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 第10部 卷九百十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唐文
《全唐文》 第10部 卷九百十一 董诰等 纂修

◎道宣"三"

◇续高僧传序

原夫至道绝言,非言何以范世?言惟引行,即行而乃极言。

是以布五位以擢圣贤,表四依以承人法,龙图成大易之渐,龟章启彝伦之用。

逮於素王继辙,前修举其四科,班生著词,后进宏其九等,皆所谓化导之恒规,言行之权致者也。

惟夫大觉之照临也,化敷西壤,迹绍东川,逾中古而弥新,历诸华而转盛。

虽复应移存没,法被浇淳,斯乃利见之康庄,阙有之宏略。

故使体道钦风之士,激扬影响之宾,会正解而树言,扣元机而即号。

并德充宇宙,神冠幽明。

像设焕乎丹青,智则光乎缁素,固以详诸经部,议未缵其科条。

窃以葱河界於剡州,风俗分於唐梵,华胥撰列,非圣不据其篇,则二十四依付法之传是也。

神州所纪,贤愚杂其题引,则六代所详群录是也。

然则统斯大抵,精会所归,莫不振发蒙心,网罗正理。

俾夫骀足九达,遗踪望而可寻;徇目四驰,高山委而仰止。

昔梁沙门金陵释宝唱撰《名僧传》,会稽释慧皎撰《高僧传》,创发异部,品藻恒流,详覆可观,华质有据。

而缉裒吴、越,叙略魏燕,良以博观未周,故得随闻成彩。

加以有梁之盛,明德云繁,薄传三五,数非通敏;斯则同世相侮,事积由来,中原隐括,未传简录,时无雅赡,谁为补之?致使历代高风,飒焉终古。

余青襟之岁,有顾斯文。

祖习乃存,经纶攸阙。

是用凭诸名器伫对杀青,而情计栖遑,各师偏竞,逖听成简,载纪相寻。

而物忌先鸣,藏舟遽往,徒悬积抱,终掷光阴。

敢以不才,辄陈笔记,引疏闻见,即事编韦,谅得历代因之,更为冠冕。

自汉明梦日之后,梁武光有以前,代别释门,咸流传史。

考酌资其故实,删定节其先闻,遂得类续前驱,昌言大宝。

季世情絷,量重声华,至於鸠聚风猷,略无继绪。

惟隋初沙门魏郡释灵裕,仪表缀述,有意宏方,撰《十德记》一卷,偏叙昭元师保,未粤广嗣通宗。

余则孤起支文,薄言行状,终亦未驰高观,可为长太息矣!故使г预染毫之客,莫不望崖而戾止,固其然乎?

今余所撰,恐坠接前绪,故不获已而陈,或博谘先达,或取讯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讨雠集传。

南北国史,附见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举其器略,言约繁简,事通野素,足使绍允前良,允师后听。

始距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包括岳渎,历访华夷。

正传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序而申之,大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解义」,三曰「习禅」,四曰「明律」,五曰「护法」,六曰「感通」,七曰「遗身」,八曰「读诵」,九曰「兴福」,十曰「杂科」。

凡此十条,世罕兼美,今就其尤最者,随篇拟伦。

自前传所叙,通例已颁,回互抑扬,实遵宏检。

且夫经导两术,掩映於嘉苗;护法一科,纲维於正网。

必附诸传述,知何续而非功?取其拔滞开元,固可标於等级。

余则随善立目,不竞时须,布教摄於物情,为要解纷静节,总归於未第区别世务者也。

至於韬光崇岳,朝宗百灵,秀气逸於山河,贞概销於林薄,致有声喧元谷,神凝紫烟,高谢於松乔,俯眄於穷辙,斯皆具诸别纪,抑可言乎!或复匿迹城,陆沈浮俗,盛业可列,而吹嘘罕遇。

故集见风素,且树十科,结成三帙,号曰《续高僧传》。

若夫搜擢源派,剖析宪章,粗识词令,琢磨行业,则备於后论,更议而引之,必事接恒篇,终成词费,则削同前传。

犹恨逮於末法,世挺知名之僧,未觌嘉猷,有沦典籍,庶将来同好,又尘斯意焉。

◇大恩寺释元奘传论

观夫翻绎之功,诚远大矣!前录所载,无得称焉。

斯何故耶?谅以言传理诣,惑遣道清,有由寄也。

所以列代贤圣,祖述宏导之风,奉信贤明,宪章翻译之意。

宗师旧辙,颇见词人,埏埴既圆,稍工其趣。

至如梵文天语,元开大夏之乡,鸟迹方韵,出自神州之俗,具如别传,曲尽规猷。

遂有侥幸时誉,叨临传述,逐啭铺词,返音列喻,繁略科断,比事拟伦,语迹虽同,校理诚异。

自非明逾前圣,德迈往贤,方能隐括殊方,用通宏致。

道安著论,五失易窥;彦琮属文,八例难涉。

斯并古今通叙,岂妄登临!若夫九代所传,见存简录。

汉魏守本,本固去华;晋宋传扬,时开义举。

文质恢恢,讽味余逸。

厥斯以降,轻扇一期,腾实未闻,讲悟盖寡,皆由词逐情转,义写情心,共激波澜,永成通式。

充车溢藏,法宝住持,得在福流,失在讹竞。

故勇猛陈请,词同世华;制本受行,不惟文绮。

至圣殷鉴,深有其由,详籍所传,灭法故也。

即事可委,况宏识乎?然而习俗生常,知过难改,虽欲徙辙,终陷前踪。

粤自汉明,终於唐运,翻传梵本,多信译人,事语易明,义求罕见,厝情独断,惟任笔功,纵有覆疏,还遵旧绪。

梵僧执叶,相等情乖,音语莫通,是非俱滥。

至如三学盛典,惟诠行旨,八藏微言,宗开词义,前翻后出,靡坠风猷。

古哲今贤,德殊恒律,岂非方言重阻,臆断是投,世转浇波,奄同浮俗。

昔闻淳风雅畅,既在皇唐,绮饰讹杂,实锺季叶。

不思本实,妄接词锋,竞掇刍荛,郑声难偃。

原夫大觉希言,绝世特立,八音四辩,演畅无垠。

安得凡怀,虚参圣虑,用为标拟,诚非立言。

虽复乐说不穷,随类各解,理开情外,词逸寰中。

固当斧藻标奇,文高金玉,方可声通天乐,韵过恒致。

近者晋宋颜谢之文,世尚企而无比。

况乖於此,安可言乎?必踵斯踪,时俗变矣!其中芜乱,安足涉言?往者西凉法谶,世号「通人」,后秦童寿,时称「僧杰」。

善披文意,妙显精心,会达言方,风骨流便,宏衍於世,不亏传述。

宋有开士,慧严宝,世系贤明,勃兴前作,传度广部,联辉绝踪,将非面奉华胥,亲承诂训,得使声流千载,故其然哉。

余则事义相传,足开神府;宁得如瓶写水,不妄叨流?薄乳之喻,复存今日,终亏受诵,足定浇淳。

世有奘公,独高联类,往还震动,备尽观方,百有余国,君臣谒敬,言义接对,不待译人,披析幽旨,华戎胥悦。

唐朝后译,不屑古人,执本陈勘,频开前失。

既阙今乖,未遑正,辄略陈此,夫复何言!

◇沙门拜亲议优劣论

威卫司列等状,词则美矣,其如理何?咸不惟故实,昧於大义,苟以屈膝为敬,不悟亡唇之祸。

内经称沙门拜俗,损君父功德,以及寿命,而抑令俯伏者,胡言之不忍,轻发枢机哉!虽复各言其志,亦何伤之太甚!而威卫等状,通塞两兼;司列等状,一途冰执。

或访二议优劣,余以为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

然两兼则肤腠,冰执乃膏肓,故升威卫於乙科,退司列於景第。

至若范公质议,旨赡文华,陇西执奏,言约理举,既而人庶斯穆,龟筮叶从。

故得天涣下覃,载隆高尚之美;慈育之地,更宏拜伏之仁。

时法侣名僧,都鄙耆耋,佥曰:「叶私志矣!违教如何。

」於是具显经文,广陈表启,匪朝伊夕,连诉庭阙。

但天门邃远,伸请靡由,奉诏求宗,难为去取。

《易》曰:「羝羊触藩羸其角」,方之释侣,岂不然欤?赞曰:

威卫之流,议虽通塞。

以人废道,诚未为得。

司列等状,抑释从儒。

拜伤君父,讵曰忠谋?质议遒华,敷陈简要。

天人叶允,爰垂玺诏。

恭承明命,式且歌。

顾瞻元籍,有累如何。

法俗畴咨,咸申启表。

披沥丹款,未纡黄道。

进退惟谷,投错靡由。

仰希神禹,疏兹法流。

◇开坏创筑戒场坛文

维唐干封二年仲春八日,京师西明寺沙门释道宣,乃与内岳渎诸州沙门,商较律议,讨击机务。

敢於京南远郊,沣福二水之阴,乡曰清官,里称遵善,持律众所,建立戒坛。

原夫戒定慧法,众圣之良筌;摄律善生,三佛之津导。

是知戒为入圣之本,为出俗之基,皇觉寄此而开权,正法由之而久住。

所以四依御寓,必祖戒而启蒙泉;五乘方驾,亦因戒而张化首。

自法流东渐,居七百年,戒场之坛,名实所爽,律论所显,场坛两驰。

各备机缘,随事便举。

有晋阳辇南林戒坛,德铠圣士,厥初基构中原,正伪蔑尔无闻。

有以大界为戒场,有以平场为坛上,斯由法被三废,后兴在於羁縻。

或由师心独断,讨论绝於经教。

若夫创置戒坛,专宏戒本,良由律议所摄,用统有空,约情充刃於大千,论法合通於六位。

阴入界处,莫非戒缘;上圣下凡,咸资戒护。

遂使小戒大戒,开行业之始终;有愿无愿,显因心之渐顿。

经叙菩萨,戒聚非白四而不生;律明声闻,正禁因千僧而克果。

若欲行斯羯磨,要假坛场,故以戒法为名,全是净行之本。

大界初兴,僧法两设,至论作业,戒坛则多。

此则僧住法住,各有其致。

今立戒坛之场,备依教旨,竖三标而分两界,围空地而绝错疑。

先结小界,为场坛之本,依自然而集僧,晓同别之殊致,三述戒场之外相,白二约而结之。

故使三阶肃而峙列,委登降之接足,四维晏而在隅,识辰晷之斜正。

后结大界,僧出戒场,随相各集,别唱别结。

因使四处僧事,无乖别之踪;六和显德,有乘权之务。

作业成遂,七万之岁不亡;德僧自在,三灾之变无没。

由斯以言,戒场之举,不徒设也。

成则佛法常住,坏则正教沦亡,此言匪妄,又弥慎也。

是知受随二戒,寄斯地而克隆;持犯两仪,亦因兹而还净。

故经云:若无此戒,诸善不生。

谅是定慧之本基,诚即业惑之良药也。

比人行事,轻斯者多,不筑坛基,随宜授受,或妄结小界,曾非难缘,或辄居佛殿,僧皆背像,或在空迥,或在村坊,迷昏别众,诵文徒结,斯涂纷糅,无足叙之。

故僧传云:「中国僧来,欲受戒者,扬都行事,并在江舟,别结而受。

」有问其故。

答曰:「结界法本,同别难知。

故於舟中,相绝非难,说戒等法,不成乍可。

」夫欲住持正法,宏护圣仪,断绝烦恼,非戒不得。

脱非界地,戒业无依,虚承剃染,心无圣法,徒丧一生,终沦万劫!岂不累於自他?虚为释尊之种也!故彼梵僧,勤勤若此。

此生死人,平平若此,弥天所诫,可不思哉!

有人闻结,惊而私诮。

余告之曰:非敢立异,斯乃一同,经教具周,人不行尔。

窃以净教所诠,依法为本。

文明四说之印,遗诰三藏之功,顺则扬三宝之初秋,违则灭四僧之后辙。

文云:「戒场极小,容二十一人」,明坛上之广量也。

应至舒手及处,明坛非覆障之内也。

应留中间,明二界非相接也。

先结场已,天界绕之,明初后之轨仪也。

但置佛殿,明僧宝之所依也。

若有僧住,有惭剔除,明有善僧宏崇戒护,易成就也。

文有临坛师坛上僧,则非场地之恒度也。

此坛惟存戒住,今则多有僧住。

固可详诸,诚教若斯,义难隐忍。

所以状白叙构,业业兢兢。

晨夕雠校,仰遵遗寄。

辄备通引,永垂无昧云尔。

◇大唐雍州长安县清官乡净业寺戒坛铭

原夫戒坛之兴,其来久矣,肇於祗树之始,流渐淮海之阴,开佛化之羽仪,扇仁风於寰。

遂得定慧攸,非戒坛无以成基;业行是依,必律仪方能戡济。

其德既广,非恒地之所任持;其绩既高,岂常务而能构克?故使於僧院内,别置戒场。

又於场中,增基列陛。

阶除四布,坛塔高严,幽明之所监护,凡圣於焉景仰。

集僧作业,经三灾而莫亏;登降受行,历万古而长骛。

是则慈化宏远,诚资戒德之功;烦惑廓消,咸假场坛之力。

统其绩也,岂不盛哉!若不式树旌铭,将何启其津径?略述所缘。

其辞曰:幽关未启,妙兹宏导。

匪藉能仁,谁其覆焘。

覆焘伊何,谅惟戒力。

三圣位隆,四生仰极。

昏俗作梗,烦劳莫息。

绵兹长往,於何取则。

在昔给园,皇觉顾命。

创筑场坛,开敷嘉令。

金河既竭,玉门高映。

道流淮海,南林一盛。

周发灵台,汉彻明堂。

事遵往帝,缔构余皇。

戒坛式绪,时惟法王。

用隆化本,永永无疆。

爰有英达,厥称僧杰。

德懋时雄,智包髦烈。

齐梁作范,缁素垂节。

广树法场,挂张像设。

是号文国,山夷海截。

有惑斯宗,人坑法灭。

中原失绪,三犯凶咽。

仁祠奄室,法侣兴悲。

考定斯咎,明坛靡基。

敢遵往则,式表离辞。

永镇终古,兹文在兹。

◇终南山北沣福之阴清官乡净业寺戒坛佛舍利铭

惟大唐干封二年岁在丁卯孟夏朔日,京师西明寺沙门释道宣,与诸岳渎沙门,会於前乡之道场,平章法律。

仰惟三圣垂教,以戒为先;四生归德,遵涂莫绝。

遂使住法六万之寿,作化在於律仪;时经三变之秋,启务资於定慧。

所以敢承余烈,克构场坛;陈瘗灵躯,镇兹福地。

冀愿皇觉慈照,景业统宇宙而无疆;垂裕含光,神功谅戡济而逾远。

序之不足,略为短铭。

其辞曰:

皇矣正觉,作化在三。

戒为良导,万善攸谈。

冰凉於水,青更逾蓝。

非斯组织,余则谁甘。

岳渎法俦,乘时蔚峙。

板筑福坛,犹登岵屺。

戒护是,幽明咸履。

悠哉后人,则为高轨。

敢述时缘,遍流芳纪。

◇出净厨诰

余以干封二年二月八日,创筑戒坛,四方岳渎沙门,寻声远集者二十余人。

至於夏初,众侣更集,载受具戒,多是远人,京寺同学,咸来观化。

余以法利希行,恐有乖忤,和悦上下,务成为先。

有京师西明寺真懿律师,今之律匠也。

彭亨勇锐,最所忌情,恐东回左绕,伤俗之行事也。

余谕之曰:「律师勿见东回左绕,以为非法耶?此天常之大理也。

人惑左右,习俗罕分。

深愿体之,勿虑非咎。

」便答余云:「此不敢怪也。

吾昔见大庄严寺大德恭禅师,若行道时,必东回北转,此为右绕。

彼告吾云:子不见俗中城门耶?东入西出,咸言左出右入也,如是云云。

行事之家,观时制度,余方不为清净,则不行之。

余七十暮年脚疾摧朽,顾求法者,不远关山。

今秋气已清,客心飞举,将事终天之别,必爽载面之期,力疾集之,用为送终之赠也。

」言此饮泪,穷独可悲。

干封二年二月十四日。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