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十 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十 二 王溥

饗明堂议显庆元年六月十八日。

修礼官太尉无忌等奏。

伏见祠令。

以高祖大武皇帝配五天帝於明堂。

太宗配五人帝。

亦在明堂之侧座。

臣等谨寻方册。

歷考前规。

宗祀明堂。

必配天帝。

而伏羲五代。

本配五郊。

参之明堂。

自缘从祀。

今以太宗作配。

理有未安。

伏见永徽二年七月制。

建明堂。

陛下天纵孝德。

追奉太宗。

已尊严配。

当时高祖先在明堂。

礼司致惑。

竟未迁祀。

率意定仪。

遂便著令。

乃以太宗文皇帝降配五人帝。

虽后亦在明堂。

不得对越天帝。

深乖明詔之意。

又与先典不同。

谨按孝经云。

孝莫大於严父。

严父莫大於配天。

昔者。

周公宗祀文王於明堂。

以配上帝。

伏寻詔意。

义在於斯。

今所司行令。

殊为失旨。

又寻汉魏晋宋歷代礼仪。

並无父子同配明堂之义。

惟祭法云。

周人禘嚳而郊稷。

祖文王而宗武王。

郑玄注云。

禘郊祖宗。

谓祭祀以配食也。

禘谓祭昊天於圜丘。

郊谓祭上帝於南郊。

祖宗谓祭五帝五神於明堂也。

寻郑此注。

乃以祖宗合为一祭。

又以文武共在明堂。

连衽配食。

良为谬矣。

故王肃驳曰。

古者。

祖有功而宗有德。

祖宗自是不毁之名。

非谓配食於明堂者也。

审如郑义。

则孝经当言祖祀於明堂。

不得言宗祀也。

凡宗者尊也。

周人既祖其庙。

又尊其祀。

孰谓祖於明堂者乎。

郑引孝经以解祭法。

而不晓周公本意。

殊非仲尼之义旨也。

又解宗武王云。

配句芒之类。

是谓五神。

位在堂下。

武王降位。

失君敘矣。

又按六韜曰。

武王伐紂。

雪深丈余。

五车二马。

行无辙跡。

诣营求謁。

武王怪而问焉。

太公对曰。

此必五方之神。

来受事耳。

遂以其名召入。

各以其职命焉。

既而克殷。

风调雨顺。

岂有生来受职。

歿则配之。

降尊敌卑。

理不然矣。

故春秋外传曰。

禘郊祖宗报。

五者国之典祀。

传言五者。

故知各是一事。

非谓祖宗合祀於明堂也。

臣谨上考殷周。

下洎贞观。

並无一代两帝。

同配於明堂。

南齐萧氏。

以武明昆季。

並於明堂配食。

事乃不经。

未足援据。

又检武德时令。

以元皇帝配於明堂。

兼配感帝。

至贞观初。

缘情革礼。

奉祀高祖。

配於明堂。

奉迁世祖。

专配感帝。

此即圣朝故事。

已有递迁之典。

取法崇庙。

古之制焉。

伏惟太祖景皇帝。

构室有周。

建绝世之丕业。

启祚汾晋。

创歷圣之洪基。

德迈发生。

道符立极。

又世祖元皇帝。

潜麟韞庆。

屈道事周。

导濬发之灵源。

肇光宅之垂裕。

称祖清庙。

万代不迁。

请停配祀。

以符古义。

伏惟高祖大武皇帝。

躬受天命。

奄有神州。

创制改物。

体元居正。

为国始祖。

抑有旧章。

昔者炎汉高帝。

当涂太祖。

皆以受命。

例並配天。

请遵故事。

奉祀高祖於圜丘。

以配昊天上帝。

伏惟太宗文皇帝。

道格上元。

功清下瀆。

拯率土之涂炭。

协大造於生灵。

请准詔书。

宗祀於明堂。

以配上帝。

又请依武德故事。

兼配感帝作主。

斯乃二祖德隆。

永不迁庙。

两圣功大。

各得配天。

远协孝经。

近申詔意。

从之。

仪凤二年七月。

太常少卿韦万石奏曰。

明堂大享。

准古礼郑玄义。

祀五天帝。

王肃义。

祀五行帝。

贞观礼。

依郑玄义祀五天帝。

显庆已来新修礼。

祀昊天上帝。

奉干封二年敕。

祀五帝。

又奏制兼祀昊天上帝。

伏奉上元三年三月敕。

五礼行用已久。

並依贞观年礼为定。

又奉去年敕。

並依周礼行事。

今用乐须定所祀之神。

未审依定何礼。

臣以去年十二月录奏。

至今年未奉进止。

所谓乐章不定。

上及宰臣。

並不能断。

乃詔尚书省及学者。

更参议之。

事仍不定。

自此明堂大饗。

兼用贞观显庆二礼。

礼司益无凭准。

天授二年。

春官郎中韦叔夏。

奏明堂大饗议曰。

谨按礼。

明堂大享。

惟祀五方五帝。

故月令季秋令云。

是月也。

大饗帝。

则曲礼所云大饗不问卜。

郑玄注云。

谓遍祭五帝於明堂。

莫適卜。

是也。

又按祭法云。

祖文王而宗武王。

郑玄注云。

祭五帝五神於明堂曰祖。

故孝经云。

宗祀文王於明堂。

以配上帝。

据此诸文。

明堂正礼。

惟祀五帝。

配以祖宗。

及五帝五官五神等。

自外余神。

並不合预。

伏惟陛下。

追远情深。

崇礼志切。

故於明堂饗祀。

加昊天上帝皇地祇。

重之以先帝先后配享。

此乃补前王之闕典。

宏严配之虔诚\。

往以神都郊坛未建。

乃於明堂之下。

广祭眾神。

盖义出权时。

非不刊之礼也。

谨按礼经。

其內官中官五岳四瀆诸神。

並合从祀於二至。

明堂总奠。

事乃不经。

然则宗祀配天。

杂以小神同荐。

於尊严之道。

理有不安。

望请每岁元日。

惟祀天地大神。

配以帝后。

其五岳以下。

请依礼於冬夏二至。

从祀方丘圜丘。

庶不烦瀆。

从之。

圣歷元年闰腊月十九日制。

每月於明堂行告朔之礼。

司礼博士閭仁諝。

班思简等奏议。

臣等谨按经史正文。

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

惟礼记玉藻云。

天子听朔於南门之外。

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

布治於邦国都鄙。

干宝注云。

周正建子之月。

告朔之日也。

此即玉藻之听朔矣。

今每岁首元日。

通天宫受朝。

读时令。

布政事。

京官九品已上。

诸州朝集使等。

咸列於庭。

此则听朔之事毕。

而合於周礼玉藻之文矣。

而郑玄注云。

玉藻听朔。

以秦制月令有五帝五官之事。

遂云。

凡听朔必以特牲。

告其时帝。

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

此郑注之误也。

故汉魏至今。

莫之行用。

按月令云。

其帝太昊。

其神句芒者。

谓之宣布时令。

告示下民。

其令词云。

其帝其神耳。

所以为敬授之文。

欲使人奉其时而务其业。

每月有令。

故谓之月令。

非谓天子每月朔日。

以祖配帝而祭告之。

其每月告朔者。

诸侯之礼也。

故春秋左氏传曰。

公既视朔。

遂登观台。

又郑玄注论语云。

礼。

人君每月告朔於庙。

有祭。

谓之朝享。

鲁自文公。

始不视朔。

是诸侯之礼明矣。

今王者行之。

非所闻也。

按郑所谓告其帝者。

即太昊等五人。

告其神者。

即重黎等五行官。

虽並功施於民。

列在祀典。

无天子每月拜祭告朔之文。

臣等谨按礼论。

及三礼义宗。

江都集礼。

贞观礼。

显庆礼。

及祠令。

並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

若以为近代无明堂。

故无告朔之礼。

则江都集礼。

贞观礼。

显庆礼及祠令。

著祀五方上帝於明堂。

即孝经宗祀文王於明堂也。

此则无明堂而著其享祭。

何为告朔独闕其文。

若以为有明堂即合告朔。

则周秦有明堂。

而经典正文。

並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

臣等详求今古。

博考载籍。

既无具礼。

不可习非。

望请停每月一日告朔之祭。

以正国经。

窃以天子之尊。

而用诸侯之礼。

非所谓颁告朔令诸侯。

使奉而行之之义也。

奉礼郎张齐贤议曰。

礼官状云。

经史正文。

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

谨按谷梁传曰。

闰月天子不告朔。

是知他月则天子告朔矣。

又按左氏传。

以鲁侯不告朔。

为弃时政也。

则诸侯闰月亦告朔矣。

又按周礼太史职。

颁告朔于邦国之文。

礼记玉藻。

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

皆有闰月王居门之事。

是天子亦以闰月告朔矣。

非天子不告而诸侯告也。

谷梁子去圣尚近。

虽闰月告朔之义。

与左氏不同。

然皆以天子诸侯每月当行告朔之事。

两礼之设。

其文甚著。

不可谓经史无正文也。

又礼官状云。

周礼天官太宰职云。

正月之吉。

始和。

布治于邦国都鄙。

乃悬法于象魏。

使万民观象。

挟日而敛之。

即是谓礼记玉藻之听朔。

因此遂谓王者惟以岁首元日一告朔。

此说非也。

何者。

太宰所云布治於邦国都鄙者。

布其所掌之大典也。

故地官司徒职。

则布教典。

春官宗伯职。

则布礼典。

夏官司马职。

则布政典。

秋官司寇职。

则布刑典。

惟冬官司空职亡。

以五官之职言之。

则其职亦当布事典也。

此乃六官各以正月之吉。

宣布其职之典。

非告朔也。

干宝之注经。

所云正月之吉者。

即是正月之朔日也。

故解云吉是朔日也。

今云告朔日者。

是传写之误。

不可据以为说也。

又礼官状云。

每月告朔者。

诸侯之礼。

故曰左氏传云。

既视朔。

遂登观台。

今王者行之。

非所闻也。

又云。

以天子之尊。

而用诸侯之礼。

非所谓颁告朔令诸侯。

使奉而行之谓。

此大谬也。

何者。

左氏所言视朔者。

犹玉藻之听朔也。

今礼官据左氏有鲁侯行视朔之礼。

即谓诸侯每月当告朔。

玉藻亦有天子行听朔之礼。

又有闰月王居门之事。

若谓天子惟岁首一告朔。

何其一取而一舍也。

又孝经云。

昔者明王事父孝。

故事天明。

又云。

明王以孝治天下。

岂有王者设教。

使诸侯尊祖告朔。

而天子不告也。

非所谓以明事神。

训人事君之义。

又礼官状云。

郑所谓告其时帝者。

即大皞等五人帝。

此又非也。

何者。

郑注惟言告其时帝。

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

不指言天帝人帝。

但天帝人帝並配。

五方时帝之言。

包天人矣。

既以文王武王作配。

则是並告天帝人帝。

诸侯受朔於天子。

故但于祖庙告。

而受行之。

天子受朔于上天。

治宜于明堂。

告其时之天帝人帝。

而配以祖考也。

故玉藻疏载贺瑒义。

亦以时帝为之灵威仰等五天帝。

且圣人为能享帝。

孝子为能享亲。

今若但告人帝。

则圣人之道未备。

非所谓能享也。

又礼官状云。

天子每月朔旦告祭。

然后颁之。

则诸侯安得受而藏之。

告而行之。

足明太宰以岁首宣布一岁之令。

太史从而颁之。

令既颁矣。

政既行矣。

而王犹月月告朔。

復欲何所宣布者。

春官太史职云。

颁告朔于邦国。

是总颁一岁之朔于天下诸侯。

故诸侯受而藏之。

告而行之。

而王犹月月告朔者。

颁之于官府都鄙也。

此谓畿內。

彼谓畿外。

事不相关也。

又礼官状云。

汉魏至今。

莫之用者。

秦人灭学。

经典不存。

汉祖马上得之。

未能备礼。

自魏以下。

丧乱宏多。

岂可以汉魏废礼。

欲使朝廷法之也。

又礼官状云。

礼论等及祠令。

並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

谨按礼论。

王?范宁等议。

有明堂每月告朔之礼者。

崔灵恩三礼义宗庙祭服义。

亦载天子视朔之服。

不可言无正文也。

又贞观显庆礼及祠令。

非徒无天子每月告朔之文。

亦无天子岁首告朔之事。

今礼官何以言天子岁首一告朔乎。

借矛击盾。

昭然易了。

每月告朔。

在礼不疑。

尊祖配天。

于义为得。

若乃创制垂统。

损益旧章。

或欲每月听政。

或欲孟月视朔。

此则断在宸极。

事关执政。

固非群议所得参详。

凤阁侍郎王方庆又奏议曰。

谨按明堂。

天子布政之宫也。

盖非所以明天气。

统万物。

动法于两仪。

德被于四海者也。

夏曰总室。

殷曰重屋。

周曰明堂。

此三代之名也。

明堂天子太庙。

所以宗祀其祖。

以配上帝。

东曰青阳。

南曰明堂。

西曰总章。

北曰元堂。

中曰太室。

虽有五名。

而以明堂太庙为主。

汉代达学通儒。

咸以明堂太庙为一。

汉左中郎將蔡邕立义。

亦以为然。

取其宗祀。

则谓之清庙。

取其正室。

则谓之太室。

取其向阳。

则谓之明堂。

取其建学。

则谓之太学。

取其圜水。

则谓之辟雍。

异名而同事。

古之制也。

天子以孟春正月上辛日。

於南郊总校授十二月之政。

还藏於祖庙。

月取一政。

班於明堂。

诸侯以孟春之月。

朝於天子。

受十二月之政。

藏于祖庙。

月取一政而行之。

盖所以和阴阳。

顺天道也。

如此则祸乱不生。

灾害不作矣。

故仲尼美而称之曰。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者。

人君以其礼告庙。

则谓之告朔。

听视此月之政。

则谓之视朔。

亦曰听朔。

虽有三名。

其实一也。

今礼官议。

称经史正文。

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

臣谨按春秋文公六年闰十月。

不告朔。

谷梁传曰。

闰附月之余日。

天子不以告朔。

左氏传曰。

闰月不告朔。

非礼也。

闰以正时。

时以作事。

事以厚生。

生民之道。

於是乎在矣。

不告闰朔。

弃时政也。

臣据此文。

则天子闰月。

亦告朔矣。

寧有他月而废其礼者乎。

博考经籍。

其文甚著。

何以明之。

周礼太史职云。

颁告朔於邦国。

闰月告。

王居门终月。

又礼记玉藻云。

闰月则闔门左扉。

立於其中。

並是天子闰月而行告朔之事也。

礼官又称。

玉藻。

天子听朔於南门之外。

周礼天官太宰。

正月之吉。

布治於邦国都鄙。

干宝注云。

周正建子之月。

告朔日也。

此即玉藻之听朔矣。

今每岁元日。

通天宫受朝。

颁时令。

布政事。

京官九品以上。

诸州朝集使等。

咸列於庭。

此听朔之礼毕。

而合於周礼玉藻之文矣。

礼论及三礼义宗。

江都集礼。

贞观礼。

显庆礼。

及祠令。

並无王者告朔之事者。

臣谨按玉藻云。

元冕而朝日於东门之外。

听朔於南门之外。

郑玄注云。

朝日。

春分之时也。

东门。

皆谓国门也。

明堂在国之阳。

每月就其时之堂。

而听朔焉。

卒事。

反宿於路寢。

凡听朔必以特牲告其时帝。

及其神。

配以文王武王。

臣谓今岁首元日。

通天宫受朝。

读时令及布政。

自是古礼孟春上辛。

总授十二月之政。

藏於祖庙之礼耳。

而月取一政。

颁於明堂。

其义昭然。

犹未行也。

即如礼官所言。

遂闕其事。

臣又按礼记月令。

天子每月居青阳。

明堂。

总章。

元堂。

即是每月告朔之事。

先儒旧说。

天子行事。

一年十八度入明堂。

大享不问卜。

一入也。

每月告朔。

十二入也。

四时迎气。

四入也。

巡狩之年。

一入也。

今礼官立议。

惟岁首一入耳。

与先儒既异。

在臣亦不敢同。

郑玄云。

凡听朔告其帝。

臣愚以为告其朔之时。

则五方上帝之一帝也。

春则灵威仰。

夏则赤熛怒。

秋则白招拒。

冬则协光纪。

季月则含枢纽。

並以始祖配之焉。

以人帝及神。

列在祀典。

亦於其月而享祭之。

鲁自文公。

始不视朔。

子贡见其礼废。

欲去其羊。

孔子以其羊存。

犹可识礼。

羊亡其礼遂废。

故云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也。

汉承秦灭学。

庶事草创。

明堂辟雍。

其制遂闕。

汉武帝封禪。

始建明堂於泰山。

既不立於京师。

所以无告朔之事。

至汉平帝元始中。

王莽辅政。

庶几復古。

乃建明堂辟雍。

为禘祫於明堂。

诸侯王列侯宗室子弟九百余人助祭毕。

皆益户赐爵及金帛。

增秩补吏各有差。

汉末丧乱。

尚传其礼。

爰至后汉。

祀典仍存。

明帝永平二年。

郊祀五帝於明堂。

以光武配。

祭牲各一犊。

奏乐如南郊。

董卓西移。

载籍湮灭。

告朔之礼。

於此而坠。

暨乎晋末。

戎马在郊。

礼乐衣冠。

埽地总尽。

暨於元帝过江。

是称狼狈。

礼乐制度。

南迁盖寡。

彝典残缺。

无復旧章。

军国所资。

临事议定。

既闕明堂。

寧论告朔。

宋朝何承天纂集旧文。

以为礼论。

虽加编次。

事则闕如。

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

但捃摭前儒。

因循故事而已。

隋大业中。

煬帝命学士撰江都集礼。

只抄撮礼论。

更无异文。

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

不言告朔者。

盖为歷代不传。

所以其文遂闕。

各有由绪。

不足依据。

今礼官引为明证。

在臣诚\实有疑。

陛下肇建明堂。

聿遵古典。

告朔之礼。

犹闕旧章。

钦若稽古。

应须补葺。

若每月听政。

於事亦烦。

孟月视朔。

恐不可废。

上又令春官广集眾儒。

取方庆所奏。

议定得失。

当时大儒成均博士吴阳吾。

太学博士郭山惲奏曰。

臣等谨按周礼。

礼记。

及三传。

皆有天子告朔之礼。

天子颁告朔於诸侯。

秦政焚灭诗书。

由是告朔礼废。

今若循古颁朔。

每月依行。

礼贵隨时。

事须沿革。

望依方庆议。

用四时孟月朔日。

及季夏。

於明堂修復告朔之礼。

以颁天下。

其帝及神。

请依方庆用郑玄议。

告五帝於明堂上。

则严配之道。

通於神明。

至孝之德。

光被四海。

从之。

神龙元年九月五日。

亲祠昊天上帝皇地祇於明堂。

以高宗天皇大帝配。

永泰三年正月。

礼仪使杜鸿渐等奏。

孟春祈谷昊天上帝。

孟冬祀神州。

请以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配。

孟夏雩祀昊天上帝。

请以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配。

季秋大享明堂。

祀昊天上帝。

请以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配享。

臣与礼官学官。

凭据经文。

讲求正义。

事皆明白。

理无可疑。

去年又与薛頎归崇敬同见延英。

备承圣旨。

祖宗配祭。

宜以殷周为法。

昊天时祀。

一遵皇唐之礼。

德音详定。

久未施行。

制曰。

可。

元和元年八月。

太常礼院奏曰。

季秋大享明堂。

祀昊天上帝。

谨按孝经云。

宗祀文王於明堂。

以配上帝。

谨按经云。

今太庙附享礼毕。

大享之日。

准礼合奉皇考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配神作主。

詔曰。

敬依典礼。

十五年五月。

太常礼院奏。

季秋大享明堂。

祀昊天上帝。

谨按礼文。

皇考配神作主。

今年季秋。

准礼合奉宪宗圣文章武皇帝配神作主。

詔曰。

敬依典礼。

庙制度武德元年六月六日。

立四庙於长安通义里。

备法驾。

迎宣简公。

懿王。

景皇帝。

元皇帝神主。

祔於太庙。

始享四室。

贞观九年。

命有司详议庙制度。

諫议大夫朱子奢议曰。

臣等谨按汉丞相韦元成。

奏立五庙。

诸侯同五。

刘子骏议开七祖。

邦君降二。

郑司农踵元成之辙。

王子雍扬国师之波。

分涂並驱。

各相师祖。

遂令歷代祧祀。

多少参差。

传称名位不同。

礼亦异数。

易云。

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

岂非尊君卑佐。

升降无舛。

所贵礼者。

义在兹乎。

若使天子诸侯。

俱立五庙。

便是贱可以同贵。

臣可以滥主。

名器无准。

冠履同归。

礼亦异数。

义將安设。

戴记又有以多为贵者。

天子七庙。

诸侯五庙若天子五庙。

纔与子男相埒。

以多为贵。

何所表乎。

愚以为诸侯立高祖已下。

並太祖五庙。

一国之贵也。

天子立高祖已上。

并太祖七庙。

四海之尊也。

降杀以两。

礼之正焉。

伏惟圣祖在天。

山陵有日。

祔祖严配大事在斯。

宜依七庙。

用崇大礼。

庶前依晋宋。

傍愜人情。

中书侍郎岑文本议曰。

自义乖闕里。

学灭秦庭。

而宗庙制度。

典章散逸。

习所传而竞偏说。

执所见而起异端。

自昔迄今。

多歷年代。

语其大略。

两家而已。

祖郑玄者。

则陈四庙之制。

述王肃者。

则引七庙之文。

贵贱混而莫辨。

是非纷而不定。

陛下诚\宜定一代之宏规。

为万世之彝则。

臣等奉述睿旨。

討论载籍。

纪七庙者实多。

称四庙者盖寡。

校其得失。

昭然可见。

春秋谷梁传。

及礼记王制祭法礼器。

孔子家语。

並云天子七庙。

诸侯五庙。

大夫三庙。

士一庙。

尚书咸有一德曰。

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

至于荀卿。

孔安国。

刘歆。

班彪父子。

孔晁。

虞喜。

干宝之徒。

商较今古。

咸以为然。

故其文曰。

天子三昭三穆。

与太祖之庙而七。

是以晋宋齐梁。

皆依斯义。

立亲庙六。

岂非有国之茂典。

不刊之休烈乎。

若使违群经之明文。

从累代之疑议。

背子雍之篤论。

尊康成之旧学。

则天子之礼。

下逼于人臣。

诸侯之制。

上僭于王者。

非所谓尊卑有序。

名分不同者也。

臣等参议。

请依晋宋故事。

立亲庙六。

其祖宗之制。

式遵旧典。

制从之。

于是增修七庙。

始崇祔宏农府君。

及高祖神主。

並旧四室为六室焉。

初议欲立七庙。

以凉武昭王为始祖。

太子左庶子于志寧。

以为武昭远祖。

非王业所因。

不可为始祖。

竟从之。

贞观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礼部尚书许敬宗奏。

宗祖宏农府君庙。

应迭毁。

谨按旧仪。

汉丞相韦元成以为毁主瘞埋。

但万国宗享。

有所从来。

一旦瘞藏。

事不允愜。

晋博士范宣。

意欲別立庙宇。

奉征西等主。

安置其中。

方之瘞埋。

颇协情理。

然事无典故。

亦未足依。

又议者或言毁主藏于天府。

按天府祥瑞所藏。

本非斯意。

今准量去祧之外。

犹有坛墠。

祈祷\所及。

窃谓合宜。

今时庙制。

与古不同。

共堂別室。

西方为首。

若在西夹之中。

仍处尊位。

祈祷\则祭。

未绝祇享。

方诸旧仪。

情实可安。

宏农府君。

庙远亲杀。

详据旧章。

礼合迭毁。

臣等参议。

迁奉神主於夹室。

本情篤敬。

在理为允。

从之。

其年八月二十八日。

太宗文皇帝祔於太庙。

迁宣皇帝神主於夹室。

初。

有司请依典礼。

上欲留神主於內寢。

旦夕申如在之敬。

有詔停祠庙。

英国公李勣等抗表固请曰。

窃以祖功宗德。

饰终之明典。

武穆文昭。

严配之洪训。

爱敬之至。

率由兹道。

礼有节文。

事经列圣。

苟违斯义。

国家貽耻。

况逾月之外。

须伸大祫。

下管登歌。

发畅雅颂。

郊天配帝。

光华勋烈。

如停祔礼。

诸美咸弃。

伏愿取法前王。

垂训翼子。

乃许焉。

神龙元年五月。

东都创制太庙。

太常博士张齐贤建议曰。

昔荀卿子云。

有天下者事七世。

有一国者事五世。

则天子七庙。

古今达礼。

故商书称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

祭法称王立七庙。

一坛一墠。

王制曰。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莫不尊始封之君。

谓之太祖。

太祖之庙。

百世不迁。

祫祭之礼。

毁庙之主。

陈於太祖。

未毁庙之主。

皆昇合食於太祖之庙。

太祖东向。

昭南向。

穆北向。

太祖者。

商之元王。

周之后稷也。

是太祖之外。

更无始祖。

商自元王已后。

十有四代。

至汤而有天下。

周自后稷已后。

十有七代。

至武王而有天下其间世数既远。

迁庙亲庙。

皆出太祖之后。

故得合食有序。

尊卑不差。

其后汉高受命。

无始封祖。

即以高皇帝为太祖。

太上皇高帝之父。

立庙享祀。

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为尊於太祖故也。

魏武创业。

文帝受命。

亦即以武帝为太祖。

其高祖太皇处士君等。

並为属尊。

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晋宣创业。

武帝受命。

亦即以宣帝为太祖。

其征西豫章潁川京兆府君等。

亦以属尊。

不在昭穆合食之列。

歷兹已降。

至於有隋。

宗庙之制。

斯理不易。

故宇文氏以文皇帝为太祖。

隋氏以武元皇帝为太祖。

国家诞受天命。

累圣重光。

景皇帝始封唐公。

实为太祖。

中间世数既近。

列在三昭三穆之內。

故皇家太庙。

惟有六室。

其宏农府君。

宣光二帝。

尊於太祖。

亲尽则迁。

不在昭穆合食之数。

今皇极再造。

孝思匪寧。

奉二月二十九日敕。

七室已下。

依旧号尊崇。

又奉三月一日敕。

既立七庙。

须尊崇始祖。

速令详定者。

伏寻礼经。

始祖即是太祖。

太祖之外。

更无始祖。

周庙太祖之外。

以周文王为始祖。

不合礼经。

或又引白虎通义云。

后稷为始祖。

文王为太祖。

武王为太宗。

及郑玄注云。

诗雍序云。

太祖谓文王。

以为说者。

其义不然。

何者。

彼以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

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

故谓文王为太祖耳。

非祫祭群主合食之太祖。

今之议者。

或有欲立凉武昭王为始祖者。

殊为不可。

何者。

昔在商周。

稷契始封。

汤武受命。

汤武之兴。

祚由稷。

故以稷为太祖。

即皇家之景皇帝是也。

凉武昭王勋业未广。

后主失国。

土宇不传。

景皇始封。

实基明德。

今乃舍封唐之盛烈。

崇西凉之远构。

考之前古。

实乖典礼。

魏氏不以曹参为太祖。

晋氏不以殷王卬为太祖。

宋氏不以楚元王为太祖。

齐梁不以萧何为太祖。

陈隋不以胡公杨震为太祖。

则皇家安可以凉武昭王为太祖乎。

汉之东京。

大议郊祀。

多以周郊后稷。

汉当郊尧。

制下公卿。

议者僉同。

帝亦然之。

惟杜林正议。

独以为周家之兴。

祚由后稷。

汉业特起。

功不缘尧。

祖宗故事。

所宜因循。

竟从林议。

又传称欲知天上事问长人。

以其近之。

武德贞观之时。

主圣臣贤。

其去凉武昭王。

盖亦近于今矣。

当时不立者。

必不可立故也。

今既年代寖远。

乃復立之。

是非三祖三宗之意。

实恐景皇失职而震怒。

武昭虚位而不答。

非社稷之福也。

宗庙事重。

禘祫礼崇。

先王以之观德。

或者不知其说。

既灌而往。

孔子不欲观之。

今朝命惟亲。

宜应慎礼。

祭神如在。

理不可诬。

请准加太庙为七室。

享宣皇帝以备七世。

其始祖不合別有尊崇。

太常博士刘承庆。

尹知章又议曰。

谨按王制。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与太祖而七。

此载籍之明文。

古今之通制。

皇唐稽考前范。

详采列辟。

崇建宗灵。

式遵斯典。

但以开国之主。

受命之君。

王跡有浅\深。

太祖有远近。

昔汤武受命。

祚因稷。

太祖代远。

出于昭穆之上。

故七庙可全。

若夏继唐虞。

功非由鯀。

汉除秦项。

力不因尧。

及魏晋经国。

周隋拨乱。

皆勛崇近代。

祖业非远。

受命始封之主。

不离昭穆之亲。

故肇立宗祊。

罕闻全制。

夫太祖以功建。

昭穆以亲崇。

有功百世而不迁。

亲尽七叶而当毁。

或以太祖世浅\。

庙数非备。

更於昭穆之上。

远立合迁之君。

曲从七庙之文。

深乖迭毁之制。

皇家千龄启旦。

百叶重光。

景皇帝濬德基唐。

世数犹近。

号虽崇于太祖。

亲尚列于昭穆。

且临六室之位。

未申七代之尊。

是知太庙当六。

未合有七。

故先朝惟有宣光景元神尧文武六代亲庙。

大帝登遐。

神主升祔于庙室。

以宣皇帝世数当满。

准礼復迁。

今止有光皇帝已下六代亲庙。

非是天子之庙。

数不当有七。

本由太祖有远近之异。

故初建有多少之殊。

敬惟三后临朝。

代多儒雅。

神祊事重。

礼岂虚存。

规模可沿。

理难变革。

宣皇既非始祖。

又庙无祖宗之号。

亲尽既迁。

其庙不合重立。

若礼终运\往。

建议復崇。

实违王制之文。

不合先朝之旨。

请依贞观之故事。

无改三圣之宏规。

光崇六室。

无亏古义。

其时有制。

令宰臣更加详定。

礼部尚书祝钦明等奏。

言博士三百人。

自分两议。

张齐贤以始同太祖。

不合更祖昭王。

刘承庆以王制三昭三穆。

亦不合重崇宣帝。

臣等商量。

请依张齐贤。

以景皇帝为太祖。

依刘承庆尊崇六室。

从之。

其年八月。

崇祔光皇帝。

太祖景皇帝。

世祖元皇帝。

高祖神尧皇帝。

太宗文武圣皇帝。

皇考高宗天皇大帝。

皇兄义宗孝敬皇帝于东都之太庙。

亲行享献之礼。

乐章並用贞观旧词。

开元四年七月十八日。

太常卿姜皎。

及礼官太常博士陈贞节。

苏献等。

上七庙昭穆议曰。

礼天子三昭三穆。

与太祖为七。

昭穆迭毁。

而太祖常存。

圣人之大典也。

若礼名不正。

则奠献无序矣。

谨按中宗孝和皇帝。

在庙七室已满。

今睿宗大圣真皇帝。

是中宗之弟。

以六月升遐。

甫及仲冬。

礼当迁祔。

但兄弟入庙。

古则有焉。

递迁之礼。

昭穆须正。

谨按礼论。

太常贺循议云。

兄弟不相为后也。

故殷之盘庚。

不序于阳甲。

而上继于先君。

汉之光武。

不嗣于孝成。

而上承于元帝。

又曰。

晋惠帝无后。

怀帝承统。

怀帝自继于世祖。

而不继于惠帝。

其晋惠帝当同阳甲。

孝成別出为庙。

又曰。

若兄弟相代。

则共是一世。

昭穆位同。

不可兼毁二庙。

此盖礼之常例也。

荀卿子曰。

有天下者事七世。

谓从禰已上也。

尊者统广。

故恩及远祖。

若旁容兄弟。

上毁祖考。

此则天子有不得全祀于七世之义也。

孝和皇帝。

有中兴之功。

而无后嗣。

请同殷之阳甲。

汉之成帝。

出为別庙。

时祭不亏。

大祫之辰。

合食太祖。

奉睿宗神主升祔太庙。

上继高宗。

则昭穆永贞。

献祼长序。

此万代之典。

敢不颺言。

从之。

初。

令以仪坤庙为中宗庙。

至八月九日。

敕宣于太庙西少府监赐坊。

別造中宗庙。

隶入太庙署。

开元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徙中宗神主于四庙。

十六日。

祔睿宗昭成皇帝主于太庙。

十一年四月。

国子祭酒徐坚上表曰。

臣谨按礼稽命征。

虞夏五庙。

殷六庙。

周七庙。

诸侯五庙。

而鲁用天子之礼。

並后稷姜嫄为七庙。

故知五帝殊时。

不相沿乐。

三王异世。

不相袭礼。

伏以中宗孝和皇帝。

受命中兴。

化民以德。

虽別庙荐享。

而圣心未安。

將革前规。

移入太庙。

臣参详自古庙制。

夏殷周汉。

各自立庙。

不同一处。

汉光武以中兴崇俭。

故七室共堂。

而歷代尊行。

以为折衷。

今太庙七室。

皆有神主。

孝和皇帝既须入庙。

先有夹室见空。

望奉移向此室內。

既同太庙。

八室祭享是同。

在于情理。

实为允愜。

五月一日。

迁中宗神主祔于太庙。

其年七月二日。

詔曰。

朕闻王者乘时以设教。

因事以制礼。

沿革以从宜为本。

取舍以適会为先。

故损益之道有殊。

质文之用斯异。

且夫至德之谓孝。

所以通于神明。

大事之谓祀。

所以虔于宗庙。

尝览古典。

爰询庙制。

远则殷周事异。

近则汉晋道殊。

虽礼文之不同。

固严敬之无二。

况恩以隆杀而疏。

庙以迁毁而废。

虽式瞻古训。

礼则不违。

而永言孝思。

情所未足。

其祧室宜列为正室。

將使亲而不尽。

远而不祧。

庙以貌存。

宗由尊立。

俾四时式荐。

不间于毁主。

百代靡迁。

匪惟于始庙。

所谓变以合礼。

动而得中。

严配之典克崇。

肃雍之美兹在。

太庙宜置九室。

令所司择日启告移造。

会昌五年七月。

中书门下奏。

孟州汜水县武牢关。

是太宗擒王世充竇建德之地。

关城东峰。

有高祖太宗像。

在一堂之內。

伏以山河如旧。

城垒犹存。

威灵皆畏於轩台。

风云疑还於丰沛。

诚\宜百代严奉。

万邦所瞻。

西汉故事。

祖宗所尝行幸。

皆令郡国立庙。

今缘定觉寺理合毁拆。

望取寺中大殿材木。

于东峰改造一殿。

四面兼置垣墻。

伏望号为昭武庙。

以昭圣祖受功之盛。

兴功日。

望令差东都分司郎中一人荐告。

至毕功日。

別差使展敬。

制可。

王者大勋。

被於率土。

宗社之典。

敬而不私。

郡国立庙。

非古也。

六年五月。

礼仪使奏。

武宗昭肃皇帝祔庙。

并合祧去旧庙等事。

伏以自敬宗文宗武宗。

兄弟相及。

已歷三朝。

昭穆之位。

与承前不同。

所可疑者。

其事有四。

一者。

兄弟昭穆同位。

不相为后。

二者。

已祧之主。

復入旧庙。

三者。

庙数有限。

无后之主。

则宜出置別庙。

四者。

兄弟既不相为后。

昭为父道。

穆为子道。

则昭穆同班。

不合异位。

据春秋文公二年。

躋僖公。

何休云。

躋升也。

谓西上也。

惠公与庄公。

当同南面西上。

隱桓与閔僖。

当同北面西上。

孔颖达亦引斯义释经。

又贺循云。

殷之盘庚。

不序阳甲。

汉之光武。

上继元帝。

晋元帝简文。

皆用此义毁之。

盖以昭穆同位。

不可兼毁二庙故也。

尚书云。

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

且殷家兄弟相及。

有至四帝。

不及祖禰。

何容更言七世。

于理无疑矣。

二者。

今已兄弟相及。

同为一代。

矫前之失。

则合復祔代宗神主於太庙。

或疑已祧之主。

不宜更入太庙者。

按晋代元明之时。

已迁豫章潁川矣。

及简文即位。

乃元帝之子。

故復豫章潁川二神主於庙。

又国朝中宗已祔太庙。

至开元四年。

乃出置別庙。

至十年置九庙。

而中宗主復祔太庙。

则已迁復入。

亦可无疑矣。

三者。

庙有定数。

无后之主。

出置別庙者。

按魏晋之初。

主多同庙。

盖取上古清庙一宫。

尊远神祇之义。

自后晋武所立之庙。

虽云七主。

而实六世。

盖景文同庙故也。

又按鲁立姜嫄文王之庙。

不计昭穆。

以尊尚功德也。

晋元帝上继武帝。

而別享惠怀愍三帝。

时贺循等诸儒。

议以为別立庙。

亲远义疏。

都邑迁异。

於理无嫌也。

今以文宗弃世纔六年。

武宗甫尔復土。

遽移別庙。

不齿宗祖。

在於有司。

非所宜议。

四者。

添置庙之室。

按礼论晋太常贺循云。

庙以容主为限。

无拘常数。

故晋武帝时庙有七主六代。

至元帝明帝。

庙皆十室。

及成康穆三帝。

皆至十一室。

自后虽迁故祔新。

大抵以七世为准。

而不限室数。

伏以江左名儒。

通賾睹奥。

事有明据。

固可施行。

今若不行是议。

更以迭毁为制。

则当上不及高曾未尽之亲。

下有忍臣子恩义之道。

谨备討古今。

参校经史。

上请復代宗神主於太庙。

以存高曾之亲。

下以敬宗文武二宗。

同为一代。

於太庙东间。

添置两室。

定为九代十一室之制。

以全臣子恩敬之义。

庶协大顺之宜。

得变礼之正。

折古今之纷互。

立群疑之拘指。

俾因心广孝。

永烛於皇明。

昭德事神。

无亏於圣代。

敕旨。

宗庙事重。

实资参详。

宜令尚书省两省。

御史台。

四品已上官。

大理卿。

京兆尹。

集议以闻。

尚书左丞郑涯等奏议曰。

夫礼经垂训。

莫重於严配。

必参损益之道。

则合典礼之文。

况有明征。

是资折衷。

伏自敬宗文宗武宗三朝。

祠位皆以兄弟。

考於前代。

理有显据。

今谨详礼官所奏。

並上稽古文。

旁摭史氏。

协於通变。

允谓得宜。

臣等商量伏请並依礼官所议。

从之。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