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习禅篇第三之三"正传十六人附见八人"
唐洪州开元寺道一传"智藏"
释道一。
姓马氏。
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流以辩识发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足文大字。
根尘虽同于法体。
相表特异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应随机之教。
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
游步恬旷。
削发于资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
浣衣锻金观门都错。
大龙香象羁绊则难。
权变无方机缘有待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桂贞篁之幽寂。
一见让公。
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
作者是齐于七人。
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
圣无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
所游无滞随摄而化。
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衅立生。
当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
舍此地为清净梵场。
语终不见。
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沓贪背僧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济众。
居无何。
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
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
大历中圣恩溥洽。
隶名于开元精舍。
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
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凑毂。
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
居仅十祀。
日临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肤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
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
而请沐浴讫。
俨然加趺归寂。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
环以绝巘呀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谋薪火尘劫之会。
非议冈阜地灵之吉。
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
藩寄严厉素所钦承。
于以率徒。
依归缅怀助理。
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
辍诸侯之旌旗。
资释子之幢盖。
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
楫覆水而为陆。
炬通宵而成昼。
山门子来财施如积。
邑里僧供饭香普熏。
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
礼视赍斩人倾国城。
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
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
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终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远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终遂穷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
将归灵龛。
爰溯浅濑。
人力未济舟行为迟。
膏雨骤下于远空。
穷溪遄变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
是二俱离。
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现身不留于大士。
负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
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
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
权德舆为塔铭。
今海昏县影堂存焉。
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亲党异其伟器。
八岁从师。
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
谒径山国一禅师。
与其谈论周旋。
人皆改观。
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
藏乃回郡。
得大寂付授纳袈裟。
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夏腊五十五。
即迁于塔。
谏议大夫韦绶。
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
太守李渤请旌表。
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唐宣州灵汤泉兰若志满传释志满。
姓康氏。
洛阳人也。
幼少之年属其家命沙门陈佛会。
满意乐不舍。
遂投颖川龙兴寺出家。
闻洛下神会禅师法席繁盛。
得了心要。
南游到黄山灵汤泉所。
结茅茨。
而止。
后采黄连乡人见满喜跃。
满问。
此何处耶。
乡人曰。
黄连山属宣城也。
愿师镇此。
柰何虎豹多害。
满曰。
虎亦有佛性。
乃焚香祝厌之。
由兹弭息遂成大禅院。
后示寂。
春秋九十一。
永贞元年入塔焉。
唐沂州宝真院光瑶传"道坚"
释光瑶。
姓周氏。
北京人也。
幼钟荼蓼都不胜情。
誓志出家。
舍讲肆入禅林。
凡向宗师悉从求益。
末遭会禅师。
金^2□抉瞙明视十方。
后到沂水蒙山结草成庵。
怡然宴坐。
郐费之人翕然从化。
时慎邑大夫知重首创禅宫。
次兖州节使王僚尚书躬请入州行化。
奏着额号宝真。
学侣憧憧多沾大利。
元和二年示灭。
享年九十二云。
又唐襄州慈恩寺释道坚。
姓王氏。
丹阳人也。
初发心于牛头山慧忠禅祖。
大历元年栖隐池州南泉山。
后诣襄汉泊慈恩寺。
元和初载相国燕公镇于汉南。
深相钦重。
问道周勤。
施供繁沓。
遂于凤林关外造寺请居。
二年示灭。
春秋七十三云。
唐扬州华林寺灵坦传释灵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则天太后侄孙。
父讳宣。
洛阳县令。
母夏侯氏。
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
及诞亲无所苦。
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
十三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如是悦学不休。
三教之书弥增洞达。
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门。
已备大乘之资粮。
终到涅槃之境域。
于时洛都盛化荷泽寺神会禅师也。
方遮普寂之光渐没秀师之道。
坦往参焉。
会施善诱顿见其心。
默而许之。
容其执侍。
父母不能回其意飞扬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滞。
天宝初载召坦曰。
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谛受之。
吾当有留难。
遂辞游方焉。
未几果敕移会于弋阳。
坦遂向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
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
于大历五年礼觐之。
八年欲出关。
忠奏曰。
此人是贫道同门。
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园。
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
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
与汝印验。
令举项以掌按之寻。
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现。
又止润州江中金山。
今泽心也。
其山北面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坦居之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坦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趋步徐正称叹。
道场唯善。
村落之民多弃罟网。
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之理广陵也。
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
一见坦郑重加礼。
召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坦居愀然无眹矣。
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
坦皆遏御焉。
人争归信。
至十年忽见二胡人。
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
远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泽忌斋告众。
吾赴远请七月示疾。
九月将灭。
斯预告也。
至季秋八日果寂尔而终。
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
越州掾郑詹建塔。
报龄一百八岁。
僧腊八十四焉。
坦即曹溪之孙。
荷泽之子也。
唐唐州紫玉山道通传释道通。
姓何氏。
庐江人。
其为童也持重寡辞。
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缁诵经。
合格敕度之。
当天宝初载也。
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
通往焉。
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
亦影随而去。
然誓游方吴越之间。
台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锡江西^5□潭山门。
励心僧务不惮勤苦。
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
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
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
昌言曰。
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
遇可居之。
通闻此言。
且同隐谶。
殊不详练。
其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
乃问乡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忆大寂之悬记。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
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
先师之言非虚记也。
挂锡解囊。
参学之徒雾集。
始则诛茅构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山海禅师。
回见通。
通愀然作色。
汝其来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径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国于^8□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唐雍京章敬寺怀晖传释怀晖。
姓谢氏。
泉州人也。
宿植根深出尘志远。
迨乎进具乃尚云游。
贞元初礼洪州大寂禅师。
顿明心要时彭城刘济颇德晖互相推证。
后潜岨崃山。
次寓齐州灵岩寺。
又移卜百家岩。
泉石幽奇。
苦于禅子请问繁杂。
上中条山行禅法。
为法者蹑迹而往。
蒲津人皆化之。
元和三年宪宗诏入于章敬寺毗卢遮那院安置。
则大历中敕应天下名僧大德三学赡者。
并丛萃其中。
属诞辰多于此修斋度僧焉。
晖既居上院为人说禅要。
朝寮名士日来能参问。
复诏入麟德殿赐斋推居上座。
元和十年乙未冬示疾。
十二月十一日灭度。
春秋六十二。
越明年二月。
门人智朗志操等。
奉全身葬于灞桥北原。
敕谥大宣教禅师。
立碑于寺门。
岳阳司仓贾岛为文述德焉。
唐京兆兴善寺惟宽传"宝修"释惟宽。
姓祝氏。
衢州信安人也。
祖曰安。
考曰皎。
生十三岁。
见杀生者尽然不忍食。
退而出家求翦发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证大乘法于止观。
成最上乘于大寂道一。
贞元六年始行化于闽越间。
岁余而回心改服者百数。
七年伏猛虎于会稽。
作滕家道场。
八年与山神受归戒于鄱阳。
作回向道场。
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
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
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
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
诏于安国寺。
五年问道于麟德殿。
其年复灵泉于不空三藏池。
十二年二月晦。
大说于传法堂讫奄然而化。
报龄六十三。
僧夏三十九。
归葬于灞陵西原。
诏谥曰大彻禅师。
塔号元和正真。
初宽说心要法三十年。
度黑白众殆及百千万。
应病授药安可既乎。
白乐天为宫赞时。
遇宽四诣法堂。
每来垂一问。
宽答如流。
白君以师事之。
门弟子殆千余。
得法者三十九。
入室受遗寄者曰义崇圆照焉唐罗浮山释宝修。
俗姓周。
资州人也。
从师于纯德寺志求玄理。
于蕲州忍大师法裔决了重疑。
后爱罗浮山石室安止。
檀越为造梵宇蔚成大寺。
一日告门人曰。
因缘相逼。
愀然不乐众咸莫测。
顺宗皇帝。
深重佛宗。
知修之名。
诏入京与三藏击问。
并翻译之意。
朗畅如流。
乃留居辇下三年。
终于京寺云。
唐天台山佛窟岩遗则传释遗则。
俗氏长孙。
京兆长安人也。
祖冽鄂州司马。
考利涉隐居金陵。
则弱不杂俗。
恬恬终日而无所营。
始从张怀瓘学草书。
独尽笔妙。
雅耽经史尤乐佛书。
以为得吾心。
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慧忠。
忠所谓牛头六祖也。
始天竺达磨以释氏心要至。
传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
学能者谓之南宗学。
学秀者谓之北宗学。
而信祖又以其道传慧融。
融得之居牛头山。
弟子以传授。
由是达磨心法有牛头学。
则既传忠之道。
精观久之。
以为天地无物也。
我无物也。
虽无物未尝无物也。
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
至人以是能独照。
能为万物主。
吾知之矣。
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
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
虎豹以为宾。
麋鹿以为徒。
兀然如枯。
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
有慕其道者曰。
道者未有弟子。
相率为筑室。
图佛安僧。
蔚为精舍焉。
故元和已来传则道者。
又自以为佛窟学。
佛窟之号自则始也。
一坐四十年。
大官名侯赍书问讯檀舍。
则未尝有报谢。
礼拜者未尝而作起。
时岁在庚戌。
季夏十有三日。
召弟子曰。
汝其勉之。
至十五日夜遂坐殁。
是夜山下人闻若山崩。
旦望之则彩云翔泊于岩上。
父老皆泣曰。
师死矣。
已而视之果然。
凡则二十岁为僧腊。
五十有八而终。
善属文。
始授道于钟山。
序集融祖师文三卷。
为宝志释题二十四章。
南游傅大士遗风序。
又无生等义。
凡所著述辞理粲然。
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
则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龛塔。
会昌中例毁之。
其院为道门所有。
后开元寺僧正法光。
于咸通乙酉岁。
遂徙碑于今所。
河南尹韩又伪碑文。
唐婺州五泄山灵默传"志闲"
释灵默。
俗姓宣。
毗陵人也。
本成立之岁悦学忘疲。
约以射策。
登第以荣亲里。
承豫章马大师聚众敷演造禅关。
马师振容而示相。
默密契玄机。
便求披剃。
若熟痈之待刺耳。
受具之后苦练行门确乎不拔。
贞元初入天台山中。
有隋智者兰若一十二所。
悬记之曰。
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
若能居此与吾无异。
默因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
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
又住东道场。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
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
茅苫略无少损。
遐迩闻旃皆来观叹。
后游东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医。
闭关宴坐。
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
行次浦阳盛化。
有阳灵戍将李望。
请默居五泄焉。
元和初亢阳田畯惶惶。
默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
咄之曰。
百姓溪竭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邪。
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
民荷其赐属平昌孟简中丞廉问浙东废管内兰若。
学徒散逸。
时暨阳令李胄状举灵山许重造院。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沐焚香端坐绳床。
嘱累时众英溘然而绝。
寿龄七十二。
法腊四十一。
高僧志闲道行峭拔文辞婉丽。
亦江左之英达。
为默行录焉。
唐荆州天皇寺道悟传"崇信"
释道悟。
姓张氏。
婺州东阳人也。
受天粹气为王子。
生而神俊长而谨愿。
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
启白尊老将求出家。
慈爱之旨不见听许。
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
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
父母不获已而许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以勇猛力扶牢强心。
于六度门修诸梵行。
常以为疗膏盲者资上妙药。
开暗冥者求善知识。
不假舟楫其济渡乎。
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
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
于语言处识衣中珠。
身心豁然真妄皆遣。
断诸疑滞无畏自在。
直见佛性中无缁磷。
服勤五载随亦印可。
俾其法雨润诸丛林。
悟蓄力向晦^3□入深阻。
实冀一飞摩霄乃转遁于余姚大梅山。
是时大历十一年也。
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
七日不食。
至诚则通物感乃灵。
猱^6□豰玃更馈橡栗。
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
偶所遭睹。
骇动悚息驰谕朋曹。
谓为神奇。
曾不旬朔诣者成市。
凭嵌倚峭且构危栋。
赀粮供具环绕方丈。
猛虎耽耽侣出族游。
一来座侧敛折肢体。
其类驯扰可知也。
夫语法者无阶渐。
涉功者有浅深。
木踰钻而见火。
鉴勤磨而照胆。
理必然矣。
是以扫尘累遁岩薮。
服形体遗昼夜。
精岩不息趣无上道。
其有旨哉。
如是者三四年矣。
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
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
故重有咨访会其真宗。
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
二年秋谒石头上士。
於戏自径山抵衡岳。
凡三遇哲匠矣。
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
两虚其心相与^6□合。
白月映太阳齐照。
洪河注大海一味。
仲尼谓颜子亚圣。
然灯与释迦授记。
根果成熟名称普闻。
如须弥山特立大海。
繇是近佛恢张胜因。
凡诸国土缘会则答。
始卜于澧阳。
次居于澋口。
终栖于当阳柴紫山。
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
柽松蓊郁以含风。
崖巉巘岩而造天。
驾潋滟之紫霞。
枕清冷之玉泉。
鸾凤不集于蓬藋。
至人必宅于势胜。
诚如是也。
洪钟待叩童蒙求我。
川流星聚。
虚往实归。
或接武于林樾。
或骈肩于庐舍。
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
荆州雄藩也。
都人士女动亿万计。
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
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
不违愿力聿来赴请。
屩及于虚落。
锡及于都城。
白黑为之步骤。
幡幢为之轇轕。
生难遭想得未曾有。
彼优波鞠多者。
夫何足云。
有天皇寺者。
据郡之左。
标异他刹。
号为名蓝。
困于人火荡为煨烬。
僧坊主灵鉴族而谋之。
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
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
乃中宵默往肩舆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
诤论锋起达于尊官。
重于返复毕安其处。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缙绅清重。
拥旄统众。
风望眄睐当时准程。
驱车盛礼问法勤至。
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
徐以软语为之献酬。
必中精微洞过肯綮。
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
一无卑贵坐而揖对。
裴公讶其峻拔征其善趣。
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
悟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
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
裴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
如热得濯躁愦冰散。
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
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
命弟子先期告终。
以夏四月晦奄然入灭。
春秋六十。
僧腊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
葬之郡东隅。
灵龛建塔从僧礼也。
悟身长七尺。
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
度人说法雄健猛利。
其一旨云。
垢净共住水波同体。
触境迷着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
一念不起即见佛心。
其悟解超顿为若此也先是烟焰之末殿宇不立。
顾缁褐且亏瞻礼密。
念结构罔知权舆。
禅宴之际若值神物。
自道祠舍滨江水焉。
凡我疆畛富于松梓。
悉愿倾倒施僧伽蓝。
命工觇之宛若符契。
于是斩巨栋干修楹。
撑崖□壑云屯井构。
时维秋杪水用都涸。
徒众敛手块然无谋。
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
晨发江浒暮抵寺门。
剞劂之际动无乏者。
其余廊庑床案。
靡非幽赞。
事邻语怪阙而不书其感摄灵只皆此类也。
比丘慧真文贲等禅子幽闲。
皆入室得悟之者。
或继坐道场。
或分枝化导。
时太常协律符载著文颂德焉。
世号天皇门风也。
又唐澧州龙潭禅院释崇信。
未详氏族。
信在俗为渚宫胡饼师之子。
弱龄宛异神府宽然。
昔天皇寺悟禅师。
隐耀藏光人莫我测。
信家居寺巷。
恒曰提饼笥馈悟公斋食。
食毕且留一饼曰。
吾惠汝以荫子孙。
信一日自念曰。
饼是我持去。
何以返遗我邪。
莫别有旨乎。
遂拱手问焉。
悟公曰。
是汝持来复汝何咎。
信闻似有惊怪。
因劝出家便求摄受。
曰尔昔崇福善今信吾言。
故名之也。
由是躬于井臼供亿服勤。
乃问悟云。
未蒙指示心要。
悟公云。
时时相示。
信□禀斯言如游子之还家。
若贫人之得宝。
直从荆渚乃诣澧阳龙潭栖止。
因李翱尚书激扬。
时乃出世。
后德山鉴师出其门。
宗风大盛矣。
唐邺都圆寂传"掘多"
释圆寂。
不知何许人也。
恒以禅观为务勤修匪懈。
就嵩山老安禅师请决心疑。
一皆明焕寂化行相部依附者多。
久居天平等山。
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
时大司空严绶倾心信重。
享寿一百五十五岁。
咸亨二年己巳岁生按咸亨二年辛未。
合云总章二年己巳也。
世号无生和尚是欤。
寂之高岸恒不欲人致礼邀请。
必有不可犯之色。
时或非之。
然则志意修则骄富贵。
道义重则轻王公。
非其傲诞势使然也。
释掘多者。
印度人也。
从踰沙碛向慕神州。
不问狄鞮旋。
通华语而尚禅定。
径谒曹溪能师。
机教相接犹弱丧还家焉。
多游五台路由定襄。
历村见一禅者结庵独坐。
问之曰。
子在此奚为。
曰吾观静。
多曰。
观者何人。
静者何物。
得非劳子之形役子之虑乎。
其僧茫昧拱默而已。
作礼数四请垂启发。
多曰子出谁门邪。
曰神秀大师。
多曰。
我西域异道。
寔繁有徒。
最下劣者不堕此见。
兀然空坐蓐烂身疲。
初无深益。
子莫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早往韶阳请决所疑。
能曰。
子何不自观自静邪。
不观相不观如子游历日用自然安乐也。
一如多所言。
略无少异。
伊僧抉开罗网。
多后莫知攸往。
唐袁州阳岐山甄叔传释甄叔不知何许人也。
幼而聪敏倜傥不羁。
心目融明具大人相。
观生死轮上见九地群迷。
犹如蟭螟处在蚊睫。
受胜妙欲似嚼蜡无味。
遂投簪削顶。
具佛□帜求正觉了义。
扣大寂禅师。
一造玄机万虑都寂。
乃曰。
群灵本源假名为佛。
体竭形消而不灭。
金流朴散而常存。
性海无风惊波自涌。
心虚绝兆万象齐照。
体斯理者不言而遍历沙界。
不用而功益玄化。
如何背觉反合尘劳。
于阴界中。
妄自囚系。
于是形同水月流浪人天哉。
叔见宜春阳岐山群峰四合。
叹曰。
坤元作镇造我法城。
才发一言千岩响答。
松开月殿星布云廊。
青岚域中化出金界。
始从宴坐四十余年。
满室金光昼夜常照。
于是化缘已毕机感难留。
元和庚子岁正月十三日。
忽弃尘区还归大定。
门弟子如坦良宝等。
心没悲海哀声动山。
如月隐天群星失耀。
大集众木□为香楼。
用作茶毗。
获舍利七百粒。
于东峰下建窣堵波。
上足任运者命志闲。
为碑纪述矣。
唐新吴百丈山怀海传释怀海。
闽人也。
少离朽宅长游顿门。
禀自天然不由激劝。
闻大寂始化南康。
操心依附。
虚往实归果成宗匠。
后檀信请居新吴界。
有山峻极可千尺许。
号百丈欤。
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
堂室隘矣。
且曰。
吾行大乘法。
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
或曰。
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
胡不依随乎。
海曰。
吾于大小乘中。
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
乃创意不循律制。
别立禅居。
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
得道眼者号长老。
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
然多居律寺中。
唯别院异耳。
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
堂中设长连床。
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
谓之带刀睡。
为其坐禅既久。
略偃亚而已。
朝参夕聚饮食随宜。
示节俭也。
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
长老居方丈。
同维摩之一室也。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
表法超言象也。
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
天下禅宗如风偃草。
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
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
享年九十五矣。
穆宗长庆元年。
敕谥大智禅师。
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
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
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
院有别耳。
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
亦头陀之流也。
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
所言自我作古。
古故也。
故事也。
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
不成则云无自立辟。
今海公作古。
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
语曰。
利不百不变格。
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弥沙塞律有诸。
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唐潭州翠微院恒月传"真亮"
释恒月。
姓韩氏。
上党人也。
厥父为土监商。
西江往还俄遇剽略溺死。
月虽幼弱念父葬于鱼腹。
母又再行。
乃决志出家求报恩育。
受教于圣善寺慧初。
得度已造嵩山禅会。
便启发心要。
后访道寻师靡惮夷险。
抵望湖山翠微严下古院挂锡。
四方学者如蜂得王。
翕然盛化。
建中元年示疾而终。
春秋七十九。
其年三月十二日迁塔焉。
洛京广爱寺释真亮。
姓侯氏。
景城人也。
家训儒雅辞彩粲然洁素持操与群少年有异。
忽以樊笼为厌。
且曰。
去情除馑是所愿也。
遂于本州开元寺智休师下披染服。
然其刈薪汲水率先于人。
习行头陀行。
受具已游嵩少。
遇普寂奖训顿开蒙昧。
入龙门山居而禅默。
问津者交集声望日隆。
属留守尚书王公铎保厘。
闻而钦奉。
召入广爱寺别住居焉。
示人禅观匪倦教诏。
得道者亦多矣。
以贞元四年十一月三日。
忽告门人。
以桑榆末照诚难久留。
嘱累而终。
年八十八焉。
唐襄州夹石山思公传"昙真"释思公。
姓李氏。
恒阳人也。
早出家于本府龙兴寺。
得度后游伊洛间。
见普寂禅师开畅禅法。
寂始见提诱寻彻钩深。
至南雍隐夹石山。
翛然自处。
属牛公观政汉南闻其声绩。
请入城。
谢病不应其命。
牛帅亦不夺其志。
檀施相望学众侁侁。
若栴檀之围绕焉。
以兴元初年示疾归灭。
春秋八十四焉。
毫州安国院释昙真。
姓陈。
维青人也。
少小随父往彭城鬻枣于逆旅而亡所怙。
真叹恨无依。
乃投徐大云寺为僧。
其土是嵩法师之后经论薮泽。
真玩习该通。
后游胜境入嵩山学禅观已至任城。
邂逅李中丞讽赴职谯郡。
接真谈道抵掌盱衡如披云雾。
李恨相识之晚。
请以同行。
时聚风亭月。
观谈道达旦。
李后入为京尹。
因从容称奏真道成德至。
德皇下诏征。
而不奉诏。
贞元七年四月示灭。
门人建塔云。
唐定州大像山定真院石藏传释石藏。
姓吕。
汉东人也。
年邻小学露成人之度。
跪告堂亲愿为佛子。
遂志入开元寺削染受戒。
克愿礼嵩山寂禅师豁悟禅法。
至中山大像峰间石室。
孤坐冥寂数夏安然。
同好者望风而至。
蔚成丛众。
陶化博陵人咸欣戴。
会州帅李公卓。
翘仰之切。
命入城住贵亲玄论。
谢云。
野性难拘。
不闲礼法。
恐玷威陵。
卓躬登山访问。
□密交谈深开昏昧。
遂奏院题额曰定真焉。
藏预白众诀别。
明日坐亡。
春秋八十三。
贞元十六年正月入塔。
立碑颂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