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隋文 卷二十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隋文
《全隋文》 卷二十一 严可均辑

◎王劭"一"

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晋尚书仆射愉七世孙。

齐河清中,仆射魏收辟开府参军。

天统中,迁太子舍人,待诏文林馆。

武平中,迁中书舍人。

入周不调。

隋受禅,授著作佐郎。

母忧。

起为员外散骑侍郎,拜著作郎。

炀帝即位,迁秘书少监。

有《齐志》十卷,《隋书》六十卷,《读书记》三十卷,《舍利感应记》三卷。

◇请变火表

臣谨案《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

明火不数变,时疾必兴。

圣人作法,岂徒然也!在晋时,有以洛阳火度江者,世世事之,相续不灭,火色变青。

昔师旷食饭,云是劳薪所爨。

晋平公使视之,果然车辋。

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ぼ火,气味各不同。

以此推之,新火旧火,理应有异。

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纵使百姓习久,未能顿同,尚食内厨及东宫诸主食厨,不可不依古法。

"《隋书·王劭传》,《北史》三十五"

◇言符命表

昔周保定二年,岁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十里镜澈,齐氏以为己瑞,改元曰河清。

是月,至尊以大兴公始作随州刺史,历年二十,隋果大兴。

臣谨案《易坤灵图》曰:「圣人受命,瑞先见于河。

河者最浊,未能清也。

」窃以灵贶休祥,理无虚发,河清启圣,实属大隋。

午为鹑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

月五日五,合天数地数,既得受命之辰,允当先见之兆。

开皇初,邵州人杨令η近河,得青石图一,紫石图一,皆隐起成文,有至尊名,下云:「八方天心。

」永州又得石图,剖为两段,有杨树之形,黄根紫叶。

汝水得神龟,腹下有文曰:「天卜杨兴。

」安邑掘地,得古铁版,文曰:「皇始天年,赍杨铁券,王兴。

」同州得石龟,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

」臣以前之三石,不异龙图。

何以用石?石体久固,义与上名符合。

龟腹七字,何以著龟?龟亦久固,兼是神灵之物。

孔子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

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龙斗,白者胜,黑者死。

大象元年夏,荧阳汴水北有龙斗,初见白气属天,自东方历阳武而来。

及至,白龙也,长十许丈。

有黑龙乘云而至,两相薄,乍合乍离,自午至申,白龙升天,黑龙坠地。

谨案:龙,君象也。

前斗于亳州周村者,盖象至尊以龙斗之岁为亳州总管,遂代周有天下。

后斗于荧阳者,「荧」字三火,明火德之盛也。

白龙从东方来,历阳武者,盖象至尊将登帝位,从东第入自崇阳门也。

西北升天者,当干位天门。

《坤灵图》曰:「圣人杀龙。

」龙不可得而杀,"者",皆盛气也。

又曰:「泰姓商名宫,黄色,长八尺,六十世,河龙以正月辰见,白龙与五黑龙斗,白龙陵,故泰人有命。

」谨案:此言皆为大隋而发也。

圣人杀龙者,前后龙死是也。

姓商者,皇家于五姓为商也。

名宫者,武元皇帝讳于五声为宫。

黄色者,隋色尚黄。

长八尺者,武元皇帝身长八尺。

河龙以正月辰见者,泰正月卦,龙见之所,于京师为辰地,白龙与黑龙斗者,亳州荧阳龙斗是也。

胜龙所以白者,杨姓纳音属商,至尊又辛酉岁生,位皆在西方,西方色白也。

死龙所以黑者,周色黑。

所以称五者,周闵、明、武、宣、靖凡五帝。

赵、陈、代、越、滕五王,一时伏法,亦当五数。

白龙陵者,陵犹胜也。

郑玄说:「陵当为除。

凡斗能去敌曰除。

臣以泰人有命者,泰之为言通也,大也,明其人道通德大,有天命也。

《干凿度》曰:「泰表戴"于"干。

」郑玄注云:「表者,人形体之彰识也。

干,盾也。

泰人之表戴干。

」臣伏见至尊有戴干之表,益知泰人之表不爽毫厘。

《坤灵图》所云,字字皆验。

《纬书》又称「汉四百年」,终如其言,则知六十世亦必然矣。

昔宗周卜世三卜,今则倍之。

《稽览图》云:「太平时。

阴阳和合,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阻险,故风有迟疾。

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唯平均乃不鸣条,故欲风于亳。

亳者,陈留也。

」谨案:此言盖明至尊者为陈留公世子,亳州总管,遂受天命,海内均同,不偏不党,以成太平之风化也。

在大统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陈留公。

是时齐国有《秘记》云:「天王陈留入并州。

」齐王高洋为是诛陈留王彭乐。

其后武元皇帝果将兵入并州。

周武帝时,望气者云亳州有天子气,于是杀亳州刺史纥豆陵恭,至尊代为之。

又陈留老子祠有枯柏,世传云,老子将度世,云待枯柏生东南枝回指,当有圣人出,吾道复行。

至齐,枯柏从下生枝,东南上指。

夜有三童子相与歌曰:「老子庙前古枯树,东南状如伞,圣主从此去。

」及至尊牧亳州,亲至祠树之下。

自是柏枝回抱,其枯枝,渐指西北,道教果行。

校考众事,太平主出于亳州陈留之地,皆如所言。

《稽览图》又云:「治道得,则阴物变为阳物。

」郑玄注云:「葱变为韭亦是。

」谨案:自六年以来,远近山石,多变为玉。

石为阴,玉为阳。

又左卫园中葱皆变为韭。

"《隋书·王劭传》,《北史》三十五"

◇复上书言符命

《易干凿度》曰:「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

随者二月卦,阳德施行,藩决难解,万物随阳而出。

故上六欲九五拘系之,维持之,明被阳化而阴随从之也。

」《易稽览图》:「坤六月,有子女,任政,一年,传为复。

五月负之从东北来立,大起土邑,西北地动星坠,阳卫。

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赵地动。

北方三十日,千里马数至。

」谨案:凡此《易》纬所言,皆是大隋符命。

随者二月之卦,明大隋以二月即皇帝位也。

阳德施行者,明杨氏之德教施行于天下也。

藩决难解者,明当时藩鄣皆〔是〕通决,险难皆解散也。

万物随阳而出者,明天地间万物尽随杨氏而出见也。

上六欲九五拘系之者,五为王,六为宗庙,明宗庙神灵欲令登九五之位,帝王拘民以礼,系民以义也。

「拘民以礼」,「系民以义」,此二句亦是《干凿度》之言。

维持之者,明能以纲维持正天下也。

被阳化而欲阴随从之者,明〔诸〕阴类被服杨氏之风化,莫不随从。

阴谓臣下也。

王用享于西山者,盖明至尊常以岁二月幸西山仁寿宫也。

凡四称随,三称阳,欲美隋扬,丁宁之至也。

坤六月者,坤位在未,六月建未,言至尊以六月生也。

有子女任政者,言乐平公主是皇帝子女,而为周后,任理内政也。

一年传为复者,复是坤之一世卦,阳气初生,言周宣帝崩后一年,传位与杨氏也。

五月负之从东北来立者,「负之」当为「真人」,字之误也。

言周宣帝以五月崩,真人革命,当在此时。

至尊谦让而逆天意,故逾年乃立。

昔为定州总管,在京师东北,本而言之,故曰真人从东北来立。

大起土邑者,大起即大兴,言营大兴城邑也。

西北地动星坠者,盖天意去周授隋,故变动也。

阳卫者,言杨氏得天卫助也。

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者,此卦动而大亨作,故至尊以十一月被授亳州总管,将从中山而出也。

赵地动者,中山为赵地,以神人将去,故变动也。

北方三十日者,盖至尊从北方将往亳州之时,停留三十日也。

千里马者,盖至尊旧所乘骝马也。

屯卦震下坎上,震于马作足,坎于马为美脊,是故骝马脊有肉鞍,行则先作弄四足也。

数至者,言历数至也。

《河图帝通纪》曰:「形瑞出,变矩衡。

赤应随,协灵皇。

」《河图皇参持》曰:「皇辟出,承元讫。

道无为,治率。

被遂矩,戏作术。

开皇色,握神日。

投辅提,象不绝。

立皇后,翼不格。

道终始,德优劣。

帝任政,河曲出。

叶辅嬉,烂可述。

」谨案:凡此《河图》所言,亦是大隋符命。

形瑞出,变矩衡者,矩,法也。

衡,北斗星名,所谓璇玑玉衡者也。

大隋受命,形兆之瑞始出,天象则为之变动。

北斗主天之法度,故曰矩衡。

《易》纬「伏戏矩衡神」,郑玄注亦以为法玉衡之神。

与此《河图》矩衡义同。

赤应隋者,言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也。

故隋以火德为赤帝天子。

叶灵皇者,叶,合也,言大隋德合上灵天皇大帝也。

又年号开皇,与《灵宝经》之开皇年相合,故曰叶灵皇。

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承元讫者,言周承天元终讫之运也。

道无为、治率者,治下脱一字,言大道无为,治定天下率从。

被遂矩、戏作术者,矩,法也。

昔遂皇握机矩,伏戏作八卦之术,言大隋被服二皇之法术也。

遂皇机矩,语见《易》纬。

开皇色者,言开皇年易服色也。

握神日者,言握持群神,明照如日也。

又开皇以来日渐长,亦其义也。

投辅提者,言投授政事于辅佐,使之提挈也。

象不绝者,法象不废绝也。

立皇后、翼不格者,格,至也,言本立太子以为皇家后嗣,而其辅翼之人不能至于善也。

道终始、德优劣者,言前东宫道终而德劣,今皇太子道始而德优也。

帝任政、河曲出者,言皇帝亲任政事,而邵州河滨得石图也。

协辅嬉、烂可述者,叶,合也,嬉,兴也,言群臣合心辅佐,以兴政治,烂然可纪述也。

所以于《皇参持》、《帝通纪》二篇陈大隋符命者,明皇道帝德,尽在隋也。

"《隋书·王劭传》,《北史》三十五"

◇上炀帝书请绝汉王谅属籍

臣闻黄帝灭炎,盖云母弟,周公诛管,信亦天伦。

叔向戮叔鱼,仲尼谓之遗直,石昔杀石厚,丘明以为大义。

此皆经籍明文,帝王常法。

今陛下置此逆贼,度越前圣,含弘宽大,未有以谢天下。

谨案贼谅毒被生民者也。

是知古者同德则同姓,异德则异姓,故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有四人,唯青阳、夷鼓,与黄帝同为姬姓。

谅既自绝,请改其氏。

"《隋书·王劭传》"

◇上言文献皇后生天

佛说人应生天上,及上品上生无量寿国之时,天佛放大光明,以天花妓乐来迎之。

如来以明星出时入涅。

伏惟大行皇后圣德仁慈,福善祯符,备诸秘记,皆云是妙善菩萨。

臣谨案: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雨金银之花。

二十三日,大宝佛殿后夜有神光。

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

至夜五更中,奄然如寐,便即升遐,与经文所说,事皆符验。

臣又以愚意思之,皇后迁化,不在仁寿、大兴宫者,盖避至尊常居正处也。

在永安宫者,象京师之永安门,平生所出入也。

后升遐后二日,苑内夜有钟声二百余处,此则生天之应显然也。

"《隋书·王劭传》,《北史》三十五"◇上奏黄凤泉二白石文

其大玉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岳,及二麟双凤,青龙朱雀,驺虞玄武,各当其方位。

又有五行、十日、十二辰之名,凡二十七字。

又有「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九字。

又有却非及二鸟,其鸟皆人面,则《抱朴子》所谓「千秋万岁」者也。

其小玉亦有五兵、却非、虬、犀之象。

二玉俱有仙人玉女乘云控鹤之象。

别有异状诸神,不可尽识,盖是风伯、雨师、山精、海若之类。

又有天皇大帝、皇帝及四帝坐,钩陈、北斗、三公、天将军、土司空、老人、天仓、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凡四十五官。

诸字本无行伍,然往往偶对。

于大玉则有皇帝姓名,并临南面,与日字正鼎足。

复有老人星,盖明南面象日而长寿也。

皇后二字在西,上有月形,盖明象月也。

於次玉则皇帝名与九千字次比,两「杨」字与「万年」字次比,「隋」与「吉」字正并,盖明长久吉庆也。

"《隋书·王劭传》,《北史》三十五"◇舍利感应记

皇帝昔在潜龙,有婆罗门沙门来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与供养。

」沙门既去,求之不知所在。

其后皇帝与沙门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之,或少或多,并不能定。

昙迁曰:「曾闻婆罗门说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

于是始作七宝箱以置之。

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儿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一切神明还来。

其后周氏果灭佛法。

隋室受命,乃兴复之。

皇帝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故于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之像焉。

」皇帝皇后于京师法戒尼寺造连基浮图,以报旧愿,其下安置舍利。

开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绕露,赫若冶炉之焰。

其一旬内,四度如之。

皇帝以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寿宫之仁寿殿,本降生之日也。

岁岁于此日,深心永念,修营福善,追报父母之恩。

故延诸大德沙门,与论至道。

将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净三十处,各起舍利塔。

皇帝于是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坐之案,与诸沙门烧香礼拜。

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

乃取金瓶琉璃瓶各三十,以琉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薰陆香为泥,涂其盖而印之。

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诸沙门等各以精舍奉舍利而行。

初入州境,先令家家洒埽,覆诸秽恶,道俗士女,倾城远迎。

总管、刺史、诸官人,夹路步引。

四部大众,容仪齐肃,共以宝盖幡幢,华台像辇,佛帐佛舆,香山香钵,种种音乐,尽来供养。

各执香华,或烧或散,围绕赞呗,梵音和雅,依阿含经舍利入拘尸那城法,远近翕然,云蒸雾会。

虽盲老病,莫不匍匐而至焉。

沙门对四部大众,作是唱言。

至尊以菩萨大慈,无边无际,哀愍众生,切于骨髓。

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

又引经文种种方便,诃责之、教导之,深至恳恻,涕零如雨。

大众一心合掌,右膝著地。

沙门乃宣读忏悔文曰:「菩萨戒佛弟子皇帝某敬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法,一切贤圣:僧弟子蒙三宝福,为苍生君父,思与一切民庶,共建菩提。

今欲分布舍利,诸州起塔,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为弟子及皇后、皇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内外官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三涂八难,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诸佛,十二部经甚深法藏,诸尊菩萨,一切贤圣,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证明弟子,为一切众生,发露忏悔。

」于是如法礼拜,悉受三归。

沙门又称,菩萨戒佛弟子皇帝某,普为一切众生,发露无始以来,所作十种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

是罪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间,短寿多病。

卑贱贫穷,邪见谄曲,烦恼妄想,未能自寤。

今蒙如来慈光照及,于彼众罪,方始觉知,深心惭愧,怖畏无已,于三宝前,发露忏悔,承佛慧日,愿悉消除,自从今身,乃至成佛,愿不更作此等诸罪。

大众既闻是言,甚悲甚喜,甚愧甚惧,铭其心,刻其骨,投财贿衣物,及截发以施者,不可胜计。

日日共设大斋,礼忏受戒。

请从今已往,修善断恶,生生世世,常得作大隋臣子,无问长幼华夷,咸发此誓,虽屠猎残贼之人,亦躬念善。

舍利将入函,大众围绕填阍,沙门高捧宝瓶,巡示四部。

人人拭目谛视,共睹光明,哀恋号泣,声响如雷,天地为之变动。

凡是安置处,悉皆如之。

真身已应,灵塔常存,天下瞻仰,归依福田,益而无穷矣。

皇帝以起塔之旦,在大兴宫之大兴殿庭,西面执圭而立,延请佛像,及沙门三百六十七人,幡盖香华,赞呗音乐,自大兴善寺来居殿堂。

皇帝烧香礼拜,降御东廊,亲率文武百僚,素食齐戒。

是时内宫东宫,逮于京邑,茫茫万宇,舟车所通,一切眷属人民,莫不奉行圣法。

众僧初入,敕使左右,密夹数之,自显阳门及升阶。

凡数三遍,常剩一人。

皇帝见一异僧,曷覆膊,以语左右曰:「莫惊动他,置之尔去」已重数之,曷覆者果不复现。

舍利之将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兴,必有感应。

」其后处处表奏,皆如所言。

雍州于仙游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岐州于凤泉寺起塔,将造函,寺东北二十里,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小大平整。

因取之,以作重函。

于是大函南壁,异色分炳,为双树之形,高三尺三寸,茎如雪白,叶如玛瑙。

北壁东壁,有鸟兽龙象之状。

四壁皆有华形,左旋右转。

其后基石渐变,尽如水精。

沙门道璨,图此双树之象,置于许州,叶尽变为青色。

明年,岐州大宝昌寺写得陕州瑞相图,置于佛堂以供养,当户大像,三吐赤光,流出户外。

于是户外十佛像,及观世音菩萨,亦频放光。

半旬之内,天华再落。

泾州于大兴国寺起塔,将造函,三家各献旧磨好石,非界内所有,因而用之,恰然相称。

秦州于静念寺起塔,先是寺僧梦群仙降集,以赤绳量地,铁橛钉记之,及定塔基,正当其所。

再有瑞云来覆舍利。

是时十月雪下,而近寺草木,悉皆开华。

舍利将入函,神光远照,空内又有赞叹之声。

华州于思觉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有五色光气,去地数丈,状若相轮,正覆塔上,数十里外遥望之,则正赤上属天。

舍利下讫,云雾复起,瑞雪飞散,如天华著人衣,久之而不湿。

同州于大兴国寺起塔,舍利宿于近驿。

天夜雨,明旦舆行,云日迎之开朗,入自南门,而城北雨如故。

既至寺,又阴雨。

临入函,日乃出。

众色光相,绕日如轮光。

是寺僧慧真,梦见圣入,顶有圆光,明照天地,来自西方,入门而立。

及舍利舆至,无故止于其所,因定塔基焉。

十二月八日夜,有五色圆光,从基而上,遍照城内,明如昼日,五十里咸见之。

明年四月,白光起于塔西,流照塔东,良久乃灭。

蒲州于西岩寺起塔,九月二十六日,舍利在治下仁寿寺,其夜堂内光明如昼。

二十八日定基,明日地大震,山大吼,岩上有钟鼓之声。

十月七日,舍利将之栖岩,地又动。

八日舆登山,从者千数。

大风从下而上,因风力,俄倾至于佛堂。

其夜浮图上有光长数尺,乍隐乍显,至于十余瓶内,亦有光五道散出,还敛入瓶。

又有二光,并大如钵,出于西壁,合为一道,流入塔基,食顷乃灭。

俄而复出,流入于堂。

山顶亦有大光,照二百里,远望者皆言烧山。

九日夜,又有二光绕浮图,其一流照西谷,其一流照南谷。

十二日,堂内又有光,状如香炉,流至浮图露盘,移时乃灭。

其夜露盘上又有光,或散或聚,皆似莲华,移更乃灭。

十三日夜,浮图上又有光,如三佛像,并高尺,停住者久之。

十四日夜,有光三道,从堂而出,其一直上天,其一流于东北,其一状如楼阙,赫照州城。

自朔至望,寺及城内,常闻异香,桃李杏柰多华,人采之以供养。

舍利入函之夜,又有光再从塔出,圆如大镜,诸光多紫赤,而见者色状不必同,或云如大电,或云如燎火,其都无所见者十二三。

有妇人抱新死小儿来乞救护,至夜便苏。

遇光照以愈疾者非一。

诸州皆有感应,而西岩寺最多,盖由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也。

并州于旧无量寿寺起塔。

舍利初在道场,大众礼拜,重患者便得除。

起塔之日,云雾昼昏,至于已后,日乃朗照,五色云来之舍利。

舍利将入函,放光,或一尺,或五寸,有无量天神,各持香华,幢幡宝盖,遍覆州城。

定州于恒岳寺起塔。

有一异翁来礼拜,施布一疋,负土数笼,人问其姓字而不答,忽然失之。

此地旧无水,开皇三年初营寺,其西八里白龙渊,忽东流而过。

作役罢,水便绝。

及将起新塔,水复大流。

相州于大慈寺起塔。

天时阴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建塔之明年八月,光天尼寺僧写得陕州瑞相图,置于佛堂,神光屡发如电。

又有五色云盖,正临堂上,一日四见焉。

又有白云,状如林木,雨金华。

其花之状,形如大蝶,色似青琉璃,翱翔而下,乃腾虚而去。

明年正月,寺内又雨天华。

郑州于定觉寺起塔。

舍利将至,寺东有光,如大流屋,入至佛堂前而没,舆到此处,无故自止。

既而定塔基于西岸,其东岸旧舍利塔,有三光西流,入于基所。

寺僧设二千人齐供,然而万余人食之不尽。

一瓮饭出八十盆,余食供寺众二百人,数日乃尽。

舍利将入函,四面悬幡,无风而一时内向。

嵩州于闲居寺起塔,人众从舍利者万余。

有兔逆坂走来,历舆下而去。

天时阴云,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云复合。

亳州于开寂寺起塔,界内无石,舍利至,便于三处各得一成磨方石,一似函而无底,乃合而用之,不须改凿。

掘塔基至石,有二浪并夹之。

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云复合。

汝州于兴世寺起塔,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泰州于岱岳寺起塔,舍利至州,其夜岳庙内有鼓声。

天将晓,三重门皆自辟,或见三十骑从庙而出,盖岳神也。

舍利自州之寺,未至数里,云盖出于山顶,五色而三重,白气如虹,来覆舍利,散成大雾,沾湿人衣。

其状如垂珠,其味如甘露。

自旦至午,雾气乃敛而归山,分为三段,乍来乍往,如军行然,盖亦岳神之来迎也。

于是瓶内有声,放光高丈余,食顷乃灭。

人审视之,见琉璃内金瓶盖自开,瓶口有寸光如箸,炯然西指,虽急转终不回。

如此经八日。

将八函,光遂散出,还入金瓶,云雾复起。

有童子能诵法华经来礼舍利,遂烧身于野,以供养焉。

明年二月六日,泰山神鼓竟夜鸣,北听则声南,南听则声北,东西亦如之。

青州于胜福寺起塔,掘基深五尺,遇磐石,自然成大函,因而用之。

及舍利将入,瓶内有光,乍上乍下。

牟州于巨神山寺起塔,舍利初至,二大紫芝现于道。

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隋州于智门寺起塔,十月六日掘基得神龟,七日甘露降于石桥旁之杨树,有黑蜂无算来绕之。

八日旦大雾,舍利将之寺,天便开朗,历光化县。

忽见门内木连理,过杨树之下,甘露五道,悬流沾洒舆上,既而沈阴。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神龟色状特异,有文在其腹,曰王兴。

州使参军献之,日日开匣,欲视其头,而缩藏不可见。

敕使著作郎王劭审检,龟便长引颈足,恣人反转,连日如之。

乃见有文在其头,曰上大王八十七千万年。

皇帝亲抚视之,入于怀袖,自然驯狎。

放诸宫沼及草内,还来直至御前,每放辄如之。

襄州于大兴国寺起塔,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扬州于西寺起塔,州久旱,舍利入境,其夜雨大洽。

蒋州于西霞寺起塔,邻人先梦佛从西北来,宝盖幡花映满寺,众悉执花香出迎。

及舍利至,如所梦焉。

吴州于大禹寺起塔,舍利凡五度江,风波不起。

既至寺,放青黄赤白之光。

获紫芝,高二尺余,四茎共三盖。

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苏州于虎丘山寺起塔,其地是晋司徒王琴台。

掘得砖函银合子,有一舍利浮之钵水,右转四周。

舍利初发州,天降雨,未至寺,日便出。

乃有杂色云临舆而行,徘徊不散,至于塔所。

空里有音乐之声。

既而天又阴晦,舍利将下,云暂开,舍利入函,云复合。

先是寺内凿石井,井吼二日。

盖舍利将来之应也。

衡州于衡岳寺起塔,沙门奉舍利自江陵水行二千余里,四遇逆风,愿定便定,四乞顺风,皆如所欲。

初掘基融峰,上有白云阔二丈余,甚整直,来临基所,右旋三匝乃散。

既而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桂州于缘化寺起塔,舍利未至城十余里,有鸟千数,夹舆行飞,入城乃散。

舍利将入塔,五色云来覆之。

番州于洪杨乡崇杨里之灵鹫山寺起塔,掘得宋末所置石函三。

其二各有铜函,感二小银像,其一有银瓶子,盛金瓶,疑"本"有舍利,今乃空矣。

既而坑内有神仙云气之像。

昔宋主刘义隆之时,天竺有圣僧求那拔摩将诣扬都,路过灵鹫寺,谓诸僧曰:此间寻有异瑞,兼直王者登临,征应建立,终逢菩萨圣主,方大修弘。

其年冬,果有群燕,共衔绣像,委之堂内。

及齐主萧道成初为始兴太守,游于此寺而起白塔。

陈天嘉三年,寺内立碑,其文也如此。

圣主修弘,验于今日。

交州于禅众寺起塔。

益州于法聚寺起塔,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廓州于法讲寺起塔,舍利初发京下,宿于临皋,沙门梦失舍利。

是夜廓州有光高数丈,从东方来入寺,右绕佛塔,照及城楼,内外洞朗,遥望者疑烧积薪,光渐西流,食顷乃没。

及定塔基,正当光没之所。

又有香气,氛氲异常。

瓜州于崇教寺起塔。

虢州表言,州虽不奉舍利,亦请众僧行道。

有一异鸟,来集梁上,意似听经,不惊不动,一夜一日乃下,止于读经之床。

人人赞叹摩扌娑,又擎之以行道。

法师于佛前为之受戒,"良"久乃去。

隋州典签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尽释其囚,千里期集,无一违者。

隋州人于水作鱼狱三百,既见舍利,亦悉决放之。

余州若此类盖多矣。

皇帝当此十月之内,每因食,于齿下得舍利。

皇后亦然。

以银碗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须臾忽见有两,右旋相著。

二贵人及晋王昭豫章王柬蒙赐蚬,敕令审视之,各于蚬内得舍利一。

未过二旬,宫内凡得十九,多放光明。

自是远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献焉。

皇帝曰:何必皆是真。

诸沙门相与椎试之,果有十三玉粟。

其真舍利,铁{穴甲}而无损。

"《广弘明集》十七"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