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录 守城机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守城录
《守城录》 守城机要 陈规

城门旧制,门外筑瓮城,瓮城上皆敌楼,费用极多。

以御寻常盗贼,则可以遮隔箭丛;若遇敌人大炮,则不可用。

须是除去瓮城,止於城门前离城五丈以来,横筑护门墙,使外不得见城门启闭,不敢轻视,万一敌人奔冲,则城上以炮石向下临之。

更於城门里两边各离城二丈,筑墙丈五六十步,使外人乍入,不知城门所在,不可窥测;纵使奔突入城,亦是自投陷阱。

故城门不可依旧制也。

护门墙,只於城门十步内横筑高厚墙一堵。

亦设鹊台,高二丈。

墙在鹊台上,高一丈三尺,脚厚八尺,上收三尺,两头遮过门三二丈,所以遮隔冲突。

门之启闭,外不得知;纵使突入墙内,城上炮石雨下,两边羊马墙内可以夹击。

城门贵多不贵少,贵开不贵闭。

城门既多且开,稍得便利去处,即出兵击之。

夜则斫其营寨,使之昼夜不得安息,自然不敢近城立寨。

又须为牵制之计,常使彼劳我逸。

又於大城多设暗门,羊马城多开门窦,填壕作路,以为突门。

大抵守城常为战备,有便利则急击之。

城门旧制皆有门楼,别无机械,不可御敌。

须是两层,上层施劲弓弩,可以射远;下层施刀枪。

又为暗板,有急则揭去,注巨木石以碎攻门者。

门为三重,却厚一门,如常制,比旧加厚;次外一重门,以径四五尺坚石,圆木凿眼贯串以代板,不必用铁叶钉裹;又外一重,以木为栅,施於护门墙之两边。

比之一楼一门,大段济事。

城门外壕上,旧制多设钓桥,本以防备奔冲,遇有寇至,拽启钓桥,攻者不可越壕而来。

殊不知正碍城内出兵。

若放下钓桥,然后出兵,则城外必须先见,得以为备;若兵已出复拽起桥板,则缓急难於退却,苟为敌所逼逐,往往溺於壕中。

此钓桥有害无益明矣。

止可先於门前施机械,使敌必不能入。

拆去钓桥,只用实桥,城内军马进退皆便;外人皆惧城内出兵,昼夜不敢自安。

干戈板,旧制用铁叶钉裹,置於城门之前,城上用辘轳车放,亦是防遏冲突。

其碍城内出兵,则与钓桥无异。

既於城门里外安置机械,自可不用干戈板,以为出兵快便之利。

城身,旧制多是四方,攻城者往往先务攻角,以其易为力也。

城脚上皆有敌楼、战棚,盖是先为堤备。

苟不改更,攻城者终是得利。

且以城之东南角言之,若直是东南角攻,则无足畏。

炮石力小,则为敌楼、战棚所隔;炮石力大,则必过入城里。

若攻城人於城东立炮,则城上东西数十步,人必不能立;又於城南添一炮,则城上南北数十步,人亦不能立,便可进上城之具。

此城角不可依旧制也。

须是将城角少缩向里。

若攻东城,即便近北立炮;若攻南城,则须近西立炮,城上皆可用炮倒击其后。

若正东南角立炮,则城上无敌楼、战棚,不可下手。

将城角缩向里为利,甚不可忽也!女头墙,旧制於城外边约地六尺一个,高者不过五尺,作「山」字样。

两女头间留女口一个。

女头立狗脚木一条,挂搭皮、竹篦篱牌一片,遮隔矢石,若御大炮,全不济事。

又女头低小,城外箭丛可中守御人头面。

须是於城上先筑鹊台,高二丈,阔五尺。

鹊台上再筑墙,高六尺,厚二尺。

自鹊台向上一尺五寸,留方眼一个,眼阔一尺,高八寸。

相离三尺,又置一个。

两眼之间,向上一尺,又置一个,状如「品」字。

向上作平头墙。

敌上登城,只於方眼中施枪刀,自可刺下。

方眼向下,自有平头墙,即是常用篦篱牌挂搭,不必临时施设也。

更於鹊台上靠墙,每相去四寸,立排叉木一条,高出女墙五尺,横用细木夹勒两道或三道。

攻城者或能过「品」字眼,亦不能到平头墙上。

更兼墙上又有排叉木限隔,若要越过排叉木,必须用手攀援,则刀斧斫之,枪刃刺之,无不颠朴。

守者用力甚少,攻者必不得志也。

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脚。

其上皆有楼子,所用木植甚多,若要毕备,须用毡皮挂搭,然不能遮隔大炮,一为所击,无不倒者。

楼子既倒,守御人便不得安。

或谓须预备楼子,随即架立。

是未尝经历攻守者之言也。

楼子既倒,敌必以炮石弓弩并力临城,则损害人命至多,亦不可架立。

今但只於马面上筑高厚墙,中留「品」字空眼,以备觇望,又可通过枪刀;靠城身两边开两小门,下看城外,可施御扞之具。

墙里造瓦厦屋,与守御人避风雨,遇有攻击,便拆去瓦厦屋。

靠墙立高大排叉木,用粗绳横编,若造笆相似。

任其攻击,必不能为害。

城不必太高,太高则积雨摧塌,修筑费力。

城面不可太阔,太阔则炮石落在城上,缓急击中守御人。

城面通鹊台只可一丈五尺或一丈六尺,高可三丈或三丈五尺。

沿边大郡城壁,高亦不过五丈,阔不过二丈而已。

羊马墙,旧制州郡或无之,其有者,亦皆低薄,高不过六尺,厚不过三尺,去城远近,各不相同,全不可用。

盖羊马城之名,本防寇贼逼逐人民入城,权暂安泊羊马而已,故皆不以为意,然扞御寇攘,为力甚薄。

当於大城之外,城壕之里,去城三丈,筑鹊台,高二尺,阔四尺。

台上筑墙,高八尺,脚厚五尺,上收三尺。

每一丈留空眼一个,以备觇望。

遇有缓急,即出兵在羊马墙里作伏兵,正是披城下寨,仍不妨安泊羊马。

不可去城太远,太远则大城上抛砖不能过,太近则不可运转长枪。

大凡攻城,须填平壕,方可到羊马墙下。

使其攻破羊马墙,亦难为入,入亦不能驻足。

攻者止能於所填壕上一路直进,守者可於羊马墙内两下夹击,又大城上砖石如雨下击,则是一面攻城,三面受敌,城内又有一小炮可施。

凡攻城器械,皆不可直抵城脚。

攻计百出,皆有以备之也。

羊马墙内,须酌量地步远近,安排叉木,作排叉门;分布安排人兵,易於点检,兼防奸细入城。

城郭,旧制只是一重,城外有壕,或有低薄羊马城者。

使善守者守之,虽遇大敌,攻计百出,亦可退却。

或不经历攻守者,忽遇大敌围城,无不畏怯,须是先为堤备。

当於外壕里修筑高厚羊马墙,与大城两头相副,即是一壕两城。

更於大城里开掘深阔里壕,上又筑月城,即是两壕三城。

使攻城者皆是能者,亦无可攻之理。

大抵城与壕水,一重难攻於一重。

至若里城里壕,则必不可犯。

计羊马墙与里城、里壕之费,亦不甚多。

若为永久之计,实不可缺。

修筑里城,只於里壕垠上,增筑高二丈以上,上设护险墙。

下临里壕,须阔五丈、深二丈以上。

攻城者或能上大城,则有里壕阻隔,便能使过里壕,则里城亦不可上。

若此则不特可御外敌,亦可潜消内患。

里城、里壕,费用不多,不可不设,庶免临急旋开筑也。

修城,旧制多於城外脚下,或临壕栽了叉木,名为鹿角,大为无益。

若城中人出至鹿角内,壕外人施放弓弩,鹿角不能遮隔。

若乘风用火,可以烧毁。

不如除去为便也。

今来修城制度,止是在外州郡城池。

若非京都会府,须於城内向里,量度远近,再於外修筑一重,其外安置营寨;向里更筑一重,作官府。

若此,岂特坚固而已哉;内外之患,无不革尽。

攻城用云梯,是欲蚁附登城。

今女头上既留「品」字眼,又有排叉木,又有羊马墙,重重限隔,则云梯虽多,无足畏也。

攻城用洞子,止是遮隔城上箭丛,欲以搬运土木砖石,填垒壕堑,待其填平,方进攻具;或欲逼城挖掘。

今既有羊马墙为之限隔,则洞子亦自难用。

对楼则与城上楼子高下相对。

鹅车稍高,向前瞰城头,向下附城脚。

天桥与对楼无异,止是於楼上用长板作脚道,或折迭翻在城上。

皆是登城之具。

今羊马墙既有人守,自可两边横施器刃。

敌人别用撞竿,与其他应急机械,自不足畏。

大凡攻城用天桥、鹅车、对楼、火车、火箭,皆欲人惊畏,有以备之,则不能害。

攻城多填幔道,有至三数条者,高与城等,直逼城头。

今羊马墙中既有人拒敌,又大城上抛掷砖石,自然难近大城。

更照所填幔道,於城内靠城脚急开里壕,垠上更筑月城,两边栽立排叉木。

大城上又起木棚,置人於棚上。

又於欲来路上,多设签刺。

使能登城,亦不能入城;或能入城,亦不能过里壕;纵过里壕,绝不能过月城。

以幔道攻城者,百无一二。

今所备如此,亦何足畏!凡攻城者有一策,则以数策应之。

攻城用大炮,有重百斤以上者,若用旧制楼橹,无有不被摧毁者。

今不用楼子,则大炮已无所施。

兼城身与女头皆厚实,城外炮来,力大则自城头上过,但令守御人靠墙坐立,自然不能害人;力小则为墙所隔。

更於城里亦用大炮与之相对施放,兼用远炮,可及三百五十步外者,以害用事首领。

盖攻城必以驱掳胁从者在前,首领及同恶者在后。

城内放炮,在城上人照料偏正远近,自可取的。

万一敌炮不攻马面,只攻女头,急於女头墙里栽埋排叉木,亦用大绳实编,如笆相似,向里用斜木柱抢,炮石虽多,亦难击坏。

炮既不能害人,天桥、对楼、鹅车、幔道之类,又皆有以备之,则人心安固,城无可破之理。

攻守利器,皆莫如炮。

攻者得用炮之术,则城无不拔;守者得用炮之术,则可以制敌。

守城之炮,不可安在城上,只於城里量远近安顿;城外不可得见,可以取的。

每炮於城立一人,专照斜直远近,令炮手定放。

小偏则移定炮人脚,太偏则移动炮架;太远则减拽炮人,太近则添拽炮人。

三两炮间,便可中物。

更在炮手出入脚步,以大炮施小炮三及三百步外。

若欲摧毁攻具,须用大炮;若欲害用事首领及搬运人,须用远炮。

炮不厌多备。

若用炮得术,城可必固。

其於制造炮架精巧处,又在守城人工匠临时增减。

用炮摧毁攻具,须用重百斤以上或五七十斤大炮。

若欲放远,须用小炮。

只黄泥为团。

每个干重五斤,轻重一般,则打物有准,圆则可以放远。

又泥团到地便碎,不为敌人复放入城,兼亦易办。

虽是泥团,若中人头面胸臆,无不死者;中人手足,无不折跌也。

城被围闭,城内务要安静。

若城外有人攻击,城内惊扰,种种不便。

须是将城内地步,分定界分,差人巡视。

遇有人逼城,号令街巷,不得往来。

非籍定系上城守御及策应人,不得辄上城;在城上人,不得辄下城。

过当防闲,不特可免惊惶,亦可杜绝不虞。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