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宇文恺
恺字安乐,本朔方人,迁居京兆。
周初,以功臣子封双泉伯,进封安平县公。
历千牛,累迁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
大象中,加上开府。
隋受禅,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别封甑山县公。
及迁都,领营新都副监。
后拜莱州刺史。
坐兄忻诛,除名。
及建仁寿宫,授将作大匠,拜仁寿宫监,仪同三司,寻为将作少监。
炀帝即位,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
进位开府,迁工部尚书,进金紫光禄大夫。
卒,谥曰康。
有《东宫典记》七十卷,《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
◇奏明堂议表臣闻在天成象,房心为布政之宫,在地成形,景午居正阳之位。
观云告月,顺生杀之序,五室九宫,统人神之际。
金口木舌,发令兆民,玉瓒黄琮,式严宗祀。
何尝不矜庄宁,尽妙思于规摹,凝冕旒,致子来于矩。
伏惟皇帝陛下,提衡握契,御辩乘干,咸五登三,复上皇之化,流凶去暴,丕下武之绪。
用百姓之异心,驱一代以同域,康哉康哉,民无能而名矣。
故使天符地宝,吐醴飞甘,造物资生,澄源反朴。
九围清谧,四表削平,袭我衣冠,齐其文轨。
茫茫上玄,陈圭璧之敬;肃肃清庙,感霜露之诚。
正金奏《九韶》、《六茎》之乐,定石渠五官、三雍之礼。
乃卜西,爰谋洛食,辨方面势,仰禀神谋,敷士浚川,为民立极。
兼聿遵先言,表置明堂。
爰诏下臣,占星揆日。
于是采嵩山之秘简,披汶水之灵图,访通议于残亡,购《冬官》于散逸,总集众论,勒成一家。
昔张衡浑象,以三分为一度,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
臣之此图,用一分为一尺,推而演之,冀轮奂有序。
而经构之旨,议者殊涂,或以绮井为重屋,或以圆楣为隆栋,各以臆说,事不经见。
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
议曰:臣恺谨案,《淮南子》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甘雨以时,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燥湿不能伤,迁延而入之。
」臣恺以为上古朴略,创立典刑。
《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
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
」注云:「唐、虞之天府,夏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
」《尸子》曰:「有虞氏曰总章。
」《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博四修一。
」注云:「修,南北之深也。
夏度以步。
今堂修十四步,其博益以四分修之一,则明堂博十七步半也。
」臣恺案,三王之世,夏最为古。
从质尚文,理应渐就宽大,何因夏室乃大殷堂?相形为论,理恐不尔。
《记》云「堂修七,博四修〔一〕」,若夏度以步,则应修七步。
注云「今堂修十四步」,乃是增益《记》文。
殷、周二堂独无加字,便是其义。
类例不同。
山东《礼》本辄加二七之字,何得殷无加寻之文,周阙增筵之义?研核其趣,或是不然。
雠校古书,并无「二」字,此乃桑间俗儒信情加减。
《黄图议》云:「夏后氏益其堂之大一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杼间。
」马宫之言,止论堂之一面,据此为准,则三代堂基并方,得为上圆之制。
诸书所说,并云下方,郑注《周官》,独为此义,非直与古违异,亦乃乖背礼文。
寻文求理,深恐未惬。
《尸子》曰:「殷人阳馆。
」《考工记》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注云: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则其博九寻,七丈二尺。
」又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
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
」《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之庙,复庙重檐。
」郑注云:「复庙,重屋也。
」注《玉藻》云:「天子庙及露寝,皆如明堂制。
」《礼图》云:「于内室之上,起通天之观。
观八十一尺,得宫之数,其声浊,君之象也。
」《大戴礼》曰:「明堂者,古有之。
凡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
以茅盖,上圆下方,外水曰璧雍。
赤缀户,白缀牖。
堂高三尺,东西九仞,南北七筵。
其宫方三百步。
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生于天道不顺。
天道不顺,生于明堂不饰。
故有天灾,则饰明堂。
《周书·明堂》曰:「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博六尺三寸。
室居内,方百尺,室内方六十尺,户高八尺,博四尺。
」《作洛》曰:「明堂太庙露寝,咸有四阿,重亢重廊。
」孔氏注云:「重亢累栋,重廊累屋也。
」《礼图》曰:「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
」《吕氏春秋》曰:「有十二堂,与《月令》同,并不论尺丈。
」臣恺案,十二阶虽不与《礼》合,一月一阶,非无理思。
《黄图》曰:「堂方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也,方象地。
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法干之策也,圆象天。
〔太〕室九宫,法九州。
太室方六丈,法阴之变数。
十二堂法十二月,二十六户法极阴之变数,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数。
八达象八风,法八卦。
通天台径九尺,法干以九覆六。
高八十一尺,法黄锺九九之数。
二十八柱,象二十八宿。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法三统。
堂四向五色,法四时五行。
殿门去殿七十二步,法五行所行。
门堂长四丈,取太室三之二。
垣高无蔽目之照,牖六尺,其外倍之。
殿垣方,在水内,法地阴也。
水四周于外,象四海,圆法阳也。
水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
水内径三丈,应《觐礼经》。
」武帝元封二年,立明堂汶上,无室。
其外略依此制。
《泰山通议》今亡,不可得而辨也。
元始四年八月,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门,制度如仪。
一殿,垣四面,门八观,水外周,堤壤高四尺,和会筑作三旬。
五年正月六日辛未,始郊太祖高皇帝以配天。
二十二日丁亥,宗祀孝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及先贤、百辟、卿士有益者,于是秩而祭之。
亲扶三老五更,袒而割牲,跪而进之。
因班时令,宣恩泽。
诸侯王、宗室、四夷君长、匈奴、西国侍子,悉奉贡助祭。
《礼图》曰:「建武三十年作明堂。
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
室八窗,八九七十二,法一时之王。
室有二户,二九十八户,法土王十八日。
内堂正坛高三尺,土阶三等。
」胡伯始注《汉官》云:「古清庙盖以茅,今盖以瓦,瓦下藉茅,以存古制。
」《东京赋》曰:「乃营三宫,布政颁常。
复庙重屋,八达九房。
造舟清池,惟水泱泱。
」薛综注云:「复重瘤覆,谓屋平覆重栋也。
」《续汉书·祭祀志》云:「明帝永平二年,祀五帝于明堂,五帝坐各处其方,黄帝在末,皆如南郊之位。
光武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各一犊,奏乐如南郊。
」臣恺案:《诗》云,《我将》祀文王于明堂,「我将我享,维牛维羊。
」据此则备太牢之祭。
今云一犊,恐与古殊。
自晋以前,未有鸱尾,其圆墙璧水,一依本图。
《晋起居注》裴议曰:「尊祖配天,其义明著,庙宇之制,理据未分。
直可为一殿,以崇严祀,其余杂碎,一皆除之。
」臣恺案,天垂象,圣人则之。
辟雍之星,既有图状,晋堂方构,不合天文。
既阙重楼,又无璧水,空堂乖五室之义,直殿违九阶之文。
非古欺天,一何过甚!后魏于北台城南造圆墙,在璧水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相连。
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间通巷,违舛处多。
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
后魏《乐志》曰:「孝昌二年立明堂,议者或言九室,或言五室,诏断从五室。
后元叉执政,复改为九室,遭乱不成。
」《宋起居注》曰:「孝武帝大明五年立明堂,其墙宇规范,拟则太庙,唯十二间,以应期数。
依汉《汶上图仪》,设五帝位。
太祖文皇帝对飨,鼎俎簋,一依庙礼。
」梁武即位之后,移宋时太极殿以为明堂。
无室,十二间。
《礼疑议》云:「祭用纯漆俎瓦樽,文于郊,质于庙。
止一献,用清酒。
」平陈之后,臣得目观,遂量步数,记其尺丈。
犹见基内有焚烧残柱,毁斫之余,入地一丈,俨然如旧。
柱下以樟木为跗,长丈余,阔四尺许,两两相并,瓦安数重。
宫城处所,乃在郭内。
虽湫隘卑陋,未合规摹,祖宗之灵,得崇严祀。
周、齐二代,阙而不修,大飨之典,于焉靡托。
自古明堂图惟有二本,一是宗周,刘熙、阮谌、刘昌宗等作,三图略同。
一是后汉建武三十年作,《礼图》有本,不详撰人。
臣远寻经传,旁求子史,研究众说,总撰今图。
其样以木为之,下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
"《隋书·宇文恺传》"
◇奏定皇太子辂
案宋大明六年,初备五辂,有司奏云:「秦改周辂,创制金根,汉、魏因循,其形莫改。
而金玉二辂,雕饰略同,造次瞻睹,殆无差别。
若锡于东储,在礼嫌重,非所以崇峻陛级,表示等威。
今皇太子宜乘象辂,碧九叶,进不斥尊,退不逼下,酌时沿古,于礼为中。
」观宋此义,乃无副车。
新置五辂,金玉同体,至象已下,即为差降。
所以太子不得乘金辂,欲示等威,故令给象。
今取《周礼》之名,依汉家之制,天子五辂,形饰并同。
旒及繁缨,例皆十二,黄屋左纛,金根重毂,无不悉同,唯应五方色以为殊耳。
若用此辂,给于太子,革木尽皆不可,何况金象者乎?既制副车,驾用四马。
至于金辂,自有等差。
《春秋》之义,降下以两。
今天子金辂,驾用六马,十二旒。
太子金辂,驾用四马,降龙九旒。
制颇同于副车,又有旌旗之别。
并嫡皇孙及亲王等辂,并给金辂,而减其雕饰,合于古典,臣谓非嫌。
"《隋书·礼仪志五》,皇太子辂,古者金饰。 宋、齐以来,并乘象辂。 宇文恺、梁毗奏,制曰可。 "◎宇文庆
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
周初,受业东观。
历都督,迁卫王府掾。
建德中,进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从平齐。
进大将军,封汝南郡公。
历延州、宁州总管。
大象中,进上大将军,加柱国。
隋受禅,拜左武卫将军,进上柱国。
出为凉州总管,征还,卒于家。
◇奏录文帝龙潜时言表臣闻智谋造化,二仪无以隐其灵,明同日月,万象不能藏其状。
先天弗违,实圣人之体道,未萌见兆,谅达节之神机。
伏惟陛下特挺生知,徇齐诞御,怀五岳其犹轻,吞八荒而不梗,蕴妙见于胸襟,运奇谋于掌握。
臣以微贱,早逢天眷,不以庸下,亲蒙推赤。
所奉成规,纤毫弗舛,寻惟圣虑,妙出蓍龟,验一人之庆有征,实天子之言无戏。
臣亲闻亲见,实荣实喜。
"《隋书·宇文庆传》"◎王谊
谊字宜君,河南洛阳人。
周初,为左中侍上士。
迁御正大夫,拜雍州别驾。
武帝即位,授仪同,迁内史大夫,封杨国公。
从平齐,授相州刺史,征为大内史。
宣帝初,出为襄州总管。
静帝初,转郑州总管,拜大司徒。
开皇初,进封郧国公。
后以怨望赐死。
◇奏驳苏威减功臣地给民议百官者,历世勋贤,方蒙爵土。
一旦削之,未见其可。
如臣所虑,正恐朝臣功德不建,何患人田有不足?"《隋书·王谊传》"
◎来和
和字弘顺,京兆长安人。
周初,为夏官府下士,累迁少卜上士,赐爵安定乡男。
迁畿伯下大夫,进封洹水县男。
大象中,拜仪同。
隋受禅,进爵为子。
开皇末,进位开府。
有《相经》四十卷。
◇上表自陈
臣早奉龙颜,自周代天和三年已来,数蒙陛下顾问,当时具言至尊膺图受命,光宅区宇。
此乃天授,非由人事所及。
臣无劳效,坐致五品,二十余年。
臣是何人,敢不惭惧!愚臣不任区区之至,谨录陛下龙潜之时,臣有所言一得,书之秘府,死无所恨。
昔陛下在周,尝与永富公窦荣定语臣曰:「我闻有行声,即识其人。
」臣当时即言公眼如曙星,无所不照,当王有天下,愿忍诛杀。
建德四年五月,周武帝在云阳宫,谓臣曰:「诸公皆汝所识,隋公相禄何如?」臣报武帝曰:「隋公止是守节人,可镇一方。
若为将领,阵无不破。
」臣即于宫东南奏闻。
陛下谓臣,此语不忘。
明年,乌丸轨言于武帝曰:「隋公非人臣。
」帝寻以问臣,臣知帝有疑,臣诡报曰:「是节臣,更无异相。
」于时王谊、梁彦光等知臣此语。
大象二年五月,至尊从永巷东门入,臣在永巷门东,北面立,陛下问臣曰:「我"得"无灾障不?」臣奏陛下曰:「公骨法气色相应,天命已有付属。
」未几,遂总百揆。
"《隋书·来和传》,《北史》八十九"◎元寿
寿字长寿,河南洛阳人,魏邵陵王敦孙。
周武成初,封隆城县侯。
保定中,改封仪陇县侯。
隋开皇中,授尚书主爵侍郎。
从晋王伐陈,除行台左丞,兼领元帅府属。
及平陈,拜尚书左丞。
迁太常少卿,出为基州刺史。
征太府少卿,进位开府。
炀帝即位,以从平汉王谅功,授大将军,迁太府卿,拜内史令,进右光禄大夫,兼左翊卫将军。
从征辽东,道卒。
赠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谥曰景。
"案:《周书》别有元寿,历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鄯州刺史,封安乐县公,非即其人也。 "
◇奏劾刘行本、韩微之等
臣闻天道不言,功成四序,圣皇垂拱,任在百司。
御史之官,义存纠察,直绳莫举,宪典谁寄?今月五日,銮舆徙跸,亲临射苑,开府仪同三司萧摩诃幸厕朝行,预观盛礼,奏称请遣子世略暂往江南重收家产。
妻安遇患,弥留有日,安若长逝,世略不合此行。
窃以人伦之义,伉俪为重,资爱之道,乌鸟弗亏。
摩诃远念资财,近忘匹好,又命其子舍危忄之母,为聚敛之行。
一言才发,名教顿尽。
而兼殿内侍御史臣韩微之等,亲所闻见,竟不弹纠。
若知非不举,事涉阿纵;如不以为非,岂关理识?谨案仪同三司、太子左庶子、检校治书侍御史臣刘行本出入宫省,备蒙任遇,摄职宪台,时月稍久,庶能整肃缨冕,澄清风教。
而在法司亏失宪体,瓶罄耻,何所逃愆!臣谬膺朝寄,忝居左辖,无容寝默,谨以状闻。
其行本、微之等,请付大理。
"《隋书·元寿传》,开府萧摩诃妻患且死,奏请遣子向江南收其家产,御史见而不言。 寿奏劾之。 又见《北史》七十五,《通典》二十二。 "◎皇甫绩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人。
周武帝为鲁公时,引为侍读。
建德初,转宫尹中士,迁小宫尹。
宣政初,封义阳县男,拜畿伯下大夫。
宣帝时,转御正下大夫。
静帝初,加上开府,转内史中大夫,进封郡公,拜大将军。
隋受禅,出为豫州刺史。
寻拜都官尚书,转晋州刺史。
及平陈,拜苏州刺史,迁信州总管。
卒,谥曰安。
◇遗顾子元书
皇帝握符受,合极通灵,受揖让于唐、虞,弃干戈于汤、武,东逾蟠木,方朔所未穷,西尽流沙,张骞所不至,玄漠黄龙之外,交臂来王,葱岭、榆关之表,屈膝请吏。
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
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金陵百姓,死而复生,吴、会臣民,白骨还肉。
唯当怀音感德,行歌击壤,岂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
卿非吾民,何须酒礼?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待强援,绰有余力。
何劳踵轻敝之俗,作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徒惑骁雄之志。
以此见期,必不可得。
卿宜善思活路,晓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
"《隋书·皇甫绩传》,高智慧等作乱,苏州民顾子元应之,子元素感绩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绩遗子元书。 "
◎卫玄
玄字文,河南洛阳人。
周武帝为鲁公时,引为记室,迁给事上士,袭父ɡ爵兴势公,转宣纳下大夫。
建德中,拜益州长史,迁开府仪同三司、太府中大夫,治内史事,领京兆尹。
宣帝时,以忤旨免。
大象中,检校熊州事。
隋受禅,迁淮州总管,进封同轨郡公。
坐事免。
寻拜岚州刺史,检校朔州总管事,入为卫尉少卿。
仁寿初,拜资州刺史,除遂州总管。
炀帝即位,复征为卫尉卿。
迁工部尚书,拜魏郡太守。
入为右候卫大将军,检校左候卫事。
转刑部尚书,拜金紫光禄大夫。
辽东之役,拜京兆内史,留守京师,加右光禄大夫。
唐兵入关,归于家。
义宁中卒。
年七十七。
◇屯军金谷扫地祭高祖
刑部尚书、京兆内史臣卫文,敢昭告于高祖文皇帝之灵。
自皇家启运,三十余年,武功文德,渐被海外。
杨玄感孤负圣恩,躬为蛇豕,蜂飞蚁聚,犯我王略。
臣二世受恩,一心事主,董率熊罴,志枭凶逆。
若社稷灵长,宜令丑徒冰碎,如或大运去矣,幸使老臣先死。
"《隋书·卫玄传》"
◎高
字昭玄,一名敏,渤海人。
仕周,为齐王宪记室参军。
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迁下大夫。
建德中,进开府。
大象中,进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
隋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
拜左卫大将军,迁左领军,加上柱国。
进封齐国公,免。
寻除名为民。
炀帝即位,拜太常。
大业三年,坐谤讪朝政诛。
◇奏请计户征税
诸州无课调处,及课州管户数少者,官人禄力,乘前已来,恒出随近之州。
但判官本为牧人,役力理出所部。
请于所管户内,计户征税。
"《隋书·食货志》"
◇奏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
此乐久废,今若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
"《隋书》"
◎宇文述
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人,本姓破野头。
周武帝时,起家拜开府。
历左宫伯,英果中大夫,封博陵公,改封濮阳。
大象末,超拜上柱国,进封褒国公。
隋受禅,为右卫大将军,拜寿州总管,历太子左卫率。
炀帝即位,迁左卫大将军,改封许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
从幸江都,卒。
赠司徒、尚书令,谥曰恭。
◇奏杀废太子诸子
房陵诸子,年并成立。
今欲动兵征讨,若将从驾,则守掌为难,若留一处,又恐不可。
进退无用,请早处分。
"《隋书·宇文述传》"◇奏诛斛斯政
斛斯政之罪,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同忿。
若同常刑,贼臣逆子,何以惩肃?请变常法。
◎段文振文振,北海期原人。
仕周,为宇文护中外府兵曹。
建德中,授上仪同,封襄国县公,历相州别驾、扬州总管长史。
大象中,入为天官都上士。
文帝以为丞相掾。
及受禅,除卫尉少卿,兼内史侍郎,加上开府,迁鸿胪卿。
后为石、河二州刺史,迁兰州总管,改封龙冈县公。
江南平,授扬州总管司马,转并州总管司马,迁云州总管,入为太仆卿。
仁寿初,坐事除名。
后拜大将军,灵州总管。
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进位右光禄大夫。
及辽东之役,授左候卫大将军,道卒。
赠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北平侯,谥曰襄。
◇请遣启民可汗出塞表
臣闻古者远不间近,夷不乱华,周宣外攘戎狄,秦帝筑城万里,盖远图良算,弗可忘也。
窃见国家容受启民,资其兵食,假以地利。
如臣愚计,窃又未安。
何则?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
臣学非博览,不能远见,且闻晋朝刘曜,梁代侯景,近事之验,众所共知。
以臣量之,必为国患。
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
然后明设烽候,缘边镇防,务令严重,此乃万世之长策也。
"《隋书·段文振传》,又《北史》七十六"
◇从征辽东疾笃上表
臣以庸微,幸逢圣世,滥蒙奖擢,荣冠侪伍。
而智能无取,叨窃已多,言念国恩,用忘寝食。
常思效其鸣吠,以报万分,而摄养乖方,疾患遂笃。
抱此深愧,永归泉壤,不胜余恨,轻陈管穴。
窃见辽东小丑,未服严刑,远降六师,亲劳万乘。
但夷狄多诈,深须防拟,口陈降款,心怀背叛,诡伏多端,勿得便受。
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
若倾其本根,余城自克。
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又竭,强敌在前,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隋书·段文振传》"◎令孤熙熙字长熙,敦煌人。
仕周,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历小驾部职方下大夫,袭父整爵彭阳县公。
及武帝平齐,进位开府,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
隋受禅,除司徒左长史,加上仪同,进封河南郡公。
加上开府,拜沧州刺史。
徙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
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
后征为雍州别驾,进长史。
迁鸿胪卿,兼吏部尚书,判五曹尚书事,拜汴州刺史,征拜桂州总管,改封武康郡公。
坐事,锁诣阙,道卒。
◇请解桂州总管任表臣忝居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
才轻任重,愧惧兼深,常愿收拙避贤,稍免官谤。
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
但臣夙患消渴,比更增甚,筋力精神,转就衰迈。
昔在壮齿,犹不如人,况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隋书·令孤熙传》"
◎郑译
译字正义,荥阳开封人,北齐光州刺史述祖从孙。
周武帝时,为给事中士,拜银青光禄大夫,转左侍上士。
尚梁安公主。
历御正下大夫、太子宫尹,赐爵开国子,坐事除名。
宣帝即位,拜开府、内史下大夫,封归昌县公,迁内史上大夫,进封沛国公,复坐事除名。
大象中,文帝矫诏,复以为内史上大夫,寻拜柱国相府内史,兼领天官都府司,会总六府事,进上柱国。
及受禅,废归第。
复投开府、隆州刺史。
征还,复迁岐州刺史。
开皇十一年卒,谥曰达。
有《乐府声调》六卷,又三卷。
◇答苏夔驳七调
周有七音之律,《汉书·律历志》,天地人及四时,谓之七始。
黄锺为天始,林锺为地始,太簇为人始,是为三始。
姑洗为春,蕤宾为夏,南吕为秋,应锺为冬,是为四时。
四时三始,是以为七。
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夏声阙,四时不备。
是故每宫须立七调。
"《隋书·音乐志中》"
◇又与苏夔议
案今乐府黄锺,乃以林锺为调首,失君臣之义,清乐黄锺宫,以小吕为变征,乖相生之道。
今请雅乐黄锺宫,以黄锺为调首,清乐去小吕,还用蕤宾为变征。
"《隋书·音乐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