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明堂制度贞观五年。
太宗將造明堂。
太子中允孔颖达。
以诸儒立议。
颇乖故实。
上表曰。
伏寻前敕。
依礼部尚书卢宽。
国子助教刘伯庄等议。
以为从崑崙道上层祭天。
又寻后敕。
为左右阁道。
登楼设祭。
臣谨按六艺群书。
百家诸史。
皆基上曰堂。
楼上曰观。
未闻重楼之上。
而有堂名。
孝经云。
宗祀文王于明堂。
不云明楼明观。
其义一也。
又明堂法天。
圣王示俭。
或有翦蒿为柱。
缉茅作盖。
虽復古今异制。
不可常然。
犹依大典。
贵在朴素。
是以席惟?秸。
器尚陶匏。
用茧栗以贵诚\。
服大裘以训俭。
今若飞楼架道。
綺阁凌云。
考古之文。
实堪疑虑。
按郊祀志。
汉武明堂之制。
四面无壁。
上覆以茅。
祀五帝于上座。
祀后土于下防。
臣以上座正为基上。
下防维是基下。
既云无四壁。
未审伯庄以何知上层祭神。
下有五室。
且汉武所为。
多用方士之说。
违经背正。
不可师祖。
又卢宽等议曰。
上层祭天。
下堂布政。
欲使人神位別。
事不相干。
臣以古者敬重大事。
与接神相似。
是以朝覲祭祀。
皆在庙堂。
岂有楼上祭祖。
楼下视朝。
阁道升楼。
路便窄隘。
乘輦则接神不敬。
步陟则劳勤圣躬。
侍卫在傍。
百司供奉。
求之典誥。
全无此理。
臣非敢固执愚见。
欲求己长。
伏以国之大典。
不可不慎。
伏乞以臣愚表。
下付群官详议焉。
侍中魏征议曰。
稽诸古训。
参以旧图。
其上圆下方。
复庙重屋。
百虑一致。
异軫齐轨。
洎当涂膺籙。
未遑斯礼。
典午聿兴。
无所取则。
裴頠以诸儒持论。
异端蜂起。
是非舛互。
靡所適从。
遂乃以人废言。
止为一殿。
宋齐即仍其旧。
梁陈遵而不改。
虽严配有所。
祭饗不匱。
求之典则。
道实未宏。
夫孝因心生。
礼缘情立。
心不可极。
故备物以表其诚\。
情无以尽。
故饰宫以广其敬。
宣尼美嘆。
意在兹乎。
臣等亲奉德音。
得参大议。
思竭尘露。
增崇山海。
凡圣人有作。
义重隨时。
万物斯睹。
事资通变。
若据蔡邕之说。
则至理失于文繁。
若依裴頠所为。
则大体伤于质略。
求之情理。
未允厥中。
今之所议。
非无用舍。
请为五室重屋。
上圆下方。
既体有则象。
又事多故实。
下室备布政之居。
上堂为祭天之所。
人神不杂。
礼亦宜之。
其高下广袤之规。
几筵尺丈之度。
则並隨时立法。
因事制宜。
自我而作。
何必师古。
廓千载之疑议。
为百王之懿范。
不使泰山之下。
惟闻黄帝之法。
汶水之上。
独称汉武之图。
则通乎神明。
庶几可俟。
子来经始。
成之不日。
至十七年五月。
祕书监顏师古议曰。
窃以明堂之制。
爰自古昔。
求诸简牘。
全文莫睹。
肇起黄帝。
降及有虞。
弥歷夏殷。
迄於周代。
各立名号。
別创规模。
眾说舛駮。
互执所见。
鉅儒硕学。
莫有详通。
斐然成章。
不知裁断。
究其指要。
实布政之宫也。
徒以战国从横。
典籍废弃。
暴秦酷烈。
经礼湮亡。
今之所存。
记传杂说。
用为准的。
理实芜昧。
然周书之敘明堂。
纪其四面。
则有应库雉门。
据此一堂。
固是王者之常居耳。
其青阳总章。
元堂太庙。
及左?右?。
与月令四时之次相同。
则路寢之义。
足为明证。
又文王居明堂之篇。
带以弓韣。
祠於高禖。
下九门磔禳。
以御疾疫。
置梁除道。
以利农夫。
令国有酒。
以合三族。
凡此等事。
皆合月令之文。
观其所为。
皆在路寢者也。
又礼记云。
昔者周公朝诸侯於明堂之位。
天子负斧扆。
南向而立。
明堂也者。
明诸侯之尊卑也。
周官又云。
周人明堂。
度九尺之筵。
东西九筵。
堂一筵。
据其制度。
即太寢也。
尸子亦曰。
黄帝曰合宫。
有虞曰总章。
殷曰阳馆。
周曰明堂。
斯皆路寢之征。
知非別处。
大戴所说。
初有近郊之言。
后称文王之庙。
进退无据。
自为矛盾。
原夫负扆受朝。
常居出入。
既在皋库之內。
亦何云於郊野哉。
孝经传云。
在国之阳。
又无里数。
汉武有怀创造。
广集縉绅。
言论纷紜。
终以不定。
乃于汶水之上而宗祀焉。
明其不拘远近。
无择方面。
孝成之世。
表行城南。
虽有其文。
厥功靡立。
平帝元始四年。
大议营起。
孔牢等乃以为明堂辟雍大学。
一实三名。
金褒等又称经传无明文。
不能分別同异。
中兴之后。
蔡邕作论。
復云。
明堂太庙。
一物二名。
郑玄则曰。
在国之阳。
三里之外。
淳于澄又云。
三里之外。
七里之內。
丙巳之地。
颖容释例亦曰。
明堂太庙。
凡有八名。
其体一也。
苟立同异。
竞为巧说。
並出自怀。
曾无师祖审见。
且夫功成作乐。
治定制礼。
草创从宜。
质文递变。
旌旗冠冕。
今古不同。
律度权衡。
前后不一。
隨时之义。
断可知矣。
假使周公旧章。
尤当择其可否。
宣尼彝则。
尚或补其闕漏。
况乎郑氏臆说。
淳于謏闻。
匪异守株。
何殊胶柱。
愚谓不出墉雉。
邇接宫闈。
实允事宜。
谅无所惑。
但当上遵天旨。
祗奉德音。
作皇代之明堂。
永貽范於来叶。
区区碎议。
皆略而不论也。
又上表曰。
明堂之制。
陛下已发德音。
久令详议。
但以学者耑固。
人人异言。
损益不同。
是非莫定。
臣愚以为五帝之后。
两汉以前。
高下方圆。
皆不相袭。
惟在陛下。
圣情创造。
即为大唐明堂。
足以传於万代。
何必论户牖之多少。
疑阶庭之广狭。
若恣儒者。
互说一端。
久无断决。
徒稽盛礼。
昔汉武欲草封禪仪。
博望诸生。
所说不同。
莫知孰是。
惟御史大夫倪宽。
劝上自定制度。
遂成登封之礼。
臣之愚诚\。
亦望陛下斟酌繁省。
自为节文。
不可谦让。
以淹大典。
永徽二年七月二日詔。
朕闻上元幽赞。
处崇高而不言。
皇王提象。
代神工而理物。
是知五精降德。
爰应帝者之尊。
九室垂文。
用纪配天之业。
合宫灵符。
创洪规於上代。
太室总章。
標茂范於中叶。
虽质文殊制。
奢俭异时。
然其立天中。
作人极。
布政施教。
归之一揆。
今国家四表无虞。
人和岁稔。
作范垂训今也其时。
宜令所司。
与礼官学士等。
考覈故事。
详议得失。
务依典礼。
造立明堂。
庶旷代闕文。
获申於兹日。
因心展敬。
永垂於后昆。
其明堂制度。
宜令诸曹尚书。
及左右丞侍郎。
太常。
国子监。
秘书官。
宏文馆学士。
同共详议。
太常博士柳宣。
依郑玄议。
以明堂之制。
当为五室。
前內直丞孔志约献状。
据大戴礼及卢植蔡邕等议。
以为九室。
曹王友赵慈皓。
秘书丞薛文思等。
各进明堂图样。
诸儒纷爭。
互有不同。
上以九室之议。
理有可依。
乃令所司。
详定明堂形制大小。
阶基高下。
及辟雍门闕等制度。
务从典故也。
明年六月二十八日。
礼官学士详议制度。
久之不定。
上乃內出九室样。
更令有司损益之。
有司奏言。
內样。
堂基三重。
每基阶各十二。
上基方九雉。
八角。
高一尺。
中基方三百尺。
高一筵。
下基方三百六十尺。
高一丈二尺。
上基象黄琮。
为八角。
四面安十二阶。
请从內样为定基高下。
仍请准周制高九尺。
其方共作司约准二百四十八尺。
中基下基。
望並不用。
又內室各三方筵。
开四闥八?。
室圆楣径二百九十一尺。
按季秋大饗五帝。
各在一室。
商量不便。
请依两汉。
季秋合饗。
总於太室。
若四时迎气之祀。
则各於其方之室。
其安置九室之制。
增损明堂故事。
三三相重。
太室在中央。
方六丈。
其四隅之室。
谓之左右房。
各方二丈四尺。
当太室四面。
青阳明堂总章元堂等室。
各长六丈。
以应太室。
阔二丈四尺。
以应左右。
房室间並通巷。
各广一丈八尺。
其九室并巷在堂上。
总方一百四十四尺。
法坤之策。
屋圆楣楯檐。
或为未允。
请据郑玄卢植等说。
以前梁为楣。
其径二百十六尺。
法干之象。
圆楣之下。
所施圆柱。
旁出九宫。
四隅各七尺。
法天以七纪。
柱外余基。
共作司约准。
面別各余一丈一尺。
內室別四闥八窗。
检与古合。
请依为定。
其户仍在外。
设而不开。
內外有柱三十六。
每柱十梁。
內有七间。
柱根以上至梁。
高三丈。
梁以上至屋峻起计。
高八十一尺。
上圆下方。
飞檐应规。
请依內样为定。
其盖屋形制。
仍望据考工记。
改为四阿。
并依礼加重檐。
准太庙安鴟尾。
堂四向五色。
请依周礼白盛为便。
其四向各隨方色。
请施四垣及四门。
辟雍。
案大戴礼及前代说辟雍。
多无水广內径之数。
蔡邕云。
水广二十四丈。
四周於外。
三辅黄图云。
水广四周。
与蔡邕不异。
仍云水外周堤。
又张衡东京赋。
称造舟为梁。
礼记明堂位阴阳录云。
水左旋以象天。
商量水广二十四丈。
恐伤於阔。
今请减为二十四步。
垣外量取周足。
仍依故事。
造舟为梁。
其外周以圆堤。
并取阴阳水行左旋之制。
殿垣。
案三辅黄图。
殿垣四周方。
在水內。
高不蔽日。
殿门去殿七十二步。
准今行事陈设。
犹恐窄小。
其方垣四门。
去堂步数。
请准太庙南门。
去庙基远近为制。
仍立四门八观。
依太庙门別各安三门。
施元閫四角。
造三重魏闕。
自后群儒纷竞。
各执异议。
九室五室。
俱有依凭。
上令所司於观德殿前。
依两议张设。
亲与公卿观之。
谓公卿曰。
明堂之制。
自古有之。
议者不同。
所以未造。
今设两议。
公等以何者为宜。
工部尚书阎立德奏曰。
两议不同。
俱有典故。
九室似闇。
五室似明。
取舍之宜。
断在圣意。
上亦以五室为便。
以后制度未定而止。
干封二年二月十二日詔。
郊社严配。
未安太室。
布政施行。
犹闕合宫。
所以日昃忘食。
中宵輟寢。
討论坟籍。
错综群言。
採三代之精微。
探九皇之至賾。
斟酌前载。
制造明堂。
宜命有司。
及时起作。
务从折衷。
称朕意焉。
于是大赦。
改元总章。
分万年县改明堂县。
总章二年三月九日詔。
上考经籍。
制为明堂。
处二仪之中。
定三才之本。
构兹一宇。
临此万方。
属岁飢而止。
光宅元年。
梓州人陈子昂上疏曰。
臣伏见天皇大帝。
得天地之统。
封于泰山。
盛德大业。
与天比崇矣。
然尚未建明堂之宫。
遂朝上帝。
使万代鸿业。
至今犹闕。
陛下若欲调元气。
睦人伦。
躋俗仁寿。
兴风礼让。
舍此道也。
于何理哉。
愿陛下念先帝之休意。
恢大唐之鸿基。
于国南郊。
建立明堂。
使宇宙黎元。
遐荒夷貊。
昆虫草木。
天地鬼神。
粲然知陛下方兴三王五帝之事也。
与天下更始。
不其盛哉。
昔者黄帝合宫。
有虞总章。
唐尧衢室。
夏后世室。
群圣之所以调元气理阴阳于此也。
臣虽未学。
窃闻明堂之制。
有天地之则焉。
有阴阳之统焉。
二十四气。
八风十二月。
四时五行。
二十八宿。
莫不率备。
故不顺其时月之为政也。
则水旱兴。
疾疫起。
虫螟为害。
雨雹成灾。
阴阳不和。
元气以错。
故昔者圣人所以为政教之大业也。
愿陛下为大唐建万代之业者。
意在兹乎。
愿陛下以臣此章。
与三公九卿。
贤士大夫。
议之于廷。
倘事便于今。
道不违古。
即请陛下征天下鸿生硕儒。
博通古今皇王政治之术者。
延问于庭。
与之案周礼月令而建之。
臣必知天下庶人子来。
可不日而成也。
乃正月孟春。
陛下乘鸞輅。
驾苍龙。
载青旂。
佩苍玉。
三公九卿。
贤士大夫。
鸿儒硕老。
衣冠之伦。
朝于青阳左?。
天子负斧扆。
凭玉几。
南面以听天下之政。
乃令太史守典。
奉法司天。
日月星辰之行。
无失经纪。
以初为常。
陛下躬耕籍田。
亲蚕事。
以劝天下之农桑。
养三老五更。
以教天下之孝悌。
明讼恤狱。
以息天下之淫刑。
除残去暴。
以致天下之仁寿。
修文尚德。
以止天下之干戈。
察孝兴廉。
以除天下之贪吏。
鰥寡孤独。
疲癃羸老。
不能自存者。
账恤之。
后宫美人。
非三妃九嬪八十一御女之数者。
出嫁之。
珠玉锦\绣。
雕琢伎巧之饰。
非益于治者。
悉弃之。
巫鬼淫祀。
诬惑良人者。
悉禁之。
天人之际既洽。
鬼神之望允塞。
然后作雅乐。
洁粢盛。
宗祀天皇於明堂。
以配上帝。
使万国各以其职来祭。
岂不休哉。
垂拱三年。
毁干元殿。
就其地创造明堂。
令沙门薛怀义充使。
四年正月五日毕功。
凡高二百九十四尺。
东西南北。
各广三百尺。
凡有三层。
下层象四时。
各隨方色。
中层法十二辰。
圆盖。
盖上盘九龙捧之。
上层法二十四气。
亦圆盖。
亭中有巨木十围。
上下通贯。
栭櫨橕。
藉以为本。
亙之以铁索。
盖为鸑鷟。
黄金饰之。
势若飞翥。
刻木为瓦。
夹紵漆之。
明堂之下。
施铁渠。
以为辟雍之象。
号万象神宫。
因改河南县为合宫县。
左史直宏文馆刘允济上明堂赋。
百官贺明堂成。
上表曰。
臣某已下若干人等言。
臣闻上帝居高。
悬太微之府。
先王建国。
辟宗祀之堂。
不有大圣。
谁能经始。
伏惟天册金轮圣神皇帝陛下。
尊祖扬禰。
严禋之德再先。
统天顺时。
布政之道尤急。
亲紆睿思。
躬运\元謨。
故能上合干象。
下符坤策。
柱將扶而已立。
石未凿而悬开。
丹鷟踶甍。
似鸣岗而远至。
苍虯绕栋。
疑出河而欲飞。
神光熠燿於向晚。
仙乐清泠而方尽。
月惟孟夏。
时属正阳。
张文物於闕庭。
震声名於宇县。
圣皇戾止。
诸侯在列。
穆穆焉。
顒顒焉。
交喜气於三灵。
动欢心于万类者也。
臣等窃窥朝典。
既逢尝麦之辰。
旋顾野诚\。
轻袭献芹之礼。
谨上食若干轝如別项。
滋疏鹤鼎。
味劣?庖。
何以延萐莆之凉。
契芝英之寿。
无任对恳之至。
谨奉表隨进以闻。
证圣元年正月。
詔十七日御端门。
赐酺宴。
十六日。
明堂后夜佛堂灾。
延烧明堂。
至明並尽。
左拾遗刘承庆諫曰。
明堂宗祀之所。
今忽被灾。
陛下宜輟朝停酺。
以答天谴。
天后欲责躬避正殿。
纳言姚进曰。
此实人火。
非曰天灾。
至如成周宣榭火。
卜世逾长。
汉武建章宫灾。
盛德弥永。
今明堂乃是布政之所。
非宗庙之地。
陛下將避正殿。
於大礼有乖。
从之。
乃御端门赐宴。
二十二日。
以灾告庙。
下制遣內外文武九品以上。
各上封事。
极言正諫。
无有所讳。
于是刘承庆上疏曰。
日者变生人火。
损及神宫。
惊惕圣心。
震动黎庶。
臣谨按左氏传曰。
人火曰火。
天火曰灾。
人火因人而兴。
故指火体而称。
天火不知所起。
直以所灾言之。
其名虽殊。
为害不別。
王者举措营为。
必关幽显。
幽谓天道。
显谓人事。
幽显跡通。
天人理合。
今工匠宿藏其火。
本无放燎之心。
明堂教化之宫。
復非延烧之所。
孽煨潜扇。
倏忽成灾。
虽则因人。
亦关神理。
臣愚以为所营佛舍。
既僻在明堂之后。
又前逼牲牢之筵。
兼以厥搆崇大。
功多难毕。
立像宏法。
本擬利益黎元。
伤财役民。
却且烦劳家国。
承前大风摧木。
天诫已显。
今者毒燄冥炽。
人孽復彰。
圣人动作。
必假天人之助。
一兴功役。
二者俱违。
厥应昭然。
殆將缘此。
臣以为明堂是正阳之位。
至尊所居。
展礼班常。
崇化立政。
玉帛朝会。
神灵依凭。
营之可曰大功。
损之实非轻事。
既失严禋之所。
復伤孝治之情。
陛下昨降明制。
犹申寅畏之旨。
群寮理合兢畏震悚。
勉力司存。
岂合承恩耽乐。
安然酺宴。
但以火气初止。
尚多惊惧。
余忧未息。
遽以欢事遏之。
臣恐忧喜相爭。
伤于情理。
故传曰。
可忧而乐。
取忧之道。
夫火阳气。
欢乐阳事。
火气方胜。
不可復兴阳事。
臣闻灾变之兴。
至圣不免。
聿修其德。
来患可禳也。
陛下垂制博访。
详求至理。
而左史张鼎以为火流王室。
弥表大周之祥。
通事舍人逢敏奏称。
当弥勒成佛道时。
有天魔烧宫。
七宝台须臾散坏。
斯实諂妄之邪言。
实非君臣之正论。
晻昧王化。
无益万机。
审其致灾之理。
详其降●之由。
无戾天人之心。
而兴不急之役。
则兆民蒙赖。
福禄靡穷。
其年三月。
又令依旧规制。
重造明堂。
凡高二百九十四尺。
东西南北。
广三百尺。
上施宝凤。
俄以火珠代之。
明堂之下。
圜遶施铁渠。
以为辟雍之象。
至天册万岁二年三月二日。
重造明堂成。
号通天宫。
四月朔日。
又行亲享之礼。
大赦。
改元为万岁通天。
其年四月三日。
铸铜为九州鼎成。
置于明堂之庭。
各依方位列焉。
蔡州鼎名永昌。
高一丈八尺。
受一千二百石。
冀州鼎名武兴。
雍州鼎名长安。
兗州鼎名日观。
青州鼎名少阳。
徐州鼎名东源。
扬州鼎名江都。
荆州鼎名江陵。
梁州鼎名成都。
八州鼎各高一丈四尺。
受一千二百石。
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
鼎上各写本州山川物产之象。
仍令著作郎贾膺福。
殿中丞薛昌容。
凤阁主事李元振。
司农录事鍾绍京等。
分题之。
尚方署令曹元廓图画之。
仍令宰相诸王。
率南北宿卫兵十余万人。
并仗內大牛白象曳之。
自元武门外曳入。
天后自制曳鼎歌调。
令曳者唱和焉。
其时又造大仪钟。
敛天下三品金。
竟不能成。
九鼎初成。
制令以黄金千两涂之。
纳言姚諫曰。
夫鼎者神器。
贵在质朴自然。
无假別为浮饰。
臣观其状。
光有五彩辉焕。
错杂其间。
岂待金色。
方为炫耀。
从之。
开元二年八月十八日。
太子宾客薛谦光。
献东都九鼎铭。
其蔡州铭。
武后所制。
文曰。
羲农首出。
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
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
海內雍熙。
上元降鉴。
方建隆基。
紫微令姚崇等奏曰。
圣人启运\。
休兆必彰。
请宣付史馆。
詔从之。
开元五年正月。
幸东都。
將行大享之礼。
太常少卿王忠仁。
太常博士冯宗陈贞节等。
咸以则天所造明堂。
有乖典制。
奏曰。
明堂之建。
其所从来远矣。
自天垂像。
圣人则之。
蒿柱茅簷之规。
上方下圆之制。
考之大数。
不踰三七之间。
定之方中。
必居丙巳之地者。
岂非得房心布政之所。
当太微上帝之宫乎。
按汉武初。
议立明堂于长安城南。
遭竇太后不好儒术。
事乃中废。
孝成之世。
又欲立于城南。
议其制度。
莫之能决。
至孝平元始四年。
创造南郊。
以申严配。
但取丙巳而已。
斯盖百王不易之道也。
高宗天皇大帝。
议明堂制度。
久之不决。
因而遂止者何也。
非谓财不足。
力不堪也。
將以周孔既遥。
礼经且紊。
事不师古。
或爽天心。
难用作程。
神不孚祐者也。
则天太后总禁闈之政。
籍轩台之威。
属皇室中圯之期。
躡和?从权之制。
以为干元大殿。
承庆小寢。
当正阳享午之地。
实先圣听断之宫。
表顺端门。
储精营室。
爰从朝享。
未始临御。
乃起工徒。
挽令摧覆。
既毁之后。
雷声隱然。
眾庶闻之。
或以为神灵感动之象也。
於是增土木之丽。
因府库之饶。
南街北闕。
建天枢大仪之制。
干元遗址。
兴重阁层楼之基。
烟焰蔽日。
梁柱排云。
人斯告劳。
天实貽诫。
煨烬甫尔。
遽加修復。
况乎地殊丙巳。
未答灵心。
跡匪膺期。
乃申严配。
事昧彝典。
神不昭假。
况两京上都。
万方取则。
而天子闕当阳之位。
听政居便殿之中。
职司其忧。
岂容沈默。
当须审攷歷之计。
择烦省之宜。
不便者量事改修。
可因者隨而適用。
削彼明堂之号。
克復干元之名。
则当宁无偏。
人识其旧矣。
詔令所司详议奏闻。
刑部尚书王志愔等奏议。
咸请改易。
依旧造干元殿。
乃下詔改明堂为干元殿。
每临御宜依正殿礼。
自是。
驾在东都常州。
以元日冬至于干元殿受朝贺。
竟无改易。
唯改其门名而已。
至十年十月十五日。
復题干元殿为明堂。
而不行饗祀之礼。
至二十六年十月二日。
詔將作大匠康?素。
往东都毁明堂。
?素以毁拆劳人。
遂奏请且拆去上层。
卑于旧制九十五尺。
又去柱心木。
平座上置八角楼。
楼上有八龙腾身捧火珠。
珠又小于旧制。
周围五尺。
覆以贞瓦。
取其永远。
依旧为干元殿。
开元二十七年八月。
东京改作明堂。
讹言官选取小儿。
埋于明堂之下。
以为厌胜之法。
村邑儿童。
藏于山谷。
上恶之。
乃令主客郎中王佶宣慰。
久之乃定。
先是。
贞观十七年七月。
京师讹言官遣棖棖杀人。
以祭天狗。
遽相惊怖。
月余乃定。
又天宝三年二月十七日。
有流星如月。
坠于东南。
有声。
京师讹言。
官遣棖棖捕人心肝。
以祭天狗。
人颇惊恐。
遣使安諭之。
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