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习禅篇第三之四"正传二十一人附见四人"
唐洛京伏牛山自在传"一钵和尚南印"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于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居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着。
所着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干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余年。
后在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理激劝忧思之深。
然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在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则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一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在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次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证。
见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印自江陵入蜀。
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平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印化缘将毕。
于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印弟子传嗣有义俯复兴禅法焉。
唐汾州开元寺无业传释无业。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闻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
及至成童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坐即加趺。
商于缁徒见皆惊叹。
此无上法器。
速令出家绍隆三宝。
年至九岁启白父母。
依止本^2□开元寺志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一诵无遗。
年十二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冬夏无倦。
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
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业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顾必凝睇声仵洪钟。
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业于是礼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实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别物更无。
不了时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
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
业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向大寂曰。
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
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诸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举足不足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业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
业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
深重业名行。
旦夕瞻礼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
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于金阁寺读大藏经。
星八周天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
业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
远赍敕旨迎请。
准至作礼白之曰。
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
法委国王请师熟虑。
此回思旨不比常时。
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业笑曰。
贫道何德累烦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无一物。
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
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龄六十二。
僧腊四十二。
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
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
积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异香西来都馥氛氲。
阖境士庶咸皆闻睹。
及薪尽火灭。
获设利罗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殓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为塔。
以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练若之庭。
业迁化之岁。
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
遂为碑颂。
敕谥大达国师。
塔号澄源焉。
唐长沙东寺如会传释如会。
韶州始兴人也。
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
后归大寂法集。
时禅客仰慕决求心要。
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
时号折床会。
犹言凿佛床也。
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
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
谚谓东寺为禅窟。
断可知矣。
时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
答对浏亮辞咸造理。
自尔为师友之契。
初群与皇甫镈。
议上宪宗尊号。
因被镈构出为湖南观察。
闲豫归心于会也。
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
春秋八十。
时井泉预枯异香馝馥。
迁塔于城南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
唯留会所瘗浮图。
以笔题曰。
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
刘膳部轲着碑焉。
敕谥传明大师。
塔曰。
永际。
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
唐南阳丹霞山天然传释天然。
不知何许人也。
少入法门而性梗概。
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
思召其自体得实者。
为立名天然也。
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
造江西大寂会。
寂以言诱之。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御之。
人或讥之。
曰吾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事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言。
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屦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
敕谥智通禅师。
塔号妙觉。
唐常州芙蓉山太毓传释太毓。
姓范氏。
金陵人也。
年才一纪志在出家。
乃礼牛头山忠禅师而师事焉。
于是勇猛精进求其玄旨。
法器外朗神^2□内融。
虽明了一乘而具足万行。
往雍京安国寺进受具戒。
褎然出众。
加复威仪整肃妙相殊特。
如大海之不可测。
如虚空之不可量。
巡礼道场摄心净域。
虽智能通达不假因师。
而印可证明必从先觉。
遂谒洪井大寂禅师。
睹相而了达法身。
刹那而顿成大道。
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
座下贤圣比肩得道者。
其数颇众。
毓与天彻禅师大宣教禅师大智禅师。
皆昆仲也。
既而南北观方曾无告惮。
俾广闻见闲养圣胎耳。
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
故得名于山焉。
毓为缘作因有应无着。
故所居感化所至悦随。
道俗相望动盈万数。
自此江南之人悟禅理者多矣。
时相国崔公群坐失守出分司。
后为华州由三峰出镇宣城。
其地虽迩其人则遐。
崔公深乐礼谒。
致命诚请。
毓以感念而现大悲为心莫不果欲随缘游方。
顺命宝历元年至于宛陵禅定寺。
所以随顺而扬教也。
至明年告归齐云山。
九月合朔色相不动而示灭于山之院。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八。
是日也天地如惨草木如摧。
鸟兽悲啼云泉断咽。
缁徒士庶孺慕充穷。
十月栖神于院之庭。
从其宜也。
弟子至孚契真清斡等。
慨吾师示灭而后学徒存。
太和二年。
相国韦处厚素尚玄风道心惇笃。
以事奏闻。
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礼。
追谥号塔名。
越州刺史陆亘摛翰论撰焉。
唐南岳西园兰若昙藏传"灵象超片"
释昙藏。
不知何许人也。
得禅诀于大寂之门。
后见石头希迁禅师。
所谓再染谓之赪也。
贞元二年嘉遁于冲岳。
栖止峰之绝顶。
晚年苦于脚疾。
移下西园结茅。
参请者繁炽。
太和元年终于岳中。
享龄七十。
先是藏养一犬尤灵。
尝夜经行息坐次。
其犬衔藏之衣归房。
乃于门阃旁伏守而吠。
声不绝频奋身作猛噬之势。
诘旦视之。
东厨有大蟒蛇。
身长数丈。
蟠绕小舍为之岌嶪。
呀张其口虓阚其声。
毒气漫然。
侍者白藏亟去回避。
藏曰。
死而可逃何远之有。
彼以毒来我以慈受。
毒无自性激发则强。
慈茍无缘冤亲一揆。
无人无我法性俱空。
言讫其蟒蛇按首徐行闪然不见。
又尝一夜有群盗。
其犬亦衔藏衣。
藏语盗曰。
诸君山叟茅舍有中意物任拈去。
终无小吝之分。
盗感其言散分下山矣。
又荆州永泰寺释灵篆姓萧氏。
兰陵人也。
其胄裔则后梁为周所灭支属星分。
彖父居长沙为编户矣。
生彖宛有出尘之誓。
遇诸禅会罕不登临。
止泊维青优游自得。
长庆元年住百家岩寺。
未几徙步江陵。
太守王潜请居永泰寺。
太和三载六月二十三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五。
建塔于州北存焉。
又释超岸。
丹阳人也。
先遇鹤林素禅师。
处众拱默而已。
天宝二载至抚州兰若得大寂开发。
四方毳侣依之。
唐鄂州大寂院无等传释无等。
姓李氏。
今东京尉氏人也。
负志卓荦辞气贞正。
少随父官于南康。
频游梵刹向僧瞻像。
往即忘归。
既作沙门遇道一禅师在龚公山学侣螘慕。
等求法于其间挺然出类。
元和七年游汉上。
后至武昌睹郡西黄鹄山奇秀。
遂结茅分卫。
由此巴蜀荆襄尚玄理者。
无远不至矣。
大和元载属相国牛公僧孺出镇三江。
闻等道香普熏遐迩。
命驾枉问。
风虎相须为法重人。
牛公虑其兰若不隶名籍。
特为秦题曰大寂也。
憧憧往来堂无虚位。
至四年十月示灭。
年八十二。
弟子誓通奉全身入塔焉。
唐天目山千顷院明觉传释明觉。
俗姓猷。
河内人也。
祖为官岭南。
后徙居为建阳人也。
觉儒家之子风流蕴藉好问求知。
曾无倦懈。
宿怀道性。
闻道一禅师于佛迹岭行禅法。
往造焉遂依投剃染。
由此即愿观方。
衡岳天台四明遍尝法味。
复于径山留心请决。
数夏负薪面^8□手胝。
下山至杭州大云寺。
禁足院门。
续移止湖畔青山顶。
结庵而止。
属范阳卢中丞向风躬谒。
召归州治大云寺住持。
元和十五年。
避嫌远嚣隐天目山。
是山也特秀基墟跨涉四郡。
有上下龙潭深不可测。
怪物往往出于中。
有白鹿毛质诡异。
土人谓为山神也觉遁是中檀信为禅宇。
长庆三年春及冬至明年二月大旱。
野火蔓延欲烧院。
僧惶懅。
觉曰。
吾与此山有缘火当速灭。
少选雷雨骤作其火都灭。
远近惊叹。
以太和五年七月十九日。
示疾而亡。
唐杭州秦望山圆修传释圆修。
姓潘氏。
福州闽人也。
生而岐嶷长而俊迈。
忽思拔俗寻事名师。
剔发变衣。
年满于嵩阳会善寺纳戒。
既而仪表容与日新厥德。
研穷经论。
俄约观方。
遇百丈山海禅师根教相符遂明心要。
持杯振锡而抵于杭。
见秦望山峻极之势有长松枝繁结盖。
遂栖止于松巅。
时感鹊复巢于横枝。
物我都忘。
羽族驯狎。
由兹不下近四十秋。
每一太守到任。
则就瞻仰。
号鸟窠禅师焉。
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
请下结庵者至于三四。
或为参请者说法。
裴侯命八属宰官同力造伽蓝。
移废额曰招贤。
以居之。
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归寂。
享年九十九。
僧腊八十。
杭之累政良守无不倾重。
税驾树阴请谈玄极。
不觉更仆移辰矣。
今塔在石甑山下。
南岳僧唯贞为塔铭焉。
近有盗发其塔。
且多怪异。
止收得铭志而已。
唐池州南泉院普愿传释普愿。
俗姓王。
郑州新郑人也。
其宗嗣于江西大寂。
大寂师南岳观音让。
让则曹溪之蒙子也。
于愿为大父。
其高曾可知也。
则南泉之禅有自来矣。
愿在孕母不喜荤血。
至德二年跪请于父母乞出家。
脱然有去羁鞅之色。
乃投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受业。
苦节笃励胼胝皲瘃。
不敢为身主。
其师异之。
大历十二年愿春秋三十矣。
诣嵩山会善寺景律师受具。
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之学。
后游讲肆上楞伽顶入华严海会。
抉中百门观之关钥。
领玄机于疏论之外。
当其锋者皆旗靡辙乱。
大寂门下八百余人。
每参听之后寻绎师说。
是非纷错。
愿或自默而语。
群论皆弭曰夫人不言乃言尔耳。
自后含景匿耀。
似不能言者。
人以其无法说或扣其关。
亦坚拒不泄。
时有密赜其机者。
微露头角。
乃知其非无法说时未至矣。
贞元十一年□锡池阳南泉山。
堙谷刊木以构禅宇蓑笠饭牛溷于牧童。
斫山畬田种食以饶。
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
夫洪钟不为莛撞发声。
声之者故有待矣。
太和年初宣使陆公亘前池阳太守。
皆知其抗迹尘外为四方法眼。
与护军彭城刘公。
同迎请下山北面申礼。
不经再岁。
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数百人。
太和甲寅岁十月二十一日示疾。
十二月二十三日。
有白虹贯于禅室后峰。
占之者得非南泉谢世乎。
是日西峰巨石崩。
声数十里当昼有乳虎绕禅林。
而号。
众咸异之。
二十五日东方明告门人曰星翳灯幻亦久矣。
忽谓吾有去来也。
言讫而谢。
春秋八十七。
僧腊五十八。
契元文畅等凡九百人。
皆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门。
赴丧会葬者相继于路。
哀号之声震于崖谷。
乙卯岁门人奉全身于灵塔。
从其教也。
膳部员外郎史馆修撰。
刘轲钦若前烈追德颂美焉。
唐澧阳云岩寺昙晟传释昙晟。
俗姓王氏。
钟陵建昌人也。
始生有自然胎衣。
右袒犹缁服焉。
遂请出家于石门。
年满具法。
参见百丈山海禅师。
二十年为侍者。
职同庆喜法必我闻身若中涓心居散位。
续受药山举发全了无疑。
化徒孔勤。
受益者众。
以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
敕谥大师号无相。
塔名净胜焉。
系曰。
商那和修。
华言胎衣也。
以其生带衣而诞以缯肉。
而非幼为绷褓长且称身。
出家成法服。
至入灭阇维方为煨烬焉。
晟师之有胎衣止不及为婴儿已往之服耳。
此近叔离尼商那尊者也。
思过半矣。
何邪晟师去圣悬远。
和修佛灭百年。
将胎衣示有行果之徒也。
今晟以胞袒络化其教理之世。
不其难乎。
故曰思过半矣。
唐荆州福寿寺甄公传释甄公。
姓鲁氏。
江陵人也。
少而警慧。
七岁诵通诗雅。
遂应州举。
三上中第未释褐。
与沙门议论玄理。
乃愿披缁。
投福寿寺辩初法师以为模范。
后于洛京昭成寺讲法数座。
因礼嵩山禅师通畅心决。
方至丹阳茅山。
寻挂锡于苏州楞伽山四远参玄者胼肩迭足矣。
时白乐天牧是郡。
接其谈道不觉披襟解带。
心游无物之场得甄之阃阈矣遂坚请出水流寺。
不乐安止。
以山水为娱情之趣耳。
太和三年示疾云终九十岁。
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唐赵州东院从谂传释从谂。
青州临淄人也。
童稚之岁孤介弗群。
越二亲之羁绊。
超然离俗。
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
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
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
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
谂执心定志钻仰忘疲。
南泉密付授之。
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
以真定帅王氏阻兵封疆多梗。
朝廷患之。
王氏抗拒过制。
而偏归心于谂。
谂尝寄尘拂上王氏曰。
王若问何处得此拂子。
答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物。
凡所举扬天下传之号赵州去道。
语录大行为世所贵也。
唐京兆华严寺智藏传释智藏。
姓黄氏。
豫章上高人也。
父为洪州椽。
藏随父入报国寺。
见供奉皓月讲涅槃经。
微体经意乐入佛门。
年甫十三割恩爱辞父母。
于开元寺宗法师所受学。
后修禅法证大寂一公宗要矣。
建中元年入长安。
庐元颢素奉其道。
举奏入内供养。
敕令住华严寺。
辇毂之间玄学者孔炽。
就藏之门若海水之归投琴之壑矣。
太和九年终于住寺。
三月十二日入塔焉。
唐潭州道吾山圆智传释圆智。
俗姓张。
豫章海昏人也。
总丱之年顿求出离。
礼涅槃和尚躬执鉼屦。
爰登戒地誓叩禅门。
见乎药山示其心决。
后居长沙道吾山。
海众相从犹蜂蚁之附王焉。
以太和九年乙卯九月十一日长逝。
享年六十七。
阇维得不灰之骨数片。
脑盖一节特异而清莹。
其色如金其响如铜。
乃建塔于石霜山。
敕谥修一大师宝相之塔。
得其道者则普会焉。
智公初领悟药山宗旨。
俨师诲之曰。
吾无宝玉大弓以为分器。
今赏汝犊鼻一腰。
虽云微末而表亲^4□欤。
南岳僧玄泰着碑颂。
唐明州大梅山法常传释法常。
俗姓郑。
襄阳人也。
稚岁从师于荆之玉泉寺。
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
冠年受具足品于龙兴寺。
容貌清峻性度刚敏。
纳衣囊钵毕志卯斋。
贞元十二年自天台之于四明余姚之南七十里。
寓仙尉梅子真之旧隐焉。
昔梅福初入山也见多龙穴。
神蛇每吐气成楼阁。
云雨晦冥。
边有石库。
内贮仙药神仙经籍。
常寄宿于房。
乃梦神人语之曰。
君非凡夫。
因话及石库中圣书悬记既往将来之事。
受之者为地下主。
不然为帝王之师傅矣。
常谓之曰。
石库之书非吾所好。
昔僧稠不顾仙经。
其卷自亡。
吾以涅槃为乐。
厥寿何止与天偕老耶。
神曰。
此地灵府俗气之人辄难居此立致变怪。
常曰。
吾寓迹于梅尉之乡非久据焉。
因号梅山也。
由是编苫伐木作覆形之调。
居仅四十年。
验实非常之人也。
开成年初院成。
徒侣辐凑请问决疑。
可六七百纳徒矣。
四年常忽示疾。
九月十九日山林摇荡鸟兽悲鸣。
辞众而逝。
报龄八十八。
戒腊六十九。
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涧。
收舍利五色璨然圆转焉。
常先隐梅岭。
有僧求□杖。
见之白盐官安禅师。
曰。
梅子熟矣。
汝曹往寻。
幸能疗渴也。
进士江积为碑云尔。
唐扬州慧照寺崇演传释崇演。
姓段氏。
东平人也。
出家于本州龙兴寺慧超法师之门。
游方问道见嵩阳善寂禅师。
示其心法。
后居都梁山。
当于淮浦。
四面来商毳客影附焉。
相国李公绅镇抚广陵。
而性刚严少所接与偏轻释子。
或允相见必问难锋起。
只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
绅遣衙吏章幼成传意。
召演入府。
詶对诣理谈论铿然。
绅惘然翻不测其畛域特加归信请居慧照寺。
化导同声相应仅于千众。
开成二年终于净院。
春秋八十四。
以十月二十三日全身入塔云。
唐杭州盐官海昌院齐安传释齐安。
俗姓李。
实唐帝系之英。
先人播越。
故生于海门郡焉。
深避世荣终秘氏族。
安在胎母梦日兆详。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有异僧□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其在斯乎。
及臻丱角亟请出家。
父母诃止。
安曰。
禄利之养止于亲尔。
冥报之利不其远邪。
圭组之荣止于家尔。
济拔之益不其广邪。
二亲感其言而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虽勒劳谦默和光同尘。
而萤月殊晖鸡鹤异态。
年满登具乃诣南岳智严律师。
外检律仪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慈缘幽感。
裹足振锡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论持不倦。
及其蜕去。
安尽力送终。
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越之萧山法乐寺。
以其古制垣屋靡完。
补坏扶倾不克宴坐。
时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于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焉。
昕谦而不自有。
延请安主之。
四海参学者麝至焉。
道化之盛翕然推伏。
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庑。
无流眄无倾听。
如此者盖有年矣。
而又挺身魁岸相好庄严。
眉毫绀垂颅骨圆耸。
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
曾无测其高深也。
以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
泊然宴坐俄尔示灭。
先时竹柏尽死。
至是精彩益振。
爰有清响叩户祥光满室。
如环^3□之锵鸣。
若剑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别录。
又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
预诫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
禁杂言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安默识帝。
遂令维那高位安置。
礼殊他等。
安每接谈话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求一供疏。
帝为操翰摅辞。
安览惊悚。
知供养。
僧赍去。
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
及语帝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
帝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恒惮忌之。
沈之于宫厕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
俾硴发为僧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险阻备尝。
因缘出授江陵少尹。
实恶其在朝耳。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
闻安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
乃以御诗追悼。
后右貂卢简求为建塔焉。
唐京师圣寿寺恒政传释恒政。
姓周氏。
平原人也。
未入法前随入乡校。
殊不嗜书籍。
或见佛经耽味不舍。
后弃俗从师。
就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下受诵经法。
既登戒已问道于嵩少。
决了无壅。
遁迹三峰放荡自在。
无几入太一山中。
甫行风教学人螘慕。
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蛤。
□海官吏先时递进。
人亦劳止。
一日御馔中盈柈而进。
有擘不张呀者。
帝观其异即焚香祝之。
俄为菩萨形。
梵相克全仪容可爱遂致于金粟檀香合。
以玉绵锦覆之。
赐兴善寺令致礼之。
始宣问群臣斯何瑞也。
相国李公德裕奏曰。
臣不足知。
唯知圣德昭应其诸佛理。
闻终南山有恒政禅师大明佛法博闻强识。
诏入宣问。
政曰贫道闻物无虚应。
此乃启沃陛下之信心耳。
故契经中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也。
帝曰。
菩萨身已见未闻说法。
政曰。
陛下睹此为常非常耶。
信非信耶。
帝曰。
希奇事朕深信焉。
政曰。
陛下已闻说法了。
皇情悦豫得未曾有。
敕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
其菩萨至会昌毁佛舍乃亡所在。
因留政内道场中。
累辞入山。
宣住圣寿寺。
至武宗即位忽入终南。
或问其故。
曰吾避仇乌可已乎哉。
后终山舍年八十七。
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
以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后有废教之敕。
政之先见若合符节焉。
系曰。
蜃蛤中胡得菩萨像乎。
通曰。
有所警发时一现耳。
近闻伪唐李氏国境荐饥陂湖间多生蠯蚌。
百姓竞取而食。
其年免殍仆者十有七八。
明年丰。
民犹釆之。
无何有获巨蚌可二尺余。
提归擘磔击^2□曾无少损。
其人咒垂放之。
俄自开张吐出佛像。
长仅尺许。
相好具全若真珠色。
号曰珠佛焉。
献李氏。
后遗与梵僧焉。
此意所不及处。
现形者盖经中化肉山鱼米以资饥馑。
岁既丰登。
胡不属厌。
故现相止足之地。
唐大沩山灵佑传释灵佑。
俗姓赵。
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
佑丱年戏于前庭。
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
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
衢巷谛观耆艾莫测。
俄有华巅之叟。
状类罽宾之人。
谓家老曰。
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
必当重光佛法。
久之弹指数四而去。
佑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
执劳每倍于役。
冠年剃发三年具戒。
时有钱塘上士义宾。
授其律科。
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
乃谓佑曰。
千山万水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赈恤诸子佑顺途而念。
危坐以思。
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
申系前意信若合符。
遂诣泐潭谒大智师。
顿了祖意。
元和末随缘长沙。
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
山与郡郭十舍而遥。
夐无人烟比为兽窟。
乃杂猿猱之间。
橡栗充食。
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
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
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
后相国裴公相亲道合。
佑为遭会昌之澄汰。
又遇相国崔公慎由。
崇重加礼。
以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
敷座瞑目而归灭焉。
享年八十三。
僧腊五十九。
迁葬于山之右栀子园也。
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
求为碑。
李商隐题额焉。
唐黄州九井玄策传释玄策。
俗姓鲁。
会稽人也。
幼随父商估。
赴天台山光明会。
乃隋朝智顗禅师立教。
年别九月。
远近州邑黑白二众鸠聚。
策睹殊异。
遂于禅林寺智广师下出家。
游方见江西大寂。
顿开翳障。
及遍参问睹黄陂九井山奇秀。
乃结茅为舍。
学侣若蝉之走明也。
或慰策曰。
师之耐寂寞如此乎。
策曰。
致道者忘心矣。
吾乐甚或。
以大中八年现疾而灭。
续敕谥大师曰圆寂。
塔名智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