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十 王溥

亲拜郊正月祈谷高祖武德初定令。

孟春辛日祈谷。

祭感帝于南郊。

元帝配。

牲用苍犊二。

旧唐书礼仪志。

高宗显庆二年。

詔南郊祈谷。

祭昊天上帝。

罢感帝祠。

文献通考。

高宗显庆二年。

礼部尚书许敬宗。

与礼官等议曰。

六天出于纬书。

而南郊圜丘一也。

元以为二物。

郊及明堂。

本以祭天。

而元皆以为祭太微五帝。

传曰。

凡祀。

启蛰而郊。

郊而后耕。

故郊祀后稷。

以祈农事。

而元谓周祭感帝灵威仰。

配以后稷。

因而祈谷。

皆繆论也。

由是尽黜元说。

而南郊祈谷。

祭昊天上帝。

唐书礼乐志。

萧德言传。

子子儒。

字文举。

议。

月令孟春祈谷上帝。

春秋启蛰而郊。

郊而后耕。

故郊后稷以祈农。

请春夏祈谷于上帝。

皆祭天也。

著之感帝。

尤为不稽。

请郊明堂。

罢六天说。

止祀昊天。

詔曰。

可。

干封元年。

詔祈谷復祀感帝。

唐书礼乐志。

干封初。

詔依旧祀感帝。

司礼少常伯郝处俊等奏曰。

显庆新礼。

废感帝之祀。

改为祈谷昊天上帝。

以高祖太武皇帝配。

检旧礼。

感帝以世祖元皇帝配。

今既奉敕依旧。

祈谷为感帝。

以高祖配者。

高祖依新礼见配圜丘昊天上帝。

若更配感帝。

便恐有乖古礼。

案礼记。

周人禘嚳而郊稷之义。

今若禘郊一祖同配。

恐无所据。

从之。

旧唐书礼仪志。

开元中。

起居舍人王仲邱议曰。

案贞观礼。

祈谷祀感帝。

而显庆礼。

祀昊天上帝。

传曰。

郊而后耕。

诗曰。

噫嘻。

春夏祈谷于上帝。

礼记亦曰。

上辛祈谷于上帝。

而郑元乃云。

天之五帝迭王。

王者之兴。

必感其一。

因別祭尊之。

故夏正之月。

祭其所生之帝于南郊。

以其祖配之。

故周祭灵威仰。

以后稷配。

因以祈谷。

然则祈谷非祭之本意。

乃因后稷为配尔。

此非祈谷之本义也。

夫祈谷本以祭天也。

然五帝者。

五行之精。

所以生九谷也。

宜于祈谷祭昊天。

而兼祭五帝。

唐书礼乐志。

王仲邱传。

开元中上言。

贞观礼。

正月上辛祀感帝于南郊。

显庆礼。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以祈谷。

臣谓诗春夏祈谷于上帝。

礼上辛祈谷于上帝。

则上帝当昊天矣。

郑元曰。

天之五帝递王。

王者必感之以兴。

故夏正月祭所生于郊。

以其祖配之。

因以祈谷。

感帝之祀。

贞观用之矣。

请因祈谷之坛。

遍祭五方帝。

五帝者。

五行之精。

九谷之宗也。

请二礼皆用。

詔可。

开元二十年。

改撰新礼。

祀天一岁有四。

正月上辛祈谷。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以高祖配。

五方帝从祀。

其上帝配帝籩豆等。

同冬至之数。

五方帝太尊。

著尊。

牺尊。

山罍各一。

籩豆等亦同冬至之数。

旧唐书礼仪志。

天宝六载正月戊子。

亲祀圜丘。

礼毕。

大赦天下。

旧唐书元宗本纪。

建中元年春正月辛未。

有事于南郊。

大赦。

唐书德宗本纪。

元和二年正月辛卯。

有事于南郊。

大赦。

唐书宪宗本纪。

元和二年正月己丑朔。

上亲献太清宫太庙。

辛卯。

祀昊天上帝于郊丘。

是日。

还宫。

御丹凤楼。

大赦天下。

先是。

將及大礼。

阴晦浹辰。

宰臣请改日。

上曰。

郊庙事重。

斋戒有日。

不可遽更。

享献之辰。

景物晴霽。

人情欣悦。

旧唐书宪宗本纪。

元和十五年十二月。

將有事于南郊。

穆宗问礼官。

南郊卜日否。

礼院奏。

伏准礼令。

祠祭皆卜。

自天宝已后。

凡欲郊祀。

必先朝太清宫。

次日饗太庙。

又次日祀南郊。

相循至今。

並不卜日。

从之。

及明年正月。

南郊礼毕。

有司不设御榻。

上立受群臣庆贺。

及御楼。

仗退。

百寮復不于楼前贺。

乃受贺于兴庆宫。

二者闕礼。

有司之过也。

旧唐书礼仪志。

长庆元年正月辛丑。

有事于南郊。

大赦改元。

唐书穆宗本纪。

长庆元年正月己亥朔。

上亲荐献太清宫太庙。

是日。

法驾赴南郊。

日抱珥。

宰臣贺于前。

辛丑。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即日还宫。

御丹凤楼。

大赦天下。

改元长庆。

內外文武。

及致仕官三品以上。

赐爵一级。

四品已下加一阶。

陪位白身人赐勋两转。

应缘大礼移仗宿卫御楼兵仗將士。

普恩之外。

赐勋爵有差。

仍准旧例。

赐钱物二十万四千九百六十端匹。

礼毕。

群臣于楼前称贺。

仗退。

上朝太后于兴庆宫。

旧唐书穆宗本纪。

宝歷元年春正月辛亥。

有事于南郊。

唐书敬宗本纪。

会昌元年春正月辛巳。

有事于南郊。

大赦改元。

五年正月辛亥。

有事于南郊。

大赦。

作仙台于南郊。

唐书武宗本纪。

大中元年正月甲寅。

有事于南郊。

大赦改元。

七年春正月戊申。

有事于南郊。

大赦。

唐书宣宗本纪。

咸通四年春正月庚午。

有事于南郊。

唐书懿宗本纪。

干符二年春正月辛卯。

有事于南郊。

唐书僖宗本纪。

亲迎气武德贞观之制。

神祇大享之外。

每岁立春之日。

祀青帝于东郊。

帝宓羲配。

勾芒。

岁星。

三辰。

七宿从祀。

立夏。

祀赤帝于南郊。

帝神农氏配。

祝融。

荧惑。

三辰。

七宿从祀。

季夏土王日。

祀黄帝于南郊。

帝轩辕配。

后土。

镇星从祀。

立秋祀白帝于西郊。

帝少昊配。

蓐收。

太白。

三辰。

七宿从祀。

立冬。

祀黑帝于北郊。

帝顓頊配。

元冥。

辰星。

三辰。

七宿从祀。

每郊帝及配座。

用方色犊各一。

籩豆各四。

簠簋各一。

俎各一。

勾芒已下五星。

及三辰七宿。

每宿牲用少牢。

每座籩豆簠簋俎各一。

旧唐书礼仪志。

永昌元年。

即嗣圣六年。

敕天无二称。

帝是通名。

从前诸儒。

互生同异。

乃以五方之帝。

亦谓为天。

假有经传互文。

终是名实未当。

称号不別。

尊卑相混。

自今郊祀之礼。

惟昊天上帝称天。

自余五帝皆称帝。

通典。

元宗开元十一年正月十日。

制献岁之吉。

迎气方始。

敬顺天时。

无违月令。

所由长吏。

可举旧章。

通考。

立春日。

祀青帝于东郊。

以太昊配。

勾芒。

岁星。

三辰。

七宿从祀。

立夏日。

祀赤帝于南郊。

以炎帝配。

祝融。

荧惑。

三辰。

七宿从祀。

季夏日。

祀黄帝于南郊。

以轩辕配。

后土。

镇星。

从祀。

立秋日。

祀白帝于西郊。

以少昊配。

蓐收。

太白。

三辰。

七宿从祀。

立冬日。

祀黑帝于北郊。

以顓頊配。

元冥。

辰星。

三辰。

七宿从祀。

正座配座。

籩豆各十二。

五辰。

五官。

三辰。

七宿。

籩豆各二。

余各一也。

文献通考。

以上乐用本音。

皆以黄鍾为均。

三成。

准周礼云。

圜鍾之均六变。

天神皆降。

可得而礼。

记云。

天神皆降。

明五帝日月星辰。

皆天神也。

又周礼乐三变。

唯致邱陵之祗。

今改用六变。

斋戒。

摄事祀官斋戒。

如圜丘仪。

前祀七日。

平明。

太尉誓百官于尚书省曰。

某月某日。

祀青帝于东郊。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

国有常刑。

皇帝散斋四日。

致斋三日。

如圜丘仪。

陈设。

前祀二日。

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內道北。

南向。

尚舍奉御铺御座。

摄事则卫尉设祀官公卿已下次于道南。

北向西上。

卫尉设陈饌幔于內壝东门之外道南。

北向。

设文武侍臣次。

又设祀官及从祀群官。

诸州使。

蕃客等次。

前祀二日。

太乐令设宫县之乐于坛南壝之內。

设歌鍾歌磬于坛上。

各如圜丘之仪。

右校埽除坛之內外。

郊社令积柴于燎坛。

其坛于乐悬之南。

外壝之內。

摄事则其坛于神坛之左。

內壝之外。

方一丈。

高丈二尺。

开上南出户。

方六尺。

前祀一日。

奉礼设御位。

在坛之东南。

西向。

摄事则设祀官公卿位于內壝东门之內道北。

执事位于道南。

每等异位。

重行西向。

以北为上。

设望燎位于柴坛之北。

南向。

设祀官公卿位于內壝东门之外道南。

分献之官于公卿之南。

执事位于其后。

设祀官及从祀群官位。

及门外等位。

一如圜丘。

摄事则御史位于坛上。

设牲牓于东壝之外。

当门西。

配帝牲牓少退。

南上。

设廩牺令位于牲西南。

御史陪其后。

俱北向。

设诸太祝位于牲东。

各当牲后。

祝史陪其后。

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

近北南向。

设青帝夏赤帝。

季夏黄帝。

秋白帝。

冬黑帝。

酒尊于坛之上下。

太尊二。

著尊二。

牺尊二。

山罍二。

在坛上东南隅北向。

象尊二。

壶尊二。

山罍二。

在坛下。

皆于南陛之东北向。

西上。

设配帝著尊二。

牺尊二。

象尊二。

山罍一。

在坛上。

于青帝酒尊之东北向。

西上。

岁星。

三辰。

勾芒氏。

夏祝融。

季夏后土。

秋蓐收。

冬元冥。

已下放此。

俱象尊二。

各设于神座之左。

皆右向。

七宿壶尊二。

设于神座之右。

而左向。

上帝配帝之尊置于坫。

星辰以下尊。

藉以席。

皆加勺羃。

设爵于尊下。

设御洗于坛南陛东南。

亚献之洗。

又于东南。

俱北向。

罍水在洗东。

篚在洗西南肆。

篚实以巾爵。

设星辰之尊罍洗篚。

各于其方陛道之左。

俱內向。

执尊罍篚羃者。

各于其后。

又设玉幣之篚于坛上下。

尊坫之所。

祀日。

未明五刻。

太史令郊社令。

设青帝灵威仰神位赤帝赤熛怒。

黄帝含枢纽。

白帝白招拒。

黑帝协光纪。

于坛上。

北方南向。

席以稿秸。

设帝太昊氏神座夏神农。

季夏轩辕。

秋少昊。

冬顓頊。

已下放此。

于东方西向。

席以莞。

设岁星三辰之座于坛之东北。

七宿之座于坛之西北。

各于其坛南向。

相对为首。

设勾芒氏之座于坛之东面。

西向。

席皆莞。

设神位各于座首。

省牲器。

如別仪。

鑾驾出宫。

如圜丘仪。

奠玉帛。

祀日。

未明三刻。

诸祀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良酝令。

各率其属入实尊罍玉幣。

凡六尊之次。

太尊为上。

实以泛齐。

著尊次之。

实以醴齐。

牺尊次之。

实以盎齐。

象尊次之。

实以醍齐。

壼尊次之。

实以沈齐。

山罍为下。

实以清酒。

配座著尊为上。

实以泛齐。

牺尊次之。

实以醴齐。

象尊次之。

实以盎齐。

其岁星三辰勾芒氏之象尊。

俱实以醍齐。

七宿之壼尊。

俱实以沈齐。

元酒各实于五齐之上。

尊礼神之玉。

东方以青珪。

南方以赤璋。

中央以黄琮。

西方以白琥。

北方以元璜。

其幣各隨方色。

长丈八尺。

太官令帅进饌者实籩豆簠簋。

入设于內壝东门之外饌幔內。

未明二刻。

奉礼帅赞者先入。

就位。

赞引御史博士诸太祝。

及令史祝史。

与执尊罍篚羃者。

入自东壝门。

当坛南。

重行北面西上。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御史已下皆再拜。

讫。

执尊罍篚羃者。

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博士诸太祝。

诣卯陛升。

行埽除于上。

令史祝史行埽除于下。

讫。

引就位。

车驾將至。

謁者赞引引祀官。

通事舍人分引从祀群官。

诸方客使。

先至者各就门外位。

驾至大次门外。

回輅南向。

將军降立于輅右。

侍中进。

当鑾驾前跪奏。

称侍中臣某言。

请降輅。

俛伏。

兴。

还侍位。

皇帝降輅之大次。

通事舍人各引文武九品已上。

从祀群官。

就壝外位。

摄则无车驾將至下至壝外位仪。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次入就位。

文舞入陈于县內。

武舞立于县南道西。

謁者引司空入。

陈埽除讫。

出復位。

如常仪。

皇帝停大次半刻顷。

通事舍人赞引各引从祀群官。

介公酅公。

诸方客使。

先入就位。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

立于大次门。

当门北向。

侍中版奏。

外办。

摄则初司空入。

謁者引祀官。

赞引引执事。

俱就门外位。

司空埽除讫。

各引入。

就位。

赞再拜。

謁者进太尉之左。

白有司谨具。

请行事。

无皇帝停大次下至太常卿奏谨具仪。

皇帝服大裘而冕。

夏服羇冕。

出次。

华盖侍卫如常仪。

博士引太常卿。

太常卿引皇帝。

凡太常卿前导。

皆博士先引。

至內壝外。

殿中监进大珪。

尚衣奉御又以镇珪授殿中监。

殿中监受进。

皇帝搢大珪。

执镇珪。

华盖仗卫停殿门。

近侍者从入。

如常。

謁者引礼部尚书太常少卿陪从。

如常仪。

皇帝至版位。

西向立。

每立定。

太常卿博士即立于左。

謁者赞引各引祀官次入就位。

立定。

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帝再拜。

奉礼曰。

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有司谨具。

请行事。

退復位。

协律郎跪。

俛伏。

举麾鼓柷。

奏角音。

夏征音。

季夏宫音。

秋商音。

冬羽音。

乃以黄鍾之均。

文舞之舞。

乐六成。

偃麾。

戛敔。

乐止。

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帝再拜。

摄事拜。

奉礼曰。

眾官再拜。

眾官在位者。

皆再拜。

上下诸太祝。

俱取玉幣于篚。

各立于尊所。

其奠玉幣及毛血。

並如圜丘仪。

摄则太尉为初献。

受玉幣。

登歌作肃和之乐。

余亦如圜丘摄事之仪。

进熟。

皇帝既升。

奠玉帛。

其设饌盥洗奠。

皆如圜丘之仪。

摄事如圜丘摄事仪。

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

东向跪。

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某月朔某日子。

嗣天子臣某。

摄事云。

嗣天子臣某。

谨遣太尉封臣名。

敢昭告于青帝灵威仰。

献春伊始。

时维发生。

品物昭苏。

式遵恒礼。

敬以玉幣牺齐。

粢盛庶品。

肃恭燔祀。

畅兹和德。

帝太昊氏配神作主。

尚饗。

讫。

兴。

夏云。

昭告于赤帝赤熛怒。

朱明戒序。

长嬴驭节。

庶品蕃硕。

用遵恒典。

敬以玉帛牺齐。

粢盛庶品。

恭敬禋祀。

肃昭养德。

帝神农氏配神作主。

季夏云。

黄帝含枢纽。

爰兹溽暑。

实惟土润。

戊己统位。

黄钟在宫。

敬以玉幣牺齐。

粢盛庶品。

恭修燔祀。

式虔厚德。

帝轩辕氏配神作主。

秋云。

白帝白招拒。

素秋伊始。

品物收成。

祗率旧章。

展其恒礼。

帝少昊氏配神作主。

冬云。

黑帝协光纪。

元冥戒序。

庶类安寧。

资此积岁。

祗率恒典。

帝顓頊氏配神作主。

皇帝再拜。

初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进奠版于神座前。

兴。

还尊所。

皇帝拜讫。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诣配帝酒尊所。

执尊者举羃。

侍中取爵。

侍中赞酌汎齐讫。

乐作。

太常卿引皇帝进。

当太昊氏神座前。

东向跪。

奠爵。

俛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东向立。

乐止。

太祝持版进于神座前左。

北面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某月朔日子。

开元神武皇帝臣某。

敢昭告于帝太昊氏。

爰始立春。

盛德在木。

用致燔燎。

青帝灵威仰。

惟帝布兹仁政。

叨协上元。

谨以制幣牺齐。

粢盛庶品。

备兹明荐。

配神作主。

尚饗。

讫兴。

夏云。

昭告于帝神农氏。

时惟孟夏。

火德方融。

用致明禋于赤帝赤熛怒。

惟帝表功协德。

允斯作对。

谨以制幣牺齐。

粢盛庶品。

式陈明荐。

配神作主。

季夏云。

告于帝轩辕氏。

时惟季夏。

位膺土德。

奉明禋于黄帝含枢纽。

惟帝功施厚地。

道合上元。

谨以云云。

秋云。

告于帝少昊氏。

时惟立秋。

金德在驭。

用致燔燎于白帝白招拒。

惟帝立兹义政。

协此神功。

谨以云云。

冬云。

告于帝顓頊氏。

时惟立冬。

水德在驭。

用兹禋燎于黑帝协光纪。

惟帝道合干元。

允兹升配。

谨以云云。

其饮福及亚献至还宫。

並同圜丘之仪。

摄事同圜丘摄事仪。

见开元礼。

开元二十五年十月一日。

制自今已后。

每年立春之日。

朕当帅公卿。

亲迎春于东郊。

其后夏及秋。

常以孟月朝于正殿。

读时令。

仍令礼官即修撰仪注。

既为常式。

及是常礼。

务从省便。

无使劳烦也。

文献通考。

开元二十六年正月丁丑。

迎气于东郊。

唐书元宗本纪。

开元二十六年。

又亲往东郊迎气。

祀青帝。

以勾芒配。

岁星及三辰七宿从祀。

其坛本在春明门外。

元宗以配所隘狭。

始移于滻水之东面。

而位望春宫。

其坛一成。

坛上及四面皆青色。

勾芒坛在东南。

岁星已下。

各为一小坛。

在青帝坛之北。

亲祀之时。

有瑞雪坛下。

侍臣及百寮拜贺称庆。

旧唐书礼仪志。

肃宗元年建卯月一日赦文。

朕敬授人时。

慎徽月令。

庶无极惫。

以获休征。

自今已后。

每至四孟月迎气之日。

令所司明案典礼。

宣读时令。

朕当与百辟卿士。

举而行之。

文献通考。

德宗贞元元年十月二十七日。

詔郊祀之义。

本于至诚\。

制礼定名。

合从事实。

使名实相副。

尊卑有伦。

五方配帝。

上古哲王。

道济蒸民礼著明祀。

论善计功。

则朕德不类统天御极。

朕位攸同。

而祝文称臣以祭既无益于诚\敬。

徒有黷于等威。

宜从改正。

以敦至礼。

自今以后。

祀五方配帝祝文。

並不须称臣。

其余礼数如旧。

旧唐书礼仪志。

旧唐书归崇敬传。

时有术士巨彭祖上疏云。

大唐土德。

千年合符。

请每四季郊祀天地。

詔礼官儒者议之。

崇敬议曰。

案旧礼。

立春之日。

迎春于东郊。

祭青帝。

立夏日。

迎夏于南郊。

祭赤帝。

先立秋十八日。

迎黄灵于中地。

祀黄帝。

秋冬各于其方。

黄帝于五行为土王。

在四季生于火。

故火用事之末而祭之。

三季则否。

汉魏周隋。

共行此礼。

国家土德乘时。

亦以每岁六月土王之日。

祀黄帝于南郊。

以后土配。

所谓合礼。

今彭祖请用四季祠祀。

多凭纬候之书。

且据阴阳之说。

事涉不经。

恐难行用。

又议祭五人帝不称臣云。

太昊五帝。

人帝也。

於国家即为前后之礼。

无君臣之义。

若于人帝而称臣。

则于天帝復何称也。

议者或云五人帝列于月令。

分配五时。

则五神。

五音。

五祀。

五虫。

五臭。

五谷皆备。

以备其时之色数。

非必別有尊崇也。

杂录武德初。

令每岁夏至祭皇地祇于方丘。

亦以景帝配。

其坛在宫城之北十四里。

坛制再成。

下成方十丈。

上成五丈。

每祀则地祇及配帝设位于坛上。

神州及五岳四镇。

四瀆四海。

五方山林。

川泽邱陵。

坟衍原隰。

並皆从祀。

神州在坛之第二等。

五岳以下三十七座。

在坛下外壝之內。

邱陵等三十座。

在壝外。

其牲。

地祇及配帝用犊二。

神州用黝犊一。

岳镇以下。

加羊豕各五。

孟冬祭神州于北郊。

景帝配。

牲用黝犊二。

旧唐书礼仪志。

太宗贞观时。

奉高祖配地郊。

通典。

中书令房元龄。

与礼官议。

以为礼有益于人则祀之。

神州者。

国之所託。

余八州则又不相及。

近代通祭九州。

今除余州等八座。

惟祭皇地祇及神州。

以正祀典。

高宗永徽中。

废神州之祀。

通考。

礼部尚书许敬宗议。

方丘在祭地之外。

別有神州。

谓之北郊。

分地为二。

既无典据。

理又不通。

请合于一祀。

以符古义。

仍並条附式令。

永垂后则。

可之。

旧唐书礼仪志。

唐书萧德言传。

方丘既祭地。

又祭神州北郊。

皆不载经。

请止一祠。

詔曰。

可。

干封初。

詔依旧祀神州皇地祇坛。

依旧于渭水北置。

通考。

太常博士陆遵等议。

北郊之月。

古无明文。

汉光武正月辛未。

始建北郊。

东晋成帝咸和中。

议北郊用正月。

皆无明据。

武德来礼令。

即用十月。

为是阴用事。

故于此时祭之。

请依旧十月致祭。

从之。

武后天册万岁元年。

亲享南郊。

合祭天地。

唐书。

睿宗景云三年。

將祀南郊。

有司请设皇地祇位。

唐书。

先天元年夏五月戊寅。

有事于北郊。

辛巳。

大赦。

改元曰延和。

赐內外官陪礼者勋一转。

民酺五日。

唐书睿宗本纪。

开元十一年二月壬子。

如汾阴。

祀后土。

唐书元宗本纪。

开元十一年。

上將还西京。

便幸并州。

兵部尚书张说进言曰。

陛下今因行幸。

路由河东。

有汉武后土之祀。

此礼久闕。

歷代莫能行之。

愿陛下绍斯坠典。

以为三农祈谷。

此诚\万姓之福。

至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祠后土于汾阴睢上。

太史奏荣光出河。

休气四塞。

祥风绕坛。

日扬其光。

初有司奏脩坛。

掘地获古铜鼎二。

其大者容四升。

小者容一升。

色皆青。

又获古砖。

长九寸。

有篆书千秋万岁字。

及长乐未央字。

又有赤免见于坛侧。

旧祠堂为妇人素像。

则天时移河西梁山神素像。

就祠中配焉。

至十一年。

有司迁梁山神像于祠外之別室焉。

詔以中书令张嘉贞为坛场使。

將作少监张景为坛场副使。

张说为礼仪使。

见文献通考。

开元二十年九月乙巳。

中书令萧嵩等。

奏上开元新礼。

十一月庚午。

祀后土于睢上。

大赦天下。

旧唐书元宗本纪。

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庚申。

如汾阴。

祠后土。

唐书元宗本纪。

开元二十年。

车驾欲幸太原。

中书令萧嵩上言云。

十一年亲祀后土。

自是神明昭佑。

累年丰登。

有祈必报。

礼之大者。

且汉武亲祠睢上。

前后数回。

伏请准旧事。

至后土行报赛之礼。

上从之。

至十一月二十一日。

祀后土于睢上。

其文曰。

恭惟坤元。

道昭品物。

广大茂育。

畅于生成。

庶凭休和。

惠及黎献。

博厚之位。

澳在汾阴。

肃恭时巡。

用昭旧典。

敬以琮幣牺牲。

粢盛庶品。

备兹瘞礼。

式展诚\愨。

睿宗皇帝配神作主。

礼毕。

令所司刊石于祠所。

上自为文。

文献通考。

开元二十年。

萧嵩为中书令。

改撰新礼。

祀地一岁有二。

旧唐书礼仪志。

祭地仪。

夏至日。

祭皇地祇于方丘坛上。

以高祖神尧皇帝配座。

每座籩豆各十二。

簠簋篚俎各一。

百七十二座。

祭神州地祇于坛第一等。

籩豆各四。

余如上也。

祭五岳。

四镇。

四海。

四瀆。

五山。

五川。

五林。

五泽。

五邱。

五陵。

五坟。

五衍。

五原。

五隰。

于內壝之外。

各依方面。

每座籩豆各一。

簠簋篚俎各一。

皆准旧礼为定。

立冬后。

祭神州地祇于北郊。

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配座。

每座籩豆各十二。

簠簋篚俎各一也。

文献通考。

旧乐用姑洗三成。

准周礼云。

函鍾之均八变。

则地祇皆降。

可得而礼。

郑元云。

祭地有二。

一是大地崑崙为皇地祇。

则宗伯黄琮所祭者。

二是帝王封城內之神州。

则两圭有邸所祭者。

后礼则不立神州之祀。

今依前礼为定。

既曰地祇。

其乐合用函鍾之均八变。

文献通考。

皇帝夏日至。

祭方丘仪。

后土同。

孟冬祭神州及摄事並附。

斋戒。

前祭七日。

戒誓。

皇帝服袞冕。

前祭二日。

太尉告高祖神尧皇帝庙。

如常告之仪。

告以配神作主。

孟冬。

祭神州则告太宗文武圣皇帝庙。

余並如圜丘之仪。

陈设。

前祭三日。

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外道北。

南向。

摄事。

卫尉设祭官公卿以下次于东壝外道南。

北向西上。

尚舍奉御铺御座。

卫尉设文武侍臣次于大次之后。

文官在左。

武官在右。

俱南向。

设祭官次于东壝之外道南。

北向西上。

三师于南壝之外道东。

诸王于三师之南。

俱西向北上。

文官九品以上于祭官之东。

北向西上。

介公酅公。

于南壝之外道西。

东向。

诸州使人。

东方南方于诸王东南。

西向。

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

东向。

皆北上。

诸国之客。

东方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

西向。

西方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

东向。

皆北上。

武官三品以下。

七品以上。

于西壝之外道南。

北向东上。

褒圣侯于文官三品以下。

摄事无御座以下至此仪。

设陈饌幔于內壝东门西门之外道。

北面南向。

坛上及神州东方南方之饌。

陈于东门外。

西向。

西方北方之饌。

陈于西门外。

东向。

神州无西门之饌。

前祭二日。

太乐令设宫悬之乐于坛南內壝之外。

树灵鼓于北悬之內道之左右。

余如圜丘仪。

又为瘞埳于坛之壬地。

內壝之外方。

深取足容物。

南出陛。

前祭一日。

奉礼设御位。

摄事无御位。

于坛之东南。

西向。

设望瘞位于坛西南。

当瘞埳北向。

设祭官公卿位于內壝东门之外道南。

分献官于公卿之南。

执事者位于其后。

每等异位。

俱重行西向北上。

设御史位于坛上。

正位于东南隅。

西向。

副位西南隅。

东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

差退。

俱西向北上。

设奉礼赞者位于瘞埳西南。

东向南上。

设协律郎位于坛上南陛之西。

东向。

设太乐令位于北悬之间。

当坛北向。

设从祭之官。

三师位于悬南道东。

诸王位于三师之东。

俱北向西上。

介公酅公位于道西。

北向东上。

文官从一品以下。

九品以上。

位于执事之南。

每等异位。

重行西向。

武官三品以下。

九品以上。

位于西方。

当文官。

每等异位。

重行东向。

皆北上。

诸州使人位。

东方南方于诸王东南。

重行北面西上。

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

重行北面东上。

设诸国客使位于內壝南门之外。

东方南方于诸州使人之东。

每国异位。

重行北面西上。

西方北方于诸州使人之西。

每国异位。

重行北面东上。

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

设门外位。

祭官公卿以下。

皆于东壝之外道南。

每等异位。

重行北面西上。

三师位于南壝之外道东。

诸王于三师之南。

俱西向。

介公酅公于道西东向。

皆北上。

文官从一品以下。

九品以上。

位于东壝之外。

祭官之南。

每等异位。

重行北面西上。

武官三品以下。

九品以上。

位于西壝之外道南。

每等异位。

重行北面东上。

诸州使人位。

东方南方于诸王东南。

重行西面。

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

重行东面。

俱北上。

设诸国客位。

东方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

每国异位。

重行西面。

西方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

每国异位。

重行东面。

皆北上。

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

牲牓于东壝之外。

当门西向。

黄牲一居前。

又黄牲一在北。

少退。

元牲一在南。

少退。

设廩牺令位于牲西南。

祝史陪其后。

俱北向。

设诸太祝位于牲东。

各当牲后。

祝史陪其后。

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

近北南向。

设皇地祇酒尊于坛之上下。

太尊二。

著尊二。

牺尊二。

罍一。

在坛上东南隅。

北向。

象尊二。

壶尊二。

山罍一。

在坛下。

皆于南陛之东。

北向。

俱西上。

设配帝著尊二。

牺尊二。

象尊二。

罍一。

在坛上。

皆于皇地祇酒尊之东。

北向西上。

孟冬北郊酒尊。

于神州酒尊之东。

同夏至之仪。

神州太尊二。

在第一等。

每方岳镇海瀆。

俱山尊二。

山林川泽。

俱蜃尊二。

邱陵坟衍原隰。

俱概尊二。

凡尊各设于神位之左。

而右向。

神州以上之尊。

置于坫。

以下之尊。

俱藉以席。

皆加勺羃。

设爵于尊下。

孟冬仪坛上之尊。

置于坛坫。

以下之尊。

藉以席。

设御洗及设玉幣之篚等。

並如圜丘仪。

孟冬祭同。

祭日。

未明五刻。

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

帅其属升。

设皇地祇神座于坛上北方。

南向。

席以?秸。

设高祖神尧皇帝神座孟冬神州。

则设太宗文武圣皇帝神座。

于东方。

西向。

席以莞。

设神州地祇神座于第一等。

东南方。

席以?秸。

又设岳镇海瀆以下之座于內壝之內。

各于其方。

皆有原隰邱陵坟衍之座。

又设中岳以下之座于坛之西南。

俱內向。

自神州以下六十八位席。

皆以莞设神位。

各于座首。

省牲器。

如別仪。

鑾驾出宫。

服以袞冕。

余如上辛圜丘仪。

孟冬北郊同圜丘。

奠玉帛。

祭日未明三刻。

诸祭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良酝令各帅其属。

入实尊罍玉幣。

凡六尊之次。

太尊为上。

实以泛齐。

著尊次之。

实以醴齐。

牺尊次之。

实以盎齐。

象尊次之。

实以醍齐。

壶尊次之。

实以沈齐。

山罍为下。

实以三酒。

配帝。

著尊为上。

实以泛齐。

牺尊次之。

实以醴齐。

象尊次之。

实以盎齐。

以上孟冬同。

神州太尊。

实以沈齐。

五方岳镇海瀆之山尊。

实以醍齐。

山林川泽之蜃尊。

实以沈齐。

邱陵以下之散尊。

实以清酒。

元酒各实于诸齐之上。

尊礼神之玉。

皇地祇以黄琮。

其幣以黄。

配帝之幣亦如之。

神州之玉以两圭有邸。

其幣以元。

孟冬同。

岳瀆以下之幣。

各从方色。

太官令帅进饌者。

入实饌。

及礼官就位。

御史太祝行埽除等。

並如圜丘仪。

孟冬同。

驾將至。

謁者赞引。

各引祭官从祭官客使等。

俱就门外位。

驾至大次门外。

回輅南向。

將军降立于輅左。

侍中进。

当鑾驾前跪奏。

称侍中臣某言。

请降輅。

俯伏。

兴。

还侍位。

五品以上从祭之官。

皆就壝外位。

摄事。

无驾至大次下仪。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次入就位。

文舞入陈于悬內武舞立于悬南道西。

謁者引司空入。

行埽除讫。

出復位。

皇帝停大次半刻顷。

謁者赞引。

各引祝官。

通事舍人。

分引从祀群官。

介公酅公。

诸方客使。

皆先入就位。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

立于大次门外。

当门北向。

侍中版奏。

外办。

皇帝服羇冕。

孟冬神州。

大裘而冕。

出次。

华盖侍卫如常仪。

侍中负宝陪从如式。

博士引太常卿。

太常卿引皇帝。

至中壝门外。

殿中监进大圭。

尚衣奉御又以镇圭授殿中监。

皇帝搢大圭。

执镇圭。

华盖仗卫。

停于门外。

侍者从入。

謁者引礼部尚书太常少卿陪从。

如常仪。

皇帝至版位。

太常卿请再拜。

及请行事。

並如圜丘仪。

摄事。

如圜丘摄事仪。

协律郎举麾。

工鼓柷。

奏顺和之乐。

乃以林鍾为宫。

太蔟为角。

姑洗为征。

南吕为羽。

作文舞之舞。

乐舞八成。

林鍾太蔟姑洗南吕皆再成。

偃麾。

戛敔。

乐止。

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帝再拜。

奉礼曰。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皇帝奠玉幣及乐之节。

並如圜丘。

摄事则太尉奠玉幣。

下放此。

登歌作肃和之乐。

以应鍾之均。

太常卿引皇帝进。

北向。

跪奠于皇地祇孟冬神州。

神座。

俯伏。

兴。

及奠配座。

並如圜丘仪。

摄事同圜丘摄事仪。

进熟。

皇帝既升。

奠玉幣。

太官令陈饌之仪。

如圜丘。

俎初入门。

奏雍和之乐。

以太簇之均。

自后接神之乐用太簇。

饌至陛。

乐止。

祝史俱进。

跪彻毛血之豆。

降自东陛以出。

皇地祇之饌。

升自南陛。

配帝之饌。

升自东陛。

神州之饌。

升自北陛。

孟冬神州。

升自南陛。

诸太祝迎引于坛上。

各设于神座前。

设讫。

謁者引司徒。

太官令帅进饌者。

降自东陛以出。

司徒復位。

诸太祝还尊所。

又进设岳镇以下之饌。

相次而毕。

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

乐作。

其盥洗酌献跪奠奏乐之仪。

並如圜丘。

摄事如圜丘摄事仪。

太祝持版进於神座右。

东向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嗣天子臣某。

摄则云。

谨遣太尉臣名。

下放此。

敢昭告于皇地祇。

干道运\行。

日躔北至。

景风应序。

离气效时。

嘉承至和。

肃若旧典。

敬以玉幣牺齐。

粢盛庶品。

备兹祗瘞。

式表诚\愨。

高祖神尧皇帝配神作主。

尚享。

太祝俯伏。

兴。

孟冬神州云。

包含区夏。

载植群生。

溥被域中。

赖兹厚德。

式遵彝典。

用拣元辰。

敬以玉幣牺齐。

粢盛庶品。

明献厥诚\。

备兹祗瘞。

皇祖太宗文武圣皇帝配神作主。

皇帝再拜。

摄则太尉再拜。

初。

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进跪。

奠版于神座。

兴。

还尊所。

皇帝拜讫。

太常卿引皇帝诣配帝酒尊所。

执尊者举羃。

侍中取爵于坫。

进。

皇帝受爵。

侍中赞酌沈齐。

讫。

乐作。

太常卿引皇帝进高祖神尧皇帝神座前。

东向跪。

奠爵。

俯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东向立。

乐止。

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左。

北向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孝孙开元神武皇帝臣某。

敢昭告于高祖神尧皇帝。

时唯夏至。

肃敬训典。

用祗祭于皇地祇。

唯高祖德协二仪。

道兼三统。

礼膺光配。

敢率旧章。

孟冬云。

皇曾祖太宗文武圣皇帝。

德被干坤。

格于上下。

昭配之仪。

钦率旧章。

谨以制幣牺齐。

粢盛庶品。

肃陈明荐。

作主侑神。

尚享。

太祝俯伏。

兴。

皇帝再拜。

初。

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奠版于神座。

兴。

还尊所。

皇帝饮福受胙。

及亚献终献盥洗酌献饮福。

並如圜丘仪。

唯皇地祇太尉亚献。

酌醍齐时。

武舞作。

合六律六同为异耳。

初。

太尉將升献。

謁者一人引献官诣罍洗。

盥洗匏爵讫。

升自已陛。

诣酒尊所。

执尊者举羃。

酌沈齐。

进奠于神州座前。

引降还本位。

謁者五人。

次引献官。

各诣罍洗盥洗讫。

各诣酒尊所。

俱酌醍齐讫。

引献官各进。

奠爵于诸方岳镇海瀆首座。

余座皆祝史助奠。

相次而毕。

引还本位。

又赞引五人。

引献官诣罍洗盥洗。

诣酒尊所。

酌沈齐。

献山林川泽。

如岳镇之仪。

讫。

又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讫。

诣酒尊所。

俱酌清酒。

献邱陵以下。

及斋郎助奠。

如上仪。

讫。

各引还本位。

武舞六成。

乐止舞献俱毕。

诸祝彻豆及赐胙。

皇帝再拜奏乐。

並如圜丘仪。

太常卿前奏。

请就望瘞位。

太常卿引皇帝。

作乐。

皇帝就望瘞位。

北向立。

乐止。

于群官將拜。

上下诸祝各执篚进神座前。

取玉幣。

斋郎以俎载神州以上牲体稷黍饭爵酒。

各由其陛降坛北行。

当瘞埳西行。

诸太祝以玉幣饌物。

置于埳。

诸祝又以岳镇以下之礼幣及牲体皆从瘞。

奉礼曰。

可瘞埳。

东西厢各六人。

寘土半埳。

太常卿前奏。

礼毕。

引皇帝还大次。

乐作。

从祀群官诸方客使。

及御史以下出。

並如圜丘仪。

其祝版燔于斋所。

通典开元礼纂类。

鑾驾还宫。

如圜丘仪。

开元二十一年。

詔夏至日。

祀皇地祇于方丘。

以高祖配。

立冬祭神州于北郊。

以太宗配。

文献通考。

天宝五载。

詔皇王之典。

聿修于百代。

郊祭之仪。

允属于三灵。

圣人既因时以制宜。

王者亦缘情以定礼。

且尊莫大于天地。

礼莫崇于祖宗。

严配昭升。

岂宜异数。

今烝尝之献。

既著于常式。

南北之郊。

未展于时享。

自今以后。

每岁四时孟月。

先择吉日。

祭昊天上帝。

其以皇地祇合祭。

以次日祭九宫坛。

皆令宰臣行礼奠祭。

务崇蠲洁。

称朕意焉。

册府元龟。

代宗大歷十二年秋八月。

增修北郊坛斋宫二十五间。

文宗太和三年六月。

太常寺奏北郊祀皇地祇坛。

先闕斋宫。

请准祠例置一所。

可之。

册府元龟。

后土社稷。

武德九年二月戊寅。

亲祠社稷。

旧唐书高祖本纪。

武德贞观之制。

仲春仲秋时戊日。

祭大社大稷。

社以勾龙配。

稷以后稷配。

社稷各用太牢一。

牲色並黑。

籩豆簠簋各二。

鉶俎各三。

季冬蜡之明日。

又祭社稷于社宫。

如春秋二仲之礼。

旧唐书礼仪志。

通典。

唐社稷亦在含光门內之右。

册府元龟。

武德九年正月丙子。

詔曰。

厚地载物。

社主其祭。

嘉谷养民。

稷惟元祀。

列圣垂范。

昔王通训。

建邦正位。

莫此为先。

爰暨都邑。

建于州里。

率土之滨。

咸极庄敬。

所以劝农务本。

修始报功。

敦序教义。

整齐风俗。

末代浇浮。

祀典亏替。

时逢丧乱。

仁惠弛薄。

坛壝闕昭备之礼。

乡閭无纪合之训。

朕握图受歷。

菲食卑宫。

奉珪璧以尊严。

洁粢盛而禋燎。

尚想躬稼。

厉精治本。

永言享祀。

宜存亿纪。

是以吉日惟戊。

亲祀大社。

率从百僚。

以祈九谷。

今既南亩俶载。

东作方兴。

九州致祀。

宜尽祗肃。

四方之民。

咸勤殖艺。

隨其性类。

命为宗社。

京邑庶士。

台省群官。

里閈\相从。

共遵社法。

以时供祀。

各申祈报。

兼行宴醑之义。

用洽乡党之欢。

且立节文。

明为典制。

进退俯仰。

登降折旋。

明加诲厉。

递相劝奖。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布告天下。

即宜遵用。

戊寅。

亲祀社稷。

通典。

唐初为帝社。

亦曰藉田坛。

贞观三年。

太宗將亲耕。

给事中孔颖达议曰。

礼。

天子藉田南郊。

诸侯东郊。

晋武帝犹南郊。

今帝社乃东坛。

未合于古。

太宗曰。

书称平秩东作。

而青輅黛耜。

顺春气也。

吾方位少阳。

田宜于东郊。

乃耕于东郊。

咸亨五年五月己未。

詔春秋二社。

本以祈农。

如闻此外別为邑会。

此后除二社外。

不得聚集。

有司严加禁止。

旧唐书高宗本纪。

长寿元年九月。

大赦改元。

改用九月社。

唐书武后本纪。

神龙元年五月乙酉。

立太庙社稷于东都。

唐书中宗本纪。

先农初为帝社。

亦曰藉田坛。

垂拱中。

武后藉田坛曰先农坛。

神龙元年。

礼部尚书祝钦明议曰。

周颂载芟。

春藉田而祈社稷。

礼天子为藉千亩。

诸侯百亩。

则缘田为社。

曰王社侯社。

今曰先农。

失王社之义。

宜正名为帝社。

太常少卿韦叔夏。

博士张齐贤等议曰。

祭法。

王者立太社。

然后立王社。

所置之地。

则无传也。

汉兴已有官社。

未立官稷。

配立于官社之后。

以夏禹配官社。

以后稷配官稷。

臣瓚曰。

高祖立汉社稷。

所谓太社也。

官社配以禹。

所谓王社也。

至光武乃不立官稷。

相承至今。

魏以官社为帝社。

故挚虞谓魏氏故事立太社是也。

晋或废或置。

皆无处所。

或曰二社並处。

而王社居西。

崔氏皇甫氏皆曰。

王社在藉田。

案卫宏汉仪。

春始东耕于藉田。

引诗先农。

则神农也。

又五经要义曰。

坛于田以祀先农。

如社。

魏秦静议。

风伯。

雨师。

灵星。

先农。

社。

稷。

为国六神。

晋太始四年。

耕于东郊。

以太牢祀先农。

周隋旧仪。

及国朝先农。

皆祭神农于帝社。

配以后稷。

则王社先农不可也。

今宜于藉田立帝社帝稷。

配以禹弃。

则先农帝社並祠。

协于周之载芟之义。

钦明又议曰。

藉田之祭本王社。

古之祀先农勾龙后稷也。

烈山之子。

亦谓之农。

而周弃继之。

皆祀为稷。

共工之子曰后土。

汤胜夏欲迁而不可。

故二神社稷主。

自黄帝以降。

不以羲农列常祀。

岂社稷而祭神农乎。

社稷之祭。

不取神农耒耜大功。

而专于共工烈山。

盖以三皇洪荒之跡。

无取为教。

彼秦静何人。

而知社稷先农为二。

而藉田有二坛乎。

先农王社一也。

皆后稷勾龙异名而分祭。

牲以四牢。

钦明又言汉祀禹繆也。

今欲正王社先农之号而未决。

乃更加二祀。

不可。

叔夏齐贤等乃奏言。

经无先农。

礼曰。

王自为立社。

先儒以为在藉田也。

永徽中犹曰藉田。

垂拱后乃为先农。

然则先农与社一神。

今先农坛请改曰帝社坛。

以合古王社之义。

其祭准令以孟春吉亥祀后土。

以勾龙氏配。

于是为帝社坛。

又立帝稷坛于西。

如太社太稷。

而不设方色。

以异于太社。

唐书礼乐志。

张齐贤传。

齐贤迁博士。

时东都置太社。

礼部尚书祝钦明。

问礼官博士周家田。

主用所宜木。

今社主石奈何。

齐贤与太常少卿韦叔夏。

国子司业郭山惲。

尹知章等议。

春秋君以军行。

祓社衅鼓。

祝奉以从。

故曰不用命戮于社。

社稷主用石。

以可奉而行也。

崔灵恩曰。

社主用石。

以地产最实歟。

吕氏春秋言殷人社用石。

后魏天平中。

迁太社石主。

其来尚矣。

周之田主用所宜木。

其民间之社歟。

非太社也。

于是。

旧主长尺有六寸。

方尺七寸。

问博士云何。

齐贤等议。

社主之制。

礼无传。

天子亲征。

载以行。

则非过重。

礼。

社祭土。

主阴气。

韩诗外传。

天子太社方五尺。

诸侯半之。

五土数。

社主宜长五尺。

以准数五。

方二尺。

以准阴偶。

剡其上以象物生。

方其下以象地体。

埋半土中。

本末均也。

请度以古尺云。

又问社稷坛隨四方用色。

而中不数尺冒黄土谓何。

齐贤等曰。

天子太社。

度广五尺。

分四方。

上冒黄土。

象王者覆被四方。

然则当以黄土覆坛上。

旧坛上不数尺。

覆被之狭。

乖于古。

于是以方色饰坛四面及陛。

而黄土全覆上焉。

祭牲皆太牢。

其后改先农曰帝社。

又立帝稷。

皆齐贤等参定。

起居舍人王仲邱。

撰成百五十卷。

名曰大唐开元礼。

二十年九月。

颁所司行用焉。

以社稷帝社为中祀。

州县之社稷为小祀。

旧唐书礼仪志。

社稷之坛广五丈。

以五土为之。

社以后土。

稷以后稷。

配以太尊。

实醍齐。

著尊实盎齐。

皆二。

山罍一。

州县之社稷。

以象尊二。

实醍齐。

以两圭有邸。

幣以黑。

小祀幣以白。

籩豆皆十。

簋二。

簠二。

鉶三。

俎三。

州县祭。

籩豆皆八。

簋二。

簠二。

俎三。

春秋祭。

牲皆太牢。

以黑。

孟春祭帝社及配座。

籩豆皆十。

簋二。

簠二。

三。

鉶三。

俎三。

文献通考。

仲春仲秋上戊。

祭太社太稷。

旧乐用姑洗之均。

三变。

社稷之祀。

于礼为尊。

岂同邱陵。

止用三变。

合依地祇。

用函鍾之均。

八变之乐。

文献通考。

皇帝仲春仲秋上戊。

祭太社太稷仪。

摄事附。

斋戒。

如方丘仪。

陈设。

前祭三日。

尚舍直长施大次于社宫西门之外道北。

南向。

尚舍奉御铺御座。

卫尉设文武侍臣次于大次之后。

文官在左。

武官在右。

俱南向。

设诸祭官次于斋坊之內。

摄事。

无设大次仪。

但守臣设祭官次。

三师于北门之外。

诸王于三师之北。

俱东向南上。

文官从一品以下。

九品以上。

于斋坊南门之外。

重行东向北上。

介公酅公。

于北门之外道东。

西向。

以南为上。

诸州使人。

东方南方于诸王西北。

东面。

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东北。

俱南上。

武官三品以下。

九品以上。

于东门之外道北。

南向。

以西为上。

诸国之客。

于东门之外。

东方南方于武官东北。

南向。

西方北方。

于道南。

北向。

俱以西为上。

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

前祭二日。

太乐令设宫悬之乐于坛北。

东方西方。

磬?起南。

钟?次之。

南方北方。

磬?起东。

钟?次之。

设十二鎛鍾于编悬之间。

各依辰位。

树灵鼓于南悬之內道之左右。

植建鼓于四隅。

置柷敔于悬內。

柷在左。

敔在右。

设歌钟歌磬各于坛上。

近北南向。

皆磬?在西。

其匏竹者。

各立于坛下。

南向。

相对为首。

凡悬皆展而编之。

诸工人各位于悬后。

东方西方。

以南为上。

南方北方。

以东为上。

右校请埽除內外。

又为瘞埳二。

于南门之內稷坛。

西向。

摄事无埋坎二于乐悬之北。

方深取足容物。

北出陛。

前祭一日。

奉礼设位北门之內。

当社稷坛北。

南向。

將祭。

奉礼郎一人守之。

在位版东北立五步所。

南向。

又设望瘞位于西门之內。

当瘞埳南向。

摄事。

无御位以下至此仪。

设祭官公卿位于西门之內道北。

执事位于其后。

少北。

每等异位。

俱重行东面。

以南为上。

设御史位于坛上。

正位于太社坛东北隅。

西向。

副位于太稷坛西北隅。

东向。

摄事令史陪后。

设奉礼位于乐悬西北。

赞者二人在北。

差退。

俱东面南上。

又设奉礼赞者位于瘞埳西北。

东向北上。

摄事无奉礼位。

设协律郎位各于坛之上。

东北隅。

俱西向。

设太乐令位于南县之门。

南向。

设祭官位。

三师位于北门之內道西。

俱南面东上。

设介公酅公位于道东。

南面西上。

文官从一品以下。

九品以上。

位于执事北。

每等异位。

俱重行东向。

武官三品以下。

九品以上。

位于东方。

值文官。

每等异位。

重行西向。

皆以南为上。

诸州使人位。

东方南方于北门之內道西。

于诸王西北。

重行南向。

以东为上。

西方北方于道东。

于介公酅公东北。

重行南向。

以西为上。

诸蕃客位于北门之內。

东方南方于诸州使人之西。

每国异位。

俱重行南向。

以东为上。

西方北方。

于诸州使人之东。

每国异位。

俱重行南向。

以西为上。

设门外位。

祭官公卿以下。

皆于西门之外道南。

每等异位。

重行北向。

以东为上。

三师位于北门之外道西。

诸王于三师之北。

俱东向。

介公酅公。

位于道东。

西向。

皆以南为上。

文官从一品以下。

九品以上。

位于西门之外。

祭官之南。

每等异位。

重行北面。

以东为上。

武官三品以下。

九品以上。

位于东门之外道北。

每等异位。

重行南向。

以西为上。

诸州使人位。

东方南方。

于诸王西北。

重行东面。

西方北方。

于介公酅公东北。

西向。

俱南上。

设诸国客位。

东方南方于武官东北。

每国异位。

重行南向。

西方北方于道南。

每国异位。

重行北向。

皆以西为上。

摄事无三师北门內位至此仪。

但设祭官门外之位。

设酒尊之位。

太社。

太尊二。

著尊二。

罍二。

坛上西北隅。

南向。

设后土氏。

象尊二。

著尊二。

罍二。

太社酒尊之西。

俱南向东上。

各置于坫。

皆加勺羃。

爵皆置于尊下。

设太稷后稷酒尊于其坛上。

如太社后土之仪。

设御洗各于太社太稷坛之西北南向。

亚献之洗。

又各于西北南向。

俱罍水在洗西。

篚在洗东北次。

篚实以巾爵也。

执尊罍篚羃者。

位于尊罍篚羃之后。

各设玉幣之篚于坛上樽坫之所。

晡后。

謁者引光禄卿诣厨省饌具讫。

还斋所。

祭日。

未明十刻。

太官令帅宰人。

以鑾刀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

摄事。

斋郎取毛血。

置于饌所。

遂烹牲。

牲皆用黝。

未明五刻。

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

升。

设太社太稷神座各于坛上。

近南北向。

设后土氏于太社神座之右。

后稷氏于太稷神座之左。

俱东向。

席皆以莞。

设神座各于座首。

鑾驾出宫。

如方丘之仪。

奠玉帛。

祭日。

未明三刻。

诸祭官各服其服。

郊社令良酝令各帅其属入。

实尊罍玉幣。

太尊为上。

实以醴齐。

著尊次之。

实以盎齐。

罍为下。

实以清酌。

配座之尊亦如之。

齐加明水。

酒加元酒。

各实于上尊。

礼神之玉。

太社太稷俱以两圭有邸。

幣色皆以元。

太官令帅进饌者。

实诸籩豆簠簋。

皆设于神厨。

未明二刻。

奉礼帅赞者先入。

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

及令史祝史。

与执尊罍篚羃者。

入自西门。

当太社坛北。

重行南面。

以东为上。

凡引尊者。

每曲一逡巡。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

凡奉礼有词。

赞者皆承传。

御史以下皆再拜。

讫。

执尊者各升自西陛。

立于尊所。

执罍洗篚羃者。

各就位。

赞引引御史诸太祝。

诣太社坛西陛。

升。

行埽除于上。

令史祝史。

行埽除于下。

降。

又诣太稷坛行埽除。

如太社之仪。

讫。

各引就位。

驾將至。

謁者赞引各引祭官。

通事舍人分引从祭群官客使。

先至者俱就门外位。

驾至大次门外。

回輅南向。

將军降立于輅右。

侍中进当鑾驾前跪奏。

称侍中臣某奏。

请降輅。

俯伏。

兴。

还侍位。

皇帝降輅。

之大次。

謁者引文武五品以上从祭群官。

皆就门外位。

摄事。

謁者赞引引祭官各就位。

无驾將至至此仪。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次入就位。

文舞入陈于悬內。

武舞立于悬北道东。

謁者引司空入就位。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司空再拜。

讫。

謁者引司空诣坛西陛外。

行埽除于上。

升。

稷坛亦如之。

讫。

降。

行乐悬讫。

引就门外位。

皇帝停大次半刻顷。

謁者赞引各引祭官。

通事舍人分引从祭文武群官。

介公酅公。

诸客使。

先入就位。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

立于大次门外。

当门北向。

侍中版奏。

外办。

皇帝服絺冕。

出次。

华盖侍卫如常仪。

侍中负璽陪从如式。

博士引太常卿。

太常卿引皇帝。

凡太常卿前导。

皆博士先引。

至社宫西门外。

殿中监进大珪。

执镇珪。

华盖侍卫停于门外。

近侍者从入如常仪。

謁者引礼部尚书。

太常少卿陪从如常。

皇帝至版位。

南向立。

每立定。

太常卿与博士退立于左。

謁者赞引。

各引祭官次入就位。

立定。

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退。

復位。

皇帝再拜。

奉礼曰。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其先拜者不拜。

太常卿前奏。

有司谨具。

请行事。

退復位。

摄事。

謁者白太尉。

下放此。

协律郎跪。

俯伏。

举麾。

凡取物者跪。

俯伏而取以兴。

奠物则跪。

奠讫。

俯伏而后兴。

鼓柷。

奏顺和之乐。

乃以函鍾为均。

文舞八成。

偃麾。

戛敔。

乐止。

凡乐皆协律郎举麾。

工鼓柷。

而后作。

偃麾戛敔而后止。

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帝再拜。

奉礼曰。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诸太祝俱取玉幣于篚。

各立于尊所。

太常卿引皇帝。

太和之乐作。

皇帝每行。

皆作太和之乐。

皇帝诣太社坛。

升自北陛。

侍中中书令。

下及左右侍卫。

量人从升。

以下皆如之。

皇帝升坛。

南向立。

乐止。

太祝加玉于幣。

以授侍中。

侍中奉玉幣。

西向进。

皇帝搢镇圭。

受玉帛。

凡授物皆搢镇圭。

奠讫。

执圭俯伏。

兴。

登歌作肃和之乐。

乃以应鍾之均。

太常卿引皇帝进。

南向跪。

奠于太社神座。

俯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南向再拜。

太常卿引皇帝立于东方。

西向。

太祝以幣授侍中。

侍中奉幣。

南向进。

皇帝受幣。

太常卿引皇帝进。

西向跪。

奠于后土氏神座。

俯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西向再拜。

讫。

登歌止。

太常卿引皇帝降自北陛。

乐作。

太常卿引皇帝诣太稷坛。

升自北陛。

南向立。

乐止。

太祝加玉于幣。

以授侍中。

侍中奉玉帛。

西向进。

皇帝受玉帛。

登歌作。

太常卿引皇帝进。

南向跪。

奠于太稷神座。

俯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南向再拜讫。

太常卿引皇帝立于东方。

西向。

又太祝以幣授侍中。

侍中奉幣。

南向进。

皇帝受幣。

登歌作。

太常卿引皇帝进奠于后稷氏神座。

俯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西向再拜讫。

登歌止。

太常卿引皇帝降自北陛。

乐作。

皇帝还版位。

南向立。

乐止。

初。

群官拜讫。

祝史各奉毛血之豆。

立于门外。

登歌止。

祝史奉毛血入。

各由其陛升。

诸太祝迎取于坛上。

俱进奠于神座前。

太祝与祝史退立于尊所。

进熟。

皇帝既升奠玉帛。

太官令出。

帅进饌者奉饌。

陈于西门外。

謁者引司徒出诣饌所。

司徒奉太社之俎。

初。

皇帝既至位。

乐止。

太官令引饌入。

太社太稷之饌。

入自正门。

配座之饌。

入自左闥。

俎初入门。

雍和之乐作。

以太簇之均。

饌至陛。

乐止。

祝史各进彻毛血之豆。

降自西陛以出。

太社太稷之饌。

升自北陛。

配座之饌。

升自西陛。

诸太祝迎引于坛上。

各设于神座前。

籩豆盖羃。

先撤乃升。

簠簋奠讫。

却其盖于下。

设讫。

謁者引司徒以下。

降自西陛。

復位。

诸太祝还尊所。

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

乐作。

其盥洗之仪。

並如圜丘。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诣太社坛。

升自北陛。

乐止。

謁者引司徒。

升自西陛。

立于尊所。

斋郎奉俎从升。

立于司徒之后。

太常卿引皇帝。

诣太社酒尊所。

执尊者举羃。

侍中赞酌醴齐。

寿和之乐作。

皇帝每酌献及饮福。

皆作寿和之乐。

太常卿引皇帝进太社神座前。

南面跪奠爵。

俯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南向立。

乐止。

太祝持版。

进于神座之右。

西面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嗣天子某。

摄事云。

谨遣太尉封臣名。

下同。

敢昭告于太社。

维神德兼博厚。

道著方直。

载生品物。

含宏庶类。

谨因仲春仲秋。

祗率常礼。

敬以玉帛。

一元大武。

柔毛刚鬣。

明粢薌合。

薌萁嘉蔬。

嘉荐醴齐。

备兹禋瘞。

用伸报本。

以后土勾龙氏配神作主。

尚享。

兴。

皇帝再拜。

初。

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进奠版于神座前。

还尊所。

皇帝拜讫。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

诣后土氏酒尊所。

执尊者举羃。

侍中取爵于坫。

进。

皇帝受爵。

侍中赞酌醴齐。

乐作。

太常卿引皇帝进后土氏神座前。

西向跪奠爵。

俯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西向立。

太祝持版。

进于神座之左。

南面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开元神武皇帝某。

敢昭告于后土氏。

爰兹仲春仲秋。

揆日惟吉。

恭修常祀。

荐于太社。

唯神功著水土。

平易九州。

昭配之义。

实惟通典。

谨以制幣。

一元大武。

柔毛刚鬣。

明粢薌合。

薌萁嘉荐醴齐。

陈于表位。

作主侑神。

尚享。

讫兴。

皇帝再拜。

初。

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进奠版于神座前。

还尊所。

皇帝拜讫。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进太社神位前。

南向立。

乐作。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讫。

太祝持爵授侍中。

侍中受爵。

东向进。

皇帝拜受爵。

跪。

祭酒。

啐酒。

奠爵。

俯伏。

兴。

太祝帅斋郎进俎。

太祝减太社神座前三牲胙肉。

各置一俎上。

太祝以俎授司徒。

司徒持俎东向。

以次进。

皇帝每受。

以授左右。

皇帝跪取爵。

遂饮。

卒爵。

侍中进受爵。

復于坫。

皇帝俯伏。

兴。

再拜。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降自北陛。

诣罍洗。

乐止。

謁者引司徒。

降自西陛以从。

皇帝诣罍洗。

盥手洗爵。

侍中黄门侍郎赞洗如常。

讫。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诣太稷坛。

升自北陛。

乐止。

謁者引三公。

三公与斋郎奉俎。

升自西陛。

立于尊所。

皇帝诣太稷酒尊所。

执尊者举羃。

侍中赞酌醴齐。

乐作。

太常卿引皇帝进太稷神座前。

南向跪奠爵。

俯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南向立。

乐止。

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

西向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嗣天子某。

敢昭告于太稷。

唯神播生百谷。

首兹八政。

用而不匱。

功济群黎。

恭以玉帛。

一元大武。

柔毛刚鬣。

明粢薌萁。

薌合嘉荐醴齐。

式陈瘞祭。

备修常礼。

以后稷弃配神作主。

尚享。

讫。

皇帝再拜。

初。

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进奠版于神座。

还尊所。

皇帝拜讫。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诣后稷氏酒尊所。

执尊者举羃。

侍中取爵于坫。

进。

皇帝受爵。

侍中赞酌醴齐。

乐作。

太常卿引皇帝诣后稷氏神座前。

西向跪奠爵。

俯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西向立。

乐止。

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左。

南面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开元神武皇帝某。

敢昭告于后稷氏。

爰以仲春仲秋。

式拣吉辰。

敬修常礼。

荐于太稷。

唯神功协稼穡。

阐修农政。

允兹从祀。

用率旧章。

谨以制幣。

一元大武。

柔毛刚鬣。

明粢薌合。

薌萁嘉荐醴齐。

陈于表位。

作主配神。

尚享。

讫。

兴。

皇帝再拜。

初。

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进奠版于神座前。

还尊所。

皇帝拜讫。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进太稷神座前。

南向立。

乐作。

皇帝饮福受胙。

如太社之仪。

讫。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降自北陛。

还版位。

南向立。

乐止。

謁者引司徒降自西陛。

復位。

文舞出。

鼓柷作舒和之乐。

出。

讫。

戛敔。

乐止。

武舞入。

鼓柷。

作舒和之乐。

立定。

戛敔。

乐止。

皇帝献后土氏將毕。

謁者引太尉。

摄事。

则引太常卿。

下同。

诣罍洗。

盥手洗爵讫。

謁者引太尉自西陛升坛。

诣太社酒尊所。

执尊者举羃。

太尉酌盎齐。

武舞作。

謁者引太尉进太社神座前。

南向跪奠爵。

兴。

謁者引太尉少退。

南向再拜。

謁者引太尉诣后土氏酒尊所。

取爵于坫。

执尊者举羃。

太尉酌盎齐。

謁者引太尉进后土氏神座前。

南向跪奠爵。

兴。

謁者引太尉少退。

西向再拜。

謁者引太尉进太社神座前。

南向立。

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

一太祝持爵。

进太尉之右。

东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

跪祭酒。

遂饮。

卒爵。

太祝进受爵。

復于坫。

太尉兴。

再拜。

謁者引太尉降自西陛。

诣罍洗爵。

诣太稷坛。

升献如太社仪。

讫。

引降復位。

初。

太尉献后土將毕。

謁者引光禄卿。

摄事。

同与光禄卿为终献。

诣罍洗盥手洗爵。

升酌盎齐。

终献如亚献之仪。

讫。

謁者引光禄卿降。

復位。

武舞六成。

乐止。

舞献俱毕。

诸太祝各彻豆还尊所。

奉礼曰。

赐胙。

赞者唱。

眾官再拜。

在位皆再拜。

已饮福受胙者不拜。

顺和之乐作。

太常卿奏称。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帝再拜。

奉礼曰。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乐一成止。

太常卿前奏。

请就望瘞位。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就望瘞位。

南向立。

乐止。

群官將拜。

诸太祝各执篚。

进神座前取幣。

斋郎以俎载牲体稷黍。

饮爵酒。

各由其陛坛南行。

当瘞埳西行。

诸太祝以玉幣饌置于埳讫。

奉礼曰。

可瘞埳。

东西面各四人。

寘土半埳。

太常卿前奉。

礼毕。

太常卿引皇帝还大次。

乐作。

皇帝出门殿中监前受镇珪。

以授尚衣奉御。

殿中监又前授大圭。

华盖侍卫如常仪。

皇帝入次。

乐止。

謁者赞引引祭官。

通事舍人分引从祭群官。

诸方客使。

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以下。

俱復执事位。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赞引引工人二舞以次出。

其祝版燔于斋所。

鑾驾还宫。

如方丘之仪。

诸州祭社稷仪。

诸县祭社稷附。

前三日。

刺史县则县令。

下放此。

散斋于別寢二日。

致斋于厅事一日。

亚献以下应祭之官。

散斋二日。

各于正寢。

致斋一日。

皆于坛所。

上佐为亚献。

录事参军及判司为终献。

若判司上佐等有故。

並次差摄之。

县则丞为亚献。

主簿及尉通为终献。

若县令已下有故。

以次差不足。

则州官及比县官充。

诸从祭之官。

各清斋于公馆一日。

从祭官。

刺史未出之前。

先赴祭所斋。

皆如別仪。

前二日。

本司先修除坛之內外。

其坛方二丈五尺。

高二尺四寸。

出阶三等。

为瘞埳二于坛西门之外道北。

南向。

县埳于坛北方。

深足容物。

设刺史次于社坛西门之外道北。

南向。

县令同。

设祭官已下次于刺史次西北。

俱南向。

以东为上。

前一日。

晡后。

本司帅其属。

守社稷坛四门。

去壝九十步所。

县七十步。

禁止行人。

本司设刺史位于北门之內道西。

南向。

若刺史有故。

摄祭初献位于亚献之前。

东面。

县令位同。

设亚献终献位于社稷坛西北。

设掌事者位于西门之內道北。

俱每等异位。

东向南上。

设赞唱者位于终献东北。

东面南上。

设州官位于祭官掌事者之北。

东面。

县从祭官位同。

府官位于东方。

当州官西面。

俱重行南上。

县无府官以下至此仪。

设望瘞位于埳北。

南向东上。

设门外位。

祭官以下于西门之外道南。

州官于祭官之南。

俱重行北面。

以东为上。

县从祭官位同。

府官于东门外道南。

重行北面。

以西为上。

祭器之数。

每座尊二。

籩八。

豆八。

簋二。

簠二。

俎三。

羊豕脾腊各一俎。

县同。

掌事者以尊坫升自西阶。

各设于坛上西北隅。

配座之尊在西。

俱南向东上。

皆加勺羃。

社稷皆爵一。

配座皆爵四。

各置于坫。

设洗于社稷北陛之西。

去坛二步所。

南向。

罍水在洗西。

加勺羃。

篚在洗东北肆。

实爵六巾二。

加羃。

执尊罍洗篚者。

各位于尊罍洗篚之后。

祭日未明。

烹牲于厨。

祝以豆二取牲血。

夙兴。

掌饌者实以祭器。

牲体羊豕。

皆载右胖。

前脚三节。

肩臂臑节一段。

皆载之。

后脚三节。

节一段。

去下一节。

载上肫胳三节。

又取正脊脡脊。

横脊。

短胁。

正胁。

代胁各三骨。

以並。

余皆不设。

簋实黍稷。

簠实稻粱。

籩实石盐。

干鱼。

枣。

栗。

菱。

芡。

鹿脯。

豆实虀菹。

醯醢。

菁菹。

鹿醢。

韭菹。

兔醢。

笋菹。

鱼醢。

若土无者。

各以其类充之。

本司帅掌事者。

以席入自西门。

诣坛西阶升。

设社稷神座各于坛上。

近南北向。

又设后土氏神座于社神之左。

后稷氏神座于稷神之左。

俱东向。

席皆以莞。

质明。

诸祭官及从祭之官。

各服其服。

祭官服祭服。

从祭之官应公服者公服。

非公服者常服。

本司率掌事者。

入实尊罍。

每座尊二。

一实元酒为上。

一实醴齐次之。

祝版各置于坫。

祝以幣各置于篚。

与血豆俱设于饌所。

社稷之幣皆用黑。

各长丈八尺。

赞唱者先入就位。

祝与执尊罍篚者。

入自西门。

当社坛北。

重行南向。

以东为上。

立定。

赞唱者曰。

再拜。

祝以下皆再拜。

执尊者升自西阶。

立于尊所。

执罍篚者各就位。

诣社坛。

升自西阶。

行埽除讫。

降。

诣稷坛。

升埽除如社坛之仪。

降。

埽除于下。

讫。

皆就位。

刺史將至。

县则县令將至。

下放此。

赞礼者引祭官。

及从祭之官。

与掌事者。

俱就门外位。

刺史至。

参军事引之次。

赞唱者先入就位。

县令赞者引下。

放此。

刺史停于次少顷。

服祭服出次。

参军事引刺史入自西门。

就位。

南向。

参军事立于刺史之东。

少退。

南向。

赞礼者引祭官以下。

及从祭之官。

以次入就位。

凡导引者。

每曲一逡巡。

立定。

赞唱者曰。

再拜。

刺史以下皆再拜。

参军事少进刺史之左。

西面白。

请行事。

退復位。

本司帅执饌者。

奉饌陈于西门之外。

祝以幣授刺史。

参军事引刺史北阶升社坛。

南向跪。

奠幣于社神座前。

讫。

兴。

少退。

再拜。

祝又以幣授刺史。

参军事引刺史升稷坛。

南向跪奠幣于稷神座。

如社坛仪。

讫。

参军事引刺史降。

復位。

本司引饌入。

社稷之饌。

升自北阶。

配座之饌。

升自西阶。

诸祝迎引于坛上。

设于神座前。

籩豆盖羃。

先彻乃升。

簠簋既奠。

却其盖于下。

籩居右。

豆居左。

簠簋居其间。

羊豕二俎。

横而重于右。

腊特于左。

本司与执饌者降自西阶。

復位。

诸祝各还尊所。

参军事引刺史县。

赞礼者引县令。

下同。

诣罍洗。

执罍者酌水。

执洗者跪取盘。

兴。

承水。

刺史盥水。

执篚者跪。

取巾于篚。

兴。

进。

刺史帨手讫。

执篚者受巾。

跪奠于篚。

执尊者遂取爵。

兴以进。

刺史受爵。

执罍者酌水。

刺史洗爵。

执篚者跪取巾于篚。

兴进。

刺史拭爵讫。

受巾。

奠于篚。

奉盘者跪奠盘。

兴。

参军事引刺史自社坛北阶。

升诣社神酒尊所。

执尊者举羃。

刺史酌醴齐。

参军事引刺史诣社神座前。

南向跪奠爵。

兴。

少退。

南向立。

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

西向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某官姓名。

敢昭告于社神。

惟神德兼博厚。

道著方直。

载生品物。

含养庶类。

谨因仲春仲秋。

祗率常礼。

恭以制幣牺齐。

粢盛庶品。

备兹明荐。

用申报本。

以后土勾龙氏配神作主。

尚享。

县祝文以下並同。

讫。

祝兴。

刺史再拜。

祝进。

跪奠版于神座。

兴。

还尊所。

刺史拜讫。

参军事引刺史诣配座酒尊所。

取爵于坫。

执尊者举羃。

刺史酌醴齐。

参军事引诣后土氏神座前。

西向跪奠爵。

兴。

少退。

西向立。

祝持版进于后土氏前。

祝文曰。

爰兹仲春仲秋。

厥日惟戊。

敬修常祀。

荐于社神。

惟神功著水土。

平易九州。

昭配之仪。

实通祀典。

谨以牺齐。

粢盛庶品。

式陈明荐。

作主侑神。

尚享。

祝兴。

刺史再拜。

祝进。

跪奠版于神座。

兴。

还尊所。

刺史拜讫。

参军事引刺史进当社神座。

南向立。

祝各以爵酌福酒。

合置一爵。

祝持爵进于刺史之右。

东向立。

刺史再拜。

受爵。

跪祭啐酒奠爵。

兴。

祝帅执饌者以俎进。

减社神座前胙肉。

各取前脚第二骨。

共置一俎上。

兴。

祝持俎东向进。

刺史受以授左右。

刺史跪取爵。

饮卒爵。

祝进受爵。

復于坫。

刺史兴。

再拜。

参军事引刺史降自北阶。

诣罍洗盥手洗爵。

自稷坛北阶升。

诣稷神酒尊所。

执尊者举羃。

刺史酌醴齐参军事引刺史诣稷神座前。

南向跪奠爵。

兴。

少退。

南向立。

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曰。

敢昭告于稷神。

惟神播生百谷。

首兹八政。

用而不匱。

功济群黎。

恭以制幣牺齐。

粢盛庶品。

祗奉旧章。

备兹瘞礼。

以后稷弃配神作主。

尚享。

讫。

祝兴。

刺史再拜。

祝进。

跪奠版于神座。

兴。

还尊所。

刺史拜讫。

参军事引刺史诣配座酒尊所。

刺史取爵于坫。

执尊者举羃。

刺史酌醴齐。

参军事引刺史。

诣后稷氏座前。

西向跪。

奠爵。

兴。

少退。

西向立。

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

南面跪读祝文曰。

敢昭告于后稷氏。

爰以仲春仲秋。

恭修常礼。

荐于稷神。

惟神功协稼穡。

阐修农政。

允兹从祀。

用率旧章。

谨以牺齐。

粢盛庶品。

式陈明荐。

作主配神。

尚享。

讫。

祝兴。

刺史再拜。

祝进。

跪奠版于神座。

兴。

还尊所。

刺史拜讫。

参军事引刺史诣稷神座前。

南向立。

饮福受胙。

如社坛之仪。

讫。

参军事引刺史降自本阶。

还本位。

初。

刺史献將毕。

赞者引亚献诣罍洗。

盥手洗爵升献。

如刺史之仪。

唯不读祝文。

不受胙。

亚献將毕。

赞礼者引终献诣罍洗升酌。

终献如亚献之仪。

讫。

降復位。

诸祝各进神座前。

跪彻豆。

兴。

还尊所。

赞唱曰。

赐胙。

再拜。

非饮福受胙者。

皆再拜。

赞唱者又曰。

再拜。

刺史已下皆再拜。

参军事少进刺史之左。

西面白。

请就望瘞位。

参军事引刺史就望瘞位。

西向立。

祝于神前取幣及血。

置于埳。

赞唱者曰。

可瘞埋。

东西面各二人。

寘土半埳。

参军事进刺史左。

白。

礼毕。

遂引刺史出。

还次。

赞礼者引祭官以下次出。

诸祝及执尊罍篚者降。

復掌事位。

赞唱者曰。

再拜。

祝以下皆再拜以出。

其祝版燔于斋所。

诸里祭社稷仪。

前一日。

社正及诸社人应祭者。

各清斋一日。

于家正寢。

正寢者。

谓人家前堂待宾之所。

应设饌之家。

先修治神树之下。

又为瘞埳于神树之北。

深取足容物。

掌事者设社正位于稷座西北十步。

东面。

诸社人位于其后。

东面南上。

设祝奉血豆位于瘞埳之北。

南向。

祭器之数。

每座尊酒二並勺一。

以巾覆之。

俎一。

籩二。

豆二。

爵二。

簠二。

簋二。

无礼器者。

量以余器充之。

祭日。

未明。

烹牲于厨。

唯以特豕祀。

以豆取牲血。

置于饌所。

夙兴。

掌饌者实祭器。

牲体载右胖。

折节如州县制。

分载二俎。

其尊一。

实元酒为上。

一实清酒次之。

籩实枣栗。

豆实菹醢。

簠实黍稷。

簋实稻粱。

掌事者以席入。

社神之席。

设于神树下。

稷神之席。

设于神树西。

俱北向。

质明。

社正以下。

各服其服。

掌事者以盥水器入。

设于神树北十步所。

加勺巾二。

爵一。

于其下。

盛以箱。

又以酒尊入。

设于神北近西。

社神之尊在东。

稷神之尊在西。

俱东上南向。

置爵二及祝版于尊下。

执尊者立于尊后。

掌事者入。

实尊酒讫。

祝及执尊者其祝。

以社人有学职者充之。

入。

当社神北。

南向。

以东为上。

皆再拜。

执酒尊者就尊后立。

其执盥者。

就盥器后立。

赞礼者引社正以下。

俱就位。

立定。

赞礼者赞再拜。

社正以下皆再拜。

祝诣尊所。

赞礼者再拜。

社正以下皆再拜。

掌事者以饌入。

各设于神座前。

菹醢居前左右箱。

黍稷在其间。

俎在其外。

讫。

掌事者出。

赞礼者引社正诣盥器所。

执盥者酌水。

社正洗手。

取巾拭手讫。

洗爵拭爵讫。

赞礼者引社正诣社神座前。

跪奠爵于饌右。

兴。

少退。

南向立。

祝持版进。

社神座东西面。

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某坊村则云某村。

以下准此。

社正姓名合社若干人等。

今昭告于社神。

惟神载育黎元。

长兹庶物。

时属仲春仲秋。

日唯吉戊。

谨率常礼。

恭用特牲清酌。

粢盛庶品。

祗荐社神。

尚享。

祝兴。

社正以下及社人等。

俱再拜。

赞礼者引社正诣稷神尊所。

取爵酌酒讫。

赞礼者引社正诣稷神饌前。

南向跪奠酒于饌右。

兴。

少退。

南向立。

祝持版进于稷神座西。

东向跪读祝文曰。

若干人等。

敢昭告于稷神。

唯神主兹百谷。

粒此群黎。

今仲春吉戊。

秋云仲秋。

谨率常礼。

恭以特牲清酌。

粢盛庶品。

祗荐于稷神。

尚享。

祝兴。

社正以下。

及社人俱再拜。

赞礼者引社正立于社神座前。

南向立。

祝以爵酌社稷神福酒。

合置一爵。

进社正之右。

社正再拜。

受酒讫。

跪祭酒。

遂饮。

卒爵。

祝受爵还尊所。

社正兴。

再拜。

赞礼者引社正还本位。

立定。

赞礼者再拜。

社正及社人俱再拜讫。

祝以血置于埳。

埳东西各一人。

置土半埳。

赞礼者少前。

白。

礼毕。

遂引社正等出。

祝与执尊者復位。

再拜讫。

出余饌。

社人等俱于此饮。

如常会之仪。

其祝版燔于祭所。

通典开元礼纂类。

开元二十二年三月。

詔州县社仍用牲牢。

通考。

天宝元年十月戊寅。

詔社为九土之尊。

稷乃五谷之长。

祭官宜精洁。

其社坛侧禁樵牧。

三载二月戊寅。

韶社稷升为大祀。

以四时致祭。

后又依开元礼为中祀。

通考。

通典天宝三载。

詔社稷列为中祀。

颇紊大猷。

自今以后。

社稷及日月五星。

並升为大祀。

仍以四时致祭。

至德二载秋九月壬寅。

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紇南蛮大食之眾。

与贼\將战于香积寺西北。

贼\军大败。

弃京城东走。

癸卯。

復西京。

甲辰。

捷书至行在。

即日遣裴冕入京。

启告郊庙社稷。

旧唐书肃宗本纪。

开元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敕普天率土。

崇德报功。

饗祀惟殷。

刲割滋广。

非所以全惠养之道。

协灵祇之心。

其春秋二时社及释奠。

天下诸州府县等。

並停牲牢。

唯用酒脯。

务存修洁。

足展诚\敬。

自今以后为常式。

至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敕春秋祈报。

郡县常礼。

比不用牲。

岂云血祭。

阴祀贵臭。

神何以歆。

自今以后州县祭祀。

特以牲牢。

宜依常式。

其年六月二十八日。

敕大祀中祀。

及州县社稷。

依式合用牲牢。

余並用酒脯。

至贞元五年九月十二日。

国子祭酒包佶奏。

春秋祭社稷。

准礼。

天子社稷皆太牢。

至大歷六年十月三日。

敕中祀少牢。

社稷是中祀。

至今未改。

敕旨宜准礼用太牢。

通考。

藉田贞观三年正月癸亥。

亲耕藉田。

旧唐书太宗本纪。

太宗贞观三年正月。

亲祭先农。

躬御耒耜。

藉于千亩之甸。

初。

晋时南迁。

后魏来自云朔。

中原分裂。

又杂以獯戎。

代歷周隋。

此礼久废。

而今始行之。

观者莫不骇跃。

于是祕书郎岑文本。

献藉田颂以美之。

初。

议藉田方面所在。

给事中孔颖达曰。

礼。

天子藉田于南郊。

诸侯于东郊。

晋武帝犹于东南。

今于城东置坛。

不合古礼。

太宗曰。

礼缘人情。

亦何常之有。

且虞书云。

平秩东作。

则是尧舜敬授人时。

已在东矣。

又乘青輅推黛耜者。

所以顺于春气。

故知合在东方。

且朕见居少阳之地。

田于东郊。

盖其宜矣。

于是遂定。

自后每岁。

常令有司行事。

旧唐书礼仪志。

皇帝孟春吉亥。

享先农。

遂以耕藉。

前享一日。

奉礼设御坐於坛东。

西向。

望瘞位于坛西南。

北向。

从官位于內坛东门之內道南。

执事者居后。

奉礼位于乐县东北。

赞者在南。

又设御耕藉位于外坛南门之外十步所。

南向。

从耕三公诸王尚书卿位于御坐东南。

重行西向。

以其推数为列。

其三公诸王尚书卿等非耕者。

位于耕者之东。

重行西向。

北上。

介公酅公于御位西南。

东向北上。

尚舍设御耒席于三公之北。

少西。

南向。

奉礼又设司农卿之位于南。

少退。

诸执耒耜者。

位于公卿耕者之后。

非耕者之前。

西向。

御耒耜一具。

三公耒耜三具。

诸王尚书卿各三人。

合耒耜九具。

以下耒耜。

太常卿各令藉田农人执之。

皇帝已享先农。

乃以耕根车载耒耜于御者间。

皇帝乘车。

自行宫降大次。

乘黄令以耒耜授廩牺令横执之。

左耜寘于席。

遂守之。

皇帝將望瘞。

謁者引三公及从耕侍耕者。

司农卿与执耒耜者。

皆就位。

皇帝出就耕位。

南向立。

廩牺令进耒席。

南北向。

解韜出耒。

执以兴。

少退。

北向立。

司农卿进受之。

以授侍中。

奉以进。

皇帝受之。

耕三推。

侍中前受耒耜。

反之司农卿。

司农卿反之廩牺令。

廩牺令復耒于韜。

执以兴。

復位。

皇帝初耕。

执耒者皆以耒耜授侍耕者。

皇帝耕止。

三公诸王耕五推。

尚书卿九推。

执耒者前受之。

皇帝还入自南门。

出內壝东门。

入大次。

享官从享者出。

太常卿帅其属耕于千亩。

皇帝还宫。

明日。

班劳酒于太极殿。

如元会。

不贺。

不为寿。

耕田之谷。

敛而鍾之神仓。

以擬粢盛。

及五齐三酒。

穰稿以食牲。

耕田稿。

先农唐初为帝社。

亦曰藉田坛。

唐书礼乐志。

永徽三年正月丁亥。

耕藉田。

唐书高宗本纪。

丁亥。

亲享先农。

御耒耜。

率公卿耕于藉田。

赐群官帛各有差。

册府元龟。

干封二年正月。

行藉田之礼。

躬秉耒耜而九推。

礼官奏陛下合三推。

上曰。

朕以身帅下。

自当过之。

恨不终千亩耳。

文献通考。

初。

將耕藉田。

阅耒耜。

有雕刻文饰者。

谓左右曰。

田器农人执之。

在乎朴素。

岂尚文饰乎。

乃命撤之。

仪凤二年正月乙亥。

耕藉田。

唐书高宗本纪。

帝亲耕藉田于东郊。

礼毕。

作藉田赋以示群臣。

三年五月。

幸藉田所观区种。

手种数区。

册府元龟。

景云三年。

亲耕藉田。

通考。

则天时。

改藉田坛为先农。

旧唐书礼仪志。

神龙元年。

礼部尚书祝钦明议曰。

周颂载芟。

春藉田而祈社稷。

礼。

天子为藉千亩。

诸侯百亩。

则缘田为社。

曰王社侯社。

今曰先农。

失王社之义。

宜正名为帝社。

太常少卿韦叔夏。

博士张齐贤等议曰。

祭法。

王者立太社。

然后立王社。

所寘之地。

则无传也。

汉兴已有官社。

未立官稷。

乃立于官社之后。

以夏禹配官社。

以后稷配官稷。

臣瓚曰。

高祖立汉社稷。

所谓太社也。

官社配以禹。

所谓王社也。

至光武乃不立官稷。

相承至今。

魏以官社为帝社。

故挚虞谓魏氏故事立太社是也。

晋或废或寘。

皆无处所。

或曰二社並处。

而王社居西。

崔氏皇甫氏皆曰。

王社在藉田。

案卫宏汉仪。

春始东耕于藉田。

引诗先农。

则神农也。

又五经要义曰。

坛于田。

以祀先农。

如社。

魏秦静议。

风伯。

雨师。

灵星。

先农。

社。

稷。

为国六神。

晋太始四年。

耕于东郊。

以太牢祀先农。

周隋旧仪及国朝。

先农皆祭。

先农于帝社。

配以后稷。

则王社先农。

不可一也。

今宜于藉田立帝社帝稷。

配以禹弃。

则先农帝社並祠。

协于周之载芟之义。

钦明又议曰。

藉田之祭本王社。

古之祀先农。

句龙后稷也。

烈山之子。

亦谓之农。

而周弃继之。

皆祀为稷。

共工之子曰后土。

汤胜夏。

欲迁而不可。

故二神社稷主也。

黄帝以降。

不以羲农列常祀。

岂社稷而祭神农乎。

社稷之祭。

不取神农耒耜大功。

而专于共工烈山。

盖以三皇洪荒之跡。

无取为教。

彼秦静何人。

而知社稷先农为二。

而藉田有二坛乎。

先农王社一也。

皆后稷句龙异名而分祭。

牲以四牢。

钦明又言汉祀禹。

谬也。

今欲正王社先农之号而未决。

乃更加二祀。

不可。

叔夏齐贤等乃奏言。

经无先农。

礼曰。

王自为立社曰王社。

先儒以为在藉田也。

永徽中。

犹曰藉田。

垂拱后乃为先农。

然则先农与社一神。

今先农坛请改曰帝社坛。

以合古王社之义。

其祭。

准令以孟春吉亥祀后土。

以句龙氏配。

于是为帝社坛。

又立帝稷坛于西。

如太社太稷。

而坛不设方色。

以异于太社。

唐书礼乐志。

先天元年正月戊子。

耕藉田。

唐书睿宗本纪。

睿宗太极元年。

亲祀先农。

躬耕帝藉。

礼毕。

大赦改元。

旧唐书礼仪志。

开元十九年正月丙子。

耕于兴庆宫。

唐书元宗本纪。

十九年。

停帝稷而祀神农氏于坛上。

以后稷配。

唐书礼乐志。

元宗开元二十三年冬。

礼部员外郎王仲邱又上疏。

请行藉田之礼。

旧唐书礼仪志。

亲祀神农于东郊。

以句芒配。

礼毕。

躬御耒耜于千亩之甸。

时有司进仪注。

天子三推。

公卿九推。

庶人终亩。

元宗欲重劝耕藉。

遂进耕五十余步。

尽陇乃止。

礼毕。

还斋宫。

大赦。

侍耕执牛官。

皆等级赐帛。

旧唐书礼仪志。

开元二十三年正月十八日。

亲祀先农。

礼毕。

降至耕位。

侍中执耒。

太仆秉轡\。

帝谓左右曰。

帝藉之礼。

古则三推。

朕今九推。

庶九谷之报也。

赞导者跪而奏曰。

先王制礼。

不可踰越。

帝曰。

夫礼岂不在济民治国。

勤事务功乎。

朕发乎至诚\。

深惟嘉殖。

將以劝南亩。

供粢盛。

岂非礼意也。

于是九推而止。

公卿以下终其田亩。

制曰。

昔者受命为君。

体元立极。

未有不谨于礼而能见教于人。

今嗣岁初吉。

农事將起。

礼先本于耕藉。

义缘奉于粢盛。

是何严祗。

敢不敬事。

故躬载耒耜。

亲率公卿。

以先万姓。

遂藉千亩。

谓敦本之为耳。

何有泽之更深。

宜有顺于发生。

俾无偏于行惠。

可大赦天下。

册府元龟。

皇帝吉亥。

享先农。

摄事附。

斋戒。

前祀五日。

皇帝散斋三日於別殿。

致斋二日。

一日於太极殿。

一日於行宫。

余同上辛仪。

陈设。

前享三日。

陈设如圜丘仪。

前享二日。

太乐令设宫悬乐。

如圜丘仪。

唯乐悬树路鼓。

为瘞埳于坛壬地外壝之內。

为异。

前享一日。

奉礼设御位。

如圜丘仪。

唯设望瘞位于內壝东门之內道南。

又设奉礼位于瘞埳西南。

东面南上。

为异。

摄事。

右校埽除坛之內外。

前享二日。

卫尉设享官公卿以下次于外壝东门外道南。

北向西上。

设陈饌幔于內壝东门外道南。

北向。

太乐令设宫悬。

前享一日。

奉礼郎设享官公卿位于壝东门內道北。

执事位于道南。

西向北上。

设御史位于坛下。

如式。

又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

赞者二人在南。

差退。

俱西向北上。

又设奉礼赞者位于瘞埳东面。

南上。

设协律郎位于坛上南陛之西。

东向。

太乐令于北悬间。

享官门外位。

皆于东壝外道南。

如式。

又设御耕藉位于外壝南门之外十步所。

南向。

设从耕位。

三公诸王诸尚书诸卿。

位于御座东南。

重行西向。

各依推数为列。

其公王尚书卿等非耕者。

位于耕者之东。

重行西向。

俱北上。

介公酅公位于御位西南。

东向。

以北为上。

尚舍设御耒席于三公之北。

少西。

南向。

奉礼又设司农卿位于御耒席东。

少南向。

西面。

廩牺令于司农卿之南。

少退。

诸执耒耜者位于公卿耕者之后。

非耕者之前西面。

御耒耜二具。

三公耒耜三具。

诸王尚书卿各三人。

合耒耜九具。

以下耒耜。

太常各令藉田农人执之。

摄事。

无设耕藉位以下至此仪。

设酒尊之位于坛上。

神农氏牺尊二。

象尊二。

山罍二。

东南隅北向。

后稷氏牺尊二。

象尊二。

山罍二。

在神农酒尊之东。

俱北向西上。

尊皆加勺冪。

有坫以寘爵。

设御洗于坛南陛东南。

亚献之洗于东陛之南。

俱北向。

执尊罍篚冪者。

各位于尊罍篚冪之后。

设幣篚于坛上。

各于尊坫之所。

晡后。

郊社令帅斋郎。

以坫罍洗篚冪入。

设于位。

升坛者自东陛。

謁者引光禄卿诣厨。

视濯溉。

凡导引者。

每曲一逡巡。

赞引引御史诣厨。

省饌具。

光禄卿以下。

每事讫。

各还尊所。

享日。

未明十五刻。

太官令帅宰人。

以鸞刀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

各置于饌所。

遂烹牲。

未明五刻。

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

升。

设神农氏神座于坛上。

北方南向。

设后稷氏神座于东方。

西向。

席皆以莞。

设神位于座首。

鑾驾出宫。

乘耕根车于太极殿前。

余同圜丘仪。

馈享享日。

未明三刻。

诸享官及从享之官。

各服其服。

郊社令良酝令。

帅其属入。

实尊罍及幣。

牺尊实以醴齐。

象尊实以盎齐。

山罍实以清酒。

齐皆加明水。

酒皆加元酒。

各实于上尊。

幣皆以青。

太官令帅进饌者。

实诸籩豆簠簋等。

入设于饌幔內。

未明二刻。

奉礼帅赞者。

先入就位。

其御史及礼官等。

入再拜。

埽除及就位。

如圜丘仪。

未明一刻。

謁者赞引。

各享官以下。

就门外位。

司空行埽除。

及从享群官客使等。

次入就位。

並如圜丘仪。

摄事。

自未明三刻至此。

与正仪同。

初。

未明三刻。

诸卫列大驾仗卫。

陈设如式。

侍中版奏。

外办。

请中严。

乘黄令进耕根车于宫南门外。

回车南向。

若行宫去坛稍远。

严警如式。

未明一刻。

侍中版奏。

外办。

质明。

皇帝服袞冕。

乘舆以出。

繖扇华盖。

侍卫如常仪。

侍中负璽陪从如式。

皇帝升车讫。

乘黄令进耒。

太仆受载如初。

黄门侍郎奏。

请鑾驾发引。

还侍立。

鑾驾动。

之大次。

並如圜丘仪。

郊社令以祝版进。

御署讫。

近臣奉出。

郊社令受。

各奠于坫。

如圜丘仪。

初。

皇帝降车讫。

乘黄令受耒耜。

授廩牺令。

而横执之於左。

其耜之耕所。

寘于席。

遂守之。

凡执耒耜皆横之。

授则先其耒。

后其耜。

皇帝停大次半刻顷。

其奏办出次。

太常卿请行事。

並如圜丘仪。

摄事。

眾官拜讫。

謁者白太尉。

有司谨具。

请行事。

无初未明三刻下至此仪。

协律郎举麾。

工鼓柷。

以角音奏永和之乐。

以姑洗之均。

自后接神。

皆奏姑洗。

作文武舞。

乐舞三成。

偃麾。

戛敔。

乐止。

太常卿前奏称。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帝再拜。

及奠玉幣奏乐之节。

並如圜丘仪。

摄事。

謁者引太尉升奠幣。

太常卿引皇帝进。

北面跪。

奠于神农氏神座。

俛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北向再拜讫。

太常卿引皇帝又立于西方东向。

又太祝以幣授侍中。

侍中奉幣。

北向进。

皇帝受幣。

太常卿引皇帝进。

东面跪。

奠于后稷氏神座。

俛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东面再拜讫。

登歌止。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降自南陛。

还版位。

西向立。

乐止。

初。

群官拜讫。

祝史奉毛血之豆。

立于门外。

于登歌止。

祝史奉毛血入。

升自南陛。

配座升自东陛。

太祝迎取于坛上。

进奠于神座前。

太祝退立于尊所。

皇帝既升。

奠幣。

太官令出。

帅进饌者奉饌。

陈于內壝门外。

謁者引司徒出诣饌所。

司徒奉神农之俎。

皇帝既至版位。

乐止。

摄事无。

太官令引饌入俎。

初入门。

雍和之乐作。

饌至陛。

乐止。

祝史进彻毛血之豆。

降自东陛以出。

神农氏之饌。

升自南陛。

配座之饌。

升自东陛。

太祝迎引于坛上。

各设于神座前。

籩豆盖冪。

先彻乃升。

簠簋既奠。

却其盖于下。

设讫。

謁者引司徒以下。

降自东陛。

復位。

太祝各还尊所。

太常卿引皇帝摄事。

謁者引太尉。

诣罍洗。

乐作。

其盥洗奏乐。

及斋郎奉俎。

並如圜丘之仪。

太常卿引皇帝诣神农氏酒尊所。

执尊者举冪。

侍中赞酌醴齐讫。

寿和之乐作。

皇帝每酌献及饮福。

皆作寿和之乐。

太常卿引皇帝进神农氏神座前。

北向跪。

奠爵。

俛伏。

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

北向立。

乐止。

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

东面跪读祝文曰。

惟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开元神武皇帝某。

摄事云。

谨遣太尉封臣名。

敢昭告于帝神农氏。

献春伊始。

东作方兴。

率由典则。

恭事千亩。

谨以制幣牺齐。

粢盛庶品。

肃备常祀。

陈其明荐。

以后稷氏配神作主。

尚享。

讫兴。

皇帝再拜。

摄事。

太尉再拜。

下倣此。

初。

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进跪。

奠版于神座。

兴。

还尊所。

皇帝拜讫。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诣后稷氏酒尊所。

酌献乐作。

並如神农氏。

唯皇帝东向立为异。

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

北向跪读祝文曰。

惟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开元神武皇帝某。

敢昭告于后稷氏。

土膏脉起。

爰修耕藉。

用荐常祀于帝神农氏。

唯神功协稼穡。

实允昭配。

谨以制幣牺齐。

粢盛庶品。

式陈明荐。

作主侑神。

尚享。

讫。

兴。

皇帝再拜。

初读祝文讫。

乐作。

太祝进。

跪奠版于神座。

俛伏。

兴。

还尊所。

皇帝拜讫。

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进神农氏神座前。

北向立。

乐作。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

摄事。

太祝酌罍福酒。

其饮福受胙乐舞等。

並如圜丘仪。

摄事。

亦同圜丘摄事。

初。

皇帝將復位。

謁者引太尉诣罍洗。

摄事。

謁者引太常卿为亚献。

盥手洗爵讫。

謁者引太尉自东陛升坛。

诣神农氏象尊所。

执尊者举冪。

太尉酌盎齐。

武舞作。

謁者引太尉进神农氏神座前。

北向跪。

奠爵。

兴。

謁者引太尉少退。

北向再拜。

謁者引太尉诣后稷氏象尊所。

取爵于坫。

执尊者举冪。

太尉酌盎齐。

謁者引太尉进后稷氏神座前。

东向跪。

奠爵。

兴。

謁者引太尉少退。

东向再拜。

謁者引太尉进神农氏神座前。

北向立。

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

合寘一爵。

讫。

太祝持爵。

进太尉之右。

西向立。

太尉再拜。

受爵。

跪祭酒。

遂饮。

卒爵。

太祝进。

受爵。

復于坫。

太尉兴。

再拜。

謁者引太尉降。

復位。

初。

太尉献將毕。

謁者引光禄卿诣罍洗。

盥手洗爵升酌盎齐。

终献如亚献之仪。

讫。

謁者引光禄卿。

摄事同。

降。

復位。

武舞止。

诸祝各进。

跪彻豆。

兴。

还尊所。

彻者。

籩豆各一少移於故处。

奉礼曰。

赐胙。

赞者唱。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已饮福者不拜。

永和乐作。

太常卿前奏称再拜。

退復位。

皇帝再拜。

奉礼曰。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乐一成止。

太常卿奏请就望瘞位。

奉礼帅赞者就瘞埳西南位。

太常卿引皇帝。

太和之乐作。

皇帝就望瘞位。

北向立。

乐止于群官將拜。

祝各执篚进神座前。

取幣。

各由其陛降坛诣埳。

以幣寘于埳。

讫。

奉礼曰。

可瘞。

东西各四人。

寘土半埳。

太常卿前奏。

礼毕。

请就耕藉位。

摄事。

謁者进太尉之左。

白礼毕。

享官执事再拜出。

如圜丘摄事。

太常卿引皇帝。

乐作。

皇帝诣耕藉位。

南向立。

乐止。

初白礼毕。

奉礼帅赞者还本位。

摄事无诣耕藉位。

耕藉。

皇帝將诣望瘞位。

謁者引三公及应从耕侍耕者。

各就耕位。

司农先就位。

诸执耒者皆就位。

皇帝初诣耕位。

廩牺令进诣御耒席南。

北面跪。

俛伏搢笏。

解耒韜。

出执耒。

起少退。

北面立。

司农卿受耒。

以授侍中。

侍中奉耒进。

皇帝受以三推。

侍中前受耒耜。

反于司农。

司农反于廩牺令。

讫。

还本位。

廩牺令復耒于韜。

执耒起。

復位立。

皇帝初耕。

执耒者以耒耜各授侍耕者。

皇帝耕讫。

三公诸王五推。

尚书卿九推。

讫。

执耒者前受耒耜。

退復位。

侍中前奏。

礼毕。

退復位。

太常卿引皇帝入自南门。

还大次。

乐作。

皇帝出自內壝东门。

殿中监前受镇珪。

以授尚衣奉御。

殿中监又前受大珪。

华盖侍卫如常仪。

皇帝入次。

乐止。

謁者赞引。

各引享官及从享群官。

诸方客使。

以次出。

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

俱復执事位。

立定。

奉礼曰。

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赞引引出。

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常卿帅其属。

以次耕于千亩。

其祝版燔于斋所。

鑾驾还宫。

如圜丘仪。

劳酒。

车驾还宫之明日。

设会于太极殿。

如元会之仪。

唯不贺不上寿。

为异。

以上见开元礼。

藉田东郊仪皇帝夹侍二人。

正衣二人。

右以祀先农坛上行事。

夹侍正衣充。

中书门下先奏。

侍中一人。

奉耒耜进。

耕毕。

復受。

奏礼毕。

中书令一人。

侍从。

礼部尚书一人。

侍从官以下。

並合便取祀先农坛上行事官充。

司农卿一人。

授耒耜于侍中。

侍耕。

右卫將军一人。

已上。

並侍卫。

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

行五推礼。

旧例。

宰臣摄行事。

九卿九人。

行九推礼。

旧例。

差左右仆射。

六尚书。

御史大夫摄行事。

诸侯三人。

行九推礼。

差正员三品官。

及嗣王摄行事。

礼仪使一人。

赞导耕藉礼。

太常卿一人。

赞导耕藉礼。

已上官。

便合取祀先农坛上行事官充。

右礼司状上中书门下。

请奏差。

如本官不足差。

六品以下官充。

並服葱褶。

御耒耜二具。

併韜。

並以青色。

內一具副。

准干元故事。

合依农人所执者制造。

不合雕饰。

事毕日收。

藉耒耜一丈席二领。

先农坛高五尺。

方五尺。

四出陛。

其色青。

祀前二十日修毕。

三公九卿诸侯耒耜一十五具。

御耒耜牛四头。

內二头副。

並牛衣。

每隨牛一人。

并絳衣。

介幘。

须明闲农务者行事。

礼司专差人赞导。

高品中官二人。

执侍耒耜。

並衣葱褶。

太常帅其属庶人。

量用二十八人。

以备礼。

郊社令一人。

检校。

太常少卿一人。

帅庶人赴耕所。

太常博士六人。

分赞导耕礼。

如本司官不足。

准旧例本司具名上中书门下。

请差摄行事。

司农少卿一人。

检校庶人终千亩。

廩牺令二人。

一人奉耒耜。

授司农卿。

係差五品六品清资官摄充。

一人掌耒耜。

太常寺用本官。

三公九卿诸侯耕牛四十头。

內十头副。

每头隨牛人一人。

须明闲农耕者差。

庶人耒耜二十具。

畚二具。

鍤二具。

以木为刃。

府司差一人专知。

管藉田县令一人。

具朝服。

当耕藉田时。

立于田畔。

候耕毕去。

畿甸诸县令。

准旧例集。

先期到城。

藉田日。

服常服赴耕所。

陪位而立。

耆老量定二十人。

並常服。

藉田日。

於庶人耕藉田位之南陪位。

以上见开元礼。

干元二年正月戊寅。

耕藉田。

唐书肃宗本纪。

肃宗干元三年春正月丁丑。

將有事于九宫之神。

兼行藉田礼。

自明凤门出至通化门。

释軷而入坛。

行宿斋于宫。

戊寅。

礼毕。

將耕藉。

先至于先农之坛。

因阅耒耜。

有雕刻文饰。

谓左右曰。

田器农人执之。

在于朴素。

岂文饰乎。

乃命彻之。

下詔曰。

古之帝王。

临御天下。

莫不务农敦本。

保俭为先。

盖用勤身率下也。

属东耕启候。

爰事典章。

况紺辕縹軏。

固前王有制。

崇奢尚靡。

谅为政所疵。

靖言思之。

良用叹息。

岂朕法尧舜重茅茨之意耶。

其所造雕饰者宜停。

仍令有司依农用常式。

即別改造。

庶万方黎庶。

知朕意焉。

翌日己卯。

致祭神农氏。

以后稷配享。

肃宗冕而朱纮。

躬秉耒耜而九推焉。

礼官奏陛下合三推。

今过礼。

肃宗曰。

朕以身率下。

自当过之。

恨不能终于千亩耳。

既而佇立久之。

观公卿诸侯王公以下耕毕。

旧唐书礼仪志。

宪宗元和五年。

詔以来岁正月藉田。

太常修撰韦公肃言。

藉田礼废久矣。

有司无可考。

乃据礼经。

参采开元干元故事。

为先农坛于藉田。

皇帝夹侍二人。

正衣二人。

侍中一人。

奉耒耜。

中书令一人。

礼部尚书一人。

侍从。

司农卿一人。

授耒耜于侍中。

太仆卿一人。

执牛。

左右卫將军各一人。

侍卫。

三公以宰相摄。

九卿以左右仆射。

尚书御史大夫摄。

三诸侯以正员一品官。

及嗣王摄。

推数一用古制。

礼仪使一人。

太常卿一人。

赞礼。

三公九卿诸侯执牛三十人。

用六品以下官。

皆服葱褶。

御耒耜二。

併韜。

皆以青。

其制度取合农用。

不雕饰。

毕日收之。

藉耒耜丈席二。

先农坛高五尺。

广五尺。

四出陛。

其色青。

三公九卿诸侯耒十有五。

御耒之牛四。

其二副也。

併牛衣。

每牛各一人。

絳衣介幘。

取闲农务者。

礼司一人。

赞导之。

执耒持耜。

以高品中官二人。

不葱褶。

皇帝诣望耕位。

通事舍人分导文武就耕所。

太常帅其属。

用庶人二十人。

以郊社令一人押之。

太常少卿一人。

率庶人趋耕所。

博士六人。

分赞耕礼。

司农少卿一人。

督视庶人终千亩。

廩牺令二人。

一人奉耒耜。

授司农卿。

以五品六品清官摄。

一人掌耒耜。

太常寺用本官。

三公九卿诸侯耕牛四十。

其十副也。

牛各一人。

庶人耕牛四十。

各二牛一人。

庶人耒耜二十具。

鍤二具。

木为刃。

主藉田县令一人。

具朝服。

当耕时立田侧。

毕乃退。

畿甸诸县令。

先期集。

以常服陪耕所。

耆艾二十人。

陪于庶人耕位南。

三公从者各三人。

九卿诸侯从者各一人。

以助耕。

皆絳服介幘。

用其本司隶。

是时虽草具其仪如此。

以水旱用兵而止。

唐书礼乐志。

九宫坛天宝三载。

有术士苏嘉庆上言。

请于京东朝日坛东。

置九宫贵神坛。

其坛三成。

成三尺。

四阶。

其上依位置九坛。

坛尺五寸。

东南曰招摇。

正东曰轩辕。

东北曰太阴。

正南曰天一。

中央曰天符。

正北曰太一。

西南曰摄提。

正西曰咸池。

西北曰青龙。

五为中。

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二四为上。

六八为下。

符于遁甲。

四孟月祭。

尊为九宫贵神。

礼次昊天上帝。

而在太清宫太庙上。

用牲牢璧幣。

类于天地神祇。

元宗亲祀之,如有司行事。

即宰相为之。

肃宗干元三年正月。

又亲祀之。

初。

九宫神位。

四时改位。

呼为飞位。

干元之后不易位。

太和二年八月。

监察御史舒元舆奏。

七月十八日祀九宫贵神。

臣次合监祭。

职当检察礼物。

伏见祝版九片。

臣伏读既竟。

窃见陛下亲署御名。

及称臣于九宫之神。

臣伏以天子之尊。

除祭天地宗庙之外。

无合称臣者。

王者父天母地。

兄日姊月。

比以九宫为目。

是宜分方而守其位。

臣又观其名号。

及太一。

天一。

招摇。

轩辕。

咸池。

青龙。

太阴。

天符。

摄提。

此九神于天地。

犹子男也。

于日月。

犹侯伯也。

陛下尊为天子。

岂可反臣于天子之男耶。

臣窃以为过。

纵阴阳者流。

言其合祀。

则陛下当合称皇帝遣某官致祭于九宫之神。

不宜称臣与名。

臣实愚瞽。

不知其可。

伏缘行事在明日鸡初鸣时。

成命已行。

臣不敢滯。

伏乞圣慈异日降明詔。

礼官详议。

冀明万乘之尊。

无所亏降。

悠久误典。

因此可正。

詔都省议。

皆如元舆之议。

乃降为中祠。

祝版称皇帝不署。

会昌元年十二月。

中书门下奏。

准天宝三载十月六日敕。

九宫贵神。

实司水旱。

功佐上帝。

德庇下民。

冀嘉谷岁登。

灾害不作。

每至四时初节。

令中书门下往摄祭者。

准礼九宫次昊天上帝坛。

在太清宫太庙上。

用牲牢璧幣。

类于天地。

天宝三载十二月。

元宗亲祠。

干元二年正月。

肃宗亲祠。

伏自累年以来。

水旱愆候。

恐是有司祷\请。

诚\敬稍亏。

今属孟春。

合修祀典。

望至明年正月祭日。

差宰臣一人祷\请。

向后四时祭。

並请差仆射少师少保尚书太常卿等官。

所冀稍重其事。

以申严敬。

臣等十一月二十五日已于延英面奏。

伏奉圣旨。

令检仪注进来者。

今欲祭时。

伏望令有司崇饰旧坛。

务于严洁。

敕旨依奏。

二年正月四日。

太常礼院奏。

准监察御史关牒。

今月十三日祀九宫贵神。

已敕宰相崔珙摄太尉行事。

合受誓诫。

及有司徒司空否。

伏以前件祭。

本称大祠。

准太和三年七月二十四日敕。

降为中祠。

昨据敕文。

祗称崇饰旧坛。

务于严洁。

不令別进仪注。

更有改移。

伏恐不合却用大祠礼科。

伏候裁旨。

中书门下奏曰。

臣准天宝三载十月六日敕。

九宫贵神。

实司水旱。

臣等伏睹。

既经两朝亲祠。

必是祈请有征。

况自太和已来。

水旱愆候。

陛下常忧稼穡。

每念烝黎。

臣等合副圣心。

以修坠典。

伏见太和三年礼官状云。

纵司水旱兵荒。

品秩不过列宿。

今者五星悉是从祀。

日月犹在中祀。

窃详其意。

以星辰不合比于天官。

曾不知统而言之。

则为天地。

在于辰象。

自有尊卑。

谨按后魏王钧志。

北辰第二星。

盛而常明者。

乃为元星露寢。

天帝常居。

始由道奥。

而为变通之跡。

又天皇大帝。

其精曜魄宝。

盖万神之祕图。

河海之命纪皆稟焉。

据元说。

即昊天上帝也。

天一掌八气九精之政令以佐天极。

征明而有常。

则阴阳序。

大运\兴。

太一掌十有六神之法度。

以辅人极。

征明而得中。

则神人和而王道昇平。

又北斗有权衡二星。

天一太一。

参居其间。

所以财成天地。

辅相神道也。

若一概以列宿论之。

实为浅\近。

按汉书曰。

天神贵者太一。

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

列于祀典。

其来久矣。

今五帝犹为大祀。

则太一无宜降祀。

稍重其祀。

固为得所。

刘向有言曰。

祖宗所立神祇旧典。

诚\未易动。

又曰。

古今异制。

经无明文。

至尊至重。

难以疑说正也。

其意不欲非祖宗旧典。

以刘向之博通。

尚难于改作。

况臣等学不究于天人。

职尤懵于祀典。

欲为参酌。

恐未得中。

伏望更令太常卿与学官同详定。

庶获明据。

从之。

检校左仆射太常卿王起。

广文博士卢就等献议曰。

伏以九宫贵神。

位列星座。

禳灾致福。

詔立祠坛。

降至尊以称臣。

就东郊以亲拜。

在祀典虽云过礼。

庇群生岂患无文。

思福黔黎。

特申严奉。

诚\圣人屈己以安天下之心也。

厥后祝史不明。

精诚\亦怠。

礼官建议。

降处中祠。

今圣德忧勤。

期臻寿域。

兵荒水旱。

寤寐軫怀。

爰命台臣。

缉兴坠典。

伏惟九宫所称之神。

即太一。

摄提。

轩辕。

招摇。

天符。

青龙。

咸池。

太阴。

天一者也。

谨案黄帝九宫经。

及萧嵩五行大义。

一宫其神太一。

其星天蓬。

其卦坎。

其行水。

其方白。

二宫其神摄提。

其星天芮。

其卦坤。

其行土。

其方黑。

三宫其神轩辕。

其星天冲。

其卦震。

其行木。

其方碧。

四宫其神招摇。

其星天辅。

其卦巽。

其行木。

其方绿。

五宫其神天符。

其星天禽。

其卦离。

其行土。

其方黄。

六宫其神青龙。

其星天心。

其卦干。

其行金。

其方白。

七宫其神咸池。

其星天柱。

其卦兑。

其行金。

其方赤。

八宫其神太阴。

其星天任。

其卦艮。

其行土。

其方白九宫其神天一。

其星天英。

其卦离。

其行火。

其方紫。

观其统八卦。

运\五行。

土飞于中。

数转于极。

虽数事迎釐。

不闻经见。

而范围亭育。

有助昌时。

以此两朝亲祀而臻百祥也。

然以万物之精。

上为列星。

星之运\行。

必系于物。

贵而居者。

则必统八气。

总万神。

干权化于混茫。

赋品汇于阴騭。

与天地日月。

诚\相参也。

岂得繄赖于敷佑。

而屈降于等夷。

又据太尉摄祀九宫贵神旧仪。

前七日。

受誓诫于尚书省。

散斋四日。

致斋三日。

牲用犊。

祝版御署。

称嗣天子臣。

圭幣乐成。

比类中祠。

则无等级。

今据江都集礼。

又开元礼。

蜡祭之日。

大明夜明二座。

及朝日夕月。

皇帝致祝。

皆率称臣。

若以为非泰坛配祀之时。

得主日报天之义。

卑缘厌屈。

尊用德伸。

不以著在中祠。

取类常祀。

此则中祠用大祠之义也。

又据太社太稷。

开元之制。

列在中祠。

天宝三载。

敕改为大祠。

自后因循。

復用前礼。

长庆三年。

礼官献议。

始准前敕。

称为大祠。

唯御署祝文。

称天子谨遣某官某昭告。

文义以为殖物粒民。

则宜增秩。

致祝称祷\。

有异方丘。

不以伸为大祠。

遂屈尊称。

此又大祠用中祠之礼也。

参之日月既如彼。

考之社稷又如此。

所为功鉅者因之以殊礼。

位称者不敢易其文。

是前圣后儒。

陟降之明征也。

今九宫贵神。

既司水旱。

降福禳灾。

人將赖之。

追举旧章。

诚\为得礼。

然以立祠非古。

宅位有方。

分职既异其司存。

致祝必参乎等列。

求之折中。

宜有变通。

稍重之仪。

有以为比。

伏请自今已后。

却用大祠之礼。

誓官备物。

无有降差。

唯御署祝文。

以社稷为本。

伏缘已称臣于天。

帝无二尊故也。

敕旨依之。

付所司。

旧唐书礼仪志。

皇后亲蚕唐先蚕坛。

在长安宫北苑中。

高四尺。

周回三十步。

文献通考。

贞观元年三月癸巳。

皇后亲蚕。

唐书太宗本纪。

九年三月。

文德皇后率內外命妇。

有事于先蚕。

同上。

永徽三年三月七日。

制以先蚕为中祀。

后不祭。

则皇帝遣有司享之。

如先农。

通典。

通考。

有司言。

案周官宗伯。

后不祭。

则摄而荐豆籩彻。

明王后之事。

而宗伯摄行之。

伏以农桑乃衣食万民。

不宜独闕先蚕之祀。

无已。

皇帝遣有司享之。

如先农。

显庆元年三月辛巳。

皇后亲蚕。

唐书高宗本纪。

下同。

总章二年三月癸巳。

皇后亲蚕。

咸亨五年三月。

皇后亲蚕。

上元元年三月己巳。

皇后亲蚕。

二年三月丁巳。

天后亲蚕。

开元二年正月辛巳。

皇后亲蚕。

元宗本纪。

自嗣圣以来。

废闕此礼。

至是始重行焉。

文献通考。

干元二年三月己巳。

皇后亲蚕。

文献通考。

后亲蚕苑中。

仪物甚盛。

唐书张皇后传。

显庆元年。

皇后武氏。

先天二年。

皇后王氏。

干元二年。

皇后张氏。

並有事於先蚕。

其仪备开元礼。

通典。

皇后季春吉巳。

享先蚕仪。

摄事附。

斋戒。

先祀五日。

散斋三日于后殿。

致斋二日於正殿。

前致斋一日。

尚寢设御幄於正殿西序。

及室中。

俱东向。

致斋之日。

昼漏止水一刻。

尚仪版奏。

请中严。

尚服帅司仗布侍卫。

司宾引內命妇陪位。

並如式。

六尚以下。

各服其服。

诣后殿奉迎。

尚仪版奏。

外办。

止水三刻。

皇后服鈿釵礼衣结珮。

乘舆出自西房。

华盖警蹕侍卫如常仪。

皇后即御座。

东向坐。

六尚以下。

侍卫如常。

一刻顷。

尚仪前跪奏。

称尚仪妾姓言。

请降就斋室。

兴。

退復位。

皇后降座。

乘舆入室。

六尚以下。

各还寢。

直卫者如常。

司宾引陪位者退。

散斋之日。

內侍帅內命妇之吉者。

使蚕于蚕室。

摄事。

无以上仪。

凡应享之官。

散斋三日于其寢。

致斋二日。

一日於其寢。

一日於其享所。

亚献终献。

则致斋二日。

皆于其所。

六尚以下应从升者。

及从享內外命妇。

各於其寢。

清斋一宿。

诸应享之官。

致斋之日。

给酒食及明衣。

各习礼於斋所。

光禄卿监取明水火。

大官令取水于阴鑑。

取火于阳燧。

火以供爨。

水以实尊。

前享一日。

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

各以其方器服。

守卫壝门。

每门二人。

每隅一人。

享日。

未明。

给使代执与女工人等。

俱清斋一宿。

摄事同。

陈设。

前享三日。

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內道北。

南向。

尚舍奉御铺御座。

尚舍直长设內命妇及六尚以下次。

于大次之后俱南向。

守宫设外命妇次。

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以下。

于南壝之外道西。

三公夫人以下。

在其南。

俱重行。

每等异位。

东向北上。

设陈饌幔於內壝东门之外道南。

北向。

摄事。

守宫设享官次于东壝內道。

南北向西上。

设陈饌幔于內壝东门外道南。

北向。

前享二日。

太乐令设宫悬之乐於坛南內壝之內。

如圜丘仪。

诸女工人。

各为位於悬后。

东方西方。

以北为上。

南方北方。

以西为上。

右校扫除坛之內外。

又为瘞埳於坛之壬地。

內壝之外。

方深取足容物。

南出陛。

为採桑坛於坛南二十步所。

方三丈。

高五尺。

四出陛,尚舍量施幃帐於外壝之外。

四面开门。

其东门使容厌翟车。

前享一日。

內謁者设御位於坛之东南。

西向。

设望瘞位於坛之西南。

当瘞埳西向。

设亚献终献位於內壝东门之內道南。

执事者位於其后。

每等异位。

俱重行西向北上。

设典正位于坛下。

一位于东南。

西向。

一位于西南。

东向。

女史各陪于后。

设司赞位于乐悬东北。

掌赞二人在南。

差退。

俱西面。

又设司赞掌赞位于瘞埳西南。

东面南上。

设典乐举麾位於坛上南陛之西。

东向。

设司乐位於北悬之间。

当坛北向。

设內命妇位於终献之南。

每等异位。

重行西面北上。

设外命妇位於中壝南门之外。

大长公主以下于道东。

西向。

当內命妇位。

差退。

太夫人以下。

于道西。

去道远近准公主。

俱每等异位。

重行相向北上。

又设御採桑位于採桑坛上。

东向。

设內命妇採桑位于坛下。

当御位东北。

每等异位。

南向西上。

设外命妇採桑位於坛下。

当御位东南。

每等异位。

北向西上。

设执御鉤筐者位於內命妇之西。

少南西上。

尚功执鉤。

司制执筐。

设內命妇执鉤筐者位。

各于其採桑位之后。

尚功以下四典执鉤。

司制下女史执筐。

设门外位。

享官於东壝之外道南。

从享內命妇于享官之东。

俱每等异位。

重行北面西上。

从享外命妇于南壝之外道西。

如设次之式。

摄事。

內謁者设三献位于內壝东门之內道北。

执事位于道南。

每等异位。

重行西向。

以北为上。

又设望瘞位于坛之东北。

当瘞埳道。

西向。

又设典正位于坛下。

一位于东南。

西向。

一位于西南。

东向。

女史各陪其后。

纠察违失。

设掌赞位于乐悬东北。

女史二人在南。

差退。

俱西向。

设掌赞女史位于瘞埳西南。

东向南上。

设典乐举麾位于坛上南陛之西。

东向。

设司乐位于北悬之间。

当坛北向。

设三献以下门外位于东壝之外道南。

每等异位。

北向西上。

无设御位下至此仪。

设酒尊之位于坛上东南隅。

北向西上。

牺尊二。

象尊二。

山罍二。

尊皆加勺冪。

有坫以置爵。

设御洗于坛南陛东南。

摄事无御洗。

亚献之洗。

又于东南。

俱北向。

罍水在洗东。

篚在洗西南肆。

篚实以巾爵。

执尊罍篚冪者。

位于尊罍篚冪之后。

设幣篚于坛上尊坫之所。

晡后。

內謁者帅其属。

以尊坫罍洗篚冪入。

设於位。

升坛者自东陛。

享日。

未明十五刻。

大官令帅宰人。

以鸞刀割牲。

祝史以豆取毛血。

寘於饌所。

遂烹牲。

其神厨及诸司供事便次。

守宫兴金吾相之。

量於坛东张设。

享日。

未明五刻。

司设服其服。

升。

设先蚕氏神座於坛上。

北方南向。

席以莞。

设神位于座首。

车驾出宫。

前享一日。

金吾奏。

请外命妇等应集坛所者。

並听夜行。

其应採桑者四人。

各具女侍者。

进筐鉤。

载之而行。

监门先奏。

请享日未明四刻。

开所由苑门。

诸亲及命妇以下。

以次入。

诣坛南次所。

各服其服。

其应採桑者。

筐鉤各具。

女侍者执授內謁者监。

內謁者监受之。

以授执鉤筐者。

享日未明三刻。

搥一鼓为一严。

三严时节。

前日。

內侍奏裁。

未明二刻。

搥二鼓为再严。

尚仪版奏。

请中严。

內命妇各服其服。

所司陈车驾卤簿。

未明一刻。

搥三鼓为三严。

司宾引內命妇入。

立於庭。

重行西面。

以北为上。

六尚以下。

各服其服。

俱诣室奉迎。

尚服负宝如式。

內仆进厌翟车於阁外。

尚仪版奏。

外办。

驭者执轡\。

皇后服鞠衣。

乘舆以出。

华盖侍卫警蹕如常。

內命妇从出门。

皇后升车。

尚功司制进筐鉤。

载之仗卫。

如常。

內命妇及六尚等。

乘车陪从。

如式。

其內命妇应採桑者四人。

各服其服。

典制等进筐鉤。

载之。

诸翊驾之官。

皆乘马。

驾动。

警蹕如常。

不鸣鼓吹。

诸卫前后督摄如常。

內命妇官人以次从。

馈享。

享日未明三刻。

诸享官各服其服。

尚仪及司酝。

各帅其属。

摄事则女史及司酝各帅其属。

入实尊罍及幣。

牺尊实以醴齐。

象尊实以盎齐。

山罍实以清酒。

齐皆明水。

酒加元酒。

各实以上尊。

其幣以黑。

太官令实诸籩豆簠簋俎等。

內謁者帅其属。

诣厨奉饌入。

设於饌幔內。

內侍之属与司膳等掌之。

其牲之肉不上神俎者。

亦太官付內謁者同时进入。

以供颁胙。

自余供享之物。

並请祠前一日先入。

驾將至。

女相者引先置享官。

內典引引命妇。

俱就门外位。

女相者以尚仪下女史充摄事。

质明。

女相者引享官以下就壝外位。

掌赞帅女史。

先入就位。

女相者引典正。

女祝。

女史。

祝史典女执尊罍篚冪者。

入自东门。

当坛南北面。

西上。

立定。

掌赞曰。

再拜。

女史承传。

典正以下皆再拜。

讫。

典正以下各就位。

司乐帅女工人就位。

女祝以典赞充。

女祝史以典赞下女史充。

驾至大次门外。

回车南向。

尚仪进车前跪奏。

称尚仪妾姓名。

请降车。

兴。

还侍位。

皇后降车。

乘舆之大次。

华盖繖扇。

侍卫如常仪。

尚仪以祝版进。

御署讫。

奉出。

奠於坫。

初。

皇后降车讫。

尚功司制进受鉤筐以退。

其內命妇鉤筐。

则內命妇降车讫。

典制等进。

受之。

典赞引亚献。

及从享內命妇。

就门外位。

司赞帅掌赞先入就位。

女相者引尚仪典正女史祝史。

女祝史以尚仪下女史充。

典女。

执尊罍篚冪者。

入自东门。

当坛南北面。

西上。

立定。

司赞曰。

再拜。

掌赞承传。

凡司赞有词。

掌赞皆承传。

尚仪以下皆再拜。

讫。

尚仪以下各就位。

司乐帅女工人入就位。

典赞引亚献终献。

女相者引执事者。

司赞引內命妇。

內典引引外命妇。

俱入就位。

皇后停大次半刻顷。

司言引尚宫立於大次门外。

当门北向。

尚仪版奏。

外办。

皇后出次。

华盖侍卫如常。

尚服负宝陪从如式。

司言引尚宫。

尚宫引皇后。

凡尚宫前导。

皆司言前引。

入自东门。

华盖仗卫。

停於门外。

近侍者从入如常。

皇后至版位。

西向立。

每立定。

尚宫与司言退立于左。

立定。

尚宫前奏称。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后再拜。

司赞曰。

眾官再拜。

享官及內外命妇在外者皆再拜。

其先拜者不拜。

尚宫前奏。

有司谨具。

请行事。

退復位。

摄事。

女相者。

各引享官入就位。

立定。

掌赞曰。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女相者进尚宫之左。

白有司谨具。

请行事。

无驾至以下至此仪。

典乐跪。

举麾。

凡取物者。

皆跪而取以兴。

奠物亦跪奠讫而后兴。

鼓柷。

奏永和之乐。

以姑洗之均。

自后坛下享神之乐。

皆奏姑洗。

三成。

偃麾。

戛敔。

乐止。

凡乐皆典乐举麾。

工鼓柷而后作。

偃麾戛敔而后止。

尚宫前奏称。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后再拜。

司赞曰。

眾官再拜。

享官及內外命妇在位者皆再拜。

坛上尚仪跪取幣於篚。

兴。

立於尊所。

摄事。

掌赞曰。

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女祝史跪取幣於篚。

兴立於尊所。

尚宫引皇后。

正和之乐作。

皇后每行皆作正和之乐。

皇后诣坛。

升自南陛。

摄事。

女相者引尚宫升坛。

以下皆尚宫行事。

六尚以下。

量人升从。

以下升皆如之。

皇后升坛。

北面立。

乐止。

尚仪奉幣。

东向进。

皇后受幣。

登歌作肃和之乐。

以南吕之均。

尚宫引皇后进。

北向跪奠於神座。

兴。

尚宫引皇后少退。

北向再拜讫。

登歌止。

尚宫引皇后。

乐作。

降自南陛。

还版位。

西向立。

乐止。

初。

內外命妇拜讫。

女祝史奉毛血之豆。

立於內壝东门之外。

於登歌止。

女祝史奉毛血入。

升自南陛。

尚仪迎引於坛上。

进跪奠於神座前。

兴。

女祝史退立於尊所。

皇后既升奠幣。

摄事。

尚宫既升奠幣。

下倣此。

司膳出。

帅女进饌者。

奉饌陈於內壝东门之外。

皇后既降。

復位。

司膳引饌入俎。

初入门。

雍和之乐作。

摄事自后酌献皆奏雍和之乐。

饌至陛。

乐止。

女祝史跪彻毛血之豆。

降自东陛以出。

饌升南陛。

尚仪迎引於坛上。

摄事。

女祝史迎引於上。

设於神座前。

籩豆盖冪。

先彻乃升。

簠簋既奠。

却其盖于下。

设讫。

司膳帅女进饌者。

降自东陛。

復位。

尚仪摄事。

女祝。

还尊所。

尚宫引皇后诣罍洗。

乐作。

摄事。

女相者引尚宫。

无乐。

皇后至罍洗。

乐止。

尚仪跪取匜盥沃水。

司言跪取盘。

兴。

承水。

皇后盥手。

又司言跪取巾於篚。

兴。

进。

皇后帨手讫。

司言受巾。

跪奠於篚。

司言跪取爵於篚。

兴。

进。

皇后受爵。

尚仪酌罍水。

司言奉盘。

皇后洗爵。

司言受巾。

皆如初。

皇后拭爵讫。

尚仪奠匜。

司言奠盘巾。

皆如常。

尚宫引皇后。

乐作。

诣坛。

升自东陛。

乐止。

尚宫引皇后摄事。

无皇后至罍洗以下至此仪。

但女相者引尚宫诣酒尊所。

诣酒尊所。

执尊者举冪。

尚仪赞酌醴齐讫。

寿和之乐作。

皇后每酌献及饮福。

皆作寿和之乐。

摄事奏雍和。

尚宫引皇后少退。

北向立。

乐止。

尚仪持版进於神座之右。

东向跪读祝文曰。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

皇后某氏。

敢昭告於摄事。

女祝持版祝云。

皇后某氏。

谨遣某官妾姓敢昭告於。

先蚕氏。

唯神肇兴蚕织。

功济黔黎。

爰择嘉时。

式遵令典。

谨以制幣牺齐。

粢盛庶品。

明荐於神。

尚享。

讫。

兴。

皇后再拜。

初。

读祝文讫。

乐作。

尚仪进。

跪奠版於神座。

兴。

还尊所。

皇后拜讫。

乐止。

尚仪以爵酌上尊福酒。

西向进。

摄事。

女祝以爵酌罍福酒。

进於尚宫之右。

西向立。

皇后再拜受爵。

跪祭酒。

啐。

奠。

兴。

尚仪帅女进饌者。

持籩俎进。

尚仪减神前三牲胙肉。

以取前脚第一骨。

各置一俎上。

又以籩取稷黍饭。

共置一籩。

尚仪先以饭籩西向进。

皇后受。

以授左右。

尚仪又以胙俎以次进。

皇后每受。

以授左右。

皇后跪取爵。

遂饮。

卒爵。

尚仪进受。

復于坫。

皇后兴。

再拜讫。

乐止。

尚宫引皇后。

乐作。

降自南陛。

还版位。

西向立。

乐止。

自此以上。

若摄事仪。

皆尚宫行事。

女相女祝赞之。

以下倣此。

皇后献將毕。

典赞引贵妃诣罍洗。

盥手洗爵讫。

摄事。

则女相者引尚仪为亚献。

典赞引贵妃自东陛升坛。

诣象尊所。

执尊者举冪。

贵妃酌盎齐。

典赞引进神座前。

北向跪。

奠爵。

兴。

典赞引贵妃少退。

北向再拜。

尚仪以爵酌罍福酒。

持爵进贵妃之右。

西向立。

贵妃再拜。

受爵。

跪祭酒。

遂饮。

卒爵。

尚仪进受爵。

復於坫。

贵妃再拜。

典赞引贵妃降自东陛。

復位如初。

贵妃献將毕。

又典赞引昭仪。

摄事。

女相者引尚食为终献。

诣罍洗。

盥手洗爵升酌盎齐。

终献如亚献之仪。

讫。

典赞引昭仪降。

復位。

尚仪进神座前。

跪彻豆。

兴。

还尊所。

彻者。

籩豆各一少移於故处。

司赞曰。

赐胙。

掌赞唱。

眾官拜。

在位者皆再拜。

已饮福酒者不拜。

摄事赐胙。

则掌赞唱赐胙。

女史唱再拜也。

永和之乐作。

尚宫前奏称。

请再拜。

退復位。

皇后再拜。

司赞曰。

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乐一成。

止。

尚宫前奏。

摄事。

女相者白。

请就望瘞位。

司赞帅掌赞就瘞埳西南位。

尚宫引皇后。

乐作。

至望瘞位。

西向立。

乐止于眾官將拜。

尚仪执篚进神座前取幣。

自北陛降坛。

西行诣瘞埳。

以幣置于埳讫。

司赞曰。

可瘞埳。

东西各四人。

寘土半埳。

尚宫前赞。

礼毕。

请就採桑位。

尚宫引皇后。

乐作。

诣採桑坛。

升自西陛。

东向立。

乐止。

初。

白礼毕。

司赞帅掌赞还本位。

亲桑。

皇后將诣望瘞位。

司宾引內外命妇採桑者。

俱就採桑位。

內外命妇。

一品各二人。

二品三品各一人。

诸执鉤筐者各就位。

皇后既至採桑位。

尚宫奉金鉤。

自北陛升坛进。

典制奉筐从升。

皇后受鉤採桑。

典制奉筐受桑。

皇后採桑三条止。

尚宫前受鉤。

典制以筐俱退。

復位。

皇后初採桑。

典制等各以鉤授內外命妇。

皇后採桑讫。

內外命妇以次採桑。

女史执筐者受之。

內外命妇一品各採五条。

二品三品各採九条。

止。

典制等受鉤。

与执筐者退。

復位。

司宾各引內外命妇採桑者退。

復位。

司宾引婕妤一人诣蚕室。

尚功帅执鉤筐者。

以次从至蚕室。

尚功以桑受蚕母。

蚕母受桑。

切之。

以授婕妤。

婕妤食蚕。

洒一簿讫。

司宾引婕妤还本位。

尚仪前奏。

礼毕。

退復位。

尚宫引皇后还大次。

乐作。

入大次讫。

乐止。

司宾引內命妇。

內典引引外命妇。

各还其次。

尚仪典正以下。

俱復执事位。

立定。

司赞曰。

再拜。

尚仪以下皆再拜。

讫。

出。

女工人以次出。

其祝版燔于斋所。

车驾还宫。

皇后既还大次。

內侍版奏。

请解严。

將士不得輒离部伍。

皇后停大次一刻顷。

搥一鼓为一严。

转仗卫于还涂。

如来仪。

三刻顷。

搥二鼓为再严。

尚仪版奏。

请中严。

皇后服鈿釵礼衣。

五刻顷。

搥三鼓为三严。

內典引引外命妇出次。

就门外位。

司宾引內命妇出次。

序立於大次之前。

六尚以下。

依式奉迎。

內仆进厌翟车於大次门外。

南向。

尚仪版奏。

外办。

驭者执轡\。

皇后乘舆出次。

华盖侍卫警蹕如常。

皇后升车。

鼓吹振作而行。

內命妇以下。

乘车陪从如来仪。

车驾过。

內典引引外命妇退还第。

驾至正殿门外。

回车南向。

尚仪进当前车跪奏。

称尚仪妾姓。

言请降车。

兴。

还侍位。

皇后降车。

乘舆入。

侍卫如常。

內侍版奏。

请解严。

將士各还其所。

劳酒。

车驾还宫之明日。

內外命妇设会于正殿。

如元会仪。

唯不贺不上寿为异。

以上见开元礼。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