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兴福篇第九之二"正传二十一人附见三人"
唐京师光宅寺僧竭传释僧竭者。
不知何许人也。
生在佛家化行神甸。
护珠言戒止水澄心。
每嗟靳固之夫。
不自檀那之度。
乃于建中中造曼殊堂。
拟摹五台之圣相。
议筑台至于水际。
竭惧伤生命俾立三日道场。
咒其多足至无足。
当移窜相避。
勿成某梵行之难。
将知至诚所感征验弗虚。
掘土及泉了无蠢动焉。
常以复素为漉袋。
遇汲有虫投诸井坎。
时号护生井。
恒盈不涸。
又观其飞蛾蠛蠓错认火明为可飞之路故犯之。
乃铸铜蟾为息烟调。
天下传其制度。
其曼殊院尝转经。
每敕赐香。
此寺本七宝台寺内有天后所造之台。
竭居于中焉。
唐成都福感寺定光传释定光者。
不知何许人也。
爰从入法厥性弗拘。
粝食断中粗襦卒岁。
方于庸蜀化导有缘。
事或多魔教钟中否。
俄遭武宗毁废例反儒宗。
及乎佛日重晖僧伦咸序。
光同缔构寺宇。
因铸大钟计赤金万余斤。
尔日鼓籥灰飞投炉火炽。
有祥烟两道。
自浮图相轮最高处出。
冉冉射上若虹霓焉。
万人引望五色腾凌。
相感如然信鼓斯应。
其塔是阿育王藏舍利之所。
大和初南蛮蒙傞颠剽掠入益城。
分蛮卒舍于寺内。
廊庑皆烹炙熏灼。
僧皆奔迸。
时塔顶出四道浓烟。
分穗直上空虚。
至夜蛮蜑睹此奇异。
乃禁止污秽。
此塔先在西北四十余步。
天宝末长史章仇兼琼赴在。
至剑门见一人长一丈余。
持戟当路。
兼琼惊问。
对曰。
某是大石寺护塔神。
故来奉迎。
且有少事咨祈大夫也。
缘大石寺塔在西南未为极善。
今请移东北四十二步。
伏望便掘石此下以镇舍利。
兼琼曰。
此易耳。
遂隐厥形。
到府数日。
乃令量其地处先掘。
果得巨石。
其深无际。
促石匠数十人錾凿之。
至夜辄填满遣人潜伺之。
见有白彘数十。
以喙推石末塞之。
随以舌舐其坚如铁铜矣。
章仇止令勿凿。
遂移塔于今所。
即金华旧寺基也。
光钟亦移入新寺焉。
唐吴郡嘉禾贞干传释贞干。
俗姓武氏。
云中人也。
神宇高邈以禅默为务。
曳锡踽步南访灵迹。
及至故障有昆山寺者。
林泉秀茂。
则宋支昙谛尝考室于此。
味道崇化二十余载。
基蹠存焉。
至元嘉中创成大伽蓝。
属武宗废教。
其寺屏除。
干至止于兹。
与范阳卢君袭同兴弘觉法师第二生名迹。
寺成进士姚扶有诗。
干后游今秀州长水。
见灵光寺邑民欲树巨殿。
时卢令移邑字民。
欣然相遇。
干悉先知。
或云。
。
得他心宿命之明焉。
遂请干首唱。
而恶偃室之嚣。
寓殿基后。
编苫为浅室而居。
四方檀信弗召自臻。
又与僧令恭君道等累岁方成今殿。
其最高广海内罕比。
事毕^5□弊囊振旧锡归北。
莫知其终。
唐苏州支硎山道遵传释道遵。
字宗达。
姓张氏。
吴兴人也。
夙负殊操洁士称之。
荣曜不足关于心。
声尘未尝触其性。
至年二十诣天竺义威律师受具戒。
事报恩寺兴大师首宗毗尼传教也。
后学天台一心三观法门。
欲广写法华经置道场辟经院。
一之日发其心。
二之日规其趾。
作不逾序厥功成焉。
居支硎之福地。
大历元年州将韦元甫。
兵部尚书刘晏。
侍御史王圆。
开州刺史陆向。
殿中侍御史陆迅。
大理评事张象。
竞诱真心共获殊胜。
乃相与飞表奏闻。
诏书特署为法华道场。
自江以东总一十七所。
皆因遵之首置也。
举精行大德二七人。
常持此经以报主恩。
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及多宝塔。
修净土当生业造弥陀佛。
复写天台教。
益乎道场置常住庄二区。
平时讲法华玄义天台止观四分钞文。
临坛度人授心扬律。
徒盈石室之筹。
天宝中于灵岩道场行法华三昧。
忽睹大明上烛于天。
我身正念俨在光中。
异日问荆溪然师曰。
智慧光明从心流出。
非精志之所致耶。
又于本寺入法华道场睹此身在空中坐。
先证者知是涤垢之相。
其年春秋七十一。
僧夏四十六。
以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告终于支硎山寺。
僧益公翰公一夜同梦大殿崩。
果遵入灭。
门人灵翰法盛道欣犹子灵源追慕不已。
树塔旌德焉。
唐京兆大兴善寺含光传释含光。
不知何许人也。
幼觉嚣尘驰求简静。
开元中见不空三藏颇高时望。
乃依附焉。
及不空劫回西域光亦影随。
匪惮艰危思寻圣迹。
去时泛舶海中遇巨鱼望舟有吞噬之意两遭黑风天吴异物之怪。
既从恬静俄抵师子国。
属尊贤阿阇梨建大悲胎藏坛。
许光并慧^2□同受五部灌顶法。
天宝六载回京。
不空译经。
乃当参议华梵。
属师卒后。
代宗重光如见不空。
敕委往五台山修功德。
时天台宗学湛然。
解了禅观深得智者膏腴。
尝与江淮僧四十余人入清凉境界。
湛然与光相见。
问西域传法之事。
光云。
有一国僧体解空宗。
问及智者教法。
梵僧云。
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
功推第一。
再三嘱光。
或因缘重至。
为翻唐为梵附来。
某愿受持。
屡屡掘手叮嘱。
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宗见。
故有此愿流布也。
光不知其终。
系曰。
未闻中华演述佛教倒传西域。
有诸乎。
通曰。
昔梁武世吐谷浑夸吕可汗使来。
求佛像及经论十四条。
帝与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经疏一百三卷付之。
原其使者必通华言既达音字。
到后以彼土言译华成胡。
方令通会。
彼亦有僧。
必展转传译从青海西达葱岭北诸国。
不久均行五竺更无疑矣。
故车师有毛诗论语孝经。
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
虽习读之皆为胡语是也。
又唐西域。
求易道经。
诏僧道译唐为梵。
二教争菩提为道。
纷拏不已。
中辍。
设能翻传到彼。
见此方玄赜之典籍。
岂不美欤。
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也。
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
世所知者知枝叶不知根干。
而不知技叶殖土亦根生□长矣。
尼拘律陀树是也。
盖东人之敏利何以知耶。
秦人好略。
验其言少而解多也。
西域之人淳朴。
何以知乎。
天竺好繁。
证其言重而后悟也。
由是观之。
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
东人利在乎解性也。
如无相空教出乎龙树。
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
如中道教生乎弥勒。
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
将知以前二宗殖于智者慈恩之土中枝叶也。
入土别生根□明矣。
善栽接者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结步摇而饰冠佩。
南海之人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蚕妇之丝。
巧匠之家。
得之绣衣裳而成黼黻。
縿抽之妪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懿乎。
智者慈恩。
西域之师焉得不宗仰乎。
唐剡沃洲山禅院寂然传释寂然。
姓白氏。
不知何许人也。
名节素奇踵四圣种。
故号头陀焉。
大和二年振锡观方。
访天台胜境。
到剡沃洲山者。
在天姥岑之阴对天台华顶赤城。
北望四明。
金庭石鼓山介焉西北。
北有支遁岭。
养马坡放鹤岑次焉。
晋宋已来兹山洞开。
初有罗汉白道猷言。
西域来戾止是山。
次竺法潜支道林居焉。
高人胜士接踵而栖此中。
至于戴逵王义之郗超孙绰许询游憩其间矣。
见是中景异。
闻名士多居。
如归故乡恋而不能舍去。
既行道化盛集禅徒。
浙东廉使元相国稹闻之。
始为卜筑。
次陆中丞临越知之。
助其完葺。
三年郁成大院。
五年而佛事兴。
然每为往来禅侣谈说心要。
后终于山院。
大和七年时白乐天在河南保厘为记。
刘宾客禹锡书之。
唐天台山福田寺普岸传"全亮唯约"释普岸。
姓蔡氏汉东人也。
冲弱之龄。
迥然聪敏。
骨目奇秀。
天生不嗜荤膻。
长有出尘之意。
其父严毅训授经籍渐通其义。
秉翰伸辞宛然华藻。
因入僧舍暂执经卷。
乃叹曰。
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
决志辞亲。
时怀海禅师居百丈山。
毳纳之人骈肩累足。
时号大丛林焉。
岸叩其关。
海摄受之。
日随普请施役。
夜独执烛诵经。
曾不惮劳。
遂谐剃染。
及升戒品。
便习禅那壁坐忘疲。
观心恒务。
瞻卜附风而香远。
^5□猫逢兽而吼高。
学者成围。
请于安陆寿山院坐道场矣。
如是环拱可四百余众。
执器听瞿沙之说。
投筹待□多之度。
大利群机得道者众。
大和年中谓众曰。
吾山水之游未厌。
诸人勿相留滞。
天台赤城。
道猷曾止息焉。
华顶石梁。
智者昔降魔矣。
将游之也。
自襄阳逦迤而来。
从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门。
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
号平田是也。
观其山四舍郁翠。
东西山石门。
而有三井龙潭。
东入石桥圣寺。
乃是绿身道猷尊者结茅居此。
未几见虓虎乳子。
瞪目而视岸。
岸以杖按其头曰。
贫道闻此山是神仙窟宅罗汉隐居。
今欲寄此安禅。
檀越勿相惊挠。
经宿领子而去。
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营构丈室。
携一童侍给薪水耳。
八年春禅侣辐凑众力义成此院。
号平田焉。
开成中宛是大道场。
会昌三年七月告众入灭。
春秋七十四。
度弟子全亮。
俗姓陈氏。
悟师之道得凤之毛。
一人唯约。
在上元入灭。
肉身不朽。
岸迁塔于是山。
前此寺置五百罗汉殿。
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形像。
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
具幢盖螺钹引导入于殿。
香风送至。
幡幢之前靡而入门即止。
其石梁圣寺在石桥之里。
梵呗方作香霭始飘。
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
石畔见梵僧。
或行或坐。
或招手之状。
或卧空之形。
眴息之间千变万化。
汉南国王钱氏频年施供养。
祥瑞极繁。
今上太平兴国三年。
于滋福殿宣问两浙都僧正赞宁石桥长广量度。
一皆实奏。
帝叹嗟久之。
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询誓断腕然炼乞重造此寺。
乃宣内殿头高品卫绍钦张承贵革故规制。
若化出天宫焉。
今岸师影堂在寺之右。
唐京师奉慈寺惟则传释惟则者。
拔俗志高栖神物表。
凡施善务举则波随。
常言像是生善之强缘。
不得不多立。
初之观也如对严君。
次则其心不乱。
中则观门自成。
末则如如焉。
荡荡焉。
三昧安得不现前乎。
是以我曹劝化迷俗。
得不以此是为先容欤。
由是若雕若塑形像森然。
恒事进修。
天邑之间偏加激励。
属宪宗太皇太后郭氏元和中为母齐国大长公主追福造奉慈精舍搜择名德。
则乃预选入居。
未久之间闻四明鄮山有阿育王塔。
东晋刘萨诃求现。
往专礼焉。
乃匠意将七宝为末。
用胶范成摹写。
脱酷似。
自甬东躬自负归奉慈寺供养。
京邑人皆倾瞻归信焉。
唐长安禅定寺明准传释明准者。
不详氏族生缘。
本天台灵墟道场出俗。
游方至京邑。
观古之神僧智苑。
于苑阳北山刊石写经。
灌铁以俟慈氏下生。
免水火之虞。
又东洛长寿寺写华严。
圣善寺写法华。
嵩山岳寺写楞伽。
悉刊贞琝\皆图不朽。
准遂于贞元戊寅岁春正月。
见寺僧錾山攻石石悉顽恶。
知匠氏不虔山灵秘吝。
时准疏告阴灵请裨善务。
俄于定中见若于幅贮无量石。
冥冥之间如有宰割。
皆中刻字。
时连率博陵崔公激劝幕府参佐。
各书一品。
从序至劝发。
凡二十八。
圜廊挺立不期毕工。
准之化人皆此类也。
元和元年八月中也。
后不详终所。
唐洪州宝历寺幽玄传释幽玄。
俗姓刘。
幽州人也。
夙怀出俗之愿。
年及弱冠方遂前心。
投并州贤禅师而了玄契。
元和二年振锡江左。
至会稽大云寺见三学僧柅定食轮资缘都阙玄言发响应檀越供赡。
未几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
九年属平昌孟简镇于越。
枉驾问道。
遂构成大院。
十二载复登南岳栖止绝顶。
十三年豫章太守商佑笃重其道。
命住东明寺。
即东晋安帝世之所造。
僧数繁凑。
宝历中为奏改为世福。
兼置戒坛续敕改为度僧寺。
其间形像皆玄之化导。
大和元年沈傅中丞又加信向。
玄于院南别造佛阁五层功就。
谓弟子曰。
福事无尽生涯有期。
物有阙然后人庀具。
吾终后可将尸漆布安阁下。
言讫而化。
门人特旁立塔焉。
唐五台山智頵传释智頵者。
中山人也。
自幼辞亲来五台山善住阁院礼贤林为师。
诵经合格得度。
神情爽拔气调高峙。
于世资财少欲知足。
粝食充腹粗衣御寒。
余有寸帛未尝不济诸贫病也。
游方参玩预诸讲席。
传法华维摩二部穷源尽理。
后挂锡高峰息心却扫。
距元和中众辟为五台山都检校守僧长。
頵与时迁徙。
因辞不允。
遂登此职。
后遇岁当饥馑寺宇萧条。
有华严寺是大圣栖真之所。
巡游者颇众供施稀□。
院宇伦巡例称不迨。
众请为华严寺都供养主。
时德不孤有法照无着澄观之出世也。
当观师制华严经疏。
海众云集。
请頵为讲主。
日供千僧。
十有余稷食无告乏。
皆云有无尽藏之米面也。
岁久颇见丰盈。
有邻院僧义圆。
亦当代之硕德也。
谓頵久知常住私有谤言。
非平等心是贪饕者也。
夜有神人报圆曰。
僧长是千佛之一数也。
汝发轻言。
若不悔过当堕恶道。
圆乃诘朝呜足忏谢。
有兹验也。
及钟武宗澄汰。
頵遁乎山谷不舍文殊之化境。
未逾岁载宣宗即位敕五台诸寺度僧五十人宣供衣帔。
山门再辟。
頵为十寺僧长。
兼山门都修造供养主。
大中七年与寰海游台。
四众建无遮精妙供养。
一月日乃谓大众曰。
吾欲暂憩微骸息心敛迹佐助众务吾无能为也。
付诸俊哲继吾遗躅。
乃净室安坐而灭。
春秋七十七。
夏腊五十八云。
系曰。
僧中职任也。
如网之纲如屋之梁焉。
肇自姚秦立正魏世推都。
北齐则十统分员。
唐世则僧录命职。
异乎常所闻者。
五台山自贞元中智頵始封僧长矣。
亦犹鱼盐蜃蛤祈望守之也。
唐会稽吕后山文质传释文质。
俗姓祝氏。
尚丘之远孙。
衢州须江人也。
叔氏为僧号唯宽。
学通多本经论。
宽被诏入长安止大兴善寺。
重诏入内道场。
兼请受菩萨戒。
质随宽入内。
年十五诵法华华严维摩等经。
二十三受具。
七日诵周戒本。
二夏便讲四分律。
二十七讲通俱舍。
四十年中精晓诸大经论。
后约束大悲禹迹二禅师参问心要。
既博达矣。
归诸暨法乐寺领徒。
时有虎来听法。
质摩其顶而去。
后往永嘉钟会昌之搜简乃隐乐成县大芙蓉山。
胎息而已。
大中重兴。
太守韦君累请不来。
强置于榻舁出州开元寺居。
檀施骈貤回造大佛殿并讲堂房廊形像。
并写藏教无不备焉。
越州廉使沈贰卿命住吕后山院。
本宁贲禅师旧化之地也。
质唯居草庵而止。
咸通二年十月十四日告众言别。
十五日端坐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腊六十二。
窆于云谷建塔。
越州刺史段式为行录焉。
唐明州国宁寺宗亮传释宗亮。
姓冯氏。
奉化人也。
家傍月山而居。
后称月僧焉。
亮开成中剃落纳法。
方事毗尼循于四仪。
且无遗行。
而云我生不辰。
属会昌之难便隐家山深岩洞穴。
大中再造国宁寺。
征选清高者隶名。
亮预住持。
建州太守李频为寺碑云。
于清心行不污者得二十八人以补其员。
广住持也。
律僧宗亮禅僧全佑而已。
国宁经藏载加缮写。
躬求正本选纸墨鸠聚嚫施。
建造三门藏院诸功德廊宇。
皆亮之力焉。
晚年专事禅寂不出寺门。
处士方干赠诗云。
秋水一泓常见底。
涧松千尺不生枝。
空门学佛知多少。
剃尽心华只有师。
终于本寺。
春秋八十。
亮恒与沙门贯霜栖悟不吟数十人。
皆秉执清奇好迭为文会。
结林下之交。
撰岳林寺碑。
诗集三百许首赞颂。
并行于代。
而于福敬二田锐心弥厚焉。
亮为江东生罗隐追慕。
乐安孙郃最加肯重。
着四明郡才名志。
序诸儒骏士外。
独云释宗亮。
多为文士先达仿仰焉。
唐越州开元寺昙休传释昙休。
字德敷。
姓李氏。
器度宏廓志行修敕。
纳法已来未容少缺。
习通渐教颇至精微。
四分律相部疏宗蔚成渊府。
初机请学皆到甚深。
休于讲训之余紏绳寺任。
伊寺者梁所创。
年涉四百虽观阁岿然。
且^5□棁倾弛。
休革故有方。
缔构无隙。
特加壮丽轮焉奂焉。
又护国经楼迨诸栋宇悉见鼎新。
次以寺之门楼也。
则长安四年故昙一律师之经始也。
既而颓废仍重整覆。
一同创制。
复慊永徽中康僧会法师应身堂座卑庳。
乃募人厘变旧规。
咸通年中也。
休之一言檀信响应。
后终于住寺。
今之大善伽蓝是也。
唐雅州开元寺智广传释智广。
姓崔氏。
不知何许人也。
德瓶素完道根惟固。
化行洪雅特显奇踪。
凡百病者造之。
则以片竹为杖指其痛端。
或一扑之无不立愈。
至有□者则起。
跛者则奔。
其他小疾何足言哉。
干宁初王氏始定成都。
雅郡守罗"名亡"罢任。
携广来谒蜀主。
王氏素知奇术。
唯呼为圣师焉。
先是咸通中南蛮王及坦绰来围成都府几陷。
时天王现沙门形高五丈许。
眼射流光。
蛮兵即退。
故蜀人于城北宝历寺。
立五丈僧相。
后为牛尚书预毁。
次兵火相仍。
唯惧毗沙门之颓^2□耳。
王氏乃语广曰。
郎之异术道德动人。
乘此可料理天王否。
往吴尚书行鲁曾梦令修吾像。
方事经营。
除书忽到请法力成之。
广唯其命徙就天王阁下。
居一隅小榻而已。
翌日病者填噎其门。
日收所施二十万至三十万钱。
又发言劝人出材木。
浃旬皆运至堆积。
令三纲掌管焉。
初广在雅郡本寺羯帝神堂内居其半室。
低门苫蓐不许女人到门。
唯有一竹箜子。
每斋受嚫二十文必投箜内满。
则置之佛殿。
声钟集众自他平等分之。
常日俗家请斋亦体广意。
止施二十文。
净饭菜鼓汁此外不许一物。
嚫多不取。
食毕而去。
亦无辞告。
其后益加神验。
或遇病者一掴一叱皆起。
或令烧纸缗掇散饮食。
或遇甚痛恼者。
捩纸蘸水贴之亦差。
光化元年修天王阁。
向毕乃循江渎池咒食饲鱼。
经夜其鱼二尺已上。
万亿许皆浮水面而殒。
聊蹑流水救十千鱼生忉利同也。
唐鄜州宝台寺法藏传释法藏。
不详氏族。
厥性方正好行惠物。
尝于苇川化众造寺。
佛殿僧坊一皆严丽。
雕刻华蘤。
鄜畤命为壮观。
藏偶病笃暴终至一精庐。
七宝庄严非世所有。
门外有僧梵貌且奇特。
倡言曰。
法藏汝造伽蓝不无善报。
奈何于三宝物有互用之愆。
何从洗雪。
藏首露之。
僧曰。
汝但缮写金刚般若经。
恒业受持岂不罪销。
亦可延乎寿命。
言讫而苏。
自躬抄度其经午夜口诵。
藏终时年一百一十岁云。
雕阴人至今信重焉。
唐五台山海云传"守节"
释海云。
未详氏族乡里。
来游圣迹。
始于南台侧选峭绝峰峦幽僻林谷而特居之。
其刻苦玩道俭而难遵。
从其游者寡而无众。
迨其入灭。
门人守节淘洒舍利。
起塔焉。
昔传云是普贤菩萨应身也。
门人守节即高力士之子也。
从师墨俭。
有进无退。
云示之曰。
上都有卧伦禅师者。
虽云隐晦而实阐扬六祖印持。
一时难测。
化导之方若尸鸠之七子均养也。
汝急去从之。
及见伦扣击未几。
告云。
汝师海云入灭已。
节禀听斯言荼蓼情苦。
遂奔赴如其言矣。
乃继武接迹盛化相耒。
迨将示灭。
愁云郁结鬼神悲号。
有塔存焉。
系曰。
海云是普贤应身非耶。
通曰。
菩萨下化弗拘定相。
应以比丘即现说法。
若然何乱文殊境使主伴不分乎。
通曰。
若如所问凡夫分矣。
圣人岂以我所求乎。
唐五台山佛光寺法兴传释法兴。
洛京人也。
七岁出家不参流俗。
执巾提盥罔惮勤苦。
讽念法华年周部帙。
又诵净名经匪逾九旬。
戒律轨仪有持无犯。
来寻圣迹乐止林泉。
隶名佛光寺。
节操孤颖所沾利物。
身不主持付属门人。
即修功德建三层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
尊像七十二位。
圣贤八大龙王罄从严饰。
台山海众异舌同辞。
请充山门都焉。
盖从其统摄。
规范准绳和畅无争故也。
大和二年春正月闻空有声云。
入灭时至。
兜率天众今来迎导。
于是洗浴梵香端坐入灭。
建塔于寺西北一里所。
唐五台山行严传释行严。
荣阳人也。
家袭簪组业嗣典坟。
严禀庭诰以周旋。
约成器能而济用。
内要随计。
俄发宿缘。
因闻妙庄严王经品白父母求出尘劳。
堂亲抑禁略无却退。
既而削饰去华。
年充纳戒诸方问道绰有余能。
闻五台山文殊应现凡圣交踪。
乃登游而隶名斯地。
自尔一成慕学三教偕明。
谈论天人之际。
听者茫昧不知区域之内外耶。
王公大人靡不回向。
大和中多行激劝俾营福焉。
自设大供日计千人。
闻见之流皆鸣指赞叹曰。
行合解通世之希宝也。
助道之法当如是修。
以大中三年右胁而灭。
建塔寺西一里云。
唐五台山佛光寺愿诚传释愿诚。
姓宋氏。
望本西河家袭素风。
浚流远派不扬。
胄绪祖考不书。
母阴氏夜梦庭树对发千华余华寻谢。
独结一果。
乃觉有孕。
母启愿心得娠男子足矣。
十月临蓐果如其望。
立字曰愿诚。
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
遵慈母之意也。
诚少慕空门。
虽为官学生已有息尘之志。
迨栖金地礼行严为师。
严即儒宗圭璋释氏师子也。
一旦谓诚曰。
汝神情朗秀。
宜于山中精勤效节。
可不务乎。
大和三年落发。
五年具戒。
先诵诸经悉皆精练行人属耳道望日隆。
无何会昌中随例停留唯诚志不动摇。
及大中再崇释氏选定僧员。
诚独为首矣。
遂乃重寻佛光寺。
已从荒顿。
发心次第新成。
美声洋洋闻于帝听。
飙驰圣旨云降紫衣。
后李氏奄有并门。
遐奉文殊躬游圣地。
睹其令范抚手惬怀。
表闻唐天子。
相继乃赐大师号圆相也。
就加山门都检校。
光启三载羞馔命僧舍衣投施。
钟声引众悉至斋堂。
右胁曲肱寂然长往。
建塔树碑寺之西北一里也。
后唐五台山王子寺诚慧传释诚慧。
元礼之宗盟祖派蔚州灵丘之故邑。
父母深信注意清凉。
因瞻大圣之容。
乃乞兴邦之子。
既而有孕。
遂诞贤童。
才当丱年。
器□天假。
自诣台山永为佛子。
时真容殿释法顺睹其俊哲。
化以苦空。
劝舍俗衣令披法服。
暨登具足尤习毗尼。
自后孤游溪谷多处林泉。
有王子寺僧湛崇等。
请居兹寺。
慧主任之。
余暇内外典教靡舍斯须。
供赡精严非不勤恪。
恒转华严经数盈百部。
每至卷终恳发愿曰。
以我捧经之手。
救彼苦恼之人。
而属武皇与梁太祖日寻干戈中原未定。
武皇中流矢。
创痛楚难任。
思忆慧师翘想焚香。
痛苦乃息遥飞雁帛远达鸡园。
命下重峦迎归丹阙。
武皇躬拜感谢慈悲。
便号国师矣。
后乞归本寺。
金峰显耀玉树相依。
九州之珍宝皆来。
百寺之楼台普建。
庄宗即位诏赐紫衣。
次宣师号。
慧坚不受。
帝复宣。
厥后再朝天阙更极显荣。
受恩一月却返五台。
同光三年乙酉岁十二月。
嘱累门人廷圭曰。
吾今化缘将毕。
为吾进遗表达于宸听。
宜各努力理无相代。
言讫入丈室右胁而终也。
俗龄五十。
僧腊三十。
帝闻恻怆。
遣高品监护丧筵。
仍敕赐祭三朝。
火烬五色骨存。
收取舍利而起塔焉。
谥曰法雨塔曰慈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