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读诵篇第八之二"正传二十一人附见五人"唐并州石壁寺明度传释明度。
未知何许人也。
经论步学三业恪勤。
诵金刚般若。
资为净分。
慈济为心。
迨贞观末有鸽巢于屋楹乳养二雏。
度每以余粥就窠哺之。
复咒之曰。
乘我经力羽翼速成。
忽早学飞堕地偕殒。
度乃瘗之。
旬余梦二小儿曰。
儿等本受卵生小类。
蒙上人为养育诵持回向。
今转生人道。
距此寺东十里间。
某家是也。
度默志之。
至十月满往访此家。
男妇果孪生二子。
入视之。
数日遂呼曰鸽儿。
一时回头应诺。
岁余能言。
皆得成长。
度未知终所。
唐梓州慧义寺清虚传释清虚。
姓唐氏。
梓州人也。
立性刚决桀黠难防。
忽回心长诵金刚般若。
三业偕齐无有懈怠。
尝于山林持讽。
有七鹿驯扰若倾听焉。
声息而去。
又邻居失火连甍灰烬。
唯虚之屋飙焰飞过。
略无焦灼。
长安二年独游监田悟真寺。
上方北院旧无井泉。
人力不及。
远取于涧。
挈瓶荷瓮运致极劳。
时华严大师法藏。
闻虚持经灵验乃请祈泉。
即入弥勒阁内焚香。
经声达旦者三。
忽心中似见三玉女在阁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随便有水。
虚熟记其处遂趋起掘之。
果获甘泉。
用之不竭。
四年从少林寺坐夏山顶。
有一佛室甚宽敞。
人无敢到者。
云鬼神居宅焉。
尝有律师恃其戒行夜往念律。
见一巨人以矛刺之。
狼狈下山逡巡气绝。
又持火头金刚咒僧。
时所宗重。
众谓之曰。
君咒力无双能宿彼否。
曰斯焉足惧。
于是赍香火入坐持咒。
俄而神出以手揽足。
投之涧下。
七日不语精神昏倒。
虚闻之曰。
下趣鬼物敢尔。
即往彼如常诵经。
夜闻堂东有声甚厉。
即念十一面观音咒。
又闻堂中似有两牛斗。
佛像皆振。
咒既亡效。
还持本经一契。
帖然相次影响皆绝。
自此居者无患。
神遂移去。
神龙二年准诏入内祈雨。
绝二七日雪降。
中宗以为未济时望。
令就寺更祈请。
即于佛殿内精祷并炼一指。
才及一宵雨周千里。
指复如旧。
才遇大水寺屋皆垫溺。
其院无苦若无涝没。
凡诸异验皆如此也。
唐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少康传释少康。
俗姓周。
缙云仙都山人也。
母罗氏因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莲。
授曰。
此华吉祥。
寄于汝所后生贵子。
切当保惜。
及生康之日。
青光满室香似芙蕖。
迨绷褓之年眼碧唇朱。
齿得佛之一相。
恒端坐含笑。
时乡中善相人也。
目之此子将相之才。
不语吾弗知也。
年甫七岁抱入灵山寺中。
佛生日礼圣容。
母问康曰识否。
忽发言云。
释迦牟尼佛。
闻皆怪之。
盖生来不言语也。
由是父母舍其出家。
年十有五所诵之经已终五部。
於越州嘉祥寺受戒。
便就伊寺学毗尼。
五夏之后往上元龙兴寺听华严经瑜伽论。
贞元初至于洛京白马寺殿。
见物放光遂探取为何经法。
乃善导行西方化导文也。
康见欢喜咒之曰。
我若与净土有缘。
惟此轴文斯光再现。
所誓才终果重闪烁。
中有化佛菩萨无算。
遂之长安善导影堂内乞愿见善导。
真像化为佛身。
谓康曰。
汝依吾施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
康如有所证。
南至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师。
谓康曰。
汝欲化人径往新定。
缘在于彼。
言讫不见。
止有香光望西而去。
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钱。
诱掖小儿能念阿弥陀佛。
一声即付一钱。
后经月余孩孺螘慕念佛。
多者即给钱。
如是一年。
凡男女见康则云阿弥陀佛。
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
筑坛三级。
聚人午夜行道唱赞。
二十四契称扬净邦。
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
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门。
即高声唱阿弥陀佛。
佛从口出。
连诵十声十佛若连珠状。
告曰。
汝见佛身即得往生。
以贞元二十一年十月。
示众嘱累止劝急修净土。
言毕跏趺。
身放光明而逝。
天色斗变狂风四起。
百鸟悲鸣。
乌龙山也一时变白。
今坟塔存于州东台子岩。
岁久唯余方石石傍之土相传疗疾。
州民凡婴众病悉焚香取土。
随服多差。
石之四隅若车辙焉。
汉干祐三年天台山德韶禅师重建其塔。
至今高敞。
时号后善导焉。
系曰。
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
变体而作。
非哀非乐不怨不怒。
得处中曲韵。
譬犹善医以饧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之入口耳。
茍非大权入假。
何能运此方便度无极者乎。
唱佛佛形从口而出。
善声同此作佛事。
故非小缘哉。
唐江州开元寺法正传"会宗"释法正。
不知何许人也。
宽旷其怀慎修厥行。
司辰于三业御史于六根。
以其日讽金刚般若三七过。
执持恭恪罔或云懈。
长庆初得疾暴终。
云。
倏至幽冥引见王者。
问曰。
师生平艺何福田获何善果。
正以诵经为对。
王乃揖上殿令登绣座。
请诵七通。
王以下侍卫靡不合掌。
阶下拷掠搒击论愬寂若无声。
念毕后遣一人引正令还人间。
王降阶揖送云上人更得三十年在世勿废诵持。
随吏行数里。
至一巨坑俾正俯窥。
为吏推堕若陨空焉。
飒然苏起。
初正死唯面不寒起述其事。
变心迁善者不一。
正后年暨八十余卒于住寺。
次荆州功安县释会宗。
俗姓蔡。
初泛尔为僧别无他技。
忽经中蛊病乃骨立。
因苦发心志诵金刚般若经。
以待尽尔。
至五十过梦有人令开口。
喉中引出发十余茎。
其夜又有梦吐螾长一寸。
月余因此遂愈。
当长庆初也。
荆山僧行睹见其事。
宗不测终所。
唐京兆大兴善寺守素传释守素者。
立性高迈与群不同。
居京兴善寺恒以诵持为急务。
其院幽僻庭有青桐四株。
皆素之手植。
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
青桐至夏中无何发汗。
颇污人衣如輠脂焉。
而不可浣。
时相国郑公絪。
尝与丞郎数人避署。
且恶其滴沥谓素曰。
弟子为师代此树。
各植一松可乎。
及暮素戏咒之曰。
我种汝二十余年。
汝以汗之淋沥为人所恶。
同恶木之不可休其下也。
来岁若然我必薪之。
自尔绝踪矣。
素誓不出院。
诵法华经三万七千部。
夜恒有貉子驯扰来听经。
斋时则乌鹊就掌取食。
他僧以食诱群羽。
皆惊噪而逝。
长庆初有僧玄幽。
题此院云。
三万莲经三十春。
半生不踏院门尘。
当时以为住句也。
素之终代罔得详焉。
系曰。
刺漆树者恒患其少滴。
爱故难求。
斩魏树者患其多辛。
恶之易得。
嗟尔青桐发汗世所罕闻。
及乎素公诋呵。
明年绝迹。
岂有出家弟子不如其无情树木乎。
既不能为漆与物隔其污。
为魏与食加其味乎。
茍认师友之弹呵取今完净。
传曰。
过则勿惮改。
本教则悔罪清净。
如本无异。
思之。
唐幽州华严和尚传释华严和尚。
不知名氏。
居在幽州城北。
恒持华严经以为净业。
时号之全取经题呼召耳。
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
如在庭庑之下。
万岁通天年中韩国公张仁愿之为幽州都督也。
夜闻经声品次历历然。
及尔晨兴谓夫人曰。
昨宵城北道人讽诵。
若在衙署前也。
还闻已否。
夫人曰。
是何地远可得闻乎。
张君曰。
如其不信可各遣小竖走马往覆之。
果无差谬。
张君请召入城。
及相见谓张君曰。
有愿胡不报乎。
答曰。
现造袈裟五百缘布施罗汉去。
华严曰。
勿去余处。
但送往州西马鞍山竹林寺内施僧。
及遣使赍香衣物登佛龛山。
已去觅竹林寺且无踪迹。
如是深入陟高山见一翁。
问之曰。
旦随吾来。
倏睹云开寺现。
景物非凡世所有。
入寺散袈裟。
毕而少二人。
彼老宿曰。
可赍还二分一与张仁愿一与华严和尚。
自此方知华严和尚是竹林圣寺中来使留一宿。
出已经年。
行化既久。
及终坐亡。
肉身不萎败。
范阳之人多往乞愿。
时有征应。
塔近因兵革而废矣。
系曰。
一口宣诵何能入远近人人耳耶。
通曰。
近则若愿持经善法力故。
远则一音演说随类闻解。
其人是圣寺员位。
断可知矣。
唐河中府柏梯山文照传释文照。
不知何许人也。
本敦朴迟讷之人耳。
然见佛像则悦怿。
一旦诣柏梯寺礼昙延法师画影出家。
专念诸经罔知诠显。
常愤受性昏浊。
忽若假寐。
见昙延法师。
身长一丈目光四射。
谓照曰。
尔所欲者吾安能致之。
吾有聪明经一卷。
求之于彼必谨而持。
取感应若俯拾地芥耳。
即袖中出以授之。
则金刚般若也。
登即执读七过。
而便惊寤经犹在目。
然后念通无滞如久习焉。
其喉舌间曲折浮沉。
寻变入节非常调也。
自此聪敏日新辩给在口。
时谓为观音附丽于厥躬也。
且曰。
我师是周隋国师。
凡所纂集义疏必乘梦寐而神授。
我无愧为资矣。
唐陜府法照传释法照。
不知何许人也。
立行多轻率游方不恒。
长庆元年入逆旅避雨。
逡巡转甚泥淖。
过中时乞食不得。
乃咄遣童子买彘肉。
煮夹胡饼数枚粗食略尽。
且无耻愧。
旁若无人。
客皆诟骂。
少年有欲驱者。
照殊不答。
至夜念金刚经。
本无脂烛。
一室尽明。
异香充满。
凡二十一客。
皆来礼拜谢过。
各施衣物。
照踞坐若无所睹。
后不知终所。
唐蕲州广济县清着禅院慧普传释慧普。
姓宋。
本郡蕲水人也。
性地疏朗敏利桀然。
既奉尸罗冰雪任操。
元和十二年乐广济山秀地灵愿栖于此。
始谋诵大涅槃经历稔弥年。
卒通四十二卷。
闻者怃然曰。
四帙大经若为温习。
非揣量而可庶几乎。
或疑其妄言彻部有乱。
次举品题以试验之。
且无涩滞。
少辽缓之无不弭伏。
普亦不戒意。
躬刀耕火种趣足而已。
卉服布裘度其伏腊。
日夜经声不绝。
如是涉三十载邑人学者莫不推重。
增修院宇。
以大中三年冬无疾集众告违跏趺坐终。
俨若凝思。
弟子以香泥缠饰迁于山椒塔中。
号涅槃焉。
于今香火不绝。
唐今东京客僧传亡名。
长庆中自远而至。
状辄粗暴。
见寺中净人。
咄曰。
与吾将钱沽酒。
寺僧见之怒其勿遮戒检。
辱我僧坊其何以堪。
遂夺其瓶击寺外柏树。
瓶则铿然已碎。
其酒凝滞不流。
着树如绿玉焉。
摇之不散嗅之无臭寺僧惊怪顾客何为。
客曰。
某常持金刚般若。
须预饮此物一杯。
则讽吟浏亮率以为常。
非此不可。
上人勿怪。
寺僧迟回之际。
愀然其容将器就树盛之。
其酒尽落器中略无孑遗。
观者如堵奄然流啜。
斯须器窳而酣畅。
不知其僧往复何所。
唐上都大温国寺灵幽传释灵幽。
不知何许人也。
僻静淳直诵习惟勤偶疾暴终。
杳归冥府引之见王问修何业。
答曰。
贫道素持金刚般若。
已有年矣。
王合掌屡称善哉。
俾令讽诵。
幽吮唇播舌章段分明念毕。
王曰。
未尽善矣。
何耶。
勘少一节文。
何贯华之线断乎。
师寿命虽尽。
且放还人间十年。
要劝一切人受持斯典。
如其真本即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
如是已经七日而苏。
幽遂奏奉敕令写此经真本。
添其句读。
在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后是也。
系曰。
春秋夏五不敢轻加。
佛教宜然无妄酿矣。
通曰。
灵幽获钟离寺石经。
符合无苦。
如道明所添糅。
使人疑豫。
必招诈伪。
率易改张称有冥告。
诫之哉。
唐荆州法性寺惟恭传"灵岿"释惟恭。
不详何许人也。
少孺出俗于法性寺。
好尚逼下多狎非法之友。
虽乖僧行犹勤持诵金刚般若。
罕离唇齿。
酒徒博侣交集门庭。
虚诳云。
为曾无廉耻。
后遇病且死。
同寺有灵岿其迹相类。
号为一寺二害也。
岿偶出去寺一里所。
逢六七人少年甚都。
衣服鲜洁各执乐器如龟兹部。
问灵岿曰。
惟恭上人何在。
岿即语其处。
疑其寺行香乐佛也。
及晓回入寺闻钟声云。
恭卒。
所见者乃天乐耳。
盖承经力必生净刹。
亦以其迹勉灵岿也。
岿感悟折节。
缁门崇重终成高迈焉。
唐明州德润寺遂端传释遂端。
姓张。
不知何从而来。
德润寺求师。
其为人也质直清粹不妄交游。
师授法华经。
诵犹宿构。
人皆骇叹。
至乎老齿勤而无懈。
十二时间恒讽不辍。
咸通二年忽结跏趺坐而化。
须臾口中出青色莲华七茎。
远近奔走皆至观礼。
邑人同心造龛窆于东山之下。
二十余年坟茔屡屡光发。
后开视之形质如生。
众迎还寺漆纻饰之。
今号真身院存焉。
伊寺者吴太子太傅都乡侯阚泽书堂。
后舍为伽蓝。
其题额取泽字也"今普济寺是也"。
系曰。
端终口出优昙钵华是乎。
闻诸轮王出世海中道上方生是华。
今像末岂有是邪。
通曰。
为感其人而应则不可以时拘也。
譬犹麟非中国之物。
感明王而至同也。
唐越州诸暨保寿院神智传释神智。
婺州义乌人也。
俗姓力。
力氏之先。
黄帝臣牧之后。
汉有鲁郡相力归。
因官居兖。
遂为鲁人也。
祖考皆田畯。
而以朴素相□。
智少有贞操恳乐舍家。
就云门寺惟孝为师。
年十二一食断中。
持大悲心咒应法登戒。
峻励恪勤。
俄属会昌灭法。
智形服虽殊誓重为僧。
磨不磷而涅不淄。
于时见矣。
大中初年复道巡游暨阳考于禅室。
且曰营廷之鱼潜于薮泽。
宜哉。
此处吾之薮泽也。
恒咒水杯以救百疾。
饮之多差。
百姓相率日给无算。
号大悲和尚焉。
大中中入京兆。
时升平相国裴公休预梦智来。
迨乎相见欣然。
相国女即鬼神所被。
智持咒七日平复。
遂奏请院额曰大中圣寿。
仍赐左神策军钟一口天后绣帧藏经五千卷。
裴君为书殿额。
智以光启丙午岁十二月终于东白山。
春秋六十八。
法腊四十八。
迁座归暨阳南山入塔焉。
梁扬州禅智寺从审传释从审。
不详氏族。
幼入江都禅智寺舍家。
诵经数万余言。
其寺即隋炀帝之故宫也。
咸通五年受具戒于燕台奉福寺。
律席经筵遍知尝染。
后并三衣成五纳。
诸名山胜概无不游览。
末归淮甸推为僧首。
五六年间一皆严肃。
然恒诵净名经未愆日计。
以贞明二年三月十八日构疾。
迨十九日禺中微息而终。
颜貌如常。
茶毗获舍利三十粒。
坚明通锻无耗。
迭石为坟。
筠源沙门灵护述坟铭云。
梁温州大云寺鸿楚传释鸿楚字方外。
姓唐氏。
永嘉人也。
生而符彩且异群儿。
及甫髫龄器度宏旷。
楚之外昆弟皆出俗越之龙宫伽蓝。
遂祈二亲亦愿随往网疏鱼脱笼揭鹤飞。
杜若殖于兰洲。
新缯染于绛色。
互相切直诵习弥通。
年二十三方升上品无作。
及回本郡时州将朱褒。
知其名节钦揖愈勤。
唐大顺中以城南有废大云寺荒^2□表闻昭宗欲重缔构。
帝俞其请。
于是百工俱作。
楚躬主之。
施利程功不愆于素。
而讲经礼像无相夺伦。
武肃王钱氏。
干化初年于杭州龙兴寺开度戒坛。
召楚足临坛员数。
因奏荐梁太祖赐紫衣并号。
固让弗听终不披着。
自言。
凉德何称法门命数之服。
时诗人郑说南游访鸿静法师。
邂逅与楚会。
体知高行杼诗赠楚云。
架上紫衣闲不着。
案头金字坐长看。
楚宽慈人未尝见其愠色。
神气清爽。
厥颐丰下且皤其腹。
目不邪视顾必回身。
世俗之言不轻掉舌。
所讲法华经计五十许座。
一日楚之讲堂中忽生莲华。
重柎复叶香气芬荂。
以长兴三年壬辰六月五日无疾而化。
俗龄七十五。
法腊五十二。
道俗孺慕。
其年迁塔于慈云右冈焉。
楚讲贯外深夜行道诵经。
将逝夕灯光忽暗经声绝微。
告门人曰。
劳尔给使吾将往矣。
其所卧之榻中。
先有白蛇。
其大若肱。
恒同卧处。
长诫童侍无妄惊扰。
生常撰上生经钞。
刺血写法华经一部。
至今永嘉人谓为僧宝中异宝焉。
后唐温州小松山鸿莒传释鸿莒。
姓唐氏。
永嘉人也。
早出家于越州龙宫寺。
始则诵法华经全部。
得度裹足往趋长安学律。
因读化度寺碑。
时有举人旁听见莒目瞻多行。
异之知能背碑。
请莒诵之。
儒生覆其文了无一误。
又相将去崇圣寺亦然。
而多强记辈流所推。
言归故乡请受二众依止。
其细行也生来未尝叱其狸犬。
岂况诸余乎。
然昼夜行道诵经。
有鬼神扶卫。
或为然烛。
或代添香。
皆鬼物也。
天成三年戊子水涝之后。
报之以大旱。
民荐饥馑。
有强盗入其室。
莒待之若宾客。
躬作粥饭饲之曰。
徐徐去山深无人。
汝曹为天灾所困耳。
盗者拜受而去。
弟子中欲袭其不备。
莒曰。
非我弟子。
我舍此永入深山矣。
诸子罢轻袭之意。
长兴癸巳岁中恬然无疾。
跏趺俨然长逝。
至三更手敲龛门者三。
弟子哭泣启开。
云吾告汝等。
与吾换新衣裳。
缘佛土诸上善人嫌吾服章不净。
易毕便终。
七日顶暖时院中有巨犬三能猛噬迁塔日随人驯狎。
时山中^2□鹿飞鸟相参。
犬无挚猛兽不惊奔。
葬后有虎绕坟嗥叫。
其感物之情如是。
有弟鸿楚并高行。
为时所重。
后唐凤翔府道贤传释道贤。
不知何许人也。
持讽孔雀王经以为日计。
末则受瑜伽灌顶法。
持明之功愈多征应。
尝夜梦佛携贤行。
步步蹈履浓云若乘刚焉。
每行不知几百里。
而指之曰。
此摩竭陀国。
此占波国。
南印度。
西印度。
迦湿弥罗等国。
且行且记喜跃不胜。
及寤觉冥解五天梵音悉昙语言。
时西域僧到岐下葱岭北诸胡僧往往伪称五印人。
贤以一接语言。
先斥之曰。
汝是某国人。
北戎南梵无敢绐之。
陇坻道俗皆禀承密藏号阿阇黎也。
迨长兴末明宗晏驾立从厚为帝。
凤翔清泰不恭其命。
遣王思同帅师伐之。
清泰乃婴城自守。
清泰问贤曰。
危甚矣如何。
对曰。
召窦八郎。
可逆知胜负也。
清泰出乘城抚众。
其窦八介甲持戈来马前作迎斗之状。
跳跃已解甲投戈而走。
贤曰。
此外敌必降之象也。
果如斯说。
清泰乃拥兵而东。
召贤俱行。
入洛即帝位欤。
改元曰清泰。
贤奏曰。
年号不佳。
何邪。
水清石见。
至二年敕移并州。
晋高祖为天平军乃阻兵自固。
潜连契丹长驱入洛。
清泰自焚。
果石见之应矣。
晋兵未至。
贤先终于洛。
今两京传大教者。
皆法孙之曾玄矣。
窦八郎者岐人也。
家且富焉。
自荷器鬻水。
言语不常。
唯散发披衣狂走与李顺兴相类或遇牛驴车必抚掌而笑。
迨死焚之。
火聚中尽化金色胡蝶而飞去。
或手掬衣扇行之。
归家供养焉。
汉江州庐山若虚传"亡名僧"
释若虚。
隐于庐山。
数年持经不出石室。
江南国主李氏钦尚其道。
累征终不降就。
唯言老僧无能。
害销王者归心。
若更相呼窜入深山矣。
或衣物则避让。
香则受之。
以干祐中盛夏坐终。
身不沮坏。
今湓城人供养影相焉。
又潭州释亡名。
恒诵法华经口无他语。
长沙文昭王马氏。
特加礼重。
召入天策府湘西院供养。
然其语事诡异堪惊。
一旦召知佛殿僧。
令急襞掠佛佛。
名就两厢。
僧皆谓为狂发。
相目而笑。
举止极甚忽切。
须臾自入正殿内。
据佛座而坐奄然而化。
举州道俗争礼焚香。
汉干祐中也。
周会稽郡大善寺行□传释行□。
姓陈氏。
湖州长城人也。
考曰良。
母陶氏。
钟爱之心与诸子异。
然其敏利又于郡童杰然而出。
父母多途碍其出家之志。
终弗能禁。
唐天佑二年依光远师求于剃染。
年十有二诵法华经。
月奇五辰而毕轴。
次维摩经尽如道安朝请经而暮纳本焉。
寻于余杭龙兴寺受满足戒。
遂往金华双林寺智新。
传南山律钞。
弭节服膺流辈推揖。
常食时至以不^5□之米与菜茹投小鼎中参煮而食。
此外断无重味。
义解之心理棼破木都无难色。
尝谓人曰。
所好甚者不见他物之可好。
吾之好也。
乐且无荒也。
后唐天成中寓于越乐若耶山水。
披览大藏教。
服枲麻之衣。
慕道俗置看经道场。
于寺之西北隅构楼阁堂宇。
蔚成别院。
供四方僧曾无匮乏。
以显德三年壬子秋七月示疾终于此院。
报龄六十二。
法腊四十四。
□性刚正无面谀无背憎。
足不趋豪贵之门。
囊不畜盈余之物。
房无闭户口无杂言。
亦览群书旁探经论。
慨其郭迻音义疏略慧琳音义不传。
遂述大藏经音疏五百许卷。
今行于江浙左右僧坊。
然其短者不宜称疏。
若言疏可以疏通一藏经。
□便过慈恩百本几倍矣。
其耿介持律。
古之高迈也矣。
宋东京开宝寺守真传"沙弥弥伽道荫"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真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而赐号曰照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余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余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今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自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以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命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次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修罗见扰故屈师来请。
为诵宣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又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达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兰乃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厘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真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3□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征。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请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3□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令人乐闻者。
与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3□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3□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故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真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达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袱。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证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南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敕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釆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请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致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感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
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证返不□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或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金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宣。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余还宣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