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宇文恺宇文恺,字安乐,杞国公忻之弟也。
在周,以功臣子,年三岁,赐爵双泉伯,七岁,进封安平郡公,邑二千户。
恺少有器局。
家世武将,诸兄并以弓马自达,恺独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号为名父公子。
初为千牛,累迁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
高祖为丞相,加上开府中大夫。
及践阼,诛宇文氏,恺初亦在杀中,以其与周本别,兄忻有功于国,使人驰赦之,仅而得免。
后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
庙成,别封甑山县公,邑千户。
及迁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监。
高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
后决渭水达河,以通运漕,诏恺总督其事。
后拜莱州刺史,甚有能名。
兄忻被诛,除名于家,久不得调。
会朝廷以鲁班故道久绝不行,令恺修复之。
既而上建仁寿宫,访可任者,右仆射杨素言恺有巧思,上然之,于是检校将作大匠。
岁余,拜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寻为将作少监。
文献皇后崩,恺与杨素营山陵事,上善之,复爵安平郡公,邑千户。
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
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
帝大悦之,进位开府,拜工部尚书。
及长城之役,诏恺规度之。
时帝北巡,欲夸戎狄,令恺为大帐,其下坐数千人。
帝大悦,赐物千段。
又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
戎狄见之,莫不惊骇。
帝弥悦焉,前后赏赉,不可胜纪。
自永嘉之乱,明堂废绝,隋有天下,将复古制,议者纷然,皆不能决。
恺博考群籍,奏《明堂议表》曰:臣闻在天成象,房心为布政之宫,在地成形,丙午居正阳之位。
观云告月,顺生杀之序;五室九宫,统人神之际。
金口木舌,发令兆民;玉瓚黄琮,式严宗祀。
何尝不矜庄扆宁,尽妙思于规摹,凝睟冕旒,致子来于矩矱。
伏惟皇帝陛下,提衡握契,御辩乘干,减五登三,复上皇之化,流凶去暴,丕下武之绪。
用百姓之异心,驱一代以同域,康哉康哉,民无能而名矣。
故使天符地宝,吐醴飞甘,造物资生,澄源反朴。
九围清谧,四表削平,袭我衣冠,齐其文轨。
茫茫上玄,陈珪璧之敬;肃肃清庙,感霜露之诚。
正金奏《九韶》、《六茎》之乐,定石渠五官、三雍之礼。
乃卜瀍西,爰谋洛食,辨方面势,仰禀神谋,敷土浚川,为民立极。
兼聿遵先言,表置明堂,爰诏下臣,占星揆日。
于是采崧山之秘简,披汶水之灵图,访通议于残亡,购《冬官》于散逸。
总集众论,勒成一家。
昔张衡浑象,以三分为一度,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
臣之此图,用一分为一尺,推而演之,冀轮奂有序。
而经构之旨,议者殊途,或以绮井为重屋,或以圆楣为隆栋,各以臆说,事不经见。
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
议曰:臣恺谨案《淮南子》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甘雨以时,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燥湿不能伤,迁延而入之。"
臣恺以为上古朴略,创立典刑。
《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 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
注云:"唐、虞之天府,夏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
《尸子》曰:"有虞氏曰总章。"
《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博四修一。"
注云:"修南北之深也。 夏度以步,今修十四步,其博益以四分修之一,则明堂博十七步半也。"
臣恺按,三王之世,夏最为古,从质尚文,理应渐就宽大,何因夏室乃大殷堂?相形为论,理恐不尔。
《记》云"堂修七,博四修一",若夏度以步,则应修七步。
注云"今堂修十四步",乃是增益《记》文。
殷、周二堂独无加字,便是其义,类例不同。
山东《礼》本辄加二七之字,何得殷无加寻之文,周阙增筵之义?研核其趣,或是不然。
雠校古书,并无二字,此乃桑间俗儒信情加减。
《黄图议》云:"夏后氏益其堂之大一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杼间。"
马宫之言,止论堂之一面,据此为准,则三代堂基并方,得为上圆之制。
诸书所说,并云下方,郑注《周官》,独为此义,非直与古违异,亦乃乖背礼文。
寻文求理,深恐未惬。
《尸子》曰:"殷人阳馆。"
《考工记》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注云: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则其博九寻,七丈二尺。”
又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 南北七筵。 堂崇一筵。 五室,凡二筵。"
《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之庙,复庙重檐。"
郑注云:"复庙,重屋也。"
注《玉藻》云:"天子庙及露寝,皆如明堂制。"
《礼图》云:"于内室之上,起通天之观,观八十一尺,得宫之数,其声浊,君之象也。"
《大戴礼》曰:"明堂者,古有之。 凡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 以茅盖,上圆下方,外水曰璧雝。 赤缀户,白缀牖。 堂高三尺,东西九仞,南北七筵。 其宫方三百步。 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生于天道不顺。 天道不顺,生于明堂不饰。 故有天灾,则饰明堂。"
《周书·明堂》曰:"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博六尺三寸。 室居内,方百尺,室内方六十尺。 户高八尺,博四尺。"
《作洛》曰:"明堂太庙露寝,咸有四阿,重亢重廊。"
孔氏注云:"重亢累栋,重廊累屋也。"
《礼图》曰:"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
《吕氏春秋》曰:"有十二堂。"
与《月令》同,并不论尺丈。
臣恺案,十二阶虽不与《礼》合,一月一阶,非无理思。
《黄图》曰:"堂方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也,方象地。 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法干之策也,圆象天。 太室九宫,法九州。 太室方六丈,法阴之变数。 十二堂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极阴之变数,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数。 八达象八风,法八卦。 通天台径九尺,法干以九覆六。 高八十一尺,法黄钟九九之数。 二十八柱象二十八宿。 堂高三尺,上阶三等,法三统。 堂四向五色,法四时五行。 殿门去殿七十二步,法五行所行。 门堂长四丈,取太室三之二。 垣高无蔽目之照,牖六尺,其外倍之。 殿垣方,在水内,法地阴也。 水四周于外,象四海,圆法阳也。 水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 水内径三丈,应《觐礼经》。"
武帝元封二年,立明堂汶上,无室。
其外略依此制。
《泰山通议》今亡,不可得而辨也。
元始四年八月,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门,制度如仪。
一殿,垣四面,门八观,水外周,堤壤高四尺,和会筑作三旬。
五年正月六日辛未,始郊太祖高皇帝以配天。
二十二日丁亥,宗祀孝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及先贤、百辟、卿士有益者,于是秩而祭之。
亲扶三老五更,袒而割牲,跪而进之。
因班时令,宣恩泽。
诸侯王、宗室、四夷君长、匈奴、西国侍子,悉奉贡助祭。
《礼图》曰:"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 室八牖,八九七十二,法一时之王。 室有二户,二九十八户,法土王十八日。 内堂正坛高三尺,土阶三等。"
胡伯始注《汉官》云:"古清庙盖以茅,今盖以瓦,瓦下藉茅,以存古制。"
《东京赋》曰:"乃营三宫,布政颁常。 复庙重屋,八达九房。 造舟清池,惟水泱泱。"
薛综注云:"复重廇覆,谓屋平覆重栋也。"
《续汉书·祭祀志》云:"明帝永平二年,祀五帝于明堂,五帝坐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 光武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各一犊,奏乐如南郊。"
臣恺按《诗》云,《我将》祀文王于明堂,"我将我享,维牛维羊"。
据此则备太牢之祭。
今云一犊,恐与古殊。
自晋以前,未有鹑尾,其圆墙璧水,一依本图。
《晋起居注》裴頠议曰:"尊祖配天,其义明著,庙宇之制,理据未分。 直可为一殿,以崇严祀,其余杂碎,一皆除之。"
臣恺案,天垂象,圣人则之。
辟雍之星,既有图状,晋堂方构,不合天文。
既阙重楼,又无璧水,空堂乖五室之义,直殿违九阶之文。
非古欺天,一何过甚!后魏于北台城南造圆墙,在璧水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相连。
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间通巷,违舛处多。
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
后魏《乐志》曰:"孝昌二年立明堂,议者或言九室,或言五室,诏断从五室。 后元叉执政,复改为九室,遭乱不成。"
《宋起居注》曰:"孝武帝大明五年立明堂,其墙宇规范,拟则太庙,唯十二间,以应期数。 依汉《汶上图仪》,设五帝位。 太祖文皇帝对飨,鼎俎簠簋,一依庙礼。"
梁武即位之后,移宋时太极殿以为明堂。
无室,十二间。
《礼疑议》云:"祭用纯漆俎瓦樽,文于郊,质于庙。 止一献,用清酒。"
平陈之后,臣得目观,遂量步数,记其尺丈。
犹见基内有焚烧残柱,毁斫之余,入地一丈,俨然如旧。
柱下以樟木为跗,长丈余,阔四尺许,两两相并。
瓦安数重。
宫城处所,乃在郭内。
虽湫隘卑陋,未合规摹,祖宗之灵,得崇严祀。
周、齐二代,阙而不修,大飨之典,于焉靡托。
自古明堂图惟有二本,一是宗周,刘熙、阮谌、刘昌宗等作,三图略同。
一是后汉建武三十年作,《礼图》有本,不详撰人。
臣远寻经传,傍求子史,研究众说,总撰今图。
其样以木为之,下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
帝可其奏。
会辽东之役,事不果行。
以渡辽之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
其年卒官,时年五十八。
帝甚惜之。
谥曰康。
撰《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见行于世。
子儒童,游骑尉。
少子温,起部承务郎。
阎毗阎毗,榆林盛乐人也。
祖进,魏本郡太守。
父庆,周上柱国、宁州总管。
毗七岁,袭爵石保县公,邑千户。
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
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
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
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
宣帝即位,拜仪同三司,授千牛左右。
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
寻拜车骑,宿卫东宫。
上尝遣高颎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
颎言之于上,特蒙赐帛。
俄兼太子宗卫率长史,寻加上仪同。
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
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
后二岁,放免为民。
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
寻授朝请郎。
毗立议,辇辂车舆,多所增损,语在《舆服志》。
擢拜起部郎。
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顾谓毗曰:"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 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 朕欲减之,从何为可?"毗对曰:"臣初定数,共宇文恺参详故实,据汉胡伯始、蔡邕等议,属车八十一乘,此起于秦,遂为后式。 故张衡赋云‘属车九九’是也。 次及法驾,三分减一,为三十六乘。 此汉制也。 又据宋孝建时,有司奏议,晋迁江左,惟设五乘,尚书令、建平王宏曰:‘八十一乘,议兼九国,三十六乘,无所准凭。 江左五乘,俭不中礼。 但帝王文物,旂旒之数,爰及冕玉,皆同十二。 今宜准此,设十二乘。 ’开皇平陈,因以为法。 今宪章往古,大驾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以为差等。"
帝曰:"何用秦法乎? 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
毗研精故事,皆此类也。
长城之役,毗总其事。
及帝有事恒岳,诏毗营立坛场。
寻转殿内丞,从幸张掖郡。
高昌王朝于行所,诏毗持节迎劳,遂将护入东都。
寻以母忧去职。
未期,起令视事。
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毗督其役。
明年,兼领右翊卫长史,营建临朔宫。
及征辽东,以本官领武贲郎将,典宿卫。
时众军围辽东城,帝令毗诣城下宣谕,贼弓弩乱发,所乘马中流矢,毗颜色不变,辞气抑扬,卒事而去。
寻拜朝请大夫,迁殿内少监,又领将作少监事。
后复从帝征辽东,会杨玄感作逆,帝班师,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不及。
政据高丽柏崖城,毗攻之二日,有诏征还。
从至高阳,暴卒,时年五十。
帝甚悼惜之,赠殿内监。
何稠刘龙黄亘亘弟衮何稠,字桂林,国子祭酒妥之兄子也。
父通,善斫玉。
稠性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
年十余岁,遇江陵陷,随妥入长安。
仕周御饰下士。
及高祖为丞相,召补参军,兼掌细作署。
开皇初,授都督,累迁御府监,历太府丞。
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
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组织殊丽。
上命稠为之。
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
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
寻加员外散骑侍郎。
开皇末,桂州俚李光仕聚众为乱,诏稠召募讨之。
师次衡岭,遣使者谕其渠帅洞主莫崇解兵降款。
桂州长史王文同锁崇以诣稠所。
稠诈宣言曰:"州县不能绥养,致边民扰叛,非崇之罪也。"
乃命释之,引崇共坐,并从者四人,为设酒食而遣之。
崇大悦,归洞不设备。
稠至五更,掩入其洞,悉发俚兵,以临余贼。
象州逆帅杜条辽、罗州逆帅庞靖等相继降款。
分遣建州开府梁昵讨叛夷罗寿,罗州刺史冯暄讨贼帅李大檀,并平之,传首军门。
承制署首领为州县官而还,众皆悦服。
有钦州刺史宁猛力,帅众迎军。
初,猛力倔强山洞,欲图为逆,至是惶惧,请身入朝。
稠以其疾笃,因示无猜贰,遂放还州,与之约曰:"八九月间,可诣京师相见。"
稠还奏状,上意不怿。
其年十月,猛力卒,上谓稠曰:"汝不前将猛力来,今竟死矣。"
稠曰:"猛力共臣为约,假令身死,当遣子入侍。 越人性直,其子必来。"
初,猛力临终,诫其子长真曰:"我与大使为约,不可失信于国士。 汝葬我讫,即宜上路。"
长真如言入朝,上大悦曰:"何稠著信蛮夷,乃至于此。"
以勋授开府。
仁寿初,文献皇后崩,与宇文恺参典山陵制度。
稠性少言,善候上旨,由是渐见亲昵。
及上疾笃,谓稠曰:"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宜好安置。 属此何益,但不能忘怀耳。 魂其有知,当相见于地下。"
上因揽太子颈谓曰:"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
大业初,炀帝将幸扬州,谓稠曰:"今天下大定,朕承洪业,服章文物,阙略犹多。 卿可讨阅图籍,营造舆服羽仪,送至江都也。"
其日,拜太府少卿。
稠于是营黄麾三万六千人仗,及车舆辇辂、皇后卤簿、百官仪服,依期而就,送于江都。
所役工十万余人,用金银钱物巨亿计。
帝使兵部侍郎明雅、选部郎薛迈等勾核之,数年方竟,毫厘无舛。
稠参会今古,多所改创。
魏、晋以来,皮弁有缨而无笄导。
稠曰:"此古田猎之服也。 今服以入朝,宜变其制。"
故弁施象牙簪导,自稠始也。
又从省之服,初无佩绶,稠曰:"此乃晦朔小朝之服。 安有人臣谒帝而去印绶,兼无佩玉之节乎?"乃加兽头小绶及佩一只。
旧制,五辂于辕上起箱,天子与参乘同在箱内。
稠曰:"君臣同所,过为相逼。"
乃广为盘舆,别构栏盾,侍臣立于其中。
于内复起须弥平坐,天子独居其上。
自余麾幢文物,增损极多,事见《威仪志》。
帝复令稠造戎车万乘,钩陈八百连,帝善之,以稠守太府卿。
后三岁,兼领少府监。
辽东之役,摄右屯卫将军,领御营弩手三万人。
时工部尚书宇文恺造辽水桥不成,师不得济,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因而遇害。
帝遣稠造桥,二日而就。
初,稠制行殿及六合城,至是,帝于辽左与贼相对,夜中施之。
其城周回八里,城及女垣合高十仞,上布甲士,立仗建旗。
四隅置阙,面别一观,观下三门,迟明而毕。
高丽望见,谓若神功。
是岁,加金紫光禄大夫。
明年,摄左屯卫将军,从至辽左。
十二年,加右光禄大夫,从幸江都。
遇宇文化及作乱,以为工部尚书。
化及败,陷于窦建德,建德复以为工部尚书、舒国公。
建德败,归于大唐,授将作少匠,卒。
开皇时,有刘龙者,河间人也。
性强明,有巧思。
齐后主知之,令修三爵台,甚称旨,因而历职通显。
及高祖践阼,大见亲委,拜右卫将军,兼将作大匠。
迁都之始,与高颎参掌制度,代号为能。
大业时,有黄亘者,不知何许人也,及其弟衮,俱巧思绝人。
炀帝每令其兄弟直少府将作。
于时改创多务,亘、衮每参典其事。
凡有所为,何稠先令亘、衮立样,当时工人皆称其善,莫能有所损益。
亘官至朝散大夫,衮官至散骑侍郎。
史臣曰:宇文恺学艺兼该,思理通赡,规矩之妙,参纵班、尔,当时制度,咸取则焉。
其起仁寿宫,营建洛邑,要求时幸,穷侈极丽,使文皇失德,炀帝亡身,危乱之源,抑亦此之由。
至于考览书传,定《明堂图》,虽意过其通,有足观者。
毗、稠巧思过人,颇习旧事,稽前王之采章,成一代之文物。
虽失之于华盛,亦有可传于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