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十 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十 七 王溥

祭器议永徽二年。

礼部尚书许敬宗议籩豆之数曰。

谨按光禄式。

祭天地日月岳镇海瀆先蚕等。

籩豆各四。

宗庙。

籩豆各十二。

社稷先农等。

籩豆各九。

风师雨师等。

籩豆各二。

寻此式文。

事实乖戾。

社稷多於天地。

似不贵多。

风雨少於日月。

又不贵少。

且先农先蚕。

俱为中祀。

或四或六。

理不可通。

谨按礼记郊特牲云。

籩豆之荐。

水土之品。

不敢用褻味。

而贵多品。

所以交於神明之义也。

此即祭祀籩豆以多为贵。

宗庙之数。

不可踰郊。

今请大祀同为十二。

中祀同为十。

小祀同为八。

释奠准中祀。

自余从座。

並请依旧式。

从之。

开元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敕文。

宗庙致享。

务在丰洁。

礼经沿革。

必本人情。

籩豆之荐。

或未能备物。

宜令礼官学士。

详议具奏。

太常卿韦縚。

请宗庙之奠。

每座各加十二。

又酒爵制度全小。

仅无一合。

执持甚难。

请稍令宽大。

仍望付尚书省集眾官详议。

兵部侍郎张均。

及职方郎中韦述等议曰。

谨按礼祭统曰。

凡天之所生。

地之所长。

苟可荐者。

莫不咸在。

圣人知孝子之情深。

而物类之无限。

故为之节制。

使有常礼。

物有其品。

器有其数。

上自天子。

下至公卿。

贵贱差降。

无相踰越。

百代常行。

无易之道也。

左传曰。

饗以训恭俭。

宴以示慈惠。

恭俭以行礼。

慈惠以布政。

享之与宴。

犹且异文。

祭奠所陈。

固不同矣。

今欲取甘旨之物。

肥浓之味。

隨所有者。

皆充祭用。

苟踰旧制。

其何限焉。

虽籩豆有加。

岂能备也。

传曰。

大羹不致。

粢盛不凿。

昭其俭也。

若以今之珍饌。

平生所习。

求神无方。

何必师古。

自汉以降。

诸陵皆有寢宫。

岁时朔望。

荐以常饌。

此既常行。

亦足尽至孝之情矣。

宗庙正礼。

宜依典故。

率意变革。

人情所难。

又按旧制。

一升曰爵。

五升曰散。

礼器称宗庙之祭。

贵者献以爵。

贱者献以散。

此明贵小贱大。

示之节俭。

岂可舍先王之道。

以徇一时之所尚。

废弃礼经。

以从流俗。

裂冠毁冕。

將安用之。

君子爱人以礼。

不求苟合。

况在宗庙。

敢忘旧章。

请依古制。

庶可经久。

太子宾客崔沔议曰。

窃闻识礼乐之情者能作。

知礼乐之文者能述。

述作之义。

圣贤所重。

礼乐之本。

古今所崇。

变而通之。

所以久也。

所谓变者。

变其文也。

所谓通者。

通其情也。

祭祀之典。

肇於太古。

人所饮食。

必先荐献。

未有火化。

茹毛饮血。

则有毛血之荐。

未有麴糱。

汙樽抔饮。

则有元酒之奠。

施及后王。

礼物渐备。

作为酒醴。

用其牺牲。

以致馨香。

以极丰洁。

故有三牲八簋之盛。

五齐九献之殷。

然神道至元。

可存而不可测也。

祭礼至敬。

可备而不可废也。

是以毛血腥爓。

元尊牺象。

靡不毕登于明荐矣。

然而荐贵於新。

味不尚褻。

虽则备物。

犹存节制。

故礼云天之所生。

地之所长。

苟可荐者。

莫不咸在。

备物之情也。

夫曰三牲之俎。

八簋之实。

美物备矣。

昆虫之异。

草木之实。

阴阳之物备矣。

此节制之文也。

鉶俎籩豆。

簠簋尊罍之实。

皆周人之时饌也。

其用通於燕享宾客。

而周公制礼。

咸与毛血元酒。

同荐於先。

晋中郎卢諶。

近古之知礼者。

著家祭礼。

皆晋时常食。

不復纯用旧文。

然则当时饮食。

不可闕於祭祀明矣。

是变礼文而通其情也。

我国家由礼立训。

因时制范。

考图史於前典。

稽周汉之旧仪。

清庙时享。

礼饌毕陈。

用周制也。

而古式存焉。

园寢上食。

时饌具设。

遵汉法也。

而珍味极焉。

职贡来祭。

致远物也。

有新必荐。

顺时令也。

苑囿之內。

躬稼所收。

蒐狩之时。

亲发所中。

割鲜择美。

荐而后食。

尽诚\敬也。

若此至矣。

復何加焉。

但当申敕有司。

祭神如在。

其进贡珍羞。

或时物鲜美。

考诸祀典。

无有漏略。

皆详名目。

编诸甲令。

因宜而荐。

以类相从。

则鲜肥尽在。

不必加於籩豆之数也。

至於祭器。

隨物所宜。

故太羹古食也。

盛於豋。

豋。

古器也。

和羹时饌也。

盛於鉶。

鉶。

时器也。

亦有古饌而盛於时器。

故毛血盛於盘。

元酒盛於尊。

未有荐时饌而追用古器者。

由古质而今文。

便於事也。

虽加籩豆十二。

未足以尽天下美物。

而措诸清庙。

有兼倍之之名。

近於侈矣。

又按汉书艺文志。

墨家之流。

出於清庙。

是以贵俭。

由此观之。

清庙之不尚於奢。

旧矣。

太常所请。

恐未可行。

又称酒爵全小。

须加广大。

窃据礼文。

有以小为贵者。

献以爵。

贵其小也。

小不及制。

敬而非礼。

是有司之失其传也。

固可隨失釐正。

无待议而后革。

未知今制。

何所依准。

请兼详今式。

据文而行。

礼部员外郎杨仲昌议曰。

郑玄云。

生人尚褻食。

鬼神则不然。

春秋曰。

苹蘩薀藻之菜。

潢汙行潦之水。

可荐于鬼神。

又曰。

太羹不致。

粢盛不凿。

此明君人者有国奉先。

敬神严享。

岂肥浓以为尚。

將俭约以表诚\。

则陆海之物。

鲜肥之类。

既乖礼文之情。

而变作者之法。

皆充祭用。

非所宜也。

易曰。

樽酒簋。

贰用缶。

纳约自牖。

此明祭尚简易。

不在繁奢。

所以一樽之酒。

贰簋之奠。

为明祀也。

荐肥浓则褻味有登。

加籩爵则事非师古。

与其別行新制。

宁如谨守旧章。

又汉家园陵。

八节上食。

自兹以降。

代行其典。

贞观之后。

礼法刊定。

今陵寢见有八节之奠。

兼朔望常食。

圣心追远。

每物加荐。

不敢黷於宗庙。

请施行之于园陵。

愚忝主司。

顾非知礼。

布之执事。

惟裁择焉。

户部郎中杨伯成。

左卫兵曹参军刘秩。

皆建议以为请依旧礼。

於是宰臣具沔述等议以奏。

上曰。

享祀粢盛。

实思丰洁。

不应法制者。

亦不可用。

於是更令太常。

量加品味。

韦縚又请每室加籩豆各六。

每四时异品。

以当时新果及珍羞同荐。

制可之。

又酌献酒爵。

上令用龠升一升。

合於古义。

而多少適中。

自是常依行焉。

大歷元年七月五日敕。

南郊太庙祭器。

令所司造两副供用。

一副贮库。

诸坛庙祭器。

更別造一副。

诸杂用者。

亦宜別造。

不得效庙及诸坛祭器。

庙灾变开元五年正月二日。

太庙四室崩。

上素服避正殿。

迎神主于太极殿。

初。

將幸东都。

而太庙崩。

召宰臣宋璟苏頲问其故。

对曰。

今三年之制未毕。

诚\不可幸。

凡灾变之发。

皆所以明儆诫。

陛下宜增崇大道。

以答天意。

且停幸东都。

上又召姚崇。

对曰。

太庙殿本是苻坚时所造。

隋文帝创立新都。

移宇文庙故殿。

改造此庙。

岁月滋深。

朽蠹而毁。

山有朽壤。

尚不免崩。

木朽而摧。

偶与行期相会。

不是缘行乃崩。

且天子以四海为家。

陛下为关中不熟。

所以为人行幸。

上曰。

卿言正合朕意。

遂幸东都。

右散骑常侍褚无量请脩德。

諫曰。

臣闻尚书洪范传曰。

王者阴盛阳微。

则先祖见其变。

昔成汤遇旱。

引事自责云。

女謁盛邪。

今太庙毁坏。

即是先祖见变。

后宫之中。

非所幸者。

亲享之后。

简出少多。

以应其变。

又窃闻左右近臣妄奏云。

国家太庙。

其材木本是苻坚时旧殿按括地志云。

隋文帝创立新都。

移宇文庙故殿改造此庙。

原非苻坚及宇文氏所作也。

况我国家及隋文帝。

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

岂復递取苻坚之旧殿。

以充太庙者乎。

此则言偽而辨。

殊不足採纳。

伏愿精选举。

用贤良。

节奢靡。

轻赋税。

继绝世。

慎刑罚。

纳諫諍。

察諂諛。

夫如是则人和。

人和则气和。

气和则天地和矣。

人天和会。

灾异自销。

伏愿虔奉神心。

克谨天诫。

十月七日。

伊闕人孙平子上封事曰。

臣窃见今年正月。

太庙毁。

此乃躋二帝之所致也。

臣按左传。

君薨卒哭而祔。

祔而作主。

特祀于主。

烝尝禘于庙。

今日有违於此也。

昔鲁文公二年。

宗伯弗忌躋僖公于閔公上。

后致太室坏。

春秋异而书之。

今日有同於彼也。

君子以弗忌为失礼。

又按五行志书。

僖公虽兄。

尝为閔公臣。

臣居君上。

是为失礼也。

故太室坏。

且兄臣於弟。

犹不可躋之弟上。

况弟臣于兄。

岂可躋弟于兄上邪。

昔庄公三十二年薨。

閔公二年吉禘。

自薨至禘。

尚有二年。

春秋犹非之。

失礼。

况夏崩冬禘。

不亦太速乎。

且太庙中央曰太室。

尊高象也。

鲁自是陵夷。

將墮周公之祀。

臣据此断之。

即太庙毁。

亦今日將欲陵夷之象。

墮先帝之祀也。

斯亦上天祐我唐国。

乃降此灾。

以陛下去年禘孝和于別室。

告祭于太庙。

未祭孝和。

先祭太上皇。

此乃与僖閔事同。

先臣后君也。

昔躋兄弟上。

今令弟先兄祭。

过有甚于古也。

昔登臣君上。

今亦如之。

事岂不同邪。

昔太室坏。

今太庙毁。

变岂不同邪。

若以兄弟同昭。

则不合出置別庙。

若以臣子一例。

则孝和合进为昭。

昔武氏篡国十五余年。

孝和挺剑龙飞。

再兴唐祚。

反正朔服色。

咸依贞观故事。

此即有大功於天下也。

今禘于別室。

是废先圣之训。

弃中兴之功。

下君上臣。

轻长重幼。

昔晋太康五年。

宣帝庙地陷。

梁折。

八年正月。

太庙殿陷。

改作殿宇。

更营新庙。

远致名材。

杂以铜柱。

自八年九月造。

至十年四月乃成。

十一月。

又梁折毁坏。

由此言之。

天降灾谴。

非枯朽也。

晋不知过。

天下分崩。

王室大乱。

特望天恩。

少垂详察。

速召宰相已下谋\议。

移孝和入庙。

何必苦违礼典。

以同鲁晋。

詔下礼官议。

太常博士陈贞节冯宗苏献等议曰。

王制。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并太祖而七。

昭穆者。

父子之位。

则知七世之庙。

无兄弟之义矣。

殷继成汤。

至于帝乙。

父子兄弟。

十有二君。

其正世止六而已。

易干凿度曰。

殷之帝乙。

六世王也。

此则兄弟不数为世之明据也。

又殷人六庙。

亲庙四並汤而六。

殷世兄弟四人。

相次为君。

若以为世。

便当上毁四室。

如此则无復祖禰之祭矣。

古之庙位。

自禰已上。

极于太祖。

虽数溢迭毁。

隨而上迁。

三昭三穆。

未尝有闕也。

又礼。

大宗无子。

则立支子。

又曰。

为人后者为支子。

无兄弟相为后之文。

所以舍至亲取远属。

盖以兄弟一体。

无父子之道。

故父子曰继。

兄弟曰及。

礼。

兄弟不相入庙者。

假如兄弟代立。

孙姪承统。

告享之日。

不得称嗣子嗣孙。

则当上列云伯考伯祖。

下系云姪子姪孙。

此乃成七庙之位号。

不成继统之义焉。

斯又不可之甚也。

又殷十二世。

惟三祖三宗。

明兄弟相及。

自別立庙。

不必继之七世。

后汉世祖。

列序七庙。

而惠帝不入其数。

岂非文帝之嫡兄乎。

及文武代立。

子孙克昌。

为汉之大宗。

晋景亦晋文之兄。

缘景帝绝嗣。

不列七庙之数。

何以知之。

据永兴元年告諡。

世祖称景帝为从祖也。

若以晋武越次尊崇其父。

而致庙坏。

遂及乱亡。

何因汉氏迁出惠帝。

宗尊文帝。

而享世二十有四。

歷年四百三十。

殷庙何尝见崩。

汉庙未始经折。

殷汉之盛。

委而不言。

鲁晋之灾。

引以为喻。

是以春秋书太室坏者。

乃垂明诫。

何必閔僖。

晋太庙所以毁折者。

天诛奢丽。

不以迁庙。

然天子七庙。

诸侯五庙。

辨贵贱之差也。

父子相继。

亿万人之心也。

昭穆列序。

重继统之义也。

今孝和皇帝若与圣真皇帝相亚。

在庙止成六世。

何以辨贵贱乎。

裔嗣绝灭。

何以宗后世乎。

昭穆失序。

何以成继统之义乎。

况国家远遵殷之阳甲。

近法汉之成帝。

特以孝和实中兴之明主。

开百世不毁之庙。

別立园寢。

永以寧神。

岁时烝尝。

与国终始。

有何不可乎。

平子云。

太庙崩。

缘躋圣贤所致。

引僖公薨迁居閔公之上。

称为逆祀。

取类当今。

然孝和升新寢之后。

圣真皇帝方上祔高宗。

斯则未尝一日躋居孝和之上。

引兹为证。

岂非诬罔朝廷邪。

平子不识忌讳。

肆其狂瞽。

危言高论。

谤訕朝廷。

引衰晋之朝。

比圣明之世。

言偽而辨。

礼所不容。

状入。

久不决。

上令宰臣召平子与礼官对定可否。

博士固执前议。

平子口辨所引。

咸有经据。

献等又不能屈之。

时苏頲知政事。

以献是从祖之兄。

颇党之。

议竟不行。

平子上论不置。

遂以平子为廉州都城县尉。

议者以平子之议是也。

至德二载十一月十五日。

新作九庙神主。

于长安殿安置。

上亲享之。

先是。

京师宗庙被焚。

上在彭城。

原使人陷没于凤翔。

先作神主。

及是迎享。

初。

肃宗將復宫闕。

遣左司郎中李巽先行告庙之礼。

工部尚书顏真卿谓礼仪使崔器曰。

春秋时。

新宫灾。

鲁成公三日哭。

今太庙为盗焚毁。

宜筑坛于野。

皇帝向东哭。

然后遣使。

事竟不行。

又曰。

告庙祝文称嗣皇帝。

上皇在蜀。

称嗣可乎。

器遽奏改之。

中旨叹重宣劳焉。

先是。

御史大夫严郢为协律郎。

知东都太庙。

时安禄山陷东都。

郢潜奉九庙神主于私第。

至至德三载。

东都收復。

有司备法驾迎神主归于太庙。

以功迁大理司直。

广德初。

代宗自陕將还。

尚书右丞顏真卿。

请皇帝先謁五陵庙。

然后还宫。

宰相元载谓真卿曰。

公所见甚美。

其如不合事宜何。

真卿曰。

用舍在相公耳。

言者何罪。

然朝廷之事。

岂堪相公再破除邪。

建中二年二月。

復肃宗神座于寢宫。

初。

宝应中。

西戎犯京师。

焚建陵之寢。

至是始创復焉。

元和十一年正月。

宗正寺奏。

建陵黄堂南面丹景门。

去年十一月。

被贼\斫破门戟四十七竿。

詔曰。

所由闕于周防。

敢尔侵犯。

各据事状。

宜有科惩。

知山门押官决六十。

削一任官。

?骑三卫。

並决四十。

陵令马敘。

罚一季俸料。

陵丞李建。

罚一月俸。

宗正卿李上公。

罚一月俸。

大中五年十二月。

景陵有贼\惊动。

斫损神门戟架等。

至六年四月。

下詔曰。

景陵神门。

盗伤法物。

其贼\既抵极法。

官吏等须有惩责。

宗正卿及陵令县令。

已从別敕处分。

京兆尹邦畿不能肃清。

封部责帅之义。

其何以逃。

宜罚两月俸料。

其日。

贬宗正卿李文举为睦州刺史。

陵令吴阅为岳州司马。

奉先县令裴让为隨州司马。

权知县事主簿张行之为邵州司户。

陵丞李咸停见任。

仍殿三选。

所由节级等科责。

光启元年三月。

中书门下奏曰。

伏以前年冬月有震。

俄然巡幸。

主司宗祝。

迫以仓徨移蹕凤翔。

未敢陈奏。

今將回鑾輅。

皆举典章。

清庙再营。

孝思式备。

伏请降敕命。

委所司参详典礼脩奉。

詔从之。

又脩奉太庙使宰相郑延昌奏。

太庙大殿十一室。

二十三间。

十一架。

功绩至大。

兼宗庙制度有数。

难为损益。

今不审依元料。

脩奉为復。

更有商量。

下礼官详议。

太常博士殷盈孙议曰。

如依元料。

难以速成。

况帑藏方虚。

须资变礼。

窃以至德二载。

以新脩太庙未成。

其新造神主。

权于长安殿安置。

便行享告之礼。

如同宗庙之仪。

以俟庙成。

方为迁祔。

今京城除充大內及正衙外。

別无殿宇。

伏闻先有詔旨。

欲以少府监大厅。

权充太庙。

其厅五间。

伏缘十一室于五间之中。

陈设隘狭。

请更接续。

建成十一间。

以备十一室荐享之所。

其三太后庙。

即于监內取西南屋三间。

以备三室告享之所。

詔从之。

其年十二月。

僖宗再幸宝鸡。

其太庙十一室。

并祧庙八室。

及孝明太皇太后等別庙三室神主。

缘室法物。

宗正寺官属奉之。

隨驾至鄠县。

为盗所劫。

三年二月。

车驾自兴元还京。

以宫室未备。

权驻凤翔。

太常礼院奏皇帝还宫。

先謁太庙。

今宗庙焚毁。

神主失坠。

请准例脩奉者。

礼官议曰。

按春秋新宫灾。

三日哭。

传曰。

新宫。

宣公庙也。

三日哭。

礼也。

按国史开元五年正月二十日。

太庙四室摧毁。

时神主皆存。

迎奉于太极殿安置。

元宗素服避正殿。

宝应元年。

肃宗还京师。

以宗庙焚毁。

於光顺门外设次。

向庙哭。

歷检故事。

不见百官奉慰之仪。

然上既素服避殿。

百官奉慰。

亦合情理。

窃循故事。

比附参详。

恐须宗正寺具宗庙灾毁神主失坠事由申奏。

皇帝素服避殿受慰讫。

輟朝三日。

下詔委少府监。

择日依礼改造列圣神主。

詔从之。

缘庙裁制上干封元年六月二十三日詔。

朕每惟宗庙至敬。

虔诚\祼享。

而二等一奠。

情有未安。

思革旧章。

用崇严配。

自今已后。

宗庙荐享爵及簠簋豋鉶。

各宜別奠。

其余牢饌。

並依常典。

仪凤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太常以仲春告祥瑞于太庙。

上令礼官征求故实。

太常博士贾大隱对曰。

古者祭以首时。

荐用仲月。

近代相承。

元日奏祥瑞。

二月然后告太庙。

盖缘告必有荐。

便于礼也。

又检贞观已来。

敕令无文。

礼司因循。

不知所起。

上令依旧行焉。

开元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敕。

享宗庙。

差左右丞相尚书嗣王郡王摄三公行事。

若人数不足。

通取诸司三品以上长官。

自余祭享。

差诸司长官及五品已下清官。

至二十三年正月二十日。

自今已后。

有大祭。

宜差丞相特进少保少傅尚书宾客御史大夫摄行事。

至二十五年七月八日敕。

太庙每至五饗之日。

应摄三公。

令中书门下及丞相师傅尚书御史大夫嗣王郡王中拣择德望高者通摄。

余司不在差限。

至二十七年二月七日制。

宗庙致敬。

必先于如在。

神人所依。

无取于非族。

其应太庙五享。

宜于宗子及嗣王郡王中拣择有德望者。

令摄三公行事。

其异姓官。

更不须令摄。

二十一年二月十日敕。

太庙九室。

室长各三人。

于见任斋郎中。

拣择有景行。

諳闲仪注者。

送名礼部奏补。

仍给厨食。

满十年与官。

至天宝十载正月十日敕文。

庙者貌也。

取象存焉。

礼由情起。

因心则感。

太庙宜制內官。

以备严奉。

仍于庙外造一院安置。

庶申罔极之恩。

无忘事生之礼。

宜于旧中宗庙院安置內官。

其室长停。

不须更补。

內官。

自肃宗剋復京城后。

遂废。

至干元元年四月二十八日。

宗正卿李遵奏。

每室准格各置室长三人。

至十年並皆与官。

中间李彭奏停。

伏望准格更置。

敕旨依。

贞元元年四月十三日敕。

准建中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敕。

东都祠祭既停。

其郊社斋郎。

不合更置並停者。

其东都太庙斋郎室长。

请准郊社例停废。

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敕。

宗庙祭享。

籩豆宜加獐鹿鶉兔野鸡等料。

夏秋供腊。

春冬供鲜。

仍令所司祭前十日。

具数申省。

准料令殿中省供送。

至天宝五载四月十六日詔。

祭神如在。

传诸古训。

以多为贵。

著在礼经。

膟膋之仪。

盖昔贤之尚质。

甘旨之品。

亦孝子之尽诚\。

既切因心。

方资变礼。

其已后享太庙。

宜料外每室加常食一牙盘。

仍令所司。

务尽丰洁。

至十一载闰三月二十九日敕。

每月朔望日。

宜令尚食荐太庙。

每一室一牙盘。

內官荐享。

仍五日一开门洒埽。

至贞元十二年十月十三日敕。

太庙九室。

及昭德皇后庙。

每月朔望两享。

祭食共一十台盘。

先是尚食造供。

今月八日。

中书门下奉宣进止。

宜令宗正与太常计会。

各令所司办集。

不须更待尚食供送。

天宝三载四月五日詔。

顷四时有事于太庙。

两京同日告享。

虽卜吉辰。

俱遵上日。

而义深如在。

礼或有乖。

自今已后。

两京宜各別择吉日告享。

九载十一月敕。

自今已后。

每亲告献太清太微宫。

及太庙。

改为朝献。

有司行事为荐献。

巡陵为朝拜。

有司行事为拜陵。

告宗庙与祭天地饗祀祝文。

改昭告为昭荐。

以为告者临下之制故也。

贞元元年十一月。

有事于郊庙。

太常博士陆贄奏。

请准礼用祝板。

祭毕焚之。

六年正月七日。

祭官有惨服。

既葬公除。

及闻哀假满者。

请许吉服赴宗庙之祭。

其同宫未葬。

虽公除者。

请依前禁之。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