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正义 卷十 高宗肜日第十五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 卷十 高宗肜日第十五 孔颖达

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耳不聪之异。

雊,鸣。

○雊,工豆反。

祖已训诸王,贤臣也,以训道谏王。

○己音纪。

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

所以训也,亡。

○肜音融。

[疏]"高宗"至"之训"○正义曰:高宗祭其太祖成汤于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耳而雊鸣,其臣祖已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脩德政。

史叙其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二篇。

○传"耳不"至"雊鸣"○正义曰:经言"肜日,有雊雉",不知祭何庙,鸣何处,故序言"祭成汤"、"升鼎耳"以足之。

禘祫与四时之祭,祭之明日皆为肜祭,不知此肜是何祭之肜也。

《洪范》"五事"有貌、言、视、听、思,若貌不恭、言不从、视不明、听不聪、思不睿,各有妖异兴焉。

雉乃野鸟,不应入室,今乃入宗庙之内,升鼎耳而鸣,孔以雉鸣在鼎耳,故以为"耳不聪之异"也。

《洪范·五行传》云:"视之不明,时则有羽虫之孽。 听之不聪,时则有介虫之孽。"

言之不从,时则有毛虫之孽。

貌之不恭,时则有鳞虫之孽。

思之不睿,时则有裸虫之孽。”

先儒多以此为羽虫之孽,非为"耳不聪"也。

《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鼎三足,三公象也,而以耳行。 野鸟居鼎耳,是小人将居公位,败宗庙之祀也。"

郑云:"鼎,三公象也,又用耳行,雉升鼎耳而鸣,象视不明,天意若云当任三公之谋以为政。"

刘、郑虽小异,其为羽虫之孽则同,与孔意异。

《诗》云:"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说文》云:"雊,雄雉鸣也。 雷始动,雉乃鸣而雊其颈。"

○传"所以训也,亡"○正义曰:名《高宗之训》,所以训高宗也。

此二篇俱是祖己之言,并是训王之事,经云"乃训于王",此篇亦是训也。

但所训事异,分为二篇,标此为发言之端,故以"肜日"为名。

下篇总谏王之事,故名之"训",终始互相明也。

《肆命》、《徂后》,孔历其名于《伊训》之下,别为之传。

此《高宗之训》因序为传,不重出名者,此以训王事同,因解文便作传,不为例也。

高宗肜日祭之明日又祭。

殷曰肜,周曰绎。

○绎音亦,字书作释。

《尔雅》云:"又祭也。 周曰绎,商曰肜,夏曰复胙。"

[疏]传"祭之"至"曰绎"○正义曰:《释天》云:"绎,又祭也。 周曰绎,商曰肜。"

孙炎曰:"祭之明日寻绎复祭也。"

"肜"者,相寻不绝之意。

《春秋》宣八年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庙。 壬午,犹绎"。

《谷梁传》曰:"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

是肜者,"祭之明日又祭"也。

《尔雅》因绎祭而本之上世,故先周后商,此以上代先后,故与《尔雅》倒也。

《释天》又云"夏曰复胙",郭璞云"未见所出",或无此一句。

孔传不言"夏曰复胙",于义非所须,或本无此事也。

《仪礼·有司彻》上大夫曰"傧尸",与正祭同日。

郑康成注《诗·凫鹥》云,祭天地社稷山川,五祀皆有绎祭。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

于肜日有雉异。

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言至道之王遭变异,正其事而异自消。

[疏]"高宗"至"厥事"○正义曰:高宗既祭成汤,肜祭之日,于是有雊鸣之雉在于鼎耳,此乃怪异之事。

贤臣祖已见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变异,则正其事而异自消也。"

既作此言,乃进言训王。

史录其事,以为训王之端也。

○传"言至"至"自消"○正义曰:"格"训至也。

"至道之王"谓用心至极,行合于道。

遭遇变异,改脩德教,正其事而异自消。

大戊拱木,武丁雊雉,皆感变而惧,殷道复兴,是异自消之验也。

至道之王,当无灾异,而云遭变消灾者,天或有谴告,使之至道,未必为道不至而致此异。

且匆寻戒之辞,不可执文以害意也。

此经直云"祖己曰",不知与谁语,郑云"谓其党",王肃云"言于王"。

下句始言"乃训于王",此句未是告王之辞,私言告人,郑说是也。

乃训于王。

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 祖己既言,遂以道训谏王,言天视下民,以义为常。 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言天之下年与民,有义者长,无义者不长,非天欲夭民,民自不修义以致绝命。 ○中,丁仲反,又如字。 民有不若德,不听罪。 天既孚命正厥德。 不顺德,言无义。 不服罪,不改修。 天已信命正其德,谓有永有不永。 [疏]“乃训"至"厥德"○正义曰:祖己既私言其事,乃以道训谏于王曰:"惟天视此下民,常用其义。"

言以义视下,观其为义以否。

"其下年与民,有长者,有不长者"。

言与为义者长,不义者短。

"短命者非是天欲夭民,民自不修义,使中道绝其性命。 但人有为行不顺德义,有过不服听罪,过而不改,乃致天罚,非天欲夭之也。 天既信行赏罚之命,正其驭民之德,欲使有义者长,不义者短,王安得不行义事,求长命也?"○传"言天"至"绝命"○正义曰:经惟言"有永有不永",安和由义者?以上句云"惟天监下民,典厥义",天既以义为常,知命之长短莫不由义,故云"天之下年与民,有义者长。 无义者不长"也。

民有五常之性,谓仁义礼智信也,此独以"义"为言者,五常指体则别,理亦相通;"义"者,宜也,得其事宜;五常之名,皆以适宜为用,故称"义"可以总之也。

民有贵贱贫富愚智好丑,不同多矣,独以夭寿为言者,郑玄云:"年命者,蠢愚之人尤憩焉,故引以谏王也。"

憩,贪也。

《洪范》"五福"以寿为首,"六极"以短折为先,是年寿者最是人之所贪,故祖己引此以谏王也。

○传"不顺"至"不永"○正义曰:传亦顾上经,故"不顺德,言无义"也。

"听"谓听从,故以"不听"为"不服罪"。

言既为罪,过而不肯改修也。

"天已信命正其德",言天自信命,赏有义,罚无义,此事必信也。

天自正其德,福善祸淫,其德必不差也。

谓民有永有不永,天随其善恶而报之。

劝王改过修德以求永也。

乃曰:‘其如台。

’祖己恐王未受其言,故乃复曰,天道其如其所言。

○台音怡。

复,扶又反。

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胤,嗣。

昵,近也。

叹以感王入其言,王者主民,当敬民事。

民事无非天所嗣常也,祭祀有常,不当特丰于近庙。

欲王因异服罪改修之。

○丰,芳弓反。

昵,女乙反。

《尸子》云:"不避远昵。"

昵,近也。

又乃礼反。

马云:"昵,考也,谓祢庙也。"

[疏]"呜呼"至"于昵"○正义曰:祖己恐其言不入王意,又叹而戒之:"呜呼!王者主民,当谨敬民事。 民事无非天所继嗣以为常道者也。 天以其事为常,王当继天行之。 祀礼亦有常,无得丰厚于近庙,若特丰于近庙,是失于常道。"

高宗丰于近庙,欲王服罪改修也。

○传"胤嗣"至"改修之"○正义曰:《释诂》云:"胤、嗣,继也。"

俱训为继,是"胤"德为嗣,嗣亦继之义也。

《释诂》云:"即,尼也。"

孙炎曰:"即犹今也,尼者近也。"

郭璞引《尸子》曰"悦尼而来远",是"尼"为近也。

"尼"与"昵"音义同。

烝民不能自治,自立君以主之,是"王者主民"也。

既与民为主,当敬慎民事。

民事无大小,无非天所嗣常也,言天意欲令继嗣行之,所以为常道也。

"祭祀有常",谓牺牲粢盛尊彝俎豆之数礼有常法。

"不当特丰于近庙",谓牺牲礼物多也。

祖己知高宗丰于近庙,欲王因此雊雉之异,服罪改修以从礼耳,其异不必由丰近而致之也。

王肃亦云:"高宗丰于祢,故有雊雉升远祖成汤庙鼎之异。"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