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识量下元和五年八月。
上谓宰臣曰。
神仙长生之说。
可信乎。
李藩对曰。
神仙之说。
出於道家。
然道之所宗。
以元元五千言为本。
按其文。
皆去华尚朴。
绝弃健羡。
以执柔见素为道。
少思寡欲为贵。
其言皆於六经符协。
是故歷代宝之。
以为治国治心之要。
未曾有神仙不死之说。
后代虚诞之徒。
假託圣贤之言。
为怪譎之论。
末流渐广。
及秦始皇汉武帝。
志求长生。
延召方士。
於是有卢生韩生少君欒大之类。
售其欺诈。
以为祷\祠神仙。
可求不死。
二主溺信之。
始皇遣方士入海。
求三山灵药。
遂外匿不归。
汉武以女妻方士欒大。
后亦无验。
欒大竟坐腰斩。
此则前代帝皇。
惑於虚说者。
著在前史。
其事甚明。
贞观末年。
有胡僧自天竺至中国。
自言能治长生之药。
文皇帝颇信待之。
数年药成。
文皇帝因试服之。
遂致暴疾。
及大渐之际。
群臣知之。
遂欲戮胡僧。
虑为外夷所笑而止。
载在国史。
实为至诫。
古人云。
服食求神仙。
多为药所误。
诚\哉是言也。
君人者。
据宇宙之广。
抚亿兆之眾。
但当严恭夙夜。
务为治安。
则四海乐推。
无思不服。
天命所祐。
自知延长。
不可听诱惑之虚说。
陛下春秋鼎盛。
方志昇平。
倘能深鉴流弊。
斥远方士。
则百福自生。
坐臻永年。
伏愿详考古今。
以保至正。
则天下幸甚。
其年十月。
以前河东节度使王鍔为检校司徒。
充太原节度使。
初。
鍔以钱千万。
赂中贵求兼相位。
宰相李藩与权德舆奉密旨曰。
王鍔可兼宰相。
宜即擬来。
藩以为不可。
遂以笔涂兼相字。
復奏上。
德舆失色曰。
纵不可。
別宜作奏。
岂可以笔涂詔耶。
藩曰。
势迫矣。
出今日便不可止。
日且暮。
何暇別作奏。
权德舆又续有疏曰。
夫平章事。
非序进而得。
国朝方镇带相者。
盖有大忠大勋。
大歷已来。
又有跋扈难制者。
不得已而与之。
今王鍔无大忠大勋。
又非姑息之时。
欲假此名实。
恐不可从。
崔氏曰。
此乃不諳事故者之妄传。
史官之谬记耳。
既称奉密旨。
宜擬来。
则是得擬状中陈论。
固不假以笔涂詔矣。
凡欲降白麻。
若商量於中书门下。
皆前一日进文书。
然后付翰林草麻制。
又称藩曰势迫矣。
出今日便不可止。
尤为疏阔。
盖由史氏以藩有直亮之名。
欲委曲成其美。
岂所谓直笔哉。
七年。
上谓宰臣曰。
卜筮之事。
习者罕精。
或中或否。
近日风俗。
尤更崇尚。
何也。
宰相李絳对曰。
臣闻古先哲王。
畏天命。
示不敢专。
邦有大事。
可疑者。
必先谋\於卿士庶人。
次及於卜筮。
俱协则行之。
末俗浮偽。
幸以徼福。
正行虑危。
邪谋\覬安。
迟疑昏惑。
谓小数能决之。
而愚夫愚妇。
假时日鬼神者。
欲利欺诈。
参之见闻。
用以刺射。
小近其事。
神而异之。
由是风俗近巫。
成此弊俗。
圣旨所及。
实辩邪源。
存而不论。
弊斯息矣。
七年五月。
上谓宰臣曰。
比者。
见卿等累言。
吴越去岁水旱。
昨有御史推覆。
至自江淮。
乃言不至为灾。
人非甚困。
不知竟有此否。
李絳对曰。
臣昨见浙西东及淮南奏状云。
本道水旱。
稻麦不登。
至有百姓逐食。
多去乡井。
各请设法招携。
意惧朝廷罪责。
苟非事实。
何敢上陈。
况天灾流行。
年岁代有。
方隅授任。
皆朝廷信重之臣。
此固非虚说也。
御史官辈。
选择非必能贤。
奏报之间。
或容希媚。
此正当奸佞之臣。
近有两辈御史。
至江淮推鞫。
今理当詰逐。
不知言者之名。
伏望明示典法。
推诚\於人。
夫本任大臣以事。
不可以小臣之言间之。
上曰。
卿言是也。
朝廷大体。
以恤人为本。
苟一方不稔。
当即日賑救。
济其饥寒。
不可疑之也。
向者不思。
而有此问。
朕知言之过矣。
絳等稽首陈贺。
於是命自今凡有被饥饉之境。
速蠲其赋。
其年十一月敕。
王稷家告事奴。
付京兆府决一顿处死。
初。
奴告稷换其父鍔遗表。
隱没所进钱物。
即令鞫其奴於內仗。
又发中使。
就东都检责其家财。
宰臣裴度奏曰。
王鍔亡歿之后。
其家进献已多。
今因奴上告。
又命检责其家。
臣恐天下將帅闻之。
必有以家为计者。
於是亟罢其使。
而杀其奴。
十四年。
上谓宰臣曰。
听受之间。
大是难事。
推诚\委任。
谓所委必尽心。
及至临事。
不无偏党。
朕命学士集前代曖昧之事。
为谤略。
每欲披阅。
以为鉴戒耳。
崔群对曰。
无情曲直。
辩之至易。
稍怀欺诈。
审之实难。
故孔子眾好眾恶之论。
浸润肤受之说。
盖以曖昧难辩也。
若择贤而任之。
待之以诚\。
纠之以法。
则人自归公。
孰敢行偽。
陛下详观载籍。
以广聪明。
实天下幸甚。
十五年十月。
上谓宰臣曰。
用兵者。
有必胜之道乎。
萧俛对曰。
兵者凶器。
战者危事。
圣王不得已而用之。
必以仁討不仁。
义討不义。
先务招怀。
不施掩袭。
古之明王之討叛。
不斩祀。
不杀厉。
不获二毛。
不犯田稼。
安民禁暴。
如救人於水火之中。
故曰。
王者之师。
有征无战。
此必胜之道也。
如或肆小忿。
轻动眾。
敌人结怨。
师出无名。
非唯不胜。
乃自危之道。
固可深戒。
上深嘉其言。
长庆元年。
穆宗谓宰臣曰。
前史称汉文帝惜十家之产。
而罢露台。
又云。
身衣弋綈。
足履革舄。
集上书囊。
以为殿帷。
何太俭也。
信有此乎。
宰臣崔植对曰。
良史所记。
必非妄言。
汉兴。
承亡秦残酷之后。
项氏战爭之余。
海內彫弊。
生民力竭。
汉文仁明之主。
起自代邸。
知稼穡之艰难。
是以即位后。
躬行俭约。
继以景帝。
犹遵此风。
由是海內黔首。
咸乐其生。
家给户足。
迨至武帝。
公私殷富。
用能出师征伐。
威行四方。
钱至贯朽。
谷至红腐。
上务侈靡。
资用復竭。
末年税及舟车六畜。
民不聊生。
户口减半。
乃下哀痛之詔。
封丞相为富民侯。
皆汉史明征。
用为事实。
且耕蚕之勤。
出自人力。
用既无度。
何由以致富强。
据武帝嗣位之初。
物力阜殷。
前代无比。
固当因文帝勤俭之致也。
上甚善其言。
开成三年。
文宗御延英。
谓宰臣曰。
人传符讖之语。
自何而来。
宰相杨嗣復对曰。
汉武帝好以符讖之书决事。
近代隋文帝。
亦信此言。
自是符讖日滋。
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
盖矫意以止贼\乱。
非所重也。
李曰。
丧乱之时。
佐命者务伸命符。
治平之代。
只合推诸人事。
上又曰。
天后用人。
有布衣至宰相者。
当时还得力否。
杨嗣復对曰。
天后重行刑辟。
轻用官爵。
皆自图之计耳。
凡用人之道。
歷试方见其能否。
当艰难之时。
或须拔置。
无事之日。
不如且循资级。
古人拔士为相。
拔卒为將。
非治平之时。
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上又问新修开元政要。
敘致何如。
嗣復对曰。
臣等未见。
陛下若欲传之子孙。
请宣付臣等参详可否。
元宗或好游畋。
或好声色。
与贞观之政不同。
故取舍须当。
方可流传。
从之。
四年。
文宗谓宰臣曰。
朕在位十四年。
属天下无事。
虽未至治平。
亦少有如今日也。
李对曰。
邦国安危如人身。
四体平和之时。
长宜调养。
如恃安自忽。
则疾患旋生。
朝廷当无事之时。
思省闕失而补之。
则祸乱不作矣。
会昌三年。
泽潞节度使刘从諫卒。
军人以其姪禎擅总留后事。
上令宰臣议可否。
宰臣李德裕曰。
泽潞国家內地。
不同河朔。
前后命帅。
皆用儒臣。
顷者李抱贞成立此军。
身歿之后。
德宗尚不许继袭。
令李缄护丧归洛。
洎刘悟作镇。
长庆中。
颇亦自专。
属敬宗因循。
遂许从諫继袭。
今若不加征伐。
何以号令四方。
若因循授之。
则藩镇相效。
自兹威令去矣。
上曰。
卿算用兵必剋否。
德裕曰。
刘禎所恃。
河朔三镇。
但得魏镇不与禎同。
破之必矣。
请遣重臣一人。
传达圣旨。
言泽潞命帅。
不同河朔三镇。
自艰难以来。
列圣皆许三镇嗣袭。
已成故事。
今国家欲加兵诛禎。
其山东三川。
委魏镇出兵攻之。
至四年。
果平刘禎。
德裕以功兼太尉。
进封卫国公。
大中三年。
以户部侍郎魏?兼平章事。
中谢日奏曰。
臣无稷契之才。
居稷契之任。
將何以仰报。
今边戍粗安。
海內寧息。
臣愚所切。
陛下未立东宫。
俾正人傅导。
以存储贰之重。
因泣下。
宣宗感而听之。
先是。
累朝人君。
不欲人言立储贰。
若非人主已欲。
臣下不敢献言。
宣宗春秋高。
嫡嗣未辨。
?作相之日。
率先启奏。
人士重之。
天祐元年四月。
和王傅张廷范善音律。
求为太常卿。
汴滑节度使朱全忠。
以廷范旧將吏荐用。
宰相裴枢。
以廷范非乐卿之才。
不允所荐。
忠諫贞观元年。
太宗尝闲居。
与侍中王珪宴语。
时有美人侍侧。
本庐江王瑗之嬪。
太宗指示之曰。
庐江不道。
贼\杀其夫。
而纳其室。
暴虐之甚。
岂有不亡乎。
珪曰。
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
为非耶。
上曰。
杀人而取其妻。
卿乃问朕是非。
何也。
珪曰。
臣闻於管仲曰。
齐桓公之郭。
问其父老曰。
郭何故亡。
父老曰。
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桓公曰。
若子之言。
乃贤君也。
何至於亡。
父老曰。
郭君善善而不能用。
恶恶而不能去。
所以亡也。
今此妇人。
尚在左右。
臣窃以圣心为是之。
陛下若以为非。
所谓知恶不去也。
太宗虽不出美人。
而甚重其言。
其年。
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
才兼文武。
命镇交趾。
祖尚拜而出。
既而悔之。
辞以疾。
上遣杜如晦等諭旨。
祖尚固辞。
上怒。
斩之。
他日。
与群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
魏征曰。
文宣狂暴。
然人与之爭事。
理屈则从之。
上曰。
然向者卢祖尚虽失大臣之义。
朕杀之以为太暴。
由此言之。
不如文宣矣。
命復其官荫。
征容貌不逾中人。
而有胆略。
善回人主意。
每犯顏苦諫。
或逢上怒甚。
征神色不移。
上亦为之霽威。
征尝謁告上冢。
遽言于上曰。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
外皆严装已毕。
而竟不行。
何也。
上笑曰。
实有此心。
畏卿嗔。
故中輟耳。
上尝得佳鷂。
自臂之。
望见征来。
匿怀中。
征奏故久。
鷂竟死怀中。
六年十二月四日。
上临朝。
有诫惧之言。
中书令温彦博曰。
陛下为政。
若贞观之初。
则无忧于不治矣。
上曰。
朕其怠乎。
侍中魏征进曰。
陛下贞观之初。
励精思治。
从諫如流。
每因一事。
触类为善。
志存节俭。
无所营求比者造作微多。
諫者颇忤。
以此为异耳。
上拊掌大笑曰。
良有是夫。
十五年。
於益州造綾锦\金银等物。
特进魏征諫曰。
金银珠玉。
妨农事者也。
锦\绣纂组。
害女工者也。
一夫不耕。
天下有受其饥。
一女不织。
天下有受其寒。
古人或投之深谷。
或焚之通衢。
而陛下好之。
臣实深耻之。
永徽五年。
召长孙?忌。
李勣。
于志寧。
褚遂良等。
李勣称疾不至。
皆曰。
当缘昭仪事。
或曰。
长孙太尉当先言之。
遂良曰。
太尉。
上之元舅。
脱事有不如意。
使上有怒舅之名。
不可。
又曰。
英公勣。
上之所重。
当先言之。
遂良曰。
司空。
国之元勋。
有不如意。
使上有罪功臣之名。
不可。
遂良躬奉遗詔。
若不尽其愚诚\。
何以下见先帝。
及上谓长孙?忌曰。
莫大之罪。
绝嗣为重。
皇后无嗣息。
昭仪有子。
今欲立为皇后。
公等以为何如。
遂良曰。
皇后出自名家。
先朝所娶。
伏事先帝。
无愆妇德。
先帝疾甚。
执陛下手以语臣曰。
我好儿好新妇。
今將付卿。
陛下亲承德音。
言犹在耳。
皇后未有愆过。
恐不可废。
臣不敢从。
上违先帝之命。
上不悦。
翌日。
又言之。
遂良曰。
陛下必別立皇后。
伏请妙择天下令族。
何必要在武氏。
且昭仪经事先帝。
眾所共知。
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
使万世之后。
何以称传此事。
陛下倘亏人子之道。
自招不善之名。
败乱之端。
自此始也。
臣上忤圣顏。
罪合万死。
倘得不负先帝。
则甘从鼎鑊。
遂置笏於殿阶。
叩头流血曰。
还陛下此笏。
乞放归田里。
上大怒。
命引出之。
侍中韩瑗。
因奏事涕泣諫曰。
皇后是陛下在藩府时。
先帝所娶。
今无愆过。
即便废黜。
四海之士。
谁不惕然。
且国家屡有废立。
非长久之术也。
愿陛下为社稷大计。
上不纳。
及褚遂良贬官。
瑗復上疏理之曰。
遂良竭忠公家。
亲承顾託。
一德无二。
千古凛然。
此不待臣言。
陛下自知之矣。
无闻罪状。
斥去朝廷。
內外氓黎。
咸嗟举措。
上曰。
遂良悖戾犯上。
以此责之。
朕岂有过耶。
卿言何若是之深也。
瑗曰。
遂良可为社稷忠臣。
昔微子去之。
而殷国以亡。
张华不死。
而纲纪不乱。
国之欲谢。
善人其衰。
伏愿违彼覆车。
救以往过。
不纳。
表请归田里。
不许。
瑗又上疏曰。
臣闻王者立后。
以作配天地。
比德日月。
若日月並明。
则临照四海。
若日月薄蚀。
则天地昏矣。
且匹夫匹妇。
尚相简择。
况天子乎。
夫皇后母仪万国。
善恶由之。
故嫫母辅佐于黄帝。
妲己倾覆于殷王。
前载之事。
殷鉴不远。
诗云。
赫赫宗周。
褒姒灭之。
每览前古。
未尝不輟卷太息。
不谓今日。
尘黷圣世。
今如不法。
后嗣何观。
伏惟陛下详之。
无为后人所笑。
若使杀身以益国家。
葅醢之戮。
臣之分也。
昔吴王不用子胥之言。
子胥云。
臣见麋鹿游于姑苏。
臣恐海內失望之后。
有荆棘生于闕庭。
宗庙不血食。
期有日矣。
中书侍郎来济。
又密表諫曰。
臣闻王者之立后也。
將以上合干坤之道。
象二仪敷育之义。
主承宗庙。
母临天下。
匹配后土。
执馈皇姑。
必择礼教名家。
幽闲淑令。
副四海之望。
称神祇之意。
是故周文造周。
姒氏兴关雎之化。
百姓蒙祚。
汉孝成任心从欲。
以婢为后。
遂使皇统中绝。
社稷沦倾。
有周之崇既如彼。
大汉之祸又如此。
惟陛下详察。
显庆元年四月二十五日。
上谓侍臣曰。
驭下之道。
前王深以为难。
计古先帝王。
应有其要。
公等可思此术。
为我具论之。
中书令来济对曰。
臣闻齐桓公出游。
见一饥寒老人。
命食之。
老人曰。
请遗天下食。
公遗之衣。
老人曰。
请遗天下衣。
桓公曰。
府库有限。
安能周及。
老人曰。
不然。
春不夺农时。
人即有食。
夏不夺蚕务。
人即足衣。
由此言之。
省其徭役。
人自安之。
近者为山东役丁。
年別有数万人。
將为烦扰。
欲取其庸直。
在京僱人充役。
復恐非宜。
臣等商量。
望长久法。
依旧役丁为便。
凡所施令。
贵在长行。
今正课外。
无別徭役。
足为稳便。
神龙元年二月。
侍中桓彦范上疏曰。
昔孔子论诗。
以关雎为始。
言后妃者。
人伦之本。
治乱之端也。
故皇英降而虞道兴。
任姒归而周宗盛。
桀奔南巢。
祸阶妹喜。
鲁桓灭国。
惑以齐媛。
伏见陛下。
每临朝听政。
皇后必施帷幔於殿上。
得闻政事。
臣愚歷选列辟。
详求往代。
帝王有与妇人谋\及政事者。
莫不破国亡身。
倾輈继路。
其以阴乘阳。
违天也。
以妇凌夫。
违人也。
违天不祥。
违人不义。
由是古人譬以牝鸡之晨。
惟家之索。
易曰。
?攸遂。
在中馈。
言妇人不可参预国政也。
伏愿陛下览古人之言。
察古人之意。
上以社稷为重。
下以苍生为念。
宜令皇后无往正殿。
干预外朝。
专在中宫。
聿修阴教。
则坤仪式固。
鼎命惟永。
又道路藉藉。
皆云胡僧惠范。
矫託佛教。
诡惑后妃。
出入禁闈。
挠乱国政。
陛下又微行。
数幸其私第。
上下媟黷。
有亏尊严。
又闻兴化致治。
必由进善。
康国寧人。
莫大弃恶。
故孔子曰。
执左道以乱政者杀。
假鬼神以疑眾者杀。
今惠范之罪。
甚於此也。
若不急诛。
必生变乱。
除恶务本。
去邪勿疑。
实赖天聪。
早加裁贬。
上不纳。
景云元年六月。
睿宗初即位。
与侍臣议立皇太子。
中书舍人参知几务刘幽求进曰。
臣闻除天下之祸者。
享天下之福。
拯天下之危者。
受天下之安。
伏以平王除社稷之危。
救君亲之难。
论功则莫大。
语德则最贤。
臣又闻宋王已下。
以平王有大功。
咸怀推让。
上意乃定。
开元二十一年。
万年县尉李美玉得罪。
上令流於岭外。
黄门侍郎韩休进諫曰。
今朝廷有大奸。
尚不能去。
岂得舍大而取小也。
臣窃见金吾大將军程伯献。
恃怙恩宠。
所在贪冒。
第宅舆马。
僭擬过甚。
臣请先出伯献。
而后罪美玉。
上不许。
休固爭曰。
美玉微细。
尚犹不容。
伯献巨猾。
岂能无罪。
陛下若不出伯献。
臣即不敢奉詔流美玉。
上以其言切直。
竟从之。
宋璟闻之曰。
不谓韩休。
乃能如此。
是仁者之勇也。
二十四年。
崔希逸代牛仙客为河西节度。
奏河西军资。
储蓄万计。
遂令刑部员外郎张利贞覆之。
有实。
上悦。
將与之尚书。
中书令张九龄諫曰。
不可。
尚书古之纳言。
若非歷践內外清贵之地。
妙有德望者。
不得充之。
仙客。
河湟一使典耳。
拔升清流。
齿班常伯。
此官邪也。
又將与之封。
九龄曰。
边將积谷帛。
缮兵器。
盖將帅之常。
而陛下赏之金帛即可。
尤不可裂地而封。
上怒曰。
卿以仙客寒士嫌之耶。
卿岂有门籍。
九龄顿首谢曰。
臣荒陬孤生。
陛下以文学用臣。
仙客起自吏胥。
目不知书。
韩信淮阴一壮士。
羞与絳灌齐列。
陛下必大用仙客。
臣亦耻之。
元和七年。
上谓宰臣曰。
大凡行事。
恒患不通于理。
已然之失。
追悔诚\难。
古人处此。
復有道否。
李絳对曰。
行事过差。
圣哲之所不免。
故天子致群臣。
以匡其失。
故主心治于中。
臣论正于外。
制治于未乱。
销患于未萌。
主或有过。
则諫以止之。
故上下同体。
犹手足之于心膂。
交相为用。
以致康寧。
此亦常理。
非难遵之事。
但矜得护失。
常情所蔽。
古人贵改过不吝。
从善如流。
良为此也。
臣等备位。
无所发明。
但陛下不废芻言。
则端士贤臣。
必当自效。
上曰。
朕擢用卿等。
所欲冀直言。
各宜尽心。
以匡不逮。
无以护失为虑也。
九年十二月。
释下邽令裴寰之罪。
初。
每岁冬。
以鹰犬出近畿习狩。
谓之外按使。
领徒数百辈。
恃恩恣横。
郡邑惧扰。
皆厚礼迎犒。
恣其所便。
止舍私邸。
百姓畏之如寇盗。
每留旬日。
方更其所。
至是。
行次下邽。
寰为令。
嫉其强暴扰人。
但据文供馈。
使者归。
乃譖寰有慢言。
上大怒。
將以不敬论。
宰相武元衡等。
于延英恳救理之。
上怒不改。
及出。
逢御史中丞裴度入。
元衡等谓曰。
裴寰事。
上意不开。
恐不可论。
度唯唯而入。
抗陈其事。
谓寰无罪。
上愈怒曰。
如卿言。
裴寰无罪。
则当决五坊小使。
如小使无罪。
则当决裴寰。
度曰。
诚\如圣旨。
但以裴寰为令长。
爱惜陛下百姓如此。
岂可罪之。
上怒稍解。
初令书罚。
翌日释之。
十三年二月。
上以淮蔡既平。
將欲內宴。
因是稍恢宫观。
广制度。
詔六军使创修麟德殿之东廊。
公费不足。
至有出家财以助。
军使张奉国白於执政。
裴度从容上言曰。
陛下有將作监。
內作营搆之役。
有司具存。
岂可使功臣破产修造。
上怒奉国辈漏泄。
令奉国致仕。
斥李文悦梁希逸归私第。
俄释不问。
其年十月。
杖杀五坊使杨朝汶。
初。
有贾人张陟。
负五坊息利钱。
征理经时不获。
杨朝汶遂取张陟私家簿记。
有姓名者。
虽已偿讫。
悉囚捕。
重令偿之。
其间或不伏者。
即列拷捶之具于庭。
平民恐惧。
遂称实负陟钱。
互相牵引。
系囚至数十百人。
中书门下御史台。
皆为追捕。
又於陟家得卢载初负钱文记云。
是卢大夫书跡。
遂追故东川节度使卢坦家僮。
促期使纳。
坦男不敢申理。
尽以偿讫。
征其手记。
乃郑滑节度使卢群笔也。
群字载初。
既而坦男理其事。
五坊使曰。
此钱已上进。
不可得矣。
於是御史中丞萧俛洎諫官。
累上疏陈其暴蠹之状。
宰臣裴度崔群。
因对又极言之。
上曰。
且欲与卿等商量用军。
此小事我自处置。
裴度进曰。
用兵小事也。
五坊使追捕平人。
大事也。
兵事不理。
只忧山东。
五坊使横暴。
恐乱輦轂。
上不悦。
及对罢。
上乃大悟。
召五坊使数之曰。
向者为尔。
使吾羞见宰臣。
遂杖杀之。
即日原免坐系者。
其年十二月。
上尝与宰臣议及人臣事主。
当力行善事。
自致公望。
何乃好树朋党。
朕甚恶之。
裴度对曰。
臣闻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故君子小人。
未有无徒者。
但君子为徒。
则是同心同德。
小人为徒。
则是朋党。
此事外甚相似。
中实相远。
在圣主观其所行之事。
以辨之耳。
上良久曰。
他人有言。
亦与卿等相似。
岂易辨之。
度等退相谓曰。
圣上今日所论君子小人之事。
可谓诚\言。
是则圣主以为难辨则易矣。
以为易辨则难矣。
今陛下以为辨之难。
则君子与小人。
弥当自区別矣。
他日。
宰臣或以当今利病。
欲有所釐改。
及陈为臣事君之道。
上必往復詰问。
既尽理之后。
则曰。
凡好事口说则易。
躬行则难。
卿等既为朕言之。
当须行之。
勿空陈说而已。
宰臣起而对曰。
书曰。
非知之艰。
行之惟艰。
陛下今日处分。
可为至言。
臣等敢不策励。
以副天心。
然亦以天下之人。
从陛下所行。
不从陛下所言。
臣亦愿陛下每言之则行之耳。
十四年九月。
上谓宰臣曰。
朕读元宗实录。
见开元之初。
锐意求治。
至十五六年。
则稍懈。
至开元末。
又似不及中年。
其故何也。
崔群对曰。
元宗生长民间。
身经屯难。
故即位之初。
知人疾苦。
躬恤庶政。
有姚崇。
宋璟。
卢怀慎。
辅以道德。
苏頲。
张嘉贞。
李元纮。
杜暹。
韩休。
张九龄。
皆孜孜守正。
以故称治。
其后承平日久。
安於逸乐。
渐远正士。
而近小人。
宇文融以聚敛媚上心。
李林甫以奸邪惑上志。
而终之以杨国忠。
故及於乱。
今陛下以开元初为法。
以天宝末为戒。
是乃社稷无疆之福也。
时有以諂刻欺蔽在相位者。
故群以是讽焉。
长庆元年八月。
上谓宰臣曰。
国家贞观中。
致治昇平。
盖太宗文皇帝躬行至德。
以启王业。
及至开元。
累有內难。
元宗临御。
兴復不易。
而一朝声名最盛。
歷年最久。
何以致之也。
崔植对曰。
前代创业之君。
多起自民间。
知百姓之疾苦。
初承丕业。
皆能励精。
太宗又特稟上圣之资。
同符尧舜。
是以贞观一朝。
四海寧泰。
又有房元龄。
杜如晦。
魏征。
王珪之辈。
为辅佐。
动皆直言。
事无不治。
元宗守文继体。
尝经天后朝。
久遭艰危。
开元初。
得宋璟。
姚崇。
委之为政。
此二人者。
皆天生俊杰。
动每推公。
又每进忠言。
致君於道。
璟尝自写尚书无逸一篇。
为图以献。
元宗置之內殿。
出入观省。
常记在心。
故任贤戒慾。
朝夕孜孜。
开元之末。
因无逸图坏。
始以山水图代之。
自后既无座右箴规。
又奸臣用事。
希恩养慾。
实兆乱萌。
建中初。
德宗皇帝问先臣开元天宝间事。
先臣具以此事陈奏。
臣在童丱。
即闻其说。
信知古人以韦弦作戒。
其益宏多。
伏愿陛下以无逸为元龟。
天下幸甚。
上深纳其言。
四年五月。
上以富有春秋。
畋猎之暇。
好治宫室。
尝建別殿。
以新讌游。
及庀徒蕆事。
功用至广。
宰臣李程諫曰。
自古圣帝明王。
率资俭德。
以化天下。
况谅阴之內。
岂宜兴作。
愿陛下悉以见在瓦木。
及工役之费。
回奉陵寢。
上嘉纳焉。
咸通八年。
懿宗命伶官李可及为左威卫將军。
中书侍郎监修国史曹確执奏曰。
臣览贞观故事。
太宗初。
置官品令。
文武官共六百四十三员。
顾谓元龄曰。
朕设此官员。
以待贤士。
工商杂色之流。
假令术踰儕类。
止可厚给财物。
必不可授之官秩。
大和中。
文宗欲以伶官尉迟璋为王府率。
拾遗竇洵直极諫。
乃改光州长史。
伏望以两朝故事。
別授可及之官。
疏奏。
不从。
十一年。
同昌公主薨。
懿宗尤所鍾爱。
以翰林医官韩宗邵等用药无效。
系之狱。
宗族连引三百余人。
宰相刘瞻召諫官令上疏。
諫官无敢言之者。
瞻乃自上章极言。
帝怒。
贬为虢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