崔祐甫薨。

自冬染疾。

舆入中书。

臥而承旨。

或休假在私第。

大事必密咨以决焉。

元和二年十一月。

上锐於为治。

谓宰相裴?曰。

朕喜得人。

听政之暇。

遍读列圣实录。

见贞观开元故事。

竦慕不能释卷。

又谓?等曰。

太宗之创业如此。

我读国史。

始知万倍不及先圣。

当先圣之代。

犹须宰臣与百官同心辅助。

岂朕今日。

独能为治哉。

事有乖宜。

望卿尽力匡救。

?等蹈舞进贺曰。

陛下言及於此。

宗社无疆之福。

臣等駑劣。

不副圣心。

?亦孜孜奉上。

每思敷奏。

伏引太宗躬勤听览。

以讽上。

上嘉纳之。

自是延英议政。

昼漏率下五六刻。

自贞元十年以后。

朝廷威柄日削。

方镇权重。

德宗不任宰臣以事。

人间细务。

多自临决。

裴延龄等得以奸进。

而登台辅者。

备位而已。

上在藩累月。

言事者颇以此为言。

上亦知其非。

及永贞监国。

群臣謁见。

宰相杜黄裳。

首以君臣大义。

激起上心。

上既闻黄裳之言。

耸听延纳。

黄裳首建诛刘辟之策。

又李吉甫自翰林学士。

参定平蜀。

蜀平而吉甫出镇。

?又继之。

故自临御。

迄於元和。

军国枢机。

尽归之宰府。

由是中外咸治。

纲目用张焉。

十二年八月。

时以討元济。

聚天下之兵四年矣。

财殫力屈。

宰相三人。

唯裴度独言贼\可灭。

上病之。

因使三相俱以状陈利害。

唯度独不言利害。

唯请以身自督战。

明日。

延英对。

宰臣將出。

上独止度谓曰。

卿必能行乎。

度稽首流涕曰。

臣誓不与此贼\偕生。

上为之动。

度又言。

贼\已困。

但以群帅不一。

故未降耳。

上深嘉之。

即用度为淮西宣慰使。

但以彰义军节度使韩宏故。

未为都统。

而度实行元帅事。

仍以郾城为治所。

崇奖龙朔二年。

诸宰臣以政事堂供饌珍美。

议减其料。

东台侍郎张文瓘曰。

此食。

天子所以重机务。

待贤才也。

吾辈若不任其职。

当即陈乞以避贤路。

不可减削公膳。

以邀求名誉也。

国家之所以费。

不在於此。

苟有益於公道。

斯亦不为多也。

眾乃止。

圣歷三年四月初三日。

敕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食。

並同中书门下三品例。

开元十年八月。

有上书者。

以为国之执政。

同其休戚。

若不稍加崇宠。

何以责其尽心。

至十一月二十八日。

敕曰。

侍中源干曜。

中书令张嘉贞。

兵部尚书张说等。

忠诚\辅弼。

以致昇平。

褒德赏功。

先王制也。

自今已后。

中书门下宜供食。

实封三百户。

自我礼贤。

为百代法。

仍令所司。

即令支给。

二十年十二月制。

宰臣兼官者。

並两给俸禄。

天宝五载六月三日敕。

三伏內。

令宰相辰时还宅。

大歷十三年正月。

中书侍郎平章事杨綰。

居位旬日。

为风恙所中。

优詔令就中书摄养。

每引见延英殿。

特许扶入。

及綰疾亟。

上日发中使。

就第存问。

又出內医药。

一日之中。

数辈相望於路。

临终。

中使在门。

以凶闻。

走马入奏。

上惊悼久之。

即日下詔。

赠司徒。

发使柩前册授。

令及未敛。

宰臣百官。

就第弔丧。

上令宣旨谓百官曰。

天不使朕致太平。

何夺我杨綰之速也。

俯及大敛。

与卿等悲悼。

太常初諡曰文贞。

有詔改諡曰文简。

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敕。

自今已后。

宰臣出守方镇。

中书门下并百官。

並许迎送。

不须闻奏。

建中四年正月。

故事。

每日出內厨食以赐宰相家。

其食可食数人。

常袞特请罢之。

迄今便为故事。

又將固让堂厨食。

同列以为不可而止。

议者以为厚禄重赐。

所以优贤崇国政也。

不能当辞位。

不宜辞禄食。

贞元十三年七月。

宰相卢迈请告。

五上表乞避位。

上命群臣问疾於私第。

元和三年。

杜佑以去年春。

已乞致政。

上於旧臣。

极隆恩礼。

表再请。

上许。

遂减其朝謁。

居一岁。

復令入中书议政事。

復以不逮为请。

遂许一月三度朝謁。

七年六月。

以平章事杜佑为光禄大夫。

守太保。

致仕。

朝朔望。

春日遣中使就宅赐绢五百疋。

钱五百贯文。

以佑前后恳请休退。

遂有优赐。

长庆元年五月敕。

宰相裴度。

自今后。

不用早入。

以仗下赴中书及候对。

开成四年二月。

詔曰。

司徒兼中书令裴度。

盛有勋业。

累践台衡。

比缘疾恙。

仍未谢上。

须加优异。

用示恩荣。

其本官俸料。

所司起今日支给。

其年。

宰臣杨嗣復累上表请退。

优詔不许。

寻又遣內官弓箭库使张克己就第宣曰。

凡大臣引退。

或以年以疾。

未有尚勇退之名。

忘君臣大义。

卿心以为知止。

朕却以为近名。

大臣进退。

须系朕心。

不可因儕列之一言。

决然舍朕。

於理未当。

卿更思之。

明日。

朕开延英。

即便须参假候对。

卿若不至朕亦不坐。

及翌日。

惶遽朝謁。

上又慰安勉励曰。

我未放卿。

焉得舍我。

其委重如此。

杂录贞观二年五月二日。

敕中书令侍中。

於朝堂受词讼。

眾庶已上有陈事者。

悉令封上朕將亲览焉。

显庆三年七月。

上谓宰臣曰。

四海之广。

唯在任贤。

卿等用人。

多作形跡。

让避亲知。

不能尽意。

甚为不取。

昔祁奚举子。

古人为美谈。

即使卿等儿姪有材。

必须依例进举。

干封二年八月。

高宗引侍臣。

责以不进贤良。

司刑少常伯李安期进曰。

臣闻圣帝明王。

莫不劳於求贤。

逸於任使。

且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况天下至广。

非无英彦。

但比来公卿。

有所荐引。

即遭囂谤。

以为朋党。

沈屈者未申。

而在位者已损。

所以人思苟免。

竞为缄默。

若陛下虚己招纳。

务於搜访。

不忌亲讎。

唯能是用。

谗毁既不入。

谁敢不竭忠诚\。

此皆事由陛下。

非臣等所能致也。

上深然之。

神功元年。

纳言师德密荐狄仁杰。

除鸞台侍郎平章事。

仁杰不知师德之荐也。

及为同列。

颇轻师德。

频挤之外使。

则天觉之。

尝问仁杰曰。

师德贤乎。

对曰。

为將谨守。

贤则臣不知。

又问师德知人乎。

对曰。

臣尝同官。

未闻其知人。

则天曰。

朕之知卿。

师德荐也。

亦可谓知人矣。

仁杰既出。

叹曰。

娄公盛德。

我为其所容。

莫窥其际也。

圣歷三年。

则天曰。

朕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

狄仁杰独荐男光嗣。

由是拜地官尚书郎。

蒞事有声。

则天谓仁杰曰。

祁奚內举。

果得人也。

长安二年。

则天令狄仁杰举贤。

仁杰举荆州长史张柬之。

其人虽老。

真宰相才也。

且久不遇。

若用之。

必尽节於国家矣。

乃召为洛州司马。

他日。

又求贤。

仁杰曰。

臣前言张柬之。

犹未用也。

则天曰。

已迁之矣。

对曰。

臣荐之请为相也。

今为洛州司马。

非用之也。

又迁秋官侍郎。

四年。

夏官尚书灵武大总管姚元之將赴镇。

则天命举外內堪为宰相者。

元之对曰。

秋官侍郎张柬之。

沈厚有谋\。

能断大事。

且其人年老。

惟陛下急用之。

五年。

则天尝令宰臣。

各举为员外郎者。

凤阁侍郎韦嗣立荐岑义。

垂拱元年四月。

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得罪。

左授卫州司马。

诣宰相陈诉。

內史騫味道谓曰。

此是皇太后处分。

中书侍郎刘禕之谓先敏曰。

缘坐改官。

例从臣下奏请。

则天闻之。

以味道善则归己。

过则推君。

贬青州刺史。

加禕之太中大夫。

因谓侍臣曰。

夫为人臣之体。

实须扬君之德。

君德发扬。

岂非臣下美事。

且君为元首。

臣作股肱。

情同休戚。

义均一体。

未闻手足有疾。

移於腹背。

而得一体安者。

纳言王德真奏曰。

昔戴至德虽才异行殊。

能为时所服。

然其每有善事。

必推於君。

太后曰。

先朝每称至德此事。

逮其终歿。

有制褒崇。

为臣之道。

岂过斯也。

传名万世。

可不善歟。

苏氏駮曰。

谨按房先敏通天二年三月自眉州长史除司门员外郎。

圣歷二年四月。

改曹州长史。

比垂拱元年。

在位十四年矣。

騫刘二相。

昇黜年月即同。

且称皇太后。

非通天二年之事明矣。

先敏又不曾任卫州司马。

恐是別人。

前史误耳。

景龙元年。

中书侍郎萧至忠上疏曰。

臣伏见贞观永徽故事。

宰相子弟。

多居外职。

近来势要亲识。

罕有才艺。

递相嘱託。

虚践官阶。

伏望降明敕。

令宰臣已下。

及诸司长官。

各通当家內外緦麻已上。

见任京官九品已上者。

精加简择。

每家量留一两人在京。

余並改授外官。

庶望分职四方。

共寧百姓。

开元九年四月。

侍中源干曜上疏曰。

臣窃见势要之家。

併求京职。

俊乂之士。

多任外官。

王道均平。

不合如此。

臣三男俱是京官。

望出二人与外官。

以协均平之道。

上从之。

十三年正月。

国子祭酒杨綰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詔出。

朝野相贺。

綰素以德行显著。

质性贞廉。

车服俭朴。

居庙堂未数月。

人心自化。

御史中丞崔宽。

家富於财。

有別墅在皇城之南。

池馆台榭。

当时第一。

宽即日潜遣毁折。

中书令郭子仪。

在邠寧行营。

闻綰拜相。

座內音乐。

减散五分之四。

京兆尹黎干以承恩。

每出入騶驭百余。

亦即日减损。

其余望风变奢从俭者。

不可胜数。

建中三年正月。

詔曰。

古者。

天子不修德。

下民罹其祸。

则內府损服御。

太常减膳。

以克责。

朕德信不著。

奸臣不判。

令两河之间。

兵革未戢。

郡道疲於征敛。

百姓失业。

不得农桑。

朕是以对案輟食。

私自贬损。

其供常膳。

有司宜省之。

太子诸王已下食物。

亦各节其数。

於是宰臣上言。

堂厨钱并百官月俸。

各请三分省一。

四年。

常袞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政事堂旧有后门。

盖宰相过中书舍人院。

咨访政事。

袞欲自尊大。

乃塞其门。

以绝往来。

贞元九年七月。

詔宰相以旬秉笔决事。

初。

至德中。

宰相迭秉笔处断。

每十日一易。

及贾耽。

赵憬。

陆贄。

卢迈。

同平章政事。

百寮有司问白。

相让不言。

於是奏议。

请旬秉笔者出应之。

其后。

又请每日更秉笔。

迭以应事。

十一年二月。

门下侍郎平章事赵憬进上审官六议。

憬初为尚书左丞。

甚有称望。

时宰相竇参。

恶其不附己。

將加黜贬。

德宗不从。

及参逐。

以憬与陆贄同为宰相。

深於治道。

论议多正。

时裴延龄倾巧。

特承恩幸。

颇欲中伤良善。

憬每为保护。

而清正守约。

德宗尤器重之。

尝於延英独对。

开陈大体。

以任贤尚俭为本。

至是。

又上审官六议。

上甚嘉纳之。

十二年八月。

贾耽私行。

绝宰相班。

中使出召主书承旨。

永贞元年八月。

以尚书左丞郑余庆守本官平章事。

时滑涣犹干大柄。

宰臣等漠然不测。

遂与欢狎。

及余庆当国。

復以胥吏畜之。

时论归重。

元和二年七月。

上谓宰臣曰。

当今政教。

何者为急。

李吉甫对曰。

为政所重。

谅非一端。

自非事举其中。

固不可致於治理。

然国以民为本。

亲民之任。

莫先牧宰。

能否实系一方。

若廉察得人。

委之临抚。

列郡承式。

政化自宣。

苟或非才。

为蠹实甚。

由是而言。

观察刺史之任为切。

自昔唐虞三载考绩。

三考黜陟。

故得久於其事。

风化可成。

而末世命官。

多轻外任。

选授之际。

意涉沙汰。

委以藩部。

自然非才。

刺史数广。

然非慎择。

加以更代促遽。

民无安志。

迎送之费。

财耗不供。

此最为弊。

圣虑所及。

实穷政本。

伏望慎守良能。

改革前失。

则四海蒙福。

民无苟且之心矣。

上深纳之。

四年七月。

以御制前代君臣事跡十四篇。

书於六扇屏风。

宣示宰臣。

李藩等表谢之。

八年六月。

时以积雨。

延英不开者十五日。

至是。

上使谓宰臣等曰。

每至三日雨一对来。

十年。

宰相裴度奏。

群贼\未诛。

宜延接奇士。

共为筹画。

乃请就私第见客。

从之。

自德宗朝。

朝官相过从。

多令金吾密奏。

故宰相不敢於私第见宾客。

至度始奏之。

十二年。

上谓宰臣曰。

朕览国书。

见文皇帝行事。

少有过差。

諫臣论諍。

往復数四。

况朕之寡昧。

涉道未明。

今后事或未当。

卿等每事十论。

不可一二而止。

十三年九月。

宰臣皇甫鎛奏。

旧例。

平章事判度支。

並中书省借闕官厅置院。

臣以为事体非便。

今请权借外命妇院內舍十数间。

隔截置官典院。

又旧例。

置郎官二人。

於中书判案人中差定。

并量抽官典七人。

隨官勾检文案。

伏以臣职在中书。

务兼司计。

钱谷事重。

须自躬亲。

臣今酌量简要。

並自判抽。

其余寻常公事。

各有本判郎官。

今依条流勾当处置。

臣仍请每月三度。

候中书事简入南省。

从之。

太和元年五月十一日敕。

元首股肱。

君臣象类。

义深同体。

理在坦怀。

然自魏晋已降。

参用霸制。

虚仪搜索。

因习尚存。

朕方推表大信。

寘人心腹。

自今后。

紫宸坐朝。

眾寮既退。

宰臣復进奏事。

其监搜宜停。

九年五月敕。

江西湖南。

共以傔资一百二十分。

送上都。

充宰臣召顾手力。

宰臣李石坚让。

乞祇以金吾司手力充引从。

从之。

时初诛李训后也。

大中十二年七月。

除宰相夏侯孜为剑南节度。

时值中元假。

十四日三更三点。

通事舍人无在馆者。

宣令捧麻。

皆两省人吏。

自后令通事舍人。

虽遇假在馆俟命。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