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贾易董敦逸上官均来之邵叶涛杨畏崔台符杨汲吕嘉问李南公董必虞策弟奕郭知章贾易,字明叔,无为人。
七岁而孤。
母彭,以纺绩自给,日与易十钱,使从学。
易不忍使一钱,每浃旬,辄复归之。
年逾冠,中进士甲科,调常州司法参军。
自以儒者不闲法令,岁议狱,唯求合于人情,曰:"人情所在,法亦在焉。"
讫去,郡中称平。
元佑初,为太常丞、兵部员外郎,迁左司谏。
论吕陶不争张舜民事,与陶交攻,遂劾陶党附苏轼兄弟,并及文彦博、范纯仁。
宣仁后怒其讦,欲谪之,吕公着救之力,出知怀州。
御史言其谢表文过,徙广德军。
明年,提点江东刑狱,召拜殿中侍御史。
遂疏彦博至和建储之议为不然,宣仁后命付史馆,彦博不自安,竟解平章重事而去。
苏辙为中丞,易引前嫌求避,改度支员外郎,孙升以为左迁。
又改国子司业,不拜,提点淮东刑狱。
复入,为侍御史。
上书言:
天下大势可畏者五:一曰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
故人主聪明壅蔽,下情不得上达;邪正无别,而君子之道日消,小人之党日进。
二曰政事苟且,而官人不任其责。
故治道不成,万事隳废,恶吏市奸而自得,良民受弊而无告;愁叹不平之气,充溢宇宙,以干阴阳之和。
三曰经费不充,而生财不得其道。
故公私困弊,无及时预备之计,衣食之源日蹙;无事之时尚犹有患,不幸仓卒多事,则狼狈穷迫而祸败至矣。
四曰人材废阙,而教养不以其方。
故士君子无可用之实,而愚不肖充牣于朝;污合苟容之俗滋长,背上欺君之风益扇,士气浸弱,将谁与立太平之基。
五曰刑赏失中,而人心不知所向。
故以非为是,以黑为白,更相欺惑,以罔其上;爵之以高禄而不加劝,僇之以显罚而不加惧,徼利苟免之奸,冒货犯义之俗,将何所不有。
今二圣焦劳念治,而天下之势乃如此,任事者不可以不忧。
是犹寝于积薪之上,火未及然,而自以为安,可不畏乎?然则欲知毁誉真伪之情,则莫若明目达聪,使下无壅蔽之患。
欲官人皆任其责,则莫若询事考言,循名责实。
欲生财不逆其道,则莫若敦本业而抑末作,崇俭约而戒奢僭。
欲教养必以其方,则莫若广详延之路,厉廉耻之节,使公卿大臣各举所知,召对延问,以观其能否,善者用之,不善者罢之。
欲人心皆知所向,则莫若赏以劝善,刑以惩恶,不以亲疏贵贱为之轻重。
则民志一定,而放僻邪侈不为矣。
其言虽颇切直,然皆老生常谈,志于抵厄时事,无他奇画。
苏轼守杭,诉浙西灾潦甚苦。
易率其僚杨畏、安鼎论轼姑息邀誉,眩惑朝听,乞加考实。
诏下,给事中范祖禹封还之,以谓正宜阔略不问,以活百姓。
易遂言:"轼顷在扬州题诗,以奉先帝遗诏为‘闻好语’;草《吕大防制》云‘民亦劳止’,引周厉王诗以比熙宁、元丰之政。 弟辙蚤应制科试,文缪不应格,幸而滥进,与轼昔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
至指李林甫、杨国忠为喻,议者由是薄易,出知宣州。
除京西转运副使,徙苏州、徐州,加直秘阁。
元符中,累谪保静军行军司马,邵州安置。
徽宗立,召为太常少卿,进右谏议大夫。
陈次升论其为曾布客,改权刑部侍郎,历工部、吏部,未满岁为真。
以宝文阁待制知邓州,寻入党籍。
卒,年七十三。
董敦逸,字梦授,吉州永丰人。
登进士第,调连州司理参军、知穰县。
时方兴水利,提举官调民凿马渡港,云可灌田二百顷,敦逸言于朝,以为利不补害,核实如敦逸言。
免役夫十六万,全旧田三千六百顷。
徙知弋阳县,宝丰铜冶役卒多困于诱略,有致死者,敦逸推见本末,纵还乡者数百人。
稍迁梓州路转运判官。
元佑六年,召为监察御史,同御史黄庆基言:"苏轼昔为中书舍人,制诰中指斥先帝事,其弟辙相为表里,以紊朝政。"
宰相吕大防奏曰:"敦逸、庆基言轼所撰制词,以为谤毁先帝。 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鞭挞不庭,一时群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 及太皇太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事救改,盖事理当然尔。 昔汉武帝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嗣位,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明帝尚察,屡兴惨狱,章帝改之以宽厚,天下悦服,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 至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观以息民力。 凡此皆因时施宜,以补助先朝阙政,亦未闻当时士大夫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 比惟元佑以来,言事官用此以中伤士人,兼欲动摇朝廷,意极不善。"
辙复奏曰:"臣昨日取兄轼所撰《吕惠卿告》观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然孔子之圣,不信宰予。 ’兄轼亦岂是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尔。 元佑改更,盖追述先帝美意而已。"
宣仁后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
大防曰:"先帝一时过举,非其本意。"
宣仁后曰:"皇帝宜深知。"
于是敦逸、庆基并罢。
敦逸出为湖北运判,改知临江军。
绍圣初,轼、辙失位,刘拯讼敦逸无罪。
哲宗记其人,曰:"非前日白须御史乎?"复除监察御史。
论常安民为二苏之党,凡论议主元佑者,斥去之。
改工部员外郎,迁殿中待御史、左司谏、侍御史,入谢曰:"臣再污言路,第恐挤逐,不能久奉弹纠之责。"
哲宗曰:"卿能言,无患朕之不能听;卿言而信,无患朕之不能行也。"
瑶华秘狱成,诏诣掖庭录问。
敦逸察知冤状,握笔弗忍书,郝随从旁胁之,乃不敢异。
狱既上,于心终不安。
几两旬,竟上疏,其略云:"瑶华之废,事有所因,情有可察。 诏下之日,天为之阴翳,是天不欲废之也;人为之流涕,是人不欲废之也。 臣尝阅录其狱,恐得罪天下。"
哲宗读之怒,蔡卞欲加重贬,章惇、曾布以为不可,曰:"陛下本以皇城狱出于近习,故使台端录问,冀以取信中外。 今谪敦逸,何以解天下后世之谤。"
哲宗意解而止。
明年,用他事出知兴国军,徙江州。
徽宗即位,加直龙图阁、知荆南,召入,为左谏议大夫,敦逸极言蔡京、蔡卞过恶。
迁户部侍郎。
卒,年六十九。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
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为北京留守推官、国子直讲。
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
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
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
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
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
有巫托神能祸福人,致赀甚富,均焚像杖巫,出诸境。
还,监都进奏院。
哲宗即位,擢开封府推官。
元佑初,复为监察御史。
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土,宰相遂欲废经义。
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 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不得也。"
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
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 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
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
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
诏有司议,久之不能有所省。
复疏言:"今会议之臣,畏世俗之讥评,不计朝廷之利害,闵鄙耄之不进,不思才者之闲滞,非策之善也。"
因请对,力陈之,宣仁后曰:"当从我家始。"
乃自后属而下至大夫,悉裁其数。
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 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 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 间者,监司务为惨核,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 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
诏下其章。
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
张璪、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
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
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 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 愿复舜民职。"
不从。
台谏约再论,均谓事小不当再论,王岩叟遂劾均反复,岩叟移官。
均迁殿中侍御史,内不自安,引义丐去,改礼部员外郎。
居三年,复为殿中侍御史。
西夏自永乐之战,怙胜气骄,欲复故地。
朝廷用赵离计,弃四砦,至是,又请兰州为砦地。
均上疏曰:"先王之御外国,知威之不可独立,故假惠以济威,知惠之不可独行,故须威以行惠,然后外国且怀且畏,无怨望轻侮之心。 今西夏所争兰州砦地,皆控扼要路,若轻以予之,恐夏人捣虚,熙河数郡,孤立难守。 若继请熙河故地,将何辞以拒之?是傅虎以翼,借寇以兵,不惟无益,祗足为患。 不如治兵积谷,画地而守,使夏人晓然知朝廷意也。"
时傅尧俞为中书侍郎,许将为左丞,韩忠彦为同知枢密院。
三人者,论事多同异,俱求罢。
均言:"大臣之任同国休戚,庙堂之上当务协谐,使中外之人,泯然不知有同异之迹。 若悻悻然辨论,不顾事体,何以观视百僚。 尧俞等虽有辨论之失,然事皆缘公,无显恶大过,望令就职。"
诏从之。
御史中丞苏辙等尚以为言,均上疏曰:"进退大臣当,则天下服陛下之明,而大臣得以安其位。 进退不当,则累陛下之哲,而言者自此得以朋党,合谋并力,以倾摇大臣。 天下之事,以是非为主。 所论若当,虽异,不害其为善;所论若非,虽同,未免为不善。 今尧俞等但不能协和,实无大过。 苏辙乃以许将当时已定议,既而背同列之议,独上论奏。 臣以为善则顺之,恶则正之,岂在每事唯命,遂非不改,然后为忠邪?将舍同列之议,上奉圣旨,是能将顺其美,不当反以为过恶也。 若使不忠,虽与同列协和,是乃奸臣尔,非朝廷之利也。"
将罢,均又言:"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 辙素与大防善,尽力排将,期于心胜。 臣恐纲纪法令,自此败坏矣。"
因论:"御史,耳目之任;中丞,风宪之长。 辙当公是公非,别白善恶,而不当妄言也。"
遂乞罢,出知广德军,改提点河北东路刑狱。
绍圣初,召拜左正言。
时大防、辙已罢政,均论大防、辙六罪,并再黜大防,史祸由此起。
又奏罢诗赋,专以经术取士。
宰相章惇欲更政事,专黜陟之柄,阴去异己,出吏部尚书彭汝砺知成都府,召朱服为中书舍人。
均言汝砺不可出,服不可用。
惇怒,迁均为工部员外郎。
寻提点京东、淮东刑狱,历梓州淮南转运副使、知越州。
徽宗立,入为秘书少监,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兼《哲宗实录》修撰,迁给事中。
太学生张寅亮应诏论事,得罪屏斥,均言:"寅亮虽不识忌讳,然志非怀邪。 陛下既招其来,又罪其言,恐沮多士之气。"
寅亮得免。
时宰相欲尽循熙、丰法度为绍述以风均,均曰:"法度惟是之从,无彼此之辨。"
由是不协,以龙图阁待制知永兴军,徙襄州。
崇宁初,与元佑党籍,夺职,主管崇禧观。
政和中,复集贤院修撰、提举洞霄宫。
久之,复龙图阁待制,致仕。
卒,年七十八。
来之邵,字祖德,开封咸平人。
登进士第,由潞州司理参军为刑部详断官。
元丰中,改大理评事,御史中丞黄履荐为监察御史。
未几,买倡家女为妾,履劾其污行,左迁将作丞。
哲宗即位,为太府丞、提举秦凤常平、利州成都路转运判官,入为开封府推官,复拜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之邵资性奸谲,与杨畏合攻苏颂,论颂稽留贾易知苏州之命。
又论梁焘缘刘挚亲党,致位丞弼。
又论范纯仁不可复相,乞进用章惇、安焘、吕惠卿。
绍圣初,国事丕变,之邵逆探时指,先劾吕大防。
惇既相,擢为侍御史。
王安石配食神宗,之邵又请加美谥。
疏:"司马光等畔道逆理,典刑未正,鬼得而诛。 独刘挚尚存,实天以遗陛下。"
其阿恣无忌惮如此。
进刑部侍郎。
阳翟民盖渐以讼至有司,之邵二子皆娶盖氏,诬渐非盖氏子,以规其赀。
谏官张商英论之,以直龙图阁出知蔡州。
卒,年四十八。
蔡京为相,特赠太中大夫。
叶涛,字致远,处州龙泉人。
进士乙科,为国子直讲。
虞蕃讼起,涛坐受诸生茶纸免官。
涛,王氏婿也,即往从安石于金陵,学为文词。
哲宗立,上章自理,得太学正,迁博士。
绍圣初,为秘书省正字,编修《神宗史》,进校书郎。
曾布荐为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
司马光、吕公着、王岩叟追贬,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责官,皆涛为制词,文极丑诋。
安焘降学士,涛封还命书,云:"焘在元佑时,尝诋文彦博弃熙河,全先帝万世之功,不宜加罪。"
蔡京劾为党,罢知光州。
又以诉理有过,为范镗所论,连三黜。
曾布引为给事中,居数月而病,以龙阁阁待制提举崇禧观,卒。
杨畏,字子安,其先遂宁人,父徙洛阳。
畏幼孤好学,事母孝,不事科举。
党友交劝之,乃擢进士第。
调成纪主簿,不之官,刻志经术,以所著书谒王安石、吕惠卿,为郓州教授。
自是尊安石之学,以为得圣人之意。
除西京国子监教授,舒但荐为监察御史里行。
时有御史中丞出为郡守,监司荐之,畏言:"侍从贤否,上所素知,监司乃敢妄荐,盖为异日地尔,乞戒其观望。"
舒但有盗学士院厨钱罪,为王安礼所白,畏抗章辨论,以为可谓之失,未可谓之故。
但罢,畏坐左转宗正丞,出提点夔州路刑狱。
元佑初,请祠归洛。
畏恐得罪于司马光,尝曰:"畏官夔峡,虽深山群獠,闻用司马光,皆相贺,其盛德如此。"
至光卒,畏复曰:"司马光若知道,便是皋、夔、稷、契;以不知道,故于政事未尽也。"
吕大防、刘挚为相,俱与畏善,用畏为工部员外郎,除监察御史,擢殿中侍御史。
畏助大防攻挚十事,并言梁焘、王岩叟、刘安世、朱光庭皆其死党,必与为地。
既而焘等果救挚,皆不纳。
挚罢,苏颂为相,畏复攻颂,以留贾易除书为颂罪。
颂罢,畏意欲苏辙为相。
宣仁后外召范纯仁为右仆射,畏又攻纯仁,不报。
畏本附辙,知辙不相,复上疏诋辙不可用。
其倾危反复如此,百僚莫不侧目。
迁侍御史,畏言事之未治有四:曰边疆,曰河事,曰役法,曰内外官政。
时有旨令两省官举台官,畏言:"御史与宰执,最为相关之地。 宰执既不自差,使其属举之,可乎?"太常博士朱彦以议皇地示祭不同,自列乞罢。
畏言:"彦据经论理,若彦罢出,恐自是人务观望,不敢以守官为义。"
宣仁后崩,吕大防欲用畏谏议大夫,范纯仁以畏非端士,不可,大防乃迁畏礼部侍郎。
及大防为宣仁后山陵使,畏首背大防,称述熙宁、元丰政事与王安石学术,哲宗信之,遂荐章惇、吕惠卿可大任。
廷试进士,李清臣发策有绍述意,考官第主元佑者居上,畏复考,悉下之,拔毕渐以为第一。
惇入相,畏遣所亲阴结之,曰:"畏前日度势力之轻重,遂因吕大防、苏辙以逐刘挚、梁焘。 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 畏迹在元佑,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惇至,徙畏吏部,引以自助。
中书侍郎李清臣、知枢密院安焘与惇不合,畏复阴附安、李,惇觉其情;又曾布、蔡卞言畏平日所为于惇,遂以宝文阁待制出知真定府。
天下于是目为"杨三变",谓其进于元丰,显于元佑,迁于绍圣也。
寻落职知虢州,入元佑党。
后知郢州,复集贤殿修撰、知襄州,移荆南,提举洞霄宫,居于洛。
未几,知邓州,再丐祠,以言者论列落职,主管崇禧观。
蔡京为相,畏遣子侄见京,以元佑末论苏辙不可大用等章自明,又因京党河南尹薛昂致言于京,遂出党籍。
寻复宝文阁待制。
政和二年,洛人诣阙,请封禅嵩山,畏上疏累千余言,极其谀佞。
方洽行,得疾卒,年六十九。
畏颇为纵横学,有才辩而多捭阖,与刑恕缔交,其好功名富贵亦同。
然恕疏而多失,畏谋必中,其究俱为搢绅祸云。
论曰:贾易初以刚直名,观其再劾文彦博、范纯仁,而斥苏轼、苏辙尤甚,何以刚直为哉?董敦逸于元佑末与黄庆基诬二苏,以开绍圣之祸,及绍圣则肆诋元佑诸臣,甚至瑶华之冤不能持正,虽终悔而谏,亦何及焉。
及见蔡京、蔡卞稔恶,乃论其过恶以自文,杯水不足以救车薪之火也。
上官均谏切中时事,及不从绍述之议,其为人若可观,然论吕大防、苏辙,以之再黜,是亦助绍述者也。
杨畏倾危反复,周流不穷,虽仪、秦纵横,无以尚之,岂徒有三变而已。
至于倡绍述以取信哲宗,又谓王安石之学有圣人意,可谓小人无忌惮也哉。
来之邵尽击时贤而进章惇、安焘、吕惠卿,又请加美谥于安石,其流恶不已,乃诬人非其子而欲掩其赀,亦何所不至焉。
叶涛在太学,已着污迹,擢第之后,谄安石而从之学,后得曾布之荐,凡元佑名贤贬责制辞,肆笔丑诋,虽有善犹不能自涤,况无可述者乎!
崔台符,字平叔,蒲阴人。
中明法科,为大理详断官,校试殿帷,仁宗赐以"尽美"二字。
熙宁中,文彦博荐为群牧判官,除河北监牧使,入判大理寺。
初,王安石定按问欲举法,举朝以为非,台符独举手加额曰:"数百年误用刑名,今乃得正。"
安石喜其附己,故用之。
历知审刑院,判少府监。
复置大理狱,拜右谏议大夫,为大理卿。
时中官石得一以皇城侦逻为狱,台符与少卿杨汲辄迎伺其意,所在以锻炼笞掠成之,都人惴栗,至不敢偶语。
数年间,丽文法者且万人。
官制行,迁刑部侍郎,官至光禄大夫。
元佑初,御史林旦、上官均发其恶,出知潞州,又贬秩徙相州。
后兼监牧使。
卒,年六十四。
旧制,武臣至内殿崇班,始荫其族。
台符言:"文吏州判司犹许用荫,武臣五岁一迁,自借职四十年乃得通朝籍,轻重不相准。 请自供奉官即用荫。"
从之。
尝使辽,至其朝,久立帐前,傧者不赞导。
问其故,曰:"太子未至。"
台符诮之曰:"安有君父临轩而臣子偃蹇不至,久立使者礼乎?"傧者惧,赞导如仪。
杨汲,字潜古,泉州晋江人。
登进士第,调赵州司法参军。
州民曹浔者,兄遇之不善,兄子亦加侮焉。
浔持刀逐兄子,兄挟之以走,浔曰:"兄勿避,自为侄尔。"
既就吏,兄子云:"叔欲绐吾父,止而杀之。"
吏当浔谋杀兄,汲曰:"浔呼兄使勿避,何谓谋。 若以意为狱,民无所措手足矣。"
州用其言,谳上,浔得不死。
主管开封府界常平,权都水丞,与侯叔献行汴水淤田法,遂酾汴流涨潦以溉西部,瘠土皆为良田。
神宗嘉之,赐以所淤田千亩。
提点淮西刑狱,提举西路常平,修古芍陂,引汉泉灌田万顷。
召判都水监,为大理卿,迁刑部、户部侍郎。
元佑初,以宝文阁待制知庐州。
崔台符被劾,汲亦落职知黄州。
历徐、襄、越州。
绍圣中,复为户部侍郎,卒。
吕嘉问,字望之,以荫入官。
熙宁初,条例司引以为属,权户部判官,管诸司库务,行连灶法于酒坊,岁省薪钱十六万缗。
王安石用魏继宗议,即京城置市易务,命嘉问提举。
上建置十三事,其一欲于律外禁兼并之家辄取利,神宗去之,安石执不可。
居二年,连以羡课受赏。
神宗闻其扰民。
语安石。
安石曰:"嘉问奉法不公,以是媒怨。"
神宗曰:"免行钱所收细琐,市易鬻及果实,大伤国体。"
安石伪辨自解,至讥神宗为丛脞,不知帝王大略,且曰:"非嘉问,执敢不避左右近习?非臣,孰为嘉问辨?"神宗曰:"即如是,士大夫何故以为不便?"安石请言者姓名,令嘉问条析。
七年,旱,帝忧心恻怛,语韩维、孙永集市人问之,减坐贾钱千万。
安石遂持嘉问条析奏曰:"此皆百姓所愿,不如人言也。"
嘉问言:"朝廷所以许民输钱免行者,盖人情安于乐业,厌于追扰,若一切罢去,则无人祗承。 又吏胥禄廪薄,势不得不求于民,非重法莫禁。 以薄廪申重法,则法有时而不行。 县官为给事,则三司经费有限,今取民于鲜,而吏知自重,此臣等推行之本意也。 议者乃欲除去,是殆不然。 民未尝不畏吏,方其以行役触罪,虽欲出钱,亦不可得。 今吏禄可谓厚矣,然未及昔日取民所得之半,市易所收免行钱,亦未足以偿仓法所增之禄,以此推穷,则利害立见矣。"
初,市易隶三司,嘉问恃势陵使薛向,出其上。
曾布代向,怀不能平。
会神宗出手札询布,布访于魏继宗,继宗愤嘉问掠其功,列其与初议异者。
布得实,具上嘉问多收息干赏,挟官府而为兼并之事。
神宗将委布考之,安石言二人有私忿,于是诏布与吕惠卿同治。
惠卿故憾布,至三司,召继宗及市贾问状,其辞同,乃胁继宗使诬布语言增加,继宗不从。
布言惠卿不可共事,神宗欲听之,安石不可。
神宗遂诏中书曰:"朝廷设市易,本为平准以便民,若《周官》泉府者。 今顾使中人之家失业,宜厘定其制。"
布见神宗曰:"臣每闻德音,欲以王道治天下,今所为骎骎乎间架、除陌矣。 嘉问又请贩盐鬻帛,岂不诒四方笑?"神宗颔之。
事未决,安石去位,嘉问持之以泣,安石劳之曰:"吾已荐惠卿矣。"
惠卿既执政,前狱遂成,布得罪,嘉问亦出知常州。
明年,安石复相,召检正中书户房。
安石罢,以知江宁府。
岁余,转运使何琬劾嘉问营缮越法,徙润州,复坐免。
久之,入为吏部郎中、光禄卿。
言者交论市易之患,被于天下。
本钱无虑千二百万缗,率二分其息,十有五年之间,子本当数倍,今乃仅足本钱。
盖买物入官,未转售而先计息取赏;至于物货苦恶,上下相蒙,亏折日多,空有虚名而已。
于是削嘉问三秩,黜知淮阳军,悉罪前被赏者。
绍圣中,擢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加直学士、知开封府。
专附章惇、蔡卞,多杀不辜,焚去案牍以灭口。
尝荐邹浩,浩南迁,坐罢知怀州。
徽宗时,屡暴其宿恶,至分司南京,光州居住,郢州安置。
然为蔡氏所右,其婿刘逵蹇序辰、其死友邓洵武羽翼之,故不久辄起。
以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赠资政殿学士。
初,嘉问窃从祖公弼论新法奏稿,以示王安石,公弼以是斥于外,吕氏号为"家贼",故不得与吕氏同传。
李南公,字楚老,郑州人。
进士及第,调浦江令。
郡猾吏恃守以陵县,不输负租,南公捕系之。
守怒,通判为谢曰:"能按郡吏,健令也。"
卒置诸法。
知长沙县,有嫠妇携儿以嫁,七年,儿族取儿,妇谓非前子,讼于官。
南公问儿年,族曰九岁,妇曰七岁。
问其齿,曰:"去年毁矣。"
南公曰:"男八岁而龀,尚何争?"命归儿族。
熙宁中,提举京西常平、提点陕西河北刑狱、京西转运副使,入为屯田员外郎。
南公有女皆适人,而同产女弟年三十不嫁,寄他妹家,为御史所论,罢主管崇福宫。
为河北转运副使。
先是,知澶州王令图请开迎阳埽旧河,于孙村置约回水东注,南公与范子奇以为可行,且欲于大吴北进锯牙约河势归故道。
朝廷命使者行视,两人复以前议为非,云:"迎阳下瞰京师,孙村水势不便。"
又为御史所论,诏罚金。
加直秘阁、知延安府。
夏人犯泾原,南公出师捣其虚,夏人解去。
进直龙阁阁,擢宝文阁待制、知瀛州,拜户部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历知永兴军、成都、真定、河南府、郑州,擢龙图阁直学士。
初,哲宗主入庙,南公修奉,希执政指,请祔东夹室,礼官争之不得。
及更建庙室,坐前议弗当,夺学士,未几,复之,遂致仕。
卒,年八十三。
南公为吏六十年,干局明锐,然反复诡随,无特操,识者非之。
子譓。
譓字智甫。
第进士。
绍圣间,知章丘县。
陕西麦熟,朝廷议遣官诸州,令民平偿逋负,譓与余景在选中。
将赐对,曾布言于哲宗曰:"丰凶未可知,言惠、景皆刻薄,必因此暴敛,为民之忧。 陛下临政以来,延见人士未多,如两人者,惧不足以辱大对。"
乃喻使戒饬。
使还,为河东转运判官,徙陕西。
进筑京师,讫役,除秘阁校理。
以母忧去。
方建永泰陵,起使京西。
谏官任伯雨言:"祖宗之世,朝廷有大事,边鄙有兵革,将相大臣召为侍从,乃不得已夺情。 今山陵事人皆可办,何至以一譓隳事体哉?"命遂格。
终制,以直龙图阁知熙州。
蔡京使王厚复河湟,譓与之异,召为光禄卿。
厚奏功,罢譓守虢。
坐尝言招纳未便,停官。
后数年,为陕西转运使。
京兆麦价踊贵,譓与府县议从民和市,民弗肯损价。
譓移府勒上户闭籴,府帅徐处仁不听,且责之。
譓怒,上章言处仁沮格诏令,陵毁使者。
诏黜处仁,而擢譓显谟阁待制,代其任。
鄜延帅钱昂奏:"处仁本以官籴麦损价,与譓争,乃为民久长之论,不当黜。"
诏以昂违道干誉,谪永州。
譓又代任鄜延,复徙永兴。
伪为蟾芝以献,徽宗疑曰:"蟾,动物也,安得生芝?"命渍盆水,一夕而解。
坐罔上,贬散官安置,三年复之。
历数郡,卒。
董必,字子强,宣州南陵人。
尝谒王安石于金陵,咨质诸经疑义,为安石称许。
登进士第。
绍圣中,提举湖南常平。
时相章惇方置众君子于罪。
孔平仲在衡州,以仓粟腐恶,乘饥岁,稍损价发之。
必即劾其戾常平法,置鞫长沙,以承惇意,无辜系讯多死者。
平仲坐徙韶州。
惇与蔡卞将大诛流人,遣吕升卿往广东,必往广西察访。
哲宗既止不治,然必所至,犹以惨刻按胁立威,为五书归奏。
除工部员外郎,中书舍人郭知章封还其命;诏以付赵挺之,权给事中陈次升复封驳不下。
必于是讼知章、次升为元佑党人。
坐不当讼言者,出知江州,改湖南转运判官、提点河北刑狱,召为左司员外郎。
初,舒但守荆南,起边事,一切诈诞,云徭人款附,实亦不然,必盖与之谋。
及是,但暴卒,加必直龙图阁往代。
乃城信道等六砦,置靖州折博市易,且移飞山营戍。
公私烦费,荆人病之。
进集贤殿修撰、显谟阁待制。
卒,年五十六,赠龙图阁待制。
虞策,字经臣,杭州钱塘人。
登进士第,调台州推官、知乌程县、通判蕲州。
通判蒋之奇以江、淮发运上计,神宗访东南人才,以策对。
王安礼、李常咸荐之,擢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
元佑五年,召为监察御史,进右正言。
数上书论事,谓人主纳谏乃有福,治道以清静为本。
西夏未顺命,策言:"今边备解弛,戎备不修。 古之人,善镇静者警备甚密,务持重者谋在其中,未有卤莽阔疏,而曰吾镇静、吾持重者。"
又乞诏内而省曹、寺监,外而监司、守令,各得以其职陈朝政阙失、百姓疾苦。
星文有变,乞顺天爱民,警戒万事,思治心修身之道,勿以宴安为乐。
哲宗纳后,上《正始要言》。
迁左司谏。
曾肇以议北郊事,与朝论不合,免礼部侍郎,为徐州。
策时权给事中,还其命,以为肇礼官也,不当以议礼得罪。
不从。
帝亲政,条所当先者五十六事,后多施行。
迁侍御史、起居郎、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改杭州。
过阙,留为户部侍郎。
历刑部、户部尚书,拜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成都府。
入为吏部尚书,奏疏徽宗,请均节财用,曰:"臣比在户部,见中都经费岁六百万,与天下上供之数略相当。 尝以祖宗故实考之,皇佑所入总三千九百万,而费才三之一;治平四千四百万,而费五之一;熙宁五千六十万,而费尽之。 今诸道随一月所须,旋为裒会,汲汲然不能终日。 愿深裁浮冗,以宽用度。"
属疾祈外,加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卒于道,年六十六。
赠左正议大夫。
策在元佑、绍圣时,皆居言职。
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弟奕。
奕字纯臣。
第进士。
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
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帝悦。
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
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
擢监察御史。
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
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
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坐漏泄语言罢去。
再逾年,还故职,提点河北刑狱。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
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
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
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入为开封少尹。
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
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 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从之。
迁光禄卿、户部侍郎。
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
寇平,论劳增两秩。
还为户部。
内侍总领内藏,予夺颛己,视户部如僚属。
度支郎方讨理滞,奉中旨,令开封尹与总领者来。
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即自劾不称职。
诏为罢内侍,而徙奕工部。
袭庆守张崇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
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
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郭知章,字明叔,吉州龙泉人。
第进士,从刘彝广西幕府,知浮梁、分宁县。
黄履荐为御史,以忧不克拜,知海州、濮州,提点梓州路刑狱。
复以郑雍、顾临荐,为监察御史。
哲宗亲政,上书请用淳化、天禧诏增谏官员,曰:"馆职无所用,朝廷设之不疑;谏官最急,乃常不足。 是急于所无用,缓其所当急也。 又比岁选授监司,多繇寺监丞,不过知县资序。 外官莫重于部使者,岂宜轻用若是?宜稍限以节。 如转运判官择实任通判者,提点刑狱择实任郡守者,然后考其治理,简拔用之。"
又言:"自大河东、北分流,生灵被害。 今水之趋东者已不可遏,顺而导之,闭北而行东,其利百倍矣。"
迁殿中侍御史。
言:"先帝辟地进壤,建策四砦,据高临下,扼西戎咽喉。 元佑用事者委而弃之,愿讨赜议奏,显行黜罚。"
史院究《神宗实录》诬罔事,知章请贬治吕大防等。
绍圣复制科,知章校试,言:"先朝既策进士,即废此科,近年复置,诚无所补。"
遂复罢。
又请复元丰役法,大抵迎合时好。
进左司员外郎,改左司谏。
尝言:"爵禄庆赏,以劝天下之善,愿无以假借大臣,使行私恩;刑罚诛戮,以惩天下之恶,愿无以假借大臣,使快私忿。 忠于陛下者,必见忌大臣;党于大臣者,必上负陛下。 惟明主财察。"
权工部侍郎,为中书舍人。
辽使萧德崇来为夏人请还河西地,命知章报聘。
德崇曰:"两朝久通好,小国蕞尔疆土,还之可乎?"知章曰:"夏人累犯边,法当致讨,以北朝劝和之故,务为优容。 彼若恭顺如初,当自有恩旨,非使人所能预知也。"
归未至,坐尝主导河东流议,以集贤殿修撰知和州。
徽宗立,曾布用为工部侍郎,加宝文阁直学士、知太原府。
召拜刑部尚书、知开封府,为翰林学士。
言者又论河事,罢知邓州,旋入党籍。
数年,复显谟阁直学士。
政和初,卒。
论曰:神宗好大喜功之资,王安石、吕惠卿出而与之遇合,流毒不能止也。
哲、徽之世,一变而为蔡确、章惇、曾布,又变而为蔡京、蔡卞,日有甚之,而天下亡矣。
乘时起而附之者甚众,若崔台符、杨汲以狱杀民;吕嘉问以均输困民;董必肆酷,欲害流人以取悦;李南公以反复诡随;虞策以心持两端;郭知章迎合时好,且发实录之诬。
观诸人所学与其从政,已多可尚,何乐而为此恶哉?不过视一时君相之好尚,将以取富贵而已。
设使神宗如仁宗之治,哲、徽承之,必无绍述之祸,虽安石辈亦将有所熏陶,而未必肆其情以至是,况此诸人乎?世道污隆,士习升降,系于人主一念虑之趣向,可不戒哉!可不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