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缘庙裁制下贞元九年九月制。
昭德皇后庙神座褥。
改用紫。
初。
昭德庙褥。
出自禁中。
因以赭黄。
至是太常卿裴郁奏请。
九室神座褥。
並请用昭德色。
上谓以尊后卑。
不许。
十二月。
太常博士韦彤裴堪等议曰。
谨按礼经。
前代故事。
宗庙无朔望祭食之仪。
园寢则有朔望上食之礼。
国家自贞观至开元。
备定礼令。
皆遵旧典。
至天宝十一载三月。
初別令上食。
朔望进食於太庙。
自太庙已下。
每室奠饗。
其进奠之礼。
內官主之。
在臣礼司。
並无著令。
或云。
当时礼官王璵。
不本礼意。
妄推缘坐之义。
请用宴私之饌。
此则可荐於寢宫。
而不可瀆於太庙。
一时之制。
久未变更。
至今论礼者。
贬王璵之议。
伏奉今月八日进止。
其朔望进食。
宗正与太常计会办集者。
伏以陛下虔奉宗庙。
斋心自中。
事归有司。
各令尽敬。
然后详议故实。
臣得竭诚\。
按祭统云。
夫祭者。
非物自外至者也。
自中出。
生於心也。
怵而奉之以礼。
由是牲牢有定制。
籩豆有定数。
罄天生地长之物。
极昆虫草木之异。
苟可荐者。
莫不咸在。
先王以此享宗庙。
交神明。
全孝敬也。
若王之食饮膳羞。
八珍百品。
可嗜之饌。
隨好所迁。
美脆旨甘。
皆为褻味。
先王以此宴宾客。
接人情。
示慈惠也。
则知荐享宴会。
於文已殊。
圣人別之。
以异为敬。
今若以熟食荐太庙。
恐违礼本。
又祭义曰。
不祭欲数。
数则烦。
烦则不敬。
祭不欲疏。
疏则怠。
怠则忘。
是故禴祠烝尝。
感时致享。
此圣人俯就之中制也。
今园寢每月二祭。
不为疏也。
太庙每岁五饗。
不为数也。
则人臣执事。
在疏数之闲。
得尽其忠也。
若令牲牢俎豆之司。
更备膳羞盘盂之饌。
朔日月半。
將以为常。
环四时之中。
杂五饗之礼。
为数既甚。
黷亦隨之。
虽曰不然。
臣不信也。
夫圣王之制。
必师於古训。
不敢以孝思之极。
而过於礼。
不敢以殽膳之多。
而褻於味。
伏愿陛下遵开元万世之则。
省天宝权宜之制。
园寢之上。
得极珍羞。
宗庙之中。
请依正礼。
臣等忝司礼职。
敢罄愚衷。
上令宣示宰相等曰。
此礼已经先朝所定。
朕未敢遽有改移。
待更商量。
期於允当。
至元和十四年二月。
太常丞王涇上疏。
请去太庙朔望上食。
詔令百官详议。
开元礼。
太庙每岁禴祠烝尝腊凡五饗。
天宝末。
元宗以上食每朔望具常饌。
令宫闈令上食於太庙。
后遂为常。
由是朔望不视朝。
比於大祀故也。
国子博士史馆修撰李翱奏议曰。
国语曰。
王者日祭。
礼记曰。
王立七庙。
皆月祭之。
周礼不载日祭月祭。
唯四时之祭。
禴祠烝尝。
汉氏皆杂用之。
盖遭秦焚书。
礼经烬灭。
编残简缺。
汉乃求之。
先儒穿凿。
各申己见。
皆託古圣贤之名。
以信其语。
故其所记,各不同也。
古者。
庙有寢而不墓祭。
秦汉始建寢庙於园陵。
而上食焉。
国家因之而不改。
贞观开元礼。
並无宗庙日祭月祭之礼。
盖以日祭月祭。
既已行于陵寢矣。
故太庙之中。
每岁五饗六告而已。
不然。
若房元龄魏征之徒。
皆一代名臣。
穷极经史。
岂不见国语礼记有日祭月祭之辞乎。
斯足以明矣。
伏以太庙之享。
籩豆牲牢。
三代之通礼。
是贵诚\之义也。
园寢之奠。
改用常饌。
秦汉之权制。
乃食味之道也。
今朔望上食於陵寢。
循秦汉故事。
斯为可矣。
若朔望上食于太庙。
岂非用常褻味。
而贵多品乎。
且非礼所谓至敬不饗味。
而贵气臭之意也。
传称屈到嗜芰。
有疾。
召其宗老而嘱之曰。
祭我必以芰。
及祭荐芰。
其子屈建命去芰而用羊。
馈籩豆脯醢。
君子是之。
言事祖考之义。
不当以其生存所嗜为献。
盖明非食味也。
然则荐常饌於太庙。
无乃与荐芰为比乎。
且非三代圣王之所行也。
况祭器不设俎豆。
祭官不命三公。
执事者惟官闈令与宗正卿而已。
谓之上食可也。
安得以为祭乎。
且时饗於太庙。
有司摄事。
祝文曰。
孝曾孙皇帝臣某。
谨遣太尉臣名。
敢昭告於高祖神尧皇帝。
祖妣太穆皇后竇氏。
时维孟春。
永怀罔极。
谨以一元大武。
柔毛刚鬣。
明粢薌合。
薌萁嘉蔬。
嘉荐醴齐。
敬修时饗。
以伸追慕。
尚享。
此祝词也。
前饗七日。
质明。
太尉誓百官於尚书省曰。
某月某日。
时享於太庙。
各扬乃职。
不供其事。
国有常刑。
凡陪饗之官。
散斋四日。
致斋三日。
然后乃可以为祭也。
宗庙之礼。
非敢擅议。
虽有知者。
其谁敢言。
故六十余年。
行之不废。
今圣朝以弓矢既櫜。
礼乐为大。
故下百寮。
使得详议。
臣等以为贞观开元礼。
並无太庙上食之文。
以礼断情。
罢之可也。
至若陵寢上食。
採国语礼记日祭月祭之词。
因秦汉之制。
修而存之。
以广孝道。
如此则经义可据。
故事不遗。
大礼既明。
永息异论。
可以继二帝三王。
而为万世法。
与其黷礼越古。
贵因循而惮改作。
犹天地之相远也。
中书舍人武儒衡议曰。
臣谨按开元礼。
太庙九室。
每年惟五饗六告。
祭用牲牢俎豆而已。
刘歆祭议曰。
大禘则终王。
坛墠则岁贡。
二祧则时享。
高曾则月祀。
祖禰则日祭。
国语云。
王者日祭月祀。
时享岁贡。
此则往古之明征。
国朝之显据。
盖日祭者。
荐新也。
言物有可荐则荐之。
不必卜择日时也。
故叔孙通云。
古有尝果。
今樱桃方熟。
可以为献。
由是惠帝取以荐宗庙。
是不卜日矣。
当时叔孙通之言。
且曰古有尝果。
足明古礼。
非汉制也。
月享者。
告朔也。
论语。
子贡欲去告朔之餼羊。
孔子以为不可。
则告朔必具牲牢明矣。
春秋又讥闰月不告朔。
犹朝於庙。
此则月祭。
殷周已降。
皆有之也。
荐园寢者。
始于秦世。
汉氏因之而不改。
人君三年之制。
以日易月。
丧纪既以二十七日而除。
则朔望奠酹。
不復亲执。
故既葬之后。
移之园陵。
又诸陵祠殿。
月游衣冠。
取象平生。
务从丰洁。
所以陵寢朔望上食。
与太庙日祭月享。
本旨不同。
今王涇所引太庙与陵寢同日时设祭。
以为越礼。
臣窃谓王涇但宜论太庙陵寢朔望奠祭可行可废之旨。
不当以同日同时为议。
何者。
汉朝宗庙园陵。
一百六十七所。
郡国祠祀。
岂不与宗庙同日同时者乎。
在礼既祭于室。
又绎於祊。
盖广乎求神者也。
则宗庙陵寢。
尝礿同时。
理固无害。
又韩皋引汉官仪。
古不墓祭。
韩皋议状。
检不获。
臣据周礼冢人之职。
凡祭墓则为之尸。
则古亦墓祭。
但与汉家陵寢不同耳。
安得谓之无哉。
又王涇状以太庙设祭。
別加常饌。
以为褻味。
而韩皋则云。
法饌依经。
固非黷敬。
臣按春官大宗伯。
以肆献祼饗先王。
肆者。
谓解牲体。
荐血腥。
灌之以郁鬯者也。
又祭义曰。
祭之日。
君牵牲入庙门。
丽于碑。
卿大夫袒而割牛。
尚耳。
取膟膋。
祭腥。
敬之至也。
夫岂谓常饌耶。
盖尽其愨焉。
尽其礼而无过失焉。
所以然也。
是以簠簋有数。
籩豆有杀。
虽多更圣贤。
不敢加也。
今夫常饌。
庖人羞之。
膳夫熟之。
糅以羶香。
杂以咸辛。
具有司之烹炊。
漏神明于媟近。
意虽不褻。
而事已褻矣。
况古者天子立七庙。
又为坛墠。
以祭去祧之王。
近则起土。
远则扫地。
盖弥远而弥尊。
益敬而益简。
臣以为陵庙近也。
亲亲也。
朔望奠献。
尚洁务丰。
宜备常膳。
以广孝也。
宗庙远也。
尊尊也。
禘祫时饗。
告朔荐新。
宜崇古制。
以正礼也。
惟太庙望祭。
无所本据。
盖异时有司。
因其陵寢有朔祭望祭。
以为宗庙既有朔祭。
则望祭亦合行之。
殊不知宗庙朔祭。
乃告朔也。
臣以为宜罢此耳。
仲尼三年无改於父之道。
盖言理有更改。
则三年之外。
斯可矣。
况天宝之令。
行于一时者哉。
今陛下绍十圣之景光。
廓八纮之氛祲。
风扫长彗。
神驱大妖。
销金戟以厚农。
直玉斗而序政。
博采群议。
详求典经。
將欲成一王之教。
垂万世之法。
安可因陵寢缘情取象之礼。
黷宗庙荐鬯设饌之仪。
甚不然也。
事竟不行。
元和元年十二月。
礼仪使高郢奏。
六典。
凡驾行幸。
有夜警晨严之制。
今署司所申。
是并警亦呼为严。
相承已久。
乐官不能辨。
伏奏开元礼。
皇帝时饗太庙。
及上辛祈谷於圜丘。
皆於正殿致斋。
第三日欲赴行宫。
前七刻五刻二刻。
有三严之仪。
並无五更三点以前四严。
及驾至桥一严之文。
伏请勒停。
准礼依时刻三严。
又其时所设宫悬。
悬而不作。
鑾驾进发。
不鸣鼓吹。
至祀日。
太庙饗礼毕。
鑾驾欲发。
及南郊行事。
鑾驾还宫之时。
然后各有三严。
皇帝既还大次。
停一刻须槌一鼓为一严。
三刻须槌二鼓为再严。
五刻须槌三鼓为三严。
往例仪注。
皆准此礼。
鼓吹署所申。
並与礼文不同。
又都不知准礼。
是行事毕有三严之制。
伏以立礼之旨。
务於精诚\。
鑾驾出宫。
在祀前之日。
犹悬而不作。
不鸣鼓吹。
况祠所斋洁。
明发行事。
此夜诚\合清净。
不应鉦鼓諠譁。
其鼓吹署所申四严及临上坛一严。
伏请勒停。
其行事毕后。
南郊回。
请准礼依时刻三严。
太庙宿其后不严。
及南郊回。
於明德门裏鼓吹。
引驾至丹凤门。
二年九月。
中书门下上言。
先王制礼。
皆有著定之文。
后圣沿情。
或徇一时之敬。
过犹不及。
遂至于烦。
询于有司。
参酌礼意。
若无釐革。
稍黷旧章。
其太庙诸陵荐新。
诸陵节日遣使。
臣等商量。
请每除太庙时饗。
及朔望上食。
诸陵朔望奠。
亲陵朝晡奠外。
余享祀及忌日告陵等。
並停。
其果实甘橘蒲桃菱梨。
远方所进。
並请遣使於诸陵荐献。
果实之中。
甘瓜时异。
亦请至时上荐。
其余瓜果。
四时新物。
並委陵令与县司计会。
及时荐献。
其专使亦停。
制可。
三年四月。
太常礼院上言。
太庙时享。
及告庙朔望荐食同日。
谨按礼经。
祭不欲数。
伏以太庙禘祫。
祭礼重於时享。
准礼时享与禘祫同月。
即其月但行禘祫。
不行时享。
盖不欲烦。
是礼先重者。
今时享重于朔望荐食。
稽求礼情。
参酌轻重。
于时享之月。
朔望荐食。
亦合便停。
若两礼並行。
即祭恐烦黷。
伏请每至时享及腊享。
但行享礼。
其月朔望荐食。
请停。
余月一准旧例。
如告庙日与朔望荐食日同。
伏请先行告礼。
然后荐食。
即冀疏数有节。
合于礼令。
从之。
四年九月。
监察御史刘遵古奏。
太庙五享摄祭三公等。
伏准开元二十五年七月八日敕。
每至五饗之日。
应摄三公。
令中书门下。
及丞相师傅尚书御史兼嗣郡王。
择德望高者通摄。
诸司不在差限者。
伏以太庙摄祭公卿。
准敕令先差仆射尚书及师傅等。
如无此色官。
亦合次差诸司三品。
比来吏部因循。
不守敕文。
用人稍轻。
伏请起今年冬季已后。
敕吏部准敕差定。
如仆射尚书等闕。
即差京师三品职事官充。
敕。
宜依。
十五年六月敕。
今月祔享太庙。
闕宪宗皇帝室祝版。
划睿宗皇帝室祝版勾当点检。
并进署官知庙宗正少卿嗣寧王李子鸿。
监察御史崔锐。
太常博士王彦威等。
各得款状。
敕。
宗庙之礼。
严肃是先。
荐告之词。
精审为切。
方將升祔。
安可九室皆同。
既已祧迁。
岂宜四昭咸在。
李子鸿专司庙事。
错进祝文。
罪有根源。
理难降减。
宜停见任。
博士既失於详定。
御史又旷其监临。
若不薄惩。
恐乖至当。
王彦威罚两月俸。
仍削一阶。
崔锐罚一季俸。
仍削两阶。
余並释放。
已后有礼合变文。
事宜中节者。
太常博士不得更称旧例。
致令差殊。
当举严科。
別有处分。
故事。
將祔礼。
先告於庙庭。
跪奉入室曰。
以今吉辰。
某皇帝神主祔謁。
遂奉神主诣第七室祔享。
而不再告。
享毕。
祔於第九室。
设安神之幕而韜之。
然则告太庙者。
以孙祔於祖。
尊不得伸也。
是时宪宗神主升祔。
宰臣不详旧典。
令有司再告祔礼於太极殿。
礼官执议不听。
適属宗正寺进祝版。
误以宪宗尊号为睿宗。
御史博士职当省察。
不知其误。
宰臣兼怒之下。
詔削罚而变其旧礼。
时甚非之。
长庆元年七月。
监察御史路群奏。
今月九日孟秋。
享太庆庙。
摄太尉国子祭酒韩愈。
准式於太庙致斋。
今于本寺监省。
有违格式。
敕。
宜罚一季俸。
太和二年。
享敬宗皇帝祝文。
称皇孝弟。
太常博士崔龟从奏议曰。
臣审详孝字。
载在礼文。
议本主于子孙。
理难施于兄弟。
按礼记卜虞之文。
子孙曰哀。
兄弟曰某。
然则虞之称哀。
与祭之称孝。
其义一也。
於祖禰则礼宜称孝。
于伯仲则止可称名。
又东晋温嶠议宗庙祝词。
言孝字非子孙则不称。
若旁亲则言敢告。
故当时朝议。
咸以为宜。
今臣上考礼经。
无兄弟称孝之义。
下征晋史。
有不称旁亲之文。
臣谓享敬宗庙。
宜去孝弟两字。
从之。
五年五月。
太庙第四室六室缺漏。
上怒。
罚宗正卿李锐。
將作监王堪。
乃詔中使补葺之。
右补闕韦温上疏曰。
臣闻吏举其职。
国家所以治。
事归於正。
朝廷所以尊。
夫设制度。
立官司。
事存典故。
国有经费。
而最重者。
奉宗庙也。
伏以太庙当修。
詔下逾月。
有司弛慢。
曾不用心。
宜黜慢官。
以惩不恪之罪。
择可任者。
贡以缮完之功。
此则事归于正。
吏举其职也。
而圣思不劳。
百职无旷。
今慢官不恪。
止於罚俸。
忧軫所切。
使委內官。
是许百司之官。
公然废职。
以宗庙之重。
为陛下所私。
群官有司。
便同委弃。
此臣窃为圣朝惜也。
事关宗庙。
皆书史册。
苟非旧典。
不可率然。
伏乞更下詔书。
委所司营缮。
则制度不紊。
官业交修。
疏奏。
乃罢中使修葺。
开成五年五月。
太常礼院奏。
宣懿皇太后祔庙。
伏惟开元礼。
有皇后祔庙牲牢乐悬典。
太庙享一室。
礼同。
今宣懿皇太后饗礼。
伏请宣下敕旨。
宜依其年六月太常礼院奏。
宣懿皇太后宝册函。
按晋太武帝追尊简文郑太后。
问冕旒璽綬。
归藏何处。
徐邈答云。
臣按太始元年追尊。
四年。
太后崩。
及开陵合葬。
其綬藏于陵中。
是元不埋之也。
臣谓今藏於庙中。
宜合前事。
准国朝故事。
让皇帝及增诸太子宝册。
並隨神主于庙中安置。
敕旨。
宜依。
大中三年十二月。
詔曰。
太常博士李稠所进状。
言追尊顺宗宪宗諡号。
礼官请別造神主。
及改题事。
请集通儒详定者。
宜令都省集议闻奏。
於是左司郎中杨发。
都官郎中卢搏。
都官员外郎刘彦謨等五人议曰。
臣等伏以栗主升祔之后。
在礼无改造之文。
亦无重加尊諡。
改题神主之例。
求之旷古。
敻无其文。
周加太王季歷文王之諡。
但以德合王周。
遂加王号。
未闻改諡易主。
且文物大备。
礼法可称。
近在两汉。
並无其事。
光武皇帝中兴。
定都洛阳。
遣大司马邓禹入关。
奉高祖已下十一帝后神主至洛阳。
当草昧之时。
兵力艰乏。
专遣奉迎。
时神主不合新造故也。
事歷魏晋。
下及周隋。
虽易世一旅之君。
亦有讲学知礼之士。
皆不闻加諡追尊。
改主重题。
书在史策。
可覆视也。
今惟引东晋重造郑太后神主事为证。
伏以郑太后本琅邪王妃。
薨后已祔琅邪邸庙。
其后母以子贵。
將升祔太庙。
贺循请重造新主。
改题皇后之号。
备礼告祔。
当时用之。
伏以诸侯庙主。
与天子庙主。
长短不同。
若以王妃八寸之主。
上配至极。
礼似不同。
时諂臣贪君。
私用此谬礼。
改造神主。
比量晋事。
义绝非宜。
且宣懿非穆宗之后。
实武宗之母。
以子之贵也。
祔別庙正为得礼。
享荐无亏。
今若从祀至尊。
题主称为太后。
因臣因子。
正得其宜。
今若改造新主。
题去太字。
即是穆宗上僊之后。
臣下追致妃嬪之礼。
黷乱正经。
实惊有识。
臣当时並列朝行。
知其谬戾。
伏以汉律擅论宗庙者。
以大不敬论。
其时无詔下议。
遂默塞不出言。
今又欲重用东晋谬礼。
秽媟圣唐大典。
猥蒙下问。
故敢尽言。
又谨征盛唐前例。
甚有明文。
国史云。
武德元年五月。
备法驾於长安通义里旧庙。
奉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神主。
升祔太庙。
既言於旧庙奉迎。
足明必奉旧主矣。
其加諡追尊之礼。
自古本无其事。
自则天皇后摄政之后。
累累有之。
自此之后。
数用其礼。
歷检国史。
並无改造及重题之文。
若故事有之。
无不书于简策。
臣等以为即当告新諡於庙而止。
不重题易主明矣。
今改造神主。
自古並无其事。
惟重题之礼。
国史有开元初太常卿韦縚奏。
以宗庙题后主云天后圣帝武氏。
一庙二帝。
事不师古。
请削去旧号。
直题云则天顺圣皇后武氏。
詔从之。
则不知其时削去旧题乎。
追用何代之礼耶。
今礼之疑者。
决在圣虑。
伏俟奏闻。
以臣等所识。
当以新諡典册告于陵庙。
正得其宜。
神主不改造。
不重题。
为得礼。
中书门下上言。
改造改题。
並无所据。
酌情顺理。
题则为宜。
况今士族之家。
通行此例。
虽尊卑有异。
而情理则同。
望就神主改题。
则为通允。
敕旨宜依。
配享功臣贞观礼。
祫饗。
功臣配享于庙庭。
禘享则不配。
后令。
大祫禘之日。
功臣並得配享。
初。
太常卿韦縚等议。
功臣祫享之日。
配享于庙庭。
禘及时饗。
则皆不预。
其议遂行。
至开元初。
復令禘之日亦皆配饗。
非旧典也。
高祖庙六人。
赠司空淮安靖王神通。
赠司空河间元王孝恭。
尚书右仆射郧国公殷开山。
赠民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
並贞观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敕。
赠司徒周定公武士?。
显庆四年三月七日敕。
文明元年停。
赠太子太师魏国公裴寂。
赠礼部尚书鲁国公刘文靖。
並天宝六载正月十三日敕。
太宗庙七人。
赠太尉梁文昭公房元龄。
赠司徒申文献公高士廉。
赠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並贞观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敕。
至永徽四年二月。
房元龄以子遗爱反。
停配享。
赠太尉郑文贞公魏征。
神龙三年闰二月十五日敕。
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
赠司徒卫景武公李靖。
司空莱成公杜如晦。
並天宝六载正月十二日敕。
高宗庙六人。
赠太尉贞武文公李勣。
赠开府仪同三司北平定公张行成。
赠扬州大都督高阳恭公许敬宗。
赠尚书右仆射高堂忠公马周。
並垂拱二年正月十一日敕。
其许敬宗。
神龙二年闰二月一日敕停。
尚书右仆射河南文忠公褚遂良。
赠司徒县文宪公高季辅。
赠司空乐城文献公刘仁轨。
並天宝六载正月十二日敕。
中宗庙八人。
侍中譙国公桓彦范。
侍中平阳愍王敬暉。
中书令汉南郡王张柬之。
赠太尉博陆文献王崔元暐。
中书令南郡王袁恕己。
並开元六年六月二十二日敕。
赠司空梁文惠公狄仁杰。
赠尚书左仆射齐贞公魏元忠。
赠太子少保琅邪郡公王同皎。
並天宝六载正月十二日敕。
睿宗庙二人。
赠司空许文贞公苏瑰。
尚书左丞相徐文献公刘幽求。
並开元六年六月二十三日敕。
元宗庙三人。
赠太师燕文贞公张说。
赠太子少师代国公郭元振。
中书令赵国公王琚。
检年月未获。
肃宗庙二人。
赠太师韩文宪公苗晋卿。
大歷四年十月七日敕。
赠太尉冀献穆公裴冕。
元和四年八月敕。
代宗庙一人。
赠太尉汾阳忠武王郭子仪。
建中二年十一月敕。
德宗庙三人。
赠太师西平忠武王李晟。
赠太尉忠烈公段秀实。
並元和四年八月敕。
赠太师忠武公浑瑊。
元和四年九月四日敕。
宪宗庙四人。
赠司徒宣懿公杜黄裳。
赠太师裴度。
会昌六年十月敕。
赠司徒威武公高崇文。
赠太尉李愬。
会昌六年十一月敕。
苏氏駮议曰。
配食之义。
用旌元勋。
让协经纶。
功成缔构。
君臣义重。
终始礼崇。
生承带礪之恩。
死陪严敬之祀。
国家宪章三代。
垂范百王。
配饗功臣。
必资故实。
惟肃宗一室。
理有未安。
且肃宗北狩之时。
师统一旅。
初至灵武。
人心尚摇。
裴冕于草创之中。
建大义以劝进。
肃宗登宸极之后。
因物情于有君。
收募驍雄。
整备文物。
十万之师坐致。
三千之仪无闕。
定社稷计。
允天下心。
独处庙堂。
亲承睿算。
盖其踰月。
房太尉乃来。
洎乎隔年。
苗太师方至。
论其前后。
较然可知。
语以勋劳。
不言而辨。
且裴冕赠太尉制词云。
临丧之仪。
不及于小殮。
从享之礼。
將配于大烝。
敢征前祠。
以裨闕典。
謁城佐命。
萧何首出于汉朝。
配饗议功。
裴寂岂遗于高庙。
若以苗太师从祀之后。
裴太尉乃薨。
则合同享庙庭。
岂不雅符前例。
杂录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有司言將行禘祭。
请集礼官学士等议。
太常卿韦挺等一十八人议曰。
古之王者。
富有四海。
而不朝夕上膳于宗庙者。
患其过礼也。
故曰。
春秋祭祀。
以时思之。
至於臣有大功。
享禄其后。
子孙率礼。
洁粢丰盛。
禴祀烝尝。
四时不輟。
国家大祫。
又得配焉。
所以昭明其勋。
尊崇其德。
以劝嗣臣也。
其禘及时享。
功臣皆不应预。
故周礼六功之家。
皆配大烝而已。
先儒皆以大烝为祫祭。
高堂隆庾蔚之等。
多遵郑学。
未有將为时祭者。
又汉魏祫祀。
皆在十月。
晋朝礼官。
欲用孟秋殷祭。
左仆射孔安国启弹。
坐免官者不一。
梁初误禘功臣。
左丞何佟之駮议。
武帝允而依行。
降暨周齐。
俱遵此义。
窃以五年再殷。
合诸天道。
一大一小。
通人雅论。
小则人臣不预。
大则兼及有功。
今礼禘无功臣。
诚\谓礼未可易。
詔改今从礼焉。
秘书监顏师古议曰。
谨按祫者。
合食。
禘乃禘祭。
禘小於祫。
理则非疑。
商书称从与大享。
周礼著祭于大烝。
是知小祀不及功臣。
其事又无可惑。
魏晋已降。
未尝釐革。
今欲改更。
实谓非宜。
六经莫见斯文。
三雍不扬其跡。
悠悠之论。
蔑足云也。
又寻古之配祭。
皆在于冬。
据其时月。
益明非禘。
况乎臣之立功。
各因所奉。
享祀之日。
从主升配。
禘之为祭。
自于本室。
庙未毁者。
不至太祖之庭。
君既不来。
而臣独当祀列。
对扬尊极。
乃非所事。
岂容山河之誓。
务乎殷重。
霜露之感。
从于简略。
论情即理。
孰曰可安。
今请祫配功臣。
禘即不及。
依经合义。
进退为允。
元和四年八月。
詔曰。
朕闻昔日之佐。
制物者咸有大功。
惟五官以配五帝。
自时厥后。
有国家者。
莫不以辅弼社稷之勋。
登名大烝。
陪享清庙。
苟非茂德。
孰允盛仪。
赠太尉冕。
望重巖廊。
时为材干。
灵武艰阻。
首赞经纶。
宣力股肱。
平心鼎飪。
佐戡定之成业。
推翼戴之嘉猷。
赠太师晟。
识精韜鈐。
神假雄武。
建中寇孽。
躬践忧虞。
垂饵虎狼。
致威尊俎。
刷宫庙之尘秽。
回日月之光辉。
赠太尉秀实。
气全柔刚。
节固金石。
凶渠僭逆。
躓蹶根萌。
矫命还师。
衷刃决死。
紓阽危於怵迫。
挫狂狡之奸谋\。
並材为时生。
用当运\否。
感云龙而应变。
炳辰象以降灵。
光復寰区。
振扬风概。
勋庸藏於盟府。
宠饰备於前朝。
光阴不追。
盛烈如在。
朕顷因郊祀。
爰举典常。
俾差茂勋。
以配殷祭。
惟咸有一德。
允属乎三臣。
庶昭示於將来。
式崇恩于既往。
冕宜配於肃宗庙庭。
晟秀实宜配饗德宗庙庭。
九月四日。
詔曰。
旌劝是先。
允协念功之义。
荐羞爰举。
幸追配饗之仪。
赠太师浑瑊。
鍾秀诞灵。
逢时翼圣。
铭鏤金石。
带礪山河。
绩既著於先朝。
业宜光於后?。
俾之从祀。
用表遗勋。
宜配享德宗庙庭。
会昌六年十月。
太常礼院奏。
十月十三日。
太庙祫享。
庙庭配享功臣。
得修撰官朱儔状。
自高祖至德宗。
每室並有功臣配饗。
伏以宪宗皇帝。
诛盪淮蔡。
削定河朔。
武功英略。
赫耀中兴。
启沃謨猷。
必资元辅。
其配享功臣。
伏请闻奏。
定名降下。
敕旨。
宜令尚书省御史台四品已上。
两省五品已上。
同详议闻奏。
都省议曰。
伏以宪宗皇帝。
元德英猷。
迈越千古。
神机睿算。
恢復四荒。
既戮惠琳。
联诛辟锜。
眷求良辅。
果集大勋。
乃覆淮蔡之妖巢。
刈河朔之余孽。
皇威震耀。
寰宇和寧。
偃武修文。
几无遗事。
陛下崇严享礼。
爰軫孝思。
將举元勋。
以显丕绩。
臣等伏以故司徒兼中书令赠太师裴度。
天纵公忠。
道宏匡济。
始处司言之任。
屡陈忧国之诚\。
尝因別召。
深得圣旨。
乃贰邦宪。
使於藩方。
处嫌疑者。
尽付心诚\。
怀顾虑者。
必得腰领。
俄升相位。
专任大事。
遂乃擒元济。
梟师道。
承宗效顺。
刘总叩头。
程权来朝。
同捷就戮。
盖宪宗有知人之明。
而度尽致君之道也。
於是息疮痍。
培根本。
区宇无獷悍之俗。
元和为盛明之代。
薰灼天下。
將明帝图。
古往今来。
善无与让。
即宜祗配圣德。
光扬大勋。
详考功行。
无先於度。
敕旨。
朕以宪宗皇帝道协中兴。
威加寰海。
开启圣意。
则有杜黄裳。
弼成功业。
则有裴度。
宜同配享祀。
又敕曰。
论功配食。
文武宜兼。
元和一朝。
武臣功力最高者。
定一人与裳度同配享宪宗皇帝室。
十一月敕。
李愬有平蔡之绩。
高崇文有收蜀之功。
较量二臣。
勋劳最重。
宜以李愬高崇文同配享宪宗庙庭。
大中三年四月。
中书门下奏。
武德已来。
宰辅名跡在上等者。
及配享功臣子孙。
伏以勋德之后。
庆赏所延。
每有恩制。
多令访录。
將以兴废继绝。
尊贤报功。
事归奖劝。
义主沈翳。
近日诸家。
自论颇眾。
史官曹闕。
合用者稀。
纵欲比擬。
亦未详悉。
应前件两色子孙。
准前后制敕。
令搜访与官者。
望许於吏部陈状。
便委磨勘。
如审是嫡嗣。
未有官名者。
具状闻奏。
非时与一人解褐官。
如有出身。
已曾任官。
选日优与处分。
如自以才行尝登科第。
及是诸房子孙。
不承祭祀。
并先因存奖。
以授正官者。
並不在限。
即冀所加恩例。
式协本条。
敕旨。
宜依。
四年五月。
宗正少卿李从易奏。
伏以周礼设六功之官。
皆配烝祭。
汉晋已降。
或以祫配。
国朝禘袷二享。
功臣皆得配於庙庭。
盖以崇勋表忠。
亦冀招贤广类者也。
故自武德已来。
功臣列在祀典三十八人。
俾其按樽俎之荣。
列君臣之位。
祭神如在。
因祭来貺。
宗庙合祀之时。
元勋配享之礼。
苟非诚\敬。
曷表告虔。
窃见今年四月十三日。
禘享。
功臣配食者。
单席暴露。
列在殿庭。
虽有风雨。
亦不移避。
仰惟国之大典。
卑褻至此。
伏读国史。
开元十七年元宗詔。
昭陵彷像。
见太宗立於神游殿前。
及寢宫闻室中謦欬之音。
又於寢宫门外。
设奠以祭。
陪陵功臣將相萧瑀房元龄等。
如闻蹈舞之声。
事验神征。
光辉史册。
慢易乖敬。
则何以上副高祖太宗待刘魏房杜之本意也。
臣本官宗司。
专奉庙事。
庶修职业。
不敢因循。
伏请自今已后。
敕有司先事修备幕次。
及新洁席褥。
以申如在之敬。
用展报功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