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 第09部 卷八百八十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唐文
《全唐文》 第09部 卷八百八十一 董诰等 纂修

◎徐铉"四"

◇百官奏请行圣尊后册礼表

文武百官臣某等言:伏奉制旨,以圣尊后册礼,奉令旨俟百日后上进者。

仰承严命,固合遵行。

但以事有未安,理须陈奏。

中谢。

伏以历代已来,嗣极之主,礼之大者,尊奉上宫。

倘或正仪未行,庶事莫敢先举。

所以陛下裁膺册礼,即下制书,长乐归尊,已先孝理。

百司承式,将撰吉辰。

及金辂言旋,六宫即叙。

惟有典礼,已属稽迟。

遽睹丝言,备听慈旨。

在苴麻之次,诚极感伤。

然吉凶之仪,本无妨碍。

历稽前代,遍考儒臣,法度具存,事体至大。

况涣汗之泽,普及诸侯。

简册之行,便当相次。

未修大礼,交歉群情。

伏乞陛下再禀严慈,俯回听允。

臣等幸列有位,庶免旷官。

冒渎冕旒,无任云云。

◇贺德音表

文武百官某等言:伏睹御札,崇尚俭约,克己庇民。

节省服用,去金玉之饰。

减放嫔御,屏声色之娱。

供进珍羞,制作奇巧,中禁赐与,内门资用,并从损废,以缓征徭。

宸翰章明,德音流布。

凡百卿士,至於兆人,欢呼感动,倍百常品。

中贺。

臣闻文武之政,方策存焉。

知之非艰,行之不易。

故自三代已降,继体之君,有师保之训,以制其情。

有谏诤之臣,以救其失。

及其行也,犹未臻焉。

岂有发自宸衷,出於独断。

干文昭焕,至德宏新,耸动四方,如此之盛者也?伏惟陛下重熙抚运,下武膺期。

翼翼小心,干干夕惕。

寅畏所感,人神罔弗和。

仁明所加,细大罔弗理。

然犹劳谦访道,虚已求才。

日照天临,山藏海纳。

体唐尧之仁,以亲九族。

极虞舜之孝,以奉上宫。

率天下之尊,以承颜问安。

居四海之富,以扇枕调膳。

德既充矣,化亦孚矣。

然后恤小民之艰食,闵群吏之急征。

息泽虞之征,释公田之禁。

崇足用之本,近取诸身。

致九年之储,无求於外。

斥靡曼之色,咸遂物情。

除珍玩之饰,率由旧典。

去淫巧以急用,罢私积以归公。

生人之耳目惟新,风俗之浇浮立变。

先皇帝贻翼子之训,垂圣人之资,言有所未宣,行有所未远,陛下奉扬先志,推而行之。

数年之间,盛美斯备。

向若非陛下之孝心广达,无以见先帝之圣作惟几。

巍乎焕乎,不可得而名已。

昔者成汤因岁旱而罪已,周成动天威而责躬,咸能即致时雍,永锡繁祉。

岂若陛下春秋方富,中外方宁,制於几先,行此难事,宗社之降灵可见,邦家之流祚何穷。

率土之滨,孰不幸甚。

则臣向所谓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陛下既能行之矣,臣又闻行之甚易。

终之实难。

愿陛下慎而守之,则登三迈五,夫何远耶。

臣等幸尘班列,无补明德。

徒惭充位之讥,但贺苍生之福。

措词有尽,顺美难周。

臣等无任瞻天仰德欢呼跃踊之极云云。

◇谢诏撰元宗实录表

臣铉伏奉诏谕,以元宗皇帝实录命臣修撰。

才微任重,恩厚责深,拜捧丝纶,若临冰谷。

中谢。

臣闻握图御宇,既宪章於在昔,创法垂统,亦启佑於后昆。

然则至德无名,元功无迹。

惟日用而不竭,岂浅局之能量。

是以良史之才,历代为重。

以南、董之直,而无闻於成编。

如迁、固之能,而不绝於浮议。

则知铺陈王业,昭灼皇图,求之当仁,岂易轻授!伏惟元宗皇帝绍中兴之统,承累洽之基,大孝迈於有虞,仁恕逾於汉祖。

爱人节用,得孝文之风。

重学崇儒,有建元之烈。

东京则光武章明以忧勤立政,魏室则太祖陈王以文藻化人。

综是全功,允昭圣德。

对越上帝,敷佑下民。

二十年间,慎终始始。

陛下嗣膺宝历,钦若天明。

以累圣之资,辅生知之哲。

导扬休命,启焕贻谋。

故得畏轩后之神,更延三百。

配文王之祀,永奉明堂。

必将著以丹青,播於金石。

斯为重任,宜在鸿儒。

如臣者,章句末流,记问微学。

遭逢之便,尘玷司言。

岂意天鉴不遗,宸慈过听。

猥加宠寄,及此非才。

进退莫遑,怔忪失次。

然臣事先帝,常忝近司。

沐王泽以滋深,钦皇风而永久。

报大君之厚德,诚有愚心。

厕作者之清尘,其如公议。

戴恩愈极,揣分弥惊。

未识津涯,徒知庆跃云云。

◇谢赐庄田表

右:臣伏蒙宸慈,念及阙乏,特降宣旨,为置庄田,仍且於少府监赐熟米二百石者,望外之恩,莫知所自。

抚躬拜命,终惧且惊。

伏以臣禀性颛愚,触涂疏拙。

幸缘际会,早玷清华。

禄秩之资,既为过量。

吉凶之备,皆沐优恩。

空费稻粱,宁裨海岳。

但以家传清白,族有羁孤。

虽欲居常,终惭逼下。

盖亦暗於世务,非敢窃效古人。

伏惟陛下明极烛幽,仁深广覆。

亲加宠谕,曲轸殊私。

昔者葛亮薄田,不闻君赐。

孙宏脱粟,尚获时讥。

如臣非才,何以致此。

辞让则有辜悯恻,受则更觉贪饕。

徒承推食之恩,转积素餐之惧。

干坤之施,无可上酬。

蝼岂之躯,惟知毕命。

◇昭惠皇后谥议

臣闻广莫极於坤元,则含容光大,拟议著焉。

尊莫隆於皇后,则窈窕思贤,咏歌发焉。

是以上德无名,而称谓流於百代。

至道无象,而仪刑表於四方。

此固天理出於自然,圣人所以无避者也。

矧惟节惠之礼,百王盛典,述德之议,史臣至公,诞昭耿光,敢扬懿德。

伏惟大行国后生商遗烈,安刘积庆,淑质奇相,惠问英才,光映台华,作俪公族。

绍隆藩阃,载辑储闱。

世子专寝门之礼,孝心不匮。

大君以家人之庆,天覆有加。

诚由肃雍之德,叶此睦姻之盛。

言内则者,以为美谈。

及运属飞天,尊归配地,严恭匪懈,禀母仪於上宫。

慈惠积中,率妇道於天下。

浣濯是服,而六衣有炜。

环佩中节,而九御有伦。

思脱簪之戒,以成忧勤之政。

躬大练之饰,以辅纯俭之风。

阴教既孚,王化茂远。

方舆告变,椒风永。

恸结长乐,哀缠紫宸。

龟筮叶从,攒涂将启。

旌德之号,彤管斯存。

若乃山河表德,而文之以礼。

金玉其相,而守之以恭。

垂训以慈,进贤以哲。

至於诵经习诗之敏,审音知乐之明,超然远识,绝终古。

勤行孝养,下自从化,故宽裕怀於六宫。

天资明惠,学无不通,故遗爱锺於宸眷。

载稽具美,实光前烈。

谨案《谥法》。

「德礼不愆容仪恭美皆曰昭。

慈哲远识宽裕遗爱皆曰惠」。

仰惟实录,足表鸿猷。

谥曰昭惠后。

谨议。

◇荐处士陈禹状

右:臣伏睹国家裒采群才,搜扬片善,有上书言事者,犹有可取,必加甄录。

广纳之意,遐迩知恩。

然臣窃尝观之,率皆浅近。

止於采取金宝,检榷赋租,制作舟车,斩伐材木,巡察关禁,收捕寇攘,既利害相参,亦虚实略半。

食禄者众,成务者稀。

若乃先王教化之源,朝廷刑政之本,谓之迂阔,竟尔寂寥。

得人之盛,未可致也。

去夏有布衣陈禹,诣献纳院上疏,独与众异。

其言曰:「五常之教不立,度量之器不均。

」又曰:「江乡之民,存不事之以礼,没不祭之於室。

」斯实有意於教化,而不汨於流俗者也。

臣於是访其为人,则乡曲无过。

延之与语,则静默寡词。

倘使行顾其言,才副其识,则古之循吏,何以逾之。

愿陛下以亲民之职,试其为理,考绩之际,自有常科。

臣忝预铨司,顾惭则哲。

谬妄论荐,俯伏兢惶。

谨奏。

◇为萧给事与楚王书

世事推移,长涂暌隔。

违离轩砌,二十余年。

追念生平,有心目。

伏承大王英谋奋发,妙略宏施。

长驱伐叛之师,克正夺宗之罪。

奉天朝之正朔,慰全楚之讴歌。

成功上简於帝心,惠泽远敷於疲俗。

风猷所及,庆快同深。

俨早被恩私,今通信问。

欣跃之极,倍万常情。

◇又代萧给事与楚王书

俨闻君子退人,忠臣去国,旧君有反服之礼,交绝无恶声之嫌。

以义始终,今古一也。

某受性无术,暗於事机。

佩师训以周旋,忘时态之险易。

追惟畴昔,受遇先王。

国士之知,何尝暂忘。

某复曳裾侯馆,委质府庭。

松楸所依,兄弟少长。

大义若此,乃心如何。

而世事推移,谗言交构。

忠信获罪,干戈日寻。

某虽不才,非敢爱死。

过君以求名则不忍,苟生以失节则不能。

诚恐蕞尔之身,终为执事之累。

所以仰冒严禁,逃还故乡。

出鲁国以悲歌,向西河而下泣。

子鲜去卫,非欲立宗。

梁鸿适吴,本期自质。

先皇帝恩深善贷,义极绥怀。

采乡曲之弃妻,收荆岑之遗璞。

遂得服勤州县,历职朝廷。

始望初心,岂将及此。

但封疆隔,玉帛不寻。

奕世君臣,一朝吴越。

愧三州之父子,羡五部之弟兄。

外交朋,俯惭章绶。

每春秋代序,霜露交零。

飞江南之群[B247],嘶代北之朔焉。

悲兴触绪,泪落沾襟。

自分没身,长怀永叹。

而天将厌乱,人或与能。

大王以命世之资,克清家难。

圣上以至仁之举,大济横流。

车书既同,冠盖相望。

方承大王念纫兰之逐客,哀丛棘之离人。

煦以恩光,感之意气。

乘轩食肉,有若平时。

始听音尘,犹疑梦寐。

且悲且慰,五情无主。

苟非大人之德,不以细故介怀,则惠好所臻,孰能若是。

某又闻善父母者,必推锡类之感。

善兄弟者,必广常棣之风。

故能功冠生民,道济天下。

大王英谋远略,宏量深仁,上国仰其嘉猷,全楚被其渥泽。

如某昔年事分,曾无闻芥之嫌。

今日支离,合在昭苏之数。

况东西一体,道路无虞。

倘蒙闵以悬旌,全斯大造。

兄弟子侄,并许还朝。

存者荷二天之恩,没者释九原之恨。

则生死骨肉,未可比量。

沥胆隳肝,宁申万一。

某以学古为家业,以感义为素怀。

空言虚词,且非说客。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犹觊拭玉张旃,或从行人之末。

捧禽执贽,重趋典客之傍。

丹恳获申,微愿斯毕。

虽复身填沟壑,犹望魂魄知归。

揽笔陈词,悲来横集。

◇复方讷书

铉以疏拙之性,顽滞之资,厕於人曹,无足比数。

然以荷先人之业,猥践清贯。

读往圣之书,颇识通方。

累朝旧恩,渐於肌骨。

至於行道济物,立身扬名,报国士之知,成天下之务,窃不自揆,颇尝有心。

故膺耳目之寄,当津要之路,侃然受任,不以为忧。

而才与心违,命与运背。

言出而不能悟主,身废而无足救时。

三年之中,百艰备历。

干戈扰於内地,烽火照於阙庭。

奔走道路,容身靡所。

当此时也,苟得耕於南亩,齐於一民。

以斯终焉,尚为幸也。

而副君将圣,王道渐亨。

博采遗贤,以济多难。

赞谕之任,首及非才。

拜命以来,翻自忧愧。

何者?储后践纳麓之重,而处於承颜之地。

有从谏之善,而立於无过之场。

徒欲持ㄗ米以实太仓,秉烛火以助羲御。

恐不足以副上德之举,塞故人之望也。

但当正身洁已,徇公灭私,使内不愧於本心,外不违於所学而已。

阁下德我太甚,期我太深。

历阳郡佐白君至京,辱贶手札,庆誉优渥,勖励殷勤。

知己之情,无以过此。

然此日副君之垂顾,乃昔时阁下前席品题之所致也。

缄藏佩服,何日忘之。

今兵难少宁,民未泰,顶踵利物,斯实其时。

阁下高卧已久,群望颇郁。

宣室之召,斯在不远。

勉慎兴居,以副翘企。

凄凄之意,迟用面谕。

不宣。

再拜。

◇答左偃处士书月日。

东海徐铉答拜稽首,复书处士足下:铉读圣人之书,探作者之意,出处语默,信非徒然。

故高卧尧舜之代,不为背时。

濡足楚汉之际,不为趋利。

嗟乎!天下兵起,百年於兹。

立功名取富贵者有之,贞苦节安徒步者,何寂寞而无闻也。

愚常疑廉耻之风,於是乎绝。

而足下负磊落之气,畜清丽之才,褐衣韦带,赋诗自释,介然之操,其殆庶乎?悠悠之人,尚未识其所谓,惟韩君叔言知之。

以铉爱奇好古者也。

故屡称足下之行。

亟诵足下之诗,相视欣然,以为今犹古也。

然铉才名地望,远谢韩君,极虑息心不足当隐君子之厚顾。

足下德我太甚,惠我好音。

咫尺之书,则古人之道在其中。

百篇之诗,则作者之序冠其首。

先以溢美之赠,益以谦光之词。

发缄欣玩,不能自已。

又念昔之隐者,消声物外,绝迹时人。

今足下高蹈如彼,自屈若此。

得非以吾道久否,思发愤而振起之尔。

铉诚浅劣,不足以堪。

愿契素交,岁寒然后盛集,续当归纳,不宣。

铉再拜。

◇答林正字书

十二月日,复书正字足下:辱贶长笺,词高旨远。

循环捧读,欲罢不能。

见顾之深,良足愧也。

吾子以老成之智,蕴救世之心。

一言悟主,俯拾初筮。

虽位未充量,然升闻特达。

超然独异,亦古之所难也。

推是而往,其道可知。

铉也不才,猥厕先达。

虽复识不能见之於未兆,才不能济之於已形,然而振天下之公议,举天下之公器,推毂后进,心无适莫,庶几不下於昔贤,吾子异日当知为不妄。

其古今之变,安危之势,忽乎微哉,未可一二以言语尽也。

谨俟暇日,当接余论。

聊奉还答,伏惟鉴悉。

徐铉白。

◇御制春雪诗序

臣闻尧尚文思,书有永言之目。

汉崇儒学,史称好道之名。

所以泽及四海,化成天下。

其后迂阔王道,荡淫淳风。

正始之音,阙而莫续。

魏帝浮之句,不接舆词。

王融曲水之篇,无闻圣作。

将兴古义,允属昌期。

我皇帝陛下常武功成,右文业广。

明逾日月,不以圣智自居。

思天,不以才能格物。

其或南薰有怿,东作无忧。

民思秋稼之娱,物茂冬之礼。

恩覃在镐,调振横汾。

天籁发音,畴非耸听。

干文垂象,宁隔仰瞻。

信可以畅列圣之谟猷,变生人之耳目者也。

於是岁躔作噩,序首青阳。

元鸟司启之明晨,白兽称觞之节日,有唐中兴这一纪,皇上御历之七年,地平天成,时和岁稔。

衢樽之味,普洽元风。

击壤之声,散为和气。

同云暗野,朔雪飞空。

急势随风,影乱东郊之仗。

凝华接曙,光浮元会之筵。

星跸既移,云乃启。

太弟以龙楼之盛,入奉垂旒。

齐王以凤沼之崇,来参銮几。

霞轩结辙,革履齐趋。

唯陈韶之音,无取鱼龙之戏。

喜油油之既洽,顾奕奕之方呈。

笔落天波,言成帝典。

七言四韵,宣示群臣。

乃命太弟太傅建勋、翰林学士给事中朱巩、常梦锡、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殷崇义、游简言、吏部尚书毗陵郡公景运、工部尚书上饶郡公景逊、左常侍勤政殿学士张义方、谏议大夫勤政殿学士潘处常、魏岑、驾部员外郎知制诰乔舜、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徐铉、膳部员外郎知制诰张纬、光禄卿临汝郡公景辽、鸿胪卿文安郡公景游、太府少卿陈留郡公景道、左卫将军乐安郡公宏茂、驾部郎中李瞻等,或赓元首之歌,或和阳春之曲。

如葵心之向日驭,似蛰户之环雷门。

二十一篇,咸从奏御,皆所以美丰年之兆,申万物之情,非徒载笑载言,一咏一吟而已。

昔者白云之唱,七萃驱驰。

黄竹之诗,万人冻馁。

王猷且塞,后嗣何观。

孰若偃仰大庭,优游六艺,初筵有秩,而六宫不移,夜漏未央,而百官已事,被之乐府,授以史官,焕乎文章,无得而称也?有诏为序,以纪岁月"御批云:宿来健否?酒醒诗毕,可有余力?何妨一为之序?以纪岁月。 呵呵!"。

天慈过听,猥属微臣。

徐乐上书,徒惭暮入"其日内宴,臣铉迨后方赴"。

安国作序,幸冠首篇。

狂简仅成,兢忧罔措。

谨上。

◇御制春雪诗后序

昔者汉宫故事,著成王负之图,鲁殿宏规,纪黄帝垂衣之象,用能昭文昭物,虽十世而可知。

如玉如金,更百王而不易。

况乎天统建寅之首,皇猷累洽之辰,上瑞方呈,宸游载穆。

拱北极,而众星咸在,祝南山而万寿,无逾。

明皇花萼之楼,风流不泯。

德祖中和之节,雅颂常垂。

实奕世之耿光,为中朝之盛观。

固当腾之竹帛,饰以丹青。

袭六艺以同明,与天文而共丽。

皇太弟重离普照,博望凝思,敦古道以致君,法前经而作事。

命千秋而指画,召立本以趋驰。

粲然后素之功,焯尔彰施之象。

煦如就日,肃不违颜。

万国式瞻,若奉衣裳之会。

群臣仰止,似闻舆马之音。

盛德形容,於斯大备者也。

初外朝既罢,内宴方陈。

赴召者上自副君,逮於戚里。

铜壶已晏,圣藻爰飞。

或逡巡而载歌,或蹈咏而不作。

既而有诏,出示群官。

臣建勋、义方、铉等,闻命在前,援简先就,因承中旨,入奉斯筵。

而两省众篇,翌日咸集。

故奉和者二十一首,而侍宴者十有四人。

前序阙遗,被令重述。

谨上。

◇御制杂说序

臣闻轩后之神也,畏爱止乎三百。

唐虞之圣也,倦勤及乎耄期。

文王之明夷也,爻象周於六虚。

宣父之感麟也,[B14A]贬流於百代。

乃知功利之及物者,与形器而有限。

道德之垂宪者,将造物而常新。

是故体仁者必恳恳於立言,务远者必勤勤於宏道。

然则封泰山告成功七十二家,正礼乐删诗书一人而已,大矣哉立教之难也。

有唐基命,长发祥符。

旧物重甄,斯文不坠。

皇上高明博厚,哲文思。

既承累圣之资,仍就甘盘之学。

鸿才绮缛,理绝名言。

默识泉深,事符影响。

自膺眷命,钦若重熙。

广大孝以厚时风,励惟精而勤庶政。

宥万民而罪已,体百姓以为心。

俗富刑清,时安岁稔。

其或万岁暇豫,禁御晏居。

接对侍臣,宵分乃罢。

讨论坟典,昧旦而兴。

口无择言,手不释卷。

尝从容谓近臣曰:「卿辈从公之暇,莫若为学为文。

为学为文,莫若讨论六籍。

游先王之道义不成,不失为古儒也。

今之为学,所宗者小说,所尚者刀笔,故发言奋藻,则在古人之下风,以是故也。

」其高识远量,又如此焉。

昔魏武帝有言老而勤学,而所著止於兵书。

吴大帝亦云学问自益,而无闻述作。

风化之旨,彼其恧欤?属者国步中艰,兵锋始戢。

惜民力而屈己,畏天命而侧身。

静处凝神,和光戢耀。

而或深惟邃古,遐考万殊。

惧时运之难并,鉴谟猷之可久。

於是属思天人之际,游心今古之间。

触绪研几,因文见意。

纵横毫翰,炳焕缣缃。

以为百王之季,六乐道丧,移风易俗之用,荡而无止,忄舀心堙耳之声,流而不反,故演乐记焉。

尧舜既往,魏晋已还,授受非公,争夺萌起,故论享国延促焉。

三正不修,法弊无救,甘心於季世之伪,绝意於还淳之理,故论古今淳薄焉。

战国之后,右武贱儒,以狙诈为智能,以经艺为迂阔。

此风不革,世难未已,故论儒术焉。

父子恭爱之情,君臣去就之分,则[B14A]申生,明荀,俾死生大义,皎然明白。

推是而往无弗臻,皆天地之深心,圣贤之密意,礼乐之极致,教化之本源,六籍之微辞,群疑互见,莫不近如指掌,焕若发蒙。

万物之动,不能逃其形,百王之变,不能异其趣,洋洋乎大人之谟训也。

夫天工不能独运,元后不能独理。

故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

有君无臣,郑公所以叹恨。

庶乎斯民有幸,大道将行,举而错之域中,则三五之功,何远乎尔?

臣又闻将顺致美,铺陈耿光。

布尧言於万邦,称汉德於殊俗,盖词臣职也。

若乃向明而理,负而朝,庆赏威刑,豫游言动,则有太史氏存焉。

又若雅颂文赋,凡三十卷,鸿笔丽藻,玉振金相,则有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徐锴所撰御集序详矣。

今立言之作。

未即宣行。

理冠皇坟,谦称杂说。

臣铉以密侍禁掖,首获观瞻。

有诏冠篇,勒成三卷。

而三卷之中,文义既广,又分上下焉。

凡一百篇,要道备矣。

将五千而并久,与二曜以同明。

昭示孙谟,永光册府。

谨上。

◇北苑侍宴诗序臣闻通物情而顺时令者,帝王之能事。

感惠泽而发颂声者,臣子之自然。

况乎上国春归,华林雨霁,宸游载穆,圣藻先飞,雷动风行,君唱臣和,故可告於太史,播在蕃弦。

帝典皇坟,莫不由斯者已。

岁躔己巳,月属仲春,主上御龙舟,游北苑。

亲王旧相,至於近臣,并俨华缨,同参曲宴。

时也风清景淑,物茂人和。

望蒋峤之,祝为圣寿。

泛潮沟之清浅,流作天波。

丝簧与击壤齐声,共君恩并醉。

乃命即席,分题赋诗。

睿思云飘,天词绮缛。

文明所感,蹈咏皆同。

既击钵以争先,亦分题而较胜。

长景未暮,百篇已成。

自扬大雅之风,岂在遒人之职。

奉诏作序,冠於首篇。

授以集书,藏之金匮。

谨上。

◇文献太子诗集序

鼓天下之动者在乎风,通天下之情者存乎言。

形於风可以言者,其惟诗乎?粤若书契肇生,雅颂乃作。

达朝廷邦国之际,其用不穷。

更治乱兴替之时,其流不竭。

六义浸远,百代可知。

若夫王公大人,居尊履正,其行道也无迹,其成务也不宰,所以可则可象,有功有亲,非夫咏言,何以观德?周文陈王业之什,召穆纠宗族之篇。

圣人辑之,皇猷备矣。

子桓振建安之藻,昭明总著作之英。

体有古今,理无用舍。

夫机神肇於天性,感发由於自然。

被之管弦,故音韵不可不和。

形於蹈厉,故章句不可不节。

取譬小而其指大,故禽鱼草木无所遗。

连类近而及物远,故容貌俯仰无所隐。

怨恻可戒,赞美不诬。

斯实仁者之爱人,智士之博物。

王室光启,人文化成。

上去删诗,绵二千祀。

其用益广,其制益精。

绝其流冗,结以周密。

王言帝典,炳蔚於缣缃。

词人才子,充溢於图牒。

若乃简练调畅,则高视前古。

神气淳薄,则存乎其人。

亦何必於苦调为高奇,以背俗为雅正者也。

殿下挺生知之哲,有累圣之资。

道冠三才,学兼百氏。

虞庠齿胄,腾声於就傅之年。

侯社锡圭,底绩於为邦之际。

随城封壤,人歌召伯之棠。

浙右控临,时赖京师之润。

戎机鞅掌,曾不劳神。

闲馆娱游,未尝释卷。

深远莫窥其际,喜愠不见於容。

唯奋藻而ゼ华,则缘情而致意。

至锺山楼月,登临牵望阙之怀。

北固江春,眺听极朝宗之思。

赏物华而颂王泽,览穑事而劝农功。

乐清夜而宴嘉宾,感边尘而悯行役。

沈吟命笔,顾盼成章。

理必造於元微,词必关於教化。

或寓言而取适,终持正於攸归。

著於简篇,凡若干首。

及玉符来觐,元圃归尊。

临飞阁之华池,即氵存雷之讲肆。

斯文间作,盛德日新。

盖旷代之宗英,实一时之师匠。

以铉幸尘赞论,尝典丝论。

谓可言诗,因令视草。

听钧天之奏,徒欲动心。

酌沧海之波,唯知满腹。

敬抽短翰,式继颂声。

谨序。

◇翰林学士江简公集序

士君子藏器於身,应物如响。

成天下之务者,存乎事业。

通万物之情者,在乎文辞。

然则日月不知,人亡政息。

瞻之则渺然在羲轩之上,蹈之则肃然若旦暮之间。

自非遗文余教,则作者之道或几乎息矣。

嗟乎!天地长久,英灵超忽。

邺中才子,与乐事以俱沦。

江左名臣,及元谭而共尽。

清流可楫,胜气犹生。

阅蠹简以凄凉,抚绝韦而慷慨。

斯文未丧,何代无人。

济阳江公,锺川岳之粹灵,体角犀之奇相。

芳兰十步,本自天资。

建木千寻,非求外奖。

弱龄闻道,夙岁驰名。

竹箭称美於东南,来充王府。

天马擅奇於西北,入奉乘黄。

於时圣历中兴,贤才间出。

公从容冠盖之际,颉颃台阁之间。

文高学深,识优理胜。

虚襟接物,简易多通。

正色当官,直方无扰。

定祖宗之大号,功补神明。

端风宪之直绳,气慑奸宄。

身可屈而名不辱,用即行而舍即藏。

故丛棘三年,雅怀自若。

承明再入,时望弥高。

人无间然,道亦光矣。

呜乎!运逢上圣,年在中身。

人之云亡,空嗟殄瘁。

死而可作,谁与同归?诗所谓胡不万年,传有云古之遗爱者也。

昔襄阳孟浩然,年五十有二,疾发背而亡。

公岂其后身欤?何符合之若此?

惟公以进士擢第,以词赋驰名。

事藩邸参管记之司,登朝籍专掌纶之任。

奏议表启,时然后言。

诗笔歌颂,和者弥寡。

绝文场而远骛,横学海以孤飞。

综南北之清规,尽古今之变体。

伏游两制,不亦宜乎?然而初无简编,文乃亡逸。

嗣子翘门生王克珍等,或搜诸经笥,或传於人口,或焚藁之外,或削材之余,汇聚群分,凡得十卷,授之执友,以命冠篇。

铉族近情亲,官联迹密。

每西垣景晏,北第风清,忘形樽俎之间,得意筌蹄之表。

西江东海,俱为赋之乡。

北门右掖,并对受厘之问。

嗟乎!相如既往,空存封禅之书。

季子云来,但有心期之剑。

寝门流恸,已隔生平。

都门长送,遽成今昔。

追托言於夙契,申永悼於斯文。

援毫悲吒,存诸梗概云耳。

◇萧庶子诗序

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

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

诗之贵於时久矣。

虽复观风之政阙,遒人之职废,文质异体,正变殊涂,然而精诚中感,靡由於外奖,英华挺发,必自於天成。

以此观其人,察其俗,思过半矣。

比夫泽宫选士,入国知教,其最亲切者也,是以君子尚之。

兰陵萧君,江左之英,诗苑之精。

其为人也乐易,其处世也静默。

忘形衡泌之下,苦节戎马之间。

其道日新,其名益震。

诸侯虚左,五府交辟。

今晋王殿下树藩作相,乐善爱才。

幕府初开,君实首冠。

由典校书,至仪曹郎。

出入两宫,官无虚授。

优游多士,交必正人。

每良辰美景,登高送远,适莫不存於心府,势利不及於笑谈。

含毫授简,唱予和汝。

其性淡,故略淫靡之态。

其思深,故多清苦之词。

大雅之士,何以过此。

铉与君为友,几将二纪。

其间聚散穷达,罕或宁居。

淡成之怀,终始若一。

静言投分,想见古人。

丁巳岁,抚王高让承华,出分陕服,君以宫省旧德,复践初筵。

撰行之夕,俾予视草。

铉也不佞,无足扬君之美,徒欲申别恨,叙交情,故作斯文,冠於篇首云尔。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