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兴福篇第九之一"正传十四人附见二人"
周京师法成传释法成。
本姓王。
名守慎。
官至监察御史。
属天后猜贰信酷吏罗织。
乃避法官。
乞出家为僧。
苦节勤于化导。
声发响随行高质直。
长安中于京兆西市疏凿大坎。
号曰海池焉。
支分永安渠以注之。
以为放生之所。
池上佛屋经楼皆成所造。
穿池之际获古石铭云。
百年为市而后为池。
自隋朝置都立市。
至于时正一百年矣。
仪凤二年望气者云。
此坊有异气敕掘之得石函。
函内贮佛舍利万余粒。
光色粲烂而坚刚。
敕于此处造光宅寺。
仍散舍利于京寺及诸州府。
各四十九粒武后于此始置七宝台。
遂改寺额。
成公居之行其激劝。
多以崇福为己任焉。
唐五台山昭果寺业方传释业方者。
即解脱禅师之法孙也。
身长七尺五寸。
古貌轩昂垂手过膝。
眉长数寸目有重瞳。
人望凛然。
礼诵无倦绍脱高躅。
动合无形不舍利物。
而再修梵宫。
时太原府有士女造立文殊像一躯。
将送入山。
到淲池河侧洪波泛涨方乃隔岸焚香启告。
河为流减。
过文殊毕水还弥溢。
后终建塔在寺西北一里。
肉身见存而多神异焉。
唐上都青龙寺光仪传释光仪。
姓李氏。
本唐宗室也。
父琅琊王与越王起兵。
欲复本朝中兴帝道不克。
天后族诛之而无唯类。
仪方在襁褓中。
乳母负之而逃。
后数年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
购之逾急。
乳母将至扶风界中。
鬻女工以自给。
仪年八岁状貌不群神悟超拔。
乳母疑遭貌取而败。
且极忧疑。
乃造布襦置钱于腰腹间。
于桑林之下告之令去。
敕搜不慢。
吾虑俱死无益于事。
汝聪颖必可自立。
或一旦富贵无忘老姥。
言讫对泣。
仪恸不自胜。
乳母从此而逝矣。
仪茫然行至逆旅与群儿戏。
有郡守夫人往夫所住处方息。
俱此见仪群聚且貌俊爽。
因而怜之。
召谓之曰。
郎君家何在。
而独行至此。
仪绐之曰。
庄邻于此。
有时闲戏耳。
夫人食之又给之钱。
乃解衣而内其钱。
日暮寻迳而去拟投村墅。
遇一老僧。
呼曰。
尔小子。
汝今一身家已破灭。
将奚所适。
仪惊愕伫立。
老僧又曰。
出家闲旷且无忧畏。
小子欲之乎。
仪曰。
素所愿也。
老僧因携其手至大树阴。
令礼十方佛。
归依常住佛法僧已。
因削其^2□。
又出袈裟以披服之。
小大称其体。
其执持收掩犹如几夏比丘。
老僧喜曰。
此习性使然。
善持僧行。
遂指东北曰。
去此数里有伽蓝。
汝直诣彼谒寺主云。
我使汝为其弟子也。
言毕老僧欻然亡矣。
方知圣僧也。
仪如言趋彼寺。
主骇其言。
因留之。
经十年许。
仪已洞明经律善其禅观。
而属中宗即位唐室复兴。
敕求琅琊王后。
仪方向寺僧言之。
时众大骇。
因出诣扶风李使君。
即仪之诸父也。
见之悲喜。
乃舍之于家。
方以状闻。
固请不可。
使君有女年齿相侔。
一见仪而心悦愿致情曲。
仪恐慑而避焉。
他日会使君夫人出。
其女靓妆丽服。
从者越多来而逼之。
仪固拒百端终不屑就。
绐之曰。
身不洁。
请沐浴待命。
女许诺方令具汤沐。
女出因闭关。
女还排户。
既不得入。
自牖窥之。
方持削发刀。
顾而言曰。
有于此根故为欲逼。
今若除此何逼之为。
女惧止之。
不可。
遂断其势投之于地。
仪亦闷绝。
户既不开。
俄而使君夫人俱到。
女实情具告遂破户视之渐苏。
命医工舁归蚕室。
以火烧地苦酒沃之。
坐之于上以膏傅之。
月余疮愈。
使君奏仪是琅琊王子。
有敕命驿置至京。
引见慰问优赍丰洽。
诏袭父爵。
仪恳让。
誓愿为僧确乎不拔。
中宗敕令领徒。
任置兰若自恣化方。
仪性好终南山。
因居法兴寺。
于诸谷口造庵寮兰若凡数十处。
率由道声驰远谈说动人。
或山行十里间缁素侍者常数千百人。
迎候瞻待甚于权要卿相焉。
仪恒居寂定。
或言将来事以决吉凶。
必无差忒。
人益归之。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先嘱累弟子。
当谨护身口勿事諠哗。
祖师意无别事。
静则真法现前。
此外提唱皆不获已。
言极激切。
因北首而卧。
枕肱右胁着席而亡。
此大涅槃之表兆也。
遗言令葬于少陵原南。
乃凿原成室而封之。
柩之发也异香芬馥。
状貌如生。
祖车出城白鹤数百鸣唳空中。
彩云依约覆车数十里。
道俗号啕多持孝服。
所葬之地遂建天宝寺。
弟子皆留而守之。
唐镇州大悲寺自觉传释自觉。
博陵望都人也。
稚齿厌于俗态。
俄白亲老言。
儿乐从佛求度世去。
二亲惊愕咄咤俾去。
然无惭怍再拜请命。
乃强礼本部开元寺知钦。
钦观其志气弗群。
立字曰自觉。
训之曰。
汝闻名思义。
答曰。
佛种从缘起。
唯听明诲矣。
既而诵经及格蒙度。
至德二年年满镇州受具足法。
即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
勤瘁九年。
皆造微也。
便言。
当入太行山于一磐石上结茅庵三亩小溪为兰若。
不亦快乎。
大历元年九月晦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
果应所求。
遁迹自娱。
至二年五月天其旱叹。
觉则跣足经行。
冬则右肩偏袒。
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迹重复。
唯拾果釆蔬卯时一食。
时恒阳节度使张君患炎旱。
闻觉精苦。
躬入山请其祈雨。
张语之曰某无政术致累百姓。
三年亢阳借苦引咎。
自责良无补矣或云。
龙王多依师听法忘其施雨愿师垂救旱之誓。
有如白水如念苍生。
请辍禅定略入军府。
觉乃虔恪启告龙神。
未移晷刻天辄大雨。
二辰告足。
张帅归向勤重。
若孝子之事父母焉。
觉始入法已来。
学诸佛因中誓愿。
其数亦四十九也。
其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
次愿造铸大悲像寺。
及乎发言响应。
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
举高四十九尺。
梵相端严眼臂全具。
迨更年稔寺亦随成。
今城西山大寺是欤。
遂于坛前诵念至三更。
见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见弥陀佛。
观音势至左右翼从。
佛垂金臂呼自觉声。
渐下云来摩其顶曰。
守愿勿悛无宜懈废。
利物为先。
汝去吾随任从汝意。
言毕云收杳无眹迹。
觉以愿心酬毕。
返山林之间择送终之处。
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现半身。
若毗沙门状。
谓曰。
师今岁灭度矣。
举手谢神人曰。
往来定分吾闻命矣。
其年六月十四日。
奄归寂灭。
门人欲奉神龛归山寺。
州府人苦留。
终于大悲寺南迁塔焉。
则十三年四月八日也。
其大悲为恒阳奇事。
感应潜通。
至周显德初。
敕铸九府圆法。
天下铜像一例除毁。
时州人相率出钱赎此像。
不允。
登即炉橐镕冶。
真定之人莫不悲悼。
时炭炽飞烟无之。
从顶至胸旋收铜汁。
斯须计料匠氏暴卒。
自此罢工。
迨宋太祖神德皇帝。
追铸令全。
代忏前事焉。
唐东京相国寺慧云传释慧云。
姓姚氏。
湖湘人也。
性识精明气貌疏朗。
高宗麟德元年。
正十岁矣。
邈然有出尘之志。
二亲多厌沮之。
其心匪席不可卷也。
父哀其所愿。
从往南岳初祖禅师禀承慈训。
而能黠慧好味经教。
沉默如也。
至于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法。
自专护戒且善毗尼。
寻罢讲科专营福事。
发言响答化俗风从。
立事绝私士庶钦揖。
乃出重湖而游荆郢。
江南振锡浙汭携囊。
务在劝人令舍悭病。
随处盖造葺修寺宇二十余所。
皆功成不宰。
天后久视元年江北行化因缘未会。
长安元年来观梁苑。
夜宿繁台。
企望随河北岸有异气属天。
质明入城寻睹。
乃歙州司马宅西北园中池沼。
云徙步临岸见澜漪中有天宫影。
参差楼阁合沓珠璎。
门牖彩绘而九重仪像逶迤而千状。
直谓兜率之宫院矣。
云睹兹异事喜贯心膺。
吾闻智严经说。
琉璃地上现宫殿之影。
此不思议之境界也。
今决拟建梵宫答其征瑞。
乃挂锡于安业寺。
神龙二年丙午往濮州属县报成寺。
发愿为国摹写弥勒像。
举高一丈八尺。
募人出赤金。
于时施者委输逡巡若丘阜矣。
遂振橐籥程巧工。
一铸克成。
相好奇特殆景龙四年庚戌六月属温王让位奉睿宗。
叔父也。
景云元年云于寺东廊南隅造别殿安圣容。
始云治材方议版筑。
檀越众议纷纭未成建树。
至二年辛亥于福慧寺经坊北。
贸新安典午郑景宅。
方事兴工掘得古碑。
则北齐天保六年乙亥岁置建国寺。
乃高欢嗣子文宣帝也。
睹之者皆惊叹。
同舍利弗悲螘垤焉。
采访使君称异再三。
遂沿此记改福慧为建国寺。
迎取安业圣容及殿材至寺太极元年五月十三日。
改元延和。
是岁刑部尚书王志愔为采访使。
至浚郊宣敕。
应凡寺院无名额者并令毁撤。
所有铜铁佛像收入近寺。
云移所铸像。
及造殿宇门廊。
犹亏彩缋。
遇新敕乃辍工。
云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
重礼重告曰。
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
少顷像首上放金色光照曜天地。
满城士庶皆叹希有。
是时生谤毁者随丧两目。
又有舌肿一尺许者。
远近传闻争来瞻礼。
舍施如山乃全胜概。
像坐垂趺人观稽颡。
涉恶报者云望像为其悔过。
斯须失明者重视。
舌卷者能言。
皆愿为寺之奴持钟扫地也。
采访使王志愔贺兰务同录祥瑞。
奏闻睿宗潜符梦想。
有敕改建国之牓为相国。
盖取诸帝由相王龙飞故也。
仍敕佛授记寺大德明干。
同共检校功德勿令州府烦扰。
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崔沼给事中卢逸中书侍郎平章事岑羲。
皆捐俸禄共构因缘。
或启发心之元。
或施外护之力。
先天中行传神于潞邸。
玄宗即位。
至八月十五日上皇御书寺额。
奉诏令大德真谛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赍敕赐幡华及寺额至。
迎受悬挂。
云道化梁园身荣福树。
百龄有限四相交迁。
终于寺之别院。
葬今京之东郊寺庄塔亭存焉。
时号造寺祖师。
云去世后天宝四载造大阁号排云。
肃宗至德年中造东塔号普满者。
至代宗大历十年毕工。
或云造塔。
僧能分身行化难测品阶。
文殊维摩是王府友吴道子装塑。
又开元十四年。
玄宗东封回敕车政道往于阗国。
摹写天王样就寺壁画焉。
僧智俨募众画西库北壁。
三乘入道位次皆称奇绝。
今之殿宇皆大顺年火灾之后盖造。
宋太祖重修。
翰林待诏高益笔迹壁画。
时推笔墨之妙矣。
唐杭州华严寺玄览传"慧昶守如"
释玄览。
姓褚氏。
其先河南人也。
食菜于钱塘。
因是家焉。
览诞膺明德。
生而悬解。
深达实相。
以崇善本。
自初念至于舍家师承慧昶。
昶师德无不满众用皆足。
年高行尊久为师范。
及见览无一息之间违仁。
告门人曰。
无上之道清净为本。
有能一念用其心。
吾未见学不足者。
江表无真僧久矣。
或以此子为法鼓耶。
俾遐迩闻之。
其预为达匠之所甄异也如此。
其本邑有故华严寺。
览以包桑之地近于玄礼师之先茔。
属隋室不竞法宇弛颓。
名将壑迁迹亦时废。
属于唐初募信人重建。
文明岁有敕许还旧额。
广轮制度兼移基址背山临水往返形胜览初以具戒依天竺。
次以僧录住一闲居。
后以耆德统华严三寺。
次第同致于道。
道无不在。
因教有迁也。
览尝以悯物慈济为己任。
遂议寺前平湖之通川为放生池。
时太守袁从礼因兹劝勉。
深入慈门以禁六里。
司马杨敏言感梦。
又广至十里。
是以揵鬐掉尾。
噞喁浮沉不虞其害。
得遂生性焉。
览又以经像为最则殿前画四像。
慈氏为首。
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
弥陀为首。
写经二千余轴。
金字涅槃经为首。
如是功德以顺现报。
故王考宗追赠。
和州刺史右散骑常侍封舒国公无量则览之元昆也。
量修学之日临平湖龙见。
无不往观。
舒公晏然不离书案。
气度如此。
明皇初年舒公侍讲。
帝嘉尚之。
归觐太夫人。
年已期赜。
昆季皆以华皓晨昏之地说法而已。
览以开元二十二年示疾。
终于临平所造寺。
春秋八十四。
僧明了大觉普贤神满怀逊皆参预法流。
奉法器藏于细砺洞之下基。
工部侍郎徐安贞撰碑颂德焉。
又闽中爱同寺释守如。
多事劝诱。
越上之民归若□聚焉。
崇树精庐以为济众。
急在利他。
开元十年于寺营浴室。
患地势陡高清泉在下桔槔无用汲引步遥终以为劳。
思虑不迨无由改作。
忽一宵下流顿涸距造浴室所二十余步清泉迸出。
时谓神功冥作移此泉耳。
七闽之民罔不归信。
终于温室之偏房矣。
唐东阳清泰寺玄朗传释玄朗。
字慧明。
姓傅氏。
其先浦阳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
曹魏世避地于江左。
则梁大士翕之六代孙。
遂为乌伤人也。
母葛氏初妊梦乘羊车飞空蹑虚。
而觉身重。
自兹已后荤血恶闻。
殆乎产蓐亦如初寐。
觉后心轻体安。
婴儿不啼^5□尔而笑。
九岁出家。
师授其经日过七纸。
如意元年闰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
弱冠远寻光州岸律师受满足戒。
旋学律范。
又博览经论搜求异同。
尤切涅槃。
常恨古人虽有章疏。
判断未为平允。
往在会稽妙喜寺。
与印宗禅师商确秘要。
虽互相述许大旨未周。
闻天台一宗可以清众滞。
可以趣一理。
因诣东阳天宫寺慧威法师。
威禀承括州智威。
时传威是徐陵后身灌顶师之高足也。
朗亲附之不患贫苦。
达法华净名大论止观禅门等。
凡一宗之教迹研核至精。
后依恭禅师重修观法。
博达儒书兼闲道宗。
无不该览。
虽通诸见独以止观以为入道之程。
作安心之域。
虽众圣继想而以观音悲智为事行良津。
游心十乘谛冥三观。
四悉利物六即体遍。
虽致心物表身厌人寰情捐旧庐志栖林壑。
唯十八种十二头陀。
隐左溪岩。
因以为号。
独坐一室。
三十余秋。
麻纻为衣粝蔬充食。
有愿生兜率宫必资福事。
乃构殿壁。
缋观音宾头卢像。
乃焚香敛念。
便感五色神光。
道俗俱瞻叹未曾有。
此后或猿玃来而捧钵。
或飞鸟息以听经。
时有盲狗来至山门。
长嗥宛转于地。
朗悯之焚香精诚为狗忏悔。
不踰旬日双目豁明。
至开元十六年。
刺史王上客屈朗出山暂居城下。
朗辞疾仍归本居。
厥后诲人匪倦讲不待众。
一郁多罗四十余年。
一尼师坛终身不易。
食无重味居必偏厦。
非因寻经典不然一烛。
非因觐圣容不行一步。
其细行修心盖徇律法之制。
遂得远域沙门邻境耆耋拥室填门。
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
其寺宇凋弊。
乃指授僧灵禀建其殿宇。
形像累二砖塔。
缋事不用牛胶。
悉调香汁。
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
一日顾谓门人曰。
吾众事云毕年旦暮焉。
以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终。
春秋八十有二。
僧夏六十一。
置塔于岩所生常撰法华经科文二卷。
付法弟子衢州龙丘寺道宾。
净安寺慧从。
越州法华寺法源神邕。
常州福业寺守真。
苏州报恩寺道遵。
明州大宝寺道原。
婺州开元寺清辩。
龆年慕道志意求师。
不踰三年思过半矣。
行其道者号左溪焉。
第其传法号五祖矣。
禹山沙门神迥着乎真赞矣。
系曰。
观其唐世已上求戒者。
得自选名德为师。
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
立司存主之。
不由己也。
朗之求戒不其是乎。
如是师资资相练恩义所生。
脱临事请为则喻同野马也。
唐湖州佛川寺慧明传释慧明。
俗姓陈氏。
汉太丘长寔之后。
世居颖川。
永嘉南渡祖为司徒掾。
曾祖仲文有佐命于陈封丹阳公。
祖为双溪谷熟二县令。
考为兰陵长。
乃为兰陵人也。
明母氏初感之日如持佛戒。
足恶履于荤园口不尝于鱼器。
神梦仿□如闻法音。
既而诞焉。
年渐及丱方祈舍俗。
父母偕听。
至受具时即开元七年也。
习学律藏尝谓人曰。
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遁焉。
吾虽不舍律仪而恶乎诤论纷纷。
若心印心之法。
至矣哉。
乃西诣方岩顿开心地。
天宝中有愿于清凉山。
淮汴阻兵明即旋策与禅客遇同游宛陵。
于上石门置兰若三所。
有大^5□来扰如抚尨焉。
时荐饥。
群盗欲至必号呼先告。
往往有征焉。
先是此乡好弋猎。
明化之皆焚罝网器仗矣。
至天宝五年爰止乎鱼陂道场。
有瑀公者。
白土史宗之流。
迹迩行辙世莫之识。
始相见曰。
南祖传教菩萨来何晚耶。
他日同登鱼陂峰顶。
见东南有山苍琅独秀。
谓瑀公曰。
吾与此山宿有缘矣。
天宝八年有制度人。
州将韦南金举高行黑白状。
请隶名州中宁化道场。
明固辞改隶佛川。
即畴昔鱼陂所望之峰。
梁吴均故宅之所。
地志云。
青山南掘得古佛二躯。
莫知年代。
获像之地灵泉涌起。
因名佛川焉。
泉侧有吴王古祠。
风俗淫祀滥以牺牲。
于是明夜泊庙间雷雨荐至林摧瓦飞。
顷之雨收月在。
见一丈夫容卫甚盛。
明曰。
居士生为贤人死为明神。
奈何使苍生每被血食。
岂知此事殃尔业耶。
神曰。
非弟子本意人自为之。
礼忏再三。
因与受菩萨戒。
神欣然曰。
师欲移寺。
弟子愿舍此处永奉禅宫。
后果移寺于祠侧。
获铜盘之底。
篆文有慧明二字焉。
建中元年正月示疾。
其日庭水春染山雨昼冥。
猛虎绕垣悲啸而去。
十二日奄然长往。
春秋八十四。
僧腊五十一。
二月十二日建塔于寺西山焉传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三人也。
若鹙子采菽之伦也。
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幼平颜真卿独孤问俗杜位裴清深于禅味。
俾昼公为塔铭焉。
唐湖州大云寺子瑀传释子瑀。
字真瑛。
姓沈氏。
吴兴德清人也。
其先亡国于沈。
因以为氏。
春秋沈子之后也。
瑀生而聪慧不以师授。
年未总角辞亲出家。
以如意年中大赦度人。
坏衣削^2□煤炱世事。
于洛京大福先寺受戒。
勤勤祈请假寐。
三日之夕见有神人俨然在目。
倏往忽来或同或异。
得非至诚乎。
于是烛如来灯佩菩萨印。
证圣中归于大云道场。
坚执律柄僧纲厘举。
不亦宜哉。
瑀素履纯厖无咎无誉。
使天下之士有外道焉。
有阐提焉。
心如飘风言若泉涌挠我圣教挤我妙门。
瑀示以从容诱以方便。
莫不稽首挫色而闻命焉。
常礼一万五千佛名。
兼慈悲忏。
日夜一匝。
或二日三日一匝。
夜有圣僧九人降于礼忏之所。
相与行道弹指而去。
或夜无灯烛。
心口是念圆光照室如坐月中。
如此则往往有之。
瑀慨德清偏邑未有塔寺。
遂锐怀营构。
一唱齐和乃成精宇。
前后写经三藏。
凡一万六千卷。
天宝初临安足法师。
死经三宿。
将入地狱。
冥中见瑀引至王所。
谓王曰。
此人能讲涅槃经王宜宥之。
王曰。
唯闻岩仑师能讲。
不闻此师名何也。
如是再三。
王不能屈。
因赦之。
曾是乡人施□牛者。
天然不孕因而出乳。
其通感如是。
以十一年秋禅坐而终。
十二年春将启灵龛欲焚之。
容色不变如生。
虽少林孕髭蕲春育发。
何独嘉也。
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姚淡主客郎中姚泲刺史杨慧才偕归信焉。
唐明州慈溪香山寺惟实传释惟实。
姓汤氏。
富阳人。
其为人也。
杜多其行禅观其心。
淡然静居长坐不寐。
初母氏抑其愿心不容披削。
既而笼开鸟逝岸穴泉飞。
学善财之遍参。
同迦叶之练行。
天宝中往明州若嶴山。
夜闻冥告曰。
达蓬圣迹名山宜矣。
翌日且登其山。
岩洞窈窕石壁削成。
秀异之多实维灵境。
有大佛足迹。
询其山叟。
则曰。
彼开元年中始现斯瑞。
遂愿栖此有终焉之志。
时属海寇袁晁蜂螘屯聚。
分以剽劫杀戮无辜。
至于香山。
众皆奔窜。
实据榻瞑目。
先以大石掩洞门。
贼可三二百数。
复舁巨石阔二丈余镇其穴口。
实起喑呜以掌举之。
群盗罗拜以谢之而去。
邑民重之。
遂立精舍。
弗再岁而成。
大历八年也。
太守裴儆奏请署香山题额焉。
诏度僧七人隶名矣。
以贞元二年冬示疾终于寺。
则跏趺而化也春秋六十二。
法腊三十一矣。
唐朔方灵武龙兴寺增忍传释增忍。
俗姓史氏。
沛国陈留人也。
典谒之年登其乡校。
百氏简策寓目入神。
艺文且工。
乃随计吏数举不捷。
会昌初薄游塞垣访古贺兰山。
中得净地者白草谷。
内发菩提心。
顿挂儒冠直归释氏。
乃薙草结茅为舍。
倍切精进。
羌胡之族竞臻供献酥酪。
至五载节使李彦佐嘉其名节。
于龙兴寺建别院号白草焉。
盖取其始修道之本地也。
忍刺血写诸经。
大中七年李公虑其枯悴。
躬往敦论曰。
师何独善一身行小乘行。
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
所利博哉。
忍执情胶固遂着三教毁伤论以见志。
帅览而益加崇重。
九年因读大悲经。
究寻四十二臂。
至无畏手疑而结坛。
浃旬祷请。
自空中现其正印双拳历历可观。
遂命画工绘写此臂焉。
或有讥谤者。
忍再精悫虔告。
画工濯笔铜碗中忽感宝性华一朵。
枝趺^5□叶一皆鲜明。
睹者惊叹。
至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
示灭于白草院。
春秋五十九。
以十月十七日。
藏神于水馆之南建塔焉。
初忍剌血写经。
总二百八十三卷。
画卢舍那。
阁三十五尺。
门一丈六尺。
起样画大悲功德三轴。
自着大悲论六卷。
并藏诸箧笥焉。
后节使唐恒夫。
仰其遗迹奏乞旌劝。
敕谥大师曰广慧。
塔曰念定。
弟子无辙亦致远之高足。
赍血书经二卷瑞华碗一枚诣阙奏呈。
宣赐紫衣。
天复中终。
及梁干化初。
中书令西平王韩公逊录遗迹奏闻。
太祖敕致谥曰法空。
别赐紫方袍。
塞垣荣之。
后唐同光中从事薛昭纪为碑焉。
唐京兆荷恩寺文瓒传释文瓒。
姓张氏。
晋阳人也。
天姿整恪。
幼事师于并州崇福寺。
学该群籍控带三乘。
至若金版银绳之箓。
龙韬象秘之文。
罔不耰耘情田波涛口海。
宣畅皇化对扬天休。
一皆悦服。
诏为翻译并河南佛授记寺兼京兆安国荷恩崇福等寺大德。
好修福事。
设无遮一百会。
凡圣混淆一皆等施。
纵风云连起及至斋日必晴明晏然。
感动人只福无唐设。
春秋六十余。
卒于本院。
境内苦雾如泣。
数日不解焉。
唐太原府崇福寺怀玉传释怀玉。
姓许。
并州人也。
少而警利日览千言。
早露锋芒迥拔侪类。
及其长也戒节踰峻梵场龟鉴。
志在修葺无间彼此。
夏墟寺宇。
经有阙而必补。
像有凋而遍修。
三任纪纲特有崇建。
仍校雠大藏经二十余本。
祁寒盛暑不废晨暮。
增饰净土院。
兴事任力转加殊丽。
代宗嘉之。
委为灌顶道场主。
真言秘诀有所在矣。
春秋六十三。
卒于本院云。
唐晋州大梵寺代病师传释代病者。
台州天台人也。
姓陈氏。
以其尝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
致本名不显矣。
诞育之辰祥光充室。
邻里异焉。
七岁丧父。
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
偏亲乃送于国清寺。
因戒法登满誓志观方。
初止今东京。
次于河阳。
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
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
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为毒龙为之也。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亡是患。
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
登太行游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盗本樵子。
愿依附为苦行焉。
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3□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牲牢。
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领首。
顾其神妇略无俞答之状。
遂剃神之发毁撤神妇。
乡人怪之闻白州邑。
太守怒之曰。
此唐高祖初起至此。
久困阴雨其神见形示路以迎义师。
厥后砻石为像。
荐飨无亏。
此之硴师无状敢尔。
俾系闭于嘉泉寺扃键且严。
至二十日启关寂然禅定。
倾城咸往观礼。
或声磬舒徐而起。
太守急召之不来。
以至约令断头。
代病斩一指以付使者。
太守感之。
躬就迎请。
移置大梵寺。
别营砖浮图以藏其指节矣。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窴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绐之曰。
妾家酝觉美。
酌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坟裂。
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
止给与净水饮之必瘳。
凡属荐饥必募粮设食。
后于赵州救斯荒歉。
作施食道场前后八会。
遐迩赖之道感多类。
以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灭。
四众初谓如嘉泉寺之禅定欤。
香华供养。
至于隔岁肤肉渐坚。
方知永逝。
遂漆布缋画之。
武宗废塔像无巨细皆毁除。
或议之移入。
陶灶中。
既而生瑞草一本。
其状亭亭若盖。
盘错萦纡庇其风雨而有余也。
宣宗即位佛事中兴。
纲紏比丘造小亭。
移真形窴于此。
先于嘉泉寺断指节。
已过百龄筋肉甲爪光润且如金色。
或属兵革城陷指亡。
后有赍出逃难。
事息归还。
亦阴福其逋亡者。
至今平阳人崇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