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十 五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十 五 王溥

庙议上贞观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詔太原之地。

肇基王业。

事均丰沛。

义等宛譙。

理宜別建寢庙。

以彰圣德。

详览汉典。

抑有成规。

但先皇遗旨。

务存俭约。

虔奉训诫。

无忘启处。

宜令礼官与公卿等。

详议以闻。

祕书监顏师古议曰。

臣究观祭典。

考验礼经。

宗庙皆在京师。

不於下土別置。

至若周之酆镐。

並为迁都。

乃是因事更营。

非云一时俱立。

其郡国造庙。

爰起汉初。

率意而行。

事不稽古。

源流渐广。

大违典制。

是以贡禹韦元成匡衡等。

招聚儒学。

博询廷议。

据礼陈奏。

遂从废毁。

自斯已后。

弥歷年代。

輟而不为。

今若增立寢庙。

別安神主。

有乖先旨。

靡率旧章。

垂裕后昆。

理谓不可。

固宜勉割深衷。

俯从大礼。

开元四年十二月。

太常卿姜皎。

与礼官陈贞节等上表曰。

臣伏见太庙中。

则天皇后配高宗天皇大帝。

题云天皇圣帝武氏。

伏寻昔居宠秩。

亲承顾託。

因摄大政。

事乃从权。

神龙之初。

已去帝号。

岑羲等不闲政体。

復题帝名。

若使帝号长存。

恐非圣朝通典。

夫七庙者。

高祖神尧皇帝之庙也。

父昭子穆。

祖德宗功。

非夫帝子天孙。

乘干出震者。

不得升祔於斯矣。

但皇后祔庙。

配食高宗。

位号旧章。

无宜称帝。

今山陵日近。

昇祔非遥。

请申陈告之仪。

因除圣帝之字。

直题云则天皇后武氏。

从之。

大歷十四年十月。

代宗神主將祔。

礼仪使顏真卿。

以元皇帝世数已远。

准礼合祧。

请迁于西夹室。

其奏议曰。

王制。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又礼器云。

有以多为贵者。

天子七庙。

又伊尹曰。

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

此经典之明证也。

七庙之外。

则曰去祧为坛。

去坛为墠。

故歷代儒者。

制迭毁之礼。

皆亲尽宜毁。

伏以太宗文皇帝。

七世之祖。

高祖神尧皇帝。

国朝首祚。

万叶所承。

太祖景皇帝。

受命于天。

始封於唐。

元本皆在不毁之典。

世祖元皇帝。

地非开统。

亲在七庙之外。

代宗皇帝升祔有日。

元皇帝神主。

礼合祧迁。

或议者以祖宗之名。

难於迭毁。

昔汉朝近古。

不敢以私灭公。

故前汉十二帝。

为祖宗者四而已。

至后汉渐违经意。

子孙以推美为先。

光武已下。

皆有庙号。

则祖宗之名。

莫不建也。

安帝以谗害大臣。

废太子。

及崩无上宗之奏。

后自建武已来无毁者。

因以陵号称宗。

至桓帝失德。

尚有宗号。

故初平中。

左中郎蔡邕。

以和帝已下。

功德无殊。

而有过差。

不应为宗。

余非宗者。

追尊三代。

皆奏毁之。

是知祖有功宗有德。

存至公之义。

非其人不居。

盖三代制礼之本也。

自东汉已来。

则此道衰矣。

魏明帝自称烈祖。

论者以为逆。

自称祖宗。

故近代此名。

悉为庙号。

未有子孙践祚。

而不祖宗先王者。

以此明之。

则不得独据两字。

而为不合祧迁之证。

假令传祚百代。

岂可上崇百代。

以为孝乎。

请依三昭三穆之义。

永为通典。

宝应二年。

升祔元宗肃宗。

则献祖懿祖已从。

迭毁。

伏以代宗睿文孝皇帝。

卒哭而祔。

则合上迁一室。

元皇帝世数已远。

其神主准礼当祧。

至禘祫之时。

然后享祀。

於是祧元皇帝於西夹室。

祔代宗神主焉。

建中元年三月。

礼仪使上言。

东都太庙闕木主。

请造以祔。

詔下议之。

初。

武后于东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

至中宗已后。

两京太庙。

四时並享。

至德乱后。

木主多亡缺未祔。

於是议者纷然。

其大旨有三。

其一曰。

必存其庙。

遍立群主。

时享之日。

以他官摄。

其二曰。

建庙立主。

存而不祭。

若皇舆时巡。

则就享焉。

其三曰。

存其庙。

瘞其主。

驾或东幸。

则饰斋车。

奉京师群庙之主以往。

议皆不决而罢。

贞元十五年四月。

膳部郎中归崇敬上疏曰。

东都太庙。

不合置木主。

谨按典礼。

虞主用桑。

练主用栗。

重作栗主。

则埋桑主。

所以神无二主。

犹天无二日。

民无二王也。

今东都太庙。

是则天皇后所建。

以置武氏木主。

中宗去其主而存其庙。

盖將以备行幸迁都之所也。

且殷人屡迁。

前八后五。

前后迁都。

一十三度。

不可每都而別立神主也。

议者或云。

东都神主。

已曾虔奉而礼之。

岂可一朝废之乎。

且虞祭则立桑主而虔祀。

练祭则立栗主而埋桑主。

岂桑主不曾虔祀。

而乃埋之。

又所闕之主。

不可更作。

作之不时。

非礼也。

永贞元年十一月。

德宗神主將祔。

礼仪使杜黄裳。

与礼官王涇等。

请迁高宗神主于西夹室。

其议曰。

自汉魏已降。

沿革不同。

古者。

祖有功宗有德。

皆不毁之名也。

自东汉魏晋。

迄于陈隋。

渐违经意。

子孙以推美为先。

光武已下。

皆有祖宗之号。

故至於迭毁亲尽。

礼亦迭迁。

国家九庙之尊。

皆法周制。

伏以太祖景皇帝。

受命于天。

始封于唐。

德同周之后稷也。

高宗神尧皇帝。

国朝首祚。

万叶所承。

德同周之文王也。

太宗文皇帝。

应天靖乱。

垂统立极。

德同周之武王也。

周人郊后稷而祖文王宗武王。

圣唐郊景皇帝祖高祖而宗太宗。

皆在不迁之典。

高宗皇帝。

今在三昭三穆之外。

谓之亲尽。

既德宗皇帝神主新入庙。

礼合迭迁。

藏于从西第一夹室。

每至禘祫之月。

合食如常。

于是祧高宗神主于西室。

祔德宗神主焉。

元和元年七月。

顺宗神主將祔。

有司疑于迁毁。

太常博士王涇建议曰。

礼经。

祖有功宗有德。

皆不毁之名也。

惟三代行之。

汉魏已降。

虽曰祖宗。

亲尽则迁。

无功亦毁。

不得行古之道也。

昔夏后氏十五世。

祖顓頊而宗禹。

殷人十七世。

祖契而宗汤。

周人三十六王。

以后稷为太祖。

祖文王而宗武王。

圣唐德厚流广。

远法殷周。

奉景皇帝为太祖。

祖高祖而宗太宗。

皆在百世不迁之典。

故代宗升祔。

迁世祖也。

德宗升祔。

迁高宗也。

今顺宗升祔。

中宗在三昭三穆之外。

谓之亲尽。

迁于太庙夹室。

礼则然也。

或諫者以则天太后革命。

中宗復而兴之。

不宜在迁藏之例。

臣窃未喻也。

日者高宗晏驾。

中宗奉遗詔。

自储副而陟元后。

则天太后临朝。

废为庐陵王。

圣歷元年。

太后詔復立为皇太子。

属太后圣寿延长。

御下日久。

奸臣擅命。

紊其纪度。

敬暉桓彦范等五臣。

俱唐旧臣。

匡辅王室。

翊中宗而承大统。

此乃子继父业。

是中宗得之而且失之。

母授子位。

是中宗失之而復得之。

二十年闲。

再为皇太子。

復践皇帝位。

失之在己。

得之在己。

实与革命中兴之义殊也。

又以周汉之例推之。

幽王为犬戎所灭。

平王东迁。

周不以平王为中兴不迁之庙。

其例一也。

汉吕后专权。

产禄秉政。

文帝自代邸而继立。

汉不以文帝为中兴不迁之庙。

其例二也。

霍光辅宣帝。

再盛基业。

而不以宣帝为不迁之庙。

其例三也。

伏以中宗孝和皇帝。

于圣上为六代伯祖。

尊非正统。

庙亦亲尽。

爰及周汉故事。

是与中兴功德之主亦同。

奉迁夹室。

固无疑也。

是月二十四日。

礼仪使杜黄裳奏曰。

顺宗皇帝神主。

已升祔太庙。

告祧之后。

即合递迁。

中宗皇帝神主。

今在三昭三穆之外。

准礼合迁于太庙后西第一夹室。

每至禘祫之日。

合食如常。

于是祧中宗神主于西夹室。

祔顺宗神主焉。

先是。

令有司以山陵將毕。

议迁庙之礼。

有司以中宗为中兴之君。

当百世不迁之位。

宰臣召蒋武问之。

武对曰。

中宗以宏道元年于高宗柩前即位。

时春秋已壮矣。

及母后篡夺。

神器潜移。

其后赖张柬之等同谋\。

国祚再復。

此盖同于反正。

恐不得号为中兴之君。

凡非我失之。

自我復之。

谓之中兴。

汉光武晋元帝是也。

自我失之。

因人復之。

晋孝惠孝安是也。

今中宗与惠安二帝事同。

即不可为不迁之主也。

有司又云。

五王有再安社稷功。

今若迁中宗庙。

则五王永绝配享之典。

武曰。

凡配享功臣。

每至禘祫年。

方合食太庙。

居常即无享礼。

今迁中宗神主。

而禘祫之年。

毁庙之主。

並陈于太庙。

此则五王配食。

与前时如一也。

有司不能答。

十五年四月。

礼部侍郎李建奏上大行皇帝諡曰。

圣神章武孝皇帝。

庙号宪宗。

制曰。

敬依典礼。

先是。

淮南节度使李夷简上议曰。

王者祖有功宗有德。

大行皇帝戡翦寇逆。

累有武功。

庙号合称祖。

陛下宜当决在宸断。

无信齷齪书生也。

遂詔下公卿。

与礼官同议。

大行皇帝庙号。

称祖与称宗孰宜。

太常博士王彦威奏议曰。

伏惟礼经及三代之制。

始封之君。

谓之太祖。

太祖之外。

又祖有功而宗有德。

故夏后氏祖顓頊而宗禹。

殷人祖契而宗汤。

周人郊祀后稷。

祖文王而宗武王。

自东汉魏晋。

渐违经意。

沿革不一。

子孙以推美为先。

故自始祖已下。

並有建祖之制。

盖非典训。

不可法也。

国朝祖宗制度。

本于周礼。

以景皇帝为太祖。

又祖神尧而宗太宗。

至高宗以后。

则但称宗。

谓之尊名。

著为成法。

不然则何以太宗造有区夏。

致理昇平。

元宗埽清內难。

翊戴圣父。

肃宗龙飞灵武。

收復两京。

此皆应天顺人。

拨乱反正。

至于庙号。

亦但称宗。

谨按经义。

祖者始也。

宗者尊也。

故传曰。

始封必为祖。

书曰。

德高可宗。

故号高宗。

今宜本三代之定制。

去晋魏之乱法。

守贞观开元之宪章。

而擬议大名。

垂以为训。

大行皇帝庙号宜称宗。

从之。

其日。

礼部奏准贞观故事。

迁庙之主。

藏于夹室西壁。

今夹壁南北三闲。

第一闲世祖室。

第二闲高祖室。

第三闲太宗室。

伏以山陵日近。

睿宗皇帝祧迁有期。

夹室西壁三室外。

无置室处。

准江都集礼。

古者迁庙之主。

藏于太室北壁之中。

今请于夹室北壁。

以西为上。

置睿宗皇帝神主石室。

制可。

长庆元年二月。

分司库部员外郎李渤奏。

太微宫神主。

请归祔太庙。

敕付东都留守郑絪商量闻奏。

絪奏云。

臣谨详三代典礼。

上稽高祖太宗之制度。

未尝有並建两庙。

並享二主之礼。

天授之际。

祀典变革。

中宗初復旧物。

未暇详考典章。

遂于洛阳。

创立宗庙。

是行迁都之制。

实非建国之仪。

及西归上都。

因循未发。

德宗嗣统。

坠典克修。

东都九庙。

不復告享。

谨按礼记仲尼答曾子问云。

天无二日。

民无二王。

尝禘郊社。

尊无二上。

所以明二主之非礼也。

陛下接千载之大统。

扬累圣之耿光。

宪章先王。

垂法后嗣。

况宗庙之礼。

至尊至重。

违经黷祀。

时谓不钦。

特望择三代令典。

守高祖太宗之法度。

鉴神龙权宜之制。

遵建中矫正之礼。

依经復古。

允属圣明。

伏以太微宫光皇帝三代睿宗圣文孝武皇帝神主。

参考经义。

不合祔享。

至于迁置神主之礼。

三代已降。

礼无明文。

伏望委中书门下与公卿礼官质正详定。

敕付所司。

太常博士王彦威奏议曰。

谨按国初故事。

无两都並建宗庙。

並行享祭之礼。

伏寻周书召誥洛誥之说。

实有祭告丰庙洛庙之文。

是则周人两都。

並建宗祧。

至则告享。

然则两都皆祭祖考。

礼祀並兴。

自神龙復辟。

中宗嗣位。

庙既皆作。

享亦並行。

天宝末。

两都倾陷。

神主亡失。

肃宗既復旧物。

但建庙作主于上都。

其东都神主。

大歷中。

始于人闲得之。

遂寓于太微宫。

不復祔享。

臣等谨按经传。

王者之制。

凡建宫室。

宗庙为先。

庙必有主。

主必在庙。

是则两都立庙。

盖行古之道。

主必在庙。

实依礼经。

今谨参详。

理合升祔。

谨按光皇帝是追王。

高宗中宗睿宗。

是祧庙之主。

其神主合藏于太庙从西第一夹室。

景皇帝是始封不迁之祖。

其神主合藏于太庙从西第二夹室。

高祖太宗元宗肃宗代宗。

是创业有功亲庙之祖。

伏惟江都集礼。

正庙之主。

藏于太室之中。

礼记。

群庙之主。

有故则聚而藏之祖庙。

伏以德宗之下。

神主未作。

代宗之上。

后主先亡。

若归本室。

则有虚主。

事虽可据。

理或未安。

今高祖已下神主。

並合藏于太祖之庙。

依旧准故事不享。

如陛下肆覲东后。

移都洛阳。

自非祧主。

合归本室。

其余闕主。

又当时而作。

祔享时祭禘祫如仪。

臣又按国家追王故事。

太祖之上。

又有德明兴圣懿祖別庙。

今光皇帝神主。

即懿祖也。

伏缘东都先无前庙安光皇帝神主。

今请权祔于太庙夹室。

居元皇帝之上。

如驾在东都。

则请准上都式。

营建別庙。

作德明兴圣献祖神主。

备礼升祔。

又于太庙夹室。

奉迎光皇帝神主。

归別庙第四室。

禘祫如仪。

或问曰。

礼。

作栗主。

瘞桑主。

汉魏並有瘞主之议。

大歷中亦瘞孝敬皇帝神主。

今祔而不瘞。

如之何。

答曰。

作主依神。

理无可埋。

汉魏瘞藏。

事非允愜。

孝敬尊非正统。

庙废而主独存。

从而瘞藏。

为协情理。

又问。

古者巡狩必载迁主。

今东都主又祔于庙。

答曰。

古者师行以迁主。

无则主命。

自非迁祖之主。

別无出庙之文。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则两都宗庙。

各宜有主。

又问者。

古者作主。

必因虞练。

若主必归祔。

则室不可虚。

则当补已亡之主。

创当祔之主。

礼无其说。

如之何。

答曰。

虞练作主。

礼之正也。

非时作主。

事之权也。

王者遇时为法。

因事制宜。

苟无其常。

则思其变。

如驾或东幸。

庙仍虚主。

即准肃宗广德二年上都作主故事。

特作闕主而祔。

盖主不可闕。

故礼贵从宜。

春秋之义。

变而之正者也。

臣伏思祖宗之主。

神灵所凭。

寓于太微。

不入宗庙。

据经復本。

允属圣明。

至是。

下尚书省集议。

而郎吏所议。

与彦威多同。

丞郎则各执所见。

或云神主合藏于太微宫。

或云並合埋瘞。

或云闕主当作。

或云舆驾东幸。

即载上都神主而东。

咸以意言。

不本经据。

竟以纷议不定。

遂不举行。

四年五月。

礼仪使奏。

谨按周礼。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合太祖之庙为七。

荀卿子曰。

有天下者祭七世。

有一国者祭五世。

则知天子上祭七庙。

典籍通规。

祖功宗德。

不在其数。

国朝九庙之制。

法周之文。

太祖皇帝始为唐肇基天命。

义同周之后稷。

高祖神尧皇帝。

创业经始。

化隋为唐。

义同周之文王。

太宗皇帝。

神武应期。

造有区夏。

义同周之武王也。

其下三昭三穆。

谓之亲庙。

四时常饗。

自如礼文。

今以新主立庙。

元宗明皇帝在三昭三穆之外。

是亲尽之祖。

虽有功德。

礼合祧迁。

禘祫之岁。

则从合食。

制从之。

开成五年。

礼仪使奏。

谨按天子七庙。

祖功宗德。

不在其中。

国朝制度。

太庙九室。

伏以太祖景皇帝受封于唐。

高祖太宗创业受命。

有功之主。

百世不迁。

今文宗元圣昭献皇帝升祔有时。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是亲尽之祖。

礼合祧迁。

每至禘祫。

合食如常。

敕旨。

敬依典礼。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